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就业培训调查表

2023-0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民工就业培训调查表

农民工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摘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为了解经济增长减速背景下农民工就业现状,我们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缺乏技能、文化程度低、农民工被动性流动就业问题突出;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业与就业不足、就业增长缓慢;农民工基本权益缺乏保障;农民工在工资水平决定上基本没有定价权,收入水平偏低且有下降趋势。同时,难以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及职业发展前途有限等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需要改变和调整现行的农民工就业政策,運用法律手段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和实施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以推动和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提高其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经济增长减速;稳定就业;就业政策;市民化进程

为深入了解和掌握经济增长减速背景下农民工就业现状,2011年、2012年暑期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地区主要选择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中有代表性的省份,涉及上海、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安徽、河南、湖北、黑龙江、陕西、四川、重庆和贵州等15个省市。课题组共走访85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6000份,回收6000份,其中有效问卷5957份,问卷有效率为99%。通过分析农民工就业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对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提高其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农民工就业现状

(一)从农民工就业行业分布看,大部分农民工就业仍集中于机械制造、建筑施工、住宿餐饮业等传统行业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就业于住宿餐饮业的比例为13%,机械制造业比例为12.6%,建筑业比例为11.3%,电子电器制造业比例为10.6%,商务服务业比例为10.6%,矿山采掘业比例为6.5%,房地产业比例为5.6%,家政服务业比例为4.3%,石油化工业比例为3.7%,纺织服装业比例为3.0%,制衣制鞋业比例为2.4%,交通運输及仓储业比例为2.2%,另有14.2%的农民工就业于不便分类的其他行业。从年龄分布看,新生代农民工(35岁以下)主要就业于住宿餐饮业、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行业,其就业比重分别为10.2%、8.9%、8.2%;而老一代农民工(36岁以上)主要就业于机械制造、商务服务业和不便分类的其他行业,其就业比重分别为3.6%、3.2%、6.8%。

(二)从农民工就业企业性质看,农民工大多就业于非国有企业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在民营和私营企业的就业比重为63.2%,台、港独资以及合资企业就业比重为6.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就业比重为5.6%,国有事业单位的就业比重为4.8%,外商独资及合资企业就业比重为3.2%,社会团体的农民工就业比重为2.2%,另有14.7%的农民工就业企业性质不便划分。可以看出,民营或私营企业仍然是吸收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渠道。

(三)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与所在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为42.2%,而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为57.8%。在各年龄段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比例上,新生代农民工(35岁以下)所占比例较高,达35.7%;老一代农民工(36岁以上)所占比例较低,达22%。可见,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比例偏高,这将影响其劳动权益保障和其他权益保障,也表明其就业稳定性差。同时,从我们对企业的走访、了解结果看,绝大部分企业的劳动合同都是一年一签,没有长期合同。

(四)大部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不高

从目前收入水平看,月收入水平少于1000元的比例为25.6%,月收入水平为1000~2000元的比例为42.7%,月收入水平为2000-3000元比例为21.1%,月收入水平为3000~4000元比例为6.3%。月收入高于4000元的比例仅为4.3%。从年龄分布看,新生代农民工(35岁以下)中,其月收入水平位于1000-2000元的比重最高,为34.1%;而位于4000元以上的比重最低,为1.3%。老一代农民工(36岁以上)中,位于2000~3000元的比重最高,为9.5%;而位于4000元以上的比重最低,为3%。大部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并不高。

(五)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参差不齐

调查结果显示,有43.8%的农民工从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险,有56.2%的农民工参加了不同种类的社会保险。在已参加社会保险中,各参保项目比例都不高,不超过20%。其中,参加养老保险比例为13.4%,参加医疗保险比例为19.3%,参加工伤保险比例为8.1%,参加失业保险比例最低,只有3.0%,另有12.3%的农民工同时参加了多种社会保险。从年龄分布看,新生代农民工(35岁以下)中,从未参加社会保险比例为28.2%;在已参加社会保险项目中,参加医疗保险比例最高,为15.4%,参加失业保险比例最低,为1.3%。老一代农民工(36岁以上)中,从未参加社会保险比例为15.6%;在已参加社会保险项目中,参加养老保险比例最高,为4.1%,参加失业保险比例最低,为1.7%。

(六)在择业方式和就业渠道上,多数农民工要依靠本人及其社会关系

根据统计结果,农民工依靠自己寻找工作的比重为19.5%,依靠老乡介绍寻找工作的比重为26.2%,二者合计比重为45.7%;通过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比重为16.7%,通过用工单位招工的就业比重为11%,通过职业中介机构介绍就业的比重为4.3%,以其他方式就业比重为18.6%。

二、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工被动性流动就业问题突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民工在同一单位最长工作年限为3年以下比例高达77%,而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相应的农民工数量随之下降。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就业最为明显,其在同一单位最长工作年限为3年以下的比例为53.9%。从调查中发现,尽管流动就业问题早已存在,且大多为个体原因而形成的主动性流动,但相比以往,受目前美欧市场需求疲软影响,很多出口加工企业和外贸服务企业被迫缩减规模而导致明显的被动性流动就业。如,很多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了应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农民工只签订短期合同,基本上一年一签,没有长期合同,有些企业甚至不签合同,劳动合约的短期化进一步增加了被动流动就业,这使得流动就业问题更加复杂。从行业分布看,技术含量不高的机械制造业、建筑业以及服装加工、电子组装等行业部门被动性流动就业现象最为突出。

(二)农民工基本权益缺乏保障,难以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身基本经济社会权益没有保障的比例为84.4%,而认为自身基本权益有保障比例仅为15.6%。在调查过程中,反映最多的是很多用工企业经常出现违反《劳动法》情况,如强迫工人超时延时工作而不支付或很少支付相应报酬;农民工工作环境差、缺乏应有的安全保护设施、基本权益经常遭到侵犯等一些问题。同时,由于农民工流动就业和工作时间较长的特点,使其缺乏对就业所在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很难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尽管农民工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但却无法和城市居民平等地享有经济发展成果。

(三)农民工自身的职业发展前途有限

从表2可以看出,有高达94.4%的农民工认为目前的职业没有发展前途,只有5.6%的农民工认为目前的职业有发展前途。令人担忧的是,新生代农民工(35岁以下)认为,目前的职业没有发展前途的比例高达62.8%。由于文化水平低和缺乏技能培训,很多农民工只能就业于简单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岗位层次低、工作性质单调,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被定义为或等同于“无技术、无地位、无前途、无保障”的四无职业。加之所在企业不能提供进一步技能培训和其他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职业培训,农民工个体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而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职业没有发展前途,对工作的满意水平较低,进而产生了职业挫折感和失败感。这将影响到其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对于其本人、对于社会都存在一定的效率损失。

(四)农民工劳动时间过长、收入水平偏低

根据对企业访谈情况看,全部企业都以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或以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水平招聘农民工,农民工要想获得高工资就必须经常加班、增加劳动时间,否则只能得到当地的最低工资收入。目前,全国各地区的最低月工资水平都低于2000元,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后,其实际收入就更低。尽管农民工供给出现了结构性短缺,但是并没有改变这一群体供给总量过剩的局面,劳动力市场结构仍然是买方市场。因此,在工资水平决定上农民工基本没有定价权。除了收入水平低,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也较长。在受访的85家企业中,农民工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8小时,其中,50%以上企业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10小时。劳动时间过长、收入水平偏低既不利于人力资本快速积累,也不利于劳动力再生产,并最终降低农民工就业质量。

(五)受经济增长放缓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农民工就业总量下降,出现一定程度的失业和就业不足,并且就业增长缓慢

众所周知,由于统计困难以及其他原因,我国一直缺乏农民工失业人数的准确数据。尽管如此,根据经济学中奥肯定律,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和其失业率之间呈现出反向变动关系。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我国目前总体的就业弹性为0.1,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带动0.1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可见,在当前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情况下,农民工就业人数势必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在一些出口加工企业、很多外资代工企业以及季节性就业部门表现明显。同时,对企业调查走访表明,经历过受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导致一批企业倒闭后,现有很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目前没有扩大规模、增加工人使用计划,因此,就业增长比较缓慢。

三、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居住证管理制度,加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一是可考虑在中小城市尽快实施覆盖农民工的城市居民居住证制度,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在大城市实施。可以居住年限、对所在城市贡献等指标为条件向外来务工人员颁发城市居民居住证,实施居住证管理制度,并以此替代原有的户籍制度,消除农民工身份上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二是要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服务功能,引导农民工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促使他们从心理上尽快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三是在居住证管理基础上实施均等化公共服务,使农民工在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和就业等方面权益平等。

(二)加强农民工就业保护,维护其合法权益

我国农民工总量庞大,劳动力供给明显大于需求,在这种买方市场格局下,农民工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劳资双方关系不平等,企业在雇佣、使用和解雇农民工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这造成工人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犯。因此,必须实施就业保护以减少和杜绝企业用人的随意性和不规范行为,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劳动监察部门是就业保护的实施主体,要以《劳动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为依据,对企业雇佣和解雇农民工的各个环节加强监管,防止随意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

(三)大力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可以考虑在劳动力流出地和流入地进行公益性质的实用技能培训。在农民工流出地,当地政府在现有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阳光工程”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教育投入和技能培训投入,聘请科研院所师资、企业技术骨干,针对农民工就业特点和就业需求,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坚持注重实效、实用原则,逐步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在农民工流入地,当地政府可以财政补贴方式利用现有的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和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实用技能培训。从长期来看,要探索建立符合农民工需要和特点的终身学习体系和覆盖全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

(责任编辑:闫春英)

作者:张庆

第2篇:渭南农民工返乡再就业调查分析

摘 要:依据刘易斯的理论模型、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和康纳德等人的“推—拉”理论模型等工具分析农民工回流现象。阐释了返乡就业的原因,分析了农民工在返乡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就业;影响;对策

文献标识码:A

1 渭南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原因分析

1.1 从刘易斯的理论模型分析

运用刘易斯模型分析,农民工从城市返乡的原因,在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随着现代工业部门资本投入量增加,生产规模发生变化,资本密集型技术被更大范围的应用,致使部分以劳动力密集型技术为主的城市工业部门的收入水平不再高于农业部门,或者对于农民工来说,城市已不具有优势,在我国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农民工收入水平下降甚至失业,农民工就更愿意返乡。

