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课程教学大纲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试验课程教学大纲(精选8篇)

试验课程教学大纲 篇1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团队承担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无机化学实验

(一)》和《无机化学实验

(二)》课程的教学工作,该课程属于大类基础课程,独立设课,分别面向化学类、化学教育、化工、无机非、材料、高分子等专业,春秋季开课。该教学团队由多年承担无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老师组成,期中正高职称教师4名,副高职称教师6名,中级职称教师2名。团队成员介绍如下:

丁建刚,男,出生年月:1968年4月,1995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硕士学位。自1995年3月起一直在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工作。现任职称讲师。在教学方面主讲了包括本科生必修课:工科无机化学、普通化学、无机化学(药学院)、分析化学(药学院)、无机化学实验

(一)、无机化学实验

(二)等及选修课:无机选论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参加了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工科无机化学》课件的编写。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教学论文5篇。在科研方面,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配位化学,兴趣在于合成具有优良磁性能或非线性光学性能的无机-有机复合聚合物材料。先后在《Inorganic Chemistry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Chinese J.Struct.Chem.》等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累计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被SCI全文收录的学术论文4篇,在核心刊物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3篇。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了以下2个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氮唑配体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磁性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三氮唑柔性配体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磁性研究。e-mail:dingjiangang@suda.edu.cn

曹雪波,男,博士,副教授。1998年于重庆大学获得化学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4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进入苏州大学工作。主要从事低维纳米材料的控制生长以及纳米结构的组装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近二十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胡传江,男,教授,1973年4月出生。1991.09-1995.07南京大学化学系化学学士,1995.09-2000.12南京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博士,2001.04-2001.9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Univ.of Florence)化学系博士后,2001.09-2003.8美国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化学系博士后,2003.09-2006.6美国圣母大学(Univ.of Notre Dame)化学和生化系博士后,2006.7-2008.7美国圣母大学(Univ.of Notre Dame)化学和生化系研究助理教授,2008.9-至今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授。从事配位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的研究,主要的研究课题为金属蛋白和金属酶的化学仿生。目前致力于通过仿生化合物研究有关弱相互作用,如氢键在生物体系中的作用。取得多项具有创新性的处于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三十九篇,影响因子大于3的近20篇,其中J.Am.Chem.Soc.共4篇。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他引300余次。E-Mail:cjhu@suda.edu.cn.贾定先,男,1966年4月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苏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从事无机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担任《无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主讲教师,参加江苏省教委和苏州大学“CAI课件实践与研究”项目各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研究方向为溶剂热化学和配位化学,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硫属化合物、过渡金属和稀土金属配合物的水热和溶剂热合成、结构及其性能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期中在Chem.Commun., Inorg.Chem., Dalton Trans., Eur.J.Inorg.Chem.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多篇。e-mail: jiadingxian@suda.edu.cn.李宝龙,男,博士,教授, 博导。1965年6月生,江苏苏州人。1982-1989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先后本科和研究生毕业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89年开始在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并于1998-2001年到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习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从1989年开始,先后讲授了《无机化学》、《工科无机化学》、《中级无机化学》、《配位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等课程,发表了多篇教学论文。在著名国际化学专业刊物Chem.Commun.;Cryst Growth Des.;CrstEngComm;Eur.J.Inorg.Chem.;Polyhedron;Inorg.Chim.Acta.;Chem.Lett.;Inorg.Chem.Commun.;J.Mol.Struct.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了一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一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现在正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Email: libaolong@suda.edu.cn.李宝宗,男,1963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从事无机化学方面的教学工作。曾以第二研究者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科研工作。迄今已在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40多篇。研究方向:(1)有机-无机杂化材料;(2)计算量子化学。Tel:65882052,Email:libaozong@suda.edu.cn.李红喜,男,1974年9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2年在安徽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在苏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从事无机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2009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2008年获苏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二等奖各一次。

李亚红,女,1968年6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兰州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00.6-2001.6到英国牛津大学无机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01.6-2004.4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4.4-2004.9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4年9月到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在J.Am.Chem.Soc.、Chem.Commun.、Organometallics、Eur.J.org.Chem.和Inorg.Chem.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40多篇。参与编写“中级无机化学”教材一部。E-mail: liyahong@suda.edu.cn。任志刚,男,1975年8月生。博士,副教授。1999年在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从事无机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无机化学》,《普通化学》,《环境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苏州大学青年科研基金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一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试验课程教学大纲 篇2

一、理论教学应注意原理阐述和演示方法

1.明确直剪试验中研究对象———土的特殊性。土是地壳表层的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后形成的松散堆积体, 不同的风化作用形成不同的矿物成分, 不同的搬运、沉积以及硬化成岩过程导致土体产生不同的结构和构造。因此土体是大自然中长期地质历史的产物, 土的性质与成因有关。土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环境, 包括建筑物的地基、城市地铁隧道、公路隧道、公路的路基等等, 而土的性质复杂多变造成了土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步阶段, 很难有一套完整的理论适用于各种土体。因此, 土的研究和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2.明确土工试验的重要性和直剪试验的特点。土工试验常见的有室内试验和原位试验等, 为了节省成本和重复性试验还有模型试验, 为了对土的性质的宏观响应进行分析, 进行原位监测等。土是松散堆积体, 粒径有较大的分布范围, 因此应根据需要从宏观或微观尺度进行试验或测试, 微观分析往往是认识土的力学性质和相关机理的一个重要方法[4]。土工试验是深入认识土的形状和完善相关理论的切实途径, 为各种理论提供参数, 对理论的合理性进行验证。直剪试验的优点是:仪器构造简单, 操作方便, 适合本科土力学教学;直剪仪也是实际工程中常用的便携式的仪器;直剪仪制样方法简便, 试验条件允许下采用原状土或重塑土进行试验。直剪试验的缺点是:土样尺寸较小, 土样盒刚性大, 导致剪应力分布不均匀, 上下盒接头处产生应力集中, 剪切破坏先从此处开始, 而非沿着土样最薄弱面剪切破坏, 也并非完全沿着上下盒之间的平面, 在试样内部应力非常复杂, 这可以从离散元细观分析来演示说明。同时, 抗剪强度的计算通常按土样的原始截面面积进行计算, 与实际剪切面不断缩小相矛盾。试验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排水条件, 也无法测定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

3.多角度演示直剪试验过程。理论教学中,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通过多种手段多角度展示直剪试验过程和试验原理。常用的教学方法有PPT展示, PPT动画或flash动画演示仪器结构和操作流程, 也可以采用视频教学或指导教师直接在仪器上进行演示。目前本人已展开用颗粒流离散元法分析演示直剪试验, 对直剪试验的土体颗粒流动有了更好的展示, 可以更好地解释直剪试验的优缺点, 如仪器上下盒刚度的影响、应力集中现、剪切面不完全是一个平面等现象。学生对这种方法的展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试验实践也更为积极。

二、实践教学注意知识点的交融和研究素质的培养

直剪试验需要确定土的密度、含水率、土的分类, 所以要注意知识点的交融, 温故知新。直剪试验又是对强度指标, 不同土、含水率、密度和压力, 其应力应变关系各异, 试验现象也不同, 数据筛选和整理都体现出研究素质的重要性, 因此开展直剪试验也是培养学生研究素质的重要手段。

1.试验的前期准备和试验进行。开展直剪试验前需制定试验方案和工作计划, 确定试验步骤。直剪试验之前需掌握密度试验、含水率试验等。一般一组数据是否存在较大的误差无法直接判别, 需开展3~4组平行试验, 平行试验应由同一组人在同一台仪器上进行, 尽量保证人为造成的误差降至最低。试验最少由两个人同时进行, 一个负责摇手轮, 另一个人负责记录数据量力环读数, 可以采取先对百分表拍照后对数据进行整理的办法。平行试验得到的数据如有较大的误差, 指导老师和试验的同学应参与讨论, 对数据误差较大的应剔除或者补充试验再次进行比较分析。

2.试验现象的细致分析和总结。直剪试验由于仪器简单, 无法控制排水条件, 无法测定孔隙水压力。但是指导老师应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现象的能力, 并对试验现象进行分析。观察分试样准备, 试样装入、试验过程和拆样比较。试验前观察土样的表面是否平整, 各处是否干湿均匀, 辅助测定试样上各个位置点的含水率。装样时观察试样是否有溢出和压平。试验过程观察是否接触良好, 剪切过程中读数是否平稳变化。拆样后观察剪切面是否平整光滑, 裂纹发展情况, 试验与剪切盒间的接触关系、试样前端和后端的高差等等。对平行试验和不同压力下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 找到数据变化可能的原因。

3.试验数据的整理和结果分析。直剪试验三种类型得到不同的强度指标, 需要根据规范要求处理数据, 以快剪试验为例, 应将剪切速度、圈数、量力环百分表读数、测力环系数记录在excel中, 绘制出不同压力下剪应力与剪切位移关系曲线。一个数据点由剪切速度乘以圈数再减去量力环读数得到, 避免直接以剪切速度乘以圈数来确定剪切位移。实践操作中指导老师应给予指导和解释。一般一组数据是否存在较大的误差无法判别, 需开展3~4组平行试验, 不能盲目取其中一条或者取多条的平均值来确定, 而应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 对值的大小和试样制备和试验过程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这部分实践教学对学生查阅规范、处理数据、excel绘图和公式计算等都有较大的帮助。

直剪试验是土力学中一个重要的试验课程, 是对前面开展的密度试验、含水率试验等的继续深入, 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均体现出原理的探讨和研究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开展多角度教学演示, 特别是采用颗粒流模拟试验中土样的变形和剪切破坏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真对待试验中的每个步骤, 记录实现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学会处理数据,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广信.高等土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胡黎明, 濮家骝.土与结构物接触面损伤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 2002, (1) :6-11.

