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分析(精选8篇)
依照 《远安职教中心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研究实施方案》,课题组从2011年4月起积极稳妥地开展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实验,课题组教师锐意改革,不断探索,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进展顺利,态势良好,现将我校近半年来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实验情况汇报如下:
一、集中培训、分段实施
为保证基础课程评价改革实验积极稳妥地开展,采取“集中培训、分段实施”的方法。2011年4月,课题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实验的通识培训,其目的是提高课题组老师们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实验的认识,更新教学观念。
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实验的基本原则
文化基础课程学科备课组在教研组的指导协助下开展评价工具的研究开发设计,并运用新的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试行评价改革实践,表现在改革和完善学校考试制度,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评价学生学习发展状况。
1.试卷命题要求考试内容不出偏题、怪题,试卷分层要求,基础性试题应占80%以上,拔高选做题占20%。
2.考试形式结合学科实际实行,例如实践和理论各占一定比例,开卷或半开卷,试题内容形式多样性等。
3.考试成绩不搞一锤定音,坚持发展的观点,鼓励学生再学习再补考,给予二次成绩,激励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发展。
三、注重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
1.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广大教师充分发挥评语的及时性优势和激励性作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2.利用一些成长记录的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校要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专门收集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各次的作业和竞赛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等等。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3.要将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期末成绩中,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做的导向作用,是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精神,并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中,做到教评相长。
4.采取分项考试、分散考试的方法。如将语文的评价和考试分为语言表达、词汇掌握、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采用写字卡、朗读卡、积累卡、阅读卡、表达卡等考查方式,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5.注重评价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
实验区试图通过多种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如有的学校在期末数学考试中出了“三张卷子”——基础卷、反馈卷和提高卷。基础卷尊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该卷做得不理想,可以通过反馈卷对没有掌握的部分进行弥补和强化,而那些程度比较好的同学在完成基础卷后可以做提高卷。这样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在评价与考试中注重学生差异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把考试作为查缺补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6.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
很多学校都将考查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作为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如在数学考试中要求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车棚,这样的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对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探索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决策判断、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进行评价。很多学校在英语和语文考试中施行了口试,不但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的能力,还考查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以及表达和交际能力。在政治课的教学和评价中,采用情境故事的方法,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收集论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并进行论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论证内容是否清晰合理,还包括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流、表达和沟通等。
7.注重发挥评价激励学生的功能
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他们采用即时的口头评价、谈心式的评语激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语言的措辞上非常谨慎,让学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一年来,我校课改实验求真务实,做了大量有实效性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今后的课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回顾实验历程,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为了把今后的课改实验工作做得更好,我们对已进行的课改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并针对具体问题拟好今后工作对策。
问题之一:近一年的课改实验,已使课改理念深入到了我校广大教师之中,但是仍然有个别教师对课改理念的学习领会不够深入,教学观念仍较为传统化,跟不上形势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非文化基础课程教师
对策:1.进一步加强对课改理念的学习研究。每月举行一次教师论坛,为教师交流教学信息,学习教改理念,探讨课改实践的过程与效果。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完成一篇教学叙事和教学论文,撰写一篇课改方面的心得、体会。
2.组织所有学科教师定期参加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小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与实验教师共同探讨课改,为自己的课程教学积累好的经验。
3.认真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并利用寒、暑假开展校本
培训,争取在试点的三年时间内,使全校每一位教师都能深刻领会课改理念,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都能自觉地坚持学习、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思想理论和业务水平。
问题之二:课改使课堂发生了新的变化,课改课堂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生动局面。但也出了一些新问题:其一,由于学生原有素质参差不齐,加上班级人数多,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不一,因此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其二,由于评价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自评、他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必然要留给学生更多思考、判断、评判和表述的时间与空间,因此对课堂教学任务、目标的完成造成了课时紧张等。
对策:1.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要求每个课改组每学期召开1—2次研讨会,专题探讨如何解决课改课堂教学的微观调控问题;同时,积极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结合我校每学期开展的“改革教法、激活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要求实验学科每学期至少开出4节的课改教学观摩课,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共同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2.进一步落实我校“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全面提高,全部成才”的提优辅差方针,继续加强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进一步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差生克服学习困难,防止或减少两极分化。
3.加大我校“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主课题的研究力度,落实《中职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农村中职
学校英语新理念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中等职业学校音乐、体育融合教学模式发展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研究》等8个子课题的过程管理,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之三:我校课改实验工作初见成效,但是我们对课改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建档,对课改经验的及时总结,并对外的宣传推广工作做到不够。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0 引言
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面对的是非计算机专业系别,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以及创造力思维和想象力。这同时也对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然后练习的方法,
课堂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但都表现出了对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这样下来,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不会进行延伸学习、探索学习。
1.2 学生应用所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例如使用
excel实践操作,知道软件功能对应的菜单项在哪里,但是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学生所学知识与能力脱节暴露出了目前高校计算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将成为我校计算机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1.3 有些教师认为: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课只是为了让学生
对计算机产生兴趣,不用介绍计算机的原理。那么学生到底应该不应该了解计算机的原理呢?回答是肯定的,学生应该简单了解计算机的原理。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更应该让学生简单的了解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当然,非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讲计算机原理的时候要抛开那些理性的、烦琐的理论,要举生动的例子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能让学生形象、生动的理解计算机中的工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公共课课堂教学水平
2.1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学”重于“教”。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我们都遵循教材,先讲计算机基础,然后就开始了WINDOWS98和WINDOWS98中的一些应用程序以及OFFICE2000和INTERNET的学习。教师教什么学生就会什么,教师不教学生就不会。我们学习WINDOWS98和OFFICE2000不单单是为了简单的会使用它、熟练的掌握它,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利用学这些东西的过程熟悉计算机里各种软件的使用规律,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软件奠定基础。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要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融会贯通其他软件的类似应用。
2.2 提倡理论教学的精讲多练
我们知道以前那种赶鸭子上架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对象。尤其是对于实践性特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更是如此。理论课并不代表一定要讲满一节课的理论知识。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还图文并茂,大部学生都能看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故我们提倡教师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而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学能力。其他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学并上机实际操作。只是在一些难懂的地方演示一遍给学生看,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去摸索创造,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教师添鸭式安排好得多。
2.3 提倡“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是计算机教学中一个成熟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自己要学”。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挥。这一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就是要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设计成能由学生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小“任务”。设计的“任务”要满足下列条件:该任务过程可以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该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任务完成过程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遇到困难能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自己克服;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可以对完成的作品是否达到教学目的进行评价。例如,想让奥运五环互相嵌套,却互相遮挡;想嵌入几个漂亮的汉字,就必须去摸索艺术字使用等等,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当学生完成后,会有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很轻松就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完成了“任务”。“任务驱动”对于学生,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采的创造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计算机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正好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不可能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一样,掌握快的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又会驱动自己去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
2.4 改革考核方法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在计算机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整体上处于弱势,按照现有的考核办法,必定会出现大面积低成绩,低技能。这势必冲击整个教学计划的完成,进一步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笔试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因此,考核方法要进行重新设计。(1)采用学分制。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学校指定的选修课范围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特长和兴趣进行选修。(2)凡是与实践有关的课程,均以实践(如上机)考试作为评定成绩。(3)如同国家一、二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建立试卷库,随机抽题考试,体现考试的公平、公正。(4)创设一定的项目,分项目测试,根据项目完成情况评定成绩。
3 结论
实践证明:计算机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不能完全按照常规教学的模式,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跟上计算机软、硬件形势的发展,教学方法上要多让学生自己动手,以是否已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为准,教学形势要多样化,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为目的。随着信息技术和教学理论的发展,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必然不断翻新,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将必然越来越丰富,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建平,顾志刚.示例演练法在电脑图象处理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2:213-214.
[2]成兰,张豪文,曹宇旗.对示例演练教学法的实践和探讨[J].中州大学学报,2004,21(4):86-88.
[3]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102~105.
