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信息技术说课稿

2022-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粤教版信息技术说课稿

粤教版精品课件课件 《登高》说课稿1

<登高>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过程,也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其中诗歌鉴赏(特别是古体诗词)是高职类考试文学鉴赏考査的重点,因此诗歌鉴赏被列为重点教学内容。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抓住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品味表现力较强的词句,并且通过联系时代背景,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进而运用比较、想象,挖掘创新,领悟诗歌的意境,此篇很适合这样的教学。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

多读古代诗文中的一些名家名作,这样才能对诗歌的类别、创作背景、表达技巧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达到“观千剑而后识器”。此篇居于诗歌鉴赏教学的中间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目标:

依据特殊类高考大纲确立本课教学的目标为(1)了解杜诗的艺术风格

(2)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遵照教学环节,诗歌进行分类鉴赏,依据本诗的特点,可确立该课的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所蕴涵的感情;情与景的自然融合。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5、课时安排:1课时

依据教学进度及全诗内容而制定。

二、学情介绍

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从哪些角度进行鉴赏,运用什么方法进行鉴赏,还比较模糊。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也是教授本课的一个目的。

三、 教法、学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重点赏析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全诗。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朗诵《登高》全诗。)

问:大家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呀?(杜甫)

以一种讲述电影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这样可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以便更快更好的进入诗歌鉴赏的状态中。

(二)老杜知多少(作者简介)

“温故”提问,“知人”论诗,为新课学习作准备。设计如下:

说起这位老人,我们总是有太多的话要说的。大家说说,都知道多少?(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他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其诗被称为“诗史”。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梁启超赞美杜甫是“情圣”。

学生对杜甫并不陌生,他的诗歌也能背上几首。安排由学生(基础差的)先说,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可以起到复习旧知识,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的作用。

(三)背景材料提示(出示幻灯片)

因导语设计中已有部分提示,所以不必再多花时间讲解,但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复杂的感情,因此这一环节又不能省掉。

(四)感读《登高》:诵读提示

1、学生自由读,学生个读

课堂应当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支配。整体感知要阅读、讨论与广泛的交流。在信息的交互中扩大和丰富理解,是不可或缺的。在整体感知的阶段,不设置问题,还教学的自然状态,原生与无序的状态,以求得学生整体意识的建构。带问题的感知,因明显地使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点而不及其余的定向性,而不利于语感的培养。事实上,这种原生的整体感知阅读预示的是一种可能性,是在面与空间上的延展,因而是生动的、丰富的过程。

2、读法指导:

教师展示幻灯,(可在指定学生个读时)就具体内容进行指导。(幻灯)◆阅读和欣赏诗歌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作的具体情境,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

◆要注意体会作品的构思和语言的妙处,理解深刻寓意;要反复吟诵,细细品味作品的情思和韵味。

◆《登高》于悲痛中渗透着杜甫伤时忧国的心情。诵读要注意作者通过景物、环境描写创造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朗诵要把诗作背诵下来,要适当运用手势、眼神、体态来表情达意。注意声音语调,速度要慢些,韵脚要拖长,声音要响亮。最重要的是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要让它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共鸣,做到声情并茂。

◆《登高》表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沉郁,指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炼沉着和节奏上的铿锵跌宕。

3、师示范读

理论必须付诸实践,教师的范读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诗歌朗读的要领。

(四)把握思路(出示幻灯片)

把握诗歌的写作思路,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为诗歌背诵作准备。

(五)学生感受:把握意象,品味意境。

学生名句欣赏、感受谈(个品)。(这个设计环节是使学生从自由粗放阅读到点拨细致阅读,符合读书的规律。“名句欣赏”是进入作品的细部,就很多丰富的细节来谈谈学生的认识与感受,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谈个人的感受时,无论哪一句,都要谈得具体,并可能地把原因说出来;但教师要辅以讲解、指点。下面是教师讲解的有关内容。

“杜甫于759年秋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到了秦州,又于这年冬天展转流浪到成都。不久,由于蜀中军阀混战,他不得不流浪到梓州。764年,正当他买舟东下,返回日益思念的洛阳时,他的好友严武被重任成都,杜甫立即赶回成都,筑草堂,这时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喜悦。但是在765年春,严武突然去世,诗人又被迫东下,于766年春夏之交到达夔州。而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在夔州,山川雄壮,地势险要,高江急峡,古木苍茂,别有一番气象。杜甫在这里写下了很多歌颂山川和遣兴书怀之作,以及咏叹名胜古迹的诗篇。应当说,在夔州的生活是可以惬意的。但是,诗人毕竟是关心政治的人,在这里,一切无不勾起他的回忆,引发他的感慨。于是写下了那千古名诗《登高》。” 提问设计:(出示幻灯片)

问题1. 读诗要抓住消息句,品味要品情景语。诗中哪一句是这样的消息句?它有什么作用?

