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指南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指南(精选8篇)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指南 篇1

二、农业

(一)西北黄土高原旱区增粮增效科技工程 1.黄土高原旱区增粮增效潜力与提升技术研究 开展西北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水肥调控与匹配技术、产量与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耕地保育技术、不同水源节水灌溉技术和管理模式研究、不同生态类型区主要作物增产增效栽培技术与模式研究。

有关说明:无。

2.黄土旱塬区增粮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农田土壤退化主障因素阻控与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研究、农田土壤抗蚀抑蒸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适于不同水肥条件下的反应型作物增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有关说明:无。

3.黄土高原东部平原区作物增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全年免耕播种及轮耕技术研究、灌区主要作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与应用、秸秆全量还田管理技术研究、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集成研究和示范。

有关说明:无。

4.黄土丘陵沟壑区粮食稳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 开展黄土丘陵区梯田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玉米抗逆增产增效关键技术、春小麦抗旱增产口粮保障技术、农田主要粮食作物资源高效农作制度研究与示范。

有关说明:无。

5.黄土高原扬黄灌区玉米增产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玉米优质抗旱品种的筛选、扬黄灌区盐碱地改良技术、黄河含沙水玉米节水灌溉与高效栽培技术、规模化机械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有关说明:无。

八、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一)智慧、绿色、低碳城镇建设和综合管理技术集成与示范

结合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研究示范成果,整合各类社会服务和公共信息资源,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在城镇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集成创新,开展低碳社区建设技术研发,促进城镇化向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提升城镇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

有关说明:主要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开展应用示范。

九、村镇建设

(一)城郊集约型美丽乡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城郊美丽乡村集约规划建设技术集成研究和装备研发

开展高聚集度农村清洁乡村集约规划设计和小康住宅建设技术研究,集成应用村级垃圾集中收集与转运设备、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畜禽粪便回用、太阳能等技术,构建城郊集约型美丽村镇建设技术体系。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

2.休闲旅游类城郊型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技术集成示范

在城市郊区选择2-3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典型乡村,重点针对集约规划布局和适宜住宅设计、生态景观建设、生活污染防治、资源高效利用、绿色庭院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等技术进行综合示范,示范村庄规模不小于100户。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由示范建设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组成。

3.产业延伸升级类城郊型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

在大中城市产业拓展和转移区选择2-3个村庄,重点开展集约规划布局、外来工业和生活污染防治、村庄整治和景观建设技术示范,构建适合产业延伸升级类城郊型美丽乡村建设技术体系。示范村庄产业规模适中,不少于100户。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由示范建设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组成。

(二)美丽乡村生产生活综合循环利用技术集成示范 1.单户生产生活循环技术系统构建和技术集成示范 开展单个农户家庭种植养殖过程控污和人畜粪便、种植养殖废物清洁处理和资源利用研究示范,建设绿色、健康、环境友好的生态庭院,系统集成沼气、太阳能等能源技术以及采用循环利用材料建造生态农房技术,实现农户家居绿色化和家庭生产清洁化。示范类型不少于5种,示范规模不少于10户。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2.乡村社区生产生活循环技术系统构建和集成示范 结合美丽乡村社区创建,开展乡村社区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秸秆和厨余废弃物气化等集中生产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体系、成套装置与设备和运行管理系统研究,在2-3个乡村社区与以采用循环利用材料、结构体系安全、节能环保的生态农房建设相结合,开展示范。示范社区规模不少于30户。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3.农业产业园区生产生活循环技术系统构建与示范 结合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创建,选择2-3个农业科技产业园区,设计构建2-3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产业园区生产生活循环技术综合利 用模式,并与典型地区采用循环利用材料、经济适用安全生态农房整体设计建造相结合,开展示范。园区示范区村庄规模不小于100户。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

(三)美丽乡村绿色农房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绿色农房适用结构体系和建造技术研究与示范 结合美丽乡村创建,研究提出适合不同地区乡村自助建房、无大型装备施工的各类结构体系及其建造工法和材料要求,形成不低于30套绿色农房建造技术体系。编制适于乡村技术人员使用的户型平面、材料选择、造价控制、施工工艺等知识图册和多媒体教材,对全国50个村庄进行推广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由示范建设单位和技术支持单位组成。

2.传统农房建造技术改良与应用示范 结合美丽乡村创建,研究梳理100例以上典型地区传统农房的施工工艺和材料清单,研究提出成套绿色改良技术,开展不低于15项不同类型、规模化的传统农房改良建造技术应用示范,形成农房技术产业化发展能力,并在7个以上村庄进行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由示范建设单位和技术支持单位组成。

3.绿色农房配套设施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结合美丽乡村创建,研究农房功能组成与平面布局方法,可拓展性功能布局模式和设计技术,对各类配套设施的单项技术及产品进行适应性分析和优化集成,形成适合不同地域、不同性能要求、经济适用的绿色农房配套设施成套技术体系,并在7个以上村庄进行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由示范建设单位和技术支持单位组成。

4.绿色农房气候适应性研究和周边环境营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结合美丽乡村创建,研究基于被动式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绿色农房单体建筑本体和建筑群体的气候适应性分析,开展绿色农房围护结构产品节能性能测试与评价方法研究,提出针对不同气候区、协调生产生活功能、符合安全美观实用要求的绿色农房庭院布局方法和营建技术,并在7个以上村庄进行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由示范建设单位和技术支持单位组成。

(四)村镇社区管理服务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 1.基于网格化的村镇社区服务支撑平台技术研究

研究适合村镇特点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和综合服务支撑平台技术,研究村镇社区治理与事务管理、居家养老服务、便民服务等多源、多种类的数据规范与融合技术,研发低成本、可移植、支撑网格化的社区服务支撑平台,在5个以上村镇社区开展综合应用。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2.村镇社区治理与事务管理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村镇社区对象管理及专门人群服务、政务服务、治安管控等方面的共性支撑技术,研究制定社区治理与事务管理服务指南及标准。研发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支撑新型农村管理服务的社区治理与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在5个以上村镇社区开展村镇社区治理与事务管理标准化试点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3.村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整合配置村镇内社会福利机构等各类资源,以及社区居家照看、健康咨询等居家养老服务支撑应用技术和便携式终端信息服务技术,研究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南及标准。基于社区服务支撑平台,研发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在5个以上村镇社区开展试点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4.村镇社区便民服务应用系统研究与示范

研究便民利民超市、便民缴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农业保险等方面的应用集成支撑技术,研究制定社区便民服务指南及标准。基于社区服务支撑平台,研发便民服务应用系统,在5个以上村镇社区开展试点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

申报要求

一、申报范围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的任务部署,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加强技术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重点解决战略性、综合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科技问题。申报范围以重大工艺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为重点,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项目推荐

请根据指南及相关要求做好项目申报的组织工作,并按要求填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申报单位需按要求完成网上申报,并通过各推荐单位报送正式文件。

推荐单位分为以下几类:

1.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主管机构;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

3.原部门转制成立的行业协会; 4.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中央企业;

5.经科技部批准试点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推荐单位应在本单位职能和业务范围内推荐,对所推荐项目推荐书的真实性等负责,推荐数额不限。

三、申报资质要求

1.申报单位应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同一项目只能通过一个推荐单位申报一次。

2.根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在研项目(课题)负责人不能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申报项目,不得因申报新项目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课题);项目技术负责人需为在职人员,限申报一个项目;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的申请项目和在研项目总数不能超过两个(2014年12月31日前结题验收的在研项目可不计入)。

四、组织项目的有关要求

1.申报单位应针对各领域明确的重点和目标组织项目。申报项目应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和考核指标,提炼出需要解决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突出研究重点。

2.围绕确定的研究目标组织研究队伍,鼓励跨单位、跨部门组织研究队伍,研究队伍要精干,结构合理,体现优势互补。鼓励产学研用结合,鼓励开展高水平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对于产业目标明确的项目,企业牵头优先考虑。

3.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左右。按指南三级标题(如1.消纳风电的热-电联合优化规划及运行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申报,无三级标题的可按二级标题的研究方向进行申报。

4.申报材料应如实反映申报单位的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以及参加人员的基本情况,如实反映申报项目与有关国家科技计划在研项目(课题)的关联。

5.本次项目申报时,不预先对申报项目设定预算控制额度,项目申报单位应根据项目研究实际需求,结合目前现有的支撑条件和自身情况,实事求是的提出项目经费需求。各单位提出的项目经费需求将作为立项评审的重要参考因素,以及立项后进一步细化编制项目概预算方案的重要依据。

6.申报项目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申请书的同时,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并说明理由。每个项目申请回避专家人数不超过3人。对于理由不充分或逾期提出申请的,不予考虑。

7.项目申报者应遵守《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察办法》,如有违规,科技部将记录在册,并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五、相关联系电话

1.能源、材料、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 联系人: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计划与监督处 马晓辉、蓝弘、雷瑾亮

联系电话:010-68339041、68342550、68351583 2.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及其他社会事业

联系人: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社会事业与区域发展处 王志强、张巧显

联系电话:010-58884824、58884828 3.人口与健康

联系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政策与协调处 邱宏伟

联系电话:010-88225161 4.农业、村镇建设

联系人: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综合处 王文月、孟艳萍

联系电话:010-68511848 5.科研条件

联系人: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清洁技术发展处 谢茜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指南 篇2

2013年6月,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典型建材产品绿色生产工艺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在西安启动。该项目由“水泥生产流程无铬化工艺关键技术与示范”和“陶瓷砖新型干法短流程工艺关键技术与示范”两个课题组成, 9个单位参与。

在项目启动会上,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处处长杨建坤从国家战略高度介绍了科技部组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意义, 并对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提出了要求。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徐永模从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方面介绍了建材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技术。他代表项目组织单位对各课题提出要求时指出:“本项目能够申报成功, 是中国建材联合会与各参加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 也是科技部对建材行业的信任。项目来之不易, 我们要珍惜, 精心组织、同心协力, 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以优秀的成果向科技部汇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典型建材产品绿色生产工艺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的启动, 对创新建材行业的绿色制造技术, 开发绿色环保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 实现建材工业清洁生产, 提升建材产品质量, 进而实现建材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 篇3

【关键词】演出效果;支撑技术;研发应用;项目实施;组织管理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4.09.009

【Abstract】The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process of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esentation of Performance Effect on the Key Support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was expounded here, the scientific method and operating experi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ing project management were explored, and measures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s in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process were analyzed, so as to further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of such projects.

