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研究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研究(通用12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研究 篇1

保康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441600 郭

强 保康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441600 杨承勇

摘要:计算机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科学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运用过程性评价做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

教学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通过前一阶段的调研,了解本门课程的现状和作用。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技能,并灵活运用在实际中?这是该课程教师面临的课题。

一、评价的原则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评价集中体现在对学生的技能和学业的评价。在学生学业评价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既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并非单纯以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认定课程模块学习成绩。

(二)发展性原则。以家里学生健康、自主、全面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观点,肯定学生的进步,暗示学生的不足,为学生提高成绩,健康快乐的成长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多样化原则。评价中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差异化评价,评价结果采用等级评定。

(四)多元化原则。改变单纯的领导评老师,老师评学生的做法。采取教师和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交差评定,激发评价主体和客体在评价中的能动作用。

(五)动态化原则。评价要及时,也不能一成不变,阶段性评价和随机评价相结合,着眼与学生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六)客观性原则。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具体、实事求是。

二、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情感态度、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三个方面进行。

(一)学习与应用相结合 由于年龄、素质等方面的因素,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兴趣保持的时间不会太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以新的兴趣点去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能够把本课程的知识点转为学生的兴趣点,那么,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比较容易达到。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当某些知识学生觉得有用时就会对它感兴趣,当一些案例很美观或很实用时学生也会很感兴趣,这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基本知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与使用、word和excel,而word、excel两个软件是系统学习的重点。学习软件的目的在于应用软件,我把这种应用以案例或课件的形式展开。

在教学中,我一班采取任务驱动法教学:先拿出事先做好的案例让学生知道今天做什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以题目的形式给出做该案例的步骤,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接着通过网络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各种命令的作用,之后学生模仿练习,接下来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新案例或课件练习,促进学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最后教师检查评价,以便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为了使案例能成为学生的兴趣点,案例应具有以下特性:(1)内容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用性强,学生能从中接受有用的知识;(2)美观,艺术性强,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讲授命令的集成度适中,以一次课大多数学生能接受为宜。学生通过个案的模仿练习,初步了解各个命令的作用,加上教师对各命令的扩展讲解和学生对练习课件的操作练习,学生一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对于本课程的WORD软件学习,教师要准备的案例主要有:命令集成度适中的优美文章、表格、电子墙报等;对于EXCEL软件学习,其主要内容如格式化、公式与函数、排序、筛选、汇总、合并计算、图表、数据透视表等均以学生练习课件的形式下传给学生,练习课件可以工作簿的形式,每一个内容有若干个工作表,每个工作表均有具体要求,内容全面,从易到难,内容精选应用实例,使学生明白其具体作用。对于某些存在模糊概念的名词如“借、贷”以及需要表达清楚的公式,可以批注的形式加以说明,学生通过页面式的课件练习,同时加上考证题的综合练习,既弄懂了软件操作,又清楚了其应用,能较快地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总之,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知识点、应用、学习兴趣三个方面。

(二)学习与考证相结合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包含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办公应用软件操作员级”考证的内容,我们把学习与考证相结合。其一,考证内容是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它同时包含了大量的实例,既便于教学,也便于学生练习,同时也加大了所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其二,学生增加了择业机会。有了证书,就等于具备了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

(三)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所作的价值判断,也就是以教学目标、以课程理念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并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各方面进步进行测量、衡量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的过程。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已经影响到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如何有效地发挥评价机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正面导向作用,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1.评价实施

动态评价与日常评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运用动态评价,在强调即时性和发展性的前提下,教师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方式给予激励、唤醒、鼓舞,这是对学生最好的评价。例如学生创作作品时,教师给予这样的评价:“你比以前有进步!”“这个技术运用得很好!”“色彩搭配很协调!”等等,这些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日常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记录,包括作业记录、课堂表现记录、测验成绩等的评价。

电子主题作品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极具实践性。业界普遍认为,制作电子主题作品(电脑绘画、电子板报、演示文稿、广告设计等)最能反映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特定的主题作业引发学生的特定行为,通过收集作品的完成情况获得有价值的评价资料。在作品的评价过程中,不要简单地给予等级的划分和优劣的评价,要综合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能力。通常利用量规表对学生制作的电子主题作品进行有效评价,所谓量规指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某一主题制定的量化评价指标。在制定量规表时,首先应将评价内容进行合理划分,形成若干个能够客观反映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维度,然后为每个维度制定具体表现标准,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等级水平。量规表可以由教师设计完成,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制定,从而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深入地把握评价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根据评价的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从而促进其自身的进步。

项目型任务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整个过程活动都是真实的,是现实生产生活的一种反映,它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项目教学法中,作者经常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通过学习体验和掌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其全面发展。在设计评价时,要考虑到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每个阶段,关注每一位学生获得的发展。评价的信息资料收集贯穿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大致包括主题确定、规划创作进程,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情况,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探究成果的呈现与表达等。

过程性评价工具的种类很多,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较常用的主要有以上四种。由于任何一种评价方法与评价工具,都不能完全评价出一个学生的全部素质与能力,各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视角不尽相同,所以,对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应当尽可能地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2.检验评价信息,分析评价质量

评价标准的合理性由于教师在开发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设计了评价标准,致使该标准无法有效评价学生的行为。因此,教师应该咨询课程专家或者同行的意见,制定出合理的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的公正性由于教师个人教学观念、评价知识技能水平的差异,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误差。因此,教师要尽量保持客观公平的态度,参与有关评价的培训,掌握更多的评价知识与评价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评价学生,还可以促进自己专业水平的提高。