1.2 从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分析

托达罗人口流动理论的三个内容:一是促使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还包含心理因素;二是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三是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城乡差异随着对“三农”问题愈加重视,国家为拉动内需投资的四万亿大多用于三农方面。渭南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应对和扶持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在这样的局势下,渭南农民工返乡就业比较收益和预期收益都会增加。然而,由于渭南大多数农民工没有一项专业的劳动技能,这就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缺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能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挣扎,就业机会少,只能取得较低的收益,而且城市生活成本高,精神压力大,尊严得不到保障。又因高通货膨胀,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所以对于渭南农民工的可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少。这一系列困难致使农民工心理上缺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1.3 从康纳德的“推—拉”理论模型分析

从推拉理论出发,人口转移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农村推力+城市拉力)<(农村拉力+城市推力)时,农民工会返乡,返乡会受到农村拉力和城市推力的共同作用。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农民工流动过程就是市场对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1.4 从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理论分析

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出发,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参与劳动过程并且获得工资,实质上是为了补偿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消耗。根据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农民工劳动力价值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农民工劳动力价值构成

农民工在社会上的主体身份仍旧是农民户籍、家庭、养老等社会关系等仍旧在农村,如果这些需求在城市得不到满足,农民工就会回到自己的故乡。

2 农民工返乡就业的现状

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代表性和科学性,课题组根据对渭南市各县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分成高、中、低三组,从中抽取5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区),在每县(区)随机选择5个乡镇。调查了渭南5个县市中的25个乡镇,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经过对问卷调查的整理,最后得到有效问卷881份,有效率达到了88%。

2.1 渭南返乡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受培训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渭南返乡农民工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小学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及以上的分别为17.1%、65.8%、11.1%、6%,其中初中及以下的农民工占到82.9%。文化水平过低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使得他们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还会受到其他社会群体的歧视。渭南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期间主要从事一些对劳动技能要求低的体力劳动,这就使得农民工在再就业过程中缺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难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在他们回乡后由于培训机构培训的内容不实用,收费高,培训人员不够专业等因素,很少有人愿意接受专业的劳动技能培训。

2.2 渭南返乡农民工心理状态

渭南返乡农民工对现状不满的因素主要还是收入低,工作不适应和保障感缺失。农民工大多数是青壮年,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收入支柱,从大城市失业返乡后还要面对家庭的生活压力。所以他们在就业预期和心理状态上主要是“不确定”和“焦虑”。

2.3 渭南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和再就业情况

2012年,渭南市农村劳动力约有265万,农村就业135万,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130万,其中市内就业70万,市外就业60万。返乡农民工达53.3万,占外出务工人数的37%。

农民工在再就业的选择上,有54%的人选择非农务工,其中有一小部分人尝试着再次前往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做工,大多数人选择了在家务农或者在当地做工。在当地做工的农民工有72.6%集中在乡镇或周边小城市。有6%的农民工选择创业,其中私营和个体分别占38.9%、27.8%,投资规模以5-10万为主,主要分布在商业、服务业、建筑业。

2.4 农民工对政策的知晓度

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很弱,返乡就业者对扶持政策不熟悉,政策的总体知晓度低,仅2.6%的就业者表示很熟悉就业政策。从具体政策上看,所有政策的知晓度都很低。知晓度最高的政策是基础设施,知晓度最低的政策是技术,相比较而言,基础设施政策、绿色通道政策、信息咨询服务政策、用地政策等政策的宣传力度要大些,评估值超过30%,其他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特别是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的知晓度低于25%,说明很多创业者几乎没有听说这方面的政策。

3 农民工返乡对渭南的影响

渭南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大多数,随着农民工返乡浪潮的推进,也给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1)带来了充沛的劳动力,改变了生产模式,促进工农业的发展。

农民工的回流为当地工农业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以渭南渭北葡萄产业园和休闲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为例。示范园的建立,不仅促进了渭南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形成循环农业经济和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社会生态效益也有所提高。同时转变了返乡农民工就业观念,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提供很好的模范。

为了响应国家各项政策的实施,渭南建立了新型工业项目,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立为重点。农民工在城市学到了一些先进的技术,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能,在一些基本行业能够顺利的进行工作。所以农民工的返乡对于这些项目的建设具有推进作用。而这些项目的建设在渭南经济的发展的道路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农民工的返乡使得当地青壮年人口迅速增加,有效的解决了当地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

从2008年到2012年,随着农民工的返乡,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在精神上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得不到亲人的关怀和照顾,外出务工的农民的返乡使得他们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3)促进当地先进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返乡人员的农民工带来了先进的观念、技术、文化等改变了当地农业落后的局面,并且根据市场及时调整生产布局,预防病虫灾害,使得农业收入得到增加。从城市返乡的农民在城市的长期生活中养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比如在定期阅读书籍期刊),学会了一些获取新闻知识的方法(例如上各类新闻官网、贴吧、使用各种聊天工具),增长了见识,扩大了人脉,对于国家的一些政策、市场的需求有更敏锐嗅觉,渭南返乡的农民工有一大部分积极响应渭南市政府政策进行“一村一品”,进行土地承包,有计划种植等。比较有名的像韩城的大红袍花椒、富平合儿饼、大荔的金丝蜜枣和黄花菜、华县赤水的大葱、白水石头镜和苹果、蒲城酥梨、潼关酱菜等。

3.2 消极影响

(1)农民工返乡增加了当地就业的压力。

县城和农村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本来就很有限,现在又有大量农民工返乡,不仅形成了劳动力的大量闲置,还造成了就业压力。返乡农民工多为家里的顶梁柱,失业就相当于丧失了经济来源,生活压力增大。

(2)农民工返乡之后,农村劳动力人口增加,因为抢夺土地资料产生了新的纠纷。

据调查,渭南农民工返乡后有三分之一的农民都产生过土地纠纷。在农民工进城之前,他们为了不让土地荒废,就让在家务农的亲戚或者邻居来帮他们耕种。但近几年有了国家利好的政策,土地有了补贴。于是在农民工返乡后就关于这几年来这些补贴归谁拥有而产生了矛盾。有些农民工为了夺地,不惜以权谋私,甚至行贿于相关部门,造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3)农民工返乡滋生了一系列不安定因素,给当地治安带来了困扰。

返乡后少数人情绪悲观,自甘堕落,既不愿积极的适应农村生活,又觉得是被城市所抛弃。于是他们就以聚众赌博来消遣时间。而他们本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法律意识淡薄。有时为了发泄心中不满,甚至会打架斗殴。有的外出务工人员长期在外,长达十年之久,在外务工过程中的现实表现本地公安机关不甚了解,可能存在负案在逃或是曾经有过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员,这些人员的存在加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4 相关建议

4.1 加强农民工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素质

在渭南返乡农民工中,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者占比高达82.9%以上。因此要完善学校教育,机构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培训机制,从而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体力技能结合型的转变。2005年,渭南劳动局和渭南人力资源市场共同引进了针对下岗工人和农民工的“SYB”创业培训计划。但这个计划的具体实施还有待推进,据了解,这个项目只有在临渭区、高新

区和几个县城实行过,普及率很低。2012年,渭南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举行过“农民工就业洽谈”、“返乡农民工就业援助”等春风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可以帮助返乡农民工更好的实现再就业,所以有关部门应积极推广。

4.2 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养老和医疗等制度,努力实现社会公平

临渭区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提出了“全社会要关心和支持农民工就业”的口号。2013年以来,为了有效遏制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发生,渭南市在贯彻落实《陕西省农民工工资保障规定》的同时,全面加强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步伐。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执法监察工作,规范保证金管理,充分发挥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作用,严肃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4.3 因地制宜,鼓励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走产供销一体化道路

以渭南渭北葡萄产业园休闲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为例。建设休闲观光展示区1000亩(包括新品种示范区150亩,展示区700亩,观光区150亩)。加工物流区300亩,综合服务区30亩,建设园区“百果园”、“万花园”开心果园农场、游客接待中心等观光休闲度假产品和项目。此示范园的建立,可吸纳渭南地区农民工就业,就业岗位涵盖了生产、管理、销售、旅游、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这样可更大程度上解决渭南农民工就业问题。

渭南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关于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和有关部门关心的头等大事。返乡农民工作为农村中的弱势群体,就更有必要去为他们提供一些专门的救助,建立一套完善的返乡农民工失业救助体系。这样做能够促进渭南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通过我们的调查与研究,渭南现阶段农民工返乡创业趋势正处于不断扩大的阶段,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依然严峻,返乡农民工就业相关的软硬件设施还不完善,所以从返乡农民工到政府、社会、企业都应不遗余力的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

[2]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

[3]白南生,何宇鹏.回乡还是进城—中国农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2,(3).

[4]托达罗.M.P.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8-201.

[6]张占伟.昔日雁南飞今朝凤还朝陕西省渭南农民工转移就业与回乡创业“双赢”[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12-28.

[7]柯健.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中共江西省委党校,2009.

[8]李强.当前我国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几个理论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1).