【Key Words】performance effect; support projec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roject implementa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1 项目简介

近年来,国内外演艺场所越来越多地采用各种新技术装备,以求最大限度地增强演出艺术的创作力、感染力与保障力。在此需求推动下,舞台机械系统、舞台灯光系统、舞台扩声系统以及舞台监督与通讯系统等各项系统的设备及技术分别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迄今为止,应用于演出场所的这些技术系统都各自自成体系,不能统一地控制与协调,须经过人工指挥与干预,致使上述各系统的高新技术性能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从而使演出排练过程时间过长、进度过慢、投入过大、反复过多,演出过程的保障力差,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工作难度高。

随着文化事业的大发展,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趋于大规模化。如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盛大演出以及越来越多的各种秀场、文化主题演出场、特色文艺演出场、旅游剧场、杂技场等,都整合了多系统的技术装备,其中不乏数百台升降、平移、旋转等台类机械设备以及吊挂、飞行、空中舞动、场地及空间切换等上空机械设备,同时配以数目繁多的灯光设备、扩声设备、通讯设备以及海量的视频动画等,这就需要更高层次的控制系统来统一整合所有上述技术装备。因此,通过文化部科技司提出申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演出效果呈现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经专家论证科技部批准立项(项目编号:2012BAH38F000)。

“演出效果呈现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重点解决当前舞台运动、舞台灯光、舞台扩声以及舞台通讯等机、光、声、电各控制系统独立设置与协调困难的关键问题,通过研究现代舞台效果装备中基于运动效果呈现的关键技术、基于视觉效果呈现的关键技术、基于听觉效果呈现的关键技术以及基于通讯调度的关键技术等,研究效果装备集成系统融合控制关键技术等,构建舞台效果整装集成控制平台,并开展现代舞台效果装备集成系统中相关技术标准草案的制定,探索并构建可行的系统推广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开展系统推广示范应用,以真正实现演出效果呈现关键技术在舞台集成装备上的应用。

2 技术路线

组织项目实施的首要环节是制定科学详尽的技术路线,技术路线制定合理,方有预期成效,否则要走弯路,甚至会使项目夭折。技术路线同时又兼顾项目范围管理的功能。

2.1 规划总体路线

项目的技术路线按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调通”的总体路线规划,如图1所示。

首先,分解子项系统,根据现有成熟技术体系,明确界定各子项的要素及控制范围。

其次,深化分析各子项系统的控制对象及技术特性,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子系统构架,规划子系统为集控系统提供接口的程序,或改造现有技术构架以适应集控的要求。

然后,汇聚各子系统接口到集控系统,建立通讯协议,并上下调通。

最后,实施集控演示,模拟演出剧目,使舞台机械运动与灯光控制、扩声控制、通讯系统等统一调度控制。并可演示舞美设计、布景彩排的效果。

2.2 分解子项 界定范围

集控系统控制的对象是各个子项,这些子项按照相对独立的专业主要分解为以下各项:

(1)舞台机械运动呈现控制系统。其对象范围是一座场馆内所有有可能为演出做准备及参与演出的舞台机械设备的运动,包括台上机械、台下机械。其中包括调速设备、定速设备,不包括既不可能参与演出、也不可能为演出做装台准备的设备运动,如场外运景设备运动等。其控制设备为舞台机械控制柜、操作台以及网络传输系统。

(2)舞台灯光效果呈现控制系统。其对象范围是同一座场馆内所有有可能为演出做准备及参与演出的灯光视觉效果,包括各道面光、耳光、顶光、逆光、侧光、天(地)排光、追光、特效光以及LED灯光。其中包括可调光、不可调光,不包括其他普通照明,如化妆室、卫生间、过道照明等。其控制设备为舞台灯光控制柜、调光台以及网络传输系统。

(3)舞台扩声效果呈现控制系统。其对象范围是同一座场馆内所有有可能为演出做准备及参与演出的扩声听觉效果,包括台口中置扬声器(上下)、台口左右声道扬声器(上下)、观众厅环绕扬声器(上下层)、台唇补声扬声器、左右拉声像扬声器、台口侧独立超低频扬声器、地板流动返送扬声器、舞台固定返送全(低)频扬声器、舞台效果扬声器等。其控制设备为音频处理器、功率放大器、调音台以及网络传输系统。

nlc202309041322

(4)舞台通讯与监督系统。其对象范围是同一座场馆内有可能为演出做准备及参与演出的通讯、广播、视频监控等系统,该系统与上述3项子系统又有联系与沟通,同时也与总系统协调沟通。

(5)虚实交互舞台集成技术。其对象范围是同一座场馆内上述前3项子系统的场景动画视频与场景捕捉画面视频信息。与前4项系统融合嵌入。

(6)舞美设计与布景彩排是集控系统的应用层面,当集控系统构建完成时,该两项可以示范应用。

分解子项流程如图2所示。

2.3 解析子项 建立构架

解析子项的关键步骤是建立统一的时间轴坐标,将各个子项都纳入唯一的时间轴坐标中。时间轴坐标的响应源是演出剧目与演出场景序列,各个子项都要按该序列的每个节点准确响应,且使各自的实时功能发挥充分。(篇幅有限,详细的解析模型另文介绍。)

解析之后,各子项都明确各自的控制对象及参量,按照统一的时间坐标轴调试剧目与场景序列,调试无误后存储待用。

舞台机械运动控制系统构架、灯光效果控制系统构架、扩声效果控制系统构架如图3、图4、图5所示。舞台通讯与监督系统构架如图6所示。

2.4 汇聚集控 制定协议

各个控制系统按规定的格式向总控台发送演出时间序列数据表,总控台对收到的时间序列进行集成,生成可执行的指令序列(按时间排序)。在演出的过程中,总控台可根据演出的进度,在设定的时间节点向各个控制系统发送相关的指令。若演出要求需要对时间序列改动,通过人工干预等方式对时间序列进行重新编排。汇聚集控系统结构如图7所示。

总控台与各个子控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须制定统一的通讯协议。

协议的核心内容为:电气特性;标称工作特性;安全保护;传输数据格式;字段格式;复位信号;复位后标记;起始码;最大最小数据字段数;字段间的数据线状态;总控台特性;接收端特性等。

各个控制系统发送到总控制台的演出时间序列数据格式,按协议定义:

(1)控制系统编号:代表各个控制系统的编号,机械1、灯光2、音响3……等;

(2)启动时间点:单位为秒,浮点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3)CUE编号;

(4)CUE名称;

(5)CUE注释。

总控制台根据收到的各个控制系统的演出时间系列,生成指令系列数据格式:

(1)序号;

(2)时间点;

(3)控制系统类型;

(4)CUE编号。

协议的具体内容参照《WTST001-A集成控制系统数据传输协议》,另文介绍。

2.5 虚拟场景与实景捕捉

虚拟场景与实景捕捉另文介绍。

2.6 实施集控演示

总控台向各个控制系统发送指令支持人工发送和智能发送两种模式,而各个控制系统接收到总控台发送的指令后,可以人工操作,也可以智能操作。实施集控演示属于具体操作层面,本文不再赘述。

3 组织管理

课题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组织实施。本项目采用项目集成管理三角形法,如图8所示。

项目的范围、时间、费用为保证项目成果的三大要素,调整其中任一项要素,必然影响另一要素。在项目集成控制中始终注意保持三角形与项目圆相切。

本项目的范围管理已由上述技术路线包含,只是技术路线主要制定的是技术序列及技术措施,虽然包含了各阶段工作范围的界定,但范围变动的控制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技术,这一点不能忽视。

3.1 进度计划管理

项目进度计划是表达项目中各项工作(或活动)、工序的开展顺序、开始及完成时间以及相关衔接关系的计划。通过进度计划的编制,使项目实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进度计划是进度控制的依据。主要内容有:

(1)项目工作定义:项目工作定义就是识别为实现项目目标、完成项目可交付成果,项目团队成员和项目干系人必须开展的具体活动。每一项工作就是一个工作单元,它们有预期的历时、成本和资源要求。项目工作定义是项目进度管理的前期基础工作之一,它是项目管理者在已完成的项目范围界定工作的基础上,对项目范围的进一步细化。

(2)项目工作排序:项目有若干项工作和活动,这些工作和活动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即为逻辑关系。逻辑关系有两类,一为强制性逻辑关系,即为客观存在的、不变的逻辑关系。二为可变性逻辑关系,也称为组织关系。此类逻辑关系随着人为约束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施方案、人员调配、资源供应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优化工作之间的关系主要就是指这些可变的逻辑关系。在工作排序的过程中,首先应分析确定工作之间客观存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工作之间可变的逻辑关系。

工作排序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选择所需费用最少的排序方案;以缩短工期为目标,选择能有效节省工期的排序方案;优先安排重点工作,持续时间长、技术复杂、难度大的工作,为先期完成的关键工作;考虑资源利用和供应之间的平衡、均衡,合理利用资源。

工作排序应确定的主要内容:

①强制性逻辑关系的确定;

②组织关系的确定;

③外部制约关系的确定;

