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创新意识的例子

2023-0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具有创新意识的例子

图书编辑应具有的三大意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加工及应用成为决定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关键因素。作为知识密集型的出版业,从1949年建国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取得了蓬勃发展,无论是出版社、期刊社的数量,还是出书品种、印数和质量都已今非昔比,出版业正在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这当中“为人做嫁衣”的编辑自然是功不可没

一直以来,编辑被人称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精神生产的重要参与者”,也常常和图书“创意”(策划,设计,开发)、“选择”(选题,选作者和稿件审定)、“优化”(加工整理,质量的提高)、“组合”(编排,有序化)这些名词联系在一起。图书编辑是出版业整个经营活动的龙头,是图书艺术创意和质量把关的先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时代在变,尤其在面临知识经济和现代通讯技术革命挑战的今天,面对“入世”,作为一名编辑,除了具备传统意义上要求的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语言功底,娴熟的文字技巧,以及成功的社交能力外,如何在新环境中形成前瞻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图书出版,刚刚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又迎来了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的冲击,在体制更新,制度创新刚现曙光之际,又不得不面对“入世”的挑战,真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惑同在,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一名编辑,除了要具备责任意识,科技意识外,还应具备前瞻意识,即要有改革意识、市场意识和忧患意识:

改革意识 提高编辑积极性

在机制改革方面,要与国际接轨,对编辑专业人员要实行按能力、业绩的考核、聘任。能者上,庸者下,精简队伍,真正使业绩和分配挂钩,从一定程度上使编辑的积极性自主地得到提高。

在项目探索上,创建本社图书选题特色,规划——探索——积累——拓宽,形成本社自己的风格,“握紧拳头”,打破以前各自为政的局面,可以尝试在保持社部统一调度的前提下,把原有分散的情况发展为编辑部内人员通力合作;可以在淡化以专业分工为标志的编辑室功能的同时,在编辑部内组建策划室,审稿室,加上具有调度功能的编务室,形成新的编辑部运行机制。

在目标探索上,拓宽新的选题,追求精品意识,把握好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在两种导向的结合上寻觅精品传世的选题,组织优秀作者来实现,以提高质量,赢得市场,以创造精品获取效益。质量的提高是全面的,从内容到形式,从文章水平到编校装帧印刷,都应体现科学精神和文化底蕴,抵制粗疏之风。

忧患意识 化忧患为动力

进入新的世纪,编辑原有的那种墨守成规,坐等皇粮,不求发展,仅满足于低层次生存需要的意识,只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编辑应该看到,中国的出版业正在面临四大挑战:1、多种社会资本的挑战;2、知识经济的挑战;3、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4、网络时代的挑战。

随着出版业的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想方设法挤进出版业,企图染指出版业,以求社会平均利润,用“工作室”、“书店”的名义出书,二渠道钻空子出书等等,就是事实。我国进入WTO以后,虽然我们坚持出版单位的审批制度不变,外国人不得在国内开办出版社,但是,我们承诺在印刷,发行(主要是零售和批发)方面允许外资进入,这必将对我国的出版业带来冲击,国外的大型图书出版企业也已经把犀利的目光瞄准庞大的中国图书市场,本地市场危机四伏。在这样新的竞争舞台上,激烈地争夺作者,争夺读者的较量已经初露端倪。这对于中国的编辑们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了温饱型日子,如今,大海的波涛一旦涌入,江河上的“小舢板”还能再风平浪静地行进吗? “小富即安”成不了大事,“画地为牢”纯属自作多情,“墨守成规”等于慢性自杀。知识经济时代的编辑要化忧患为动力,放手发展,创造更多精品图书。

市场意识 两个效益一起抓

编辑必须有市场观念,这已经是毋庸争论。图书若不通过市场流通,什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可能变成现实,本是最简单的道理。但是真正的图书市场在哪里却并不是人人明了的问题。人们常常把书市,书展看作是图书市场的全部。其实,这仅仅是图书市场的表象,在这种市场上被看好的图书没有实现效益而变成库存的教训不断增加,不能不使人认识到,真正的图书市场存在于读者之中,只有读者的购买行为,才能真正实现市场效应,而且,有待发现和开发的潜在的图书市场,也只存在于读者之中。

我们称读者为上帝,就因为只有读者代表了给出版社以生命和活力的市场。对于图书来说,市场观念的根本应该是读者观念,通过强化读者观念来提升市场观念,应该成为谋求编辑工作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范开玉

第2篇: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1.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该同志能够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抓好分管工作。善于把握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规律,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在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上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在思想观点上,工作思路上,领导方法上勇于创新,牢固树立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2.具有扎实的工作作风。该同志能够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围绕农经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广泛接触干部群众,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善于集中群众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牢固树立了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开拓进取,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从不搞形式主义,拉花架子,真正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注重抓好作风建设,以严明的纪律,扎实的工作作风,果敢的办事精神,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信任,工作从不满足现状,主动往上抢,往前争,积极向高标准目标看齐,注重跟踪问效,工作有部署,重落实。

