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价值观感悟

2023-0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社会主义价值观感悟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感悟数学应用价值

在青岛版教材中,数与代数中的“解决问题”,呈现模式多样和充满生命力,在历来的学生学业检测中,解决问题又是必须要考查的,而这部分内容又是教师和学生双方最头疼又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标准的一个方面。

一、落实好基础知识教学,为学生分析能力奠基

定义、概念、法则、公式等是分析问题的基础。没有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分析问题就成了无源之水。而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能不能对问题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

例如:按1:100比例尺做出的比萨斜塔模型,高为54.5厘米。比萨斜塔的实际高度是多少米?对于这样的问题的分析,学生首先要明确概念“比例尺”的意义。试想,对“比例尺”毫不理解的情况下,怎样理解“1:100”?进而就无法分析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

二、重视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学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的训练,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中整数的乘除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提出问题”的训练。

(1)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的定价是48元,学校购进了26套。______?

(2)学校购进了26套《十万个为什么》,一共花了1248元,________?

(甚至可以把题设计得更为开放一些,让学生自己添加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3)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的定价是48元,_______,________?

这样设计,无疑让学生加深“单价”“总价”“数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已知单价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做到预知,进而提高有关对“购物”问题的分析能力。

三、适时引导,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1.精心设计引导环节,引发学生分析思考

分析问题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学习的起初阶段,学生未必就会主动地分析。这时,我们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例如在解决“给出速度和时间求距离”的问题时,为了探索其中的规律可作如下引导环节:

师:从“小明每分钟走60米”这个条件中,你能算出什么?

生:……(学生有可能答不出,需要教师更进一步的引导。)

师:从这个条件中你能算出2分钟行走的距离吗?

生:60×2=120(米)

师:还能算出多少分钟行走的距離?

经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最终明白,给出速度是可以算出一定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的。这样,当学生再次遇到给出速度时,就会自觉地想到所要求的问题可能是根据速度求距离,即使不是求距离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求得的距离去做进一步的分析。

2.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的联系进行分析,实现知识的转化

在数学学习中,利用知识的转化学习新知识是较为常见的思想。比如利用直观图进行分析,是进行分析问题实现知识转化的常见方法。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借助直观图进行如下分析:

师: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除此之外,你还能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联系起来吗?

(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纸片,动手拼剪。)

展示学生研究成果,并借助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1)剪拼出来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变了没有?

(2)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

四、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本身就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一种纯理论的东西,它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还原应用于生活。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很多是时时可见、可知,只是自己没有留心上升到理性的一种“熟而陌生”的旧知,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进行梳理与升华,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感悟,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购物付款时“付整找零”的经验,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题:“六一”节,李红的妈妈带了136元钱去新华书店买了99元一套精装本的《上下五千年》,作为送给她的节日礼物,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讨论该题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而首选的方法便是“先付100元,再用36元加上找回的1元钱”,而这恰恰就是“凑整简算”的思想,原先不易被同学们所理解的“思想”由于其生活经验的支撑得以主动建构。

总之,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既离不开课堂教学,也需要在课外实践中逐渐形成。既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现,又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学到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从而通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编辑 郭小琴

作者:张志鹤

第2篇:美的感悟与创造:科学教育视阈的艺术教育价值

摘要:科学教育教人求真,艺术教育教人求善。真与善之于人生,在由感悟科学美与艺术美而终向人生之大美。认知美、感悟美、创造美是人审美境界发展的三个层次递进的阶段,是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之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同旨趣。当前,学校教育特别重视科学教育,其中感性内容较之知性内容薄弱。艺术教育则是弥补当前学校科学教育重知性轻感性少悟性之不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科学美; 艺术美; 艺术教育价值

一、 科学教育价值旨趣的偏离:重认知轻体验少人文关怀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朵并蒂莲,而不是水火不容的两个敌对的领域,它们为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这样一个相同的目标,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进行着优势互补。爱因斯坦、达尔文等这些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的创造发明经历和谆谆告诫无不启迪我们,科学与艺术的碰撞点往往便是伟大发明出现的地方。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并没有很好地去理解这种观念,而是普遍地认为,艺术除了对人们的生活给予点缀之外,充其量只能算是科学的一种补充。当今教育,把科学认识和成绩的提高变成了最终目的。其实,当今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在理智训练与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发展。科学教育注重并擅长理智训练,艺术教育注重并擅长感情奔放,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同时接受两方面的教育,那么毫无疑问,教育任务就能够被出色的完成。柏拉图关于“教育的目的就是赋予身体与思想最完美、最理想的能力”的这个定义到今天还是适用的。

