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推荐8篇)
工作简报
第 2 期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办公室二○○八年三月二十六日
省政府部署全面实施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工作
3月25日,省政府在江山市召开了浙江省春耕生产现场会暨全面实施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工作会议,会议由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陈龙主持,省政府茅临生副省长、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王守忠副司长、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谢建华副主任出席会议,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及农口各厅局的领导,各市及22个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农业局长等共100余人参加。会议参观考察了江山市凤林镇实施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现场,汇报交流了建德市、衢江区莲花镇实施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情况,部署了全面实施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工作。省远程教育网、浙江农民信箱对会议进行直播,各地有关领导、农技人员在当地收看了会议直播。
茅副省长充分肯定了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设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他在讲话中说,2006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省政府的要求,高
度重视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设,积极开展试点及推进工作,到目前全省共
有21个县(市、区)已经实施了责任农技制度,有18个县已经出台文件
正在实施,有18个县正在制定方案即将实施。21个已实施的县(市、区)
共聘用首席专家204名,农技指导员1271 名,责任农技员2320名,杭
州、绍兴、宁波、衢州等四个市所属县已基本完成了责任农技制度建设,为全面实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在讲话中指出,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设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在实施过程中也还
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对这项制度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有的没有严
格按要求组织实施,在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增加投入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办法和措施等。为此,茅副省长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
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好落实,具体要做到“四个到位、四个
确保”:
一是县乡领导精力要到位,确保在今年6月份基本完成实施任务。
实施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涉及部门多、政策性强,必须由政府领导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按照浙政办发[2006]130号《关于全面落实农技推广工作责
任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通知》精神,认真组织实施。特别是还没
有开展的地方,要认真学习借鉴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抓紧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省农技推广中心及分中心要加强指导,及时总
结推广好的经验与做法。
二是农技人员岗位职责要到位,确保农民找得到责任农技员。根据
当地农业发展战略,合理配备农技人员,建设好农技推广队伍。一要抓队
伍素质。在组建初期,就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优确定人选;二要抓
队伍管理。由省农技推广中心牵头,开发建立责任农技人员的网上管理和
服务平台,公开责任农技人员姓名、单位、工作电话、责任区、联系农户
等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方便农民群众;三要抓精力保障。要求责任
农技员不驻村、不联片、不承担日常性的行政中心任务,确保责任农技员
全职化、全身心投入到农技服务工作中;四要抓“班主任”制度落实。要
为每名责任农技员划定一个相对固定的责任区,由他作为责任人全面承担
责任区的农技服务“班主任”任务,并向责任区农户发放服务卡、建立联
系户,既将服务任务落实到人、到村、到户、到田,又便于农民记、方便
农民找,确保责任农技员覆盖到每个农户。
三是各项制度要到位,确保农技队伍充满活力。主要包括人员产生
和退出、考核、培训、奖惩等制度,要根据当地实际,注重可操作性,做
到量化、硬化,形成长效机制。要出台具体的奖惩措施,对绩效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不合格的给予警告,连续两年不合格的取消聘用资格。今后
凡涉及农技推广的项目申报、先进评比、培训晋升、职称评审等,都要向
责任农技员倾斜。要建立健全农技人员培训、培养制度,不断提高农技人
员素质。鼓励农技人员记工作日志,有条件的用网络博客记载,便于总结
提高。
四是项目管理要到位,确保推广技术、资金等要素实施到田到户。
农村地域广阔,农民活动半径小,要发挥示范项目的效果,必须深入到村
一级,让大部分的农民看得到、学得会、用得上。为此,从今年起,省里
设立省级农技推广项目,采取“基层申报、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绩效激
励、公开监督”的方式运作,重点支持基层责任农技员开展新品种、新技
术、新机具、新设施,特别是生产上急需的“短平快”先进适用技术的引
进、示范及推广活动。各地也要增加对农技推广的投入,真正让农技人员
有经费、有工作抓手,促进农技推广工作有效开展。
发送:茅临生副省长,省政府办公厅农业处,省财政厅农业处,省农技
推广中心及各分中心主任、副主任、联络员、专家组组长,各市
1、夯实基础, 积极推进基层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法》及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 浙江省近年来加大了基层渔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力度, 在完成机构定性、职能定位、人员定编和经费保障等机制性改革的基础上, 注重基础设施条件能力建设。至今浙江省农技推广总站已建成2个试验示范基地和1个设备投入5 000余万元的中心实验室;市、县基层站建有综合实验室61个, 其中49个水生动物防疫站, 每个站补助125万~150万元;所有乡镇站全部完成了农业部条件建设项目, 每个站补助额度10万~30万元不等。通过加大投入, 全省推广体系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创新机制, 全面落实责任渔技推广制度
为使改革后的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更加规范、高效运行, 浙江省在农业部余杭机制创新试点的基础上, 2007年开始全面推行“首席专家+渔技指导员+责任渔技员”分片包干的责任渔技推广制度, 探索推行“一元多主”推广模式, 逐渐建立起一个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明确、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科学、奖惩手段有力、保障措施到位的新型渔技推广机制。如湖州市试点推行了“1+1+n”产学研推联盟合作体系, 以浙江大学首席专家教授为主导, 区级渔技专家协助参与, 与区域内的渔业龙头企业、规模渔业园区和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建立项目合作关系, 加快设施渔业、多功能渔业及其它生态高效模式在区域内的全面推广, 探索“专家+企业+基地+农户”四位一体、利益联结的新型渔技推广新模式, 服务得到优化, 推广机构形象得到提升。
3、拓展职能, 切实发挥“技术、支撑和服务”三大作用
【摘要】 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底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出现断层、乡镇技术推广服务管理体制不顺、技术推广服务运行机制不健全、农技推广服务队伍积极性不高。建议采取理顺管理体制、构建“一主多元”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调动农技推广积极性、全面提升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中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撑和载体作用。
【关键词】 新农村 建设 农技 服务 问题 对策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而建设现代农业关键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国内外农业发展进步的实践证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和载体作用。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查找问题和不足,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思路和对策,对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更好更快建设新农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 、30年来黑龙江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改革和发展历程
从1978年至2008年的30年间,黑龙江省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经历了恢复性建设、巩固性发展和探索性创新三个发展阶段。
(一)恢复性建设阶段
这个阶段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10年,这个时期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特点是:土地经营体制由开始变革到不断完善,由集体经营体制向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转变,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需要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国家和省财政支持下,在公社化体系建设基础上,进行了恢复性的发展、建设并逐步完善。通过以中央投资为主,地方政府扶持为辅与自我发展结合,有偿和无偿服务并存的建设发展,建成了省、市、县、乡、村上下贯通的全省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网络。
