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市场调查(推荐8篇)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10期
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对绵阳现代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最近,我们按照省委有关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指示精神,组织调研组到绵阳市进行了调研。从地形地貌看,绵阳既有平原、丘陵,也有山地;从农村居民收入看,人均纯收入和农业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各地农资价格和消费水平差异,年末存款余额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从结构性指标看,农业非农业人口比、一二三产就业人口比例等都与全省平均值大致相当(见附表)。因此,我们认为,当前绵阳农业的现状在全省,特别是丘陵地区具有普遍性,对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借鉴意义。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绵阳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业建设总方针,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十五期间新增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97万亩,达到192.9万亩;新增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3个,达到72个;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1个,达到118个;市级龙头企业加工经营销售收入由8.3亿元增至64.2亿元,增长6.7倍;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6.2%,上升9.8个百分点;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例提高12个百分点,达到44%。但仍有以下几个因素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中低产田改造滞后。全市需改造的中低产田仍有240万亩,按每年投入资金4900万元、改造7.2万亩计算,大约要33年才能完成现有中低产田的改造。如果加上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通过占补平衡取得的新增土地,所需资金更大。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按水量计算,本应能满足农业发展用水需要,但由于水利工程少,水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全市大部分县(市、区)缺水,30%以上的县(市、区)严重缺水。特别是“5o12”汶川特大地震对水利基础设施破坏严重,急需投入大量资金新建、扩建、修缮水利基础设施。三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部分重灾县交通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山区行政村至今未通公路,导致先进技术进不来,优势资源盘不活,优质产品出不去,难以实现与市场无缝对接。
2.人多地少素质偏低。一是人多地少导致人均土地占有量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四川为0.67亩,而绵阳为0.79亩,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仍大大低于全国。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多年来,受非农部门比较利益的驱动,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近年来,更出现了部分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即使不能升学,也不愿回乡务农的现象。农业生产经营领域老龄化、妇女化趋势十分突出,使得达到普通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不到劳动力总数的15%,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如三台县永明镇有农业人口25803人,劳动力16056人,达到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1073人,占农业人口的4.1%。
3.缺乏资金扩大再生产。一是村社债务包袱沉重。全市村级债务达到7.9亿元,平均每个村达到200万元,最多的村级负债高达千万元。近年来村级负债不降反增,许多地方增幅还比较大,难以组织扩大再生产。二是多数农民还不富裕。80%的农民没有闲钱,仅仅解决了温饱;20%左右的农民虽有少量存款,但大多用来娶媳妇或是修房子,难以进行扩大再生产。
4.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当前我国农村推行的是以家庭为主体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而且长期稳定不变。由此派生出来的特点是,商品经营规模很小,产业专业化水平不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下。目前,绵阳尚未出现一批有影响跨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广大农村仍然是“家家种粮油,户户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模式。要改变这种小规模作坊式分散经营体制,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需要相当长的过程。
5.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绵阳农科所是全国农业科研单位十强之一,进入了国家小麦、水稻、玉米、油菜育种研究支撑体系计划和产业体系。但8年来每年财政拨款235万元,只够发放离退休人员工资。同时,在搬迁至农科园区后,由于土地产权证长期难以办理,无法以土地进行融资,研发难以开展,单位运转更是雪上加霜。
二、原因分析
按照农业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的要求,现行我国农村政策和生产方式有着诸多的不相适应,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农业生产政策的计划性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城乡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品种和产量是按计划实施,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品种和产量是按区域分配任务,并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规定本辖区的粮食生产任务,其实质仍然是按计划经济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体系是半市场半计划形式,即粮食价格在国家的指导价下交易,农经作物价格按市场价格交易。他们两者同等享受国家的补贴,加之近年来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低于其他商品的上涨幅度,国家对粮食生产的各种补贴和优惠政策,也被其他农资上涨所消化。这必然造成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新的利益不平衡,实质上扩大了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的差距。
2.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实行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农民承包地按土地的“三等九级”标准户均都有,土地分割细小。经过多年来征占土地、修房造屋、人口变迁、婚丧嫁娶等对土地的不断调整,使承包地更加零星小块。我省丘陵地区,家庭承包地一般在10处以上,最多的有30多处。农民在这些零星的土地上,只能从事传统小生产,其根源在于人均承包其田,将农业现代化必需的集约化生产的关键要素--土地进行了行政分割。
3.传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农业生产规模化,而农业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不能按市场化进行配置。难以整合零碎土地,进行集约化生产;难以加快土地流转,用土地换取发展资金;难以提高自身优势,抵御市场风险。由于土地这一关键要素配置的制度性障碍,大大制约了资金、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城乡间的合理双向流动。这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逐步突破的现代化趋势极不协调,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
三、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更新观念,坚持市场化为导向,树立大局意识,转变工作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多元化主体,引导全社会参与农业经营,实现农业生产要素向资本的转变。
1.建设现代农业市场体系。一是改革农业价格的定价体系。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方向,按抓大放小的原则,改革目前粮食的直补政策,根据每年物价涨跌水平实时调整粮食收购价格,让粮食补贴真正补贴到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薯类等生产上,使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实现真正的市场化,逐步建立起新的农业价格定价体系。二是建设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改造升级各类产地批发市场。扶持建设地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销地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加强农产品公共营销促销服务系统建设。三是建立省级农业中心市场。在我省四大城市群建立省级农业中心市场,以连接各地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实行业务互动。各个中心市场要业务连通、功能互补,共同覆盖全省、连通国内市场、对接国际市场。
2.培养现代农业市场主体。一是努力提升农户经营水平,发展现代家庭农场。通过市场化和产业化带动,提高农户专业生产力。通过实施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政策,促进土地集中,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加大科技扶持及培训力度,提高农户的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发展各类现代农业公司。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立较大规模的公司性农场及公司性养殖场、大型果园、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服务中心、农产品贸易公司等。三是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同类生产的农户或企业组建专业协会或各种合作社。鼓励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大力促进建立各种基地合作组织和园区合作组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先进技术采用、产品销售等环节开展合作,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参与力。建立金融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生产提供小额贷款。
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创新。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农业高科技研究,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加快农业核心技术中试、熟化和转化。二是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健全各级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体系,鼓励发展其他科技推广及服务组织,鼓励科技人员采取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开发创业,直接发挥推广作用。三是推进农业生产资料的科技创新。在农机制造、农业设施设备制造、农膜制造、农肥生产、农药生产等领域开展创新,生产供应优质生产资料,提高农业物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四是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继续加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进一步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科技培训。组织各类科技人员下乡,经常对农民进行实地培训。