④实施过程中限制和假设。

(3)工作关系表示的工具和方法:先后关系图法(PDM,Pecedence Diagramming Method)是一种用节点表示工作,箭线表示工作关系的项目网络图,是大多数项目管理软件包所使用的方法。箭线图法(ADM,Arrow Diagramming Method)是一种用箭线表示工作,节点表示工作排序的网络图方法。

(4)工作排序结果:工作排序的最终结果是获得描述项目各工作相互关系的项目网络图以及工作的详细关系列表。项目网络图是表示项目各工作相互关系的基本图形,它包括了整个项目的详细工作流程;工作列表包含了项目各工作关系的详细说明,是项目工作关系的基本描述。

nlc202309041322

(5)项目进度控制:S型曲线反映了随时间进展累计完成任务量的变化情况,其绘制可以下式计算:

式中:Qj——某时间j计划累计完成的任务量;

qi——单位时间i计划完成任务量。

按各规定时间的Qj值,绘制S型曲线。利用S型曲线进行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比较。这里采用双S曲线(也称为香蕉曲线)比较法,如图9所示。

以最早时间和最迟时间分别绘制出相应的S型曲线,前者为ES曲线,后者为LS曲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每次检查的各项工作实际完成的任务量,计算出不同时间实际完成任务量的百分比,并在双S曲线平面内绘出实际进度曲线,即可进行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比较。比较法主要进行如下两个方面:

①时间一定,比较完成的任务量;

②任务量一定,比较所需时间。

若实际曲线始终在封闭的双S曲线之内,则属在控。若要在已完成任务量内考察最早、最晚时间之差;或在已花费时间内考察计划最大、最小工作量之差,可以结合图形计算。

3.2 费用管理

(1)项目费用包括人工、物料、设备、顾问费用、以及其他不可预见费等。影响项目费用的因素有项目工期、耗用资源的数量和价格、项目质量、项目范围等。可以看出,要实现对项目成本的科学管理,还必须通过开展对项目的工期、资源耗用和价格、质量和范围等要素的集成管理。

(2)项目资源计划的主要依据是工作分解结构WBS、项目工作进度计划、历史资料、项目范围陈述、资源安排的描述、组织策略等。项目资源计划的工具有资源矩阵、资源数据表、资源负荷图等。项目资源计划的结果是制订资源的需求计划,对各种资源需求及需求计划加以描述,资源的需求安排一般应分解到具体的工作上,这些结果主要用各种形式的表格予以反映。

(3)项目费用估算的主要依据是工作分解结构WBS、资源需求计划、资源价格等。为了计算项目各工作费用,必须知道各种资源的单位价格,包括工时费、单位体积材料费等。如果不确定某种资源的实际价格,就应该对它的价格作出估计。项目费用估算的工具和方法有类比估计法、参数模型法、自上而下估计法、自下而上的估计法等。项目费用估算的基本结果是两个方面:项目的费用估计;详细说明。

(4)项目费用预算的技术和方法与费用估计相同。项目费用预算的主要结果是获得费用曲线,费用曲线将作为度量和监控项目实施过程中费用支出的依据,通常的费用曲线与时间的变化关系是一条S型曲线。

(5)项目费用控制的内容和依据:费用控制主要关心的是影响改变费用曲线的各种因素,确定费用曲线是否改变以及管理和调整实际的改变。费用控制包括:

① 监控费用执行情况以确定与计划的偏差;

② 确认所有发生的变化都被准确记录在费用曲线上;

③ 避免不正确的、不合适的或者无效的变更反映在费用曲线上。

费用控制还应包括寻找费用向正反两方面变化的原因,同时还必须考虑与其他控制过程(范围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相协调。

(6)项目费用预测及偏差控制

项目成本预测的方法:在分析整个项目的实际成本绩效的基础上,利用挣得值预测项目或工作包的未来完工成本。预测项目未来完工成本(EAC,estimate at completion)的常用方法有两种。

① EAC=实际支出+按照实施情况对剩余预算所作的修改。

② EAC=实际支出+对未来所有剩余工作的新的估计。

利用这些方法可以确定预测成本超支或节约的具体数额大小,并以此为据,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和纠偏措施,使项目在尽可能节约成本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如当在预测项目的未来完工成本时,发现在指定报告期的一个小差异将会扩大成一个更大的成本超支,就表明需要立即采取项目成本管理的纠偏措施了。

项目实施成本控制中的偏差控制是在制定出计划成本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成本分析方法找出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间的偏差,并分析产生偏差原因与变化发展趋势,进而采取措施以减少或消除偏差,实现目标成本。

偏差控制的程序是首先找出偏差,然后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将成本偏差的原因归纳为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并用一定的计算方法从数值上测定各种因素对成本产生偏差程度的影响,据此找出偏差的产生是由哪种成本费用增加而引起的。

4 小结

“演出效果呈现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重点环节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同时注重项目质量保证的三大要素:范围、时间、费用。利用三角形法进行集成控制,项目过程始终处于动态监控状态。各要素均有合理的计划,同时不断地进行检测实际状况,通过计划与实际的比较,及时发现偏差、纠正偏差,使其始终处于在控范围,对于时间与费用的单项控制主要采用双S型曲线法,科学、方便、实用。另外,项目的风险管理和组织措施等,也都有详尽的规划和实时的监控。

注:此研究得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演出效果呈现关键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编号:2012BAH38F00)的资助。

参加本文内容研究的有:严华锋、魏发孔、谢海岐、田海弘、孙涛、姚亮、刘榛、杨岳军、宋耀军、崔建辉、杨卫国、盛明、黄学通、王荣安、朱国良、王栋、阮玉塘、徐浩翔、何晓新、周立峰、蒋松波、吴立锋等。

参考文献:

[1]丁士昭,等.工程项目管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段慧文,等. 舞台机械工程与舞台机械设计[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

[3](美)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王勇、张斌译.An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ANSI/PMI 99-001-2008,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指南 篇4

省科技厅关于印发《2009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指南》及组织申报项目的通知

各省辖市、县(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省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2009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主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部署,加快产业技术创新、企业自主创新与民生领域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省科技创新“八大工程”,针对安全、健康、环境、生态等热点民生问题,深入组织“科技惠民工程”,开展科技攻关,加强技术集成,进行工程示范,着力打造民生科技。现将《2009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指南》印发给你们,并就项目组织申报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支持重点

2009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围绕实施《江苏省高科技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技术纲要》、《江苏省科技惠民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主要按科技示范工程和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两类项目组织。优先支持列入“科技惠民工程”的项目;积极支持国家和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申报的科技示范项目。

(一)科技示范工程

1、重点支持围绕我省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以建立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技术应用体系为目标,在典型领域、典型区域,开展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工程示范的项目。

2、重点支持在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资源、改善民生事业等领域,地方党委、政府高度关注、对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的科技示范工程项目。

(二)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针对我省社会发展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新技术的科技攻关和应用示范,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并应用推广。主要支持对我省社会发展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关系民生、受益人群多、技术集成度高、行业或区域特点显著、具有在全省进行示范推广价值的项目。

二、申报条件

1、科技示范工程项目:(1)申报单位为项目建设与运行的主体,鼓励与管理部门、科研机构、有关企业联合申报;(2)申报单位为相关行业重点单位,具有实施项目的相应资质,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具备实施

示范工程的组织能力;(3)项目负责人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协调能力;(4)主管部门配套经费与省拨经费比例不低于0.5:1,申报单位自筹经费与省拨经费比例不低于3:1。

2、关键技术应用研究项目:(1)申报项目科技含量高、可操作性强、对我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推广价值;(2)申报单位须是在我省注册的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科研机构,项目须有明确的应用示范地或技术应用单位,且在本省境内;(3)项目第一负责人须是在职人员,并确保在法定退休年龄前能完成项目任务。(4)鼓励各主管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资金匹配,对能承诺配套资金的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

三、组织方式

为探索省管县体制下科技项目的组织形式,提高项目申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09年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实行先会商后申报的组织机制。项目组织部门根据本通知要求,组织有申报意向的单位先报送项目简表(附件2)及2008年财务报表(事业单位除外),项目组织部门对申报的项目进行汇总,并填写申报项目汇总表(附件3)。省科技厅对项目进行形式审查或省市会商。审查或会商通过的项目,由项目主管部门通知申报单位报送正式材料。

申报项目由各市、县(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审查并推荐;在宁部(省)属高校、省属单位的项目由省主管部门审查推荐,其余在宁单位的项目由南京市科技局审查推荐;试行计划管理单列单位的项目由本单位科技管理部门审查推荐。

四、申报要求

1、各项目主管部门要认真负责,严格把关。对本会商后正式申报的项目,进行认真审查,并填写《申报项目审查意见表》(详见附件4)。

2、项目申报单位必须保证申报项目所有提交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对弄虚作假、冒名顶替、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不端行为,一经查实,将记录信用档案,以后不再受理其申报各类省科技计划项目。同一单位不能将相同或相近研究内容的项目,在同一申报多个省科技计划。有在研省科技计划项目(不含指导性计划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不能申报本省科技计划。有应结末结、强制中止省科技计划项目或其它不良信用记录的单位或项目负责人,在限制申报期限内,不能申报本省科技计划。

3、项目申报不收费。从2009年起,省科技厅取消收取申报项目评估费。各项目组织部门要树立主动服务意识,积极为申报单位提供良好服务,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申报单位收取项目申报费用。

五、其它事项

1、项目申报书需在省科技厅网上填报、生成并打印,省科技厅网址:。2009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实行网上评审,附件和佐证材料需以电子版形式在申报书中反映。

2、申报材料统一用A4纸网上打印,并装订成册,一式两份(其中正本一份,副本一份,纸质封面,平装订)。产学研合作项目需提供技术应用合作协议。医药项目需提供查新报告。

3、项目预申报受理时间为2009年2 月19日—2月21日,逾期不予受理。预申报材料(申报项目汇总表电子版和纸质版、申报项目简表)一式两份统一报送至省科技厅社发处。

