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活动记录表

2022-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园本教研活动记录表

园本教研活动案例:基于实践的园本教研研讨

一、研讨活动背景

(一)音乐欣赏教研主题提出的背景

在幼儿园教学中,音乐欣赏活动是大家不敢涉足的活动,尤其是在观摩活动中,大家觉得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需要太多的经验,为此,音乐欣赏活动成为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教师对音乐的选择、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以及活动中如何指导幼儿更好的理解音乐,都存在疑惑。所以,我们将音乐欣赏活动作为研究专题进行探讨。

(二)师资把控音乐欣赏活动能力的背景

近两年,我园新手教师人数不断增多,24名一线教师中有9名师青年教师,她们对音乐欣赏活动和音乐教育活动之间的区别概念不清,老师往往在活动过程中就会溜滑到其它音乐教育活动中,有的将音乐欣赏活动上成歌唱活动,有的将音乐欣赏活动上成舞蹈活动,还有的将音乐欣赏活动上成音乐游戏活动。但其实音乐欣赏活动对音乐作品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被欣赏的音乐作品只需要学习者认真地感受、欣赏,并不一定要完整的学习、歌唱、记忆和表演,两者之间存在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的不同。

二、研讨目的

1.利用视频课件研讨内容适宜性问题。

2.现场教学活动中研讨教师的适宜性指导策略。

三、活动流程

(一)研讨一

利用视频课件研讨内容适宜性问题。

活动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好任务,下周进行随堂音乐欣赏活动视频拍摄,请大家做好相关准备,保教主任在一周内进行随堂跟踪拍摄,为研讨做好充足的准备。

研讨活动过程。

主持人:本学期,我们以音乐欣赏活动为载体,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我们前期进行了随堂音乐欣赏活动的视频拍摄,今天,就通过共同观看视频课件片段回放,围绕“音乐欣赏活动选材的有效性”的话题开展交流与探讨,下面请大家观看有代表性的视频教学活动片段,看完后请各位老师说说自己的想法、发现的问题及具体解决的策略等。

视频课片段回放……

陈老师:视频中,老师执教的音乐欣赏活动《萤火虫》,这首歌曲音乐旋律动听优美,孩子们十分喜爱倾听,但小班幼儿对音乐理解能力十分有限,虽然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简单的、形象鲜明的乐曲的能力,但这首歌曲对于小班孩子来说还是有着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欣赏的效果不是很好。

王老师:我喜欢刚才视频中《吉祥三宝》的音乐欣赏活动,这首歌曲现在脍炙人口,小朋友们走在街边都能听到这首歌曲的播放,为欣赏活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同时这也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少数民族歌曲,悠扬的马头琴声一响起就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三个不同家庭角色的对唱,让孩子们更体验到了一家人浓浓的亲情,体验着快乐和幸福,孩子们自然地融入到活动中,专注的倾听,不自觉地跟唱,用动作表现,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论选取何种音乐教材都要针对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这首歌曲的意境是在蒙古大草原,牛羊成群的自然和谐景色,但孩子们生活的环境距离歌曲中的蒙古大草原环境甚远,孩子们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音乐中的意境,所以我就在想这个曲子到底是不是适合内地幼儿欣赏。

姚老师:刚才听了王老师的发言,深有感触,听了音乐,我也同样被音乐悠扬的旋律所吸引,刚刚王老师谈到的地域的问题,我认为不是问题,我国有56个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但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说因为环境、地域、人文的因素就将孩子与这些文化相隔离,这是不合适的,如果我们在活动中给予孩子蒙古草原视频分享可能就会拉近孩子与音乐所表达的环境的距离,欣赏的效果会更好。

徐老师:我想围绕视频课件中的大班音乐欣赏《玩偶兵进行曲》的这个片段来谈谈想法,它是一段经典的乐曲,十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原本的结构是“前奏—A—B—A—B—A”,如果照原样上的话,那对于孩子而言就会因为教学时间段过长,而陷入疲乏,我们看到视频中的老师教学过程音乐欣赏片段并没有实际那么长,变成了“引子—A—B—A”的单纯的三部曲的结构,而乐曲的曲风曲调并没有改变,说明经过教师的思考和节选,将作品进行适当压缩,既尊重了作品本身,又符合了幼儿教育要求。

主持人:刚才大家就视频回放的音乐欣赏活动选材内容进行了交流,分享了彼此的想法,细致地分析了活动内容选材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确实可行的解决策略,对于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如何有效选材,我们通过研讨达成以下共识:

1.乐曲选择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音乐欣赏活动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3~4岁的小班幼儿受其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他们往往会对“倾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会十分乐意地、自发地倾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因此,教师可以更多地为小班幼儿选择一些倾听的素材,如:《小燕子》舒缓、优美、流畅的音乐,让孩子们感受到燕子自由惬意地在天空飞翔,等;对于中班的孩子可以选择一些风格鲜明的音乐作品,如圆舞曲、进行曲、摇篮曲等,同时也可选择一些乐句、乐段之间有重复的音乐作品,比如一些AB结构的乐曲和一些简单的ABA结构的三段体的作品;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可以更多地选择一些中外著名的优秀乐曲,以及专门为幼儿创作的器乐曲、儿童音乐剧、童话剧等,如《四小天鹅舞曲》《梦幻曲》《牧童短笛》等。

2.乐曲结构应当工整适合分析欣赏。在为幼儿选择音乐欣赏活动的作品时,我们还要考虑到该作品的比例结构是否合理。一般而言,形式简单、结构工整,且长度适中的音乐作品比较适于幼儿欣赏的。而我们在选择作品的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优秀的中外著名作品,或是为幼儿专门创作的音乐童话,在结构或长度上有时很难符合这些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将作品与幼儿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认真分析和节选,选择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乐段或节奏变化明显的音乐进行提炼,使之符合或接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3.乐曲意境可以具有丰富多样性。幼儿音乐欣赏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上看,它有反映社会生活、自然界的作品,也有反映儿童生活和内心世界的作品;从形式上看,它有不同形式的歌曲、器乐曲等;从风格上看,它有进行曲、摇篮曲、圆舞曲等,同时还包含了不同时代的中外优秀作品和优秀的民间音乐。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而富有艺术美的音乐欣赏作品,能扩大儿童的艺术视野,丰富他们音樂欣赏的知识与经验。

(二)研讨二

现场教学活动中研讨教师的适宜性指导策略。

活动前准备:全园开展音乐欣赏活动观摩研讨,在年级组的统一安排下,通过说课活动推选出2节活动进行现场观摩,保教处提前将安排表在幼儿园进行公布,全园教师参与现场音乐欣赏活动观摩研讨。

研讨活动过程:

主持人:我们以活动中杨老师的音乐欣赏活动“小老鼠和啤酒桶”为例,进行交流互动,首先请执教杨老师说说选材、目标定位、指导策略、课后反思、存在不足等,并请各位教师对本次活动提出宝贵意见,说出你的想法,以促使我们这个学习共同体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杨老师:音乐欣赏是借助旋律以诠释意境的一种艺术方式。大班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爱听欢快的节奏、动感的乐曲,《快乐的好朋友》这首曲子旋律富有多变,具有故事性和情境性,活动的目标是:①感受与同伴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共同游戏的快乐;②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初步感知乐曲的不同性质;③大胆想象,尝试用语言、动作表达不同的音乐形象。

考虑到游戏是幼儿最热爱的活动,我以课件为载体,以故事的形式把音乐角色化、游戏化。活动一始,我和孩子们跳着“森林水车”的律动进入活动室,通过环境创设,带着孩子们进入音乐情景,接着通过故事设疑导入,完整欣赏乐曲,启发幼儿大胆说说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最后分段欣赏乐曲,进一步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性质。欣赏第一段“摇篮曲”,感受轻松、缓慢、宁静的音乐;欣赏第二段“小老鼠的舞蹈”,感受活泼轻快的音乐;欣赏第三段“小仙女施魔法”,感受乐曲从停顿到流畅的变化,重点欣赏:聆听—表述—个体动作表现—合作表现;欣赏第四段“集体舞”,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节奏;欣赏第五段“啤酒桶失去魔法”,感受樂句从流畅到停顿的变化。活动要结束得部分我采用幼儿最为喜爱的音乐游戏的形式展开,旨在引导幼儿在游戏情节的角色表演中欣赏、感受乐曲的性质、情绪,使幼儿体验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陈老师:杨老师的活动组织得很轻松,随机性、灵活性强,控制力、驾驭力强,提问简短,富有启发性,欣赏音乐很充分,流程清晰,幼儿参与程度高。

姚老师:杨老师设计与目标比较贴切,把幼儿作为主体,让孩子大胆地说,大胆地玩,突出了重难点,孩子的感受得到了释放,教师主导,表演这一块教师把控多了一点,还可以让幼儿的自主性体现得更充分些。

徐老师:我们看到在今天的活动中,孩子们表现积极主动,当欣赏第一段摇篮曲的时候,孩子们不仅能用语言表达出摇篮曲宁静、缓慢的音乐性质,而且用动作投入地去表现,欣赏小老鼠和啤酒桶跳舞时,孩子们又融入音乐,快乐地随着音乐舞动起来,同时老师不忘音乐欣赏的本质,强调让孩子跟着音乐节奏一起跳舞,说明老师至始至终心中都有目标,非常好。

王老师:在活动中,老师注意培养幼儿养成安静、专心、边听边想的音乐欣赏习惯,特别是在完整欣赏的阶段,老师没有急于进入后一个环节,让孩子尽情地欣赏,尽量发挥想象力地欣赏,根据音乐鼓励幼儿想象出合理的音乐情景,用动作或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但个人觉得小仙子的音乐要灵动一些会更好,音乐盒音乐形象相匹配。

