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 培养和提高个人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完善信息心理素质, 发展个人的信息潜能的一种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使学习者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趋势, 掌握“终身学习”和“开放学习”技能。信息素质教育是人才的基础教育, 是促进人才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因为在信息社会中, 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 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取得专业知识的同时, 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 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 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在信息社会中的适应能力, 也是未来人才发展的主要方向。

大学计算机课是信息技术科学方面的入门教学, 也是当前高校开设的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之一。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将信息素质教育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结合起来, 把信息素质教育融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是一项值得探讨的课题, 更是每一位负责任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工作者时刻应该想到的。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和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中存在的缺陷, 总结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的经验, 提出了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些策略, 以期对当前的形势下的信息素质教育和大学计算机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 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美国作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源地, 其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也走在世界前列, 值得我们借鉴。信息素质 (Information Literacy) 这一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 (Paul Zur kowski) 提出的。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素质委员会年终报告中给信息素质下的定义是:具有信息素质的人, 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并拥有确定、评价有效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基础, 是各门学科、所有学习环境和所有不同层次教育的基本因素之一。2001年由ACRL (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 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1]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评价的具体要求。该标准描述了具备较高信息素质的个体应具备的能力: (1) 确定信息需求的范围; (2) 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 (3) 评判性地评估信息及信息源; (4) 将获取信息整合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 (5) 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完成特定的任务; (6) 正确理解与信息利用相关的经济、法律以及社会因素, 能够合理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基于行为主义的原理, 该标准还包括5个子标准, 更进一步细分为22个能力指标, 在此不一一列举。该标准涵盖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 强调获取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公德与法律意识的培养, 有较强的可操作性。ACRL的标准出台之后, 迅速被美国许多高校采用, 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许多高校把信息素质教育正式纳入美国大学教育大纲之中。目前美国已经逐步形成了系列的信息素质专门教育, 从幼儿园到大学, 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教育模式和不同的层次教育, 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完善的教育体制。

在我国, 1984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006年至2020年) 》等重要指导文件。从不同角度指出了素质教育和信息化的重要性。各高校对信息素质教育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根据2005年河北工程大学有关课题组杨春等的调查研究显示, 在被调查的357所我国高校中, 开设文献检索课的院校仅有153所, 占调查院校的42.86%, 在开设文献检索课的院校中, 将其作为选修课的占93.54%, 授课对象为本科生的占90.20%;举办一小时专题讲座的有144所院校, 新生利用图书馆培训的院校有101所[2]。但是通过这些文件和调查结果, 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关于信息素质教育的权威性指导文件和统一规划。没有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总体教学计划, 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因此, 借鉴美国ACRL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开展我国的信息教育已经成了学术界以及教育界公认的事实标准。

2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缺陷

大学计算机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掌握一些软件的使用技术。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进而发展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现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2.1 学生基础千差万别, 不能因材施教

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 大学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根据笔者和教研室其他教师的调查, 每班 (约有21~25名学生) 大约有1~3名同学以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这和邢茹所作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调查中的数据6.21%[3]颇为相近。而来自发达的大中城市的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已经十分熟悉, 而且计算机公共基础这门课程中的大部分知识在中学阶段已经学过。所以难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起点教学。教学中还忽视各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不同。学生所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点也不尽相同, 这些都导致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当前的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难以施行。

2.2 课程设置和内容不符合信息素质培养的要求

当前大多数高校, 特别是文科, 艺术, 体育, 医学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主要是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有的高校可能会开设另外一门计算机应用类的课程, 如程序设计、图象处理或者网页制作之类。而所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结构、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知识和一些常用软件的简单介绍。忽视计算机教学的多层次性和与各学科的融合性, 课程内容与所学专业之间没有联系, 甚至相互割裂, 导致不能学以致用。

2.3 授课形式和考核形式不利于信息素质的培养

以传统和经典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忽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领域的引入和研究介绍;以教材讲授为中心, 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价值观念和健全人格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课堂考试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忽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评价在学习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和考核形式实际需要脱节, 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 不符合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3 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从战略的高度审视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的地位, 切实加强和重视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以信息素质教育为纲领, 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缺陷, 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入手,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全面改革。

