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共10篇)
[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业是农民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发展的强大内力和支撑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各级党员干部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的发展决定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的完成,对我国的发展和稳定性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业基础设施;小康社会;科学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农业的先行资本,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的必备条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以完善的基础设施来支撑。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1乡镇负债多,无力投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农业发展中,中小型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一般是由乡镇一级的政府财政分担,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比较落后,乡镇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小,财政收入少,同时,政府的财政负担十分严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只依靠乡镇政府的投资。很多农业基础设施都是由乡村筹资兴办,比如农田水利设施、人畜饮水设施、道路的建设和植树造林工程等,由于农村实行小规模和分散式管理,因此,农民的投资能力十分有限,造成很多农业基础设施无法兴建,也有许多基础设施遭破坏后无力修复和管理
1.2借贷资金不足
现阶段主要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来承担对农业的信贷任务,但是,对于农业基础设施来说,回收期长,效益较低,短时间内无法取得可观的效益,因此,很多商业银行不愿意提供大量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1.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
很多地方对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认识不足,对于兴建农业基础设施没有科学有效的措施
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发展。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布局不够合理,有的位置不当,存在相互矛盾的问题,有的地方浪费资源,使用率很低。有些地方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是不注意技术改进,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含量低,许多设备陈旧、老化,有些高消耗、低产出,运行效率极低。
2原因分析
2.1政府的重点不在农业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领域是主要侧重点,国家用行政手段控制农产品价格,长期实行固定不变的低价,牺牲农业以促进工业的发展,忽视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国家财政对于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数量有限,严重阻碍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2.2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乡镇机构改革中,很多税费部门都在加强,而水利、农机部门却转制,面向市场,这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很大的打击。同时,对于基础设施的管理不到位,有的基础设施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利,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管理人责任心不强,没有尽到应有的维护责任,并且经常出现人为的破坏。
3加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3.1调整财政政策趋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要解决资金的制约问题,当务之急是尽快改变目前的主要由政府投资的形式,广泛开辟资金来源渠道,建立稳定有序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进一步完善“谁投资、谁受益”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要改革现行的农村财政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利用的资金范围,增强预算内的财政能力和投资能力。
3.2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
加大地方财政的投资,鼓励、吸收企业等社会力量进行农业投资。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基础设施回收收益。
3.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因地制宜。
由于我国很多地区自然条件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要从各地区实际情况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改善环境,增加农民收益。
一、建平农业基本现状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先决条件
首先,建平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有耕地219万亩,占全市35%,土地面积大,耕地较多,特别是水浇地少,坡耕地多,土质瘠薄;自然灾害频繁,十年九旱,水资源严重缺乏等。这些自然条件已成为阻碍农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其次,建平地区农民仍延用传统农业耕作方式,意识比较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含量偏低,导致建平农业的抗灾能力十分薄弱,农民收入低而不稳。再次,建平地区气候特点是无霜期短,全年适合作物生长的无霜期仅120~135天,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凉爽,光照充足,适宜发展设施农业。
总之,建平地区自然状况决定发展设施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因素。
二、建平设施农业的发展历史状况制约设施农业发展
设施农业在建平有着20多年的发展历史,各部门为设施农业发展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历经几起几落,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规模小而分散。遍地开花,战线长,距离远,市场风险太大。(二)是建棚不科学。造价高,保温性能差,采光不好,产量低。(三)是重建设轻服务。建棚下任务,技术没人管,市场协调没人抓。(四)是管理方式落后。大水漫灌,粗放管理,地温低,湿度大,品种老,病害多。(五)是单户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收入少,效益低。上述原因致使农民感觉设施农业风险大、不赚钱、不愿意发展,一度制约设施农业在建平的发展。
三、建平地区发展设施农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政府认真总结设施农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采取典型引路、突出重点的发展策略,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有效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2009年的特大旱灾,建平把设施农业作为重点项目,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强化技术服务,有力地推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新增设施农业面积6000亩以上,大灾之年实现了保护地建设历史性突破,初步扭转了发展设施农业的被动局面,但在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阻力还很大,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好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借助政策,提高认识,改变观念。