(二)巩固性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这个时期是我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巩固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通过贯彻《农业技术推广法》,落实乡镇农技推广“三定”工作方针,以及实施“丰收计划”项目,促进了全省农技推广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发展,加快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物化能力。这个时期我省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是继续推进了乡镇推广体系建设。国务院(国发[1991])59号文件,明确把乡镇级技术推广机构定为国家在基层的事业单位。其编制、人员定额和所需经费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需要和财力自行解决。黑龙江省根据文件精神,由省财政每年拿出60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中心)配套建设。1992年农业部、人事部联合颁发了(农人字[1992])1号文件,为稳定和进一步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1996年中央[中发]2号文件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国家并对乡镇农技推广单位开展了定性、定员、定编三定工作,同时,对落实农技推广经费保障情况进行严格检查。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的出台,有效保证了我省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巩固发展和三定工作的落实。
二是颁布实施了《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原则、规范、体制管理和保障机制。
三是保持了农技推广体系和队伍的相对稳定。通过巩固发展这一阶段,大大加强了黑龙江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有效保证了《水稻旱育秧稀植生产技术》、《玉米通透栽培技术》、《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和《大豆平播密植栽培技术》等重大重点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这个时期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由500亿斤到600亿斤的新台阶打下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三)创新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实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黑龙江省积极采取有效方法和改革举措,推进农技推广创新发展,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加强了对县级农技推广中心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二是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制定并实施了县(市)级标准农技推广中心建设项目,严格按照黑龙江省县(市)级农技推广中心建设标准选择建项目县,由黑龙江省财政投资建设。目前己建成县(市)级标准化中心17个。三是强化农技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四是开展了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试点工作。黑龙江省从2004年开始在绥棱县进行农技推广体系试点改革,对乡镇农技推广人、财、事权实行了上收,归县中心管理。把全县9个乡镇按照作物种植种类和分布划分为三个区域,建立了三个区域站,村级设有农技协会,屯设有科技示范户。通过改革,试点县(区)理顺了体系,健全了机制,明确了职责,提高了全员的工作积极性。目前黑龙江省正在全面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
二、黑龙江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虽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实践,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实行市场经济情况下,明显看出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队伍、机制等有许多不适应,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底层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出现断层
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农民技术员“误工补工”报酬无法兑现,黑龙江省农民技术员队伍和科技示范户大幅度萎缩,并且缺乏有效管理。税费改革前,黑龙江省农民技术员队伍最高有26852人,科技示范户157361户。而目前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农民技术员或推广户不足2000人。例如西部某县改革前有农民技术员325人,而目前只有一个乡镇还设有技术员,而且待遇也是村里自筹解决。从社会其他推广服务组织看,黑龙江省目前主要有,一是农业科研、教育单位通过实施项目活动进入推广领域;二是涉农企业为了销售产品,开展技术推广活动;三是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组织技术推广活动。前者由于地域、人力等因素限制,其技术推广服务活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后两种推广形式的特点是目的性突出,具有排他性、时段性,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残缺,造成了技术推广服务在终端出现断层。基层网络断层对农技推广造成很大影响,一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无法及时到达农民手中;二是生产中出现的有害因素无法及时反馈;三是技术措施实施到位难。
(二)乡镇技术推广服务管理体制不顺
进入21世纪初期,伴随农村基层税费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乡镇推广机构多家(农技、农机、水产、林业、土地等)合并成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划归乡政府管理,打破了乡镇推广站多年来由县级农技推广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管理的体制。由于基层的推广体系改革仅是在乡镇推广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权上有所动作,而县级推广机构改革还没有进行,县级农技、农机、水产、林业等推广服务机构分设,县、乡改革不同步,县乡推广一体化的格局难以形成。出现了多头管理却无人管,推广服务力量分散,技术优势难以发挥的局面。又因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混编混岗严重,在职不在岗的现象普遍存在,县级农技中心失去了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的管理指导权限,导致技术推广工作在基层受到严重影响。管理体制不顺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作用的发挥影响很大,一是造成了业务工作在乡镇不被重视,试验示范任务落实跑粗走样,严重影响了技术到位率;二是县级多头指导造成各级业务部门都不愿意对服务中心进行投资建设,使乡镇推广机构服务手段更难以提高;三是由于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做临时工作,造成乡镇推广机构对农民指导和对上信息反馈难以及时,严重弱化了应有的职能。
(三)基层技术推广服务运行机制不健全
黑龙江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运行机制不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奖励评价机制、知识更新机制等都有待完善。全省县级农技推广中心每人每年平均推广经费只有300—500元,乡镇推广经费更是无从保障。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固定模式,黑龙江省推广服务机构长期缺乏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农技人员完成的公益性推广工作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产生的效益与个人收入待遇没有挂钩,服务对象对农技人员的评价与个人业绩没有挂钩,导致了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在社会上地位也没有得到有效认知。由于经费的限制,知识更新机制也有待完善。据统计,我省县、乡级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5年内参加过培训的人数占64.9%,即平均每年13%的农技人员才有受训机会,而且大多数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仅为1周甚至更短时间;每年仅有3.3%的农技人员接受3个月以上的培训。运行机制不健全对推广工作进一步深化造成重大影响。一是受经费所限,推广部门大范围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现象,工作进一步深化创新没有保障;二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难以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三是知识更新提高速度慢,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四)技术推广服务手段落后