[3]杨林德, 刘齐建.土-结构物接触面统计损伤本构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6, 2 (1) :79-82.

试验课程教学大纲 篇3

【摘要】针对矿物加工专业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选矿问题过程中,采用试验研究过程和方法尚存在较多问题,提出对矿物加工专业试验研究方法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来加强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等工程素质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根据现代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进行理论教学课程设置到各项实习和实践活动以及专任教师的素质发展方面的教学改革,有针对性提出提高学生工程素质的措施和方法,使矿物加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整个试验研究方法教学过程中都能有所体现,实现教学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矿物加工 工程素质 试验研究方法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点项目“矿物加工工程”;西安科技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矿物加工专业‘一体化、双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G14090)。

【中图分类号】TD92-4;G6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70-02

《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原为《矿石可选性研究》,因矿石可选性研究的针对性较强,且不能更好的反应目前矿物加工专业课程处理对象的范畴和科学发展情况,改为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并将课程列入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新体系的专业主干课程。目的是通过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学习,使学生掌握矿物加工过程中各种选矿方法的试验研究工作的方法和试验研究结果处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该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将来从事矿物加工生产、设计与科研工作的能力,该门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并且随着国内外矿物加工领域内的科技成果的大量涌现,课程内容知识的更新与补充不断加强。本文就《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现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

现代大学生自主性强,具有鲜明的个性,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量化,且大学学习是在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学习,而又是高等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的开始。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网上冲浪碎片式学习机会增加,促使现代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灵活多变,与科研和生产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制定完善的《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课程存在问题是:课时量大,内容学生课程和后续课程有重复,专业面窄,信息量小,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教学改革要求加强基础,大量压缩专业课时,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面,增加信息量。为此,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结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对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结构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调整,将总学时由原来的48学时精减到32学时。制订符合我院教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矿物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符合新的课程体系的教学大纲要求,使学生培养具有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教学大纲改进主要体现以下四大特点:

1.在内容上围绕各种试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应用,深入浅出,打好基础,在应用于矿物加工试验的基础上能扩展到其他相关(化工、冶金、材料、环境等)专业应用领域,充实教学内容。

2.在结构体系上主要围绕对试验组织、安排、实施和试验结果处理的基本阶段进行课程内容安排,注重基本试验理论,基本试验技能训练,兼顾矿物加工特色,处理有色、黑色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等特点,同时增加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新的研究对象,拓宽专业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

3.将国内外生产、科研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拓展了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发展动态的了解,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技能和在创新能力[1]。

4.基于解决问题的角度引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能够对大量多学知识进行自主概括和提升,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尤其是在试验过程设计和试验研究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实验教学环节,调整、充实、更新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实验课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试验研究方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按照学生学生程度,狠抓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来进行系统的实验过程设计,促进实验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通过建立阶梯式实验教学模式,以实现对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2]:

(1)形成完整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对学习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和动手能力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分级试验的方式,动手能力较弱的可以从基础开始做起,而动手能力较强的即可从复杂的综合性试验做起。

(2)打破单一的验证型实验模式:建立创新试验模式,由学生提供试验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空间,独立完成试验的机会。

(3)利用多种平台进行实验教学:建立多媒体虚拟演示试验平台,试验仪器试制平台,试验平台,实验分析测试平台等。

(4)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试验教学设备、仪器等。在硬件建设方面,实验室通过省重点学科和中央支持地方专项的经费采用分期、分批滚动建设的办法[1],购置一系列矿物加工试验的仪器和设备,满足基本本科实验教学的需求之上;可以开设一些研究性课题。在实验课开出方面,结合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和现有实验装备,调整实验教学内容,编写实验指导书,重点体现试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设计,形成有层次的专业实验技能训练体系,为本科生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创新应用能力,提供保障,进一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改革教学方法,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试验研究方法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强,课时大大压减后,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掌握较系统的知识,而且给学生提供较大的信息量,拓宽专业面,实施新的教学大纲,充分体现新的教改思想,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更显得重要和关键[3]。

1.讲课中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环环扣紧

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从结构体系上围绕试验研究方法进行,从矿物加工矿物分选的过程而言可以分为研究对象的性质、分选研究前准备、分选过程试验研究、分选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与评价、分选后产品是否进行深入处理和研究五大环节来考虑,这样把试验研究方法和矿物分选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内容体系上围绕试验研究方法对各种选矿方法的原理、工艺、设备及其应用实践进行试验过程分析,抓住主线索、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有论有证、脉络清楚、环环相扣,全课程内容为一个有机整体。课堂讲授中沿着主线进行的同时,注意前后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横向的相关联系,并适时适度地对各部分主要内容进行重复与总结,使学生对全课程内容有一个整体概念。如提出系列问题“什么是矿物,怎么分析”,“矿物如何准备,进行预处理”,“如何有针对性对矿物进行分选”等,引导学生讨论。

2.采用多媒体手段,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课时紧,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讲课和听课效果,采用启发式教学、灵活运用实物教学、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该门课程主要以多媒体教学形式开展,更直接反映各种选矿设备外形结构的立体感很强的彩色照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采用动画形式反映教学过程中仪器和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图,以动态的形式把结构一一展示,给学生更为直观的印象,采用这些多媒体手段可以节省课时,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采用我国典型的选煤厂或选矿厂分选过程作为课堂案例;目前实验拥有各种选矿实验机械设备,能满足学生在试验过程中通过自己观察、动手实验,对各类型矿山设备的特征获得直观的了解,为直观形象教学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该门课程来源于生产的科研实践,又反过来为现场生产服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要搞好教学工作,教学必须与生产以及科研实践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把国内外生产科研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促使学生善于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结合国内外时事热点,实行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分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例如近年来雾霾现象严重,对矿物加工专业学生而言,从矿物加工的角度有什么工作可以做,雾霾的产生与矿物加工处理的过程有何关系等;如国家提出煤炭分质分级利用,我们又有什么工作可以深入研究等;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能关注身边的问题,提高他们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楚基本概念与原理的内涵,还应讲清它们的实践基础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内容组织上有起伏,增强教学的层次感与感染力。建立和完善开放型试验室,提供学生更多试验实践的机会。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生产实践机会[4,5]。

4.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

由于《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课程安排,讲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讲解过程中针对重点、难点突出细讲;对部分细节内容,一些复杂公式推导,自学易懂的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课后自学。因此采用讲课、大作业、讨论、开放式问题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安排时间对重点、难点分小组进行材料收集、总结归纳、做ppt答辩和全班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方面也大大提高,从专业课程的角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根据大纲要求,将该课程中需掌握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要求自学的内容都整理归纳成一些问题与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课后复习、自学、查阅文献资料,解决这些问题。

5.增加网络教学资源和交流机会

随着学生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应用,以及我校两地办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和教师都很倾向于增加网络教育资源和网络交流的模式,提高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

五、重视教师素质的发展,培养教学团队

煤炭行业工作条件相对比较艰苦,环境较差,部分学生存在专业情绪,且毕业后改行较多,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也由此影响了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在此情况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

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全职教师和实验室人员1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含相当职称)3人,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这是一支年富力强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约50%的教师具有在企业或社会工程实践的工程背景;大部分教师长期和企业进行科研合作,近三年与企业合作、承担企业科研项目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8.57%。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做访问学者或进修,同时聘请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宁煤集团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定期为学生进行讲座或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六、结论

西安科技大学矿物加工专业课题组充分利用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课程,将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国内外矿物加工处理的最新进展,经常更新教学内容。课程组成员不断改进、完善多媒体课件、完善该门课程的教材、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在课程建设中还建立起以课程为单元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完成课程资源库的数字化、立体化资料制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做到课堂内外资源网络共享。课程讲授采用多种形式,学生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授课教师的培养,做到教学相长。从教学大纲到教师培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矿物加工专业课程建设改革作出贡献,促进矿物加工专业人才工程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振,杨超. 构建矿物加工专业“三位一体”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度教育,2012.30(4):114-115

[2]于伟,刘莉君,李振. 矿物加工工程“一体化、双层次”实验体系构建[J],榆林学院学报,2013,(23)6:79-81

[3]刘莉君,于伟,李振,杨致远.以培养工程素质的理念开展矿物加工专业教学改革[C],2012第二届高等教育理工类课程教学研讨会,2012.11.24-25

[4]李振,杨超.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机制的初步探索——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J],煤炭高度教育,2014.32(3):93-95

[5]李振,杨超. 校企合作模式下矿物加工专业教学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新校园:92

通讯作者:

试验课程教学大纲 篇4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开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 :

李东胜

姜德杰

申 请 单 位:牡丹江教育教学研究院美术教研室 通 讯 地 址: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邮 政 编 码

157005 申 请 日 期:2011年3月

起 止 年 月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述、本题研究的具体问题、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我们开发新的教育资源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可以说,地方课程及课程资源开发,将成为今后基础教育美术学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作为支撑和传授知识的载体,其开发与利用成为极为重要的方面。

1、教材问题

我市从实施美术新课程以来,以《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和依据,以教育部审定通过的,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教师和学生的美术用品达不到教材内容所的要求;②教材内容所要求的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实际教师的综合素质不同,有的教材内容教师也不掌握;③教材的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情境与学生的实际文化背景差距过大。

2、教师问题

目前我市学校美术教师的基本情况并不好,专业教师所占的比例约为70%;专职教师所占的比例约为75%,美术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不是很高,对新教材的使用还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