目前,设施农业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政策优、力度大,但当前基层干部认识差距很大,缺乏主动性,认为抓设施农业难度大,制约因素多,为难情绪高,这些问题不解决,设施农业很难有新的发展,应教育和引导基层干部充分认识我地区农业现状,充分认识干旱缺水给农业发展和农民生存造成的严重危机,切实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提高对设施农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二)认真解决好农民的观念问题。
受传统种植习惯和耕作模式的影响,农民对设施农业不是非常了解,心里没底,顾虑重重,如何解决农民的思想顾虑和保守观念,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关键,应积极组织农民去外地学习考察,了解设施农业的优势、效益、市场前景和建造模式,用典型和事实启发和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
(三)集中连片发展,做好市场带动,减少市场风险。
发展设施农业最大难题是土地调整,应采取自愿调整、互换土地、反租倒包、利用四荒、垦复造地等形式,解决建棚用地,尽量选择水电路较近的坡地、荒地,引导农民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新规划的小区要相对集中连片,扩大单户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这样,不但有利于配水配电、技术指导,还有利于产品销售,提高农户的经营效益,同时,在集中连片的基础上,做好标准示范棚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有利于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
(四)探索新型建棚模式,健全技术服务体系。
建平县冬季风大,气温低,所以,设施农业建设必须达到保温、坚固、抗风、采光好,同时还要投资小,成本低。目前,全县主要推广土压墙体、钢竹混合式骨架,简易式后坡的建棚模式,保温好、成本低,但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设施农业建设如何达到科学合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健全的技术服务体系,是确保设施农业项目成功的关键,从规划设计到棚体建设,物资准备,品种选择,技术指导,培训等各个环节,都必须有专业技术人员全程负责。
(五)抓好市场协调,降低市场风险。
建平县设施农业基础差,规模小,布局分散,战线长,没有稳定的销售市场,农民对销售为难情绪大。鉴于此,应高度重视市场建设,为销售提供宽松的场所。同时要认真考察市场,做好市场调研,在品种选择上,技术人员要为农民做好参谋,突出重点,集中连片发展,形成产业与品种优势,引导农民建立产业协会,强化产销一条龙服务,积极引进外地客商和经销大户,采取优惠政策,建立稳定的市场供求关系。
1 现象分析
1.1 检测行业的竞争不良
(1)恶性的业务竞争。为了争取检测工程业务,各类检测机构之间互相贬低,有相互拆台不补台的现象,从而降低了房地产、监理及施工企业对建设检测机构的信任度,这就严重影响着检测行业的整体社会形象。
(2)价格规定不执行。①部分强势单位自行提价,不考虑检测成本,不参照裁定检测收费标准,竟然在2001年省物价、建设厅制定的收费标准的基础上浮百分之几十结算检测费。②检测机构之间竞相压价。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局面势必造成以下几种后果:①检测机构收益甚微,导致无法对人力资源再投入;②无力进行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投入;更无力进行检测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建设;③后果更严重,在检测机构运行困难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为了降低费用,而录用没有正式机构颁证的检测人员对应检测项目,甚至偷工减料,以此而达到减少人员、减少企业成本的目的。
(3)建筑行业潜规则。为承接某个工程的检测业务,检测机构通常为了疏通各种与建设单位的关系,必走潜规则,耗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员精力,败坏了社会风气。
1.2 取样操作的执行不力
(1)建筑材料取样不规范。因为管理混乱,在建筑材料进行取样时,偷工减料、偷梁换柱、以次冲好的现象频频发生,实际使用材料与送检不是同一材料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水泥不按同一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的要求取样,钢材不按同一厂别、同一炉罐号、同一交货状态取样等等。此外,混凝土取样时,不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执行,以及留置同条件养护试件存在很大的不真实性。有的单位混凝土强度试件不在浇注现场制作,而是由搅拌站提供或取样后添加水泥单独制作。
(2)送检材料见证不到位。虽然在送检时有见证人的签字,但是他们对取样、封样、送样全过程不监督,只有在委托单上签字。另外施工方直接由材料商送样的现象也很常见。
1.3 强检项目的执行不严
国家规定的强制性检测的项目有的地方至今尚未开展检测,有的项目虽然已经开检,但项目参数不全,甚至有的项目参数被任意减少了送检的频次。同时,处于强势地位的建设单位、项目部门对规范的执行随意性很大,可以找任意借口拒检。
1.4 业务转让的现象不少
资质出借、检测业转让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沉降、勘探、桩基等行业。借出资质后,责任方不可能对检测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控,检测方是否严格执行规范,人员技术素质和设备、仪器是否符合要求,均不能及时得到见证。因此,检测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从而给建筑工程留下隐患。
2 成因分析
(1)检测市场的竞争秩序混乱。检测机构众多,业务量不能与之匹配,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有的检测机构为了承接业务而处于被动地位,对强势单位无可奈何;有的检测机构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在利益推动下,唯利是图,从而给建筑工程质量埋下隐患,严重危及建筑工程质量,危及建筑工程安全。
(2)检测市场的质量意识淡簿。因为检测行业是政策性较强的行业,长期为政府服务,且竞争激烈,建设方质量意识不强,通常监管不力,抓而不紧。
(3)检测市场的技术门槛不高。因为检测市场长期服从于行政部门,市场化程度低,沒有形成一整套独立运作的管理模式,缺少科学系统地管理体系和经验。加上,从交通、成本、仪器运作等方面考虑,检测行业对设备更新等硬件和技术培养等软件的投入不能与时俱进,以至于长时间停留在低水平局面的重复发展上,造成了目前检测市场的技术门槛较低的局面。
建设工程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存。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序运行,规范操作是确保工程安全的重要措施。笔者认为,为了建筑工程百年大计,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杜绝工程质量隐患。
3 应对措施
3.1 调整检测收费标准
检测收费标准的制定至今已达12年之久,与社会物价、人员工资等的上涨严重不相称。调整检测收费标准,与物价上涨相适应,增进检测机构保本有余。
3.2 形成检测常规培训
在政府行政部门的强势推动下,加强检测行业的人员培训,形成常态化培训。同时,有计划地开展技术练兵比赛活动,将检测人员的技术素质列入各检测单位的考核与奖惩,以此促进检测人员自我加压,从而形成学技术、钻技术、研技术的良好风尚。
3.3 更新设备接轨国际
加大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基础设施以及环境的改造与投入,实现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标准,引进国外先进的仪器设备,尽快缩短与国际检测行业的差距,以确保检测能力适应建筑市场新形势的需要,促进检测机构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3.4 树立为民服务理念
检测机构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检测行业的特定性,借鉴外省、市的做法和经验。以提高检测质量确保工程质量为前提,根据服务区域、检测参数、检测设备仪器配备、人员素质、服务便利条件的实际,实行行业自律。以充分发挥检测人员、设备仪器的最大潜能、有利于最优质的客户服务、有利于行业有序竞争杜绝工程隐患,从而达到规范检测行为,确保检测质量的目的。
3.5 严格执行检测标准