[9]国家人口与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作者:张晶双

第3篇:职业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调查研究

摘 要 职业培训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对SZ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和职业培训状况的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现有职业培训满意度不高;对职业培训的认识不清;参与职业培训的次数少、时间短;认为培训内容实用性不高;感知价值会影响其职业培训支付意愿。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支付意愿不高,就业质量也不高。为提高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促进作用,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对职业培训的领导;加强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转变对职业培训的认识;创新职业培训机制。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职业培训

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中的主力军,其数量已超过1亿人。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是初高中毕业后直接步入社会的,缺乏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同时,政府和社会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重视不够, 投入不足,使得职业培训不够专业化,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贡献不大。因此,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一、概念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学术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界定存在分歧,但基本都认为是年满16周岁且1980年以后出生,在城市工作生活而没有取得该城市户籍的中国大陆地区居民。这一群体的3/4 没有农业生产的经历和技能,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1]。同时,通过分析文献可以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概括为以下几点:从出生上看,出生于1980年及以后;从务工经历上看,有一定的务工经历,这主要是和学生相区分;从身份上看,仍保留着农村户籍。

农民工就业质量。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1999年6月,前国际劳工组织局长索马维亚在第87 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体面劳动”的概念,这是最早的与就业质量有关的概念。所谓体面就业就是“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2]。

赖德胜等人将就业质量分为就业环境、就业质量、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劳动者报酬、社会保护、劳动关系六个维度。林竹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是指那些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户籍仍在农村但长期在城市务工经商的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的具体状况,包括工资福利、工作稳定性、合法权益、工作环境、就业机会、尊严、参与管理、未来发展、人际环境、工作与家庭的和谐等方面[3]。

农民工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指对即将就业或已经就业的劳动者进行的,以使其获得和提高职业技能为目的的、以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教育内容的教育和训练。在陈浩、杨晓军构建的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中, 农民工自身、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培训机构和农民工分工配合, 形成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农民工可自己出资、或与用人单位签订培训协议由用人单位出资,到公办或民办培训机构参加就业培训;也可由政府部门组织、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出资开展就业培训[4]。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进行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问卷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一是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就业行业等;二是就业质量调查,包括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就业能力、工资报酬及福利、劳动关系、社保、心理感受等几个维度。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问卷主要分为四个维度:单位培训与培训时间、培训目的与途径、培训内容与方式、对培训满意度。

在调研过程中,用人单位及职业培训学校给予了积极配合,这使得本次调研数据真实可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020份,回收问卷957份,有效问卷780份。问卷有效率约为76.5%。运用Spss17.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通过分半信度检验得到的克龙巴赫系数为0.823,因子分析得到的KMO为0.883,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试图从新生代农民工单位培训与培训时间、培训目的与途径、培训内容与方式、对培训满意度等维度,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具体访谈实录来分析职业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时间

第一,尚有部分单位从不组织单位培训,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单位培训的作用。据调查,16.3%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单位从未组织过单位培训,培训频率较高的单位仅占20%。认为单位培训完全无用的占3.5%,认为作用不大的占17.3%,认为可有可无的占29.4%,认为有点作用的占34.4%,认为作用明显的仅占6.9%。这可能是企业的培训主要以规章制度为主,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经常接受的单位培训主要是各种安全生产制度,这是企业基于自身安全和管理的便利而提供的培训,其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各级政府尚未将新生代农民工的服务和职业培训纳入重要日程,政策缺乏、投入不足。2004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再就业补助经费达83亿元,地方也都相应作了安排。各地用于免费就业服务和培训的经费为31.6亿元,其中职业介绍补贴10.3亿元,再就业培训补贴21.3亿元,但由于农民工不在此服务之列,他们基本无法享受中央财政的补贴,用于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仅有“阳光工程”的2.5亿元,地方配套资金也仅为6亿元,需要不断加大支持力度[5]。

第二,大多数人参加的都是短期职业培训,培训时间超过4个月的极少。据调查,有53%的人只接受过不超过1个月的简单培训,培训时间超过2个月的人数仅占12.8%,这表明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高达87.2%的人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只有47%的人参加了超过1个月的职业培训,其中还有很多人可能只是听过几节课或参加过几次宣传讲座而已,并未接受真正的职业培训。所以,不管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情况都还不是很理想。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引导,许多新生代农民工本身也缺乏对职业培训的正确认识,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目的与途径

第一,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其次是升职;选择培训机构时关注最多的是能否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其次是学员的口碑。第一代农民工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有关安全生产培训和法律维权培训,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44.5%的人参加培训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41.5%的人为了增加晋升机会,33.5%的人是为了增加收入,18.8%的人没想过参加培训,但是他们认为多学习总是好事,16.1%的人是因为单位规定必须参加职业培训,没别的选择,9.3%的人参加培训是为了换工作做准备。另外,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培训机构时有48.4%的人关注培训中是否提供社会实践机会,43.8%的人关注培训机构在学员中的口碑,26.2%的人关注是否能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24.2%的人关注培训后能否取得证书,只有12.2%的人关注是否有金牌讲师。

第二,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通过所在企业和互联网来获得培训信息,选择培训机构时更相信朋友推荐的信息。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所在企业、互联网、户外广告、培训机构、社区公告栏、报刊杂志、电视、政府组织机构、朋友、家人亲戚或邻居介绍等渠道获得职业培训的人数各占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29.6%、23.3%、20.4%、20.4%、20.1%、14.4%、13.1%、12.2%、8.5%。此外,如表2所示,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培训机构时更加相信朋友推荐的信息,其次是宣传讲座,然后是免费试听,他们最不相信广告宣传获得的信息。可能是因为当今社会大量付费培训机构以追求短期盈利为目标,不注重职业培训的质量,以及一些非法职业中介机构以虚假信息骗取农民工钱财,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广告宣传的不够信任。

(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内容与方式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技能培训,其次是安全知识生产培训;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演习互动的教学方式。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指标包括个体适应性、职业认同、社会资本、基本素质,其自身能力是决定能否就业的最直接影响因素[6]。在职业培训的内容方面,有67.6%的人参加了技能培训,33.1%的人参加了安全生产知识培训,18.9%的人参加了法律知识培训,18.5%的人参加了思想道德培训,还有15.1%的人参加了自主创业培训。说明在有的职业培训中不仅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也关注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在培训方式上,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演习互动的教学方式,对演习互动式最感兴趣的人占38.2%,对案例分析式最感兴趣的占30.9%,对专题讲座式最感兴趣的占13.6%,而选择一对一辅导的人仅占9.9%。

(四)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态度

第一,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认识不清,多数人认为通过工作经验积累最能提升其能力,他们对现有培训满意度不高,认为培训内容实用性低。

新生代农民工渴望拥有新技术和工作经验,因为在新手和熟练工之间,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愿意招聘熟练工。如果是技术活,企业看中的是员工的技术本领和吃苦肯干精神,至于学历一般过得去即可[7]。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查认为,通过工作经验积累的途径最能提升自身能力的人占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39.9%,原因可能在于农民工技能改善和掌握新技术的途径仍然以师傅带徒弟“边干边学”的方式为主,选择社会免费培训的人占22.8%,选择企业培训的人占19%,选择自费参加培训的人占5.6%,选择自学的人占2.8%。在职业培训满意度方面,不少人对现有职业培训不太满意,3.9%的人对现有培训非常不满意,14.5%的人对现有培训比较不满意,52.1%认为现有培训一般化,19.4%的人对现有培训比较满意,只有1.8%的人对现有培训非常满意。

对培训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发现,55.3%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培训对工作帮助不大,35.6%的人反映培训内容深,听不懂,19.9%的人觉得培训费用高。说明真正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往往收费很高,难以承受;而目前虽然有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免费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但其所提供的城市职业培训项目和模式主要根据本地城镇居民的需求设计,岗位信息的采集,服务场所的布局和业务流程设计培训内容与模式等,不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培训地点也不贴近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难以享受到其应有的职业培训权益[8]。

第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支付意愿不高,感知价值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支付意愿。

据调查,只有22.8%的新生代农民工不计较培训成本,认为培训学习的钱值得花,4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不会花钱培训,除非是有组织的免费培训,另外,有23.8%的人表示如果只承担部分成本的话,愿意考虑参加培训。此外,感知价值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支付意愿。

分析结果中P值为0.006<0.01,说明感知价值不同的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支付意愿间存在显著差异,然后,对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感知价值与支付意愿进行相关分析。

以上表中结果: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感知价值与支付意愿是显著相关的,且呈显著性正相关。也就是说,认为职业培训作用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更愿意支付培训成本。

(五)职业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

第一,职业培训有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和工作能力。

访谈实录1(S1为受访者周先生,S2为受访者刘先生)

问1:现在这个行业好像也是蛮多的啊,你现在学也是在学这个(物流仓储)吗?

S1:学叉车。

问2:就是学了以后不再做仓储这块?

S1:还是继续做。学这个叉车是用来货物堆高,就是货物放在货架上面的,它充分利用空间,仓库是很大的,货物堆高,货架高的地方,人是没有办法放上去的,用叉车。

问3:现在不是开叉车的?

S1:现在不是,现在在仓库帮助整理货物啊什么的。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文化程度并不低,大多是初、高中毕业之后直接工作的,他们往往缺乏的就是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所以他们还需要通过参与职业培训,接受职业教育,掌握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适应新岗位或转岗的需要,拓宽他们就业的行业范围,提升他们转移的产业层次,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他们就业速度和质量[9]。从上述访谈记录中发现,受访者(周先生)现在的工作是在仓库整理货物,为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他参与专门的职业培训,学习叉车,增强了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第二,职业培训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增长及自身发展。

访谈实录2

问1:我看你是读到高中,你爱人呢?

S2:她是大专,她是自考的,也不是全日制的。

问2:那也很好啊,比你学历高啊。

S2:哎呀,别提那个大专了,她呀就是个大专还每天在我面前炫得不得了,这个东西啊文化不一样的,你没文化和有文化是没法谈的。

问3:那现在你做物业,干一个公司的物业,她在那个混凝土公司,你们两个,应该你挣钱比她多一点吧?

S2:我要稍微比她多一点。

问4:一般来说从别人口袋里拿工资的话,要(少点)。

S2:她也是外行,外行嘛,因为本身我在那个混凝土公司呢,年代蛮久的,主任也熟悉的,我就找到关系,给她弄个名额去学,以公司的名义组织她去培训,学完了,拿了证以后就可以搞这个东西了,本来呢她在里面做资料,做资料这个东西,做到老,它也是做资料的,但是搞这个原材料试验就不一样了,做得久了,她可以考级,都可以做到主任的那个级别,做到主任那个级别就好了呀,工资又高人又轻松。

问5:那也不容易啊,要一级一级来。

S2:对呀,不容易,但她有个奔头。(如果做资料)做来做去,她也不可能做成资料室主任,一共就那么一个人。

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之后,才能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快速而又高效地就业,并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获得长足发展。娴熟的专业技能才能使新生代农民工实现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匠”向“师”飞跃[10]。从上述访谈记录中可以看出,受访者(刘先生)的妻子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大专学历,本身工作起点就不低,但由于觉得在公司做资料方面的工作没有前途,不利于未来职业发展,就通过职业培训考取了有关混凝土原材料试验方面的证书,等到工龄达到以后可以再次考级,甚至做到主任级别,不仅职位得到升迁,薪酬也会随之上涨。所以说,在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职业前景有规划的前提下,参与职业培训,有利于提高其自身的就业质量。

第三,职业培训有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

访谈实录3

问1:现在你是做物业这一块,我听你刚才介绍的,其实思想啊或者是认识啊都比较独特的,你平时经常看书么?