[4]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123-125.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背景趋势
1.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面临困境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改革又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但就目前而言,高职学生普遍认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自身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大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近年来,高职学生素质日趋下滑,这不仅影响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程教学。为此,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也深感委屈。
一直以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体系破除的困难始终很大,教学内容偏多,理论教学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部分教学内容陈旧,不能与专业发展水平相同步。公共基础课程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与高职人才培养的指向性存在一定的矛盾。
2.推进高职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滞后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服务、为专业服务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由此,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也在日益下降。
目前,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十分注重实践教学,加之高职学制的新变化,以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专业教学计划中相应减少基础课程教学时数已成必然,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滞后一定程度上将影响专业教学改革的进展。
不可忽视,公共基础课程授课教师大多毕业于学科型院校,无法从根本上适应学科化教育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念上转变,对如何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缺少理性的思考和切实有效的办法。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缺乏与专业特点相适宜的教材,在教材的处理上也没有真正做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由于忽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投入,基础课程教学建设处于零或负增长状态,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
3.轻视公共基础课教学导致学生“软能力”缺乏
目前,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铺开运行的大背景下,任何课程建设方面的因循守旧都会导致课程地位的削弱甚至衰亡。因此,基于能力本位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也必须提上日程,只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能力目标所指应有所变化,只要表现在对于学生软能力培养的诉求方面。
“软能力”是相对“硬能力”而言的。后者是可量化的专业能力,是学生从事某职业所必须的工作技能。而软能力是学生的人格特质、社交礼仪、语言沟通能力、个人习惯、品德、积极乐观态度和是否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当前,相对于代表学生专业技能的硬能力,学生的软能力培养并没有得到重视,造成了大批学生由于软能力缺乏而被拒绝于职场门外。有评论家所言:只具备硬能力而缺乏软能力的人是跛子。因此,软能力缺乏是影响学生就业的死穴,它可能导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失败。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观念转变
1.转变教师观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者变为民主平等的对话者,由知识的传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由课程学习的裁判者转化为课程学习的激励者。要引导教师重视备课过程中的教学设计环节。
2.转变教材观
现代教材应该具有立体化、便捷化、信息化特点,以便促成学生与教材间的直接交流和对话,在交流和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面对教材,不仅仅是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教师面对教材,不仅仅是解释,而是创造性的使用。同时应及时将新规范、新知识引入教材,努力做到教材贴近学生,贴近专业。
3.转变学习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行赏识教育,探究报告式授课模式。
4.转变作业观
变过去单一形式为多样化。如课本作业、讨论作业、小论文作业、查询作业、质疑作业、实践作业等。变过去的教师单一化批改为多样化批改,如文字批改、口头批改、汇报批改、讨论批改等。
5.转变评价观
由过去的单一分数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如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发明创造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等。变过去的教师独家评价为众人评价,如家长评价、同桌评价、班干部评价等。同时尝试评价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贡献率。
6.开展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改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难度,最好要在课题研究的指导下开展改革探索,切忌盲目进行,以免造成进退两难的不利局面。
三、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方法探索
1.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为契机,带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行业或专业需求的定量性了解,内容上要真正实现为学生服务、为专业服务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的目标很难,教学模式跳出学科式教学的传统模式也很难。通过开展制订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可以以专业教学改革带动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进而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步伐。
依据制订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开发程序,可以避免学科体系和传统教育观念对课程开发的干扰,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其产出不仅是开发出新的教学计划模式,而且涉及了课程开发的诸多环节,能很好地引导基础课教师了解专业实际,还能在教法、学法以及考核方法方面得到启迪,对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也可以起到推进作用。
2.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法
(1)语文课程。寻求新的教学角度,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注重字词等纯基础知识的同时,可适当弱化写作技巧的分析,更多侧重人文内涵的挖掘,增加人文教育和情趣性;力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做老师,锻炼学生组织课堂能力、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审美能力等;接力朗读;课前十分钟生活演讲或十分钟礼仪模拟表演;生活或电视片段模拟、议论;课文内容情境模拟;分组互相提问、计分竞赛;每节课十五分钟名著朗读等。
(2)数学课程。高职数学课程逻辑性、系统性强,改革的难点是教师无法接受数学知识非系统性的现实。数学教师的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围绕“专业设置”将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对接,借助不同专业的“实用”、“针对性”要求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也能更容易接受。授课教师逐步建立起了课程为学生、为专业服务的思想,也就逐渐实现了每个专业都有各自不同要求的教学新模式。
