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推荐10篇)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篇1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及其设置意义

二、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的性质、学分、课时和开设时间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的管理模式

四、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指导教师的职责

五、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各门课程课堂理论教学关系

六、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或项目的选定

每门课按专题或模块提交实践教学主题或项目

七、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和种类

按照上述实践教学的主题或项目(包含必选项目和自选项目)通过演讲 调查 主题参观 自愿者 主题辩论赛、经典诵读体会、征文比赛、影视观赏等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分成大类:如调研类、观读类、竞赛类、打工或勤工助学类、三下乡或志愿者活动类等等

八、思政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涉及的主要知识门类

九、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指导

十、教师思政课实践教学课时计算

指导每类活动大致可报课时量

附:教师实践教学活动计划书、登记表等等

思政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学生手册

一、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

二、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形式

个人

小组(人数)、班级

三、学生参与各种形式实践教学活动的要求

1、观读体会类活动要求

2、社会调研及论文的写作要求 3、4、四、学生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和考核标准

1、社会实践报告和社会实践论文的评价标准

附:各种学生需填的表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篇2

1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人文精神属于精神文化范畴, 蕴涵在人文学科中, 是一种对人自身价值的尊重和追求, 并以人为本的思想。其中, 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使其自身能够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注意要体现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大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 这样才能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当学生接受了人文知识后, 会在主体内部形成一种精神成果, 它是蕴涵于学生的内心之中, 能够让学生形成一种优秀的习惯, 并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作为人文知识载体的人文精神, 是在人们不断的学习基础上, 通过个人自身的不断领悟而实现的。而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 就是要将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积极作用。

2 加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教学理念, 注重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格

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人为本”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 突出学生思想情感、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的培养, 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同时, 高校思政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要特别注重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格, 也即塑造学生的理性、独立、自由的人格。从社会角度出发, 要重视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而对学生个人而言, 就是要注重学生的人格自由。要将高尚的道德品格作为大学生本身的价值追求, 当作一种对外界不良思想进行积极斗争的武器。

2.2 打造校园文化环境, 营造和谐人文氛围

高校思政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特别是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和谐的人文氛围, 这对大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并对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有着很好的作用。校园文化环境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载体, 在开发校园文化环境的过程中, 要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并寓教育于文化中, 它将以一种间接、内隐的方式, 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起到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然而,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营造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和谐人文氛围。例如举办各种文体活动, 用来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2.3 注重人文精神方面的学科体系建设, 鼓励大学生践行人文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文精神为核心, 建设符合大学生特点的人文学科体系, 重点强调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统一。因人文学科的合理科学设置对提升大学生的良好人格、道德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实践, 人文精神的形成虽与人文知识有着重大关联, 但当学生在已掌握了相当程度度的人文知识的情况下, 还不能说他们已具备了人文精神, 必须在实践中让学生自己真切的体会到, 只有实践, 才能让学生领悟到人文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让学生具备人文精神。同时, 在不断的实践中, 可以让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到升华, 并将这一感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内化为一种优秀的习惯。因此, 高校在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 要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起来, 创造一些适宜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环境, 要有计划, 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感悟生活, 激发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2.4 提升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 发挥引路人作用

教师在学生眼中往往是智慧和高尚人格的代表,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而, 高校教师, 特别是是从事思政教学的教师要注意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用自身积极的人格品质去引导学生塑造良好人格, 用高尚的灵魂去净化、提升学生的心灵。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要在学风上形成典范, 发挥出教师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引路人作用。

2.5 创新教学方法, 加强人文精神培养

思政课程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学生, 学生能否接受来自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除了知识自身所蕴含的信息量外,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思政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首先, 实施情感教育。在思政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先导作用, 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实施情感教学, 就是要将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关注学生人格的塑造, 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次, 采取对话式的教学方式, 展开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对话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观点、思想, 将教师和学生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目前社会上存在各种激励碰撞的思想, 在很多问题上都没有明确的是与非,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讲究教学方式, 考虑师生间的情感, 尊重师生之间的人格, 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交流, 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 通过达成思政教育的共识, 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

