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课程教学反思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拓展课程教学反思(推荐9篇)

拓展课程教学反思 篇1

区二实验 宋丽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觉得自己在教学中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先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反思:

一、通过本课的教学觉得效果比较好的方面

1、达到了教育学生环保的目的在整节课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时都渗透着要保护树木,保护动物,保护周围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大自然。通过学习课文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我想要教育学生的目的。并且在实施本单元4篇课文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收集了关于家乡环境污染变化的调查,并做了记录。在综合性学习的课上让学校谈了一谈自己对于收集到的资料现象的看法,为本课的教学实施做了准备,同时也达到了教育学生环保的目的。

2、引导了学生学习写作的目的在回顾本单元课文,汇报人们对于动物、植物的态度和做法时边回顾边讲解了怎样学习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写作的方式。

二、不足的方面

1、在回顾4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觉得学生回答的不是十分的理想,有的说的不具体,有的说的过于长像复述课文,还有点根本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我觉得这应该是在语文课上没有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课文内容所造成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锻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长话短说,学会说重点,说具体。

2、在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时,学生对于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写作顺序还比较混淆。所以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十分注意的方面,在以后的分析课文中让学生分清什么是写作方法,什么是写作顺序。

3、由于课上学生汇报时的不流畅,所以导致授课时间的急促,本来准备好的综合性学习的交流阶段没有实施,这也是我觉得自己本节课一大不足之处。

拓展课程教学反思 篇2

一、表层联结

笔者曾在校内听了一节教研课, 执教者上的是《桂花雨》一课。在引导学生感受了一番桂花香的浓郁以及摇桂花的快乐之后, 教者留下了一段时间让学生背诵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于是学生你一句“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我一句“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他一句“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顿时课堂内热闹非凡, 学生也忘乎所以, 全情投入。很明显, 教者是以文中摇桂花这一情节作为切入点来做相应的拓展延伸, 粗看似乎无可厚非。《桂花雨》这篇文章是通过对往事的回忆, 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怀旧之情, 而教者引导学生所背的古诗, 却大都是对儿童生活情景的即时捕捉, 侧重于一个“趣”字。这样在热热闹闹的背诵中, 课堂那本该拥有的宁静与温馨却被冲刷得荡然无存, 学生的情感也变得粗糙浅薄了。如果教者在教完全文后, 能够用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难忘的事, 相信在学生的娓娓讲述中, 他们不仅能积累写作素材, 而且还会更深层次地触摸到课文的情感脉络。这样教学的效果相信要比简单的表层联结要好得多。

二、过度挖掘

如果说上面的案例是对教材钻研的深度不够, 是浮于表面进行拓展延伸造成的, 那么还有一种现象, 则是由于过度挖掘而导致拓展延伸完全脱离了文本的基本内涵。一位教师执教《九色鹿》一课, 他精心设计了“选择”这一主题, 以九色鹿、调达、国王各自的选择为突破口, 引导学生体悟三者各自选择的可贵和可悲之处, 最终使学生领会了九色鹿的勇敢善良, 调达的忘恩负义, 以及国王的幡然悔悟。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设计, 但教者似乎并不满足于此, 他接着介绍了九色鹿就是释迦牟尼的前身这个传说, 又出示了三句关于人性善恶的名言 (这些名言的大致意思都是说, “善”才是人的本质, “恶”不过是人性一时的阴影) , 最后又抛出了“当调达再次落水, 你认为九色鹿应该不应该救他”这个两难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由于教者已做了充分的铺垫, 学生一阵讨论后, 纷纷做出了应该救他的选择。学生们的选择符合了教师的期望, 但这也与《九色鹿》一课真正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指向相去甚远, 因为这样的过度挖掘会淡化对调达的可耻应遭到惩罚的教育。

三、舍本逐末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次抱母亲》的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之后, 就满怀深情地说:“同学们, 母爱是伟大的, 母爱是神圣的。古往今来, 多少诗人为之吟咏, 多少作家为之歌颂。今天, 老师还带来了几篇歌颂母爱的文章, 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阅读这些文章, 好吗?”接着课件出示两篇歌颂母爱的文章———《合欢树》 (史铁生) 和《普利策奖献给我贫穷的母亲》 (美·詹妮) , 并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读完之后, 教师激动地说:“同学们, 当你读到这些文字, 你能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吗?你能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我相信, 一定会有一股感激之情从你的心头油然而生!”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后, 丝毫没有表现出那种油然而生的激情。这位教师前后用去大约15分钟时间进行课外材料的拓展, 却没有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最能体现母爱的关键词语进行品味, 学生缺少真切的体会, 又怎么可能读出内心的感动呢?显然这是一种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拓展延伸。