黑龙江省从1981年开始组建县(市)推广中心,至今已接近30年。虽然通过国家一些项目支持和省财政的投入,推广手段有所改善,但与其承担日异繁重的推广任务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是缺乏综合化验能力。目前黑龙江省内县级中心只有50%的化验室能开展植保检验检测工作,有5个县化验室能开展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距离全面实现综合化验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二是办公培训手段落后。多数县市没有固定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摄像机、投影仪等办公培训设备也非常缺乏;通过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进行办公、培训、信息采集和发布的能力非常弱;多数县市培训工作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根粉笔的原始水平。三是交通工具不足。推广工作如果深入开展,至少需要公务车、推广车和监测检验车等三种类型车辆。而我省目前有53个县级中心只有一台交通工具,差距非常大。乡镇推广机构在改革后,房屋、设备等被大量变卖、转移,目前多数都在乡镇政府办公,没有化验、培训等基本推广设备和场所,可见在乡镇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之难度。
(五)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
黑龙江省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体制机制没有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而变化。在这种农技推广服务体制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更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也就是说,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及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和付出挂钩,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有效的激励机制缺位,影响农技推广效率。
三、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改革的思路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重要发展时期,面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广大农民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迫切需求,尤其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提高农产品品质与效益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题,这些都迫切需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服务的科技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强化公益性职能,理顺管理体制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国家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农业公共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因此,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应该坚持强化公益性职能,合理布局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明确职能,理顺体制,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为主导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要在全省普遍强化县级标准化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乡镇级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的要求,由各县根据乡镇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确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的具体模式。具备种植区划明显、产业优势突出的地方,要尽力向建立区域站方向努力。村级服务站点要以建立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技示范户、培养各类农民合作组织科技带头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为重点,打牢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终端基础。
要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作用的管理体制。根据黑龙江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多年来的运行实践和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为便于县级主管部门整合县乡技术力量,确保有效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全省乡镇(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实行以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为主管理的方式,其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乡镇政府主要负责综合协调和监督,并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配合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共同管理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管部门在人员的考核、晋升等方面,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
(二)大力发展社会化技术服务组织,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建立起来的,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推广方式等均与当时的经济体制相适应,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个单一的体系已经明显地不适应,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多元化的农业推广服务新体系渐见端倪。因此,尽快构建一个高效的“一主多元”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至关重要的历史任务。
构建“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新整合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在加强现有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体建设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供销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形成一个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应采取政府统筹、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平等竞争的办法,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各类农业教育和科研机构要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纳入自己的职责,推进科研、教育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在这方面应当借鉴美国的做法,就是由大学教授、科研专家、推广员、农场主或行业代表组成“专家领域推广队伍”,一方面广泛传播科研成果和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这种做法把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和生产紧密的结合起来,既加快了新成果的转化,又使科研教学更有针对性。
(三)创新管理机制,调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积极性
当你走在绥滨这片广袤无垠的田野上,无论是在早春时节那一栋栋白色的塑料大棚里,还是在一片片正在插秧的稻田里;无论是在农家的炕头上,还是在旱田的垄台上;无论是在农业专家大院里,还是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里,到处都会感受到浓浓的科技氛围。昔日耕作粗放的农民,如今变成了科学种田的明白人,农业科技使他们走上了富裕道路,绥滨县“三农”的面貌因此而改变。
这些与绥滨县农业专家王殿军的突出贡献分不开的。一提起王殿君的名字,绥滨县的农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绥滨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更离不开农业科技领军人物王殿君的突出贡献。他把农业科技推广放在富民强县的战略高度加以推进,使科技成了农业增效的“助推器”,农民增收的“催化剂”。
王殿君,男,汉族,53周岁,中共党员,农业推广研究员。现任绥滨县农业局副局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兼任县农技推广协会会长。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长期奋斗在农技推广战线上,兢兢业业,求真务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王殿君说:“1982年,我从佳木斯农校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原本我可以拥有一份安逸、舒适的工作;然而,我却选择了日里晒、风里走、雨里淋的农技推广生活。因为我深知,农村、农民迫切需要农业科学技术。毕业后工作34年,我已连续20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为从有限的黑土地里获取最大限度的增产增收,我活跃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我的足迹踏遍了全县土地的每个沟沟坎坎,用自己的行动履行着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职责。”
三十多年如一日,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先后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县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协助县委县政府实施水田开发战略,使绥滨县一举成为全省百万亩水稻专业县,水田占旱田的比例列全省之首。水田面积由2010年62万亩,亩产360公斤,发展到2015年125万亩,亩产567公斤。亩纯增收453元,125万亩纯增收5.7亿元,被省农委领导和全省各市县惊讶地称为“绥滨奇迹”。绥滨县的科技工作得到了农业部和省农委领导的高度肯定,在全省水稻生产会议上省农委领导多次对绥滨的经验做法提出表扬,并要求在全省重点推广。