4.转变土地经营方式。一是通过城镇化提高农民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的水平。制定农转非政策,利用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以土地换社保、土地换住房、土地换就业等多种方式,鼓励目前10%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民转变身份,让他们在自愿放弃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同时,享受等同市民的待遇。二是给予农民更多的土地权益。在用途不变、性质不变的前提下,让他们拥有土地永久经营权,并可继承、置换,以及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转让。增强农业对资本市场和社会资金,对农业技术、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类优秀专业人才,对生产农资产品的龙头企业的吸引力,使他们向农业聚集,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
5.发挥政府的保障作用。一是政府要整合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县为基础,乡镇为平台统筹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发展项目,集约化使用好国家为农业生产提供的各个专项资金,形成综合效益。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好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畜牧业养殖小区、农产品批发市
场、旅游小区等。提高整体功能。要使农田设施和其他产业基础设施衔接,以提高农村产业内部物流效率和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效率。三是建设农产品质量监测系统。遵循国际质量认证标准(ISO系列)和国家卫生安全标准(Haccp),加强农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制订省农产品标准。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切实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
负责人:萧少秋
成员:张良云 胥杰 唐力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8-12-24
1 全县农业综合开发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围绕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发展战略,全县农业综合开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投入,大力发展区域优势产业,积极推进高效农业发展,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成效不断得到提升。“十一五”以来,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共计投入资金29237.44万元,财政投资8494.6万元。其中,实施国家土地治理项目4个,面积2800hm2;实施产业化项目2个、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4个;实施省级丘陵山区基地项目20个,面积4233.33hm2;实施市级特色基地项目11个,面积766.67hm2。项目实施针对制约因子因地制宜进行基础设施改造、依据区域条件因地制宜推进结构调整、结合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推进园区农业、针对产业规模和龙头企业现状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化步伐。
通过项目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产业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壮大。4年来(包括2009年在建项目)共新增水产养殖面积413.33hm2;新增经济林果基地2608hm2,其中,新增苗木1210hm2,梨桃石榴等589.33hm2,无性系茶叶568.67hm2,油茶66.67hm2,蓝莓66.67hm2,早园竹60hm2,吊瓜400hm2,牧草6.67hm2;新增蘑菇基地700万m2。二是设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4年新增设施栽培面积816.33hm2,其中,新增温室大棚1333.33m2,连栋大棚17.53hm2,葡萄钢架大棚37.33hm2,钢架大棚草莓6.67hm2,蔬菜钢架大棚18.67hm2,葡萄棚架63.33hm2,棚架梨50hm2,吊瓜棚架66.67hm2,蘑菇棚700hm2,喷滴灌509.33hm2,新增工厂化秀珍菇厂房4000m2。三是项目区高效农业面积迅速提升。项目区高效农业面积达4580hm2,占项目实施面积的59%,其中新增高效农业面积近1333.33hm2。项目区的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尤其是水产、茶叶、蘑菇、经济林果等集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高效农业得到迅速发展,水产、蘑菇产业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我县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目前项目推进高效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支持农业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涉农部门支农项目规模和投资不断加大,全县产业规模和产业化步伐得到了相应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综观全县农业产业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程度还不高,部分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
2.1 产业集中连片程度不高
除我县水产养殖在圩区发展较集中外,丘陵山区特色产业发展由于县镇缺少统一的规划,加上惠农政策不断推出,一起农民惜地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土地规模流转受限,产业自由发展,产业分布零星、连片不够。
2.2 产业发展规模较小
一般而言,高效农业尤其是丘陵山区高效农业具有投资大、见效慢的特点,茶叶、早园竹作为我县丘陵山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由于农业招商引资质量不高,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工商资本介入较少,大多业主为个体经营,受资金影响,产业规模、档次难以上水平,特别是上水平、上档次的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不够。
2.3 产业化程度不高
一是大多产业规模偏小。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县除水产养殖外,大都产业都较分散加上整体规模不大,产业化步伐滞后。二是配套龙头企业不多。除水产和蘑菇外,我县其它产业龙头企业配套不够,导致产业带动性不高。三是品牌整合程度不高。大多产业品牌各自为战,产业难以体现地方特色,例我县茶叶目前面积有一定规模,但由于茶叶面积分散,导致小茶厂众多、注册品牌杂乱,难以体现区域和地方特色,难以体现出象固城湖螃蟹品牌的整合效应。四是产业链延伸不够。大多产业还处于鲜售和粗加工上,产业延伸效益不高。五是产业外延不够。与观光、旅游结合程度不高,效益进一步提升受限。
3 农业综合开发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认真贯彻省、市农业综合开发精神及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依托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区域布局,强化规划、注重资金整合和项目区招商引资,围绕产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全县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推进规模开发、科技开发、产业开发,全面提升农业开发综合效益。
3.1 全面推进结构调整,拉动产业优化和集聚,构建高效农业发展平台
以规划引领。根据全县资源现状,结合城镇建设、旅游规划,对产业发展定位,打破行政区域,按照农业生态功能区划,打造西圩区以螃蟹为主的水产养殖产业区、东部以茶叶、早园竹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区、南部以食用菌、蔬菜为主的产业区,全力推进全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引进产业新品种,以适应优质化、多样化市场需求。合理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土地集中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反租倒包、土地入股、联营等多种方式促进土地合理流转,为产业规模发展奠定基础。西部圩区以螃蟹为主的水产养殖、南部以食用菌、东部丘陵山区以茶叶、早园竹为主的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作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规划的重心,特别是丘陵山区要以桠溪生态之旅、游子山风景区和花山风景区三大片区为投入重点,结合产业发展现状采取填充式和延展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要求,建成一批集中连片、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基地,形成产业的优化和集聚,形成优势明显、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块状经济,奠定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基础。
3.2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增强产业活力和动力,加快高效农业发展步伐
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等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入土地入股经营等形式,让农民将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让农民变股民,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模式。大胆探索“基地十农户”、“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以点带面,引导和带动农民与市场接轨,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既有利于专业化生产、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效益,又可使农民分享在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得到的收益,保障长远利益,形成高效发展的良性机制。
3.3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促进产业提档和升级,提升高效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抓好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产业发展制约因子;二是鼓励工商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制等多种方式参与投资设施农业,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手段,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产出效益,结合我县水产养殖、茶、早园竹、蘑菇、经济林果,积极发展微孔增氧、钢架大棚、连栋大棚、菇房、棚架,配套喷滴灌等,逐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发展的路子;三是以全县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及观光农业整体规划为依托,融合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大力发展集高效、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增强产业延伸效益。