小语教材中编选的课文都经过了专家精心挑选和反复加工, 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规范文本,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诵读、感悟、欣赏、玩味, 把文本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当下教学中的拓展有一种倾向必须扭转, 就是学生对课文尚一知半解, 生字还不会写, 课文还不会读, 含义还没有懂, 教师就进行所谓的拓展。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拓展阅读歌颂母爱的文章, 从表面上看延伸了学习内容, 深化了文章主题, 实际上这样的拓展冲淡了对文本本身的教学, 削弱了文本的教学地位。课堂教学的拓展要以文本为凭借, 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为根本, 应准确把握好拓展的度:一是选择的数量要有度。语文课堂的拓展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看是否必要, 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二是占用的时间要有度。拓展要着眼于文本的深化, 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文本学习时间, 不能让拓展的材料挤占文本的学习时间。否则, 就会本末倒置, 得不偿失。

四、蜻蜓点水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学完四年级上册《泉城》后, 有这样的拓展:“刚才我们学习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等四眼泉水, 老师还带来了七十二泉中的柳絮泉、五莲泉、白石泉、墨泉,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几眼泉的位置和特点呀?”“想!”学生回答。“那我们就来看看这几眼泉水。” (多媒体出示四眼泉水的补充学习材料) “请一位同学把补充学习材料读一下。”学生纷纷举手, 教师指名读补充材料, 前后过程不足2分钟。显然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拓展并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

当下, 不少语文课堂的拓展只注重外在形式, 浅尝辄止, 浮光掠影。其实, 语文课堂的拓展, 既要有外在的“形” (拓展的材料) , 更要有内在的“神” (通过拓展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只有“形”“神”兼备, 才能获得教学的最大效益。案例中的拓展还只停留在向学生介绍知识的层面, 停留在拓展内容的层面, 学生只是了解到济南有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之外, 还了解到有其他的泉。这样的拓展浮于表面, 停留在浅层次上。要使拓展有深度, 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拓展的材料要有“含金量”, 拓展的内容本身要有可供利用的价值。二是要开发拓展材料的“附加值”, 要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对所拓展的材料加以开发和利用。上述案例中, 如果教师对拓展材料做一番深度开发, 请学生模仿作者介绍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的方法, 选择其中的一眼泉水先介绍泉水的位置, 再介绍泉水的特点, 这样既可以拓展文章的内容, 拓宽学生的视野, 还进行了写作方法的迁移训练,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可谓一石三鸟, 一举多得。

五、随意曲解

对文本“拓展延伸”而随意曲解的现象似乎更为普遍, 这可能来自于阅读教学要“拓展延伸”的惯性冲动。有些教师或存心设计, 或灵机一动, 只要见到文本中有空白处, 就迫不及待地让学生“想象”一番, “创新”一番。如教学《丑小鸭》一课, 就让学生想象其他人是如何欺负丑小鸭的;教学《司马光》一课, 就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方法救人;教学《詹天佑》一课, 就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方法爬过陡坡等等。这样的拓展延伸, 由于没有考虑文本的基本思想内涵, 学生的答案不是令人啼笑皆非, 就是令人瞠目结舌, 即使言之凿凿, 但也由于偏离了主题而失去了意义, 甚至可能会产生负面效果。如教完《司马光》一课后, 一位教师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救人”, 学生的答案自然纷呈多样, 如“抛一只救生圈”“合力把大水缸推倒”“用抽水机抽水”等。但如此一来, 司马光虽然年幼, 但沉着机智的品质就一扫而光。切合实际, 得力有效的救人措施, 也就显得不足挂齿了, 司马光这一人物形象自然也就稀松平常了。

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拓展的反思 篇3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文本的拓展往往会走入哪些误区呢?