特别是在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推进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作中,更是开辟了绥滨县及鹤岗市的先河。王殿君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上下尽了功夫。他重点扶持的绥滨县和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全程指导,扶持绥滨县和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无污染的黑龙江水灌溉、肥沃黑土地滋养、北纬47度充足日照等自然优势,选用优质香稻品种,严格按照生产操作规程,帮助合作社建立了绿色富硒、有机水稻种植基地。
他对合作社认真实施科技引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合作社技术指导单位,为合作社提出技术应用、生产管理、农作物收获标准。负责对合作社社员进行现场指导、技术培训。合作社成立以来,得到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大力扶持,指派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选派10名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对合作社签约的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合作社建立了7个绿色水稻基地和1个有机食品基地。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高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一是设立田间课堂对示范户进行培训,并将培训老师的联系方式公示于众,随时解答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二是邀请群众身边熟悉的高产典型户开展示范户现身说法,进村演讲,大力宣传高产典型示范户的经验;三是通过现代互联网络、网上授课、在线课程和论坛学习等途径,为农户了解和学习新技术提供便利;四是利用当地的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加强对农业栽培新技术的宣传。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合作社不仅加入了县农技推广协会,而且还吸收了全县40个村级农技推广核心户为社员。通过采取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引进优良品种,开展试验、示范等手段,提高了社员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几年来,共组织召开各种技术培训会18余次,培训人数达1000余人次,使社员对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及其标准等认知度加深,提高了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户成员整体素质,增强了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后劲。为准确掌握水稻生育进程,科学判断水稻的长势,全程实行科学管理,并进行定期技术培训,指导种植户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做好记录。对水稻各个生长时期科学合理地进行肥水管理,适时做好防虫、防病等各项工作,防止病虫害发生,使水稻生产发挥最大的潜能稳产、高产,通过建立微信平台,实现生产过程可监控、可追溯,使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健康。广大社员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单位成本降低,平均亩节约成本120元。
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帮助合作社申请了产品商标,“绥望”牌有机香米和“绥滨大米”富硒香米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并通过国家质量认证中心检验,获得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农业部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大米”,合作社种植的水稻生长在黑土地的富硒带上,经国家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检验,绥望、绥滨大米的硒含量达到每公斤80-267微克,硒含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被评为中国富硒行业金奖产品,中国十大富硒品牌大米,黑龙江大米十大区域品牌、第二届黑龙江消费者最喜爱的百种绿特色食品评选活动获奖产品,获得“龙江特产食品”标识,使合作社产品迈进了全国领先行列。5年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的合作社,如今发展成为一个蜚声全国、令人瞩目的黑龙江省省级示范社、市级龙头企业、集水稻种植、大米加工、销售于一体具有进出口贸易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几年来,王殿君带着合作社是优质农产品,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参加了国内外十多次绿色有机食品展销会、农业科技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一致获得国内外客商的好评,称绥望、绥滨大米是中国最好的大米。
在2011年,在全县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的时候,王殿君就敏锐地认识到“互联网+”是未来销售的总趋势。随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县、全市率先打造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帮助申办官网、建立淘宝网、1号店、微商城等多种网络销售渠道,拉动了“互联网+农业”在绥滨县的发展,他们遵循“安全、营养、健康”的食品理念,做优势大米,创名优品牌,变“种得好”为“卖得好”。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线上在淘宝网1号店、邮乐网、中燃惠生活、绿色龙江网、佳天国际农商网等14个网站销售;线下: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哈尔滨等33处大中型城市发展代理商、加盟商,建立旗舰店、体验店,绥滨大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使合作社向外年销售有机大米500余吨,绿色富硒大米10800余吨。有机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县推开,为绥滨这块黑土地增收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优质农产品使农民快速增收,2015年合作社社员水稻销售价格比周边地区每公斤高出0.6元,社员增收864万元,带动全县稻农增收5000万元以上。
他带领合作社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把绥滨农产品推向全国、全世界的战略目标以打造中国最优质大米为目标,发展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成为绥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拉动了全县农业经济向优质高效发展。他们即将开发五谷杂粮、山产品、水产品、畜产品等新产品推向市场,进一步把合作社做强做大。
王殿君致力于优质、轻简农业等科技的发展,重视绥滨县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主持的《黑龙江流域有机水稻配套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提出了有机水稻的栽培技术,为全省有机水稻发展奠定科技基础,荣获鹤岗市科技进一步1等奖。主持的《水稻旱种水管节水增效配套栽培研究与示范》项目,提出的旱播种、间歇灌溉的栽培技术,省工、节水、节约土地。2015年该项技术已经在我省绥滨县、虎林、建三江等地种植面积45万亩,项目每亩节约人工、育苗等费用共341.44元,45万亩共节约1.53648亿元,纯增效益1.17108亿元,为黑龙江省开辟了增收新通道,达到了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目的。
为了把新技术很好地推广到实际生产中,王殿君把完善推广网络,健全农技推广体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2008年,他提出“县建科技示范园、乡建科技示范区、村建高产攻关田“的三级平台共建思路,提出了“提升县一级,强化乡一级,健全村一级,培育户一级”的四级推广网络,在全省得到推广。2012年牵头成立了绥滨县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有效地解决了村级农技推广队伍断层的问题。他领导协会围绕县政府重点工作,积极开展了“两化”技术服务,水田开发、绿色有机食品、科技园区建设、土地规模经营等多项工作,每名会员至少建设一块科技示范田,引导本村农业发展,切实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建立和完善了新型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被省农委称为“绥滨模式”,国务院农业调研组称赞绥滨县为“小县大科技”,其经验作法可以在全国推广。
1996-1999年,推广应用ABT生根粉,使作物的根部病害明显减轻,生长明显改善,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1996-2009年,累计应用面积993万亩,增产粮豆7,425万公斤,增收7,202.25万元,该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从1999年开始主持大豆高产攻关,在总结大豆大垅密、平播密、暗垅密、深窄密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的大豆区采用45cm双条播栽培技术,对大豆窄行密植播法、品种、密度、肥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四方面的创新,并在全县大面积推广。1999-2007年,绥滨县累计推广112.07万亩,增产大豆3,328.48万公斤,增收7,988.35万元。2004年被省农业技术推广站誉为“绥滨栽培模式”,2005年在全省重点推广。全省累计增产大豆37,107.48万公斤,增收85,680.05万元。对我省今后大豆增产增收及指导大豆超高产攻关提供了可操作的栽培模式。
2003年,在水稻旱育稀植插秧栽培的基础上,主持研究和推广水稻钵育垅作摆栽技术,取得了七方面的创新。该技术在全省累计推广超过99.8万亩,亩增产103.5公斤,总增产10,329.3万公斤,累计增收14,461.02万元,该成果获省丰收计划二等奖,鹤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主持并实施了水稻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其中钵育摆栽、病虫草综合防治等技术取得了重大效益。近3年来,仅稻瘟病的防治就做出重要贡献。几年来,该技术累计应用面积107.1万亩,增产水稻4,000万公斤,增收5,600万元,减少农药使用量67.2吨,增收节支5,653.76万元。