问题2. 这首诗的内容和语言是怎样前后照应的?

设计这两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由“眼前景”向“心中情”的过渡。

(六)重点赏析(分首、颔、颈、尾四联)

1.景

提问设计:

a、首联写了哪些景?(6)

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b、短短14字竟写了6景,体现了诗歌语言怎样的特点?(凝练)

又如马致远《秋思》“小桥„„”

c、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

风急--冷天高--人渺小、孤独猿啸哀鸟飞回--孤独(“哀”--凄凉) 鸟----毛泽东“鹰击长空”(积极进取、意气风发)----王唯“鸟鸣山更幽”(自由欢畅)----如果首联可看做若干个镜头的组合,那么颔联则是一个大全景 d、颔联写了怎样的景?

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暂)、江(时间无穷,更显人之渺小、生命之短----士悲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设问:看看有哪九重悲哀?)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则是抒情

(2)情

a、颈联中“作客”何解?等同于现代汉语吗?(客居他乡)

与我们学生的在外求学同吗?(飘零、流浪在外)

b、有关“登台”

九九重阳节--习俗:登高/赏菊/喝菊花酒(诗尾联提及“酒”)

王唯《九月九日忆„„》“登高”(全家/本地)

然杜甫登高时处境?

独/百年/多病/作客/繁霜鬓/悲秋/潦倒„„苦(悲愁)!!! 苦从何来,尾联给出了答案!

c、尾联-----苦之缘由

艰难-----国难(安史之乱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自身命运)

d、恨(繁霜鬓)什么?

忧愤!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为国效力

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杜甫无论“达穷”均“兼济天下”!----伟大的爱国诗人!

e、本诗联联对仗(律诗一般二三联对仗),据此特点分析“苦”的用法? 苦恨---副词(极度) .

f、为何“新停浊酒杯”?

中国文人(其实不光是文人啊)好喝,乐忧皆然。

乐饮助兴(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忧饮消愁(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甫悲苦有忧,须借酒浇愁,然不能饮,何故?

“多病”(肺病等)---“-潦倒”(穷得买不起酒喝)

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

朗诵提示:情感---愁苦语速---缓慢

在赏析的过程中,设计这些问题,既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思考,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具体的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

(七)名家借鉴(依据情况而定,可讲可不讲)

在自己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再借鉴名家点评,这一环节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全诗。

(八)课堂小结

写秋景,抒悲情-----风格“沉郁顿挫”。

站在全诗的角度全方位把握作品内容,让学生更加明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九)鉴赏练习(出示幻灯片)

设置一道选择题,既是对学生该堂课所学知识的检验,又是为了帮助学生适应高考诗歌鉴赏部分题型(选择题的形式)。

作业布置:背诵全诗及名句171中有关杜甫的名句。

选做:印发的资料练习第

9、

10、11诗歌鉴赏练习。

第一道题是考纲范围内要求每位学生掌握的内容,选做部分一般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加强提高。

五、教学评价

我个人认为能够按照上述思路教授本课,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2篇: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案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课题:信息技术及其影响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

1、 掌握什么是信息技术

2、 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对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

2、正确分析信息技术的积极、消极两方面影响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2:掌握当今的信息技术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的技术

过程和方法:

1、 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对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

1、 培养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是刚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变阶段,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对信 息技术的概念还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而且对信息技术的影响也没有正确地认识,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较感性,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不感兴趣。通过课程设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材分析:

本章是本书及高中信息技术的开篇章,旨在引导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应用及发展趋势、影响等情况有个总体上的了解。本节作为第一章的第二节,系统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含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学习生活方面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行成良好的信息技术活动习惯。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比较杂,要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面面俱到的全部掌握很难做到,因此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是本节课最需要注意和最难解决的问题。

根据教材这个特点和学生特点,因此在课程安排上:由IT单词含义引入新课,教师给出信息技术的概念;对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这四种技术则简单给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课后自学;信息技术的五个发展阶段作为记忆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记下就达到了目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有一个概念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影响,则通过学生回答、辩论等多种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学生有一个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想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 分组辩论 师生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言

信息技术就是用来处理信息的技术。

二、 教学过程

(一)信息技术包含的三大技术及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1、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现代生活中都用到了哪些技术。