3.4 强化产品质量控制,创建产业优品和名品,拓展高效农业发展能力
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是高效农业的重要基础,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关键是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强化产品质量控制,推进标准化生产,大力提升农产品内在品质。以“固城湖”牌螃蟹做法为引导,做好全县茶叶、蘑菇等其它产业品牌整合工作,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支持和协助龙头企业升级,扩大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的社会影响,实现产品、企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3.5 加大政策配套服务,优化产业机制和保障,营造高效农业发展环境
要把高效农业规模化真正摆上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全力推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理顺高效农业规模化管理体制。具体抓好四个方面:一是要形成有效投入机制。县积极开展全县涉农资金整合,以县域优势产业为平台,整合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涉农专项资金,围绕总体规划,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优势互补、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实现项目建设提档升级,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不断打造我县产业的亮点和精品。二是要出台有效激励机制。县里要制定出台鼓励投资农业的优惠政策、降低投资农业门槛,引导各种资源要素流向农业、农村,加快高效农业发展动力。同时,出台对镇、村及企业激励政策,按照县域产业规划,对镇、村、企业年新发展高效农业达一定规模、产品认证、品牌争创、带动产业和农民、企业升级等情况进行有效奖励。三是要建立有效服务机制。县、镇涉农服务部门要强化科技服务。大力推广新品牌,高效种养新模式,加大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提高科技应用水平,特别是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运用上的主体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发展高效农业和产业化发展信贷投放力度,建立合理担保模式,为农民、农业企业提供金融信贷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四是要制订有效考核机制。将高效农业发展纳入县对镇、村考核内容,实行年初计划、年中督查、年末考核、及时通报的办法,严格考核,全面推进我县高效农业的发展。
摘要: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高淳县作为传统农业县,农业发展在全县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全县生态优势,深挖资源潜力,推进全县农业尤其是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快速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对促进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到意大利,人们的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一连串的字眼:歌剧、时装、皮鞋、皮具、比萨饼、通心粉、意甲联赛、超级跑车等,在这个如同皮靴状一样狭长的半岛国家中,如此多闻名全球的事物让世界的消费者应接不暇。而在这其中,诸如服装、皮革制品以及汽车等产品为代表的高端市场是中国企业很难进入的,但近些年来,中国的农产品却在意大利市场收获颇丰。
意大利境内多山,缺乏肥沃土壤,农业可耕地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10。意大利是继法国之后世界第二大葡萄酒生产国,另外还生产小麦、水稻、蔬菜、水果、橄榄油等,但除水果和蔬菜之外,意大利却是食品和农产品的纯进口国。根据意大利国家新闻局网站近日报道,意大利从中国进口的食品是意大利出口到中国的7倍。意大利全国种植者联盟称,2007年前10个月同中国在食品贸易的逆差增加了20%,其主要缘由是意大利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受到阻力或限制,如帕尔玛火腿、奶制品和意大利产猕猴桃等;但中国对意大利的水果蔬菜的出口量却急剧增加,主要是苹果、大蒜、番茄酱、栗子、蘑菇、柑橙及加工半成品水果、蔬菜等。
意国检验检疫法规须注意
中国的农产品与意大利有很大的互补性,番茄酱、花生、干豆类、杂粮、食用菌、肠衣等是中国对意大利出口的重要商品。但从近年来的情况看,中国输往意大利的农产品因检验检疫问题被拒绝通关也时有发生。究其原因,绝大多数是因为中国出口企业对意大利农产品检验检疫制度和有关法律、法规缺乏详细的了解,同时对意大利和欧盟较为苛刻的技术壁垒条件也缺乏应有的对策,使得出口蒙受损失。
意大利商品检验检疫部门较多,分工较细,尤其以对动物源性产品和活动物的检验检疫机构庞大。对于从非欧盟国家进口的农产品检验检疫程序繁琐、条件苛刻。意大利卫生部负责协调管理检验检疫的整体工作,分布在各地和口岸的机构主要承担执法工作,还有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专业检测实验室。
来自非欧盟国家的植物源性产品,必须符合意大利和欧盟确定的该类产品的卫生指标以及其它法律、法规文件的要求。对此类产品的检验检疫内容主要包括化学指标和微生物学指标,如杀虫剂、亚硝酸盐、重金属和霉菌毒素等各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含量;放射性化学污染物的最大允许含量;微生物学指标,细菌含量、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霉菌的存有量;深加工产品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香料与调味料的检测与分析;产品运输、保藏过程中使用的有关材料、包装材料、抗氧化剂的检测等。
一、园区建设概况和工作成效
(一)基本情况
我县自然条件差,山高坡陡,平地少,自然资源先天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传统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生产靠天气。此外,农民老龄化,大量中青年劳动力走出农村,转向非农产业,导致大规模弃土现象日益增多。农业发展潜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已成为历届县委县政府面前的难题。
近年来,县委和县政府成立了“三个产业同步,农业、农村、农民协调,富民第一”思考,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工业示范园区”目标,以农业示范园区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重大突破,以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基本要求,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循环发展和绿色生产为路径,以培育市场经营者为核心,以规模、设施、标准化和产业化为标志,因地制宜,在全县范围内完成建设。61122 ”现代农业示范体系探索“在山上建公园,在山下建社区,把农民变成工人”这样一个发展山区现代农业,统筹城乡的好办法。
目前,6个重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总面积9.15万亩,建成核心区2.33万亩,耕地1.14万亩,林地1.7万亩。天宝和中营作为引领全县发展的两个农业示范园区,取得了初步成效,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陈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被命名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示范和引导,按市级示范园区标准建设了种花苗木、木瓜、茶业等示范园区,已初具规模,有效促进了我县山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示范园区的带动下,激发了群众投身农业开发建设的积极性。
(2)工作措施和结果
1.完善园区建设配套机制。一是县成立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明确职责,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总结阶段性工作,安排新的统一攻关任务,重点协调解决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阶段性决策问题。三是每个园区都明确了要重视单位和领导,落实一个县级领导重视,一个部门牵头,一批单位协助落实的措施。
2.构建现代农业示范体系。我们县采用“突出重点,集中投资,突出示范,带动全局”方式,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与城乡发展,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同步建设。“11135 ”城市规划体系(创建宜居县、11个重点集镇和35个生态社区)确定了“61122 ”现代农业示范规划建设体系(即建设6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扶持壮大10个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建立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壮大20个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示范点,积极培育XX专业农民,形成“示范园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推动,家庭农场支持,专业农民经营”五位一体现代农业示范体系。
3.积极探索园区建设模式。我们县抓住了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政策的机遇。生态社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产业示范园区”思路是围绕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移民社区,支持龙头企业积极流转土地,在山上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生态循环产业,根据全区规划和天林路景观综合布局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山下移民社区建设和移民集中安置初步形成“在山上建公园,在山下建社区,就地把农民变成工人”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模式以“仓上镇天宝、城关镇中营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为基础,在这一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4、凑加强援助措施。一是凝聚部门力量,倾斜项目和资金,帮助园区建设水、电、路、网、通等基础设施,全力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建设。近两年来,县政府及各部门扶持了40多个园区项目,投资4000多万元;协调贷款1000多万元。二是从土地流转、金融信贷、招商引资、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现代农业园区优惠政策和支持,形成支持企业建设的良好服务管理氛围。三是坚持园区实际建设,做好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工作,通过技能培训培养一批专业农民;通过引导大型工业企业发展产业,培养了一批农业管理人才;通过园区建设,培养了一批农业管理人才。
5.工农一体化促进园区发展。我县坚持以农业为依托发展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扩张为重点,以订单生产为手段,全力打造涉农品牌产品,推动农业产业增产增收,取得成效。积极引导有实力、有能力的业主投资农业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和支持成功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农业产业或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协调和服务功能,村干部带头流转土地,搞规模经营,带动农村发展,形成“工商资本下乡建设,回乡的可以回乡建设,村干部带头建设”发展模式。通过工农一体化,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土地流转,带动和形成一批主导产业集群,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二.我园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1、发展思路不够清晰。我县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园区业主还没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循序渐进的态度,存在长期规划与短期建设衔接不充分、发展思路不清晰、定位不明确、主营业务不明显、规模效益不明显等问题,阻碍了园区的持续高效发展。