(3)英语课程。高职英语要侧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高职英语教学必须依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对英语的不同要求,以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为本位,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基础要求。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以岗位需求为主线开发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尝试将高职英语分为基础英语阶段和职业英语阶段两部分。通过开设职业英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4)思政课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应该结合就业岗位的要求,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充实与就业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教育,适当增加简历设计、面试技巧、试用期的法律保护、劳动合同的订立、解除等相关知识,增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强化对市场经济理论教育,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强化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了解今后无论从事任何行业,都应该按照经济规律做事。完善竞争与协作意识,成为一个积极进取,同时善于合作、集体观念强的人才,成为一个深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了解高职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让高职学生努力完善自我,准确进行自身定位,把握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区别,把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实现“零过渡期”上岗。
(5)体育课程。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依据高职体育教育的两大属性(健康属性和职业属性)与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要求,与其相对的课程结构应是第一学年开设体育选项课(一学年上、下两个学期选择两项体育项目),不分系别、班级,合班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等情况,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第二学年开设职业体能课,按原班级上课,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
四、几点思考
1.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在高职教育中涉及面广,以专业类别研究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将是大势所趋。
2.加强同类型高职院校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符合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高质量的“知识包型”教学资源库,以适应不同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共同提高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推动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3.高职教育将会面临新的变革,传统的专业教学计划模式面临着大的变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应首当其冲,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要有很大的变化,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角度,公共基础课程必将是任重而道远。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一直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目标。基于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普遍展开,以学生“软能力”为抓手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也应提上日程。
(一两者作用:查看、组织与管理本机中的文件系统(二“我的电脑”窗口结构
1、窗口组成: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地址栏、智能式任务菜单、文件区(共
用文件夹、硬盘驱动器、软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状态栏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
2、文件、文件夹与驱动器(1文件与文件名
A、数据的存在形式。指代。B、文件名:主文件名.扩展名
C、主文件名小于255个西文字符长度,不能用: / : * ? “ > < | D、扩展名—文件类型:.txt—文本文件.bmp—位图文件.exe—可执行文 件
E、显示隐藏扩展名:“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2文件夹
A、查找与管理文件
B、树状(子文件夹(3磁盘与驱动器
A、磁盘:存放数据的硬件设备(硬盘、软盘、光盘… B、驱动器:读写磁盘的设备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
3、工具栏的操作
(1按钮:后退、前进、向上、搜索、文件夹、查看(2显示:“查看”—工具栏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三文件与文件操作
1、选择(工具:鼠标、Shift、Ctrl
2、文件、文件夹任务菜单(1新建(右键
(2移动(Ctrl+X—Ctrl+V(3复制(Ctrl+C—Ctrl+V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4重命名(F2(5删除(Del(6共享(“文件”
(7发布到Web(MSN
二、查找指定文件(一打开最近使用的文档
1、“开始”—我最近的文档
2、改变文件的关联程序:右击文件—打开方式
3、显示与隐藏:右击“开始”—开始—自定义—高级
二、查找指定文件
(二搜索功能的使用(“开始”—
1、所有文件和文件夹
2、通配符(1?:任意一个字符(2*:任意字符串
三、回收站
(一恢复被删除的文件:打开回收站—选择—任务菜单—恢复此项目(二清空回收站:打开回收站—任务菜单—清空回收站(Shift+Del
四、本章总结及作业(一本章总结
1、在“我的电脑”中对文件(夹进行移动、复制、删除、更名、发布到Web等 操作,创建自己的文件夹结构
2、在回收站中,对项目进行恢复或彻底删除
3、通过搜索查找指定的文件,学会使用通配符
四、本章总结及作业(二作业
1、在“我的文档”文件夹下创建如下图所示的文件夹结构:
四、本章总结及作业
2、在桌面新建记事本和画图程序两个文件,将记事本文件复制到“工作文件” 文件夹下,将画图文件移动到“个人照片”文件夹下。
3、将“我的文档”设置为共享文件夹
4、查找符合下列条件的文件:(1文件名以A打头,扩展名为.bat的文件(2扩展名为.txt的文件(3文件内容中包含词组“计算机”的所有文件(4最近3个月生成的,扩展为.bmp的所有文件 第三讲定制个性化工作环境
一、整理桌面
二、控制任务栏
三、整理“开始”菜单
四、改变屏幕显示
五、本讲总结及作业
一、整理桌面
(一图标的显示设置及清理:桌面空白处—右键—属性—桌面—自定义桌面 注:快速显示桌面—Win+D(快速启动栏(二创建快捷方式图标
1、右击—发送到
2、桌面空白处右键—新建—快捷方式
一、整理桌面
(三快捷图标更名及删除
1、更名:选择—F2
2、删除:选择—Del(四移动与排列图标
1、移动:左拖
2、自动排列图标:桌面空白处右键—排列图标
二、控制任务栏
(一移动位置:左拖任务栏空白处(二改变高度:左拖任务栏边缘(三隐藏:右击任务栏空白处—属性(四向快速启动栏添加/删除图标
1、添加图标:左拖图标至快速启动栏
2、删除图标:右击图标—删除
三、整理“开始”菜单
(一设置程序显示数目(显示小图标:右击任务栏空白处—属性—开始菜单— 自定义
(二添加/删除程序
1、右击程序—附到开始菜单
2、删除程序—右击程序—从列表中删除
四、改变屏幕显示 右击桌面空白处—属性(一桌面背景:桌面(二屏幕保护程序
(三屏幕刷新频率:设置—高级—监视器
五、本讲总结及作业
(一本讲总结:本章的目的在于使每个用户都可以自己动手设计一个符合自己需 要的工作环境(二作业
1、在桌面(快速启动栏、开始菜单添加画图程序的快捷图标,并画一幅画, 将其设置为桌面墙纸
2、将任务栏放在桌面的左侧位置
3、设置“开始”菜单中显示7个程序,并改为小图标显示。第四讲 Windows附件
一、应用软件及基本操作
二、其它附件的使用
三、本讲总结及作业
一、应用软件及基本操作
(一启动附件:“开始”—所有程序—附件(二写字板
1、段落:Enter
2、自动换行:“查看”—选项—多信息文本
3、选择文字:左拖抹黑(Shift
4、格式设置:选择—格式工具栏
5、移动与复制:选择—Ctrl+X(C—定位—Ctrl+V
6、保存:“文件”—保存(Ctrl+S
7、关闭:Alt+F4
8、打开:Ctrl+O
二、其它附件的使用(一计算器
(二媒体播放器(娱乐
(三造字程序
三、本讲总结及作业
(一本讲总结:本廛通过列举具体的程序,进一步熟悉Windows的基本操作,包括 打开、关闭程序,在程序间复制资料等(二作业:
1、启动画图程序并画一幅画,保存,并设置为墙纸。
2、打开写字板,写一篇自我简介,将画复制过来,保存在E盘自己名字文件夹下。
第五讲管理与控制Windows
一、软件与硬件管理
二、提高Windows系统性能
三、磁盘管理
四、本讲总结与作业设置
一、软件与硬件管理
(一更改系统日期和时间:双击通知栏中时间(二添加/删除程序:“开始”—控制面板
1、更改或删除程序
2、安装程序
3、添加/删除Windows 组件
一、软件与硬件管理
(三安装打印机:“开始”—打印机和传真(四用户帐户(“开始”—控制面板
1、创建一个新帐户
2、更改帐户
3、删除帐户:右击我的电脑—管理—本地用户和组—用户—右击用户名
4、切换用户:“开始”—注销
二、提高Windows系统性能
(一获得远程帮助(前提:连接到Internet
1、设置邀请权限:右击“我的电脑”—属性—远程
2、发出邀请:“开始”—帮助和支持—请求帮助—电子邮件
3、接受邀请:接收邮件—附件
二、提高Windows系统性能
(二系统还原(控制面板—性能和维护—系统还原
1、创建还原点
2、进行系统还原
(三文件和设置转移:附件—系统工具—文件和设置转移向导—新、旧计算机
三、磁盘管理 附件—系统工具
(一备份(还原数据(二磁盘清理(三磁盘碎片整理
四、本讲总结与作业设置
(一本讲总结:本讲主要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Windows对计算机的软硬件进行管理, 是提高性知识。应掌握的内容有:安装应用程序、添加打印机、系统还原、磁盘
清理(二作业:
1、修改系统时期
2、添加一个打印机并删除
