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论文封面(共8篇)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也是上海市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学校。该校提出“人人皆可资优”的育人理念,认为创新素养不是个别学生独有的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和潜质,都有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资优者。该校倾力打造创新教育中心,力求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实践平台:整合地区资源,与高校对接成立区域联合体,建设科学实验室;注重学生特长发展,开辟创新工作室,供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德国、瑞典等国家的优质中学结对、互派访问师生,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探索国际课程教学理念,走出适合学校学生发展的教育之路。
近几年,该校在国内、国际各项赛事中屡获佳绩,如学生的研究课题“蚂蚁筑巢及其在巢内行为的初步探究”代表中国赴美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学生在全球第24届创新大赛获得世界亚军,在第2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摘得三项一等奖,在亚洲中学生乒乓球锦标赛荣获团体亚军等。
关键词:珠宝专业 “走出去”战略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TS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2
昆明理工大学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是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唯一一个依托材料学科设置的二级学科,深受云南省政府重视。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珠宝玉石、贵金属首饰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珠宝玉石的鉴定、质量评价与研究的能力,掌握珠宝首饰设计方法与加工工艺技术,具有市场营销和管理的理论及能力,能从事宝石鉴定、商贸营销管理、首饰设计加工、优化处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2006年,昆明理工大学成为云南省政府首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四所高校试点之一。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作为该校的一个新专业,必将抓住机遇,勇敢大胆的“走出去”,探求其发展之路。
1 昆明理工大学珠宝专业“走出去”的必要性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是一个集地质、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加工、美学和工艺美术设计、人文艺术于一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科学。它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具备比纯理工科学生更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在目前提倡的柔性培养的培养方案下,学校的课堂内教学以及必须学时数越来越少,这就要求该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更依赖于课外途径。
云南宝玉石资源储量丰富,而且与俗称“有色宝石王国”的东南亚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等接壤。具有得天独厚的,特别是翡翠方面的区位优势。正是基于此,昆明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成立了宝石材料系,开设了宝石及材料工艺学这个专业。该专业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为云南的珠宝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人才储备,已经在提升专业形象方面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经济相对落后,而中国最大的珠宝首饰加工集散地在东南沿海,特别是广州深圳一带,这是专业“对外交流”存在的差异;要想让市场尽快的了解昆明理工大学的珠宝专业,接受昆工珠宝专业的学生,专业必须“认清自己,主动出击,走出去”,与外省市场接轨、与珠宝业发达的城市接轨,进而和东南亚接轨,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昆明理工大学珠宝专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2.1 认清优势、树立品牌
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认真研究珠宝专业在云南的区位优势,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个步骤,先争取宝石专业在西南地区成为特色、成为优势,在国内的翡翠研究、加工、营销方面形成优势,进而在东南亚成为翡翠研究、优化处理等方面的优势学科。
我国其他的珠宝专业如中国地质大学、桂林工学院等均建立在地球科学平台上,而昆明理工大学的珠宝专业是唯一一个建立在材料科学平台的宝石专业,在测试手段和材料制备加工上有不可忽视的优势。例如,昆明理工大学有离子注入机、ICP-Ms等大型制备、测试仪器,可以采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和加工的思路对宝石材料进行优化处理,这对于传统的从矿物的角度对宝石进行的研究无疑拓展了思路。因此结合云南的区位优势,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将自己的重点放在了宝石优化处理和玉雕加工方面,为社会培养出有特色、符合珠宝企业需求的人才,从而树立昆工“珠宝专业”品牌。
2.2 科学规划、理顺教学
学院对宝石及材料工艺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方向、教学体系作出了规划和调整,根据宝石专业的发展及设备建设状况,对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青年教师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建设。提高效率、理顺教学;调整规划专业方向;注重课程排列的科学性、规律性、系统与完整性。
经过近几年对2006版、2008版、2010版培养方案的修订,使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更加系统化、人性化、科学化。例如“翡翠学及玉雕造型工艺学”作为云南省所独特的优势领域,其课程中引入了许多边缘性、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内容,涉及美术学、色度学、设计加工等领域,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学体系。
2.3 走出去,引进来,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宝石系师资力量相对其他专业来说相对薄弱,实践经验相对缺乏,但是青年教师的学习能力非常强,所以要想将专业做大做强,需要师资力量充电加油。坚持“走出去”的培养战略,组织青年教师到广州、瑞丽等国内的翡翠加工、贸易集散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到缅甸翡翠、红蓝宝石矿区进行野外实地勘察、采样、研究翡翠的矿床成因,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进而提高本科教学水平。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与德国美茵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国检、云南省质检等单位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系。
2.4 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互利共赢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找准“走出去”办学的目标定位,分析专业优势,细分教育市场,实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利用我们的教学及科研平台优势与企业开展联合办学、科研合作。昆明理工大学宝石系与云南省质量监督局珠宝玉石饰品检验研究院开展了广泛的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大大促进了该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2009年起,昆明理工大学珠宝专业面向全国珠宝企事业单位招收工程硕士,使用“2+1”模式培养专业人才,和企业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先后与七彩云南珠宝公司、云地矿珠宝公司、浙江义乌新光集团、广东金叶珠宝公司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方面的合作。
3 昆明理工大学珠宝专业“走出去”的初步成效
珠宝专业的教师队伍是一只年轻的队伍,学院首先开展了专业教师“走出去”,为了加强玉雕加工、设计方向的老师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将相关专业老师先后送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并提供其深入玉雕加工厂学习的机会。并且组织老师到珠宝集散地—广州、深圳、腾冲、盈江、瑞丽等地方进行考察,收集第一手珠宝市场相关资料,丰富教学资源。
珠宝专业在昆明理工大学是一个新专业,到目前为止仅仅建设10年。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形式,使珠宝专业培训“走出去”。先后对社会举办了8届GIC珠宝鉴定师资格系列培训以及4届昆明理工大学翡翠鉴定培训。招生范围辐射陕西、山东、四川、云南、广东等省。并且对云南知名珠宝企业,如七彩云南、景兰珠宝等内部员工进行了专业培训,同时,也邀请企业老总和资深导购、店长等到校进行实战演示和培训,这样培养出珠宝专业人才实现了真正和社会需求、企业需求接轨的目的。通过对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即达到提高就业率,又达到提高珠宝专业知名度的目的。
4 结语
昆明理工大学的珠宝专业已经走过了10年,经过10年的建设,在教学硬件设备、师资力量、培养方案等软件环境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珠宝专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云南省政府的支持下,珠宝专业必将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吴韵侠,郑万勇.高职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学院学报,2008,20(2):63-65.