3.具有较强的廉洁自律意识。自己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始终按照《党政干部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注意自身良好形象,坚持率先垂范的做人准则,按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搞特殊化,凡是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正确行使人民付予的权力,自觉的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立,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和大局观念,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同志,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在干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第3篇:记者应具有的采访意识

怀疑意识。所谓“怀疑意识”是指在调查采访时,采访记者始终要保持一种警惕,不要轻易相信眼前看到的场景,耳朵听到的话语,用足够的怀疑来作出冷静的判断,尽可能采访到方方面面充分的事实和证据。对于记者来说,采访的过程是一次认知历险,他(她)必须不断地寻找细节和蛛丝马迹的线索,绕开对方设计的各种陷阱,戳穿各种假象和谎言,在怀疑中向真实挺进。最后的结论作出以前,是不能相信任何一个判断的。只有极致的怀疑意识才能“超强纠错”,只有不断的证伪才能证实。另外,作为一名记者就应该对一切寻常不寻常的事情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怀疑精神,新闻的产生不仅是新近发生的事情,还有是新近发现的。所以,作为记者应该要具有怀疑精神驱使其更深入的调查报道。,“怀疑意识”不仅是一种科学的调查精神,也是一种采访策略。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采访对象的怀疑,对采访内容的质疑,往往要找到灵活而聪明的方式,言语的表述还要遵循一些交流的技巧,不致造成太大的交流阻力。

职业道德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记者作为一种社会职业,传媒业作为一种行业,如果没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和工作规范,无法正常发挥传媒的社会职责,而社会也将失去公众与权力组织的联系、纽带。新闻记者是大众传播的主体,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为了使其在传播过程中保证公正,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只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才会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说记者的良好道德水准是促成大众传媒与社会良好互动性的必要条件。实际上记者要通过自己自身的力量作用于报道的对象,由于具备了特有的心理意识,就会通过认知、意识,思维不仅把握住报道对象的外在的特性,还可以深入到对象的内心。当记者在认识报道对象,控制报道对象的过程中,会使自身得到相应的改造和进步。

平等意识。这里所说的“平等意识”,就是指电视新闻记者以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与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摒弃因职业和技术优势带来的心理上优越感,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性思维方式,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新闻素材,和采访对象平等交流、进行创作的意识。在采访工作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是否进行平等的交流,往往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从记者的角度讲,要体现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首先就要以平等的心态、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和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思考问题,拍摄镜头,组织报道。要做到这些,记者在访问时的情感、动作、语言、身体姿态应随着被采访者的情绪波动而变化,要与被采访者保持人格平等,让被采访者真切感受记者是真诚可信的,从而达到沟通心灵的目的,或表示肯定,或表示鼓励,或表示同情,这样可以融洽采访气氛,容易达到更好的采访效果。

敏感意识。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新闻敏感。这种敏感使新闻工作者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和发掘新闻素材。有了新闻敏感意识,就能拥有判断某个事件是否可能引起读者兴趣的能力,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那个最重要,哪个次之的能力,判断某些看来无关紧要的线索,是否可能导致发现新闻的能力,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有哪些同记者已收集到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的能力

防范风险意识。在外人看来,记者是一个很酷很好很拉风的职业,但是,其实危险时刻围绕在记者身边。第一,新闻具有舆论监督作用,要批评一些政策不合理,往往要涉及到一些掌权者。因为政策和措施都出自他手,这就会造成被批评者及庇护者不愿合作而拒绝提供真实情况或知情者害怕打击报复而不敢提供真实情况,甚至歪曲事实的现象。要批评阴暗面或落后现象,往往会受到传统保守势力的责难、攻击,甚至报复。第二,改革开放呼唤记者的风险意识。改革需要攻坚,需要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落后的管理方法、僵硬的教条和束缚人们手脚的清规戒律作斗争,难度非同一般。而越有难度,越需记者旗帜鲜明的支持改

革,因而所担的风险也越大。如,你要批评医生看病不负责任,以后你看病就可能不方便;你要揭露某商店商品不合格,你就得避免“瓜田李下”的嫌疑,以免授人以把柄;你要报道犯罪分子犯罪事实,你很可能成为他们的眼中钉;你报道中在枝节上稍有出入,还可能被控告犯了什么诬陷罪。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就要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

第4篇:大学生应具有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它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情感与意志、法律价值观三大部分。法律认知是人们关于社会法律现象科学认识活动的结果,它是人们关于法的一般理论和法律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法律情感是指社会主体对法现象的主观心理态度或心理反应,是社会主体主张权利,为权利和法律而斗争的内在心理动力,是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法律意志是社会主体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斗争的主观心理基础,表现为主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畏强暴、不畏诱惑和胁迫的坚强的守法精神和护法品格。[1]法律价值观,包括法律评价、法律理想和对法律价值(如公平、正义、自由等)的理解与接受。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

(2)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很多大学生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会选择沉默,而不是去争取他们的利益。

(3) 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较为典型的就是马加爵事件,马加爵为了报复那些伤害他尊严的人,选择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

上述情况表明由于受社会负面文化和学生自身道德以及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面对这种情况,对大学生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势在必行。

