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一、组班要求:原则上每个班级30-40人,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一名;
二、培训班课时要求:
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150课时;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60课时;继续教育:50课时。
特色培训:田间学校:60课时;农旅培训:60课时。
三、学员要求:
(一)新型职业农民
1、生产经营型:
(1)学员年龄一般控制在65岁以下,60岁至65岁间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
(2)学员家庭农场主为主,不可以参加过2013、2014的培训;(3)具有本市户籍的学员为主,外地学员必须种养规模很大,人数比例控制在1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学员种养规模要求:原则上按水稻生产80亩以上、蔬菜生产20亩以上、水产养殖区域面积30亩以上、林果30亩以上、白山羊生产母羊80头以上且存栏200头以上。
2、专业技能型:
(1)学员年龄一般控制在65岁以下,60岁至65岁间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
(2)学员主要以在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从事农业劳动的农
业劳动者为主,也可以是本县的一般农业从业人员;
(3)具有本市户籍的学员为主,外地学员人数比例控制在1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4)一般农业从业人员类型的学员种养规模要求:原则上按水稻、林果5亩以上,蔬菜、水产2亩以上。
3、社会服务型
(1)学员年龄一般控制在65岁以下,60岁至65岁间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
(2)学员以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服务的农业劳动者为主;
(3)具有本市户籍的学员为主,外地学员人数比例控制在1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二)特色培训
1、田间学校
(1)学员年龄一般控制在60岁以下,55岁至60岁间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
(2)具有本市户籍的学员为主,外地学员人数比例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3)学员种养规模要求:原则上按水稻、林果5亩以上,蔬菜、水产2亩以上。
2、农旅培训
(1)学员年龄一般控制在60岁以下,55岁至60岁间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
(2)具有本市户籍的学员为主,外地学员人数比例控制在30%以内(以班级为单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教育,科技培训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这是立足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新变化, 着眼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 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 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特别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从培训农民技术骨干, 到培育新型农民, 再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随着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要求不断深入, 其内涵一脉相承、与时俱进。针对如何提高农业科技培训效果, 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结合自己搞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几年的实际, 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各位同仁探讨。
一、正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新型职业农民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需求导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既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 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现实选择, 更是农民分工分业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农民必须有驾驭市场和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只有与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相结合, 才能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我国农业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总的来看比较低, 与现代化大生产要求距离较大。
二、新时期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路
新时期, 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应针对目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要存在的问题, 确立“一个脱钩”、“两个挂钩”和“三个结合” (即:土地承包权与经营使用权脱钩;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土地经营面积挂钩, 与使用继承权挂钩;绿色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 知识考试与技能考试相结合, 校内教育与校外培训相结合) 的新思路, 构建新型农民科教培训体系, 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 使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1. 优化农民接受科技教育培训的机制。
现阶段, 应以普及绿色证书教育为重点, 并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与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结合起来, 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与承包权分开, 通过政策杠杆, 鼓励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经营更大面积的土地, 培育高素质的农民大户。
2. 改革农村教育体制。
加强普通农业高、中等教育的衔接, 并使之与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相沟通, 建立农村教育“立交桥”, 实现农村教育的一体化。扩大学校在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 打破现有的普通农业高等教育与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明确界限。在招生上, 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将技能考试列入总成绩, 力争在招收农民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在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上, 应增设经营管理、农业推广、市场信息处理与决策、无公害农业生产、WTO与国际贸易等学科专业, 以适应当前农村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3. 理顺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
应继续加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力度, 将政府统筹与市场调节密切结合起来, 进一步促进农科教的有机结合。要将高等院校和科研纳入到农科教系统中来, 突破现有“技术棚架”, 促进实施科教兴农。
4. 构建新型农民科教培训体系。
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计划, 在我国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需要、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运行机制, 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制, 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 使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有明显提高。
5. 充实农民科技培训内容。
针对不同的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要求, 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 实现培训内容的多样化, 满足社会对农民教育培训的不同需要。一是实用技术。针对广大农民农业生产需要, 根据农时季节, 选择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开展培训。以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科技种田的能力,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农村政策法规。针对农村工作实际, 宣讲党和国家制定的有关农村、农业的政策法规。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 促进党和国家农村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 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三是与地方中心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树立为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意识, 围绕地方中心工作选择培训内容。四是系统教育培训内容。结合正规化学历教育和农民教育的特点, 选择培训内容, 编制培训教材。结合正规化学历教育和农民教育的特点, 选择培训内容, 编制培训教材。以培养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 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大家创市场、善致富的高素质农村人才。五是专业技能。与技能鉴定工作结合, 与农民工培训结合, 根据市场需求和培养对象的专业技能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培养裁剪缝纫工, 就讲裁剪技术;培养餐饮服务人员, 就讲餐饮服务礼仪及其相关知识和技术;培养园艺工, 就讲特种种植、园林绿化技术等。
三、新时期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措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应根据当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 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1. 加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
要拓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渠道, 强化政府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 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 特别是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资金投入机制和体制, 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步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当前, 建议从支农资金中提取10%~15%, 设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金, 专门用于发展农民科技教育。
2. 进一步规范绿色证书教育。
对于绿色证书教育, 可参照国外的做法, 实行绿色证书分级教育, 并与学历教育挂钩、接轨, 即高级 (三级) 绿色证书教育与大专层次教育接轨, 中级 (二级) 绿色证书教育与中专层次教育接轨, 初级 (一级) 绿色证书教育即为现行的绿色证书教育。
3. 加快实施农村干部“素质工程”规划。
在按照农村干部“素质工程”规划要求, 今年基本实现主要村干部必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文化的目标基础上, 力争到2010年, 主要村干部达到大专以上的学历文化。
4. 各级政府制订优惠政策。
应通过政策引导, 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企业和社会的各方面力量深入农村一线, 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普及实用技术, 促进科教兴农。特别是对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在农村一线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做出突出成绩者, 要表彰和奖励, 以吸引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加盟到科教兴农的队伍中, 为促进农民素质和广大农村的快速发展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Z].2002.
