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所有知识点(通用13篇)
质量守恒:
①在任何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任何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种类和原子个数一定不改变。
化合价守恒:
①任何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一定等于0
②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和降低总数一定相等。
电子守恒:
①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总数一定相等。
②原电池和电解池的串联电路中,通过各电极的电量一定相等(即各电极得失电子数一定相等)。
能量守恒:
任何化学反应在一个绝热的环境中进行时,反应前后体系的总能量一定相等。
反应释放(或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为负则为放热反应,为正则为吸热反应)
电荷守恒:
①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一定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②任何离子方程式中,等号两边正负电荷数值相等,符号相同。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1、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和应用
(1)借用熟悉的H2还原CuO来认识5对相应概念。
(2)氧化性、还原性的相互比较。
(3)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4)同种元素变价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归中反应)。
(5)一些特殊价态的微粒如H、Cu、Cl、Fe、S2O32–的氧化还原反应。
(6)电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1)主族元素的阴离子、阳离子、核外电子排布。
(2)同周期、同主族原子的半径大小比较。
(3)电子式的正确书写、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化学键、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4)能画出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的草表,理解“位—构—性”。
3、熟悉阿伏加德罗常数NA常考查的微粒数止中固体、得失电子、中子数等内容。
4、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表达(状态、计量数、能量关系)
5、离子的鉴别、离子共存
(1)离子因结合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的弱电解质面不能大量共存。
(2)因相互发生氧化还原而不能大量共存。
(3)因双水解、生成络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
(4)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强酸、强碱大量共存。
(5)题设中的其它条件:“酸碱性、颜色”等。
6、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比较及计算
(1)善用微粒的守恒判断(电荷守衡、物料守衡、质子守衡)。
(2)电荷守恒中的多价态离子处理。
7、pH值的计算
(1)遵循定义(公式)规范自己的计算过程。
(2)理清题设所问的是“离子”还是“溶液”的浓度。
(3)酸过量或碱过量时pH的计算(酸时以H+浓度计算,碱时以OH–计算再换算)。
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1)能计算反应速率、理解各物质计量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2)理顺“反应速率”的“改变”与“平衡移动”的“辩证关系”。
(3)遵循反应方程式规范自己的“化学平衡”相关计算过程。
(4)利用等效平衡”观点来解题。
9、电化学
(1)能正确表明“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及变形装置的电极位置。
(2)能写出各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3)了解常见离子的电化学放电顺序。
(4)能准确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原则计算电化学中的定量关系。
10、盐类的水解
(1)盐类能发生水解的原因。
(2)不同类型之盐类发生水解的后果(酸碱性、浓度大小等)。
(3)盐类水解的应用或防止(胶体、水净化、溶液制备)。
(4)对能发生水解的盐类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的后果。
(5)能发生完全双水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11、C、N、O、S、Cl、P、Na、Mg、A1、Fe等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
(1)容易在无机推断题中出现,注意上述元素的特征反应。
(2)注意N中的硝酸与物质的反应,其体现的酸性、氧化性“两作为”是考查的的重点。
(3)有关Al的化合物中则熟悉其两性反应(定性、定量关系)。
(4)有关Fe的化合物则理解Fe2+和Fe3+之间的转化、Fe3+的强氧化性。
(5)物质间三角转化关系。
12、有机物的聚合及单体的推断
(1)根据高分子的链节特点准确判断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
(2)熟悉含C=C双键物质的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
(3)熟悉含(—COOH、—OH)、(—COOH、—NH2)之间的缩聚反应。
13、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1)请按官能团的位置异构、类别异构和条件限制异构顺序一个不漏的找齐。
(2)本内容最应该做的是作答后,能主动进行一定的检验。
14、有机物的燃烧
(1)能写出有机物燃烧的通式。
(2)燃烧最可能获得的是C和H关系。
15、完成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机代表物的相互衍变,往往要求完成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2)注意方程式中要求表示物质的结构简式、表明反应条件、配平方程式。
16、有机物化学推断的解答(“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
(1)一般出现以醇为中心,酯为结尾的推断关系,所以复习时就熟悉有关“醇”和“酯”的性质反应(包括一些含其他官能团的醇类和酯)。
(2)反应条件体现了有机化学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有机化学的一般条件,从中归纳相应信息,可作为一推断有机反应的有利证据。
(3)从物质发生反应前后的官能差别,推导相关物质的结构。
17、化学实验装置与基本操作
(1)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2)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
(3)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
18、化学计算
(1)近年来,混合物的计算所占的比例很大(90%),务必熟悉有关混合物计算的一般方式(含讨论的切入点),注意单位与计算的规范。
一、联系实物, 模拟教学
学习原子结构时, 我让学生把汉堡想象成原子, 当然把汉堡上的芝麻想象成核外电子, 在学习原子内部结构时, 把原子核想象成苹果中的种子。课堂上我还拿了汉堡、苹果、刀子, 让一学生把苹果切开, 为了渲染气氛, 我对大家说:“现在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 我们把‘原子’打开了, 你们看到了什么?”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我进一步提示他们, 苹果中的种子相当于原子中的原子核。讲到这, 我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 他们说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我接着讲述: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核外电子作高速运动, 原子核的半径大约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 原子核的体积虽小, 但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为了增加感性认识, 我做了一个比较, 如果拿原子与乒乓球比, 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十层大楼相比。学生听了很惊讶, 感叹自然界之微妙。
二、结合化学史知识, 再现微粒发现过程