最后, 人文精神的培养要贴近生活, 要与现实紧密相连。在思政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用现实中的生动例子开展人文精神培养, 这样有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徐金超.人文关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取向[J].湖北社会科学, 2009 (8) .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探索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课程化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组织和运行模式研究”(2014YK008)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97-02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05”方案实施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系统性不足: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内容上。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分散于不同课程中独立开展,没有相应的管理组织、制度和保障体系,这导致实践教学活动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统筹安排,多出现重叠交叉,或者出现空档,没有形成合力,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针对性不足: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的深入程度。由于没有做好顶层设计,缺乏针对性强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加上指导老师本身缺乏丰富的活动组织经验,实践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往往是为活动而活动,脱离理论学习的内容,看上去热闹,但实际上是停留于浅层次,流于形式。这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活动无教学、有形式无内容、有体验无思想,这就“浅化”思政课实践教学。

(三)可持续性不足:许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经费保障、无激励机制,致使真正可供使用的实践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加上实践教学面临着时间、空间、主题覆盖、学生覆盖等困难,最终无法实现实践教学的持久性和连续性。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的必要性

为了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些高校尝试将分散于各门思政课中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整合,单列出来,并将其课程化,取得一定的成效。将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化”处理十分有必要,这主要体现在:

(一)有利于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课程化有利于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从而避免实践教学的交叉重叠,使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思政理论教学互相呼应,良性互动,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二)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性。作为一个学分的必修课,可以配备教学大纲、教材、甚至教研室以及专职人员,这就可以使实践教学活动有一个更好的载体,也可以促使学校集中更多的资源,在经费和机制上保障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性。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探索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近年来在实践教学课程化上做了大胆的探索,将三门思政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活动单列出来,整合成独立的一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设立为1个学分的必修课,写进人才培养方案,思政课实践教学构建一个稳固的平台。同时编写教学大纲、出版校本教材,并成立实践教学教研室,实践教学取得不错的成效,其经验有借鉴价值。笔者尝试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为例,阐述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课程化的路径。

(一)实践教学课教学目的厘定

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为一门课程,首先是要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框架是对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具体展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三个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打好思想基础。 这一教学目的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要求“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这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归纳起来,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目的:1)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立德树人;3)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4)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6)在实践中锻炼大学生奉献社会的毅力和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框架的确定

根据实践教学目的,因应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整合设计成以下五个模块:

1)爱国主义教育模块 2)道德素养教育模块3)思想政治教育模块4)法律意识教育模块5)职业素养培育模块

该校将思政课的课堂实践活动、校园实践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实践教学项目,分门别类纳入以上框架之中,按下表的方式整合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活动项目模块化框架表

(三)实践教学活动项目组织管理

实践教学课虽然是单列出来,但是却不能游离于理论教学,因为实践教学是服务于理论教学的。因此各个实践教学项目依然必须是以理论教学为依托,穿插在理论教学中。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了一种较为灵活的组织管理办法,即:实践教学活动项目化管理+学生的菜单式学习。教学内容框架中的每一个实践活动项目,都编撰了详细的活动规程,规程主要包括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属于课堂实践活动的,由任课教师主导实施;属于校园实践活动的,每一个活动项目由一个二级学院或相关部门承办,思政部负责经费和指导;属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则思政部统一组织实施。有的项目属于全体学生必选的,更多的项目是学生根据自身实际作自主选择参与。

(四)实践课考核方式的尝试

实践课作为一门课程,就必须要有要有严谨可行的考核方式。由于实践活动项目较多,考虑到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参加的实践活动必定有所不同,所以可以采取“必选+自选”的方式进行考核。广度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则采取了“3+X”的方式进行考核。“3+X”是指考核内容包括3项必修内容、若干项限选内容和任选内容。考核采取基础考评和综合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实行“五级考核制”,即考核分为不合格、合格、中等、良好、优秀五个等次。课程采取总评加分形式作为考核成绩划分等次的依据。“3”部分是必选的,缺选就不合格,X部分是加分项,多于2的,每增加1项给予相应加分。

由于项目时间空间开展得跨度较大(贯穿于大专生3年在校期间),所以考评登记并不容易,如采取发放登记手册的办法,手册一旦丢失,补回十分困难,所以有的学校尝试采取了手册结合APP软件的办法,进行实时登记并将数据云存放,这就保障了数据的安全又方便学生随时查询。

(五)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由思政部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结合校本的实际情况,思政部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报教务处批准,纳入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1个学分,16学时的公共必修课。同时可以设立思想政治课实践教研室,安排专职教研室主任,统筹实践课的教学运行。