3、对存放工作数据的硬盘进行清理 目录
第1讲 Word基础知识 第2讲行文过程 第3讲表格处理 第4讲图文混排 第5讲编辑长文档技巧
第6讲 Word的高级应用 第1讲 Word基础知识
一、Word功能作用
二、Word界面
三、Word的启动
四、新建Word文档
五、Word文档的保存
六、Word的退出
七、文档的打开
一、Word功能作用(一文字录入与编辑(二表格制作(三图形处理(四处理长文档(五协同工作
二、Word界面(一标题栏(二菜单栏
(三工具栏(常用、格式
(四标尺(水平、垂直(五编辑区(插入点(六滚动条(水平、垂直(七视图标签(八任务窗格(九状态栏(十Office助手
三、Word的启动
(一“开始”—程序—MS Office—MS Word(二“开始”—运行—WinWord
四、新建Word文档(一Ctrl+N(二常用工具栏—新建空白文档(三“文件”—新建(任务窗格
1、空白文档
2、根据模板新建
五、Word文档的保存(一保存新文档
1、Ctrl+S
2、常用工具栏—保存
3、“文件”—保存、另存为(F12(二保存修改过的文档
1、直接覆盖保存(保存
2、另生成一篇文档(另存为
五、Word文档的保存
(三自动保存(“工具”—选项—保存(四加密保存
1、“工具”—选项—安全性
2、另存为—工具—安全措施选项(五保存对话框操作
1、保存位置
2、文件名
3、保存类型(Word文档—.doc、文档模板—.dot
六、Word的退出(一退出应用程序
1、“文件”—退出
2、标题栏右侧—关闭按钮
3、Alt+F4
(二关闭窗口
1、“文件”—关闭
2、菜单栏右侧—关闭窗口
3、Ctrl+F4(W
七、文件的打开
(一“文件”—打开(常用工具栏(二Ctrl+O 第2讲行文过程
一、准备纸张
二、文字录入与修改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
四、保存与输出打印
一、准备纸张(一“文件”—页面设置
1、页边距
2、方向
3、纸张
(二文档视图(查看和操作屏幕的形式
1、切换
(1“视图”—(2视图标签
一、准备纸张
2、视图介绍
(1页面:所见即所得的工作视图,显示对象最完全(默认视图(2普通:简化了页面布局,便捷文字录入、编辑(3Web版式:以屏幕适应显示的Web页,可显示背景(4大纲:显示文章的纲目结构,适用于长文档
一、准备纸张
3、控制显示的工具(1显示比例
A、“视图”(常用工具栏 B、Ctrl+中键(2全屏显示:“视图”
(3隐藏空白:单击两页横向间隔位置
二、文字录入与修改(一输入法
1、任意输入法:Ctrl+Shift
2、一种中英文切换:Ctrl+Space
3、中英文标点切换:Ctrl+.4、全角与半角符号切换:Shift+Space(二添加符号
1、“插入”—符号(Wingdings—笑脸
2、软键盘上右键
二、文字录入与修改(三增加第二个自然段(Enter(四处理更改建议
1、自动更正选项(例:无所做为
2、自动更正(“工具”—自动更正选项—自动更正
3、常识
(1红色波浪线:拼写错误(2绿色波浪线:语法错误
二、文字录入与修改(五简繁体转换与翻译
1、简繁体转换(1常用工具栏(2“工具”—语言
2、翻译(“工具”—语言
(六注意问题
1、定标形态及定位(即点即输
2、插入/改写(Insert
3、自动换行(手动换行—Shift+Enter:软回车
4、自动分页(手动分页—Ctrl+Enter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一文字选择
1、任意连续选择(1左拖抹黑(2Shift
2、间隔选择(Ctrl
3、竖选文本块(Alt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
4、字词(双击
5、句子(Ctrl+单击
6、段落(三击
7、全文(Ctrl+A
8、选定栏操作(1单击—行
(2双击—段
(3三击—全文(Ctrl+单击
9、键盘选择(Shift+方向键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
(二复制、移动、删除、撤消与恢复
1、移动(复制(1左拖(Ctrl(2右拖—移到(复制到此(3剪贴板:剪切(复制—粘贴
2、删除:选择—Del
3、撤消与恢复(1撤消:Ctrl+Z(2恢复:Ctrl+Y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三字体格式设置
1、字体对话框(1“格式”(2一些快捷键 A、字体:C trl+D
B、上标:Ctrl+Shift+= C、下标:Ctrl+= D、增大/减小字号:Ctrl+]/[
2、格式工具栏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四段落格式设置(“格式”
1、对齐方式(1左对齐:Ctrl+L(2右对齐:Ctrl+R(3居中:Ctrl+E(4两端对齐:Ctrl+J
2、缩进
(1左、右、首行、悬挂(2水平标尺
3、间距(段前、段后、行距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
3、复制格式
(1常用工具栏—格式刷(2复制格式:Ctrl+Shift+C
粘贴格式:Ctrl+Shift+V
4、边框与底纹(“格式”
5、项目符号和编号(“格式”
四、保存与输出打印(一保存(二打印
1、打印预览(1“文件”(常用工具栏(2Ctrl+F2
2、打印输出
(1直接打印(常用工具栏—打印(2选择打印(Ctrl+P;“文件”—打印 第3讲表格处理
一、创建表格
二、编辑与调整表格结构
三、排序
四、计算
五、表格内容的修饰
一、创建表格
(一插入表格
1、“表格”—插入
2、常用工具栏—插入表格按钮(二绘制表格(“表格”—绘制表格(三文本转换成表格
1、将文本用统一分隔符隔开(Tab
2、选择—“表格”—转换
二、编辑与调整表格结构
(一光标定位及输入内容(单击、方向键、Tab键定位(二调整行高与列宽
1、拖动行、列线
2、标尺上拖动
3、“表格”—表格属性—行、列
二、编辑与调整表格结构(三调整表格大小(左拖右下角(四插入与删除行、列
选择行、列—右键—插入、删除(五合并或拆分单元格
1、合并(选择—右键
2、拆分(定位—右键
二、编辑与调整表格结构(六绘制斜线表头(“表格”(七调整表格位置
1、文字对齐方式:右键
2、平均分布各行、列:右键
3、对齐方式:右击表格—表格属性
三、排序
(一表格和边框工具栏—升序、降序(二“表格”—排序—关键字
四、计算
(一单元格名称(列标+行号:A3(二单元格的引用
1、left:左边 above:上面
2、间隔引用:逗号;连续引用:冒号
四、计算
(三计算(“表格”—公式 公式格式:=SUM(left
(四掌握的函数
1、SUM:求和
2、AVERAGE:求平均值
3、MAX:求最大值
4、MIN:求最小值
五、表格内容的修饰(一边框和底纹
1、“格式”—边框和底纹
2、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二表格自动套用格式(“表格” 第4讲图文混排
一、绘制图形
二、插入图片
三、图形对象的版式
四、图形对象的编辑
一、绘制图形(绘图工具栏(一简单图形
1、对象:直线、箭头、矩形、椭圆
2、左拖绘制
3、正图形:Shift 中心图形:Ctrl(二自选图形
二、插入图片(“插入”(一图片
1、剪贴画
2、来自文件
3、艺术字
4、组织结构图(二文本框
1、横、竖排文本框
2、文本框的链接
三、图形对象的版式 右击对象—设置格式—版式
四、图形对象的编辑
(一旋转或翻转(绘图工具栏—绘图(二调整位置(左拖(三设置格式(右击对象(四阴影与三维效果(绘图工具栏
(五图形的组合与取消(选择—右键 第5讲编辑长文档技巧
一、大纲视图和工具栏
二、为长文档创建目录
三、为插图添加题注及目录
四、查找和替换
五、长文档的版面控制
六、为文档创建多个修改版本
一、大纲视图和相关编辑工具(一进入大纲视图(二大纲工具栏的使用
1、段落的升级和降级
2、段落平移
3、展开或折叠文稿结构
二、为长文档创建目录(一创建目录
1、定义标题样式
2、“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
(二修改目录格式(“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目录—修改
(三更新目录(目录上右击
三、为插图添加题注及目录(一题注
1、选择图—“插入”—引用—题注
2、自动题注
(二图表目录(插入题注—“插入”—引用—图表和目录—图表目录
四、查找和替换(“编辑”—查找(一查找和替换文字(二查找和替换格式(三查找和替换特殊字符
五、长文档的版面控制
(一章节分隔(“插入”—分隔符—分页符、分节符(二分栏(“格式”(三页眉页脚(“视图”
六、为文档创建多个修改版本(一打开版本对话框:“文件”—(二建立版本:现在保存(三查看和比较版本 第6讲 Word的高级应用
(一修订
1、进入修订状态(“工具”
2、批改文档
3、添加批注(“插入”
4、整合修订文档(接受或拒绝
三、分工协作(二超链接
1、建立超链接(右击—超链接
2、链接到
(1原有文件或Web页(2本文档中的位置(书签、标题(3电子邮件地址
3、使用超级链接(Ctrl+单击 目录
第一讲 Excel基础知识 第二讲创建电子表格 第三讲创建图表 第四讲公式与函数 第五讲数据管理与分析
第一讲 Excel基础知识
一、Excel功能作用
二、Excel的启动
三、Excel的界面组成
四、几个概念
五、工作簿的新建、保存、关闭与打开
一、Excel功能作用(一电子表格(二图表(三计算
(四数据管理与分析
二、Excel的启动 Win+R—Excel
三、界面组成
(一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二编辑栏(名称框、编辑框(三列表、行号(四单元格(五工作表标签
(六滚动条(水平、垂直(七状态栏
四、几个概念(一工作簿
1、Excel文件 2、255张工作表组成
3、默认3张(Sheet1(二工作表
1、工作簿中的每一张表 2、256列(IV、65536行(三单元格
1、最小单位
2、列标+行号 2、32767个字符
3、活动单格
五、工作簿的新建、保存、关闭与打开
(一新建:Ctrl+N、常用工具栏、“文件”—新建(二保存:Ctrl+S、F12
(三关闭:Alt+F4(四打开:Ctrl+O 第二讲创建电子表格过程
一、确定管理项目与结构
二、输入数据
三、编辑、修饰表格
四、保存与打印输出
一、确定管理项目与结构(一确定管理项目
1、表格所要反映(收集信息的字段名
2、实例:学生成绩统计表?(二建立表格结构
1、合理安排管理项目
2、实例:学生成绩统计表?
二、输入数据(一数据类型及输入
1、文字(1左对齐
(2全数字文字(’数字
2、数字(1右对齐(2分数(0空格1/2
二、输入数据
3、日期与时间
(1日期:年-月-日(年/月/日;系统日期:Ctrl+;(2时间:时:分:秒(后加空格A/ P—上午/下午;系统时间:Ctrl+Shift+;
4、公式(1以等号(=开关(2实例:c1:=a1+b1
二、输入数据(二注意事项
1、输入与确认
(1输入:单击—全新输入;双击—编辑修改(2确认:Enter;Tab;方向键;下一单元格 2、列向记忆:Alt+↓ 3、区域输入:Ctrl+Enter 4、换行:Alt+Enter
二、输入数据
5、改Enter键方向:“工具”—选项—编辑
6、减少输入错误(1复制数据
(2链接输入(=;[工作簿] 工作表!单元格(3设置有效性:“数据”
7、数据的条件格式:“格式”
三、编辑、修饰表格
(一数据的选择、复制、移动、删除(二单元格数据格式设置(三数据的填充(四数据的查找与替换(五行列的操作(六工作表的操作
三、编辑、修饰表格
