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主题活动案例(精选8篇)
活动名称:种子排队
活动背景:幼儿园数学教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和生活,利用幼儿平常接触到的、熟悉的事物来设计数学活动,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
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我们投放幼儿自己收集、非常熟悉的大小不一的种子材料,创设问题情景,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思考、探索。通过种子排队、球排队、游戏“走钢丝”,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感知物体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一种互逆关系。本次活动,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学习习惯。
一、活动目标:
1.学习将收集的种子进行分类、排列,并做记录。
2.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种子(蚕豆、黄豆、赤豆各十颗)2.纸板人手一张
3.乒乓球、海洋球各一个。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看看桌子上有什么?”(蚕豆、黄豆、赤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种子)
2.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不一样。
(1)讲解操作要
“现在请你们做件事,给这些种子分分家(出示图一)
“请你们猜猜第一条线上排什么?为什么?”(红豆,因为有红豆标记)
“第二、第三条线呢?”(黄豆、蚕豆)
“排的时候要从红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它们站在线上。三排全排完了,不要收,数一数,把数字记到后面的格子中。(2)幼儿操作,用种子在纸板上排队。
(3)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
“红豆有几颗?”(十颗)“黄豆有几颗?”(十颗)“蚕豆呢?”(十颗)“它们都是十颗啊?那它们排的队伍一样长吗?”(不一样)
(4)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因为红豆小,所以排得最短。因为蚕豆大,所以排得最长。因为黄豆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队伍不长也不短)。
(5)小结: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3.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请幼儿把纸板翻过来,观察另一面。
“看看纸板上有什么?”(种子标记、线)“这三条线怎么样?”(一样长)
(2)设疑、引导幼儿思考
“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队,想想它们用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A:一样,B、不一样)(3)交待探索要求,幼儿操作。
“请你们用不同的种子分别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列,看看它们用的数量到底会不会一样多呢?”
(4)讲述操作结果。
(不一样多,红豆用得最多,蚕豆最少)
(5)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红豆用得最多,蚕豆用得最少呢?”
(6)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小种子用得多,大种子用得少。
4.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1)出示海洋球、乒乓球,提问:
“如果用相同数量的海洋球和乒乓球排队,谁的队伍长,谁的队伍短,为什么?”(乒乓球小,排的队伍短;海洋球大,排的队伍长)。
“让它们排一样长的队伍,海洋球和乒乓球谁用得多?为什么?”(队伍一样长时,大的海洋球用得少;小的乒乓球用得多)。
(2)游戏:走钢丝。“请小朋友一起来做走钢丝的游戏。自己找一段距离,从起点线处脚跟对脚尖走到终点线,数#from 本文来自end#数你用了几步?老师用了几步?”
“想一想,为什么老师用的步子少,你们用的多呢?”
活动名称:趣味夹子
活动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要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为此,笔者为幼儿创设了——个有准备的环境,将幼儿数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整合,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地进行探索。中班幼儿的数学学习,是从对数量的感知阶段向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阶段的过渡,同时,他们有了最初的数群概念,已开始理解数的实际含义。为此,根据中班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笔者准备了充足的操作材料,为幼儿在具体操作中深化对数的认知做好物质准备。
活动目标
1.乐意和同伴讲述自己活动的过程;
2.会将颜色相同的夹子夹在一起; 3.初步学习按卡片上的动物数目匹配相应数量的夹子。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能够手口一致地对6以内的数进行点数;
2.物质材料准备:红、黄、绿色塑料夹子若干,动物卡片若干,铃鼓,摸箱;
活动过程
1.游戏“夹夹子”,引发幼儿兴趣。
幼儿听铃声开始夹夹子,铃声开始,往衣服上夹夹子,铃声停就停止夹。
2.数夹子。
(1)请幼儿数一数自己衣服上夹了几个夹子。
(2)请2—3名幼儿说说自己身上夹子的数量,大家一起验证。
(3)请幼儿和同伴互相数一数,比一比,谁夹得多。
3.找不同。(1)引导幼儿学习将相同颜色的夹子夹在一起。
(2)幼儿间互相看看,旁边的小朋友是否夹对了。并数数每种颜色夹子的数量。
4.按动物数量匹配夹子。
(1)出示摸箱,教师说明游戏玩法,卡片上有几个动物就夹几个夹子,请幼儿一一对应夹。
(2)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互相交流,验证。
5.以舞蹈“螃蟹舞”结束活动。
中二班
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活动名称:小动物住新家(7以内的物体按数量归类)
活动目标:
1.能将7以内的物体按数量归类,并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运用目测数群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方法,正确判断7以内的数量。3.能学习别人的好方法,乐意使用新的方法数数。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数字1——7。
2.物质准备:
教具:房屋形分类底版,7以内的动物卡片若干。
学具:房屋形分类底版,7以内的动物卡人手一套,数字卡片1——7人手一套。
环境:在黑板上创设动物园的环境,并在每个区域贴上数字。
活动过程:
1.游戏:参观动物园。复习认识数字1——7。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去玩,好吗?(出示黑板)看,动物园里有几个房间呀?这是几号房间呢?(引导幼儿复习认读数字。)
2.游戏:和动物做朋友。学习运用目测数群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方法,正确感知7以内的数量。(1)教师出示数量是7的动物卡片,引导幼儿学习目测数群再接着数完全部。
师:听说我们来动物园了,小动物也来欢迎我们了。看,是谁呀?有几只?你是怎样数的?
师:这些小动物是怎样排队的?数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数呢?(先看集中在一起的,然后接着数完其他的。)谁来试一试。
(2)请幼儿运用目测数群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方法,感知数量7。
(3)教师再次出示数量是6或者7的动物卡片,请幼儿运用目测数群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方法数数。
师:谁也会用这种方法数数的?