S2:嗯,关于物业方面的书倒是不怎么看,都是物业条例看看,还有那个《物权法》,因为《物权法》里面涉及到很多东西,如果你平常不去看你就搞不清楚,像这个小区里面交了停车费的车子,让别人碰了该怎么办,你要找法律上相关的东西去看看,包括一些小区经常产生矛盾的案例,我们也去听过关于物业这块的律师讲的课,他会给你一些案例,这些案例最后是怎么判的,依据什么来判,你要去了解,把最基本的这些东西,比如说业主家里面有小偷了,这样的事怎么办,你物业有没有责任,很多东西你要搞清楚跟你有没有责任,有多大的责任,你才好去跟人家讲。

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不能融入城市生活,甚至受到歧视,却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去保护自身的权利。上述访谈记录中的受访者是某小区物业管理的刘先生,因为工作的需要,他会去参与有关物业方面的法律培训,掌握相关法律知识,这些不仅有利于其工作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发展了其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第四,职业培训能够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心理支持。

政府重视职业培训,提供财政支持,在新生代农民工入职前、在岗时、失业时都能及时提供职业培训,让他们享受到和城镇劳动力平等的待遇,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其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同时,当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或者不顺心的事时,职业培训机构的老师或同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其提供帮助,解决实际难题,或者在心理上为其提供支持。最后,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培训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和能力,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以及由于工作能力提高带来的一系列好的效应,如工资的上涨、职位的上升,使其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就感。

四、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思想观念,加强对职业培训的领导

农民工职业培训有效需求不旺的根本因素是制度,由于缺乏法律制度层面的约束,导致政府、企业以及农民工个人对职业培训需求不足[11]。因此,政府应将农民工职业教育纳入国家层面的成人教育法规体系内,并结合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周期性需求变化,逐步建立针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农民工职业培训提供法律法规层面的有效保障[12]。在各级政府的统筹下,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作用,调动各企业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对职业培训的积极性。政府要成立专门小组来督促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有关计划的实施,切实保护好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权利,确保政府投入的有效性。企业也要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在岗培训。

(二)加强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采取政策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

目前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在资金筹集方式方面也不够多元化,对农民工的培训资金应该采取国家、用人单位、劳务输出地、劳务输入地共同承担以及其他筹款方式并重的办法,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此外,为减轻农民工的经济负担,激发他们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对参加职业培训的农民工给予直接补贴或减免费用,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农民第一次参加本地指定培训机构或到经本地政府就业服务机构招标认定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考核合格者,可享受一次培训费由政府全部或部分补贴的优惠政策,培训补贴费用由省、市、县、乡镇政府共同负担[13]。

(三)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宣传教育,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转变对职业培训的认识

农民工自身职业培训需求总体不旺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自身的观念。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预期到职业培训带来的效益。社会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职业培训对于农民工提高工作技能及改善收入水平的重要作用,树立新生代农民工终身学习的职业观[14]。加强与农民工输出地的合作,借助输出地政府地缘、组织等方面的优势,集中加强对农民工职业培训宣传。让农民工在输出地进行初步教育,缩短农民工适应城市和寻找工作的周期[15]。同时,政府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等大众传媒,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充分了解有关职业培训的信息。

(四)创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机制

在培训内容上,要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在以前的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后根据其实际情况,再针对其年龄和职位阶层进行相关职业培训。在培训中不仅要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还要注重对其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如何寻找职业培训和就业岗位信息社会保障、投资创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改变原有的讲授式教学方式,选择适合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的演习互动教学方式,注意为其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培训时间上,一些培训机构的学籍管理不灵活,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性质不适应,还是以原来的学历教育为主,应该改变为以短期培训为主的培训模式,以部分时间和业余时间学习为主。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jrzg/2006-03/27/content_237644.htm.

[2]ILO.Decentwork: Report of the Director general[J].Geneva, 1999(6).

[3]林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调查——基于江苏省735份调查问卷[J].开发研究,2012(6):54-57.

[4]陈浩,杨晓军.农民工就业培训调查分析[J].人口学刊,2009(2):33-36.

[5][8][13]张国锋.从政策角度构建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和谐环境[J].农业经济,2011(4):90-91.

[6]高建丽,张同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量化评价体系的构建[J].西北人口,2013(2):99-104.

[7]李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观调查——以浙中地区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8-62.

[9][10]吴济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职业教育策略[J].成人教育,2010(19):18-22.

[11]凌子山,李招忠.农民工职业培训与政府责任[J].经济导刊,2010(4):24-25.

[12][14]凌子山,李姜.基于马斯洛需求视角的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理论研究——基于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4(6):52-56.

[15]沈央儿.关于农民工职业培训效应与对策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5):64-67.

作者:赵蒙成 李丹阳

第4篇:农民工就业培训问题调查报告

**县农民工就业培训问题的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的核心是就业,就业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本人利用下乡的机会,就**县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开展了调研,现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以供参考。

一、农村劳动力状况方面

**县辖19个乡镇,210个行政村,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13.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28万人;总耕地面积14.3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16亩;农村劳动力7.38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3.2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4%;男性劳动力3.94万人,女性劳动力3.44万人。

二、劳动者素质方面

2010年底,**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文化程度4320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85%,初中文化程度1.3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8.16%,小学文化程度3.3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5.66%,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及文盲2.23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0.25%。

三、**县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做法

(一)组织领导及网络建设方面

今年**县对劳务经济工作早安排、早部署,在年初召开的全县劳务动员会议上,县政府与各乡镇、县劳务移民局签订了《劳务经济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劳务经济指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责任到

人,使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劳务部门更加重视劳务输转工作,加强了对农民工就业工作的领导。全县19个乡(镇)成立了劳务工作站和劳务公司,配备人员57人,在210个行政村各确定一名劳务信息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劳务培训及输转的领导机制和网络。

(二)劳务培训方面

为了使广大劳务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劳务市场,县政府成立了劳动力技能专门培训机构,劳务、扶贫、农牧、社保、人事、妇联、团委、职中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为保证劳动力技能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县上积极整合资源,一是将农牧、教育、扶贫、社保等部门的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决定由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承担全县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专门开展培训工作,并投资购置了一些必需的培训设备,加强了师资力量,改善了办学条件。二是在河川人口集中,有条件的乡镇设立劳动力技能培训点,方便群众就地培训,对家离培训点较远、生活困难的群众发给生活补助和住宿补助,做到了技能培训资源的平等享用。三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培训。劳务部门多方搜集用工信息,根据所掌握的用工信息和农民群众的生产技术需求,进行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认真总结和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把培训和输出更好的结合起来,为农民送上一把外出务工的“金钥匙”,帮助他们打开务工和增收之门。今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6期,培训劳动力2.225万人,其中技能性培训0.475万人,引导性培训1.77万人。培训涉及家政服务、餐饮、采矿、计算机应用、电焊、保安、建筑、机械操作等十几种行业。通过培训,使我县90%以上的劳务人员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走上了就业之路,经济收入比培训前增长了10%以上。经过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输转层次和质量,

全县劳务输转呈现出了几点鲜明的特点:使劳务输转由苦力型、数量型向技能型、质量型转变;从组织化程度看,基本实现了由盲目分散型向有组织规模化输出转变;从输转层次看,基本实现了由单纯的务工挣钱向增收和创业并举转变;从务工时间看,逐步由临时性、季节性务工向固定性、长期性务工转变;从输转形式看,由游击型向军团型,由“箭头型”向“米字型”转变。

(三)劳动力输转方面

作为全县最大的的项目、最大的产业,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始终抓劳务输转工作不放手,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种途径主动出击,在省内外农民工输入的重点城市寻求劳务市场,不断拓宽劳务输转渠道,扩大输出规模,提高组织化程度,劳务输转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县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是加强与用工单位的沟通和建立良好的劳务协作关系。二是巩固扩大老基地联系和发展新基地,着力打造**保安、家政服务两大劳务品牌,形成特色优势,走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品牌增加收入的劳务输转新路子。三是在北京、新疆江苏宜兴等地已经开辟4个劳务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扩张,继续与上海、天津等中心城市和宁夏、内蒙、青海等省外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一些工资待遇高、生产生活条件好、社会保险有保障的用工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据调查了解,**县劳务人员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市,主要从事保安、家政服务、建筑、浆砌、采矿、汽修等行业,其中保安和家政服务已成为我县两大劳务品牌,在北京享有良好的声誉。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县上积极调整输转策略,借助灾后重建和中央扩大内需的投资机遇,继续巩固原有输转成果,积极开拓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2012年以江苏省宜兴市对口帮扶我县为契机,在我县

召开了多次劳务人员招聘会,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鼓励劳务人员县内就业。截至目前,全县共输转劳务人员3.81万人,创劳务收入3.84亿元,其中共向江苏宜兴等地输转劳务工6400余人,创收7000余万元。金融危机对我县劳务输出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县内灾后重建、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就业岗位,对拉动劳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当前劳动力培训输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技能较差,培训难度大。一方面,农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思想较突出,培训观念淡薄,部分劳动力主动参与培训的意识较差。另一方面,劳动力文化程度、年龄结构、需求意向参差不齐,培训对象不统一,接受能力有限,只能开展一些粗放型专业的培训,培训工种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形成品牌优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务输转工作。

2、劳务技能培训基础薄弱,培训设施不健全。技能培训工作滞后且层次低,严重制约着农民工培训质量的提高和培训需求。动态管理培训资源的难度较大,不便于及时掌握培训的增量和存量。由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随意性较大,变化快,流动性强,加之信息体系本身的局限性,致使县级很难对培训资源进行动态管理,资源库更新较慢,不能及时了解培训资源的变化,使扶贫培训计划与实施严重脱节,不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

3、“订单”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无形中增加了培训的风险和成本。现行企业的用人机制决定了企业用工选择的多面性,即:成本最低,质量最好,“订单”数量随市场劳动力供给变化而变化。同时,剩余劳动力之间的竞争也决定了企业用工机制的不确定性。而恰恰是这种不确定性,给贫困劳动力培训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致使培训

不能完全做到有的放矢,无形中增加了培训的成本。

4、培训资金不足,不能满足培训的实际需要。一方面,由于资金投入有限,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等低技术专业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如建筑、家政服务等专业,而一些高技术、知识型专业则由于培训成本相对较高周期较长而无法开展,如开展电子专业培训,训期最短需要半年时间;另一方面,有限的资金投入决定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只能以短训为主,只能培训一些专业的一般性常识,若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培训,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我县财力十分拮据,劳务输出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正常的工作经费和劳务输转经费得不到足额保障,致使劳务市场考察和与用工企业的有效衔接及输转工作开展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序组织输转的进程。