通过对这两方面的考察,教师能够找出评价方法的不足,改进评价的方式和工具,更好地完成下一步的评价工作。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动态多元的评价方式,而不是僵化单一的评价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修正评价方案。

(五)个体差异评价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所以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层次性。对于本课程来说,以各部分内容基本知识、操作技能以及考证内容作为基础目标,尽可能促使每位同学达到目标;以难度较大的一些专业化实例、不太常用的命令、花费时间较多的专题,如电子墙报、自我推荐书等,作为提高目标,使部分同学朝着较高层次发展。具体操作主要体现在学生练习题上,我把它分为必作题和选作题,使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很大一部分同学加紧时间完成必作题后以做选作题来体现自己的成就感。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我把制作电子墙报作为选作题,允许两人合作利用课后时间共同完成。在课堂上,提倡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并有意识地把有这种需要的同学配对。巡视辅导和检查评价让教师了解到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如果发现多人有共同错误,教师应集中讲解并加以记录,待下一个班或下一次讲课给学生重点提醒;对于较难完成练习的学生,教师应进行个别辅导或集中辅导,同时配对学生互帮,鼓励并督促其完成练习,他们的成绩一般提高很快。

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学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应用,在应用之中学会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乐趣,在乐趣中学习新知识。我们的评价也应该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获得肯定,在肯定中追求知识,在追求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达到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日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与评价探讨》 职业教育研究 2006.2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美]B•S布卢姆著:《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研究 篇2

1.1 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大

由于城乡差别、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 计算机知识的普及程度差异较大, 大学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相差较大。如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同步教学, 将会出现学生吃不饱和难消化两种现象, 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等负面影响。

1.2 内容统一设置难以满足专业培养要求

在高校内不同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作为公共基础课, 一般拥有统一的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 没有做出专业上的区分。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与各专业个性化的教学特点不能有机结合。

1.3 条件所限很难实施一体化教学

绝大多数的院校将计算机课程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 学做分离。甚至, 理论课和实践课相隔几天, 不能做到及时练习, 及时巩固, 影响计算机等级一次通过率。

2 基于“以证代考”评价形式的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改革

2.1 证书考试的选择

以金华职业学院为例, 基于“以证代考”评价形式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首先就是要确定学生参与何种计算机等级考试, 我校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的生源地进行分类, 分为浙江省内学生和浙江省外学生。因为计算机等级证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和其他技能证书一样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证明, 根据我校历年来就业指导工作经验, 省外对于浙江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认知度不高, 不利于学生就业, 所以大部分省外学生更倾向于参与全国计算机一级MS Office考试。浙江学生就直接参与浙江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

2.2 分层改革的实施措施

“以证代考”的“证”确定后, 最关键的就是“分层”。分层的依据就是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和证书考试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最终目标是既让学生学到知识技能, 同时还能顺利通过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最直接和实用的分层方法就是采用与等级考试类似的模拟系统, 我校在2009年自行研制和开发了浙江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模拟练习系统, 对2009、2010、2011三届大一新生进行了摸底考试, 然后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和自愿, 进行分层, 分为A、B、C三个层次。

A层次:摸底考试成绩在前30%以上者。该部分学生可在等级考试前参加考前辅导讲座, 尔后参加省计算机一级考试。

B层次:摸底考试成绩在30%以下者。该部分学生按一学期 (14周, 56学时) 进行授课。学习内容偏重于浙江省计算机一级考试内容, 在第二学期参加省计算机一级考试。

C层次:外省学生统一编入该层次。该部分学生按一学期 (14周, 56学时) 进行授课。学习内容偏重于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内容, 在第二学期一般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

分层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问题:

(一) 模拟考试的仿真性和考试的科学性

对于考试的仿真性,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建议和实际等级考试一致, 便于准确掌握学生情况。为了保证考试对于分层的科学性, 一定要能对考试的结果进行划分, 如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权重比例、各章节内容的分配比例等, 要与中学以前的知识有所对接, 去掉部分难度过大的试题。

(二) 分层后不同的教学策略

由于参与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不同, 学生的层次也不同, 分班后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A层次:第一学期授课总学时24课时, 采用一体化教学, 在浙江省一级考试前完成授课, 第二学期《计算机应用》课程由专业主任申报选择不同教学单元。

B层次:第一学期授课总学时56课时, 采用多媒体和上机实践一比一教学, 下学期参与浙江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第二学期计算机后续课程由专业主任申报选择不同课程进行教学。

C层次:第一学期授课总学时56课时, 采用多媒体和上机实践一比一教学, 下学期参与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第二学期计算机后续课程由专业主任申报选择不同课程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范黎丽.关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科技信息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J], 2009, 24.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研究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过程性研究

一、前言

近年来,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计算机技术与众多相关专业的融合大大丰富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这种融合已成为一种新的科技发展趋势。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日趋强烈,而且呈现多样化特点。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一个方面来自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相关专业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来自计算机基础教学本身。计算机基础教学目前必须有效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研究思考能力,探索改革势在必行。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实操性的过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比较多,我们在授课中不应该仅仅关注于具体的结果,而应该注重关注的是学生的操作过程,只有这样我们针对于这门课程的评价体系才是科学和合理的。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单纯地观察学生的表现。相反,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等,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从教学评价标准所依据的参考来看,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亦即“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教学评价的类型”。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根据我们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基础》的特性,其比较适用于此种评价过程的研究。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性评价的特征