题。

牡丹江市艺术教育资源的优势:

牡丹江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地域特色鲜明。为加快牡丹江市美术资源资源挖掘的步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整合,使我市美术教育进一步美术教师业务技能,把冰雪画打造成牡丹江美术基础教育的特色品牌。牡丹江号称中国雪城,又有中国雪乡、林海雪原、最大的雪堡等国际知名冰雪景观,市政府的长远规划中提出的目标是要建冰雪园林城,因此,打造冰雪画品牌,不仅和牡丹江地域特色匹配,相得益彰,而且能够增强中国雪城的文化内涵。近年来,牡丹江市的艺术文化发展繁荣,特别是冰雪画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剪纸、陶艺、根雕、书法篆刻等民间艺术在牡丹江市也比较繁荣,出现了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艺术家;牡丹江市的美术教师队伍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具有一种或多种民间艺术功底,并可以将其成功地运用到新课程的教学中去。充分考虑地方资源优势,把开发地方课程乃至校本课程当作自己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海林的雪乡、林海雪源、东北虎林园,宁安的宁古塔、镜泊湖冰瀑、朝鲜村等资源,开发出符合本地区、本校的校本教材,促进美术教育的多角度、多维度的发展。

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提出具体要求

各校应配齐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并提供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

有条件的学校应配置可供美术课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教师参考书、学生参考书、美术杂志、美术教育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如何发挥地方美术教育资源优势,开发美术校本课程,以弥补新教材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以地方和民间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在现有的条件下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开展的,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实用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指导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身边的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艺术教育的有效模式,促进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在我省的推广价值。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向述评

校本课程资源作为美术新课程的补充,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实施新课程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显得更加重要。在美术学科中,美术校本课程在新课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近些年来国内外在校本课程开发上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还没有一种能够广泛应用的模式。因此,研究具有地方特点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十分必要的和紧迫的。•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

一、理论基础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美术课程标准》;

3、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

4、儿童的身心理发展规律。

二、实施的原则

1、实效性原则。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开发要实事求是,尊重现实,要考虑实际的效果,既要面对现实,又要预测未来,使现实与未来的需求相得益彰。实效性显性方面的表现为知道了哪些新的知识,懂得了哪些道理,而通过教材使学生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就属于隐性的效果,这些方面学生发展的如何也是这类课程开发需要特别注意的,也就是培养人需要从长计议,既要考虑眼前的,更要注意学生今后的发展。

2、自主性原则。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课

题始终坚持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和指导者。确定的每个主题都需要学生亲自去展开调查、实验、操作等活动来获取体验和知识,而不是依赖教师获取知识。在活动过程中,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地、独立地活动,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确立活动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总之,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做的,教师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探索,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

3、实践性原则。以学生的实践体验为主线开发编辑教材内容。根据教材的需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形成序列性的“主题包”,增强活动过程的趣味性,发挥活动育人的整合功能。如:搜集信息、参观、调查、宣传等。通过各种能动的实践,丰富学生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认识,提高各种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社会的亲和感、责任感。

4、开放性原则。由于校本教材的内容多来源于社会与生活实际,涉及的范围广泛,活动的空间也不再局限于课堂,要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生活。因此校本教材实施时也要“走出去”、“请进来”,要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时间,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课题研究的价值(创新点、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为小学美术课程结构;研究内容为校本课

程与地方课程在整个小学美术课程中的作用;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是:美术教育(美术的启蒙教育)是可以从民间艺术开始的,在农村美术课程中,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可以代替一部分教材内容,占有一定的课时,并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创新之处是以多种形式的民间文化艺术为基础,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高质量的具有实效性的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

•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与成果

1、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验研究报告。

2、重点实验学校完成国家要求的硬件设施配置。

3、形成三套科学的并具有实用推广价值的校本教材。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我们开发新的教育资源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可以说,地方课程及课程资源开发,将成为今后基础教育美术学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作为支撑和传授知识的载体,其开发与利用成为极为重要的方面。

(二)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提出具体要求

各校应配齐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并提

供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有条件的学校应配置可供美术课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教师参考书、学生参考书、美术杂志、美术教育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三)冰雪画教材开发的可行性

牡丹江是祖国塞北小城,号称中国雪城,其地理位置特殊,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地理特征,如:中国降雪最多最厚的城市、中国拥有山地滑雪场最多的城市、世界最大规模雪堡、中国第一雪乡等,在这些自然地理的影响下,牡丹江市的冰雪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冰雪山水画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于志学先生开创的绘画流派。它的出现,不仅填补了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空白,而且改变了黑龙江省在全国只有知名的画家,没有知名画派的局面。

我们市的书画院专门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召开了几期“全市冰雪画培训和观摩活动”,充分利用牡丹江地区独具特色的冰雪资源,使之转化为地方课程资源,以培训为契机带动美术地方教材的编写和校本教材的研发工作,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市政府的长远规划中提出的目标是要建冰雪园林城,因此,打造冰雪画品牌,不仅和牡丹江地域特色匹配,相得益彰,而且能够增强中国雪城的文化内涵。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为此我们决定研发一套适合本市学生使用,有强烈地域特征的教材来,促进校本课程教研的开展,提高我们校本教研水平。

基于这些理念,我市美术学科做出以《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冰雪画教材》为实验课题的探索和尝试。

二、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一)新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科学课程意识形成

多年来,我们很多美术教师认为课程即是所教的教材,教学即是复制教材、再现编者意图的过程。实行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通过学习,逐步转变了对课程含义的认识,特别是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后我们一致认为,课程不仅仅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静态的文本状态,它还应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发展的活动形态。由此我们认识到,课程资源也不应该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改进、变化、更新。例如,现在的美术教材中服装设计内容的出现、电脑绘画知识的补充、彩色粉末材料的使用等,无不体现着这种思想。我们

认为,文本教材自然不可缺少,但我们决不能把学生局限在书本之中。只要是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易于接受且能达到甚至超过原有课程内容作用的资源,我们就应该倡导使用。新的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无疑有利科学的课程意识形成。

(二)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自然环境作为教育课程资源得以开发

通过我市美术学科多年教学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社会、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任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脱离不开时代、社会、民族和地域的条件制约。我们牡丹江市独特的地域特色是自然冰雪景观,这一题材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不同的地域产生的冰雪文化是不同,我们将秉承于学志先生的冰雪画风格,开创牡丹江市的冰雪画教育新天地,从而激发学生的热爱艺术、追求艺术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用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开发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取得更大的成功。

三、实验内容与实验假说

(一)实验假说

如果在我市中小学进行《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冰雪画教材》开发与应用,就能开发出一系列适用于本地教学特点,具有时效性的美术校本课程资源。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更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与学模式、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并转变美术教师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继续学习能

力,进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体现牡丹江市的地域文化,展现地方美术特色。

(二)实验内容暨预期实验成果

根据《课程标准》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建议和要求,本实验课题所包含的内容暨预期实验成果: 1.冰雪画的历史研究(1)冰雪画产生的时代背景(2)冰雪画派的形成过程

(3)冰雪画派的艺术特色以及对地域文化发展的贡献(4)冰雪画的艺术特征 2.冰雪画教材的研究

(1)小学阶段:运用多种材料表现冰雪的教学教材(2)初中阶段:矾水冰雪画教学教材(3)高中阶段:冰雪画鉴赏教材 3.形成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一)实验方法

1.调查法:针对各校开展校本教材研究现状进行调研,总结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个案研究法:寻找基点校,有针对性地对三个阶段的教学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形成体系。

3.实验法:在前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在全市各个层次不对

学龄进行实验教学,取得实验数据,改进提高,最终形成完整可实施的教材。

(二)实验原则

我们以全市美术学科教研部和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结合各区各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研讨、论证,并确定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冰雪画教材开发的原则,各实验基层单位在实验的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处处体现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具体原则如下:

1.整体性原则 即根据系统科学原理统筹规划、科学运作,追求整体效益。依据这一原则,学校实施实验时,就要围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对教育办学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条件、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诸因素进行综合改革、系统优化,建立良好的运行保证机制与体制。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主体性原则 教师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归宿。鼓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校本教材的开发,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3.实践性原则 即坚持实践第一,教、学、做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安排校本教材内容时要多结合实际;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创设学生参与的实践操作活动,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想象、质疑、动手;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与小发明、小创造、小

方案、小论文及创造性主体活动相结合。

4.个性化原则 开发校本教材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特长或潜在优势设计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创造条件使学生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和特长得以发挥。鼓励学生敢于且善于追求自己的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与专长。

5.开放性原则 力求创设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在教学内容方面,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在教学结果方面,不满足于课本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等。

六、实验过程

第一阶段(2011年1月至3月)

前期准备:组建课题组、确立课题组成员,收集有关资料,选择研究对象、完成前期工作、做好实施前的物质准备。成立三个子课题组。

(一)小学运用多种材料表现冰雪的教学教材开发组。

(二)初中矾水冰雪画教学教材开发组。

(三)高中冰雪画鉴赏教材开发组。

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总的实验计划,并论证研究计划的可行性。

第二阶段(2011年4月至12月)全面实施阶段

以子课题为单位进行分散研究,确立重点实验学校,并全面

开展实验,进行实验具体操作。明确任务、制定日期、开题论证、运用科学方法、把握实施质量,整理实验素材,初步形成实验成果。

第三阶段(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中期监控阶段

注意实施措施的调整,对研究和实验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

收集数据资料:明确收集内容、完善研究成果 第五阶段(2015年2月至2015年3月)

研究成果处理:分析整理资料、撰写论文与研究报告,接受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验收。

七、预期研究成果:

