初中化学教育叙事(精选8篇)
随着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性化。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班主任的职责就是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给予必要的扶持、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长身体、长知识、增能力的过程中尽可能少走弯路,防止误入歧途。
作为班主任要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使其经历体谅和鼓励;使其潜能得到发展和发挥,让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成长。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遗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不尽相同,所以性格、智力、能力、体力必然各异。但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父母期待的目光,每个学生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每个学生的现在都将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其意义不可轻视。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善待每一位学生。
1,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十个指头都不会一般齐,何况是人呢?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般不会在同一水平线上,他们的“发展期”也是不同的,而同一学生个体本身也存在学科之间的不平衡。任何老师教授一个班的学生,学习上肯定存在着上、中、下。其实学习不好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尊重与爱护,因为他们比学习好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他们,真诚地向他们倾注情感,用真心、善意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逐步增强他们的信心、勇气,并耐心细致的培养他们,以便他们在学习上早日赶上其他同学。班主任只有尊重和爱护“学困生”,才能引起师生情感“共鸣”,使他们恢复理智和自尊,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从而转变为人们期待的好学生。对于“学困生”,班主任一定要深入了解,既要了解自身原因,又要了解家庭原因;既了解生理原因,又了解心理特征,以便对症下药,因此,教育的关键是疏导、迁移,促使他们把旺盛的精力、智力和情感用到学习上。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聪明是多元的,不同的人其聪明表现不尽相同。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在历史研究方面是个天才,但在数学学习上却差点儿为此上不了大学。“学困生”也肯定有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等积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去发现、去捕促“闪光点”,及时的给予真诚的表扬,使他们体验到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快感,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一番爱心、诚心,从而迸发出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与此同时,班主任还要适时地给他们制订出适当的高而可攀的目标,使他们看到努力的方向。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一般都是因为长期的学习习惯不好、不会科学的安排时间而引起的,所以不能指望一、两次谈心或辅导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反复,深入调查和了解反复的原因,不急噪、不嫌弃,要坚持不懈地作工作,并争取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配合上述工作,考试的试题难度要适中,使学生始终有一种成功感。对于考试受挫的学生,要及时地帮他们分析失利的原因,以解除不必要的顾虑。
2,善待个性特别的学生:人是有个性的,这种个性表现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倾向。就性格特征而言,有的活拨好动,有的沉静稳重、还有的倔强固执、有的坚强、有的软弱……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见,性格特征方面的东西一般来说很难改变。试想一下,如果人没有了个性,岂不就没有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吗?因为个性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没有个性的人总是墨守成规,没有个性的群体就像一潭死水。
所以,教师必须持宽容态度,并努力优化其个性优势,不断地帮助他们克服不好的一面,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就心理倾向来说,学生的爱好各式各样,有的喜欢文科,有的喜欢理科,有的喜欢朗诵,有的喜欢运动,有的喜欢书法,有的喜欢写作……俗话说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作为班主任,对于学生正当的爱好,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并加以重视和培养,实施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展特长,开发学生潜能,因为爱好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最直接的动力。在这一方面,我主要作了以下一些工作:
(1)创造条件,给学生多一片发展的空间。对于喜欢动手的学生,上课时可让他上台作实验;喜欢思考的学生,可在课外多提一些思考性强的问题;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多组织一些体育比赛,让他们经历失败的磨练和成功的喜悦……
(2)精心培育,让学生多一份创造。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抓早、抓细、抓实,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多读课外书、鼓励早日见识历年高考题,鼓励自学选修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犯错误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无意的即失误,一种是有意的即明知故犯,我们的学生一般属于失误。要说谁失误最多,恐怕要数科学家了。试问:哪一项科研成果不是经过了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失败才取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学生是人,而且是未成年人,不是圣人,在成长过程中有待于我们教师去培养造就,难免会有失误、会犯错误,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要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因为我们是教师,而不是警察。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说过:“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毕竟是青少年,其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教育学生时,要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理,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
可见,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难免有失误、难免会犯错误,关键是学生犯了错误以后,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危害,并和学生一起分析,怎样做才能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
总之,班级管理是辛苦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同时又是充满了育人的科学,它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着孩子们一生的生活道路。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告诉我,要成为一位合格的班主任,不仅需要认清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正确高效的管理方法 。
二:初中化学教育叙事范文
化学新课程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接触化学、学习化学,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创设化学生活化课堂不仅可以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究能力,有效落实新课标。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化学问题