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性评价的特征就是关注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又会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而现有的评价方法与评价工具,更多地侧重于对表层式学习方式所产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与测量,对于那些由深层式学习方式所导致的学习结果要么不予关注,要么无法评量,从而形成一个评价的死角。这是导致学生采用表层式或者成就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其结果是形成一个“表层(成就)式学习方式——低层次学习结果——表层(成就)式学习方式”的恶性循环。过程性评价却恰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通过对于学习方式的评价,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到深层式的方向上来。所以过程性评价很好地填补了上述的评价死角。比如,过程性评价中的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可以使学生逐步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其结果是形成“深层式学习方式——高层次学习结果——深层式学习方式”的良性互动。

计算机基础因特有的属性其相当适用于过程性评价的方法,教学中应重视非预期结果。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经历,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传统的目标导向的学业评价,将评价的目标框定在教育者认为重要的、十分有限的范围内,这种做法使得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被忽视,评价导向的积极作用被削弱。过程性评价则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经验领域,认为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应当得到评价的肯定,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经验的丰富性大大增强。这正是现代职业教学所期待的最终目标。应当指出的是,过程性评价也会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与传统评价所不同的是,这里的结果是过程中的结果,并且其评价标准不是预设的,而是目标游离和价值多元的。比如,学生自己的一些非正式的学习活动,如与人谈话、浏览网络、看电视或者阅读一些教师所列书单上没有的书籍等等,都可能引发新的思考,这些新思考往往成为新思想、新发现的重要来源。

三、教学评价方式及工具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评价的方式进行,小组评价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学生学习小组为单位,以一定的评价程序和评价标准来实施的相对正式的过程性学业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实施的过程性评价,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有较为正式的评价程序,是一种程序性的过程性评价。其基本程序可以设置为:1、被评价同学的自我陈述(一般3-5分钟);2、被评价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3、同组同学依据评价表所列各项评价内容评议该同学,并提出学习建议;4、理评议内容,抄写在评价表上(可以在所有的同学评议完以后再抄写);5、小组同学根据评价情况,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学习成果”三个方面分别给该生评定一个等级成绩;6、小组长综合小组同学意见,确定该同学的最后评定等级。除此之外小组评价之后,还有学科教师组织的评价小结,主要总结小组评价中一些好的事例与做法,比如,好的学习经验、好的评价方法等等。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于过程性评价的重视,从而认真对待过程性评价,并从中学会评价。其二,有较为全面的评价目标,也可称之为整体目标的过程性评价。其三,有正式的评价记录,所以我们又可称之为记录式的过程性评价。小组评价的结果,都记录在统一编制的过程性评价表上,这些评价表中记录着学生的综合学习表现,可以作为模块成绩的重要依据。它对于革除传统学业评价只重测验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弊端,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四,评价的可信度相对较高,这也是小组评价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征。由于过程性评价需要有较多的评价目标,这些目标多涉及纸笔测验不可测量的情意与方法,要评价这些目标,需要长期、大量的观察。所以对于上述目标,教师要想对全班甚至几个班级的几百名学生逐一评价,是完全不可能的。而学生了解学生则比教师了解学生要容易得多。采用小组评价的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就很好地解决了教师评价视域狭窄的问题。

一般来说,编制一份计算机基础过程性评价量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评价的内容以模块测验中无法评价的内容为主,即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二是评价的主体兼顾教师、学生与同学。三是评价的方式分为等级评定、资料呈现与文字描述三个部分。四是评价目标力求明确。实际的教案和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编写过程中应该反映上述要求。实在在操作过程中但也存在着如下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首先是评价目标还略显烦琐,即评价目标过多,这样会加大师生的评价负担,其次是个别评价目标的界定欠准确,例如,“自信、勤奋、坚毅”似难以归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范畴。由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的工具,过程性评价表具有提供评价依据与记录载体的重要功能。它使得过程性评价成为一种正式的、有影响力、有约束力的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的过程,对于规范学生的评价行为,提供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为帮助学生学会评价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作为一种评价工具,过程性评价表也有其不足,主要表现在表中所列的评价目标难以把握,如果评价目标太多,会增加评价负担,而评价目标太少,又会影响评价的全面性与公正性。此外,评价目标的合理界定也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四、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学生学习中的必修课,在探究过程性方法的教学过程中,适当注意如下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一:采用多媒体上课,制作课件,提高他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动静结合,增加课堂气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第二:以练习主,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以大部分学生为主进行讲解。第三:采用案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所谓案例教学,是对于某一知识点,或多个知识点,以一个案例形式来描述,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也让学

生找到不同的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四:采用小组为主体且一帮一或一帮多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班的整体素质。同时做到理论考试加复习同时进行。多做试题,经常测试评讲,对重点难点多做分析和点评等。

计算机基础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模式本身是一个逐步完善的循环过程,它在实施的过程中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时促进和激励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绩效。但这些影响和改变都是逐渐显现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在推行学习过程性评价时急功近利,希望通过它迅速改变学生学习现状,这样的学习绩效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正确对待过程性评价的作用,从实际情况出发扎扎实实推进学习计算机基础过程性评价工作,学生的学习绩效才会逐步提升,教师的教学绩效才会随之最终得到提高。计算机基础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计划、沟通、评价流程、成果运用等动态管理过程构成了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因此要持续不断地根据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过程性评价体系,同时还要把评价制度化、持续性地开展下去。这样评价才会受到师生的重视,其创造的价值才会越来越大,从而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汪正章.重在过程——考察美国建筑教育的启示[J].建筑学报,1999.