(一)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冰雪画教材开发实验研究报告。

(二)形成三套科学的并具有实用推广价值的冰雪画教材。

八、研究条件及保证措施

(一)学院及各基层单位领导大力支持,做到实验的人员保障和实验资金保障。

(二)组长、副组长经常性深入基层实验学校进行指导,督促实验如期有效运行。

(三)组织实验教师参加课程改革培训,不断完善理论体系。以科研为先导,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科研素养。

九、课题组成员 组 长:李东胜

副组长:姜德杰 耿丽丽

成 员:方士中 孙咏梅 徐冬玲 刘世斌 郑连侠 王志刚 聂 晶 郭虎峰 关志生 李东杰 吴永军 王世芳 沈喆 李剑革 张连荣 田 宇 施海波 孙庆国 辛 海 田 晶 代 丹等全市美术教师。

试验员培训大纲 篇5

第一部分 说明

试验检测人员业务培训是科学、公开、公平、公正地培训试验检测人员的试验检测技术水平,提高试验检测队伍整体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确保试验检测工作的质量,提高本企业对社会的良好示范作用。

试验检测人员培训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达到试验检测员级,第二阶段达到试验检测师级,第三阶段达到试验室主任级三个等级,每个阶段学期为一年,共计三年。三者培训科目的设置和培训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培训形式和培训范围基本相同。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基础知识采用学员自学结合师傅指导模式,实际操作采用师傅现场示范后学员自己操作模式。

本培训大纲对试验检测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划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原则上试验检测员级要学会本大纲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规程;试验检测师级要熟悉本大纲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规程;试验室主任级要掌握本大纲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规程、仪器设备自检自校、法律法规、试验室管理等相关内容。

本培训大纲主要以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大纲为主要依据划分,划分目的是便于学员充分掌握施工现场检测技术能力,易于通过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资格考试。

同时本培训大纲也是作为学员培训考核的主要组成部分,原则上每年学员考核试题是以本大纲为基础,结合师傅及项目评价相结合来综合考评学员当年的学习成果。亦是师傅培训学员的主要大纲。

第二部分 试验检测人员培训大纲

第一章

《材料试验》

一、土工试验 1.培训目的与要求

本科目主要是为了培训学员了解、熟悉和掌握公路工程、桥梁工程及隧道工程中有关土工试验方面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于常用土工试验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学员具备与本试验检测工作相适应的基本业务能力和业务素养,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土工试验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规程。2.主要培训范围

主要培训范围包括土的三相组成及物性指标换算、土的粒组划分及工程分类、相对密实度及界限含水量、土的动力特性与击实试验、土体压缩性指标及强度指标、土工原位测试方法及相关试验的基本操作规程。3.主要培训内容

3.1土的三相组成及物性指标换算 了解:土的形成过程。

熟悉:土的三相组成;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及指标换算。掌握:含水量试验;密度试验;比重试验。3.2土的粒组划分及工程分类

了解:土粒大小及粒组划分;粒度、粒度成分及其表示方法;水力直径、司笃克斯定律。熟悉:土的工程分类及命名(现行《公路土工试验规程》);土粒级配指标:Cu、Cc。掌握:颗粒分析试验。3.3相对密实度及界限含水量 了解:天然稠度试验。

熟悉:相对密实度Dr的基本概念;粘性土的界限含水量(液限wL、塑限wP、缩限wS);塑性指数IP、液性指数IL。

掌握:砂土相对密实度测试;界限含水量试验。3.4土的动力特性与击实试验

了解:击实的工程意义;击实试验原理。熟悉:土的击实特性; 掌握:击实试验。3.5土体压缩性指标及强度指标

了解:压缩机理;有效应力原理;与强度有关的工程问题; 熟悉:室内压缩试验与压缩性指标;

掌握:固结试验;直接剪切试验;无侧限抗压试验;承载比(CBR)试验;回弹模量试验; 3.6土的水理性质试验 了解:膨胀试验;收缩试验; 3.7土样的采集及制备

了解:土样的采集、运输和保管。掌握:土样和试样制备。3.8试验数据处理

了解:可疑数据剔除方法;数据表达方法和数据分析;抽样检验类型。熟悉:有效数字及数字修约规则;数据统计特征;误差基本概念、来源及分类。掌握:抽样检验评定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4.主要参考书目 4.1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4.2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培训教材-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 4.3土质学与土力学

二、建筑材料及其混合料 1.培训目的与要求

本科目要求学员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路用建筑材料试验检测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试验操作技能,其中涉及砂石材料、水泥和水泥混凝土、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等。通过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培养学员对有关路用材料方面试验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同时要熟悉相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施工规范等内容。2.主要培训内容 2.1集料(石料)2.1.1粗集料 2.1.1.1基本概念

了解:集料的定义,标准筛的概念。

熟悉:集料划分方法,粗细集料最大粒径和公称最大粒径概念。2.1.1.2技术性质 ①集料物理性质 a 密度

了解:粗集料(涉及石料和细集料)的各种密度定义。熟悉:密度常用量纲,不同密度适用条件。

掌握:表观密度和毛体积密度的试验操作方法、结果计算。b 吸水性和耐久性 了解:吸水性和耐久性定义。

熟悉:(工程师)砂石材料空隙率对耐久性的影响。c 颗粒形状

了解:针片状颗粒对集料应用所造成的影响。熟悉:针对两种不同应用目的针片状颗粒的定义方法。

掌握:适用不同目的针片状颗粒检测操作方法,以及影响试验的重要因素。②力学性质

了解:各力学性质的定义及力学性质内容。熟悉:每种力学性质试验结果计算及检测结果含义。

掌握:各项试验的操作内容、步骤及影响试验结果的关键因素。注意分别适用于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合料粗集料时的各项试验操作方法上的特点和区别。a 压碎试验

了解:压碎试验的目的。

熟悉:两种适用不同目的压碎试验操作区别,试验结果含义。掌握:不同压碎试验操作步骤。b 洛杉矶磨耗试验

了解:洛杉矶磨耗试验目的。熟悉:两种不同试验方法的区别所在。掌握:洛杉矶试验操作步骤。c 冲击试验

了解:冲击试验目的。

掌握:冲击试验操作步骤,结果所代表的含义。d 磨光试验 了解:试验的目的。

熟悉:试验操作的原理,试验结果所代表的含义。2.1.2细集料(砂)

2.1.2.1细集料(砂)的技术性质

了解:细集料(砂)的技术性质涉及范围,筛分和级配的概念。了解细集料(砂)中有害成分的类型,检测的基本概念。

掌握:细集料(砂)筛分试验的操作过程、影响试验准确性的各种因素,筛分结果的计算方 法。正确掌握细度模数的计算方法和含义,细集料(砂)粗细程度的判定方法。2.1.2.2细集料(砂)的技术性质要求 了解:细集料(砂)的技术性质主要内容。2.1.3矿料级配合成

了解:级配曲线的绘制方法,级配范围的含义。熟悉:矿料的级配类型,各级配类型的特点。

掌握:合成满足矿料级配要求的操作方法——图解法及计算机辅助法。2.2水泥和水泥混凝土 2.2.1水泥

2.2.1.1水泥的基本概念

了解:常见水泥品种的含义、大致特点及适用范围;水泥的生产过程、掺加石膏及外掺料的原因所在。

2.2.1.2水泥的技术性质 ①物理性质 a 细度

了解:水泥细度大小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熟悉:表示水泥细度的概念——筛余量和比表面积。

掌握:常用筛析法及比表面积法检测水泥细度的操作方法和特点。b 水泥净浆标准稠度用水量

了解:什么是水泥净浆标准稠度?确定水泥净浆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意义。熟悉:标准稠度测定的方法——标准方法(维卡仪法)的试验原理。掌握:维卡仪法稠度测定的方法。c 凝结时间

熟悉:水泥凝结时间的定义、凝结时间长短对工程应用的意义。掌握:凝结时间测定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d 安定性

了解:水泥安定性定义、安定性好坏对工程带来的影响。熟悉:安定性测定的标准方法——雷氏夹法;代用法——试饼法; ②力学性质

了解:水泥力学性质评价方法——水泥胶砂法。熟悉:影响水泥力学强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计算方法及结果数据的处理方法。

掌握:水泥胶砂试验的操作方法。③化学性质

了解:水泥涉及的内容。2.2.1.3水泥技术标准和质量评定 了解:水泥技术标准的主要内容。

熟悉:与常规试验相关的物理力学指标;水泥强度等级的判定方法。掌握:废品和不合格品水泥的判断方法。2.2.2水泥混凝土 2.2.2.1混凝土的基本概念

了解:混凝土材料组成、普通混凝土的概念。2.2.2.2混凝土技术性质

①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和易性)

了解:混凝土工作性的定义;维勃稠度试验方法。

熟悉:坍落度试验的操作原理,试验过程中评定工作性的方法;影响混凝土工作性的因素。掌握:坍落度试验操作。②混凝土拌和物凝结时间

了解:混凝土凝结时间的检测方法,注意事项。③硬化后混凝土的力学强度

了解:混凝土强度等级确定;影响混凝土力学强度的各个因素。熟悉:立方体混凝土抗压试块和梁型混凝土抗弯拉试块成型方法。掌握:抗压和抗弯拉强度试验操作方法,结果计算。2.2.2.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了解:配合比设计满足要求,设计步骤。

熟悉:组成水泥混凝土材料性能要求。设计过程中各个步骤的主要工作内容,操作原则。① 初步配合比设计阶段:熟悉配制强度和设计强度相互间关系,水灰比计算方法,用水量、砂率查表方法,以及砂石材料计算方法。

