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教学案例

2022-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态课堂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在生态工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案例教学法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文针对案例教学的特点,概述了生态工程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并阐述了生态工程学案例教学法的设计原则和生态工程学案例设置的主要内容,同时对典型案例的选取和具体案例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案例教学;教学方法;生态工程

案例教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哈佛商学院为吸引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和培养学生互动性,倡导应用真实的案例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独特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以真实和具体的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特定事件的实境之中,学习者积极参与、平等对话,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实现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2]。案例教学法由于注重思维的活跃性、学习的创造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了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3]。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恰当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态工程学是研究生态工程技术原理及装配设计和维护生态工艺系统的应用生态学分支,其目标就是在促进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4]。生态工程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从更宏观角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排放。生态工程也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和方法,它在无须投入大量能量的条件下,保护人类的生态系统,同时解决了污染问题,避免污染的转移,将污染物转化为人类可以利用的再生能源。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学者以及普通公众逐渐认识到利用生态学原理来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越来越重视生态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生态工程学是一门综合型很强的应用科学与技术,技术性很强,涉及面广、实用价值高,涉及到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国土规划、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不同领域,对于指导农业综合规划、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都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门重要的高校生物环境类专业课程,其课堂授课效果和教学水平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已将其列为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方向课程,是培养生态学本科生生态理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

该文主要探讨案例教学在生态工程教学中的必要性,并重点就生态工程学理论教学中的案例选取、设计原则、相关生态工程案例设置的内容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旨在为生态工程课程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1 案例教学在生态工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传统的生态工程学教学是讲授式教学,讲授式教学虽然很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是由于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而忽略了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而对于生态工程学这一类以运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的应用型课程,教师在生态工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工程案例教学,将生态工程学理念和概念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和生动化,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造性。

生态工程作为一门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实用价值高、综合性强的应用科学与技术,单纯依靠教师讲授的效果往往不明显。生态工程起源于生态学的发展与应用,至今不过40余年的历史,生态工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本身是由一系列研究案例作支撑,所以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举例以阐释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随着生态工程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生态工程学课程的开放性特点愈加明显。从这个角度来讲,生态工程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2 生态工程案例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案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态工程案例来对实际情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主动探索,从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生态工程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点。

2.1 鼓励参与性原则 案例教学的展开要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关系到实际课堂教学实际效果。案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例如针对非点源性水污染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具体生态工程措施来尝试解决,并进一步分析在实施过程中,运用到的生态工程原理,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2 案例选取典型性和真实性原则 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很关键,①必须遵循案例的典型性原则。案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态工程学的教材内容,所选案例不能脱离教材本身的知识点,案例具有典型性,并具有较好的实施效果。②案例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这是由生态工程学科的应用性与实践性等特点所决定的。比如在生态工程原理教学中,针对小流域综合治理问题具体案例,讲解效益协调统一原理的运用,典型的是我国甘肃省陇南县的“九子登科”模式,通过“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坡地修台子,地埂锁边子,荒山荒沟栽苗子,山脚种果子,沟底穿靴子,见缝插针钉扣子,秋田盖罩子”一系列措施,在考虑到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又兼顾到经济效益,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各种措施的结果是建立一个稳定、持久、高效的生态系统。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体会到生态工程原理的实施效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3 案例的启发性 要发挥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就必须使教学具有启发性,要求教学案例提供不完全信息,同时针对案例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起到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作用。如在讲授生态工程的生态位原理时,例举“家鱼共生混养”生产模式这一生态位理论应用的典型案例。要求学生以四大家鱼混养为例,说明它们的栖居水层和主要的食物来源,启发其思维,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家鱼共生混养模式是基于不同的鱼类所处的水层和取食不同,不会发生生存资源的激烈竞争,提高了资源(空间、食物等)的利用效率和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强化学生对生态位原理在生态工程中应用的理解。同时,在授课时请学生分别进行阐述和讨论,便可较为明晰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生态工程学案例设置的主要内容

生态工程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生态工程原理、生态工程设计、农业生态工程、环境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景观生态工程、城市生态工程等六部分,其中相对比较适合设置为教学案例的专题内容如下:

3.1 生态工程原理 生态工程原理是实施生态工程的重要理论基础。生态工程原理着重讲述了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工程学原理三大部分。针对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设置为案例的题材较多,例如:生态位原理中的稻田养鱼、家鱼共生混养;限制因子原理和耐性定律中的水体富营养化控制、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食物链原理中的食物链加环、生物调控;效益协调统一原理中的“九子登科”模式等。这些原理方面的案例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生态工程的理论体系和基础,是生态工程原理及应用的关键和核心。

3.2 生态工程设计 生态工程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离不开设计。生态工程设计主要介绍了生态工程设计的原则、基本程序、技术路线、具体的设计案例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结合污染水体修复工程设计来进行讲解和讨论,例如:白洋淀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工程设计、温州横河水体治理示范工程设计等。

3.3 农业生态工程 农业生态工程着重讲述了农业生态系统概念、类型及模式、农业生态工程技术、装配农业生态工程等内容。该方面的内容可以设置为案例的题材较多,如: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生态果园工程模式、桑基鱼塘模式、稻田养鱼等。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不同的农业生态工程模式的应用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3.4 环境生态工程 环境生态工程主要介绍了目前环境问题、污染生态工程、湿地生态工程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结合目前的主要污染问题和应对措施实例来进行案例分析,如:温室效应、水土流失、污水土地处理技术、受损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生态工程、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等,让学生理解生态工程在解决具体环境问题方面的作用,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