(4)幼儿人手一张动物卡片,练习运用目测数群后数完全部的方法进行数数,教师巡回指导。
师:小动物和我们玩起来捉迷藏的游戏,请你们把它们找出来,用刚才我们学到的新方法,数数你找到的小动物有几只。
(5)交流:你找到了什么动物?有几只?你是怎样数的? 3.游戏:给小动物搬新家。能将7以内的物体按数量归类,并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1)给新房加门牌号码,能将数字1——7按顺数或倒数的顺序进行排列。
师:森林里盖好了一幢新房子,今天,这些小动物们要搬到新房子里去。看,新房有几间呢?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7来表示)
师:这幢房子上还没有门牌号码呢,我们来给小动物的新房装上门牌号码怎么样?该怎样装呢?(幼儿想办法。)哦,我们可以用数字按顺序装上门牌号码。谁来帮小动物装门牌号码呢?(请一幼儿操作。)你是怎么装的?为什么要这样装呢?(请幼儿说出数字排列的顺序。)
师:这些数字除了可以这样排,还可以怎样排呢?谁来试一试。(幼儿再次操作。)
(2)游戏:给小动物搬新家。能将7以内的物体按数量归类。
师:现在,我们可以给小动物搬新家了,你的动物朋友应该住在哪一间房子里呢?为什么?教师请一幼儿将自己手里的动物送到相应数字的房间里,并说出:有几只动物,就住几号房间。师:原来,给小动物搬家的时候,要先数数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然后送到几号房间里去。幼儿根据自己手里卡片上动物的数量,放到标有相应数字的房间里。
4.游戏:给动物送食物。巩固目测数群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数数方法,感知7以内的数量。师:还有很多的小动物没搬进新房子里呢,请小朋友帮它们在新房子上装上门牌号码,然后送他们住进新房子里,再给它们送点糖果当礼物,好吗?(幼儿操作,按数字摆放相应数量的动物卡片和点卡。)
5.活动评价:你是怎么帮小动物搬新家的?展示幼儿操作,请幼儿介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扬能运用目测数群再接着数完全部方法进行数数的幼儿。
活动名称:送图形宝宝回家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巩固对图形的认识,知道图形的特征。
2.通过“送图形宝宝回家”的游戏,根据图形的三个特征进行分类。
3.积极参与数学游戏,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大骰子三个,贴好标记。
2.学具:
(1)各种图形若干。
(2)贴有标记的小骰子人手三个,各种图形每组一份,人手一只小箩筐。
(3)贴有三个标记的大箩筐若干,连成一列火车。
活动过程:
一、来了一群图形宝宝,看有哪些图形宝宝?复习学过的图形。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各种图形,请幼儿集体或个别回答,说出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如:红颜色的三角形;黄色的正方形等等。要求幼儿能说出图形的特征。
二、帮图形宝宝找朋友。按三个特特征选择图形。
师:图形宝宝要去旅游,想请我们帮她们找朋友。怎么找呢?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三个骰子,我们可以请骰子来帮忙。1.在投影仪下展示骰子,引导幼儿观察骰子:看骰子上有什么?你认识这些标记吗?我们一起来说说。(单个说)
师:等一下,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两个骰子,把他们抛起来,然后看看骰子上是什么标记,把他们连起来说一说,然后在箩筐中找到和标记一样的图形,她就是图形宝宝的朋友了,我们把找到的图形宝宝放在自己的小箩筐了。
2.教师在投影仪下示范,引导幼儿连起来说说标记所表示的意思。
师:现在老师来帮图形宝宝找一个朋友吧。(教师选择三个骰子投掷)是什么标记呀?如果把它们连起来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要找什么样的什么图形呢?(教师示范一次后请一到二个幼儿上台操作,请全体幼儿一起说和找图形。)
3.幼儿操作。
师:图形宝宝说她的朋友还不够多,让我们再帮她找一点吧!老师已经帮你们准备好了图形和骰子,你们每次可以选择三个骰子一起抛,把骰子上的标记连起来说说,然后到箩筐中找到和标记一样的图形。
4.交流:你找到了什么图形?是怎么找到的?请幼儿到投影仪下进行操作。
三、图形坐火车。按三个特征进行分类。
1.小朋友帮图形宝宝找了好多的朋友,现在,我们可以去旅游了。怎么去呢?(出示贴有标记的火车)看,这里有一列火车,我们就坐火车去吧。哎,火车车厢上有什么呀?(标记)这么多的标记贴在一起,表示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引导幼儿把三个标记连起来说说。)
2.现在让我们把图形宝宝送到火车里去吧。送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车厢上的标记,可以先把标记连起来说一说,然后到箩筐中找到和标记一样的图形放到火车车厢里。
3.幼儿操作。
4.集体检查,交流,纠错。
师:看,这一节车厢上应该坐什么图形宝宝呢?为什么?(逐节观察,检查)
四、结束,拼图游戏。
师:图形宝宝做着火车来到了图形王国。看,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图形宝宝,让我们带着他们一起去玩拼图游戏吧!
中三班 活动名称:数一数,比一比
活动目标:.教幼儿学习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7以内数的多少。
2.要求幼儿听清老师的问题,并在集体面前大声地回答。
活动准备:
教具:贴绒蓝色大圆片5个,红色圆片从大到小6个,桔黄色小圆片7个(图一),贴绒数字5、6、7,实物卡(图二~八)。
学具 第一、二组:3排点图卡若干张;第三、四组:填空格图卡;第五、六组:添、去点作业纸,铅笔。水彩笔
活动过程:.集体活动。
(1)逐一出示图二~八,“请小朋友仔细看,说说卡片上有几个什么?”
(2)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出示图一,“黑板上有什么?”“哪种颜色的圆片最多?哪种颜色的圆片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我看时觉得红圆片最多,橘黄圆片最少?谁能想个办法,换一种排法让我们一看就清楚,谁的数目最多,谁的数目最少。”启发幼儿将每种颜色片片排成一行,“现在看看谁最多、谁最少?”“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将三排圆片一一对应比较)请小朋友说说每一排有几个圆片,谁来给每排圆片送数字朋友。
(3)小结。
”要想知道谁多谁少,不能看物体大、小,也不能看排队长、短。而是要数一数每排有几个,才能比出谁多谁少。“
2.小组活动。一、二组,给点子印数字。
三、四组,看标记涂图形。四、五组,添、去点子。
六组,印比6、7少的点子。
教师重点指导第一、二组的活动小组。
活动名称:找规律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地排列规律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序。
3.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活动准备:
1.各种排列规律的卡片。
2.各种颜色的木块、几何图形、贴绒图案若干。
3.操作卡片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1.以游戏:“寻宝”引入活动。
让幼儿寻找藏在“草地”上的卡片,打开卡片看看上面有些什么?
2.讨论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它们的排列规律。
二、发现规律。
1.观察卡片上物体的排列,让幼儿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
2.请幼儿补规律。找出卡片上物体的规律,想想接着应该排什么?
3.幼儿动手操作,把缺的补上去,将规律补完整,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补。
三、尝试自由排列。
1.介绍各组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组:按颜色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颜色的木块进行间隔排列。
第二组:按几何图形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几何图形进行间隔排列。
第三组:按图案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图案进行间隔排列。
2.幼儿自选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进行有规律的排列。
3.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中四班
活动名称:玩具有多少(数学)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6、7的数量,认识数字6和7。
2.能大胆表述自己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具:兔子毛绒玩具6个,汽车玩具6辆,玩具娃娃7个,图书7本,6、7的数卡各两张(数卡贴在积木上,可立在桌上)。
2.学具:印有数字的操作卡片(见附图),彩色皱纹纸,糨糊,抹布,动物印章,点子印章,3~7的数卡,分类盒,雪花片,数字印章,笔。
活动过程:
1.按物体名称分类。
教师出示玩具:幼儿园给我们班分了一些新玩具,看看有哪些玩具?这么多的玩具怎样放才能让我们大家数清楚? 幼儿给玩具分类,分完以后数一数。
2.认识数字6和7。
教师与幼儿共同确认每种玩具的数量。
教师引导幼儿用数字来表示每种玩具的数量:6只兔子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教师出示数字6,引导幼儿观察字形,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这是数字几?它像什么?还有哪些玩具也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呢?6除了可以表示6个玩具外,还能表示什么?