2005年以来,强力推进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有效地解决传统小棚育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该项技术向商品化方向转化,提高了全县水稻的育苗水平。2005-2009年,推广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栽培技术1,392万亩,亩增产52公斤,总增效益115.8万元。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20万亩,提出了理论施肥和经验施肥相结合的一整套施肥体系。提高了全县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达到了以肥防病的效果,提高化肥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全县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效益3,600万元。
2001-2009年,主持实施了省农业开发科技项目5项。一是绥滨县优质水稻品种繁育及综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创造经济效益105万元。二是寒地高淀粉玉米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创造经济效益91.2万元。三是绥滨县2003年高油大豆原种扩繁及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项目,创造经济效益210万元。四是绥滨县绥滨镇中低产田改造示范(水稻基地),创造经济效益98万元。五是绥滨县寒地水稻叶龄指数诊断综合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创造经济效益58.3万元。
另外,主持的A级绿色食品大豆高蛋白高脂肪品种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鹤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2003两年共计完成101,559亩,增产大豆756.7万公斤,增收2,717.2万元。大豆“暗垅密”机械化综合高产栽培技术、高蛋白高脂肪大豆品种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2000-2002年共计完成33471.1亩,增产191.93万公斤,增收435.63万元,上述两项目均获鹤岗市科技进步贰等奖。作为水稻新基质旱育苗技术的主持人,2003-2005年累计推广3.2万亩,平均亩增产46.7公斤,亩增收70.05元。此项技术在绥滨和全省推广,仅在绥滨县累计增产稻谷140.1万公斤,增收210.15万元。推广飞机航化防治病虫害,叶面肥喷施增产技术,解决了作物后期机车不能进地连片防治病虫,喷施叶面肥,实现提质增产增收。此项技术增收300万元。
此外,积极创新推广手段,完善为农服务方式。2001年,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农业110”服务热线、开办《农事半月谈》电视专栏、编发《绥滨农业信息》、发放农技连心卡、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专家大院、制作电视专题片、编写《绥滨县农业实用技术手册》、《绥滨县新型农民培训教材》等农技推广服务新方式,这些新方式的实施得到了全县广大农民和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和肯定。提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绥滨人都知道,什么“农业
110、一拔就灵”,农业专家QQ群,老百姓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黑龙江日报在头版头条以“绥滨农技推广直通农家”为题,对农技推广协会取得的成绩给予报道。
20年来,他先后主持或参加的20多项农业科技项目的研究或推广,多次荣获国家、部(省)、市、县科技进步奖和推广奖。其中,国家级2项、部级成果奖励4项、省级成果奖励5项、市级成果奖励4项,解决了绥滨县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创造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促进绥滨县乃至全省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年来,王殿君同志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系统地掌握了农学、植保、土化等方面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在这几个专业领域有较高的造诣,熟悉和了解农业前沿理论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对农业理论进行过创造性的研究,在省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连续多年被鹤岗市委、市政府,绥滨县委、县政府授予模范工作者、为农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4年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授予“中国农技推广联通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获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2006年获农业部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先进个人,同年,被鹤岗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7年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全省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自主创新先进个人。荣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省长特别奖、鹤岗市劳动模范、全省首届“三农”工作突出贡献人物、全省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自主创新先进个人、鹤岗市农业领军人物、绥滨县农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梯队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农民的认可、农业的连年丰收,使绥滨的农技推广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步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半年来,在农业局党委、XX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县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支持下,我站上下一心、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强化基础,完善制度,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中的每个环节,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圆满完成了上半年农业局、镇政府和市、县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业务工作
半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把业务工作放在首位,在农作物新品种、农业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以及培训方面不惜加大资金投入,层层落实责任,跟踪指导,努力提高落实标准,进而提高了科技水平,带动了农民种田的空前高涨。
(一)基层体系建设示范县项目
今年我站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承担了基层体系建设示范县项目的任务,我站科技人员有3人担当指导员,每人负责10户科技示范大户,在玉米播种、水稻育苗、插秧等关键环节,及时发放资料、下到田间技术指导等,较好的完成了半年的工作任务。
(二)抓好科技培训项目
根据县农业局有关文件精神,围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的方案,我们积极地采取了种种有效的培训措施。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培训质量。印发技术培训讲义100册,印发15项技术推广宣传单5000张、技术资料5000份。二是我站上半年开展农情调查4项次,提出农业生产建议4项次,发布各类农业信息3条,被农民采纳达90%以上。三是采取各种方式,直接培训农民。以集中办班,村、屯、农户不同形式宣讲,我站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3期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1万余份,直接办班培训农民4120人次,柜台咨询541人次,从春季至现在召开各种现场会达3次。从而使科技培训入户率达到了85%以上,真正起到了农民知识窗口作用。
(三)全力落实推广、试验、示范项目
结合我镇的生产实际,按照上级的要求,全面认真地落实了15项农业新技术推广,有各村任务的分解落实表、有每项的技术方案和工作方案、都有详实的田间调查记录。今年我站共承担了国家、省、市、县和自设试验、示范项目8项,其中试验项目3项;示范项目5项。也都设有专人的田间调查,记录真实可靠。今年春季虽然低温、寡照,精心选择地块和管理到位,各个试验、示范项目的顺利开展,都能达到预期目的。
二、经营工作:
2015年,我站由于经营地点的改变和受总站事件的影响,我站今年经济效益有所下降,不能扭转以前的亏损。今年销售化肥305吨,种子512袋,实现销售利润为 25.903.47元。
我站到6月末应付账款还有601.304.00元,应收账款实际能 收回的有385.598.30元。(其中农业总站欠287.567.00元),这里还有一户欠款是67.241.00元,以通过法院起诉。其他个人欠款基本都说出还款计划。就差总站的欠款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这笔款,我们每年要付35.000元的利息。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我站在下半年工作中,大家有决心和信心,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继续抓好试验示范园区的田间调查、记载等工作,加大后期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好科技示范园区的作用。
2、继续做好示范县指导员的下半年的培训及指导工作
3、继续抓好项目方案落实、田间调查、测产总结等工作。
4、继续抓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的示范推广等工作。
5、继续完成好农业局、镇党委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6、继续完成好上级主管部门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7、继续做好以前的应收款清欠工作。