[2]杨小军,魏忠义,姚军虎.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请进来、走出去”教学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2(2):18-20.
[3]罗雷娟.云南省高职院校东南亚语种教学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0(6):7-8.
关键词:英语学习,现状,对策
要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对新生的了解必不可少。众所周知,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几乎都将考上大学作为学习目标;他们的学习、生活一般都有老师和家长监督、控制;学习内容有老师详细安排、讲解、检查。然而对学生的了解不能只停留在经验上。因此我们分别对昆明理工大学08、09级部分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以就近整体抽样的方法,对08、09级部分新生进行调查。其中08级调查了9个专业的352名学生(女95人,男226人,有22人没选择性别),09级调查了48个专业的315名学生(女109人,男203人,2人没选择性别)。08级收回问卷348份,回收率为98.86%。其中有效问卷为343份,有效率达98.56%;09级收回315份问卷,其中一份无效问卷,有效率达99.68%。问卷绝大部分题目采用李克特(Likert)5级记分制,从“从不”、“很少”、“有时”、“经常”到“总是”,分别记1—5分;也有少量多选题及个别填写题。用SPSS11.5统计软件统计分析了所收集的数据。
2 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2008与2009级各有20%左右被调查学生表示“不喜欢”和“讨厌”英语学习,但是2009级“喜欢”英语学习的人数(45.5%)明显超过2008级(35.6%)。虽然两个年级的新生喜欢英语学习的人不到半数,但是不喜欢学习英语的人只是少数,因此给老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留下了空间。另外,感觉英语学习“吃力”的学生分别为16.6%(2008级)和18.8%(2009级);感觉学习“乏味”的学生分别占16.3%和7.3%。教育应该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义不容辞。另外,负面的学习体验不利于学生自觉进行自主学习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有效帮助这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尽快补足欠缺的基础知识,并在学习中寻找到乐趣将影响良好英语学习风气及氛围的形成。
就入学时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水平,两个年级学生的自我评价没有显著差异,但他们对听、读能力的评价都好于对说、写、译等的评价(见表1),多关联样本的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他们对这几个方面的评价有显著差异(Asymp.Sig=0.000)。另外,对具体学习方法的调查结果显示,除了词汇学习方法之外,在语法及听说学习上,他们对输入性学习技能的认识明显好于输出性技能,两关联性样本的差异性检验结果分别是:(语法)Asymp.Sig.=0.001,(听说)Asymp.Sig.=0.000。总之,他们的输入性语言能力明显好于输出性语言能力,而语言输出能力的高低才能最终判别学生是否掌握一门语言。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每天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不少,有66%的学生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超过一小时。但是评价自己英语好的学生却不多(见表1),可见他们学习效率比较低。学会学习就意味着可以有效学习。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就成了大学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他们的主要英语学习目的依次是:对付升学考试、顺利从毕业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2008级和2009级分别有高达84.8%及78.3%的学生以应试为英语学习目的;将顺利毕业作为英语学习目的的学生也分别达到52.2%和47.8%;将“获取英文资料”、“为将来出国做准备”、“与外国人交朋友”及“其他”作为学习目的地学生均不足20%。可见,学生的应试倾向非常明显。虽然大学有期末考试、国家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升学考试等,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摆脱应试牵制,将英语运用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为主要学习目的是大学老师的又一难题。
在调查自我效能感的26个相关问题里,无论是学习目标制定、学习方法选择、学习管理还是学习结果评价方面,绝大多数被调查学生都有正面的自我效能感。两个年级平均有83.8%的学生相信自己能够更好地控制学习;愿意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的学生高达84.4%;83.6%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把学习需要转换成学习目标及行动;92.3%的学生愿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76.8%的学生自信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式;认为自己能够识别有效学习策略和运用这些策略的学生达到75.5%;86.4%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反思和改善学习行为和技巧;69.85%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判断英语学习进展情况。总之,大多数学生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高申春[1]指出班杜拉(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的获得或形成来自实践的成功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的劝导以及在活动过程中的生理唤醒水平,而他强调“实践的成败经验即个体对自己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新生刚顺利通过大学入学考试。他们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很自然,而适当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学习和提升自主能力。但是过高的自我效能感容易使学生走向自负,反而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习。
调查结果表明新生对老师的依赖比较明显(见表2)。老师与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体,双方在教学中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除了学习新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主要教学目的之一。庞维国[2]认为“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其自主地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Holec[3]认为自主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Holec.1981)。独立学习和对学习负责包括负责确定学习目标、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观察学习过程并评估学习效果等。然而就学习目标制定而言,尽管8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制定学习目标,但是平均只有33.2%的学生“有”具体学习目标,且两个年级的调查结果没有显著差异(Asymp.Sig.=0.071>0.05)。除了教材之外,只有6.4%的学生经常阅读课外英语读物,两个年级的调查结果没有显著差异(Asymp.Sig.=0.954);10.7%的学生经常听其他英语材料,两个年级的调查结果也没有显著差异(Asymp.Sig.=0.505)。82.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老师应该告诉他们如何有效学习,两个年级调查结果没有显著差异(Asymp Sig.=0.107)。同时,只有28.1%的学生“从不”和“很少”需要老师定期测试、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但是与08级相比,09级明显有更多被调查者需要老师定期测试(Asymp.Sig.=0.001<0.05)。
总体上,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之间有差距。这为大学英语老师的教学提出了具体问题: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自信和自负之间找到适当的度,恰当利用学生的自信有效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调查也确实表明不少学生不太主动参与教学。在课堂上积极回答老师提问的学生只有18.1%,等老师问自己的学生则多达51.6%,其余学生不是不想答(12.9%)就是听不懂(9.3%)或是答不出来(7.6%)。而且两个年级的学生在课堂表现方面没有显著差异(Asymp.Sig.=0.072)。
就具体的学习方法而言,两个年级知道如何有效学习语法的学生分别达到60.8%和71.6%;知道怎么学习词汇的学生分别为60.9%与69.1%;了解如何有效进行阅读训练的学生分别是63.8%与73.5%;知道如何提高听说能力的分别为62.4%和76.4%;懂得怎么提高写作能力的学生更是高达79%和81.2%。由此看来,大部分学生实际上知道如何有效学习,至少是知道通常哪些方法是有效的。然而,他们的学习方式却主要是“听老师讲(2008:78.4%,2009:85.7%)、背单词(2008:81.9%,2009:79.3%)和做辅助考试练习(2008:68.2%,2009:65.5%)”。采用“熟悉教材(2008:38.8%,2009:37.9%)、背课堂笔记(2008:37.0%,2009:38.9%)、读课外英语材料(2008:21.6%,2009:21.3%)、听课外英语材料(2008:12.5%,2009:8.6%)”等学习方法的人比较少。2009级新生将“听老师讲”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人数明显多于2008级新生(Asymp.Sig.=0.016<0.05),但是总体趋势一致。另外,经过两关联样本的差异性检验,“听老师讲”与“背单词”是两个年级新生同等重要的主要学习方式(Asymp.Sig.=0.537)。由此看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对老师的依赖很明显。多数学生并不重视教材内容学习,两个年级的调查结果没有显著差异(Asymp Sig.=0.817),而且课外主要阅读和听的材料都是考试辅助材料。因此,大学教师要关注的不是教学生如何学,而是在实践中引导、推动他们运用他们所了解到各种学习方法学习。由此培养他们的实际学习能力而非纸上谈兵。