科学不是万能的,因而我们没有理由用科学的方法来代替一切、衡量一切。科学不能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是不确定的,而且人也是变化的,这样就无法对人的行为和态度作出精确的预测,甚至不精确的预测也难以达到。若是按照科学的观点来看待人生,也许人生就显得毫无意义,因为根据科学的分析,人只是一种物质现象,他的存在过程只是物质的新陈代谢过程而已,此外看不出有什么意义。人生意义的问题是不可能有终极答案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完全由个人自己的探索来得出。在这方面,要得出一个像科学定律那样获得较为普遍同意的结论是不可能的,所以科学在这里无能为力。

随着科学的发展,艺术被科学排挤到了边缘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这是科学精神过度膨胀的结果。人文学科大都不具有实用性,难以创造经济效益,且不能被实证,多局限于纯理论的和观念的领域,因而被人忽视是很自然的事。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所创造的两种真正强有力的认识自然和认识自身的手段。任何科学都不能代替凭借艺术所取得的东西,这便是人的内心世界。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是人类教育的两种不同形态,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仅有其中的一种是不行的,只有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才构成和谐美妙的人类思维和文化。想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来代替另一种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只有在另一种那里才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克服。

设若只有科学教育,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失去诗意,将变得毫无趣味可言。诗歌、绘画等艺术都将消失,我们平时的一些客气话、问候语也会变得没有意义,我们将丧失幻想的乐趣。可以想像,生活在一个绝对科学的世界里,必定是枯燥乏味的。同时,如果只有艺术教育,也是不现实的。一方面,人类不能仅仅生活在诗意和想像之中,人类毕竟是一种动物,他不仅要吃喝,还有尊严的需要,还要追求更高级的生活,他还有好奇心和控制欲,有无限扩张的欲望——这是不能被去除的,因而他不可能摆脱物质生活,这就需要科学这种实用理性或工具理性;另一方面,科学既然已经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就不可能再退回到原始的物我不分或科学不发达的状态,不可能将现有的科学消灭掉。

由上述可知,科学与艺术具有某种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关系。相互补充,是因为它们各有长短、各有不同,是因为它们任何一方都不是万能的;相互制约,是因为它们各自朝不同的方向甚至是相反的方向发展,艺术天生具有反科学的倾向,而科学也具有反艺术的倾向——尽管有人认为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但这种“艺术”与艺术本身在精神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价值诉求:重感悟求创新互容共生

(一) 科学活动与艺术活动:创造与审美的互生共进

科学活动与艺术活动同是人类伟大的创造活动,他们作为客观外界的能动反映,都蕴涵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然而,同样是在人的实践基础上的创造活动,两种活动的实践领域与价值旨趣是不同的。

科学活动的认识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的目的就是把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呈现在人们面前,揭露大自然的奥秘,科学理论所具有的解释性和预见性,使它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艺术活动也有巨大的洞察现实的力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具有很高认识价值的长篇小说,恩格斯称赞它“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当时所有的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1]美国著名哲学家兼美学家桑塔亚那(G.Santayana)也认为,音乐像数学一样,它自身差不多就是一个世界;它能容纳全部的经历,从感觉成分到最终的精神和谐。

艺术创造和科学创造,除了反映世界,还来源于对美的追求。科学史家沙利文(J. Sullivan)着力强调科学的美学价值,他指出,优美的公式就如但丁神曲中的诗句、黎曼的几何与钢琴合奏曲一样优美。爱因斯坦指出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最强烈的积极动机,是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和易于领悟的世界图像。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和自然科学家都在这么做,一旦创造出这样的“世界”,它就具有永久的魅力,为人们提供感情和智力上的快感。有人说,艺术世界具有“空筐”结构的性质。“空筐”提供抽象的框架,可以随意装进天地间的万物。音乐最“空”,贝多芬的交响乐是如此之“空”,以至乐队指挥、演奏家和广大听众都能自然地把自己的阅历放进去。20岁欣赏《命运交响曲》,同40岁重听这部作品,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少年时阅读《堂·吉诃德》,觉得可笑;中年时阅读,使人深思;老年时再读一遍,潸然泪下。这说明艺术的生命力,主要是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不断把新的人生体验放进去的“空筐”。科学世界是另一种“空筐”结构,它给人们尽可能简单与和谐的关系,隐含的真理由它显露出来,普遍的统一存在于这种形式之中。事实上,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普朗克的辐射能量子化公式,都是用极其简单、和谐的形式,表达了理解起来异常复杂的自然规律,使人们产生强烈的美感。