2.商业实体很弱。企业是园区的主体,农业基础投入太少,投资效益低,示范带动作用有限,对后续发展能力影响较大。要想在困难山区把示范园区做大做强,单靠园区业主的力量是很难的,必须注意培养新的园区经营者参与园区的建设和运营。
3.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周期长,成效慢。业主在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投入了大量资金,后续建设资金普遍不足。而且项目管理条件和资金难以及时到位,银行贷款困难,利率高,需要抵押贷款等具体问题,使得园区建设失去了自主性和科学性,支撑效果不明显。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4.公园的功能需要改进。农业示范园区应具有高效、生态、特色、观光的特点。目前,我县的示范园区还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强调农业生产,休闲观光功能没有得到体现。最具影响力的天保农业示范园区虽然注重生态观光功能的提升,但仍处于初期规划建设阶段。
5.品牌营销水平低。园区生产水平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园区,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了园区产品的销售和推广。同时,园区业主在市场评价上也存在偏差。施工前市场调研不充分,市场支持不足,很难打开产品销售的局面。
6.迫切需要加强科技支持。园区经营者文化水平低,技术人才缺乏,产业工人素质低,尚未形成高水平、高效率的园区建设团队,主要是因为高强度的园区建设和生产工作需要中青年劳动力和高端技术人才的支撑,而当地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条件艰苦,难以留住高端技术人才。
7.管理机制需要规范。有“只能进出”“重施工轻管理”这种现象,没有经济效益就起不到示范和推广的作用。一方面是农业主管部门对农业园区建设的行政管理和指导,需要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加强项目管理,解决农民与园区缺乏紧密利益联系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8.实施激励政策的困难。园区建设项目资金落实滞后,建设主体完成项目需要大量资金,影响后期建设;企业投资园区建设较慢,需要发展其他见效快的产业支持园区建设。政府没有相关支持措施;与公园建设相关的具体优惠政策不明确,不利于提高公园建设的积极性。
三、农业园区的发展路径及建议
近年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支撑,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可操作载体。为了进一步规范农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管理水平,促进园区在推进农业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经营中发挥主导作用,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园区发展思路。强大的产业支撑是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发展的动力。业主要结合市县确定的农业主导产业,如木瓜、姜黄、畜牧、茶叶、中草药等。,以方便后期项目资金。第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复合模式。园区要立足实际,精心布局,突出重点,明确主导产业,主辅结合,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形成市场前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产业结构。二是加强产业基地的培育。茶叶、木瓜、中草药等示范园特色明显,产业单一。我们必须努力培育产业基地,提高加工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使园区更大,更强,专业化和精细化。三是提高工业质量水平。在产业发展上,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努力打造生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园区产业结构。四是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系。建立园区与农民的.紧密利益联系,共同推动园区产业发展,从园区出让土地,引进大工业户在园区内建立家庭农场;建立专业合作社,农民入股土地,共同发展产业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厂,让农民在田间劳动,让农民能有效受益。
2.培育新的商业实体。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培育一批能够建设和运营园区的新的商业实体是关键。第一,龙头企业自建园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挥自身资金、技术、信息优势,转让土地,按照“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中的农民”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二是农民合作社率先兴办园区。由村干部或企业家按照“标准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技术型会员、安全型产品”按照“的要求成立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商业模式,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导成员集中力量发展大型产业,合作社负责组织产品加工和营销。第三,农村社区计划建立公园。抓住陕南扶贫移民搬迁政策机遇,以新农村社区生产要素集聚为基础,以安置移民就业为目的,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围绕新建农村社区规划布局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精心规划、包装、策划建设一批前景好、后劲足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第四,家庭农场经营园区。以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和平台,加强招商引资,所有愿意在园区发展产业的涉农经营实体都可以利用园区的规模优势从事生产经营。园区业主应特别注意引进具有商业意识的大型工业企业或企业家,在示范园区内建设家庭农场等产业示范点,提升园区产业效率,实现园区高效运营。
3.拓展有效融资渠道。第一,加强项目资金投入。政府整合项目,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资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园区项目的包装、申报、争取资金,支持业主建设园区。二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大投入,积极吸引国内外资本、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第三,加强生产要素的资本转化。引导广大农民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以及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第四,加大金融贷款支持力度。要建立金融信贷服务体系,增加银行对园区的信贷供应,解决园区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短缺。通过采取政策支持、项目支持、信贷支持、财政补贴、招商引资等多种措施,逐步形成多方融资、多轮带动的新格局。
4.努力提升休闲功能。农业示范园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休闲的重要空间载体。将其升级为休闲,是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建设集科普、生产、销售、加工、观赏、娱乐和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农业园区,成为休闲农业的新农业形式。旅游功能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一是主题提升。结合园区实际情况,建设集观赏、品尝、购物、娱乐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园,强化示范园区的景观印象和观光功能。二是空间提升。建设和辐射区域建设要统筹考虑。例如,周围的村庄可以考虑扩展休闲活动,如民宿、餐馆和农舍,并沿着道路、河流和山脉扩展休闲和度假景观。三是活动升级。设计各种休闲观光、度假体验、科普教育活动和各种主题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和传统节日,设计乡村节日。第四,景观升级。通过造景手法,强化示范园区的观赏效果和景观特色,创造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观光空间。
5、特别重视科技服务的支持。第一,建立专业的技术团队。政府组建专家组,围绕园区发展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筛选出一批先进适用的集成、组装、配套技术,提供操作难度低、劳动强度低、生产成本低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结合人才振兴规划,发展公益性岗位,实行指定服务,建设“科技人员到点,良种良法到场,技术要收”基于。第二,积极应用新技术。鼓励园区业主引进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废物资源化等先进适用技术,扩大钢架大棚、喷(低)灌、温湿度控制设施和计算机监控等应用,加快设施栽培技术推广,加快农产品仓储和冷链运输发展,提高园区科技含量。同时,通过合作和技术投入,鼓励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参与园区建设。第三,加强人才培养。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机制,以大型工业企业为重点,以技术示范为主要手段,积极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地方技术骨干队伍培训。第四,做好市场调研。进一步开展市场需求调查,根据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引进什么样的人才,研发新产品,有针对性地发展园区产业。
6.促进品牌效益的提升。第一,保证产品质量。严格农产品质量监管,对农产品和农业环境进行随机抽样检查,确保生产的农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标准,积极帮助园区业主申报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认证。二是培育农业拳头品牌。充分利用我们的县“裸皮木瓜”品牌和“Xxxx春燕”茶叶品牌,安康“硒”品牌,着力打造一批拳头品牌产品,加强品牌策划和包装,走“商标注册、包装销售和上市管理”方式。第三,做好营销推广。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将农产品直接配送到超市等终端市场,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把握特色品牌的动态管理和信息发布,抓住机遇,做好网络宣传和营销。通过有效的营销和推广,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循环发展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园区品牌。
7.规范经营管理机制。在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运营管理应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第一,规范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在此基础上,释放土地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土地向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集中,解决现代农业园区的土地利用问题。第二,规范项目管理。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向业主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点倾斜绑定。第三,规范市场管理。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园区;一方面,要加强市场准入机制,鼓励园区与市场融合,参与市场竞争,规范农产品入市管理。