4 生态工程教学案例的应用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其目的十分明确,即服务于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也要考虑到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和现象的兴趣,并具备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典型生态工程设计案例时,以白洋淀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工程为例,让学生预先查阅文献资料,并针对非点源污染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并运用生态工程技术设计初步的控制方案,在课堂上与师生共同交流讨论,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了生态工程在治理具体污染环境问题上的作用和效果;在讲授林业生态工程部分时,以我国林业生态工程为例,要求学生提前搜集我国十大林业生态工程相关信息资料,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既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我国林业工程建设的迫切性和取得的成果,又可以从不同类型的林业生态工程对具体环境的改善来进一步认识林业生态工程原理;另外,在讲解到城市生态工程部分,以城市生态恢复工程的典范——清溪川复原工程为例,要求学生搜集韩国首尔清溪川复原前的图片,列举清溪川复原前主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阐述复原的紧迫性和复原后对生态环境改善的程度;同时与学生交流和讨论清溪川的复原工程中,韩国政府具体实施了哪些工程,这些工程分别针对哪些环境问题,最终具体实施效果如何。通过这些实际案例的分析,培养和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结语

生态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和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索并融合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显得很有必要。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又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和教师自身素质密切相关。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新补充自身专业知识体系,不断地自我学习,才能胜任案例教学中的各种角色[5]。基于生态工程的课程特点,运用案例教学法在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中进行综合实施,能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灵活性,提高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有效地将相关知识和原理迁移转化,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态工程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不应机械地应用案例教学概念和规范。课程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育者从实际出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适用性。只有将其与其他的教学方式综合起来,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完成生态工程课程既定的教学目标,以达到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综合性和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钱祥,夏庆宾,刘莹,等.案例式教学的实践和探索[J].教育教学研究,2012(16):176.

[2] 陆俊元.案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及其适用性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4):22-24.

[3] 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7-11.

[4] 白晓慧.生态工程-原理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李政涛.生命自觉与教育学自觉[J].教育研究,2010,363(4):5-11.

作者:杨红飞 黄永杰 杨世勇 王友保

第2篇:案例教学在公选课《城市生态》教学中的探索

【摘 要】 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的教学方法,是满足教学要求,提供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手段,已经在很多课程中逐渐应用起来。在全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城市生态》面对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课程的教学必须作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对公选课《城市生态》课程教学案例的设置意义、课程案例的内容、专题案例的模式、案例设置应考虑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城市生态;案例教学;教学效果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涉及的学科面很广,不仅涉及生态学、气候学、环境学等自然学科,而且涉及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经济学等诸多工程和人文学科。城市生态学在简洁了解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采取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城市人口、生态环境、城市灾害及防范、城市景观生态、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生态学原理的社会应用等方面,全面论述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重要意义[1]。

一、公选课《城市生态》课程的特点

自2008年起笔者在全校开设了《城市生态》公选课,几年来选修的学生非常踊跃。贵州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特色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公共选修课的开设要面对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历年来《城市生态》公选课选修的学生包括理工、经济管理、哲學、历史、文学、艺术、法律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城市生态》属生物类课程,选修的学生掌握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的程度不同。因此,面对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在讲授《城市生态》课程时就必须调整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才能使选修的学生更好地接受《城市生态》这门课程,以达到公选课教学基本目的和目标。

二、公选课《城市生态》教学案例设置的意义

由于公选课《城市生态》面对的授课对象是来自各个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掌握的相关基础知识程度不同,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了基础理论和知识系统构架之后,建立知识应用的模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模型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案例应用,案例教学在由注入式知识教育向研究式素质教育转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多形式的互动交流转变等一系列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城市生态学的内容包括基础内容、原理内容和应用内容三大块,是一个相互承接、逐渐过渡的体系,比较适合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引入教学案例将把城市生态学课堂教学引入深入研究、广泛应用、积极创新的氛围之中,意义重大。

三、公选课《城市生态》案例设置的主要内容

城市生态学的教学内容共分为城市生态学基础、城市生态学原理、城市生态学应用三部分[1],其中比较式适合设置为教学案例的专题内容有:

1.城市生态学基础城市生态学基础主要介绍城市生态学的概念,它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还简要讲解了生态学的基本内容。在这一方面,城市化、城市生态系统可以设置为专题案例,这些案例的讨论可以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奠定基础,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城市生态学原理城市生态学原理着重讲述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和系统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设置为专题案例的题材较多,例如:城市人口、城市林业、城市环境、城市气候等。原理方面的案例可以为学生充分认识城市生态系统与各种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起到重要作用。

3.城市生态学应用城市生态学应用着重介绍了城市生态评价、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生态建设和城市生态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结合一些城市应用实例进行讲解和讨论,比如:贵阳市的城市人口、住房、交通,以及贵阳市“三创一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四、公选课《城市生态》案例教学模式

1.案例准备收集有教学意义、典型的案例是进行尝试的关键第一步。笔者从多方面、多渠道收集案例。从各种教材、报纸、杂志、因特网以及实际生活中收集各种案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编,力图使案例典型新颖、客观生动、难易适中、内容精练。选择的案例最好是近几年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应对学生有现实教育意义。案例能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能充分反映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和关键问题,主题突出,避免千篇一律。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间接的联系。案例应易于被学生理解。案例太难,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这样会丧失学生参与的兴趣,案例太容易,学生一看便知,这样会降低教学要求和教学效果。最后,选定的案例切忌内容庞杂,毫无头绪,还应经过文字修饰处理,重点突出,学生过目不忘,便于理解和分析。

2.过程实施

(1)提前准备在讨论前一周,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提前让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搜集、整理、分析、理解等,并积极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教师也可以在这个阶段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准备工作。

(2)课堂教学案例表现形式上以影像、图片、动画、课件等多媒体演示案例情节[3],也可由教师介绍情节,但陈述案例不能是一堆事例、数据的罗列。教师要摆脱单调、乏味地照本宣科,尽可能采用情节叙述、场景描述、人物对白、心里刻画等文学手法,甚至是边议边叙,目的是加重气氛,提示细节调动学生对案例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讨论、争辩。但这些都不可暴露案例编写者的意图,更不能由议论而产生导引结论的效果。

(3)课后总结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总结、整理讨论的结果、体会。然后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结合该案例涉及的城市生态知识,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思考,以便学生下次分析案例时更有依据、更有条理、更有思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这样学生的体会就会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五、结语

案例教学是一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4],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概念、原理。在城市生态公选课教学中引入针对性的案例分析课,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城市生态基本知识,启发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原理和方法来思考、实践现实生活中的城市生态问题,这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工作、生活情境的差距;在整个教学课堂中既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有体现了学生的主题作用,充分地展示了公选课“以素质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城市生态公选课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主编.城市生态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楚光明,宋于洋,王炳举等.2008.案例教学模式在城市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安徽农学通报,14(23):208-209.