针对学习遇到困难向谁求助的问题,调查结果依次是:查词典或参考书、问同学、问老师、等着上课时听讲和忽略,通过两关联样本的差异性经验,查词典或参考书及问同学的学生人数没有差异(Asymp.Sig.=0.794>0.05)。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意味着很有希望推动更多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另外,从调查结果中也发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09级的学生似乎比08级的学生更依赖老师。这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以及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
3 对策
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思考。
1)采用多途径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拓宽英语学习目的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兴趣是学习持久的动力。普及的电教及网络设施、丰富的纸质、电子信息及不断改革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应试教育的遏制,为大学英语教学利用多途径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拓宽英语学习目的提供了条件。鼓励学生发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爱好,同时尽可能通过与英语有关的途径从事其他兴趣和爱好;注意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英语的敏感性;鼓励学生利用英语了解、学习其他学科的背景及知识;利用英语使用网络、了解社会新闻等。将英语学习从单纯的学科学习逐渐变为通过利用英语进行学习,从而将英语学习目的从应试为主转变为运用为主。
2)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帮助学生组合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和提高输出性语言技能及自主学习能力
拉泽尔(Lazear)[4]在《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一书中写道“一个人学习时所采用的方式越多,他/她学到的东西就越多;一个人学习时所采用的方式越多,他/她记住的东西就越多;一个人学习时所采用的方式越多,他/她真正理解的东西就越多;而所学到的东西就会成为他/她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以多种方式呈现相同教学内容,教师就向学生传达了可以利用不同方式的组合进行学习的信息。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将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安排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教学模式,有效满足具有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加德纳(Howard Gardner)[5]认为“多元智力理论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帮助学生突破单一化视角进而追求多元化选择的机会。……教师能够反复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考虑某个话题,从而尽可能有力而准确地使不同学生都能够理解话题的关键内容。”琳达·坎贝尔(Linda Campbell et al.)等也认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帮助各位老师将现有的课程与单元转化为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的机会。”(转引自拉泽尔[6])因此,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可以帮助老师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强化同样的教学内容,它既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尤其有利于学生输出性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利用立体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学生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及参与学习的切入点及途径,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和推动他们自主学习。
3)利用具体学习任务,帮助他们将课内、外学习内容及活动结合起来
鉴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了解基本学习方法,但是实际学习能力不强的状况,单纯介绍学习方法不一定必要。相反,在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在学习上更多的选择权,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控制权从教师身上转移到他们身上,同时鼓励他们更多地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习个体都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能得到发展,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及信心,同时也能不断培养、加强他们学习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可以利用立体教学模式,促进、方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内容受到教学大纲、教材及学时的限制,学生自主选择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对课外学习内容及活动应该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利,培养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并推动他们进行自主学习。除了每个教学单元必须要进行的课外练习,每个学期应该安排一个可以贯穿一个学期大部分时间的集体作业,比如,英语表演、演说等,从内容选择、编写、排演到最后的呈现,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们自己管理控制,老师只是作为全程的监督者、随时的帮助者和必要时的建议者。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综合利用他们超出英语学习范围的各种能力及知识,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他们擅长的地方加入进去,从而可以真正体会学习自主、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过程。作业内容可以与课内内容有关也可以是课外的,选择的控制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学生的学习或生活有关;二是要与学生目前的语言能力基本吻合或稍高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具体尺度由学生在进行过程中把握、控制。学生与教师共同商定实施计划,老师就按照计划及时检查学生的进度,并将检查结果告知所有学生,尽可能敦促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利用通讯和网络条件及时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以包容的心态接受学生呈现的结果,并与学生分享本次作业的体验。任务型教学方法与多元智能理论相结合在课外活动中比较实用。这种结合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寻找学习兴趣和进行自主学习。任务为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方式让学生可以以多姿多彩的方式学习,尽情释放他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Gao Shenchun.The Access to the Resplendence of Human-ness: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M].Wuhan:Hubei Edu-cation Press,2000:268-269.
[2]Pang Guowei.Automatic Learning—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M].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3:10.
[3]Holec,Henri.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3.
[4]David Lazear.Eight Ways of Teaching:The Artistry of Teach-ing for Multiple Intelligences[M].Translated by Lu Lianghuan et al.Beijing: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2004:18.
[5]Howard Gardner.Intelligence Reframed: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21st Century[M].Translated by Huo Liyan et al.Beijing: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2004:218.
