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支撑企业发展

2023-0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科技创新支撑企业发展

解析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知识经济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战略管理发展。在这样一个不断变革的环境中,就需要用知识的视角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进行重新的审视,本文简要分析了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知识创新 企业战略管理 支撑发展

一、现有战略管理的缺陷和不足

新竞争规则开始的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企业目前的经营环境下,传统战略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逐渐显露出很多的问题,具体包括这些方面:

战略管理的部分研究观点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没有足够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就会对他们的实际应用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传统战略计划过程是理性、单向和静态的,那么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就显得有那么一点力不从心。不管是战略管理的资源学派还是能力学派,都将企业的内在性作为战略创新的重点,却忽略了战略意图、远景目标、知识创新以及治理结构的重要性,要知道,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战略产生直接的影响。

战略思维模式十分的机械模式化:传统的战略管理虽然也简要探讨了环境变化,但是往往只研究了环境变化的风险,忽视了环境变化的混沌性和不可预见性。

传统的战略只对那些显性知识进行关注,忽略了隐性知识: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只是一种同质化的假定,人们以为可以十分简单的进行转移、交流以及共享所有的知识,以为企业要想成功,只需要拥有足够的资金即可。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实际上,战略的核心关键是企业内的隐性知识以及显性知识的积累,这样就说明在对企业结构和企业行为进行观察和解释的时候需要采用知识的观点,从而创新企业战略框架和推动企业战略及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

以往,都是围绕着竞争来开展的传统企业战略管理,但是目前传统的生产要素已经被知识所取代,那么就需要淘汰基于竞争的传统企业战略管理,而且,市场上也不会发生知识的交换或者转移,更别说是知识的创造了,这些都是通过非市场化的交流完成的。要知道,密集的知识活动,都是依赖于非市场化的共享交流所实现的,因此,企业管理的核心就需要改变,已经不是市场竞争了。

总之,企业的经营环境、基本使用、基本能力等已经被知识所改变,企业要想有效的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知识。将知识创新有效的导入到战略管理系统中,就可以对战略、组织和环境之间的适应性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对战略管理系统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有效的弥补,实现更快的速度来对战略进行更新,同时使战略的柔性和适应性更好,将战略在企业发展的作用给充分的体现出来。

二、知识视角下的企业本质

在以前,企业被人们称之为黑箱,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含有一些不能够被了解以及被关注的秘密。然后,日益发展的经济学向我们揭示了企业是什么,以及怎么样产生的,我们了解到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模式来进行资源运用,对企业的存在以及企业边界的确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分配控制权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在对企业进行观察的时候,选择的角度是知识创造以及运用,那么企业众多运动过程中一种就是生产和存储以及使用知识的过程,并且在各个业务活动中其实都包含着这个过程。

企业知识理论将企业这个组织看作是知识一体化的,虽然企业需要很多的成产要素,比如设备、土地、人力以及资金等等,然而最终还是知识能够决定产品的价值。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就需要企业不同类型知识的专家来共同的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所努力,在组织形式上按照团队生产的模式,从而顺利的运行和发展。企业需要创建一种环境,让不同知识类型的员工都能够对专业的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和使用,并且对这种环境进行维护,从实质上来看,这种环境就是互相交流、转移以及共享知识的。此外,组织成员只有互相频繁的接触和交流,才能够有效的交流、转移和共享一些隐性知识。

三、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

知识创新支撑战略思想:这种观点重新思考了企业的竞争哲学,并且以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企业战略管理思想。要知道,企业的所有战略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知识,那么企业管理哲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知识的创新,企业的相关管理层应该采纳和运用知识创新。因为人们已经了解到知识创新的魅力,并且在战略思想中也逐渐的应用了创新思考方法和创造学,那么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可以有效的应对各种问题。

知识创新支撑战略制定:传统制定战略的模式是将企业高层管理者作为主体,然后按照从上而下的方式来进行;这种制定战略的方式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就需要进行改变,采用全员能够共同参与的模式。特别是对知识库和知识共享机制进行建立的时候,要让一线员工积极的参与进来,因为环境的变化最早感受到的就是一线员工,他们能够对市场的机会进行快速的捕捉。因此,高层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重新的设计组织结构,重新选择业务流程,保证组织信息可以畅通的进行交流,让所有的员工都积极的参与到战略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之中,实现知识共享的目的。另外,还需要分析相关的一些元素,比如竞争哲学、企业使命、环境关系以及企业自身等,然后将必要的战略知识提供给企业的相关战略管理者,在此基础上,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要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做出哪些努力等等。在制定战略框架的时候,需要将知识创新作为基础,从而将战略制定的平台作为企业的知识网络。

知识创新支撑战略实施:在这个方面涉及到很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分析关键因素、重组企业、企业的技术方案和战略方案以及企业在整合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等。此外,人的因素也是不容忽略的,对企业领导者的僵化和机械性思想进行改变,让思维赋予创造性,更加艺术的实施战略;对员工的知识创造能力进行必要的激励,注意研究人的心理,同时将员工的潜能和智慧充分的激发出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机制来进行知识的创新,让这些知识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行动。知识创新需要知识化和流程化企业的管理领域,对新思想进行演化和交流,这些领域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智力资本管理、供应链管理、组织设计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以及客户关系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等。

知识创新支撑竞争战略:企业通过知识累积和知识创新,可以让企业的知识基础具有个性化的特色。企业在增加自己知识基础的同时,就可以有效的实现核心竞争力提高的目的。通过实践研究证明,企业具备的知识决定了企业的竞争战略,并且企业竞争战略的成败,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建立知识基础的影响。

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从实质上来讲,企业战略管理就是集合了多个环节,它有一定的受众对象,并且有着输入和输出过程;那么从知识创新的角度上来对战略管理过程重新的思考,具体就是指如何以知识创新来支撑各个环节的各个决策和行为点。一般来说,知识资源密切关系着输入,然后关注知识是谁提供的,和谁提供了什么知识。

四、结语

目前,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来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知识经济可以促进战略管理更好的发展,从而促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和壮大。本文简要分析了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张爽.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研究[J].学术论坛,2009,2(1):123-125.

[2]王钰.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选择[J].时代经贸,2010,2(6):87-89.

[3]刘伟.我国煤炭企业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分析[J].焦作工学院学报,2004,2(1):34-36.