[2]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研究 篇4

WebQuest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WebQuest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指出WebQuest教学优势,并设计WebQuest教学的信息平台.

作 者:邓小武 Deng Xiaowu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计算机系,湖南怀化,418008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年,卷(期):“”(12)分类号:G434关键词:WebQuest教学优势 理论基础 应用研究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反思 篇5

信息组 周丽帆

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教学工作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时刻反思,深入细致的查找问题,剖析原因,力争做到最好!

一、存在的问题

1.向上的进取心不够,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不够透彻,不够丰富,工作经验不足。

2.创新意识淡薄,教学中对学生独立思考及操作能力培养不够。

3.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关注不够。

4.与学生的沟通较少,对学情分析的不透彻。针对以上不足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相关措施。

二、整改的措施

对于自身来说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与此同时还要多与同事交流,多听同事们的课,汲取经验,充实自我。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家里很多都有计算机,所以,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针对这个实际情况,在教学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1.激趣。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展示利用该课所教授的知识创作的实例,让学生知道本堂课所学知识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个领域(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例如:编辑学生自己照片或漫画创作等),让学生意识到掌握本课知识是非常重要和有用的,从而引起学生们的注意,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新知识的强大功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紧接着讲解新知识,这时学生会听得比较仔细、认真,会很容易的接受新知识。

3.练习。学生们都非常希望得到动手实践的机会,这个时候放开对学生电脑的控制,让学生们动手练习,这样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练习的时间不能太长,应该讲一段,练一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课堂纪律的管理。

4.展示。作品展示是计算机课堂中的必备环节,它不仅是对本课新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表扬和赞赏。他们学习某一知识,总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绩,特别是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或其它同学的羡慕,将激励它们树立自信心,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由于我校的学生比较调皮,如果,不设法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则很难得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堂管理方面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学生离开本班课室到达机房见到面前的计算机会表现得非常兴奋和活跃,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影响正常上课。针对这一情况,在上课开始阶段,让学生动手从做上节课的实例中难点,这样可以令学生迅速安定下来,然后再开始新课,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精神。

2.制定专门的学生上机座位表,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3.在计算机教学中总是会遇到一些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比较快,当他们觉得已经掌握了新知识的时候,往往就会开小差,讲话,或打游戏,对于这样一些学生,我把他们选为助学代表,让他们在掌握新知识完成自己的作业后辅导后进学生,这个方法既可以令后进学生约束自己,提高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令后进学生得到及时的辅导。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研究 篇6

一、分析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为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来提高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匹配策略优先原则,即在分层教学时,选择教学方法或者教学内容要首先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任务一定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合理选择难度。(2)主体性原则,也就是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3)动态性原则,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学,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让学生在一个动态环境中学习,让低层学生过渡到中层,中层过渡到高层,逐渐实现分层教学的目标。(4)激励性原则,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激发出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产生浓郁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同方面的分层教学

(一)学生分层

教师通过考察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和操作能力,并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来对学生进行分层,比如A代表优秀,B代表良好,C代表中等,D代表较差。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分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组内的纪律组织、讨论流程策划等具体事务。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机会,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层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为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设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通过分层训练和分层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逐渐实现低层到中层、中层到高层的过渡,有利于提高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分层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过程的分层,主要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指导、课堂提问等方面。其中在课堂提问中,教师首先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表扬,回答错误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进行的一个评价过程。在分层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调查、了解学生对学习重点和难点的掌握程度,并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分层评价在给予学生鼓励的同时,也让教师得到有效的教学反馈,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技术不断普及,中职院校也因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而有了发展空间,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也越来越复杂。在我国教学制度的改革下,中职院校必须正确地把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为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来选择分层教学,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评价分层,逐渐提高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茂林.浅谈如何用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研究 篇7

【关键词】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问题分析;解决措施

一、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电大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当中还具体存在着较多方面的问题,下面简要说明之:首先就是学员本身的水平有着较大的区别,电大学院显著的特点就是学员多为在职的人员,因此其计算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有着较大区别的,有的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计算机技术相当熟悉,但也有学员在此之前是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首先就要考虑到这样一个方面的问题。其次就是教学时间上的限制,计算机知识及其技能所涉及到的方面较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是很难逐一涉及到的,因此教学过程当中还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再次就是章节内容上的差异,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涉及到的内容往往观念性并不大,往往一章的内容就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就很难将其良好的串接起来。

二、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解决方案分析

通过上文中一系列的说明和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着较多方面的具体问题的,下文中正是针对于上文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1.分层次教学。上文中已经提及电大学生本身较为特殊,通常都是在职人员,因此其自身的素质是有着千差万别的,有的对于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已经相当熟练,但是也有部分人员是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针对于这样一种现实的状况,我们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采取分层次教学,也就是在课程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一个摸底的测试,然后对于一些层次较高的就可以直接免修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而直接进入到后续的学习当中去,但是同样需要参加相关方面的考试。而其他的人员就需要按照课程要求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通过这样一种分层次的教学计划,基本上就能够将授课的进度控制的比较到位,也能够保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基础上更有大的提高。