4、项目正式申报截止时间为2009年3月25日。申报材料(申报项目汇总表、申报项目审查意见表、项目申报书)一式两份统一报送至省科技计划项目受理服务中心。

联 系 人:省科技计划项目受理服务中心 孙 逊 陈钟文 联系电话:025-85485926 省科技厅社发处 丛兴忠 郦雅芳

联系电话:025-83363439

83214956 附件:

1、2009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指南 2、2009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申报项目简表

3、申报项目汇总表

4、申报项目审查意见表

二○○九年一月二十二日

附件1:

2009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指南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加快产业技术创新、企业自主创新与民生领域科技创新,按照《江苏省高科技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技术纲要(试行)》和《江苏省科技惠民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的总体要求,针对我省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综合示范和关键技术应用研究,深入实施八大工程,着力打造民生科技,为我省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的科技支撑。

一、示范工程项目

针对我省公共卫生、节能减排、公共安全、公众健康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综合示范,建设民生科技示范工程,建立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技术示范体系。

1001 农村急诊救治适宜技术及急诊服务体系应用示范

针对农村地区常见的急诊病种的快速救治需求,选择适宜县、乡、村居民看病的急诊救治技术服务包,以具有较好工作基础的县(市)为示范地域,以省、市级大医院为技术支撑,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县(市)的县(市)、乡、村三级农村急诊救治网络体系,建立规范化的农村急诊病种诊疗技术方案与服务指南,并开展应用示范。

1002 亚健康状态预防与改善的综合技术措施研究与示范

选择亚健康特定人群,综合利用现代医学、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等方法,依托亚健康专业门诊,针对性开展该类型亚健康发生、发展及预后规律研究,确立该类型亚健康状态参考诊断标准、早期干预措施和有效治疗技术及方法,并开展应用示范。

1003 江苏名老中医传统诊疗方法的技术规范研究及临床应用示范 充分发挥我省“孟河”、“吴门”医派的传统沉淀优势,选择中医特色优势病种,开展名老中医中医学术思想、临床治疗经验、传统诊疗方法的技术集成研究,建立名老中医独特的诊疗技术规范,并开展临床应用示范,形成现代、规范的传统名医传承、推广和创新模式,为我省传统医学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004 特色产业基地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工程

针对我省特色产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问题,以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以产业结构生态化为核心,开展特色产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应用,探索建立与产业特色相适应的节能减排模式,并建立覆盖全基地的示范工程。

1005 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节水技术集成应用与工程示范

选择我省新建大型(建筑面积不小于1.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按照国家绿色建筑的建设标准,开展太阳能、地热或水热、保温结构、建筑遮阳、雨水收集利用、中水回用等节能节水技术的集成应用,建立建筑节能65%以上的科技示范工程,为我省绿色建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1006 农林或生活废弃物生物质能源利用新技术应用示范

结合我省生物质能源发展的现实需求,开展适用于乡镇、集中或分

散居住乡村的农林或生活废弃物发电、供热、供气等生物质能源新技术应用,并建立示范工程,提出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的有效方法,探索建立生物质能源化的工程规范、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为开发利用农村新能源、促进农民增收提供示范。

1007 满足群众安全需要、面向基层警务机构的科技强警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示范

针对保障人民群众公共安全的科技需求,以全面开展“科技强警”示范县区建设为抓手,加强侦查破案、交通管理、治安防控、应急处突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开展满足群众安全需求、面向基层警务机构的公共安全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与推广,建立提升科技强警示范城市、示范区县、示范所队综合技防能力和水平的技术应用体系,为打造“平安江苏”提供科技支撑。

1008 地方社会发展重大科技示范工程

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确立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点工作部署,结合地方的一把手工程或为民办实事工程,以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节约能源资源、改善民生事业等为重点,结合当地社会事业领域的有关工程建设,组织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科技示范,建立对全省具有重要应用示范价值的社会发展科技工程。

地方社会发展重大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以县(区)为主申报,由省辖市统筹协调,申报材料需附当地党委或政府相关文件或决议和纪要。每个省辖市限报2项,根据评审结果和上年地方示范工程项目立项情况择优支持。

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申报条件:(1)申报单位为项目建设与运行的主

体,鼓励与管理部门、科研机构、有关企业联合申报;(2)申报单位为相关行业重点单位,具有实施项目的相应资质,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具备实施示范工程的组织能力;(3)项目负责人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协调能力;(4)主管部门配套经费与省拨经费比例不低于0.5:1,申报单位自筹经费与省拨经费比例不低于3:1。

二、关键技术应用研究项目

围绕我省社会发展领域的技术瓶颈,开展新技术应用研究与中试示范,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使科技进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一)生态环境

针对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生态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开展污染控制、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等应用研究与技术集成示范,为我省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2011 水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2012 重要水体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技术示范 2013 土壤污染控制和修复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2014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二)公共安全

围绕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保障公共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2021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危害分析、远程监控等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2022 重点行业劳动保护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2023 道路交通事故防范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2024 犯罪预防、控制、侦查等社会治安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2025 气象、火灾、地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防御及应急技术应用研究

(三)公众健康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影响群众健康的职业和环境因素,开展相关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为我省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20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与应急救援技术应用研究 2032 慢性疾病社区综合干预措施研究

2033 影响健康的环境致病因子监测与控制技术应用研究 2034 出生缺陷综合干预防治技术研究

2035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关键技术研究 2036 残疾人及病后功能康复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四)人居环境

针对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居住环境问题,开展人居环境污染净化与生态构建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为我省人民群众居住环境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2041 室内污染物监测与净化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2042 城镇生态环境构建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2043 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五)医药

围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需求,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和难治性

疾病的防治需求,开展新药创制研究、临床诊断试剂和临床医疗器械的关键技术攻关,并于3年内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批件或医疗器械注册证书,为增强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科技支撑。

2051 中药新药或天然产物新药的研究与创制 2052 生物技术新药的研究与创制 2053 化学药新药的研究与创制

2054 临床诊断试剂和临床医疗器械研究与开发

关键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申报条件:(1)申报项目科技含量高、可操作性强、对我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推广价值;(2)申报单位须是在我省注册的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科研机构,项目须有明确的应用示范地或技术应用单位,且在本省境内;(3)项目第一负责人须是在职人员,并确保在法定退休年龄前能完成项目任务。(4)鼓励各主管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资金匹配,对能承诺配套资金的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

主题词:科技 项目 申报 通知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08年1月22日印发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指南 篇5

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

(2012)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二○一一年八月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指南(2012)

农业

一、粮食核心区建设科技工程

1.农作物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 2.主要农作物简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 3.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4.粮油产后减损及绿色储运技术及物流配送技术研究; 5.新型农业机械新产品研制与开发; 6.中低产田改良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二、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

1.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及优良新品种引进、改良和快速扩繁技术研究;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高效安全养殖关键技术研究; 3.主要畜禽疫病防治技术及养殖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 4.新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中兽药产品开发; 5.畜禽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6.优质牧草新品种选育及生产技术。

三、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

1.动物胚胎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生物芯片对畜禽疫病诊断的研究、新型工程疫苗的研究与开发;

2.利用基因工程、细胞融合等技术培育改良农用酶优良产生菌、食用菌、农用益生菌、生防菌、保健益生菌、工程菌等; 3.数字化及智能化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 4.新型种质资源及基因创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四、农林生态安全与林果菜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

1.用材林的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稳定与定向栽培技术研究; 2.优质特色果树新品种引进、培育及综合配套栽技术研究; 3.特色林产品及其副产品加工技术研究;

4.特色花卉、蔬菜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及快速繁育技术研究; 5.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6.重大农林生物灾害的成灾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五、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开发 1.生物质能源关键技术研究; 2.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3.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等综合技术研究; 4.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

5.环保型新型肥料及农药创制关键技术及施肥、施药技术研究。

六、农村民生科技研究与开发

1.低成本乡村住宅节能减污设计及系列建材开发、筛选; 2.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3.农村防灾减灾技术装备开发及应用。申报要求:

1.济源市2项,漯河市、三门峡市、鹤壁市3项,其他省辖市5项,省直管县(市)1项; 2.省农科院20项、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和省科学院5项,其他2项; 3.河南农业大学20项,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和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5项,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及其他涉农院校2项,非涉农院校不受理;

4.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项,申报指标单列;

5.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含试点)、国家高新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超过3项,申报指标单列。

工业

一、装备制造工业及制造业信息化领域

(一)装备制造工业

1.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技术产品,可编程序控制器产品,基于PC的控制系统,车间级设备信息集成系统、专用控制装置、新一代的工业控制计算机、新型控制技术的前端研究;

2.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系统、数控加工技术及其装备、机器人开发及应用、激光加工技术及产品、电力电子技术和设备;

3.新型机械产品。机械基础件及模具、通用机械产品、新型机械产品的前端研究;

4.医疗仪器技术。医学影像技术、治疗急救及康复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专用网络环境下软件产品、社区医疗健康的数字化诊疗集成系统;

5.电力系统信息化与自动化。新型原理、新型元器件的电力自动化装置;电力系统应用软件产品;用于输配电系统和企业的新型节电。

(二)制造业信息化

6.产品设计的信息化及应用技术; 7.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制造过程集成化技术; 8.企业管理信息化; 9.制造过程中的信息化技术; 10.应用集成技术;

11.RFID技术开发与系统集成应用。

二、交通领域

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

2.乘用车、客车、专用车、载货汽车的整车设计开发能力及平台建设; 3.发动机、变速器、转向器、汽车电子等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开发; 4.鼓励排气净化、安全性、振动、噪声、平顺性等关键技术的研发; 5.机车及其关键零部件;

6.轨道交通装备、信号及监控系统;