[2]中国农技推广网.我国明年将在100个县扶持10万农业科技示范户[Z].2004-11002.
[3]新华网.我国将加大农业科技投入[Z].2003-02-28.
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日前,由四平市经济贸易学校承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班在铁东区石岭镇举行。来自石岭镇各类合作社的骨干成员及种植(养殖)大户、示范典型代表近50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班聘请农业专家为学员深度讲解新型职业农民的素养和产业技能相关知识,为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复合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据四平市经济贸易学校校长刘占发介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是今年国家推出的强农惠农政策之一,也是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的转型和升级。培育类型有三种,即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将实行“分段式、重实效、参与式”培育模式。对学员实行全程免费培训,期间带领学员外出参观考察。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机构组织受训者参加考试,成绩合格者由认定机构统一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获得证书后,将享有国家相关优惠政策。
近年来,四平市针对广大农民提高生产技能、增加创业门路、扩大经营规模的需求,审时度势,调整授课方向,着力解决农民在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中遇到的问题,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此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就是深入落实“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的具体体现。
一、基本情况
我市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幅员面积538平方公里,辖2乡16镇、182个行政村、2479个农业合作社,耕地面积42万亩,农业人口36万人,农业从业人员12万人,实现农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47元。是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首批四川省人民政府认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XX县,是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单位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是全省畜牧业生产大县和生猪出口基地县,也是种禽养殖、商品禽兔和优质禽苗产销大县。
按照农办财〔〕8号 《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好财政支农相关项目的通知》和川农业〔2015〕40号《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做好四川省20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市紧围绕农业产业布局和三带四基地建设,今年,我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0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30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100,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200人。
二、主要做法
(一)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农业、财政、金融、保险等部门参与的XX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培训的组织领导、指导、协调和督查,扎实有效地抓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
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宣传。在广汉电视台《农村天地》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讲座,报道培训班进展情况及学员致富经验,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模式、经验、成效和做法等,形成领导重视,媒体关注,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强化协调配合
加强与财政、金融、保险等部门通力合作,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和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共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健康发展。
(四)完善制度建设
一是严格执行规范培训台账制度、公示制度、检查验收制度和项目法人责任制。二是建立学员考试、考核、发证制度,对参训人员进行考试,对考试合格的人员发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合格证》。
(五)加强培训和监管
一是构建了以农广校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强化分类指导,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分类分产业开展培训。
二是推广四个课堂培训形式。以贴近生产、方便农民、鼓励创业为目标,开设粮油生产、养殖技术、特色水产养殖、蔬菜标准化、果树等专业,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大力推广四个课堂培训形式,提高培育对象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
三是引导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多元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XX市锦花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XX市永和机物配套专业合作社、XX市新发果蔬专业合作社、XX市绿美植保专业合作社、XX市金穗丰家庭农场、松林红堰水果专合社、XX市兴隆绿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育需求。
四是建立师资库,积极吸收农业教育、科研、推广机构的专家教授和农业技术人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优秀管理、技术人才,以及优秀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组建专业师资团队,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指导教师队伍。
五是参照农业部发布培训规范,结合我市农业实际和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及服务领域需要,选择科学、权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教材,做到人手至少3本。并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拓展课和实习操作课4大模块。使参加培育的学员不仅学到了实用农业生产技能,也了解和掌握了国家有关惠农政策。
六是按照分级负责,明确职责,对项目实行管培分离。培训机构对培育学员建立培训台帐,写明每次办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参加培训人员及培训教师。同时,并公布举报电话0838—5104411,接受社会监督。
七是加大认定力度。年组织培育合格的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初级、中级、高级资格评定,对合格者颁发相应等级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并建立奖励激励机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评定最美新型职业农民10人,报经市级相关部门或市政府予以表彰。
八是严格监督管理,培训机构开班时,指派专人到培训现场核实学员数量,跟踪培训工作实施情况;发动学员对培训工作进行监督;公布举报电话0838—5222775,接受社会监督;严格要求培训机构在开展培训的同时,真实、完整地建立培训台账和学员登记表;每一期培训班,相关监管人员均要现场填写《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监督表》,监管人员与培训机构负责人分别签字确认。项目结束,农业局组织相关单位组成验收组,对培训机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对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出具整改通知并及时督促整改到位。