2.教学实践的差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保证教学时间尽可能的充足,在这其中可以利用教学案例或者是任务驱动来进行,实际上主要强调的就是利用效率来换取有效的学习时间,使得教学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所拓展。具体来说,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精心的准备一系列的案例以及任务,并尽可能的保证所有的教学知识点都贯穿于其中,这样就能够在课堂之上实现以较少的教学时间完成较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际上,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和操作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脱节的问题。

3.完善教学手段。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当中相当关键的两个环节,在这样两个环节当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就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是能够拓展教学过程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另一方面还能够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网络教学手段良好的结合到一起。在网络环境之下实现学生个性的彰显就需要保证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进行学习的,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学生的学习就完全是主动参与和完成的,所学到的往往也不仅仅只是知识,更多的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在这里我们对其中一些典型的措施和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就可以利用投影课件等来进行现场的演示,在此基础之上帶领操作;其次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视频网站;再次就是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通讯交流工具来进行交流、互动和答疑;最后教师还可以将自己制作整理的一些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内容以及相关方面的试验素材等都放在网上供学生下载使用,这样一方面是便于学生在课后进一步的进行拓展学习,另一方面就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加明确的掌握好教师教学过程当中的重点,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来进行调整和跟进。

4.课程的全新定位。在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对课程进行全新定位其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于现代社会环境的新要求,在教材体系上要避免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在使用周期相对较长的状况下就要尽可能的引进一些计算机的前沿科学和知识,并一定程度的缩短教材本身的使用周期。

三、结语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和说明我们就可以看到,对电大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可谓是势在必行的,在进行改革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及时的改变观念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化改革,以此来建立起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应当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并针对于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切实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处理和改进,希望能够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起到较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6(3).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划 篇8

农技处:

2003学第二学期已经开始,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计算机教学,对本学期02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划如下:

一、严格要求自己:

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职业教学中更加重要。因此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严格遵守学校各项制度,多向其他教师学习,从而把整个教学计划圆满完成。

二、教学目的:

坚持德育教育溶入各项教学工作中,以培养学生各项能力为目标。本学期将在上一学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学习(在汉字输入和Win98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并利用计算机学习各种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教学内容: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必须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这比多学一点知识要重要的多,因此必须从学生开始学就逐步培养他们,从一点一滴开始让他们掌握如何认真学习,学生之间如何交往,遇到问题如何解决等等。

二、计算机办公软件知识:

1、认识常用办公软件,熟悉各自特性;

2、能熟练地使用办公软件来制作各种常见文件

3、能熟练使用各自的特性;

4、掌握各种学习软件的操作方法。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

以辅助英语和语文教学为主,包含职高教材上册全部单词与对话、英语歌曲、英语故事和语文课文。并结合英语故事和语文课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学习智力游戏:

通过学习与使用智力游戏,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技能水平的目的。包含有:青蛙过河、拼图、迷宫等等。

二、教学方法:

在讲述和案例教学为主。培训学生根据案例制作出各种文件,等学生熟练之后,将以学生探索为主,培养学生的创设能力。对于相同形式的教学内容,就不再讲解方法,让学生操作,老师和他们一起学习。当学生能力达到更高水平时,将进一步让学生自己探索一些新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

三、教学安排: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篇9

关键词:计算机;技工学校;教学现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落后

国内技工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大部分都是几年前编写的,而计算机信息技术更新快。教材与实际应用已经严重脱节,如现在社会上普遍使用的微软办公应用软件已经发展到office,而教材还停留在office的内容上。

对计算机初学者而言,学习过时知识是枯燥无味的,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失去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不利于教学。

(2)教学硬件配备不足

由于技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现象,没有足够的计算机机房和电脑提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理论课和实践课往往分开。而且部分机房的电脑还是很旧的P3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环境,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在日常授课中,学校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硬件,以致操作性很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变成了理论课,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

(3)计算机老师的知识需要更新

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面临着知识老化的危机。技工学校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无法进入企业体验生活,对IT行业缺乏经验,无法及时把握IT行业的脉搏。

同时教师缺少职业培训,技术更新滞后、缺乏教育创新机制,技工学校计算机老师课程任务重,很难抽出时间自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4)技校学生的基础薄弱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技校学生生源质量明显下降,技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不但文化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很多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脑,甚至连怎样开机也不知道。

部分学生还存在厌学心理,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对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够重视

技校开设课程是面向就业的,进行计算机教学定位时主要考虑市场、社会需要什么,技校就设置什么样的计算机课程。网页制、Photoshop、Auto CAD等课程是重点的就业课程,但好多技校只重视这些课程,而忽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字、数据处理能力;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能力。计算机应用的基础是否打好,决定了学生继续深入学习高层次应用技术的效果。

(6)教学手段呆板落后

目前技校普遍采用理论和上机课程分离的教学方式,仍然延续教师讲授理论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只注重原理和理论知识的讲解,上机课往往成为学生上网的另一种方式。

案例教学也只停留在较简单的问题层面,且有的技校期末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多为笔试的形式,没有考查到学生的实操能力。

二、应对措施

(1)改进教学模式,对落后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选用优质统编教材,在教材、辅导书、教学大纲、学时安排等方面统一协调,精心安排,保证教学效果。

计算机教研室坚持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交流、总结、试验、摸索,立足自身,加强培训,顺应教改信息网络化方向,结合实际,制定一系列强化训练措施。提高教学一线教师教学上的主观能动性,激励教师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自我增值,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2)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倡兴趣化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把关者,只起引导、启发作用。强调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技校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可以采取开展小组竞争和计算机技能比赛的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参加学习实践,在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缩短了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迁移的`过程,达到了学以致用、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3)实施“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把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一个课堂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传授。即: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生首先完成理论基础的学习,然后进行实际操作认识和训练。该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脱节的问题和矛盾,使技校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地完成从学生身份到职工身份的转变。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系统教学具有许多优势,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信息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具有直观性和互动性,同时大大加快授课的速度,增加单位课时内的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