② 试验室配合比设计阶段:熟悉工作性检验原理,及工作性调整思路。③ 基准配合比设计阶段:熟悉强度验证原理和密度修正方法。④ 工地配合比设计阶段:熟悉根据工地砂石含水率进行配合比调整的方法。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表达方法。2.3沥青和沥青混合料 2.3.1沥青材料 2.3.1.1沥青基本概念

了解:沥青大致的分类,沥青组分的概念。掌握:沥青适用性气候分区原则,分区方法。2.3.1.2沥青的技术性质 ①针入度

了解:沥青粘滞性含意,针入度所表示的意义,沥青粘稠性的关系。熟悉:影响沥青针入度试验的条件,针入度与沥青标号的关系。掌握:沥青针入度试验操作方法。②软化点

了解:软化点所代表的沥青性质,软化点与沥青粘滞性的关系。熟悉:影响软化点试验的因素。掌握:软化点试验操作方法。③延度

了解:延度所表示的沥青性质,沥青三大指标的含意。熟悉:影响延度试验的条件。掌握:延度试验的操作方法。④密度

熟悉:沥青密度检测方法。⑤蜡含量

了解:蜡含量试验方法的基本概念,操作过程。2.3.1.3沥青技术要求

了解:沥青等级概念,技术标准涵盖的内容。

熟悉:沥青标号的划分依据,不同标号沥青适用性的大致规律。2.3.2沥青混合料

2.3.2.1沥青混合料基本概念

了解:沥青混合料类型的划分,沥青混合料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2.3.2.2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

①高温稳定性

了解: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含意;高温稳定性不好时沥青混合料所反映出的问题。

评价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关键试验方法——车辙试验。

掌握: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方法。

②耐久性

熟悉:评价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指标——空隙率、饱和度、残留稳定度。2.3.2.3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了解:沥青混合料各项技术指标定义,所代表的性能。2.3.2.4沥青混合料试验

①马歇尔试件制作方法

了解:马歇尔试件材料组成计算方法,马歇尔沥青用量大致范围确定方法。

熟悉:沥青混合料中沥青用量表示方法,沥青含量和油石比的定义及二者之间的换算方法。

掌握:成型马歇尔试件温度控制要求,影响试件制备的关键因素。确定一个标准马歇尔试件拌和物用量计算方法。

②马歇尔试件密度检测

熟悉:马歇尔试件不同密度定义,常用密度检测方法。不同密度检测方法的适用性。

掌握:马歇尔试件毛体积密度和表观密度及理论密度试验操作过程。

③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熟悉:稳定度和流值所表达含意,试验结果数据评定方法。试验影响因素的控制。

掌握:稳定度试验操作过程。

④车辙试验

了解:车辙试验目的意义。

熟悉:车辙试验操作方法,试验条件,结果所表示的含意。

⑤沥青与矿料粘附性试验

了解:影响沥青与矿料之间粘附性的原因所在。掌握:水煮法和水浸法操作步骤。⑥沥青含量检测试验

了解:几种常用沥青含量检测方法的原理。2.3.2.5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①沥青混合料组成原材料

熟悉:各组成原材料的性质要求——适宜的沥青标号选择方法、粗集料级配及其与沥青粘附性改善方法、矿粉应用目的及其基本性能要求。

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内容

了解:设计内容——选择一个适宜的矿料类型、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熟悉:矿料设计中的矿料调整原则和调整方法。

熟悉:沥青混合料设计步骤——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设计验证阶段。

了解:随沥青含量各个指标变化规律,以及相互间关系的绘图方法。熟悉:各指标随沥青含量增加时的变化规律,规律形成的原因所在。熟悉:影响和调整各指标的思路。

掌握:最佳沥青用量OAC1和OAC2的确定方法,以及最终的OAC的确定方法。3.主要参考书目

3.1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 3.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3.3公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3.4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第二章 工程检测

一、路基路面 1.培训目的与要求

大纲对试验检测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划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通过培训,检验学员了解、熟悉和掌握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基层(底基层)材料试验、路基路面现场试验检测、路基路面检测新技术等方面的基本原理、方法、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提高学员实际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主要培训内容

2.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方法

了解: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概念;关键项目、规定极值的概念;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合同段和建设项目质量等级评定。

熟悉:分项工程质量检验内容;工程质量检验评分方法;工程质量评定等级。掌握:《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使用范围;分项工程计分规定; 2.2路基土石方工程质量检查项目

了解:土石方工程的一般规定;土方路基、石方路基、软土地基处治、土工合成材料处治层的基本要求;土方路基、石方路基、软土地基处治、土工合成材料处治层的外观鉴定。熟悉:土方路基、石方路基、软土地基处治、土工合成材料处治层的实测项目; 掌握:土方路基、石方路基、软土地基处治、土工合成材料处治层的实测关键项目。2.3路基排水工程质量检验评定

了解:路基排水工程的一般规定;管节预制、管道基础及管节安装、检查(雨水)井砌筑、土沟、浆砌排水沟、盲沟的基本要求;管节预制、管道基础及管节安装、检查(雨水)井砌筑、土沟、浆砌排水沟、盲沟的外观鉴定;

熟悉:管节预制、管道基础及管节安装、检查(雨水)井砌筑、土沟、浆砌排水沟、盲沟的实测项目;

掌握:管节预制、管道基础及管节安装、检查(雨水)井砌筑、土沟、浆砌排水沟、盲沟的实测关键项目。

2.4挡土墙、防护及其他砌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

了解:砌体挡土墙、悬臂式和扶壁式挡土墙、锚杆、锚碇板和加筋土挡土墙、抗滑桩、挖方边坡锚喷防护、锥护坡、砌石工程、导流工程、石笼防护的基本要求和外观鉴定。熟悉:一般规定;墙背填土的基本要求。掌握:实测关键项目。2.5路面面层工程质量检验评定

了解:路面工程的一般规定;水泥混凝土面层、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基本要求;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外观鉴定;沥青贯入式面层、沥青表面处治面层的基本要求、实测项目和外观鉴定;路缘石、路肩基本要求、实测项目和外观鉴定。

熟悉:水泥混凝土面层、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实测项目与检查方法;路面工程的实测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的设定;压实度、厚度、平整度的一般规定;水泥混凝土面层的外观鉴定; 掌握:水泥混凝土面层、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实测关键项目; 2.6沥青和沥青混合料 2.6.1沥青材料 2.6.1.1沥青基本概念

了解:沥青大致的分类,沥青组分的概念。2.6.1.2沥青的技术性质 ①针入度

了解:针入度所表示的意义。针入度指数所代表的含意。熟悉:影响沥青针入度试验的条件,针入度与沥青标号的关系。掌握:沥青针入度试验操作步骤。②软化点

了解:软化点所代表的沥青性质,软化点与沥青粘滞性的关系。熟悉:影响软化点试验的因素。掌握:软化点试验操作步骤。③延度

了解:延度所表示的沥青性质,沥青三大指标的含意。熟悉:影响延度试验的条件。掌握:延度试验的操作步骤。④耐久性

了解:老化的沥青三大指标的变化规律,经历老化后沥青抗老化能力评价方法。沥青老化试验方法。⑤密度

掌握:沥青密度检测方法。⑥蜡含量

了解:蜡对沥青路用性能的影响。

熟悉:蜡含量试验方法的基本概念,操作过程。2.6.1.3沥青技术要求

了解:沥青等级概念,技术标准涵盖的内容。熟悉:沥青标号的划分依据。2.6.2沥青混合料

2.6.2.1沥青混合料基本概念

了解:沥青混合料类型的划分,沥青混合料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2.6.2.2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

①高温稳定性

了解: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含意;高温稳定性不好时沥青混合料所反映出的问题。熟悉:评价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关键试验方法——车辙试验。掌握: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步骤。②耐久性

了解:评价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指标——空隙率、饱和度、残留稳定度。③其它

了解: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抗滑性和施工和易性。2.6.2.3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了解:沥青混合料各项技术指标定义,所代表的性能。熟悉:空隙率大小对混合料性能影响 2.6.2.4沥青混合料试验 ①马歇尔试件制作方法

了解:马歇尔沥青用量大致范围确定方法。

熟悉:沥青混合料中沥青用量表示方法,沥青含量和油石比的定义及二者之间的换算方法。掌握:成型马歇尔试件方法,影响试件制备的关键因素。确定一个标准马歇尔试件拌和物用量计算方法。②马歇尔试件密度检测

熟悉:马歇尔试件不同密度定义,常用密度检测方法。

掌握:马歇尔试件毛体积密度和表观密度及理论密度试验操作过程。③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熟悉:稳定度和流值所表达含意。试验影响因素的控制。掌握:稳定度试验操作过程。④车辙试验

了解:车辙试验结果所表示的含意。熟悉:车辙试验操作方法,试验条件。⑤沥青与矿料粘附性试验 了解:粘附等级的划分思路。

熟悉:针对不同粗细粒径矿料的两种试验方法。掌握:水煮法和水浸法操作步骤。⑥沥青含量检测试验

掌握:几种常用沥青含量检测方法。2.6.2.5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了解: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内容 2.7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 2.7.1基层、底基层材料技术要求

了解:水泥稳定类材料、石灰工业废渣类材料、石灰稳定类材料的常见类型、级配要求;半刚性类材料的使用场合;柔性类材料的类型及其使用场合;综合稳定类材料的技术要求;石灰工业废渣类材料的石灰、粉煤灰、土等技术要求。

熟悉:水泥土、水泥稳定粒料、石灰土、石灰稳定粒料、石灰粉煤灰土、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级配碎(砾)石、填隙碎石(矿渣)基层和底基层的基本要求和实测项目。2.7.2基层、底基层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