[3]吴庆书,杨小波.2008.公选课《城市生态学》教学探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5:29.

[4]徐学华,毕拥国,崔立志等.2009.城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11(2):190-192.

作者:盛茂银

第3篇:案例教学模式在林业生态工程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案例教学已成为诸多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是满足素质教育教学要求,提高农林类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已在很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逐渐应用起来。该文主要对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应用教学案例的意义、课程案例的内容、专题案例的模式以及案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案例教学;林业生态工程学;应用

我国的大学生教育倡导素质教育,强调教学规范化、理性化,注重实践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将林业生态工程学的概念和具体教学内容紧密结合[1]。目前,案例教学模式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引起了众多老师的关注,已经成为高校农林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林业生态工程学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建议。林业生态工程学是林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生态工程的一个分支,根据林学、生态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2]。如何使学生学好林业生态工程学,并最终为进行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奠定良好的基础,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为此,本文分析了案例教学模式在林学专业林业生态工程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探讨了适合准噶尔盆地南缘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生态工程案例。

1 林业生态工程学教学案例设置的意义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和问题态度,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意志,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兴趣以及综合社会实践能力,以适应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需要[3]。作为农林类的课程,传授课程理论知识和一般原理不是林业生态工程学教育的全部,生态工程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应该采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提高实践能力而教。案例教学的理念是促进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而不是让学生强记知识和理论[4]。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引导和加强大学生对环境恶化、荒漠化、酸雨等问题的思考,重视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林业生态工程类课程的案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些案例就是受教育者身边发生的事或自己经历过的事,可以激发大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效果上充分挖掘教学过程蕴含的巨大潜力,让大学生体会到自我学习的乐趣,实现内在的自我需要和追求。

林业生态工程学涉及的学科面很广,它不仅涉及水土保持学、森林培育学、防护林学等自然学科,同时还涉及生态经济学、区域规划、城市建设等工程和经济诸多学科,这就决定了林业生态工程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大的拓展性[2]。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与概况、林业生态工程营造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与规划设计技术等四大模块,是一个相互承接、逐渐过渡的课程体系,而且课程应用性极强,比较适合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因此,结合学校和教学实习基地周边地区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情况,引入看得见且可参与的教学案例,将林业生态工程学课堂教学引入深入探讨、广泛学习、积极参与的氛围之中,意义深远。

2 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设置的主要内容

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可划分为生物群落建造工程、环境改良工程和食物链工程3个部分。而林业生态工程类型可划分为山丘区林业生态工程、平原区林业生态工程、风沙区林业生态工程、沿海林业生态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工程、水源区林业生态工程、复合农林林业生态工程、防治山地灾害林业生态工程、自然保护区林业生态工程等9个。其中比较适合设置为干旱区林业生态工程教学案例的专题内容如下:

2.1 生物群落建造工程 生物种群的合理选择与匹配是建造人工生态系统的前提,生物群落建造工程主要是把种群按一定的时空顺序定植在复合生态系统之中[2]。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种群可以是乔木,也可以是灌木,甚至是草类。在这方面,农田防护林建设、防沙基干林建设、荒漠植物优化配置、梭梭无灌溉造林、乡土树种在城市中的营建技术与模式以及“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等内容可以设置为专题案例,这些案例的讲解可以为林业生态工程学的学习奠定基础,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 环境改良工程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主要在非森林环境中建造,为了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改良当地的立地条件,达到改地适树的目的[2]。在干旱区一些严重退化的困难立地条件下,不采用环境改良或治理工程,就很难建造稳定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设置为专题案例的题材较多,例如:保水剂在干旱区造林中的应用、暗管排盐、荒漠区集水造林、沙地造林采用的人工沙障、固定活化沙丘的草方格等,可以为学生充分认识到干旱区生态环境改良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起到的重要作用。

2.3 食物链工程 食物链工程可以有效地利用绿色植物产品或加工剩余物转化成经济产品,主要包括生产性食物链与“减耗”性食物链[1]。在环境恶劣的干旱区受条件限制,食物链简单、产能较低,但是也有一些地域特色的食物链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示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总体效益,例如:人工释放赤眼蜂控制杨二尾舟蛾、梭梭接种药用植物肉苁蓉、无叶假木贼等荒漠药用植物种植、经济型防护林建设和林下养殖等。

3 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教学模式

3.1 选择合适的林业生态工程教学案例 一个好的林业生态工程案例是开展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典型的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应具有以下4个特点:(1)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案例设置的作用,案例分析能够很好地阐明课程教学的原理和理论,有助于对原理和理论的理解;(2)案例内容要能够反映林业生态工程中比较成熟的技术以及新动向;(3)围绕林业生态工程案例提出的问题恰当而且有教学意义,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好是能够结合教师的课题或实习中涉及到的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或问题开展案例教学与分析;(4)通过查资料、咨询、现场观摩等多种途径,设置的案例要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获得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和体系,例如城市林业建设案例。城市林业建设是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林学专业的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可以针对城市林业建设中的大树移植、树种优化配置、园林施工等内容设立专题,既可以突出教学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讨论设计 林业生态工程学授课老师要在课前设计讨论题,先把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熟悉案例教学内容,消除紧张情绪,进而切入案例模式,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案例讨论状态,比如: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的概念等。林业生态工程学的老师还应在相关理论讲授之前将案例发给学生,督促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内容并进行小组讨论,在阅读理解案例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并撰写案例讨论发言提纲。对于一些较抽象、复杂的知识,可以用案例教学中的实物、照片或视频等方式先解释现象,然后再通过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引导,让学生在直观、简单的讲解过程中寻找答案,比如:干旱区防护林树种的优化配置、防护林网的间距的确定、景观尺度上的防护林体系规划等问题。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了解的情况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

