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2022-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思考

摘要:针对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思路,即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建设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希望能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工作水平,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 体系 对策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因此,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满足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将是我国农业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农业科技推广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创新同样重要,尤其是面对我国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生产贡献率不高的现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畅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一直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延续着“命令型”推广理念,上级业务部门把推广的内容下发到农业部门,农业部门又向管理区作业站下发,创新能力差。由于各农业部门、管理区、作业站的农业副站长还肩负着把管理放到第一位的任务,因此,对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的时间、精力就显得十分有限,致使新技术推广不畅。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业科技推广已经推向了市场,传统的行政性推广体系已经不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靠财政供养的公益性服务基本处于半停滞状态。

2、科技推广与农业科研、教育系统严重脱节

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自成体系,科研、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生产应用等各环节缺乏有效的协调和联系,农业科技成果很难更好地转化和应用。对于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而言,推广人员通常并不了解农业科研的进展情况,而对实际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往往又未能通过正规途径列入到科研计划之中。就农业科研部门而言,仍然是承袭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即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等,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基本上没有直接联系,以致许多科研项目表面上有明显的应用导向,但实质上不过是以捞取科研经费和获奖为研究目的的技巧性伪装而已[1]。对于农业教育系统而言,由于现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没有什么关系,也不能有助于他们的职称评聘,因此也就很少有人主动关心农民的技术教育问题,当然也就不会积极投身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农业教育活动中。这种推广、科研、教育三个系统联系松散、彼此分离的状况,造成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整体乏力,已无法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3、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缺乏且推广技能水平偏低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乡五个等级。其中,县乡两级农技推广部门是主体,是直接面向农民、为农民服务的。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推广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既要承担省及地(市)农技推广机构的区域试验、示范项目,又要推广适合本县的适用农业技术。乡(镇)推广站主要是通过村农民技术员和农民科技示范户或者直接面向农户,进行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目前,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经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大量的乡(镇)级农业技术人员不得不自寻出路。目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由于环境及待遇不好,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知识学历人才,加上一些非专业人员进入,造成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其次,基层推广部门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第三,推广机构专业分工过细,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对农民缺乏足够的权威感。

二、农业推广服务发展的思路

1、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

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高校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科技成果的主要供给者,也应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拥有的成果、信息和人才优势,是农业科技推广的“生力军”。因此,丰富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内涵,增补以科研院所、高校为推广主体,以社会团体性质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组织已成为现实的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必须做到:第一,农业科研单位与推广服务部门相结合。这种结合既发挥了农业科研单位开发技术的能力,又发挥了推广服务部门找市场、找用户的优势,从而保证了科研单位集中力量从事科研开发,又可以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第二,科研单位与涉农企业相结合。我国一些农业科研院所与相关企业以技术、基地、资金、市场为纽带开展广泛合作,形成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构建产业大市场的成果开发之路。第三,科研单位与市县合作,推进农业产业化。

2、建设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制订规划对各级网络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实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推广部门的资源共享,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科技咨询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产品消费者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具体表现:第一,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联系农产品的产、供、销。建立一个在政府监管下的大型农业供销网站,采用免费和开放的形式服务,让基层农民能够免费得到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可以在乡镇的农林部门设置基础的信息服务点,采用以自然村为单位,有组织的将其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以及联系方式对外发布。同时村民也可以在网站上查找到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第二,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快速发布病虫害疫情。利用信息技术将省、市、县的农业部门和当地的气象部门、环境监控部门、医疗部门联系起来,将得到的各种警告警报信息进行灾害等级评估,对可能产生的破坏结果利用专用电子邮件的形式第一时间向各个基层单位发布,再通告基层的农业部门向农业生产者发出警告。同时将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整理成文档,通过网络快速发布,有利于及时预防和解决大面积的突发性疫情和灾害。

3、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为了在一定时期内使我国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显著提高,实施系统培训计划就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推广人才工程。因此,应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途径,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公开招聘、单位推荐、专门培养等方式,增补一批富有活力、高学历的人才补充到推广队伍中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2]。除了注重产中技术的专业培训外,还有必要开设一系列其他相关的培训课题,如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农业推广技法、农村市场调查、组织管理学、农村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农业概论、传播学、市场营销、农业政策与法规、农业推广学等。鼓励和支持农村推广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在职深造,如参加全日制的专科、本科自学考试学习,参加硕士研究生班学习,对基础较好的还可鼓励攻读博士学位,力争在不长时期内,能够在全国范围内造就出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农业科技推广专家。

参考文献:

[1] 朱方长.建立高效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系统原则和思路[J].农业科技管理,2004,1.

