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2022-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冷库工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讨

摘 要:按照“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的建设思路,对“冷库工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进行了开发和建设。对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标、建设途径、建设内容和教学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旨在为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冷库工程设计;教学资源库;建设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简称资源库)建设是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动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與教学实施领域综合应用的重要手段。从2010年教育部开始启动建设,截至2015 年,全国共有78个国家级资源库项目获批立项建设。2014 年6月,职业教育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获得教育部立项建设(编号2014-3),项目牵头院校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和黄岗职业技术学院。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以行业信息、专业信息、课程资源、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五个库为资源中心,以资源服务平台为依托,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自主、高效的学习空间,其中课程资源库是最为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该项目联合建设学校,负责牵头“冷库工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

本文对“冷库工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开发过程与建设情况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职业教育相关教学资源库的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借鉴。

1 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标

“冷库工程设计”是高职高专制冷与冷藏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冷库识图与工程设计基本能力为目的。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依据冷库设计规范、制冷设备安装调试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等要求,根据项目任务、建设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设计方案,掌握制冷压缩机、制冷设备及管道、阀门型号选型,能运用专业设计软件,进行冷库制冷系统施工图设计及设计说明书、设备材料表的编制。

课程教学资源库是基于互联网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要素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元素构成,并可以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 [1]基于此,“冷库工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以“资源碎片化、课程结构化”思想为指导,面向高职制冷与冷藏专业教师、在校生、冷库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人员,建立一个高效开放的学习平台。课程资源建设库适用于冷冻冷藏产业的冷库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工作岗位,兼顾中高职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具备在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的功能。

2 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途径

2.1 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库

“冷库工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构建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按照中小型冷库工程设计岗位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开发资源库课程体系。按照冷库工程设计实际的岗位工作过程,开发了三个典型项目任务贯穿学习过程,入门项目为小型冷库设计,引领项目为氟系统冷库设计,进阶项目为氨系统冷库设计。同时,在各项目中设计了不同的任务内容,如在“小型冷库设计”中安排有“冷库概述”“冷库制冷方案的确定”“冷库工程施工图的识读”和“小型冷库设计”四个具体的学习任务。“冷库工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开发设计体现“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目标、职业活动为导向,工作任务为驱动、,项目训练为载体,素质教育渗透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特色。

2.2 基于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教学资源库

课程教学资源库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促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为提高“冷库工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和水平,项目建设团队聘请了行业专家如中国制冷学会教授级高工、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担任项目顾问,在行业专家指导下,制定了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实施方案。同时,聘请了常州晶雪冷冻设备有限公司、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的设计人员参加项目建设。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提供了部分典型冷库的设计案例,常州晶雪冷冻设备有限公司提供了部分产品的企业设计标准,丹佛斯公司提供了最新的Cool Selector2阀门选型软件,比泽尔压缩机公司提供了最新的BITZER Software压缩机选型软件,这些资源丰富了资源库的建设内容,提高了资源库的建设水平。

2.3 基于资源颗粒化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

资源库是包括了素材、积件、模块和课程等不同层次的库内资源的集合。素材是最基础的、颗粒化的资源;积件是以知识点、技能点为单位,多个内在关联的素材组合形成的资源;模块是以学习单元、工作任务等项目为单位,多个知识点、技能点组合形成的资源;课程则包含了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过程记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支持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2]

库内资源要在保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尽可能设计成较小的学习单元,颗粒化存储,便于检索和组课。小颗粒资源体现了信息技术优势,是资源库建设的基础。具体开发“冷库工程设计”课程资源时,围绕各个知识技能点进行了文本、图片、视频、动画和课件等资源的碎片化开发,将资源颗粒化存储。通过对小颗粒资源的结构化组合,满足了各类学习者对某个知识技能点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 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3.1 教学素材库

教学素材库中的素材是传播教学内容信息的基本单元,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制作形成,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和动画类素材等。目前,初步完成建设“冷库工程设计”教学素材库主要由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部分组成。其中,基本资源包括课程介绍1套、课程标准1套、教案60份、教学课件74份、重点难点指导56份、作业及答案55套、参考资料目录35个,基本资源覆盖了中小型冷库设计工作岗位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拓展资源包括以下内容:微课程视频60个;课程专题讲座40套;电子教材1套;图片素材342张;动画素材100张;视频素材100个;虚拟素材3套;实训系统1套;实训指导书2份;试题库1套。这些拓展资源体现了冷冻冷藏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

3.2 学习单元库

学习单元库是根据课程的学习单元教学要求开发的学习模块 [3]。目前,“冷库工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设计开发了“小型冷库设计”“氟系统冷库设计”“氨系统冷库设计”“冷库设计CAD实训”“冷库设计标准”和“冷库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等6个学习单元,按照不同的单元教学要求开发相应的学习单元库。学习单元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学设计(学习单元名称、教学目标、学习对象、教与学重点、教学工具、学时、教学方法、学习任务、学习程序);参考教案(授课教案及首页、重点指导内容等);与本單元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素材。“冷库工程设计”学习单元库的相关内容按照课前学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学习分类提供。同时,可以根据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来开发相关的学习单元库。学习者可以能够通过各学习单元实现不同起点的系统化、个性化学习,并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

3.3 在线试题库

以学习单元为单位开发的配套测试习题, 帮助学习者完成单元学习后进行自主学习测试,同时也方便教师的过程考核和评价。利用运行平台题库管理功能,完成了“冷库工程设计”在线试题库的建设,开发了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题型在内的课程试题库,以达到全面、客观评价的目的。在线试题库主要以职业能力测试为主,模拟真实的设计场景,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体现了高职专业课程“理论够用,技能突出,提高素质”的特色。

3.4 行业标准库

开设“冷库设计标准”学习项目。发布与“冷库工程设计”课程相关技术领域的、由政府机构、行业组织正式发布的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文件,如《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10)、《冷库管理规范》(GBT30134-201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绝热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GBT21558-2008)等。同时,利用平台的交流讨论功能,积极参加行业新技术和标准讨论,及时发布最新的技术规范和设计标准。

3.5 行业发展库

开设“冷库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学习项目,提供最新的冷冻冷藏行业专家的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有利于学习者开拓视野,了解和学习最新的行业前沿内容。如针对冷库安全生产,邀请国家安全生产专家做了“正确认识和使用氨制冷剂”学术报告,从冷库建设认证体系建立、标准规范完善、安全指标细化等发展方向上做了详细解读。项目建设团队还利用参加全国冷冻冷藏产业创新发展年会等行业会议的机会,录制“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与思考”“食品安全冷链物流之顶层设计”“国内外制冷系统节能运行规章分析”等专题报告,在课程资源库上及时发布,给学习者提供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

4 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教学运用

4.1 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是由传统课堂转变而来,将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整合的学习范式。 [4]在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教学运用中,教师可以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混合式教学。在这种混合式教学中既可以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在“冷库工程设计”资源库的教学实践中,在课前,教师利用资源库所提供的单元学习资料布置自学任务,学生对学习单元的基本知识进行主动学习;课堂时间主要用于交流讨论、答疑解惑和项目实训;在课后,学生可以反复调取资源库中的微课、视频等资源和自主测试加以复习巩固。对于社会学习者,借助资源库资源,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有限的面授时间里讲授知识难点和个性化的辅导,学生更多的是通过网络进行线上自学、自测和交流讨论。

4.2 学习过程监控

教师通过资源库平台的学习活动记录功能,可以精确掌握学生对资源库的访问、浏览、学习、互动和测试情况,实现在线学习的全过程监控。在课外时间,教师通过资源库的任务布置、互动论坛、单元测试等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加以引导、启发和监控。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资源库的建设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在线学习的促进者。 [5]教师在学习过程监控中,要注意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和能力水平,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资源库平台多进行讨论与互动,定期给予检查监督;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分组任务,互相监督,共同提高。

