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活动反思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研活动反思(共11篇)

语文教研活动反思 篇1

——参加语文教研活动有感

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多年来探讨的中心议题,经过本次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在备课上花心思

备课是语文教学中一次非常重要的工作,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要求,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是否切合实际。因此,教师要上好课,就必须认真做好准备工作。

怎样才能使备课工作切合实际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一方面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去钻研教材,一方面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知识的实际情况。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要“吃透两头”,只有吃透了“两头”,才能恰当地提出教学目的和要求,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最基本的内容讲清楚,让学生学懂学会。

所谓准备工作要充分,就是说既要钻研内容,又要研究教学方法,既要考虑如何讲,如何启发诱导,使学生真正领会,又要考虑到如何指导学生练,使学生由懂到会,由会到熟,同时,还要考虑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然后,把考虑成熟了的东西,写成教案。时间证明,只有目标明确,精心备课,才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如教学《故乡》一文,在备课时,我们就要掌握本文的重点、难点、要点,这在教学中还是不能忽视或回避的。《故乡》的重点是写闰土和杨二嫂的不幸遭遇;难点有几处,如自然景物描写及内容深邃、含义深湛,富有深刻哲理的最后一段课文;要点是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过情况,突出地写了“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要抓住教学重点

讲读是课文教学的中心环节,一般应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它的目的在于通过课文向学生传授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为语文训练提供范例和理论依据,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在传授知识和进行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的素质。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者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智力,发展能力,教学效率必然底下,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文重点,牵动一隅而提契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听潮》一文是一篇优美的以景抒情的散文,内容很丰富,阅读它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欣赏,而且也可以从中受到深邃的人生启迪,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朗读,但是,首先要对课文中那哲理性的主题有所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才能懂得这“伟大的乐章”的深刻含义。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呢?那就是要抓住重点。《听潮》的重点就是:海的“沉吟”与海的“愤怒”。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讲读阶段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讲读虽然以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为主,但这种讲解和分析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根据。

总之,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讲读教学务必要讲到点子上,那种一讲到底,有讲无练的作法;那种“细嚼慢咽”,不留给学生的思考余地的作法;那种表面上看起来是一问一答,而实际上不能引起学生思考的作法,都不能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应该加以改革。

三、要在关键地方花时间

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既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等方面真正起到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向45分钟要质量,这就要求在教师精心备课,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时间。

四、重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改革以知识为中心的基本教学形式和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形式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体,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篇等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付出巨大的劳动,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

语文教研活动反思 篇2

当前中职语文教学, 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阻滞了学生思维 (尤其是创造性思维) 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这不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和语文素养, 不能达到“文化课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这一要求。

笔者在《身边的大塘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教学中, 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探索性尝试与实践性反思。

一、在生活化教学中让学生愿学

张孝纯先生提出:“语文与生活同在, 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 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 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因此, 我们要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侧重生活语文教学。

学生学习了《像山那样思考》《离太阳最近的树》等课文后, 在理性层面已经获得了“保护环境, 刻不容缓”这样的信息, 但是学生很难把这样的信息和自己身边的各种环境问题结合起来。为了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有一个很深的了解, 同时让学生能关注环保、关注生活, 更好地使学生把书本和生活结合起来, 笔者就以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污染的大塘河为主题, 让小组以采风、走访、调查等不同的方式, 获得大塘河过去和现在的第一手资料, 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讨论。

笔者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 给各小组分配任务:

(1) 第一组:负责搜集大塘河的图片。包括污染的大塘河和经过治理后的大塘河, 并且为图片撰写说明文字。

(2) 第二组:通过调查, 自主创作小品《哭泣的大塘河》, 并表演。

(3) 第三组:进行社会调查, 听听大塘河两岸人们的心声, 制作成VCR。

(4) 第四组:通过调查, 搜集与生活有关的环保知识, 制作成PPT, 进行宣传。

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跨出小语文的学习, 融合到大语文中, 真正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二、运用活动教学法让学生乐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活动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方法。

活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设置, 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学具操作等去学习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或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学生参与活动, 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觉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

在“大塘河环境保护”这堂课上, 笔者设置了小品表演等环节,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创作小品、表演小品。第二小组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 进行分工, 同学们走进生活, 了解大塘河被污染的原因, 掌握第一手资料, 经过几次修改, 创作了小品———《哭泣的大塘河》。

小品完全由同学们自己排演, 每一个角色的分配、每一句台词的编写、每一个道具的制作、每一个表情的设计, 都是同学们经过再三讨论最后确定的。这个过程, 不仅让学生完成了任务, 更是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写作等综合能力。

活动化的教学激发了学生求知与表演的欲望, 更重要的是, 学生对语文学习进入了更高的“醒悟”层面。活动化教学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奠定了基础, 也让学生寻找到学习语文的源头。

这种活动模式, 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同时让他们通过一种他们所认同的活动的参与, 不但寻找了学习的快乐, 也寻找到学习的信心。