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定期组织学员座谈了解其生产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请农业专家对其存在问题会诊,及时诊断,促进其农业增收。
三、经费标准
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补助资金共120万元。生产经营型按人均3000元标准予以补助;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按人均1000元标准予以补助。
培育补助经费主要用于补助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支出,包括:教材及资料费、教学耗材及学习用品费;教学(实训)场租费、实作培训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及租赁费;教学(实训)交通费(含车辆用费等);食宿费;授课费及班主任补助;试卷费、监考阅卷及考核费;招生宣传费(含制作广告标语费用和聘请招生人员费用等);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观摩现场物资补助、培训期间意外保险费;赴外地培训及学习观摩费用;评审认定相关费用及农技宝—云平台应用等相关费用;其他费用(通讯、后期跟踪服务、学员照像、邮电、表彰先进等费用和教学中无法预知的费用)。
四、主要成效
(一)依据产业制定培育标准,优选培养对象
优选培育对象,优选遵纪守法、热爱农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够较好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活动,在当地具有明显的示范引领作用,收入高于我市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的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人员及农业管理人员等为培育对象。即: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小麦50亩及以上,水稻50亩及以上,蔬菜5亩及以上,水果5亩及以上,油菜5亩及以上,水产3亩及以上,猪常年存栏300头,牛常年存栏60头,禽常年存栏10000只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和农业管理人员等为培育对象;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长期稳定在农业企业、农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从事劳动作业的农业劳动力为培育对象;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长期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人员为培育对象。
(二)强化培训体系建设,创新培训模式
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依法按规确定培训机构。以我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训机构为主体,引导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多元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XX市锦花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XX市永和机物配套专业合作社、XX市新发果蔬专业合作社、XX市绿美植保专业合作社、XX市金穗丰家庭农场、松林红堰水果专合社、XX市兴隆绿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育需求。同时,大力推广四个课堂培训形式,提高培育对象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一是培育对象在固定课堂进行集中理论授课;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以空中课堂形式开展网络辅导和在线教学。三是认定一批实训基地,建立田间课堂,培养学员熟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四是建立流动课堂对职业农民进行帮扶指导和后续跟踪服务。
(三)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我市确立了在产业发展中培育职业农民、在职业农民培育中壮大产业、实现职业农民培育与产业发展壮大双赢的培育路径,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一是以土地流转为载体,对专合组织、种植大户强强联手的强农模式。例如我市的连山锦花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种粮未与农机合作社合作之前每亩机械耕作成本(小春机播小麦70元。机收小麦70元,大春旋田2道90元。肓秧带机插230元。机收水稻100元,) 560元。与农机合作社服务后每亩机械成本(小春机播小麦50元。机收小麦55元,大春旋田2道70元。肓秧带机插160元。机收水稻80元,)415元。年节约成本145元。达到了农机服务与粮食生产双赢。二是以家庭农场与农民土地入股方式相结合的模式,使农户由简单的土地出租变成了土地入股,农户既收土地租金,又可视家庭农场的经营情况得到二次分红,也取得了家庭与农户的双赢。这些双赢模式都激发了职业农民培育参与各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了我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促进了大学生返乡从事农业,使他们成为我市高素质职业农民的排头兵。
(四)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结合我市实际,市政府结合实际出台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明确对职业农民实施土地流转、种粮、设施农业发展等扶持奖励政策。
一是出台了《XX市鼓励和支持现代粮食产业核心区土地流转促进粮食规模经营的意见的通知》,即1、对流转土地实行规模经营50—99亩的:每年每亩奖励150元,奖励年限不超过3年;2、对流转土地实行规模经营100—199亩的:每年每亩奖励200元,奖励年限不超过3年;3、对流转土地实行规模经营200—299亩的:每年每亩奖励250元,奖励年限不超过3年;4、对流转土地实行规模经营300亩以上的:每年每亩奖励300元,奖励年限不超过3年;5、对将承包土地流转的农业业主的:2年以上的者按每亩50元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是出台了《XX市鼓励土地流转扶持种粮大户奖励办法的通知》,即流转土地面积在100亩以上500亩以下的,奖励标准为每亩50元;面积在500亩以上(含500亩)1000亩以下的,奖励标准为每亩100元;面积在1000亩以上(含1000亩)0的,奖励标准为每亩150元。
三是出台了《XX市鼓励设施农业奖励办法的通知》,即对新建钢架设施按每亩5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一次性最高奖励额度不超过10万元。
四是出台了《XX市粮食机械化干燥财政补助试行办法的通知》,即1、场地硬化,按30元/平方米给予补助;2、粮棚建设,按35元/平方米给予补助;3、设备购置,按农机内置补贴中央补贴额的1:1予以配套,总补贴额不超过该设备购置价的50%;未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的干燥设备,按购置价的40%予以补助。
五是由XX市政府牵头,多次组织金融机构与职业农民代表进行座谈。最后决定由XX市农业局作为牵头单位,选择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珠江村镇银行等5家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对获取《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职业农民探索无担保、无抵押贷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职业农民仅凭《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就可从银行获得30万元以内的信誉贷款。二是职业农民除了提供《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之外,另外再提供《XX市农村土地经营权证》以及XX市农业局出具的土地流转收益评估报告,可从银行获得30万元以上的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
六是市政府在9月还出台贴息政策,一次性拿出100万元为获得贷款的职业农民贴息,相当于为职业农民节省了一半的贷款利息、可撬动2000万元的贷款需求。
(五)催生了一批创业兴业的职业农民典型
经过培育,涌现出一批职业农民创业兴业典型。以新发果蔬专业合作社法人向元俊为代表的80、90后大学生返乡从事农业,成为我市高素质职业农民的排头兵、技术骨干、和农业发展产业的后起力量。