(二)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个性与创造的土壤

科学活动与艺术活动的特性诉之于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特殊的人才培养的任务,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为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提供个性与创造的土壤。

科学活动与艺术活动虽然都在探索真理,但前者主要在知识领域中探索,而后者主要是在情感领域里探索。这样,艺术创造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风格,科学的结果则是不以科学家的个性为转移的。假如世界上不存在米开朗琪罗或贝多芬,那将出现完全不同的其他作品;假如哥白尼或费米未曾降生,基本相同的贡献也会借助他人之手作出来。因此,美国科学家普赖斯说:“对于科学发现者只有一个可供发现的世界,且当其奥秘被一步一步揭开后,科学发现者就一定或受到尊敬或被人遗忘。艺术家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科学家则需要同行们的承认。艺术家的象牙之塔可以是一个供其一人独处的斗室,而科学家的象牙塔则必须是一幢可容纳他及其同行的大厦。”[2]

科学发现的过程之所以与艺术创作一样,要打上深深的个人风格的烙印,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创造活动。独创性是区别艺术和技能的试金石,当然,也是区别科学发现和一般性技术操作(逻辑推演、规范性实验操作等)的分水岭。正如纽约大学美学史教授简逊(H.Jan) 在《艺术史》教程中所说,艺术作品的创造同我们一般所谓的“制造”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点。艺术创作是一桩奇特而冒险的工作,直到艺术家实际上创作出作品以前,他绝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创造些什么。艺术创作过程是一个寻求和探索的过程,创作者事先很难确切地说出他的探寻目标,他对目标的了解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艺术家头脑中的想象在不断转换和变化,只有他把线条画出来,头脑中的形象才能集中。每加一根新的线条,都要一种新的想象来帮助这根线条进入他头脑中的不断趋于成熟的形象。如果这根线条不能并入那形象,他就毫不犹豫地将它舍弃。工匠与艺术家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一开始就明确自己想制造的是什么,他可以为此选择最恰当的工具,安排最合适的工序,然后按部就班行事。工匠工作的结果是符合预期的,他的工作原则上可以由机器来替代。可是,“艺术家却是任何机器都替代不了的,构思和手法偕来并至,它们是那样密切地相互依存,艺术家不可能将它们截然分开。手工匠只企求他确知可能的事,而艺术家总是被驱使着去追求那不可能的——或至少是未必可能的,或难以想象的事。”[3]

对美的感悟与追求是创造的内生性驱动力。这样,学校教育中,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共同价值旨趣必将是培育感悟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人生之美的土壤。科学教育视域的艺术教育价值凸显亦是当前学校教育校正重科学教育轻艺术教育之偏的当务之急。

三、 科学教育视阈的艺术教育路径:面向生活共建平台

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和《学会关心》这两部划时代的文献深刻表达出对于科学发展后面人文隐患的担忧,这两本经典文献的出版,使得终身教育、教育机会均等,培养负有责任感和性格完整的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多元文化共存,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等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一)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艺术素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作为一种国民素质教育,不管这些学生在城市还是农村,是幼儿园还是大学,是天赋好还是天赋差,每位学生都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各级学校要大量开展师生共同参与、双向合作的艺术教育的教学活动,而且这些活动都不是单向的、告诉式的,而是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灵活多变、气氛生动活泼的。他们不是培养学生成为艺术家,而在于培养一种对艺术的关注、认识和体验。艺术活动的成果并不要求有多高的水平,而是看重学生的自主参与,看重过程中学生的感悟、体验和发展状态,这种成果是学生集体共享、师生共享的。

