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化学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初中化学(精选9篇)

苏教版初中化学 篇1

(红体字较为重要)

专题一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

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1—20号,K最强;总体Cs最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总体一样)

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 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一、化学键:

1,含义: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2,类型,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

1,使阴、阳离子结合的静电作用

2,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3,形成离子键:a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

b部分盐(Nacl、NH4cl、BaCo3等)

c强碱(NaOH、KOH)

d活泼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

4,证明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1,共用电子对对数=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

2,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对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

1,共价分子电子式的表示,P13

2,共价分子结构式的表示

3,共价分子球棍模型(H2O—折现型、NH3—三角锥形、CH4—正四面体)

4,共价分子比例模型

补充:碳原子通常与其他原子以共价键结合 乙烷(C—C单键)

乙烯(C—C双键)

乙炔(C—C三键)

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

二、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1,特点:a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

B比化学键弱的多

c影响熔沸点和溶解性——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其范德华力一般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即熔沸点也增大(特例:HF、NH3、H2O)

三、氢键

1,存在元素:O(H2O)、N(NH3)、F(HF)2,特点:比范德华力强,比化学键弱 补充:水无论什么状态氢键都存在

专题一 :第三单元

一,同素异形(一定为单质)1,碳元素(金刚石、石墨)

氧元素(O2、O3)

磷元素(白磷、红磷)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换——为化学变化

二,同分异构(一定为化合物或有机物)分子式相同,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 1,C4H10(正丁烷、异丁烷)2,C2H6(乙醇、二甲醚)

三,晶体分类

离子晶体:阴、阳离子有规律排列

1,离子化合物(KNO3、NaOH)

2,NaCl分子

3,作用力为离子间作用力

分子晶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所形成的晶体

1,共价化合物(CO2、H2O)

2,共价单质(H2、O2、S、I2、P4)

3,稀有气体(He、Ne)

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1,石英(SiO2)、金刚石、晶体硅(Si)金属晶体:一切金属

总结:熔点、硬度——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专题二 :第一单元

一、反应速率

1,影响因素:反应物性质(内因)、浓度(正比)、温度(正比)、压强(正比)、反应面积、固体反应物颗粒大小

二、反应限度(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到达平衡。

专题二 :第二单元

一、热量变化

常见放热反应:1,酸碱中和

2,所有燃烧反应

3,金属和酸反应

4,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5,浓硫酸等溶解 常见吸热反应:1,CO2+C====2CO

2,H2O+C====CO+H2(水煤气)

3,Ba(OH)2晶体与NH4Cl反应

4,大多数分解反应

5,硝酸铵的溶解 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5

二、燃料燃烧释放热量

专题二 :第三单元

一、化学能→电能(原电池、燃料电池)

1,判断正负极:较活泼的为负极,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为氧化反应,阴离子在负极(可代入铜锌原电池,增强理解,提高解题速度)2,正极: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得到电子,生成新物质 3,正负极相加=总反应方程式

4,吸氧腐蚀

A中性溶液(水)

B有氧气

Fe和C→正极:2H2O+O2+4e—====4OH— 补充:形成原电池条件

1,有自发的 氧化反应

2,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3,同时与电解质接触

4,形成闭合回路

二、化学电源 1,氢氧燃料电池

阴极:2H++2e—===H2 阳极:4OH——4e—===O2+2H2O 2,常见化学电源 银锌纽扣电池 负极: 正极:

铅蓄电池 负极: 正极:

三、电能→化学能(电解)

1,判断阴阳极:先判断正负极,正极对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对阴极 2,阳离子向阴极,阴离子向阳极(阴阳相吸,不可用于原电池的正负极!切记!)