作者:李金茹

第2篇: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思考

摘 要: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之下,企业对于知识创新能力的把控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中的经营效果。为解决企业在战略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就必须从知识创新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

关键词:知识创新;企业战略管理;发展

引言:

近年来,企业的战略管理策略逐渐从信息管理方向转变为知识管理方向,而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则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盈利水平。正因如此,现代企业对于知识的创新、挖掘及加工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而加强知识创新的研究,对于推动现代企业战略管理能力的提高无疑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在战略管理方面的现状分析

(一)战略管理的科学性重视不够

从传统的战略管理观念来看,制定长期化、理性化、静态化的战略是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但是这种战略制定思想显然与现阶段市场变化速度相互脱节,且制定的过程中过于依赖以往经验,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不利于企业审时度势地快速发展。在如今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时代中,企业战略需要坚持科学性原则,重视对市场变化信息及行业发展规律的收集和把握,将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制定和实施战略,且需要明确自身的战略意图,并将一切因素归置于科学的角度进行论述。

(二)过于重视环境变化所造成的风险

在传统的战略制定思维中,多数企业侧重于环境能力分析对企业经营所造成的影响,在各大企业现行的发展规划报告中,都清晰可见对全球宏观环境的分析、对中国国内环境的分析以及行业和市场的环境分析。因此,来自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方向,进而,企业所制定的大多数战略均以适应外部环境和规避环境风险为主,缺乏战略思维的创新和发展。

(三)忽视战略制定过程中的隐性知识

从某种角度来看,企业对于新知识的认识水平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多数企业认为知识是可以购买的、是可以轻易交流的,而企业的经济实力越高,其能够获取的知识就越多。但在实际中,这种想法较为片面,经济实力所能够获取的知识属于显性知识,而隐性知识的数量和规模也是决定企业战略制定效果的关键所在。诸如:企业文化的塑造、团队的合作与默契,甚至于个体员工责任心和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等等都将是决定企业走向何方的重要因素。现阶段,许多企业高层领导者脑海中的隐性知识在传达和开发方面所取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若能够将这些隐性知识有效利用起来,就可以推动企业战略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四)企业战略过于重视竞争因素

一般情况下,企业战略的制定以竞争因素为主,SWOT分析和对标分析等传统竞争力分析方法更是毫无例外地被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中。随着知识的重要性逐渐超过了传统的生产要素,以竞争为主的战略制定思维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无论是新知识的创造过程还是传播过程均不是在市场中首先发生的,而是在市场以外的各环节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尤其在科研院校、政府政策制定等各个环节中通过交流互动,集聚碰撞产生。

二、以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策略

实践中发现,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过程与知识创新的过程如出一辙,且二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必然联系。以下从“四个有利于”来阐述知识创新对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促进和支撑作用。

(一)知识创新有利于战略思想确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这个深入人心的发展理念中,最靠前的就是创新,而知识的创新更是关键中的关键。从某种角度来看,知识創新的前提条件是在企业的各个管理环节中实现思维、行为知识化,进而调整、改变和交流,创造出全新的思维、行为模式。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知识创新来实现战略思想的调整和设计,确保企业所贯彻的发展理念能够体现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另一方面,通过知识创新,企业不仅能够实现对于市场竞争因素的分析,更能够明确行业的发展规律和企业自身所背负的社会使命,从而确保最终的战略结果既能兼顾经济性原则,又能凸显企业自身的社会价值。

(二)全员参与知识创新有利于战略制定

在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般由企业的领导层、管理层探讨制定,并由企业的最高决策者拍板决定。在这种模式中,企业的管理者属于战略制定的主要群体,而企业的基层员工却无法参与。这显然不利于实现知识创新,甚至会因为思维层面的狭隘造成战略制定的不合理。如今,现代化企业不断提高知识传播和共享的水平,部分企业已经着手开展组建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企业的管理者不再是战略制定的唯一参与群体,企业的基层员工所提出的知识论点也可以通过共享体系在企业内部快速传播。基层员工是企业中最早接触市场和最直接接触市场的群体,对于市场变化的敏锐甚至要超过一般的管理人员。因此,现代化企业目前需要重视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创新,更要为企业的全体员工提供知识传播和流通的渠道,并鼓励全体企业员工参与到企业的战略制定中来。

(三)重视鼓励员工有利于推动战略实施

企业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面临诸多的影响因素,如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客观环境因素以及新的知识与企业现状之间的融合问题。这其中,人为因素是限制战略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固态化、常规化的工作及思维模式之下,多数企业员工在思想层面难免会存在僵化的问题,他们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往往会采取相同方向的处理方式和对策。这种模式虽然可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转,避免犯错,但由于缺乏创新性和创造力,战略的实施效果往往无法超过预期的标准,而企业自然无法获得本质上的突破和成功。为达到提高战略实施效果的目的,企业需要重视对员工的鼓励,挖掘员工的创造力,并通过对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为企业员工提供开放愉悦的工作氛围和空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知识创新奖励体系,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知识创新中来,激励员工将创新的想法转变成现实行动。

(四)重视知识体系建设有利于战略完善

企业可以通过印发资料专注学习、座谈研讨交流学习、专家授课深度学习等传统形式,结合视频观影轻松学习、新思想外文译本对照学习、“身边小事”感悟学习等创新形式,多元化开展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同时,企业也可以从工作实际出发,进一步鼓励员工通过企业内部报刊杂志、业务课堂、主题征文等展示方式总结提炼形成属于企业自身的,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知识体系。通过对这种知识体系的运用和管理,不断补充完善自身的发展战略,从而真正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结语

综合来看,企业的战略管理与知识创新之间存在相互成就、相互影响的关系。企业的战略管理需要将知识创新始终视为基础和前提,以保证企业战略的创新性和超前性,从而为企业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爽. 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研究[J]. 学术论坛, 2009(1):39-42.

[2]马玉玉. 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3(17):105-105.

[3]程辉. 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4(23):50-50.

[4]林潮杰. 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研究[J]. 现代企业文化, 2017(26):191-191.

[5]李金茹. 解析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J]. 商场现代化, 2013(18):75-76.

作者:王珂

第3篇: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研究

[摘要]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环境变革对企业战略管理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从适应环境复杂性的角度分析现有战略管理的缺陷和不足,重新审视知识视角下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思路,以顺应企业战略管理发展趋势的要求。

[关键词]知识创新;企业战略管理;支撑;发展

[作者简介]张爽,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江苏南京210046

[

一、研究背景

在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进程中,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经历了一个兴起、热潮、回落、重振的发展过程,其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丰富。从野中和竹内出版《知识创新公司》(1995)一书开始,知识创新概念受到了企业界和管理学会的广泛注意,战略管理研究的几次重大的演变过程也正是由于注意到了知识在经济环境发生的变革过程中,特别是在企业发生的巨大变化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人们以知识作为视角来研究企业创新才形成较清晰的脉络,如,以知识为基础的战略预测观点(乔治·旺·科鲁夫,鲁斯和斯洛科姆,1994年);以公司资源为基础的预测观点(梅赫尼和潘迪安,1992年);创新方法(诺纳卡,1994年);战略思维创新(约翰·达文、菲尔·约翰逊和约翰·麦考利)等诸多理论。未来战略管理理论将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战略管理原始框架进行不断完善和补充,朝着以知识为视角的研究方向继续迈进。

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再到战略管理,作为企业获取利润的源泉——知识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重视知共享、挖掘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以及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战略管理的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一方面知识创新需要融入战略管理之中,用战略管理指导企业知识创新的开展;另一方面环境复杂性要求战略管理适应动态、多变的知识环境,用知识创新理论和方法指导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因此,企业面临着双重任务,即既要提高战略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水平,又要顺应知识创新发展的需要和潮流。这也是研究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二、从适应环境复杂性的角度看现有战略管理的缺陷和不足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整理可以看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标志着新竞争规则的开始,传统战略管理的假设前提早已不适应企业现在的经营环境,不能高效灵活地适应环境变化是现有战略管理系统的缺陷之处。