[2] 耿东梅,陈梅香,赵秋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述评[J].农业科技管理,2007,4.□

作者:徐岱青

第2篇:探讨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

摘要:随着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农业科教推广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改革创新。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推广模式;体制健全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原因

1.1资金使用不当问题

国家投入农业的资金逐年增加。但实际资金的使用效益率却不高。①农业投入结构还不合理,生产经营性项目上得多,基础性设施投入少,资金运作效果欠佳。政府还没有从竞争性投资领域中完全退出;②项目安排上撒“胡椒面”现象较为突出,顾及方方面面,大项目少,小项目多,农业资金的整体效益得不到应有的发挥;③缺乏统筹协调。一方面是一些重大项目需要集中投资时,由于部门之间各自为战,使有限的资金难以捆绑集中使用;另一方面对一些经营性项目还存在重复投入现象;④重项目轻管理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支农资金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挤占、挪用现象仍有发生。农技推广经费难以得到保障,许多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经费除市级财政基本可以落实外,基层农技单位(如县、镇)落实农技推广的业务经费的比例很低。

1.2人才问题

1.2.1农民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实际留在农村从事农事的大多为老人、妇女、身体有缺陷者,他们大多受教育水平较低,在加上农村信息闭塞、教育培训不足等原因。造成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主动采用新技术的要求。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

1.2.2农技人员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基层农推站在人员和业务经费等方面全部由乡镇负责,上级农业部门只作为业务指导。①这种管理体制使进编的权限下放,一些地方管理不严,造成了不少非农技人员进人农技人员编制的问题。非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懂农业技术,也无力承担农技推广任务。而原有的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也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的现象;②基层一些地方农推站正常工作所需的仪器和设备较少,正常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有交通工具的单位少,农技人员到村组进行业务指导多数是靠走路或骑自行车,工作效率低,待遇较差,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③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培训和专业进修的机会,部分人员知识已经老化,难以适应新型农业发展的需求。

1.3农业技术应用推广不畅问题

1.3.1科研成果问题

现代农业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对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买方的消费需要相适应。

1.3.2农技推广效率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对农技推广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后效益与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不相挂钩,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慢、效果差、服务质量无的局面。

人民公社解散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村委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

2 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2.1公司+基地+农户

“公司+基地+农户”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综合开发的一种新的经营形式,实行供产销一条龙、农工贸技一体化、振兴农村经济的一种形式。“公司+基地+农户”的基本内容。包括公司、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家庭经营三个层次的经济联合体。“公司+基地+农户”是一种能真正实现企业和农民“双赢”的经营模式,其运行机制是:①企业通过合同、契约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与农户建立种植、购销关系;②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和服务,并有偿或无偿提供种源、繁殖材料、化肥等;⑨通过事先约定的保护价或订单农业方式,企业收购农户的农产品;④农户直接实施农业生产。并以合理价格出售合格的农产品给合同企业。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优势:①以公司企业为龙头,用其自身所拥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基地的农业示范,使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发挥潜能,企业有了自己的拳头产品;②农民通过基地务工及加盟的方式不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保障,同时避免了因天气、种植技术、投资市场等因素带来的种植养殖风险;③企业拥有资金购买检测仪器,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实施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等残留检测,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提高品质;④公司因占有市场,占有资金和技术,充分发挥了土地的潜能,回避了各种农业风险。效益非常乐观。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①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供销企业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等)的生产与供销企业。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常去做一些宣传与推广工作。对农民增加科技知识,正确使用农业生产资料,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企业的推广只围绕自己的产品进行,有的企业甚至还抬高自己。贬低另4人,不能给农民以全面,准确的知识,也经常出现一些

作者:刘 琼

第3篇:试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以及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促进国内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农业产业的优化和创新,保证能够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强提升农业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社会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关于现代社会中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农业部门应该加大推广力度,明确技术的针对方向,有助于带动当地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推动农业的创新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仅供相关人士借鉴。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创新

根据现代社会农业技术推广情况的调查了解,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能够有效提升当地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率,有助于提升农业经济在社会市场经济中综合竞争力,同时从地区层面上看,能够有效降低贫富之间的差距,因此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或者当地政府可以将地区的农业经济进行有效的整合,实行统一的推广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实现国内农业产业的顺利发展。

1 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进行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对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逐渐增加,因此我国农业产业需要加强对现有技术的创新和發展,保证能够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加强对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优化和完善,增加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的产量和推广效率,促使国内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保持上升的态势,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1]。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发展,农业相关部门在加大推广力度,完善推广规则的同时,对农业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开发,能够有效提升农业技术的社会价值,能够解决更多的农业发展问题,满足农民对技术的需求,促使农业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得到显著的提升,为国内农业的未来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2 关于现代社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 原有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的模式和规模已经不适合再利用

根据现代社会农业技术发展情况的调查了解,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模式处于瘫痪状态,并且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和优化,导致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推广机制处于废弃情况,这也是国内农业发展的重要难题,同时根据研究发现,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合格,不能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严重阻碍国内农业产业的稳定发展[2]。

2.2 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采用不适合社会市场发展规则的推广方式

根据现代社会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调查发现,国内农业技术推广市场的情况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推广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能够保证农业技术的正常使用,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收入,但是经济的涨幅比较小,对于推广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农业技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导致地区的经济水平呈现出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没有针对农业技术推广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解决措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国家农业部门针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实施发展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改进,有助于提升当地社会经济水平。

2.3 当地社会中农民对农业技术的功能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根据现代社会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发展情况的调查发现,存在农民对农业技术的功能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导致农业经济的推广政策无法进行有效的推广,严重影响国内农业产业的正常发展,导致当地地区的经济水平比较低,不利于国内农业经济的有效提升。