补充:电解池形成条件

1,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直流电源

苏教版初中化学 篇2

一、实验性教学

化学这门学科是实践性相对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如果只是单凭教师口述和板书教学,就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学生即便是获得了知识,也只是死知识,并不能有效的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当中。例如,以“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如果仅仅单纯地进行讲述,很多物质是不纯净的。在这些不纯净的物质当中,一部分是溶于水,另外的一部分是不溶于水的。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水来溶解这个混合物,从而进行物质的分解和提纯。在这样的讲述之后,大部分的学生呈现出一种呆滞的状态,哪些东西是溶于水的,哪些是不溶于水的,在溶于水之后的表现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当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如果仅仅是依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来完成这一单元知识的教学的话,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将会越来越吃力。不过,如果采用实验性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话,则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整体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将教材当中所阐述的抽象思维具体化到实物领域,更好的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二、活动性教学

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当中存在的很严重的一个弊端就是很多教师的思维依旧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将学生整体地禁锢在课堂之中,认为只要课堂之中能够仔细的听取教师讲课,有效完成考试任务,就算万事大吉。但是,实际上这种的教学方法却是大错特错的。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同外界事物之间的交流,所学习到的知识只能是应付考试,而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化学的思维。所以,为了改变当前这种状态,将知识和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就务必要进行活动性的教学。所谓活动性教学,指的就是不能将学生禁锢在教室当中,而是要让他们去充分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且采用自身所学习到的知识,对于外面的世界进行理解和分析,对于某些问题用所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进行处理和解答。例如,在学习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这一单元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将食盐和沙子混合在一起,学生就会找到先用水将食盐和沙子的混合液进行溶解,之后过滤的方式进行提取氯化钠。这是学生的一个充分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问题,还可以加深对于知识的印象,更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增添其对于化学知识学习的自主性。

三、评价性教学

在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其主体的评价模式还是以考试为标准。但是,能够获取高分并不代表学生在化学的学习过程当中拥有足够的能力。所以对于当前高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是教学活动当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根据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总结出学生的优点和其容易出现的问题。并且在评价的过程当中,对于学生进行有效的提示,促使其可以在短时间之内有效的改变自身存在的毛病。同时,在具体评价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注意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进行充分的鼓励,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学生自评。学生自评其实就是学生对于自身一个反思的过程,如果学生可以在反思的时候,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印象。第三,学生互评。学生互评其实是教师评价的一个补充。学生之间在一起的时间明显要超过教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其互相之间的了解也更加的深入。在学生互评的过程当中,一些教师注意不到的小毛病也会在这其中有效的得以体现出来。通过学生之间的评论,教师能够对于学生的了解再次提升。同时,在教师有意引导之下的学生互评。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友谊的提升,对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存在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第四,家长评价。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发生在课堂的内部。在课堂外部的学习当中,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对于学生的评价同样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的活动当中,教师和家长就应该充分的联系在一起。家长将学生在家学习的效果,有效的反馈给教师。教师就可以充分的明确,自身在教学过程当中所存在的欠缺。从而对于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薄弱部分,有效的进行补充性的学习,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

苏教版“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教学设计;行动研究;学生发展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11-0043-02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早期提出“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行动研究的核心是自我反思的螺旋式行进过程,勒温则认为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计划、发现事实及实施三个阶段。[1]

化学概念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观的倡导下,如何在概念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教育宗旨,渗透STS教育,最终促使学生的自我发展?我们以行动研究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思路的探索。

1 第一次教学设计

1.1 教学设计方案

以概念的讲授和实验探究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

1.2 教学实践反思

收获:以概念讲授展开教学,注重概念的内涵和教学的逻辑性,教师容易控制课堂。

问题:以概念传授为目的,教师讲授活动多而学生思考探究活动少,教学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兴趣,除概念知识外学生还能有什么收获?

这一课中除了让学生知道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和影响反应速率因素知识外,学生还应学会什么?化学除了其本体学科知识的功能外,还能发挥什么作用?从STS教育理念出发,应从生活、生产中选取教学素材,从学科中心回归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社会实际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带着这些想法,对本课进行第二次教学设计。

2 第二次教学设计

2.1 教学设计方案

2.2 教学实践反思

收获:从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引出反应速率的概念,以工业合成氨为例计算反应速率,将概念的教学与生活、生产有机结合,凸现化学学科的社会功能;让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实验内容教材上已设计好,学生只是验证得出结论,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为了突现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对本课进行第三次教学设计。

3 第三次教学设计

3.1 教学设计方案

3.2 教学实践反思

收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究,自主构建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加固体铁的量能否改变反应速率、洗涤剂起什么作用、过氧化氢分解产物O2的检验和催化剂都只是加快反应速率吗?课堂生成的这些问题也成了生成性资源加以利用。

问题:学生活动过多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并非每个学生都动手实验。

教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那么在以学生活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学习的心理如何?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本源性认识是什么?哪些活动是学生需要的?哪些内容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在前设计的基础上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将概念知识教学和学生探究活动整合再次进行了教学设计。