(二) 共建艺术与科学的平台

对于学生来说,加强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也是艺术与数理化等学科对立统一关系的需要。艺术与科学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直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它们的对立统一关系不仅体现在外在形式的应用功能方面,也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内在联系方面。一方面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因为艺术形象思维和科学逻辑思维本身就是相互补充、互为条件的,正像科学家钱学森所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不可分的一对孪生兄弟,没有独立于逻辑思维之外的形象思维,同样也没有独立于形象思维之外的逻辑思维。”抽象的逻辑思维必须时刻借助于形象思维,才能真正使人们理解抽象概念,而形象思维也是运用形象进行合乎逻辑的思维。形象思维在本质上又是一种“创造性想象”,而这种“创造性想象”也正是科学发展的内在活力。并且在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只有将抽象概念和理论讲得形象、具体而生动,才能产生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而艺术学科的美育因素更集中,比其他非艺术学科的美育因素更具有广泛性,更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美育效果。因此只有将两者的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做到具体与抽象的结合,才能使学生产生灵感与创造力。

(三)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当今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专业艺术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艺术教育,因而往往使艺术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重视提高,忽视普及;重视比赛,忽视教学;重视艺术尖子人才,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这些都偏离了艺术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应该认识到,专业艺术教育是一种选拔尖子人才的教育,它所面对的是极少数具有较高造诣和较高条件的学生,采取沙里淘金的淘汰方式进行培养。因此,我们应将专业教学计划拓展为以全面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培养计划,在制定课程体系计划时,要在改革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加大艺术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增加艺术课程的课时,使全体学生能受到艺术教育。以美国的扬百翰大学为例,每年大概有1500多学生到舞蹈系上各类舞蹈课程,三分之一的学生是会计、医学、电脑、历史和文学专业的学生,他们三四岁就开始学习舞蹈,从小学到大学,从来没间断过。舞蹈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大家都认识到艺术在发展学生的直觉、推理、想象、创造、平衡等多种思维方式上,在培养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合作和公平竞争等意识形态上,在建立自信、自尊、自律等认知和情感因素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可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文化社团活动,如诗歌创作、朗诵、音乐科技小组等活动内容纳入培养计划,增设必要的教学环节,使其周期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合理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实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恩格斯给哈科纳斯的信,马恩列斯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2][美]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M].北京:世界科学出版社,1982.

[3][美]简逊.艺术家和他的公众[J].世界美术,1983,(3).

[4]陈先达文集第四卷.哲学与文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刘大椿.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汪敏华,孙征.美育对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责任编辑 宋敬华

作者:朱梅梵

第3篇:感悟和体会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列宁曾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虽然在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具体内容,但是也具有共同的特点和内容,这就是: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和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的宝贵财富;在外敌入侵面前,英勇抵抗,团结对外,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社会势力和反动制度进行斗争,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在历史教学中,要用唯物史观使学生了解和分析历史,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爱国主义思想在处处体现在我们历史教材中,我们运用历史课堂感悟、体会爱国主义,让爱国主义光忙永远洒在每一位学生中。

中国近代的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的落后,带来了东西方的列强分割,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中华民族是酷爱独立与自由,富有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虽然外国侵略者以武力迫使清政府屈服,但是未能摧垮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面对东西方的霸占与分割,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从未间断过。孙中山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历史选修教材四上,对孙中山这个人物学习与评价,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是中国爱国主义思想发展中的历史丰碑。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突出特点,就是把振兴中华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主张现代化发展,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使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把爱国主义思想与民生主义统一起来,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人民共同幸福。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民主先行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帝国主义列强阴谋瓜分中国,清王朝卖国投降,中国的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他投身革命,领导辛亥革命,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护国运动,集成革命统一战线,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孙中山还主张发展实业,实行实业救国,作为一个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孙中山目睹时艰,忧心如焚,毕生都在追求國家的独立、民主、统一与富强,并始终把爱国主义与争取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民主与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孙中山在崇高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坚决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给我们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台湾与祖国大陆仍处在分裂状态下。它不符合海峡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国历史发展趋势,也违反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推动海峡两岸发展与交流,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两岸同的神圣职责。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思想财富。还有林则徐虎门硝烟运动、关天培镇守虎门炮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战役、三元里人民自发的抗英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等等。这些运动中涌现了无数爱国人士。他们有的为了保卫祖国而献出自己宝贵而年轻的生命,有的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是爱国主义的典型。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也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同时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爱国不仅需要活力与激情,更需要智慧与理性。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阶段我们必需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水资源供应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粮食耕地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反恐、卫生安全、贩毒、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发展壮大自我;另一方面,推行可持续发展,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就能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与稳定。

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也是情感,更是一种行动。让我们行动起来,让爱国主义思想相永放光芒。让我们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指导和引领下,永远向前!