一、忽略语文特性的文本拓展

新课程基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出“语文课程应根植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崭新理念,强调语文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但在实际操作中,一部分教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要文本一出现跨学科的知识点,他们就大肆延伸拓展、探究辩论,忘记了语文课的学科定位,忘记了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于是,在课堂(尤其是在公开课、展示课、竞赛课)上,很多教师便以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展示代替对文本的阅读,以大量的延伸拓展、跨学科的整合渗透代替对文本价值的重视,而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对文本价值的研讨、对语言的品味与鉴赏,教师不是蜻蜒点水、走马观花,就是束之高阁。

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老王》这堂课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拓展问题:“联系当前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老王这类人的看法。”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老王这类人需要迅速转变经营方向,坐三轮车的人毕竟很少;有的说,现在像老王这样的贫困群众太多了,要建立有效的社会救助体系;有的说,社会贫富悬殊不断加大,老王这样善良的人,总有一天也会变坏……如此,学生活动充分,课堂固然是走向了热闹,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还是语文课吗?这是政治课。这样能够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人来吗?只能培养出一批夸夸其谈的政客。还有一位教师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在一节课中利用多媒体介绍了作者,展示了与《水浒》有关的图片、邮票、书法作品,欣赏了他人制作的该课的课件,观赏了与此课有关的动漫、电视片断,教师还制作了一个网页、装订了一本书……整个45分钟可谓花样迭出,四通八达的资源链接让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及。这样的课堂是语文课吗?这是综合实践课,它没有语文应该有的特质。同样是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笔者在教学将要结束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性的问题:如果鲁达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基于前面对人物的理解,有的表达了对鲁达的崇敬之情,有的对鲁达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但也有同学对鲁达的做法表示了否定,认为他触犯法律打死镇关西的举动是不可取的,甚至还有学生认为他应该采取暗杀方式,既替金氏父女出了气又保护了自己。此时,笔者引入了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评价人物,并结合原著中鲁达一生的经历来认识这个人物,最后学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今天的我们之所以仍然肯定千年之前的鲁达是令人景仰、光彩照人的英雄,那是因为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在审视这个人物。今天的我们更看重的,是他坐在鲁家客店门口等金氏父女远去的那份真切情怀,是他在桃花村救助刘太公时死也不走的那份执着,是他在瓦罐寺听得老和尚们三日没饭吃自己也不肯喝粥的那份仁念,是他为救护林冲“万里曾将壮士寻”而大闹野猪林时的那份侠义。但是,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我们呼唤的英雄不仅要有鲁达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优良品质,更要有知法守法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不同时代对英雄的不同要求。”这样的拓展不仅让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对人物个性的理解,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原著的兴趣,还教会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鉴赏文学作品。语文本质的魅力在这样的环节中得到了最充分的绽放,这才是具有语文特性的拓展。

二、偏离文本内核的文本拓展

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拓展的时机、拓展内容的宽度和深度、拓展的形式……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形式。比如《岳阳楼记》这篇千古美文,字字珠矶,拓展的角度和形式非常多。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些拓展:

教师:前几天,我上网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个日本旅游团游览寒山寺后,向苏州市政府提议,要为张继铸一枚一吨重的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及不朽的《枫桥夜泊》。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成了一座著名的文化公园。同样,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北宋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座“文化楼”、“精神楼”。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包括岳阳楼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一些概况。同学们知道四大名楼指的是哪几个吗?

生: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指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和山西的鹳鹊楼。

教师:你们能列举出有关四大名楼的诗歌吗?

生: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

生:略(翻译这首诗)

生:李白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师:大家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吗?

生:对扬州的向往之情。

生: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生:还有对朋友的羡慕之情。

教师:说得很好。还有哪些诗?

生:我们还学了崔灏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教师:你知道这首诗好在哪里吗?(生不语,教师讲解)

生:关于滕王阁,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最著名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教师:人以文传,文以人传,其实,楼也可以以人传、以文传。岳阳楼就是因范仲淹和他的文章传颂古今的。让我们记住这四大名楼,也记住和这四大名楼有关的诗和人吧!

这样的拓展,确实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积累,但联系文本不紧,只从文本的一个枝节入手,充其量只能作课外阅读的相关补充,如果在课堂花大量时间去讲解与四大名楼有关的诗文而对文本中俯首皆是的美点视而不见,那是对文本资源的最大的浪费,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再如这样一种拓展:

在理解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后,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拓展性问题:如果你是范仲淹,被贬逐外放,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排除心中的抑郁之情?