4 具体教学环节的探索

4.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教学活动的设计探索

在学生对反应快慢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合成氨这一实例,运用具体的数据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定量计算,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将新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计算学生能清晰地得出同一个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可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意义相同,且各物质表示的速率比等于该物质对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构建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内涵。

4.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活动的设计探索

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第一次教学设计,实验按照教材上的顺序进行,仪器和药品只有一套,每次只有几个同学在做,其他同学在焦急等待结果。教学实践后发现教学机械化,耗时过长,实验只是少数同学参与,这与新课程的理念相悖。第二次教学设计,将Na2CO3和NaHCO3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实验移至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教学之中,通过实验得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差异。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探究浓度、温度和催化剂三种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实践后发现参与实验的学生增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但仍然是按教材内容实验,无创新内容。第三次教学设计,将学生分五组提供相应药品和仪器,增加:铁片、铁粉、稀盐酸、浓盐酸、试管和胶头滴管,探究增大固体和液体的用量,将固体粉碎增大接触面积能否改变反应速率。教学实践后发现参与实验的学生增多,学生的探究学习积极性更强,实验中和实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虽然受学校实验条件的影响,五组同学在做不同的探索,但同时实验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4.3 活动记录表的设计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为了使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讨论中,都能有所收获,充分发挥合作和讨论的功能,设计了活动记录表。在活动记录表中,包含4部分:我的实验内容、我的观点、小组其他同学的观点、小组讨论后的共识。使用活动记录表,有如下收获:

①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了明确的任务,能保证讨论的效率;

②讨论有详细的记录,能体现学生参与和合作意识。

③通过活动纪录表,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学生做出差异性和发展性评价。

本节课在福建省高考命题专家、高级教师郑昌福的指导下,在福建省漳州市一中分校高一年级进行实践。通过这次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让我在实践中享受教学研究的乐趣,体会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

参考文献:

[1]陈柏华. 论课程行动研究.外国教育研究[J].2001(04).

[2]王磊,胡久华.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及其教学.化学必修课教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苏教版化学必修一教学计划 篇4

高一作为初高中衔接的初始阶段,大多学生因为初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学习方法都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很多学生觉得高中化学比较难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最初对教学工作最好充实的计划,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本学期的教学工作。

一、分析高中化学的基本学习方法,找出学习化学的误区,加深初印象,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与学习方法。

1、明确学习目的。我们到高中来的目的就是要考上理想的大学,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规范学习态度。来到高中是接受艰苦磨炼的,不是来享清福的。走进宜中的大门本身意味着你应该做好吃得苦中苦的思想准备。以前有人总结出了这样一句戏言:“走进重点高中的学生相当于判了三年有期徒刑,走进重点高中的老师相当于判了无期徒刑!”尽管是一句戏言,但直白地道出了高中生活应以苦为乐,甘心吃苦的一种人生状态,只能师生一起努力,才能创造出莘莘学子绚丽的人生。

3、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上世纪来,人们不断地讨论高考中的“高分低能”现象,在实际中也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随着高考制度和高考命题机制的不断改革、创新、完善,这种现象越来越少见。目前的情形应该是这样的:“高能力不一定高分数,但高分数需要高能力”,因为现在的高考命题更趋于科学化、能力化。要达到“高能高分”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并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取得了融会贯通的良好学习效果。

4、把握学习技巧

(1)控制学习总量。高中一、二年级始终坚持“一书一辅一本”。(“三个一”)

(2)把握记忆与理解的循环过程,动起来(动眼、动手、动脑);记起来(预习、复习、温习、自习);悟起来(寻疑、集疑、释疑)。实践:读一读,想一想,抄一抄,练一练,问一问(“五个一”)。

(3)体会化学中的辩证思想。化学不是数学、物理;也不是语文、英语。化学就是化学!化学有其自身的表现方式与思想体系。在思考时像数、理一样,建立思考模型;在记忆时,像语文、英语一样用技巧记住“知识源”。

(4)坚持设计与规划的基本策略与方向

①总量控制的“三个一”

②实现学习过程的“五个一”