片区概况:安徽地处中国华东腹地,近海邻江,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比重大。全省土地面积13.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22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总人口6300多万人,其中乡村人口占80%。农业气候条件适宜,年平均气温14-17度,年降雨700-1700毫米,年无霜期200-250天,农业品种资源丰富,省里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长江、淮河分别流经安徽416公里和430公里,平原、丘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宿州在安徽北部,人口众多,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是安徽省的主要粮食生产地。
主要地区划分:
1、淮北区:指淮河以北地区。
2、江淮丘陵区:包括淮南市和蚌埠市淮河以南地区;滁州市、合肥市全境和六安市除大别山区以外地区。
3、沿江区:包括巢湖市、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安庆市除大别山区以外地区,宣城市和池州市除皖南山区以外地区。
4、大别山区:包括金寨、岳西全境和霍山大部、舒城南部,桐城、潜山、太湖、宿松偏西或偏北部等海拔100米以上连片山区。
5、皖南山区:包括黄山市、石台、旌德、绩溪、宁国全境和广德、宣州、泾县、青阳、贵池、东至南部等海拔100米以上连片山区。
安徽省主要农作物: 水稻、小麦、玉米、大豆, 杂粮:高粱,谷子,大麦,绿豆,荠麦 薯类:马铃薯,甘薯,木薯 棉麻:棉花,红麻,亚麻
油料作物:花生,芝麻,向日葵,油菜 蔬菜:白菜,番茄,辣椒,豌豆,茄子 果树:梨,葡萄,苹果,草莓,李子,杏,枣 茶:茶树,蚕,桑树 糖烟:烟草,甘蔗,甜菜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分布情况及使用的机械
1.小麦:安徽省的小麦种植面积达3600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皖北,为了保证小麦的出芽率,需要在播种前完成的包括前茬作物根茎的粉碎,撒肥,耕地,打埂,平畦等整地作业,且不能有石子,土块… 在小麦种植前会使到切杆机,平整土地时会使用到旋耕机,然后使用犁深耕作业,耕好以后再使用播种机,收获时使用联合收割机,效率高减少损失.2.玉米:约1426.54万亩,主要集中在宿州(约363.5万亩,较去年增加了40多万亩),阜阳(约360万亩,较去年增加了30多万亩),等25个县市同比扩大105.8万亩.在种植玉米时,一般会用到切杆机,犁,旋耕机(30以上马力),播种机 收获时有二种方法:(1)人工收获人工去除苞叶,再使用玉米脱粒机___大多数都采用这种方法(一般会用到镰刀),(2):玉米收获机(只有少数使用)其优点是可一次完成摘穗,果穗收集,秸秆粉碎等作业,效率高,同时粉碎的秸秆可以作为肥料,废物利用.3,大豆:约910万亩(较去年减少100万亩以上),主要集中在皖北,其中宿州,淮北,阜阳均比上一年种植面积减少近30%, 种植时使用的机械和小麦,玉米的一样,收获时人工使用镰刀割,再使用拖拉机压(此类使用者依然占大多数),只有少数使用收割机进行收割.4.水稻:安徽省是水稻优势产区,常年种植面积达3000万亩以上,总产值300亿斤左右,主要分布在江淮地区.播种:人工插秧和使用机器插秧的占有率查不多, 收获时使用联合收割机,专业水稻收割机,当然还有人工操作(小面积种植)主要集中在淮北,沿江,江淮地区.种植棉花时,一般采用人工种植(小面积),也会有用播种机进行种植(大面积), 收获棉花时,人工采摘(小面积),机械化采摘(面积大),不过机械采摘易混入杂物,影响棉花纯度,而且色泽特不那么好看.6.茶叶:是广大山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涉及茶农,茶叶经营者,及其它茶叶工作者,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和黄山以及其它地区,采摘时主要人工采摘,虽然效率不高.7.水果: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主要集中在皖北宿州市的萧县,砀山 收获时主要使用水果采摘机械(苹果机,摘果器等)8.花生:是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主要集中在我省的淮北地区和江淮丘陵地区,因种植花生很累,而且机械程度地,种植面积减少了不少,在种植时一般使用花生点播机还有就是手工点播,这二种方法都比较累人,而且其机械化也不高,收获时一般多采用手工拔出,进行晾晒,最后摘取花生果实.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 1.面积: 小麦的种植面积,水稻和茶叶的种植面积和以往没有太大的变化,大豆的种植面积明显减少,而玉米的种植面积则同比增加了不少 2.机械化程度: 从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角度看,机械化程度是比较低的,而且还缺少必要的机械设备来帮助农户实现及时收割农作物
3.为了保证出芽率,人们通常会选择人工种植,其原因是没有能保证出芽率的机械设备
本文结合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农业技术市场推广服务;市场经济;农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技术市场推广能够满足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适应现代农业和经济发展的趋势。
科技创新改革逐渐推动着传统农业的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向新型推广方式转变,逐渐实现多元化、市场化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
1我国传统的农业推广技术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技术市场推广意识淡薄
现阶段,一些农业管理部门的领导对科技发展的认识不足,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意识,集中精力催种催收,加之农业生产资源和资金投入过少,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较低,不能够给农民带去服务和帮助,有的地方则为应付上级部门流于形式的推广,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1]。
1.2农业技术市场推广体系不完善
农业技术的市场推广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和帮助,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但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缺乏完善的推管体系,尤其在乡镇、村级地区推广力度较差,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限制农业技术推广。
1.3农业技术市场推广渠道不畅通
农业推广技术需要从上级逐级往下,各个部门共同参与,推广渠道畅通无阻才能实现市场的有效推广。
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之间缺乏联系和协调,市场推广渠道不畅通,而大部分由乡镇政府管理,导致管理运行工作无法落实,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质量。
1.4农业技术市场推广人员素质不高,推广手段落后
农业技术推广要求推广人员必须有较高扥技术含量,且综合素质较高。
但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虽然学历达到要求,但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只是有丰富的理论经验,导致在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无法解决,影响推广质量和效率[2]。
很多地方农业推广人员工资待遇较低,推广人员积极性不高。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市场资讯和信息服务水平较低,阻碍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同时很多地方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承担了一些如:农情调查、农业规划、农业统计、组织实施农业项目等政府职能,政府将农业技术人员的职责与公务员雷同,忽略了本职工作。
2提高农业技术市场推广服务方式的措施
2.1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团体、农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体系。
必须由政府农业部门行驶行政职能,明确技术推广人员的职责,做好技术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国家按照农业技术推广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营造一个法治化环境[3]。
加强农业部门、推广部门、农民合作互利制度,提高农户对科技技术的接受积极性,严格按照市场运行机制,有效组合人力、资金、技术资源,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制化,提高农业推广的效率。
2.2增加农业新技术的研发
农业经济不断发展,需要政府加大科技投入满足农户对技术的要求,而农业技术的创新周期较长,成果产生需要时间。
因此,必须创新农业技术体制,整合农业技术资源,不断研发新的技术,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
如:大力培育良种推广种植、研制高效、环保的复合肥,研发新型农业机械等。
2.3促进农业技术向商品化发展
实现农业技术商品化,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需要有发展市场,因此国家必须加强教育工作,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健全农业技术的价格机制、信息机制等运行机制[4]。
2.4加强农业技术的信息化建设
农业推广的过程就是将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必须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农业化部门,长远规划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技术信息资源库,动态监控农业技术推广,加大对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如:利用平面媒体,将宣传材料、报刊、杂志发放到农户手中,普及农业知识,提高农户对农业技术的了解和信任;利用广电媒体,结合广播、电视、网络增加农民的认可度;请优秀的专家莅临指导,集中广大农民现场咨询、培训和学习。
2.5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加农业投入
政府必须加大投入,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办公条件,增加仪器设备,保障推广经费,有效运转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薪资标准,适当可发放福利,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稳固农业推广技术人才。
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有计划、有目的地长期开展专业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促进在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拓展视野,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5]。
地方政府积极与各农业类院校建立联系,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优化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年龄结构,老、中、青结合,保障技术推广队伍的良性发展和改革。
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即可以推广田间作物技术,又可以推广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掌握当地特色推广技术,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3结束语
农业是国之根本,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而近年来农村用地随着城镇化假设不断加少,只有将科学技术大力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因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对农业技术的重视,促进农业技术商品化,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促进农业稳步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优佳.对农业技术市场推广的服务研究[J].科技与创新,(15):43+46.