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发言异常踊跃:有的说,我会好好工作,为人民做贡献,不把个人的得失放在心上;有的说,我心中就是有抑郁不满,也要分清国家与个人谁轻谁重;有的说,我会经常登临岳阳楼来排遣心中的抑郁;有的说多读书来消除心中的块垒;还有的说我要多写文章,让历史记住我,让后人去评说……这样五花八门的回答一律得到教师的肯定,学生越说越带劲,却越说越离谱,花了大量时间对文本进行的解读前功尽弃。原因就在于,范仲淹虽被贬逐外放,但人家心里根本就不抑郁,又何谈排除的方式?这就是偏离文本内核的错误的拓展,是对学生已有认识的颠覆。

三、漠视学生实际的文本拓展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拓展环节时往往忽视拓展内容与课文文本之间在内容与情感表达上的平衡,忽视拓展内容与学生认知、情感实际之间的平衡。虽然说拓展的内容与课文文本的内容与情感之间与学生的认知、情感体验之间可以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所拓展的内容不宜过于拔高,如果其内容与情感的表达远远超乎课文文本,超出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话,学生通过课文文本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则无法进行有效的迁移。另一方面,由于拓展文本的内容与情感过分高于学生的知识与情感范围,致使其无法正常理解。这样,脱离常规学习的负担势必加重,久而久之,则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心理受挫,从而得到适得其反的后果。

比如,有的教师在《孔子拜师》(三年级上册)之后,要求学生拓展学习《论语》,这样的安排是不很恰当的,一是《论语》通篇古文,没有基础的学生根本无法通读,一是其中的道理过于艰深,学生不易理解,再则《论语》洋洋万言,恐怕短期内也不能完成。

再如:笔者在引导七年级学生鉴赏李煜的《相见欢》时,进行了这样的拓展:

笔者首先问道:在这首词中,李煜把自己的离愁别恨刻画得丝丝入扣,形象生动,真不愧是写愁情的高手。有同学还记得李煜在另外一些词作中是如何写愁的吗?学生由于积累不够,挖空心思只说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笔者没办法,只好帮学生回答:还有“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等。笔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拓展脱离了学生的积累实际,继续提出为难学生的一问:这样写愁的名句妙在何处?学生不了解这几句名句出自何篇,诗句的意思尚且不懂,哪还能说出妙处?为了向前推进,笔者只好又一次自问自答了,然后抛出更让学生不知所措的一问:李煜的这些写愁的诗句是受了哪些前人的影响又对后来的诗家词家形成了怎样的影响?受了学生万马齐喑的打击后,我才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应该是诗词鉴赏家研究的领域了,教师自己有兴趣探究,但不等同于学生也有兴趣;教师自己有能力来探究,也不能等同于学生也有这种能力。本来在前半节风生水起的一节课,就因为这种漠视学生实际的拓展把学生学习的火焰掐灭了。

在我们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对文本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上存在的误区远不止以上列举的三种。还有诸如抛开三维一体的拓展、“戏化”拓展、冲淡主题的拓展等等,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华而不实,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设计真正有效的文本拓展,要在保证教学整体性的基础上,立足于文本,高效地挖掘、利用文本的资源,使文本拓展成为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中错落有致、装点得体的亮点和花絮,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新的生长点、发展点。

《回顾拓展三》教学反思(模版) 篇4

此次备课,采用单元整合的方式,采用课前热身、课堂教学、课余拓展训练三部分。目的在于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教学效率。虽说教材涉及的课文不一样,但主题都是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本组课文都是离学生较久远的内容,学生学习课文前都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于是我干脆让学生一次就把资料搜集好,既便于他们操作,又便于他们整理资料,更有利于他们在这些资料中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的整合,大大节省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生字教学也是如此。

当然在课堂教学这个模块中,我并没有象以前的备课,讲读课要2──3课时,略读课1课时,而是在教学中抓住每课的的重点,一课时完成,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根据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课堂上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特别是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容一样,就放在一起教学。这样的设计更体现整合产生的效益。

拓展训练实际上是在教学基础上的巩固、延伸,便于学生总结和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拓展课程教学计划 篇5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比如,语言的精练简洁,语言的幽默诙谐,语言的生动得体。

2、引导学生读书后要乐于和善于跟别人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互相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

3、引导学生交流对剧本和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

4、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5、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对联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结合本单元内容,自由交流。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听了这段对话,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展开话题、深入交流。