三、运用探索性教学法让学生易学

“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能力, 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行动导向学习方法正是能满足并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教学途径, 它能让每个学生感到与集体不可分割, 实现资源集体共享, 相互产生心理相容、互相依赖, 转化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学会与别人和谐共处、通力合作。

在本堂课中, 笔者结合专业让学生为大塘河制作一个公益广告牌, 来呼吁大家一起保护大塘河。对于广告牌的制作, 任务布置如下:

要求:每组合作完成。各个小组把设计好的成果张贴到展板上, 并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解释。

广告牌设计要求:图文结合, 采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广告语简洁明了, 富有新意;整个版面美观大方。

在广告牌的创作过程中, 每一位同学都是设计师, 每一位同学都要把自己的创作理念讲出来, 在小组讨论后再最后确定本组的设计方案。所以, 同学们不仅能把自己的设计理念讲出来, 而且能对其他组设计的作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活动课中得到了加强。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智能型的操作人员, 为此, 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课堂回归生活, 让学生跳出“语文”学语文。

参考文献

[1]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J].河北师范学院报, 1996 (1) .

关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反思 篇3

2.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陷入尴尬的成因

关键词: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创新的标志之一,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它集中反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具有独特的课程价值和目标追求。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基础课程,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尤为重要。它不仅能为学科综合知识的整合提供有益平台,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拓展和延伸;而且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社会实践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增强了适应社会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塑造学生富有人格魅力的形象,培养了学生性情、风度和气质……总之对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发展都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深入人心,语文的综合性活动一改以往枯燥沉闷的气氛,学生讨论之声争执之声此起彼伏,课堂上思维大碰撞,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可惜,这些场面并不是时时出现,大多出现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上。更多的时候,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流于形式,要么不开要么草草走过场,课程也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语文书上的活动素材则沦为老师考试前要求学生强化记忆的知识短文。在现在考试题目不断转型变化的今天,学生遇到相关的综合实践题型就傻眼了,基本选择不做,即使做也问非所答或者泛泛而谈。自然的,得分率也相当的低,学生的能力培养也得不到相应的提高。这就与综合实践活动,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教学素材的繁杂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共有16个语文实践活动:《漫游语文世界》、《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的起源》、《黄河,母亲河》、《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说不尽的桥》、《莲文化的魅力》、《献给母亲的歌》、《科海泛舟》、《到民间采风去》、《青春随想》、《好读书,读好书》、《关注我们的社区》、《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这16个语文实践活动分散在三个年级六本教材中。仔细研究一下,素材的发散性很大,涉及的方面不纯粹是文学(单纯属于语文范畴的的只有《漫游语文世界》、《莲文化的魅力》、《好读书,读好书》),还包括历史(《追寻人类的起源》)、地理(《黄河,母亲河》)、生物(《马的世界》)、社会(《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到民间采风去》、《关注我们的社区》)、建筑(《说不尽的桥》)、艺术(《戏曲大舞台》)、科技(《科海泛舟》、《探索月球奥秘》)、人生(《青春随想》、《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献给母亲的歌》)。

涉及的领域多而大,内容也很繁杂,系统性也有所欠缺,时间却很短(平均一个学期要完成三个综合实践活动)。本来综合性活动就不是一节两节的课程就能实施的,它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去进行实践、探索,更何况内容这么庞杂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应该把其中的内容进行再筛选和再整合,形成一系列系统化领域化的新专题。学生和老师每个学期只需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进行一方面的专题探究,这样既能使教师学生的精力不至于过分分散,又能使研究更充分更深入,使综合性活动落到实处,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教师地位的摇摆性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即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所以,教师角色不单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评价者。

但是,有的老师却误解了新课程的理念,以为学生为主体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从选定主题、搜索资料、信息整合到交流评价,全部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老师成了“甩手掌柜”。这样没有任何把关得出来的所谓探究结果或结论是没有太大价值和意义的。

而有的老师在唯分数是从的考试制度下,在时间就是分数的利益驱动下,不愿意把时间过多地放在这些眼中并不太有价值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但是考试又有相关的题目,怎么办呢?于是老师自己就查找资料、创造题型、闭门造车为学生炮制一系列的“标准答案”。这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成了老师个人的综合实践活动,成了考验老师对信息搜集、筛选、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如何?老师应不应该讲?应该怎样讲?每个语文老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应确立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作用,这样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健康、积极、有效地开展起来。

三、学习方式的尴尬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部分的叙述是:“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 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 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从这段叙述不难看出,综合实践活动重在“活动”“体验”“讨论”“调查”“搜集”,重在活动本身,重在活动的过程。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备受推崇,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活动和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和启迪。但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不少,合作学习的效率低。说是合作探究,但是有很多时候基本上是基础较好、思维活跃的学生“一统江山”,制定计划的是那三两个学生,搜集资料的是那三两个学生,采访调查的是那三两个学生,总结评价的还是那三两个学生……一大群基础薄弱、成绩滞后的学生只是在旁边插科打诨、袖手旁观甚至无所适从。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学生人数并不多。