(1)战略管理的有关研究观点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影响到它们的实际应用。比如,传统战略计划学派“静态、理性、单向”的过程、“刚性”的特点无法解决战略的长期性与企业竞争环境快速多边的矛盾。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都难以将战略创新视为战略形成与实施的内生变量,过分强调和推崇企业的内在性,对战略意图、远景目标、治理结构、知识创新等直接影响企业战略的因素也缺乏理论解释。

(2)战略思维方式机械模式化、线性化,忽视对人的能动性、知识传递原理及组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战略影响的研究。传统的战略管理研究固然重视对环境变化的探讨,但往往是重视环境变化的风险研究,而忽视了环境变化的混沌性和不可预见性所导致的战略变化的非线性的分析。

(3)传统的战略所关注的仅仅是那些能够说的清楚的显性知识,并没有注意到隐性知识。知识被作了同质化的假定,所有的知识都被看作是易于转移、交流和共享的。似乎企业只要有了足够的资金,便可以成功。实际上企业内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积累是战略的核心关键,这就意味着需要用知识的观点重新观察和解释企业结构和企业行为,来推动企业战略及战略管理研究方法和框架本身的创新。

(4)传统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思路都是围绕着竞争来展开的,而知识现在已经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使得基于竞争的战略再没有生存的空间。而且,知识的交换和转移或者说知识的创造(生产)很大程度上不在市场上发生,大多通过非市场化的交流完成。往往是知识越密集的活动,越依赖于非市场化的共享交流,市场竞争已不再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总之,知识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基本使命,也改变了企业基本能力的看法,知识日益成为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通过在战略管理系统中导入知识创新能够更好地解决战略、组织与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弥补现有战略管理系统的缺陷和不足,使战略更新的速度更快,更具柔性和适应性,体现战略创新强韧的价值。

三、战略管理发展的新趋势——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

上述研究情况清楚地反映出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已经成为一个知识的海洋,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操作才是问题的关键,这也是目前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最需要的。企业理论主要解释企业存在的必然性,而战略主要解释企业存在的差异性。基于对企业本质的新诠释,我们对战略管理也要有新的认识。

1 知识视角的企业本质

在传统观点中,企业被视为“黑箱”,人们自然而然的认为其中秘密并不应被了解和被关注。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日益深入,企业是什么及其为什么产生等问题也逐渐被揭示:知识这一特殊的资源运用的特有模式,正是导致企业存在、决定企业边界和影响控制权分配的理由之一。从知识创造和运用的角度观察企业,可以说企业之中存在一个知识的生产、存储、运用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蕴含于企业的各个业务活动之中。企业作为知识系统,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生产过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组织行为系统。

企业知识理论将企业看作知识一体化的组织。尽管企业的生产要投入设备、土地、人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然而最重要、最能决定产品价值的是知识。知识的专业性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活动需要拥有不同类型知识的各类专家的共同协作和努力,组成按“团队生产”的组织形式。企业要顺利维持生产,就需要创建并维护一种环境,让不同知识背景的员工集中使用各种专业知识,实际上就是一种知识交流、转移和共享的环境。隐性知识的交流、转移与共享需要组织成员频繁接触和交流,这通常是通过发展一种独特的资源和表达方式来进行。

2 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新认识

(1)企业战略管理是一种知识活动。从对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传统的经济学一般是从“外部”因素寻找解答的,但企业在市场中的沉浮并不完全是外因激发,还牵涉到研究思维的转变。

潘罗斯对企业成长进行的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企业的战略研究,实质上是以历史分析方法论为特征的。因而,就将企业成长的问题递进到企业对经济活动的价值进行学习和积累的问题,这也就成为关于企业如何积累知识的问题。实际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战略管理学界就已开始从工

商实践活动而不是理论角度注意企业战略出现的变化观念。其中,在核心竞争力的解析过程中,认为核心竞争能力是一种动态的知识系统,它力图说明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的态势与外部竞争力相匹配的,并在此基础上延伸企业战略思想。

波特在1996年第6期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什么是战略》一文,指出战略依赖于独特的活动(activities)而非能力。国外有些学者将知识定义为“行动能力”(Capacity—to一Act)。明显不同于数据和信息,知识是动态的,个人化的,是一个过程。这个定义对于我们理解企业战略的含义至关重要。米切尔·普拉尼将人们获取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描述为“认识的过程”。他将知识描述为“一种能更好地描述为认知过程的活动”。在新的形势下,知识作为生产第一要素,它比数据或信息更接近行动,而且是从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它不仅能对新环境和新事件提供一个历史的基点,能够识别出相似的模式并对未来进行预期,更为重要的是像Nonaka Takecuchi所说的“知识,同信息不一样,它是同信念和认同有关的”。这种价值观和信念与知识融为一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从自己的观察中所看到的、吸收和总结出来的东西,而这也就是战略所起的作用。

(2)企业战略管理是以知识创新为支撑的知识活动。综观战略理论研究的过程以及企业内外部环境要素的变化,我们发现战略管理的过程同知识的创造过程是相吻合的,战略更多的表现为创新的意识,而创新的基石正是知识,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当前战略向未来战略迁移,我们还需思考除了战略家的思维之外,还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为了得到这些新知识,需要怎样的知识创新活动?

在战略制定环节,由于环境的变化日益迅速,高层决策者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来不及转达,大量的隐性知识如何开发和传递成为困扰战略管理者的一大难题。经营战略是知识处理的结果,战略的形成和实施过程是导致产生组织学习、问题解决以及知识生产的原因。因此,一种战略仅仅是一个需要通过这些过程制造出来的知识网络。从这个角度来讲,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要素,隐性知识的积累、应用和开发也是知识创新的含义所在,从战略思维到战略过程,无不贯穿着对知识的创新,这也就是知识创新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支撑。

笔者认为,所谓知识创新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支撑,就是指将知识、技术、业务、组织、与人的创新能力相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知识流贯穿企业战略管理的流程中,通过对这些知识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捕捉、分析、传递、处理和应用,最终实现战略使命和目标,使创造的知识更好的为战略管理服务,保证战略的实现。通过知识创新支撑战略管理,使组织利用知识获取最大的价值,获得竞争优势。知识创新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支撑,不是简单地认为在战略管理中运用知识创新及建立知识创新系统的观点,因为后者常常将信息技术与创新系统当作企业管理的简单工具之一,从事知识工作的人员的地位较低,知识管理部门也只是参谋部门、情报部门,职能单一,对知识创新的重视程度远远地没有从战略的高度上体现出来;而前者则是视知识创新为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与武器,企业采用知识创新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决定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

(3)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我们进一步归纳出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识创新对战略思想的支撑:对企业竞争哲学新的思考和看法,对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新的理解和把握。知识本身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创新成为企业管理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所有管理层面得到采纳和运用,由于知识创新深入人心,创新思考方法和创造学在战略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得以应用,使企业本身变得“聪明”起来。

第二,知识创新对战略制定的支撑:改变传统战略制定中主要以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主体,沿着企业等级链从上到下的战略制定模式,今后的战略制定必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模式。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共享机制,特别要求一线员工的参与,因为他们能最早感受到环境的变化,能最快地捕捉到市场的机会。因此,高层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对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保证组织信息渠道的畅通,实现战略制定和决策实施中的广泛参与与知识共享。另外,通过对竞争哲学、企业使命、对企业自身与环境关系的分析,提供战略管理需要的有价值的战略知识,以此为基础,确定企业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核心能力,建立这样的能力应通过建立什么样的战略来实现等。建立基于知识创新的战略制定框架,并将企业的知识网络作为战略制定独特的平台。