(一数据的选择、复制、移动、删除
1、选择:单击、左拖、Shift、Ctrl
2、复制:Ctrl+左拖
3、移动:左拖
4、选择性粘贴(“编辑”
5、删除
三、编辑、修饰表格(二单元格数据格式设置
1、格式工具栏(合并且居中、边框
2、单元格格式对话框(1“格式”—单元格(Ctrl+1(2注意:保护(要在保护工作表后才有效:“工具”—保护—工作表
3、自动套用格式:“格式”
三、编辑、修饰表格(三数据的填充
1、填充柄的使用
2、自动填充选项(1文字:复制、格式、内容(2数字:序列(3日期:工作日(4公式
三、编辑、修饰表格(三数据的填充
3、“编辑”—填充—序列—等比
4、自定义序列(“工具”—选项(1输入序列(2导入序列
三、编辑、修饰表格(四数据的查找与替换
1、Ctrl+F
2、格式替换
3、在工作簿中查找与替换
三、编辑、修饰表格(五行列的操作
1、行列的选择:单击(拖动行号或列标
2、行号、列标上右键(1插入(2删除(3行高与列宽(4隐藏
3、最适合行高、列宽:“格式”—行、列
三、编辑、修饰表格(六工作表的操作
1、工作表标签上的操作(1左键
A、单击—选择(Shift、Ctrl B、双击—重命名
(2右键(插入、删除、重命名、移动或复制、全选、标签颜色
三、编辑、修饰表格(六工作表的操作
2、“格式”—工作表(1隐藏(2背景
3、保护工作表:“工具”—保护
四、保存与打印输出(一保存
1、常规的保存、另存为
2、另存为Web(网页(可添加交互
3、加密保存:“工具”—选项—安全性(二打印输出
1、页面设置(“文件”(1打印缩放比例
(2页眉页脚(3打印区域、标题
四、保存与打印输出
2、打印
(1直接打印:常用工具栏—打印(2打印设置:Ctrl+P 第三讲创建图表
一、创建图表
二、应掌握的三类图表
三、图表编辑及数据分析
一、创建图表(一图表向导
1、“插入”—图表
2、常用工具栏—图表向导(二一键生成图表:F11(三图表的两种形式
1、独立图表
2、嵌入式图表
二、应掌握的三类图表
(一柱形图:比较数据大小(二折线图:变化发展趋势(三饼形图:比例分配关系
三、图表对象的编辑及数据分析(一改变图表框大小:尺寸控制点—左拖(二移动(复制图表:左(Ctrl拖(三图表修饰:双击(四图表区上右键
1、图表类型
2、源数据(增加或删除数据
3、图表选项
4、位置(移动图表到其它工作表
(五设置2Y轴:右击系列图柱—数据系列格式—坐标轴 第四讲公式与函数
一、运算符类型
二、自定义公式
三、单元格的引用
四、函数的使用
一、运算符类型
(一算术运算符 +、-、*、/、^(乘幂(二比较运算符
=、>、<、>=、<=、<>(不等于(三文本运算符 &(四引用运算符 : ——区域 , ——联合 空格—交叉
二、自定义公式(一规定:
1、以“=”开头
2、数字或引用单元格(二例
1、=13+2*(7+8→43、A1=10 ,B1=90 ,C1=A1+B1 →100
三、单元格的引用(一相对引用
1、默认的引用方式,直接使用行、列地址(如:B3
2、复制公式时,位置跟着变化
3、例:C3=A3+B3 将C3复制到C4,则C4中的公式为: C4=A4+B4
三、单元格的引用(二绝对引用
1、在行、列地址前加“$”(如:$B$3。
2、复制公式时,位置固定不变
3、例:C3=$A$3+$B$3 将C3复制到C4,则C4中的公式为: C4=$A$3+$B$3
4、命名与绝对引用
(1命名:名称框(“插入”—名称—定义(2名称的使用:直接引用名称
三、单元格的引用(三混合引用
1、行号或列号前加$(如:$B3、B$3
2、相对部分随公式位置变化,绝对部分保持不变
3、例a:C3=$A3 将C3复制到D3,D3=$A3 将C3复制到C4,C4=$A4 例b:C3=A$3 将C3复制到D3,D3=B$3 将C3复制到C4,C4=A$3
四、函数的使用
(一函数的格式:函数名(参数1,参数2…(二函数的输入
1、函数向导:“插入”—函数(Shift+F3、编辑栏f x
2、编辑栏内手动输入
四、函数的使用(三常用函数的使用
1、sum(∑、average、max、min
2、查找数据:lookup(1表达式
lookup(查找项,查找项区域,结果区域(2注意:应先将查找区域按升序排序
四、函数的使用
3、条件函数if(1表达式 if(条件,真值,假值
(2实例:如果性别为男,则返回“先生”,否则返回“女士”
四、函数的使用
4、统计单元格个数函数(1数值:count 格式:=count(参数(2条件统计: countif 格式: =countif(区域,“条件”
四、函数的使用(四函数嵌套
1、概念:在函数里再调用函数
2、实例:(1若A1:A5均值大于100, 求最大值,否则最小值
(2成绩评定:成绩d2如>= 90为优, >= 80为良, >=大70为中, >=60为及格,否 则为不及格
第五讲数据管理与分析
一、筛选与排序
二、分类汇总
三、数据透视表
四、其他应用技巧
一、筛选与排序(一筛选(“数据”
1、自动筛选
取消自动筛选: “数据”—筛选—自动筛选
2、高级筛选
建条件区域:同行—与;不同行—或
一、筛选与排序(二排序
1、简单排序:定位—常用工具栏—升序、降序
2、复杂排序:“数据”—排序
二、分类汇总(一分类:按关键字排序(二汇总:“数据”—分类汇总
(三删除分类汇总:“数据”—分类汇总—全部删除
三、数据透视表
(一创建:“数据”—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二设置报表版式
1、向导步骤3—布局
2、表中将字段拖到拖放区域
四、其他应用技巧(一使用窗体准确输入数据
1、“数据”—记录单
2、新建
(二创建下拉列表方式输入数据
1、“数据”—有效性—序列
2、两种方式:直接写、引用(三将一列中的两组数据分离 “数据”—分列
中文版PowerPoint教案 第一讲认识PowerPoint 第二讲美化幻灯片 第三讲幻灯片的放映与打印 第1讲初识 PowerPoint
一、功能作用
二、操作界面
三、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
四、文档视图方式
一、功能作用(一编制演示文稿(二制作幻灯片
(三用以做报告、演讲和授课等
二、操作界面
(一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状态栏(二幻灯片/大纲列表区(三幻灯片编辑区(四备注区
三、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
三、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二编辑
1、添加文字(占位符、文本框、自选图形、艺术字、表格
2、右击幻灯片选项卡(1剪切(移动(2复制
(3新幻灯片(4删除(5隐藏
三、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三保存、关闭与打开
1、保存(另存为、加密保存、打包
2、关闭(Alt+F4
3、打开(Ctrl+O
四、文档视图方式(一普通:编辑幻灯片(二幻灯片浏览:整体显示效果(三幻灯片放映:预览放映状况(四备注页:添加备注
第2讲美化幻灯片
一、文本格式(一文本选定、移动、复制(二格式设置
1、“格式”—字体
2、格式工具栏
学生用辅导材料
北京交通大学 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电路教学组
2009.3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
学生用辅导材料
目 录
一.为什么要进行专题研讨 二.专题研讨报告的写作要求 三.专题研讨参考题目
1数字-模拟转换器(DAC)原理研究 2 DC-DC电压转换电路原理研究RLC电路的动态和频率特性综合研究 4互感和谐振电路应用——RFID原理研究 一. 为什么要进行专题研讨
电路分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有很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在电子工程、控制工程和通信工程的许多实际问题中,电路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都起着重要作用。事实上,电路分析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设定、例题和习题均来自于工程实践。了解电路分析方法如何应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助于同学们理解电路课程的知识体系,加深对于所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电路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电路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中,对电路问题的建模,对电路模型的理论分析,针对工程问题的综合与设计,以及电路实验和计算机仿真方法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受到课程学时和安排的限制,电路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一般只能介绍其中最基础的分析方法;布置的习题作业大多针对刚刚讲过的知识点。综合性和设计型的作业比较少。通过专题研讨题目,同学们可以接触到一些综合性、设计型的题目,将理论分析、软件仿真和实验方法结合起来,了解工程问题解决的过程。
电子信息领域又是一个发展迅速、不断创新的领域。电路理论的应用背景、研究的侧重点和分析手段也有变化和更新。作为精简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一方面要回归电路分析最基本概念和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将现代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介绍给同学们。这就需要通过同学自己的努力,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通过参考资料的搜集和阅读,了解新知识、新领域和新方法。
最后,像对待其它任何课程一样,同学们可以将电路分析课程的学习课程作为锻炼自己学习能力和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项目问题作业由同学们自主完成,借此熟悉解决实际问题(或简化的准实际问题)的过程;一些问题没有唯一的方法和解答,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解决;超出课上知识的内容,需要通过查阅参考书、搜集互联网上的资源来了解;需要计算机仿真作为验证理论分析和方案的手段。完成这些环节的过程。
二. 专题研讨报告的写作要求
项目问题的完成按小组进行,每组选择一个题目,完成一份报告。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要求如下。
(1)报告标题
(2)作者姓名,班级,学号(3)对于题目的简要描述
(4)方案和电路原理的描述;理论分析和计算,包括步骤、结果、讨论
(5)仿真实验方案设计,仿真电路,仿真结果。需要包括关键步骤的图形,数据和波(6)发挥和扩展(7)总结:
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
归纳一下,那些知识来自于教材?那些知识来自于教材之外的?