[6]David Lazear.The Intelligent Curriculum[M].Translated by Miao Yin.Beijing:Science Education Publishing Company,2003:67.
[7]Cluck,Margaret,Hess,Diane.ImprovingStudentMotivation through theUseoftheMultipleIntelligences[D].Master of Arts Action Re-search Project,Saint Xavier University and skyligh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ield-Based Master's Program:2003(5).
[8]Shen Caifen.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2004,7(4):39-43.
摘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仍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并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提出改善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的措施,如改进教学质量与选课制度,合理设置专业课,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等。
关键词:就业 环境科学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208-02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Feedback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Education in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Nowaday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drawn publics attention. However, the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students is not optimistic. This paper proposes several measures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the feedback of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environmental science college. For insta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he elective system, to set up specialized courses reasonable, to enhance social practice and activities and so on.
Keyword: employment, environmental science, survey
1 前言
2007民生指数显示,86%的公众认同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39%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给本人和家人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或较大影响。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环境科学专业也由原来的冷门专业变为热门专业。然而,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各类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而高等教育的公共服务和“非市场化”特点,决定了高校招生、人才培养的非市场机制不能完全与市场化的人员聘用机制接轨[1]。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学专业是国家一级学科和国家学历认证首批通过的学科,学科建设在全国属前列,但近年来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下降,不能不引起该专业教与学的双向反思,本文通过对2005级环境科学毕业生的调查,得出一点关于该专业教学的反思,供同类院校参考。
2 调查表概述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学专业是国家一级学科和国家学历认证首批通过的学科,学科建设在全国属前列,但近年来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与本校教与学是紧密相连的。而教与学多种因素有关,课程设置、教材选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是其中的比较重要的因素。为此,我们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如图1所示),调查的对象为昆明理工大学2005级环境科学毕业生,调查问卷的问题是从班级普查中得出,调查所列出的问题是该班备受关注的问题。调查人数为40人。针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这一因素,只有15%的同学认为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合理的,85%认为不合理。选课方面只有10%学生认为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选课;有90%的学生认为该专业开设课程没有侧重于工程技术类;有65%的同学认为只注重“理工”课程而忽视“文理渗透”;有5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交叉学科(如环境美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社会学)。针对“课堂教学是否更应与实践相结合,更多让学生到厂矿等地实地学习”这一问题,有85%的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也说明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由于就业的压力,有95%同学认为更应选取实用性教材,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
3 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从学生的反馈中可以看出环境科学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教学体系、教学质量观和学生的心理因素等。这不仅给学生就业带来很多影响,而且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高校建设也产生许多不利。问题总结后有以下几点:
(1)环境科学专业所学课程较全面,但深度较浅,涉及内容较泛,导致学而不精。人才的培养,成功在于专心致力,而失败于杂学而不精。环境科学研究既要从一个统一的体系来纵观,又要从多层面系统中进行细致的探索。正如卡尔威特所说:做事情力图做到精益求精就是一种美德,学习知识也一样。学生要把握一个统一的整体观,同时又在具体的领域中细致的进行学习和研究,精益求精才能有所作为。
(2)该专业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选课,因此很难在某个领域有所见解,更谈不上创新。大学生不但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还是崇尚和实现创新的活跃群体,对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2]。欧文认为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同样,本科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因才施教,培养具有个性的,有独立主见的人才,而不是具有共性的复制品。
(3)该专业工程技术类课程开设较少,如结构分析、城市规划学、工业设计、交通规划等。而且教学过程中没有侧重培养方向,实际应用的能力不高,没有资质的认证和技能的培训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技术能过适应社会的发展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样,科学研究只有体现其应用价值才有意义。而单纯的理论研究只能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难以提现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4)环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仍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交叉学科开设较少,如环境美学、环境心理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才能融会贯通整个知识体系。卢梭曾经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本科教育确实应该是一种整体与均衡的完整教育,本科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更要培养学生宽广的人生视野、思辨与表达能力及独立成熟的人格。
(5)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不能将知识转用于实际生产并转化为社会财富,而只能将所学用于考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而目前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主要为“行政主导型”,而不是“社会中介主导型”,也没有构建一个实践教学体系[4]。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所以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然而一些高校并没有为更多学生提供一个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节,这样使大学生在4年学习中都没能接受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不扎实,而且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今后的就业难问题成为客观必然。
4 解决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策措施分析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反应出的问题,如要改善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增设环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交叉学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目前在开设环境科学课程时,环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仍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片面强调“理工”的课程,而忽视了“文理渗透”[5]。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不利于创造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如果只接受专业课程体系的教育,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欠缺。环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除了要懂得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懂得将环境科学知识与文化、人口、伦理道德相结合的知识[5]。未来的教育将以人文教育为社会价值取向,环境科学只有与人文科学相结合,并接受人文主义的社会价值导向,才能使环境科学真正有益地服务于人类。除了使学生懂得环境科学、环境治理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外,更应使学生站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角度来认识环境问题,强化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社会交往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课程的设置不在于多,而应在于精,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有益。
(2)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特点,建立自主选课体系,选择研究方向,确定所学课程,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选择。环境科学研究的方向和运用生产领域广,因此学生应有自主的课程设置机动权,有些课程是可以让学生自己选修的,而不是强行地要求每个学生必修全部的课程。应该自己制定一个培养计划,确定研究的方向。有的放矢才能确定具体的目标,才能根据社会形势规划未来的方向。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教学方式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环境科学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应试方面不应该是绝对的,而教学应该形成一个“自主学习+讨论+授课式”的连续过程。另外还可以几个人合作一个小项目,这样可以锻炼团队合作的能力,课外实践活动与社会参与环节能提高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目前我国本科教育主要以授课式为主的,老师讲课,讲课之后布置作业,复习考试。学生在一个以考试为中心的氛围里无法在所学领域有所作为,更谈不上个人素质的提升。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重在提高实际能力的运用,因此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如到厂矿、企业、科研机构实习或做兼职,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
(4)培养创新能力和意识,社会各界提供支持平台。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技术创新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它在生产、生活、技术科学、社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6]。大学生创新不仅是思维意识上的突破,而且还需要载体和支撑他的平台——社会的扶持与支撑。
(5)秉持发展的观点,积极跟踪环境科学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动态,与学生合作共同研究,不断改革和深化教学体制。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技术不断地由低端向高端发展,很多新兴领域入雨后春笋般崛地而生,如二次能源的利用、新型节能环保工艺等,也将带来很多就业的机会,机遇与挑战共存是未来带给人类的宣言。
5 总结
环境科学专业成为热门专业的同时,就业率仍然处于下降趋势。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初步分析之后发现,最根本的问题是教学体制中的诸多不完善,如课程设置、培养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因素。根据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了如下措施: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增设环境人文科学、社会学及交叉学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2)建立自主选课体系,选择研究方向,确定所学课程。3)教学方式与实践能力相结合。4)培养创新能力和意识,社会各界提供支持平台。5)积极跟踪环境科学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动态,与学生合作共同研究,不断改革和深化教学体制。
参考文献
[1] 周广训,高校“市场”调研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21.