5、全县劳务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有些乡镇主要领导认识的偏差,劳务工作站和劳务公司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本乡镇劳务经济工作只喊在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上,导致劳务输出宣传引导组织不力,怕承担劳务纠纷和矛盾,存在劳务输出底数不清、输转方向不明、劳务收入不清以及劳务带头人、劳务中介组织培育不到位等问题。

6、劳务基地建设工作滞后,信息沟通不畅。由于我县仅在北京、新疆有劳务基地,加上去年与宜兴建立了良好的劳务合作关系外,其他地区也缺乏劳务基地,导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对接,劳务信息捕获量小,务工就业面窄,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给大规模的组织输转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7、劳动输出对当地社会带来了深层次影响或社会矛盾。一是

老人的赡养成为现实问题。相当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双亲甚至是夫妻双方外出务工涉及四亲老人的赡养、就医陪护等问题十分突出,很多有儿有女的老人成了事实上的孤寡老人。二是子女教育受到影响。很多劳动力夫妻双方外出就业,长时间将子女放在家里由年迈体弱的老人代为照顾,孩子大多接受的是老人们过时的过于传统的耳濡目染的粗放教育,这不仅影响孩子正常受教育,对孩子的有效监护力度也大打折扣。三是家庭成员感情疏远。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常年在外,与自己的父母、子女、配偶长期两地分居,久而久之,感情疏远,亲情淡化,致使家庭不和谐问题日益严重。四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离异愈演愈烈。外出务工人员由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经济条件得到改善,接触社会面不断拓宽,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相当一部分人产生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厌倦回乡思想,抛弃父母、子女、配偶现象时有发生,给家庭带来重大创伤,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一些家庭由于离婚导致支离破碎,且再重新组建家庭的希望十分渺茫。五是外出务工人员在家的一方配偶精神上、经济上、体力上不堪重负。精神上:一方面,由于一方外出,在家一方自然而然挑起家庭重担,饱受精神和生理需求煎熬,且担心配偶常年在外,会抛弃自己和家人,加之许多纷繁复杂的家务事和沉重的家庭负担,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心力交瘁;另一方面,家庭成员间的矛盾调处集于一身,常常处于风头浪尖,在老人和后代夹缭中压的难以喘息。经济上:外出务工一方寄回有限的资金,常常使在家配偶一方入不敷出,时常捉襟见肘,尽管精打细算,还是难以应付方方面面。除生产生活必须开支外,亲戚、家庭、社会关系的人情事礼使在家一方经常感到尴尬,久而久之亲戚疏远,家庭淡化,社会关系不往来,时常感到孤独无援,在家一方借钱负债

是常事,有了病只能与病魔抗争,最多找一些土单方、土医生简单治一治,许多老人的病根本就得不到及时治疗。体力上:外出务工人员多为男性,在家一方多为女性,除了搞好自己家庭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外,还要帮助亲戚、家族、朋友家干体力活,甚至连犁田、耙田、等这样的重体力活都得干,原因是自己请不起人,也请不到人,更何况自家有事时还指望邻里乡亲能给帮忙,所以不得不去帮工、换工。六是农民工普遍素质不高,大量外出流入,引发许多社会问题。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城市管理难度加大,由于法律意识淡溥和生活生存所迫,社会治安、违法刑事犯罪在农民工身上发生的几率很高,近些年内打架斗殴、盗窃、两抢、流氓活动、制假、贩假、违法生育等许多违法犯罪活动都与农民工有关。在一些东南沿海地区,有的地方流入的农民工超过当地人口,在为他们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当地社会秩序的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七是农民外出务工逃避计划生育问题十分突出。有的是为了生活外出务工几年,回来后就成了超生对象,有的是恶意超生,在逃避计划生育的同时,出去务工挣钱,使超生形成事实后返乡,相当一部分人构成超生游击队。诸如此类的现象给计划生育部门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八是劳务输出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外出务工家庭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诸多不便,主要体现在农业的种、管、收三个过程。当前,农作物的播种、管理和收获都需要由劳动力完成,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农业生产缺少劳动力。如种子的购买、耕作、播种等都需要劳动力来完成。在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大县和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农村土地大多种植传统农作物,实行常规种植,在管理过程中,农作物的锄草、施肥、喷药等均需要劳动力去实现,庄稼成熟后收割、脱粒、晾晒等同样需要劳动力去完成。九是劳务输

出凸现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在青壮年群众大多外出务工的状况下,无人干文化事业的现象已初步形成,导致农村留守人员年龄长者整天沉迷于打麻将,烧香磕头搞封建迷信,留守儿童整天沉迷于网吧、电子游戏中,以至于荒废学业。陈规陋习的滋生暗长,已逐步腐化人们的心灵,导致留守人员无心发展文化事业,传统文化濒临流失。十是农村姑娘外出务工,造成本村男性单身增多。由于农村大多数姑娘在外地务工,见的世面广,眼界也就自然开阔了,早已对家乡落后的经济条件厌倦了的姑娘们,一旦遇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外地男青年就跟其在外地成家落户,从而造成本村经济条件较差的男青年找不上对象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建议

1、应不断加大劳务输转工作考察力度,建立新的劳务基地,将劳务输转工作的重点放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北京、新疆等地加大劳务输转考察力度,加强劳务基地建设,以更好的促进我县劳动力与劳务市场的对接、提供劳务信息以及加强对务工人员的管理和维权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2、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树立品牌,突出特色。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不可能整齐划一,搞一刀切,必须要考虑到劳动力的文化层次、需求差异、年龄结构和实际接受能力,要分层次、分类开展培训。对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素质较好的劳动力可以开展一些技术型、知识型专业的培训,而对一些文化素质较低,可接受力较差的劳动力,可以开展一些粗放型专业的培训,做到培训因人而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按照市场需求,结合本地劳动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有特色、能突出本地劳

动力资源优势的技能培训,突出劳务特色,创立劳务品牌,形成劳务优势,增强劳务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进而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

3、应加大劳动力培训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健全劳动力培训制度和培训设施,加大劳务技能培训经费的投入,从而提高农民工培训质量,促进输转规模和订单输转的发展。加大对培训的投入,提高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必要的培训投入,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首要前提。一方面,按照目前的市场需求,拓宽培训领域,加大对高层次专业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受训学员的技能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劳动力的高层次培训,高起点就业,高效益创收。另一方面,增加对培训体系建设的必要投入,使培训工作体系更健全,功能更完善,更好的为农民转移技能培训服务。同时,增加对一般层次劳动力培训的投入,针对不同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开展不同专业的培训,扩大培训面,提高培训的辐射示范效应,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健全、完善培训工作体系。培训工作体系的建立,是保证培训能否成功和质量高低的前提。完善的培训工作体系,应包括功能完善的信息工作网络、培训网络和输出网络。培训信息工作网络应建立县、乡、村三方一体的工作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县劳动力信息资源库和乡镇、村劳动力信息资源平台,上下联动,动态管理劳动力资源,及时掌握各乡镇、村的劳动力资源变量、存量和增量,使计划和组织实施相互统一;建立功能完善的培训网络,须在培训的前期准备、组织实施、培训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做到培训的高质量,管理的高效率;建立服务体系健全的输出网络,搞好培训机构、主管培训部门与输入基地的联接,保持培训专业与

输入基地的高度一致,提高培训的后续保障,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就业。

5、拓宽输出渠道,实现劳动力多层次、宽领域就业。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部门所长,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如:要利用对外办事机构的协调、联系、桥梁作用,通过他们提供的就业信息开展培训;要发挥外出创业和返乡创业人员的作用,加强与他们的联系,通过他们提供的就业机会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输出,要进一步发挥职业中介的作用,健全劳动力市场,形成劳动力输出的市场化、职业化和规模化,促使劳动力大规模、多层次、宽领域转移,使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更好的为扶贫开发服务,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要以“江苏宜兴—甘肃**”劳务合作招聘会为契机,进一步与江苏宜兴劳务部门建立良好的劳务合作关系,巩固和扩大劳务输转成果。

6、加大资金投入,将劳务工培训和输转经费列入政府惠农政策,使每个农民都享受技能培训和终身受教育的权利,使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农民,以提高农民致富能力。

第5篇:农民工生存就业调查

长江师范学院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农民工生存就业调查报告》

一, 导语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

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 在西方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中,关于劳动力市场有多种理论观点,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新功能主义社会学家皮奥里(Michael J.Piore)的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存在着第一(首届)和第二(次属)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前者特点是工资高、劳动条件好、工作有保障、福利优越,后者特点是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该理论比较准确地揭示了当前工业社会中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为分析我国城市社会中的劳动力市场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理论视角。

在我国农名工则是第二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他们是当前我国次属、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本文是在抽样调查了社会不同领域195名农民工生存就业的现状的情况下进行探讨的。

二,正文

1,农民工就业的现状

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在社会上总体地位不高,工作和收入不稳定困扰着他们中的许多人。具体来说其就业面临如下问题:

首先,从总体上看,农民工人数庞大,中国农村低技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目前全国有约4.89亿农村劳动力,除去从事农副业者及在乡镇企业工作者外,仍有1.5亿剩余劳动力,他们中大部分转向了城市。其次,农民工个人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农民工大多为初中文化程度。

(2)求职手段低:农民工就业利用初始的社会网络,有调查表明,有68.2%的人是以亲戚、朋友介绍的方式进入城市打工,而不是通过正规的劳动力市场。

(3)职业选择面窄:农民工大都从事城市居民不愿从事的“脏、累、苦、险”等职业,如清洁工、建筑工、保姆、服务员等工作。

(4)工资待遇差:次属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超时间工作、超强度劳动,而工资却极低,又没有什么福利待遇,不享有城市居民所拥有的住房、医疗、失业、义务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社会福利,也没有被纳入“三条保障线”内。