3 针对现代社会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进行创新制度有效措施

3.1 需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全面创新

关于社会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发展,农业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技术的优化和研究,保证农业技术能够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问题,达到满足农民需求的能力,促使当地经济水平的有效提升和发展[3]。

3.2 需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根据现代社会农业发展情况,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实现国内农业产业的正常发展,同时农业相关部门需要认识到农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不仅能够提升农民的专业能力,还能够有效推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发展。

3.3 农业需要构建专业的相关法律机制

根据现代社会农业发展情况,农业相关部门可以构建专业的法律机制,能够对农机技术进行专利保护,能够保障农机技术在政府农业部门的有效利用,从而能够维护农业技术在社会经济农业经济中的正常使用和推广。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发展形势,可以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环境的管理,并且政府加强优惠力度和颁发鼓励政策,从而实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在社会经济中的稳定发展,实现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国内农业部门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创新和优化,满足社会中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实现国内农业的健康发展。关于现代社会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需要深化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还可以构建专业的法律机制、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能够有效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科学性和创新化,从而实现农业技术的全面发展,促进国内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运山.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与方法的创新[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197.

[2] 谭忠.关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8(21):207.

[3] 任丽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与改革措施[J].南方农业,2017,11(2):83,85.

作者:张培培

第4篇:创新农技推广体制提升农技人员能力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

提升农技人员能力

江西省新干县农业局

涂小龙

近年来,新干县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大胆探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对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稳定推广队伍,提升农技人员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1.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全县各乡镇设置农业综合服务站和畜牧兽医站两个正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115名,实有人数108人,其中农业综合服务站72人、畜牧兽医站36人。乡镇农业服务站人、财、物“三权”归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做到人员统一聘用,统一调动,统一考评。2009年乡镇农业服务站实行“农业综合服务站”和“畜牧兽医站”两个机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机制,构建“综合管理、整合资源、集中办公、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配备站长一名,副站长一名,实行站长负责制。

2.主要措施

2.1健全保障机制,稳定农技推广体系。为保证基层农技推广有机构办事、有人管事,我县从机构、人员、财力三方面予以保障。我县分别在2003年乡镇机构改革时将乡镇农业四站合并为农业综合服务站,在2007年按畜牧体系改革政策要求,将畜牧人员从农业综合服务站中独立出来,在乡镇设立农业综合服务站和畜牧兽医站两站,两站均定为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财、物全部由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

2.2明确岗位职责,强化目标管理。一是定岗定责。全县乡镇农业服务站设定了粮油、经果、能源、农机、水产、畜牧、经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八个岗位,实行“一人多岗、一岗多人”,岗位责任落实到人,中心工作人人参与,工作有分有合。二是强化目标管理。县农业主管部门制订下发了《新干县乡镇农业站管理办法》、《新干县乡镇农业站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大工作效能监督力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局组织人员不定期进行检查,强化服务承诺和首问责任意识。大大增强了农技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

2.3狠抓业务培训,提高技能水平。我县每年都要定期组织农技人员参加业务培训,聘请专家、教授授课,时间不少于6天;积极选派农技人员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出台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各类学历教育,每门科目补助80元,激励大家提高业务水平,先后有50多人参加了农业方面的学历教育。目前,我县农业系统有专业技术人员208人,占在编人数的97%,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数达74人,整个队伍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

2.4创新推广理念,强化服务功能。一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有效将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我县鼓励农技人员通过租赁、自办、入股、技术承包风险承担等形式,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抓好样板,通过示范带动,把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辐射到千家万户。目前全县每乡镇农业服务站均建立了2个以上示范基地。二是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构建 “站+基地+农户”、“站+专业合作社+农户”和“站+专业户+农户”三种服务模式,开辟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和咨询与现场指导相结合两种服务途径,让老百姓听得明,看得见,学得会,我县每年培训、咨询农户达3.1万余人次。

3.主要成效

新干县通过创新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夯实管理基础,使服务“三农”工作更加有力、有序、有效。一是有力。通过整合人、财、物等资源,使经管、农技、农机、畜牧四站各自为政、人员松散、工作乏力的状况得到改变,提升了基层农业站所形象,激发了干部职工工作热情,农业服务站服务“三农”的工作实力、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二是有序。通过创建首问责任制等八大工作机制,农业服务站工作日益有章可循。以往各站人员都仅有2-3人,工作顾头不顾尾,工作人员下乡或休假,群众来办事经常找不到人,现在找人方便,服务及时到位,各站呈现出运转规范,健康有序的良好势头。三是有效。首先工作理念的转变催生了人性化服务,乡镇农业服务站将“以农为本、服务至上”理念贯穿于工作始终,为群众提供周到服务,努力做到有事必帮、有求必应;其次服务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对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开展一对一的综合服务,以点带面,将服务效应辐射到周边农户,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5篇: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