作者:张治

第4篇:生活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

——生活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良好的文明习惯要从小抓起.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雷锋日记》 相信每个人不会不熟悉这句话.雷锋精神像春风一样拂过了同学们的心灵,播下了乐于奉献、乐于助人、争做文明使者的种子. 先人倡导的“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崇智求真、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政、刻苦耐劳和精忠报国的优良素质,在传统文化长期孕育下的中华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承载着传承传统美德的重任.我们的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古有程门立雪的尊师,有孔融让梨的尊长,有三顾茅庐的恭敬,有负荆请罪的谦让团结等等.其实,做到讲文明、讲礼仪并不难.其中一部分同学身体力行,已经成了我们学校一道明礼的独特风景线.在此,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约束我们的言行,做一个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好学生。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美德世代传承,明五礼、知五耻,对个人是品德修养,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维系社会正常生活和良好风气的丰厚滋养. 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为精神引领,讲道德,树明礼向善之风,做正直友善的人;讲学习,树艰苦奋斗之风,做勤劳节俭的人;讲健康,树崇文尚洁之风,做健康开朗的人;讲诚信,树诚实守信之风,做正义坦荡的人;讲秩序,树礼让和谐之风,做遵纪守法的人;讲奉献,树互助友爱之风,做热心志愿服务的人. 个人荣辱事关国家兴衰,我们切不可“以耻为荣”,更不可“以荣为耻”,要“耻荣分明”.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不能混淆,我们要知荣明耻.“清官执法,不贪权贵.刚正让谁人都平易近人,洁净让谁人都卓尔不群.这成了立在人们心中的丰碑.”——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希望每个人积极努力,为树立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作出积极贡献.让我们共造和谐新风范.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漫长的时间哺育了大地生灵,同样也哺育了一些积极向上,一心向善的人,一个人是善是恶,这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而且还是立身处世的问题。善,利人利己利社会。恶,恶人恶己纷争不断。人人为善,就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地方安宁、百业兴旺、国家强盛。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接班人。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牢牢把握价值目标,深刻理解价值取向,自觉遵守价值准则。让积极奋发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我们的心中扎根、开花、结果,从而转化为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实际行动。我们应该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一切美德的基础就是爱。爱是生命的强光心存爱别人的心,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看到老人摔倒就勇敢去扶,要相信世间总不是伤害好人,让其受到谴责,人都是会老的,难道你愿意哪天自己老了以后,一个人摔倒在街道上,却无人问津?我们应该有爱。在校园内更是如此,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不骂人、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不做违纪的事。这些事并不难,只是自己的意念之差。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学校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崇德向上那?有了这些,一些不可能的事也皆为可能。记得鲁迅说过这样一句话: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这句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应该积极向上的。所以,我们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

最后重在坚持,培育的践行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对这种精神要崇尚和坚守。就一个人而言,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习惯。就一个班级而言,是一种健康向善的班风学风。就一所学校而言,是一个和谐文明的精神家园。修身利己,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我们每个人心底要蕴藏着善良道德意愿,建设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广大青少年学生都应该自觉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和良好社会道德风范的建设者,让我们满怀信心,奋发向上,汇聚起推动社会前行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吧!

第5篇: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感悟

水江中学胡小平

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众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中都涉及价值观问题:

在说明文化的实质及其演变规律时,应该从价值观是文化的实质和核心及社会主导价值观演变的历程角度入手去说明。

在论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时,如果看不到塑造时代精神的实质是建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则显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在讨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只有把对青年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德育的实质和核心时,才能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关键之所在。

在探讨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问题时,如果不能科学地指出一个人应树立起什么样的价值观才符合历史对成长的客观要求时,就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全面的正确的说明。

在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时,则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真理体系、方法论体系和价值体系的辩证统一,才能对其有准确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当前我们正在学习、领会的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同样深刻体现了真理内涵方法论要求和价值诉求的内在统一。