刚才讲到切开苹果后, 同学们发现了种子, 我问学生种子能否被分开呢?同学们回答能。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原子核能否分开、它是如何构成的呢?接着讲述种子相当于原子中的原子核, 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 它可以分成质子和中子。我利用多媒体放映了二战时期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67页, 英国化学家卢瑟福发现质子、中子的实验过程。同学们好像身临其境, 参与了实验与探究过程, 仿佛“看到了”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循序渐进, 由感性到理性, 让微观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自然生成, 不要把概念强加给学生,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结合化学史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学习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揭开物质世界的神秘面纱。
三、利用化学教具, 培养想象能力
化学以研究物质为基础, 而物质又是由微粒构成的。讲授微粒知识时, 教师还可以借助教具、模型。学习生物知识时, 有标本、模型, 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化学实验室里有各种物质结构的模型, 我们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怎么发挥作用呢?我让他们先观察, 再拆拆装装, 拆的过程是分解, 装的过程是结合。不要小看这一拆一装, 它恰恰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反应。例如, 学习化学反应实质时, 我就借助教具让学生展示水分子分解成氢分子、氧分子的过程。同时启发小组讨论:这分分合合的过程, 体现了哪些化学知识?学生回答后, 我进一步总结:本过程体现的知识有: (1)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 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 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还能为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作铺垫。
四、结合科学成果, 培养学生信服度
教师单纯的说教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对微粒的存在仍有疑惑。虽然教师说了我们走到花园附近闻到花香, 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学生听的遍数多了, 能记住这句话, 但还是不能感知分子的存在。课堂上我结合科学成果, 用多媒体放映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的图像, 以及国际上借助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在铜的表面镶嵌48个铁原子, 并将其排列成一个圆形图像。同学们看了图像后, 心服口服, 感知微粒是客观存在的。再结合生活实际讲述每天喝水、吃菜, 不知道吃进去多少个水分子、钠离子。学生在生活中建立起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不再感到陌生, 不再感到化学知识的枯燥无味, 同时体会到生活处处皆化学。
五、通过实验, 验证猜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猜想, 增加感性认识。例如, 学习分子性质时, 了解到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我鼓励大家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加以验证。有的同学把一滴红墨水滴到水中, 观察扩散过程, 感知分子运动;还有的同学利用体温计测体温, 感知微粒之间的空隙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通过亲手做实验, 学生参与了科学探究, 增加了对微观知识的感性认识, 不再感到微观知识那么深奥, 仿佛“看到了”微粒的真实存在。
六、归纳总结, 整理思维过程
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学生对微观知识有了感性认识, 还教会了学生总结、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 理清思路, 把知识串成线, 理性归纳, 以树状图或其他列表形式呈现出来的技能。课后同学们把第三单元1、2两节知识进行了总结, 我看了几个同学的作业, 整理得很有条理性。不光学习微观知识要求学生学会归纳整理, 学习其他知识也应该这样。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构成新的分子”。前者是从宏观层面对化学变化的认识,后者是从微观层面对化学变化的认识。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宏观现象是有很大困难的,为了能够较好地使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办法: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通电分解水的实验,知道水在通电的情况下会生成氢气和氧气,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其次,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有关模拟水电解过程的“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和学生们一起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化学反应的实质:即在水电解的反应中,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第三,在讨论的过程中向学生们提出:是否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模拟水电解反应的微观变化过程呢?此时学生们情绪高涨,议论纷纷,有的用纸张剪出大、小两种圆来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并且拼凑出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进而模拟出通电分解水实验的微观实质;有的男女同学分别扮演氢原子和氧原子,同时扮演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来模拟通电分解水实验的微观实质。同学们在动手实践或表演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化学变化从宏观到微观认识的转变,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也为今后学习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变化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创设情境,提出有关问题
在学习化学之前,学生认识的物质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很少接触,学生的宏观思维和直观想象力比较丰富。由于微粒的抽象性以及概念的概括性,学生往往对此难于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解定义,要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讨论、猜想、探究等手段,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幅微观世界的生动图像,然后把它与宏观现象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和理解。这样很容易把深奥的问题简单化,把模糊的知识清晰化。例如,在探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把高锰酸钾颗粒分得最小呢?然后让学生们进行探究。由于学生在学习氧气时已经对高锰酸钾有所了解,所以学生们动手设计方案并选择了最佳方案:把高锰酸钾颗粒研碎,并把它溶于水形成紫色溶液,倒出一半溶液加水稀释,溶液颜色变浅,再将颜色变浅的溶液倒出一半,又加水稀释,这样不断的继续下去,直到溶液变为无色为止。此时提出问题:最后得到的无色溶液中还有高锰酸钾存在吗?通过探究,学生感受到了物质是由肉眼看不到的、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此探究活动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为学生搭建了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的桥梁。随后引导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的图片,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了微观粒子的存在,同时也体会到了微观世界的丰富性。