(六)营造了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我市职业农民培育启动以来,得到了部省市农业部门领导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农民对参加职业农民培育积极性高涨,已形成政府主导、农业主抓、部门配合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存在问题及分析
1、培训对象生产规模、种养水平、文化素质不平衡,给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培训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2、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老弱妇孺,在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等积极性不高。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是广大农民解决“如何种地、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问题的主要措施。在对当今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积极探索新模式以及新方法,用“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替代传统“以技术为本”的培训方法;在坚持传统面对面、手把手教育培训的同时,也需要合理利用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在线教育培训等现代化培训方式,对各种教育培训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向制度化、标准化以及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教育培训后“链条式”服务,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讨论
为了更好执行中央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满足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需求,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经营能力以及生产能力的骨干新型职业农民,相关部门必须以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以及农业增效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主要任务,通过精准服务、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服务指导以及教育培训等方式落实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同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属于一种创新性、基础性的工作,需要严格遵守“人才强农、科教兴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规范,从而全面实现从传统培训到信息化、现代化培训的创新,实现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创新等。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新体系
1.强化培训基地建设
满足务农农民的需求,增加培训的功效,强化培训基地建设。认真落实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结合理论与实际,农广校把工作重点延伸至一线,经过全方位的考察与探究,成立农业知识集中教学培训基地;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制定与之对应的相关规章制度,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顺利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此这样,不仅为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民提供了实践创业基地,而且为其提供了学习的场所,有效激发了农民自主创业与学习科学技术的干劲与热情,一举多得。
2.强化教学班建设
以贴近生产、方便农民以及服务县域特色产业的原则,就近就地下乡村开办教学班。以食用菌产业为例,在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区域中挑选有较高文化素质、较高思想素质、能够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产业带头人、产业大户,同时经过面对面研讨与核实,最终确定合适人选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建立食用菌产业的教学培训班。除了在农广校集中参加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外,还要到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生产基地进行现场生产实践培训。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组建由县农广校专职教师、乡土人才、县域各产业发展带头人以及省市县相关产业方面的专家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制定授课教师考核制度以及教师岗位职责,同时和培训教师签订聘用合同,全面实施开放式的动态管理。
二、突出核心,围绕特色产业对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培育
1.不断创新教育培?模式
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的规律,对现有的教育培训模式进行不断创新。教学场地。选择在特色产业实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实习基地以及培训场所选用问题,而且为其提供了生产实践基地,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与热情。让参与培训的农民切身感受到成功创业的欣喜。培训形式。采用“农学结合”分段教育培训模式,根据农时的季节开展培训活动,结合生产实践与理论学习,促进活学活用,做好生产与学习“两促进,两不误”。教学安排。采取理论教学时间选在早晚农闲的时候,增加农民培训的到课率。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当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授课方式。可以聘请当地农业创业成功人士分享其成功创业的经验,并聘请相关专家讲授理论知识,课堂上教师与学员进行交流式研讨、互动式教学,显著提高教学培训的效果。主要的培训手段与方式包括:
(1)参与式培训模式。也就是在生产第一线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领头人以及种植大户等,在现场直接参与解答、操作、示范以及讲解等活动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有:培训内容和日常生产以及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紧密连接,针对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可以显著减小实际应用与理论之间的差距,能够实现因材施教。推广运用新工艺以及新技术,对当前实际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实现和广大农民直接面对面的操作与交流学习。
(2)互动交流式培训模式。在培育的时候加入“跟、论、学、教”等互动交流培训方式。第一,对农民普遍性的认知水平与种植经验教起,使学员可以坐得住、听得懂,减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学员能够快乐学习;第二,授课内容尽量不要太深奥、晦涩难懂,最大限度结合理论与实际,使学员能够正确面对压力与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第三,定期举办课堂讨论活动,使学员能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和过去积累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谋发展、话打算、说体会以及谈感想,提高学员自主动手能力;第四,完善学员学成归来后整个生产流程的跟踪服务,引导农民正确进行销售、加工以及生产等工作,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这种培训模式和传统培训模式相比,有效解决了传统培训的内容单一造成学生上课不集中注意力,培训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等问题。一方面调动了农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端正了学习的态度,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小组讨论式培训模式。也就是在培训的过程中,对培训基地的学员进行划分小组。通过开放式、自由言论,充分挖掘每一位农民的智慧与潜能,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解决措施与看法,学员通过学习小组进行集中交流,从而能够知道他人的想法,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碰撞出成功的火花。通过讨论、考察以及培训等方式,不断对学业的知识进行更新。