第三,知识创新对战略实施的支撑:涉及到关键因素分析、企业重组、企业战略方案、技术方案(硬件、软件的配置、开发)及知识创新与企业在实践中的整合问题。还涉及到人的因素,包括改变企业领导者思想的僵化和机械性,培养创造性思维,使战略实施更加艺术;激励企业员工的知识创造能力,加强对人的心理研究,拓展到公司与社会文化的更深层次,充分发展人的潜能与智慧,建立知识创新机制,使员工的知识创新动力变成行动。知识创新要求在多个管理领域实现知识化和流程化,创造、演化、交流新思想,并把新思想应用到战略实施中去,以满足未来竞争力的需要,这些领域包括:知识化的“智力资本管理”、专业化的“组织设计管理”、一体化的“企业资源计划”、合作化的“供应链管理”、网络化的“客户关系管理”、创新化的“研发管理”、竞争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融合化的“企业文化建设”等。

第四,知识创新对竞争战略的支撑:企业通过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形成了具有企业个性化特色的知识基础。企业以自身的知识基础为基石,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其知识基础和核心竞争力之上,制定竞争战略。可见企业的竞争战略归根到底由企业具备的知识决定。企业竞争战略的成败在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要建立了相关的知识,并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竞争战略是否建立在相关的知识之上,战略的实施是否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创新。

据此,如果企业战略管理的本质可视为诸多环节的集合,它有输出、输入,也有相应的受众对象,那么,从知识创新的视角来看战略管理过程,就是要确定在各个环节中的各个决策和行为点是如何得到知识创新支撑的。具体来说,“输入”和知识资源密切相关,由“谁”提供知识和提供“什么”知识。而“战略管理的环节”则被视为知识的创新过程。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来超越竞争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为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战略管理作为与知识经济社会相应的一种管理模式,依附于知识经济这一社会环境,知识经济催生了知识创新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极大地促进了与之相对应战略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在总结相关前沿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企业是知识的契约体,战略管理是以知识创新为支撑的知识活动,并由此提出了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为推进现有的战略管理研究提供一些独特的想法和思路。但本文只是对此问题的初步探讨和阶段性成果,因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一些术语与概念的阐述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和推敲,特别是在企业实际操作和理论应用方面,还需要丰富数据和资料,以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作者:张 爽

第4篇: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支撑特色产业发展

2010年,亭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半导体光伏、光电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年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0项,为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搭建创新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平台,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载体。2010年,〃〃以实施科技创新计划为契机,继续以产品创新为核心,大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并取得积极成效。一是着力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突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集成科技资源,重点抓好伯乐达光伏技术中心、微磁传感器技术中心等项目建设。二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打造技术合作战略联盟,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2010年,围绕LED光伏、光电等特色产业的技术需求,组织开展产学研重大科技交流交易活动2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5项;与中科院光电研究所、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院所所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3个;签订产业技术合作协议书10多项。

二、整合科技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推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重要载体。2010年,〃〃围绕“建设全市一流光电产业园” - 1 -

的建设目标。按照规划先行、配套先行的思路,着力抓好园区配套服务区的规划建设。光电园区规划核心区4平方公里,外部拓展区7平方公里,结合编制园区城市设计,在园区东南角、飞驰大道南侧规划了约1平方公里的配套服务区,布局了光电科技体验馆、休闲商业街、展览交易中心、研发中心、科学家工作室、产业学院、中小企业园、酒店接待中心、企业公馆、管理和技术人员公寓、花园式独立办公楼、商务办公区等配套设施。

三、加强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和优化创新氛围,服务产业技术创新

2010年,我市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产业优惠政策措施、建立创新工作机制以及建立产业人才小高地等措施,重点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一是科技创新投入大辐增加,创新条件明显改善。2010年,〃〃光电产业共投入技改资金1500万元,比2007年的500万元增长300%,连续两年大幅增长。二是制定和出台相关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措施,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近年来,亭湖〃〃为了光电产业快速发展,制定和出台了优势产业技术改造、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等一系列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整合各类科技资源,重点引进中科院院士、科学家1名、教授2名、副教授3名、博士8名,并建成省级技术中心、半导体研究中心、光电研究所和博士后工作站。三是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亭湖〃〃把建立和落实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考核责任制,作为促进区域科技进步的首要工作来抓紧抓

好。成立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建立“一把手抓科技创新”机制,为推进〃〃科技创新提供机制保障。四是依托产业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用人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区内外高校院所的高层次人才、智力资源,建立产业人才小高地,为特色产业发展、创新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第5篇: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支撑工业绿色发展

宁梦良委员代表县政协科技组的发言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工业绿色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温家宝总理也多次指出,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谁不重视科技,谁就要被淘汰。如何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促进我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重点突破的新课题。

一、现阶段我县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总体情况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科技进步和创新在项目实施、资源集聚、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长促进步。但整体而言,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产业结构低、小、散,优势主导产业总量不大,发展方式粗放,综合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为:

(一)科技创新意识不强。许多企业没有真正意识到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创新意识和拼搏进取意识不强,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是由于宏观环境的倒逼机制而被动实施技术改造,没有将技术改造作为企业的提升工程来抓。新产品开发、高新技术应用、最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涉及较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如我县大多数轻钙企业以生产非专用型普通钙为主,约占全县80%左右。设备落后,能源消耗高,生产劳动环境差, -1-

环境污染大,与我国从日本、英国等进口的高档活性碳酸钙(价格约2500-5000元/吨)相比差距很大。一些生产企业每年虽有新项目、新产品,但真正形成产业化不多。

(二)科技创新带动作用不够。一是企业技术创新形成的知识产权成果较少。“十一五”期间,我县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只有12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仅2项);企业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仍较少,在全省排位靠后。多数的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不得不充当县外企业的“组装车间”和“加工基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较低。二是企业技术创新无法形成强劲的增长点。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差,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有限,技改项目总体投资偏小,很多项目重复建设,技术改造方向比较单一,产品升级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一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不足。一般认为,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即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强度小于3%的企业,基本上是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据统计,2009年,我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16%,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同时,受资产规模、效益指标和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企业难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普遍感到贷款难,致使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资金。二是财政科技投入不足。据2010年统计,我县财政科技拨款为3993万元,县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05%,排名在全省靠后。

(四)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不优。一是企业技改资助比例偏低,资

助面窄。目前,我县企业技改资助比例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仍低于省级5%和国家10%的资助比例标准,且园区新建企业5年内不能享受技改贴息,技改资助力度有限。二是申报上级资金资助项目不少,但难度大。以2009年省级工业转型升级项目为例,明确规定欠发达和海岛地区项目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或直接投资额应在2000万元以上,且该批项目资金补助倾向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而我县所申报项目均不是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获得上级补助资金难度高。

(五)科技创新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一是科技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且要留住人才较难。如从企业看,需要大量懂业务、技术精、善管理的各种人才,却难以招聘到,而从劳动力市场看,大量本地劳务人员却难以找到工作。二是经济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开展技术攻关的依赖性大。三是科技创新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备,尤其是创新平台建设迫在眉睫。以上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推动我县工业绿色发展的建议