4.3 评价和考核

课程的有效评价与考核是提高资源库课程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在评价方式上,资源库提供了更多配合学习者自我评价的功能,帮助学习者发现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在评价手段上,可充分利用资源库平台“微知库”中试题库的自动组卷、自动评分等管理功能,并通过其链接相应的知识点,及时进行反馈与指导。在“冷库工程设计”教学课程资源库的评价考核中,我们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将线上与线下的评价相结合,学习过程中的视频学习完成率、单元测试评价、参与讨论互动情况、提问与答疑等在线互动以及线下教学环节的课堂表现是过程性考核的重点,阶段性项目任务的完成质量和职业能力测试水平则是终结性考核的主要依据。

总之,通过对“冷库工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厘清了本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标、建设途径、建设内容和教学运用等关键要素,对于提高高职制冷与冷藏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本课程教学资源库还处于起步阶段和资源库持续更新的本质属性,还有很多资源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和完善,使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起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胡新岗, 黄银云, 刘俊栋. 《动物防疫技术》课程资源库建设探索[J]. 职业教育研究, 2013(12):151-152.

[2]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指南[EB]. (2016-05-05)[2016-08-06]http://

www.moe.edu.cn/s78/A07/A07_gggs/A07_sjhj/201605/t201

60506_242282.html.

[3] 戴勇. 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核心问题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0(3):80-81.

[4] 余胜泉, 路秋丽, 陈声健. 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 2005(10):50-56.

[5] 步雅芸. 面向SPOC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运用[J]. 职业技术教育, 2015(11):12-15.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source Database of Cold Storage Engineering Design

ZHOU Hao, YE Bi-chao

(Changzhou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engineering of cold storage design;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source database;constraction

責任编辑 祁秀春

作者:周皞 叶必朝

第2篇:基于教学资源库的网络课程建设方法

摘要: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基础,而教学资源是网络课程的关键要素。利用既有的教学资源灵活、快捷地构建课程教学网站,是缓解网络教学和网络课程之间矛盾的重要方法。该文以广西百色学院教学资源库为基础,介绍网络课程的构成,教学资源库的访问接口,并阐述了基于教学资源库的教学网站建设方法。

关键词:教学资源;网络课程;教学网站

1概述

在计算机网络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共同作用下,网络课程成了当今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更是远程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平台。网络课程建设一直受到教育管理机构和各高校的重视,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网络课程建设正处于第三个发展阶段—即网络课程精品化阶段。自2000年以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针对高校每年举行一次“多媒体课件大赛”,广西教育厅也启动了类似的“教学软件应用大赛”,国家教育部、区教育厅和各高等院校也都在组织相应的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工作。

随着网络课程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课程建设面临着如同“软件危机”一样的危机,即网络课程建设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网络教学需求,或网络课程因无法维护而不能满足知识快速更新的网络教学需求。导致这些危机的直接原因与网络课程的生产方式有关,解决这一危机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以教学资源库为基础的集成化建设方法。

文献[1]关于网络课程内容架构分析中,教学资源作为网络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现行许多网络课程也都设置了这一模块。然而,一方面这些资源只是狭义的资源,即通常所指的图片、flash和视频等;另一方面,这些教学资源在这些网络课程中几乎是封闭的、独立的,仅供课堂教学或下载使用,无法用于直接构建新的网络课程,可复用能力低。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大爆炸是加速网络课程危机的一大原因。近年來,学科纵向深度和横向交叉发展使得学科知识获得指数性的增长速度,知识的更新周期日益缩短,以“服务社会生产”为宗旨的高校教学必然因知识的更新而不断更替课程教学内容,而对于无法维护或更新周期缓慢的网络课程,无疑是一种挑战。

文献[2]重新界定了资源的边界及教学资源的信息要素,提出了教学资源库的技术架构。架构中以教学资源库为核心,辅以访问资源的各类接口。基于教学资源库和这些接口,笔者提出一种通过网络课程的集成化建设方法,以有效地加快网络课程建设的步伐,解决网络课程建设面临的危机。

2网络课程的构成与教学资源库接口

教学资源是网络课程的核心要素,基于教学资源库的网络课程建设方法旨在通过教学资源库访问接口直接引用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以集成方式构建网络课程,在此,有必要介绍网络课程的结构组成与教学资源库的访问接口。

2.1网络课程架构

文献[1]详细地介绍了网络课程的内容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广西精品课程和广西百色学院网络课程框架的具体要求,将网络课程内容架构界定为:1)课程说明:申报表、政策支持、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程特色、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2)在线教学:导学-内容概要、学习目标、学习指导;学前准备-前侧、情境引入理论教学-教学文本、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实践教学-虚拟实验、实验动画、实验视频、案例分析、学习辅导、学习总结;交互学习-课程论坛、E-MAIL、实时答疑(聊天室活QQ讨论组)、在线留言;学习评价-联系、作业、模拟测试;3)服务支持:管理服务-课程公告、管理文件;技术支持-使用帮助、技术咨询、工具下载、界面设置;资源支持-内容搜索、词汇库、资源中心、教学图书馆;学习工具-笔记本、日记、书签、计算计、绘图工具;情感支持-课程同学、学习小组、教师博客;4)学院管理:基本信息管理;学习日志-访问记录、学习记录、学习状态及进度。

2.2教学资源库接口

文献[2]首先扩展了教学资源的内涵,把习题、试卷、文献资料、BBS问答、教学课件和教学案例等纳入了教学资源的范畴,使教 学资源库几乎能提供网络课程需要的全部资源。其次,提供了教学资源与外部交互的访问接口,通过交互接口不仅可以方便地管理和使用教学资源库的资源,还可以直接与外部系统进行交互,比如为网络课程提供在线资源。教学资源库结构及接口如图2所示。

图1教学资源库结构

教学资源库主要提供了以下的访问接口:

1)教学资源管理接口

本接口主要针对图片、flash动画、音频、视频、文献资料和教学课件等传统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添加、更新、删除与查询等管理和维护功能,可直接为web系统提供资源的URL地址。

2)题库接访问口

测试是检测学生或学生自我学习检测的重要手段。支持题库实现在线测试已经是网络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本接口,可以实现试题添加、修改、删除、抽题、组卷、改卷、成绩管理和试卷管理等功能,不仅可以用于日常的出卷工作,也可以直接为网络课程提供在线测试功能。

3)BBS访问接口

互动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特征,网络课程通常以BBS方式出现,而经典的BBS回帖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BBS接口,可以方便地为网络课程提供BBS论坛功能,实现互动教学。

4)二次开发组件接口

二次开发组件是一个分布式软件包,它为屏蔽平台的差异而提出,可以运行在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器上,也可以运行于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器信任域上的其他服务器,是外部系统使用教学资源库的转换接口,用户也可以下载并进行二次开发。

3网络课程建设与维护

网络课程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网站设计。课程设计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界定,即课程应包含哪些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即教学内容组织、表示形式以及教学情境设计,在网络课程中主要表现为教学媒体的设计;网站设计即网络课程教学网站的结构与页面设计,主要是教学功能模块的设置、页面布局等方面的设计。

基于教学资源库的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是直接访问教学资源库,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集成方式构建和维护网络课程。