国家主管部门要督促相关部门完善各项检测制度及标准,并严格执行规范。国家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规范是严肃的、刚性的,各级行政监管部门必须无条件贯彻执行。建设、施工、监理、检测单位必须杜绝执行规范过程中为我所取确保执行规范不打折、不走样。严格执行各省建设厅、物价局规定的检测收费标准,对有关单位、检测机构强势和恶意压低收费,采取不正当竞争的,给予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理,直至吊销资质证书。
3.6 严格监控验收流程
针对取样操作的执行监督不力,检测行业应加强进场材料、取样、留置、封样、送样的全过程监控,建设方要派专员对全过程跟踪拍照、摄像,并将拍照的资料作为工程质量验收的资料。
3.7 牢固检测质量意识
讨
关键词:休闲农业 来源:《福建农业科技》2012年 第1期 发布时间:
2012-01-1
3范双龄
福建省大田县农业局大田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
1.1 发展概况
大田县休闲农业企业登记在册的共有11家,其中开展营业的有6家,包括农家乐1家、休闲农庄3家、休闲农业园区2家。据初步统计,2011年休闲农业经营面积392.33hm2,营业收入5745万元,接待人数110多万人次,带动农户300多户。6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均已完成农业部主办的魅力乡村网站有关企业信息的填报工作。
1.2 交通状况
目前,大田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分布于均溪、武陵、华兴、石牌、桃源、湖美等乡镇,均离城关中心点较近,交通便利,除了桃源、湖美2个乡镇,其余企业交通路线离市区都在30min内,可步行而至,也可乘车前往,是城区居民休闲的好场所。
1.3 休闲种类丰富
从经营类型上看,有季节采摘类型的,如梅园山庄;有常年垂钓园类型的,如桃源烤坂山庄、高才河鲜馆;有休闲农庄,如翰林森林人家,可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1.4 经营理念多样
有以“田园风光和休闲养生”相结合的经营理念的,如梅园山庄种植杨梅、李子、桃子等多种果树,还规划建设山峰木屋,打造“旅游休闲+养生度假” 项目;有宣传“文化底蕴为引线结合农家乐”的,如翰林森林人家,周边有佳话传千古的龙潭、千米跳崖、龙山池、犁耙石、仙棋盘、黄牛石、金鸡寨等;有以“休闲健身” 为经营理念的,如庆联休闲农庄,位于象山北边,省道306线旁,交通十分便捷,山庄周围均是省级生态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形成以山水—草场—原始森林为一线的具有休闲健身特色的绿色生态旅游;有以“养生和特色美食”相结合为经营理念的,如石牌温泉农家乐,除了石牌大骨头具有独特农家风味,远近驰名,还投资建设福建省仙峰养生温泉度假区,该项目被大田县委、县政府列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大田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媒体宣传力度不够
除了在经营地点悬挂宣传牌、宣传标语外,各经营主体对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自身优势和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建立新的消费观方面的宣传不够深入和广泛。
2.2 经营主体在某些设施方面的投资还不够
如对农耕文化展示和农业科技普及、教育等设施还需完善,以体现农业观光体验、农耕文化展示等功能,增强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
2.3 旅游项目缺乏特色
现有的一些观光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投资者简单地模仿其他地区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内容与形式缺乏特色,精品工程少。
2.4 经营内容品质有待提升
如种植业方面,除了因地制宜种植一些农作物,没有更具科普宣传性的种植类型品种,主导产业产品申请“三品”认证的不多。大田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 高度重视,加强指导
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大意义,学习中央有关休闲农业方面的文件,如《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政府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项目发展的重要性,把休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载体来抓,政策上给予倾斜,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使休闲农业项目得到指导、扶持工作落到实处。
3.2 广泛宣传,扩大影响
以电视、网络等群众认知度较高的媒体,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引导消费观念,尤其是本地居民的就近休闲、养生的观念,开发本地收入来源为主,吸引更多外地收入来源的经营理念。
3.3 发展精致农业,提升品质
根据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的特点,以科普性、观赏性为着力点,在特色、科技上下功夫,发展一至两项精致农业,如种植采用以稻草、豆粕为基质或以营养液为基质的无土栽培,如小西红柿、食用菌、花卉的无土栽培,形成一处种植区域就是一片风景,就是一块科普宣传园的景观,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质量,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合理转变。
3.4 规划休闲农业项目,展示特色
城市居民往往渴望去感受休闲观光农业,除了寻求新鲜、安全的农产品,观赏自然、体验农事活动,更要在农村自然环境中学习、接触农村传统文化及生活,因此可以将各经营实体所在地的特有传统民俗民情结合农事开展一些农耕文化,如定期不定点举办特色民俗产品和民俗文化节,以此征集和展示本县的民俗产品、名特优农产品和民俗文化节目,也可展示现代农业新型耕作方式等。
3.5 以休闲农业示范点为标准,着力建设
西安市阎良区设施农业连作障害分析及对策
近几年,阎良区瓜菜发展十分迅速,连作重茬障害日益突出,本文针对该区连作障害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连作障害技术应对措施,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作 者:王林娟 作者单位:西安市阎良区农业技术推广站,陕西,西安,710089 刊 名:农业环境与发展 英文刊名:AGRO-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2009 26(6) 分类号:X3 关键词:连作 重茬 障害 技术 措施南席镇位于长葛市最东部,辖31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人,占总人口的97%,全镇耕地面积6.5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党中央对“三农”工作支持力度的逐年加大,各项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全镇广大农民投身农业生产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极大的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但,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民对农业的重复投资等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全镇农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影响和阻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要因素。
一、我镇各类农业配套设施现状及问题
通过多年的建设与配套,我镇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农业耕种、防洪除涝、农田灌溉体系,基本能够保证农业发展的需要。
(一)农业机械情况。(1)耕种设备。全镇共拥有大型拖拉机(含犁、耙)88台,大型联合收割机44台,小型收割机25台,小型播种机514台,秸秆还田机131台,机动三轮车5732台。(2)全镇共拥有病虫害防控农机具1186台。
(二)抗旱排涝设施情况。(1)全镇共拥有抗旱农机具5420台,其中潜水泵3349台、汽油机泵108台、柴油机泵1963台;机井1702眼,有效灌溉渠2.6公里,除涝沟河10条57.6公里,小型抗旱补源闸10座,中型翻板闸1座。