以同样的方式帮助幼儿认识数字7,理解7的实际意义。
3.小组活动。
第一组:看数字贴纸球;第二组:看数字印点子;第三组:看数字印小动物。
教师:今天,6和7还想和纸球、动物印章、点子印章做朋友。小朋友要看清数字,然后再贴纸球和印印章,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第四组:给数卡排队。教师:最小的数排最前,最大的数排最后,排好后再送雪花片给数卡。
第五组:看图印数字、画点子或画短竖线。
教师:看看图上有谁?它们各套中了几个圈?请小朋友分别在相应的图标旁印数字、画点子或画短竖线记录数量。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让幼儿操作各种6和7的数学操作材料。
2.家园共育: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在家教孩子认识数字6和7,并能对6和7的物品能够匹配。
活动名称:小猪过生日
活动目标:
1.复习6以内数数及认数,能手口一致点数,学习按数取物。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活动准备: 教具:小动物5只;礼物图5份;6以内数字卡;大口袋6只;蛋糕一只
学具:印有数字、点子的篮子每人一只;糖、西瓜、苹果、蘑菇、桃子、骨头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已小猪过生日幼儿开火车到小猪家去导入活动
(二)复习6以内数数、认数.出示小猪图片,这是谁呀?今天小猪特别的高兴,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今天是小猪的生日。妈妈给他准备了一只大蛋糕。出示蛋糕
2.小猪要过几岁生日了?6支蜡烛,过6岁生日
(1)“喵喵”是谁来了?小猫送给小猪的是什么礼物?有几个?可用数字几来表示?
(2)“汪汪汪”是小狗来了,小狗送了什么礼物呢?数量是多少?找相应数字。
(3)小猴、小羊、小兔也来了,幼儿观察送了什么礼物?数量是多少?(三)操作探索
1.小动物给小猪送了许多礼物,我们也给小猪送礼物。我们把礼物放在小篮子里,篮子上有数字和点子,请小朋友根据数字和点子放进相同数量的礼物。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提醒幼儿认清数字和点子,能手口一致点数;能力弱的幼儿多给予帮助和指导。
4.请个别幼儿讲解操作情况给小猪送了什么礼物,送了多少。
5.小猪请老师把小朋友送的礼物先收一下,师生整理好篮子。
(四)游戏巩固
1.以小猪为小动物准备了许多好吃的东西。小动物胸前有个大口袋,口袋上有个数字宝宝,怎么给小动物送食物呢?每次只能拿一份食物,看看是什么,该送给谁吃。如果这个小动物口袋上的数字和食物数量一样,就放进大口袋中。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检查幼儿操作情况。(五)为小猪庆祝生日,唱生日歌。
(六)以小猪谢谢小朋友帮他招待了小动物,他也要送给小朋友每人一张印有漂亮印章的小卡片,让幼儿看看自己的卡片上有几个印章,然后看举牌的数字依次上火车,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将图片等材料投放到数学区,幼儿复习巩固6以内数数及认数。
2.游戏活动:将过生日情节引入到角色游戏活动中,丰富游戏内容。
3.家园共育: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带孩子外出活动或超市购物,帮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数的现象。
中五班
活动名称:买水果
设计理念:
数数是中班幼儿数概念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生活中学习,运用于生活,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富有情节的游戏,在轻松的环境中,在愉快的游戏中积累数经验。我设计了以“买水果”为生活情境的数学活动:6的数数。在游戏中,让幼儿交流和分享数数的不同方法,并从中获得经验和体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一步感知理解6的数数。发展了幼儿的观察、比较、思维等综合的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和方式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在运用已有的数经验解决游戏中的数问题时帮助幼儿进一步积累数数经验。在本次集体活动中通过讲讲水果,既让幼儿感受到水果的丰富多样,又懂得多吃水果对身体有益的道理。活动隐含了关爱家人的情感,其目的是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关爱家人是件幸福的事,这也正是我们幼儿园所倡导的“爱的教育”的思想内涵。
活动目标:
1.体验并学习不同的数数方法,提高幼儿的数数能力。
2.在游戏情境中激发幼儿关爱家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体验并学习不同的数数方法,提高幼儿的数数能力。
活动准备:
1.贴有水果图卡和点卡的篮子、家人头像贴纸每人一份。
2.各种水果实物、图片,贴有水果的记录纸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
一、交流
1.讨论: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有许多水果都成熟了。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呢?数一数有几种水果? 2.为什么要多吃水果?
二、游戏:买水果
1.了解操作方法:
①今天老师就要去买水果啦!②出示大篮子,观察提示卡:
*看看我想买什么水果?要买几个?请你数一数,告诉大家。
*装水果篮:老师的提示卡上要大家买6个橘子,所以我就到水果店里买6个橘子装在水果篮里。
③提出操作要求:
每个小朋友拿一个篮子,看看你的篮子上要买什么水果,数一数提示卡上有几个点就是要买几个水果,看清楚提示卡,然后用我们刚才介绍的好办法来买水果,装在篮子里。2.幼儿操作。
3.交流验证:
①和同伴互相检查。
②集体检验、交流。
三、为水果店进货
1.水果店的老板看到小朋友们很能干,也想请你们来帮个忙。秋天的水果品种多,他想去进些新货。可是他不知道哪些水果比较受欢迎,想请你们来帮他调查一下。
2.你们的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水果? 3.(出示统计表)请你们每人拿一份家人贴纸,家里人喜欢吃什么就把他的头像贴在他喜欢的水果下面,大家都贴好之后数一数每样水果有几个人喜欢吃。
4.哪种水果最受欢迎呢?哪种水果喜欢吃的人比较少呢?我们来数一数。
5.你们可帮了水果店老板的大忙,这样他一看就知道哪些水果要多进些了!等下次水果店新货来了,我们再来买水果吧? 活动名称: 数字王国
活动目标:
⒈发现生活中的数字,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⒉激发对数字的兴趣,体验活动的乐趣,培养幼儿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面试网)活动准备:电话机 遥控器 手表 闹钟
计算器、挂历、直尺等、多媒体、卡片。
活动过程: ⒈导入
每个小朋友找一个位置,看看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⒉幼儿讲述自己看到的东西
①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东西,上面有什么?(数字)②数字中最小的是几,老师把幼儿说的数字贴到黑板上]以及这些东西上的数字有什么作用。(换频道、拨号码、量长度等)⒊ 拓展到身边的数字
想一想,在什么地方还看到过数字,如汽车、马路。
⒋出示教师在马路上拍到的数字,幼儿说出这些数字有什么意义。
(可以找到住址,可以知道坐车路线)⒌幼儿操作
请小朋友拿出放在凳下的数字卡片,说到数字几,几就站起来,组合成身边常用的数字(110 音阶 电话号码等)⒍活动延伸
1.学习幼儿园游戏的相关理论, 明确游戏在课程中的重要价值。
2.争鸣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环境的预设与生成, 关注游戏的有效互动。
3.重视游戏中幼儿经验与情感的分享, 强化游戏中交流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小熊若干、信封6个、多张小纸条 (与教师人数相等) 。
2.预先设计好的游戏问题写在彩色纸条上, 贴在活动室的墙壁上。
活动过程
一、游戏“揭彩条”, 引导教师自主选择、自由分组
主持人:欢迎大家进入游戏课堂。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奏响快乐游戏的音符, 让游戏成为我们教育生涯中的主旋律。 (主持人边说边走向黑板, 揭示活动主题) 。
