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与制度创新研究

2022-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与基本属性

基础设施在经济学中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规范定义。基础设施概念早期广泛使用于军事领域, 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经济分析中运用基础设施这个概念。《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关于基础设施概念的界定目前已经广泛受到了经济学家的认可, 报告中将基础设施划分为经济类技术设施与社会类基础设施。经济类基础社会主要包括公用事业、公共工程和其他交通部分三大类, 社会类基础设施一般指商业服务业、科教文卫等设施。

基础设施具有基础产业性、公共产品属性、外部性、不可分性和自然垄断属性的基本特征。基础产业性是基础设施的基本属性, 基础设施活动提供的劳务是其他许多经济活动进行的基础。了解基础设施的属性对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制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国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 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5000余年的历史, 但近几个世纪以来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工业国家。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仍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总的来说, 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从20世纪80年代出以来就不断上升;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投资增长速度更快。近年来,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固定资产投资率往往很高, 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更大。但是从总量上看, 一是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基础设施投资在固定资产中比重相对较低, 尤其是科教卫生、环境保护、农田水利、垃圾污水等设施。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也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网络。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各段公路之间、铁路与公路之间却存在许多“断点”, 尚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统一、完善的网络。从结构上看, 一是基础设施区域分布不均衡, 东中西基础设施水平差距悬殊;二是基础设施城乡分布不合理, “重城市, 轻农村”特征显著。其结果是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制度问题

(一) 供给制度问题

(1) 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效益低。我国基础设施供给部门的特殊性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的, 虽经多次机构改革, 但是仍存在机构规模偏于庞大, 部门设置交叉重叠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基础设施供给部门的效用目标是非积极性的。缺乏市场竞争的约束, 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一般低于私人组织。

(2) 基础设施供给领域的行政壁垒。我国严格的政府规制特别是行政审批制度形成了对私人组织和外国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生产“市场”的非商业壁垒。资源的配置可以以行政权力的大小、变动为转移, 与社会对公共资源的配置需求相脱离。

(3) 重视产权制度改革不重视引入竞争机制。产权理论强调的是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对企业效率的影响, 而竞争理论认为基础设施建设低效率问题主要是缺乏有效竞争、存在垄断势力造成的。仅通过改变产权无法解决低效率等问题, 必须重组原有的组织形式和结构, 形成一个可进入的、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才能解决企业低效率的问题。

(二) 融资制度问题

(1) 政府融资渠道及其局限性。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中居于绝对主要地位和政府税收来源作为中介人的方式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融资方法存在很多局限性。

(2) 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制度障碍。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面临着观念障碍、行政体制障碍、市场准入障碍等问题, 使得基础设施的民间融资渠道受到限制。

四、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创新

(一) 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主体结构创新

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主体结构创新主要是指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主体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型, 既调动多方面的资源壮大基础设施供给的规模, 又形成竞争的主体多元基础, 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

(二) 产权制度的创新

产权制度改革有中央政府的支持, 强调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抓大放小。同时地方政府有融资冲动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产权制度可以盘活存量资产。在坚持基础设施国有的基础上, 转为民间所有的形式和引入民间经营机制。

(三) 构建多层次的激励机制

政府可以通过对内部的激励以及对其他基础设施提供者的激励这两个层面构建基础设施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政府和社会以及企业提供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四) 投融资体制创新

政府财政资金一直是也将继续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所需资金的主要渠道。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创新即以政府信用为依托, 从社会上筹措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财政资金。从宏观上采取尽快减少非国有企业进入基础设施产业部门的体制障碍和人为限制, 多渠道吸引广大个体储蓄进入基础设施产业部门。

基础设施关系国计民生, 对于国家的稳定繁荣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断改革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不合理的制度问题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更好的顺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

摘要: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的“骨架”, 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具有调控宏观经济、服务微观经济活动、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作用, 对国家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基础设施经历了缓慢发展、起步、迅猛发展和全面快速发展四个阶段, 取得了巨大成就, 总体上是成功的, 走出了一条中国式道路。但是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处于暂时的、低水平的平衡, 总量矛盾缓解后, 结构问题越发凸显, 制度因素成为制约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将对中国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制度方面的问题和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进行浅析。

关键词:基础设施,制度建设,创新

参考文献

[1] 任艳.制度创新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3.

[2] 詹卉.基础设施维护理论与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上一篇:加油站安全管理路径探究下一篇: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