③体会“理科中的文科,运用好艾宾浩斯规律,每天用10-15分钟记忆、理解化学中的知识源、主线索、知识制高层面。

④我们应该坚信: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和学习策略,化学应该是九个学科中最有趣,最易掌握的学科。

二、分析高中化学的内容与联系,让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一目了然。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高中阶段化学的内容人们通常分为六大部分。即: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而这六大部分的要素在具体学习时往往交融在一起的,例如:我们现在学习的专题一应划分到化学基本理论这一部分,但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基本概念(如: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等);在书写氧化还原反应与离子反应时必然涉及单质及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目前只涉及极少的有机化合物,如:醋酸、蔗糖、酒精等最常见的例证。我们知道醋酸属于弱电解质,蔗糖、酒精属于非电解质。

从六大部分相互交融但有侧重的划分而言,我们在具体学习时可以把它们看成学习内容时的六大研讨参数。即每学到一章新内容,我们可以自觉地认识到本章侧重的是什么?其它五种参数是如何交织融汇在一起的?譬如,我们即将学习的专题二《钠、镁及其化合物》,应该划分到“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这一参数中去,我们将怎么研究碱金属呢?我们会展示一种物质(金属钠),让大家首先观察它的颜色、状态、硬度;再将一小块钠放入烧杯里的水中,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再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浮,熔化,游动,嘶嘶响,变红”。然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①在常温下,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碱和气体,并放出热量;②钠的熔点低于水的沸点,密度比水还小;③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氧化剂为H2O,还原剂为Na,转移电子总数为2e-。

从以上学习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涉及了化学实验,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热化学的基本理论;同时还涉及置换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基本概念,以及得失电子总数的计算。显然,有五大学习参数都交织在一起了。

三、教学核心部分计划

1.主抓基础知识,借方法技巧提升能力,以实验激发化学学习兴趣

本册书涉及到高中化学的五大部分: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专题一主要涉及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专题二、三、四主要涉及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化学基本理论、化学概念、化学计算。

结合我所带的4、6、10班学生的学情,本学期重点主抓基础知识,通过方法提升学生的能力。我将通过课前提问、课堂督促、课后严查学案与习惯培养本,及时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及时夯实巩固,落实基础知识的学习。在确保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通过化学方法与口诀,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综合能力。通过比较直观的化学实验,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用实验结论促进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

2.重点落实学生常规工作

(1)及时督促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认真倾听、批注,课后及时巩固完善学案。采取的方式是每份学案收交两次或以上(自主学习课后、反馈展示课后、问题较多学案反复收交),确保学案高效的完成。

(2)课前课后充分发挥小组作用,督促组内成员自主完成学案,及时上交学习任务,及时巩固复习。采取的方式是利用课余时间集体培训学科小组长,学科班长依据教师制定的计划及时培训学科小组长。培训内容包括:收交学案、课堂展示、学习习惯、课堂倾听等。

(3)纠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习事半功倍,在起始年级中,很多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差,课堂倾听习惯不好,学案抄袭度高、完成质量差,课堂不能批注整理笔记,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都会导致这些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化学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继而失去兴趣。鉴于此,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对于高一学生非常重要。我将通过课堂逐步渗透,随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多次督促确保大多数同学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致有五个内容的习惯:自主预习学案(第1-3周)、课堂及时批注整理重点知识(第3-10周)、习惯培养本中典题的整理(第3-8周)、课堂倾听习惯的培养(第2-6周)、课后及时完善学案并发现问题(第2-6周)。

好的学习习惯是需要不断培养,不断督促,随时发现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一旦发现复发,及时加以巩固。

3.学案编写符合学情,习题难易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做好学案编写的准备工作,细读教材内容,结合高考考纲,分析学习重难点,确定学习目标。结合学习目标,合理设置导学部分。能力提升、思维拓展问题设置针对重难点知识,着重于突破重难点知识,习题设置分层化,A级针对基础知识,B级着重于重难点知识的拔高,C级着重于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学案设计力争符合学情,习题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编写习题时,通过阅读教参,近年高考题,以及最新习题,选择符合学情,难易程度适中的习题,为每章节建立习题库。