[2] 王东方,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评价因子的导向性意义分析[J],2007:1-2.
[3] 段丁强,开展就业技能需求分析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逻辑起点[J],人才与教育,2007:158-159.
[4] 张建臣,高等院校计算机学科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改革[J],学术理论-现代企业教育,2006:1-2.
[5] 刘舜尧,关于理工科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73-77.
第一条为规范昆明理工大学励志书社的管理,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特
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第三条本社团遵守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服从学校、学院的领导和管理,听从社团联指挥。昆明理工大学电力院励志书社是根据学生爱好,以自愿原则组成的学生组织。
第四条凡是本校且承认本章程者均可成为成员。
第五条成员享有讨论决定协会的重大事务权利。
第六条成员对协会的工作有建议、批评和监督权。
第七条
第八条 成员有权要求参加协会的各项活动。凡成员拉到赞助超过1000元以上可从中抽取20%的金额作为奖励。
第九条在活动中表现突出者,给以奖励。
第十条成员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十一条 成员可以申请退会(需交退会申请表)。
第十二条成员加入社团后,不需要交社费(任何组织或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名义向社员收取社费)。
第十三条 成员须维护学校、学院声誉,维护本社团团结和统一。第十四条 成员需积极参加和组织本协会的各项活动。
第十五条成员须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勤奋学习。
第十六条社团重要会议或活动无请假缺席者共计三次者,作退会处理。第十七条 社团设置机构及职责。
第十八条协会干部考核期以学期为单位,实行晋升、降职、调职、授职、罢
免制度(由行政部起监督作用)。
第十九条每届招新后需成立成员代表大会,此大会是本书社最高权利机构。第二十条协会代表大会行使以下职权。
1、听取、审议协会工作报告。
2、讨论和决定协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
3、修改制定协会的章程、条例和制度。
4、协助选举产生协会干部。
第二十一条协会干部实行考核制。
第二十二条符合以下条件的干部直接降职或罢免。
1.出勤率低于60%者;
2.职务范围内出现3例及以上重大失误事件者;
3.屡次玩忽职守、不听上级命令且不求上进者;
4.多次未能完成任务者;
有研究显示, 贫困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从定量研究来看, 图雅、曾天德等人的研究显示, 经身心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测试, 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因子分、强迫因子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抑郁因子分、焦虑因子分、恐怖因子分、精神病性因子分、其他因子分共11个维度上, 贫困生某几个维度或全部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 可能存在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从定性研究来看, 已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因经济上的绝对贫困造成心理的相对贫困问题较为突出, 有学者认为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生活上的忧虑和学习上的焦虑使贫困大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过于自尊和敏感, 不愿袒露物质上的贫乏;自卑心理严重, 自我封闭意识强, 惧怕交往 (尤其是与异性交往) ;心态冷漠, 情绪波动大, 内心比较脆弱, 感情容易受伤害。
为了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我院从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思想政治状况、道德状况三个方面开展调查, 发现我院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差异较大, 贫困生存在心理矛盾、道德滑坡、思想消极甚至偏激等特点;同时, 结合我院心理咨询个案与贫困生日常管理工作, 总结出我院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一自卑与自尊并存的矛盾心态
自卑, 又称“自我否定”。由于经济补给不足, 现实生活窘迫, 一方面是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致使贫困生及其家庭背负起沉重的经济包袱, 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另一方面是大学校园文化中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使其引以为傲的优秀成绩与非贫困生的多才多艺相形见绌, 容易使他们重新以消极否定的基调重新定义自我。另外, 社会主流价值中贫困大学生被认定为是弱势群体, 大众的过分同情与怜悯, 还有或多或少的嘲讽、蔑视或侮辱等不公正对待, 使其产生了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不良的社会风气让大学校园出现了“拼爹”、炫耀、攀比之风, 贫困大学生无法满足此心理需求, 低人一等的不良情绪体验慢慢在内心深处滋长。因此, 诸多因素导致贫困生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情绪。
自尊感体现在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与认可。贫困大学生作为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 有强烈的自尊需求, 内心非常敏感, 不愿过多袒露物质上的贫乏, 想通过自立自强改变外界对他们的偏见。部分贫困生自我认识狭隘、个人价值观老旧, 坚信自己是“千里马”, 只是没有遇见“伯乐”, 不愿意把目光投向外界, 不能跟随时代进步而更新自我的认识。
二焦虑和忧郁
焦虑指对当前或将来会出现的对自我的自尊心、生存环境、未来发展等方面有潜在威胁, 可能会有某种不良后果出现时的紧张、不安情绪。目前, 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如大海波浪, 一浪接一浪拍打在他们身上:经济压力 (学费、生活费等) 、学习压力 (专业知识、职业技能) 、毕业压力、就业压力、人脉压力、前景压力等等。他们需要顾虑的事情太多, 精神长期处于一种过度紧张的状态, 影响了日常的学习生活, 导致心神不宁、注意力分散, 做事达不到预期目标, 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自尊心损伤、自信心丧失, 失败感和愧疚感进一步引起忧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焦急、羞愧等负面情绪。