(5)农民工讨薪难:农民工大部分没有和企业签订合同,不能加入工会,更没有自己的农民工组织,工资被人为地压低,并且被拖欠,农民工讨薪成本高昂,至少收益的三四倍 再次,对农民工的管理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如在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地政府城市发展规划和社会各种公共服务规划并没有考虑到这部分人的存在和需要,对这些人的社会管理费用也没有包括在政府的正常财政预算中。同时,一些政策和法规也有不完善之处,如《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但一些企业经常在试用农民工一至两个月后,以不合格为由将他们辞退。

1Times New Roman

不少学者通过农民工就业现状分析,得出以下几种观点

1从制度障碍的角度。许多学者把农民工的不公正待遇认为是以户籍为代表的人为造成○

种种限制,如蔡昉等通过分析测算得出,农村迁移劳动力和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工资差异中,只有24%能够被个人特征的差异所解释,而剩余的76%是被户籍制度和其他一系列城市偏向福利体制所造成的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政策带来的,此提出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打破这些壁垒,减少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在21世纪之初,一些省市(如浙江省、宁波市、石家庄市等)颁布了硬性条件,解除农民工的种种限制,农民工的近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放开限制和降低留城市户口的门槛并不必然带来经济门槛和素质门槛的降低,反而由以前单纯的户籍有形壁垒,转变成了学历、技能、高昂住房费用等的无形成本。因此,是否笼统的提出户籍改革、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就能根本解决这一难题值得商榷。

2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度。有研究表明在非正视劳动力市场中,进城农民工的教○

育回报并不十分明显,工作年限不仅失去人力资本积累的意义,甚至还影响了收入的增加

[7]。人力资本缺失不是农民工处于劣势的唯一原因,社会资本的匮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把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网络,认为表现为血缘、亲缘、地缘形式原始的“强关系”在低级的劳务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而利用业缘等“弱关系”在首属劳动力市场更容易发挥作用。研究表明,人力资本越高则拥有和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越强,对于初次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来说,社会资本的作用远远大于人力资本。因此提出加快培养人力资本和提升社会资本的建议。

3从信息不对称角度。有研究表明农民工能力弱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信息能力弱势,由○

于信息不对称,农民工在劳动力价格、社会保障、公共产品享用、文化娱乐消费上表现出来的弱势很大程度上与其弱信息能力有关,提出增强农民工信息能力,特别是准产业工人地位和市场结构交换能力.

4认为缺乏相关利益集团的推动。新制度经济学的利益集团相关理论表明,劳动力供过○

于求的宏观环境中,农民工的分散化和普遍存在的搭便车的行为,以及一些政策上的失误,使得当前中国社会难以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利益集团,农民工无法形成有效的组织,产生自发自觉的集体行动改善自身的处境。为此,建议组建农业利益集团来解决三农问题。 5认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农民工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很多研究都提出由政府发○

挥主导作用。如由政府加强教育、提供中介服务来减少信息不对称、甚至提出对企业工资的确定、合同的签订和社会保障进行强制性的管制,将农民工纳入工会组织来推动农民工的发展,增进农民工的权益。

从不同文化特质和生活方式的角度。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具有别于乡村的一整套社会与文化特质。农村生活体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心理的、思维的、人格的特点是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生活。农民工进入城市,不仅体现为地域空间的迁移、社会角色的转变,更体现为一种精神空间的迁移。这种城乡之间的“文化震荡”让农民工不知所措,而又无法抗拒,农民工在城市中无法获得相应的归属感,依然是城市中的边缘人。

以上研究均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农民工就业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具有非常强的借

1Times New Roman

鉴和指导意义。但是人力资本的提升和社会资本的积累以及文化演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信息不对称也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常态。政府对农民工就业的各项措施,是否存在政府失灵,即是否存在矫枉过正或者无法达到预期良好目标,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与前面的研究不同,本文认为,与其它市场一样,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也是由市场交易双方、市场中介、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交易过程几个方面构成的。本文将通过对劳动力市场各个主体和各个环节进行经济学分析,以期对农民工就业研究能够有所裨益

2 农民工生存的一系列问题

农民工问题是指中国大陆由于农民进入城市参与经济活动后涉及的一系列权益保障的总称。

针对农民工问题,现在在政策研究界、学术界有几种观点:一是部分学者的观点,让农民工在城市住下来,“三农”问题将不存在。二是国研中心研究报告的观点,创造将农民工转化为稳定的城市产业工人和市民的制度环境。农民工问题在建国后三四十年前表现得尚不明显,但到了改革开放以及建立市场经济的今天,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就日渐突出。当致富成为人们第一需求和追求目标时,城市人占有各种政策的抉择领导地位、占有意识领先的统治地位、占有生产资料转化成货币的掌控权等等,当处在两眼墨黑最封闭的乡村的农民进城务工时,自然会对他们制造出许多政策的限制,强加给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赋予一些带有歧视性的概念、名词。

再说农民工在就业方面,城市制定外来劳动力分类目录,把脏乱差工作留给民工。农民工从事行业的基本特点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等脏、累、险、差工种。出现这些限制和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意识问题。因为意识的误区,导致制定政策的错位。其一,在决策者眼里,因为存在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利益之争,即农民工进城就业,加剧城市居民的就业矛盾,因此城市政府的政策趋向与城市居民的利益趋向一致。其二,政府害怕“城市病”,从而试图将农民圈在农村。

其三,我国各大城市存在“隐性超城市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入必然使城市的“超城市化”进一步加剧,城市治理成本大幅加大。

其四,城市劳动力失业给城市政府带来的成本十分巨大,而农村劳动力找不到工作最多也只是回家种田,政府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

其五,城里人对农民工的歧视一方面源自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等由于出身形成的尊卑贵贱观念;另一方面则是一部分城里人认为农民工抢他们的饭碗而产生的反感和仇视。这些原因虽是城市限制农民工进入数量、工种限制等歧视性政策的直接理由,当然农民工就业歧视也有一些其他深层的政治、经济等综合因素。

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文化派生出来的对乡村的政治、文化、经济的排斥而产生的人的等级观念的歧视。这就是有的学者所说的农民属于“草根”底层,城市人属于“花草”上层。因此,解决了农民工进城问题,即便让他们在城里住下来,并不能从根本解决所有农民问题,更不可能出口狂言“三农问题将不存在”。这种理论观点,实际属于修修补补,治标不治本,形而上学、纸上谈兵。

3, 调查结果

1Times New Roman

一、农民工就业条件和生存状况逐步改善○

1、改善生活、增长知识、学技术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 ○

2、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基本得到落实,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

3、社会保障进入农民工领域 ○

4、部分农民工取得专业技术证书,成为企业骨干 ○

5、七成以上农民工具有相对稳定的住所,随迁子女享有平等受教育机会 ○

6、绝大多数农民工逐渐适应城市生活 ○

1Times New Roman

第6篇:新型农民培训现状调查报告新型农民培训现状调查报告

新型农民培训现状调查报告新型农民

培训现状调查报告

南溪地处成渝经济走廊城镇组团的核心区域,距离宜宾仅33 公里,已完全融入宜宾半小时经济圈。宜宾是万里长江的源头城市,是川南经济区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南溪作为宜宾市城市发展及沿江经济的重要组团,其优势十分凸显。

随南溪工业的大发展,区城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必成当务之急,传统的生产模式必将打破,失地待业人员必将产生,各种新的种养模式也必然形成,新型农民必将出现。同时,现代农业、服务业、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和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的兴起,也必将催生新型农民的出现。因此,开展新型农民问题的研究,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面实施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是适应我区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工的学习需求,2012 年 4 月 6 日,我们深入罗龙镇长江村、东风村对李小姐、王女士、周先生三名农民进行了调查,总体来说,现在的农民学习进取心都非常的 xx,都希望能有更好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知识水平,让自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更好的提升空间。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便有一批批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农业户口人员而进入

城镇务工,这个群体就是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朋友走出家乡,为梦想为生活在城市奋斗打拼,他们大多数在城市的基层成为城市的基层砥柱,为城市的发展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朋友的学历、知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要求,促使农民工朋友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在城市中高水平、快节奏的生活。为了解广大农民工朋友在工作中的学习需求,特此随机对三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农民工朋友做了调查问卷,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实际工作能力的运用和发挥情况,针对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给予相应帮助和合理的解决方法,使农民工朋友们能够快速提高自我,熟练掌握工作技巧并能达到专业水平,从而更快更好更轻松的适应城市生活。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的对象和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学习需求”问题而进行。

李 xx,女,19,职高,群众,未婚,家庭成员有 3 人,她现在一个民营企业任职,月收入 1500—2000 元左右。李小姐很想学习农学,在获得专业知识后回家乡支持当地农村的发展。本来学旅游的她在现实工作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她也考虑到通过短期培训进行脱产学习服装加工,这对于她继续留在城市有一定的帮助。毕竟手工制造业也需要一批真正有手艺的人。

王 xx,女,23,初中,群众,已婚。家庭成员 4(有子)。她现在一酒店工作。因为自己的学历低,所以成了她竞争的门槛。所以她现在最想取得一个本科学历,主修经济学,当一个财务方面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短期餐饮服务培训她也感兴趣,可以先在餐饮业好好干下去,寻找更好的机会去深造。

周 xx,男,23,大专,团员,未婚,家庭成员 3 人。他有些腼腆,但是计算机的水平不赖,学历也还不错。所以他想到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经济学,当一名财务人员。如果不行的话,他就去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数控技术,毕竟对于一个男士来说,数控这个职业也是不错的。

(二)学历及收入状况 从农民工调查对象中受教育程度来看,其学历主要集中在中专、高中、初中,比例为 90%,最少的是大专,比例仅为 10%。50%的农民工反映缺乏技术成为他们找工作的最大困难,35%的农民工反映学历成为他们工作过程中的最大困难。从调查对象岗位看,主要岗位办事员 30%,技术工 10%,普工为 60% (三)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 xx,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

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农民工现有学历一般都低于本科学历。而且农民工的学历与年龄成反比例。50 岁以上一般为小学以下学历;30 岁—50 岁一般为高中以下学历;20 岁—30 岁为本科以下学历。其学历与同等城市人相比有很明显的差异。

三、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现状及分析 (一)学习需求明确 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底层,每个月只领到微薄的工资。而工资的花费除支付日常开支之外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费用。例如:邮寄回家乡的亲人生活费、子女的教育经费等。这样的状态下使农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变生存环境,那就是可以挣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农民工参加学习障碍,劳动时间长“没有时间”成为首位原因。因为现在大部分工厂上班时间名义上 8 小时制,但实际上班时间往往 12 小时左右,平常周六日也加班,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得到国家规定的每周休息两天的,农民工的休息权益基本上没有得到保障。但是农民工为了能有工作,就算很想学习技能、学习知识,也很难有时间去学习。