三、教师要善用比喻,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在微观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运用比喻的方法,来使抽象的概念与原理变得趣味化、形象化,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微观知识,降低理解微观知识的难度,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原子的结构》一节时,“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这一概念非常抽象,学生对原子内部的结构非常难以理解,如果只是从微观上去强调和解释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學生根本就理解不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回忆运动会上60米、100米等短跑时的情景,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每名运动员都是在规定的跑道上赛跑,而不是随意乱跑呢?”接着我又提出问题:“汽车可以在公路上随意行驶吗?”“人们在公路上步行可以随心所欲地乱窜吗?”“学生在上课时的座位可以随便乱坐吗?”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得出“多种物质在一起运动时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即每种物质都必须在自己的轨道上运动,否则容易发生碰撞。”这样,学生自然就理解了“原子在核外运动时必须分层排布”。在这个问题上,通过浅显易懂的打比方来做个简单的对比,最后达到知识传播的目的,同时教学效果还比较显著。
2、铁生绣实际上是铁、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红棕色)。全世界每年因生绣损失的钢铁约占世界年产量的1/4。
3、防止铁制品生绣的方法: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②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具体操作是:①在其表面刷油漆,②在其表面涂油,③金属制品表面镀上其它金属,④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
4、cu---紫红色、金---黄色、汞----常温下液态
5、合金(混合物):是由一种金属与其它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铁的合金有:生铁和钢(混合物)
生铁的含碳量在2%-4.3%之间,钢的含碳量在0.03%-2%之间。
6、炼铁的主要设备是高炉,主要原料是铁矿石、焦炭、空气和石灰石。原理:在高温条件下,用还原剂一氧化碳从铁的氧化物中将铁还原出来。
(溶液)
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①加水②升温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熟石灰例外
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
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
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2、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10g,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1g,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3、分离:kcl和mno2方法为过滤,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nacl和kno3方法为结晶,步骤:溶解、冷却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nacl)。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大的物质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kno3)
由缓慢氧化积聚的热量引发的自发燃烧。白磷着火点低,易自燃,要放在水中密封保存。
希望上面对自燃知识点的总结内容,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很好的参加考试的。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同学们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知识还熟悉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通过上面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知识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下面是对化学中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知识的讲解内容,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
(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通过上面对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内容知识的讲解,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哦。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三大化石燃料
关于三大化石燃料的知识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知识。
三大化石燃料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以上对化学中三大化石燃料知识的学习,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很好的吧。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两种绿色能源
下面是对化学中两种绿色能源知识点的内容总结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两种绿色能源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 (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
2KClO3 =MnO2△=2KCl+3O2↑或
2KMnO4=△=K2MnO4+MnO2+O2↑
1、实验操作步骤:
①连:按要求把仪器连接好
②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装: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装入试管中。
④定: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⑤点: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先预热)
⑥收:收集氧气。
⑦移:实验完毕把导管从水中移出。
⑧熄:熄灭酒精灯
(1)实验时注意的问题:
A、根据酒精灯和水槽的高度固定试管,使酒精灯的外焰正对着试管里有药品的部位。
B、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湿存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到达管口冷却成水滴,再回流到管底,使试管破裂。
C、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且不要夹得太紧,以免夹破试管。药品应倾斜铺在试管底部,以增大药品的受热面积,同时便于氧气逸出。伸入试管内的导管,应只稍伸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导管上应有一段橡皮管,便于操作,以免折断导管。
D、如果以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如果用氯酸钾为原料制氧气时,试管口不能塞棉花,这是因为棉花是易燃物,而氯酸钾又具有强氧化性,放氧速率快,很容易着火燃烧,以至发生爆炸。
(2)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
导管口开始有气泡逸出时不能收集,因为开始从导管中逸出的气泡是容器中的空气,当气泡连续均匀地从导管口逸出时,此时可收集。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为防止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收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面上。
(3)催化剂:
一、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的区分———从语文概念延伸到化学概念
这四个概念的理解与区分是书本中第一单元的内容, 是中考的考点之一.变化是一个过程, 而性质则是属性、特性.在具体判断的时候教师主要会强调关键词:能、会、可以、是等等.有关键词是性质, 没有关键词则认为一般是变化.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变化与性质的区别, 可以举例:“一天, 我来到学校操场, 看到小明在骑车”和“小明会骑车”之间的区别.然后, 再去理解“在通电的条件下, 水生成了氧气与氢气”和“在通电的条件下, 水会生成氧气与氢气”之间的区别.