XX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现在我代表农技站向大家作本单位述职报告。各位领导和各位代表对本站的工作情况有所全面了解,将会对我们作出合适的评价,述职报告的质量并不意味着完全是对工作好坏的肯定。下面,主要汇报2018年的工作情况:2018年我站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乡党委、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州、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按照乡人民政府的总体部署,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抓示范为突破口,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乡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
一、具体工作
(一)加强自身学习,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自身学习,是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是提高工作能力和保障工作效率的前提。我们始终坚持集中学习与自觉学习相结合、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在站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三个代表”和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党在新时期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贯穿其中,从而坚定了我们当好政府参谋,搞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站上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时参加了乡组织的多次政治知识和学法知识考试,使我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法律意识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全乡共完成农作物种植面积66232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6414亩;经济作物种植完成39818亩
1.冬季农业开发计划面积5650亩,完成6083亩,占计划任务的 107.7 %。其中粮豆作物完成1307亩;经济作物完成5046亩。
2.大春农作物种植面积计划55000亩,共完成57349亩,占计划任务的104.3%。
(1)大春粮豆作物计划面积16000亩,完成16028亩,比去年同期增长28亩。其中,完成杂交水稻4000亩,玉米7220亩,大豆1380亩,杂粮200亩,薯类3228亩。
(2)经济作物计划面积35000亩,完成39818亩。①甘蔗共完成35992亩。其中,宿根26772亩,新植,翻种9220亩。②完成花生种植385亩、辣椒421亩、商品蔬菜520亩。③其它经济作物种植完成2741亩。
(3)瓜菜作物计划1200亩,完成种植1275亩。
(4)饲料作物计划面积200亩,完成种植228亩。
3.晚秋农作物栽种共完成2300亩。其中,晚秋玉米完成650亩;秋薯完成680;秋大豆100;秋杂粮150亩;蔬菜等其它农作物完成720亩。
4.完成农作物间套种高产示范样板建设500亩,分别是弄所甘蔗套种玉米高产示范样板200亩,安哈甘蔗套种大豆高产示范样板100亩,者桑玉米套种蔬菜高产示范样板200亩。
5.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共48期2450人次,其中专业培训23期1130人次,以会代训25期1320人次。培训内容主要是:
(1)沃柑种植技术与管理技术培训。
(2)甘蔗种植技术及种植管理技术培训。
(3)水稻、玉米种植技术管理培训。
(4)农药安全使用培训。
(5)作物间套种技术培训。
(6)水产养殖技术培训。
(7)发放技术资料1500分。
6.抓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培训、指导和监督工作,2018年全乡无农业机械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7.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2018年共完成农产品检测19期,检测样品276个,主要是针对集贸市场、周边村寨蔬菜种植户进行抽样检测,同时对安全用药进行监督指导培训。2018年均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8.全乡数字乡村更新工作完成情况:更新8个村委会99个村小组基础数据,图片信息及时更新。
9.加强基层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建设,安排3名专业技术人员分片挂钩科技示范户25户,其中甘蔗科技示范户15户,渔业网箱养殖10户。一对一开展农业科技培训1150余人次,辐射带动250余户。
10.加强农业政策性保险宣传和收缴工作,全乡共完成农业政策性保险费收缴甘蔗1800亩、玉米800亩、水稻600亩,全额完成县级下达收缴任务。
11.中药材工作,2018年发展生姜种植455亩,产量62.012吨,产值124.02万元;八角90847亩,产量2179.15吨,产值5447.8万元;其它中药材(牛大力、鸦胆子)2121亩,产量29.255吨,产值69.7万元。
12.按时收集、统计、上报农业生产进度及农情信息。
另外,我们积极参与了乡上的各项中心工作,与乡村干部一道包村挂户,坚守开展扶贫攻坚脱贫工作的第一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怕担风险,贪图无事无责任,平平安安过日子。
(二)服务面不宽,进村入户技术指导不够。农技推广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涉及到每家每户,农技人员人力不足,导致农业服务指导工作不到位、不全面,满足不了新形势下的基层农业服务工作。(三)工作量贪小怕大,不愿主动给自己增任务,压担子。
(四)农技人员队伍老龄化和非专业化比较严重,且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少,加上2018年扶贫各项工作任务繁多,没有能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业务知识和水平偏低,工作开展困难。
(五)农村劳动力薄弱,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农业生产环节很难做到精耕细作,农作物产量、产值收入偏低。
(六)对本职工作怀有悲观情绪。
三、下步工作
加强对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认识,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强化为农服务意识,并切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紧紧围绕全乡农业的发展思路,抓好各项农业生产。
1.是加大工作力度,继续抓好2019年的小春及冬季农业开发生产,集中技术力量努力抓好小春及冬季农业开发沿线样板的实施,尽一切力量,努力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2.是组织、引导群众做好2018-2019年甘蔗榨季砍运工作、开展冬季甘蔗种植科技培训及2019年甘蔗种植任务规划。
3.是因地制宜,积极组织调供两杂种子、储备农用物资,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为明年的大春生产奠定基础。
4.是及早制定2019年大春生产计划,做到任务早计划、人员早安排,物资早就位、措施有保证、任务早落实。
5.做好2019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及全乡数字乡村的更新工作准备。
6.认真收集整理各种生产资料数据,做好科学分析和总结,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7.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居安思危,加强感恩教育,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1 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
1.1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来源及去向概况
目前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及其成果转化主要由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以及农业科研机构来共同实现。现阶段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主要是由高校研发和实验室科技成果,在提交成果之后由农业科研主管部门审核并决定是否进行推广。
农业大学科技成果主要分为工艺型和物化型两大类。其中,工艺型成果是指其科技成果创新的创新性表现在工艺、方法和方案等操作性技术上,如新型耕作栽培技术、农耕土壤改良与环保施肥技术、动物饲养技术、果树修剪、新型病虫害综合防治、果蔬生鲜的保鲜及贮运技术等;物化型成果是指其科技成果创新性表现为可见的实物或载体,并将其细分为新型品种和新型产品两种。其中,新品种主要指动植物的新品种如东北农业大学研制成功的东富1号、东农253等诸多玉米新品种、小麦新品种,东农429、东农426、东农430等诸多水稻新品种,黄瓜系列和马铃薯系列新品种以及大豆新品种等;新产品多指的是农药、新型肥料、农机具等,如东北农业大学研发的液态施肥机、水稻宽窄行插秧机等(见表1)。
在研制、开发、转化科技成果时,黑龙江的农业大学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农业大学结合国家、省级和市级的各类农业科研项目组织科研人员下乡活动,积极参与地区开展的农业科技成果与实践交流活动,充分转化科技成果,从而能在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同时减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时间。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技术示范园区的作用,农业大学可采取试验推广的方式向农场与农业企业直接转化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主导,同五家研究机构、五所农业大学以及七家农业企业携手共同打造了“大豆产业技术公共技术平台”,一起致力于技术的深化研究,增强黑龙江大豆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使转化科技成果的技术问题得到了妥善地处理。同时,创办科技成果校企合作转化平台,同大众肉联等诸多肉制品加工企业以及完达山、龙丹等诸多乳制品企业进行进一步地合作,成立“黑龙江省食品工业校研企合作专业委员会”,成功地向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基地”输送了农业大学科技成果。此外,充分拓展综合示范基地的覆盖面,并不断覆盖到农垦红兴隆管理局等地区,从而实施新肥料、新品种、新工艺的示范运用。
数据来源:2015东北农业大学重点推广转化科技新成果汇编Data sources was from New Achievem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by Assembly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2015.