下面, 开始第一个游戏“揭彩条”。请老师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揭下一张彩条, 然后根据小彩条背后的单数或双数, 按标记入座。
(主持人的话音刚落下, 教师们纷纷从墙壁上揭下一张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再按照主持人提出的游戏规则坐到相应的位置。这时教师们已经自由分成两组, 成﹝﹞形面对面坐下。)
二、游戏“同伴过招”, 教师协商确定题型、交互碰撞
主持人:现在请各组老师将问题汇总一下, 按必答题3个、互答题3个和争鸣题1个三种类型分类, 并请放进相应的信封里。
(短短几分钟, 两组成员经过一番交流, 很快就确定了题型, 放入信封并交给主持人。)
主持人:我们进入“同伴过招”环节, 首先是必答题。
1. 必答题 (问题略)
主持人:我问、我问、我问问问。
两组队员:我答、我答、我答答答。
主持人:必答题是由本组队员来回答, 当回答不上来时, 组内成员是不可以进行补充的。请A组先来回答, 答对者奖励一个小熊。
2. 互答题 (问题略)
主持人:我问、我问、我——问问问。
两组队员:你答、你答、你——答答答。
主持人:下面进入互答题。问题由对方组内成员来回答, 组内成员可以进行补充。请B组先来回答, 答对者奖励一个小熊。
3. 争鸣题
主持人:我问、我问、我——问问问。
两组队员:我答、你答、大家———答答答。
主持人:两组的成员都选了1个大家平时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争鸣题, 相信通过大家的研讨与争论, 一定会有所学、所思、所悟。
问题一:游戏的场景设置是否需要预先固定?
主持人:游戏的场景设置这个问题在三个年龄阶段都涉及到, 请大家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游戏经验, 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肖伯纳说得好:你一个思想, 我一个思想, 我们交换了就有两种思想。
A组陈老师:预先固定游戏的场景对小班幼儿比较适宜, 因为幼儿的游戏行为本身受制于游戏环境, 小班幼儿通过固定场景设置可以熟悉游戏内容, 逐渐融入游戏之中。
B组顾老师:上次我看到中班开展“超市”游戏, 教师预先将游戏区域固定, 环境本身已经暗示了幼儿游戏的主题, 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主持人:幼儿是游戏的主体, 教师就应该充分放手, 引导幼儿共同讨论布置游戏场景, 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就会更高, 兴致就会更浓, 游戏的效果也就迥然不同。还有哪组老师想发言?
A组陶老师:主持人说得对。虽然幼儿只是用简单的玩具柜、桌子或用其他物品在摆设, 但是在这摆设过程中, 幼儿在思考多个问题, 用什么东西来摆, 如何设置, 怎样摆设才好。
B组宗老师:是的, 幼儿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想象与建构着, 同时也在与同伴共同的合作中积极交往着, 语言与动手能力同时获得发展。
B组姚老师:其实, 不管是在教学活动还是在游戏之中, 教师都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环境场景的设置可以交给中、大班的幼儿, 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
A组周老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幼儿, 可以让幼儿进行尝试, 试过之后才会知道幼儿会与不会。
B组华老师:我们应该积极让幼儿都来尝试。如果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 那幼儿游戏的水平永远得不到提高。
主持人:虽说设置游戏场景只是游戏中的一个细小的环节, 但也值得教师重视, 真正做到在每个细节之处给予幼儿自主, 焕发游戏精神。
问题二:游戏后的分享活动如何组织?
主持人:当游戏结束时, 师生共同围坐在一起, 交流与讨论游戏的体会, 分享游戏中的快乐与经验, 对于这个有意义的环节, 平时你们又是如何组织的?
A组蔡老师:我觉得教师在游戏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兴趣点, 以此展开讨论, 更能激发幼儿的参与性。
B组金老师:我觉得要及时捕捉游戏中幼儿的闪光点, 在游戏分享时更多地让幼儿体验成功与自信。
A组陈老师:开展游戏分享活动时, 老师要有问题导向, 目的性要强。设计问题时应该多加思考, 一个问题提出后, 幼儿的反应会是怎样的?要能让幼儿围绕一个中心来相互交流、讨论, 说出自己的想法。
B组蒋老师:我也赞成A组老师的意见。如××老师开展的小班民间游戏“拍山墙”, 教师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觉得这个游戏哪里好玩呢?许多幼儿都说了自己觉得好玩的地方, 说得非常流利。
B组孙老师:中班Z老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贝贝服装厂”的分享活动时, 根据自己观察到的“设计室”“试衣间”“展示厅”等几个区域各自为阵、幼儿间的交往不多等情况, 在组织分享活动时就重点解决了这个问题。
A组施老师:教师要在幼儿的讨论中捕捉到有价值的地方, 引发幼儿的争议, 让幼儿在争议中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 从而深化游戏, 积累幼儿的游戏经验。
B组姚老师:我觉得并不是每一次游戏都要有分享活动。这得取决于教师对游戏的观察, 对幼儿经验的把握。
主持人:是的, 不能将游戏的分享活动作为一种操作程序来开展。大家可以根据刚才老师们分享的智慧到实践中去验证, 或许自己会有好的方法与策略。有时一个问题的答案有几个, 关键得看哪个是适合自己的。
三、游戏“激情对打”, 教师身心完全释放、体验乐趣
主持人:最后, 请大家离开座位, 来到排球场。不过今天的排球是用气球代替, 还是以刚才的小组为单位分成A、B两队, 五个气球同时置于空中, 由两队进行对抗, 不让气球落在本方场地上, 累计数量, 少者胜出, 采用“五局三胜”制。规则是, 不能用手去接触气球, 可以向气球吹气或是用头去顶。
[关键词]园本教研活动;幼儿园教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2-0037-0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日益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问题。近两三年来,以幼儿园为本位的教研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而被广泛开展。于是,不少幼儿园纷纷加入到大力开展园本教研活动的行列中来。幼儿园教师因而也被普遍要求成为“研究者”。但是,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现状来看,提倡教师参与园本教研活动的呼声多是由理论研究者或行政管理者发出的,教师自己的真实声音很少听见。事实上,有不少教师已经对广泛开展园本教研活动表示出自己的疑虑和担心,如“园本教研是不是又是新刮起的一阵风?”“我的负担本来就够重了,园本教研又来加一项?”等等。
幼儿园教研活动一直以来就存在,从传统教研到园本教研不只是称谓上的改变,更多的是从理念到方法上的一系列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就是:传统教研可能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而现在的园本教研更多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师自我成长方式,因而它更加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因此,切实了解幼儿园教研活动的主体——幼儿园教师自己关于园本教研活动的想法,或许能为广大幼儿园切实有效地开展和推进园本教研活动提供一些有益启示。这也正是开展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遵循质的研究路线,主要采用访谈法,试图深入细致地了解幼儿园教师关于园本教研活动的主观想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本研究选择了正在进行园本教研活动的三名带班幼儿园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这三名幼儿园教师分别来自不同的幼儿园,所承担的工作、经验、资历等也有所不同。他们的情况分别是: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幼儿园教师T1,本科学历(专升本);工作了4年的幼儿园教师T2,本科学历;工作还不到1年的幼儿园教师T3,本科学历。为了能使研究对象尽量表达出真实想法,研究者是避开园长直接跟三位教师取得联系的。同时,研究者也向三位教师保证绝不透露其真实姓名和单位。也不向其领导和上级部门透露任何信息。