高新区建筑节能发展应用

高新区贯彻落实《合肥市促进建筑节能发展若干规定》和《合肥市建筑节能“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充分利用“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的独特优势,围绕明确工作任务,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技术支撑,加强监督管理,建筑节能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高新区建设发展局成立了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建筑节能领导小组,加强源头管理,确保建筑节能推广。在工程报建阶段,严格审查施工图审查意见书和审图合格证,对涉及建筑节能设计的审查意见尤为关注,确保从源头把关,严格监督管理,确保任务完成;在建筑节能质量管理方面,突出工程建设过程控制与产品流通使用环节监管两个重点,完善管理机制,包括施工图专项设计与审查、节能产品备案管理、节能施工专项资格认证与人员持证上岗、节能工程专项验收、节能建筑测评标识与信息公示等制度。高新区建设发展局还积极响应新文件要求,在财政性投资项目优先推广应用节能产品和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2012年新建拆迁安置小区6个(161万m2)和新建保障房项目3个(16.9万m2),在初步设计审查时就要求严格按照《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合建[2012]39号)文件要求,进行太阳能一体化设计,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应用,并拿出3500套近20万m2的公租房采用住宅装修一体化,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先进住宅产业化技术。

高新区率先垂范,大力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高新区作为合肥市“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西部组团的核心区域,是首批“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全国首批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在建筑节能保温产品及体系、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方面加大示范工程推广力度,特别是对财政投资的公共建筑,要求尽可能的采用可再生能源、新型建筑材料,起到率先垂范作用。在项目规划设计条件中,明确对不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项目不予审批,同时积极倡导项目单位应用可再生能源、新型建筑材料,鼓励项目申报绿色建筑。现有可再生能源如下:

1、地热应用。目前,高新区“合芜蚌试验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9.1万m2)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已较好的观感较高的质量投入运行,取得明显的节能效果,减少能耗近50%,获得国家、省、市补贴资金400余万元。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在提供规划设计条件时要求按照《若干规定》,鼓励和推广该项技术,在建的安医附院高新医院,正在进行该技术的设计论证阶段。

2、金太阳工程。高新区作为国家首批13个金太阳工程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之一,全区共有赛维、晶澳、阳光电源、3M、中建材等太阳能光伏制造、研发企业30余家,构建了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2011年全区光伏产业实现工业产值75亿元。力争到2015年,全区集聚光伏企业10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伏产业研发、生产和应用示范基地。目前,金太阳示范工程一期装机容量13.59MW,预计年发电量1481万KWh,总投资2.18亿元,二期计划装机容量10.13 MW,预计年发电量1104万KWh,总投资1.89亿元,三期计划装机容量30.81MW,计划总投资4.37亿元。

3、屋面太阳能发电系统及其他。已实施项目5个,建筑面积14万m2,在建建筑屋面拟利用太阳能发电面积30余万平米。LED灯、风能、太阳能灯等新型节能灯大量运用到园区道路照明中,

既有效节约了电力消耗,又提高了节能型照明光源应用率。

4、绿色建筑。高新区将从土地利用条件等方面入手,加大项目创建绿色建筑引导力度,加强政策支持,为实现合肥市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做出更大贡献。

第6篇:某县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 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县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农村生产发展、农业增产达效、农民增加收入,必须依靠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已明显不适应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及“一免三补”政策出台后,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步伐加快,严重冲击了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的职能不断弱化。在新形势下如何健全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做好农技推广工作,使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县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旧有农技推广体系已极不适应,改革势在必行。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我们推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根本。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措施在于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说到底在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离不开农技推广体系这一主要渠道,离不开农技推广工作者这一群体。只有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搭建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才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文章-http:// 找范文,到]

2、旧体系存在的种种问题,逼迫我们推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有的农技推广体系普遍受到了冲击,就绥棱县而言,可以形容为“网破、线断、人散”。“网破”是指县、乡、村、屯四级农技服务网络不健全、不完善,只有县乡两级组织存在,且服务手段落后,机制不活,管理不畅,职能弱化;“线断”是指村屯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出现断层,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寥寥无几,即使有也没能发挥作用;“人散”是指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流失、队伍不稳、整体素质不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减少,多数乡镇只有一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甚至有的乡镇一个人也没有。这样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3、农民群众盼科技的强烈愿望,要求我们推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由于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一免三补”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日益强烈。特别是,农业遭受严重病虫害后,农民对科技的企盼更加强烈。去年我县农业发生了大面积的稻瘟病和大豆菌核病,农民对科学种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科技、重科技、用科技的氛围进一步浓厚,强烈渴望有一支过硬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构建上下贯通、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四级农技推广网络。

1、优化县级,加强农技推广中心建设。一是提升规格。在原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将县农技推广中心升格为正科级单位,核定编制37个(暂用24个),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二是调整机构。撤销了原来内设的推广站、土肥站、经作站、水稻站和环保站,并把县农科所并入推广中心,组建了测试中心、植保站、科研所和综合办,并对其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三是竞聘上岗。根据县农技推广中心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科学设岗,以岗选人。通过公开考试、考核等办法对除县中心主任外的所有人员实行竞聘上岗,优化人员配置。我们要求县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必须先竞聘区域中心站职务,再竞聘测试中心主任、植保站站长、综合办主任和农科所所长,最后竞聘农技推广中心其他岗位。经过竞聘,县推广中心有12名人员充实到了区域中心站,实行三年一轮岗,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队伍长期存在的头重脚轻的弊病,强化了基层工作力量。对县中心其他人员除主任外全员竞聘上岗,签订三年聘用合同,实行死编活人,动态管理。对4名落聘人员,我们实行了待岗管理,只发基本工资,三年内单位有空岗,允许其参与竞聘,仍然落聘的三年后纳入人才交流中心管理。