在这个教学例子中, 可以看到, 是先教会学生区分两个语文概念:变化和性质, 理解了之后再与化学所学知识相联系, 从而进一步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 并学会区分.
二、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的描述———用语文中析句子的方式去掌握化学知识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的描述是书本中第四单元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是中考的考点之一.通常情况下, 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都会觉得很简单, 但是一旦涉及到微观领域, 学生则感觉很难, 一下无法适应, 并产生厌学、脱节现象.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入微观领域, 并加以理解, 对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几个形式: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2.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3.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4.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5.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6.一个分子是由某个原子构成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由于学生本身对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有无就有怀疑, 学习描述时又不知道要重视些什么, 往往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从何学起, 描述起来也会很混乱.比如, 学生会这样描述“水是水分子组成的”;“水分子是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的”;“水是由氢气和氧原子构成的”等等.
教师在此时可以引入语文中分析句子的一种习惯:画出主语、谓语、宾语 (虽然在具体描述中所画出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 但是方法与其相类似) .比如:语文对于“小明买了一本内容很有趣、封面颜色很鲜艳的书”这一句子的理解, 画出主语、谓语、宾语即为“小明买了一本书”.同理, 在化学上, 物质一定由元素组成, 构成则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 分子则一定由原子构成.这样分析后, 上述学生错误的描述就很容易看出来了, 比如“水是水分子组成”画出后很显然组成只能是元素组成, 而分子只能用构成.所以应该改成:“水是水分子构成”或是“水是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教学实践中发现, 这样讲解后, 学生对物质组成与构成的描述较易掌握, 也很容易判断出对错.
三、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以及它们与浓、稀
溶液之间的关系———采用语文中类比的方式举例, 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溶液这一个章节和其他章节相比较为独立, 学习方法也要求加以调整.溶液主要有两条主线, 一是溶质, 二是溶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入了门就会觉得简单且有趣, 但没有入门则会觉得很乏味.溶液这一章中有很多概念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 教师可以尽量想出一些比较好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像下面的两个教学实例就主要应用到了语文知识中类比的方式进行举例, 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可以建立在“饱”与“不饱”的概念上理解.在生活中与语文课上, 学生早已建立起了“饱”与“不饱”的概念, 然后我们可以形象的把溶剂看成是一个大胖子, 溶质看成是他最爱吃的食物, 当他无法再吃的时候即为饱和, 还能继续吃的时候则为不饱和, 同时也要强调外界因素的影响, 把温度和水量比成他的心情和身体健康状况等等, 让学生明白溶解能力会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这样做, 既形象又生动, 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掌握化学知识, 课堂气氛也特别好.
在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关系的时候, 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 将他们比做是一个男生与一个女生, 我们都知道男生通常很能吃, 一顿要吃饱比如说要8碗饭, 女生为了苗条又要减肥, 一吨要吃饱比如说只要1碗饭, 现在把男生吃7碗饭和女生吃1碗饭相比较, 就不难看出饱和溶液可以是稀溶液, 而不饱和溶液也可以是浓溶液这样的知识点.教学实践中发现, 学生对这样的实例特别感兴趣, 且记忆深刻, 很难忘却, 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 用类比的方式去理解化学知识点不仅仅局限于溶液这一章节, 还可以涉及到初中化学的各个部分, 比如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就可以把两种化合物看成是四个人两两相拥正在跳舞, 然后互相交换舞伴等等,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开拓自己的视野, 找到将知识化繁为简的切入点.