[2]戴福权,王伟健.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技术市场服务的探析[J].吉林农业,(02):16.
电脑农业的全称是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工作, 它是当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自1996年开展以来, 取得了显著成效。郭大孝 (2003) 在文章中指出, 湖北省把电脑农业推广作为新时期民族地区科技扶贫的新举措, 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成为农民“留下不走的好专家”、“生产管理的好帮手”、“脱贫致富的金钥匙”。许志宇、王伯章 (2003) 认为, 电脑农业是农业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脑农业对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升华、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增收、缩短东西部地区的差距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范勇、黄伟秀 (2005) 通过分析贵州省农业信息体系框架以及其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得出要以电脑农业为突破口, 全面启动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建议。王小君 (2005) 以西部民族地区电脑农业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 认为电脑农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耕作方式, 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 但受到当地信息技术设施及农民科学生产观的严重制约, 需不断加强农业科技教育, 提高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唐启明 (2007) 重点讨论电脑农业推广对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推动作用, 并提出电脑农业推广为民族地区探索出了一条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帮助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是推进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对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借鉴意义。闫贺新 (2008) 认为, 电脑农业的实施增强了广大农民、农业技术人员对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 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成功典范, 开拓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思路, 成为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催化剂。李忠斌等 (2011) 通过对利川市的实地调研及对调查数据和事例的分析, 运用计量分析和定性描述, 认为电脑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较大的贡献, 是民族地区重要的扶贫方式, 能产生较好的扶贫效果。
湖北省鹤峰县自2002年被列为全国电脑农业技术推广试点县以来, 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主题, 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产业信息化建设, 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素质为重点, 大力实施电脑农业推广应用工程, 在建成全国民族地区电脑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 以中央和省级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为引领, 整合各方面投入, 以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的, 以建设走马镇汪家堡村、太平乡四坪村两个电脑农业示范村为重点, 围绕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两个重心, 利用网络捕捉致富信息, 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实现了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基于鹤峰县在电脑农业应用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我们前往鹤峰县进行实地调研, 研究鹤峰县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主要做法及成功经验, 形成体系化的分析, 以期能对其他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起到借鉴作用。
2 鹤峰县电脑农业基本情况
鹤峰县是少数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人口占71.19%, 达15.8万多人, 境内除汉族外, 有土家、苗、白、蒙古、回、壮、朝鲜等多个少数民族, 同时, 还有两个全省独一无二的散居少数民族乡、村——铁炉白族乡和三家台蒙古族村。由于鹤峰县边远偏僻, 山大人稀, 交通不便, 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尤其是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严重制约着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发展经济的任务非常艰巨。
鹤峰县是全国民族地区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的16个试点县之一, 自2002年3月中旬正式启动试点推广工作以来, 开发和推广了10多个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在9个乡 (镇) 、8个龙头企业、80个行政村、60个专业示范村、1.2万户农民中织成了一张“电脑农业”推广应用网络;在种植产业中累计推广面积达1万hm2, 在养殖产业中累计推广数量达2.5万头 (只) 。至2012年, 全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的产业, 共计新增产值5500万元;增加农民纯收入2200万元, 人平增收160元;增加税收650万元;增加出口创汇850万美元。
目前, 全县已有18个电脑农业科技服务站, 覆盖全县9个乡镇, 辐射全县三分之一农村地区的6.5万农民;服务站全部配备了电脑, 安装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 配套了相关的农业技术光碟和农业技术图书。据统计, 2012年全县电脑农业科技服务站通过电脑农业专家系统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5.2万人次。
在建设“硬件平台”的同时, 鹤峰县以“人脑”为依托, 把完善“电脑农业”推广机制作为主要“软件平台”来建设。在“电脑农业”启动后, 就建立起行政和技术保障网络, 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任组长, 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工作领导小组, 抽调专人组建了县电脑农业办公室, 并分设课题组、组织组和实施组;试点乡 (镇) 分别成立了“电脑农业”推广应用领导小组, 设立了电脑农业办公室和课题专家组。每个试点产业在试点乡 (镇) 全面推广的同时, 确定了示范村、示范基地和示范户, 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推广应用行政和技术保障网络 (图1) 。
3 鹤峰县电脑农业取得的成绩及经验
3.1 取得的主要成绩
3.1.1 电脑农业为农业龙头企业增加了新的动力。
鹤峰县的长友公司、白果茶厂、有德公司等8家民营龙头企业均为电脑农业示范推广企业, 其中长友公司、白果茶厂、世为公司由湖北省民宗委投资30万元安装了电脑监控管理系统, 电脑农业在龙头企业的推广应用, 不仅提升了公司科技管理水平和基地农户的科技素质, 而且也拓宽了各公司产品信息渠道, 提高了企业利税率。2011年, 8家示范企业的利税总额达到4550万元, 比2010年增加近550万元。如长友公司、白果茶厂等龙头企业, 通过电脑农业安装了监控管理系统, 对生产、加工流程实现了全程监控和管理, 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
3.1.2 示范产业效益明显增加。