2、整合乡级,跨乡镇建设区域中心站。我们把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的农技推广职能划出,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地理位置,建立了***3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其中,**区域中心站服务**镇、**乡和**乡,重点研究推广水稻生产技术;**区域中心站服务**乡、&&镇和&**镇,重点研究推广大豆、玉米生产技术;**区域中心站服务*(*(乡、**乡,重点研究推广瓜菜、特色作物等经济作物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区域中心站规格为副科级,站长由县中心副主任兼任。区域中心站的人、财、物、事四权收归县农技推广中心垂直领导,所在乡镇协管。区域中心站的建站费用全部由县里负责,现已购回3辆微型车,并拟为每个站建设200平方米的独立办公用房。区域中心站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按实际聘用的在职人数核定,此外县财政每年还为每个区域中心站增拨经费1万元。经费由县中心统一管理,实行报账制,由县中心在财政结算中心统一核算。在区域中心站的人员选用上,核定3个区域中心站编制24个,目前从乡镇财政开支人员符合条件的人员中选聘了15人,聘期3年,加上县派12人共27人。对落聘的原乡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由乡镇政府重新安排工作,并取消相应的技术岗位待遇。

3、完善村屯,设立科技示范户和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我们根据屯型大小,在每个屯设2—3个科技示范户,在每个村都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主要职能是协助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广实用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承担县乡两级试验示范任务,并监测本地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向区域中心站及时反馈信息。在科技示范户的确定上,我们通过电视公告、本人

申请、群众举荐、村委会把关,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考核的办法,将一批热爱农技推广工作、群众威望较高,特别是具有一定农业技术示范能力的种田能手确定为科技示范户。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示范户在本村选举,推出协会会长人选,通过考核审批后,发放聘任证书。

4、强化管理,建立健全与改革相配套的制度和机制。改革后的农技推广新体制,能否顺利运行,能否发挥作用,管理至关重要,核心是如何管好人的问题。在加强管理上,我们实行了“三制”。一是岗位责任制。制定出台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县农技推广协会会长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县农技推广示范户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干有目标,奖有抓手,罚有依据,切实做到了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激励人,以制度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二是工效挂钩制。对竞聘上岗人员实行津贴和奖金活发,将津贴的30%和奖金作为岗位活发津贴,按照目标考核情况兑现,打破了在工资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考核不合格的津贴部分全部扣除,连续两年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档案交由人才交流中心管理。为便于考核、兑现奖惩,自去年12月份我们就将乡镇农技人员工资收由县中心统一发放。三是利益驱动制。采取调工资、给补助等措施,进行利益引导。农技推广人员的各项补贴,一定三年不变。对县中心下派到区域中心站的人员,每人向上浮动一级工资,高级职称的每月补助100元,中级职称的每月补助70元。对从乡镇竞聘上岗的区域站人员,每人向上浮动一级工资。屯科技示范户,可优先承包半垧机动地,村里每年给解决2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资金。村农技推广协会会长,可优先承包一垧机动地,村里每年给解决4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资金。

工作积极主动,群众反响良好,新体系的生机和活力已初步显现。

1、整合了资源,强化了基层工作力量。乡级农技推广人员理应是整个农技推广体系的中坚和骨干。但长期以来,优秀人才往往集中在县级以上单位,乡镇力量薄弱且分散。改革后,我们将县优秀农技推广人员充实到了乡镇区域中心站,增强了区域中心站的整体实力。从而,改变了原来优秀农技推广人员不接触基层,农民群众见不到高层次人才的现象。为解决学非所用问题,把同一类型的专业人才相对集中,增强了工作力量,原来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人员,现在都按其所长安排了工作岗位,使农技推广人员结构得到了优化组合。

2、完善了网络,农技推广队伍不断壮大。改革前,原有的村屯农技推广机构名存实亡,仅凭县中心工作人员和乡镇兼职工作者难以完成工作任务。例如,我县原农技推广中心和农科所加在一起只有63人,要服务全县10个乡镇、76个村、500个自然屯、4万多农户,简直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改革后,我县成立了76个村农技推广协会,发展了307户科技示范户。通过开展“菜单式点学”方式,对科技示范户进行了重点培训,然后通过他们结合自身的种植经验,向周边的农民传授这农业技术,说服力和可信度大大提高,农民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较好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断层的问题。

3、激发了活力,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改革后,科技人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由于推行了新的工作机制,让每一名农技推广人员身上都有目标、有责任、有担子,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了主动服务意识。例如,在区域中心站办公车辆没有配备到位时,为了尽快深入下去,有的干部开自家的微型车下乡开展培训。各级农技推广中心不断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全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药剂。今年,我县全面开展了测土配方试验,现已采土样4300多份,全部输入了微机,送到省里进行测试。农技推广人员还积极发挥示范引带作用,建设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带,目前均已初具雏形。科技协会会长每人都承担3—5项新技术示范项目,这样对周围的人具有很强的可信性、可学性、可比性。