2.科学安排教育培训内容
当前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一大批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但目前大多数教育培训对象都普遍存在创业决心不坚定、创业意识不足、科学创业素质偏低等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首先针对有创业意向与产业基础的农民进行重点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当包括现代农业知识、特色产业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市场营销、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管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政策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生态环境等专业知识,以及留守儿童管理、艾滋病防治、禁毒知识、科普知识、乡村消防安全、乡村文明等公共知识。通过大量有用且符合实际状况的教育培训活动,大幅增强农民的生产技术与工艺,使之完成转型,升级为新型职业农民。
3.正确选择教育培训对象
认真贯彻落实“围绕产业发展办培训,完善培训促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以服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示范园区等当地特色产业大户为重点,在全县特色产业范围内挑选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有较高思想素质、有带头模范作用、有生产规模的技术带头人、产业大户,且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不超过五十岁的农民作为当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对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虽然随着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农业经济在我国总经济所占的比重有所下滑,但其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人翁,广大农民群众在日常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技术以及生产工艺的高低,决定了其所能获得的农业价值。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相关部门应当不断探索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新模式,从而使广大农民完成转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确保农产品的质量,进而提高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存在问题探讨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的内容。在新形势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成为不可回避和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我区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
训中还存在诸多应引以重视的问题。
农民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当前我区许多农民对“要我培训与我要培训”观念模糊,参培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民在生产中还严重依赖传统和经验,接受现代农业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式等方面缺乏主动性。
2、农民参加培训普遍不足。我区参加过各种务农、务工培训的农民(农村劳动力)占比较小,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过知识培训,文化水平较为低下,科技知识严重匮乏。
3、农民可用学习工具较为落后。我区村级培训场地拥有多媒体教室的非常少;农户家庭可用于学习科技知识的工具从调查情况看仍处于落后状态。
4、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领办人或管理者已不局限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包括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企业策划等多方面涉及自身发展能力的知识和理念。而培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仅为区农业局教师,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
5、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成效的大小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重视程度密不可分。全区紧通过阳光工程和基础农技培训工程对少数基础农民进行培训。
6、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条件不适应新形势需要。办学
资金和实力严重不足是困扰我区办学机构多年的难题,我区培训机构依然使用的是相当简陋的培训教室和培训设施,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办学人员也不够稳定。
7、农民教育培训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地域因素的制约,农户居住较为分散,农民对外界新知识、新技术知之甚少。而农民教育培训宣传却跟不上,宣传途径狭窄,主流媒体宣传更是凤毛麟角。
二、应对措施思考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须由政府主导,区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要送教下乡、建立实训基地是农民教育的关键定位;政府性、基础性、公益性是农民教育的重要定性;送教下乡、半工半读,把学历教育办到农民家门口、办到合作社、办到产业园区,办到企业,培育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定向。
1、加强领导,成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
农民教育培训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应由政府成立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或相应的领导机构,领导和协调农业、教育、财政、人事、就业、扶贫等部门,共同抓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使各部门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积极参与,保证各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并做好学前动员、学后跟踪调查和典型事迹宣传等工作,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考评、有奖惩、有措施,确保教育培训工程顺利实施,为新型职业
农民教育培训提供组织保障。
2、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牵头实施农民教育培训
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对外联络和对内协调,各级农业部门的涉农培训应由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牵头,制定规划、提出措施、划定职责、落实责任。科教、农广校、种子、植保、合经、农药、质量安全、农机等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搭建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形成资源统筹、共享,专家教师相互交流、市场信息相互沟通、技术技能相互切磋、教师学员积极互动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切实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好务。
3、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职能机构
目前,我区涉农教育培训基本上有四大体系:一是农业院校教育培训体系;二是农技推广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农业科研教育培训体系;四是农广校培训体系。这四大体系推动着我区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