因为许多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化学问题。例如,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铝和氮气的性质。由于有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导入,学生对于下面新知的学习就有了积极性,兴趣自然产生。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化学问题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现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尽量贴近了生活实际,甚至手中的一张纸,呼出的一口气都成了学生自己的研究学习对象,这样的学习易被接受。
直观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比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在城市的街道上撒的物质为什么会使雪融化?碰了醋的紫甘蓝(紫白菜)怎么变红了?等等,通过大量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感受体会了解化学问题。
三、参与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例如,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状况(饮用水、空气、土壤等)、空气的污染状况、污水处理厂的流程和原理、周边农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具体情况等进行调查,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不仅使学生树立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去亲自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就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四、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判断决策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范文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这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有一句格言很恰当地表达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实验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
学生刚接触化学,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例如在第一节化学科增添一系列趣味性实验。如:(1)“烧不坏的手帕”;( 2)“魔棒点灯”;(3)自制“饮料”:“矿泉水” “牛奶” “果冻” “七喜汽水”(4)“水点香烟”(5)“巧洗烧杯壁的白色固体”,先加入水,后加稀盐酸,使学生觉得新奇,随着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日常生活实例的设问,使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不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科的决心。又如,在§2-1分子这一节教学中,补充了浓氨水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1-4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高锰酸钾制取O2再用尖嘴导管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出现了“水火相容的场面”。演示结束后,我请学生思考3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学生反映这样学既能理解,又记得牢。
再如,在讲述氢氧化钠化学性质时,我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CO2与水反应的两个对比演示实验(用两个矿泉水瓶分别装满CO2气体,再分别倒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水,再同时充分振荡),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加入氢氧化钠的矿泉水瓶瘪得比装水的矿泉水瓶厉害?2,说明了氢氧化钠与CO2有没有发生反应?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既使学生认识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第5页习题3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第7页演示实验1-1的改进),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新教材中设计的13个家庭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十 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半学期检查一次。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二十几个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例如,我把教材第118页铁钉生锈演示实验中的(1)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铁的性质这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第118页实验6-1)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对教材第119页讨论题“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进行探究,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的认识。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有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学生都有制作简易的教具参与展览:如水的净化简易装置,实验室制取O2、CO2的简易装置等;带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3-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学习§1-4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二、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
例如,学生在做“实验八: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铁钉表面变得光亮,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我都要留出3-5分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我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 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以及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在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时,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从学习氧气实验室制法开始,就向学生提出四点学习要求:1,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2,了解实验仪器、装置;
3,学会正确操作方法;4,掌握气体的检验方法,在学习氢气实验室制法时加以巩固。到了§5-4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时,则侧重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回忆对比O2、H2实验室制法,归纳出“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并以此指导对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研讨,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了解了掌握知识的方法并能加以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仅知道“是什么”,能够提出“为什么”,继续追问“还有什么”,进而解决“做什么”和探索“怎么做”。当然,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当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这是义务教育新大纲提出的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就实验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强化课堂演示实验、落实学生分组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不断的改进加强实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创设出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明显的提高,他们在课前积极预习和我一起准备实验,收集资料,课上主动参与实践,分析现象,解释数据。
一、结合时代性,培养学生的创新使命感