把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具体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问题,当作课堂例题来分析。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就教室的黑板报,用word来制作一个教室的黑板报。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最后给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法,让学生自己比较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方法的优缺点。这样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好的吸收知识。

(6)多方面进行考核

传统检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笔试,容易造成学生只是掌握理论知识,而实操能力却没有提高的结果。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考核方式是非常必要的。采取将学生的考核分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教学各个环节协调管理,避免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追求全面知识。

另外可以采用全程化与模块化结合的考核方式。全程化,是按时间段将各课程分为平时考核、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模块化是指每学完一个模块,就进行一次考核。如文字录入、系统操作等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或组合模块。

三、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科知识日益更新,现代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与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我们的教学,达到不断提高技校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艳霞.《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内江科技. ,(06).

[2]戴振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2009,(12).

[3]胡慧.《计算机应用基础分组教学探索》[J].苏州工职院.,(0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研究 篇10

摘 要: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广东省各技工学校的必修课,计算机操作是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很好地实施这一关键环节成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探索了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0-0043-03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教案实例

在提倡教学“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今天,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较之传统教学法的优势已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但在教学调查中,我们发现还有很多教师不知如何具体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我们通过听课的形式,观察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效果;上课实践、体会,总结一些共性经验,得出以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些规律的方法。

我们通过展示一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案,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Word排版内容为例,具体阐述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如何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教案实例

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色彩美和排版美。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2)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在排版中展现自己的才华;

(3)培养学生科研的能力,即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1)让学生掌握格式工具栏的设置;

(2)首字下沉;

(3)分栏。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格式工具栏的设置;

(2)综合应用知识点的能力;

(3)学生难点:分栏设置。

难点突破:

先讲全文分栏,再讲对选定内容分栏以及有关的参数设置。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实施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师引导期,第二阶段是操作掌握期,第三阶段是交流讨论期,第四阶段是巩固创新期,第五阶段是总结期。

教师引导期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教师展示一个或几个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这节课的任务和要求,并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作一些方法上的阐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教师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还可结合实际应用作一些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知道从哪里入手做,以及从哪些方面可以作些变化。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教师引而不发,点到为止,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学习热情。

学生操作期是以学生具体操作为主。在教师引导后,很多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这时候,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大胆去试,使他们在使用中体会、感受和领悟。这期间,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作单独辅导。这是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的阶段,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练掌握的阶段,也是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发挥各种能力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大部分学生掌握基本方法,消化教师所讲的或书上所介绍的内容。进度快的学生可探索教师未提及的内容,或提前自学后阶段的教学内容。这一阶段,教师主要是辅导、答疑和释疑,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兴趣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调控教学进度。

交流讨论期主要是教师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并触类旁通给出大量应用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教师点评为辅,尽可能开展一些热门问题的讨论,还可以进行作品欣赏或方法交流,让学生在思路上能得到一些启发,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

巩固创新期是学生在看了别人的作品或方法之后,又会涌起再度尝试的欲望,在这一阶段,学生除了要巩固掌握的知识,还要在达到实际应用水平的同时进一步作一些调整和创新,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熟练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结期(课堂小结)是教师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肯定学生在学习中好的表现,对不足之处提出期望和鼓励;也可进行学生作品交流及方法讨论,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或操作有疏漏的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知道完成同一任务可以有多种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变通,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注意事项

在技校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时,由于技校学生已有很强的独立性,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喜欢自己去探索,但缺乏方向性和自控能力。在教师明确了具体的任务后,还需要适度引导和调控,否则很容易出现学生学习无目的无方向、教师教和学生学相脱离、课堂教学失去控制的状况。在任务设计上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应用性、可行性、趣味性都很强的任务,在教学要求上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拉开梯度,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能力强的可以自由发挥。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定是“作品式”评价,即以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来进行评价的。这样评价不是单纯孤立地检验教学知识点,而是更侧重于检验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审美观等多方面素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以及提高学习的迁移能力,这样,即使教师不在也能通过自学或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教学要求。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的学生较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的学生,在以下几方面有突出表现。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相同课时内的教学容量大,打破了教材上的课时安排,有时可融合2~3个课时的容量;

(2)学生主动参与性强,在学习中是学生主动要学,动手操作机会多,个性得到发展;

(3)学生自学能力强,教前面,会后面,基本上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学生主动提问人数增多,由原来的不敢问到争着问,由原来的“教师问,学生答”转为“学生问,教师答”;

(5)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精神;

(6)教学气氛轻松活跃,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7)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开心快乐放松。

五、结束语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作为驱动、围绕任务(问题)的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和研究性学习法在很多地方具有类似之处,也具有“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等特征。从教案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的,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调动了多种感官,在教学中有充分的自主性和自由度,是一种师生互动性强、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2]钱晓菁,马玉娟.试论“任务驱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2,(9).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研究 篇11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专科院校各专业都须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 其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 直观性强

计算机基础课程各校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 通常包括以下几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的使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 Point的使用,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基础。主要是围绕Office系列产品展开, 如Word、Excel、Power Point。

(2) 操作性强

相对于很多基础课程以理论为主的情况,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因此, 教学中通常以上机操作的实践课为主,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才能够掌握相应的技能。