2)活动项目库的建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确定为公共必修课,就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实践教学活动供学生选择参与,而且活动还必须覆盖内容框架的各个模块,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构建活动项目库是保障实践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

3)师资队伍保障:实践教学是一种社会活动,学生主要是在学校常规教学以外的时间和空间完成,这涉及到学生多方面的管理问题。仅靠思政教师和思政部的力量是无法解决指导问题的,因此建立一支由专任教师、党团干部和辅导员“三位一体”、三股力量的通力协作的大德育思政实践教学队伍,才能有效地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4)经费保障:仅仅依靠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确定的生均5元的经费,很难保障普及性、大规模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因此,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突破经费瓶颈:①与学院其它部门尤其是学工部、党办合作开展活动,减少经费负担;②利用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将活动与企业活动有机契合;③联系同城职业技术院校,进行实践教学项目的共建和共享;④充分利用广州本土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公共资源;⑤利用校园空间建设素质拓展基地,利用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节约活动成本。

参考文献:

[1]关秀献.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广西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1(3)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篇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如何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是摆在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下大力气创新思政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路子,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本报今日起开设“聚焦高校思政教育”栏目,报道其中的典型做法,敬请关注。

“姜老师把亲历过的浦东开放开发、申办上海世博会等故事讲得生动接地气,我从中感受到上海20多年来的变化,这正是中国改革进步的缩影。”听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主讲的“读懂中国”形势与政策课,电子信息专业大一学生方荣耀收获满满,赞不绝口。

近来,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在上海高校涌现:大国方略、创新中国、人文中国、智造中国、读懂中国、中国道路……不仅强化显性思政,将传统的思政课上出新面貌,而且细化隐性思政,深入发掘通识课、专业课的育人资源,以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生动的案例和对于国情的贴切把握,赢得大学生热捧。

传统思政课上出新面貌

上海在高校推行“课程思政”改革试点,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即通识课)及专业课三类课程功能定位,从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师资团队乃至互联网手段载体运用等途径推进改革,着力实现全课程育人。

作为“4+1”思政课中的“1”,形势与政策课在部分高校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上海交通大学推出“读懂中国”课程,把传统的思政课上出新面貌。该课程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6类内容建成100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分别配套文稿与课件,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印象深刻。

前不久,姜斯宪讲授第一课“卓越全球城市上海”,用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和奋斗历程,让学生大呼过瘾。“这是交大学子的必修课,目前已面向大一和大二的8000名学生开展,不久后将推向大三学生,形成全覆盖、不断线的思政育人局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说。

上海市教委面向全市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级大课堂”,问题来自学生、声音来自一线、点评来自权威,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直接对话交流,甚至不避“尖锐问题”,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特有优势,通过深化改革,突破‘你教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用主人翁的态度思考。”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说。

通识课上感受中国自信

“为什么学生喜欢‘大国方略’课?因为他们喜欢科学家、工程师那种不说教式的讲解,因为他们在内心里渴望理解中国道路,感受背靠国家的那种自信乃至‘霸气’。”上海大学“大国方略”课程首席专家顾骏教授说。

上海多所高校在通识课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配置优质师资,注重课堂互动,带领学生触摸历史、感知现实。这些课程包括上海大学“大国方略”与“创新中国”、同济大学“中国道路”、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中国”等,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治国理政”课聚焦中国共产党自身治理及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分为国共反腐史鉴、从计划治理到市场治理、文化自信哪里来等15个专题。专家搭建课程框架,主讲教师准备教学提纲和完整的教案,由本校骨干教师或相关领域校外专家担纲授课。如首讲直面学生疑问“为什么治国必先治党”,回顾国共两党治党历史,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上海大学“大国方略”采用“2+1”师资搭配模式,1名授课者为来自非限定领域的学者、企业家、工程师,讲述个人科研感想、服务国计民生的历程,2名课程主持人负责串场、点评,把握课堂的主流方向。顾骏这样总结课程的特点:“用故事说清道理,用道理赢得认同。”

该课程已开设6学期,受益学生超过1000人。课程还产生带动效应,采用相同模式的第二季“创新中国”也已开设3学期,第三季“创业人生”即将启动。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艳华说:“上海市教委的资助支持为‘治国理政’课程开发提供了‘第一桶金’。课程随即进入良性运作轨道,已进行12个专题,120人的班额无法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接下来我们准备扩容。”