2、提问学生总结。

3、给出知识点

①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 ②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石。

(二) 信息技术的历史

第一次:语言的产生

第二次:文字的发明

第三次: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电视及其它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五次: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

现在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掀起了新一轮的信息革命浪潮

(三) 信息技术在未来社会中的应用

播放视频资料。

(四)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

网络化

多媒体化

智能化

虚拟化

(五) 信息技术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2、消极影响

信息泛滥

信息污染

信息犯罪

对人们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六)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

2.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4.遵守信息法规,培养良好的信息情感和信息道德

三、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板书详见POWERPIO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很多同学都听过IT这个词,有很多同学希望自己的将来能成为一个杰出的IT人士,那么到底IT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给出信息技术的概念:

二、 教学过程

那么,今天我们就从信息技术的历史、发展、应用和影响这几个方面来学习一下信息技术。

(一) 信息技术包含的三大技术及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给出信息技术所包含的四大技术:分别为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资料。同学们在看的时候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视频资料中都用了什么技术。

★学生观看资料

★提问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希望大家记住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石。

(二) 信息技术的历史

我们在知道了了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四大技术之后,一起来看一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三)信息技术在未来社会中的应用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在未来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播放视频资料。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结合刚才我们看的资料请同学们简单谈一下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提问学生回答。

(五)信息技术的影响

下面就信息技术的影响我们来作一个讨论,讨论的题目是:上网对中学生的利大还是弊大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老师总结归纳。

(六)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信息社会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信息化生存成为新的生活方式。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下面我们讨论切合以下几方面如何从我做起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

2.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4.遵守信息法规,培养良好的信息情感和信息道德

★:学生讨论

★:教师用课件进行总结,师生共勉。

三、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第3篇: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华罗庚》说课稿 粤教版必修1 (2)

《华罗庚》说课稿

华罗庚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华罗庚》。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华罗庚》是粤教版必修教材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在内容上承续着“认识自我”而来。在确定自我意识的思考过程中,在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道路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借鉴他人的成败教训。阅读学习传记作品有助于我们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较为细致深入地走进他人的生命世界,并由此反省自己,尝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过去,理性的分析自己的长短,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思考传主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2)了解不同的传记文体的特点,学会写传记文。

本文是高中必修二中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对高中生而言,“传记”是一种新文体,所以上好本课无论是对激发学生学习传记的热情,还是对提高其传记阅读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华罗庚》首先采用倒叙方法讲述了一个“伯乐识马”, 接着按时间顺序为线索描述华罗庚的生活变迁和他的数学研究数学成就,同时还写到他的爱国情怀,表现出华罗庚作为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一个科学家所特有的一种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这篇传记采用时间顺序,勾勒出传主基本生命历程,非常清晰明白。在语言上,这篇课文继承了传记文学浅显易懂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和本文的结构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

了解课文的文体特点,华罗庚的文体是他传,学习灵活运用多种叙述方法的写作手法。同学们体悟教科书所选的传记文中传主的精神品行和历史成就时,可以反观自我,可以评说他人,从而深化个人的思考,磨练自己的眼力。

3、

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

理解华罗庚努力学习奋力拼搏热爱祖国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传记的文体特点,初步学习写作人物传记。 教学重点:华罗庚努力学习奋力拼搏热爱祖国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高中门槛,是新的开始。相比于初中,高中的学习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增大,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自主的学习方式是新学期的主要任务。最重要的是,此时学生大都怀有改善和提高的愿望,所以要注意语文课堂的浅显、生动,不可以给学生一个枯燥刻板的首因效应。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预习任务要实在、不要太虚,其次,设置不同层级,保证学生完成基本要求外,让学生探一探摘到更高一点的果子,有助于激发学生达到更高要求的兴趣。)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第一个层次是阅读课文两遍,并标上段落号,把不会生字词的注音标上。完成第一层级,还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书籍的途径了解华罗庚的生平事迹和成就,并做好读书笔记。

(二)单元导入(因为这是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所以最好整体上介绍本单元,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有大致了解。)

(三)简单介绍华罗庚、阅读全文,分析思路,把握文意:

全文可分成几部分?找出能大致表现每部分大意的概括性的句子,再加工,写出每部分的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一)

写华罗庚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

(二)

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

(三)

写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

五、重点研讨:

1、课文在写作顺序上表现出来的叙述技巧有什么特点?有何好处? ——①倒叙(前言)。开头把最精采的地方先提出来,产生强烈的悬念。 ②以下部分按时间顺序分三部分写,使繁杂的内容条理清楚。③插叙表明自学生活艰苦和华罗庚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内容更加充实。