围绕研究问题,研究者对三名幼儿园教师分别进行了两次个别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是他们对园本教研的看法、认识等等。在采用访谈法之余,本研究还收集了网络BBS上一些教师关于园本教研的帖子等其他资料作为补充。
三、研究结果
(一)关于“园本教研”的概念
三位教师的话语都透露出同样一个信息:幼儿园教师虽然知道“园本教研”这个概念,但对其内涵的认识都比较模糊,并存在一些疑问。例如:
T2:我认为自己幼儿园搞的教研总归是园本教研。
T3:概念模糊,没办法用准确的语言概括。
从T2和T3两位教师对园本教研概念的解释以及之后对园本教研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的阐述都可以发现,他们所认为的园本教研活动就是“一种在幼儿园实施的教研活动”,至于为什么在用词上要特别强调“园本”,他们并不是很清楚。
教师T1则通过听讲座、看文章、自己实践和体验等方式对目前所提倡的园本教研的核心内涵和意义有一定了解,她提到了不少传统教研活动和园本教研活动之间的差别,例如她认为现在的园本教研是“一种以幼儿园为本位的教研活动”,原来的教研“可能更多关注专家提出来的问题。别人在搞什么啊,大多数人就跟风。教研就像传达文件”,而园本教研强调“立足于幼儿园自己的一些问题,那就是我们把焦点、视线放在自己幼儿园”。但是她也表示,幼儿园教师普遍还是“比较传统地去理解园本教研”。
访谈发现。由于个体差异,幼儿园教师对园本教研的认识参差不齐,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教师还处于不理解或认识模糊的状态。研究者从网络BBS上收集到的资料也印证了这一情况,例如:“其实,我们一直就在搞教研活动。如今,又被要求做园本教研了。我不知这两者有何区别?”“新园长们将传统的教研一一摒弃,高调唱响了‘园本教研’,加上一个‘园本’以表明自己的观念很‘新’,真是画蛇添足。”
可见,目前不少幼儿园教师对于园本教研的内涵、做法以及实施园本教研的意义并没有清晰认识。这往往会造成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甚至引发教师的抵触情绪。
事实上,园本教研绝不是口号式的概念翻新,而是在教研理念和方式上的一次深刻变革。从各种文献资料以及一些指导性文章来看,园本教研对传统教研的一些习惯思路和做法进行了改革,其重点不是为了组织教师去学习或研究一般性的规律和理论,而是为了引导教师通过自主性反思去研讨自己所面临的真实的、复杂的实践问题。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研更注重教师如何“较快提升自己的理论和教学的常规技术”,而园本教研更注重“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智慧”,“更多的关注教研方式向生态化生活化方向发展,从偏向做作的、虚假的、硬性的、单一的教研方式向常态的、真实的、日常的、多样化教研发展”,等等。
因此,笔者认为,幼儿园在敦促教师参与园本教研活动之前,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园本教研的概念和意义,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而在此之前,幼儿园管理者作为制度的确立者和教师的管理者,自己首先要认清园本教研的内涵。这正如教师T2所说,“幼儿园领导的作用相对来说更大一些”,所以从传统教研到园本教研,“还是先让园长学习学习好”。
(二)关于园本教研的效果以及具体內容和组织形式
1园本教研的总体效果值得肯定
园本教研的效果是评价园本教研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在访谈过程中,三位教师都纷纷表示,从总体上说,园本教研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最终也是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不过,他们也都提到,园本教研要达到好的效果,关键还要看怎么做,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园本教研活动会产生不同效果。
2园本教研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应着眼于解决教师自身实践中的问题
被访谈者普遍认为,如果园本教研活动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解决教师自身实践中的问题。教师
是欢迎的;如果太空泛、太枯燥,那么教师就比较困惑,甚至反感。例如:
T1:看怎么组织……要有一个立足点,必须解决老师的实际问题,这样一定会受到老师的拥护和喜欢。如果只是空讲形而上的东西,没有人愿意听,只是浪费老师的时间。
T2:(统一的集体教研活动)总归是被动的,其他的那些(教研活动)嘛,因为是大家自己的(问题),所以比较主动。
T3:对我来说,实际的东西最好。
由此可见,教师欢迎的、认为对他们自身最有帮助的园本教研还是应该密切结合具体的教育实践问题,而这其实和园本教研的真正旨趣是一致的,这再次印证了自上而下的教研转向自下而上的园本教研活动的必要性,也再次提醒广大幼儿园在从传统教研转到园本教研时,虽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研究重点一定要适当转变,即要从研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理论转向“研究教师在自己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3园本教研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应根据教师素质和能力等不同而有所区别
三位教师还一致认为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和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在园本教研内容、形式方面的需求以及参加园本教研活动的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园本教研的各项指标要“依人而定”。例如:
T1:园本教研活动中比较开放的对话对于有经验的教师、高境界的教师而言就相当不错,对于新教师来说则根本不可能。他们最需要的是(老教师的)指导。
T2:新教师可能对教学技能的成长关注得不够,即使进行教学技能方面的研究,新教师也只能是听听。他们经验不足,往往没有发言权。
T3:(在大教研活动里,我)主要还是学习。
不难看出,新教师和老教师期望的园本教研的内容不完全一致。新教师由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经验不足。因而期望能够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而老教师由于经验比较丰富,他们更希望超越技能技巧,产生更深刻的思考。相应的,新教师和老教师所适用的园本教研的组织形式也不完全一样。新教师渴望有人能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正如三位教师反复提到的,告诉新教师应该怎么做,虽然这可能只是老教师的个人看法,但新教师会非常高兴;新教师虽然也渴望和他人对话。但是他们并不一定能够融入到老教师们建立在丰富经验基础上的高层次对话当中。因而很多时候还是处于倾听状态;在新教师还存在很多初级问题的情况下,让他们接受老教师的评价(例如上公开课),反而可能给他们带来挫败感;相反,老教师则可能期望通过自我的深入反思、课题研究或者和其他教师进行高水平对话等方式来进一步获得“新的启迪”和“新的东西”。这就启示我们,幼儿园推进园本教研要避免“一刀切”。
(三)关于园本教研制度
三位教师还表示,教师积极有效地参与园本教研活动还需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因此,在园本教研制度建设上给予教师一定的保障和激励,也是幼儿园在推进园本教研活动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从硬性规定教师参与到激发教师主动参与
三位教师所在的幼儿园都在教师必须参与园本教研活动方面作了一些硬性规定。在问及为什么参与园本教研活动时,三位教师列举的第一个原因都是“不得不参加”。教师T3还认为,“幼儿园的这些活动是一种习惯,不存在主动被动”。但是他们也纷纷表示,由于“对自己提高蛮有用的”(教师T1),“的确能够学到很多东西”(教师T2、T3),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家还是比较乐意参与这些活动的。