专业课透出人文情怀

课前向遗体鞠躬,上完课献花表达敬意,学生与逝者这样建立了情感的关联。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本“冷冰冰”甚至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体解剖课,如今透出温暖的人文情怀,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之外得到人格的历练与提升。

“要是没有德育意识,解惑的工作做得再好也只能算是一个百度输出终端。”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智强一席话,道出一大批教育工作者的心声。上海高校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课堂主渠道功能实现最大化。

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德育实践专业课程”重点项目建设,将专业课教师也作为育人队伍主要力量。首批10门课程立项,新增13门,另有28门作为院级项目培育建设。这些课程已占全校500多门专业课总数的10%。

“人体解剖学”任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近遗体捐献者家庭,与家属座谈,感受捐献者们“宁可医学生在我身上千刀万剐、不希望他们成为医生后在病人身上割错一刀”的奉献情怀。“急救医学”课采用团队合作与角色实践教学模式,在培训急救能力的同时增加医患沟通、换位思考、人文关怀等教学元素。

上海外国语学院开设“中外时文选读”课,将外语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结合在一起,教学篇目不仅有《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媒体的专家文章,还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李克强总理在20冬季达沃斯论坛的致辞等。

思政“全”课堂课程感悟 篇5

大学教育,不仅要授予青年学生以知识,还要予以青年学生正确的思政教育和引领。信息学院老师通过讲学授课、言传身教,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和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中。谢建国教授在讲授《互联网程序设计》课程时,将网络安全相关知识点结合国家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把专业技术用在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之处。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引导学生成为守法有道德的技术人员。

英语教育学院教师吕琳琼老师充分利用《教育创新与批评性思维》《德育原理》等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开展学生思政教育。英语教育系级2班黄同学表示自己“虽然每时每刻大脑都在活动,但以前却没有想过‘思维’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布鲁姆思维分类学让我意识到要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对待具有不同可信度的信息,如老师讲的微信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原来经常不假思索地转发一些耸人听闻的帖子,而现在我就会先在微信的‘搜索’功能中先看看到底是真是假,同一件事有其他什么不同的说法。”

德育教学融入专业课成学校老师共识。除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老师也都有着强烈的“教书与育人、立德与树人融为一体”的责任意识。省级教学名师郭桂杭表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使命,选择做一名老师,就要全身心投入,对学生悉心栽培”,“教学案例必须要紧跟时代,知识新、案例新、方法新才能吸引学生”。他说,师生关系更多地是一种情感关系,师生之间平等、信任的状态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他在与学生交流中不断提醒学生,“摆脱学习中浮躁与功利的心态,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所学的知识,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去学习与工作”。

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徐海平时工作很忙,但他坚持带领学生阅读学术文献,并定期与学生们一同探讨论文进展,引导学生攻克难关。他说,这只是对恩师黄建华教授的做法的传承。“黄老师从来不会对任何人发火,非常体谅后辈。”徐海表示:“他总是以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方式诠释做学问与做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对学生的责任,不仅在于教导他们如何做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人。”他教授的博士生冯永芳表示:“徐老师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学校通过全方位课程设计、全过程指导推进,将思政教育与价值观引领融入专业教师的话语体系,把育人要求落小、落细,落实在每一堂专业课程里、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让专业课程不仅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更能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学校已经形成“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工作思路,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的成长之路。

思政“全”课堂课程学习心得 篇6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要敢于担当作为。当前面临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作为组工干部,更加要遇事果断、迎难而上,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条条框框”,提出独到见解。要以势在必行、势不可挡、势必取得最终胜利的决胜心理态势,变压力为动力,变动力为活力,推动各项工作相互促进,整个工作全盘激活,没有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和精神,再好的谋划和思路,既干不好,也干不成。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要求真务实、确保实效。组工干部要在工作中做到“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组织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组工干部还要敢讲真话、善听实话,推荐干部出于公心,举贤荐能;考察干部做到客观公正、评价准确;调研分析敢于触及矛盾、反映真实情况。对组织工作的重点、难点,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真正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此外,还要主动和基层党员干部聊“家常”、交朋友,了解基层干部的思想动态,帮助基层干部解决困难,确保工作落实在基层。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篇7

关键词:德育课程,美育教育,实践课程

关于高职思政理论课德育实践教学的推进和实施有以下几点主要目标:不断完善全员育人导师制、班(队)会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等,推进现代思政理论课德育实践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改革思政德育实践课程内容与方法,构建学段衔接的思政德育实践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探索全科育人的有效途径,改革德育评价方式方法,探索科学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具体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呢?