4、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空前高涨。今年组织开展的科技培训,形式内容灵活多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宣传,既有课堂讲解、现场解答,又入农户、入地块进行指导,农民群众围着科技人员问这问那,深受普遍欢迎。年初以来,组织12个小分队驻村入户宣讲农业科技知识,培训面达到了95%以上。在培训过程中,常常是这一村还没结束,别村的农户又来请他们。我们为农户发放了服务联系卡,把服务区域科技人员的电话向农户公开,入春以来,农技人员的电话也往往是一个接一个,成了服务热线。今年全县各类科技示范园区达到84个,面积22800亩,分别比去年增加70个、15200亩,其中县级园区4个,乡级10个,村级70个;在园区落实了20项新技术,在全县推广了18项新技术,其中推广水稻两段式育秧面积1200亩,水稻大棚增加200栋,全县机插面积增加10万亩。

第7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农业部将抓紧研究探索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推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用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同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制定扶持政策和管理服务办法。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逐步扩大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在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农业部将从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行市场化,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强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扶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鼓励支持经营性组织参与各项生产服务。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启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

此外,农业部还将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建活动,建设信息化监管平台,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加大农村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背景链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其中一条重要内容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原因】

一方面,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投入,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对农业的支持体系。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超过

1.2万亿元,这些投入使农业技术装备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比如农业机械化率已经超过50%,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农村空心化、农业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传统家庭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增收只有依靠外出打工和承接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两种方式。这也要求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并为这一创新创造了条件。

【内涵】

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四个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它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衔接等不同环节的各种创新,如种植养殖大户、专业户、合作农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再如“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市场”等经营形式。

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家庭农场这种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与大户的区别在于,前者有比较长远的规划且规模适度。比较典型的家庭农场,如上海松江附近的,全部种粮食,规模在80亩至100亩之间,也就是夫妇二人加上社会化服务所能打理的面积。这样既保证了规模适度,又能在当前条件下实现比外出打工收益更高的目标。

【注意事项】

在鼓励土地流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创新农业经营形式,是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不是另搞一套,必须保障农民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不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这就意味着不能盲目追求集中和扩大规模,流转一定是一个过程,土地经营的规模取决于城镇化的质量和真正能够提供非农就业的水平。其次,要重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劳动力转移、老龄化和经营形式创新,在农业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社会化服务需求,政府、相关企业和组织要抓住机会,为农民提供服务,这也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涵。

第三,工商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进入农村时,一定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要替代农民在生产环节的作用。农业生产不提倡雇工经营,农民给老板干活一般效率都不会高。其实除了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企业能够介入的领域还有很多,包括生产服务、加工、流通和信息收集等。

这是一个很长的链条,也有很大的空间,企业只要能够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与农民结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完全可以在农业领域有一番大的作为。

第8篇:提高农业推广体系的科技推广 能力

加强机构建设,确保职能有效履行

(一)明确公益性职能任务。进一步强化我团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根据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将我团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承担的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有害生物及农业灾害的监测,病虫害防治和植物疫情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推广和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方面的公益性职能,细化成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和要求,落实到每个推广机构和每位农技人员。

(二)创新管理体制。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特点,加强农业主管部门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和指导。

(三)科学核定编制。根据我团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职能和任务,本着精干、高效、合理的原则,结合当地农作物种类和种植面积、连队和职工数量、地理条件和交通状况等,科学测算、合理核定并落实我团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确保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履行。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一)试行人员聘用管理。可以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农技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事管理制度。

(二)强化人员培训。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根据不同需求,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对我团农技人员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实施农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分期分批选送我团骨干农技人员到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研修、继续深造,提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造就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

(三)逐步实行农技人员准入制度。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农技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专业考核培训,达到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方可参与岗位竞聘。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技人员聘用条件,并选择改革进展较好、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待取得经验并完善相关制度后,逐步全面推行。

(四)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下乡支农。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服务计划,创新用人机制,引导鼓励专业素质高、作风踏实的涉农专业大学生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服务,通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领办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发挥大学生知识新、眼界宽、信息灵的优势,为发展生产、致富农民,为我团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注入新生力量。

创新运行机制,增强农业技术推广活力

(一)全面推行农业技术推广责任制度。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岗位责任,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对象及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推行工作日志和考勤制度,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

(二)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办法,积极推行由农民群众、农业主管部门和推广站三方共同参与的绩效考评机制。要将农技人员的工作量和进连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职工对农技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考评结果要与农技人员工资报酬、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研修深造等挂钩。

(三)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农民需求,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全面推行以农技人员包连联户为主要模式的工作责任制度,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新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现代传媒开展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手段的作用,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息化。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示范片、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等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广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农科教、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有效形式。采用招投标制、政府订购、委托服务等方式,探索农业公共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

加强条件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一)加强设施条件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和多功能、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加强我团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施条件建设。重点加强技术服务场所建造和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的配备,实现我团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保证基层农技人员能够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与现有科研教学单位试验基地、良种繁育场、示范农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结合,围绕当地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创新试验示范基地的运行管理模式,将试验示范基地建成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和农民的学习基地、农情信息的采集基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基地。