了解:水泥稳定类混合料组成设计的一般规定、原材料试验;石灰工业废渣类混合料组成设计的一般规定、原材料试验;石灰稳定土类混合料组成设计的一般规定、原材料试验;混合料组成设计的工作要点。

2.7.3基层、底基层材料试验检测方法

了解:混合料试验的目的与频度;氧化钙和氧化镁含量测试方法;直读式测钙仪法。熟悉:混合料的试验项目及其试验方法;氧化钙和氧化镁含量测试方法的目的与适用范围;石灰或水泥剂量的测定方法;EDTA滴定法的目的与适用范围,所使用的试剂,试验步骤;烘干法测定无机结合料稳定土含水量的试验目的、适用范围和试验步骤;击实试验的目的、适用范围与类别;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的目的、适用范围、试验步骤;劈裂试验的目的、适用范围、试验步骤;顶面法测定室内抗压回弹模量的试件制作与准备;CBR值的概念,承载比试验的目的与适用范围,试验步骤与要点。

掌握:EDTA滴定法标准曲线的准备;烘干法测定无机结合料稳定土含水量步骤;击实试验步骤、要点与计算;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试件的制备与养生、强度要求;劈裂试验试件的制备与养生;顶面法测定室内抗压回弹模量的试验步骤。2.8压实度试验检测方法

了解:理论计算法确定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最大干密度;灌砂法的特点。

熟悉:路基土最大干密度的试验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半刚性基层材料最大干密度确定试验方法及其特点;粒料类基层材料最大干密度确定试验方法;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材料标准密度试验方法;现场密度试验检测方法与适用范围;灌砂法试验应注意的问题;核子密度湿度仪试验的适用范围与试验要点;钻芯法测定沥青面层密度的试验步骤与要点。

掌握:压实度概念;轻型与重型击实试验的异同;沥青面层混合料标准密度与具体密度测定 方法;灌砂法标定筒下部圆锥体内砂的质量的步骤与要点;灌砂法标定量砂的单位质量的步骤;灌砂法测定现场密度的试验步骤与要点,计算密度;环刀法测定的现场密度概念,试验步骤与要点,计算密度;沥青面层施工压实度的概念。2.9回弹弯沉测试方法 了解:弯沉值的概念。

熟悉:回弹弯沉测试方法与特点;贝克曼梁法测试的目的与适用范围,测试车要求,弯沉仪组成。

掌握:回弹弯沉的表征意义;贝克曼梁法测试的步骤。2.10回弹模量试验检测方法

了解:贝克曼梁法测试的目的、适用范围与试验步骤;承载板法的目的与适用范围。熟悉:回弹模量的常用测试方法; 掌握:承载板法测试步骤与要点。2.11水泥混凝土芯样劈裂强度试验方法

熟悉:水泥混凝土芯样劈裂强度试验步骤与要点。掌握:芯样检查内容。2.12平整度试验检测方法

了解:平整度指标的意义;平整度测试设备的分类及其指标;VBI与其他平整度指标相关关系的建立;连续式平整度仪法的目的与适用范围,仪器设备,试验结果处理;车载式颠簸累积仪法的目的与适用范围,工作原理,使用技术要点,注意事项;国际平整度指数概念;连续式平整度仪法测试要点。

熟悉:平整度常见测试方法及其特点;3米直尺测定法的测定种类,目的与适用范围。掌握:3米直尺测定法的测试要点。2.13路面抗滑性能试验检测方法

了解:路面抗滑性能的测试方法及其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 SCRIM摩擦系数测定车测定横向力系数的目的与适用范围,测试设备要求,测定步骤及其测试数据处理;摆式仪测试摆值的温度修正; 路面抗滑性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宏观构造与微观构造。

熟悉:手工铺砂法的试验目的与适用范围;电动铺砂法的试验目的与适用范围;摆式仪试验的目的、适用范围;路面抗滑性能检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掌握:手工铺砂法的试验步骤与计算结果取值;摆式仪测试中橡胶片的要求;摆式仪测试的试验步骤与要点。2.14路面结构层厚度试验检测方法

了解:路面结构层厚度检测方法及其适用场合;结构层厚度评定要点。熟悉:挖坑法检测厚度的要点;钻孔取样法检测厚度的要点。掌握:试坑或钻孔填补的要点。2.15沥青路面渗水性能检测方法 了解:沥青路面渗水系数概念。

熟悉:沥青路面渗水试验的目的与适用范围。掌握:沥青路面渗水试验的步骤与要点。2.16CBR值现场测试技术

了解:路基填料CBR值要求;长杆贯入CBR间接推算法。

熟悉:土基现场CBR值测试方法;落球仪快速测定土基现场CBR值的试验原理与技术要点。2.17压实度测试新技术

了解:振动压路机的压实度连续检测仪的工作原理与技术要点;落锤频谱式路基压实度快速测定仪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技术要点。2.18弯沉检测新技术

了解:自动弯沉仪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技术要点;激光弯沉仪的工作原理与应用技术要点。熟悉:落锤式弯沉仪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技术要点。掌握:自动弯沉仪、落锤式弯沉仪的测试方法。

2.19路面平整度、抗滑性能检测新技术与路面雷达测试系统

了解:激光路面平整仪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技术要点;摩擦系数测定车的组成、工作原理及与摆式仪的关系;激光构造深度仪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技术要点;路面雷达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技术要点。

熟悉:路面雷达测试系统的适用场合。3.主要参考书目

3.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3.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3.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3.4公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3.5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3.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3.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3.8公路水泥路面设计规范; 3.9公路路基现场测试规程;

3.10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培训教材《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

二、桥梁工程 1.培训目的与要求

本科目要求学员较为全面系统地理解桥梁工程专业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了解、熟悉、掌握桥梁工程的技术标准、施工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国家相关试验标准等一系列有关技术文件,特别是其中关于桥梁工程试验检测的内容。2.主要培训内容 2.1桥梁工程原材料

了解:桥梁工程所用材料的种类以及用途。

熟悉:石料的技术标准;普通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桥梁用钢材的主要力学性能。

掌握:石料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普通混凝土试件的制作方法和普通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桥梁用钢材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以及焊接钢筋质量检测方法。2.2桥梁工程基础

了解:桥梁工程常用基础形式,基桩承载力的各种确定方法。

熟悉:地基容许承载力的各种确定方法;灌注桩完整性的各种检测方法。

掌握:如何按规范法确定地基的容许承载力;荷载板试验方法;标准贯入试验方法;泥浆性能检测方法;反射波法检测基桩完整性时现场操作步骤和注意问题;声波透射法检测基桩完整性时现场操作步骤和注意问题;基桩静荷载试验现场注意问题。2.3桥梁上部结构

了解:桥梁上部结构的组成部分

熟悉:桥梁支座和伸缩装置的类型、构造及适用条件;混凝土构件强度和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钢构件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悬吊结构的检测方法。

掌握:板式橡胶支座的力学性能、外观质量和解剖检验的相关要求;板式橡胶支座的极限抗压强度和抗压弹性模量的测试方法;桥梁伸缩装置的分类与检测项目;钻芯法、回弹法、超声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的测定内容、适用范围、现场操作步骤;混凝土强度评定方法;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检测方法及静载锚固效率系数的概念;张拉设备校验的校验方法等。2.4桥梁荷载试验

了解:桥梁荷载试验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熟悉:桥梁荷载试验所需观测的物理量以及所需要的仪器、仪表、各种传感器以及相关设备的功能、技术要求和使用方法,荷载效率系数和校验系数的定义。

掌握:桥梁荷载试验的准备工作;常见桥型的测点设置、试验工况;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温度补偿方法;试验过程中的观测内容和终止加载的控制条件;实测数据的修正方法;桥梁承载力的评定方法;桥梁动载试验时频率、阻尼和冲击系数的测量方法等。3.主要参考书目

3.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3.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土建工程 3.3公路工程石料试验规程

3.4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3.5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 3.6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规程 3.7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 3.8公路桥梁橡胶伸缩装置 3.9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3.10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 3.11桥涵工程试验检测技术

三、隧道工程 1.培训目的与要求

本科目要求学员较为系统地掌握公路隧道工程试验检测的内容、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贯彻执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能力。要求学员对大纲中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熟悉、掌握,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地运用。2主要培训内容: 2.1基本知识

了解:公路隧道的类型、工程组成和特点。

熟悉:公路隧道常见的质量问题,相关的公路隧道设计规范、施工规范、通风照明技术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验收办法。掌握:公路隧道工程质量检测的内容。2.2超前支护与预加固围岩 了解:常用的辅助施工方法。

熟悉:辅助施工方法施工质量检测的内容。掌握:注浆材料性能试验、注浆效果检查方法。2.3开挖

了解:开挖的方法与工序。熟悉:开挖质量评定内容及标准。

掌握:超欠挖测定方法,激光断面仪法的操作方法、步骤。2.4初期支护

了解:支护方式及其适用范围。

熟悉:初期支护的作用及施工工艺,影响喷射混凝土质量的因素,钢支撑施工质量检测,地质雷达法检测初期支护背部空洞的基本方法以及仪器功能。

掌握:锚杆加工质量与安装尺寸检测的内容,锚杆拉拔力的测试方法,喷射混凝土质量检测内容、方法、评定标准。2.5防排水

了解:隧道防排水的质量要求,土工织物性能检测方法。

熟悉:常用防排水材料及其主要性能,防水板的施工工艺,止水带安装工艺。

掌握:防水卷材性能检测方法,防水混凝土抗渗性能试验,防水板施工质量检测内容及方法。2.6监控测量

了解:监控量控必测项目与选测项目、量测部位与测点布置、量测频率等; 熟悉:位移、力量测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其数据处理; 掌握:必测项目量测仪器的使用方法,量测数据的处理方法。2.7衬砌