2、请划分第一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的层次,并归纳大意。(课堂练习) ——①出生:家道贫寒,父母疼爱。 ②中学时代:名师培养,爱上数学。 ③辍学工作:刻苦自学,迷恋数学。 ④病后残废:献身数学,写出名作。

3、从第一部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4、在第二部分中,华罗庚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就?在书上划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成就的?有何好处? ——按地点和时间。多而不乱。

5、华罗庚为什么出国又回国? ——提示:为了提高自己,科学报国。

6、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 ——①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数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数学)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1979年华罗庚成功的西欧之行和他光荣地入党。

7、华罗庚在古稀之年时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空”、“松”、“实”的理解。

——“空”:缺少坚实的基础和实践。 “松”:松动,松懈,放松长期的努力。 “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8、请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说说它们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所起的作用。 ——具体生动的说明和补充作用。

五、小结:(讨论)

从华罗庚的人生道路中,你觉得成为一个科学家要有怎样的条件? ——热爱祖国和人民;立志献身科学事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勇于创新;善于交流和合作等。

六、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根据课文给华罗庚写一篇简介,字数200左右。

第4篇: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年级册第单元第节的内容。本教材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针,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本节课的地位。

2、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学生通过操作练习,熟练使用;

(2)过程与方法:①能够通过教师引导、交流与实践操作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知识的一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2)难点:

为了能让学生掌握以上的重点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设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法主要采用:任务驱动、范例引导、演示等方法。

1、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为此,我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强化“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思想。

2、由于本课时是新授课,我选择了范例引导、演示,练习操作,讲评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完成任务阶段时,我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学时,我注意观察学生,及时调控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始终保持良好的氛围,不断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三、说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所以,我在本课时的教学时,要求学生按以下两种方式来完成任务和思考题的:

1、自主探究学习法:设置任务,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合作交流学习法:在任务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合作交流的效果,对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指导,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通过合作交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二> 新课2 、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任务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学习。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实践,完成任务一。

师生共同小结:主要知识或步骤。

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进行学法的指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任务二:。

教师活动:本部分难度比上一个任务大,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学习。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实践,完成任务二。 师生小结:主要知识。(突出重点)

3、师生讨论交流(突破难点)

4、课堂总结

5、布置课后练习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评价。

五、说教学评价:

本节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如下三种方式进行,

1、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操作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

2、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的互评过程评价;

3、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完成自我评价。谢谢各位评委

第5篇:《信息与信息技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和设计理念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也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选自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是三年级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是整个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始,其内容理论知识比较强,目的是使学生在小学的开始阶段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初步的认识,并知道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在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他们对计算机充满好奇,每次上课之前,学生早早就在机房门口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发现在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学习信息处理过程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的意识,从而培养一定的动手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也让学生感受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培养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做21世纪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另外,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标确定,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表达等;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感受信息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的信息的一些过程。 为了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设立了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四、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特点,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讲解演示法。

情境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很快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任务驱动: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平台。

讲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图片,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结合课本插图来共同讨论,加深理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语言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学法上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法、分组协作法以及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门课程的第一节课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学习,所以在上第一节课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备好课,准备好教案和课件。

为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第一节课安排学生到机房上课,以缩短他们与计算机之间的距离。因而要整理好机房,确保网络畅通。

课前要向学生讲清到机房上课应注意的有关事项。还要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性质和重要性。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二是,“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三是:“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来切身体验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

所以,我将教学过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总结归纳----知识拓展

1、 创设情境:用前言的第一句话导入新课,提出本节主要的教学任务,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驱动法。

从本章前言的一段话“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这一时代新技术的代表。因此,了解与信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关的基本知识,是我们掌握新技术、迎战新世纪挑战的第一课”,提出问题: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呢?点出本节课教学任务就是“信息与信息技术”,这部分内容包括“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以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2、任务驱动:提出问题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及课本中没有的新内容,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看书:(用课件展示问题)  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信息”的实例吗?(课本提到“信息”除外)  信息是以什么方式被人感觉到?信息的载体有哪些?  举例说明信息一般存储在什么地方?  信息的传递方式有哪些?

 什么是信息技术?它与信息又有什么区别? 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地方?