哪些内容参考了其它参考资料(包括书籍和电子文档)?将那些在报告中直接引用的材料,以参考文献的方式列在报告的最后(编号、作者,文章或书籍标题,出版社或期刊号,时间),引用网络上的资源要给出作者和网址。形。 有哪些没有预料到或没有解决的问题? 总结一下收获和体会。
关于此项内容,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三. 专题研讨参考题目
1.数字-模拟转换器(DAC)原理研究
DAC:将计算机或控制器产生的二进制数字转换成与之成比例的模拟电压。利用等效方法和叠加原理可以分析DAC电路的工作原理。
图1-1可作为研究DA转换电路的模型,其中开关2,2,2分别与三位二进制数相对应。当二进制数为“1”时开关接入相应电压Vs,为“0”时开关接地。设Vs=12V。(1)列出从000到111所有数字信号对应的模拟电压。
(2)若每隔1us可以给出一个数字信号,试给出一种产生周期为16us,幅度为7V的锯齿波和三角波和方波的数字信号方案(仅给出一个波形周期的数字信号即可)。用EWB软件仿真你的设计方案。
0
21kΩ1kΩ2kΩVs2kΩ20Vs2kΩ2kΩ21Vs222kΩV0
图1-1(3)查阅DAC0832芯片手册,分析其倒置R-2R电阻网络(图1-2)进行DAC转换原理。当其输出接电流电压转换运放如图1-3时,推导其输出电压。
图1-2
图1-3(4)扩展:设计一个数字控制增益的电压放大器,V0=nkVi,其中n=0-15,k=2, Vi=+/-5V。用EWB仿真设计结果。
2.DC-DC电压转换电路原理研究
在各种电子设备中,经常需要将输入的直流电压转换到电路所需要的直流电压,同时,将不稳定的直流电压变成稳定的电压,这种电路称为DC-DC电源电路。电路通常用电子开关器件和起储能和平滑作用的电感和电容构成。用动态电路分析方法可以解释这种电路的工作原理。图4-1是降压转换器的原理电路,图4-2是升压转换器的原理电路。电路中两个开关周期交替闭合,由电压vsw控制(图4-3)。在一个周期开始的0--t1期间,s1闭合,s2断开如图4-1(a)和图4-2(a);在t1--T期间,s1断开s2闭合, 如图4-1(b)和图4-2(b)。
s1Vins2iLL=20mHRCv50uF1000(a)s1Vins2iLL=20mHRCv50uF1000
(b)图4-1 降压转换器
s2L=20mHiLVins1RCv50uF1000s2(a)L=20mHiLVins1RCv50uF1000(b)图4-2 升压转换器
50vswt1t1tT图4-3 开关动作的控制电压
(1)当开关周期动作重复多次后,电路中电压电流变成周期性波形。用动态分析方法求出电感电流一个周期的波形。计算时可假定输出电压v0近似为常数。
(2)求出两个电路中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关系。图4-3电压波形中,脉冲宽度t1与周期T的比值d =t1/ T称为脉冲波形的占空比。证明改变占空比d可以调整输出电压的高低。
(3)在EWB中,用电压控制开关构建DC-DC电路的仿真电路。用20kHz的脉冲波形控制开关的切换,验证理论分析结果。
(4)扩展:将电路中的开关s2用二极管代替,在图4-1中,正极在下方;在图4-2中,正极在左侧。假设二极管加正向电压时导通,电阻为0;加反向电压时断开,电阻无穷大。重复上面的理论分析,并进行EWB仿真。
3.二阶RLC电路的动态特性和频率特性综合研究
(1)分析、仿真RLC串联、并联电路的动态响应与元件参数的关系;(2)分析、仿真测量谐振状态附近电路变量的变化情况,谐振状态的测量;(3)参考第6章相关内容,了解谐振电路Q值与元件参数关系、Q值对频率响应曲线的影响;(4)扩展:查找一种RLC频率处理电路的应用,并进行仿真。
R1MvsL1L2C2R2SvCC1
4.互感和谐振电路应用——RFID原理研究
用非接触方法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称为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广泛用于电子门禁、身份识别、货物识别、动物识别、电子车票等场合。RFID系统由计算机、读写器和应答器以及耦合器组成。应答器存放被识别物体的有关信息,放置在要识别的移动物体上。耦合器可以是天线或线圈。近距离的射频识别系统采用耦合线圈。
图7-1所示为为互感耦合RFID系统电路接口的等效电路。互感的初级部分连接信息读写器,它发出高频信号,在初级电感L1(发送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压。次级电路是应答器的接收等效电路,L2是应答器的接收线圈。当应答器靠近读写器时,线圈之间发生互感,应答器从接收线圈上获得微弱能量(这部分电路没有画出)控制电子开关S动作发出特定的ID信息。
R1MvsL1L2C2R2SvCC1
图7-1 电路初级和次级均谐振于vs的频率=125kHz。当开关S闭合时,次级回路失谐,影响到初级回路也失谐。初级回路谐振时,电容C1上有高电压;失谐时,电容电压vc显著下降。当开关S受到控制信号电压的变化而闭合或断开时,vc幅度跟着变化。因此,次级负载变化引起初级电容电压幅度被调制,称为负载调制,由此实现信号从次级到初级的传递。读写器检测电容C1上电压幅度变化得到应答器的ID信息。读写器检测电容C1上电压幅度变化得到应答器的ID信息。
(1)给定电路参数L1=L2=1.35mH, C1=C2=1.2nF, 耦合系数k=0.3, R1=40, R2=5k,vs幅度为5V,频率为125kHz的正弦波,用相量法分析当S断开和闭合时,电容C1上的电压vc。(2)用EWB的频率扫描分析,测量频率从10kHz到1MHz变化时,C1和C2上电压幅度的变化情况。
(3)用EWB进行仿真。S采用电压控制开关,控制电压vm为1kHz方波,观察C1上电压波形。
今年的政府工作,要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其中中央政府拟新增1、18万亿元,实行结构性减税,扩大国内需求;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增强发展后劲;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以实施一揽子计划为重点,今年要着力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三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四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五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六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七是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摘自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1、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包括(ABCD)
A、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 B、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C、公平的收人分配 D、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2、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是(C)
A、基础设施 B、社会保障 C、改善民生 D、增加就业
3、要扩大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以下措施正确的有(ABCD)
A、扩大居民消费 B、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C、优化投资结构 D、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4、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提出的目标是到年要建设成创新型国家。(B)
A、2015 B、2020 C、2025 D、20305、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我国社会保障的基础形式有(ABC)
A、社会福利 B、社会保险C、社会救助 D、社会优抚
公共基础知识综合分析题(二)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后面的问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一)在实施地方机构改革后,某省财政厅税政处人员编制从原来的7人减少到4人,实有人员4人。人 员精简了,扯皮的事少了,但该处张处长却感到事务繁忙、没有头绪,事情还是那么多,原来两个人干的活现在压到了一个人身上。因此,该处又从下面的一个县的财政局借调了一名办事员,该县财政局领导也很支持和配合。张处长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将来这位办事员离开了,还可以从其他县借调人员,既不占编制,还不用发工资。
1、该机关出现借调基层人员的现象,你认为主要原因有(BC)。
A、基层单位人员较多 B、职能转变不到位
C、管理手段落后 D、行政经费太少
2、这种借调人员的做法将会造成(C)。
A、行政管理费用的降低 B、行政效率的提高
C、职位权责不明确 D、上下级工作关系的进一步改善
3、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D)。
A、被借调来的办事员的考核由其所在的县财政局负责
B、被借调来的办事员属于聘任制公务员,不享受正式公务员的待遇
C、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减少机构和人员编制
D、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
(二)某县领导在一次全县局(科)级领导干部大会上说:“今年县财政比较紧张,有的乡镇教师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还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所以,为了节约经费开支,今后各委、办、局行政机关的工作,尽量通过会议解决问题。而且会议也是各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嘛!”
请问:该县领导的说法和工作方法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会议作为各级领导机关实施行政管理的一种方法,在现代社会已成为进行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任何行政机关都离不开会议。但会议只是行政机关工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不能滥用会议形式,以免造成会海,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滋生主义,损害国家形象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1998年3月初,某县县委向该县人大会党组织和县人民政府党组织,提交了10个乡、镇长任职和免职的建议名单。该县人民政府随即将这10个乡、镇长进行任免,并以县人民政府“红头文件”的形式,发至县直属各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国家机关。该县人大会收到此任免文件后,认为该文件违背了宪法、地方各级人大和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遂建议县政府予以纠正,县政府并未引起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县人大会专门召开会议,就县政府的这一任免文件进行专题审议。会上人大会委员们一致认为该任免文件不符合法律规定,故通过了将其撤销的决定。
请问:
1、根据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本案中,10个乡、镇长应通过什么方式产生?县政府是否有权任免?