但是,通过在去冬今春抗击50年不遇的持续干旱及在以往各个时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矛盾与问题,也充分说明我镇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经营模式还很不协调,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是农民对农业的重复投资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普遍实行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经营模式,促使广大群众不得已大量购买各类农业机械,有的一家可能购置多台,严重的重复投资,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大大投高了农业成本。在使用 过程中,因各自使用各自的,不能合理有序安排,出现群众之间互相争井、争电等现象,导致资源不能合理利用,干部着急,群众有意见。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保护措施。我市每年大兴冬季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整修道路、疏浚河道、修排水渠。但,工程完工后缺乏合理有效的管护机制,在使用耕作过程中被一些为一已之私的群众恶意破坏,从而出现各级工夫没少下、钱也没少花,但水利基础设施却最终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尴尬局面。
三是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现象严重。目前,全镇各类抗旱排涝设施基本上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已使用几十年,有许多设施如水井、堤坝、水闸、电力设施等已严重老化,不能发挥真正作用。如全镇十座抗旱补源小水闸已有六座无法使用,208眼机井损坏,全镇70%以上的农业线路遭到破坏。但,随着农村改革进行的不断深化,村财乡管、乡财市管,镇村经济已经成为一个空壳经济,无力对年久失修的基础设施进行及时修复,对农业生产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四是部分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近几年来,随着劳务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群众把农业生产摆到了家庭经济的次要位置,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严重下滑,在耕种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认为顺年多、灾年少,既使碰到粮食减产也不影响自己的经济收入。因此,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土地上来,致使部分土地撂荒,更不用说让他们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这次抗旱浇麦过程中,就出现有少部分群众,不管镇村干部怎么动员发动,硬是不抗旱浇麦,对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不少阻力。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的最根本保证,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新问题,运用科学的发展观,适应新要求,研究新办法,探索新机制,把农业基础建设与管理扎实有效地开展 下去,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提升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为此建议:
(一)创新工作思路,实行立法保护。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农业的发展首要的是靠政策。当前各地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何组织出现了困惑。为了澄清模糊认识,划清政策界限,增强干部组织农建的信心,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提出新形势下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思路。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促使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有法可依,能更有力地打击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的现象,克服重建轻管的被动局面。
(二)创新投入形式,合理制订规划。税费改革后,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难点是资金问题。在当前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群众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投入机制。建议在对农村其他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的前提下,把农业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作为一项,以解决当前镇村只能用无法修的窘境。同时,还要科学合理编制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做到规划一次到位,建设逐年实施,避免今天建设明天毁的现象发生。
(三)创新经营模式,建立服务组织。当前,造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经营模式不合理,各种设施建成以后,不用时无人问、无人管,用时一窝蜂乱争乱抢。建议以村为单位成立各类服务组织,对现有农业灌溉机具设施实行统一配备,机井、设备明晰产权,责任到人,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收费。保证各类设施合理有序使用,同时还能避免原来一家一户重复投入,造成大量的资金和设备浪费。
建筑业是金华市的传统产业,承担着“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重要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产值近千亿,位晋省三强”。但是建筑市场秩序不规范问题依然突出,违法违规现象屡禁不止,例如一些建筑企业违反规定转包工程、出借证照、允许挂靠,而一些业主则利用建设市场是买方市场的特点,大搞压级压价,签订“阴阳合同”,大肆拖欠工程款。招投标过程中“陪标、串标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建设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完善建筑市场秩序显得尤为紧迫。
1 金华建设领域的信用现状
1)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任务依然艰巨,建筑市场不规范问题依然突出。招标过程只是走过场,实际上已经是内定施工单位。例如2008年在一拆迁工程投标中发生串标行为,多家未入围单位提出异议,引起群众的上访,败坏了建筑市场秩序。
2)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普遍趋紧。部分开发企业经营困难,少数开发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出现了法人“失踪”,楼盘“烂尾”以及因民间融资引发的法律诉讼,楼盘房产被法院查封等问题,给购房者利益造成了损害,发生了群体性上访事件,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3)在施工中弄虚作假,建造“豆腐渣工程”。施工过程中承包商、分包商、劳务队、材料商以及设计、监理单位,为了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弄虚作假,如虚报工程量、劳务量、材料数量、价差,或是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在施工中不按质量标准组织施工。
4)投资方恶意负债行为较为严重,恶意负债最严重的是通过拖欠工程款以占用他人资金的非契约性负债。最容易出现恶意负债的就是企业和地方政府单位投资的项目。由于投资项目多,加上地方财政(企业资金)紧张和筹资渠道的约束,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企业)采取“空手套白狼”的手段,要求承包商提供担保或垫资施工,一旦承包商进入施工则陷入“资金空洞”的泥潭,即便工程竣工若干年也难以拿到工程款。
5)建筑企业风险转嫁行为泛滥。一种途径是将资金短缺的风险转嫁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到期不还,通过改制、重组甚至破产等方式逃债,使银行利益受损,导致银行“惜贷”,不愿为建筑企业注入资金。另一种途径是向投资方学习,将风险转嫁给关联企业或个人,如材料商、分包商、劳务队等合作单位。还有一种途径是对投资方虚假承诺、不遵守合同。
2 金华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1)信用法制不健全,监管执法力度不够,失信企业或个人得不到严惩。
