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模式研究——以南京某理工类高校为例

2022-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理工类高校中常见因学校发展目标方向与特色专业贴近,导致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并且缺乏相应的教育资源和体系,相较综合性大学而言,在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大学生肩负着民族振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加强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教育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提高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精神支柱;同时,有利于优化校风学风,培育大学精神,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本文通过深入理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分析当今理工类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困境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从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文科学院作为等方面探索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措施。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科学的知识储备与应用能力,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指向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怀和对社会发展动态的关注。可以通过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实践活动参与等形式表现出来。当今社会,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传统文化教育,以认识美、爱护美为出发点的审美教育。

二、理工类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一)理工类高校重理轻文的校园文化氛围

理工类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实操能力、创新意识,依托院校特色专业,旨在培养该领域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而往往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体现在学术讲座方面,绝大部分讲座与理工科相关,而像文化修养、思想政治、审美教育等类的主题讲座较为缺乏。韩佩的研究数据指出,在对于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关于人文的讲座、课程或项目。8.3%选择经常,59.2%选择偶尔,30.1%选择很少,2.4%选择从不。[1]间接说明,理工类高校大学生接受人文素养的教育不够,学校对人文素养培育工作的重视度有待提高。一方面,人文社科类学术讲座的缺乏限制了文科学生的学术视野拓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校园人文氛围的淡薄,影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化,以“有用”和“无用”的价值尺度对待知识

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当下改革的“深水区”中,金钱至上、经世致用的观念较为流行,诚信、道德等被边缘化,物质构建和文化构建并未实现真正的并轨。[2]金钱主义、利己主义的不良思潮在大学校园渗透,尤其是在强调实用性的理工科专业中,大学生缺乏成型的人文精神品质,缺乏共情能力和同理心,缺乏对人的关怀以及社会责任感。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例,高校培养的人才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缺乏社会担当,从而走向利己主义的极端。

(三)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欠缺

传统文化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制度健全、体制改革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3]理工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承的主动性不够,体现在对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举办活动时参与度不高,对传统节日内涵不感兴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所偏差。理工类高校的文科大学生处于人文素养淡薄的校园文化中,接触到的文化学术资源少之又少。同时,面对国际上外来文化的浸染,新时代青年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敬畏,传承和守持的动力也所剩无几,青年一代越来越缺乏源自于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4]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理工类高校学生素养培育所存在困境的一种表现。

(四)信仰缺失

对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关系着国家的命运,信仰缺失表现在上进心不足,对未来发展缺乏明确的目标和信心,以及是非观的混淆等方面。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提高人们认识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不良影响,游戏、电视剧、电影等娱乐产业迅速扩张,信息传播被娱乐、购物、炒作覆盖,更有一些自媒体为赚取流量不惜突破道德底线,散布虚假信息,腐蚀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大学生作为新鲜事物与热点话题的关注者,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容易沉浸其中,与现实疏远,可能导致自身玩物丧志,意志消沉,甚至理想信念缺失。网络本身能够起到传播优秀文化、人文精神的作用,开拓大学生视野,激发其对文化传承的兴趣。但大学生群体思想尚未成熟,在信息选择上可能出现偏差,网络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提高理工类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研究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言传身教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师德教育。师德师风是教师的灵魂,教师注重言传身教,用高尚的师德师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影响下,教师更需要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将人文精神寓于教学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

(二)开展人文教育培训

重视教师的培训和进修,通过讲座、交流会等形式,拓展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提升其开展思想教育的能力,丰富其开展思想教育的方法。

(三)教师展现人文关怀

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主动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心理健康,多与学生交流,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独立自主、求真务实的学习和科研能力,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 线上线下两相结合,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所有的教育,无论是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是通过一定的课程体系完成教学目标的。[5]提高学生人文知识储备的一个必要途径是,增加开设文学类、社会科学类、哲学类、艺术类等公选课程,充分发挥除课堂教学外,学术讲座、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模式的效用。鉴于理工类高校的发展导向与目标,在人文素养教育方面资源较为欠缺,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慕课等在线学习平台进行线上学习。线上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大学生接触更多元化的人文素养教育,学习时间更为灵活,同时也有助于完善理工类高校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

2. 文科学院积极作为,涵养人文风气

文科学院作为理工类高校人文气息最浓厚的学院,是推进全校人文素养教育的主体。作为人文风气的引领者,一是鼓励经典阅读。以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塑造理想人格。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阅读经典为切入点,开展“经典阅读”工作,每学期列出经典书目清单,通过自主化学分考核等方式进行督促,营造良好读书氛围。

(四)开展晨读工作

坚持晨读是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开端,也是文化的积累。充分利用早晨课前时间,诵读经典,朗朗书声,声感古典文学之经典,心怀圣贤之教诲,以己之心胸衡量天地与人,交感万物与理。高校应考虑篇目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接受度,遵循一定标准甄选晨读篇目,包括经典国学、诗词歌赋等内容。通过晨读让学生体会经典,提升品位,感受思想和智慧的力量,涵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五)打造学院特色社团

例如国学社、古风社等特色社团,借助传统节日、戏剧文化、唐诗宋词等,通过知识竞赛、文艺表演、诗歌征集、摄影绘画等方式开展学生喜爱的各类活动。针对青年一代的“汉服热”,开展相关汉服文化节,普及传统服饰知识,引导学生感受认识古典美,提高审美水平。志愿服务类社团在开展志愿服务、义务讲解等公益活动中,传递志愿精神,展现人文关怀,提高人文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摘要:人文素养培育是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并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本文在分析理工类高校现存人文素养的培养困境基础上,通过其产生的根本原因,试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完善、文科学院出发,从三个方面研究提升理工类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模式。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人文素养,培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韩佩.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

[2] 滕小艳,谭璐.理工科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36):52-54.

[3] 李子旻,黄友生.新时代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11(1):81-86.

[4] 汪浩.国学经典会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40(12):110-112.

[5] 王寒娜.理工科高校人文精神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3(3):39-41.

上一篇: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策略分析下一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