3.1 对信息素质教育和计算机能力培养进行整体规划

在不断涌现的浩若烟海的信息中要能准确地选择、迅速地获取所需要的那部分特定的信息, 需要有战略眼光, 需要有科学的预见能力, 需要有正确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计算机技术是大学生进入信息社会的必备手段与技能, 良好的信息素质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平台。

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信息的作用, 养成信息思维的习惯, 形成对信息的敏锐的感知能力, 掌握查找信息的方法与技巧, 善于综合与利用信息, 逐渐完善信息道德观念, 达到独立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信息社会中信息交流的手段, 计算机技术是当代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避免把计算机看成单独学科和科目, 应同整个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等, 向学生不断渗透信息意识, 并将有用的信息运用到实践, 更加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使学生信息素质不断提高。

3.2 改革课程内容, 强化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培养

所谓信息意识, 简单地说, 是人们利用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的内在动因, 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性、选择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有无信息意识决定着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形式有两种:一是被动接受状态, 二是自觉活跃状态。前者指人们从社会的信息环境中被动地接受事先未料及的信息;后者指信息意识的觉醒状态, 它促使人们制订信息活动计划, 主动关心和了解各种变化, 并做出相应的选择。信息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比信息技能更为重要, 信息意识能够促进学生利用信息习惯的形成, 刺激学生掌握更多更好的信息技能的欲望。信息的潜在价值只有具备“敏感”的信息意识人才能迅速捕捉到。

信息道德是信息时代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指在信息领域调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社会准则和社会风尚。信息道德同传统道德一样是在信息社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基本要求, 信息道德的教育是时刻不能放松, 也不能忽视的。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增加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教育的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规范学生的使用信息的行为。在计算机教学当中应该引入一些信息理论教育课的内容, 强化大学生信息意识, 和信息道德的培养, 从而改变目前只重知识学习, 忽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现象。

3.3 改革教学和考核形式, 提高信息能力

发展网络教学, 增加计算机信息检索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 各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发展, 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完善, 利用计算机技术检索、分析、评价和组织管理信息的优势就凸显出来, 因此发展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就成为必然的趋势。文献信息检索是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美国受到各大学普遍的重视。但在我国, 如文献[2]中调查的情况, 还有大约一半的高校没有开设这样的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参照重点大学的做法, 如清华大学将文献检索课程列为首批上网课程, 尽快开设此类课程。限于师资、设备等因素不能开设此类课程的高校, 可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后半部分, 结合网络知识渗透计算机信息检索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检索功能、检索策略、检索技术、检索步骤、数据库内容等。把信息能力作为一种适应信息社会的基本能力或者素质来看待, 体现文献信息检索发现知识, 生成知识的深层次的作用, 将计算机网络全部功能和意义挖掘出来。

丰富教学形式, 改革考核形式。改变单一的电子课件形式, 制作多种形式的课件, 利用流媒体制作图片、文字、动画、视频、声音并茂的课件, 把每个知识单元, 制作相应的课件包, 放在网上供学生下载,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 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部分, 再加上人机交互设计, 激发其学习兴趣, 进最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考核也应该多样化, 可以增加结合专业的自由创作单元,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制作有实际用途或意义的作品等。

4 结语

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信息素质教育不同于功利教育, 不以“含金量”为标准, 也不同于功名教育, 不以升学率为依据。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渗透到整个学科的教育过程当中。重新审视计算机基础教育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认真思考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目前的教学策略,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摘要:从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出发, 分析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渗透信息素质教育做出了思考, 并提出了改革策略。为当前的信息素质教育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J].Chicago:Association of 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 2001.

[2] 杨春, 申志东, 顾卫平.大学生信息素质构建方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6 (3) :81~82.

[3] 邢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调查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5 (11) :18~19.

上一篇:基于实践的地籍测量方法改进研究下一篇:坚持“四个注重”提高中职语文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