专家引领:在这个音乐欣赏活动中,老师运用了各种辅助通道在音乐欣赏中进行运用。我们看到有运动觉的运用、视觉的运用、语言知觉的运用。

运动觉的运用主要表现在随音乐做动作,开展具有情景性的小老鼠和啤酒桶的游戏活动,小老鼠独自跳舞游戏→啤酒桶看见了→仙女给啤酒桶施魔法→啤酒桶长出手脚→小老鼠和啤酒桶一起跳舞游戏→仙女收回魔法→回归平静,这是一种最常用而且最易为幼儿接受和理解的辅助通道,让幼儿置身于音乐作品的角色情节中,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

同时在本次活动中,老师巧妙运用PPT视频课件,将幼儿视觉充分的运用。用视频故事的形式表现乐曲的故事情节。幼儿在故事的帮助下更形象地感知了曲子的旋律和节奏变化,在对曲子的把握上显得更为轻松了。

老师驾驭活动很有层次性,重点得到了突出,在引导孩子欣赏音乐不同的性质的时候,充分地运用幼儿语言知觉,启发幼儿将感受到的音乐性质物化为语言,进行表达外露。

主持人: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在幼儿阶段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走进音乐的天地,但是传统音乐教学的难点是教学手段单一,操作性不强,幼儿难以理解音乐内涵。那么通过本次音乐欣赏教研活动,从刚才大家热烈的交流发言来看,我们发现教师在活动中解决了以下困惑:音乐欣赏的重难点问题;关注了幼儿的音乐感受;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大胆地参与音乐体验活动;我们尝试运用多种感官通道共同参与,以提高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

确定了我园音乐欣赏活动组织的基本形式:

导入环节→多感官运用感受部分→游戏体验结束。

今天通过大家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收获不同程度的进步,在活动中提高,在研讨中发展是我们今后教学研讨的不懈追求。

作者:伍曼

第2篇:“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数学教育”园本教研活动

主持人:我园在开展数学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育行为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家回想一下,我们现在开展的数学活动和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教师1: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是幼儿感兴趣的。

教师2:以前重教师教,现在重幼儿学的方式。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发现、探索、收获。

教师3:现在的材料是生活中真实的材料。

教师4: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幼儿的兴趣出发。

教师5:明确了幼儿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生活。

主持:这些是我们对幼儿数学教学进行研究的最大收获。过去以知识为主线开展数学活动,枯燥无味,现在幼儿数学内容紧密结合日常生活,提供的材料也体现了生活化。如何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数学教育活动呢?我想老师们在实践中会有很多发现、感受、经验或是困惑,在这里,大家畅所欲言、互相交流一下。

大班

李老师:我们大班组设计了“生日会”数学活动,我们把这次活动定位为“尝试、体验、感知”。这种定位不仅针对幼儿,对于大班教师来说也同样适用。一直以来孩子们都非常愿意在幼儿园过生日,我们就通过幼儿熟悉的这一生活化的形式,利用“生日会”过程中提供的生活材料进行操作,发现问题,并且能够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及已有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感知和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主持人:大班组可以把这个活动开展的过程给大家介绍一下。

王老师:我们大班组开展“生日会”的活动。主要为孩子提供了参与活动的氛围与材料。

分蛋糕这一环节对孩子是有极大挑战的,为了能顺利完成生日活动,我们提前做预设,为幼儿准备了蛋糕(圆形纸片),要求孩子用笔画或用手撕、用剪子剪的方法合理分配整个蛋糕。分配时出现几种情况:开始肖瑞新把蛋糕分大了最后不够分,下一个小朋友范骐源有了以上的经验,每人就少分一些,结果剩了一半。我就问怎么办?他马上说:“再每人分一块呗。”金明书说:“我们把蛋糕分成两份,小朋友分成两组呗。”王菲说:“我们还想送给园长和老师呢。”这时,我们就把人员总数加在一起分成两组,请幼儿从中选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法,在生日会时采用。这次活动我们利用蛋糕这个生活材料,让幼儿对材料进行自主操作,在愉快的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既渗透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幼儿分享、关心、礼让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陈老师:刚才王老师说的我也有同感,在分饮料时我提出的要求是:分给每个小朋友的饮料尽量一样多。活动中我发现孩子有分配意识,但没掌握更好的方法,所以有一组前面的小朋友分得多。后面的小朋友分得少。最后的甚至都没有了。另一组发现了这一情况,及时吸取了教训,先少倒一些,可这样一来又剩了不少。我及时提醒:“那你们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李易城说:“分之前应该看看有多少人。”王牧之说:“应该把多的分给少的。”小胖说:“瓶中剩的应该分给所有小朋友。”然后我就引导他们:“小朋友把杯子放在一起比一比,尝试着用你们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了,孩子们美滋滋喝着自己的饮料。借助饮料这一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利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调整,幼儿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我觉得教师要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并从中挖掘出更多的教育价值。

主持人:活动开展后。还有哪些感受和体会?

翁老师:孩子们都能在活动中尝试着利用已有经验和掌握的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从中获得了成功感,也体验了参与的快乐。

王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觉得这种形式的数学活动所提供的情景是孩子熟悉的,他们会对此非常感兴趣,智商和情商都能得到提高。利用生活中常见材料组织活动,对我来说很有挑战性,但我会多组织这样的活动让自己和孩子共同进步。

主持人:因为生日会的过程跟每个孩子有关系,所以他们会全身心投入,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强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自信心,也体验到了成功后的喜悦。把数学活动与生活有机整合,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解决活动中的问题,大家觉得这种学数学的方法怎么样?

许老师:挺好的,可以推广,体现了数学教育的生活化。

中班

肖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及时发现幼儿对哪些事物感兴趣,将其提炼整理后转化为数学教育活动,例如:“乌鸦喝水”和“彩虹蛋糕屋”这两次数学活动中,都是在生活场景和模拟情境中展开。

崔老师:“乌鸦喝水”是幼儿耳熟能详的故事,故事中蕴涵的科学原理孩子很感兴趣,怎样利用石头?故事中。乌鸦东捡一个西捡一个,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选择了三种不同大小的石头,而且涂上颜色,小朋友就更有兴趣,也更容易操作并说明结果。另一个活动“彩虹蛋糕屋”中,超市、购物、分蛋糕、找座位这些生活化的内容,也引起了孩子的强烈兴趣。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还要不断发现幼儿对哪些数学问题感兴趣,将其提炼整理后转化为数学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知识经验,然后再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吴老师:对,这也体现出了选材的生活化。像石头、冬枣、圣女果、桂圆、小水杯等材料的提供,能让孩子把从故事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主持人:选择真实材料,更能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利用材料创设生活情境,则能达到最有效的学习效果。

小班

任老师:大班和中班的经验很好,值得我们学习。小班在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开展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也有成功的地方。比如:在娃娃家,我们给孩子提供了多种蔬菜、水果模型,孩子们在玩时经常把各种蔬菜搭配在一起说是做菜,我觉得可以乘机提供操作性更强的材料,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于是,我把幼儿常吃的几种菜拍成了照片贴在娃娃家的厨房里,将每道菜需要的蔬菜用相应的彩色纸剪出轮廓。幼儿根据照片上的菜来选择搭配并用手撕成小块制成佳肴。全家围在一起共享,宝宝用小碗,大人用大碗,玩得有模有样。过几天再逐渐增加三四种颜色搭配的菜。通过不断填充和删减,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数学能力。

主持人:娃娃家本身就是生活化的,要投放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最熟悉的材料,发挥它们的最大教育价值,并通过不断调整材料,让孩子在快乐体验中不知不觉接受数学教育,提升经验,体现材料的阶段性,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孙老师:这些矿泉水瓶是我们在一次活动后留下的,我利用这些瓶子,结合目前的数学教学目标制作了按数投物:把桃核按瓶子上的点子和数字进行投放。孩子们玩的过程中我观察到他们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做,而是一味地往里投放,所以我很困惑,是不是他们对这个瓶子不感兴趣,还是有其他原因。我想请大家帮忙想一想,怎样利用这些瓶子能让孩子们更感兴趣。

主持人:孙老师提供的也是生活化材料,为什么幼儿不像玩娃娃家那么热衷?教师讨论原因:缺少趣味性、挑战性、探索性;缺少成功后的体验;声音的干扰,材料提供过多;目标定位低,一个目标一次效应。

主持人:如何调整?

教师围绕5以内按数投物的目标展开研讨。大家认为利用材料创设情境,幼儿会很喜欢玩,如将瓶子改装成有数字的车厢,按数投物后,将其有序排列连起来变成一列火车。

主持人:我想还有很多利用生活材料进行数学活动的好方法。如来自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原生态的材料资源,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作者:毕海鹰

第3篇:幼儿园教师对园本教研活动的看法研究

[摘要]园本教研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因此,切实了解幼儿园教师对园本教研的看法十分必要。本研究对三位不同园所、具备不同经验资历的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对“园本教研”概念内涵和意义的认识普遍模糊:他们普遍肯定园本教研活动的出发点,但都强调园本教研活动能否产生积极的实际效果还要看其具体內容和组织形式;幼儿园教师普遍希望园本教研活动能密切关注实践,针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设置不同的园本教研內容和形式;此外,在园本教研制度建设上给予幼儿园教师一定的外部保障和激励也是幼儿园在推进园本教研活动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园本教研活动;幼儿园教师;研究

[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日益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问题。近两三年来,以幼儿园为本位的教研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而被广泛开展。于是,不少幼儿园纷纷加入到大力开展园本教研活动的行列中来。幼儿园教师因而也被普遍要求成为“研究者”。但是,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现状来看,提倡教师参与园本教研活动的呼声多是由理论研究者或行政管理者发出的,教师自己的真实声音很少听见。事实上,有不少教师已经对广泛开展园本教研活动表示出自己的疑虑和担心,如“园本教研是不是又是新刮起的一阵风?”“我的负担本来就够重了,园本教研又来加一项?”等等。