(三)培训的费用高因为参加培训,出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职业技能鉴定费等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这让农民工挣扎需不需要参加这些培训。另外国家政府虽然明确提出农民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让其使用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上,但由

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却很严格,往往资金很难到位。而造成农民工一面急需帮助,另一面资金却又不到位的现象。

四、关于农民培训的调查述评:

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度,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以及能否移风易俗过文明、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根本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技能、法律和思想道德等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在构建和谐社会及促进农村稳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而目前,对于农民培训问题,综观省内、外的培训现状,普遍认为:

(一)政府对加快经济发展有一种 xx 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有些部门对农民教育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只是一种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重经济建设,重项目投入,忽视教育特别是轻视农民教育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现象。我区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视,每年都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但是,

乡镇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是自己的重点工作,工作落实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民只要不上访,就没有必要进行农民教育;农民只要有活干,就没有必要进行技能培训;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浮在上面打电话、造文件的多,深入基层示范引导服务少;教育手段比较单一,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照本宣科上级文件的老套做法。

(三)个别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敷衍了事,做过场,教育培训工作仅仅是“报名册争投资”,既耽误学员、又欺骗政府。农民培训没有实效。

(四)重课堂理论讲座,轻实践技能操作培训。

(五)缺乏本土教材、没有稳定的培训师资、没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没有通过培训后去实际指导、帮助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帮助转移就业。因此,新型农民技能培训随意性很大,培训效果甚微。

五、调查反思:

(一)培训机构的问题研究:目前,参与农民培训的部门多,又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致使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由于多个部门(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劳动、妇联、共青团、科协、扶贫办)搞培训,加之一些企业、社会团体、个体户也进行培训活动,造成:一是培训内容难以统一,农民在生产中无所适从。二是重复培训多,主要表现为培训地点和内容的重复,往往一个地方培

训多次,而有的地方一次培训也没有;一种内容培训多次,出现了“学了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处学”的怪现象,使本来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浪费严重。三是培训缺乏连续性。有些部门的培训是一阵风,使农民无法受到连续性的培训。

(二)参训农民的现状问题:农民群体差异大、需求多,培训难度大。一是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对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接纳、吸收能力,导致农民教育培训难度加大。二是思想意识保守、安于现状。相当一部分已就业农民虽有培训愿望,但同时他们只看眼前利益,存在“小富即安”思想,轻视对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普遍存在既想致富又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希望于政府,市场观念、市场意识非常淡泊。虽然小部分人对于能使个人有较好收益的技术往往热情很高,但是谈到费用时,就不愿参加培训学习,更没有形成交费参加科技培训的观念。三是由于年龄的大小不一和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决定了农民对科技的认知、需求、接受和实践操作上有很大的差异,使培训的成效大打折扣,培训难度加大。

(三)培训的方式和教学的手段问题研究:目前的培训仍以传统的教学为主,主要是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远程教育设施不足,信息滞后,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就更谈不上数字化信息的多媒体教学培训。

(四)培训教材问题:目前,培训的教材、资料五花八门,不切合当地实际。故如何解决切合当地实际的培训教材,以期达到应有的良好效果,是本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培训基地及设备设施问题: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讲座,只能是一种走形式、做过场,没有实际意义,达不到应有的培训目的。

六、调查建议 (一)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充分认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行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依归,以转移就业形式为引导,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要逐步完善培训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把职业需求情况、技能要求等及时传递给农民工朋友,使他们了解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要建立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系统。对农民工朋友培训需求进行分类,使之可以按其需求提供相应服务。

(二)关于培训内容要进一步丰富,科学的制定培训项目,以长训或短训结合学历教育的形式开展。培训要加 xx 成效结果宣布,在实际教育中切实提高培训含金量。针对农民工朋友的资金不足培训中心可以推出相应的优惠制度,适当降低培训的成本。

(三)灵活办学,把培训班办在企业、工厂、村社,送教下乡,把职业学校的办学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融合,为地方经济发

展服务。

(四)只有在整合资源、多部门联动的基础上,才能为农民工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二 o 一二年八月八日

第7篇: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常宁地区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0814404012 国贸四班 余丽

一直以来,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就备受关注,它不仅事关着国家的稳定与和平,也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毕竟中国的农民数量有8亿多甚至更多,若是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没有很好的就业,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常宁是衡阳的一个小县城,人数也是以农民居多,人数在80万以上。近几年这里很多农民外出打工,留下的是老弱病残:当然也有些人就在村子边附近打打零工,做做苦力活,以维持生计。总体来说,情况不容乐观。一来,一部分农民工南下打工,把自己的儿女交给长辈管理,使自己的上老下小成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二来,那些在村附近打工的人两头忙乎:家里和工地,而且还不一定有稳定的收入。虽说是在工作,可那哪是所谓的就业啊。他们享受不到城市人民上班该享有的福利和待遇,情况好的能顺利的拿上工资,若是碰上倒霉的,拖欠工资几年也是常有的事。就让我们首先看看他们的现状吧。

常宁某一农民随村里其他农民一同外出打工,本以为可以在外地混出一个名堂,可辗转几个城市都没找到好的工作,能做的无非就是在建筑工地上挑挑砖,做那种只靠体力的低级活,工资又不高,人又特累。一些过早退学的青年也加入了这样的队伍,在工厂做女工,流水线的活。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做着最苦的活,拿的却是最低的薪酬。这就是他们的现状,永远努力的拼命工作,却还残酷的被现实所击退,没有所谓的稳定的金饭碗,只有无止尽的找工作。

是何种原因使得常宁的农民工就业如此不堪呢?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农村富裕劳动力过多,目前农村有1.7亿左右的富裕劳动力,过剩的劳动力造成了供给过多,导致就业过难。常宁地区又是一个多农民聚居区,自然而然农民就业问题是无法实现充分解决。

2、世界经济不稳定的发展,偶尔会发生经济危机。由于我国主要是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并且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因此到外部需求受到影响时,必然会影响本国企业货物滞销,发展困难,导致用工减少。工厂的对外需求减少,进而会使社会上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农民失业率就会急速增加。

3、产业的优化升级,目前我国战略上推进各个产业的升级,升级的产业链不能像传统产业一样吸收大量劳动力。由于社会水平的提高,很大一部分的工作可以先进到用机器取代人力。农民工和机器争饭碗的时代也正在上演。

4、农民自身素质,目前农民工普遍劳动技能教低,无法胜任相关技术工作。农民工文化程度的过低使他们不能胜任高、精、尖的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

5、农民工存在思想障碍,致使就业问题难以落到实处。由于受农耕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市农民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比较严重,多数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偶尔有想改变生活的,也都是有想法,没行动,或是眼高手低,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小的看不上,大的挣不下。从总体看,我市大部分县区农民经济状况相对殷实,即使财政不太好的黄龙、宜

川等县,农民也都比较富足,许多太苦太累钱少的工作本地人没人愿意干。一方面是有活没人干,另一方面是农民工大量闲置,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批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难以及时落到实处。 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也是不能忽视的。

一是农民工培训和现行培训政策脱节,进一步降低了农民工的竞争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偏低,急需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但是将农民集中起来组织培训困难较大,很多农民根本就没有参加类似的培训,尤其是在常宁这种小地方。再说政府也没有那么大的资金去组织农民参加爱培训。就业压力只增不减。

二是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尽管省、市、县各级都出台了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实施办法,但农民工在某一行业、某一地方干,一般都是短期行为,即使常年外出务工的,也很少在一个行业呆很长时间。体制的不完善只好促使农民不断地找工作以寻求最好的合乎他们要求的工作。

三是相关职能部门对用工单位的监管不到位。首先是相关职能部门对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部分用人单位在为农民工提供工作场所、工作环境、安全卫生保障方面大打折扣。其次农民工工资兑现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讨薪困难成为农民工裹足不前、不敢外出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虽然当前限制农民工进城务工制度性障碍正在逐步取消,但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管理部门较多,所需证件多,相应的收费也多。据了解,外出务工必须办的证件主要有:外出前由

当地有关部门开具身份证明、务工证、婚育证;到就业地后需办理暂住证、就业证、计生证、健康证等证件,人为地提高了农民进城就业的门槛和劳动成本,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福利、同工不同权利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

四是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不宽松。融资难、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农民工创业的主要障碍,而针对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发放门槛太高,农民工一方面缺少信用担保体系,没有贷款的资质,另一方面信贷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都愿意把款贷给大商人、大企业,很少有信贷部门愿意把贷款发放给白手起家的农民。而且银行在贷款时针对农民工信誉不高,还贷能力不强的现状,在贷款给农民工时就先把一年的利息全部扣下,致使农民工款贷的多,到手的少,这样成本也就越高。

然而这样的问题已经出现,我们就不能视而不见,最好的办法就是想方针措施解决它。当然我们要对症下药。

一、强化就业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常宁很多农民工节前返乡时间提前,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加强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另一方面,可以在本地大力开发岗位,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这既促进了家乡的基本建设,又保证了农民工的更好的就业。

二、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储备一批技术人才。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使他们有更多就业的机会。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一是建立农民工创业服务机构。依托劳动就业部门,成立返乡创业者指导(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咨询等便捷服务,帮助他们办理相关证(执)照。二是要主充分利用我市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交通运输业、家政服务业和餐饮旅游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农民离开土地向城镇集聚;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农民工创业园,积极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

四、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稳定在岗农民工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形势稳定。目前,一些省份已经制定实施困难企业稳定岗位计划,并建立了面向企业的普遍走访和重点联系制度。常宁市政府可以借鉴别的看看,并学习着进步。

五、部署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专项行动,保障农民工求职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农民工权益受损的事情层出不穷,如农民工讨债的事情一直以来都是农民的心头大患。

六、打造品牌,提高质量,树立常宁的良好形象。近年来我市在对衡阳市的GDP的贡献也是特别的大,这多亏几个支柱产业的长足发展。对此应特别重视对品牌的宣传力度,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名优品牌,扶持