二、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调查表明,28.49%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接受“法制教育”,其中有11.34%的人把自己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内容选定为“法制教育”;38.04%的大学生已明确意识到自己法律意识方面的不足,认为自己必须“积极学习法律知识”。[2]这表明,大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比较高,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基于此,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主要途径是:

首先,高校法律教育要回归重在素养的本位。即教育和人事部门必须努力破除就业至上的评价体制,要科学定位就业与学业、知识与素养的关系,重建就业与学业并重、学业优先,知识与素养并举、素养优先的评价体系。

其次,法律文明要对行为习惯起到培育作用。知识内化为素养要经历一个不断积累、逐渐形成行为习惯,由自在转变为自觉的过程。

再次,法律环境要形成无所不在的外部约束。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与整个社会的法律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为此,一要努力优化法律环境,有法必依,切实维护法律尊严;二要十分注重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屈服于特权,努力消除司法腐败。

据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法律意识表述为: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

注释: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12-13:73. [2]陈建新,袁贵礼.中国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透视.社会科学论坛,2002(4):89.

第5篇:做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同学们: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聪明,勤劳的民族,我们的祖先曾经为人类提供了开启世界文明之门的"四大发明",而在近百年来科学技术史上,却很少有中国人的名字。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这跟我们民族的创新能力下降有很大的关系。科学的本质是创新,那么创新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不做复制者,单纯的模仿不是创新,令人生厌的重复也只会造成原创力的降低。

创新不容易但并不神秘,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创新。当然知识越丰富的,他创新的机会就越多。可能有些同学会认为创新只是科学家才能做的事情,其实不是的。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有个叫李小曼的画家,他平时做事总是丢三落四,绘画时也不例外,常常是刚刚找到铅笔,又望了橡皮放在哪儿了。后来为了方便,他就把橡皮用铁皮固定在铅笔上,于是带橡皮的铅笔诞生了。在办了专利手续后,这项发明被一家铅笔公司用55万美元买走。这件事说明:只要做有心人,就可能会有创新。

人的创新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很多事实告诉我们:人的创新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大家从小就要敢于梦想,那些奇异丰富的相象往往会孕育成奇妙的创新。比如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就是源自童年时的异想天开。当然,梦想又往往和现实有着遥远的距离,所以大家还需要为实现梦想付出汗水,心血,把梦想当做自己生活的目标,每天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一点点缩短现实与梦想的距离,最终才能把梦想变成现实。只有超越前人的成果,不被权威的观点所束缚,不因眼前的困难而退缩,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同学们,希望你们不断在学习中创新,在生活中创新,在活动中创新,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6篇:做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401班的洪渤,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讲话内容是“做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相信大家都知道,6月1日历来是我们学校的科技节,科技节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又迎来了一个能让大家尽情发挥想象,动手实践创造的季节。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聪明,勤劳的民族,我们的祖先曾经为人类提供了开启世界文明之门的"四大发明",而在近百年来科学技术史上,却很少有中国人的名字。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这跟我们民族的创新能力下降有很大的关系。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那么创新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不做复制者,单纯的模仿不是创新,令人生厌的重复也只会造成原创力的降低。

创新不容易但并不神秘,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创新。人的创新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大家从小就要敢于梦想,那些奇异丰富的相象往往会孕育成奇妙的创新。比如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就是源自童年时的异想天开。当然,梦想又往往和现实有着遥远的距离,所以大家还需要为实现梦想付出汗水,心血,把梦想当做自己生活的目标,每天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一点点缩短现实与梦想的距离,最终才能把梦想变成现实。只有超越前人的成果,不被权威的观点所束缚,不因眼前的困难而退缩,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同学们!祖国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科技节的舞台已经搭好,帷幕也已拉开,希望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用激情和活力,用聪明和才智在科技舞台上尽情演绎,展现自己的特长;以睿智的科学思维和敏锐的科学眼光,积极地实践,大胆地想象,勇敢地创造成功,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第7篇:理论创新要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理论创新,是人们不断探索规律、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和运用规律的过程,是不断对以往的理论实现新突破和新超越的过程。对于我们党而言,理论创新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

理论创新是对时代课题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解答,理论创新成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课题,就会把思想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把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毛泽东同志曾说过,“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时代的发展总是不断提出新的课题,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进行解答;理论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具备“问题意识”,与时代发展同步,及时回应时代的呼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科学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在科学解答时代课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 理论创新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又在更高层面上指导实践。伟大的实践孕育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鲜明的主题。理论创新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把握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理论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揭示越深刻,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就越具有指导性,就越能够发挥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作用。邓小平同志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30年来,我们党不断总结和吸收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把握特点、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的相互促进中,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和发展已有理论成果中实现的,是继承和发展的有机统一。新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建立在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以前人的成果作为理论创新的起点,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我们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在变化,马克思主义也要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是有机统一的,发展才是最好的继承。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说过,“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我一定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理论创新的,我会勤于思考,认真学习和工作,争取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希望党组织帮助我实现我的理想。

此致

敬礼

上一篇:智慧智能家居下一篇:科技创新支撑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