3.3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要使讨论的专题案例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就要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要讨论的专题案例主题内容发展,还要避免将讨论变成老师或一个学生的讲座或偏离主题,尽量调动主动性、参与性差的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气氛。林业生态工程学是一门偏应用的交叉学科,涉及的相关学科内容较多,要对设置的案例进行广泛的考虑并认真选取较为恰当的细节,在对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估计和预测的同时,还要请教研组的老师和优秀的学生来参与评论,教师要准备好记录以备总结和改进。

3.4 注重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应该包括几个方面:(1)评价讨论课或专题案例进行的情况,评估每一个案例设置是否合适,是否起到了促进教学的目的,是否还要修正或完善;(2)评估学生对案例设置的看法和反应,总结学生视角下有待改进的地方;(3)评价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情况,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同时还要肯定和表扬有独到的见解、辩论精彩的学生,以便激发学生的热情。专业教师在讨论课后,要由浅入深地对本次案例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应针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论,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难点、重点的理解,达到解决问题和掌握技术的目的。就拿荒漠药用植物种植这个例子来讲,案例结束后的总结可以涉及到防沙治沙、开发荒山荒地、药用植物产品开发等和学生创业有关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更加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4 结语

总之,案例教学作为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手段的一项实用工具,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与讲授理论课相比较,该教学方式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和教学方法上从传统“教”的模式,向“导”的模式转变,而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学习的状态转变,这是林业生态工程学案例教学模式能够成功而不至于流于形式的关键。因此,本文对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案例的设置意义、课程案例的主要内容、案例选择、案例讨论设计、案例教学课后总结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期今后能形成一套较好的林业生态工程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红梅,张建龙.案例教学在病理生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6):602-603.

[2]王礼先.林业生态工程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季诚钧.大学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刘静玲,贾峰,等.环境科学案例研究教师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编:张宏民)

作者:王梅 楚光明 李荣等

第4篇:“弘扬生态文明”教学案例

花门四中 王丽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明确生态文明的内涵

2、了解党的相关方针、政策及湖南省生态林城建设的思路

3、联系生活实际,生态文明建设当代中学生应如何践行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博爱、宽容、悲悯、善待自然、尊重规律的 和谐心灵;

2、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三、德育目标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

四、生态目标

为建设绿色湖南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好山好水好地方,珍惜大自然的馈赠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展示课件:湖南省位于祖国中东南腹地, 长江中游,这里风光秀美,气候宜人。地上奇峰翠谷,山环水绕;地下溶洞暗河,别有洞天,这为湖南省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理念把握(多媒体课件)

(学生交流合作,将搜集到的有关知识个别发言,进行交流) 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可能有的回答是: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它同样强调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质生活,但它更强调尊重自然,建设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意识形态思想、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法治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生态行为文明是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发展环境产业、开展环保行动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以上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的统一体。

生态文明建设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经济领域,要求各种经济行为都把生态效益纳入其中,形成与生态平衡要求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和循环经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政治领域,强调要将生态观纳入党和政府的执政观,加强生态环境管理,设立生态保护机构,完善生态保护法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文化领域,要求摒弃传统文化中的“反自然”性质,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增加生态研究、生态教育、生态道德、生态科技、生态文艺等内容。生态文明指向的社会生活领域,要求全社会树立适度消费、节约资源的生活理念,形成健康、文明、科学、节俭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有机体系,它具有多维指向。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互动关系,必须全面加以把握。

三、人类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人类为了生存所进行的资源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所有开发和利用都应当从整个自然界,尤其是地球环境的生态系统,即所谓生物圈的平衡状况加以全面地和科学地考虑,然后再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上,达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 当前,不但要加强和扩大那些具有原始性状,即受人类影响较少的生态系统,通过人为的保护和再建、使其维持原始的自然面貌,保持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平衡,而且要重视人类在认识化学物质毒性问题上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对于各种化学物质,从生产到废弃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一个防止污染环境的安全措施,更应当寻求无污染的生产方法,制取无毒性的化学产品,显然,这是给化学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更高、更难的任务。

四、如何做建设生态文明的支持者和践行者(多媒体课件)

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已经明确指出:“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这样,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领导下,我们要大力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为创造一个无污染和公害、生态保持平衡和优美的环境而共同努力。

保护地球公约

(一).节约篇: 1.节约用水.淘米水洗菜,洗完菜冲马桶.洗脸水洗脚. 2.节约用电.夏天不要总开空调,这样很浪费电.电灯灯泡合理使用,也会节约电,比如 :在厕所等用电时间短的地方用普通灯泡;在客厅,卧室,学习桌等用电时间长的地方用节能灯泡.此外,不要总闷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可以在外面打扑克,踢毽子. 3.节约木材.坚决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尽量不使用木制铅笔,可以用环保性铅笔或自动铅。 (二.)不扔篇: 1.不乱扔纸.纸可以回收,把纸放进"可回收"垃圾箱,便能循环使用。 2.不乱扔废电池.废电池中有大量有害成份。一节废电池可以让一平方米的土地50年里寸草不生,让3立方米的水5年内持续剧毒。

五、教师小结:

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只铅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人们辛勤劳动的汗水。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赤脚在田里耕作;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划木到油漆包装直至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所以,要懂得惜福。

要有悲悯的情怀,人生在世,要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父母的养育,长大后,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们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屋,生了病还要别人照顾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花朵,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活动中,中学生应努力学习书本知识,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讲究个人卫生,爱护环境,不在墙上乱涂乱画、不乱扔垃圾、尊敬师长、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应自觉树立起良好的环保意识,形成良性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宣传者。

第5篇: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科学教学案例

《热水与冷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有什么不同的过程;

2、引导学生在有结构的活动中掌握一些独立研究的必要技能,培养他们与人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内容:冷水与热水的不同 教学准备:生: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师:玩具、茶叶、红墨水、植物油、滴管、吸管、塑料袋、一杯热水、一杯冷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联系实际,大胆假想

1、结合实际说一说冷水与热水看上去有什么不同;

2、摸一摸热水与冷水又有什么不同;

3、有比冷水更冷的水吗?具体说说。

4、除了这些以外,热水与冷水还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呢? (学生想,然后说出自己的猜想)如果要你证明给我们看,你准备怎么做呢?