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相当严重,对“五无”工程监管处罚缺乏力度,尚未达到违法程度的失信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不讲信用的企业和个人也不能受到社会的谴责和行业的制约,社会信用严重失衡。
2)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
虽然近几年,金华市政府对建设行业的信用管理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另外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以及各类情况通报、处罚及考评结果等信息,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布,在整顿建筑市场秩序中起到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较好的可以评价建筑企业信用的标准,也没有明确的评价程序,对于谁是评价主体,评价结果如何使用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在招投标过程中也没有真正考虑投标主体的信用问题,或施工企业也没办法去查证业主单位的信用问题。另外,缺少切实可行的可用于查询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也没有和其他地方的信用信息统一起来,若一个企业到外地,或外地企业到金华,该企业的信誉度就不得而知。
3)建筑市场信息不对称。
建筑市场信息的拥有也是极其不对称的。政府拥有的信息资源占信息资源总量的80%以上。如对招投标工程的社会宣传不够,很多项目等完工了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而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业主反馈的有利信息往往得不到实现,造成政策、规章制度的制定缺乏科学性与民主性,加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发展失衡,使得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业主之间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业主与施工承包商之间同样具有信息不对称,业主对承包商的私人信息,如能力、素质、技术、装备、管理、服务等了解的较少,属于信息的劣势方,而承包商是信息的优势方;承包商对业主的私人信息,如资金、项目手续等情况掌握的也不多,反过来承包商成为信息的劣势方,而业主成为信息的优势方。信息的不对称容易让一些不法商人钻空子,给消费者利益造成损失,同时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
4)大众诚信观念淡薄,企业核心人物缺乏信用。
目前相当多的建筑企业和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诚信问题不但知之甚少,而且疑虑重重,普遍存在担心自己讲诚信而别人不讲诚信,自己反而吃亏,因而对诚信经营抱等待、观望态度。
3 建立建设领域信用秩序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宣传与教育,发挥社会舆论引导作用。
各地方在对企业不良行为记录后,进行曝光,与资质资格升级挂钩,进行招投标的标前提示等方式,对失信企业予以惩戒,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诚信发布平台。同时,对于守信企业要进行奖励,如在信贷、工商注册、税务、招投标等方面相应予以优先、便利或一定形式的嘉奖,以促使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社会局面。同时可利用大众传媒在社会范围内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宣传,让信用好的企业充分体会到讲信用带来的好处;对信用差的企业进行大胆曝光,让那些不讲信用的企业迫于舆论的压力,认真地履行信用伦理准则,真正认识到不讲信用带来的后果和潜在危害,形成“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社会氛围。同时对于这种意识和理念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典型示范来进行,通过加强全社会范围内的信用教育、科研和培训来实现。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对信用观念、信用意识、信用道德的宣传和教育应贯穿始终。同时应当十分重视信用管理的在职教育,特别是现在企业的核心领导人的信用教育,它是信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条件。
2)加强协作,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数字平台,提高信息透明度。
行业、地方保护的壁垒正在逐渐打破,地区间的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并且我国建筑市场已经逐步对国外建筑企业开放,适用国民待遇原则,每年进入中国建筑市场的外国建筑企业不断增加。当然金华地区也会有外地或国外企业进入,或金华企业也会进入到外地市场,因此要让金华的信用信息数据库能实现与省、国家数据库的互联互通。这样才能监管得力,让不法分子无空子可钻。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推进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守法信用评价和社会中介信用机构的综合评价。由政府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评价方法,标准内容以建筑市场有关的法律责任为主要依据进行整理、分类,要求简明、科学,且便于理解和操作。对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可有所侧重,如转包、挂靠、串标等。根据责任的轻重设定标准进行评价,可以采用分级办法,再开展采集和评价。同时可逐步建立向社会开放的建筑市场守法信用评价网络系统,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采集相关信息,各地方行政主管部门把处罚决定自行网上申报,提供网络查询,记录和披露信用情况。社会中介机构可以参考有关建筑协会根据市场情况定出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工程建设企业信用评级基本框架,如企业的经营能力36%、管理能力31%、财务能力23%、优良记录10%等,再把指标细化,建立评价体系,组织开展信用评价,并按照市场需要提供和发布信用信息。还需要对建设领域的执业资格人员(注册建造师等各类注册人员)开展诚信行为的评价,定出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4)加快信用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
建立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必须要有法律保证,例如对于市场各方主体的失信行为如何惩戒,而且应加大现有的惩戒力度,使失信成本增加。一方面政府应有计划地制定颁发全社会信用体系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如关于诚信管理方面的法律等;另一方面,建设系统应出台配套的有关建设领域信用体系相应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信用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包括对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应用和发布,对信用状况的评价,以及对诚信机构的管理等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有法可依,特别是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对存在失信行为的主体进行适当的惩罚,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支持。
4 结语
建立建设领域信用体系,既是一种行业管理的要求,也是整个国家信用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建设领域信用秩序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针对建筑市场秩序不规范问题,对金华地区建设领域的信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信用缺失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建设领域信用秩序的对策与措施,以期能够促进建设领域信用秩序的建立。
关键词:建设领域,建筑企业,信用体系,信用秩序
参考文献
[1]郭树荣.建筑市场执业资格人员信用体系建设[J].建筑经济,2005(11):18-20.
[2]旷开萃,马自强.建筑业诚信管理制度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5):114-119.
[3]魏妥玲,赵云峰,魏文江.浅谈施工企业信用体系系统[J].山西建筑,2007,33(2):220-221.