四、用语文知识对各种化学概念进行字面解释, 即直译
初中化学中很多概念与知识点都很直白, 一般从字面上就可以知道它的意思, 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说:缓慢氧化———慢慢的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化合反应———“合”即多变一;分解反应———“分”即一变多;碱石灰———“碱”即火碱, “石灰”即生石灰;水煤气———“水”与“煤”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氯气———黄绿色气体, 即“绿气”;混合物———“混合”即多种物质;纯净物———“纯净”即一种物质;自燃———自己燃烧起来等等, 这种概念或知识点的理解就只需要凭借自身语文知识的功底去理解, 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 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能够多收集一些这样的例子, 在教学中及时应用这种方法,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过, 要提醒大家的事, 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直译的, 比如说, 复分解反应可不是分解了一次再分解一次 (反复分解) 的意思.所以, 也要注意提醒学生这种方法不可乱用.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概念原理;化学方程式配平
初中是化学学习的肇始阶段,也是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模块进行讨论与总结。
一、掌握基本方法,理解化学用语
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特色用语,我们只有掌握化学概念和运用中的基本用语,才能有效理解知识生成,形成运用能力。通常的引导方法是:熟悉化学结构、记住关键词、尝试实验运用、理解知识生成原理和过程。例如:就催化剂的概念来说,我们就要抓住“改变”“质量”“化学性质”关键词进行理解。催化剂本身不参加化学反应,只是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它也不能导致化学反应产物增多或减少。
实际上,初中化学基本概念逻辑性很强,化学教材的各部分就组成了严密的知识网络。所以,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只是孤立地认知某种化学现象和元素,而要对整体知识结构进行整合,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内在联系,达到理解。
笔者这里列举一些化学基本知识:第一方面: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1)金刚石、石墨:C;(2)水银、汞:Hg;(3)生石灰、氧化钙:CaO。第二方面:常见物质的颜色及状态。红色固体:Cu、Fe2O3、HgO;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或碱);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等等。第三方面:物质的溶解性。例如,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第四方面:化学理论与实际运用。例如,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第五方面:化学计算。例如,5g某物质放入95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可能等于5%,如,NaCl、KNO3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等;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2等。
二、梳理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
有时候学习就不能怕枯燥,化学知识不难,但是许多概念和化学过程需要掌握细节,这些需要我们做硬功夫,不是创设几个趣味情境就能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常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思考,有效掌握整章、整节或整个小标题的内容轮廓、大致思路,梳理基本概念。阅读文本,不能粗枝大叶,要注意到每一个细节,不能忽视图表和小字注释。这里我们将基本的化学概念进行梳理,让学生在化学基本概念学习中有准绳可依:
(1)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化学符号,叫做元素符号。通常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化学课本里指出:“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碳的符号是C、磷的符号是P、铅的符号是Pb、钨的符号W、硅的符号Si、镁的符号Mg,汞的符号Hg。
(2)化学式。化学式是实验式、分子式、结构式、示性式的统称。由于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在书写某化合物的化学式时不但要知道这种化合物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还要知道组成这种化合物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
(3)化学图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图式表征是以图表的方式组织和表征信息。图式表征减少繁冗累赘的文字叙述,直观简明地呈现出知识的结构性和认知的整合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概括。化学图示就是根据结构示意图判断原子或离子的依据是:核电荷数是否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比如,若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为中性原子,比如:■(氖原子);
若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例如:■(氟离子);
若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例如:■(镁离子)。
(4)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也称为化学反应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不同物质之间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因此,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如下原则:
一写,正确写出各反应物与各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用短横线相连;
二配,在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即系数),将“-”变成“=”,使写出的化学方程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应为Fe2O3+3CO■2Fe+3CO2。
三标,标出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特殊状态;
四查,检查反应前后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
根据其功能进行分类包括:
(1)表示物质组成的符号。例如:元素、化学式、化学图示等都属于物质组成的符合语言。
(2)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符号。例如:化学方程式就是属于表达化学反应的语言。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与意义是相对应的。比如,2H2O■2H2↑+O2↑,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种类、微粒数、质量、物质的量及气体体积之比。书写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三、设置合理引导,掌握基本技能
化学基本技能包括概念和原理掌握,基础实验操作及常规化学计算问题处理等多方面。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通过巧妙的方法进行引导,变枯燥为形象。比如,许多学生对化学方程式配平理解困难,有反感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这里笔者选一段教学实例供大家参考:
师:化学方程式配平就是要让方程式生成符号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然后思考:配平的基本化学原理是什么?配平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实现配平?
学生展开讨论:
师:Fe2O3与CO反应生成Fe和CO2,大家还记得这个化学方程式怎样写吧?
学生书写:Fe2O3+CO—Fe+CO2
师:现在大家认真观察,方程式中Fe2O3+CO生成Fe+CO2,单就原子数量来说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怎样才能科学体现呢?生:需要配平才能体现。【学生生成疑问】那怎样具体操作呢?
师:观察方程式,我们先找到其中化学式原子组成相对复杂的化学式Fe2O3我们假定其计量数为1:1Fe2O3+CO—Fe+CO2。
那么1个Fe2O3分子参加反应里面包括2个Fe原子,那么我们就在生成的Fe元素前面配上2:1Fe2O3+CO—2Fe+CO2。
然后我们再讨论C和O两种元素,我们可以先设CO和CO2前的计量数分别是:x、y。
1Fe2O3+xCO—2Fe+yCO2观察该式我们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出:3+x=2y;x=y所以就有:x=3,y=3。得出最终配平结果:Fe2O3+3CO=2Fe+3CO2
这是笔者针对化学式配平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的示范引导,整个过程步步为营,牵着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掌握了配平的基本原理是:质量守恒定律,需要通过代数等基本思想来简化计算。设置这样的典型专题训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便于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化学用语的掌握更为具体准确。
总之,初中化学是基本概念的切入和原理的掌握,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摒弃华而不实的东西,引导学生逐个弄懂各知识点的含义,切实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及操作方法。只有做到概念扎实,原理烂熟于心,才能在接下来的知识运用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参考文献:
[1]冯嘉瑞.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树立和方法引导分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吴兆平.浅谈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方法[N].教师研修网,2014-02.