编制训练学案时,针对阶段学习中存在问题,选择针对性强,难易层层递进的习题,进行查漏补缺。

4.按年级组与备课组要求,认真按时参加备课互研与听评课活动 作为中心发言人,提前参读教材,课表,考纲,写好中心发言稿,设计好学案和课件,完成导学设计,互研时,认真分析,为刚刚参加工作的老师提供一些帮助。作为补充教师,及时听取有经验教师的意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听评课时,找出闪光点与不足之处,针对闪光点多多学习,对于不足之处,课后及时反思,通过组内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能力。

苏教版初中化学 篇5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焓变(一)l .△H=E1-E2 放 2.D 3.B 4.D 5.B 6.D 7.C 8.A 9.A 10.C 11.A 12.B 13.2H2(g)+O2(g)===2H2O(l)△H=-22.4QkJ•mol^-1 2.化学反应的焓变(二)

第三单元 盐类的水解

1.盐类的水解

苏教版初中化学 篇6

初中语文必读书目 一、七年级 必读书目: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西游记》 选读书目:

冰心《繁星•春水》

《爱的教育》(意大利),田雅青译。

《安徒生童话》叶君健译 秦文君《男生贾里》 《女生贾梅》

高尔基《童年》《母亲》 《唐诗三百首》 海明威《老人与海》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泰戈尔诗选》 沈从文《边城》 朱自清散文 老舍《骆驼祥子》 毕淑敏《毕淑敏散文集》

郭沫若诗歌 巴金《家》《春》《秋》

矛盾《子夜》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父与子》 钱钟书《围城》 高晓声《钱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王安忆《长恨歌》

法布尔《昆虫记》 毛泽东诗词 二、八年级

必读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梅益译; 《水浒传》

选读书目: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集》

王朔

叶圣陶

季羡林

刘义庆《世说新语》

川端康成

《福尔摩斯探案集》,丁钟华等译;

《居里夫人传》友明彻译。鲁迅《呐喊》《彷徨》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福尔摩斯探案集》 《海底两万里》 《名人传》 《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三、九年级

必读书目:《格列佛游记》

鲁迅《朝花夕拾》

选读书目:

周国平《周国平自选集》 刘心武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杰克伦敦 铁凝 丰子恺

萧红《呼兰河传》 王蒙

《傅雷家书》 《培根随笔》 《儒林外史》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

梁实秋《梁实秋散文集》 余光中 《余光中诗选》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曹禺

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生》 《简•爱》 《穆斯林的葬礼》

《红楼梦》

对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的思考 篇7

一、完成由初中思维向高中思维的过渡

(一) 给学生适应的空间。 在刚刚进入新的环境学习时, 很多学生往往会因为陌生的环境, 而在心理上存在一定压力。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 他们就会采取自己所熟悉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比如, 在初中时听从教师的进度进行学习, 教师会做好准备, 而他们只需要接受教师“投喂”的知识就可以。 而在高中学习中, 教师上课时只会讲精要的、难度较大的知识点, 需要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后查漏补缺等自主性学习。 如果开始教师和学生不能配合好, 就会对学生造成打击, 对化学学习丧失信心。所以, 教师应在教学之初, 帮助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节奏中, 给予他们适应的空间, 引导他们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 迅速进入高中学习模式。 在高一化学的学习中, 学生需要对整个高中的知识有一定了解, 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因为每一章的内容都是不同的, 学习时间不够充足, 所以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自主习惯, 在每一章学习前, 对章节所学习内容做一定了解, 不仅仅是预习, 还要将力所能及的知识全部吸收, 再在学习过程中寻找知识的重难点, 带着问题听课, 比如,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 为什么同一种物质在一个化学反应当中充当氧化剂, 而在另一个化学反应当中充当还原剂呢?对这种问题如果不进行自学的话, 则是不会发现的, 在课堂上直接听课也不会留下太深印象, 没有从根本上吸收知识。 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对自己提出问题并尽力找出答案, 无法解答的再在课堂上学习,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减少学习中的漏洞。 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进入高中的学习模式当中, 才能进行高效教学。

(三) 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在高中学习一段时间过后, 学生就会发现, 教师讲授的内容不像初中教师一样面面俱到、事无巨细, 板书也是一字不差地供学生誊抄。 高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 让教师在讲课时无法将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完整、详细的讲解, 板书更是仅有一些重要的公式推导过程, 所以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 一节课下来可能寥寥无几。化学知识点细碎繁多的特点, 要求学生在学习时, 将所有知识点都掌握, 这就需要学生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将课前自学的内容进行总结, 记录教师所讲的重难点, 还要将做题时涉及的知识点积累起来, 这样不仅方便在日常学习中随时进行巩固, 而且有利于在考前复习时, 逐一回顾, 查缺补漏。