学生说,其他的学生帮忙出主意,直到没有不同的意见为止。

5、往里面滴入液体会怎么样呢? (具体操作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可以由学生说出,如果说不出,则讲解滴管的使用,同时可以当场演示如何操作。)

6、有没有同学想到其他与众不同的研究方法呢?

三、发挥想象,探究验证

1、你们组准备选择哪一种材料进行实验呢?(组织讨论一下)

2、教师分发材料,注意各组的实验材料,以便于汇报时易于掌握。

3、强调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倒满同样多的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2)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做好实验记录,以便到时进行汇报, (3)注意用水的安全,一是玻璃仪器的安全,二是水的冷热安全。

4、汇报:学生每说出一种,课件便演示一种。

四、拓展质疑,激发兴趣

(回放刚才的场景),提问: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理由,尽量让学生去猜想),谈话: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吗?请你下节课来我们的科学课堂,好吗?

五、教学设想:

《冷水与热水》这一课主要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活动中掌握对自然事物进行独立探究的技能,学会与人合作,为体现科学课堂的这一特点,我将本节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调整,我是这样设计的:

1、将教材中记录整理平时发生烫伤的场合提到课堂上来,当场倒一杯比热水温度更高的水让学生想办法试探它的冷热,想办法端到桌子的那一头,适时进行安全教育,这样的效果会更直观。

2、整个教学过程时时体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实验设计到实验汇报,从实验汇报到实验评价,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亲身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观察冷水与热水的过程,所以他们说出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等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难,尤其是实验评价,在这堂课上我将实验分工、合作、倾听作为一个个的指标,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与人合作、尊重他人的科学精神,可以说他们的探究欲望得到了很好地张扬,同时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

科学课就是要教育学生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所以本节课我的课件全部来自真实的实验操作,除了吸管实验是用动画制作的以外(这也只是形象但并不夸张),这样整节课就给人真实有效的真感觉。

第6篇: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与案例

山东省莒南县教研室 徐连清 山东省莒南县城关一中 陈兆星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与“生态系统”一节(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内容相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属于“了解”水平的有:“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属于“理解”水平的是:“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和“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材在本节安排了“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进一步探究”等探究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依据新课标、教科书和学生实际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1知识目标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情感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3)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2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确立

既考虑到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理解”的知识点,难度较大,又考虑到学生升入七年级以来进行的探究活动还不够多,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考虑到学生往往对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的不同之处把握不到位,对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食物关系判断不准确,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

(1)理解生产者概念的内涵;

(2)正确书写并分析食物链。

3 课时分配 2课时

4 教学设计思路(见表1)

表l

教学内容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组成

基本策略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某个生态系统,通过分析实例来理解其内涵。 结合插图进行“资料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 进行“观察与思考”时,让学生尝试连接食物链,数图中食物链的条数,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把自己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播放有关动物和植物之间关系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形成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

进行“资料分析”,比较出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多,分析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的原因。

播放关于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实例的课件,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

5 教学实施程序(见表2)

表2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观看课件,并分析讨论作答。 展示蒙山森林公园;提

生 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蒙山森林公园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草丛态 听到了什么?分析该公里、树林间栖息着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生物,系 园中各种因素之间的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部分“养育”那里的所有统 关系;该公园内所有的生物,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所以,的 松树可看作是一个生蒙山森林公园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可见,要判概 态系统吗?蒙山森林公断某系统是否是一个生态系统,就要分析其组成成念 园可看作是一个生态分,只要具备了生物和非生物部分(其中必须成分系统吗?

是:非生物部分、生产者、分解者,但在自然界中不具有消费者的生态系统是很少的),就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个池塘、一片树林等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认真进行“资料分析”,讨论: 行“资料分析”,找出

生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态 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

系 系;组织学生分组扮演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细菌分别扮演什统 动物、植物、细菌和非么角色? 的 生物,并帮助学生寻找

组 其中的关系;

分配角色并且讨论发言,阐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成 板书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分析生产者、消费者

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完成课后练习1。

食 引导学生尝试完成课

本“观察与思考”,然

物 后用课件展示正确的

连接图; 尝试连接图中的食物链,数一数共有多少条?并写链

出所有的食物链。然后与课件展示的正确食物网比

教学意图 引出教学课题;

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分析实例来理解其内涵;

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组成”这一内容。

练习观察插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深刻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条理化、结构化。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讲解:你的连接和书写或许有些偏差,通过尝试你要明确:食物链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组成,它们之间只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一般不超过6个营养级)的形式,其中对乙而言,乙以甲为食,同时又被丙所捕食,正是由于吃与被吃,甲、乙、丙被相互关联在一起而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绿色植物),数食物链条数时,要从绿色植物数起,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而不能中途停止。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数量庞大。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食草动物的食物,而一种食草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成为多种肉食动物的捕食对象,致使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关联着,这样就构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假如某种生物数量大量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

较,你连接的完全正确吗? 通过听讲、讨论学会:

1.数食物链条数:数食物链条数时,要从绿色植物数起,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而不能中途停止;

2.正确书写食物链: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一般不超过6个营养级)的形式,其中对乙而言,乙以甲为食,同时又被丙所捕食。起点总是生产者(绿色植物),“→”表示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3.尝试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分析时,运用动态的、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例如,在“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其后一段时间内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鼠的数量会增加;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随着蛇食物的增多、天敌的减少,蛇的数量将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引起猫头鹰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减少。

做练习,发现自己处在食物网的最高位置。

练习书写食物链,数食物链条数,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起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树立生命现象是运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突破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生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网 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在右图中,如果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其后一段时间内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青蛙、鼠的数量会增加;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把自己近一段时问所吃的食物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提问:在一片草木茂盛的草原上生活的兔子,生 其数量能不能无限制态 地增加?为什么?这说系 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统 的特点?什么样的生态具 系统不容易被破坏? 有