摘 要 分析三都县山地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现代山地绿色生态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服务保障体系、现代农业信息化工程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山地;高效农业;现状;对策;三都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46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稳步推进,对广大的山区农村而言,发展山地高效农业是山区农业改革的重要方向,更是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重要途径[1]。贵州省三都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其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使得发展山地高效现代农业非常必要。立足于三都县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三都县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现状
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
2016年三都县完成农业总产值28.3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农业增加值为14.8亿元,同比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550元,同比增长13.5%。从农业发展的各业来看,种植业的发展相对稳定,其中粮食作物的总产量为10.11万t,总产值为2.47亿元,均与2015年持平;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总产量为61.98万t,总产值为9.97亿,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与2015年相比略有下滑。畜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2016年全县大牲畜年末存栏13.36万头,同比增长3.5%,肉类总产量达到37900t,禽蛋产量3890t,水产品产量2350t。畜牧业总产值达11.8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1.7%。
1.2 农村工程建设稳步提升
近年来,三都县政府始终坚持农业富民的发展理念,努力培育果、菜、畜、茶等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2016年共完成“185工程”2.43万hm2,并建成“185”工程示范点109个,示范面积0.40万hm2。在开展植保工程方面,做好了3个全国系统监测对象、5个省级系统监测对象的监测工作,完成了虫草鼠害综合防治3.03万hm2,完成了红火蚁普查和稻水象甲疫情的调查,并全面展开全国植物检疫宣传活动。
1.3 农技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种植技术推广方面,全县完成杂交水稻推广面积1.03万hm2,杂交玉米推广0.53万hm2,作物测土配方施肥2.40万hm2,并建成各种农业示范点120个。在养殖技术推广方面,全县共建猪改点109个,完成杂交改良母猪20 500头,推广杂交猪16万头;建羊改点共3个,杂交改良配种母羊共570只;完成池塘养鱼、坑塘养鱼57hm2,稻田养鱼0.4万多hm2。在农技培训方面,全年出动技术干部4000多人次,完成了农业技术培训250多期共4万人次,培训内容主要有无公害蔬菜和水果种植技术、粮食高产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技术、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和农机安全使用技术等。
2 三都县山地高效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品牌效益较低
茶产业和葡萄产业是三都县农业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发展起步较晚,后劲发展缺乏活力,资金投入少,品牌效益较低。同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整体与局部效益的考量,出现脱离市场需求、分散经营、跟风发展、盲目投入等现象,各区域各类农产品没有特色和优势,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效益呈现低水平循环。
2.2 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三都县的农田、果园、茶园、大中型养殖场等基础设施整体较为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又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频发,致使当地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极大影响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严重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基础设施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欠债较多,并且农桥、排灌设施老化,水系紊乱,水资源浪费严重[2],农田抗御自然风险的标准不高,全面实现农业设施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2.3 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首先,三都县的山地农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产业规模尚小,难以调动种植户的积极性,管理松懈,导致经营失败;其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的支持,农村工作局各下属单位人员配置不足,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使农业科技创新难有突破,同时缺乏专项经费开展葡萄、蔬菜、畜禽等的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工作,农业产业转型受到一定影响;再次,农业在形态布局、组织化程度、资源集约利用等方面发展不平衡,使得农业零星分散的经营方式还占较大比重,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 三都县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完善现代山地绿色生态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精准农业,高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并持续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大农业生产集聚区建设,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现实生产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满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二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水果、茶、山地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三品一标”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3]。三是强化茶业、蔬菜、精品水果及生态养殖四大区域性主导产业的扶贫作用,扎实推进“生态鸽养+福猪工程+葡萄种植+茶叶种植+蔬菜种植+乡村旅游+电商扶贫+培训转移就业+生态移民”三都扶贫模式,重点发展具有优势和市场潜力的特色品种,鼓励贫困农民通过参与扶贫项目增收致富,并通过会员制模式打开高端销售渠道,提升农民收益。
3.2 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贵州省健康茶科技有限公司、三都县绿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同时加快形成以家庭承包户为基础,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并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其次要加快水晶葡萄、茶、中药材等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設,支持各类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和扶持企业、合作社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特色农产品就地深加工及交易,提高附加值。再次要构建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农超对接,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讲诚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4]。
3.3 构建完整的现代农业服务保障体系
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县乡两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一是继续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坚持开垦与复垦并举,加快全县中低产田改造,完善基本农田区域水利、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骨干型水源工程和机耕道,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二是健全化肥、农药销售登记备案制度,加强对辖区内农产品产地周边污染源尤其是重金属污染源的监管,加大对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并加大对违禁生产、销售有毒有害农业投入品的处罚力度。三是建立农业生产环境监管体系,建成一批固定监测网点,形成县、乡、生产地三级监测网络,重点加大对土壤、水源、大气等环境质量监测,形成对重点污染源、入河排污口等环境监管常态化。四是建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加强对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加大对农业科技、农业担保、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民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
3.4 实施现代农业信息化工程
抢抓贵州省“十三五”时期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机遇[5],以信息技术为导向,加快推进全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设施等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农业信息数据库,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抓好农产品市场供求和气象灾害信息的监测、采集、分析、预测和发布,提高信息时效性、准确性与安全性,形成覆盖广、功能强、高效稳定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增强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加强农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强化三都原产地属性,提升对溯源信息的采集、智能化处理和综合管理能力,保障食品安全。此外,还要依靠互联网+农业,适时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把三都特色的农产品推广到全国,让三都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赵岩.安顺市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1):306-307.
[2]陆光海.贵州三都推进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探索[J].新西部旬刊,2016(1):16.
[3]杨成.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5):181-185.
[4]韩贞康.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困境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6,36(6):252.
[5]杨芳锡,陆健.加快推进从江县现代山地特色高效農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6,28(4):73,75.