1.2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的基本模式及其评价
1.2.1 自行开发模式
农业大学在自行开发模式(见图1)的引导下着手于新品种、农业机械、化肥等诸多科技成果的研发,促使生产和科技的相互融合。然而,在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过程中要保证农业企业和农业劳动者有一定的经济投资能力条件。农业大学作为教育事业单位无法在成果转化中投入太多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再加上其发展资金断层,使农业大学在强化工艺与更新设备上受到巨大的影响。中试化实验的标准不高、管理不严格,这势必会使科技成果在市场上流通后出现巨大的问题,导致科技成果一定要历经二度开发与改良。毋庸置疑的是,其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
客观地说,科技成果的转化需全面协调配合,光靠市场转化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若彻底依赖于农业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是不现实的,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另外,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自行开发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1)在转化成果时,科研人员的报酬得到量化的难度高;(2)科技成果中也有一部分不适用于商业化生产;(3)周期长、成功的可能性小。由此可见,在该模式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并不高。
1.2.2 技术转让模式
技术转让模式指的是农业大学科研人员为了顺利转化农业大学科技成果,采取有偿转让或者许可企业等诸多技术需求主体的方式促使自己获取到的科技成果得到转化(见图2)。然而,由于在和企业合作方面农业大学科研人员缺少相关经验,再加上农业大学教师背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把校企合作的科技转化当成教师评定的重要指标亦或是其占比较小,所以会出现教师虽注重理论与学术的研究,但轻视应用与开发研究,造成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在这种模式下,以正规的中介组织或者符合规范要求的科研成果交易市场为依托,促成科研成果供需双方的交易,积极组织科研成果需求方负责开展转化科研成果的工作。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多是在理论研究上取得的,在实验验证时是优秀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产生的成本而在实验验证时可能没有考虑,导致科研人员往往过高的估计自己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
2 农业科技推广风险分析
2.1 科技成果的质量风险
2.1.1 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产出的概况
2009-2015年间,黑龙江省登记科技成果10 043项,其中应用技术类成果7 890项(见表2),据相关部门统计,其中有6 572项得到了应用,转化率达到了83.3%。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9-2015年,黑龙江省的科技成果总数一直呈现平缓上升的趋势,大体上来说,黑龙江省在政府指引下的各项科技工作与2009年相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科研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尤其是应用技术方面,占科技成果数量的很大部分,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2011年虽然黑龙江省的科技成果转化达到了85.9%,但这个数据并不十分精准,往往只要在某一条生产线或一段时间内应用了此项技术成果,就定义为该项科技成果被转化了,但是实现产品化,要达到占据市场份额的目标还是很难实现。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黑龙江省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是比较低的,尤其是在农业的成果产出及推广整个过程是漫长的,大部分的科技成果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
资料来源:2009-2015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Source was from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2009-2015Statistical Bulletin.
2.1.2 科技成果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目前,省内农业部门超过90%的研究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补贴[1],绝大多数为基础性质的研究,很少会涉及到具有生产效力的研究,能够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项目几乎为零。基于这种社会背景下,直接导致科研成果很难与农业发展挂钩,很多东西属于零产出项目。却在政府项目的申报、论证、鉴定等非科研工作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科研项目完成以后不可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更不用谈社会效益[2]。
另一个导致科技成果质量不高的原因就是多数科研成果与生产不挂钩,一方面现有的科学技术内部结构不合理,要想完成科学技术的推广,就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向应用研究的方向转变,应用研究向技术开发的方向转变[3]。另一方面科研大多数关注生产过程中的研究,并不关注生产前或者后期的研究。目前,黑龙江省有关科研重点环节出现了许多创新和改进,反映出科研机构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技术水平。但这些成果大部分不适宜直接应用于生产活动来获得经济效益。往往该环节十分繁琐,科技人员大部分都不愿从事这项工作。
2.2 科技成果研究和转化经费不足
2.2.1 政府对于科技推广研究的资金投入不够
提高科技转化最大的保证是政府对于科技成果的重视程度要高,资金投入要充足,这是对于科学技术的最有效、最直接的保障[4],黑龙江省在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中虽逐年增长,但在地方财政方面却占了很少一部分,缺少了政府机关的支持,无法保证试验成功后是否真正的应用于生产中,这也是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转化率低的一个根本原因。
从表3可以看出,黑龙江省R&D总支出近年逐渐增加,通过观察R&D经费支出占该地区GDP的比率数据,可以说明政府每年科技研发方面投入力度在不断增大,可持续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升[5]。但是在地方性财政科技拨款方面,对于科技研发的支持并不十分明显,从中可以探究出地方政府对于科技成果的研究支持是否有所保留。
资料来源:黑龙江成果转化网。Source was from http://www.hljkjt.gov.cn/html/ZWGK/kjtgk/zzjg/zsdw/kjcgzhzx/list.html.