因此,在理论上揭示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功能,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价值意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非理性层次的价值意识,它主要表现为人的情感欲望、意志等,它以这些意识形式来表达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是接近、亲和倾向于客体,还是疏离、排斥、背向于客体。这种价值意识的特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模糊含混、不可操控、变动不居、个性特征鲜明等。二是理性的价值意识,也称为价值观念或价值思想。如“锻炼有益健康”、“爱劳动是好品格”、“环保是必要的”等。这是一种人们在非理性层次价值意识基础上形成的,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目标体系和精神制约因素发挥作用的理性的价值意识,是价值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结果。这是主体关于客体的可以言表、清晰明确、可以操控、可以把握、相对稳定的价值意识,它们往往是“一事一议”,即通常是具体的、内容是有特定针对性的价值思想。三是作为价值观的价值意识。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根本性问题的,具有高度普遍性、概括性和广泛社会性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观念体系。那么,价值观在人们的实践中的作用是怎样的呢?价值观和其他价值意识形式对实践的作用总的来说有共同点也有特殊性。其共同点在于:第一,价值意识是对实践活动起驱动作用的精神因素。价值意识作为对主体的规定性、要求和需要的反映,推动着实践活动的起动运作和发展,以满足人的需要。第二,价值意识是对实践起导向作用的精神因素。它作为实践的目标引导实践朝着能够满足人的要求有利于人的利益的方向运动。第三,价值意识是对实践起制约、规范作用的精神因素,它作为价值尺度与真理尺度一起制约、规范着实践的运作,以保证改造外部世界的具体实践获得成功。

总之,价值观是最高层次的价值意识,是价值意识的核心,是人们面对社会生活实践根本问题时的基本态度和立场,是实践活动的总的精神动力、总方向、总目标的体现。

第6篇: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们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加强自身的修养、锤炼优良的品德,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地接班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旗帜,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中去。

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世界,才能在国际中稳固的占有一席之地。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运而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核心价值观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不能够很好的平衡,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在继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前提下,继续弘扬和发展,提出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进行继续向前,继续寻求新的理想,对我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问你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 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他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大学生必须带头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主观世界的改造,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运用到实践中,只有在实践的真枪实弹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闪现出它的价值,只有在实践的大浪淘沙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会不断发展更加完善。“青年代表未来,青年创造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和希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义不容辞,我们刻不容缓,我们必将一马当先!

第7篇:感悟价值观

凡事没有价值,所有的价值都是人赋予的。这让我想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让我觉察和训练赋予万事万物价值的能力。同时,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这个世界充满了无限可能性,感受到了真空妙有!继而,人的思维限制就会被打破,创造力就会提升。

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冲突都是价值观以及价值规条之间的冲突。透过现象可以看到本质,同时也可以通过和谐统一价值规条来达成家庭,国家以及人类和谐的目标。例如夫妻之间的冲突,两个人都认为爱最重要,然而,两人的价值规条不同。妻子的价值规条是:当妻子经常收到丈夫的拥抱,鲜花以及爱的表达时才感受到爱。而丈夫的价值规条是:丈夫能够提供这个家庭更好的物质条件,让父母妻儿不跟着自己吃苦受累,这样他才觉得是爱。当我看到这些,面对各种冲突发生时,我就对他人有了一份理解和宽容,对自己的心灵也是一份解脱。

通过学习,让我最受触动的就是让我自己背后的价值观以及价值规条,同时我也在尝试着看到别人的价值观和价值规条。这意味着我现在才真正的开始对我身边的生命有一份更深的看见,对他的灵魂有一份看见,只有真正的看见时候,才会更有效的去践行用生命陪伴生命。老师在课堂上跟哈佛女孩沟通时提到了一个词叫"悲悯感",在这个当下,我体会到了"悲悯感"这堂课,让我触动的部分太多了,以上只是最有代表性的几个,课后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想象这一生中没有上这一课的机会,对我以后会有什么影响?答案是:不能有如果,这一课,必须要上。

第8篇:价值观感悟

核心价值观感悟

厚道,共赢,领导力,简单的七个字就道出了亿利资源二十多年得以繁荣发展的核心。是啊,这几个简简单单的词,给我的感觉确是沉甸甸的,因为这是亿利资源的精神,这是亿利资源的魂呀!