幼儿园教研活动一直以来就存在,从传统教研到园本教研不只是称谓上的改变,更多的是从理念到方法上的一系列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就是:传统教研可能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而现在的园本教研更多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师自我成长方式,因而它更加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因此,切实了解幼儿园教研活动的主体——幼儿园教师自己关于园本教研活动的想法,或许能为广大幼儿园切实有效地开展和推进园本教研活动提供一些有益启示。这也正是开展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遵循质的研究路线,主要采用访谈法,试图深入细致地了解幼儿园教师关于园本教研活动的主观想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本研究选择了正在进行园本教研活动的三名带班幼儿园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这三名幼儿园教师分别来自不同的幼儿园,所承担的工作、经验、资历等也有所不同。他们的情况分别是: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幼儿园教师T1,本科学历(专升本);工作了4年的幼儿园教师T2,本科学历;工作还不到1年的幼儿园教师T3,本科学历。为了能使研究对象尽量表达出真实想法,研究者是避开园长直接跟三位教师取得联系的。同时,研究者也向三位教师保证绝不透露其真实姓名和单位。也不向其领导和上级部门透露任何信息。

围绕研究问题,研究者对三名幼儿园教师分别进行了两次个别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是他们对园本教研的看法、认识等等。在采用访谈法之余,本研究还收集了网络BBS上一些教师关于园本教研的帖子等其他资料作为补充。

三、研究结果

(一)关于“园本教研”的概念

三位教师的话语都透露出同样一个信息:幼儿园教师虽然知道“园本教研”这个概念,但对其内涵的认识都比较模糊,并存在一些疑问。例如:

T2:我认为自己幼儿园搞的教研总归是园本教研。

T3:概念模糊,没办法用准确的语言概括。

从T2和T3两位教师对园本教研概念的解释以及之后对园本教研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的阐述都可以发现,他们所认为的园本教研活动就是“一种在幼儿园实施的教研活动”,至于为什么在用词上要特别强调“园本”,他们并不是很清楚。

教师T1则通过听讲座、看文章、自己实践和体验等方式对目前所提倡的园本教研的核心内涵和意义有一定了解,她提到了不少传统教研活动和园本教研活动之间的差别,例如她认为现在的园本教研是“一种以幼儿园为本位的教研活动”,原来的教研“可能更多关注专家提出来的问题。别人在搞什么啊,大多数人就跟风。教研就像传达文件”,而园本教研强调“立足于幼儿园自己的一些问题,那就是我们把焦点、视线放在自己幼儿园”。但是她也表示,幼儿园教师普遍还是“比较传统地去理解园本教研”。

访谈发现。由于个体差异,幼儿园教师对园本教研的认识参差不齐,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教师还处于不理解或认识模糊的状态。研究者从网络BBS上收集到的资料也印证了这一情况,例如:“其实,我们一直就在搞教研活动。如今,又被要求做园本教研了。我不知这两者有何区别?”“新园长们将传统的教研一一摒弃,高调唱响了‘园本教研’,加上一个‘园本’以表明自己的观念很‘新’,真是画蛇添足。”

可见,目前不少幼儿园教师对于园本教研的内涵、做法以及实施园本教研的意义并没有清晰认识。这往往会造成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甚至引发教师的抵触情绪。

事实上,园本教研绝不是口号式的概念翻新,而是在教研理念和方式上的一次深刻变革。从各种文献资料以及一些指导性文章来看,园本教研对传统教研的一些习惯思路和做法进行了改革,其重点不是为了组织教师去学习或研究一般性的规律和理论,而是为了引导教师通过自主性反思去研讨自己所面临的真实的、复杂的实践问题。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研更注重教师如何“较快提升自己的理论和教学的常规技术”,而园本教研更注重“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智慧”,“更多的关注教研方式向生态化生活化方向发展,从偏向做作的、虚假的、硬性的、单一的教研方式向常态的、真实的、日常的、多样化教研发展”,等等。

因此,笔者认为,幼儿园在敦促教师参与园本教研活动之前,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园本教研的概念和意义,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而在此之前,幼儿园管理者作为制度的确立者和教师的管理者,自己首先要认清园本教研的内涵。这正如教师T2所说,“幼儿园领导的作用相对来说更大一些”,所以从传统教研到园本教研,“还是先让园长学习学习好”。

(二)关于园本教研的效果以及具体內容和组织形式

1 园本教研的总体效果值得肯定

园本教研的效果是评价园本教研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在访谈过程中,三位教师都纷纷表示,从总体上说,园本教研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最终也是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不过,他们也都提到,园本教研要达到好的效果,关键还要看怎么做,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园本教研活动会产生不同效果。

2 园本教研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应着眼于解决教师自身实践中的问题

被访谈者普遍认为,如果园本教研活动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解决教师自身实践中的问题。教师

是欢迎的;如果太空泛、太枯燥,那么教师就比较困惑,甚至反感。例如:

T1:看怎么组织……要有一个立足点,必须解决老师的实际问题,这样一定会受到老师的拥护和喜欢。如果只是空讲形而上的东西,没有人愿意听,只是浪费老师的时间。

T2:(统一的集体教研活动)总归是被动的,其他的那些(教研活动)嘛,因为是大家自己的(问题),所以比较主动。

T3:对我来说,实际的东西最好。

由此可见,教师欢迎的、认为对他们自身最有帮助的园本教研还是应该密切结合具体的教育实践问题,而这其实和园本教研的真正旨趣是一致的,这再次印证了自上而下的教研转向自下而上的园本教研活动的必要性,也再次提醒广大幼儿园在从传统教研转到园本教研时,虽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研究重点一定要适当转变,即要从研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理论转向“研究教师在自己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3 园本教研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应根据教师素质和能力等不同而有所区别

三位教师还一致认为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和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在园本教研内容、形式方面的需求以及参加园本教研活动的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园本教研的各项指标要“依人而定”。例如:

T1:园本教研活动中比较开放的对话对于有经验的教师、高境界的教师而言就相当不错,对于新教师来说则根本不可能。他们最需要的是(老教师的)指导。

T2:新教师可能对教学技能的成长关注得不够,即使进行教学技能方面的研究,新教师也只能是听听。他们经验不足,往往没有发言权。

T3:(在大教研活动里,我)主要还是学习。

不难看出,新教师和老教师期望的园本教研的内容不完全一致。新教师由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经验不足。因而期望能够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而老教师由于经验比较丰富,他们更希望超越技能技巧,产生更深刻的思考。相应的,新教师和老教师所适用的园本教研的组织形式也不完全一样。新教师渴望有人能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正如三位教师反复提到的,告诉新教师应该怎么做,虽然这可能只是老教师的个人看法,但新教师会非常高兴;新教师虽然也渴望和他人对话。但是他们并不一定能够融入到老教师们建立在丰富经验基础上的高层次对话当中。因而很多时候还是处于倾听状态;在新教师还存在很多初级问题的情况下,让他们接受老教师的评价(例如上公开课),反而可能给他们带来挫败感;相反,老教师则可能期望通过自我的深入反思、课题研究或者和其他教师进行高水平对话等方式来进一步获得“新的启迪”和“新的东西”。这就启示我们,幼儿园推进园本教研要避免“一刀切”。

(三)关于园本教研制度

三位教师还表示,教师积极有效地参与园本教研活动还需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因此,在园本教研制度建设上给予教师一定的保障和激励,也是幼儿园在推进园本教研活动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从硬性规定教师参与到激发教师主动参与

三位教师所在的幼儿园都在教师必须参与园本教研活动方面作了一些硬性规定。在问及为什么参与园本教研活动时,三位教师列举的第一个原因都是“不得不参加”。教师T3还认为,“幼儿园的这些活动是一种习惯,不存在主动被动”。但是他们也纷纷表示,由于“对自己提高蛮有用的”(教师T1),“的确能够学到很多东西”(教师T2、T3),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家还是比较乐意参与这些活动的。

他们还不约而同地强调,教师本身其实都很有研究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T1表示,幼儿园教师之间“经常在做一些集体的反思,只不过没有成文”,“自发性的教研很多,频率很高,只不过我们没有把它说成‘啊,今天园本教研了’”。而教师T2和T3则表示,自己作为新教师,虽然经验不足,但也会主动写一些反思随笔,会主动去“请教人家”。

可见,幼儿园教师刚开始可能迫于制度压力或习惯才去参与园本教研活动,一旦能够从中体会到专业成长的快乐,就会对园本教研活动持欢迎态度。另一方面,教师通常都具有工作责任感和个人成功需求,他们有着改进自我教育教学实践和技能的潜在愿望,因此,当发现园本教研活动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好处时。只要幼儿园继续予以激励和支持,他们往往会由遵循制度形成的“习惯”转化为自主积极参与园本教研。

笔者认为,幼儿园在刚开始推进园本教研活动吋,建立一套硬性制度是必要的,因为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真正理解园本教研的价值,也不是所有教师都愿意多为自己增加额外的教研“负担”。所以幼儿园需要借助外在力量“推”教师一把。但是,仅仅依靠一套强调“约束”“服从”“照做”的行政制度来“逼”教师参与,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知道,园本教研活动强调的就是教师的自发性,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实现也一定是建立在教师自身需求和追求基础上的。因此,当教师进入园本教研的轨道并被激发出自发性的园本教研需求时,幼儿园建立一套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教师内在动机、满足教师自主研究需要、为教师提供支持性条件和引导性章程的园本教研制度才是最为根本的。