3.1网络课程建设

任何产品的集成化生产都一样,首先要规划产品的结构并制定部件接口的标准,再创建或获取用于集成的构件,最后通过集成形成产品,网络课程的集成建设也不例外。

1)确定网络课程的内容架构和网站结构

按图1将网络课程进行功能模块划分,根据课程网站设计的标准或要求,采用两级导航方式设计网站首页,并确定各模块的链接接口。

首先根据功能模块划分,确定网站结构和文件的组织方式,明确各功能模块的文件名及存储位置。

其次,设计网站的首页,确定导航栏上的功能模块入口及链接地址。

文献[1]给出了网络课程首页的内容和结构的参考模型,国家精品课程和广西精品课程的首页主要包含申报表、政策支持、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特点、资质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在线教学等入口节点;在线教学又由导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互动教学、教学评价等部分组成。服务支持作为学习的辅助模块,通常与在线教学并行使用,所以直接在“在线学习”页面上提供相应的访问接口;学员管理模块反应学员的学习进度和状态,也可以在“在线学习”页面的某个区域直接显示。

结构相对稳定的页面则可以直接使用模板方式生成。

2)访问并集成教学资源库的资源

通过教学资源库接口访问教学资源库中的图片、flash、教学视频等资源,并获取资源的URL地址,集成构建理论教学模块;通过教学资源库接口访问虚拟实验模型、实验视频、实验动画和实验案例等资源集成构建实践教学模块;通过BBS接口,集成建构互动学习模块;通过题库访问接口,集成构建在线测试模块。

对于资源库中尚未存在的教学资源,则先创建资源并将资源添加到教学资源库中,然后再引用集成。

3)实现静态页面模块

申报表、政策支持、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特色点、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使用帮助、工具下载等部分,其内容相对独立、固定,且占用页面版面少,直接以静态web方式创建,并以既定的文件名存放在指定的位置下。

4)实现其他动态模块

系统公告、在线留言、学习笔记、日历、学习小组、学习记录等模块,内容变更性比较大,也无法从资源库中集成,因此,只能独立创建或配置动态服务器,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其他系统中集成。3.2网络课程维护

由于有了相对稳定的站点架构和相对独立的构件,网络课程教学网站可以采用局部部件更新方式,简单、快捷。

当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等静态部分内容需要更替时,直接制作新的页面,以相同的名字命名,放入既定的位置替换原来的文件,局部模块内容即可更新。

当引自资源库中的资源内容需要更替时,重新制作资源,并通过教学资源库管理接口覆盖更新原有的教学资源,或更改web页面上的资源URL引用,即可实现教学内容更新。

4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教学资源库的网络课程集成建设方法。它利用教学资源库中既有的教学资源来构建网络课程,加快网络课程的建设步伐,增强网络课程的可维护性。在网络课程日益普及的今天,该方法无疑是缓解网络课程需求与生产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

本方法是基于广西百色学院2009年12月立项的院级科研项目中所构建的教学资源库平台,对于其他院校,如果教学资源库结构和其他网络课程建设环境不同,则该方法仅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松鹤.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内容框架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9(6).

[2]黄艾卿,罗明山.基于web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结构设计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0(6).

[3]陈忠宝.校园网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讨[J].科学探索,2008(11).

[4]凃薇.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J].信息技术教育,2006(12).

作者:罗明山 黄艾卿

第3篇: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之己见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课程教学资源库与在线开放课程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建设目标,然后在现有课程基础与条件下,构建建设思路、整合建设内容,并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以达到预期效果来展示建设成效。利用多种碎片化的教学资源,向学习者提供多样化、大批量的信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可以采用讲授法、讲练结合、仿真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的自由度。

关键词:资源库;开放;数字化;课程

一、资源库与在线开放课的区别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用与共享,能够全面提升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那么,在线开放课程的实施,主要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组课,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而在线开放课进行组课时需要大量的、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就来自于课程教学资源库了,也就是说,资源库是用来提供教学资源的,要想授课还需要进行资源的组件与设计。

二、分析课程建设基础与条件

一门课程需要的资源种类与数量是非常大的,要建成一个有资源冗余的资源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建资源库之前,首先要分析课程现有的资源,与课程建设的基础与条件。目前高职院校,需要向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以,资源库中资源的建设内容、建设数量与类型,需要和企业资深专家深度交流,通过企业调研了解岗位需求,校企深度融合,与兄弟院校进行相互交流、协同育人,一起讨论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等,从而设计出更加合理、有用的课程资源。学校要有一定的网络环境、数字化多功能教室和虚拟仿真实训条件、有开放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等教学条件。

三、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

(一)建设目标

通过对课程结构的系统化设计、课程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制定符合高职院校育人标准的课程建设方案,通过三年的建设期与边建边用边整改的螺旋式建设思路,丰富课程资源、完善授课方式,达到资源共用共享等方面的总体目标。具体制定的课程资源库建设一览表如下表所示。

资源库中建设的资源总数量不低于400条;建立资源库建设、运行、管理机制与办法;开发“互联网+”资源库的教学环境,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产业服务能力。

(二)建设思路

目前《交直流调速系统运行、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是自治区级精品课程、院级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在现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企业行业调研,明确企业相关工作任务以及岗位要求,学校与同行院校、相关企业共同研究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将课程相关知识点、技能点颗粒化、碎片化,并开展建设。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科学合理设计任务工作单、收集大量企业案例,采取合理的考核考试方式,完成知识、技能的认识与掌握。边建边用的过程中,及时进行资源更新及共享,引用借鉴好的优质课程资源,保证库中的资源持续建设、应用与推广,增强产业服务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集成、共享,为教师教学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推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四、建设方法

在课程资源库建设之前,首先要明确课程资源库与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的区别与联系,课程资源库建设不等同于精品课程建设,更不等同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是碎片化、颗粒化的课程资源的建设,它是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面向网络开放,教师与学习者可以共享共用这些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库中资源根据需要和自身设计进行组课,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然后再按照基础课程资源和拓展课程资源两方面进行资源规划,基础资源覆盖课程所有基本资料;和校企共同开发拓展资源库,收集企业案例、企业图片和企業生产视频;并且设计虚拟仿真模块,资源丰富多样,在数量和类型上实现资源冗余。资源内容中包括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境图片、实训设备介绍、技术及认证培训、技能大赛等;资源包括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考核方式等多个环节。为满足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资源库中的资源每年必须有一定的更新。

五、建设成效

《交直流调速系统运行、维护与检修》课程资源库中建设了大量的文本资源、音视频资源及动画和虚拟仿真资源,资源库中共有资源400余条,其中视频占50%以上的比例,并且已经全部上传至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https://zjy2.icve.com.cn/portal/login.html),这些资源可以满足高职院校师生、企业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学习和使用,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需求,利用课程资源进行组课,使得课程教学更加丰富、有趣,向学生提供更加综合的信息。目前,该课程资源库边用边建,在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已经投入使用两轮,从师生的点击率、访问时长、活跃度以及问卷调查中都可以反应出该课程资源库的架构与设计合理、适用。

参考文献:

[1]滕怀江.混合模式下企业参与在线资源建设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9(02).

[2]陈新芬.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单片机课程建设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01).

[3]宋怡.“做学教合一”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资源库开发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10).

[4]姚娜.高职平面设计课程资源库建设[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2).