(3) 应用性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无纸化办公进一步推进, 计算机基础操作成为各行各业的工作基础, 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Word、Excel、Power 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在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例如, 学生入学后, 校方通常要求学生提交个人简历等相关文档, 这些都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项目教学法分析 (1) 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指,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完成一个独立的项目, 即完成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以及后续项目实施和最终评价的全过程, 学生通过完成该项目, 了解项目的整个过程以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关键技术与理论知识。

(2) 项目教学法特点分析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中通过项目的实施过程, 将理论知识穿插其中, 使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思路。具有以下特点:

1. 以项目为主线, 将理论充分融入实践, 使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脉落。

2. 改变讲授式教学模式, 以自主学习, 合作探索为主要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有效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 促进学生的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共同发展。如:沟通能力、决策能力、策划能力、艺术设计能力等。

3. 改变传统教学中信息流由教师向学生单向流动的局面, 通过合作探究与作品展示等环节,

使信息在教师与学生间双向流动, 在学生之间多方面流动。

三、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 (1) 设计思路

以“工作过程”为设计基础, 以学生完成完整项目为目标, 以工作项目为学习实践的工作载体, 以明确的学习材料、项目设计实施要求为依据,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方法, 在小组合作的基础由完成项目实施与技术学习。

(2) 项目选取与优化方法

项目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载体。优秀项目的选取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 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要进行项目的选取与优化。项目选取的原则:

1. 项目主题明确, 吸引力强。

例如, 在Power Point学习阶段, 教师取了“QQ大战360”这一时尚主题作为工作项目。主题明确, 且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学生通过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即丰富的专业技能也充实了相关文化知识等。教学中部分作品别开生面, 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可做为展示案例应用在后面的教学当中。

2. 项目大小适中, 恰当够用。

根据课时安排, 选取适中项目, 项目过大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倦怠, 失去学习兴趣。项目过小, 可能导致课堂容量降低, 不能够传递足够的信息量给学生。

(3) 项目分解

项目的完成通常不能在一次课程完成, 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课时安排, 以2节或4节为单位, 合理分解项目, 使课题充实紧张, 课后也能成为课堂的有效延展。每个子项目要是相对独立且能体现一定工作阶段的。

四、教学效果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了项目教学法后, 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学生积极的在课堂上探索完成项目所需的技术与知识, 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项目展示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也是知识的相互传递过程。例如, 部分小组通过查阅相关文档熟练地掌握了音乐在Power Point当中的运用, 在交流环节就可以把经验传递给其他同学, 大家取长补知, 促进全班共同进步。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积极性高, 学生通过合作能够完成即定项目, 即学习了知识又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专科院校各专业都须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 其课程具有直观性强、操作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基于此提出了在教学中采用能够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 即项目教学法, 探索了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邓高均, 项目教学法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 职业技术教育。[1]邓高均, 项目教学法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 职业技术教育。

[2]姜海燕, 勋建国,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运用[J], 职教论坛。[2]姜海燕, 勋建国,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运用[J], 职教论坛。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篇12

教学设计大赛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设计方案

题:《计算机应用基础》 授 课 人: 工作单位:

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思想: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微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模块:教材资料

一、教材选用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二、参考资料

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参考资料,这里面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高职高专优秀教材还有普通本科“十二五”重点规划教材,满足部分专升本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文献资料

我们的文献资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关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平台,在上面能解决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问题。本课程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录像教材、网络课程以及网上动态教学信息等。

第二模块:课程目标及学前指导(双导环节)

一、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文字和数据信息处理技术。

情感态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综合素质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养成使用信息技术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而服务的习惯。

二、学前指导(面授导学)

本校专科学生基本情况是学习基础为非零起点,缺乏系统理论知识,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较大。大多数生源为学历低的在职人员,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大部分学生课堂内学习态度较好,但自主学习能力一般。学习信心、学习毅力不足,易受挫。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教学任务一方面要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背景;另一方面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有可能因为实际情况而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三、面网教学过程及学习建议(网上导学)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媒体。知识性的内容主要通过自学文字教材完成;操作技能必须通过上机实习完成;录像教材将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定期辅导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集中答疑;组织学生参加定期的网上学习辅导和答疑活动。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应首先理解教学大纲内容,其次了解教学媒体的种类和功能,再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字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媒体配合使用方法和学习建议,采取下列步骤循序渐进地学习:

1.阅读和预习学习内容;

2.观看录像教材或教学光盘;

3.完成思考和作业题;

4.上机实验;

5.集中辅导和答疑;

6.使用学习效果测试系统自测学习效果;

7.通过自测结果发现问题,返回上述相关的步骤解决问题。

由于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再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上机实验在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三模块:课程标准(双助环节)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微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程为模块化结构设计,课内72学时。其中:电视课11(基本)+3(可选)学时,上机实习45学时,定期辅导9学时。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办法

课程的重点是:

使学生掌握“适度、够用”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能熟练操作Word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固的基础。

课程的难点是:

1、地区、兴趣差异等原因,新生计算机能力差别较大;

2、中学所学计算机知识无系统、不扎实,与课程内容衔接难度较大。

3、如何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办法:

1.采取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2.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讨论重点难点解决方案,经典教案共享。3.以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当前各行业不同岗位的需求为导向,设计基于学生求学及职场工作任务实例来组织教学内容。