史超 ***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全面推进,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本文通过对农村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了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治理工业污染、建立健全环保工作体制机制等措施。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而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较高的农业大国。历代党的领导人都十分关注“三农”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则必定离不开农村环境的建设。本文立足现实,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成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1.农村环境问题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畜禽粪便、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受到关注。同时,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不断加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制约着我国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1.1 面源污染
1.1.1 化肥、农药和地膜的不合理使用带来土壤污染。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km2的安全上限。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相关人群的健康。同时,农药的大量试用还会使土壤的生态平衡失调,一些杀虫剂会使青蛙、七星瓢虫等一些农业害虫的天敌直接被毒害,获由于食用了毒死的害虫而死亡,物种的多样性减少,破坏了农村原本就脆弱的生态平衡。另外,农用地膜带来的土壤污染和华北地区农村的秸秆和垃圾燃烧产生的污染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环境危害。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1]。
土壤污染带来的后果比较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l200万t,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并且土壤污染会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累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被外方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部分传统大宗农产品也被迫退出国际市场,严重降低了我国农业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2]。
1.1.2 畜禽养殖废弃物随意排放带来水体污染。部分农户散养了猪牛羊鸡等畜禽,其粪便没有经过处理或有效堆肥就直接施入土壤或排入湖河或沟渠。未腐熟的堆肥施入土壤,不仅不能增加土壤的肥力,还会毒害植物的根系,影响其正常生长,并造成了地表水的污染。据统计,每年畜禽排放粪便总量达25亿吨,全国已遭受污染的耕地面积为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6,目前仍有1.9亿农民饮用水的水质不合格。
1.2 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
近年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了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乡镇企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使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这些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目前[3],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l%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如果不能迅速规范,找出相应经济条件下的解决办法,乡镇企业的污染不仅会延缓工业化进程,也会对环境安全乃至社会安全产生负面影响。1.3 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资源逐年减少。我国近10年的人均耕地占有量由0.09公顷下降到0.08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耕地递减的趋势难以改变:全国草原“三化”(退化、沙化、碱化)面积逐年增加,约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在以200公顷的速度增加[4];农业野生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我国独有的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威胁。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全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外来有害物种传入我国,造成部分地区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2.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
低效率、低产出、高能耗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粗放型掠夺式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恶性循环的经济根源。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难循环和粗放经营为特征。消耗大量的资源取得暂时的经济增长,这既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也是经济效益低下,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效益,重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利益。另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生产资料利用效率低,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污染。
2.2 环境保护法制不完善
环境保护法规不健全,导致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协调,环境保护没有落到实处。我国环境法律法规虽已成体系,但综观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有关法律,可以发现,我国不仅没有一部关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而且在农村环境治理的具体事项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立法缺失。一方面,在某些特定领域的环境污染治理上,如农村清洁生产、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农村生活和农业污水污染、农村饮用水及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均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农村城镇化给农村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问题上,我国也存在立法空白点。另一方面,即使有立法,也由于相关法律在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可操作性不强而被束之高阁。如《大气污染防治标准》、《水污染防治标准》、《噪声污染防治标准》的规定大多是针对城市的,在农村很难适用。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环保执法成本高、环保治理成本更高的不良现象。而且没有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职责权限分割不明确。
3.改善农村环境的对策 3.1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转移,农村种植业由高度分散,转变为相对集中,这是科学发展种植业难得机遇。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安全用药制度,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运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采取诱杀等农业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大力推广化肥的合理施用技术和缓控释肥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强基地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减轻和防止其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的污染。
农药和化肥的科学使用[5]是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广大人民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论是从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进人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讲,科学使用农药和化肥,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都显得尤为重要。3.2 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
利用生态农业物能循环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生态农业物能循环利用实质是生态经济系统,其核心是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它包括对农业秸秆和畜禽粪便的多级利用,以及对沼气、沼渣、沼液等分别利用。在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沼气池,即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同时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辟了畜禽粪便资源化的新路子,综合发展生态农业,把沼气与生态、与畜牧业、与庭院经济结合起来,其中“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模式就是运用食物链原理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典型例子[6]。除此之外,畜禽粪便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应坚持畜禽粪便与化肥并重的原则。通过畜禽粪便的多级利用和畜禽粪便还田的措施,达到发展生产和减少污染的目的。3.3 治理工业污染
发展乡镇企业,首先要严控环保准入门槛,坚决不让高能耗、重污染项目通过。所有新上项目都要坚持环境影响评价,都应向工业园区集中,集中控制污染。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环境,加强项目治理,影响生态、破环环境的项目坚决淘汰。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严格要求企业的燃煤锅炉实施脱硫除尘,并优化燃料结构,推广煤气、液化气、天然气等的使用。3.4 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
土地是粮食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我们要十分珍惜我们的耕地资源,建立与完善农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水资源是农业的命脉,为此,我们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步伐,重点搞好小流域治理、采取行之有效的生物措施,搞好封山造林,保护水土,涵养水源;采取工程措施,修建水库、塘坝,搞好拦蓄截流,遏制水土流失;严格控制工业用水并通过环保设施,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次数,既能有效地控制工业用水,还可以减轻工业废水污染,一举多得。
3.5 建立健全环保工作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制包括诸多方面,当前既要整体推进,又应突出如下重点。一是要实行严格的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农村环保统筹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严格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并实行环保问责制和奖惩制。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环保的法律制度。国家应加快制定出台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各地应依据农村环保的迫切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尽快形成适应农村环保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要加大农村环保的执法力度,严格依法查处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用法制增强环境保护的力量。三是应探索建立农村环保资金扶持机制。主要包括,探索建立农村重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扶持、有机肥加工生产企业扶持、养殖业污染治理资金扶持等机制。四是应探索建立农村环境资源补偿机制。如建立农村排污收费制度.由各级环保部门依法足额征收、按规定使用和上交排污费;成立农村环境资源交易所,开展农村环境资源补偿交易,运用价格杠杆和市场手段,改变生态资源无偿提供、无偿保护,资源使用者低成本使用、无成本占用的现状。结语: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落后而造成的面源污染、粗放经营重复建设的乡镇企业造成的局部污染以及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而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应当有针对性的根据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合理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促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推进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裴淑娥
【1】1刘 浩【2】康亚姗【3】杨连顺【4】
【摘要】建设创新型县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必要性、创新型县市建设取得成就及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研究,提出了河北省进一步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的系列对策建议。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河北省的两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创新型;县市;现状;对策
县市是国家政权的基础行政单元,创新型县市是指在县域的空间范围内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主要单元,构成县域创新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建设创新型县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河北的基础。建设创新型县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河北省加快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科技部分别于2010年1月和4月先后批准河北唐山市和石家庄市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1.全面推进县市科技进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县市处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特殊地位。当前,科技进步已成为我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的差距已成为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技术落后制约了县市的发展。全面推进县市科技进步,对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加强县市科技工作是河北省科技工作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目前河北省一些县市的科技工作仍比较薄弱,科技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不能满足我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 2010年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课题,课题编号:10457238
裴淑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050026;女(1964.8—);教授;主研方向:经济政治。
【2】刘浩:石家庄职工大学050021;男(1964.8—);副教授,主研方向:行政管理。
【3】康亚姗:石家庄职工大学050021;女(1964.12—)副教授,主研方向:行政管理。
【4】杨连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401331;男(1964.10—)讲师,主研方向:经济政治。
【1】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创新型县市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推进创新型县市工作摆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创新型县市工作。