师:小林和小东学了本组课文有这么多收获,老师相信在座同学的收获肯定也不少,那就把你们的收获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根据学生交流的话题,教师相机引导,使话题展开;并就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交流。

鼓励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几篇课文。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对联。

2、把你喜欢的对联读给同桌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齐读对联,然后全班交流你的发现。(简要说说特征)

4、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对联。

5、交流课前搜集的对联。

6、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练习写对联。

三、展示台

1、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展示。

2、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组员给予意见。

3、全班交流。小组推荐组员上台展示。

拓展课程教学反思 篇6

10年前误打误撞上了一堂来不及备课的趣味作文课《对对子》,课堂实录投稿超过4个月后又误打误撞地被《四川教育》(总第65-66期)采用,今日为新教材培训准备讲稿找出了这篇文稿,觉得对年轻教师有一定启发,所以在博客里重发一次,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拓展自主空间,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作文教学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蓬溪县下河小学黄继森

【课堂实录】

2008年9月9日晚上的第一节自习课是趣味作文。课前两分钟,我在教室外等候上课,突然收到儿子的短信:“亦父亦师,节日快乐!”不假思索,即刻回复:“有才有心,父子同庆!”想到与儿子的短信交流,基本构成了一副对子,灵感顿生:调整这节课教学内容,改上一节对对子的趣味作文课。

师:(板书“亦父亦师,节日快乐”)同学们,这是我两分钟前收到的一条手机短信,请问是谁发给我的?

生:我认为这是你儿子发给你的。

师:为什么?

生:我从“父”字读出来的。

师:确实是儿子发的,不过,不能从这一个字就下结论。“亦父”是什么意思?

生:也是父亲。

师:是的。这短信什么意思?

生:也是父亲,也是老师,节日快乐。

师:字面的意思是这样,翻译的时候要注意用词恰当。

生:你是我的父亲,也是我的老师,祝你节日快乐。

师:不错,比第一次翻译有文采了。

生:你既是我的父亲,还是我的老师,祝你教师节快乐!

师:你完全读懂了我儿子的短信。我刚才给儿子的回复,是按照对对子的方式编写的短信。大家猜一猜,老师回复的短信内容可能是什么?”

生:亦子亦友,工作顺利。

师:“友”字用得特别好,我特别喜欢。我跟儿子确实也像朋友一样,不过“子”字用在这儿,连续四个字都是仄声,读起来不好听,可以换一换。

生:亦儿亦友。

师:“儿”字是第二声。亦儿亦友,这样读起来上口一些。但是,我儿子还是大学生,后面的话……

生:学习进步。

师:对大学生提出学习上的祝愿,行。不过还可以考虑换个有文采的词语。

生:学业有成。

师:亦儿亦友,学业有成。什么意思?

生:您的意思是:儿啊,你不单是我儿子,也是我的朋友,希望你努力学习,并且取得优异成绩。

师:妙!你说到我心坎上了。谢谢。我马上发给儿子,告诉他这是我的学生集体创作的。

(当堂发送短信,告诉儿子是作文课上学生创作的,希望他回短信鼓励学生。)

师:(板书:有才有心,父子同庆)这是我编的短信,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儿子啊,你很有才,也很有心,今天是教师节,父亲快乐,你也快乐。

师:看来你也了解我的心。我夸儿子有心,这心代表什么意思?

生:儿子对父亲的关心。

师:是的,儿子的这则短信,表明他关心我,把父亲记在心上。

生:儿子对父亲的孝心。

师:我确实感受到了儿子的这份孝心。

生:儿子对父亲的爱!

师:这是最重要的,如果儿子心中没有爱,哪来的孝心?又怎么会关心?孩子们,你们真聪明。老师希望,你们对自己的长辈,也有这份关心、爱心和孝心。能做到吗?

生:能!

师:(收到儿子手机短信回复)儿子回短信了,想听吗?

生:(齐)想。

师:我儿子是这样说的:“谢谢学弟学妹,你们太有才了!这节作文课一定很新鲜很有趣吧?我等着在父亲的博客里欣赏你们的佳作!”(掌声响起)同学们,我儿子给你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是什么?

生:他希望我们把这节课的过程写下来。

师:愿意做吗?

生:(齐)愿意。

师:你们会用哪些方法来写好这个作文?