当今是知识更新迅猛的信息化社会,教师要适时将与化学教学有关的最新成就“引进课堂”。如通过介绍“绿色化学”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可让学生增强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是一时疏忽,就会与机会擦肩而过。在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之前,法国一化工厂将一瓶液体样品送与李比希请他给分析一下这瓶液体的组成。当时李比希并没有详细的进行分析测定,就贸然断定这瓶液体是氯化碘。后来,李比希听说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突然意识到他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草率的。他又重新化验,测定瓶中的液体的确就是溴,真是后悔莫及啊!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前人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多次或是许多次的失败中获得的。诺贝尔在研制硝化甘油的实验过程中就曾经发生过多次爆炸,他被炸伤,弟弟和四位助手都被炸死了。但是这些压力并没有把他吓倒,他依然坚持不懈。最后,他终于在不影响其他人的一个湖中的一只小船上实验成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治学时要有一种韧性和顽强的毅力。
四、教师主导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由于课程的特点,化学课堂有时会比较枯燥和抽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精心备课,挖掘素材,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化学课堂氛围,突出学生主体,消除传统上师生之间的矛盾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善于、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现师生和谐、顺畅交流,使学生能够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迸发创新的火花,从而使课堂变成高效的化学课堂、创新的化学课堂。
五、兴趣与好奇心是创新的导师
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和开始,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支配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所以,创新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放在首位。如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通过对化学趣闻逸事的学习、通过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外活动等,让学生在体验“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的同时,养成崇尚创新、追求创新的创新意识。例如初学“盐的水解”时,教师可以“盐”为突破口,设计引言: “盐,同学们都吃过,都很熟悉,应该是天天都在吃,那它是不是属于我们在初中化学中学过的‘盐’呢?我们回忆我们做饭时经常用到的、俗名叫作‘纯碱’的那种物质,化学名称叫什么?这种物质我们平时把叫它‘碱面’‘面碱’等,说到这里哪位同学有什么问题没有?”这样,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盐”入手,让学生感到很熟悉又很“新鲜”。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那平时为什么又叫它‘碱’呢?”紧接着又把学生引向下一步: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动手做这么个小实验:把少量的醋酸钠(NaAc)、醋酸铵 (NH4 Ac)、氯化铵(NH4 Cl)、氯化钠(NaCl)晶体分别投入4支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震荡试管使它们溶解后,用pH试纸分别测定其酸碱性。这样,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与兴趣,会使之成为稳定的、持久的创新意识的动力。
六、巧设问题情境,化“难”为“宜”
注重分析知识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问题的难度和阶梯性,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如800千克含CaCO3 75%的石灰石中含Ca多少千克?这对于刚学化学计算的学生来说,确实难了些,但如果把它拆成两个题目:“800千克含CaCO3 75%的石灰石中含CaCO3 多少千克?”和“这些CaCO3 中含Ca多少千克?”,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就比较适宜了。
七、精心设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发散思维素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是要排除思维定式的干扰,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二是要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引导学生大胆求异,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回答问题。如讲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假设:当氮气不存在时,我们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引导学生提出第二种假设:如果氮气变得非常活泼的话,我们的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对学生的创新性回答更要加以鼓励。
八、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的“东西”
教学中我尽量多设计问题,把思考的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课堂小结都是由几个学生来完成,但最后我都问上一句:“现在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在鼓励学生在总结本课知识点的同时,我还要想一想有没有“新”的想法,以发现和开拓学生的“新”的想法或空间。另外,章节小结我还鼓励学生撰写章节小体会。如在讲完铁的性质这一节后,鼓励学生用第一人称写法写一篇关于铁的知识小介绍或总结之类的小文章,可以不是特别完整、只要有自己的创新或独到之处就可以。学生们异常活跃,他们阅读有关资料、走访家长、到工厂去参观,写出了《铁的自述》《我就是铁》等多篇小论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情境 语言环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190-01
七年级英语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是开始真正英语学习的第一步,在英语中有这么一句谚语:Well begun is half done.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为了让学生走好第一步,教学中我总是设法创设一种科学合理的情境,让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习英语,感受学习的乐趣。
许多农村中学的老师或许都有此同感:学生的英语学习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总有那么一段距离,缺少必要的语言环境!实际上在一些英语课上,只要我们老师认真思考,精心准备,通过科学创设情境,完全可以实现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功能性。
生动形象的情境能促进师生双方相互理解,激发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像导演,要千方百计的利用实物、图片、幻灯、录音、眼神和手势等,创设真实的情境,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英语,并充分享受英语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交通工具的相关词汇时,可以事先把bike、bus、train、plane、ship等的声音录制下来,课堂上让学生听录音猜是哪种交通工具,再引出课文内容,学生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了英语学习中去,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新课标英语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比较容易设置情境配合教学,又如在教学“What’s this in English?”话题时,充分利用实物、实景,通过学生手边的钢笔、尺子等,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了大量的词汇。
通过这种情境的设置,就像把真实的生活带进了课堂,使学生得到了充分训练,并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有效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实物能够吸引学生的视线,实人实景更能让他们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于是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七年级英语有关电话用语的教学中,用玩具手机作为教具,创设了一个用英语打电话的情境。(师生共同完成)
T: Hello!May I speak to Michael?