7.电动汽车数据采集,测试评价、技术标准等研究。

三、有色冶金工业领域

1.铝合金冶炼及重大节能技术; 2.铝、铜、镁、钛精深加工技术; 3.铅、锌、钼、钨冶炼及精深加工技术;

4.非高炉炼铁、高效低成本洁净钢及纯净钢生产技术; 5.高档钢材及特殊大型锻材生产关键技术;

6.焦化产品回收、余热利用、铁合金和炭素等先进节能减排技术。

四、电子信息领域 1.集成电路设计; 2.高性能宽带信息网;

3.空间信息获取及综合应用集成系统; 4.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5.光传输技术及新型接入技术; 6.数字广播电视技术;

7.计算机软件和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 8.新型显示技术; 9.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

10.智能交通、信息安全和智能仪器仪表关键技术; 11.网络融合与数字媒体技术集成。

五、化工及非金属材料领域 1.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

2.离子膜烧碱新工艺、先进磷化工、缓控释肥料技术; 3.石化产品深加工新技术;

4.新型化学原料和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关键技术; 5.高性能工程塑料、专用树脂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关键技术;

6.化工清洁生产工艺和节能降耗技术、可再生资源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7.高性能超硬材料、特种耐火材料、功能陶瓷、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焊接材料、高性能耐磨材料及制品关键技术;

8.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信息与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六、新能源产业领域

1.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零部件; 2.多晶硅节能环保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太阳光伏电池关键技术; 3.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关键技术;

4.生物质气化、液化关键技术、生物质致密成型技术; 5.地热能直接利用技术及设备; 6.其它工业领域节能新技术与新装备。

七、轻工、生物、食品、纺织工业领域

(一)轻工

1.新型造纸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 2.家用制冷技术及设备研发; 3.新型玻璃生产工艺及设备研发; 4.数字化家电控制技术;

5.新型塑料、皮革制备及清洁生产技术。

(二)生物、食品 6.生物催化技术及产品; 7.微生物发酵新技术和新产品; 8.新型、高效工业酶制剂;

9.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及加工技术; 10.生物反应及分离技术;

11.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对食品工业原料品质进行改造;

12.绿色有机食品添加剂、食品专用天然保鲜剂、食品物流等关键技术; 13.绿色食品和功能食品研发及营养功能成分快速精确检测方法研究; 14.食品质量控制及安全体系建设; 15.食品行业综合利用及清洁、环保生产技术。

(三)纺织

16.高新技术纤维; 17.新型纺织机械;

18.节水印染、清洁生产及纺织节水减排新技术; 19.产业用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及新型高档服装面料; 20.服装设计、裁剪和加工智能化关键技术。申报要求:

1.郑州市、洛阳市和国家高新区各10项,其他省辖市(含省级高新区)各8项;各省直管县(市)各2项。

2.省科学院15项,其他省直部门(单位)各3项; 3.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含试点)各8项;

4.郑州大学20项、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各10项,其他本科院校各5项;

5.高新领域的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及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各1项,申报指标单列。

社会发展

一、医疗卫生与健康

1.出生缺陷筛查新技术及产品研发; 2.全民科学健身专家指导系统; 3.精神心理疾病防治研究; 4.肺结核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 5.河南省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 6.干细胞治疗关键技术与相关产品的制备(重大); 7.心血管疾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 8.脑血管疾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

9.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早期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10.肝移植技术集成及临床应用研究; 11.中医药临床效应评价研究; 12.中药复方及有效成分的生物学评价; 13.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14.胃癌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15.中医儿科治疗新技术新方法; 16.中医骨伤病诊疗新技术、新方法。

二、生物医药与中药现代化 1.先进实用医疗器械研发;

2.新一代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及产业化; 3.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评价及示范应用;

4.创新药物研制(化学、生物药、中药各支持1个); 5.中药材(裕丹参、柴胡)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及示范;

6.药物大品种二次开发(单品种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化学、中药各支持1个)(重大); 7.地黄品种整理及新品种选育; 8.女贞子化学成分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 9.地黄病害防治技术。

三、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

1.瓦斯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及装备; 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装备; 3.辐照农产品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4.网络安全预警技术及产品; 5.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技术; 6.极端天气事件预测技术及系统;

7.水利基础设施除险加固技术集成与示范(重大); 8.地震预测预报技术。

四、资源综合开发与高效利用 1.工业节水技术;

2.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3.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4.赤泥综合利用技术; 5.地热资源利用技术;

6.复杂难处理金属矿高效分离提取技术; 7.秸秆清洁水解生产柴油代用燃料(重大)。

五、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1.污泥安全处理及资源化; 2.饮用水净化技术;

3.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4.重污染(发酵)行业清洁生产及自动控制(重大); 5.室内空气净化技术及产品开发; 6.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评估; 7.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

六、城镇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物流电子定货系统及数据仓库技术; 2.村镇低成本自助建造技术;

3.夏热冬冷区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及示范(重大); 4.重点文物保护关键技术;

5.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体制机制研究; 6.低碳技术的综合集成与示范(实验区); 7.重点景区数字化管理技术。申报要求:

1.每个领域下设若干方向,每个方向(除标明外)支持一个项目。此次申报按项目申报,并需要申请书封面注明所属领域和方向;

2.每个申报主体对一个研究方向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不能超限额申报;

3.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对技术创新联盟申报的项目优先支持。重大项目鼓励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申报。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指南(2012)

农业

一、生物种业及先进种植养殖

1.高产、优质、高抗粮棉油作物新品种及高效安全生产集成配套技术;蔬菜、果树、花卉等新品种及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设施化生产技术;优质生态林、经济林、用材林、牧草等新品种培育及管理技术;

2.农林作物种子与种苗规模化繁育、种子综合加工、质量检测技术和种质资源检测保护技术及产品;

3.优质抗病畜禽、水产、特种养殖新品种及快速扩繁、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和质量控制技术;

4.动物胚胎高效生产及移植配套技术,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与产品,功能、环保型饲料生产技术与产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评价、检测、安全预警技术及产品。

二、食品、农产品及林产加工

1.特色粮油食品、果蔬食品、畜禽、森林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方便、营养、健康食品加工技术与设备;

2.食品及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成套技术与装备;

3.主要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评价、检验检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4.鲜活农产品贮运保鲜与物流配送技术与设备; 5.绿色物流集成技术与配套装备。

三、新型农药和肥料

1.生物型杀菌、杀虫、除草、灭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技术及产品; 2.植物微生态制剂生产技术与产品; 3.新型高效低毒农药;

4.生物、有机、缓释控释等新型环保肥料的生产技术与产品。

四、农机装备及农业设施

1.农作物、牧草、林果收获、清选、加工设备;

2.新型农田作业机械、设施栽培技术装备与高效、精量施肥、施药机械和设备; 3.新型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以及牧草、饲料加工、林产机械和技术装备。

五、生物质资源利用与生物能源

1.秸秆、稻壳等农林生物质能转化、生物基材料开发和农村节能技术及设备;

2.农林生物质收储运、预处理、固体成型燃料高效燃烧、高效热解气化及干馏等技术及设备; 3.大中型沼气综合开发配套技术及设备,农村节能技术与产品。

六、农业生态及乡村环保

1.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与修复、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利用技术,水土保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草)与荒漠化治理、山区综合开发以及不同区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2.水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灌区节水以及雨洪资源利用技术与产品;农田水利、农作物高效节水、保水、输配水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农村饮用水安全新技术及设备;

3.农田保育、中低产田改造、耕地改良与保护性耕作技术;新型土壤调理剂、土壤改良剂、水土环境修复制剂等的生产技术及产品;

4.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治理技术与设备,农村污水、垃圾、畜禽粪便等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设备。

七、动植物保护及防灾减灾

1.动物传染病、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高效特异性疫苗生产技术及产品;高效安全新型兽药、兽医器械生产及产品质量监测等技术与产品;畜禽水产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诊断、应急处理技术及配套产品;

2.主要植物病虫害及抗药性检测、诊断技术与产品;农药高效安全施用技术与设备; 3.森林火灾监测、预警、防控技术与产品。

八、林木资源培育及林产加工

1.林、草高效、定向培育及管理技术; 2.林木资源利用技术及产品;

3.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及产品; 4.人工林木材改性处理技术与产品; 5.林化产品加工技术及产品。申报要求:

一、支持对象

1.项目承担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在河南省内依法登记注册,内资或内资控股。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产权清晰,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申请支持的项目必须在其法人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之内。二是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业务,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有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农业科技开发业绩,并有持续创新的意识。三是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企业资产负债率不超过60%。

2.申报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必需是列入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攻关等计划项目取得的成果。二是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含量高,创新性较强,知识产权清晰,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三是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有较大推广应用潜力和工业化生产前景的成熟配套技术。四是涉及到需要行业管理部门审核的成果,必须经过主管部门或其指定的法定资质机构审定或出具有关检测证明。

3.成果时限。申请转化的成果(品种)须是2009年1月1日后鉴定(审定)的。

二、不支持的对象

1.不支持的单位及人员。注册资金少于50万元的企业;国家或河南省成果转化计划(农业领域)项目未结题验收的项目承担人。

2.不支持的项目。一是不符合国家及我省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不清晰或有权属纠纷的项目。二是无自主创新的单纯技术引进项目,低水平重复、单纯扩大规模或基本建设的项目。三已列入省及国家科技计划并得到省或国家科技经费支持的、目前尚未验收的项目。四不属于《201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支持范围的项目。

三、指标数量

1.省辖市2项,省直管县(市)1项;

2.省农科院5项,其他涉农省直部门(单位)2项; 3.河南农业大学5项,其他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2项;

4.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项,申报指标单列;

5.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含试点)、国家高新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超过3项,申报指标单列。