二、高一化学教学重在基础

(一) 课堂教学以基础为主。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 化学所考察的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和化学反应, 而是逐渐偏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察, 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即便是考察书上没有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它的本质, 也是最基本的四种反应类型。 所以, 这种考验学生能力的题, 其实考察的还是学生是否对化学的本质有深入了解。 因而, 教师不能忽视化学基础的学习, 打好基础才是能力提升的关键。 在教授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的本质、原理及组成等知识, 扎实基础。 此外, 由于高一化学苏教版的内容很广泛, 因此教师不应任意拓展知识, 使得本末倒置, 加重学生负担。

(二) 课外学习知识延伸。 对于能力的考察, 主要还是对基础的考察, 在基础特别扎实的情况下, 即使是没有见过的化学反应, 也能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进行推导。 在我国现有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 背得滚瓜烂熟, 但是不懂得变通, 这就不算是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为此, 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 可以练习一些相关化学题目, 从中寻找规律, 延伸知识,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而不仅仅是背熟了化学方程式。 如, 在学习离子反应时, 书上只有几个离子方程式, 但是涵盖了许多物质反应的本质, 学生可以在已有的化学方程式以外, 寻找其他物质也是相同的离子方程式。 再比如, 硼及其化合物在工业上有许多用途。 以铁硼矿 (主要成分为Mg2B2O5·H2O和Fe3O4, 还有少量Fe2O3、Fe O、Ca O、Al2O3和Si O2等) 为原料制备硼酸 (H3BO3) , 写出Mg2B2O5·H2O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这道题的本质其实是考查酸碱中和反应及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离子反应, 既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 又要具备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三、书本与实验相结合

(一) 实验可以切身感受化学。 在新课标的学习要求下, 学生的实验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高考大题中, 实验题分数占比重很大, 苏教版教材中的实验也很多。 教师应当结合所学知识, 给予学生实验机会, 并要求他们对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化学原理等进行总结。 一些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进行演示, 其实在大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没有切身体会时, 就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例如, 在学习钠与水的反应时, 书本上的实验现象, 钠在与水反应时发光发热, 在水面移动等现象, 单凭想象, 是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激烈反应的, 更不用说钠与酸更加激烈的反应现象。 所以, 应该让学生亲自看到整个化学反应过程, 感受化学反应的魅力, 如此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也会加深。

(二) 书本与实验相辅相成。 化学的学习, 既离不开书本中的化学原理解析, 又离不开试验中真实的化学反应现象。 在初中化学中提及活泼金属可以把不活泼金属从其可溶性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金属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是否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相悖? 通过金属钠和水的实验, 再通过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实验, 让学生对金属和盐溶液之间的置换有了深度认识。 为此, 教师要将教材的学习和实验紧紧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促进其实验能力提升。

在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着重于基础能力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提高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 推断能力, 将教材广泛细密的特点发挥出来, 为学生对化学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对于刚刚踏入高中学习校园的学生来说, 高中的难度和强度, 都比初中上升了一个档次, 尤其是化学这种理科科目, 在初中阶段教授的都是一些简单基础的知识, 并且学生来自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老师, 所接受的知识数量、质量、版本等参差不齐。因此, 如何把握知识的难度、如何充分发挥苏教版的特点、如何根据最新的高考要求进行教学, 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艾志伟.提高高一化学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 2011 (19) .

[2]阮丽娟.新课标下高一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索[J].广州化工, 2009 (04) .

苏教版初中化学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 科学方法 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75-02

在这个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知识的革新也在以它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一个不知道怎样学习的人难以在高度文明的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现在的高中化学教学而言,教师的任务绝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方法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应运而生,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足以体现出科学方法的重要程度。