2011年, 鹤峰县电脑农业已在8大企业、9个乡镇、10大产业示范推广应用, 茶叶、烟叶、牲猪等支柱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茶叶种植面积达0.73万hm2, 烟叶种植面积达0.37万hm2, 牲猪饲养量达22万头, 分别比2010年增加15%、19%、20%。
同时, 结合各地实际, 鹤峰县还推广了魔芋、薇菜、箬叶、香菇、布郎李等特色产业专家系统, 增加了农民增收渠道, 示范产业效益均提高了15%以上, 2011年示范农户增加收入1950万元。如茶叶产业, 2003年由电脑农业投资10万元, 实施了茶叶专家系统的“三机” (即机修、机采、机防) 技术措施, 到2011年已有4500多户茶农自己投资购买频振式杀虫灯、机修、机剪等机械设备, 开展“三机”技术管理达到2000多hm2, 每667m2增收达320元, 大大提高了鹤峰县茶叶生产水平和茶农的经济效益。
3.1.3 随着电脑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 现代农业生产理念已深入人心。
村民杨万贵告诉笔者, 一直以来他都以传统方式进行栽培玉米、产量难以提高, 但自从玉米专家系统在当地应用后, 他家建了一个10m3的沼气池, 用沼渣、沼液替代化肥, 结果作物长得十分茂盛, 收入大幅度提高。“种地用电脑, 玉米长得好”, 已成为当地老百姓传唱的佳话。
3.2 主要经验
3.2.1 注重组织建设。
鹤峰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工作领导小组, 并设立了县电脑农业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民宗局, 由民宗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备齐全, 有专职工作人员, 有岗位责任制度。全县9个乡镇也成立了电脑农业推广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长为各乡 (镇) 长, 办公室主任由乡 (镇) 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兼任, 有1~2名专职工作人员。
3.2.2 注重推广建设。
一是创建了鹤峰电脑农业网站、容美镇电脑农业网和铁炉白族乡电脑农业网。2011年, 鹤峰县电脑农业网重新改版升级, 开辟了工作动态、电脑农业、农业科技、农业专家、病虫情报、病虫图库、专家系统、科技视频、企业之窗、农业标准、天气预报、供求信息等板块, 其中网络版专家系统28个, 具有方便、快捷、共享、指导性、实用性等特点, 深受广大农民朋友和科技人员的欢迎, 改版升级以来, 点击率已达13万多人次。
二是建立了完善的技术推广网络体系。县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茶叶局等涉农部门设立了电脑农业办公室, 组建了各专家系统顾问 (课题) 组, 负责各专家系统本地化改造, 并由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组织技术力量推广应用。截至2011年已创建电脑农业示范村65个, 示范基地18个, 示范大户20个, 示范户120个。
3.2.3 注重电脑农业培训。
一是电脑农业进入学校课堂。鹤峰县的太平民族中学2003年2月率先在学生中推广电脑农业, 根据该乡实际, 学校制定了发展规划, 配备了辅导老师, 开设了茶叶、生猪、香菇、水果、山羊、中药材六大产业专业课, 建立了教学学习基地。学校将电脑农业列为常规教学内容, 保证每班每周一课时的培训时间, 并将此工作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先后印发了实用技术指导卡3000余份, 收到信息反馈卡1000余份, 学生在基地实习700余人次, 辐射了全乡17个行政村, 60个村民小组, 33个重点示范户和2000余农户。太平民族中学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引入中学教育这一独具特色的推广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 通过给学生开设电脑农业课, 使电脑农业以学生为纽带迅速在广大农户中推广开来, 达到了推广速度快、推广成效高的目的。
二是创新电脑农业培训方式, 提升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水平。在电脑农业推广应用过程, 中培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县政府创新培训方式, 以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为依托, 各乡镇专项技术培训达10期以上, 培训人员10000人次以上, 发放技术指导卡15000份以上, 咨询指导25000人次以上, 并建立了培训、咨询、指导档案;同时, 与各涉农部门合作, 大力开展联合培训;与民族学校合作, 通过学校教育进行培训;与外地科研单位合作, 利用“外脑”开展培训;与各行业协会合作, 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由各服务站点直接向农民咨询、查询、指导等, 培训形式不断丰富, 培训方式不断创新。2011年还组织全县204名村支部书记开展了一次大型的电脑农业知识宣讲活动, 提高了电脑农业在鹤峰县的知名度。据统计, 2011年, 全县开展各产业专家系统技术培训126期, 参训人数1.45万人次, 咨询指导1.56万人次, 网络查询1.8万人次, 发放技术指导卡5.75万份, 技术光碟153盘, 有力推进了电脑农业各专家系统的推广应用。
3.2.4 注重软件开发及应用。
鹤峰县在开展示范推广和系统测定试验的基础上, 围绕当地农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专家系统进行二次开发, 使之不断更新和丰富。截至2012年拥有各类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专家系统35个, 其中中科院版21个, 网络版11个, 一点通3个, 二次开发和提档升级12个。
4 鹤峰县电脑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存在的问题
4.1.1 专家系统是传统单机模式, 数据动态化、时效性、实用性不强。
调查小组走访到燕子乡向建宏家中, 发现电脑农业系统还只是单机系统, 虽说电脑已能联网, 但是使用过程中只能利用单机系统里面的资料, 而单机专家系统的资料毕竟有限。随着农村生活的提高, 除电脑农业示范户以外, 其他很多村民也购买了电脑, 具备了一定的电脑知识 (见表1) 。所以, 实现单机和网络同时运行服务, 是今后电脑农业发展的方向。
4.1.2 专家系统内容涉及广, 农业地域特点不明显。
电脑农业专家系统里面涉及了白柚、波尔山羊、茶叶、长毛兔、板栗、烤烟、辣椒、李树、马铃薯、魔芋、食用菌、优质梨、中草药、生猪、乌鸡养殖等众多项目, 主要包括病虫害防治、饲养、栽培管理、灌溉、节水等;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相关内容以图片、文字、声音、图形和视频的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 让农民易学易懂, 但是这些内容具有普遍性, 农业地域特点不明显, 针对性不强。农业生产与当地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品种、土肥、水、光照、低温等因素的地区差异很大, 比如茶叶, 有可能每年出现的病虫害不一样, 或者不同地区的土壤、湿度和气候不一样, 采取的措施应当也是不一样的, 而电脑农业系统里面只是对茶叶总体或常见情况进行记载。所以, 电脑农业需要实现专家系统软件的本地化, 把专家的技术和经验与当地的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制定符合本地的农业技术软件。
4.1.3 信息交换平台缺乏, 区域性公共数据库共享体系不完善。
区域性公共数据库应包括地理信息数据库、气候状况数据库、销售平台数据库。鹤峰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销售平台不够完善, 未能与其他平台对接, 不能形成各产业间的信息交换。调查显示, 对农副产品的销售, 当地大部分家庭还是采用最原始的销售渠道 (见表2) 。汪家堡村一组村民殷远飞是名茶叶经销商, 以前主要是通过熟人介绍, 或者自己出去找经销商的方式销售茶叶, 这样既耗时又增加成本。后来, 他通过家里的电脑上网了解茶叶的市场行情和较大的茶叶经销商, 但是不能确定所查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有一定的风险, 他希望电脑农业专家系统能够建立信息交换的茶叶销售平台, 提供多家茶叶经销商联系方式, 以便及时了解行情, 实现快速销售。
4.1.4 增加产品附加值等加工技术类信息匮乏。
老百姓想学习茶叶加工, 尤其是名优茶的加工工艺, 但专家系统提供的信息极其有限, 不能有效增加茶叶附加值。
4.2 基础设施水平低
从表3中可以看出, 鹤峰县电脑农业推广的基础设施十分的薄弱。到目前为止, 照相机、摄像机、投影仪和扫描仪等基本设备都不齐全, 对今后电脑农业信息的采集、专家系统数据的完善带来不便。
4.3 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湖北民族地区财政普遍困难, 拿出大量的资金投入电脑农业推广不太现实。鹤峰县每年电脑农业推广资金, 主要用于电脑的配备、技术人员下乡指导以及专家系统的培训和开发。尤其是专家系统后期的开升级及原始数据的完善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表4可以看出, 从2006年到2010年鹤峰县电脑农业投入的资金一直是30万元, 而推广范围由2006年的6个乡镇、18个村、5400个农户扩大到2010年的9个乡镇、65个村、12000个农户数;面积由原来的666.67hm2扩大到1666.67hm2, 虽然投资总额从2006年的140万增长到了2010年的230万, 但是按照电脑农业推广投入到农户的资金, 平均换算下来, 由2006年259元下降到2010年191元。