工业

一、电子信息领域

1.软件。系统软件、支撑软件、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计算机辅助工程管理软件、中文及多语种处理软件、图形和图像软件、金融信息化软件、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软件、电子政务软件、企业管理软件等;

2.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产品设计技术、集成电路封装技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开发技术等;

3.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及终端技术、各类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关键部件、网络技术、空间信息获取及综合应用集成系统、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传感器网络节点和软件及系统等;

4.通信技术。光传输技术、小型接入设备技术、无线接入技术、移动通信系统的配套技术、软交换和VoIP系统、业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宽带移动通信配套技术等;

5.广播电视技术。演播室设备技术、交互信息处理系统、数字地面电视技术、地面无线数字广播电视技术、专业音视频信息处理系统、电台和电视台自动化技术、网络运营综合管理系统、IPTV技术、高端个人媒体信息服务平台等;

6.新型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发光技术、片式和集成无源元件技术、片式半导体器件技术、大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中高档机电组件技术等;

7.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测评类、安全管理类、安全应用类、安全基础类、网络安全类、专用安全类产品技术等;

8.智能交通技术。先进的交通管理和控制技术、交通基础信息采集、处理设备及相关软件技术、先进的公共交通管理设备和系统技术、车载电子设备和系统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控制与综合调度技术等。

二、生物技术领域

1.生物催化技术及产品。用于合成精细化学品的生物催化技术、新型高效酶催化剂品种和新用途、新型酶和细胞固定化方法及反应器、生物手性化学品的合成、生物法合成多肽类物质、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糖类和糖醇类等;

2.微生物发酵新技术和新产品。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新产品及其化学改性新产品、高附加值氨基酸、核苷、有机酸和多元醇等新兴生物发酵制品的生产工艺改进和新技术开发、微生物发酵新技术和新型反应器、新功能微生物的选育方法和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新方法以及采用代谢工程手段提高发酵水平的新方法、传统发酵产品的技术改造和生产新工艺等、重大发酵产品中可提高资源利用度、减少排污量的清洁生产新技术和新工艺等;

3.新型、高效工业酶制剂。洗涤剂酶制剂、纺织、造纸和皮革用酶、环保处理用酶、生物新材料用酶、生物新能源用酶、食品生产用酶、有毒物质降解用酶等;

4.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及加工技术。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新技术、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合成、化学改性及深加工新技术、天然产物中分离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高效分离纯化技术集成及装备的开发与生产等;

5.生物反应及分离技术。高效生物反应器、高密度表达系统技术、大规模高效分离技术、介质和设备、大型分离系统及在线检测控制装置、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产品专用分离设备;生物过程参数传感器和自控系统等;

6.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领域的应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及其产品、新型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生产的关键技术升级及其装备开发等。

三、新材料领域

1.金属材料。高档钢铁材料及制品、铝、铅、锌、镁等有色金属冶炼节能技术、铝、镁、钛、铜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技术、低成本、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等;

2.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超硬材料、优质高效特种耐火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纳米材料等;

3.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新型纤维材料等;

4.化工材料。现代煤化工、新型石油化工、新型盐化工、精细化学品等。

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1.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技术产品、可编程序控制器产品、新一代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基于PC的控制系统;专用控制装置、面向行业的工业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2.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新型自动化仪表、面向行业配套的传感器、新型传感器、微系统产品、科学分析仪器、检测仪器、精确制造中的测控仪器等;

3.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系统、数控加工技术及装备、机器人开发及应用、激光加工技术及产品、电力电子技术和设备、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关键工艺与装备、纺织行业专用设备、轻工行业专用设备等;

4.新型机械产品。机械基础件、通用机械、专用机械等;

5.电力系统信息化与自动化。采用新型原理、新型元器件的电力自动化装置、采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提高设备性能及自动化水平的产品、用于输配电系统和企业的新型节电装置等;

6.制造业信息化。产品设计的信息化及应用技术、基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制造过程集成化技术、企业管理信息化、制造过程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集成技术等。

五、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

1.纯电驱动汽车。车用驱动电机技术、驱动电机控制技术、车用动力电池技术、整车控制技术、强电安全防护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热量管理技术等;

2.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耦合技术(发动机-电动机)、动力系统控制技术(发动机-电机联合控制)、动力分配系统等;

3.公共平台技术。充/换电系统关键设备研发;

4.节能净化。汽车轻量化及回收再利用、国IV、Ⅴ标准节能发动机及配套零部件、高效内燃机技术、排气净化、汽车通用节能技术、高性能低噪声低阻力轮胎等。

六、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

1.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和相关产品。

太阳能。高效、低成本、低污染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新型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与输配电网并网的光伏发电设备技术与产品、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相关产品、高倍聚光光伏发电技术及相关产品、太阳能中高温热利用、光伏发电等综合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等;

风能。适应我国气候、环境条件和制造水平、满足电网友好型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技术与产品、风电场远程监控系统、风功率预测技术、低电压穿越技术、大功率变流技术、风电功率波动规律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风电友好接入电力系统及调度匹配软件等配套技术与装置、提高风能发电质量、风电能的高效储存与转换的新技术与装备等。

2.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和相关产品。

高性能绿色电池(组)及其相关产品。便携式电器用高性价比绿色二次电池(组)技术及其相关产品、锂/亚硫酰氯电池等新型绿色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先进绿色电池材料制造工艺与生产设备等;

新型动力电池(组)与储能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镍氢动力电池(组)技术及其相关产品、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技术及其相关产品、新型储能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电池管理系统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动力与储能电池高性价比关键材料等;

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小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直接醇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微型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等;

超级电容器与热电转换技术及其相关产品。新型高比能、高功率超级电容器相关产品、关键材料及制造技术、新型热电材料及热电转换技术等。

3.高效节能技术和相关产品。

工业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的回收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支持电力、冶金、石化、化工、建材、纺织等高能耗工业的余热回收和能源梯级利用的相关工艺及设备等;

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及相关产品。电力、冶金、石化、化工、建材、纺织等行业,优化设计、优化控制和优化运行管理等节能新技术的示范项目等。

七、创新资源服务

支持对产业技术提升和集群创新有较强示范、带动和促进作用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技术研发、检测检验、咨询培训、信息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社会发展 1.创新药物(人用)、医疗器械、诊断试剂(以上需要行业准许入证明); 2.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 3.水污染治理技术; 4.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5.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6.新能源(地热、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7.食品安全技术; 8.生产安全技术; 9.先进节能技术; 10.防灾减灾技术。申报要求:

1.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2.中药材种植技术必须有依托种植基地; 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指南(2012)

一、农业科学

重要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及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保护、评价和创新,重要农业生物生长发育规律及调控机制,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机理及预警、防治技术基础研究,作物抗逆机理与环境调控,动物重大疫病致病机理、预防与控制及营养学基础研究,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不安全因素的产生机理和控制理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的技术基础,道地及大宗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基础研究等。

二、材料科学

耐火材料、超硬材料、镁、铝、钢等基础材料改性优化的理化基础、相变和组织控制机制、复合强韧化原理,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人工结构化和小尺度化、多功能集成化等物理新机制、新效应和新材料设计,复合材料微结构设计和集成制造,材料制备原理、新工艺以及结构、性能表征新原理,净成形工艺、先进材料的成型工艺及其成型理论,材料服役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性能演变、失效机制及寿命预测原理等。

三、信息科学

虚拟计算环境的机理,海量信息处理及知识挖掘的理论与方法,人机交互理论,网络安全与可信可控的信息安全理论,电磁波探测理论、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宽带信息网理论与工程,网络信息系统隐私保护关键技术,信息系统灾备与可生存性技术,公共安全应急平台建设,纳米尺度的集成电路技术等。

四、资源、能源科学

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原理和新途径,高性能热转换及高效节能储能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光电转换及储能技术科学问题,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的物理化学基础,生物资源化或生物炼制的基础理论,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等领域应用的相关技术标准、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重要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找矿方法等。

五、医药科学

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与细胞基础,神经、免疫、内分泌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理,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重大传染疾病的检测、预防和控制,组织器官的再生、修复、移植和生物相容性,环境对生物过程的干扰等。

六、其他

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具有显著的应用前景,研究基础好,创新性强的其他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项目。

申报要求:

1.现主持承担有国家973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以往主持承担过国家、省基础研究类项目未结题的,不受理申报。

2.郑州大学申报项目不超过30项,河南大学不超过15项,省卫生厅不超过10项,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中医学院、河南轻工业学院、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华北水院、中原工学院、新乡医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省农科院、省科学院不超过5项(以上均不含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

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申报项目数量不超过3项。其他确有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能力的单位不超过2项。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指南(2012)

一、自主创新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当前经济形势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应对当前形势的对策措施、推动科技创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二、产业发展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产业集聚区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三、企业创新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与技术转移、加快技术创新国际化、培育企业创新团队、加强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四、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加大惠民富民科技支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五、创新人才与政策环境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向企业集聚、健全科技创新财税和金融政策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六、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科技创新组织管理、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科技平台建设运行、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工作体系建设、软科学研究创新方法及政府公共管理等方面开展的软科学研究。

七、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突发公众事件处理、应急机制构建、社会舆情监测与调控、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建设等开展研究。

八、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

主要支持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路径、载体、措施、环境、机制等开展研究。申报要求:

1.2012年软科学指南列出的只是研究方向,申请人请参照指南细化具体研究课题,不得以上述指南方向直接作为研究题目;

2.同一个单位只能通过一个归口组织单位进行申报,项目组织单位为项目承担单位的上一级主管部门;

3.项目负责人须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含硕士),申报的课题与从事的工作相关;项目主要负责人必须有足够精力投入研究和管理,项目主要研究人员,要具有知识的互补性和研究专长的协调性。已经承担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未结项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同一个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1个项目;

4.软科学研究项目提倡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的联合,强调管理部门、研究部门和决策部门的联合;