充分发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一)认真履行好公益性职能。我团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切实履行好公益性职能,宣传贯彻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围绕当地需求制定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做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及时准确发布农作物病虫害预报并抓好防控措施落实,加强农业生产投入品质量监管,积极配合做好农业灾害的应急处置,开展农业公共信息的采集与发布,抓好职工教育培训和科技示范户培育工作。

(二)强化桥梁纽带作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切实发挥上联专家、下联农民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联系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专家,及时反馈农民的科技需求,切实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积极引进科技成果,扩大技术供给,协助专家与农民对接互动,促进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实现专家成果转化与农民科技需求的有效链接。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要认真履行农业技术推广职责,扎实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三)推进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发展。我团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服务需要和服务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发挥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引导作用,加快推进农业服务多元化发展。支持和帮助职工建立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指导专业服务组织开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农机作业与维修、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等农业生产服务,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引导涉农企业不断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为职工提供市场信息、生产技术和销售服务,增强服务和带动能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农业科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参加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协调小组,统筹指导我团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工作。各地要把我团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对改革与建设的重点环节明确各有关方面的工作职责。在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好职责,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团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工作。要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一并纳入区域整体工作规划,同步推进。

(二)强化经费保障。上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认真落实中央要求,把乡我团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科技培训、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工作的支持力度。要积极争取把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加强设施条件建设。

(三)健全法制保障。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新要求,以增强为农服务能力为目标,尽快制定和修订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确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性质、职能任务、管理体制、人员管理、工作要求、保障措施以及执法主体、法律责任等内容,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法制化建设进程。

(四)加大表彰宣传力度。对长期扎根基层、服务职工、取得较大成绩的基层农技人员,要加大表彰和奖励力度。大力宣传基层农技人员牢记宗旨、扎根基层、艰苦奋斗、服务职工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建功立业。认真总结和推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好的经验和模式,大力宣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成果,大力宣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农技人员新形象,开创农业技术推广新局面

实践证明,农业技术推广首先是一种根据农民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的服务。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农业技术具有准公共产品特征。因此,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该坚

持如下原则:

1、公益性和经营性技术推广相结合。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要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国家举办与国家扶持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让农业技术作为特殊商品走向市场。

2、无偿服务与有偿经营相结合。

要搞活农资经营,坚持将农资经营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要创新科技经营,实现技术服务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要尝试租赁经营,农技服务站作为建在乡村、面向农民的农业科技实体,为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搭建平台。要扩大流通经营,农技服务站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与农户签好订单合同,实行保底价收购农副产品,既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又争取到了广大农户的信任支持。要推行股份经营,农业站以股份经营的形式,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基地、办公司、联农户,实

现多渠道创收,带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

3、生产技术指导与市场营销相结合。

要借助农技服务站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优势,促进产品的销售,营销人员必须同时是技术员和售后服务员。要建立生产技术咨询服务体系,通过农业信息网、农业信息宣传单等多种载体,及时为农民和产业化企业提供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信息。建立由市、县、乡、企业参与的、反应迅速的农业标准信息网络体系,向农民宣传、传授、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标准。通过农业技术指导减少市场交易风险,提高农

业市场流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4、集中示范与推广普及相结合。

在产业化过程中,生产示范与推广教育科技联合办学培养技术人员,并且与科技部门联合共同开发新技术,把技术培训、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融为一体;以科技能人、专业大户为依托,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周围农户科技致富,在示范中实现与推广应用相结合;集中专家意见,在决策上给予示范结合;在农业高科技示范区的建设中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充分发挥农、科、教等方面职能部门的作用,促进全社会积极投入示范区建设。

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的对策

1、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

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改变供求脱节的技术供给状况。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

广机制。

2、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的技术推广可以委托协会等涉农服务组织进行。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改制或精简后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降低在技术市场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推广效率。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成为联接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则能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高

新技术的推广效果。

3、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

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通过逐步制度化,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要利用“绿箱”政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使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支持符合国际通行的惯例并达到国际平均水平。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离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难以实现。我国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低,但又最讲究实际,并相对保守、狭隘,改变他们的传统生产方式更需要通过事实进行演示。因此,要创造条件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开展示范性农业技术培训。还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发展农业技术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从而促进技术推广市场化进程。

明确公益性职能。各地(州)、县(市)要严格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职责定位。县市及县级以下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农业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有害生物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病虫害防治和植物疫情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推广和质量安全的监管与配套服务,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培训教育服务,新农村能源建设等。植物良种繁育、良种推广、技术咨询等一般性的推广服务,要在改革中积极探索新的运作方式,增强其活力。

(二)科学设置推广机构。各地要按照精干、统

一、效能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设置,要按照承担国家公益性职能的要求,充分考虑县域农业主导和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健全机构,充实队伍,加强力量。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在隶属关系上以县管为主,进一步加强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县级农技推广中心的监管,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行统一管理和指导。村级服务站点建设,要纳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根据需要配备必要的培训设备和简易常规的检测设备。力争3年内实现大村有1-2名、小村有1名农技推广员。