Ss:This is Michael.Who is that?
T:This is Li Lei.Are you free Michael tomorrow morning?
Ss:Yes,what’s up?
T:Would you like to play soccer?
Ss:Yes,I’d love to.
T:Don’t forget to bring your soccer?.
Ss:All right.See you then.
因为课前做好了预习,课堂上在老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积极配合,成功地完成了模拟电话对话。接着再放录音,让学生听课文,然后跟读。之后老师结合课文内容和例子详细讲解电话用语相关句型,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练习,并根据各小组的表演情况分别给予扬表,“Good、Very good”,让参与的学生都有了一种成功感和被认可感。这样充分地调动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也在课堂表演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正确的电话用语。
最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写出并整理好自己小组的电话文稿。(要求:字迹工整,内容合理,语法正确)课后我选择了部分优秀的文稿张贴在班级的宣传栏里。
因为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 电话用语,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让他们体验到了被认可的感觉和使用英语所获得的成功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另外有一次,在七年级的一节说英语的课上,我模仿电视上比较热门的节目设计了一个游戏,就是用中英文写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名字,两人一组,一个人描述,另一个猜是什么。描述的人必须用英文,而猜的人可以直接说出中文或英文名字。这个游戏我没有像电视上一样限时,而是对每个事物给描述的人三次完整表达的机会,每次他确认自己表达清楚了,同伴就会说出自己的答案。因为我觉得这样才能达到练习的效果。比如,猜“馒头”这个词,一位同学这样描述“it is our main food, it’s white and like a half ball……”在他描述的过程中回顾词汇,练习口语,同伴就像练习听力一样去听,下面的同学也会在想如何表达,有些跃跃欲试,有的会小声的讲出自己的想法,我并没有刻意阻止,因为我觉得这种气氛很好,大家都在想,台上的用嘴说,台下的在心里说,都在积极调动和组织自己心里的词汇。
我也曾经给出情景和一句话,让学生自己练习语调变化引起的意思变化。比如我给出如下几个情景让学生使用“what are you doing here?”这句话。
情景1:A在操场看见手舞足蹈的B;学生:“what are you doing here?”(what重音)
情景2:A在操场看见本该上课的B;学生:“what are you doing here?”(here重音)
情景3:A在操场看见破坏公物的B;学生:“what are you doing here!”(doing重音)
情景4:A在操场看见已经退学的B;学生:“what are you doing here?”(you重音)
以上都是学生很喜欢的方式,而且行动的主体也集中在了学生身上,老师基本上是一个引导作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愿意学,就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下,老师的规范作用就削弱了,比如学生自由发挥时语音、语法的错误,就不能及时纠正。所以,语音基础是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保障,并且老师在以后上课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总结,让规范和引导作用达到一种平衡,让放松的课堂不放纵。
根据课标,初中学生各阶段的听说能力都要达到一定程度,农村学生所处的环境,没有专门的语音室,没有外教,比城里的条件差很多。但是不能因此就忽视了听说教学,老师要提高专业素质,培养综合素质,找寻学习和生活的切合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学习的欲望,如低年级的学生会比较喜欢新事物,对游戏,歌曲等感兴趣,而高年级的同学就可能比较喜欢某些领域里的明星,或者有挑战性的东西,所以生活与学习结合无疑是一个提高教学效果的非常好的选择。
在现代英语教学中,更加需要情趣、体验和互动,由教师的讲授型教学向学生的合作探究型学习转变。同时,教师要会欣赏学生,要善于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切身体验中学会知识,并培养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一切在科学合理的情境教学中更容易实现。
因此有效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取得成就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记得我曾上过这样一节化学课:探究醋酸(CH3COOH)和乙醇(C2H5OH)反应条件时,学生会迸发出许多精彩的观点,有学生说:可以调换加入顺序。具体操作是:条件和所加药品体积都相同情况下比较产物的量。第一位同学说先加醋酸于试管,再加浓硫酸,此时加热。第二位同学说,这方法不好,因为醋酸易挥有刺激性气味,应先将乙醇滴加于试管中,再加浓硫酸,然后再滴加醋酸,第三位同学说:加入乙醇和醋酸不加浓硫酸并加热,还有同学说加入乙醇和醋酸改加稀硫酸,用酒精灯加热解),这样就可以比较相同反应物不同条件下生成产物量最多。 学生们思维互补、集思广益、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想出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中解决实验中将会出现的新问题,使实验设计得更加完善,实验更加成功,那么这些方法是否都可行呢?教师不加以评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去探究,并做好记录。以下是学生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学生们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并亲身进行实验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判断反应发生的最佳条件,以及浓硫酸在反应当中所起到作用,以及添加反应物的顺序等。因此最佳的方案还是先加入2毫升乙醇在逐滴加入1毫升浓硫酸,再加入醋酸,最后加热。
从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体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实验设计教学的实施,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发展学生求异和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等方面都是有益的,而且通过实验设计确能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几何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容易跨越的一个坎儿.刚开始学习习近平面几何的新奇感,被一个个概念,一个个定理弄得晕头转向,随之而来的便是感到枯燥无味,因而往往在学习中失去信心;再加上有时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不够细致,不能把知识讲活、讲出趣味,从概念到概念,从定理到定理,讲得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造成几何难学的一个原因.以《轴对称》为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自认为重点突出,难点有所突破,可是一节下来,不但老师累,学生更累,浑浑噩噩不知道学的什么。