三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显示, 人际关系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例如贫困、社会偏见、过分同情与怜悯, 部分贫困生易引起无助、多疑、自我封闭等不良情绪体验,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喜欢采取退缩、逃避、离群等行为方式来保护自我, 同学间的聚会、学校的集体活动或节假日的结伴外出活动他们都不愿或无力参与, 这使他们与身边同伴的关系慢慢疏远, 同学关系也随之紧张。此外, 生活习惯与文化背景也是影响贫困生人际关系敏感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些贫困生内向、羞涩, 不善言语, 与周围同学存在沟通障碍, 对于同学之间的误会、摩擦和碰撞不能及时解决, 久而久之同学关系疏离, 矛盾激化甚至产生敌对情绪。
四思想偏激
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内向、敏感、焦虑、忧郁等特质, 内心非常脆弱, 自尊心又极强, 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 常常让他们感觉受到极大“伤害”, 情绪波动强烈;又加上成长环境的单一, 使自身认识片面、陈旧, 人生观、价值观跟不上时代的进步, 自我意识狭隘, 心胸不够宽广, 导致他们对待身边的人和事难免带有成见与偏见, 有绝对化、片面化倾向, 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爱钻牛角尖, 认死理, 喜欢用放大镜来看待事物中的消极面, 极易产生消极厌世的观念。有时对待不满意的事情, 言辞激烈, 莽撞从事, 不顾及后果。
五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针对我院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再结合我院办学特色与理念:培养心理健康、专业知识过硬、职业技能过强、有理想、有信念的有为青年, 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 其中最核心的活动是团体心理辅导。借鉴前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应激环境、自我意识、自信心、观察力、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团队协作、生涯规划八次团体心理辅导来提高贫困生的健商与情商。
此次团体心理辅导评估调查结果显示, 贫困生对团体心理辅导的评价良好, 大部分参与者认为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是愉快的, 活动过程逻辑性强, 有目标;团体氛围友善、温暖、融洽、轻松、信任、接纳;辅导内容有价值, 对个体实质性的帮助非常大, 能够帮助他们或多或少地克服一些不良的情绪体验, 能够加深自我认识, 增强自信心, 增进人际交往, 学会一些生活技能, 更好地投入学习生活, 展望未来。成员们表示:“团体心理辅导让我学会了很多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 真正感受到了人的多面性, 学会了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我在活动里探索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形象, 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其实, 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自己存活的方式, 使我学会了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贫困。”“我从团体活动中看到了信任、责任、团队协作, 让我懂得了团结协作就是力量, 增加了对他人的信任, 对别人的责任感, 学会了去加入团队, 发挥自己的才能。”
已有研究显示, 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有效性和长期性, 我院对参与成员进行了长期跟踪, 对其行为举止进行长期观察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交心谈心, 发现参与者的行为举止有所改变, 学习主动性增强了, 与人交往相较之前增多;价值观也有所改变, 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和正确认识贫困, 有意识地抵制校园里存在的不良现象。
高职本科贫困生的心理特点既有固有的普遍性, 也有其特殊性, 因此在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提高重视程度, 充分发挥心理辅导的功能特性, 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生的思想引导, 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 从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赵青.以团体心理咨询为核心的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1 (4) :79~81
[2]曾天德.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05 (12)
[3]牟艳娟.高校贫困生心理素质状况综合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6 (9) :83~84
[4]蓝琼丽、唐峥华、秦小云等.广西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9 (1) :27~29
[5]刘吕高.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精神扶贫[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5) :18~20
[6]胡发稳、宗岚、李丽菊.滇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 2006 (1) :83~88
学校编码:10384
分类号
密级
学
号:
UDC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中文题目
The Influence of A on the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论
文英文题目)
作 者 姓 名
指导教师姓名: 导 师 职 称 专业名称: 专
业
名
称
论文提交日期: 2016年
月 论文答辩时间: 2016年
月 学位授予日期: 2016年
月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
阅
人:
2016年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从媒介使用情况、新媒体环境下的收视行为、收视体验三方面设计问题,问卷采用微信答题和网页在线答题两种网上填写的方式,抽样范围是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大学城学生,时间为2015年2月28日至2015年3月30日, 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46份。 其中,男生159人,女生187人 , 本科生占调查总人数的67.05% , 硕士生占31.5% , 博士生占1.45% , 并分为 “ 在读住校 ” “ 在读外宿”等六种所处状态进行讨论,受访者基本信息情况如表1。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新媒体”的定义至今没有明确的定论,通常会涉及数字电视、移动电视、IPTV等, 本次研究内容主要关注网络新媒体和手机新媒体。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以广播和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已不再是大学生生活的主流媒介, 以互联网为中心的PC端和移动终端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以学生在校期间为例,以周为单位, 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基本不使用”的情况分别占到60.98% 和67.05% ; “ 每天使用 电脑 ” 的频率为70.52%;“每天使用手机、 平板电脑等互联网移动终端”的高达91.62%(见表1)。 使用电脑观看视频节目和使用移动终端观看视频节目, 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收视行为方式,80%以上的调查对象都会每天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收看视频节目。 随着移动互联网基础建设的发展和手机视频软件产品的开发, 大学生使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观看视频节目的频率逐渐与PC端持平。