一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研发基地。我区应集中研究和开发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规划、资源利用、技术转化、政策扶持、资金投向以及培训效果评价、培训功能开发、培训对象需求、项目立项等方面的课题,正确引导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持续稳定和较快发展。
二是建立农民教育综合培训基地。整合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服
务中心、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农民夜校、科技科普示范园区等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合理规划,统一协调,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和科技推广的功能,形成自上而下的有效的教育培训和管理网络。可以以农业部门牵头,教育、财政、人事、扶贫、就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配合,统筹教育培训资源,分别建立县级和乡镇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共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三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平台。通过政府和职能部门建立专门互联网、农业专家热线、农业咨询机构、农业技术讲师团等平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科技知识、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以及企业用工信息等服务。
四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金。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各级政府应把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增长,不断完善财政资金投入和补贴机制;在与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发展基金中要按比例计提专项培训经费;在农村科技开发经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扶贫资金中,也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通过设立基金,重点支持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示范机构建设,支持农民创业,组织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农村创业人才的进修深造等,以增强新农村发展后劲。
湖北省夷陵区2013年是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2014年是全国300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之一。为更好地研究教育培训模式,笔者特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特点和农村劳动力现状,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调查,以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掌握他们的培训需求,从而为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提供依据和建议。
1 调查地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来自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夷陵区地处大巴山东麓与江汉平原的结合部,横跨美丽的长江西陵峡东部两岸,环抱世界最大水电工程———三峡大坝,素有“渝鄂咽喉”和“三峡门户”之称。全区国土面积3 424km2,辖13个乡镇(街办、开发区),176个村,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3万人,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湖北省“粮食生产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知名的橘都茶乡、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示范基地县和湖北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县。夷陵区形成了柑橘、茶叶、优质畜牧、粮食(水稻、玉米)、蔬菜五大主导产业,2014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2 054hm2,粮食总产量21.73万t;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23 272t,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64.27万t;柑橘种植面积22 579hm2,产量67.28万t;茶叶种植面积14 731hm2,产量18 944t;年生猪出栏103.2万头。农民人平纯收入14 389元,农牧渔业总产值86.76亿元。
2 调查对象及方法
2.1 调查对象
围绕夷陵区粮食、柑橘、茶叶、畜牧、蔬菜等五大产业,选取调查样本1 000份,调查对象涉及全区13个乡镇(街办、开发区)。样本来源为已取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结业证书的学员902人和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条件的88人,主要是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
2.2 调查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根据调查目的精心制作问卷,分四个小组在全区开展调查。调查方法分四种。一是座谈调查。邀请部分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统计;二是电话调查。对照问卷调查表,对受访对象逐条进行电话调查填写;三是入户调查。采取进村入户将问卷发给调查对象,由调查对象认真填写答案;四是现场调查。在每次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过程中,现场进行相互交流,开展调查统计。
3 统计分析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在1 000名受访者中,性别上,男性占68.2%,女性占31.8%,男女性别比为215∶100,男性参训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由于样本性质决定了男性数量较多);年龄上,16~30岁的占10.8%,31~40岁的占23.5%,41~50岁的占62.5%,51~55岁的占3.2%,从数据的整体来看,40~50岁之间的受访对象相对集中,占到了60%以上,这也反映出当前农村优秀劳动力的外流问题,40岁以下的青壮年多倾向于外出打工或完成学业后留在城市里,而留守的实际劳动力老龄化比较严重;文化程度上,中专或高中占44.4%,初中占54%,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6%,明显反映出受访者文化水平呈现中等偏低的现象;而文化程度的高低对农民的认知能力、培训内容的接受应用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都会有显著的影响。
3.2 人员类别分析
样本调查的人员类别主要为从事柑橘、茶叶、优质畜牧三大主导产业以及为产业服务的农机行业,有种养大户、合作社负责人、在职村组干部、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机操作手和家庭农场主。
由样本来源(表2)可以看出,柑橘大户占23.2%,茶叶大户占47.5%,养殖大户占10.5%,村级动物防疫员占9.2%,这与夷陵区柑桔、茶叶、畜牧三大主导产业相吻合,而且,茶叶产区集中在西北山区,如邓村、下堡坪、雾渡河等乡镇所关联的村较多,柑橘集中在东部鸦鹊岭、龙泉、小溪塔3个大的乡镇。
3.3 收入水平结构
由样本收入水平(表3)可以看出,比上年增加的占63.8%,持平的占24.1%,减少的占12.1%,绝大部分收入都呈上升趋势,部分持平或减少,经调查主要是受天气、农产品价格、生产资料投入等影响;亩均效益在当地平均水平以上的占36.9%,略高的占50.4%,基本持平的占12.7%,新型职业农民或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条件的人员科技水平较高,市场意识较强,风险意识较高,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
3.4 对职业农民的态度
由样本对职业农民所持态度(表4)可以看出,75.6%的人对新型职业农民持乐观态度,22.3%的人持一般态度,2.1%的人持悲观态度。这说明农民是对新型职业农民这一职业是认同的,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科学种养可以明显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条件。