2 为教师提供时间保证

访谈过程中,“忙”被反复提到,“时间”似乎已经成为教师进行园本教研活动的最大制约条件。

T1:活动特别多,牵制了老师很多很多精力,所以搞这种教研,成了一种奢望。

72:以前经常反思,现在不太反思。可能因为其他事情太多了。

T3:因为大家实在忙到无法分身,专业小组活动已经中断很久了。

三位教师都提到,除了带班,他们还有很多其他工作要做,例如筹备各种各样的全园:节日活动。和家长一起备课,参加政治学习等,他们往往没有时间投身于园本教研活动。网络论坛上很多教师也表示并不是不想把园本教研工作搞好,而是“实在有太多的烦琐事”。由此看来,幼儿园如何尽量为教师留出足够的园本教研时间是幼儿园在管理上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笔者认为硬性规定开展集体或小组园本教研活动的固定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形式化活动,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学会有效管理时间,(4)等等,都是幼儿园可以尝试的管理措施。

3 形成研究共同体

三位教师所在的幼儿园都有各种各样的园本教研组织,如全园性的教研共同体。就同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或课题聚集在一起的研究小组,以年级或科目为单位的教研小组,等等。三位教师都表示乐意在研究小组中和别人一起交流,因为“(发言时)我经常会有新的想法冒出来”,可以“倾听别人怎么说”,“对别人也可能有帮助”,“会帮你指出一些问题”,“可以借鉴很多东西”,等等。事实证明,一个由有不同背景、经验、才能和观点的成员所构成的研究共同体,对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和研究,可以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提供较有效的帮助。因此,幼儿园在推进园本教研活动时,除了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鼓励“同伴互助”,帮助教师组织各种研究共同体也是必须做的。

不过,教师T1也提到:“园本教研活动都是比较霸权的、专制的,比如威信较高的教研组组长的发言,大家会比较重视一些。我很喜欢大家自发的、很放松的、都觉得很有收获的园本教研。”教师T3也有同感。这表明,教师们更为欢迎平等的、氛围轻松的交流。因此,为了确保教师的“研究主体”地位,幼儿园在构建研究合作组织时,应注意通过制定一些有助于教师平等对话的规则和制度,打破科层式的组织架构,屏蔽资历和权威的负面影响,促进教师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

此外,教师T1还提到:“特别盼望有专家、学者引领我们搞园本教研。”教师T3也认为“专家来的话,可能更能提升一点”。教师期盼专家指导,但是专家又容易形成话语霸权,有时专家的理论和实践有些脱节。一位教师在网络上这样写道:“我们渐渐发现,与学者们对话很困难。他们常以先进理念的化身出现,动不动就批评我们所做的事不符合先进理念。而我们却弄不懂所谓的先进理念究竟是什么。”

访谈发现,尽管存在矛盾,教师们还是渴望有专业的研究者帮助他们提高园本教研能力。因此,幼儿园怎样才能请到专业引领人员作为研究共同体的组成人员,如何发挥专业研究者积极的引领作用,避免权威的消极影响,并和教师实践工作密切结合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这当然还需要教育管理部门、专家、幼儿园管理者以及教师共同努力和共同协商。

作者:张 婕

第4篇:园本教研活动记录

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记录 ——如何优化幼儿一日活动过渡环

时间:4月6日下午

地点:教研室

参加人数:

主持人:

活动主题——如何优化幼儿一日活动过渡环节

一、此次教研活动的背景

我们开展了“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研讨,目的在于:在研讨中通过思维的碰撞转变教师观念,改变一日活动以及过渡环节的处理方法,统筹安排,丰富环节的组织形式,优化幼儿的一日活动安排。

二、活动准备

每位教师事先了解“过渡环节”的概念,对自己在过渡环节中得组织方式进行概括、小结,并寻找一些资料,学习他人在过渡环节中的组织方式,开展年级组讨论,改进自己在过渡环节中的组织方式。

三、本次教研活动的过程

主持人刘改娟:

近段时间发现老师们在组织过渡环节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请大家说说什么是过渡环节?都包括那些环节?

李自娟:过渡环节就是幼儿一日的学习与活动分割为不同的版块,在版块与版块之间便出现了一个转换时间,被称之为过渡环节。

王丽娜:两个教学活动之间的时间是过渡环节。 宋华清:午餐与午睡之间的时间也是过渡环节。

孙旭博:其实过渡环节包括了每个活动之间的转换,不过是有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而已。

主持人刘改娟将教师列出来的过渡环节在大白纸上罗列:

短时间过渡环节:晨间活动与早点之间、早点与教学活动之间、两个教学活动之间、户外活动与餐前活动之间。

长时间过渡环节:午餐与午睡之间、午睡与午点之间、午点与游戏之间。

主持人刘改娟:

前两个星期,大家对如何组织过渡环节进行年级组讨论与学习,大家根据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来谈谈自己这两周来在组织过渡环节中成功的经验。

杜琴英:我们中班孩子很喜欢拖拖拉拉,又的过渡环节之间只有短短一两分钟时间,因此我在过渡环节时注重规则意识培养,例如整理物品、洗手等环节,我就用音乐来建立常规,规定孩子在我把乐曲弹完之前,一定要把做好一切事情。

孙旭博:我们在上下楼梯时,孩子们很拖沓,往往派头已经到操场,排尾还在教室里,为了减少等待,我们大班规定:两个班级份楼梯走,孩子们要在一分钟走完楼梯,不拖拉。

张静丽:我认为小托班的孩子,在两个教学活动之间就是孩子上厕所,洗手,培养一些生活的习惯,我们会在过渡环节中教孩子洗手等。 刘淑辉:我们班为孩子们提供了图书,在孩子们进行完生活活动后,可以自由看书,又便于收拾。

于平:我在大块时间的过渡环节中,让孩子们玩区角,但孩子们每天玩好不懂得收拾,常规很乱。

李峰:我有办法,我在班级里的每个区角,都设了一个小小管理员,给他们做一个挂牌,他们很有责任心,会管理、监督好区角的整理工作。

王丽娜:我会在过渡环节时组织孩子们念念儿歌,做一些安静游戏。

宋华清:我们小班,可以在过渡环节时注重与孩子的个别情感交流。

李自娟:其实每个年龄段的老师都应该在过渡环节时注重与孩子的个别交流。

主持人刘 改娟:刚才老师们介绍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纲要》精神,“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并试图营建宽松的气氛,让孩子们学着自己管理自己,建立一些班级规则引导孩子改掉拖沓的习惯,用孩子的自律代替教师的催促。

但还存在问题:处理过渡环节的方法比较单一,一般都是用生活环节来代替过渡环节。如:教学活动结束后请幼儿去小便、洗手、看看书等,而且环节之间的转换也比较生硬,以集体活动为主,还是处于高控制状态,还没有真正从尊重幼儿、优化幼儿一日活动的角度去考虑。

因此我们觉得,教师在过渡环节的转换中还缺少一定的机智,过渡环节应当有更加自然和有趣的转换方式。

我们应该思考: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过渡环节?

让老师们讨论并写下关键词,个别发言。 最后达成共识:应为过渡环节营造一种低结构、低密度、低控制,宽松、自主、利于交往、有序的氛围。主持人李萃颖:今天大家都参与得很好,对于过渡环节的重视和改变,是一个师幼共同探索、共同调整、适应的过程。今天讨论了那么多的方法,与好的经验,希望老师们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教师要依据实际的情况,在追随幼儿兴趣并提供支持的前提下,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幼儿自主之间的关系。让过渡环节成为师生积极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幼儿个性的过程,同时也让这个过程自然、和谐,充满乐趣!我们可以制定怎么样更合理的作息。

第5篇:园本教研活动记录

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记录

一、主持人(该园保教主任)介绍当日教研活动来源、目标及过程

(一)活动来源:

十五期间在《纲要》的领导下,我园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园所的发展确定了以关注幼儿生活为基点,开展自然化教育为特色的研究方向,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在研究活动过程中,针对老师在不同阶段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们采取了把握时机,适时点播,双向对比,还有质疑、答辩等教研方式,来帮助教师解决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困惑。经过几年的研究,我们的老师存在以下的优势:1.在教研教育实践中能够关注幼儿生活中的实际需要生成活动,注重引领幼儿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在真实的问题中获得体验,并以此来体现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过程。2.在教研活动中,教师更乐于交流了,能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最终通过互动提升原有认识。3.在环境创设和区域材料的提供中,教师能够自然的与生活相结合,使之自然的融入到支持幼儿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特别是材料的投放,已经远大于原有的游戏、操作、学习知识的价值,而是使材料自然的融入到幼儿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使孩子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在发掘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教师身上的一些不足:教师虽能够基于幼儿的兴趣需要开展活动,但仍存在着“做得多,想得少”的问题,教师虽然脑子很活,有很多的创意,但常常存在想的好,但不知道关键要发展幼儿的什么的问题。教师虽然知道反思很重要,但面对很多具体的问题时,却不善于对活动前的设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及自身教育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我们将近阶段的研究目标定为引导教师学习,从幼儿学习的角度,进行反思,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在今天活动之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两个阶段的研究,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了解教师在反思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惑,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反思中的问题来大胆的表达出来,第二阶段就是观摩一个班的区域活动,以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帮助教师学会从幼儿的角度进行反思不是从一两次活动进行实现的,于是我们就设计了今天的教研活动,是前阶段教研活动的一个延续。

(二)当日教研活动目标及过程:

今天教研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体验活动和案例分析,帮助教师进一步感悟和学习站在幼儿的角度上,从多个方面进行反思。第二就是帮助教师学习捕捉活动中幼儿对他们传达的关键信息,并针对教师在反思过程中遇到的真实困惑,讨论如何从幼儿的角度来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教研过程主要分两个部分:体验活动和案例分析活动。

二、教研活动实录:

环节一:体验活动——体验推销护肤品的过程

体验过程:主要是让本园教师自由结组,自己选择在场的与会者作为推销的对象,并思考用什么方式和策略与对象沟通。体验完这个过程之后,分别交流各组推销的结果以及在推销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同时也提醒刚才接受推销的与会者反馈自己刚才与推销老师之间互动的感受。以下就是后面老师们交流感受的过程。

主持人:请各位推销员说一说你们刚才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1组教师:我们先进行对象的选择,看老师的外表、装扮,在跟他的交谈中发现他的一些兴趣。我们推销的第一位老师比较时尚,对自己装扮的细节有一定的要求,这样他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护肤产品。第二个老师由于我们没有介绍清楚产品的厂家、产地,再加上我们的国产商品与这位老师的要求(更倾向于国外的产品)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她没有接受我们的产品,但我们还是把产品的宣传单发给她,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够给她留有印象。

与会者1:两位推销员介绍产品很详细,有一定的针对性,介绍的产品比较符合我的职业需求

与会者2:两位介绍非常清楚,他们的除皱产品打动了我,但我的消费理念是一分钱一分货,产品太便宜了,那么便宜我就决定不买了。

主持人:你们提倡的使用国货,在推销时是否了解了顾客的消费理念。

第1组:我们询问顾客平时使用哪些品牌的化妆品,产地在哪。顾客本来对我们的产品有些感兴趣,但一听价格就没有买,我们也不想死缠烂打让人家反感,只是把产品介绍给她就好了,并把宣传单送给她。

主持人:通过互动有何启发?