三、分析与研究
CNNIC发布的《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39亿,是网络娱乐类第一大应用。[2]因此,从庞大规模的网络视频用户和本调查得出的大学生用户整体的媒介使用情况可知, 对网络视频节目的收视情况分析成为研究大学生收视行为的重要部分。 笔者从用户的类型选择与差异、 收视动机与满意程度、 新媒介选择倾向、观看规模与形式及收视体验等方面归纳分析,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收视偏好与习惯。
(一)从观看视频节目的类型上看,男女生在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
由本次调查数据可知, 按照收看视频节目内容从高到低排列为:电影、电视综艺节目、网络自制剧和网络自制节目、电视剧、网络短视频、其他。
从类型选择来说, 电影成为大学生关注度最高的内容。 从生态环境来看,院线电影数量越来越多, 2014年我国故事影片产量618部, 全国电影总票房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电影产业发展迅猛 , 电影类型和主题异彩纷呈。 大学生作为低消费群体, 还要兼顾课业, 通过网络观看电影成为他们满足兴趣偏好的首选。
从性别差异来看,女生在“网络短视频”和“其他”的比率略低于男生,其他节目类型的收看比率均高于甚至大幅高于男生。 对女生来说,电视剧是其最喜爱收看的节目类型, 其次分别是电视综艺节目和电影。 可见,女生更愿意将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用于收看视频节目。 一方面,这是因为男性和女性具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基于传统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男性在媒介使用心理上更加理性、主动、乐于创造,因此在视频节目的选择上,较多关注广告、游戏竞技和原创类节目;相反,女性更注重情感、家庭、服饰、潮流,趋于被动和安稳,因此女性收看的视频多为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和电影,以获得内心满足。 另一方面,大众媒介具有反映和建构社会性别的双重含义, 通过荧屏上的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构造, 不断加深着对社会性别的建构。[3]近年来风靡一时的暖男电影 《失恋33天》、电视剧《甄嬛传》、电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 等无不为女性观众塑造着符合女性视角的“暖男暖爸”“男神女神”“智慧与美貌并存”等人物角色。 节目创作者在文化通识中不断创作出反映社会性别关系的艺术角色引导受众, 受众需求更是不断影响和激发创作者的艺术灵感。 时至今日,女性作为举足轻重的收视群体, 其收视指标对节目创作依然有着指向性意义。
(二 ) 从收视动机与满意程度来看 ,“休闲娱乐 ” 是大学生观看视频节目的首要动机, 而 “更自由随性”是他们使用网络收看视频节目的最主要原因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观看视频节目“休闲娱乐”的动机最为明显 ,其次是 “消磨时间 ”,再次是“学习和了解资讯 ”,而后是 “获得话题 、丰富谈资”,最后是“掌握流行趋势”和“满足好奇心”。 根据E.卡茨的观点,受众对媒介的使用是有目标的, 在使用与满足之间具有主动权。[4]从这个角度分析, 观看视频节目是一种学生自发自主的自我满足行为, 通过视觉感官满足休闲娱乐和打发时间的需求。 同时,作为青年群体中相对知识层次较高的大学生, 学习与了解资讯成为他们关注视频节目的潜在动机, 通过观看节目获得话题是其充实谈资的一个便捷渠道,符合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交友的性格特征。
受众倾向于通过网络收看视频节目的最主要原因排序为:“更自由随性”“网络搜索 省时方便 ” “没有条件使用电视 ”“具有评论 、弹屏等互动功能 ” “节目可快进 , 插播广告少 ”“玩游戏时半屏看更方便”等。
随着影视文化愈加融入人们的生活,视频节目迈出了传统电视节目线性编排播出的门槛,为传统电视节目打开了一扇更宽广的门。 无论是传统电视节目、电影抑或网络视频,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自己原本的话语空间。 互联网分流了节目播出的单一渠道,扩散为随时随地多屏自由的播放,实现了互联网和电视的无缝对接,无形中延展了节目的播放源。
传统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消费产品, 正在与其曾经所属的媒介———电视逐步分离。 电视的仪式、聚合作用远不如互联网的碎片、分散来得自在多样,使用网络媒介收看电视节目更自由随性。 一方面,用户可以在网络上收看整部电视剧, 不必考虑收看的时间和地点。 这种便捷性比传统电视有更强的竞争力,这也正是受众倾向于通过网络收看电视节目的最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新媒介凭借与生俱来的自由、便捷等属性在自己的话语空间内不断进行新创造。 自制剧、短视频、微电影等层出不穷,只要有网络的地方, 一台笔记本甚至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够使受众的观看需求得到满足。
诚然, 网络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接受事物的方式。 “更自由随性、省时方便”是如今大学生更为倾向的一种生活态度。 他们作为接受先进事物最快的群体, 更容易也更愿意在网络大环境中架构自我。 大学生群体这种对时间管理和资源获取要求自由支配、 自主选择的理念正悄无声息地推动着新媒介的发展。
(三)社交媒体平台是大学生了解节目资讯的最优选择
了解节目信息是收看电视节目的前提。 本次调查显示,通过“社交平台热议”了解节目资讯的人数最多,其次分别是“无意获得信息”“口口相传”“保持关注相关类型节目”和“使用搜索引擎”。
“社交平台热议 ” 体现了社交媒体的交互性特点。 在这个框架里,大学生群体不但是接受者,也是反馈者抑或是创作者。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断突破自己的话语权,不但使得电视节目走下“神坛”,更重要的是使用户在社交平台参与到电视节目的反馈环节。 “微博热搜榜”、朋友圈、论坛以及群组聊天,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一档节目风生水起, 使单一孤立片面的节目信息病毒式传播, 成为多元立体全面的信息网。 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无形中已成为节目免费宣传的最好推广平台。 同时,各大视频网站和视频开发商都设置有留言板和讨论区, 用户可以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进行留言评论, 甚至有的还新推出 “弹幕”功能,评论直接出现在屏幕上,使在线同时收看的网友一同讨论,增加了趣味性和互动性。 此时, 一档传统电视节目在新媒体这个交互式平台上所展现出的形态已经和传统电视大相径庭了。 满屏字幕的电视节目也成为网友在“此时此刻”原创的一台崭新节目,其中包括节目本身、网友的留言反馈、屏幕上弹幕的涂鸦、网页上的各类广告、推荐栏里同类火爆的节目……这些综合起来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交互式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使用户“无意获得信息”是线上媒体节目宣传开拓的新天地, 电视节目预告已呈现多渠道推送的状态,综艺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 等节目都纷纷登上过新浪微博的“热搜榜”,朋友圈中也有相关的推广和评论,可见在社交平台为节目打“免费广告”是电视节目宣传大有作为之处,也是电视节目与新媒体融合的新思路。 “口口相传”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群体性传播方式,现在依然保持着持久的张力, 作为整体乐于交流的青年学生群体来说, 一档使他们收看时分泌大量肾上腺素的节目足以能够让他们在课余时、用餐时、闲聊时及时分享观后感。