一 引导学生进行“资定 料分析”,比较出哪种的 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多,自 分析为什么在食物链动 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调 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节 质越多?如果这些积累能 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力 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播放有关人类活动破形成 坏生态系统实例的课保护 件,介绍一些著名的有生态 毒物质富集的事例,如系统 日本的水俣事件。 的意 提问:你身边有没有类识 似的实例?若有的话,请举例。你对此持何种态度?有何建议? 小结:人类活动会通过巩固 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小结 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不应该随意把有

讨论交流后认识到:

兔子的数量不会无限制地增长。因为,当兔子的数

量急剧增加时,食物就会减少,兔的天敌也会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有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才强,才不容易被破坏;

要使我们的环境变好,就要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

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认真观察插图,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

观看课件;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汇报。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

的情感,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能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树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联系实际,进行环保教育,认识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

毒物质排放到生态系统中!

出示巩固练习题; 小结反馈。

做思考练习题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点评

本案例重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倡导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全面贯彻落实了课程目标。“生态系统”这节内容中,概念、术语多,教学任务繁重。教者能依据新课标、教科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梳理了外显的知识目标,挖掘出了内隐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了三维目标并围绕其展开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课改精神。

引导学生进行了丰富的自主性探究学习。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插图、“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等栏目,还利用自制的“蒙山森林公园”“食物网中食物链的连接图”“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实例”等课件,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自主性探究学习,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自主探究,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重视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指导学生学习重点、难点知识时,如数食物链条数,书写食物链,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等知识,能授学生以“渔”,使学生顺利地突破难点、掌握难点。

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蒙山森林公园”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加深了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和认识;在播放“关于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实例”的课件后,引导学生列举发生在身边的实例并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能把案例中“课件”“巩固练习”内容有所展现,将更具有实用性。

原载《中学生物教学》2006.8

2007-04-04 人教网

【上一篇】 【下一篇】

第7篇: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案例

活动背景:校园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学校内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建设赏心悦目的人文生态校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教育氛围,这是基础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呼唤。学校利用身处农村的优势,围绕建设“生态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的总体目标, 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功能完善的原则,用心建设校园文化,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着力体现“为人生奠基,对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

活动内容:

第一:让人文性的环境培育人。为了扩大生态校园的宣传教育作用,打造绿色校园文化,学校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力度,学校不断优化花草品种,栽种松、柏、榆200余颗树木,让校园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精心营造墙壁文化、教师宿舍励志文化、生态校园创新工程文化,在教室墙壁传播国学文化,绘制作品50余块,包罗文、史、经、哲、管等方面,让学生积累知识,受到教育和启迪,成为高智商、高情商、高德商的“三高”之人,让终生学习的理念从小树立。

第二:让启迪性的石文化惊醒人。在校园四处的不同看点点缀了5个文化石,石头上镌刻“格高志远”、“厚德载物”、“修身德真”等启迪性石刻,文化石与花草树木相互辉映,师生们置身其中,将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加深对绿色、生命意义的理解。

三、以各项活动为载体,丰富生态文明校园内涵,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我们注重全方位的开展人文生态校园活动,各类活动做到班班行动,人人参与:(1)把升旗仪式、、晨会、班会、专题教育作为人文生态校园的常规活动;(2)把各种活动作为人文生态校园的有效载体,如学雷锋活动、祭扫烈士墓、“五四”青年节、社会实践活动、革命传统教育等;(3)把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实践活动作为人文生态校园的延伸部分;(4)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文化节、读书节、合唱比赛、广播体操比赛等作为人文生态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5)开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教育。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节日,开展了环保知识讲座、环保知识竞赛等宣传教育活动,在校内组织学生做环保小卫士,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废旧物资回收活动,并引导学生走出学校,参加“保护家乡”、“捡拾白色垃圾”等环保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解决环境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养成珍惜资源的习惯。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了在活动中锻炼、塑造人,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的活动目的。

活动效果:近两年来,学校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引领学校发展,营造人文氛围,形成了让校园富有生态文明、让生态文明着装校园。整洁美丽的绿色校园,处处呈现着生态文明的鲜明特征,充分显示了人文生态校园的巨大功效与魅力。

事件分析:用总体规划、系列活动的形式,便于学校活动的开展,系列化的活动,有利于活动的持久深入的开展。

经验分享:学校生态建设能否深入人心,不在一次两次活动的效果,而在持之以恒的坚持。

问题思考:用一两次活动效果来衡量,能否支撑起生态建设的重任,是否与我们的美好愿望相悖?

第8篇:生态工程案例分析

——上海后滩公园

金色向日葵盛开在田间,水稻到了快要收割的时候,芦苇和芒草等在溪流中挺立……这并不是哪个农庄的田园风光,而是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的自然景观。后滩公园位于上海世博园C片区的黄浦江畔,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路隧道,面积约14公顷,用地岸线长约1.8公里。该区域是受黄浦江水流冲积和潮汐作用,自然形成的一片泥沙堆积区域。为了让这片划入世博园区的湿地重现生机,从2005年起,上海海洋大学张饮江教授领衔的水生态工程课题组的建设者们对后滩区域水体本底、土壤本底、植被本底等状况进行了科学调查,经过四年努力,后滩湿地的面积从4公顷增加到14公顷,成为市区惟一的湿地生态公园。

来到后滩公园,只见那里河水清澈见底,河中的“水下森林”郁郁葱葱。除了沉水植物,后滩公园的水系中还有挺水植物、湿生植物和浮叶植物,它们高低错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生态系统。这片湿地中的动物很多,如花鲢鱼、白鲢鱼、餐条鱼、鳊鱼、青虾、河蚌、河蚬、小蝌蚪,还有来此栖息的野鸭、飞鸟。这里风光秀丽,流水潺潺,凡经过这里的游客,都为青翠欲滴的水生植物、清澈见底的溪流碧波所感叹。作为上海未来的“绿肺”,世博会结束后,后滩湿地公园被永久保留下来,成为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一抹绿色。