2.2.2 经费不足形成风险的原因分析
黑龙江省科研经费投入的不足引致的农业科技风险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资金总量不足。虽然近些年来资金投入的总量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其所占GDP的比例还十分小。第二,应用在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的资金不足。即便是最近几年这种情况已经有所好转,成立专项资金会,但对于每一项成果转化分散的活动经费较少,一般在30万~35万元。按照市场实际情况可知,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必定会牵连到农业生产、社会支持、经济效益等方方面面,只有这些部分衔接好才有可能达到目标,而且资金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按照最新的数据统计显示,要想将某个科研项目全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消耗的经费是科研经费的2~3倍[6],甚至更高。
3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风险的防范措施
3.1 加强政府的调控与管理
在农业科技推广现状的基础上,将《农业技术推广法》认真的贯彻执行,不断调整并制定科学、合理、稳定的政策保护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及其它产业的地位[7]。应在法制保障的基本前提上来发展现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科技推广。目前颁布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8],与变化的时代发展不相适应,应在巩固以往的保障措施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新时期条件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体的不同所产生的性质、职能和地位的差异,明确农业科技推广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9]。在《农业科技推广法》的立法基础之上,对各级政府强加要求,保证法律和政策的实施顺利进行,减少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由于政策不完善带来的风险损失[10]。
3.2 增加对科技成果推广的资金投入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提供风险基金时应按照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原则[11],对于从事农业基础研究、农业科技发展研究及其它具有实际意义的农业科研项目,政府财政部门应给予长期、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12],使其正常分配研究力量和研究重点,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13]。对农业应用技术性强的研究项目,再投入R&D经费时应考虑其可转化技术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以此来提高经费的运用效率[14]。对R&D经费在不同的科研阶段进行调控和管理[15],从课题确立到技术研究直至成果产业化都要有合适比例的资金投入,促使每项研究更为注重成果与转化之间的衔接[16]。
3.3 优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发展过程的主要部分之一就是农业推广,其在农业中的地位与农业科研和开发创新同样重要[17],特别是在面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风险概率大的现状时,对农业科技推广就需要有一定的规划和改革。并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的推广体系,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成果质量并建立以科技研究为指导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园区,形成与农业劳动者的互动交流区,互为促进,更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率。目前,黑龙江省科技推广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政策条件下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因此,在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工作时就必须要加入新的思路并进行适当的规划调整[18]。在风险防范方面,打破从前的风险发生再补救的思路,注重从根源抓起,完全杜绝或尽量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由此出发点确立出一系列的风险防范机制并将其归纳到农业科技推广的整体规划和实践步骤中去。不再只做书面文章,真正做到将风险的防范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3.4 采用农业科技推广风险预警机制
科技风险的预测和评估都是为减少风险发生所产生的损失,但只有预测风险是远远不够的[19],若要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十分必要,构建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可以更好的预测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风险的存在、同时也可以及时提出相应措施来降低风险损失,但这些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扶持、社会的认可和生产经营者的信任[20]。政府职能是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为科技风险的预测和防范制定合适的政策来保障设备完善和资金渠道等硬性条件,社会重视发展农业科技保险,不断推动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其完备性将有效地分散风险并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农业生产个体通过接受培训来提高风险预测的能力,及时认识到潜在的风险,为农业科技推广风险防范提供了最强的行动力。所以,想要谨慎的规避风险、有效降低风险的危害,政府部门、社会导向、和生产个体缺一不可。
摘要:为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风险防范的顺利实施,从黑龙江省的农业推广的现状及特点出发,以农业科技推广风险为研究对象,就其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进行分析,找出农业科技推广的风险产生原因,提出具体的风险防范措施。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路径选择和风险规避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包括加强政府的调控与管理、增加对科技成果推广的资金投入、优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采用农业科技推广风险预警机制。
【关键词】农业技术;改革思考;科学发展
面对新阶段、新任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也凸现出体制不顺、队伍不稳、机制不活、保障不力、多元化服务组织发育滞后等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构建新型的农技推广体系。
1.关于改革的思考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是主导。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主要是改革国家农技推广机构。
明确目标定原则,改革的目标是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涉农企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素质优良、服务到位,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县乡统筹定编制在改革中,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要统一考虑,统一定编。有两个指标必须严把:一是县乡统一定编后,留在县级推广机构的编制内人员不应高于总编制的40%;二是整个编制内人员中,具有对口专业的技术人员不应低于80%。
公平竞争择优用,确定编制后,人员定编定岗一定要实行公开的考试考核竞争上岗,实行全员聘用制。这样才能达到在改革中优化队伍的目的。竞争上岗中,考试是关键。考试的内容要以对口专业内容为主,防止图省事“五个行业一张卷,只考政治不考专业”的现象。
严格考核三方议,推广体制确定后,机制是发展的关键。在管理运行机制中,考核评价是核心。很多地方的农技推广活力不足,领导和群众都不满意,没建立起考评机制是主要原因。因此,改革中创新机制,应首先在考评机制上下功夫。要打破对基层农技人员也要凭论文、成果奖,也要考外语才能晋升技术职务的规定,要以进村入户为农民服务的业绩为考评的主要内容。
以民为本顾全局。这是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和其他各方面技术服务人员的根本区别之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农技推广工作来说,就要以农民为本,急农民之急,解农民之忧,帮农民之需,助农民增产增收。
政府主导多元化。 就是以政府办的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大力提倡推广主体多元化。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不可能在技术推广服务上“包打天下”,必须动员方方面面的组织、人力、财力为农民服务。虽然一些方面的人力、财力、主观第一愿望不是为农民推广农业技术,只要客观上起到推广农业技术的作用,就应该提倡和鼓勵。推广方式要多样化,除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外,鼓励各方力量大胆探索多种多样的农技推广方式,如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家大院、全程技术承包、连锁经营等社会化服务方式,都应积极探索。
2.关于几个问题的思考
各地在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提法和新问题,值得研究。
“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 这是近两年很时兴的说法,细细思考,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在科研单位,这种说法已被广泛接受,这些单位的科研人员用项目经费保证自己工资、福利、补贴等日常开支。他们很少承担对农民日常技术指导、提供信息和咨询以及前边所述的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偶尔承担,也是给多少钱,干多少事。对农技推广人员来说,如果让农民“花钱买服务”,在公益性推广职能范围内是不可能的;如果政府花钱给农民买服务,如何买?如何定价?实际上政府财政保证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的履行就是政府花钱给农民买服务。对一些非公益农技推广组织,必要时需干一些公益性工作,可以用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对国家农技推广机构而言,养人的目的就是履行公益性职能。
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分离。 这是改革的必然趋势。但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很多国家农技推广人员也是只发工资而无其他,甚至没有一点业务经费。这就很难保证2种职能的彻底分离。因此,在一些财力很弱的地区,改革后2种职能和人员分开了,应允许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用服务、房产等形式参股开展物化技术服务,但国家农技推广人员不要去站门市。从国家农技推广队伍中分流出来的农技人员,可以投标承担政府的推广项目,如正在实施的“科技入户工程”。更好的办法是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县里组织一个股份制的连锁总部,在各乡镇、大村庄设立若干个分销点,统一进货、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结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既可满足农民需求,又可杜绝假冒伪劣,还可解决很多人的再就业。
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搭好技术支撑舞台,其中,领导的决心是关键。
温总理是我们的榜样 我从事农技推广管理工作多年,深深感到,温家宝总理对农技推广重要性的认识,比很多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更深刻、更到位。1998年以来,温总理对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非常重视,多次对有关部门提出对现有的农技推广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技推广新路子的要求。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推荐阅读:
浙江省教育技术12-03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12-06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浙江探索10-25
浙江高考作文浙江精神09-08
浙江省考试说明10-20
浙江省信访条例11-27
浙江省教师招聘试卷06-10
浙江省会计从业考试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