生:我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把经过写清楚。

师:写清楚是基本的要求,这一点很重要。

生:我不光写过程,还要把上课时自己心里想的写出来。

师:我手写我心。你的方法很好,值得大家学习!

师:作文,要讲究与众不同有新意,大家还有新招吗?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师:下面由各小组汇报刚才的研究成果。

生:老师,您规定题目吗?

师:题目自拟。

生:我们组认为,要写好这次作文,首先要取一个满意的题目,所以,我们刚才主要讨论了怎样取题目。

是:题好一半文。题目不同,开头结尾就不一样。你们组很会学习!说说你们的题目。

生:我们考虑了这样几个题目:《我帮老师编短信》、《有趣的作文课》、《跟老师的儿子对话》、《老师教我写短信》

师:我很欣赏你们的题目。有一点不清楚:同是写这节作文课,怎么会出现《我帮老师编短信》和《老师教我写短信》这两个题目?

生:我想把帮您编短信作为重点来写,所以取了《我帮老师编短信》这个题目。

生:我觉得这节课您一直在引导我们编写短信,是您在教我们,所以想用《老师教我写短信》这个题目。

师:同一件事,完全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写。这两位同学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生:我想用日记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今晚这节课。

师: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生:我觉得这节课很新颖,我们从来没上过这样的作文课。我想给这学期转学的同学写一封信,向他介绍这节课。

师:你这封信一定很精彩!虽然我不是收信人,但是我会在作文本上欣赏到。同时,我更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写出自己满意的习作,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有!

【教学反思】

这节趣味作文课的灵感来自于我的真实生活,整个教学过程顺应儿童好奇、爱玩、喜欢探究的天性,以儿子发来的手机短信导入,引导学生理解短信含意,为指导学生编写回复短信做铺垫。在创设生活情景的基础上,开展集体编写短信活动,体现了活动性和趣味性。之后,巧借儿子“我等着在父亲的博客里欣赏你们的佳作”提出了习作的要求。环环紧扣,水到渠成,巧妙地激活了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表达欲望。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在命题作文时引导学生“做”文章,其后果是扼杀了学生书写真性情的潜能。尤其是像本堂课这样的同题材作文,如果教法因循守旧,学法人云亦云,必然导致习作千篇 一律,千人一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写出与众不同有新意的个性化习作,我采取了以下两个策略:一是设计了猜老师回复短信的内容。我没有直接给出回复儿子的短信内容,而是让学生来猜测,去编写,然后不失时机地点评。这样做,不仅让习作材料更丰富,而且拓展了学生思路,创新思维的训练自然得到了增强。二是引导学生探究与众不同有新意的“新招”。在这一过程中,我没有直接讲授作文技法,没有干预学生的尝试,而是放手让学生讨论并交流“写什么”、“怎么写”、“怎样拟标题”三个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写同一件事,用一般记叙文、日记、书信等多种形式来写这件事,自拟新奇的标题……所有这些颇具新意的表达方法都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学生教学生”、“自己教自己”得来的。可见,教者出新招,出奇招,教法的创新自然激活学生的思维,而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旦激活,创新能力是不可低估的。

在研究教法和学法的实践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于教者而言,作文教学怎样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于学生而言,习作体验中能不能锻炼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在包括作文教学在内的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大胆地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自由地解决问题,创新就能够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就不是一句空话。

钢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 篇7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 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 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 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 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 (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 应另当别论) , 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 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 等等。这些作品的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 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 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 (二十一世纪初) 来看, 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再者,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 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 在这些学生之中, 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 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 (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和开课方式不尽相同) 。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 加之教师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和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 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 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 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 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 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 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 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 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 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 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可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 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 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 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 因此, 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 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 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

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 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 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 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 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应该看到, 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 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 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 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 因此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3. 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 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 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我们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 可以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 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 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 提高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 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 同时, 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 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 其结果是, 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及其它类似课程 (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 。可以说, 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 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 是行之有效、无可非议的。目前, 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 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 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 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实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我认为, 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 微观地进行分析, 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 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 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 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 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 革新教材教法, 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1)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 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 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 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2)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 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 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 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 须统一教材, 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 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 因此, 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2. 讲座, 公开课;座谈, 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 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 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以由教师命题, 也可以由学生自由选题, 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是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组成部分。它将对进一步提高钢琴教学的艺术水平、科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发挥十分有利的作用。同时, 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改革将能进一步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合理交叉与优化整合, 从而积极推动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也更加符合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需求, 并以更高的标准积极顺应高校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的总体趋势。