作者:田素娟

第4篇:浅谈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淺談精品課程的網路教學資源建設 曹慶年 趙海濤 李高和 蔡靖斐 【摘 要】:本文介紹了網路教學資源的特點,指出網路教學資源建設要加強精品課程教學、輔導、研究、設計、技術和服務團隊建設,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注重使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建立切實有效的激勵和評價機制等。 【關鍵字】:精品課程 網路教學資源 建設

一、引言

目前,省級以上精品課程的評審都是以網評的形式進行的,即評審專家通過流覽精品課程的網站,觀看各類共用的網路教學資源,來給精品課程打個打分。致使很多優秀的課程由於網路教學資源建設不利的課程沒有得到很好的成績。我校現有六門省級精品課程,沒有國家級精品課程〃相對於同類高校我校的精品課程建設是有差距的,在抓好精品課程建設的同時,尤其是要加強精品課程的網路教學資源建設顯得尤為必要。

二、網路教學資源的特點

由於網路具有遠端、即時、非同步、海基資訊的特點。因此,跨時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個性化。是網路教學的主要優勢;豐富的資訊資源和方便的獲取方式是網路教學的主要標誌。網路教學資源包括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網路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路教學支撐環境,教師與學生在地理空間上的分離〃其具有以下特點。

1〃資訊傳遞的遠端性

Internet是個連接著世界各地的巨大網路,它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任何學習者無論身處何時何地,只要通過網路就能獲得教學資訊。

2〃教學的交互性

通過網路,教師和學習者可以及時地交換資訊。這樣,一方面,利於學習者學習〃另一方面,有利於教師教學,使教和學互相促進,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資訊共用性

任何資訊一旦上網,就能被全球的用戶所接收。對學習者來說,網路資源的共用性,一方面,使他們能夠最大限度的佔有教學資源,有利於開闊他們的視野;另一方面,有利於他們正確地理解和整合教學資訊。因為他們可將相關的教學資訊進行對比、對照,取長補短。以促進學習。

4〃學習的個別化

在網路教學資源中,學習者的學習可以不再受課時和教學進度的限制,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地確定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各學科學習的時間。學習者能與教師共用各種資訊知識資源〃教學的時空擴展後,學習者可以在Internet上就某一教學內容向自己欣賞的老師請教,展開討論,以求個別指導,實現個別化學習。因此,基於網路的教學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者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習是一種高度個人化的行為。

5〃教學的時效性

在網路教學資源中,學習者通過網路接收的教學資訊既可以是即時的,也可以是非即時的。一方面,有利於學習者及時地接受學習資訊,另一方面,它支援學習者的重複資訊〃保證學習效果,故帶有很強的實效性。網路教學資源的建設決不是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的變化,而是要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不是把書本內容電子化和把音像教材數宇化,其內容和形式必須發揮網路的特點和優勢,進行教學資源的再設計和開發,不能僅僅停留在內容或教學資源的分析上,應該以系統的觀點,從過程的角度分析網路課程的活動和實施過程。也就是對網路課程的教學過程進行分析。使之符合學習規律,體現教學活動過程,具有遠端性、交互性、共用性、適應性和時效性等基本特徵〃能夠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三、精品課程網路教學資源的建設工作

要建設優質的精品課程網路教育課程和資源,應適應網路教學資源的特點,加強課程團隊建設、重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注重使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重視立體化教材和數宇化學習資源建設、提供優質的學習支援服務、建立切實有效的激勵和評價機制等。

1〃加強精品課程教學、輔導、研究、設計、技術和服務團隊建設。"人才"是網路教育課程建設的決定性因素。高校應該引導和激勵學術造詣和教學水準較高、具有豐富網路教學經驗的教授擔任網路教育精品課程的負責人和主講教師,要逐步形成一支包括教學、輔導、研究、設計、技術和服務等人員,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準高、教學效果好、資源設計和製作能力強的精品課程建設團隊。

2〃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網路教育精品課程應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正確處理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與知識體系的系統性的關係。正確處理理論基礎知識、學科前沿知識和實踐應用知識結合的關係。並要考慮今後推行彈性學制、全面學分制,符合學分制建設的需要。

3〃注重使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重視交互。精品課程應合理應用現代網路教育技術,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學習活動、開發學習資源〃根據學科內容選擇恰當的媒體形式,根據學生的學習條件差異提供多種形式的學習資源和傳播方式。並基於網路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指導〃提供支援學生網上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條件〃特別要把握好課程導入、學習活動、學習支持和教學評價等關鍵環節。

4〃開發立體化教材和數位化學習資源。結合精品課程的網路建設,可以借鑒其他大學開發立體化教材的經驗〃建設一體化設計、多種媒體有機結合的立體化教材;同時,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豐富的、形式多樣的、遵循通用標準的數位化學習資源;而且,還要上網並開放精品課程的教學大綱、網路課件、教案、習題、實踐教學指導、參考文獻目錄等數位化學習資源〃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用。

5〃提供優質的數位化學習支援服務。數位化學習資源畢竟不同于普通的"商品",用戶並非是一次性的購買,在使用過程中還需要"跟隨"服務,比如,學習效果評估、資源使用幫助等,特別是精品網路課程包括網路教學資源和網路教學過程兩個部分,資源應用更是與學習支援服務息息相關。因此,僅有技術、平臺和共用機制是不夠的,還需要提供網上學習、討論、作業、實驗和考試等全部環節所需的資源應用服務。高校要靈活運用多種導學策略、設計多樣性的學習活動,特別要依託公共服務體系,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學習支援服務,切實提高服務水準〃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發展與知識技能的提高。

6〃建立切實有效的激勵和評價機制。教育部在教學評估、教學名師獎、教學成果獎、優秀教材評選等工作中〃已將網路教育資源建設的成果作為一項重要的指標。高校也應採取切實措施,鼓勵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和其他有關人員積極參與精品課程建設,對網路教育精品課程建設參與人員給予相應的獎勵。要建立健全精品課程評價體系,建立學生評教制度,促使精品課程建設不斷發展。

四、結束語

總之,網路教學資源建設要注重開放性,精品課程的開放性是指通過幾年的精品課程的建設,形成包括不同層次、不同學科、不同院校的精品課程共用資源,以互相借鑒,互相學習,提高人才培養的整體品質。精品課程的網路教學資源建設重在延續,要持續建設。建設的美觀性、全面性、交互性、準確性以及即時性都是應當全面考慮的問題。廣泛借鑒,把課程的閃光點充分展示大家。

參考文獻:

[1]謝舒瀟,李招忠,林秀曼〃多元化背景下數位化學習資源的整合與應用[J]〃電化教育研究,2007,(5)〃

[2]武法提〃網路教育應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3]柳禮泉,陳宇翔〃精品課程建設與一流教師隊伍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選自:《中國校外教育》

第5篇: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论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公共体育课程 立体化教学资源 建设 应用摘要:从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内容、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具体方案和应用措施,为公共体育课程实现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川。近几年,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能够反映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新成果、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材及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总体建设上仍处于探索、提高的阶段。因此,我们就必须在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加强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形成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内容和特征

立体化教学资源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是数字化时代教学现代化的标志,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网络化,优化教育资源诸要素配置的重要途径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立体化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学科(专业)网站,也可以把它们分成三个层次。它具有以下特征:数字化处理、光盘化存储、多媒体显示、网络化传输、学习资源系列化、教学过程智化等囚。这样的特征能够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实用化的教与学需求。

2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

公共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中介,能够反映社会的要求,并受到体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为实现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体育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就必须包括知识、技能、情感、身体发展等四个方面。教学理论主要包括:体育卫生知识、人与环境有关知识、体育保健知识、人体解剖与生理有关知识、运动营养学基础知识、人体健康知识、传统养生知识等教学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的内容、竞技性内容、娱乐性内容、保健性内容、情感性内容(体育游戏类)等。教学形式是以室外的运动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使学生在学习各种运动技能的同时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与培养。

3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3.1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步骤进行建设,首先,要建设公共体育课程的立体化教学包,完善基础的教学资源;其次,要整合基础的教学资源,建设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库;最后,要建设大学体育专业网站,提供综合的网络服务。

3.2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

3.2.1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包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包的建设要以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主,重点开发公共体育教学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和技能锻炼指导书、试题库等,以及开发用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复习的PowerPoint电子教案、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助教助学的CAI课件、提供学生自学自练的网络课程等同时要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呈现包括纸质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等多媒体、立体化产品形态,使这些内容相关、表现形式各异的教育资源,既有重复和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如图1),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3.2.2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库