3.5 提升素质想法
由样本提升素质(表5)可以看出,培训意愿上,96.6%的人愿意参加培训,仅有3.4%的人选择不愿意参加培训,说明现在的农民对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很高,只要有机会,农民是愿意参加学习的。培训内容上,最受农民欢迎的是科技、素质和政策,说明农民需要了解国家宏观的农业政策,需要学习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需要了解市场信息,期望通过学习了解新的惠农政策、新技术和新品种,来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获得最大的收益。培训方式上,农民最喜欢的是课堂培训与田间培训相结合,占61.4%,纯粹的课堂培训占18.3%,网络等其它培训占20.3%,说明农民还是倾向于更为直观的、能够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训方式,既能直观地看到所传授的技术,又能现场进行演示。课堂讲授主要侧重于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阐述,直观性相较现场实习和田间示范较差,但随着参与式、互动式的培训方法运用,课堂讲授的灵活性和生动性也受到了农民的一定认可。而网络培训学习,多是年轻人选择多渠道的获取知识。
4 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分析
4.1 吸引农民参加培训的因素
4.1.1 享受政策扶持和了解信息
农民是务实主义者,希望通过官方组织的学习,了解相应的农业政策,哪些政策与自己息息相关,能够享受政策的温暖。同时关注产销信息,为产品销售提供便利。样本中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后,能够享受新型职业农民特殊的扶持政策,其次是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比较后找准自己选择项目的切入点。
4.1.2 为生产决策提供帮助
农民是生产劳动者,希望通过学习了解行业动态和形势,能够帮助其在安排和发展方向帮助决策和分析,预测市场前景。
4.1.3 提高技能,增加收入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实施者,希望通过学习后,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单位产量和品质,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从而获取更大的收益。
4.2 影响农民参加培训的因素
4.2.1 精力分散,学习时间有限
农民承担着各种生产和社会任务,既要负责生产劳动,又要处理家庭事务,还有较多的社会活动。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往往选择农忙时在家,农闲时外出务工,平时打点零工贴补家用,同时,受农事、人事等影响,很难保证连续参加学习。正常生产不能耽误,家庭养殖的动物需要照料,孩子需要照顾,老人需要赡养,社会事务需要参加等等,使农民不能够抛开一切来专心学习,而且,受年龄、文化的限制,记忆力衰退,遗忘较快。农闲时参加学习,损失了务工收入;农忙时参加学习,耽误了农事管理。如果有社会事务要参加,农民往往是选择参加社会事务而不参加培训。
4.2.2 注重效益,农业风险性大
农业周期长,终究还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产业,受自然因素、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一场自然灾害,就可能让农民入不敷出,一旦出现农产品滞销,农民有可能血本无归。受自身经济条件影响,他们力求稳定,存在惧怕风险和从众心理,不敢尝试和怕冒险。农民面对市场风险的软弱性制约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影响着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4.2.3 农业收入回报率低
虽然实施了良种加良法,让农业的收益得到增加,但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同时劳动强度大,周期长,使农民把土地仅仅作为生产资源利用,没有成为增加收入的有力工具。付出与收入的不对等,使农业缺乏从业吸引力。以种植柑橘为例,一亩丰产园一年需投入肥料、农药、机械折旧、电力、采果费等约1 800元,可产优质柑橘鲜果3 500kg左右,按平均价格1.1元/kg计算,折合人民币3 850元,每亩纯收入2 050元,一人管理10亩,才2万元,而且产量与价格受市场影响很大。而外出务工一年,最低可收入3万~5万元。农业的低回报率,影响着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5 结论
文章以夷陵区为例,通过调查1 000名农户数据样本,结果表明:农户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愿主要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事产业、收入水平、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30~50岁,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收入水平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直接从事生产的种养大户、为产业服务的动物防疫员、农机操作手等男性更愿意参加培训,吸引他们的是采用课堂与田间相结合等多种培训方式,关于信息、政策、科技方面的培训。通过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分析认为:吸引农民参加培训的因素是享受政策扶持和了解信息;为生产决策提供帮助;提高技能,增加收入。影响农民参加培训的因素:精力分散,学习时间有限;注重效益,农业风险性大;农业收入回报率低。
结论对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具有明显的意义:第一,建立培育机制。只有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机制,才能吸引有志于从事农业的成功人士进行投资,创办农场和农业企业,吸引外出的农村劳动力返乡从事农业,吸引大中专生到农村发展,打拼农业事业。第二,精选培训对象,着重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和核心农户的培训。对新型经营主体和带动能力强的示范户进行重点培训,使他们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同时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成功案例,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和认同感,激发农民依靠科技知识发家致富的热情。第三,精选培训内容。要求培训的内容要优中选优、精中选精,要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要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使新品种新机具得到推广、新技术得到运用、主推技术得到展示、安全生产得到加强。第四,精选师资队伍。培训能不能吸引农民,培训效果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教师的知识和培训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农民语言,使农民掌握所传授的知识。改过去的填鸭式培训为参与式培训、交流式培训、互动式培训、体验式培训,要对农民的胃口。第五,加强宣传引导。要从上到下高度重视、集中资源、集中力量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一步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让职业农民成为一种高尚的职业,一种诱人的职业,一种有奔头的职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和工农“剪刀差”的影响,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农村空心化、弱势化日益明显。文章以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条件的1 000名农村劳动力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调研法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新型职业农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事产业、收入水平、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分析影响农民参加培训的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摘要:随着城乡面貌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劳动力大量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未来农业的发展将面临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为了应对未来农业生产的变化,国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探讨,希望能对新型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8.009