了解:二次衬砌施作时间的确定,拱架与模板的要求,泵送混凝土技术要求。熟悉:二次衬砌质量检测内容、方法及仪器。混凝土缺陷的检测方法。

掌握:回弹法、超声波法、超声回弹综合法、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方法。激光断面仪检测混凝土厚度的方法。2.8隧道环境

了解:隧道通风、照明的目的和方式。

熟悉:隧道不同阶段环境检测内容及方法;隧道内风压、风速、照度(亮度)检测方法。掌握:粉尘浓度、瓦斯浓度、一氧化碳浓度、烟雾浓度检测方法。3.主要参考书目

3.1隧道工程试验检测技术 3.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3.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3.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3.5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 3.6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范 3.7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3.8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

五、几何尺寸

1.培训目的与要求

本科目要求学员较为全面地掌握公路工程几何尺寸检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方法、测量检测仪器的基本原理与操作基本技能以及《公路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中规定的几何尺寸检测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要求学员对本大纲各项内容分别有一定的了解、熟悉及掌握,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2.主要考试内容 2.1公路线形基本知识

了解:汽车重心轨迹的几何性质;平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直线的规定;纵坡设计原则;平曲线加宽计算;路基边坡、地面排水设施及路基附属设施;桥梁、隧道轴线的设计要求。熟悉:公路平面线形三要素;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及不设超高最小半径的定义和运用条件;采用长直线应注意的事项;回旋线的概念、基本公式及几何相似性;缓和曲线的作用与运用;平面线形要素组合类型的定义、要求及适用条件;纵断面设计线的组成以及直坡段、竖曲线的表示方法;路基设计标高的规定;公路横断面组成与路幅几何要素;平曲线加宽的条件与加宽过渡方法。

掌握:基本型平曲线的曲线元素与里程计算;纵断面直坡段、竖曲线段设计标高的计算;平曲线超高过渡方式与过渡段长度计算。2.2公路线形检测内容

了解:排水工程、挡土墙与防护及其它砌石工程、涵洞工程、交通安全设施的几何尺寸检测内容。熟悉:公路线形与几何尺寸的包含内容;公路平面桩位精度的决定因素;引起纵断面高程偏差的影响因素;横断面检测时宽度与公路中线、横坡与宽度的关系;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的几何尺寸检测内容。2.3平面位置的检测

了解:公路测量的坐标系;公路平面控制测量方法、规定及要求;公路平面控制网检测的内容与方法;距离交会法的检测步骤;后方交会法的检测步骤与基本计算;高斯投影分带、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公路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用GPS RTK技术检测公路中线的方法。熟悉:方位角、象限角的概念以及计算;公路中线坐标计算的基本原理与步骤;角度交会法检测中桩偏位的步骤与计算;极坐标法的基本原理、检测中桩偏位的步骤(仪器采用全站仪)与计算;无中桩坐标中线检测的步骤与基本计算。

掌握:平面位置检测的概念与主要内容;中线偏位的概念、检测的频率及检测方法。2.4纵断面高程的检测

了解:三角高程测量原理与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熟悉:水准仪检测纵断面高程的检测频率;水准测量的高程系统、等级规定及技术要求;水准测量原理;三角高程测量的步骤与测量精度的影响因素。

掌握:水准测量的水准路线、实施方法及成果处理方法;纵断面高程检测的一般要求、程序以及检测评定计算。2.5横断面的检测

了解:采用方向架直接法确定横断面方向的步骤;路基边坡检测的步骤和方法。

熟悉:横断面的定义;横断面方向确定的方法与测量仪器;采用经纬仪直接法确定横断面方向的步骤。

掌握:采用全站仪间接法确定横断面方向的计算与步骤;公路横断面宽度和坡度检测的内容、步骤、方法及评定计算。2.6检测仪器

了解:方向架、方向盘、边坡样板、斜坡测角器、边沟断面样板等简易测具的使用;光电测距仪的组成与使用;微倾式水准仪的构造;精密水准仪的构造与精密水准尺;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自动安平原理;光学经纬仪的构造;全站仪的构造;全球定位系统(GPS)组成与定位原理。

熟悉:钢尺一般量距的基本要求、步骤及评定精度的方法;钢尺精密量距方法和尺段长度计算;高程、角度检测的主要仪器;微倾式水准仪的操作方法与步骤;精密水准仪的操作步骤;经纬仪的安置工作;水平度盘的注记;竖直度盘的注记与竖盘指标差;全站仪的操作。

掌握:采用测回法和方向观测法观测水平角的操作程序与计算;经纬仪观测竖直角的操作程序与计算;全站仪测量前的准备工作。3.主要参考书目

3.1公路几何线形检测技术 3.2道路勘测设计 3.3测量学

试验电化教学计划 - 用于合并 篇6

新村镇二十里铺小学 二零壹零年二月

二十里铺小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为了普及实验教学,加强教育装备管理,切实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效益,我校将扎实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采取多项有效措施,使我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教学教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建立机构,明确职责,完善管理制度

1.建立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留根 副组长:代广平

组员:各班有关学科教师 2.强化实验教学日常管理

(1)学校按要求制订实验室主管领导职责,实验员职责,科任教师职责,学生实验守则,职责分明,责任到人。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仪器设备借用,领用,损失赔偿制度。

(3)实验室在借用、领用、仪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时必须进行填写登记,手续要完备。

(4)建立完整的管理帐册,资料档案,定册清查帐,物,卡,每学期末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

(5)各种仪器、设备的存放要根据其性能和学科特点,科学分类摆放,并加强防护工作。

二、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基础建设。

1.加大对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及实验基础建设,保障有可靠的安全设施和良好的通风条件。

2.实验经费要专款专用,建立实验经费专帐,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

三、规范实验教学行为,开展实验教学研究。

1.实验教学要实行实验计划、实验申报单、实验备课、实验报告“四对口”。

(1)实验计划:每期次,各实验科目任课教师要制订详细的演示,分组实验计划。

(2)科任教师的每次演示,分组实验都要实行申报制度,认真填写实验报单,并与计划、备课一一对应。

(3)科任教师的每次演示,分组实验都要备课,备课的内容要有课型、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器材清单、装配示意图和实验步骤,课后有实验情况记载和实验效果分析。(4)每次分组实验学生都要完成实验报告,每次实验报告都要批改,有时间记载。

2.实验教学过程要规范。

每一次演示,分组实验教学目的要明确,实验之前要与实验员一道预做实验,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展双边活动,弄懂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数据,掌握实验操作要领,鼓励学生勇于实践、积极探索。

3.大力开展实验教学研究。

(1)分管实验的领导每期听课不少于5节,并有听课记录,课后及时与教师和实验员交换意见,提出改进措施。

(2)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演示,分组实验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3)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实验操作考查。(4)每学期举行一次实验教学专题研究活动。4.各类实验开出率要达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开出率要到100%,演示实验成功率达到95%以上,分组实验成功率达到100%。每次分组实验开出的组数要达到开组数的98%以上。

四、建立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奖惩机制。

1.学校对实验教学、装备管理工作按工作职现实行评估,计入个人工作量和工作业绩,实验员和管理人员在评优、晋级等方享受教师同等待遇。

2.在学生中开展一次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评选活动,对优秀者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并报送上级参评,对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3.开展自制教具,实验论文和实验优质课评比,获奖者按标准进行奖励。

4.教导处对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情况纳入教师检查范围,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奖惩。

现代远程教育、电化教学工作计划

新村镇二十里铺小学 二零壹零年二月

二十里铺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电化教学工作计划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和资源优势,努力缩短东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现状,消除数字教育鸿沟。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和推广,让我校师生能更加充分享受到更好、更优的教育,使我校的教育、教学成绩有更大的提高。特制定本计划。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教师10人,学生150余人。有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二配置。学校自发配套建设有电视播放室、卫星接收室各一个,还有完备的常规电教器材。

二、指导思想

按市、县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远程教育精神和学校工作计划、教导处工作计划为工作指导。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学科电教、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体,做好远程教育资源二次开发的研究和推广。常规电教和现代技术多媒体教学齐头并进,推进我校教学工作的全面现代化。

三、工作目标任务

本期的工作目标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为主,常规电教手段为辅,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本期的校本师资培训内容主要是:进一步学习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熟悉设备的操作方法;学习远程教育资源的选择、利用和二次开发;学习常用的课件制作方法。

四、具体措施

1、做好电视播放室和卫星资源接收室的常规管理和维护工作,严格管理,爱护并充分利用设备,确保设备完好并正常运行。工作期间一旦出现故障,及时上报并联系来人修理。教育学生爱护设备,保持机房和多媒体教室清洁,按照要求操作和学习。

2、制定好各种计划和制度,并按计划认真开展工作,填写好各相关的记录和表册。

3、重视管理员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学习网站及课件制作和管理知识。

4、继续管理好学校因特网,并做好网站维护和日常更新的管理工作。确保学校国际互联网成为学校的一块重要的舆论宣传教育阵地。努力建设绿色网上家园!