游走在后滩公园,一些景点似乎还依稀可辨旧码头、旧工厂的痕迹。这里原为钢铁厂(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浦

东新区水务部门相关负责人回忆说过,五年前这里的天空是灰茫茫的,雾气、粉尘交织混合在一起。几乎就是工业废渣和建筑废物的堆积场,狭长的地带垃圾遍野、污水横溢,一片狼藉。现在外地游客会说,上海有一个外滩,还有一个后滩。

2007年初开始,由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领衔“土人设计”团队设计,2009年10月建成。设计者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环境伦理与新美学思想,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显现了场地的四层历史与文明属性:黄浦江滩的回归,农业文明的回味,工业文明的记忆和后工业生态文明的展望。最终在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水体净化和雨洪调蓄、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后滩公园不但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得生态净化水系统模式,同时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通过生态化设计,实现了生态化的城市防洪和雨水管理,让自然自我循环净化,让自然做功,公园借鉴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成果,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生态净化模式,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净化,在10公顷的绿地中,每天能将2000多吨的劣V类水净化为可以安全使用的优III类水。让自然做功,实现低成本维护,它创造性地将艺术溶于自然景观之中,同时不乏很强的功能性,有效地改变并提升了环境。后滩公园深情地回望农业和工业文明的过去,并憧憬于生态文明的未来,放声讴歌生态之美、丰产与健康的大脚之美、蓬勃而烂漫的野草之美,生动地注解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

题提供一个成功的样板。

公园保留并改善了场地中黄浦边的原有4公顷江滩湿地,在此基础上对原沿江水泥护岸和码头进行生态化改造,恢复自然植被。同时,整个公园的植被选用适应于江滩的乡土物种,芦笛翻飞,乌桕成林,更有群鱼游憩,白鹭照水,一派生机勃勃,实现了“滩”的回归。在江滩的自然基底上,选用了江南四季作物,并运用梯田营造和灌溉技术解决高差和满足蓄水净化之功效,营造都市田园。春天菜花流金,夏时葵花照耀,秋季稻菽飘香,冬日翘摇铺地,无不唤起大都市对乡土农业文明的回味,是土地的生产功能的以展示,并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联系。在自然江滩与都市田园的基础上,保留、再用和再生了原场地作为钢铁厂的记忆。巨大的工业厂房之钢构得以保留,并演绎为立体花园和酒吧游憩之所;原临江码头被保留,并设计成生态化的水上花园和观景台,遥望浦西高楼林立,仿佛置身尘外世界;一条由钢板折叠而成的锈色长卷,写就无数沧桑记忆。它隐约起伏,漂游于水岸平台之上,或蛰伏于地面而成为铺地,逶迤而远去,或翘首于空中而成为雨棚、景窗,巧取园中美景。设计者在公园布置了一个狭长的幽谷空间,在巧妙地解决了防洪问题的同时,启承开合,委婉流动,长近2公里,其间设计了一系列亲水栈桥、平台和穿梭于植被中的步道网络。始于西端的跌瀑水墙和层层梯田,而止于彩色翻涌的金属帷幔,游走其间,或潜谷底探水,葭蒹苍苍,青蛙绕足;或登高台临渊,芦笛茫茫,彩蝶翻飞;或入山中探路,丛林夹道,竹巷幽深,洞府围合;或上坦荡田野,荷叶田田,稻禾灿灿。

作为工业时代生态文明的展望和实验,公园的核心是一条带状、具有水净化功能人工湿地系统,它将来自黄浦江的劣五类水,通过沉淀池、叠瀑墙、梯田、不同深度和不同群落的湿地净化区,经过长达1公里的流程,而成为三类净水,日净化量为每天2400立方。净化后的三类水不仅可以提供给世博公园做水景循环用水,还能满足世博公园与后滩公园自身的绿化灌溉及道路冲洗等需要。除大量使用乡土物种以及水体净化等生态措施外,设计充分利用旧材料、节约造价、倡导低成本维护等生态理念,包括旧砖瓦的再用,黄浦江护岸的生态友好型设计、建筑物的节能设计,以及可降解竹材作为会时大面积铺地,以满足同时考虑赛时和赛后的人流需要,等等。专家说,后滩公园引入黄浦江的劣五类水,通过人工湿地等生态技术,将浑浊的水质变成了清澈的三类水。这种“治水方案”将在上海乃至全国推广。

后滩公园展示了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指明了建立低碳和负碳城市的一条具体途径;

28岁的辛立勋是世博会浦东绿地公园绿化养护管理项目副经理,他见证了后滩公园从设计之初到投入使用的全过程。说起后滩公园,小伙子充满了感情:“其实,这座美丽的公园曾经是钢铁厂和船舶修理厂的废弃厂房。那时由于水质发黑发臭,滩涂的水系里几乎没有鱼虾和鸟类生存。但通过世博会这个契机,历经数年的建设,昔日的废弃厂房已变成美丽的湿地公园,河水清澈见底,自然生态系统已经恢复。”辛立勋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公园设计者与建设者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据辛立勋介绍,后滩公园的水系治理摒弃了传统的水

污染化学治理方法,采用纯物理和生态技术,利用模拟自然的方法达到水体自净,并恢复和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据介绍,后滩公园里的水都来自黄浦江。劣五类的江水从取水口流经引水渠,到达公园里的滴瀑墙。随即江水沿着滴瀑墙缓缓流下,在墙上微生物膜的作用下得到初步净化。最终,在经过湿地生态系统的逐级净化后,黄浦江水变成了三类水。后滩公园每日处理的净化水量达2400多立方米,净化后的水不仅可以提供给世博公园做景观水,还能用于世博园区的绿化灌溉和道路冲洗。为了把从黄浦江引入的劣Ⅴ类水净化成Ⅲ类水,后滩公园的“源头”设立着一个3000立方米大小的沉水池,黄浦江水净化“通道”的第一层就是通过沉淀和沙石净化;经过沉淀的水又流进了300米长,落差约3.5米的梯田状流水渠,梯田的每一层都放置了砂石、砾石等,这是第二道过滤;第三个过滤区是沸石净化区,这片区域放置着大量的斜发沸石,斜发沸石是沸石矿物中的一种,能够过滤掉水中的一部分杂质。三道物理净化完成后,河道中的水还要经过由植物和鱼类共同构成的生态“滤网”。辛立勋说,河道内的植物共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三类。水生植物可以起到吸附水中悬浮物的作用,其中沉水植物能吸收铅、锰、铬等重金属以及一些有机物。保证土壤也是水治理过程的重要环节。在后滩公园,一切有毒的化学农药都受到限制。辛立勋透露,由于此处曾属于工业区,工作人员在那些土壤受到污染的区域种上植物,通过植物来吸收残余污染,净化土壤。在后滩公园得到净化的河水目前已投入世博园区,以供灌溉、厕所用水、冲洗等使用。通过沉淀池、叠瀑墙以及不同深度、不