第1组:应更多地了解顾客的需求,抓住顾客的心理及时进行调整,我们在准备中应想的更周到,更广泛,因为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

第2组教师:有三位消费者购买了我们的产品,我们首先了解了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介绍产品,而且我们的产品价格合理,受到他们的欢迎。 与会者3:他们态度诚恳,针对我的肤质介绍产品。

第3组:我们先选择不同的人群,从了解他们的职业,在皮肤方面有什么困惑这两方面下手来推销我们的产品,那位老师问了我们好多问题,我们也耐心回答了,可是她最后却没有买我们的产品。

与会者4:我觉得她们非常有亲和力,为什么没买,是因为我有我的想法,我知道化妆品不是能够随便买的,不能光听宣传。我觉得皮肤的改善并不是因为使用了某种产品一下子就能见效果的,所以我就提了很多的问题。虽然我没买,但我觉得她们的宣传还是比较到位的,她们最后的策略也很好,送了我一个试用品,所以我说我们可以做朋友。

主持人:推销时有没有关注到消费者的需求。

第3组教师:关注到了。消费者认为皮肤是有周期性的,不太相信我们的产品,所以我们就给了他一个试用品,并准备进行下一个推销。

主持人:大家在活动中的感受都是非常真实的。首先是选择对象、人群,在交流中关注到怎样运用策略进行互动,并且都在思考、调整用什么更适宜的行为来影响他人。请说一说在推销过程中你们的理念是什么?

教师集体:了解、沟通,满足需求。

主持人:那你们通过实施策略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做什么事? 教师:让大家认同产品,引发大家的需求

主持人:我们已经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但为什么还是会失败呢? 教师:不信任,产品没有说服力,沟通方式有问题,语言技巧欠缺。

主持人:作为教师,如果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一个实践者,我们第一想到的是什么?(教师思考)我想通过我们老师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困惑引出我们下面讨论的案例。这是我们园的任老师在组织小班娃娃家的活动时遇到的一个真实的两难困惑问题,先请她介绍一下这个案例,然后再说说她自己对这个案例的反思。

环节二:案例分析——“该不该制止她给娃娃剪头发”

主持人先请该园任老师讲述她的一个真实的两难困惑案例(小班案例),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以下是这个案例的主要内容:

“老师,我在给娃娃剪头发!”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区域活动,每天他们在这里都会模仿着成人的活动进行游戏。在今天的娃娃家游戏中,让我感到惊奇和意外。当我来到娃娃家时,王××小朋友正拿着剪子一绺一绺地剪娃娃的头发。我一看,地上已经有了不少头发,而她还是那么的认真。我惊奇地问:“你在干什么呀?”她回答说:“我在给娃娃剪头发,他的头发太长了。”她一边说着,一边还再继续剪。我眼睁睁地看着她又剪下了两绺,于是就赶紧说:“天冷了,娃娃的头发不要太短,我看不要再剪了。”她看着我,犹豫了一下,终于停下了手,这件事让我感到很意外。

活动结束后,我找到她进行交流:“你为什么要剪娃娃的头发呀?”她满不在乎地说:“我的头发长了妈妈就会给我剪!”我接着说:“娃娃的头发不像咱们人的头发,剪下来还能再长长,而娃娃的头发却长不出来了,以后别再剪了。” 她勉强地点了一下头就走开了。但我从她的脸上看出她还是有些不服气。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件,我当时真不知怎样去做,第一反映就是赶紧介入游戏,引导她停下手。但我又考虑到今天停止明天她会不会又重复。所以,活动后我找到了她,了解她的想法。告诉她娃娃的头发不能剪。交流中流露出不服气的表情。我不知道在活动中和活动后的互动中,我这样做引导对不对?

主持人:刚才任老师在反思中提到了一个很现实、很具体的两难困惑问题。在活动后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她那样引导适宜不适宜?这个问题到底说明了什么?

教师1:老师去介入这件事情,去引导孩子了,但孩子的表现是不服气,她觉得我的头发长了,妈妈就会给我剪,所以娃娃的头发长了,我理所应当就应该给她剪。我觉得问题在于该不该引导?

主持人:那老师把这个问题的落脚点放在哪了呢? 教师1:该怎样去引导,行为是否适宜?

教师2:任老师发现孩子剪头发了,她的反应就是咱们老师习惯了的那种反应,把玩具给损坏了,所以她要制止。老师关注到孩子把娃娃的头发剪了,但剪之前的过程,老师好像没有关注到。这就是说老师关注的是事件的结果。

主持人:这是老师的第一反应。任老师刚才说不知道这种引导对不对,所以落在了做法上。那么,我们在关注行为是否适宜之前,还应该关注些什么呢? 教师3: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需求?游戏当中的一些需求。

教师4: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剪是有什么需求吗?她用小剪刀是因为觉得很好玩,还是想模仿妈妈或理发师?如果孩子是想模仿理发师,我觉得班里面就可以设置一个理发店的游戏区。她如果只是想用小剪刀去剪,就可以在美工区中设置一些用剪刀剪的游戏,去满足她的需求。

主持人:在关注问题之前,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需求,也就是行为是否适宜不是凭空而说,而是依据孩子有什么样的需求,才能做出相应的反应。所以,我想问一下任老师,当事情发生时,你是怎么想的?

任老师:我就想马上得制止他,要不然头发就该给剪没了。但我又想应该尊重孩子,所以就以游戏的口吻跟她说:“天冷了,娃娃的头发不要太短,我看不要再剪了。”

主持人:任老师没有生硬的去制止,还是能够注意到用游戏性的语言去跟孩子说话,这一点还是不错的。事情发生的当时你并没有跟孩子过多的互动,但为什么结束以后你又和她互动呢?

任老师:第一,我是想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第二,是想丰富她的一些生活经验。于是,我就说:“娃娃头发不像咱们人的头发,剪下来还能再长长。娃娃的头发剪掉就长不出来了。” 主持人:任老师是从知识经验上去丰富孩子。这表明任老师实际上是想解决什么问题?她为什么要告诉孩子娃娃头发不像人的头发,剪了还可以再长长。任老师关注的是什么?

教师2:目的就是不让她明天再剪了。

教师5:任老师关注的是孩子不再剪了,是结果。

主持人:老师关注的是问题该怎样解决。那你后来是否有意去继续关注这个孩子了吗? 任老师:没有。

主持人:咱们老师可能认为教育完孩子,孩子不再剪了之后,教育目标就已经实现了。但孩子当时的反应是不服气,那她还会不会去进行别的活动。这是咱们老师应该继续去关注的。

区教研员:我也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当孩子听老师说了“你的头发妈妈剪了还会再长长,而娃娃的头发剪了就不能再长了”这句话时,作为一个小班的孩子,他能理解吗?老师的这句话对小班孩子会有作用吗?不知大家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

教师1: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思维方式有限,容易把事实和想象混淆。

区教研员:老师们分析的很好,这句话对于小班的孩子可能是没有太大作用的。所以,咱们老师在对孩子做出应答时,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

主持人:教研室的老师给咱们从孩子的反应这个角度帮助咱们分析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老师行为对于孩子的效果。后面咱们还会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接下来,咱们思考孩子为什么要给娃娃剪头发?

教师2:孩子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带入到游戏中去了,自发地调动经验来丰富自己的游戏内容,而且小班孩子模仿性比较强,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由于家庭中没有条件,幼儿园给孩子创设了模仿成人生活的条件,孩子可以比较放松地再现她的游戏。

教师3:这是孩子生活经验的迁移。

教师6:孩子在游戏中真正的进入角色,真正把自己当成家长来照顾孩子了。她真的很投入,把一切都当成是真实的,这就是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教师2:孩子把一切都当成真实的了,而老师要把她从游戏(孩子的真实世界)拉回到现实(成人的真实世界)中来,她有点不理解,甚至有点难过。

教师1:孩子就是想给娃娃剪头发,而并不知道娃娃的头发不能剪。她的知识经验使她关注不到这些,所以她只是觉得给宝宝剪头发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主持人:老师们说了,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使得她关注不到那么多,而只是在模仿成人的活动。刚才一个老师提到了为孩子创设的娃娃家这个环境,正是娃娃家的环境刺激了孩子的行为,调动了她的原有经验。家庭氛围的营造使他想到了自己在家里的一些事情,自然地就展现了她生活中的原有经验。刚才,我们分析到了孩子的需要、原有经验和年龄特点。孩子的行为还向我们传达其它的信息了吗?