5.省辖市不超过2项,省直管县(市)1项,省直部门(单位)不超过2项,省属科研院所不超过3项,省属本科院校不超过5项、专科学校不超过3项,其他单位1项;

6.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含试点)、国家高新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超过2项,申报指标单列。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指南(2012)

重点合作领域:

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产业;民生科技创新。申报要求

1.项目申报单位应为依法在我省境内设立,具有较强国际科技合作能力、科研条件和研发实力,并具备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内资或者内资控股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具备完成项目所需要的条件;且必须有配套资金投入,或其它渠道经费支持;

2.项目合作外方应为我国境外设立/注册的国外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包含港、澳、台(但可作为中方联合申报单位);必须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或较高的科研水平,并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特殊情况下,外方合作伙伴可以技术投入(包括专有技术和资料、先进仪器设备、国际顶尖人才等资源投入)的方式参与合作;

3.具有项目合作协议。前期基础条件较好,项目申报单位与外方合作伙伴有良好合作基础,应事先确定各自对合作项目的投入、分工及成果分享方式等并签署书面项目合作协议或意向书;

4.项目申请人每年只能申请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有在研(还未验收)国际合作项目的,不得提出新的国际合作项目申请;曾承担的国际合作项目验收未通过,或有其他违纪违规行为的项目,不得申报;

指标数量

1.省辖市2项,省直管县(市)1项,省直部门(单位)1项,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含试点)2项,国家高新区2项,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项;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指南 篇6

一、受理对像

市财政专项资金事前资助、按照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以下简称“合同”)规定应当申请验收的项目。

二、设定依据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科技创新规〔2012〕9号;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实施办法》,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科技创新〔2015〕267号。

三、验收方式

市科技创新委组织专家对项目承担单位(以下简称“承担单位”)进行集中答辩或者现场答辩。具体答辩日期和地点以市科技创新委事前通知内容为准。

四、申请条件

(一)合同到期申请验收

1.承担单位已按合同约定完成了研究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

2.承担单位在合同到期后6个月内,将纸质验收申请资料交至行政服务大厅市科技创新委受理窗口(以窗口出具的受理回执为准)。

(二)申请复议验收 / 9

1.承担单位已按《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复议验收通知书》要求补充、完善了相关资料;

2.承担单位在《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复议验收通知书》规定时限内,将纸质复议验收申请资料交至行政服务大厅市科技创新委受理窗口(以窗口出具的受理回执为准)。

(三)申请项目延期

1.承担单位为完成合同约定的研发任务,被迫延长开发周期,无法按期申请验收;

2.承担单位在合同到期前1个月之前,登录深圳市科技业务管理系统提交项目延期申请,经单位管理员审核通过后,将纸质申请交至行政服务大厅市科技创新委受理窗口。

五、申请材料

(一)合同到期申请验收应提交以下纸质材料 1.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原件。

2.主项目的验收通过证明复印件(仅限配套类项目,且主项目已经上级部门验收的提供)。

3.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原件(编写提纲见附件1)。4.证明合同技术指标完成情况的第三方检测报告复印件。其中,送检单位必须是合同约定的项目承担单位(承担单位为2家或2家以上时,必须由所有承担单位同时送检),检测机构必须具有相应检测资质。

5.合同约定了知识产权指标的,应提供知识产权指标完/ 9

成情况统计表原件(格式见附件2)。

6.合同约定了文章指标的,应提供已发表的文章复印件,文章未正式发表但已收到用刊通知的,应同时提供用刊通知和文章全文复印件。文章内容应与项目研究方向相关,致谢部分应注明项目编号。

项目组成员必须是文章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且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文章中标注的所属单位也必须是项目承担单位。仅以承担单位内设的实验室或其它内设科研机构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所在单位进行标注的文章不能作为完成相应指标的依据。

7.合同约定了专利申请、授权指标的,应提供专利申请受理回执、专利授权证书复印件。专利内容应与合同研究内容相关。项目承担方为单位法人的,该单位应为专利权人;项目承担方为自然人的,该自然人应为专利权人。

8.合同约定了软件著作权指标的,应提供软件著作权证书复印件。软件应与合同研究内容相关。项目承担方为单位法人的,该单位应为软件著作权人;项目承担方为自然人的,该自然人应为软件著作权人。

9.承担单位申请验收时上财务报告复印件。10.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项目专项审计报告复印件(限资助额大于或等于100万元的项目提供,格式见附件3)。

11.承担单位自制的项目决算表原件(限资助额小于100/ 9

万元的项目提供,格式见附件4)。

12.合同有延期,以及负责人、指标、设备采购预算等变更的,应同时提供我委同意变更的书面批复或加盖我委公章的变更申请纸质资料复印件。

13.合同约定了人员培养目标的,承担单位应对照下列情况提供相应证明。

1)培养人员为在校学生的,应提供相应数量的培养人员名单、学位证书、技术职称证书,以及学生所在学校出具的委托培养证明(含培养机构名称、培养人员名单,并加盖学校公章);

2)培养人员为非在校学生的,应提供相应数量的培养人员名单、学位证书、技术职称证书,以及被培养人员合同执行期第1个月和最后1个月的社保清单(加盖单位公章)。

14.合同约定了新增就业人数目标的,承担单位应提供申请立项前1个月(即纸质立项申请资料交至行政服务大厅窗口前1个月)的社保清单,以及合同执行期内每季度最后1个月的社保清单(加盖单位公章)。

15.资助金额大于等于100万元或小于100万元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分别按照《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专项审计报告(模版)》(本指南附件3)或《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决算表(模版)》(本指南附件4)中的预算支出情况明细表填报的数据,提供所有预算支出科目的支出证明。这些证明包/ 9

括以下内容(超过10项的,仅提供金额最大的10项即可):

1)承担单位与供货方或服务提供方签订的合同复印件; 2)供货方或服务提供方向承担单位开据的发票、收据复印件;

3)承担单位向供货方或服务提供方付款的银行转账凭证复印件;

4)供货方向承担单位提供的货物清单(含货名、型号、单价、数量等);

5)服务提供方向承担单位提供的服务名录(含服务名称、服务内容,收费标准、服务次数等)。

对上述材料存疑的,可参见附件5说明。

(二)申请复议验收时应提交以下纸质材料 1.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复议验收申请书原件; 2.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复议验收通知书复印件; 3.按复议验收通知书要求补充的材料复印件; 合同到期申请验收和申请复议验收的纸质材料装订要求如下:

1.一式二份,统一使用白色封皮,页码连续编写,按附件所列清单顺序胶装;

2.打印(复印)资料时请使用A4纸双面打印(复印),复印件需加盖申请单位公章;

3.书脊标注本项目验收(如2017年)及项目名称、/ 9

单位名称。

(三)申请项目延期的纸质材料要求,以深圳市科技业务管理系统(http://apply.szsti.gov.cn)申报单位人员登录页面右侧的“变更业务申请操作指引”为准。

六、申请表格

(一)合同到期申请验收

本指南规定需提交的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请登录市科技创新委科技业务管理系统http://apply.szsti.gov.cn/在线填报。其它表格、提纲等请从指南附件下载填报。

(二)申请复议验收

本指南规定需提交的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复议验收申请书,请登录市科技创新委科技业务管理系统http://apply.szsti.gov.cn/在线填报。

七、受理机关

(一)合同到期申请验收和申请复议验收 1.受理机关: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2.受理日期:全年受理。

3.受理地点: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行政服务大厅东厅11-12窗口。

4.联系人:吕睿、杨俊枫;88103477,88102191,88121260。

(二)申请项目延期 / 9

1.受理机关: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2.受理日期:全年受理。

3.受理地点: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行政服务大厅东厅11-12窗口

4.联系人: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合同签订责任人,联系电话(以合同为准,原8200XXXX、8210XXXX电话已改为8810XXXX、8812 XXXX)

八、决定机关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九、审定程序

(一)合同到期申请验收

申请单位网上申报—市科技创新委网上初审—申请单位向窗口提交纸质申请材料—市科技创新委对纸质申请材料进行核验—组织专家集中答辩或者现场答辩验收—审定验收结论—向社会公布验收结论

(二)申请复议验收

申请单位网上申报—市科技创新委网上初审—申请单位向窗口提交纸质申请材料—市科技创新委对纸质申请材料进行核验—组织专家复议验收—审定复议验收结论—向社会公布复议验收结论

(三)申请项目延期

项目负责人在业务系统中提交变更申请至单位管理员/ 9

—>单位管理员审核通过后提交申请—>变更申请人向市科技创新委窗口提交变更申请书的纸质材料(需单位盖章)—>窗口接受纸质材料后受理—>市科技创新委审定—>将审定结果告知申请人

十、对合同到期项目和复议验收项目的验收答辩安排 按照申请顺序,分批组织专家验收并审定验收结论。

十一、项目验收审定证件及有效期限 证件:验收证书。有效期限:长期有效。

十二、法律效力

(一)申请单位凭验收证书和合同期内相应票据,可按合同预算提取项目资助资金的保证金部分。保证金比例以合同约定为准。

(二)验收结论为“不通过”的,市科技创新委自公布验收结论之日起三年内不予受理项目承担单位(企业)或项目组成员(高校、科研机构)申请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资助,也不推荐其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十三、收费 不收费。

十四、年审或年检 无年审或年检。/ 9

关于未委托中介机构代办验收申请的声明

市科技创新委从未,也不会委托任何中介机构代办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申请。市科技创新委鼓励和支持项目承担单位自行申请项目验收,如在项目验收工作中发现项目承担单位委托中介机构代办验收申请的,将保留取消其后续获得资助资格的权力。

附件:1.项目实施总结报告编写提纲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指南 篇7

近年来,以分子标记、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分子育种技术已成为植物育种发展的重要方向,传统的“经验育种”正逐步向定向、高效的“精确育种”转化。在国际上,发达国家正对生物基因资源实施垄断争夺。目前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拥有全球70%以上的水稻基因专利,90%以上的玉米基因专利,80%以上的小麦基因专利和75%以上的棉花基因专利。