4.4 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
政府部门的各级领导对于电脑农业系统的大力推广、宣传以及对部分农户进行电脑知识培训的重视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由于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 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 劳动力的总体素质又不高, 主动获取技术的能力不足, 对于电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极为有限的, 电脑农业系统知识很难有效地普及到每家每户。
从表5可以看出, 当地村民文化程度集中在初中阶段, 还有就是小学和高中阶段, 中专以上的基本没有, 因此很少有人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电脑农业, 电脑农业信息技术推广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4.5 部门协调配合不够完善
电脑农业的推广是一项复杂工程, 离不开科技局、涉农部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农业生产情况资料收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和应用以及农业信息的发布;科技部门主要负责农业科技知识和电脑知识的培训工作;民族部门主要负责综合协调工作。虽然有比较完善的推广体系, 但是从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茶叶局到相应的示范基地、示范学校、专业协会、会员, 具体落实则面临诸多困难。
5 鹤峰县电脑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技术层面优化升级
5.1.1 加大软件开发力度。
电脑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的有效手段, 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是关键。鹤峰县已有的各类电脑专家系统共28个, 由县民宗委和涉农部门以及中科院的专家联合开发, 但在运用时仍不能满足农民在种植生产过程中的需求。要在基于当地特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多开发不同种类的专家系统, 跳出单机操作模式, 建立交互信息平台, 并定期对已开发的专家系统进行更新。
5.1.2 强化互联网的推广。
目前很多村民都了解到了电脑网络的好处, 但是网络连接成本太高使很多村民望而却步。调查显示, 村民一年的上网费用要1000多元, 而很多家庭的年收入只有3~4万元, 上网费用占到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3%~4%。降低互联网连接费用成了互联网推广的关键, 应由政府出面与电信、联通等网络运营商协调, 适当降低上网成本, 使更多拥有电脑的村民家庭能通过互联网自主解决问题。
5.1.3 建立信息交换平台。
鹤峰现有的专家系统主要还是使用的单机版且集中于产前, 产后的很少, 有了互联网络以后, 村民就能把自己在生产种植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发布到信息平台上去, 从而实现信息共享。
5.2 加强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
不论是专家系统的开发, 还是电脑农业的推广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做保障。要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让更多的农民可以用电脑来解决问题。同时,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保证技术下得去, 产品出得来。
5.3 加强相关部门统筹协作力度
电脑农业是一项覆盖面广、规模大系统工程, 纵向上承省地有关部门, 下联乡村农户, 横向涉及农业、科技、财政、民政、民委、扶贫等部门, 在推广工作中要特别强调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分工合作。电力部门要解决通电用电的问题;电信部门要解决好通信问题;农业部门要负责农业生产情况资料收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和应用以及农业信息的发布;科技部门要负责农业科技知识和电脑知识的培训工作;民族部门要负责综合协调工作。只有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 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电脑农业才能得到有效推广。
5.4 加强培训推广力度和人才培养
通过发放指导卡、宣传资料等对科技工作人员和示范应用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农民开展培训, 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鼓励掌握技术的科技人员和示范户到农民素质较差的地区去指导种植养殖, 弥补这些地区的技术不足。
5.5 形成以龙头企业、示范户为首的示范带动式发展
电脑农业中心示范户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带动效应, 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 在调动农民创业积极性、转移农村剩余劳力、示范推广农业先进技术、连接畅通市场、产业深度开发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燕子乡的实地调研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当地的烤全羊大户向建宏就是以示范形式带动村民致富的典型, 他通过电脑农业获得种养、烹调、加工技术, 向村民免费发放母羊, 再收购小羊进行加工生产, 自己致富的同时更带动了其他的乡民共同奔小康, 也让村民体会到了电脑农业的好处, 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大孝, 电脑农业: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J].当代经济, 2003, (11) .
[2]许志宇, 王伯章, 电脑农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农业信息化的必经之路[J].河南科技, 2003, (2) .
[3]范勇, 黄伟秀, 发展电脑农业, 推进农业信息化[J].情报杂志, 2005, (2) .
[4]王小君, 西部民族地区电脑农业发展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 (8) .
[5]唐启明, 试论电脑农业推广与民族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民族大家庭, 2007, (4) .
[6]闫贺新, 浅谈电脑农业的意义[J].农业与技术, 2008, (4) .
商情
作为回馈客户的重要礼品,茶叶近几年也成为银行、企业等机构作为礼品的重要选择。不过,仔细看看这些茶叶的包装你会发现,这些礼品大多不再标示着某个茶企的品牌,而是直接标示客户单位的名称。这就是农业定制的一种。
目前,百年老字号源和堂推出了这种业务。据该企业总经理尤文辉介绍,提出这一想法,是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角度来考虑,茶作为礼品既具有地方特色,又能满足大众需求,而且价位方面的选择性强,可以说是送礼佳品。因此,对于这些客户来说,如果能提供打上送礼者标识的茶叶,必定能受到欢迎。而对于茶叶企业来说,这既是对客户的服务升级,也能增加企业的盈利渠道。
这样的服务已越来越多元化。从铁观音到红茶、绿茶,各类茶叶从种植环节就已经开始考虑个性化定制需求的特点组织生产。
除了茶叶,最近出现的迷你红薯、无籽番茄、多彩愈豆等都是根据市场需求特点从实验室就开始定制的新品种,颇受市场欢迎。此外,城里人到郊区承包一块自留菜地的形式也属于农业定制的模式。
提示
目前农业定制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定制农业属于管理、经营范围的创新,技术含量不高、市场门槛较低、容易复制,跟进者数量有可能很多,来自潜在竞争者和传统农业的竞争威胁较大。
【农业市场调查】推荐阅读:
休闲农业市场报告07-24
休闲观光农业市场11-17
中国现代农业市场专项调研报告07-22
绿色农业的前途与绿色蔬菜超市的市场推广10-26
农业农村统计调查基础06-29
休闲农业问卷调查11-15
农业龙头企业调查问卷06-20
外向型农业调查报告07-10
农业专项工作评议调查报告07-12
通州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