教师7:这个孩子实际上也是在学习,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教师1:表达的是心理、游戏、操作方面的一些需求,各个方面综合起来的一些需求:使用剪刀、情感体验的等。

主持人:咱们说的这些,结合《纲要》、北京市的《实施细则》和《快乐发展课程》,大家再一起来深入理解一下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年龄特点:通过游戏再现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感受;喜欢模仿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人物;游戏充满想象,常常讲想象与现实相混淆……前面咱们老师对幼儿年龄特点的分析来看,还是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的。接下来,咱们再接续回答任老师的困惑问题。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怎样去满足孩子的需求?

教师1:可以创设一个新的活动区域,比如小小理发店,既满足了他的需求,也使他从中进行快乐的学习。

主持人:那你为什么要提这样的建议呢?

教师1:满足孩子的兴趣、操作和模仿方面的需要。

教师2:我觉得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更投入,老师可以把学习内容融入到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当中。可以给孩子创设理发店,但这里面还有一个材料投放的问题。你给她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应该考虑让孩子剪什么。如果孩子就是想给娃娃剪头发,就可以多做一些假的娃娃头套,让孩子剪了再“长出来”,这样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如果孩子只是想使用剪刀,美工区也投放相应的材料,或者在娃娃投放其它各种供孩子剪的材料,如剪面条之类的,这样可以扩展孩子的活动内容。

主持人:这就涉及到咱们怎样了解孩子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样的、具体的需求? 教师2:老师可以根据以往的带班经验提前多给孩子准备一些相关的游戏材料,准备的多一些,应对起来就可以更合适一些。然后,再在对孩子的后续观察之中,再不断地去补充和调整。

主持人:那么咱们提供这些游戏材料,怎么去提供?还是需要咱们进一步对孩子进行观察和了解,同时从材料提供上和环境的创设上,让孩子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有其它的策略来满足孩子的需求吗?

教师7:我觉得孩子在剪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种探索,我觉得老师可以利用角色的那种身份来引导幼儿,这样做可能会更好一些。老师可以用积极的情感去引导孩子,就在娃娃家投放更丰富的材料。我关注的是老师在后期是否继续关注了孩子的需要,弄清孩子到底是情感的需要,还是剪的动作技能的需要,然后去调整。

教师2:我突然想到教研室左老师刚才问咱们的问题:“老师跟孩子说了,娃娃的头发剪了就长不出来了,这个孩子懂不懂”。由此我想到这个经验怎么给孩子?既然娃娃的头发已经剪成那样了,索性就让孩子剪。等过两天这个孩子再玩的时候,可能就会发现娃娃的头发并没有长出来。这样就是让孩子在她自己的游戏当中去发现,通过自己的体验来获得经验。因为孩子的经验并不是我们告诉他们的,我们即使告诉他们,他们也不一定能理解。为什么孩子不服气呀?她可能就是觉得头发剪了就是能长。这是受它的年龄特点所限制的。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

主持人:刚才这个老师从教师跟孩子的互动,如何介入孩子的活动来谈的想法。这也是不同的策略。反正娃娃也已经剪了,就在牺牲娃娃的基础上,让她通过观察去发现娃娃的头发是否长出来了,让孩子在生活中慢慢生成一个新的经验。这可以避免了老师单纯的去说教。

教师2:这就是孩子获得经验的一个方法问题。

主持人:但这是不是唯一的方法?刚才大家说到了不同的策略,不同的策略就有不同的价值判断。那老师怎么做才是对于孩子的发展更有价值的?

区教研员(对教师2):我觉得你刚才说的想法很好,就是让孩子通过游戏中的亲身体验,通过结果反馈的方式去获得老师想让她知道的经验。针对你的想法,我想老师们当中可能还会有这样的困惑:如果让这个孩子把娃娃的头发剪了而不去制止他,这个娃娃别的孩子可能就不能玩了。会不会觉得孩子是在损坏玩具?如果有你为什么这样想?我们应该如何去分析?

教师2:过去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老师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会去教育孩子去爱护玩具。因为娃娃的头发剪掉了,确实不好看了。

区教研员(对教师3):你说的是一个思考角度,我说的是另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咱们是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是我说的这个角度,不知大家是如何看待的?这里面其实存在着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面对这个价值判断,咱们作为老师先说应该怎样去思考,然后再说怎样做的问题。没有正确的思考,就很难会有适宜的做法。

教师2: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价值的问题,你看是因为毁了娃娃的头发而去教育她爱护玩具,还是让孩子通过这样一个意外的事件去获得一种新的知识经验,哪个价值更大?

区教研员:这里面其实也涉及到了一个社会规则和公共意识的问题,而培养孩子的公共意识也是应该从小去培养的。这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角度,那对于这样的一个两难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思考?

教师8:我觉得可能会存在这个问题。如果今天不去制止这个孩子剪,那其它孩子可能就会互相模仿,模仿的结果可能最后才能寻找到答案,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适度的引导(先制止再引导),灵活的运用教育方法,我觉得还是应该有的。 (这时,在老师们之间产生了认知冲突和思想的交锋)

教师6:在孩子心里那不是一个玩具,那就是他的孩子,他要给自己的孩子剪头发。 教师5:这就涉及到老师引导的方向,如果老师是从这个角度去引导的,那可能就会给孩子们的感受是破坏了玩具。而小班的孩子,自己是不会认为他是在损坏玩具的。如果牺牲一个娃娃,能让那么多孩子们都获得娃娃的头发不能剪的生活经验值得的。

主持人:这其实就是一个以什么为代价的问题。如果代价太大了,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去制止。

教师2:其实这个孩子自己本身并不会意识到,其它的孩子没准儿在今后会发现这个问题,所以老师可以在后面的活动中去引导孩子们去关注这个问题。

主持人:那关键是你老师怎么去引导,关注没关注到这件事情?

教师2:对,从价值取向上来说,老师一方面应该取对于孩子发展来说最有价值的。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引导者,对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心里应该是有数的,应该去关注,找一个特别适合的时机去引导孩子去爱护玩具。所以,不管发生什么事,老师都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想,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然后去一个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最有价值的角度采取策略。

教师3:我觉得对于小班孩子来讲,老师从情感教育方面下手会更适宜。到了中班了,孩子可能就有爱护玩具的意识了。但是对于小班孩子来讲,就没必要提升到破坏玩具的这个方面。

教师4:刚才我问任老师当时娃娃家里的其他小朋友的反应,他们并没有向老师告状,从孩子的意识来讲,他就是融入到这个游戏中了,他们就是在给娃娃剪头发,没有意识这个是对玩具的损坏,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向幼儿强调玩具的损坏。所谓的价值,到底哪个方面更重要,我觉得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在引导策略上去找这两个角度之间的结合点。

教师2:这其实也是一个点,要求我们老师在关注这个孩子的同时,还要去关注其他孩子的反应。而关于爱护玩具的教育还可以到其它的活动去进行。

主持人:从刚才研讨的过程看,我们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这个孩子为什么要给娃娃剪头发。这个过程中,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怎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行为是否适宜,就看你是否真正站在了孩子的角度,既要关注他的需要,他的原有经验,又要从教育点去思考引导他往什么方面去发展,这都是需要老师去思考的。这就是咱们老师的反思。关于活动区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等方面,这是活动前的思考,另外还有活动中和活动后的反思。咱们的专家王瑜元老师在《学前教育》06年第

期上写了一篇“做善于反思的幼儿教师”的文章,里面既有实例、老师的感悟,也有王老师的分析和提升。老师们下来可以接续学习。

咱们今天的研讨,可以说是达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也就是咱们在以后的反思当中应该关注的是什么。

今天的体验活动和研讨活动,我觉得他们有共同之处,从任务上来说无论是推销员还是教师,都是在完成一定的目标。那么从角色上来讲,都是在为他人服务。在完成目标和服务于他人的过程当中,我们还要更过多地考虑对方的需求和原有经验。我们常说“教育要适应孩子,而不是孩子要适应教育”。怎么去理解?《纲要》中提出:“关注幼儿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师幼互动。”这就告诉了我们怎样去反思。另外,在反思中我们的教师普遍反映出就事论事,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困惑。反思中我们常会根据具体的事例去想应该怎样去做,而不能跳出这个事例分析,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反思,做理性的思考,这也是我们教师比较缺乏的,这个高度就是我们的《纲要》。正如王老师在文章中所说的:“老师的反思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善于反思的幼儿教师应该在教育的不同阶段亲身感受反思的过程。” 区教研员:

最后,我还有两点思考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是对于今天的案例来说,我觉得任老师还是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的。一个是她在过程中用一种游戏性的口吻而不是用一种强硬的方式跟孩子互动,这说明老师当时是有思考的。并且老师后来看到了孩子剪得很认真,这使她当时对于要不要制止孩子有一些犹豫,而且还看到了孩子不服气的表情,感觉到孩子剪的兴趣还没有停止。这说明老师还是捕捉到了孩子传达给她的一些信息的。这里面其实也体现了她当时的价值取向。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考如何做价值判断的问题,尤其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去思考这个问题。老师反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在活动之后才去思考如何调整,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这样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价值才更大。

另一个是,针对这个案例,总结一下,我觉得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分析和反思:年龄特点、心理需要、感受、原有经验、获得了哪些收获。

关于这个案例,这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突发事件,而恰恰是这种突发事件,是最需要老师在事件发生的当时做出有利于幼儿更大发展的价值判断。刚才大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谈自己的想法,这体现了我们的一种开放的心态。不同的角度可能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我们要做价值判断的最终目的是要从这些合理性当中找出它们的结合点,这样才可能做出从哪个角度思考对于幼儿的发展更大的价值判断。所以,分析这个案例的价值不在于解决最后到底怎么做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引导老师去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去想。

第6篇:园本教研活动方案

园本研修的学习方案

园本教研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幼儿园存在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和提高幼儿园管理的教育质量、促进机构内部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探索活动,其目的是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保证新《纲要》的贯彻实施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教师――是园本教研的研究者、执行者和收获者。

本次参加山阳县2012年幼儿教师园本研修专题培训,通过杨局长讲话中得知幼儿园以公办幼儿园为指导,以镇幼儿园为主旨,以民办幼儿园为补充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在教学中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我们要用爱去引导幼儿,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这次培训还请来了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的王莉讲师,她给我们讲述了《新理念下幼儿课程设计与组织》。幼儿园课程就是给3至6岁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储备,幼儿园教师要做到一日生活皆课程。

幼儿的知识经验主要靠模仿体验生活而获得,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教师在体验生活中起引导作用,让幼儿自

己发现。还听了星焜幼儿园的几节示范课,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我针对刚开学不久幼儿哭闹情况而设计了“笑脸娃娃”活动方案:

笑脸娃娃教研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知道快乐的孩子大家都喜欢,逐步做到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不哭闹。

2、有初步分辨笑与哭的表情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大镜子一面,小红花若干朵。

2、录音机,录有幼儿笑声和哭声的磁带。

3、哭娃娃、笑娃娃的头像各一个,贴有幼儿照片的夹子每人一个。

三、活动场地:各班教室

四、活动过程:

1、分辨哭声和笑声放录音后,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喜欢听哪种声音?为什么?