一、德育美育互牵手,春风化雨感礼仪

(一)行为实践课程———奏响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交响曲

让学生在校三年,好行为好实践陪伴一生,让好习惯好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子的成长。

1. 以自主印制的《十好大学生手册》为依托的班会小课程,在讲析与评价中,培养“把己管好”的和雅学生养成规范;

以行走礼仪、着装礼仪、就餐礼仪等为主题的校园学生会为载体的思政大德育实践课程,在学生群体中寻找正心致和的正能量,培养和雅的大学生。

2. 带动致“群体乐美”:

学习乐美,最美学生携手潜能学生共同提高班级成绩;纪律乐美,最美学生携手纪律管理区让规范成为习惯;卫生乐美,最美学生携手教师参与学校卫生管理;生活乐美,最美学生携手身边弱寡美德传递社区。

(二)互相协作———你追我赶,力争上游

1. 采用分管主任每月一荐、教师每月一学,每月一得的形式督促教师提升师德师风,让学习成为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2. 学期末师德考核,团队内老师互相帮助,牵手前行。师德建设以优促优,青年标兵、道德模范标兵做好道德引领。

(三)最美家校———唱响家校和谐沟通协奏曲

1. 优秀群体带动——最美家长评选

家长群体带动性强,影响力大,有优秀家长作引领,家校活动开展也会更有指导性。最美家长评选根据家长对学校活动、班级活动的参与度、支持度来进行量化,鼓励和带动一部分优秀家长通过家委会的形式参与到管理中。

2. 搭建一个平台——最美家校情

全员参与,家校携手,活动多样,感恩渗透,形成合力,我们正以加倍的勤奋和创新的思维使我校的德育工作厚积薄发、亮点纷呈,彰显“德育牵手美育”的无穷魅力。

二、德育美育互促进,细化德育渗透

(一)健全基础课程,主渠道引领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等要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尽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充分体现德育主渠道的功能。

(二)夯实拓展课程,全方位影响

1. 理论类、实践类课程———以人为本

这两类课程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努力开发学科德育资源来增加本学科的育人功能,并逐步形成校本课程及规范有效的运行机制。

2. 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性落实

采用校内外结合的活动形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设计和规划,可以组织春秋游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影视活动观摩系列活动、福利院活动系列或者民防教育活动等。

3.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性落实

(三)课程研究专题化,实践效果最优化

在教学中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方式,突出活动、实践、体验、探索性学习等方式,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入脑入心,使抽象的道德知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得到内化。

三、美育渗透,展现德育功能

展开德育的艺术之翼,通过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增强德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为全面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发挥重要作用。

1.我校国画书法单独开课,定期为师生培训指导,通过开展欣赏、实践、讨论课等活动,将求真向善尚美深入学生心中。

2.充分利用课间,以球健身———健康向美

将德育与体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锻炼的同时润德启智、尚美炼美。在传统项目的基础上,着力推广太极扇。全校人手一扇、人手一球,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习排球垫球、运球、传球、控球技术,成立梦之队排球社团,编写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项目特点的排球校本课程《快乐足球》;乒乓球、篮球、排球各展风采。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畏艰难、勇于拼搏、团结协作的思想教育。

3.艺术教师主体性,成长引领———和乐逐美

德育功能的实现与教师的主体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的素质修养,还有一个责任心的问题,关键就是一个“德”字。

德育和美育共牵手渐渐成为学校发展的一把金钥匙,无时不在,无事不在,无处不在,活跃在校园里,活跃在教室里,活跃在师生和家长的言谈与行动中。学校才能培养有干劲、有活力的教师,塑造有发展、有未来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李亚平.整合资源发挥新课程德育功能[J].中国教育报,2005(9).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篇8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整体设计 实践育人

前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①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制观教育的主课场。探索具有高职特色思政《基础》课的实效性教学,寻求实践育人的新思路,构筑实践平台,融入于“开放性”教育思路,颠覆性的教学变革是精品课程整体设计与建设的初终。