答:根据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本案中的10个乡、镇长应通过选任制方式产生,即应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因此,县人民政府无权任免。
2、该县人大会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但在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中外职业教育的比较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设置观念落后, 课程内容陈旧, 教学实践针对性差, 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尤其是课程体系过分偏重于理论知识系统学习, 却忽略对实际能力的培养, 以致学生就业对口率和就业回报率不高。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公共基础课仍未摆脱学科性教学特性, 以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方法僵化, 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单调, 缺乏创意;考试模式和成绩评价体系陈旧, 等等。这些问题都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不相符, 与职业人才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相脱离。因此, 改革现行高职教育课程, 使公共基础课程成为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的实践平台, 并使之成为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桥梁, 已是当务之急。
高职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内涵、类型及意义
诚然, 实验与实习等教学环节都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却并非实践教学的全部。高职教育既然要完成将自然人转变为职业人的任务, 就不能仅仅停留于表现性动作技能的训练, 而应该紧扣职业能力的要素来安排教学工作。在构成职业能力的要素中, 除了动作性的操作技能外, 还要有理论知识、动作思维性的心智技能和实践经验。其中动作思维性的心智技能主要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作为毕业生的核心能力来培养。由于基础课实践教学具有零碎性、渐进性、复杂性及动态性的特点, 因此, 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 需要在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使实践能力得到固化, 并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智技能得以形成和积淀。同时, 还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通过与外部物化的交互活动, 融思维和行动等于一体, 并将各种能力要素内化为能够直接施行职业行为的教学活动, 特别是要体现于实践教学的两种基本的教学形态, 即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的教学活动中。
高职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方案探索
基于上述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学生问卷调查及反复论证, 在借鉴有关院校经验的基础上, 我们制定并实施了《基础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主要内容如下。
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按照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原则, 实行职业教育的“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 即“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生怎么做, 学生在学习中学着做, 使教、学、做合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教师授课能力和实践教学指导水平为重点,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为目标, 使教学内容和模式进一步贴近职业、社会及市场。
在“两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和引入社会实践, 建立“两课”实训基地在丰富多彩的模拟现实活动中, 学生要学会并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分析、辨析社会中的各种真伪、善恶、美丑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通过参观、考察、调研, 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 在实践中消化、感悟、升华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英语实践教学注重突破“为考而教, 为考而学”的教学模式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创设语境, 根据《英语课程不断线方案》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 延伸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突出实践特色, 强化听力和口语教学训练, 切实增强其作为交流工具的实用性。
大学语文改为“大学实用语文”, 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每一教学环节中按照口语训练和应用写作的两条线, 分为4个实践教学模块, 即推介自我、信息采集、倾听沟通、求职面试。突出教学内容实用化、教学方法活动化、教学目标多功能化、考核标准模块化。积极开设人文素质方面的公选课和课外活动, 使实践教学贯穿到每一教学环节中。
高等数学课改为“专业数学”, 并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讲解相关内容根据高职生数学基础, 制定教学大纲。每学期初, 制定教学计划, 学生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和数学实验课。同时, 针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要求, 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 选拔优秀学生参赛。
推进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一是教学过程中要渗透能力考核, 实行平时考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 学习理论与现实表现相结合, 通过笔试、自学笔记、参观和调研心得体会、课程论文、参与教学活动情况等, 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水平, 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二是实行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 坚持“强化应用”的原则, 着重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将社会考核要求与评价引进课程质量考核。首先, 学校将公共基础课程参与社会竞赛考核成绩与学生、教师个人考核挂钩, 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其次, 在管理上, 鼓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 使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达到时间与效率、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融合, 并提供保障资金, 使实践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高职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效果验证
依照基础课实践教学方案, 我们针对学生的自身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和校正, 在实践环节中进行了具体指导和强化。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营造学习状态、选择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行为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过实践教学实验,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有了新的认识, 普遍反映“两课”教学告别了“照本宣科”的枯燥乏味和单调空洞的说教, 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的需要相结合, 提高了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种讨论、辩论以及设计活动, 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调查和撰写调查报告等活动, 效果良好。它说明, 如果将以往不被重视的学习科目置于一个多维度思考与训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立体”教学体系架构中, 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施英语实践教学方案中, 一方面, 我们通过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如网络、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CAI等做背景铺设, 设置语境, 唤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我们开展了合作式的教学活动, 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的全真情感认知和交际环境, 提高其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大多数学生对开展英语及欧美知识系列讲座、优秀英文影片赏析、英语单词竞赛等活动有兴趣、有收获。
在语文实践教学方案实施中, 我们以理论知识引导技能培养为主线, 注重实用性、新颖性。在理论讲授方面, 注意由简到繁, 深入浅出;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模块内容, 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操练中去, 以实现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如在“模拟面试”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从着装、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各个细节进行全真模拟训练。在口语模块、应用写作模块的实践训练中, 所涉及的知识涵盖了校园、家庭、社会诸多方面, 并分小组设计和完成“课题”型作业, 同时展现各自的“研究成果”, 效果很好。
在数学实践教学方案实施中, 我们把此方案贯穿在教学“三环节”中。首先, 创设情境, 活动尝试,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其次, 将数学知识、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 我院在2002~2007年间有两个代表队参赛, 曾获全国二等奖, 三个参赛代表队获北京市一等奖, 七个参赛代表队获北京市二等奖。
对高职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思考
学生的角色得以转换——由被动到主动通过实践教学, 学生改变了对传统基础课只是被动听课、记笔记的认识, 不再是无声观众的角色, 而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在这个新环境中, 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是关心和指点、平等的研究和共同的探讨, 而不是以往的带领、代替、命令。通过依靠自身的思维和设计, 亲历一个探索、遭遇挫折、品味失败的过程, 进而培养与发展了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创造兴趣。
教师的角色转换——由传播到指导在此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以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学习者等身份参加到课程活动中去。教师在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 还要不断进行知识学习和知识更新, 以随时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或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料, 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引路人。
基础课教学改革应建立以实践训练为核心的开放式教学体系只有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 才能使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课内外的实践, 学生能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这种实践能力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将来, 这就是“学会学习”的内涵。
注重开发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特点要全面提高师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就必须做好保障工作。实践活动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实践教学, 需要学院和相关管理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与配合, 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提供开展活动的专项资金。
通过针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探索, 希望能创造更多的机会, 与兄弟院校乃至社会各单位和部门进行沟通交流, 以不断提高认识、开阔视野, 切实将实践教学活动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计划内的必修课抓紧抓好, 而不是走过场或摆花架子。
参考文献
[1]刘云章, 李树青.德育接受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5.
[2]查有梁.课堂模式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 (美) Lynda Fielstein&Patricia Phelps.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王建平, 等,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5]邓彤.学会学习——未来人的生存方式[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0.
[6]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7]胡凌.高职院校英语课外活动探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9) .