他们还不约而同地强调,教师本身其实都很有研究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T1表示,幼儿园教师之间“经常在做一些集体的反思,只不过没有成文”,“自发性的教研很多,频率很高,只不过我们没有把它说成‘啊,今天园本教研了’”。而教师T2和T3则表示,自己作为新教师,虽然经验不足,但也会主动写一些反思随笔,会主动去“请教人家”。
可见,幼儿园教师刚开始可能迫于制度压力或习惯才去参与园本教研活动,一旦能够从中体会到专业成长的快乐,就会对园本教研活动持欢迎态度。另一方面,教师通常都具有工作责任感和个人成功需求,他们有着改进自我教育教学实践和技能的潜在愿望,因此,当发现园本教研活动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好处时。只要幼儿园继续予以激励和支持,他们往往会由遵循制度形成的“习惯”转化为自主积极参与园本教研。
笔者认为,幼儿园在刚开始推进园本教研活动吋,建立一套硬性制度是必要的,因为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真正理解园本教研的价值,也不是所有教师都愿意多为自己增加额外的教研“负担”。所以幼儿园需要借助外在力量“推”教师一把。但是,仅仅依靠一套强调“约束”“服从”“照做”的行政制度来“逼”教师参与,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知道,园本教研活动强调的就是教师的自发性,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实现也一定是建立在教师自身需求和追求基础上的。因此,当教师进入园本教研的轨道并被激发出自发性的园本教研需求时,幼儿园建立一套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教师内在动机、满足教师自主研究需要、为教师提供支持性条件和引导性章程的园本教研制度才是最为根本的。
2为教师提供时间保证
访谈过程中,“忙”被反复提到,“时间”似乎已经成为教师进行园本教研活动的最大制约条件。
T1:活动特别多,牵制了老师很多很多精力,所以搞这种教研,成了一种奢望。
72:以前经常反思,现在不太反思。可能因为其他事情太多了。
T3:因为大家实在忙到无法分身,专业小组活动已经中断很久了。
三位教师都提到,除了带班,他们还有很多其他工作要做,例如筹备各种各样的全园:节日活动。和家长一起备课,参加政治学习等,他们往往没有时间投身于园本教研活动。网络论坛上很多教师也表示并不是不想把园本教研工作搞好,而是“实在有太多的烦琐事”。由此看来,幼儿园如何尽量为教师留出足够的园本教研时间是幼儿园在管理上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笔者认为硬性规定开展集体或小组园本教研活动的固定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形式化活动,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学会有效管理时间,(4)等等,都是幼儿园可以尝试的管理措施。
3形成研究共同体
三位教师所在的幼儿园都有各种各样的园本教研组织,如全园性的教研共同体。就同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或课题聚集在一起的研究小组,以年级或科目为单位的教研小组,等等。三位教师都表示乐意在研究小组中和别人一起交流,因为“(发言时)我经常会有新的想法冒出来”,可以“倾听别人怎么说”,“对别人也可能有帮助”,“会帮你指出一些问题”,“可以借鉴很多东西”,等等。事实证明,一个由有不同背景、经验、才能和观点的成员所构成的研究共同体,对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和研究,可以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提供较有效的帮助。因此,幼儿园在推进园本教研活动时,除了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鼓励“同伴互助”,帮助教师组织各种研究共同体也是必须做的。
不过,教师T1也提到:“园本教研活动都是比较霸权的、专制的,比如威信较高的教研组组长的发言,大家会比较重视一些。我很喜欢大家自发的、很放松的、都觉得很有收获的园本教研。”教师T3也有同感。这表明,教师们更为欢迎平等的、氛围轻松的交流。因此,为了确保教师的“研究主体”地位,幼儿园在构建研究合作组织时,应注意通过制定一些有助于教师平等对话的规则和制度,打破科层式的组织架构,屏蔽资历和权威的负面影响,促进教师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
此外,教师T1还提到:“特别盼望有专家、学者引领我们搞园本教研。”教师T3也认为“专家来的话,可能更能提升一点”。教师期盼专家指导,但是专家又容易形成话语霸权,有时专家的理论和实践有些脱节。一位教师在网络上这样写道:“我们渐渐发现,与学者们对话很困难。他们常以先进理念的化身出现,动不动就批评我们所做的事不符合先进理念。而我们却弄不懂所谓的先进理念究竟是什么。”
园本教研论文:幼儿语言讲述活动初探
扈国华
本园的园本教研活动现在告一段落了。现在已经没有刚开始对“语言讲述活动”的那种渺茫和对“语言讲述活动”的不确定的朦胧感觉,最初进行语言讲述活动的不确定感和觉得难以进行的情形不存在了。在通过观看教师们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的讲述活动之后,对自己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一、语言讲述活动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一定的游戏性和趣味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语言的发展水平不同,表达的方式也不同,这就需要老师认真地观察和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如幼儿喜好什么,愿意参与怎样的活动,怎样的讲述活动才能够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使他们能够轻松自然地完整地进行,能够激发幼儿开口说,甚至想说、敢说、愿意说、喜欢说的兴趣。
就小班幼儿来讲,幼儿本身的语言讲述能力和组织能力就比较差,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如幼儿的喜好、爱好等,通过这些线索寻找能够充分体现幼儿表达愿望的教学活动。小班幼儿比较喜欢模仿动物进行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增强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交流意识。教师们就是抓住幼儿的这样一个心理,设计了这样一节语言活动《我最爱的小动物》。孩子们和教师围坐在一起,一同进行猜测和对话,一下子就拉进了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这种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感觉,能够使幼儿放松心情,敞开心扉地讲出自己的愿望和喜好,能够真正的培养幼儿的`语言发展,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通过这种猜测和对话的形式能够让小班本不善于表达的孩子们想说、敢说,愿意说。(教学论文 )孩子们通过拥抱、亲吻等形态给这些形态多样、表情逼真、可爱无比的小动物玩具说悄悄话,更能够充分地表现出幼儿对这些小动物玩具的喜爱,更愿意和他人表达自己对小动物玩具的喜爱。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讲,只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二、语言讲述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具有新颖性
语言讲述活动,看似枯燥无趣,但事实上,具有一定的游戏性和趣味性。讲述活动的类型有多种,按讲述的内容可分为:叙事性讲述、描述性讲述和说明性讲述。按凭借物的特点可分为:看图讲述(描述性的看图讲述、创造性看图讲述、排图讲述、拼图讲述、绘图讲述)、实物讲述和情景表演讲述。