摘要: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是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组成部分。本文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 参考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 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就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展开讨论, 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更加顺应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和新型人才需求的、更富于科学性和立体感的高师钢琴课程结构框架。

新课程地理教学资源的拓展 篇8

本文主要就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资源拓展问题加以阐述,重点要求教师敢于放手,善于指导,勤于钻研,重新审视网络等现代媒体资源对课堂教学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强调地理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地理課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它应该包括一切对教学有用的、有助于学生发展的人力和物质。因此,高中地理新课程应该是一种开放性教学,需要教师将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重组,创造性地应用于地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新课程对教材的功能定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再有绝对的权威性。教师需要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增补、删减、重组和替换,加强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实践的联系和融合,并及时补充生活中的案例、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资源体系。

就目前皋兰所在的西部偏远地区尤其农村学校来看,绝大多数教师依然在“教教材”。由于社会经济条件、文化教育水平、教育教学观念的诸多制约,教学素材的获取途径非常有限,部分教师形成了思维定势和固有教学惯性,从内心深处不愿意改变教学模式,甚至对课本外信息产生抵触情绪。教学管理部门强调教师回归教材,这也成为教师不愿拓展视野的堂皇藉口。然而学生对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教师认同度并不高,学习兴趣索然,课堂效率低下,直接影响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当然,部分教师尤其文科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和教学模式,摆脱教材的束缚,善于从网络、乡土、民俗等各个不同领域获取教学素材充实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情境的设置打破陈规,为学生营造了宽松、惬意的课堂氛围。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面得以拓宽,学习兴趣浓厚,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这些富有前瞻性、开拓性的工作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范例,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组织了一次打破常规的教学活动,从中深刻体会到了课本外教学素材尤其网络教学资源的不可或缺。

在近期期中考试对《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备考中,为了使复习工作卓有成效,事半功倍,我决定从案例入手组织课堂教学,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了8.1级强震,西藏震感强烈、损失惨重,我意识到这一突发事件是课堂教学最好的素材。课前安排学生利用网络或其他媒体获取此次地震的相关报道,重点了解地震的成因、当前灾情和目前的救灾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对上述问题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获取知识的兴趣浓厚、手段多样、效率惊人。部分网络知识的获取方法我无法企及,自叹不如,获取的信息及时详尽、条理明晰,基本涵盖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所有主干知识,尤其对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正契合了新课程对地理教学和生产生活关联这一主旨要求。课堂教学过程很流畅,学生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讨论,使复习课的效率更高。

由此,我意识到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在网络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误区。教师一味惧怕学生接触网络,的确有部分学生在网络中沉溺,影响学习,这部分学生主要兴趣在网络游戏或者网上交友,很少有学生的兴趣在网上资讯。这并不完全是学生不感兴趣,而是缺乏正确引导。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只有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才有可能将网络与学习主动结合,使网络的负面效应被抑制,使现代网络传媒成为师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

当然,部分学生在家长的警惕性要求之下,视网络如洪水猛兽,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最新、最全、最有效获取知识的途径,正确鼓励和引导势在必行,教师和家长不可因噎废食。教师在课堂上拓展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堂外拓宽学习空间,这是新课程目标实现的必然途径。

多姿多彩的世界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由于地理事象的复杂性、多变性,地理课程资源也应该是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更新,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敏锐的专业眼光,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展教学素材,挖掘这些素材与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教师要能指导学生从互联网、电子书籍、图书、报纸期刊等大众媒体中收集资料,整理加工成有用的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日新月异,教学工作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形成获取地理知识的基本信息素养,这才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高中课程方案教师读本》 史绍典编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1

浅谈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 篇9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2-000-01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日益丰富,拓展训练也被引入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的效果良好且形式独特,符合大学生体育价值观。本文立足拓展训练课程角度,分析拓展训练的特点,探讨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 高效体育 拓展训练 课程教学

一、高效体育拓展训练的概念和特点

首先,概念。针对拓展训练而言,通过自然地域、体育设备,提供参与者体验感,进而感悟拓展训练蕴藏的体育理念。再反思获取知识,通过行为改变,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提升综合素质动态教育模式。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是处于特定环境条件、设定情景之中,通过身体活动载体,提升学生心理、社会、身体状况,健全人格体验式学习模式。