第四模块: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利用网上教学论坛作为网上促学的平台。教学团队采用“以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需求为中心的多元化实践”的设计思想来组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将实践教学与行业各岗位工作任务、能力需求、综合素质相互渗透,充分整合。综合采用情境模拟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操作演示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应用于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的探索实践中。在此我们 5

称之为“融合式的现代职业教学方法”。以下逐一列举:

情境模拟法: 主要以求学或职场为情境创设对象,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

案例教学法:

以真实的求学或各工作岗位任务为题材,将所学的知识点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进一步明确学习任务的实用性,突出职业教育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任务驱动法:

在上课时分析该次课的主要任务,把任务细节分别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此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完成任务的实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分层教学法:

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包括讲解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等。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最终适应社会不同需求。

操作演示法:

是计算机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操作的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为学生,操作演示的时间既可在学生任务实例操作之前,也可在学生探索学习之中或之后进行总结归纳,根据课堂教学的实例需要灵活安排。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使学生正确掌握相关

知识和操作,提高教学效果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组讨论法:

是以学生为活动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尤其在提出操作实例任务时,由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完成操作任务的步骤方案,从而加强学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相关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群体中的表达能力、集思广益的合作精神。

二、教改举措

1.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正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通过这个机会不断完善该课程的建设,如试题库、任务需求实验等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2.课堂教学改进: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分层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方法,突出职业教育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3.评价方法尝试:目前以教学改革为契机,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强调实践的特点,突出职业教育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第五模块:利用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设计(网促环节)

一、教学设计

课题组将一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为任务简介、技术分析、操作实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巩固训练六个环节,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掌握。二、一堂课设计

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模块,“文字处理编辑排版(WORD)”子模块中“旅行社团队订房发传真任务”为例简介这六个教学环节的实践过程:

(一)任务简介

王小帅为某旅行社刚参加工作的一名计调部员工。工作热情十分高涨,希望尽快学以至用,胜任工作。现接到领导安排的一个任务:为某至海南的旅游团向相关协议酒店发送订房传真。于是王君想到了三个问题:“我要发传真!传真的格式是怎样的?”、“我以后要经常代表旅行社发传真!能不能将有旅行社和我个人风格的传真格式保留下来,供今后反复使用?”、“今天我向多个酒店发送内容基本一样的订房传真。有没有成批处理的方法去实现?”。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的是情境模拟法和案例教学法。

(二)技术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字处理任务,使用WORD软件完成。针对上一步的三个问题,在WORD软件中可以分别采用套用WORD自带的传真模板;创建固定具有本旅行社、本人信息的新的自定义传真模板;使用邮件合并功能完成批量邮件信函编辑发送的功能。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找到以上各功能的菜单入口并提示注意事项,将已制作完成的合并后的传真文档范文演示给同学观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的是小组讨论法和引导示范法。

(三)操作实施

学生根据任务自我探索

1.根据本机上的模板创建自定义模板 2.根据自定义模板创建传真文档 3.创建各订房酒店信息表格文档

4.以订房传真文档为主文档,以酒店信息表格为数据源文档,进行邮件合并操作

5.打印出多份至各酒店的订房传真文档,完成任务。

老师针对进程较慢的同学个别辅导;让部分已完成任务的同学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同学完成任务。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和分层教学法。

(四)总结探究

本实例中功能可以通过菜单、快捷菜单、工具栏、功能向导等方式完成,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各功能菜单的排列规律,注意任务窗格、对话框中的信息提示,多做多练,熟能生巧。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的是操作演示法

(五)拓展延伸

1.要求学生仔细浏览本机上的文档模板, 并思考哪些模板在其学生时代就可使用?能否为其所在的班级或社团创建风格鲜明的文档模板? 2.老师列举几个邮件合并的案例,学生自己创设一个需要使用邮件合并功能的任务,并完成该操作任务。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

(六)巩固训练

布置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相关习题给学生操作训练。在练习数量和难度上设置不同层次供学生自由选择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分层教学法。

三、心得体会 总结

一个团队,分工合作。一套教材,日臻完善。一套案例,工学结合。一个系列,课程延伸。一个基地,学做合一。一个模式,六步教学。

第六模块:教学评价(面评环节)

我们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来共同完成对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的教学评价,其权重各占50%。其中终结性评价包括课堂作业、平时作业和出勤情况;终结性评价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上机考试。过程性评价皆在促进学习效果;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

一、复习与考核

1.期末复习

⑴、根据教学大纲、考核说明和文字教材中列出的要求掌握、理解和了解的内容,制作一个学习目标文档,作为期末复习的依据,其

中知识性内容和实操技能要分别说明;

⑵、按文字教材的章节、结合平时作业并使用教学光盘重点复习要求掌握、理解的知识性内容。

⑶、复习完1 ~ 2章的知识性内容后,上机复习实操技能;

⑷、每复习完1 ~ 2章后,都要使用教学光盘中的自测系统检查复习的效果,根据自测结果确定下一步的复习内容;

⑸、全部知识性内容和实操技能复习完成后,将期末复习提要和网上复习材料中提供的案例题目做重点练习;

⑹、参加网上期末复习辅导和答疑活动。

2.准备考试

⑴、按文字教材的章节,将自测系统中的综合练习再做2 ~ 3遍;

⑵、考试前一周(不要太早),进行上机考试模拟(考试系统提供模拟考试)1 ~ 2次,熟悉考试界面、题目类型和答题方法。

上一篇:海南农村信用社考试资料:金融知识100题下一篇: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