3、总结归纳:分组讨论上述各个问题,然后请同学代表发言,之后用课件展示部分结果。这样通过让学生讨论、分析与思考问题,师生再共同归纳总结,这样既能使各种情况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也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等等。

4、知识拓展:组织学生上网。通过教师点拨,小组协作完成上网,浏览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稍微提一下开机,及怎样上网,浏览信息的操作步骤,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没有上过机的学生,可能心理有一点负担,这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操作,同时请有基础的同学帮助,当好老师的小助手,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更自觉的,更主动的去帮助别人,从中体会“助人为乐”一词的真正含义。

在辅导学生的上机同时,教师也要做一个有心人,留意哪些学生学的好,哪些学生的只知道一点,哪些学生没学过,做到心中在数,为以后分层教学开展打下基础。

七、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达到新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掌握知识;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程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6篇:信息技术说课稿

信息技术说课稿——《制作一周食谱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制作一周食谱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和课后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和教学对象分析

《制作一周食谱表》是泰山版信息技术第三册上第三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从网上获取信息,将信息保存在Word中的基础上,对word的使用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该年龄学生对计算机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乐于探究利用计算机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我也应该看到小学生比较好玩、好问、好奇,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较容易接受。他们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应多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特制订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根据需求规划表格、掌握插入行、列的操作、了解调整表格的常用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任务驱动法以及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

3、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要求,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规划表格、制作与调整表格,根据学生的思维障碍和学情情况分析,我将难点定位于:调整表格。

二、 说教法:

小学生对计算机具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又强,基于这些原因,我尝试构建了“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操作实践”的教学模式,主要采取“情境导学”、“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操作实践,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知识。

三、 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因此,我通过微课、自主探究学习和讨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法来引导学生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 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并整理了自己的一周食谱表,为学生准备了“制作表格”、“调整表格”的微课,以及在课堂上所需的学习资源。

五、 说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合作学习。因此,为了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参与学习,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准备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在这节课当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分五部分:首先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其次是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再次是拓展学习,合作创新;接着是综合运用,大显身手;最后是展示评价,分享成功。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直觉、兴趣是产生学习动力最活跃的成份,上课开始,我向学生展示一情境图,并提出问题:大强和能能为什么能很快地找到自己哪一餐吃什么?由漫画中带格子的小柜子展开交流,过渡到日常生活中整理物品的常识,引出表格的概念从而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用时2分钟。)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这种情境设计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使他们带着好奇的情绪去学习和思考。抓住这一契机,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有一定基础知识背景,否则就只能盲目尝试。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首先出示任务一:建立一周食谱表。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以观看微课为主,参照课本13页,完成制作一张“食谱表”的表格。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仔细阅读教材,

2、借助微课学习,

3、寻求同学帮助,

4、请求老师的指点。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提出,并以推荐的方式,由同学推荐两名学生上台展示,帮助解决。(用时7分钟。)

我看着学生们做的表格,对学生们说:午餐太丰盛了,表格太窄,盛不下了,怎么办?这时候引出第二个任务:调整列宽。这一任务,同样让学生借助微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完成。也可参考课本14页的操作步骤完成。最先完成的小组,一会展示的时候,去讲台进行展示。(用时7分钟)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电脑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精神。

(三)拓展学习,合作创新

出示任务三: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忙,

,增加一列“我监督”。提出要求: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完成。可参考课本

页上的操作步骤。(用时6分钟) (设计意图)设计此项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灵活掌握列的增加,在此基础上,拓展到行的增加,使学生更加熟练的调整表格。

(四)综合运用、大显身手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就急切的想运用技能。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为学生准备了此环节,先向学生出示一张本班的课程表,然后让学生试着完成。(用时10分钟)

(设计意图)只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综合考察一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看哪个小组所有成员最先完成,为哪个小组加一颗星。通过这种评比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的协作能力。

(五)展示评价,分享成功

教师出示评价标准(美观性、实用性、创新性),请最先完成的小组上台展示,其他小组同学给出点评。最后,以一首自编儿歌,来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用时8分钟)

(设计意思)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我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选取典型的例子(如:团结协作、有创新等)进行全班评。最后评选出最美作品。由于儿歌的特点是朗朗上口,小学生比较喜欢,所以,我以一首自编儿歌,总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让全体同学在朗读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六、课后反思 总之(突出说课中的亮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由

1、被动接受变为愉快的学习。

2、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没有把教学任务一一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3、创造学习,即巩固所学的知识,对贴近生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信息技术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知识的日新月异带给小学生的是强烈好奇,而学科知识的严谨特点又使得他们感觉枯燥乏味。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避免落入传统的“讲解法”的俗套中,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针对学情将知识或化繁为简、或化整为零,让学生自主学、你帮我学、不知不觉的学是我今后教学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

上一篇:高中语文必修四测试下一篇:公开课教学落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