新兴名牌,树立以品牌占领市场,靠特色打天下的品 牌意识,进一步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域和渠道。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又处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今年农民工朋友外出求职就业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建议农民工朋友们:一是希望有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朋友,尽量在有一定把握的情况下外出打工,避免盲目外出找不到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是希望暂时没有找到岗位、又有外出意愿的农民工朋友,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三是希望在当地就业和创业的农民工朋友,留意当地的就业机会。

总之希望农民工朋友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和创业的途径。也希望农民工朋友们深刻认识自己的不足,充分配合国家政策的安排,努力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

第8篇: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调查问卷

2009年***暑期“返乡农民工创业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地点:湖南省洪江区

调查日期:2009年月日至月日

调查人员:

【您只需在每栏填上相应的字母和数字,如A、B或

1、2等】

1.性别:()

A.男B.女

2.年龄段:()

A.18岁以下B.18-30C.30-40D.40岁以上

3. 文化程度: ()

A.小学 B.初中 C.高中(中专、职技校)D.其他

4. 返乡前就业的主要地区:()

[1] 长三角地区[2]珠三角地区[3]华北地区[4]东北地区[5]中西部地区

5. 所从事的职业(主要)属于以下哪个行业:(限选一项)()

[1]制造业 [2] 建筑采掘业 [3] 住宿餐饮业 [4] 交通运输业 [5] 居民服务 [6]其他行业

6. 离开打工所在单位时该单位的运行状况:()

[1]正常运行 [2]停产、半停产、放假[3]正在办理转让或兼并[4] 暂时关闭[5]破产倒闭

7. 此次返乡的主要原因:()

[1] 受金融风暴影响,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或破产倒闭状态,被打工所在工作单位解雇或解散[2] 劳动合同到期后企业不再续签或提前解除劳动合同[3](对于做生意者)生意不好做,提前回来了 [4]行业普遍不景气,现有技能无法找到工作[5]家乡对农民政策扶持力度大,想回来就业创业 [6]家庭因素

8.返乡对您的心态有何影响:( )

A.感到很焦虑B.对前途感到迷惘C.对未来持乐观态度D.没有影响

9.近几年有没经历过找工难的情形?如果有,是什么原因?()

[1]没有,之前工作都很好找[2]没什么文化[3] 缺乏技能[4] 不

适应城市各方面环境 [5] 语言沟通障碍[6] 劳动强度大,吃不消[7]没有门路

10.您返乡后有什么打算()

A在家务农B创业C在家乡找工作D待业在家

11. 您是否了解政府对扶持自主创业的政策()

A比较了解B一般了解C不是很了解D完全不了解

12.您对当前相关政府对国家政策的执行是否满意()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不满意D,非常不满意

13.您认为您进行创业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

[1]创业信心不足[2]资金不足[3]没有好的创业项目[4]缺乏销售

渠道[5]经验不够[6]缺乏社会关系[7]家人的反对

[8]不了解国家政策[9]相关手续繁琐[10]其他

14.您认为创业者最需要获得哪些方面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可多选)()A专业技能B产品营销知识C经营管理知识D税费征收方面相关知识

15.您认为政府扶持自主创业应该采取哪些政策?(可多选)()

[1]税费减免[2] 小额担保贷款[3] 创业培训[4] 创业岗位开 补贴[5]企业招用失业人员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6]自主创业社 保险补贴[7] 信息谘询[8]其他

【非常感谢您的合作】

第9篇:当前南充农民工外出就业情况调查

邓光文

为了及时了解当前南充农民工外出就业情况,为各级党政领导制定农民就业对策提供科学依据。近日,南充调查队派人先后深入到南部、仪陇、阆中等劳务输出大县(市)农村调查,并走访了市劳务办、就业局等单位,掌握了比较详实的情况,现就我市外出农民工就业情况整理如下。

一、政府帮扶农民工就业措施

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农民工失业返乡的严峻挑战,南充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建立了农民工失业返乡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外理机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和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指施。此外,动员全市上下坚技开源与分流相结合,就业与创业相促进,内转与外输并举,稳定规模与提高效益并重,全市上下深入开展“七个一”服务活动,大力实施“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劳务开发创业工程”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千方百计保规模、保发展、保稳定,强素质、强服务、强基础,力争实现“五个突破”,努力推动劳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建立农民工失业返乡监测预警机制。就在农民工提前返乡时,我市各级迅速建立了返乡农民工统计台账和市、县、乡农民工返乡信息定期报告制度,从11月起,对全市失业返乡农民工的数量、年龄、分布地区、从事行业、返乡原因、培训要求和就业意向等事项进行全面调查,每半月通报一次失业返乡农民工情况,并免费向农民工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2、引导一批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到3月6日,我市两级劳动就业部门联合举办了65次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为农民工搭建了广泛的就业平台;同时,从产业结构入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安置农民工,并对吸纳农民工达到企业总人数10%以上的小企业给予享受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贷款政策,为本地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坚持围绕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招商企业、灾后重建等方面加大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力度。如顺庆区80家企业共同约定不减薪、不裁员,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仪陇香港意龙纺织公司吸纳了农民工20人和180人,南部东坝上乘寺村60多名返乡农民工,通过入股本村葡萄园和兴办养殖场等方式实现就地转移。

3、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全市按照统一安排培训计划、统一下达培训任务、统一确定补贴标准、统一认定培训基地、统一管理项目资金 “五统一”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坚持技能提升、转岗技能、种养技术和创业引导“同时培训”,集中整合1个国家级、5个省级、52个市级和100多个县级劳务培训基地和劳动就业、品牌工程等农民工培训项目,大力推进“送培训下乡”,集中打造“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等劳务品牌,实行订单培训、定性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向输出,以提高农民工择业竞争力、就业适应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和农业科技能力。如嘉陵区采取由培训机构先垫资培训后拨付的方式培训农民工1050人,蓬安800名农民工由总工会组织通过培训成了技术工等,全市共培训农民工2.74万人,其中培训后获证2.19万人。

4、解决一系列返乡农民工后续问题。做好农民随迁子女就地就近入学,禁止学校收取择校费;做好社保转移接续,特别是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险接续工作;加强农民工维权保障,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劳务纠纷等问题,协调处理劳务纠纷100多件,挽回经济损失800多万元,签定劳务合同59.2万人,参加工商医保25.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41.8万人,确保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组织协调铁路和公路等部门,帮助20人以上农民工团体买火车票2.59万张,解决了春运期间部分农民工购票难、出行难问题,确保了农民工安全有序流动。

5、印送一批宣传资料。将用工信息、培训信息、就业扶持及创业激励政策和农民工维权知识印成小册子,发送到农民工手中。

6、发出一批慰问信和慰问电。通过各级政府发出“致外出农民工创业人员的慰问信(电)”,鼓励外出人员安心工作,引导失业返乡人员积极创办新业,同是对农民工家属和困难农民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7、召开一次返乡创业代表座谈会。要求各级政府在春节期间召开一次由劳务企业典型代表和劳务输出龙头人物参加的联谊会,以引导劳务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发展。

我市针对返乡农民工开展的“七个一“活动以及实施的技能培训、就业培训、就业帮助、创业扶持和权益维护四大行动,采取的培训转出、就地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使大量返乡农民工重新找到了出路的作法,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关注,在2月19日《找工作》特别节目上对南充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度报道。

二、外出农民工就业情况

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目前,全市已外出农民工150.3万人;因各种原因返乡农民工19.8万人,其中:已有4.1万人重新外出务工,在家从事种养业的5.1万人,返乡创业的0.9万人,本地企业就业的2.4万人。在家有7.1万人准备外出而尚未定去向。

1、从业地区及性别。据市劳务办统计资料显示:截止3月6日,全市外出务工农民150.3万人,其中:省外务工的107.5万人,省内务工的28.1万人,外派劳务0.2万人,分别占外出总数的71.52%、18.70%和0.1%;在外出务工总人数中,男性91.7万人,女性58.6万人,分别占61.01%和38.99%;回乡创业累计人数达0.9万人,创办企业4495个。

2、从事行业。据340户农户问卷调查资料推算:全市外出的150.3万人中,从事种养殖业的4.5万人,从事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的115.9万人,从事餐饮、居民服务业等服务行业的29.9万人,分别占外出从业总数的3.0%、77.1%和19.9%。

3、年龄结构。在外出的150.3万人中,16—45岁外出务工人员占绝大多数,有131.9万人,占87.8%。其中:16—25岁23.9万人,占18.1%;26—35岁55.4万人,占42.0%;35—45岁52.6万人,占39.9%。46岁及以上18.4万人,占12.2%。

4、文化程度。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20.4万人,占总数80.1%。其中:小学文化19.8万人,占16.5%,初中文化100.6万人,占83.5%;高中文化26.6万人,占17.7%,大专及以上文化3.3万人,占2.2%。

5、技能结构。在外出的150.3万人中,有59.8万人接受过劳动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占39.8%,其中: 获得国家职业资格初级工证书33.8万人,占接受培训的56.5%;中级工11.1万人,占18.6%;高级工3万人,占5.2%;技师7160人,占1.1%。

三、外出农民工就业特点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我市外出农民工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1、外出时间推迟。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企业出现半停产、停产、关闭和破产现状,导致今年南充30.8%的农民工外出时间较往年推迟了10—15天。

2、务工地由"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主代替了过去的以"珠三角"为主的就业现状。过去,在南充170多万外出务工人员中,有72万多人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务工,占了省外务工总数的43.3%,“珠三角”地区成了南充农民工外出的主要集中地,“长三角”和京津唐分别占外出务工人数的25.4%、11.2%,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20.1%;目前,南充外出务工以“长三角” 和“珠三角”地区为主并向东、西、北三方转移,其中“长三角”占出省总数的33.5%,与上年比上升了8.1个百分点,“珠三角”务工的占30.1%,与上年比下降了13.2个百分点;京津唐占出省总数的13.3%,与上年同比分别增加了2.1个百分点;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占23.1%,与上年比增加了3个百分。

3、由过去的农民工盲流向有组织有计划地外出转变。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南充各级政府进一加大了对农民工的订单培训、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培训及创业培训和品牌培训力度,同时加大了与省内外企业了对农民工需求的组织协调力度,并及时向农民朋友提供各种用工信息,使过去的农民工盲流正向有组织、有计划的外出转变。

4、收入减少。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部分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1000—1500元,与上年同比减少了150—300元,下降了15%—20%。

上一篇:广告术语名词解释下一篇:老区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