[8]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
[9]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发展理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其根本意义在于培养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人。高等教育虽然一般按专业组织教学,但人的全面发展依然是其根本任务。正如刘献君教授在《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中所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人,就是要使人的精神获得整体全面的发展。做事,要学会谋生技能。”[1]
学生发展理论是基于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的理论。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载体,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公共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学会做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只有以生为本才能服务学生的发展。因此,从学生发展理论的视角,阐释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以下简称公共基础课程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一、国外学生发展理论介绍
深受心理学和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影响,学生发展理论于20世纪中叶在美国诞生了,其重点旨在研究高等院校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2]。学生发展理论是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石,20世纪60 年代后期和70年代,美国一些专门的机构重新界定了学生事务管理的作用及使命。与此同时,美国大学人事协会推出的《明日高等教育计划》强调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要以学生发展为指导,高等教育应该将“努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作为其首要目标。布朗(Brown)在他的一篇颇具影响的专著《明日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发展问题——回归学术》中指出:“促进学生发展不应该只是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的任务,高校其他部门也应该担负同样的职责。”[3]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原则,学生发展理论在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学生发展理论涉及社会心理、认知结构、个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等方面,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可以将学生发展理论划分为四大类:社会心理和人格发展理论、认知结构理论、人与环境互动论以及整合型理论[4]。
1.社会心理和人格发展理论
这一类理论主要描述学生发展的任务与进程,深入剖析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是如何认识自我的,包括他们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价值观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埃瑞克森(Erikson)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他的人格理论为社会心理学理论提供了研究基础。奇克林(Chickering)的人格发展理论是这一类理论里最有影响的,其理论考虑了学生发展的七个“向量”,它们分别是:(1)发展能力;(2)管理情绪;(3)从独立性的养成到与他人的相互依存;(4)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5)自我人格的实现;(6)成长目标的确立;(7)表里如一品格的培养。学生发展的“七向量”反映的是大学生发展的不同领域和层次,它们由简单到复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呈螺旋形阶梯式递进[5]。
2.认知结构理论
这类理论旨在阐明人们是如何思考的,而不是他们思考什么,强调了环境在智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揭示了个体发展认知的各种途径。认知结构理论有三个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家,他们分别是柯尔伯格(Kohlberg)、吉里干(Gilligan)和帕瑞(Perry)。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为认知结构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的理论起源于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他提出了学生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因为柯尔伯格的研究不包括女性,吉里干于20世纪80年代对道德发展理论进行了修订,并形成了新的流派。她攻击柯尔伯格的理论只关注正义和权利,但没有考虑女性是“以关爱为道德的最高准则”。吉里干的道德发展模型包括三个水平和两个过渡期。帕瑞(Perry)的智力和道德发展理论关注人们的经验如何形成他们的认知结构。他将学生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二元思维模式阶段、多样性思维模式阶段、相对思维模式阶段、责任意识阶段。
3.人与环境互动论
人与环境互动论描述环境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该理论倡导高等学校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应该主动地寻求机会积极参与到有效学习过程之中。阿斯汀(Astin)的“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ement)理论属于这一类理论家族的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学生参与”理论指出,学生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时间越多、付出的努力越多,他(她)在学习上的收获就越大;高等学校要为所有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的机会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4.整合型理论
学生发展理论在诞生初期特别关注学生发展的内容和方式。近年来,学生发展理论的最新趋势是以整合型的理论出现,跨越原有的领域分割,从社会心理、价值观等方面将学生作为整合统一的个体来对待和研究。其中尤以科根(Kegan)的意识进化理论(Theory of the Evolution of Consciousness)和巴克斯特-马格达(Baxter-Magolda)的自我主导理论(Theory of Self-Authorship)为代表。科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模型(Model of Self-Evolution),他认为人的意识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婴儿期的无意识阶段、儿童的幻想意识阶段、逻辑思维意识阶段、社会化意识阶段、自我主导意识阶段和自我改造意识阶段。巴克斯特-马格达的自我主导理论概括了学生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她认为,处于自我主导发展阶段的学生不会盲从他人,遇到问题时能够独自解决;高等教育有义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被塑造者到作为领导者来塑造社会的转变。
源于美国的学生发展理论主要以欧美学生为研究对象,是在西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背景下建构起来的。由于中西文化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西方许多高等教育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不一定适用,但是,学生发展理论作为人的发展在高等教育语境下的延伸具有普遍意义,如它强调高等教育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鼓励高等院校的全体工作人员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等。
二、公共基础课程观的价值转向
课程经常被人们看作高等教育的“黑箱子”。高校课程不仅记载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迁史,而且折射出了人们所持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人们所持高等教育价值观通常受主流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哲学,就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课程理念。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20世纪有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和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引导着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此相应,也就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课程观,即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课程观和社会本位的实用主义高等教育课程观。两种高等教育课程观之间的论争不断并交替居于主导地位,引领着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6]。
我国高等教育曾深受苏联专业教育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人才培养和就业要求整齐划一,高等教育较多关注社会需要、岗位需求,较少关注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素养”的错误观念。高校由于定位与发展水平的限制,无不把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就业率等放在首位,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与适应社会的有机结合,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表现为“量到质不到”(计划学时有保证但效果不佳)、“形到实不到”(教学计划有列入但实质未执行)等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现象。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合法存在性不断遭到质疑,学生发展理论给高等教育价值观的重构带来了曙光,它认为人是高等教育的对象,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应该强化“学生本位”的课程理念,一切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学生为本就要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7]。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哲学的指导,在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将“以学生为本”放在首位。
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判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根本问题。课程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课程价值反映了课程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体现的是课程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是对个体与社会需要的满足,一旦某种价值被确认,它就形成了课程价值的取向[8]。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课程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理论或实践总是受某种价值观念支配的。我国本科公共基础课程的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三种,即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发展本位的价值取向[9]。知识本位者倡导应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大学只是追求学问本身,不能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社会本位者则认为知识只是实现个人和社会目的的手段,教育是促进个人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工具。高校要以实用知识为主线来组织建构课程体系。学生发展本位者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需求,高校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为大学生提供有利于其个性发展和成长的经验,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自由思想的形成比实用的目的更重要。
学生发展理论认为高等学校的一切因素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公共基础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还存在着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重视外语等实用课程、忽视人文素质类课程的现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视国家要求与知识体系完整、忽视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显然,以学科知识逻辑组建的课程体系无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是,完全的社会或学生本位的课程组织形式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而成才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民族国家中是不相同的。现阶段,我国对人才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爱国情怀,能够服务社会的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0]。因此,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应该建立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哲学基础上,其价值追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基点,整合多元价值。亦即,我们在选择公共基础课程内容时,不仅要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要满足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永恒的追求。
三、公共基础课程结构的合理重组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结构功能主义学派认为,事物的结构决定事物的功能,合理的结构有利于事物的正向发展,失衡的结构则可能阻碍事物的良性发展。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作为一个系统也是如此,公共基础课程结构的合理重组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成为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中清楚地规定:“公共基础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含邓小平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程、体育课程、外语课程、军事训练课程、生产劳动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等。”纵观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结构,虽然各高校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异,但原则上都是按照国家文件要求设置。从课程组织的方式看,有学科(或科目)课程(如外语、“两课”)、活动课程(如军事训练、生产实践等);从学生修习课程的方式看,分为必修课程(如外语、体育、“两课”等)和限定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如人文素质类)。这些课程的设置和要求无疑是充分考虑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人。
但是在现代社会,知识的增长和发展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科的分化与整合同时并存,知识领域之间的交叉和增长日新月异,大学生接受信息、了解世界的途径和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这些变化使得学科课程的缺点逐渐凸显,如对学生发展的需要关注不够、知识内容更新慢。学生发展理论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越来越多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学习目的多样,需求各不相同,进入大学前的基础也参差不齐,将来的发展目标也应该是多样的,多样性是大学生固有的特点[11]。
因此,高校在设置公共基础课程时,既要严格遵守国家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如可以根据高校所在地区、生源组成情况、学科专业特色、学生发展愿景等维度,有选择性地开设信息基础类课程和一些有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公共基础课程,增设一些地区特色、职业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等;同时要平衡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协调必修课程和指定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成为能够了解自我、他人及世界能力的个体,要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公共基础课程实施的有效方略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预期目标要实现,必须采取有效的课程实施方略。
首先,要采取统一要求、分层次分类别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组织模式。高校开展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真谛的深刻领悟,它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诉求,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教育公平实现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个性化教育[12]。目前,高校新进入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表现在外语、信息基础、人文素质等多个方面。因大学前阶段就读学校的教学理念、要求、条件和师资力量各不相同,加之大学生就业愈发多元化,如果采取统一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很难适应不同基础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在组织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改革课程组织形式。如在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分层次、分类别组织教学,统一课程和个性化课题相结合,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改革等。
其次,教学过程要着眼于学生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以课堂教学为例,它一直都是高校实施公共基础课程的主要途径,很多高校的教师虽然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但在教学上却难以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无法起到促进作用。根据帕瑞的智力和道德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二元思维模式阶段时,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教师的权威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这种二元思维模式必须向多样性思维模式、相对主义思维模式阶段转变,这时教师的权威便受到挑战。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知识代言人的身份,帮助学生更好地从二元思维模式阶段过渡到相对主义思维模式阶段。教师应是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13]。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平等地对话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课堂教学,高校还应在政策措施、环境条件等各方面为学生成长创造条件,如选择外语小语种教学、提供丰富的体育设施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等等。
第三,高度重视学生的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效参与学习的机会。教学是教与学的交互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美国学者阿斯汀的“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ement)理论认为,学生参与的有意义的活动越多,他们的收益就越大,高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有效参与学习的机会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导,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师生之间的互动不频繁。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 “填鸭式”教学,既不利于大学生认知的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即便是活动类课程,大学生多半是按照要求被动地参与,主动参与的则比较小。因此,必须变革这种“学生不在场”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效参与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85-86
[2][5] 克里斯汀·仁. 学生发展理论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简介[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3] A Student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OL] .http://students. Berkeley. edu/committees/ bc/SAStudentDev.doc.
[4] Nancy J.Evans,deanna S.Forney.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Second edition,2009.
[6]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7] 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8] 伍运文.适应与超越:大学课程的价值选择[J]江苏高教,2003(4).
[9]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0] 刘献君. 对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10(8).
[11] Nancy J.Evans,deanna S.Forney.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Second edition,2009:244-247.
[12] 刘献君. 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2011(3).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8.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分析】推荐阅读:
公共基础知识材料分析01-14
公共基础知识 逻辑题解题技巧分析12-06
公共基础试题07-03
公共基础答案11-01
公共基础题库12-02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06-11
公共基础时间专题09-11
公共基础知识12-10
2019公共基础考试12-31
公共基础知识刑法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