(三)理顺管理体制。着眼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到专人专岗专用,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集中精力为“三农”服务。在人员编制不作调整的情况下,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监管,负责全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计划制定、组织实施、考核验收等方面的管理指导;乡镇机构的人员、经费、资产等由县级农技推广中心统一管理,在人员调配、考评和晋升中,应充分听取乡镇政府的意见。乡镇政府要负责提供乡镇机构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配合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一)科学核定人员编制。按照“整合力量、专业互补、因地制宜、精简效能”的原则,结合当地财政保证能力,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水平、县乡生产规模、自然地理条件、农作物种植种类和面积、交通运输状况、行政村和农户数量、专业特点等因素,由各地州、县市具体测算编制,统一核定,按程序审批。为确保公益性职能履行,要求在乡镇以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数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得少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的合理比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由自治区实行总量控制,县市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一经核定,应专编专用,任何单位不得挤占和挪作他用,防止出现在编不在岗和混岗混编的现象。

(二)严格实行竞聘上岗。今后凡从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的人员,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竞争或竞聘上岗的方式,择优聘用,一聘三年,逐步建立起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人事管理新机制。竞聘上岗既要注重相应的学历、职称,更要注意实际操作能力,经过相应的专业技术考试和实际操作能力考核。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聘用在编在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编制和岗位范围内招聘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新录人员公开招聘考试工作试行办法》和自治区关于《事业单位新录人员公开招聘考试工作试行办法》实施,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通过考试、考核的方式,择优招聘。要严格把关,确保上岗人员中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0%。

(三)实行农技推广人员准入制度。贯彻落实《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和《自治区贯彻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从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农技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经自治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持的专业技术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达到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方可参与岗位竞聘。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技人员聘用条件,并选择改革进展较好、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待取得经验并完善相关制度后,逐步全面推行。

(四)完善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制度。制定并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总体规划,分年度组织农技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专业技术人员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同时,实施农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每年必须进行15天以上新知识新技术的脱产培训,有计划的分期分批选送技术干部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研修、继续深造,提高职业水平和学历层次,造就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操作水平强的高素质农技推广人才队伍。

五、创新运行机制,增强农业技术推广活力

(一)全面推行农技推广人员责任制度。各地要结合本地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特点,按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根据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性质,将现有农技推广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合理确定岗位责任,制定岗位责任书,明确各岗位人员的服务职责、范围、对象和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推行工作日志、考勤制度,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

(二)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人员考评制度。各地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办法和绩效考评制度,负责指导各地组织实施。各地要建立健全县级农业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参与的考评机制,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量和入户推广技术实绩作为主要考评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技人员的评价作为主要考核内容。考评结果与农技人员的工资报酬、研修深造、评先评优、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续聘、解聘等挂钩。

(三)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广大农民迫切需要,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加快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场等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发展,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及时遴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组装集成配套技术,搞好技术培训,实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包村联户、科技示范户带动辐射农户制度,促进科学技术直接到户到人到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现代传媒开展技术服务。发挥高产创建示范片、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等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广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技能致富能手等农科教、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有效形式。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有偿技术服务试点。

六、强化支撑保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一)切实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的经费供给。改革建设后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基层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人员知识及技能更新培训、农民素质培训的支持力度。自治区和各级财政要确保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人员和工作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投入力度,切实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经费投资力度,逐步建立健全适应新的公益性职能要求所必要的综合服务设备,充实改善工作和技术条件,提高服务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二)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经费支持。从2010年起,自治区财政预算列支农技推广专项1810万元,逐年以20%的速度增加推广经费,到“十二五”末稳定在5000万元。各级政府地方财政预算中农技推广专项经费不低于当年自治区列支经费的30%。农技推广专项经费,主要用以提升实验、示范和推广功能,保证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运转,专项用于实施自治区农业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农技推广工作的检查、总结、评比、奖励,试验示范基地运转等,切实为农技推广工作正常开展提供保障。

(三)妥善处理好改革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各地要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别是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建设过程中人员的分流与安置工作,实行新人新政策,要坚持平稳过渡的原则,在首次岗位聘任时,对原固定制工作人员,原则上都要上岗;对现有在编不在岗的人员,要限期回单位聘任上岗,没有充分理由不能按期回单位的限期调离或辞职,既不回单位或辞职又不调离的,单位与其解除人事关系。农技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切实解决好基层农技人员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问题,具体办法由自治区人事、社会保障、财政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各县市参照执行。改革建设中,对现有农技推广机构的资产,严格按照资产管理的规定,界定产权,县管乡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出差有补助、下乡有工具,保证基层农技人员能够及时、便捷、高效的开展服务。

七、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建设顺利完成

(一)高度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事关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大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把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措施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认真研究、妥善处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目标责任制,县(市)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自治区将实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评,对各县(市)此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考核,认真总结和推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好的实践经验,对任务完成好的县市进行表彰。

(二)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组织机构。自治区成立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厅,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制定全区农业技术推广和体系建设规划,确定全区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目标任务、督促检查和评比奖励,制定全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准入制度、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督查制度,加强指导,协调服务等日常工作。各级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三)各行各业要大力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自治区发改、财政、编制、科技、人事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都要为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切实做好项目安排、机构设置、编制测算,全员聘用、人员分流、经费预算等组织工作,共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宣传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为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要在2010年底基本完成。

第9篇:你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一)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培育壮大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民股份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差别化用地管理政策。规范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严格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管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制度,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完善农村宅基地有序

上一篇:蔬菜农产品下一篇:改革开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