为了培养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大胆讲述的兴趣,教师们绞尽脑汁,反复想象每一个环节,充分利用每一个可以作为“凭借物”的机会,大胆尝试,希望通过这些“凭借物”能够给幼儿提供一些线索,能够激起幼儿一点点兴趣,激发幼儿对讲述的一点点愿望,通过幼儿的这一点点好奇和兴趣来进行授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语言”要求中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培养与引导,本班幼儿的语言讲述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但在表达的过程中仍不够生动,描述性语言较生硬、平淡,创编能力较差。根据以上现象,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语言讲述活动――《手帕里的故事》,利用手帕,激起幼儿讲述的兴趣。我想“手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既贴近幼儿的生活,作为一节语言讲述活动的凭借物又很新颖,通过讲述手帕里的小故事,还可以延伸到幼儿生活中其它的常用物,如毛巾、扇子、穿的衣服和用的工具等。幼儿通过这些物品上面的图案都可以尝试来进行创编,讲述一个小故事。就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的发展,幼儿完全可以凭着凭借物进行创编并讲述。通过几节语言讲述的对比,幼儿更愿意参与到这次活动中。因为每个手帕上的图案不同,幼儿可以讲出不同的故事,几个平日不敢参与任何活动的幼儿,在这次讲述活动的过程中都讲得很好,得到了老师和小朋友的认可。孩子就是在表扬和鼓励的过程中慢慢进步的。通过这次活动,既可以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力又可以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幼儿动脑创编的能力。
再如大班语言讲述活动《脑筋转转转》,一听这名字,就有种强大的吸引力。它将猜测想象讲述几种不同形态的猫遇到几种不同形态的老鼠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主题内容,通过脑筋转转转的竞赛形式贯穿始终。设计者运用猫和老鼠这一天敌性的动物做讲述的凭借物,用竞赛这一适合大班孩子年龄特点的有趣的形式来进行,不但增强了孩子们讲述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意识。但如何发挥这一设计优势,还需实施者深加琢磨。
振兴路幼儿园小班组
礼仪教育是人之初的“必修课”。“开展文明礼仪活动要从一点一滴开始,并持之以恒”。要倡导文明礼仪,加大宣传力度,加速成为现代文明人的进程!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主要活动场所,礼仪教育在幼儿园更易于实施。教孩子礼仪,就是教孩子优雅的过一生!本园开展一系列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为了增强幼儿的文明礼仪知识,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1、通过评选“文明小组”、“文明小天使”,树立榜样,强化幼儿的文明礼仪知识,自觉遵守幼儿文明礼仪行为规范。
2、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礼仪,通过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影响其家人(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3、通过培养幼儿礼仪、品格,大力提升幼儿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研究措施与方法
分班制定教育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文明礼仪行为常规教育,并通过多种渠道,多个层次,生动活泼的方式来训练,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和通过专门的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掌握文明用语,礼仪示范动作,使每一位幼儿都认识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的内容和教育意识,各成员有活动记录,使幼儿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最终形成自觉地,比较牢固的良好行为习惯。
1、创设文明礼仪良好环境氛围。
2、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
根据每月主题每周有讲划地组织一节专门的文明礼仪活动,采用丰富的教育教学形式,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使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规范化。
3、规范训练文明礼仪评比竞赛活动。
每周开展“文明小天使”评 比活动,通过以幼儿主体的相互监督和自我教育保证幼儿的文明礼仪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提高。
4、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落实《幼儿园一日常规》,建立良好的保
教工作秩序
我们幼儿园是一所老园,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保教工作秩序,才能使幼儿园正常的工作。
教师、孩子们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是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是维护幼儿园正常工作的需要;是组织孩子们一日生活、学习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因此,幼儿园孩子的一日常规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本学期的园本教研活动就以《幼儿园一日常规》为抓手,成立“落实幼儿园一日常规研讨小组”。使幼儿园的老师能重视《幼儿园一日常规》的建立,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初步养成规则意识,老师们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如何组织好孩子的生活好学习。
教研组长: 副组长: 教研组成员:
学习内容:《幼儿园一日常规管理》
《幼儿园一日常规管理》的理论学习活动,大家先通过对《幼儿园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某些部分的解读,然后又举例阐释了培养孩子常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老师们了解到好的常规细则是
一、开场预热游戏———激发教研的兴趣
以往的教研活动中, 我们通常是开门见山地通告研讨主题和内容。此时, 由于教师们是刚到教研现场, 许多人都有“人到心未到”的现象。就像每个运动会前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幕式一样, 我们的开场预热游戏就有如此功效:对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起到吸引注意, 提升兴趣的作用, 营造出一个愉悦和放松的教研氛围, 同时帮助教师迅速进入教研主题。
例如主题教研活动“方与圆的较量———混龄区域活动的观察与指导” (“方”寓意是教师事先对幼儿在区域活动状况的预设, “圆”则是指教师在游戏区域现场通过观察所获得的真实幼儿活动状况。“方与圆的较量”寓意为教师对幼儿活动状况的预设是与真实的幼儿活动状况之间是有差异的, 教师一定要观察、观察、再观察, 在获取了幼儿真实的活动状况后再进行指导。为了帮助教师正确把握一个主题教研活动的意义, 我们通常会为其做一个具体而形象的命名) 的开场游戏是“我眼中的它”:教研组织者为每个教师提供了一个橙子, 要求每位教师观察自己手中的橙子5分钟, 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出自己所持有橙子的独特之处。这个游戏不仅高度吸引了全体教师的注意, 更是让他们感知到观察细节的意义和学会如何观察细节, 从而为整个教研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环节转换游戏———维护教研的活力