1、实验室氧气:2KMnO4=====2K2MnO4+MnO2+O2↑
2KClO3=======2KCl+3O2↑
2H2O2=======2H2O+O2↑
2、实验室制氢气
Zn+H2SO4===ZnSO4+H2↑(常用);Fe+H2SO4===FeSO4+H2↑
Mg+H2SO4===MgSO4+H2↑;2Al+3H2SO4==Al2(SO4)3+3H2↑
Zn+2HCl===ZnCl2+H2↑;Fe+2HCl===FeCl2+H2↑
Mg+2HCl===MgCl2+H2↑;2Al+6HCl===2AlCl3+3H2↑
4、实验室制CO2:
CaCO3+2HCl==CaCl2+CO2↑+H2O
工业制法
1、O2:分离液态空气
2、CO2: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3、H2:天然气和水煤气
4、生石灰: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5、熟石灰:CaO+H2O==Ca(OH)2
2. 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 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4. 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5. 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
①滤纸破损
②仪器不干净
③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6. 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
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
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7. 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
①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
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8. 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9. 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温度、是否搅拌、固体颗粒的大小
10. 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
①增加溶质
②减少溶剂
③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 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 三大化学肥料:N、P、K
13. 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 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
15. 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 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最理想燃料)、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 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 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 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 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 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 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 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 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关键词:细节教学;特点:方法
【分类号】G633.8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要想充分对这个充满感性的科学世界有所认知,就必须要具备丰富而且抽象的理性的智慧。细节教学要求教师将结合化学反应现象、事实高度以及化学反应实质高度地概括出知识通过有效的方式传递为学生们,这是学生们学好化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们能力的重要手段,细节教学是一种新旧观念的相互作用过程,教师应把握好细节教育,方能促进初中生以正确的心理状态来学习化学这门课程。
1.细节教学的定义
个人的成功依赖于对细节的掌控。同样,教育也需要注重细节,因而衍生出细节教育的教学理念。细节教育主要依靠的是教师善于发现的眼、一颗关怀的心和不辍的行来支撑。但是,细节并不完全指的是知识的细节,还包括学生的细节。新课标的初衷是要依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开展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扩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将所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2.初中化学知识教学的特点
初中的化学知识教学的目的在于科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非使学生进行专业的深入研究。因此,初中化学教学的知识点较为零碎。学生要系统地掌握初中的化学知识,离不开系统的分析、整理和记忆。初中生的个性相对较强,教学模式需要多元化。教师在教授化学课程的同时,要充分把握不同个性学生的特质,循循善诱并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在初中化学知识教学中融合细节教育的方法
3.1注重教师的言语表达方式
化学是自然学科的一种,不同于语言类学科。化学本身就需要高度的严谨性,差一分一毫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因此,在初中化学知识教学活动中,细节教学占有关键地位。化学教师必须谨慎且严肃地对待化学教学,不得写错或说错化学式、方程等。如若写错,需及时更正,否则教学的效果将因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除此之外,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用专业术语按照步骤指导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严谨的实验态度。
3.2关注课堂提问
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地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翁。因此,教师需要做的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其中,提问的教学方式便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提问一方面可以寓教于乐,让课堂互动起来,不再死气沉沉。另一方面,提问也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不理解的方面,并且及时纠正学生不全面或错误的认知。同时,学生通过对老师专业化、标准化的语言的模仿,更能加深对化学的认识和理解,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3.3给学生自我测试的机会
一味地灌输知识而不进行检测,极其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惰性。而且,教师也很难察觉学生是否存在“不懂装懂”的现象。故教师应不定期地给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凭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但是,强化训练也不要重蹈“分数是学生的命根”的覆辙,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推荐采用学生自我检测加上小组互评的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可以纠正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并督促学生认真地对待化学,还可以顾及学生的尊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对学习化学充满热情。根据强化训练的特点,具体方法可通过创新解答等方式实现,区分易使学生产生混淆的概念与实验方法等,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全面理解。
3.4设计恰当的问题
从教学程度上看,初中生对化学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刻,无法做到研究和创新。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性。因此,教师需要设计恰当的问题来考核学生的在化学方面的素质。设计恰当的问题,就需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紧扣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二是设置的化学问题真实存在于生活之中,三是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首先,在设计问题时,紧扣学生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初中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仅限于教学内容,并且教学目的重在于科普,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为培养高素质化学人才做积淀。其次,设置的化学问题真实存在于生活之中。对于初中生,理解化学更需要直观。同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知世界,做到不盲从、不迷信。所以,强化训练的问题应从真实生活中选材,而不是套公式。譬如:铁生锈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铝则不易生锈,所以一般的窗户都为铝合金制成。出题时,化学教师可以以此为背景,让学生写出铁生成的相关方程(2Fe+O2+2H2O=2Fe(OH)2等)。这样不仅可以教会学生观察生活,还可以令学生感知到化学的魅力。最后,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开放式问题指的是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或者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要使學生产生尽可能的多和新的想法,甚至使学生产生前所未有的独特想法。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与此同时,设计开放性的题目也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对培养出未来的大科学家大有裨益。
结束语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因此,在初中化学知识教学中融合细节教学是大势所趋。化学课程的教育者不但需要高度严谨地向学生展现化学的独特魅力,更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质给予不同的细节化教学。相信在注重细节的前提下,中国的化学教育事业必将走向辉煌,更多的学生将成为国之栋梁。
参考文献:
[1]陈秀娟.规范教学细节,成就高校课堂——化学课堂教学细节规范化策略浅析[J].中职教育,2014,(10):143.