5、按时接收现代远程教育卫星IP资源,及时整理和制作光盘,及时在周前会上预告。

6、重视安全教育。教育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设备安全和用电安全。保证微机室、电视播放室内不发生任何责任事故。

7、积极向全校教师宣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的优点、重要意义和教学思路,宣传信息时代新的教育思想、内容、观念和方法,增强老师们的生存危机意识、职业进取意识。促使他们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全面推进我校的现代远程信息技术教育。

8、搞好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二次开发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为本校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课程提供相应的教学便利、帮助、示范和指导。强力提供技术支撑。帮助他们做好课件的搜集、开发和利用。为参加上级组织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计算机培训的教师提供服务和帮助。

9、认真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努力让全体老师早日学到相关知识,喜欢进入卫星接收教室来上课。根据上级、学校安排和本校的实际,本期每周周三和周四的下午课外活动,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

10、做好常规电教工作。管好用好常规电教器材。使它们继续在教学之中发挥作用,以弥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不足。协助学校行政和教导处,做好对全校教师电教、师资培训方面工作的考核、登记。

11、定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校本教育科研,推进校际交流。营造更为浓厚的现代远程教育氛围。

试验课程教学大纲 篇7

1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这门课程含有较多的抽象概念、公式,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单调枯燥,数据处理过程也较为复杂深奥。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以纯理论讲授为主,利用大量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进行繁琐的公式推导和计算。虽然公式推导有利于对统计理论的理解,手工计算能够加深学生对公式的印象;但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其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很多人感到方法枯燥、原理抽象、计算繁琐、难以理解和掌握,由此严重影响了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历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往往能够反应这种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对数据处理方法运用不当,使得论文整体水平不高。产生这种不良影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往往被动记忆,难以真正理解;(2)教师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和计算过程,安排数据处理实践环节不够,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难以有效变革传统教学模式。

2 教学方法改革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理论抽象、计算繁琐、实践性强,对该课程的讲解不能继续单一采用传统教学法,有必要丰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听懂又会实际应用。

2.1 改变传统授课内容与编排模式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往往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缺乏系统的统计学知识训练,对以理论讲解和公式推导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适应,使得很多学生认为该课程抽象乏味、难以产生学习兴趣,甚至学习后还不能实际设计试验、分析数据,不能理解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本质与关键问题。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这些教学问题,从这门课程自身特点出发,结合教学与实践需要,改革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尽量避免原理复杂、公式繁多的理论,减少繁琐的数学公式推导,把重点放在阐明关键统计量的意义、判断标准、各统计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常用分析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应用背景等方面。例如,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涉及大量复杂繁琐的计算,需要引导学生选用统计软件解决计算问题,把讲解的重点放在对回归模型可靠性的判断上,让学生充分了解线性回归模型所依存的Gauss-Markov典则假设及其实际判断指标,这样,才能让学生摆脱繁琐计算的困扰、产生学习兴趣、掌握关键知识点。

2.2 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同时加强实践环节

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避免枯燥乏味,在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是较为有效的做法。案例教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可以对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作重点剖析,以阐述原理,说明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能让学生学会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判断问题[2]。例如,协方差分析是控制混杂因素的有效手段,计算过程较为复杂,传统教学把重点放在计算过程上,不仅花费大量时间,也不容易让学生听懂,甚至使学生在大量计算面前不知取舍、不能掌握分析要点。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入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来引导学生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从而达到掌握这种分析方法的目的。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应用性较强[3],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应用该课程知识解决科研和生产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加强课程实践环节对学生非常重要,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领会该课程的作用,同时也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内容结束后,利用两周时间进行技能训练,要求学生选择已发表的文献,对其中的数据运用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并和文献上原有分析结果进行比较,阐明其异同及原因,最后以报告形式上交。通过实践环节技能训练,学生掌握了如何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本专业中,在进行毕业论文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时,都能够顺利且很好的完成。

2.3 课程中选用适当的统计分析软件

一般而言,数据处理工作所涉及的数据量较为庞大、计算过程较为繁琐,手工计算很困难、不可取也无必要,采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更为高效可靠。目前较为常用的统计软件很多,各具特点。例如,在数据处理和分析领域SAS被誉为标准软件,功能卓越、性能可靠,但其操作以编程为主,人机对话界面不太友好;Eviews虽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但其优势主要在于处理时间序列数据;Matlab功能强大,它不但具有以矩阵计算为基础的强大数学计算和分析功能,还具有丰富的可视化图形表现功能和方便的程序设计能力,但编程较为复杂、界面友好性不强,对未接触矩阵论内容的本科生来讲较难掌握;SPSS是世界公认的权威统计软件之一,能提供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统计分析人员所需的基础统计、专业统计和高级统计等几十种统计方法,且不需编程,完全采用菜单和对话框的操作方式,界面友好,简单易学,目前是非统计专业人员应用最多的统计软件[4]。

鉴于SPSS的诸多优势,笔者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其进行数据处理,教学实践表明,该软件操作简单、通用性强,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能很好完成教学中的数据处理任务,如均值比较、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缺失值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通过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可使学生在理解数据处理方法和理论的同时,掌握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完整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方法。出于培养学生素质、为学生打下良好专业基础的考虑,在考核方式上笔者进行了积极探索,力求避免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一到考试就死记硬背的弊端,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实行平时成绩、实践报告、卷面测试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首先,注重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回答和课堂发言等,把课堂情况作为考核内容,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其次,加强实践报告的考核。实践报告主要侧重试验方案的设计、软件的操作、统计方法的运用、以及输出结果的解读等,以这样的考核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该课程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运用卷面测试方式。为避免学生思想上对该课程不重视,不做充分的复习,导致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不理想,选择闭卷考试方式。卷面测试和其它两种测试方式相互补充,针对课程特点,侧重于考察各种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应用背景及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等。

4 结 语

通过上述几点教学尝试,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学习态度积极,和教师的课堂互动较好,对课程相关知识掌握得较为牢固且能应用于实际问题,所有这些都表明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课程知识体系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多学习、多思考、多研究,不断总结创新,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这样才能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马萍,郑丽娜,曹冬梅.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5):93-94.

[2]宋秀英.浅谈农业类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6):139-139.

[3]夏璐.浅谈试验设计方法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05(2):77-79.

试验课程教学大纲 篇8

关键词:纺织材料 项目化课程 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11

《纺织材料及试验室操作》是在原纺织工程专业所学《纺织材料》课程基础上解构和重构的一门课程,是高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范围与内容庞大,教学时数相对有限,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同时加强对课程内容的归纳总结,突出其创新性和实用性,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研究改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1、课程设计开发的思路

《纺织材料与试验室操作》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纺织纤维认识与鉴别能力、纤维性能检测和品质评定的能力、纱线性能检测和品质评定的能力、织物性能检测和品质评定的能力;同时还要初步培养依据产品的要求选择纤维材料的意识和能力。这些都是从事纺织生产技术部门和纺织品贸易各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也为更好地学好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是按照“三个零距离”的要求确定课程内容,既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零距离、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零距离。课程设计的具体做法是依据纺织行业、职业和相关岗位的需求,经实践专家研讨会的专家研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工作岗位、任务及其对应的基本工作内容;组织专家、专业教师研讨,根据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工作任务出现的频率,结合教学资源的情况,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再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纺织材料与试验室操作》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讲授理论知识+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每个学习项目都是以典型案例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本课程以“纤维检测任务、纱线检测任务、织物检测任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为载体项目,实际项目设计的典型性既要有普遍应用的含义,又要能最有效的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也兼顾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证书的需求,同时还考虑学生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例如:在纤维检测任务方面,由于纤维原料与产品品种繁多,检测项目也很多,因此,在选择实际项目载体时要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一般选择天然纤维(纤维素纤维:棉、麻等;蛋白质纤维:丝、毛)和常规化纤(涤纶、锦纶、氨纶等)及其产品作为检测对象,选择企业的常规检测项目作为项目载体,将理论知识包含在技能训练中。

课程的教学主要在学院纺材检测中心完成。学院纺材检测中心完全按照企业的检测中心规划和设计,学生扮演成企业检测人员,老师全程指导和讲解。这样给学生营造了真实职业情景,要求学生完成仿真工作任务,使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学习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合一”。

2、课程的基本内容设计

《纺织材料与试验室操作》课程依据内容和要求,采用“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的具体做法:首先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信息反馈、行业专家及技术人员座谈等多种渠道广泛搜集信息,然后确定课程的学习项目;本课程的学习项目和课时安排 (见下表1):

以上项目将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进行,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也要综合职业资格证书和各职业岗位的要求,加强对知识、技能和个人素质各方面的培养。

3、实施项目教学法时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

3.1.要合理、科学地设计项目

项目的设计是项目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项目设计应考虑以下原则 :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选取学生所关心、感兴趣的项目;项目内容应尽可能自然、有机地涵盖课程目标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在顺序编排上注意由浅入深、按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来进行。

3.2.要提高教师的综合专业水平,有效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突出了学生为中心的主体位置,此时的教师角色已转换为教学过程中的指引者 ,其职责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 ,而更在于怎样引导、指导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就必须在具备良好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项目,并能在学生执行项目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主动地掌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总之 ,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主动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在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专业技能的能力。

4 、结束语

《纺织材料与试验室操作》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在涉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综合配套。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全面推进改革措施,不仅要靠加大教学力度、改进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观念,进一步扩展能力,改善教学条件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以“工作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也可以培养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既调动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也巩固和丰富了已学的理论知识。总之,只有把纺织材料学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才能不断提高纺织材料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海霞,孔繁荣。纺织材料学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 4 ):60—63。

[2] 邵东锋,李南。高职院纺织材料课教学改革探析[J]。内江科技,2008, ( 2) :154—154。

[3] 陈剑波,陈扬。项目教学法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0,(4):69—70

上一篇:高一语文胡同文化下一篇:关于我与名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