一、《基础》精品课程设计的定位与理念

(一)设计定位

1.课程的性质。《基础》课程教育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主要进行思想道德法制观教育,提高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素质能力,解决高职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课程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②。《基础》课程必须围绕根本任务,突显教育的职业性,职业的道德性和职业发展的导向性,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塑造符合时代特征精神的“职业人”形象,实现会就业、能创业的合格职业人的目标。

(二)设计理念

1.“三向均衡合一”的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三位一体:运行课堂互动教育——校园体验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一致。

培养核心——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人生的核心基础。运行《基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诚实和职业奉献精神,解决未来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操守问题。

教育导向——就业创业:以就业为导向、开拓创业操守的准坐标,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社会协调全面发展。

2.“五元方略”的课程教育思路

教育导向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把开展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导向之中。

培养职业性。在满足职业岗位技能素养的同时,培育职业道德素养。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上会做人、会共事,成为有道德的人。

方式主体性。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课堂鲜活、校园多姿、社会多态的文化释放,把学习主动、自主探索融为一体。

途径实践性。通过学生的社会调研、网络体察、热点透视、革命传统教育、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结合,深化知识的理性认识。

适应开放性。通过课程网站资源,开展多空间的师生互动交流,展望共同人生的精彩世界;让学生进入全新的科技领域空间。

二、《基础》精品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途径

(一)教学内容革新

1、“一核多维”课程体系教学。“一核多维”是指以《基础》课程内容为核心,以“职业发展指导”“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综合素质教育”为课程延伸体系,构筑校园体验、社会实践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体系。

2、课程体系项目化教学。将《基础》课内容研究分解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二篇,并拆分为“思想观、道德观、法制观”三模块,设定为八个专题教学。实行核心课的思想观部分与“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综合素质教育”项目对接,道德法制观部分与“职业发展指导”“安全教育”项目对接形成多元情境空间的体验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二)、创新教学途径

1.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课适应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的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直接服务于职业素质的形成,构建“课堂——校园——社会”动态趋进式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2.创立“三歩推进”教学方法。本课程在借鉴吸取国际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四步循环教学法的基础上②,构建“知理——体验——评价”三歩推进教学法,以适应动态趋进式的教学模式。

3.开创学生团队学习模式。职业人的核心是职业素养能力,其素养能力离不开团队的辅佐。建立每个自然班8-12人的学习团队。每队设召集人、策划人和主发言人等,课程实践以团队为基本单元组合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4.实行量化与非量化的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由原来一卷定成绩的终局评价机制,创新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平时考核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占60%),对习作论文、课堂出勤、团队活动、实践表现、服务影响等五部分成绩构成。实行逐项量化计分和非量化相结合。

三. 教学手段革新

1、教师队伍及教学团队建设。本课程要建设不少于12人的教学队伍,形成“一核多维”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一支结构优化、专兼合理、教研并重相谐调,高职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

2、教学手段要素改革。在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育手段的基础上,改革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开展集体备课等,弥补教材和黑板的感性缺陷,突出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的实际,增强大学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发揮教学信息、知识博览、安全沟通、权益维护、心理咨询、法律服务、就业设计、创业构思等即时性效果。

3、教学实践模式运行。充分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区域性的红色资源、司法资源等教育基地,开发现代公司企业、农业场所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实践平台,建立多种学生社团,组织校际合作、科技交流、校友联谊等教育自主活动,形成生动活泼、空间多维、鮮活有益的多功能的实践育人活动。

四、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

1、校内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设计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坛报告厅、多媒体教学中心、多媒体教室、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辩坛中心、爱囯主义教育广场、国防軍事教育训练基地、心理咨询中心、安全教育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心协”网站等育人基地。

2、校外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开发红色革命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法律援助中心为法制教育基地,建立社区、公司、敬老院等志愿服务基地,建立暑期“三下乡”活动机制,建立与企业集团共建的创业孵化基地,建立现代农村、农业的“示范生态园”基地。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Z].2010-9-13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篇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新。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完成了“三农”的整体战略布局。这是一幅已绘就的“大写意”,起笔源于中国,成果属于世界。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在党的历史上这是首次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下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把“三农”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对待。这是一幅正绘制的“工笔画”,落笔精雕细琢,质感精谨细腻。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在政策框架上不断完善。