一、科学方法的意义和形势

当前,化学科学方法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它不仅包括了对化学知识的教育,还包括了培养学生充分掌握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以及对科学的正确态度,因此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当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技能,在高中化学的课堂上渗透化学科学方法,是新课改精神的重中之重,毫不夸张地说,科学方法体系为培养未来的科学型、综合型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方法体系并且开展科学方法教育符合当前教育的主旨,科学方法体系可以高效地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然而,就目前我国的教育而言,科学方法体系尚不完善,在高中的化学体系中尚处于附属地位,教师对科学方法教学知道的只是皮毛,这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在这个强调能力和创新的时代,高中化学如果失去了科学方法体系,便失去了学习化学的意义,在苏教版高中新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高中化学的教育要求教师深刻研究化学科学方法体系的作用和概念,明确高中化学科学方法体系的现状,掌握化学科学方法手段,从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化学科学方法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摆正对化学学科的态度,切实地把科学方法体系渗透到平时的化学学习中。可以说,培养学生建立完善、丰富的科学方法体系是每一个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身上肩负的重要使命,同时深刻领会科学方法体系内容的精髓,是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必经之路。

二、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

事实上,不论高中化学教材怎么改变,并不意味着内容有大幅度创新,而是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实现改变,在新教材中,不论从教学活动设计,还是教材内容来看,都可以看到科学方法体系的影子,本质都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这就要求教师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教学经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分析教材、走进教材,把一些内容直观、全面地呈现给学生。教导学生科学地运用高中化学的科学方法体系,以便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化学这门自然科学。

三、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相关实例

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体现了化学科学方法体系的内涵,譬如:教材内容包含: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融入热能的充分利用,这充分体现了STSE内容与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又如:“化学平衡常数”的引用,避免了学生片面、错误的理解化学知识,注重了化学知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还注重了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内容上的统一和衔接,这点在化学反应的方向和沉淀溶解平衡中充分得到了体现,此外,化学平衡常数、盐类水解的平衡、电离平衡等内容注重了化学本质和现象的统一性,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其主旨都是要解释科学方法体系的精髓。

四、建立科学方法体系顺应了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改精神要求高中化学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本质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当中有意识地深化建立科学方法体系。教师对学生科学方法思维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改变对化学科学的认知方式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从而高效地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当中,科学方法体系受到了广大教育专家和高中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 强调学生必须具备通过科学方法体系深入学习的能力。因此,化学科学方法体系的建立顺应了新课改的时代要求,对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五、科学方法体系保证了高中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化学科学方法体系反映了高中化学教学的进步,是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手段,学生领悟化学科学方法更加有利于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增加对化学本质的理解以及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在化学科学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的同时,学生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因此,纵观高中化学,科学方法体系的建立对于高中化学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满足了化学学科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科学方法体系的建立迎合了素质教育的需求,符合了新课改的精神,保障了高中化学教学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中的高速发展,促进了高中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结:建立和运用科学方法体系,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科学素养,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得到质的飞跃,因此广大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科学方法体系,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使问题科学化、简单化,避免学生产生思维混乱。鉴于此,笔者开展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讨论,希望对广大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11. 8

[2]郝京华.论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方法教育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6)

[3]王祖浩.王磊.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梁英豪.关于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7)

苏教版初中古诗词集锦 篇9

七年级古诗词(上)1.《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2.《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怀古咏史之作,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当年周瑜抗曹,使用火攻,假如不刮东南风,战争的结局又会怎样呢?也许连二乔都会被曹操掳去关在铜雀台中吧?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别出心裁。)

3.《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景——幽美宁静;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作者在困境中豁达的心胸和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精神)。

4.《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境,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5.《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积极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想象美丽,哲理明睿,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绘春(诗人如画家设色作画,描摹早春特有的景致)赞春、惜春(淡远草色远胜过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人们怎能不珍惜早春这一最美好的时光)。诗的重点是写早春之景;后两句转为议论,以对比手法,突出早春的可爱。】

7.《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阕通过视觉、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下阕写天气突变,写心中惊喜,情趣盎然。)

8.《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一反前人悲秋的感慨,书写了奋发进取的豪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通过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与由此引发的诗人豪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美妙的诗情画意,发出了“秋日胜春朝”的感慨,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是一篇以景传情的怀念友人的诗。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想象丰富奇特,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七年级 古诗词(下)1.《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诗人融情入境,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巧妙表达出诗

人忘却尘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意境深远。)

2.《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歌写景雄奇壮阔,情景交融,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使诗歌意境阔大,有着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