[2]张爱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J].教海探航,2014,(11):39.
[3]游诚文.细节教学与初中化学知识结合教学应用初探[J].教学实践,2015,(7):88-89.
一、百种元素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元素相当于0、1、2、3、4、5、6、7、8、9十个阿拉伯数字, 可以组合出无穷无尽的数字;元素相当于简谱中的哆、唻、咪、发、嗦、拉、西7个音乐音符, 可以编排出各种悦耳的旋律;元素相当于儿童玩具积木, 不多的几个积件, 可以搭建出很多令人称奇的建筑模型;元素相当于ABCD……26个英文字母, 可以组合为无数个英文单词
二、元素与分子原子的区别
元素与分子原子间区别中有一点是元素只讲种类, 不讲个数是宏观概念;分子、原子既讲种类, 又讲个数是微观概念.我们可用初一英语中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区别来加以掌握.可数名词相当于分子、原子, 既讲种类, 又讲个数.如:a book一本书, two books两本书;不可数名词相当于元素, 只讲种类, 不讲个数.如water水, 不能说one water two water.
三、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加热分解15.8g高锰酸钾, 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设加热分解15.8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 Mn O4=K2Mn O4+Mn O2+O2↑
316 32
15.8g x
初中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知识点总结
1、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Ca(OH)2+CO2===CaCO3↓+H2O(复分解反应)现象: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相关知识点:这个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2Mg+ O2===2MgO(化合反应)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3、水通电分解(或水的电解)2H2O ===2H2↑+O2 ↑(分解反应)现象:阴极、阳极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 相关知识点:(1)阳极产生氧气,阴极产生氢气;(2)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4、生石灰和水反应CaO + H2O === Ca(OH)2(化合反应)现象:白色粉末溶解,并放出大量的热
相关知识点:(1)最终所获得的溶液名称为氢氧化钙溶液,俗称澄清石灰水;(2)在其中滴入无色酚酞,酚酞会变成红色;(3)生石灰是氧化钙,熟石灰是氢氧化钙。
5、铜粉在空气中受热 2Cu + O2====2CuO(化合反应)现象:紫红色物质逐渐变成黑色粉末
MnO2 ===
6、实验室制取氧气(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KClO32KCl + 3O2↑(分解反应)
△
△ 通电 点燃
18、硝酸银溶液与盐酸溶液混合AgNO3+HCl== AgCl↓+HNO3(复分解反应)现象: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相关知识点:实验室常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来鉴定氯离子
19、氯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混合BaCl2+H2SO4===BaSO4↓+2HCl(复分解反应)现象: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相关知识点:实验室常用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来鉴定硫酸根离子。
20、硫酸铜遇水变蓝CuSO4+ 5H2O=== CuSO4·5H2O现象:白色粉末逐渐变成蓝色
相关知识点:(1)实验室常用CuSO4白色粉末来检测反应是否有水生成或物质中是否含有水。(2)实验室也用CuSO4白色粉末来吸收少量水分
21、木炭和氧化铜高温反应C+2CuO ===2Cu+CO2↑(置换反应)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
物质。相关知识点:还原剂:木炭;氧化剂:氧化铜
22、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2CO + O2===2CO2(化合反应)现象:产生蓝色火焰
相关知识点:(1)一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3)一氧化碳是一种有剧毒的气体,它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要强得多。
△
2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CO + CuO==Cu + CO2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
= 高温
24、工业炼铁 3CO + Fe2O3===2Fe + 3CO2相关知识点:还原剂:一氧化碳;氧化剂:氧化铁
25、铜丝插入到硝酸盐溶液中Cu+2AgNO3==Cu(NO3)2+2Ag(置换反应)现象: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
点燃
点燃 高温
相关知识点:(1)二氧化锰在其中作为催化剂,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度;(2)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3)反应完全后,试管中的残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是:(1)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钾;(2)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二氧化锰。
MnO2 △ MnO+MnO+O2↑(分解反应)相关知识:2KMnO===K管口放一团棉花2HO====2HO+O↑(分解反应)
4426、酒精在空气中燃烧 C2H6O + 3O2 ====2CO2 + 3H2O现象:火焰明亮呈浅蓝色
7、木炭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C + O2===CO2(化合反应)现象:在空气中是发出红光,在氧气中
相关知识点:通常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来检验是否有水生成;用一个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过