在完成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包建设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将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指标体系和课程教学包应用数据库、高级编程语言和媒体制作软件开发形成学习系统。使体育理论知识形成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流媒体等各种素材,并按照课程、知识点的树状结构排列,便于教师、学生按内容检索;为体育实践教学提供运动技能的仿真练习、模拟系统,以便于学生学习各种运动技能。同时还要完善体育教学资源库的管理系统,以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查询和运用,形成整个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如图2)。

3.2.3大学体育网站

大学体育网站的开发要根据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站为门户进行建设与实践。建设的内容应包括教学网站、课外辅导网站、体育知识网站等几个部分(如图3)。教学网站包括教学管理系统、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测试、教学评价和反馈系统等;课外辅导网站包括课外锻炼知识、俱乐部活动、校园体育竞赛组织与训练、场馆器材情况等;体育知识网站包括各类体育网站的链接、体育学术网站的链接等。使公共体育课程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将数字化学习资源、虚拟化网络空间与传统的课程资源及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师生之间利用学校、课堂、网络、通讯、生活实践等活动方式将体育运动的知识学习、经验建构和社会体验联结在一体,形成高质量的教学过程。

3.3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实施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公共体育课程丰富的专业资源,而且还需要数码相机、扫描仪等外部设备的支持、计算机专门软件开发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参与。从整体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个高校要协调好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相关的师资队伍,共同努力进行建设;二是技术手段的准备,以现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开发工具为基础,配置用于开发的软硬件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的主干道,并应用先进的资源建设技术、工具和手段;三是聚集优秀的师资力量,整合出优筹立体化教学资源;四是制定合理规划,分期分批,稳步实施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4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比较滞后,体育教学中只是简单的以教师教学为主体来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学生以盲目的模仿练习为主,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学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等都满足不了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师生对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4.1提高师生综合运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能力

一是要提高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其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二是提高体育教师运用PowerPoint多媒体教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的能力,及运用多媒体形式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三是提高学生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自主高效地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与交流,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程度。

4.2以立体化服务保障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需要立体化的服务来支撑。首先,学校公共体育教学部门要实现动态化服务,将体育教学和体育相关服务延续到学生的整个学习期间,以满每一个学生对体育教学资源的需求;其次,通过体育教学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为师生提供多类别、多形式、多阶段的教学资源应用服务,形成服务形式的立体化;最后,形成服务对象的立体化,任何教学单位和个人都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获得内容丰富的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资源。

5结论

对立体化教学资源与网络化教学系统的利用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新课题,它涵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变革,这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公共体育立体化教学资源与网络化教学系统,使学生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进行自主学习,以达到自主发展的最终培养目标。

第6篇:拓展课程资源 丰富教学内涵

拓展课程资源 丰富教学内涵 ——职高语文开展综合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历史文化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在职业高中,由于受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语文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势必会碰到一定的困难和疑惑。为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主持者,教师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关键词】职高语文 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

一、研究的背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是设计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活动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 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主持者,教师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一直以来,职高语文教学由于受多种因素的的制约,语文教师往往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职高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职高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其实对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资源概念,我们并不陌生,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但是过去我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比如,过去,只是把教材或少量的科辅挂图等直观材料理解为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只注重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而忽略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其实,语文课程资源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宽广,语文课程资源就有多广阔。

二、理性的思考

1、课题的界定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实施条件。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根据本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研究的课程资源界定在“学生自身、教师自身、阅读资源、学校和家庭、自然地域、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七个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潜在的课程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要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纷繁复杂的生活资源库中挖掘提取出新鲜切实有用的教学资源为语文教育服务,从而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理论的依据(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新的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管理。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活性管理。因此,必须弱化管理的监督、控制功能,将教学管理的监控功能转向管理的服务功能,服务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师生在民主、和谐的交流氛围中的共同成长。 (2)教育政策法规有:《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其它有关教育管理的政策法规。 (3)新课程教学理念和课程管理理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三、具体的实践

(一)利用学生自身课程资源

1、学生能动性课程资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成功组织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因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课程资源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途径。例如:在高一上册文言文单元,笔者就做过这样的尝试:让学生自己充当小老师。小老师自主备课,课堂授课,台下学生听课提问,因为小老师是自己身边的同学,距离感没了,恐惧感没了,所以即便是平时不愿提问、回答或不敢提问、回答的同学也都乐意设计一些新问题来刁难小老师,就在这样的设计、刁难与智斗中,学生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敏感性。当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小老师的备课辅导和课堂引导、总结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经验性课程资源与学生能动性、创新性课程资源的整合,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2、学生差异性课程资源。鲁迅先生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生活经验、兴趣、智能倾向上有差异,对课文的理解方向、理解深度有所不同,这是教师值得注意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在差异中取长补短,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例如:在上高一补充教材古诗词《龟虽寿》一文时,涉及对历史人物曹操的评价,有的学生说曹操是心胸狭窄的奸诈小人,有的学生说曹操是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和文学家,我没有给学生一个一成不变的答案,而是重在引导他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以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二)利用教师自身课程资源

1.教师自身资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宝藏,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另外,教师的世界观,生活观,言行举止,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2.相关学科教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不仅仅拘泥于语文知识,还牵涉到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政治知识等,所以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尝试和其他相关各门学科的教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进行集体探讨备课,这样,语文老师授课的时候就不是独立学科的讲解,而是多学科多领域的渗透与交融。《最后一颗常春藤叶》是高二第一学期的一篇选读课文,小说通过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情节,热情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纯真人性和美好真情。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特地请教了美术老师和生物老师,与他们一同讨论备课,并且请美术老师画了一副非常逼真的作品在课堂上展示。通过这样的合作,不仅语文老师能更好的驾御课堂,完成教学,学生们也得到了多领域的科学知识,拓宽了知识面。

(三)利用广泛阅读资源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如学习高二上册《在再生命的人》一文,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海伦凯勒赌东道达到作品,了解一点盲聋哑人的生活,学会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他们的生活世界,这样对课文才会有深入的理解。我们还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四)利用学校和家庭资源

1、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是学生活动与成长的主阵地,学校生活具有广阔的时间与空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我们在结合学校生活开展实践活动时,往往以某个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教学方案。如高一上学期进行了《神游水浒》、《趣谈报纸》、《采英撷粹——名言警句收集》、《缀语连珠——对联集锦》、《走近名人》等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如高一下学期语文活动课“我与苏轼的对话”以《记承天寺夜游》为基点发散开去,追问我国古代文化生活,学生自然兴趣盎然。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的文章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为职高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培养职高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

2、结合家庭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家庭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电脑材料和家庭文化环境等等。语文实践活动课中的“语文”二字,虽然不能如杜威提倡的传统活动课那样,每节课都做到多学科内容交叉,但是,要尽量挖掘语文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内容,特别应挖掘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方面的内容,以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耳濡目染。因此,以家庭生活为话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更接近学生的心灵、情感生活,更具亲和力,因而易于操作实施。例如,结合高一第一单元《我的母亲》《卖白菜》的内容,我们进行了《珍惜生命拥有幸福》、《花季雨季》、《母亲节的礼物》、《爸爸妈妈偷看了我的日记怎么办》、《我给父母洗脚的感受》等活动课。这些活动既生动有趣,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课堂内外、课本内外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在真实的氛围中,在活动的过程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在信息的整合中收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