仔细想想,不能怨学生笨,而是老师没有放手给学生空间,学生在课堂中没有体现出主体意识,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同时教学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学情景的营造没有新意,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及时引导,使之更好地表达和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意识到教学时应注意:(1)教会学生从生活中认真观察,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无处不在。(2)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积极向上,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应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3)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设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设想,导入课题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图形,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
(二)探索新知、动手实践从现象到概念的出现,若直接给出学生会感到似懂非懂,因此在学生亲身经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合作交流中将探究推向深处,从而突出这节课的了重点。
(三)应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进一步激发学习与探究的热情,同时注重动手操作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中的作用。
(四)巩固提高、实践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是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学会应用所学知识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美化生活,又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五)反思小结,运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梳理学习的内容,理清知识脉络,抓住知识重点,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概括清晰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旨在让学生开拓视野和感受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美好境界。
海强听后,快速的闪进来,并轻轻地掩上门,似乎很神秘的样子。
“老师,想和你商量个事,可以吗?”他惴惴不安的说。“说吧。”我随意地答道。其实心里有了很多的猜想。他见我不是很严肃,放松了一些,咽了口口水,才一本正经地说:“老师,我请求你把我的位子换换。随便和谁都可以。”“哦!为什么?”我故作姿态,不置可否的样子。海强一看我一幅狐疑的样子,有点急了:“真得,老师。我知道你们大家对我有些看法,更知道你安排我和小雪坐的原因。请老师你相信我,那都是过去时了。真的!”说完,很认真地看着我。我瞪大了眼睛,故作疑虑,没有开口,思绪却早飞到了过去。
本学期,我还是担任初二某班的班主任。一天,几个班干部找我反映情况,说本班海强和小雪谈恋爱了。而且肆无忌惮了呢。表情很亲昵,动作很夸张,上课还经常传纸条,也带动了一些不安分的人。同学们是议论纷纷,有讨厌的,有羡慕的,也有起哄的,他们担心情况会越来越糟糕。我起初并未惊讶,早恋嘛,没什么大不了的,正常不过的现象。故作严肃地和同学们了解情况,商量对策。后来的几天,又收到几个家长和老师的反映。我想,这个事情真得好好解决了。
我很了解我们班的学生,海强是个很秀气的男孩子,比较要强,比较干脆。小雪比较文静,不善言辞。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习不怎么好,家离学校比较远,父母基本管不着。如此便造成了他们内心的空虚和无聊。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无聊的时候是最容易犯错的。因为那时的人对于事情的分析和对于行为的控制室最为模糊的。再者,他们都是懵懵懂懂的中学生,就更加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看来事情是比较严重的,那该怎么办呢?老师处理学生早恋不外乎这几种办法:第一种是谈话,分析利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二种是告知家长,让家长直接处理,老师作壁上观:第三种就是以简单的方式勒令停止。其实这些方法都有弊端。谈话的方式太老套,容易老生常谈,反而激起了逆反的心理:让家长处理又比较麻烦,不好协调,不能保证质量:至于第三种就更不行了,纸是包不住火的。我心里直犯嘀咕。到底是直接找他们谈话,还是用最直接粗暴的方式呢。我很犹豫。
现今,学生的早恋现象越来越普遍,甚至于出现很多学生以早恋为荣的状况。其实早恋并没有大不了的,是人生发展必然要经过的阶段。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早恋是学生认识本我,展现自我的方式。早恋,也叫做青春期恋爱,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 。在中国,“早恋”一词带有长辈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 ,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为多。经过二十年在中国的调查表明,在中学阶段没有发生过感情的人很少。而大多数都是暗恋、单恋(单相思 )。只有相互有好感,才能发展成为早恋。早恋行为是青少年在性生理发育的基础上,也是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实践。
一般认为青少年恋爱会带来很多问题,如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等,尤其对女孩更为明显突出,但一般不会有太严重的影响。早恋常常以失败告终,很少出现早恋能够终身厮守的;亦有人认为早恋是青少年对男女关系的探索和学习,为将来的恋爱与婚姻作准备,不宜过份禁制或压抑
思来想去,还是决定采用疏导和半隐秘的方式进行。首先,我找了一个时间,分别把海强和小雪单独叫到办公室,进行谈话。我先找的是海强。那个下午,当我把他叫到办公室的时候,他还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不过我知道,这样的孩子往往是“色厉内荏”的角色。我不紧不慢地说:“海强同学,今天找你过来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了解一下你对于学习的看法,以及对于自己性格的看法。”听我说完,他嘴角翘了翘,眼睛眨了好几下。“没有关系的。我肯定会保密。而且我知道你是一个很干脆的学生,老师最喜欢你这样的学生。”他踌躇了一会儿,咬咬牙说:“老师,我知道我的表现不是很好,可是,我也很想表现好点的。老师你对我好我明白。爸爸妈妈在家里只会问我成绩如何如何,如果不好就是一顿骂,有时还要打我。老师,其实我的内心还是很苦闷的。”“还有,我在学校里的表现也不好。成绩十分不理想,和同学关系也处的不好,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其实老师,我真的不想这样的。我也知道学习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我也想和同学搞好关系,最后考上一个好的高中。让大家都高兴。只是我努力过,但都失败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干脆就把精力放在其他地方了。感觉身不由己。”话匣子一打开,他就连续说了一通。我也不打断他,只是微笑着倾听。我突然发现,做一个倾听者其实是很幸福的。