新型职业农民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历史范畴,对于社会的每一个发展时期都有新的内涵,是随着科技和社会进步及文化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从角色定位上来讲,新型农民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份象征。从自身能力上看,新型农民要有文化、懂技术,而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与市场接轨,以市场导向为基础进行农业的规划和生产。更重要的一点是新型职业农民以农业为终身职业,能用现代的观念和意识来武装头脑,具备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组织性较强,具有社会责任感。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1.1 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义务教育不断进行,使我国的农民的整体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基本扫除了文盲,但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仅限于小学、初中的水平,高中文化程度所占的比重都不是很大,多数是识字、写字的水平,满足不了未来农业的发展要求,也不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的标准。更主要是在思想观念、文化观念、自主意识及创新意识方面比较欠缺,这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1.2 农民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宣传力度、费用及农民对于培训的认识程度等多方原因的影响,许多地方的农民对于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据统计调查,我国农民参与技能培训及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只占百分之几,对于一些其他的专项技能掌握水平也不是很高,相对来讲职业技能比较单一,这显然与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有较大的距离,未来的现代农业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而且要熟练掌握一项或多项产业技能,但是从实际的培训情况来看,许多农民对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有些农民拒绝参加教育培训。
1.3 经营管理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旧薄弱
在农业的实际生产中,我国多数农民缺乏经营管理意识和法律意识,对于市场信息的敏感程度较低,同时也缺乏对自身保护的法律意识,更多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价格、质量和成本等方面。而未来农业的发展,是全方位、多元化、立体的农业体系,农业生产与市场紧密相接,是市场中一个环节,不单纯是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要求从业者要具备宣传、品牌、创新、开拓意识,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另外还要了解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参与经济活动中,能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权益。
1.4 科技素质、经营理念及法律知识有待提高
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近些年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进行,加上信息的获取渠道不断增多,我国农民的总体思想道德水平呈不断上升态势,在婚姻观、金钱观、赡养老人观、人际交往观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面貌的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也呈不断增强的趋势,这些都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但相对来讲,在科技素质知识、经营管理能力和法律意识等方面有待提高,这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重点内容,是需要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努力解决的问题。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任务分析
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主要是通过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强化培训。使农民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科技素质方面有全方位的提高,更好地为农业的发展服务,要立足于农业,但并不局限于农业,以大农业的思维进行培训,涵盖农、林、牧、渔等行业。同时也要从农业中走出来,扩展到其他行业,使农民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具备多项技能,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1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水平及科技基础,对未来现代农业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完善农业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关部门有必要整合当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为当地农民提供所需的科技培训,这样可以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2.2 培育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
市场经济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农业生产更离不开市场,所以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对于生产资料要素的充分利用,以及人、财、物等要能进行合理的调配和运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提高竞争力,开展农业生产及参与市场活动,在经济效益上有所提高,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让农民形成价格和竞争意识,以市场变化为导向,调节生产,达到高产高效高收入的目标。要以因地制宜发展纯粮食生产以外的农业经济模式,例如观光和旅游农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在原有基础上产生增值效益。要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利用传播手段进行宣传推广,拓展销路,提高经济收入。
2.3 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意识
通过职业教育培训,逐步提高新型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意识,法律意识就是要使农民了解法律法规,遇到问题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新型职业农民的法律素质的提高不仅能对自身起到约束,不去做违法的事情,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保护,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另外要培养新型农民的社会责任感,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参与经济活动,都能从大局着眼,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推荐阅读:
新型农民职业素养05-2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06-05
明光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总结07-05
新型农民素质提升06-08
大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10-12
新型教师校本培训材料07-13
新型农村09-07
创新型人才07-13
新型装饰材料10-03
创新型企业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