(五)挖掘当地自然地域资源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而又生动的“活”教材,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更多地到广袤的大自然去开展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理想素质,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让学生在对自然环境的了解、探索和实践中获得亲身的感受,培养朴素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一上学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热爱大自然》,同学们来到了萧山南边浦阳镇的一个自然村,那里曾经是一些破旧零乱的矮平房,坑坑洼洼的泥路,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很低。但现在农民公园内,绿草、假山、凉亭相映成辉,成了农民休闲的好去处;漂亮的村委办公楼、小学教育楼、幼儿园、医疗站成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如今是经济繁荣、事业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富裕幸福,成了浙江省新农村示范村。学生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我们的农村早已不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而是现代都市人所追求而不得“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再如对于解决森林资源破坏,你有什么良策?走访浦阳江,它是我们的母亲河,自古至今有哪些变迁?要求用不同的符号描述河流走向及经过的各个自然村;写一篇走访浦阳江的小论文或考察日记等。根据提供的“活动内容”,学生可以自己选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野炊、郊游、深入实地考察,撰写了《皮革厂带来的环境污染》、《野炊的过程和收获》等调查报告和论文,使他们不仅感受到了家乡的自然风光,接触了大自然,接触了社会,学会了做人,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突破了书本与课堂的局限,拓宽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质,同时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会了思考人类与世界、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责任心也得到了加强。

(六)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指凝结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成果的精华和丰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或者活动,它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戏曲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特长将产生积极影响。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例如学习高一上册《卖白菜》一文后,可让学生去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较为有名的特产,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同时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并绘出当地特产的草图,用相机拍下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又如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萧山农家人的饮食文化,要求学生不但要注意农家人的特色菜,还要注意它制作程序,以及农村的厨房,形成课题加以探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和房东一起烧农家特色菜,品尝农家霉干菜、腌菜、萝卜干等,从中体验农家人创业的节俭和勤劳,也可聆听他们讲述农家兴盛的往事,形成课题加以探究;另外,让学生观察农家留下来的一些相册、老照片,把所有这些收集老的东西,通过拍照、笔录等形式记载下来,或者访谈农家,去了解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名镇文化。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职高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七)挖掘社会生活资源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为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自主开发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习“社会”,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比如高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赌博的现象及危害》,学生通过调查一段时间在农村十分猖獗的赌博现象,访问了许多深受其害的家庭,了解了赌博的危害,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向社会发出了杜绝赌博的号召,并从自身做起,向自己的父母宣传赌博的危害性。这项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意识,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综合学习活动还应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为背景,着眼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获得全面进步,最终形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素质,了解、适应生活,形成创造新生活的能力,迎接未来、驾驭未来。例如高一的综合实践活动《童年的玩具》,让学生搜集各个不同时代的玩具,从中整理、提炼出许多信息,理解了玩具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身边的广告》,通过让学生收集各种电视广告、报纸广告,并进行归类、整理、赏析,从而明白了广告语的表现手法,提高了语文能力。实施地方课程就是要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狭隘的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从“学会”走上“会学”。比如高二园林班的一位同学在通过到农村实地调查,寻访老农,查阅资料,还跟镇图书馆人员建立了联系。图书馆人员建议他们联系进货的变迁中,从“纵向”研究该镇的历史变迁。为了获取有关历史知识,同学们又查阅了有关省、县、镇等文献资料,探究其中的因果关系,最后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活动,重在探究实践,同时建立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以取得社会力量的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四、课题的成效本课题经过近两年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根据生成性、综合性原则,确定了一系列研究主题,依据自主性、探索性原则,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软化了学科界限;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加强综合活动学习能力。

1、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实施打造了地方特色名片。课题组的地方课程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和著名人物等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开发学生的思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实施为学校特色办学、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供平台。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了任课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让学生学了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校从自身特色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深入挖掘家乡特色,打造清新活泼的乡土文化名片,如高一园林班的《走进杨梅之乡》的民俗主题活动;高二环保班调查百年古镇临浦镇的风土人情;高一旅服班的《湘湖之约》……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们胆子大了,动手能力强了,同学之间更加团结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学生说写能力大幅度提升。在课题研究的前测中,经过条分缕析,我们摸清了目前学生说写能力缺失的原因,在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加大说写训练的密度与强度,结合具体的说写要求,对学生的阅读、写作等方法加以指导,尽量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激发学生有创意表达的勇气,使学生感到写作是一件愉悦的事,从而爱上写作。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在区级以上作文竞赛中,一等奖的学生共计23人,二等奖22人,三等奖60人。此外,学生的文章有多篇发表于区级以上报刊;在全国文明风采征文活动中,学生有20多人次获奖。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实践证明,子课题《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行说写训练》的研究它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而且符合学生的说写心理,优化学生的说写形式,学生的说写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思考和体会《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更注重了学科特点,更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同时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它已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课本”的时代,而是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中跳出来,密切关注社会各种信息,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新知,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将把职高学生带入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去体验成功或失败的感受。要搞好综合性实践活动,还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要因地制宜,合理挖掘当地教育资源。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立足本班、本学校、本地实际,合理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如:“调查环境污染”问题可放在城市学校进行,而“观察大自然”则农村的孩子来得比较容易。又比如高一烹饪班有的学生家离民族英雄葛云飞故里比较近,学生们组织了一次“走近葛云飞”的实践活动,对葛云飞的家史、生平事迹等作了调查了解,写出了很好的调查报告,且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山川的美丽,增强了对名人的敬仰之情;而地处大汤坞城山寺的学生则可以进行“走近汤寿潜”的实践活动,通过调查资料,实地参观等形式,就会对汤寿潜有更深的了解。这些活动不仅积累了情感体验,丰富了生活阅历,而且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教师所做的只是创设条件,适时鼓励并点评。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能与同伴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如高二电商班开展“走访老红军”的活动,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访问的方式,访问的内容,最后的调查报告也可以分工完成,整个活动自始至终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完成,教师则可以做些必要的指导。

3.综合学习活动要注重过程。综合性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目的是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生活阅历,感受成功或失败带来的心情,这些才是最宝贵的,是学生终生受益的。至于最后的总结、报告等应是水到渠成的,不必拘泥形式。高二园林(1)班一位学生在调查本村一名孤寡老人时,心灵深深地受到了震撼,感受到社会对这些人的关注还太少,老人的心理世界很少有人能理解。从此之后这名学生就经常去陪老人聊家常,为老人解闷。孩子也从老人那里获得了很多以前没有过的东西。

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深入,综合性实践活动必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要想能真正适应社会,就应从这一大课堂内汲取更多的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总之,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职高语文教师不能紧紧抓住语文教科书并把它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放弃广博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是有背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求的,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不会获得成功!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在这个大空间里发展了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发展了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她如同一支含苞待放的小花,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才能使她茁壮成长,散发清香,早结硕果。广大的职高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身到新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合理利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才能给学生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才能迎来职高语文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第7篇:地理教学论课程网络资源

地理教学论课程网络资源“互动平台”的利用

——以地理课程教学论为例

摘 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本文以网络资源“互动平台”在高等师范学校地理课程教学论专业的利用为例介绍了“互动平台”利用的内容、实践途径及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地理课程教学论 互动平台 利用

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和信息种类多、数量大,满足了不同人群的资源和信息需求,同时也大大推进了教育大众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利用也呈现出新的趋势,本文以地理课程教学论为例简要介绍网络资源“互动平台”的利用及利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互动平台”利用的主要内容

地理教学论课程网络资源“互动平台”的利用是为了满足高校地理课程教学论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地理教育教学资源有效结合构建的网络学习环境。其内容主要包括师生博客、师生对话和师生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 1.1师生博客