同群落的湿地净化等多项手段,建起了一个具有水体净化和雨洪调蓄、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保育等综合生态功能的城市公园。这一项目的成功也为今后上海河道滩涂的治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世博会闭幕后,后滩公园进行了二次开发,向市民免费开放,成为市中心的永久性绿地。届时,人们在这座充满野趣的湿地公园沐浴江风、举行野餐、采摘果实,在城市核心区就能体验到“农家乐”……这是世博会留给上海市民的一件珍贵礼物。

“后滩公园的建设,是一个生态治水的成功案例,给后世博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关负责人说,这条“生态廊道”,四周种满了芦苇、菖蒲、水稻、水葱、茭白、菱角、甘蔗等40多种水生植物和观赏花草。如今,在城里开辟绿地成本很高,后滩公园利用水体进行生态修复,同样能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浦东新区有1.2万余条河道,水面积率9.8%。如果在部分河道周边运用后滩的生态修复技术,就可以开辟出更多成本较低的“生态廊道”,打造更多 “黄金麦谷、潺潺清流”的野趣田园风光。

每个人心目中的理想城市都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可归纳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和谐,这样的平衡和谐关系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而上海后滩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学习景观建筑的一名学生,在这个案例里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以便以后营造更好的城市生活。

第9篇:生态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经典案例

——山合水易“北京满庭芳·‘鲜葡生态庄园’

概念性规划”

生态休闲农业规划设计——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生态、休闲、时尚、高端······这些都是现代人们热衷追求的词汇,在旅游规划设计方面,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生态休闲农业也出现了。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的北京满庭芳·“鲜葡生态庄园”就是一个生态休闲农业项目。

位于房山区良乡镇刘丈村的北京满庭芳生态观光园处于南六环、良官路、长周路和京广铁路的包围之中,距离北京城区约1小时车程,交通便利。从2003年发展至今,满庭芳生态观光园已经形成了以种植优质无核葡萄为主的生态观光模式,同时也是北京地区最大的美国红宝石无核葡萄种植区。除了葡萄种植区,满庭芳生态观光园还开辟专区种植时令无公害蔬菜、农作物,并开发了会员蔬菜种植区、土鸡养殖区。为了顺应市场,在已有基础上扩大规模寻求更好发展,该生态园找到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经过山合水易专家们的规划设计,该项目围绕区域内的发展环境,形成了大棚示范种植区以及滨水区,进一步丰富了资源类型,同时为未来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通过对项目地的考察研究,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们认为满庭芳生态园正处于项目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对项目中三个地块功能的整合,可以实现生态园的转型升级,以应对目前北京及周边休闲市场的需求。针对于此,专家提出了“133”的发展理念,打造传统观光园升级的典范。

(一)一个升级:从葡萄精品种植到生态休闲体验 从原有的葡萄等鲜食水果种植,过渡到以水果种植为环境塑造的基础,充分融入休闲配套设施,以满足人们周末度假、季节采摘、商务会议等等需求,打造京郊又一个休闲度假旅游的品牌。

(二)三区合一:景区、园区、社区

本项目以农业为出发点,以农业休闲、生态旅游景区打造为重点,以示范园区种植为农业产业引领基础,同时结合综合性的需求打造休闲度假社区,因此,在项目中景区的标准配套、园区的深度开发以及社区的良好环境是整合结合点。

(三)三位一体:观光、休闲、度假

项目中的三个片区,相互间以农田、村落和乡间道路隔离,这从一定程度上对于每个区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应对目前的休闲化的要求,能够将观光、休闲、度假充分融合是项目地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本项目的420亩地,分布在不同的三个区域当中,周围被农田、乡间小路阻挡。因此,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们将三个区域通过鲜食葡萄种植的主题相串联,在主题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品质和体验方式,总结为“一廊,三区”,即葡萄生态走廊、鲜果时光景区、农业种植示范区、滨水度假社区。

(一) 一廊:葡萄生态走廊

葡萄生态走廊是项目中各个区域的串联点,基本通过葡萄廊道、生态小路等形式串联,游客可以步行或者乘坐电瓶车来完成整个区域的游览,同时有效的与项目外的农业景观相协调。

(二)三区:鲜果时光景区

占地80亩的鲜果时光区,是项目原有服务区的升级改造。由于区域内高压线密集,不适合开发高端体验类项目,因此在大力发展葡萄种植的基础上,增加区域内的休闲功能。其核心功能包括:葡萄种植、停车集散、农耕体验、有机种植、鲜果采摘、儿童游乐、生态住宿、商务会议等。

(三)三区:农业示范园区

此区域占地150亩,主要以大棚种植为主,培养优良品种。旨在满足各农业团体、企事业以及机关单位、学校的农业科普需要。

(四)三区:滨水度假社区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们将这180亩的区域打造为休闲社区,依靠现有红宝石葡萄的种植、以及大面积的水塘、良好的片区环境,使其区别于其他两块区域,形成高端度假及VIP活动区域。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的北京满庭芳·“鲜葡生态庄园”,是生态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典范,该项目也产生了相当大的经济、社会、文化效益。

上一篇:大学生行业调查报告下一篇:医院感染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