是发出白光;相关知识点:反应后的产物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进行检验。
点燃 的小烧杯罩在上方来检验是否有CO2生成8、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S + O2===SO2(化合反应)现象:在空气中是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附:
一、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在氧气中是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相关知识点:该气体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污染物。点燃(1)生石灰:CaO——氧化钙(2)熟石灰(或消石灰):Ca(OH)2——氢氧化钙
9、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Fe3O4(化合反应)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3)食盐:NaCl——氯化钠(4)干冰:CO2——二氧化碳 色固体—四氧化三铁。相关知识点:(1)在做此实验时,应先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目的(5)纯碱:Na2CO3 ——碳酸钠(6)烧碱(或苛性钠、火碱):NaOH ——氢氧化钠 是防止集气瓶爆裂。(2)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3)铁丝要绕成螺旋形以减少散热,提高温度。
点燃
10、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2P2O5(化合反应)现象:产生大量而浓厚的白烟。
=
相关知识点:(1)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小颗粒。(2)此反应常用于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1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 O2===2H 2O(化合反应)现象: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相关知识点:(1)氢气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1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 +H2O+CO2↑(复分解反应)现象:白色固体溶解,同时有大量气泡产生。相关知识点:(1)碳酸钙是一种白色难溶的固体,利用它能溶解在盐酸中的特性,可以用盐酸来除去某物质中混有的碳酸钙;(2)由于浓盐酸有挥发性,不能使用浓盐酸;(3)由于硫酸钙微溶于水,不能使用硫酸,否则反应会自动停止。
13、煅烧石灰石(碳酸钙高温分解)CaCO3 ===(分解反应)相关知识点:是工业上制取CO2的原理CaO+CO2↑
14、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CH4 + 2O2===CO2 + 2H2O现象:火焰明亮呈浅蓝色相关知识点:(1)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洁净无污染的燃料。(2)通常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来检验是否有水生成;用一个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过的小烧杯罩在上方来检验是否有CO2生成
15、铁丝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现象:铁丝表面有一层光亮的红色物质析出。
16、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CuSO4+2NaOH===Cu(OH)2↓+Na2SO4现象: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7、用盐酸来清除铁锈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复分解反应)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点燃
高温
点燃
点燃
(7)小苏打:NaHCO3——碳酸氢钠(8)胆矾:CuSO4·5H2O ——硫酸铜晶体
(9)盐酸:HCl——氢氯酸(10)明矾:KAl(SO4)2·12 H2O——硫酸铝钾晶体 附:
二、基本化学反应:
1、化合反应:(1)定义:多变一(2)基本形式:A+B=AB
2C+O2=====2CO 2CO+O2=====2CO2 CO2+C=====2COCO2+H2O==H2CO3
△
1、分解反应:(1)定义:一变多(2)基本形式:AB=A+B2HgO===2Hg+O2↑
3、置换反应:(1)定义:一换一(2)基本形式:A+BC=AC+B
酸与金属反应:Zn+H2SO4==ZnSO4+H2↑ Fe+H2SO4 ==FeSO4+H2↑ Mg+2HCl==MgCl2+H2↑ 盐与金属反应:2Al+3CuSO4==Al2(SO4)3+3CuCuSO4+Zn==ZnSO4+Cu4、复分解反应:(1)定义:相互交换(正价与正价交换)(2)基本形式:AB+CD=AD+CB(3)实例:酸与碱反应:Ca(OH)2+2HCl==CaCl2+2H2O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酸与盐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碱(可溶)与盐(可溶)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
盐(可溶)与盐(可溶)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Na2SO4+BaCl2==BaSO4↓+2NaCl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满足下列任意一个条件(1)有水生成(2)有气体生成(3)有沉淀生成点燃
点燃
【初中化学所有知识点】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05-30
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09-08
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点09-21
初中历史所有知识点12-02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09-18
初中化学《盐 化学肥料》说课稿10-18
初中物理化学05-28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07-23
初中化学教材教法09-17
初中化学课点评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