师生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为中学一线地理教师和高等师范学校地理师范生提供的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教学心得,并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中学一线地理教师通过教师博客将自己的教学体验、教学感受、教学灵感、教学反思、教学成果以及对教学的理论升华等感悟及思想进行即时记录。师范学生也可以通过博客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查看教师的优秀教案、学习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等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场景,通过学生博客记录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学习心得,完善地理课程教学论的理论学习。例如,教师博客中博文《写给地理新教师的话》,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学地理教师,他分别从独立思考、教学设计、高考复习、课件使用、案例收集与整理、写课堂后记、尝试命题等方面给刚从事地理教育事业的新人提供了建议,以帮助新教师全面快速地成长。 1.2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是为高校及中学研究地理课程教学论相关课程教师和高等学校地理师范学生提供的疑难解答和观点交流的平台。在此平台中,教师可以通过博文将课程教学论的科研及实践成果展示,师范生可以对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中遇到的疑问和困惑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向老师提问,同时还可以向老师提出不同的建议和见解,老师依据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即时对学生的疑惑和观点进行交流并解答,即时了解教学中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案,以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地理师范生需做什么准备才能具备一名地理教师的风采?”,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提问或者博客留言的形式向老师发提出问题,老师即可随时或者通过给学生留言的形式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如果学生有不同观点也可通过同样的方式跟老师探讨,成为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新形式,为地理师范生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1.3师生交流

师生交流是高校教师和地理师范生共同分享地理教学论相关课程内容及师范生在学习和参加实践中的真实感受和所取得的收获与成果。高校教师通过对课程教学论和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研究,指导地理师范生进行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通过课堂内外、理论与实践的交替培养。师范生通过在线跟老师交流,认识自己的长处,反思自身的不足,老师对所有师范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将最终结果最终以教学成果的形式在网上供大家交流和分享,达到教育最优化的目的。例如,“为什么某些地理师范毕业生可优先先找到工作?”,通过多年的就业形势老师可以总结出优先被录用师范生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教师形象气质好;第二,谈吐举止文明,普通话标准;第三,专业知识扎实;第四,教师基本技能突出。教师通过对这些优点的归纳,供在校师范生交流和分享,不仅明确了今后培养学生的目标和途径,同时也明确了师范生对自身要求的方向。

2“互动平台”利用的实践途径

2.1利用“互动平台”深化理论学习

地理师范生在大学花较多的时间在学习教育理论和专业教学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地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然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学好课程教学论和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因此,通过网络利用“互动平台”的资源和信息,跟一线教师在线交流,真切了解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可帮助地理师范生更深刻的理解课程教学论理论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教学原则体系中对“处理人地关系原则”的学习,如果不以地理专业知识为背景,则很难理解改教学原则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深刻内涵,但通过“互动平台”,中学地理教师会用“我国的水资源”的教学目标设计将“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原则的内涵”解释的深刻而透彻,同时教会师范生如何整合教学内容,探讨正确人地关系,使师范生真正领悟课程教学论的本质特征。 2.2利用“互动平台”拓展知识视野

大多数地理师范生在大学校园里过着“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对社会、自然、尤其中学地理教学了解甚少。然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社会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机遇,地理教学论课程网络资源“互动平台”的构建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大学生应通过“互动平台”的利用,可以拓展阅读范围,提高阅读能力,学习中学地理一线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精品课程及课件、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创新想法。例如,福建省质检质量分析的PPT课件,提供一些ppt制作的思路,利用非常具有创意的图片,将地理知识图文并茂的展示出来,让众人大开眼界,不仅仅培养师范生开放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切实能够帮助广大地理师生扩大视野,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3利用“互动平台”强化交流讨论

地理师范生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大学课堂上,但与大学专业老师交流相对甚少,深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机会少之又少,与中学地理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几乎没有。“互动平台”的构建可是让师范生提供即时学习的机会,地理师范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大学老师和中学地理老师相互沟通交流,分享优秀地理名师教育教学成果,即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互动平台”中的教师不仅可以为师范生的专业进行指导促进其进步,同时对师范生的面试技巧也可以提供专业指导。例如,地理说课的技巧,专业地理教师会从教材、教学目标、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对地理师范生进行详细指导,地理教师面试官的角色和师范生应试者的角色的相互碰撞,有利于师范生从专业角度从容应对面试环节,大大增强其在众多大学毕业生中的竞争力。 3“互动平台”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在线互动交流定位明确

“互动平台”栏目中聚集了地理教育界众多优秀地理学者和地理教育工作者、中学地理教师、地理师范生和中学生,同时各栏目收集有优秀地理教育教学理论成果及教学实践经验与感悟。地理师范生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力量的后备军,应该养精蓄锐,时刻准备着整装待发。因此,地理师范生在应用这些资源及信息时,应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好,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虚心请教、相互探讨、共同进步。 3.2在线互动交流目标清晰

“互动平台”栏目中专业知识内容丰富,种类齐全,从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到教育教学实践实施,为地理师范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信息和资源,同时专家和老师们在辛苦忙碌的工作之余还需要为师范生解难答疑。因此,地理师范生在互动交流环节应尽量较少不必要是时间浪费,提前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做到提问的目标清晰,提出问题的针对性要强,思维的逻辑性要好,文字表达要尽量专业化,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促进自身快速进步。 3.3在线互动关注动态信息

“互动平台”栏目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时刻都可能有新文章,新理念,新观点,新建议,新评价出现在栏目中。关注最新信息,掌握专业动态,并对最新信息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共同使用者的交流互动形成辩证全面看问题的地理思维习惯,充分发挥网络互动平台的真正作用。

总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资源“互动平台”的利用是教育教学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网络资源“互动平台”的利用正处于发现和探索阶段,存在的不少问题还有待于在师生利用过程中探索、反馈、修正、改善,真正为高校的地理课程教学论专业提供一个灵活、全面、顺畅运行的交流互动平台。

参考文献:

[1] 黄桂标,盘 宁,许 巍.论传统大学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互动平台的建构[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卷增刊 2007年6月. [2] 王树声.http:///discuz/thread-611800-1-1.html [7] 任晓雪.成功=兴趣+习惯[J].地理教育.2011 1-2. [8] 地理教师素质. http:///huodong/2009jsj/Info.aspx?InfoID=30647.

第8篇:环境资源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环境资源法学(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conservation law)

二、学时与学分: 学时:54 学分:3

三、适用专业: 法学

四、参考教材

曹明德、黄锡生主编,《环境资源法》,中信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 2004年3月

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0年

五、课程目的、性质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环境资源领域内的基本法律内容,包括重要公约条约及国内立法,构建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体系,能运用环境资源法学的特殊研究方法。 本课程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

八、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初步了解环境资源法在法体系中的地位,理解学习环境资源法 学的重要意义,对该学科有基本的认识,初步建立环境资源法的学习体系。 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述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环境资源法的概况,掌握环境资源法的本质和作用,并对环境资源法的适用范围和法律关系有所认识。 第三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概况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环境资源法的国际和国内的发展概况。 第四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明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为什么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第五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基础理论

教学要求:在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础上,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础理论。

第六章:环境权

教学要求:在了解环境权发展的基础上,掌握环境权的概念和特征、分类和意义。 第七章:资源权与物权

教学要求:掌握资源权和物权的概念和内涵。 第八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体系和基本要求,并能够分析其在实践中应用的问题。 第九章:自然资源保护法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构成情况,明确自然资源保护法各个子法之间的关系,并掌握其内容。 第十章:环境污染防治法

教学要求:本章阐述了环境污染防治法基本概念、原则、历史和相关理论,同时对环境污染防治法的基本内容作介绍,并掌握各个基本防治法的内容。 第十一章:环境管理体制和监督管理体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并掌握主要的监督管理制度。

第十二章 环境行政法律责任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行政法律责任的含义、构成及种类以及环境行政制裁,把环境行政法律责任作为法律责任的一种加以了理解。 第十三章 环境民事法律责任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构成要件及承担方式。

第十四章 环境刑事法律责任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结合刑法对环境刑事法律责任加以认识。 第十五章 国际环境法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环境法的体系及渊源,掌握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实施途径以及我国加入的国际环境公约。