厚道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同样也是一个企业得以发展的根本。中国古代讲,修身是立命之本,做到修身才能使家庭和国家兴旺,修身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要厚道,要讲诚信。要使企业有生命力,首先要有企业的基本准则、企业的精神和文化,这与做人是一样的,能做厚道人,就能建立厚道的企业。企业也像一个人,厚道的老板把员工看作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护,替员工着想,会使员工有一种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更加认同企业,更加拥护为员工着想的企业文化和精神,从而使老板与员工之间能够建立一种双赢的关系。要建立这样的企业文化,首要的是有一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好老板,也就是“厚道人”。老板就好像一家之主,其言谈举止、经营思路都在影响着员工的工作风格。老板厚道,就容易将这种厚道影响员工,让员工也具有厚道的素质,所谓“近朱者赤”就是这个道理。老板如果厚道、诚信,一方面会给企业员工做一个好表率,另一方面也会通过计划和执行给企业量身定做一套鼓励厚道、鼓励诚信的工作氛围和评价标准,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员工对自己的要求。

我对领导力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服从,而是激励人们跟随领导去要去的地方,做要做的事情,完成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任务,而这就需要有相当过硬的执行力。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个人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要素: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在厚道的老板和厚道的企业文化熏陶下,天长日久,也让我逐渐具有厚道的人品。所以,我们要提升个人执行力,一方面是要通过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来增强自身素质,而更重要的是要端正工作态度。这样才能赢得更好的机会,接受更多的挑战。

相信当我具有了厚道的品格,踏踏实实的执行力,快速稳健的完成自己每天的每一项工作,成功就在不远的前方。企业中的每一员都能做到,那我们的亿利资源将更加蓬勃的发展,大河涨水小河满,我们员工才能得到更多的福利,才能真正的达到共赢。

第9篇:《北京青年》感悟——人生价值观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这段话是何东在重走青春的道路上,旅游完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面试体验师最后说的一个故事,来自于一块墓碑上非常著名一段话。我想他说这段话的时候也已经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懂得了什么才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当我们还在读书的时候,哲学老师就告诉我们,人应该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然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人民的罪人。上面一段话也是另外一种很好的证明,从小把价值观树立的太过夸大、夸张,到暮年才明白已经为时已晚了。而何东他们一群年轻人却刚好相反,生活中的一切(生活、工作和爱情)都早已被父母安排的井井有条,什么都不用考虑。当何东看完王越的电视演讲后,和权筝领证的那一天才反应过来,这就是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价值取向吗?于是开始了重走青春。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当何西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丁香拒绝和冷漠时,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何西选择了跟随大哥何东重走青春,这时他的价值观随着他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当何南面对他爸为了自己幸福争取房子的首付,以及自己的专利创业受到打击时,为了让他爸过上好日子,何南选择了跟随大哥何东重走青春,这时他的价值观随着他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改变。当何北面对创业酒吧,他爸没有投资他,为了证明成功给他爸看,何北选择了跟随大哥何东重走青春,这时他的价值观随着他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正是他们出去过,经历过,在社会上闯荡过,看过大山大海,体验了生离死别,慢慢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了解了真正的人生价值观,什么才是自己的价值取向。

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同时世界观又制约着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年轻人,只有那么十几年的青春岁月,可见树立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是多么重要啊!当《北京青年》里面的青年人出去重走青春,重新回到北京时,终于明白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也算是对社会和世界有了重新认识。何东在旅游完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时,明白了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和爱情。何西在遇到任知了和在外面与丁香相处,以及和丁香旅游过,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才算是自己的人生。何南经历自己专利创业失败,在兄弟的帮助下终于收获了爱情,同时他明白了工作有时需要踏实从最基本做起,也明白了爱情需要勇敢说出来。何北经历了兄弟和女友的多次打击,经历了社会的几次教训,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最后和女友及兄弟帮助爸爸重新把公司重振雄风了。他们的点点滴滴正是受了社会环境的影响,才体会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怎样算是正确的。

人生价值观在我们的一生中是何等的重要,特别是我们现实的年轻人更是如此。我们趁年轻多开阔眼界,可以去多尝试一些东西,试着去改变一些东西,慢慢去体会什么才是自己需要的正确人生价值观!

以上纯属自己个人观点,片面过激之处望谅解!

歲次壬辰年初秋於東莞(陽曆九月三日晚)

上一篇:信息技术设计方案作业下一篇:酒店前厅部岗位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