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实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目标任务。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2年)》,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形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框架。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出“三农”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压舱石的作用。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着力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充实。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农村经济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现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并将每年的秋分时节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礼赞亿万农民的卓著贡献。在农村民主建设上,不断深化“德治、法治、自治”结合的生动实践,凝结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极大夯实了社会治理根基。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千家万户,凝聚出同心构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在农村社会建设上,不断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老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上,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诗情画意的美丽乡村不断涌现。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在增产增收上不断提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把农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制定党的农村政策的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丰硕成果。从末到20末的六年时间,贫困人口减少8239万人,书写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的脱贫故事”,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震撼着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同时,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下大工夫、硬功夫、苦功夫,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断挖掘农村经济潜力,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历史性巨变,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实现长足发展。根据20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18年粮食产量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人均粮食产量472公斤,比1949年增长1.3倍,守住了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的9430元增加到2018年的14617元,年均实际增长7.7%,大幅度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实际增长6.3%。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物力维艰。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20__年,我国克服诸多困难和挑战,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9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6%,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低于预期涨幅;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实现年初提出的目标;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30万亿元,货物贸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2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5%,稍快于人均GDP增速;居民消费增长加快,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6.2%,其中农村居民消费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新的重大进展,为做好20__年各项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20__年,我国经济运行平稳、稳中有进,但也面临“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局势。从内部看,为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挑战。20__年,我国经济虽然面临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激活内生动力,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迎接挑战,在变局中抓住机遇。

一些国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给世界经济发展蒙上阴影。全球政策不确定性明显提高,经济风险明显上升,世界调整变革不断加剧。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回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__年、20__年欧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分别下降至2.0%和1.7%。这一方面将给我国经济带来外需乏力的挑战,另一方面会刺激发达经济体创造更多国内就业机会,并更加重视发展国内先进制造业、调整国内供应链布局,进而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挑战。

一些国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给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较大变数,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对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世界经济互联互动空前紧密的中国,这也意味着诸多不确定性。

全球政治、经济重大事件影响。一些国家(地区)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新情况新事件有可能成为新的风险点,并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一些国家(地区)货币政策频繁调整,也会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压力。

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虽然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但正像20__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近年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愈加明显,高铁、通信设施等先进技术装备出口增多,区域经济影响力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日益增强,政治环境长期保持稳定,人民勤劳、朴实、坚韧、向上,我国经济仍有巨大增长潜力。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就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一年,新的征程,我们充满信心。

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市场经济运行效果受不同国家的国情和文化等因素影响,但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其制度驾驭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我国成功驾驭和发展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其中,起根本性作用的是坚持党的领导。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尤其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掌舵领航作用。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动员能力和高效执行能力的重要基础。同时,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消费潜力巨大。首先,我国人均收入还不高,但增长速度较快;城乡居民收入不均衡,但差距趋于缩小。20__年我国消费率是53.6%,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具有巨大增长潜力。其次,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自然会上升。这将推动我国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加强技术研发,从而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再次,我国居民消费加快从物质领域向更广范围拓展,尤其是向服务行业转型的态势非常明显,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我国经济强起来的关键步骤。近年来,我国“破、立、降”力度持续加大,“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经济发展新动力不断增强。这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快于一般工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提升;新动能快速成长,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问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塑造发展新优势。

抓住实现经济新发展的机遇

20__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发展、补齐短板,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迈进。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部署。当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明确“三权”内涵、边界及期限。其次,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将农村土地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合力。再次,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分配作出明确规定,保障农民利益。最后,可以探索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完善相应补偿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深化金融改革开放。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应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将“放管服”改革作为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继续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同时,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管住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高中级管理人员,并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推动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激发民营企业活力。__同志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一方面,有效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保证民营企业能够平等获得资源;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在限制权力滥用的同时做好服务支持工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另一方面,鼓励民营企业从外部引入职业经理人,不断完善企业治理。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政府部门应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简政放权释放企业创新活力,通过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加大财税政策支持、优化服务等措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同时,发挥创新型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中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新形势下,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从传统出口导向型发展方式转向产业升级与出口替代型发展方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二是努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坚定不移支持多边贸易体系,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针对区域一体化发展加速趋势,积极参与并利用好区域合作机制。

上一篇:8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复习要点下一篇:公司年终工作总结会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