尽管目前我国获得的基因专利总数约7000件,不足美国的10%;但在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支持下,我国在植物分子标记、转基因、细胞工程育种领域已取得重要进展。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成果显着。2001年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张籼稻全基因组工作框架图,2002年12月完成了籼稻品种9311的全基因组“精细图”的测序,并预测出约6万个水稻基因。随后完成了粳稻(日本晴)4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精确度为99.99%,覆盖染色体全长序列98%,是国际上最先完成精确测序的两条水稻染色体之一。目前我国已获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病虫、抗逆、抗除草剂以及与产量、品质改良相关新基因400多个,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精细定位了一批重要性状基因,植物分子标记育种技术已进入实用阶段。建立了开发重要性状基因标记的技术和设施平台,以标记选择为主要技术培育的新品种已开始在生产上应用。“十五”期间,定位与控制主要植物重要性状相关基因(抗病、抗虫、品质等)200个以上,开发出一批实用的分子标记。建立了滚动回交与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育种技术,成功选育出一批优质抗病新品种。

——转基因育种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及花粉管通道法初步建立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主要作物转基因技术体系,在无选择标记、选择标记基因删除和目标基因产物定时降解、植物组织特异性表达等核心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抗黄枯萎病棉花、抗病虫水稻、抗除草剂水稻等均取得了重要成果,培育出转基因棉花新品种108个。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趋于成熟并在品种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几十年努力,加倍单倍体、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染色体工程等技术已趋于成熟,选育的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新品种种植面积超过2亿亩。通过改变细胞代谢途径,培育出具有应用前景的细胞工程植物体。在植物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应用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智力支持 科技支撑 文化引领 篇8

几代黑大人以服务和引领龙江经济文化发展为神圣使命,创造了辉煌的历史。68年来,黑龙江大学共为祖国培养了13万各类优秀人才,他们中近80%留驻龙江、扎根黑土,奋战在各条战线,为黑龙江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设高教强省战略的实施为黑龙江大学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作为在服务龙江方面具有传统优势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龙江人民子弟校”,黑龙江大学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确定了高水平大学和高教强省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加强内涵建设,将高教强省与“211工程”建设有机结合,在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建设现代化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同时,努力增强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边疆文化大省建设提供高端人才的支持、以科技为支撑并以文化为引领,切实把人才、科研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黑龙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坚持“教学、科研、学科”内涵发展模式

在落实高教强省规划过程中,黑龙江大学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遵循“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以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发展的原动力,将高教强省和“211工程”建设两项内在统一的战略任务紧密结合,全面提升黑龙江大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为先导,以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加大投入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保障,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落脚点,充分发挥黑龙江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作用,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强省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走“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道路,教学是基础,提高质量、凝炼特色是关键;科研是支撑,提高水平、突出应用是关键;学科是龙头,提升层次、优化布局是关键。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建设好一流高水平学科专业。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形成一流学术团队、产出一流成果、培养一流人才。

依托优势学科项目建设高水平学科专业

近年来,黑龙江大学把握国内外学科发展的趋势,立足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地方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集合优势,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优势学科为龙头、特色学科为支撑、社会急需学科为动力、新兴交叉学科为生长点的学科建设模式,多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学科建设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高教强省规划实施以来,黑大围绕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6大产业群,结合学校学科现有条件和发展优势,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为依托,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好俄语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与应用,法律与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哲学与文化建设,纳米化学与器件材料学等具有龙头作用的特色优势学科建设项目。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核心,实现重点突破,以此带动相关学科乃至黑龙江大学整体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大幅增强学科团队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努力提高为我省石化、能源、医药等产业群直接服务的能力,全面增强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力,形成直接服务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重大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基地,加速为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的步伐,催生一批在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全面带动现代化高水平大学建设,有力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建设开发提供优质服务。

催生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

近年来,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名师工程”、“博士工程”、“骨干工程”、“青师工程”等措施,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有了较大提升,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逐步改善,在承担高层次项目、奉献高水平研究成果、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形成了“用感情留住人才,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竞争激励人才,用待遇保障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学缘、年龄结构日趋合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 045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525人,正高职教师287人。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总数的42.93%;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总数的82.10%;具有外校学缘的教师占总数的67.33%。

面向龙江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学校以提升人才队伍的服务性和应用性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学科队伍结构,强化团队科研实力,通过学术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引进和培养计划及创新团队培育计划,打造和培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人才队伍,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高端智力支持、科技支持和文化引领。一是通过“长江学者”、“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培育机制,努力引进和培养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学术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和后备带头人,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提高相关学科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层次,促进特色优势学科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通过“博士工程”等创新与合作机制,加快中青年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步伐,为学科建设和服务计划培育大批学科梯队的青年储备力量,为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 三是通过创新团队培育计划,以建设高水平大学为契机,以争取承担国家、省重大科研项目为方向,围绕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和高教强省服务计划,培育5~10个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的高层次优秀创新团队。

瞄准特色产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强化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人文社科基地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瞄准带动龙江经济发展特色的产业,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建设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平台。与企业共建构筑产学研联盟,提高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在高端重点实验室和基地建设上,加大对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哲学研究基地、省高校研究基地以及校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力度。争取在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基础上,再建成1~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争取在黑龙江大学生物工程研发中心和黑龙江省农药工程研发中心的基础上建成1~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基地建设上,继续优化学科梯队,大幅提高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保持在省内龙头优势的地位。从已有的省级重点创新平台中选拔若干相关优势学科,进行人才队伍、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凝炼研究方向、突出研究特色、提高整体领先水平、形成省内龙头地位,积极建设和培育2~3个省级重点创新平台向省部共建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基地冲刺。争取在原有的10个校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5个,建成省级工程中心和省高校工程中心2~3个。

在校级重点实验室和基地建设上,通过滚动评选,对新增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基地予以重点培养建设,扩展校级创新平台数量,逐步增强人才队伍梯队实力,培育出特色和优势,带动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上水平、上层次,逐步达到省内领先水平,为省级重点学科提供充足储备力量。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构筑支撑龙江发展项目群

近年来,黑龙江大学紧紧围绕黑龙江省地方发展建设战略需求,依托化学化工、工业催化、电子工程、电力控制、软件工程、生物工程等领域产生和正在形成的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双方的优势,通过与企业直接对接的方式将一批较为成熟的科研成果,直接在企业中实现产业化, 形成项目生成、研发、实施的良性循环。近年来,我省企事业单位委托黑龙江大学项目267项,项目经费逾2 100万元;委托黑龙江大学校办产业项目1 193项,项目经费逾3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生物技术领域,根据我省发展绿色食品、建立生态省战略,加强生物技术研发领域建设,重点推进生物L-乳酸系列产品开发生产项目、新型微生物3次采油的应用研究推广、抗癌药物紫杉醇的效价提高和产业化发展,预计经济效益达10亿元以上。在化学化工领域,重点推进先进功能材料、农药、环境影响评价和清洁生产等项目产业化,如“莎稗磷除草剂”、“新型胶印油墨连接材料”、“可体内降解骨固定材料的合成”、“小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等。在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进一步扩大IC卡税控电脑加油机、电力电子器件在新型电源设备中的应用等项目产业化;在水利工程领域,围绕我省三江、松嫩两大平原开发建设和年产千亿斤粮食项目,研究农业节水灌溉理论与方法、松嫩平原荒漠化机理与防治技术等,为中低产田改造,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田和农田节水、稳产高产提供保障。在软件培训和服务领域,依托学校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科技实力,凭借省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新机遇,继续发挥在人才培训和软件外包方面15年来成果积累的特色和优势,充分挖掘学校软件园区潜能,打造省级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和软件外包基地。

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加强龙江公共文化建设

黑龙江大学始终关注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在经济建设、法律制度、社区文化、金融发展、宏观调控等民生及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了“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在地方政府的咨询和科学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五”以来黑龙江大学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9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项目3项、部委级项目6项,这些课题的研究为实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战略等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其中,赵传君教授提出的关于加快中俄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建议,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责成商务部认真研究该建设;李传勋教授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俄毗邻地区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研究”、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项目“中俄东段边界界务问题研究”等研究对我国东部边境的界定起到重要作用。

新时期工作中,黑龙江大学提出进一步承担起引领、构建龙江公共文化建设的重任。

一是坚持“立足龙江,面向全国”,凭借俄语、哲学、法律、经济等优势学科、优势研究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如新农村建设、区域经济发展、能源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粮食与食品安全、文化产业的发展等,加速理论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为振兴龙江,实现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和智力支持。

二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校俄语、哲学、文学、满族语言等优势学科的龙头地位。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研究,引领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依托我校文化哲学、文学、新闻传媒等学科和研究的优势,加强对北大荒精神、闯关东精神、铁人精神等龙江特色文化精神及历史传统的挖掘、研究与宣传,加强我省文化精神的建设和传播,引领龙江公共文化建设,促进我省文化品味的提升;依托俄语和满族语言的学科和研究优势,加强龙江地域性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特别是俄侨历史文化和满族历史文化资源和文献的保护、开发,研究利用。以此促进文化研究开发与旅游、工艺品生产、文化展览、影视制作等文化产业的结合,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是积极挖掘人文应用学科的潜力,联合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等相关学院,充分利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学府书城等文化产业平台,打造集外语翻译、法律咨询、新闻传播、出版发行、广告动漫为一体的独具龙江气派和风格的文化产业方阵,推动建设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产品研发基地、动漫创意与制作基地、广告创意与制作基地、文化出版基地等,切实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支撑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文化产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我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上一篇:崇义县“四个加强”开创教育督导工作新局面下一篇:09年农业局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