3.为全省创新型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县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河北省通过唐山和石家庄两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创新型县市,引导和支持广大县市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领和带动基层科技创新工作。县市及以下基层是河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县市试点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以县市为基础的行政单元,覆盖了占全省总人口70% 以上的农民以及绝大部分中小县城居民的发展问题,没有县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就不可能按期实现。
4.县市经济社会是河北省的基础层次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操作平台。县市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综合性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全省属于县市经济统计范围的单位有136 个(包括22个县级市、114个县)。县市单位国土面积占全省的95%,经济总量占一半左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统筹是我国既定的未来发展方针,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出发点。县市始终发挥着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作用,是实施五个统筹战略的关键环节,是各种政策、要素、产业聚集的平台。
5.县市的创新能力是河北省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处于要素积累阶段,经济实力不强,缺乏支柱产业,企业发展规模普遍不大,效益不高,企业的研发能力不强,对科技支持不明显,不能为县域科技创新与服务提供强有力支持,而科技发展水平缓慢,又导致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不强,缺乏后备力量支持。特别是在当前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还存在数量不少的贫困人口,很难有资源去支持县市基层科技创新工作。区域科技发展的差距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6.建设创新型县市是实现河北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河北主要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主要靠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首先,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可以使河北的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来驱动,降低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其次,建设创新型县市是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吻合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科技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县市建设正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子。
二、河北省创新型县市建设现状分析
(一)河北省创新型县市建设现状
1.优化创新环境,深入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
河北省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各级政府将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调度会,制定工作方案,研究政策措施。二是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先后制定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专利补助奖励经费管理等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三是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机制。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四是深入实施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示范工程,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创新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五是大力宣传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和对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发展创新文化,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2.实施产学研联合,提升自主创新的层次和活力
一些县市突出产学研合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新型合作方式,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努力打造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为骨干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二是密切政府与高校的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共同发展。三是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承担科技计划,共同开发新产品。
3.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健康发展
为推动企业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一些县市相继建立完善了政府科技投入保障机制。一是优先保证科技经费。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三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此外,还专门制作了企业融资信息表,借助辖区金融机构密集的优势,积极向驻县市银行推荐高新技术企业,鼓励银行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保障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4.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创新服务水平
目前,一些县市在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相继构建了四大体系: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和国内外科技合作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建立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为目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建设以政府为引导、政策调控和省县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环境支撑体系;四是建设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创新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社会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投融资体系。同时通过构建自主创新平台、构建成果转化平台、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建成“一个基地、三个中心”:科技企业孵化与培育基地、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中心、科技产品与技术贸易中心和科技信息平台。
(二)河北省创新型县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河北省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后劲不足。大多数县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带动力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小。企业竞争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园区建设相对滞后,产业集聚能力不够。二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不均衡。总体上看,我省县市为数较少的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开展较好,小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特别是贫困县对科技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这些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三是科技创新资源尚未有效利用。近年来,我省各级部门虽然围绕创新型县市的条件建设做了大量工作,相继建立了一些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但可供共享的科研资源还十分有限。利用京津科技资源不足,驻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与我省县市产业发展有较大合作空间。
通过调研,我认为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缺乏有力组织与推动。创新型县市建设的总体谋划和部署比较到位,但具体实施中缺乏有效的组织和举措,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没有形成整体合力。从科技系统自身看,科技管理部门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综合协调职能发挥不够,尚未切实成为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在调控措施和环境营造上做得不足。
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投入是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从全省来看,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我省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企业创新投入明显不足。许多县市的科技与金融结合不够,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中来自金融机构的资金较少,风险投资市场发育不成熟,科技担保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缺乏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有效支持。
三是创新人才缺乏。我省县市人才的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一些县市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事业单位,如医院、学校,企业和基层缺乏人才,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很少,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高科技人才更加匮乏;既掌握科技知识又拥有实践经验的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具有科学经营理念、超前战略眼光和先进管理能力的优秀企业管理人才是少之又少。人才流失现象还非常严重。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尚不完善。科研成果投入到生产的中试环节薄弱,因缺少中间试验的投入,致使一些科研成果难以走出实验室,形不成企业急需并
能直接应用的技术;科技中介机构发育不完善。大多数县市的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机构数量少,运行机制不规范,专业化服务水平低,企业诊断、技术转移、技术产权交易等机构还未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缺少有效的融资渠道。
三、河北省加快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1.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创新型县市建设的总体要求
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把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主要杠杆,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把营造创新环境作为加强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加大科技投入,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传统的投入拉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2.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党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大力开展自主创新,走创新跨越之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工作为核心,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重点,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扎实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抓住这一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以创新的要求谋划全局,以创新的方式破解难题,把自主创新提升为我县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强劲动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增强县市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提高县市综合竞争能力。
3.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切实加强技术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采取有效的办法,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集中优势资源,积极培植新兴产业。努力引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农业科技部门的作用。鼓励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带动无公害生产、绿色食品、观光农业、良种繁育等示范基地(点)的开发建设;大力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农产品保鲜、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名优产品的技术开发和推广。继续实施“农科教”三结合,以技术和政策为先导,帮助农民发展省县市场前景好,质优价高的果蔬、花卉、食用菌、草食动物、名特优水产品等农产品。
4.加大科技投入,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县市财政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应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在政策性资金的引导下,金融机构要对重大科技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等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投入。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完善信用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弥补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等问题。充分发挥政府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引导创业风险投资投向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科技型企业。
5.完善创新人才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载体,培养和造就优秀创新团队与领军人才。同时要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各类科技人员以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服务、项目承包等多种形式转化创新成果、参与科技创业。此外,要积极实施专利、技术标准和品牌战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专利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企业专利开发、申请、保护、利用水平。支持专利技术抵押贷款,对专利技术产业化提供资助,加快专利技术资本化、市场化和产业化。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制订行业技术标准,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奖励力度,鼓励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EB/OL].,http:///。
2.万钢,《加强基层科技工作 支撑引领县(市)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日报,2010年03月11日。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推荐阅读:
辽宁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探讨11-26
彭阳县旱作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06-14
新泰市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07-01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现状问题探讨论文09-30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05-27
煤矿企业班组基础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07
县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09-29
农业农村统计调查基础06-29
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