我园组织一个教研活动的时间一般为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 长时间的研讨过程, 往往会造成教师的精神疲劳, 影响后继的活动内容。我们一般会在一个教研活动的过程中, 借助环节转换游戏来调节教师的状态, 使其又有精力参与后继的研讨活动。在主题教研活动“方与圆的较量———混龄区域活动的观察与指导”过程中, 在教师们交流与分享了自己是如何对混龄区域的幼儿活动进行观察和指导后, 转而要进入案例研究的环节之前, 我们组织教师玩环节转换游戏“马兰花开”。游戏的玩法是:游戏者 (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 随意抽签, 从签中得知自己的编号后, 开始游戏。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边旋转边说:“马兰花, 马兰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 勤劳的人们在说话, 请你马上就开花。”游戏者:“开几朵花? ”组织者伸出一定数量的手指, 与组织者手指的数量相同编号的游戏者 (4人至5人) 紧紧地抱成团。游戏有两个作用:一是分组, 编号相同的教师组成一个教研小组; 二是相互拥抱可以增进同组教研伙伴之间的亲近感。
转换游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调节教研活动参与者的身心, 使整个教研活动保持一定的活力和张力。所以, 此类游戏的内容要“精”, 时间要“短”。
三、专题游戏———挖掘教研的深度
专题游戏是指我们结合教研主题而专门开发的游戏, 目的是将游戏设计为一种教师体验式的学习活动。在主题教研活动“懂你没商量———与不同类型家长的互动策略”中, 第二个环节是案例研讨“东东的脸被抓破了”。我们设计并组织了专题角色游 戏“我的孩子的脸被抓破了”。游戏的玩法是 :让教师扮演东东的妈妈, 表现当自己突然得知孩子受伤时的即时反应。教师们基本都是以自己班中最难沟通的家长为蓝本, 表现了这些家长在面对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后的情绪反应与言行。之后又进行了角色转换, 让其他教师扮演该班级的教师, 面对家长的情绪与言行, 表演自己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角色游戏, 教师发现了家长处理孩子受委屈方式有不同的类型,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有不同的类型。为了帮助教师进一步体验不同类型家长的心态及教师的解决问题策略的长处与问题, 我们又组织了专题角色游戏“家访”:将教师分为三组, 各组研讨针对不同类型家长所选择的“家访”策略, 并进行现场演绎。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和论一论中, 教师们学习到了教师和不同类型家长的沟通方式, 包括说话的方式、肢体的动作、情绪的控制等等。
再如主题教研活动“趣味分类知多少———数学分类的标准”中, 我们设计和组织了教师操作游戏:各教研小组的教师将自己班上的分类材料在组内交换进行操作, 在此基础上进行研讨, 初步得出小、中、大班分类的标准。例如第一小组总结出了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 (颜色、大小、形状、粗细、长短等 ) 进行分类 , 第二小组提出了以“材料性质”为分类标准, 第三小组的分类标准是事物的用途。
四、合作体验游戏———建构教研团队文化
在我园的教研活动中, 经常需要以教研小组的形式开展研究。我们发现, 每当请教师自由结伴组成研究小组时, 基本是同一年级组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 很难出现不同年级组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的现象。如果教研组织者将教师进行强制性分组肯定是不行的, 会引起教师们的抵触情绪, 对整个教研活动产生消极作用。我们常常选择合作游戏作为切入点, 让教师们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感悟教研团队的重要性,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团队文化。如教研活动中, 我们常常利用各种小游戏来进行分组活动, 如色卡纸分组、扑克牌分组、唱歌分组、拼图分组等等。如扑克分组游戏, 不仅让教师在愉悦轻松的游戏过程中完成了分组, 还帮助教师在游戏中体验到一张牌是没有大小、好坏之分的, 只有组合在一起变成团队才能彰显出价值来。
一是以“观摩”为平台,以点带面,推广园本教研经验和做法。为全面推进园本教研工作,提高幼儿园开展园本教研活动和研究的热情。我市每学期进行“园本教研观摩研讨活动”。每次三所幼儿园,由区推荐或是幼儿园自荐,观摩者为幼儿园园长或是业务园长。这种以“园本教研活动”为内容的现场观摩,不仅考察了展示单位“园本教研活动”的设计理念和实施策略,同时也引领了观摩者融入现场进行学习和思考。这样,以点带面,把各园园本教研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以现场观摩方式进行市级交流和推广,带动了全市幼儿园对“园本教研活动”的重视和研讨。
二是以“整合资源”为途径,创设园本教研互助平台。单个园资源相对贫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不整齐制约了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我们尝试“整合资源”,充分挖掘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形成合力。我市十分重视城乡之间、区际之间、园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如:结合同题教学、专题研讨或是课题研究,打破区际、园际界限,根据教研活动需要。随时调动各区、各园教师进行联片教研,实现资源共享。不少区都建立了“城乡互动教研活动制度”或是“牵手园合作制度”,形成了园际之间的互助平台,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共享。
三是以“课题”研究为切人口。加大对“园本教研”的研究力度和深度。我市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题“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为切入口,组建了12所幼儿园为“园本教研”实验园,以它们为龙头,开展园本教研有效性与科学性的研究。在研究中,12所幼儿园分成3组,各组确定研究方向。具体有:幼儿园园本教研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园本教研文化的构建:园本教研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
围绕以上三个研究方向,各园每学期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内容及方式。历经三年时间,课题组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引领和幼儿园进行个性化展示园本教研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我市积极尝试进行“大教研”活动。所谓“大教研”,就是不同幼儿园开展同题教研活动。如围绕“和谐配班”“有效班级规则”“良好师幼关系”三个命题,分别由12所幼儿园领取任务,开展同题教研活动。这种“同题教研”的大教研方式,促进了幼儿园之间更深层次的学习和交流,达到了分享、互动的效果。同时。也在一定范围内打破了幼儿园的空间概念,研讨参与的教师从一所幼儿园拓展到几所幼儿园,充分体现了合作教研的精神。“同题教研”提供了幼儿园研究、实践、展示的舞台。也让我们看到了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的快乐、精彩和智慧。随本文赠送的光盘呈现的是苏州工业园区新洲幼儿园“和谐配班”专题的园本教研活动实录。活动主要环节如下:
1.热点回眸:与谁搭班?
2.游戏:读你。
3.前期调查分析:主配班教师合作行为调查表。
4.提炼核心问题:希望中的配班教师;主配班合作中的一些困惑:我们尝试的一些做法。
5.问题探讨1:结合调查,说说选择“骨干型教师”“实干经验型教师”“活力新手型教师”的理由。
6.问题探讨2:结合具体案例,教师展开讨论。
7.问题探讨3:寓教于乐的形式。木偶剧《两只兔子的工作建议》,故事小品《黄天源的故事》,2人转《80后师徒乐》。
【园本教研主题活动案例】推荐阅读:
园本教研专题总结06-04
主题式校本教研09-30
初中英语主题教研计划05-25
中国梦主题教研活动计划09-12
艺术教研组工作计划教研活动计划09-22
教研联谊活动简报05-25
教研活动资料07-01
数学教研组第一次教研活动发言稿10-21
大专教研活动记录06-01
连片教研活动方案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