强化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推进我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路径。

(一)以实施创新项目为主线,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要根据常山实际,以产业规划为导向,结合现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培育高新产业发展的需求,谋划和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技改攻关项目。一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要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以实施重大技改项目为抓手,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

业和产品的设计制造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努力形成一批以高端产品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二要培育和发展高新企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鼓励企业申报各级科技型企业、高新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开展创新方法的培训和推广、应用工作,把市级高新企业逐步培育成国家高新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的高新企业,不断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和电子信息等新兴先导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产业在我县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二)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着力引领主导产业创新率范。一是轴承产业。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对接,建立轴承产品检测中心。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对轴承行业进行改造,提高占领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力争在“十二五”期末,轴承企业产值百亿,形成科技含量高、产品品种齐全、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轴承产业基地。二是化工产业。要倡导绿色化工发展理念,以改造提升与巩固整治为重点,以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为发展方向,精细选择效益好、污染少的好企业、好项目、好产品,加大力度支持有发展前景、有绿色发展理念、有做大做强意愿的化工企业发展,加大力度建设工业水厂、集中供热、固废处置等化工园区基础保障设施,以发展来促进化工的结构调整,以发展来实现转型升级。三是钙产业。着力提高钙产品的档次和核心竞争力。重点抓好燃料节能、工艺改造和产品的创新。大力推广钢制立窑罗茨风机、多层多列筒式烘干机生产工艺和技术成果。四是纺织行业。重点培育一批龙头

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医卫用纺织材料,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等产品。五是光伏电子产业,要大力提升半导体致冷片、LED灯、太阳能发电、热电材料、高密度覆铜板、单晶硅棒等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加大高新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院所、研发机构的联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企业创新体系。一要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鼓励并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载体,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要加快公共的区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围绕轴承、汽配等区域特色产业,建设面向行业的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合力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示范和推广,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三要推进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县科技文献平台服务功能,扎实推动网上技术市场向多功能、专业化发展,拓展工业110等科技推广服务平台的功能,为广大经济主体提供一个完善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四)以发展创业投资为保障,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一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根据择优扶强原则,适当提高技改贴息比例,突出技术进步,注重项目质量,实行差异化奖励政策。要设立特色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的专项资金,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阶段即给予扶持,降低企业搞技术创新风险,增强企业信心。建议政府适时建立企业风险投资险投资基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

增强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要推进科技金融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以合资、重组、相互持股或技术入股等方式投入技术创新,加快形成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制,以实现风险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融资支撑。三要激励企业自主投入。要积极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对企业开展的技术研究与攻关、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新产品开发与工艺装备更新等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或贷款贴息,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五)以激发创新活力为目标,着力优化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一要全面加强政策扶持。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要用足用好各级推进科技创新的法规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水平,争取在我县特色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项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要采取果断措施,下大力气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发展的条件、环境,改变目前人才外流的不良趋势,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营造我县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发言人工作单位及主要职务: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主任科员 界别:科技科协界

第6篇:农业发展要强化科技支撑

2011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八连增”,成绩喜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给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可靠基础,但是,客观深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不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够、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的必由之路。

十二五规划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强化科技支撑,应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在基础薄弱的农业,尤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应从加强农业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加快完善研究成果推广体系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着手,切实提高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开创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新局面。

加强农业发展科技支撑,加强农业应用科学技术研发是前提。深入调研,在摸清各地农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各种种植、养殖技术落后的实际问题,加大必要的投入,加强对农业高等院校的支持,大力研究农业基础应用技术,并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从而逐步扭转、改善这一被动局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强农业发展科技支撑,加快完善研究成果推广体系是基础。 要建立高等院校到农村技术合作社的无缝对接模式,完善研究成果的推广体系。在合作社,要建立健全农民免费培训机制,使农民尽快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并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让科研成果的效益最大化。

加强农业发展科技支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关键。 科技元素还应该渗透到农产品的加工环节中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可持续性,同时也让农民从赚“辛苦钱”逐步过渡到赚“技术钱”。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不断巩固和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通过加强科技支撑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更加注重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基础。

第7篇: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林业在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新能源战略、绿色增长、应对气候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十二五”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林业科技发展,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对更好地完善林业三大体系建设、凸显林业四大地位、履行林业四大使命、发挥林业五大功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日前,国家林业局发布了《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指明了林业科技发展“十二五”前进的方向。

新科技革命 给林业带来新机遇

实现经济绿色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21世纪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

《规划》提出,当前,新科技革命浪潮对世界林业发展的影响十分深刻。前沿技术迅猛发展,林木遗传学研究已进入基因组时代,杉木、马尾松育种跨入第三代良种培育新阶段,利用生物质资源代替石油化工原料制备生物基材料已成为国际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绿色发展技术方兴未艾,绿色催化、定向合成、多元重组、循环综合高效利用等技术将为林业产业绿色增长提供更多可能,林业碳汇技术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广泛应用,多功能林业技术体系日趋完善;林业生物产业技术日新月异,林业以其资源优势已成为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医药等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孕育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开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林业生物资源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及产品,实现经济绿色增长。

这些昭示着,科技对绿色发展和未来林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将更加巨大。

我国林业步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机遇要求我国现代林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实现林业“双增”目标,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水平。确保实现林业“双增”目标是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第一要务。我国森林资源严重短缺,质量不高,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资源的刚性需求,必须加强高抗林木新品种选育、人工林高效培育、森林结构优化和多目标经营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高水平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支撑体系,为实现“双增”目标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

——保障国土生态安全,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攻克生态建设技术瓶颈。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形势严峻,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要保障国土安全,必须大力推进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因此,强化科技在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创新与集成,攻克困难立地造林等关键技术难关,任务十分紧迫。

——提供丰富的林产品,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我国是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人造板、木地板和木家具等主要林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但我国林产品加工业80%以上为中小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6,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产业链低端位置。改变传统的大规模加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高耗低效发展模式,必须加强商品林定向培育、资源高效利用以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强化特色林下产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加快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丰富的林产品。

——实现兴林富民,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林业生产效益。林改关系到5.1亿农民的切身利益,提高25.49亿亩林改林地的生产效益,促进兴林富民,对林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应对气候变化,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林业碳汇能力。增强林业碳汇能力,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抉择。到2015年要实现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84亿吨,必须发挥科技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加强退化土地造林增汇、天然林增汇经营、碳汇人工林定向培育、能源林建设、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促进碳汇林业快速发展。

总体思路

一、

四、

六、八

《规划》提出“十二五”林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现代林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林业科技的自身特点,以推进科技创新为核心,围绕一个目标,突出四大主题,紧扣五大需求,坚持六个结合,完成八大任务,全面推进林业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着一个目标:“支撑现代林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为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提供全面科技支撑,建立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抢占国际林业科技制高点,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林业发展方式转变,支撑实现林业“双增”,引领现代林业科学发展。