其次,特点。其一,综合活动。以拓展训练项目,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意志、交往、情感与认知活动,具备明确操作过程,提高学员全身投入,具有综合活动特点;其二,挑战极限。针对拓展训练项目,具备一定难度,主要为心理考验表现,向学员提出更高极限挑战;其三,个体体现。在拓展训练中,主要为分组活动,提倡集体合作,进而体现机体个性;其三,争乎荣誉。在集体活动中,汲取巨大信息、力量,发挥所有个性特长;其四,高峰体验。为克服困难,达到课程要求,获取内心胜利感与荣誉感,使人达到高峰体验。

二、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必要性

身处21世纪,作为一个人才型、技能型、竞争型社会,人才素质要求愈高,为适应社会经济变化,在高等教育中,以社会职业需求为目标定位,满足技术型、应用型的职业综合人才。针对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知识结构、综合能力。而拓展训练作为人才培养必然选择,为满足高校拓展训练教学,学生掌握基础技能、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分析问题能力,进而树立正确价值观与情感观,促进高校和谐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的优化对策

首先,课程目标。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学生生活、科技发展的有机联系,提倡交流合作与主动参与,进而改进学习方式,在动手、动脑过程中,使学生潜能得以充分开发,进而满足全面主动发展。

其次,教学设计原则。针对拓展训练内容,在内容选择上,具有适应性与全面性、针对性与安全性原则。针对拓展训练,针对特有心理挑战、活动未知性、器械特殊性,均存在一定风险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将心理、身体安全放在首位,在教学课程设计中,安全是第一设计原则。同时,教学设计针对性,指拓展训练内容选择上,需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与自身特点,合理选择学校特点与场地器材,确保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进而有所提升。另外,拓展训练作为体育课程,树立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目标,为遵循这些原则,使拓展训练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第三,课程基本内容。按照拓拓展训练的组织形式与特点,和高校师资、财力物力、场地设施等实际状况,与实践课、理论课相结合。针对理论课程,包含体育基本知识、拓展训练目的、训练功能与训练意义,结合运动科学知识,涉及运动损伤保健与安全教育知识。针对实践课程,包含综合素质、基本素质训练,对于基本素质训练,提升社会适应、心理素质等问题,使学生潜能得以充分激发,进而提升团队领导能力。对于综合素质训练,为提升学生团体意识,强化学生创新、应变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组织协调、计划管理能力。

第四,教学条件。其一,师资配备。在拓展训练中,师资配备属于高校课程教学重要条件,在常规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与其实施环节、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利用身体活动体验,达到相应目的。与其他体育课程不同,体育教师更高要求不同。由于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与综合素质较高,仅需接受简单学习、培训,加强教学方式与理论创新,进而拓展理论储备宽广度,胜任拓展训练工作。同时,体育教师奉献精神较强,在拓展训练课程中,需认识设计、科学实施,为提升教学效果,定期派教师组织出外学习与观摩,进而接受拓展培训,最大化教学效果。其二,场地与器材。针对拓展训练项目,所需场地与器材较为简单,仅需10m?平坦地训练,即使在雨天,室内即可训练。而器械即矿泉水、乒乓球、废报纸、竹竿等,在教学目标中,可选择多个项目。针对有条件学校,创建拓展基地,提供器材项目,采取市场化运作,有利于基地设施维护,增加学校财力。其三,教学评价。按照拓展训练特点,为提升学生合作、团队意识,在拓展训练中,需采取捆绑式教学,拓展训练评价可选择教师评定、学生自评与互评方法进行评价。在教师评定中,可采取课堂表现、出勤、感悟、交流等方面进行效果评定。

第五,授课时间与授课形式。针对高校体育拓展训练,按照学校实际状况,通过灵活组织形式开展,可作为必修课也可作为选修课。安排授课时间时,按照课程需求,选择最合适项目,按照学生兴趣爱好,在节假日、课余时间,组织开展体育拓展训练,也可在军训类课程参与。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拓展训练教学作为体育课程,有利于弥补传统教育缺陷,拓展体育课程时间、体育空间,提高体育课程趣味性与实用性,建立五维教学目标,做到健康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拓展训练思想,与体育课程改革相适应。通过制定科学课程目标,遵循教学设计原则,丰富课程基本内容,完善教学条件,促进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述职报告(韩强)下一篇:饺子的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