三、四两句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上下贯通,衔接紧密,所写的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强烈对照。表现了词人抗敌报国、建功立名的宏大抱负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4.《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诗歌叙事中重在写景,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长河、孤烟等物巧妙组合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以十分工整的对仗,描绘出塞外雄奇壮阔的独特风光。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壮阔。”直”状孤烟之高,”圆”状落日之低。这两个字极状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堪称千古名句。全诗三层意思:出使路线、沿途风光、最新消息,与题目紧紧相扣。)

5.《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从传说写起,为黄鹤楼蒙上一层传奇的色彩;又由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最后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文思如行云流水,富于变化。)

6.《归园田居(其一)》【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极富诗意,流露出诗人厌恶官场、喜爱田园、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体现了陶诗的独特风格。)

八年级古诗词(上)1.《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时伤春,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2.《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诗抒发了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这首诗构思细密而精巧,首句渲染气氛,迷蒙之中透出悲凉;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后两句以形象而婉曲的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读来荡气回肠。此诗以表达作者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4.《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者在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这首诗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显得慷慨悲壮,正气凛然。特别是最后两句,已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赠别诗大多“黯然销魂”、情调感伤。但王勃这首诗一反其道,另辟蹊径,不作悲酸语,全无世俗态,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已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6.《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二句抒写辞官离京时的心境。三四句以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落红不是无情物”移情于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对新生命的赞歌,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化作春泥更护花”

7.《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全诗仅仅围绕“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巍然高耸的气势,也表达了诗人的斗志和毅力,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情气概和远大抱负。)

8.《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全诗以“春”字为着眼点,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全诗以“行”字为线索,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转换衔接自然,描写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9.《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构思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后两句议论结合写景,显得非常自然。以“浮云”为喻,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10.《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以乐府旧题写当时战事,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1.夏完淳《别云间》【明】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慨叹,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此诗风格慷慨悲凉而又高亢激越,是一篇大义凛然的正气歌。诗中饱含的爱家乡、爱祖国,并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的精神,表现了一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气概,几百年来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不可估量的激励人心的力量。)

八年级古诗词(下)1.《闻雁》【唐】韦应物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苦闷感受。)

2.《池鹤》【唐】白居易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这首诗用群鸡、鹦鹉等禽鸟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3.《迎燕》【宋】葛天民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4.《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

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此诗语言朴素,韵味深长,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

5.《渔家傲》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此诗情景交融、苍凉悲壮。上片写景,充满肃杀之气;下片抒情,慨叹孤城将士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6.《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的景物,巧妙的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进取的胸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意境沉郁又有豪迈之气,客观上被认为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后人常引用此两句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8.《无题》 【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精彩感人;全诗把别后相思写得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因而古今传诵。)

9.《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构思巧妙,先写妻子思念远游巴山的丈夫,丈夫思念留在北方的妻子;后写想象中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既写出了空间的殊异,又写出了时间的变迁,还从空间、时间的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丰富地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10.《论诗》【清】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此诗要旨在于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只有创新,才能领时代风骚。)

九年级古诗词(上)1.《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描写了苍凉壮阔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怀乡情感,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和激昂慷慨的精神风貌。)

2.《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根据惠崇画意,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3.《相见欢》【五代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词人用丝缕来比喻愁思,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

4.《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5.《龟虽寿》【汉】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四言诗。全诗体现了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尤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千百年来曾引起无数读者的感慨和共鸣。)

6.《白雪歌》【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把咏雪(前十句)与送别(后八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惜别之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新颖传神,是传诵千古的咏雪名句。)

九年级古诗词(下)1.《饮酒》【晋】陶源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归隐后心境恬静,不与权贵交往。悠然自得地欣赏自然美景,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和享受,因此他认为这种隐居生活含有人生真正的意义。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2.《行路难》【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首诗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挫折所作。由于世路艰辛,功业难就,内心十分苦闷。但诗人并未因此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而是坚信远大的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全诗感情充沛(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波澜起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是鼓舞人心的名句。)

3.《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又复现的境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4.《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初读之下,这首诗仿佛通篇写的是山水景物。然而细读之后,可以体会到山水景物只不过是抒情的依托,通过大海吞吐宇宙的气象,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因为这时的曹操正踌躇满志,渴望着建功立业呢!)

5.《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的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词由打猎场景引向抒发爱国豪情,把打猎习武与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操。)

上一篇:2024新生英语诗配画下一篇:分项工程施工承包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