突出四大主题:创新主题、强化应用、升级产业、服务林改四大主题。突出创新主题,围绕科技链条,突出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团队,构建现代林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出强化应用主题,围绕林业生产建设技术瓶颈,加强关键应用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加速成果产业化进程,显著提升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率;突出升级产业主题,围绕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前瞻性地部署前沿高技术研究,培育林业生物种业、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服务林改主题,以兴林富民、改善民生为目标,加强林改重大理论与政策研究,开发林下经济发展实用技术,强化技术集成与应用,实施林业科技富民工程,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林改成果。

坚持六个结合:一是坚持继承发展,注重近期目标与长远战略相结合。既要瞄准当前,加强生态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技术攻坚,又要着眼未来,对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进行超前部署。同时,针对林业科研周期长的特点,注重林业科技工作的继承和发展。二是坚持统筹兼顾,注重整体推进与区域发展相结合。以国家统筹、整体推进为主导,重视区域科技在林业科技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区域特色林业科技的研发力度,促进区域林业科技协调发展,显著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三是坚持需求导向,注重生态科技与产业科技相结合。以国家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产业链和生态区布局科技链,加强林业生态攻坚技术与产业升级技术研究,为实现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提供支撑。四是坚持优化配置,注重科学研究与能力建设相结合。部署全局性、带动性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重视林业创新研究平台、大型科研基地以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以科学研究促进能力建设,以能力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五是坚持自主创新,注重高新技术与实用技术相结合。既要加强源头自主创新,提高林业科技自主研发能力,又要重视技术集成创新,兼收并蓄林业基础理论、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加速林业先进实用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增强林业科技支撑能力。六是坚持服务全局,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针对林业发展的自然区域分布和社会参与共建的特点,遵循自然规律,强化生态建设,推进产业发展;尊重社会经济规律,加强林业软科学研究,以机制、理论创新带动林业政策、决策创新,服务林业发展全局。

完成八大任务:重点突破林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超前部署林业高新技术研究;前瞻开展林业基础科学研究;着力加快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全面加强林业技术标准与质量监督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完善林业科技发展保障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现代林业理论和发展战略研究。

发展目标 科技贡献率达到50%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林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新品种创制、森林经营、林业生物产业、信息技术、生态环境改善与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区域林业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林业科学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重要科技成果总数达到2000项,林业专利数量增加1倍。 《规划》对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成果应用、标准化与林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5个方面作出了科技发展的具体目标要求。

生态建设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育高抗新品种150个以上;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林木功能基因100个;提供林业重点工程技术规程与建设模式300个以上,典型脆弱生态区造林保存率达到75%以上;开发重大生物灾害控制技术与设备(药剂)50项以上,重大生物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研发森林火灾预警防控与快速扑救等重大装备系统10套以上。

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培育高产优质用材林新品种200个以上,材积生长量提高20%以上;培育高产、超高产经济林新品种90个以上,良种使用率达到65%以上,主要木本粮油新品种单产提高50%以上;研发生物质新材料、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化学品等林业资源高效加工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200项以上,林产品附加值提高20%以上;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个。

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和建立省、地、县级林业科技推广站(中心)3362个。构建7大林业科技创业链,分区域和类型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区、示范基地200个;派遣林业科技特派员1万名,培训林业科技推广人员、基层技术人员和林农200万人次;推广林木新品种新技术1500项以上。

标准化和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显著提高。制修订林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00项,建设全国林业标准化示范区300个,完善林业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新建国家或局级林产品质量检验机构30个,完善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核心技术总量增长50%以上,植物新品种和知识产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

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建设以国家林业科学中心为主体的国家、区域、企业三个层次的创新中心10个-15个;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5个、局级重点实验室20个-30个、局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局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58个,建设国家林业长期实验基地50个-80个、林业生物产业基地50个;建立国家级林业数字化图书文献服务中心1个,区域林业图书文献服务中心3个-5个;建设区域林业分析测试中心8个-10个,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1个、分中心2个、测试站10个,建立林业转基因生物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基地6个,林业知识产权信息预警中心1个。

重点任务 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升级

《规划》提出8项重点任务,都事关现代林业发展的全局和未来,并被列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重点任务一:重点突破林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针对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增加资源总量、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提高产业效益、服务林权改革为目标,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森林经营和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林业生物产业、林业碳汇、木本粮油、林业生物能源、林业装备、林业信息化以及区域林业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任务二:超前部署林业高新技术研究。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瞄准国际高技术前沿,重点开展林木、竹藤、花卉、林特产资源高效分子育种及转基因技术研究,引领林业生物种业发展;研究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合成林源活性物质技术,引领林药产业发展;创制新型生物质材料与绿色化学品,引领林业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林业生物质能源固化、液化、气化等高新技术,开发以木质纤维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质能源新产品,培育新能源产业;探索林木光合作用调控、高性能纳米生物基新材料制备、生物质定向解聚与分子重组等前沿技术。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设计、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引领创新团队和实验基地的作用,强化新技术交融与创新,坚持创新与示范同步,研究与应用并举,培育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我国林业产业向着高效、高值、高端、低碳“三高一低”的绿色方向发展。

重点任务三:前瞻开展林业基础科学研究。以增强林业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围绕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林业生物灾害防控、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林木种质创新、森林资源培育和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开展森林、湿地和荒漠等陆地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服务功能的基础研究,揭示森林与水的关系以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维护与调控机理,阐明森林植被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功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探索气候变化条件下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生态学机制和固碳减排增汇机制,创新森林灾害生态调控与防治理论。开展林木基因组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森林土壤学等基础科学研究,揭示树木生长发育、木材形成、抗逆性、林果营养物质形成和林地退化等机理。研究植被三维结构信息的主被动遥感融合同化反演理论与方法。开展木材生物学合成过程与分离基础研究,揭示生物质热裂解调控、生物降解与生物炼制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生物能源用微生物代谢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阐明第二代生物能源催化转化机理。

重点任务四:大力加强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以科技示范和技术服务为核心,实施项目带动,政策引导,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林业科技创业活动,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林业新品种新技术,全面提升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

重点任务五:全面加快林业技术标准与质量监督体系建设。深入贯彻林业标准战略,加强标准制修订和实施,完善林业标准体系,加强林业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建立健全林业质量监督体系,开展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升我国林业标准化和质量监督水平。

重点任务六:突出抓好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现代林业科技创新对科技条件的需求,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研究实验平台(基地)、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和产业技术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支撑科技创新的条件和平台,提升林业科技基础条件水平,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

重点任务七:优化完善林业科技发展保障服务体系。把握国际林业科技发展动态和我国林业发展新趋势,加大林业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生物安全管理、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林业认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力度,加快国际化进程,更好地激励、保障林业科技自主创新,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推动林业产业发展。

重点任务八:积极推进现代林业理论和发展战略研究。围绕现代林业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前瞻世界林业发展趋势,系统开展林业发展理论、战略、模式和政策研究,构建完备的林业发展理论导向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决策支持体系,为维护国土生态安全、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参与国际林业进程等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

第8篇: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近两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汉源”目标,坚持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以高新技术助推产业提质增效,难中求进,跨越赶超,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为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加快创新步伐,本文试图在总结已收获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已收获初步成果。