2、照镜子,观察哭与笑不同的表情。

(1)让幼儿对着镜子笑笑,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会高兴得

笑起来。

(2)观察哭时的表情,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会哭。

3、分辨笑娃娃、哭娃娃。

提问:谁是哭娃娃,谁是笑娃娃?你怎么看出来的?你喜欢谁?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娃娃?早上上幼儿园应该怎样?

4、行为练习

把镜子放在教室门口,一位教师扮演妈妈,幼儿在“妈妈”带领下入园,高高兴兴地与“妈妈”再见,向教师问好,并将贴有照片的夹子夹在笑娃娃的面具上,告诉笑娃娃:“我是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教师发给每位幼儿一朵小红花,鼓励他们以后入园时也能高高兴兴的

五、笑脸娃娃教研活动小结

新入园的幼儿对新环境陌生,且小班幼儿年龄特征就对 家人,特别是父母有很深的依恋情感,她们平时最亲近、最依恋的人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幼儿入园后与自己的父母分离,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在幼儿园这个新环境中,产生不适应的情绪,这时教师应像妈妈一样关心他们鼓励他们。所以围绕笑脸娃娃——我上幼儿园的主题展开各种活

动,让幼儿做到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不哭闹。在这各气氛中,使幼儿感觉幼儿园像自己的家,在新环境中学习本领。

1、组织幼儿分辨哭声和笑声,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声音。

2、组织幼儿照镜子,观察哭与笑不同的表情,高兴的时候会笑起来,伤心的时候会哭起来。

三、分辨笑娃娃、哭娃娃。知道快乐的孩子大家都喜欢,逐步做到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不哭闹。

3、通过这次笑脸娃娃——我上幼儿园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从哭闹不愿意上幼儿园到现在的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虽然这次活动已经结束了,但是这种鼓励的精神会一直陪着这些可爱的孩子,让他们茁壮的成长。

银花镇中心幼儿园:刘敏

园本研修的活动方案

山阳县2012年幼儿教师园本研修专题培训,教育局领导们及参加教师代表、师范学院院长讲话,使我更加明白了,国家及领导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及关注。

听了王莉讲师的课《新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白了幼儿园课程是什么:

一、 幼儿园课程:就是通过实物教学使小朋友的眼、耳、鼻、

舌、身、看、听、尝、摸、玩各方面各种感官获得体验和经验,各个方面得到发展,为以后社会发展打下全能性人才基础。

二、 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度

要使幼儿园课程得以实施必需建全各项制度: 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重在组织形式,学科课程也叫领域课程和主题活动课程,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

例如:有区域性、集体性、个别性、主动组织性。让小朋友感到每块墙壁会说话,没一寸土地都能育人,处处留心皆学问。

三、 幼儿园课程的设计

幼儿园课程的设计要突出以下几点:全面的、启蒙的、健康的。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例如:幼儿园的开饭环节就是课程,它怎样设计呢?吃饭前检查脸手是否干净,否则要教育他们干净卫生才能吃饭,吃饭前可以教小朋友玩一些手势游戏,使他们能安静有序的吃饭,饭后一定要孩子们学会用餐巾纸擦嘴。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幼儿教育不是一项单一的教育模式,现有水平挑战性,现实需要长远发展,贴近幼儿的生活,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培养小朋友全方面发展的综合课程。

银花镇中心幼儿园:代淑玲

第7篇:园本教研总结

我园创建以园为本的教研制度,一所幼儿园内,教师的水平是有层次性的,教师的情趣点也会有所差别。我们园本教研的具体做法是:制定并实施分层教研计划,园本教研工作室促进了经验,思辩教育上的困惑,共同斟酌更好的教育方式与策略;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带领教师分享各自的体会与策略。充分利用园内的有限资源,发掘教师的自身潜质,调动教师的内在动力,为教师专业成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随着园本教研在我园的深入实施,教师主动跟进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教研中出现了 “一课多研,跟进提高”的局面。我园典型的“一课多研”案例是11月份搞的古诗文颂读《静夜思》。

首先,教研组成员共同选择一个课题《静夜思》,集思广益,制定出适合的活动方案,由年轻教师执教“靶子课”,教研组的全体成员参加听评课,进行“一研”。在一研中,教师们修正活动方案中不适合的部分,对活动中教师的回应策略、老师与孩子间的互动、孩子与孩子间的互动等进行评定,商议适合的方式方法和回应策略。之后,由同一位老师再次执教“实践课”,教研组的老师们再次听课,课后进行“二研”,进行再次评析、修正。二研后,由骨干教师执教同一课题的“示范课”,老师们共同听课。课后对比分析活动的环节处理与细节处理的异同,实施“三研”。通过对比分析,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融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教师们通过“靶子课”和“示范课”“实践课”的一层深入一层的反思,不断解读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分享了许多有效的教育策略。

三研之后,我园提倡老师们主动跟进,将同一课题再次实施或选择相近的课题进行迁移。“一课多研”真正提高了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质量,使我园教研活动“研”的氛围日趋浓厚。

分类教研,分层培训。在尊重的前提下,以教师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中心,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参加一个工作室的某一个研究活动,这主要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和培养教师对问题深化研究的能力;此外,幼儿园在对教师整体队伍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和总结不同发展时期教师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以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认真制订教研计划和教师专业成长计划,然后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室,充分发挥专题工作室的培训职能。

在我们根据教师的年龄和专业素质,将其专业成长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春芽吐绿----花蕾蕴红----花儿朵朵---硕果满园,每个成长期的教师自己制定专业成长计划,自主参加工作室的研究。培训任务通过分类教研,分层培训,提高了老师们参与培训与研究的积极性。“学术水平有高低,学术研究无止境”。“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每个人都会有精彩的发言,每个人的发言都有可取之处”,“海纳百川”,才形成了海的博大。分类教研,分层培训,为人人参与教研提供了最大可能,让每位教师都有成功的机会,都有得到认可的机会,人人都能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养料,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教相长。

“园本教研是一种„唤醒‟,是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唤醒;园本教研更是一种„体验‟,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和生命成长的体验;园本教研还是一种„对话‟,是教师与自我、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新颖多样的,充满研究的,真诚交流的活动,吸引教师积极参与,使其在丰富而真实的体验中激活深度反思、学习、交流和创新意识。只有“活”才能“动”,才能走出思想禁锢的围城,走向行动研究的新视界;在我园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教师快乐了,孩子才快乐;教师成长了,孩子才可以发展。

第8篇:园本教研3

园本教研活动记录

点 :教师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持人:

教研内容:

1.讨论“六一”活动

2.近期工作安排

教研过程记录

一、讨论幼儿园“六一”庆祝活动

一)确定主题

主持人:开学初我们的教学教研计划和上星期的工作布置给了大家,请考虑我园的“六一”活动形式和内容,今天请大家发表意见,确定好我们的活动,以便统一部署工作。

大家议定:结合我园的“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幼儿养成教育课题,确定主题为“文明小天使.快乐庆“六一”!

二)活动时间:2015年6月1日上午

三)内容、形式:围绕养成教育内容,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形式已经确定,但是内容各个班级待定。

大一班:三句半 歌表演 大二班:情境表演 音乐情境剧

中班:音乐情景剧 三字经 小班:感恩的心 英文串烧歌表演

四)主持人:杨老师、刘老师(由大家提名推荐,活泼开朗、大方大胆的资深教师带温柔而雅的新老师,新老搭配、尝试新人,也许是最佳拍档)

五)大致安排:

开场舞蹈——大班《快乐的一天开了》

压轴:中班《感恩的心》

二、近期工作安排:

1.幼儿操比赛的准备和配合工作:分工合作

鲁老师:服装的制作(包括布料的选择、款式的确定) 张老师:花球的制作

王老师:继续抓好排练工作

园本教研活动记录

点 :教师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持人:

教研内容:

学习、讨论并通过幼儿园教研工作计划;

教研过程记录:

一、学习、讨论并通过幼儿园教研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1.优势分析

2.反思上学期工作有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二)工作要点: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园本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思想和专业素质,打造具有优 质服务思想、优良教育素质、创新学习精神的团队。

2.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调整教育教学工作思路与方式,促进保教质量的提高。

3.深化课题研究,调整和修订、完善教研制度;加强园本教研和特色教学实践研究,提高教研和教育教学实效。

4.创造性地开展家长工作;加强宣传和家长工作管理,树中山西幼新形象。

四)具体工作措施及内容(略)

五)具体工作安排(略)

1.常规工作安排(略)

2.各月工作安排(略)