第9篇:基于网络课程建设的微课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也呈现多种新的表现形式,其中网络课程即是一种各院校较为大规模地在网络上建设的资源平台。将网络课程与微课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把二者的优势优化组合,将会更加丰富网络课程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

【关键词】网络课程 微课 慕课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2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为网络课程的大规模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思路。

一、网络课程建设及建设现状

高职院校网络课程改革在经过多年建设之后,目前在量的方面已颇具规模,但质的方面仍需精益求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在2013年首届国际在线教育研讨会上提到,目前我国的网络职业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主要是软件方面存在差距,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和网络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在网络课程建设方面既要向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纵深方面进行建设和努力,也要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微课的出现对网络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启发,有助于促进网络课程的建设。

网络课程一般认为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目前,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基本较为成熟,具有开放、情境化和智能化的特点,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而且设计有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资源、授课录像、师资力量、教学与研究互动、留言答疑、教学管理、拓展资源等模块,为学生自由自主学习提供了较为丰富内容的资源平台。但网络课程也有些局限性,如“把开设‘网络课堂’作为目的,而不是辅助传统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学生不能理解运用网络课程教学的目的,不积极主动地运用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学习等。但是网络课程的核心不仅仅是应用,教学设计尤其是教学内容才是网络课程的重中之重。只有内容上的完善才能确保应用上的效果,否则就是先天不足。在这个层面上,部分高校仍然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缺乏教学、学习环境设计;自主学习资源不足;缺少指导学习的系统;缺乏教学活动设计;缺少评价与反馈。”[1]“学生与网络课程缺乏深度交互,不能促进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教学评价与反馈方式单一,支持性不强;网络课程缺乏统一的资源建设规范,资源利用率低”等。[2]

为使网络课程逐步完善,应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加强课程规划,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强课件技术制作,减少课时时数,丰富相关资源,加强交互设计和反馈建设,制作知识点内容明确、精美清晰、简洁明了的课件。“网络课程的建设要迎合大学生群体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应有专业特色,加强网络课程平台自适应服务功能建设及网络课程平台支柱式服务功能建设”[3]等。同时,进行网络课程与微课相结合是种较好的尝试。

二、微课的产生及其特点

微课程(Microlecture)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LeRoy A. 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 T. P. 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4]目前,一般是指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所提出的“微课程”。[5]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6]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构成“情景化”,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等特点。因而微课在产生后能迅速得以推广,为人们学习所接受。微课在实现了大规模在线开放之后,即是慕课(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慕课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视频资料,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

三、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微课资源开发

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中的教学视频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如何使视频教学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除了对于课堂教学的努力提升及录像外,“微课”开发与制作是对其较好的补充形式之一,可以便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网络课程中的部分模块内容和微课模块一样,如能利用二者的优势,将能更好地促进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课程中的微课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可以确定为,微课资源的嵌入网络课程并不影响网络课程原有教学内容建设,并不意味着原有的内容大规模的更换,而是将微课作为补充性资源对网络课程建设进行丰富、改革、创新和更新。因为网络课程的建设也有其相应的要求和评价指标,不可能完全改头换面。而且微课自2008年国外首次提出,国内2010年胡铁生率先给出微课概念,2012年12月份,教育部全国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发布关于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的通知以来,微课在国内的研究及发展也仅是短短的3-5年时间,从 CNKI 数据库检索到2015年4月的关于微课的文献有1000篇之多,众多院校及教育界专家人士对微课的探讨和研究在向纵深发展,但实际开发并不像研究那样大规模地进行。且在短期内将一门课程录制完整也有难度。据此,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微课资源开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方法。

1.教师需转变教育观念,根据需要确定和选取课程合适的内容与形式,有的放矢地去研究实际建设中“微课”、翻转课堂等的应用,对所建网络课程上已有资源进行解构和重构,进行模块优化和加工。根据已有模块和增加新的模块,进行网络课程和“微课”融合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教材开发、教学模式研究和实施等。

2.进行微课视频开发与设计。设计适合微课视频拍摄的知识点,学习点,突出重点,视频容量和时间长度宜具备精、短、小等特点。“微课”视频拍摄需要有新技术新媒体的支持和应用,相关教学资源特别是微课的配套、优质、一体化,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反馈等,都是影响微课能否宜于学习的影响因素。加强开发新的资源,对于网络课程的建设,除了该课程本身的知识要进行视频录制以外,相关的知识点也需要我们延伸进行拍摄,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借鉴、下载和上传国内外相关的视频和资料。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下借鉴国内外最好的教学资料,丰富拓展资源,加大以开阔学生学习视野,使学生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自觉有意识的快乐学习。如我院在建的《国际商务英语谈判》网络课程,可以下载上传能提高学生英语应用水平以及商务谈判相关的商务视频和资料,国外的商务课程本身就是英语形式教学,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形成用英语听课学习的习惯。

4.链接国内外微课或视频相关网站。学生借助现代的网络技术微视频技术可以不按规范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特征和特长,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包括生活习惯,采取分布式学习,对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分散化和离散化学习。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任何一个点切入,自己控制时间和学习进度,这即是典型的互联网思路。通过大数据抓取和分析,为学生制定针对其特性的一整套的学习方案,互联网是能做到的。这就是“互联网+”的效应。马化腾在4月29日北京举办“势在?必行――2015‘互联网+中国’峰会”上指出,互联网本身是一个技术工具、是一种传输管道,互联网+则是一种能力,而产生这种能力的能源是因为“+”而激活的“信息能源”。所以,在所提供的链接网站方面,除国内一些知名微课、慕课网站如凤凰微课网、中国大学MOOC(慕课)网、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Ewant教育网开放教育平台、(台湾)清华大学磨课师课程NTHU MOOCs、PROERA、均一教育平台、网易公开课等众多网站外;可免费学习国外世界最好课程的网站有如慕课著名的三大机构,Udacity,Coursera,Edx,另有著名的慕课平台如美国Open Course Builder, Udemy, NovoED, 可汗学院(Khan Academy),英国的FutureLearn,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等。英语方面的有BBC六分钟英语,VOA的英语一分钟和学个词(Learn a Word),J博士英语,TED-Ed等。

5.加强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一般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计算机已有一定基础,但对于微课的设计、录制、剪辑等功能仍需学习和了解,方能应对科技信息时代的步伐,从而更能得心应手地做好网络课程与微课融合的建设工作。

6.设计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设计标准的学生自测和教师检测体系。此处的评价体系和考核评价设计会略有不同,后者侧重学生学业完成是否合格等效果,网络课程的设计宜侧重其对知识的理解考核,可能需要更具体化、共性中更符合个性特征,针对个人特点进行学习考核。

7.以学生为中心,增加交互功能设计,发挥其最佳效果,如学习反馈、师生互动、评价管理、在线提问等辅助学习系统等。此部分功能一般网络课程多少已经建设有一些,但有的院校仍未成体系。交互功能模块可以跟踪学生学习动态,进行答疑、解惑,发现不足,为再次更新优化平台做好准备。

四、结语

网络课程建设除加强自身建设外,展开微课资源的开发、设计和制作等是种新思路。通过信息技术,对丰富的网络课程与微课资源要做到核心东西有所取舍。尽管微课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但如能扬长避短,利用其优势,找到二者融合最佳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足够优质的教学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主学习都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婧,车帅.高校网络课程现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6)

[2]张思,杨高全.从教学维度看网络课程现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6)

[3]阎坚,万仁敏. 高校网络课程的现状与对策建议――基于活动与内容的调查分析[J].科教文汇,2014(10)

[4]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5]Shieh D. 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J].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 55 (26) : A1 A13

[6]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2010(10)

作者简介:

林逸(1971-),男,河南信阳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上一篇:司法行政工作总结汇报下一篇:地税局年度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