一是引进优质科教资源,搭建产学研联盟,助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迈出大步伐,县校(院)合作深入推进并取得实效。已合作开展科研、科技示范、培训项目十余个,各项目进展顺利、效果明显,其中的一些项目,由于有了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将彻底解决单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2011年12月,县委、政府与四川农科院签订县院合作协议书,展开全面合作,今年启动实施汉源梨果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水稻新品种产量潜力鉴定基地建设,有机优质功能性高档大米生产技术产业化示范,甜樱桃早结、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示范,花椒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科技示范项目五个,投资规模达185万元。

2012年6月,县委、政府与雅安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在此基础上,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县卫生局、 。

高山的有机蔬菜基地1000亩,获得中国“有机产品转换认证”。

当前,县委、政府正在制订《汉源县农村技术能人服务特色产业实施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在全县范围选取100名“土专家”、“田秀才”服务全县特别是下半县的农业特色产业。方案的实施,将进一步发挥农村技术能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全县特别是下半县产业规模,推动产业总体布局平衡。

三是以科技创新项目为抓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围绕汉源特色产业,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等,县内企事业单位积极向省、市科技部门和科协系统争取项目支持, 2012年共组织完成科研项目申报19个,获批12个,获得各类支持资金131万元;全年科研课题成果达到11项,其中有3项获得了市科技进步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申请并获批专利32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较2011年增长了113%;完成汉源县首例技术交易网上登记。

二、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我县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全县转方式调结构对科技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产业规模较小,发展还不平衡,特色和聚集效应不够突出。县内河谷坝区沿108线及西北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好,基本达到了应种尽种,而受地理气候的制约,东南部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有个别高山乡镇基本上就没有特色产业,农民还停留在种玉米、洋玉、红薯等传统作物上,只能维持生计。就是在发展较好的地方,由于种植效益的差异,各产业往往此消彼涨,呈不稳定状态,甚至出现了产业之间争土地的情况(如大樱桃产业和花椒产业争地的情况就比较突出)。

二是产品品质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县水果生产进入了四川省二十强县,但以种植于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的金花梨为主的梨产业,由于在大面积栽培中,未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实施,果品品质下降严重,连汉源人都甚少消费,售价从当年每公斤3—4元一路跌到当前的1—1.5元,收益不理想,品质急待提升。

三是产业品牌急需培育。当前,我县虽有叫得响的农业产业,却没有几个叫得响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弱。各特色产业生产和销售分散性比较大,价格往往操控在收购商手中,农户很难获取品牌效益,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产业的生命力和产品的竞争力。

四是龙头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较弱。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是联接农户和市场的纽带,肩负着科技创新、开拓市场、带动农户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任。目前,除个别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经济实力弱,赢利能力差,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上投入严重不足,甚至没有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不具备核心竟争力,对产业的发展带动能力不强。

五是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创新机制还不健全。本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和在落实国家、省、市鼓励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方面措施还不到位,特别是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整合科技资源、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方面仍待继续深化。

三、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扩大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广泛利用优质科教资源,深化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我县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基础已初步形成,还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长效合作机制,推动龙头企业与优质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深化产学研联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向企业流动,带动企业掌控行业高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着重挖掘、认定和培育本地优良品种资源,引进优良新品种,研发新技术,为我县“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提供依据,还需要根据市场前景的科学评估,帮助中、高海拔区域找准产业发展路子,助推我县产业均衡发展。

二是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在县校(院)合作的基础上,按市委、市政府要求,按1:0.5比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当前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200万元,我县应按50—100万元设立,以对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强、有望形成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进行先期培育,对企业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和技术交易平台进行扶持;

应设立专利实施资助资金,用于企业专利申请的资助,以及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进行扶持,资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在我县实施转化,促进我县自主创新成果产权化、商品化及产业化。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创建、培育和维护自主品牌。首先是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以夯实品牌建设基础。

第9篇:强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支撑企业技术创新

发布时间:2011-7-1

1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程作君

摘 要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业规模和实力较弱,R&D经费投入不足,政府提供科技公共服务,支撑企业科技创新是必要的、可行的。科技公共服务必须沿技术创新链设置,形成一个完善的、高效的服务体系。科技公共服务要体现公益性、专业性、综合性、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

关键词 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 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A

1 提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的必要性 1.1 服务的主体决定了服务的性质

公共服务是指给人民生活和社会运行提供公共便利、创造公共条件为出发点而推出的服务措施,不是以盈利和直接创造新财富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服务。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是各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已不再仅仅是科研机构和企业自身的事情,而是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共同的事业。因此,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基于科技创新普遍需要的服务就是为社会运行提供公共便利、创造公共条件的过程。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政府已经全面介入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转化、应用过程,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公益性服务。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仍不完善,传统体制下的工业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民营企业虽然具有充沛的创新活力,但其自身产业研发和个人发明创造的模式先天不足,所获的社会资源的支持十分有限。面对占企业总数达99%以上的中小企业,如果政府不能提供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本将增加、创新速度减慢,从而影响国家的竞争能力。

1.2 创新体系的运行需要公共服务

科技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科技、经济部门和有关机构之间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融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创新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创新体系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规范的市场环境,需要发达的教育平台、信息平台、文化平台和法律平台,而平台的建设和维护是社会的公共事务,需要政府的公共战略投资,通过公共服务实现。科技创新的过程是由知识产生、知识流动、知识应用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连接,也需要公共服务的介入完成。 1.3 实施科技公共服务,是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我国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实施科技公共服务有利于发挥财政科技投入效果。去年,我国的研发投入只占GDP的1.23%,而世界平均比例为1.4%、发达国家为2%~3%,差距甚大。财政投入作为科技投入的重要部分,其投入方式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完全相符。因此,财政性投入在支持基础性、前瞻性、公益性和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的同时,应把更多的投入应用于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让更多的企业分享服务体系提供的服务,将更有效地发挥财政性投入的作用;而且,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提供的是公共和准公共产品,财政性投入符合国际惯例。

另一方面,我国科技资源浪费严重。引入科技公共服务,可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我国科技多头管理,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行业分割、学科分割非常严重,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科技投入管理和调控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导致科研课题重复分散和叠加支持,计划雷同,科研设施重复购置严重,造成了科技资源利用率低下。由此可见,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加强科技资源的统筹安排,通过建立科技资源的共享平台,向社会提供科技公共服务,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 2 科技公共服务的可行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创新资源品质、降低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成本,都纷纷采取措施,强化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供给。如美国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国有科学数据完全开放共享国策,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连续支持数据中心群的建设,建立了国家技术信息中心、全国性的技术转让联合体、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并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其信息畅通;英国政府强调要把进一步加强一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英国政府最具优先权的任务;日本也提出了有计划、有重点地改进科研条件的多年计划。如在日本科学技术厅下设立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作为日本科技信息的中枢机构,承担大学、国立公立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委托开发、技术斡旋等中介机构的职能,促进研究交流、转化科技成果。发达国家科技公共服务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本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公共服务逐步建立,科技情报所、科学馆、科技交流中心、专利服务中心、产权交易所、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陆续成立。在科技信息、科技传播、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科技人员、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提供了服务,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只是由于我国的科技公共服务缺乏整体设计,投入不足和科技多头管理等原因造成服务功能不全、能力不高、效果不显著。 3 科技公共服务运行系统设置

自主创新体系是一个从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到市场营销多环节构成的技术创新链。科技公共服务必须沿着技术创新链设置,形成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才能有效支撑科技创新活动。 3.1 技术研发环节的公共服务 3.1.1 人才公共服务