【 幼儿园教研工作计划教学研讨小结 】

1. 全体教师都能本着认真、协商、互动、“以人为本”、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 原则和精神,对幼儿园教研工作计划进行了有效的学习和讨论,计划基本上得到大家的一致通过。

2.老师们也提出了修正意见。

1)家长自主半日活动开放:拟在每个月底的周四对家长进行自主半日活动开放,家长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地选择幼儿园任何一个班级观摩教师们组织的半日活动。本学期将举办家长自主半日开放活动,增进家长对我们工作的了解和支持。

2) 家园联谊活动。拟按月分班段组织家长、教师联谊活动,每周二下午为联谊互动时间,开展气排球、跳绳、棋类等有益的活动,增进家园情感。彭园长和老师们建议工作也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每个学期在教育教学和家长工作等方面体现和突出一个亮点就行,这样也容易看到实际效果,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若有不足比较便于及时调整。

3.最后,我们的教研工作计划采纳了大家的意见,确定本学期家长工作的创新尝试只取第一点,即:举行四次家长自主半日活动开放。

园本教研活动记录

点 :教师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持人: 教研内容:

研讨大班社会性活动教学方案《爱心手语》

教研过程记录

主持人:为探讨社会文化对幼儿成长的影响,配合全市儿童社会性教育发展课程的研讨,交流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经验,总结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规律,加强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与其他领域的渗透和融洽,进一步推动我园教育教学与研究的水平,结合我园上周的个人自荐和班段推荐,今天先研讨杜老师的教学方案《爱心手语》,请大家共同研讨,给出合理化的意见与建议。谢谢大家!

幼儿社会性发展活动教案《爱心手语》

活动目标:

1.知道通过手的不同动作可以表达多种情感,感知聋哑人的非言语交往和表达方式。

2.初步感知、学习与聋哑人沟通的基本方式——手语,体验爱与被爱的情感交流。

3.3.培养幼儿关爱残疾人的良好品德。 活动准备:伴奏带、《千手观音》VCD 活动过程:

一、欣赏舞蹈《千手观音》并提问,引入活动。

1. 看了这个舞蹈,你有什么感觉?

2. 你知道这个舞蹈是什么演员表演的?

3. (观赏其中一名演员接受采访的录象片段)记者采访这个演员的时候,她是怎么回答的?

4. 她为什么要做(手势)手语来和别人交流?

5. 什么是聋哑人?

6. 他们是怎样在无声、无语的世界里和别人交流的?

二、猜手语并大胆展示

1. 老师做手语,幼儿猜意思。

2. 幼儿结伴做手语,互相猜意思。

3. 请一些孩子大胆到前面来展示自己创编的手语。

三、学习手语:早上好、晚上好、中午好、下午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

四、讲故事,引起幼儿帮助聋哑人的愿望

1.老师生动地讲述故事,幼儿安静倾听。

2.提问:

1)如果你遇到故事里的这个女孩,想不想帮助她?

2)你想怎样帮助故事里的女孩?

3.请幼儿用自己想出来的觉得可以表示对她帮助的话表达出来;

4.请幼儿复习前面学习的一些手语动作;

5.情景模仿

(教师预设一些场景,如:车站、饭店等等,请幼儿用手语的形式来和聋哑人沟通以及帮助他们)

小结:像聋哑人这样身体有缺陷的人我们称为残疾人。

提问:你还知道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人?(使幼儿了解,除了聋哑人,其他身体有残疾的人也同样需要我们关爱和帮助)

小结:所有的残疾人都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培养幼儿关爱残疾人的良好品德。

五、复习手语歌《感恩的心》

(没有学过的班级教本歌曲的手语、学过的班级给请记得的幼儿表演一次,以此帮助其他小朋友回忆起来,最后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来一次)

延伸活动:

学习《让世界充满爱》手语。

杨老师:主题定得不错,活动内容还可以。但是内容是否多了一些?又学基本手语又有手语歌《感恩的心》,小朋友能接受吗?

王老师:那些基本手语不算难,而且我们班小朋友都会表演手语歌《感恩的心》

刘老师:你们班的孩子会表演手语歌《感恩的心》,但是如果在别的班级试教别的孩子不懂得表演啊!还有,在教学准备上是否可以

考虑带孩子去福利院参观?让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一下残疾儿童的生活,积累生活经验,使活动开展得更顺利?

王老师:带孩子去福利院参观对我们来说可以做到,但是,如果这个活动参赛的时候被选上参加上一级的比赛,我们如果不能用自己的孩子组织活动,能要求别的幼儿园也这样做吗?所以我觉得不太现实。

杨老师:我们是否可以邀请福利院的老师带一两个孩子来我们幼儿园和小朋友交朋友?这样的方式别的幼儿园也能接受啊!

张老师:可以拍摄一些福利院的孩子生活、学习等的活动资料作为教学准备吧?不过怎么说都不如先试教,我觉得还是试教了才能够看到问题所在,这样有点像纸上谈兵。(大家都表示赞同)

鲁老师:谢谢大家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主持人:感谢大家踊跃发言,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暂时研讨到这里。以后再继续研讨。

第9篇:园本教研总结

园本教研工作小结

我园针对现阶段教研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立足本园,以人为本、以研为实,倡导教育反思,体现教师主体性,发挥教师能动性,努力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发展的创造空间,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现总结如下:

教研机制:

课程是幼儿园发展的主心骨,优化课程是促进幼儿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园的园本教研主要从优化课程审议、完善园本课程,加强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三方面来展开。

主要内容:

一、 以特色教育为依托,继续构建园本课程

我们的特色活动主要是播音主持和创意美术两个方面。每个开学初我们每个年龄段、班级都要制定详细的特色计划,根据教师的专长分设不同的特色班,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或者征求幼儿的意见,报自己喜欢的活动,然后幼儿进行混班特色活动。每个特色班的教师会每个月制定详细的工作历,包括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进展、材料的准备等等都要经过年级组讨论、相关包段领导审核,每个学期末要把一学期的活动成果展示给家长,形成一个以特色教育为依托,合理利用乡土资源,促进幼儿艺术想象的园本课程。

二、优化课程管理,提高课程审议质量

课程审议,这是我园坚持的课程管理方针。课程建设中要把握课程内涵,利用现有资源,珍视游戏和生活的价值,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要重过程且不断积累、常反思且不断优化。如何把课程做活做精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每个学期开学初在年级组长的带领下,先就教学目标的适宜性、可行性等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火花,大家一致明确先把握大框架,再调整并优化,最后汇总再审议。

其次对周内容进行审议时加强教师的自我反思,进行课程前期预习。为了使课程审议活动更有效的开展,每位教师在审议前先对本周活动有个大概的认识和安排,针对自己的“问题”重点在年级组中进行审议,这样让每位教师有话可说,有话想说,避免在以往的课程审议中一部分新老师只是被动接受的现象。其中,“我的问题”切入可大可小,大至对目标、课程容量、课程进度,小至对一个课案、一个环节,甚至一句教师的指导用语提出质疑。最后由年级组长对每位教师的个人审议情况进行梳理、汇总,以便审议时能针对主题中存在的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增强审议的实效性。

3、当教师对审议中的问题达成共识后,则要将这些观点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再次回到教师的个体反思。为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在备课要求上,我们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采取了“梯队式”管理策略,即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对于新上岗的年轻教师重在“扶持”,要求其必须备详案,以苦练基本功;对于老教师则重在“放手”,只求备简案,做到“心中有教案”;以使她们在个人专长领域潜心钻研,凸显“学有所长”。教育是一个不断实践验证的过程,当教师把活动设计中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时,又会碰到新的问题,而这些新的问题又将成为下一轮审议的主题。于是课程审议在此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个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的、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过程。

三、加强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园本培训: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来向园内教师进行二级培训;园本培训结合观摩研讨、结对帮教、技能展示等方式,丰富教师的专业活动。

2、创新学习方式,营造同伴互助学习氛围: “多读书、读好书”,教师轮流担任主讲,用课件、投影或文字资料等不同的方式把自己看到的好书向其他教师介绍,并把自己的感想、体会与大家分享。

3、探索园本教研有效策略,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首先以问题研讨为中心,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本学期在开展教研活动前,围绕“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最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你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什么?”“你与同事经常交流的有关教育教学的问题有哪些?”“你是否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哪些问题和困惑?”等中心问题展开自我反思与同伴交流,引导教师关注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从日常教育教学事件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小问题”,并在解决“小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有教育意义的“大问题”。通过“问题交流会”梳理出教育问题“症结”之所在,获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教育成效。

其次继续开展一课多研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教研形式,共同探讨如何选择、分析教材,制订教育目标;探讨如何根据《3-6岁儿童发展指南》精神及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需要,选择适合幼儿的活动内容;探讨如何以预设的课程内容为依据,挖掘课程内容的拓展点等。并在此基础上研讨教学活动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成果展示:

近年来,我园在园本教研和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成绩如下:

2014年8月,我园以《利用本土资源 丰富幼儿园活动》为课题,在“晋中市暑期农村骨干幼儿教师培训”中,做了经验交流。

2016年6月,我园以《音乐链接缝隙 实现无痕过渡》为课题,在晋中市组织的“主题联盟教研”活动中做了经验推广和交流。

园长廉云峰撰写的论文《利用本土资源 创设幼儿园环境》,在校长专刊《校魂》上发表。

副园长刘秀锦写的教育随笔《遗失的美好》,在《山西教育》 期 刊刊登。

我园教师翟彦凤撰写的论文《幼儿语言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在2012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举办的学前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我园教师王芳撰写的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兴趣及能力》,在2012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举办的学前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我园教师张嫣撰写的论文《改变幼儿教育策略,注重幼儿全面发展》于2011年3月在《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刊物上刊登。

上一篇:创建国家文明城市讲话下一篇:质量部日常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