(四)共同居住环境和受教育程度会产生对视频节目的审美趋同
当下, 无论是传统电视节目还是网络视频,都已纳入大学生日常审美范畴。 大学生生活在宿舍这样的特殊环境里,衣、食、行、上课等方方面面都可能具备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由此形成了宿舍小集体的审美趋同。 “几个人观看”是一种方式的选择,是受众收视行为习惯的表现。 本次调查得出,“经常一个人,偶尔和室友一起观看”和“经常和室友一起, 偶尔一个人观看”的比例共为74.85%。 选择“和室友一起观看” 节目是室友之间相互认同的一种表现,是拥有共同话题和达成共识的一种途径,进而形成一种特殊的交流语境;同时这又是宿舍小集体所呈现的一种“仪式”行为,“仪式是一种卓越的交流方式”,能够使室友之间生发和谐与默契。 和室友一起观看这种收视行为成为交换价值观和情感思绪的介质。
从受教育程度来说,学历较高的博士偏向于“一个人,从来不与人一起观看”,而本科和硕士生则更大比例偏向于“经常和室友一起观看”。 博士生价值观已经形成,性格趋于稳定,对自己的专业方向和未来目标更加确定,无暇顾及他人,对广交朋友的热情降低,而对于本硕生来说,共同期许一个节目或一段视频,讨论与评说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元素。
(五)大学生群体偏好于观看节目的同时伴随其他媒介行为
调查数据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边看视频边通过手机等终端刷微博、 微信等比例很高, 分别达到40%和60%。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软件产品开发更注重交互性, 人们常常在收看电视节目时伴随其他媒介行为。 手机等移动终端对于信息的推送更便捷更随性, 因此在观看节目的同时, 通过手机刷微博、微信并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即同一个时间能产生多元的媒介行为, 达到令人舒适的伴随体验效果。 另外,在收看视频的同时,可以通过手机等终端查询节目信息、分享节目链接、扫二维码与节目互动、发送弹幕参与评论等,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节目。 本次调查发现,在微博或微信上分享过节目链接的人数比例为52.02%, 在微博或微信上点开过节目链接的比例达到79.77%, 会对看过的电视节目进行评论、吐槽的人数超过一半以上。
例如,本次问卷涉及“2015年春晚微信摇红包活动”的相关调查,其结果显示:“积极参与,抓紧分分钟抢红包” 的比例是24.68%,“摇了摇觉得没意思就不摇了”则占46.42%,“观看电视节目时,这些活动我基本不参与”和“没有看春晚”人数分别占15.61%和13.29%。 由此可知,相当于有71.1%的观众都参与了 “摇红包”活动,占收看春晚人数的82%。 2015年央视春晚将互动环节贯穿于整个节目的直播进程中,实现了跨屏多屏即时互动,并通过“摇一摇”和社交分享效应调动受众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满足了受众在观看节目同时完成其他媒介行为的需求。
(六)大学生群体的节目版权意识还相对较弱
本次调查中,在对视频付费的态度上,从来不付费的学生人数最多,占到“58.38%”。 对于付费节目在国内的未来发展趋势上,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付费不会被大多数中国观众所接受”。 有趣的是,在“应注重版权,向国外看齐,付费节目是未来发展趋势”的人当中,有46.92%的人是“从来不付费”的,可以说明这些人相对有版权意识,却未力行实践。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这可能和没有收入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体现出“免费收看”是当下中国网民的一种自然自在的方式。 而“付费不会被大多数中国观众所接受”中, 却有25%的人有过单次和少量付费,这就意味着,在大学生群体中, 平均每4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曾为收看节目而付费。 可见,对于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的大学生来说, 能够满足收看节目的需求时是愿意为此付费的。
目前来说,电视节目的“二次售卖”方式也延伸到了网络,形成了广告赢利的模式,即第一次以免费的方式售卖给观众, 而通过观众的大量收看,形成了第二次节目的广告售卖方式。 目前我国的网络媒介提供免费的电视节目给观众,并不依靠收视主体付费来维持运营。 因此,大学生群体乃至国内整体受众的网络收看电视节目的版权意识还相对较弱,同时,视频节目的付费模式还未完善地架构起来。
(七 ) 随着互联网基础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 光纤传输和Wi-Fi网络环境的不断升级, 易搜索易播出不占据存储空间的在线观看方式成为主流
本次调查显示,34%的大学生选择 “客户端软件在线观看”,29%的大学生选择“浏览器登录网页在线观看”,选择“离线下载观看”的比例为21%,“传统电视收看” 遭到冷遇, 只有9%,“小米盒子和乐视TV等”新兴模式还没有占据市场。 总体来说,在线观看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收看方式。 这种方式既为购买节目的视频网站带来收益, 同时保证了节目的播出版权。 由此衍生出视频网站与电视台的进一步合作, 例如第一季《奔跑吧兄弟》由浙江卫视、乐视网、爱奇艺同步播出,《中国好声音》 第三季由腾讯网独家播出。 这里网络只是媒介,依托于传统电视提供丰富的内容,是电视内容与形式的一种新的结合,为传统电视转型带来了契机。
四、结语
CNNIC发布的 《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手机视频的增速更为迅猛,渗透率从2010年底的21.9%增长至2014年6月的55.7%,增长了154%。 手机作为伴随性最强的终端,使用手机观看视频节目的用户逐年剧增, 但是由于受到屏幕限制, 观看的舒适程度和视觉冲击力又成为其与生俱来的软肋。 现今市场上,各大手机厂商都不断延展屏幕, 依然不能满足受众大屏幕观看视频的需求, 电脑和传统电视在这一点上仍然保持一定的优势, 可见大屏幕超高清的用户体验也是决定大学生受众群体收视行为的重要因素。 另外, 目前市场上还未出现针对手机用户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计的电视节目,短小、快捷甚至多用近景拍摄的适用于手机观看的电视节目形式尚未形成, 这还涉及影视语言和审美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手机作为主要视频播放媒介的路还很长。
【昆明理工大学论文封面】推荐阅读:
昆明理工大学09-20
昆明理工大学排名09-22
环境工程学昆明理工10-27
厦门理工学院论文封面01-07
昆明医科大学药学考研11-10
昆明医科大学外科学11-14
武汉理工大学报告封面09-09
上海理工大学实验报告封面06-16
云南昆明的作文06-23
今夜靠近昆明诗歌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