人才特别是高质量的人才是自主创新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虽然我国的人才总体规模已经超过6 000万,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研究人员密度还很低。2003年,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力为15人年(美国为86人年,日本为132人年,整个欧盟超过100人年)。高层次的人才仅3万人,并且老化和流失现象严重。因此,我国科技人才不足,尤其是领军人才非常短缺。解决人才短缺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办法:一是国家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二是发挥政府吸引人才,提高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提供人才公共服务是政府聚集人才、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人才的公共服务工作重点是:①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掌握人才的结构和分布,对重点、关键人才实行动态监测,建立人才流失的预警机制;②建立人才交流平台,为企业配置人才。通过项目招标、组织科研攻关等以事业吸引人才、发现人才;组织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参与国际间的科技创新活动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人才;开展科技人员后续教育和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人才的知识更新,激发人才的创造力;③解决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实际困难。如为民间创新人才的发明专利及创新性“非共识”技术提供帮助;为创新人才提供科技创业服务;为短期到中国服务的专家学者提供生活和工作的便利。

3.1.2 技术研发基础条件的公共服务

针对我国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的现状,在科技研发环节设置科技公共服务,重点在于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体系,维护平台体系的稳定高效运行,支撑创新主体的科技研发活动。

(1)科技文献服务平台。通过平台覆盖区域内的组织协调,汇集整个区域的图书馆、科技情报所、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机构的图书资料、科技论文、科技会议资料、专利资料、技术标准资料组成科技文献共享资源库。配套科技综合情报咨询和信息分析系统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同时,服务机构对海量信息进行专业、规范化加工整理,建立专题信息数据库,为公众提供使用价值更高的信息。

(2)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根据平台覆盖区的产业情况建立特色数据库,并实现国内外各专业数据库的目录导航,建立重点专业在线分析系统,为区域内用户提供数据共享、数据分析服务。

(3)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和科技资源保障平台。公共服务机构通过制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协作管理办法,建立管理运行网站,对分布在平台覆盖区域内各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大型仪器进行整合集成和有效配置,实现资源的协作共享,充分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节约用户的使用成本,使仪器设备提供方得到合理的使用收益,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4)研发和实验协作平台。组织平台覆盖区域的高校、科研机构形成研发和实验协作平台,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开展合作研究和委托研究,推动建立与产业间的技术联盟。提升区域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地位。

(5)创新技术产品开发平台。整合区域内研发中心组成新产品研发系统,促进研发中心间的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合作,为产品技术集成创新思想的形成和研发创造良好的条件。

(6)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平台覆盖区内行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联结研发和试验协作平台为各行业提供行业公共服务。

(7)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围绕平台覆盖区内重地产业发展布局专业技术平台,形成系统和完善的专业技术服务链。

(8)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推进具有一定资质的分析测试中心和行业机构提供系统可靠的检测服务,根据委托认证后,出具有行政效力的检测报告;根据委托,提交专业性的分析测试报告;为用户提供检测需求咨询,促进检测机构之间的技术和服务交流。

(9)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平台。联合国内外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从研发选题到产品销售各环节知识产权服务。公共服务机构重点开展普及专利知识,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战略性指导,提供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和应急公共服务。

(10)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建立以银行、担保、创业投资、产权交易、证券等机构为依托的投融资平台,形成以社会资金为主的,政府资金为辅的资金来源结构,为科技创新提供高效资金链。

(11)科技成果转移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海内外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中心、企业和投资机构形成技术转移网络;联合从事国际技术转移的知名机构、全国技术市场、技术成果评价、交易、仲裁、知识产权保护等机构组成完善的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体系,使平台成为技术与产业的桥梁。

(12)科技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政策、管理、金融、人力资源、开办场地已及专业化支撑在内的综合性企业孵化基地。

(13)科技交流合作服务平台。建立专门的针对性强的培训体系,进行相关的重点集群产业的知识传授,以及为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开设的专门培训。建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跨行业、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交流合作网络,利用全球的科技资源为区域的科技创新服务,组织专家委员会,建立科技专家咨询服务系统。

(14)科技管理决策信息支持平台。建立包含国家和地方财政资助的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学仪器与科协设施的各类资源在内的管理决策信息支持系统。面向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个人等不同户的信息发布。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决策管理,减少科技资源的重复投资。同时,服务机构开展科技创新理论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创新环境状况专题调研,为政府部门制定科技政策和企业的战略决策、技术决策、商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3.2 产品制造环节的科技公共服务

在产品制造环节除了提供研发和实验协作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方面和解保障必要的生产条件外,科技公共服务的重点要放在完善产业链的布局和推进新的产业集群形成,通过科技招商引进产业链缺失环节的企业,构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3 市场营销环节的科技公共服务

此环节需要提供的科技公共服务是:①为企业拓展技术合作渠道,以技术合作带动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和出口;②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教育,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构筑知识产权防线,保护本国市场,帮助企业实施专利先行战略占领海外市场;③扶持企业制定和推行技术标准,促进优势产业在条件合适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以中国为上游的技术链条,扩大海外市场;④建立海外孵化器和研发中心,推动中小企业“走出去”。 4 实施科技公共服务必须注意的问题

(1)充分认识到科技公共服务对科技创新的意义。科技公共服务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支撑,是运用有限科技资源,提高全部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全面性和系统性是市场化服务所不能做到的。

(2)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通过立法保证服务机构的存在和规范服务,使科技公共服务得以实施。

(3)明确公益服务的边界。科技公共服务的一些公共产品是可以获取一定收益的,如基础科学研究、科技情报资料的提供、科技合作渠道的提供等。但是,如果推向市场,以赢利为目的,其公益目标将被放弃,影响政府的职能和国家目标的实现。一些在非市场经济时期一直由公共服务部门承担的非公益性的服务,应尽快以资产评估、技术咨询、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等方式推向市场,集中资源搞好公共服务。

(4)政府统筹规划,确保财政投入。科技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统筹规划,统一设计,打破条块分割,进行资源整合,杜绝重复建设。建立了新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后,还须要确保财政投入,使服务系统能够高效运作。

(5)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科技公共服务是为科技创新主体创造公共条件的提供的而不是以赢利和直接创造新财富为主要目的服务。其效果不能实时、全面、直观地显现,也不能用赢利指标来衡量。只有通过创新主体综合创新能力提高间接反映。因此,必须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反映科技公共服务的运行效率。并制定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运行质量。

(6)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支真正能为科技创新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科技公共服务队伍,要求其必须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结构、开阔的国际视野,有微观宏观兼备的管理协调能力;各个服务领域配备战略家、政策专家、知识产权专家、技术评估专家、咨询师、经济学家等专业人才。由于科技公共服务未受到重视,一些从事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随时存在市场化的可能,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科技公共服务专才严重缺乏,严重影响了科技公共服务的公共产品的创新。因此,必须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办公室调研室.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M].北京:科技部文献出版,2005 2 赵俊杰.合理使用科技资源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J].中国科技论坛,2005(6) 3 孙福全.坚持走开发式的自主创新道路[J].中国科技论坛,2006(2)

4 吴建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良性循环运行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5(6

上一篇:具有创新意识的例子下一篇:秋季开学安全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