对于他的话我并不感到惊讶,大部分初中生都会有这样的自我认识。我笑着说:“哦!是的。你努力过的,我都看到了;父母对你有很高的要求我也有了解。只是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会比较脆弱。学习本身就急不来,但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持之以恒。我对你还是有很大信心的。”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说了挺多的例子,他似乎被我调动了很大的信心。我们还制定了比较适合的措施。但有一条我坚持了下来――座位由我安排,他不提异议,绝对服从。
后来,我又找了小雪,内容基本类似。两次谈话都没有涉及早恋的问题,因为我知道,对他们说太多的套话反而会适得其反。
起初,我还是老样子。只是上课经常叫到他们,经常检查他们的作业,也从多处了解情况。一段时间后,发现确有改善,但早恋的迹象还是很明显。于是,在一次月考后,我把他们俩的座位安排在了一起,成了真正的“邻居”。刚开始宣布这个决定的时候,大家一阵唏嘘,继而一阵哄笑。他们的反应先是一愣,继而是不可思议,再是欲站起来反击。我那时早做了充分的准备,马上大声说:“我们有些同学已经保证过了。”说完紧紧盯着他们。他们一看我如此严肃,欲言又止。事情还是按照我的预想发展下去。
刚开始几天大家都不是很适应,很多同学都要不自觉的朝他们那里看看。他们也没有什么思想准备,也是很不自在,上自学课都不敢靠得太近,大有楚河汉界的味道。我还是若无其事,并和几个任课老师也打了招呼,经常关注他们。渐渐地,我就发现,班干部到我这里报告的情况少了,老师的反映也少了,还听到了几句夸赞的话。他们早恋的迹象明显没有了。甚至于都不怎么说话了。但并不是说冷战,就是感觉说话已经是同学之间的味道了。同时,两个人的学习成绩都提高了。同学和老师都啧啧称奇。
三个月后,就有了开始的那段对话 。
“老师,你就答应了我吧?我知道早恋不好,学生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开始我不理解为什么你要这样安排座位,还以为是你故意刁难我呢。后来我才发现,其实我们的这种哦能够关系真得很不好。而且当你真正接触后会发现其实那什么都不是,小孩的过家家而已。我彻底明白了。老师你放心,我肯定努力学习。”他急切地说。“好吧!我对你们的表现表示满意,我现在就到班里去宣布。”说完,高兴地走入班级。
一、要转变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培养目标上看, 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从教学内容上看, 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 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 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底, 学生只是听讲。
从教学方法上看, 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 变讲授为训练, 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 学生被动地学习。
从学生负担上看, 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 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 学生不堪重负。
从教学效果上看, 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 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 大面积学生不合格。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 扭曲了教育的本质,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 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首先, 要认真领会大纲;其次, 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最后, 加强学法指导, 注重能力培养, 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二、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突出观点的教育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初中化学教材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 使教材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 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 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因此, 深刻理解大纲, 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 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 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 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 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 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 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 再经过解释、练习, 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 理解深刻, 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新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比原大纲和教材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适当降低, 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适当拓宽;化学计算难度和数量上大幅度的降低, 化学实验略有加强。这种变动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符合义务教育培养目标。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 除以碳、氢、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 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 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 庞杂难记, 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 注意归纳和总结。如在学过O2, CO2三种气体之后, 可组织学生利用教材P111的仪器, 让学生选择仪器进行操作制取两种气体, 这样从O2, CO2两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 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 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O2, CO2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再例如:可设计一组C, H2, CO三种还原剂实验对比,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系统的认识, 从而使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 通过归纳总结, 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他们的能力得以提高, 同时促使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三、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课标》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 课堂上讲实验, 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 要把教材中选的82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 使现象明显, 效果良好, 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要做到操作规范化, 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对10个分组实验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联想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认真做好记录, 填写实验报告,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8个选做实验和10个家庭小实验, 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 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 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关键词 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潜在的智慧活跃起来,并使其不断地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的几点心得。
1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能起到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对于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2 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层次的目标。初中化学的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和传授,让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学会求知;掌握科学方法,学会发展;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人际交往,学会合作;完善人格,学会生存。所以,初中化学教学应根据自身特点,遵循初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绪言、实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途径,采取实验探索教学法、“主体参与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元认知训练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1 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2 严谨是创新的作风。教育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些都没错,然而,所有的想象与创新其实都是建立在“严谨”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常看到国人的文章,看到了德国人的细致,就批中国人的粗枝大叶;看到美国人的思想开放、自由联想,就批中国人的禁锢保守、固步自封,但细看这些文章,总多多少少露出文字、逻辑的不严谨来,无形中减弱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批判力,实在是很可惜的事。
2.3 顽强是创新的精神。任何创新从开始到成功,最后得到社会承认,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可能要经过多次 挫折。 这就要求创新人才应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创新人才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主要体现在顽强拼搏、不畏困难、开拓创新方面。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
3 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就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的能力。特别是新教材比旧教材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适当降低,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适当拓宽,化学计算难度和数量上大幅度的降低,化学实验略有加强。
3.1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欲望。创造想象力是创造的核心,是创造的源泉,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启迪和鼓励联想、设计一些化学问题进行想象力训练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如:引入有机物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没有有机物的世界会是怎样,有机物是怎样形成的……。
3.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学化学理论课的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利用习题课的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利用实验课和课外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精密性和发散性,并对创造性的教学模式的设计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以期达到使学生会思维、敢创新、能创新,学会化学思维,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充分张扬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并将自然科学方法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去,遵循创造性教育的教学的环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做到:教的创新和学的创新的统一,化学学科的创新与化学活动的创新的统一,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统一。
3.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多、更便利的直接观察机会,从而更有效地获得实验事实。实验观察是提出化学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获得化学实验事实的根本方法;是验证化学假说和理论的直接手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考和认识知识之母。”因此,作为化学教学中学生实践活动的化学实验,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应设法增强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10-15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09-18
初中化学《盐 化学肥料》说课稿10-18
初中物理化学05-28
初中化学教材教法09-17
初中化学课点评11-07
怎么预习初中化学11-11
初中化学愉悦教学初探06-01
初中化学总复习必06-03
初中化学总复习计划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