这样的合作探究到底要不要?不合作又违背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和理念,可是合作又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实践能力。怎样从这样尴尬的学习方式中摆脱出来,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实际操作中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评价者的老师应该衡量评价不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适时对学生的内部分工进行干预,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共同的提高。老师制定的学生评价标准也应因人而异,不尽相同。学生完成了活动后,素质好的学生与素质差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能得到较高的评价,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阶段性的课程,它是一个长期、艰巨、系统的教学活动。我们如果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真正开展起来,对语文教学一定大有裨益,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学素质以及各方面的能力都会有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的反思 篇4

4月14日我和**等人到婺源参加了“教育新视野*第一届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听了著名教师薛法根的观摩课《桂花雨》,王文芳《太阳是大家的》。高林生的报告《提高课堂效率的三点思考》,熊海滨《自己的花儿是让别人看的》,于永正老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观摩课。还有于永正的爱徒朱文君的《伊索寓言》。每堂课都精彩不断。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每一节课都让我学有所收获。这次听课对我来说是次提高,也是促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大德无形,大教无痕。名师们的课堂没有华丽的外衣,也没有所谓扣人心弦的导语,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引领学生感悟课文。感觉一堂课上下来很朴实,却又紧紧地围绕着小学语文课标。他们的课堂朴实自然,却又令人回味无穷。叫人深有“曲终人散有时尽,余音绕梁无绝期”的感觉。

在日常教学中我总以为低年级写字是重点,到了中高年级生字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了,加上生字教学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渐渐地我就忽视了。可名师们却教育了我中高年级同样要注重生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重指导学生去写。薛法根老师的《桂花雨》教学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完成黑板上的看拼音写词语练习,并通过连词成句的练习和重点字词的区分比较,完成了字音的认读,字形的识记,字义的理解。于永正老师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先让学生写出通过自学记住的词语,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他们的词语教学都鲜味十足,引导信手拈来,学生的知识生成更是水到渠成。于老师还针对课文中一些特殊的字(紫、庞、妻)进行了写法指导,他让学生利用写字本进行描“黑”,并教育学生写字时要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要比一个好”。于老师还利用他每次上课前都把要板书的字反复练习的身教来影响、教育学生:字是练出来的。

薛法根老师在《有效的阅读教学》中强调:要让语文课变得清晰!要学会取舍,要有明确教学目标。对于如何让语文课变得清晰?薛法根老师提出了“三个关注”。一、关注读法

文贵自得,书忌耳传。书是读出来的。在课文中教师起“导”的作用,而不起“教”的作用。在这次观摩课中,题材多样。有散文、诗歌、文言文。让我明白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解读方法。我们教师在“导读”的时候要关注文体。不同的文体选择不同的学法。他说,即使同样是诗歌教学,也要根据诗歌的不同形式采用不同的教法和读法。普通的诗歌,可以一字一句的品悟,而有着严格的韵律的绝句和律诗,得注意诗歌的对仗,可以从对字,对词;对句入手,把诗歌熟读成诵,进而体悟情感。

如: 朱文君老师执教的《伊索寓言》是一篇文言文。她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来上这篇课文的。通过老师读,学生读,老师唱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文言文中特有的“之乎者也”进行教学。并以音乐课本中的拍子让学生明白“之”这个词在文言文中解释是不一样的,读法也是不一样的。如:表示助词“的”的意思读半拍,表示代词的读一拍,代词在句尾读两拍。这样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用吟唱的方法来读。让学生通过吟唱体会文言的韵律。用一位古人的吟唱先感受文言文歌的韵律,再让生自己唱,想怎么唱都行,这样一来学生觉得特有趣。而教学的最后一个板块拓展延伸设计得也非常好。让学生从第二篇古文中任选一句话进行古文仿写,学生写出来的句子非常出色。我觉得在这堂课中朱老师上古文给我留下的印像比我初中三年,师范三年所学的还多。我以前认为文言的阅读都是摇头晃脑,之乎者也,枯燥乏味的。通过朱老师的教学,让我感受到文言的魅力。渐渐的爱上文言文。

二、关注语言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译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熊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朱文君老师课堂语言风趣、幽默。她用自己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的心。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范读,用于永正的话说:“自己不感冒,就不能传染给别人。”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学生。在指导读的时候要个别指导,能体现指导前与指导后的不同。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形式要多样,可以是加旁白式读,可以是提问式读,可以是加批注地引读,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读通读懂。在学生读文本时,我们要学会欣赏,学会倾听,要学会引导。薛法根老师在讲《桂花雨》时就引导的很到位。如在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时,在读每一句后面都加旁白引读。如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师加一句:好看吗?生答:不好看。再让学生接着读。学生边读他边指导,学生不但渐渐读懂了反衬写法的文学作用,更感受到了这种写法的艺术效果。

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这就是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最后,薛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总结出这样一句话:桂花还是故乡的香。然后让学生模仿借物抒情的写法,仿照该句子练写思乡的句子。还通过让学生在读自己写出的句子中去“练”字,以及把这些句子连成一首有思想的诗,及给诗取个名字等,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思维和语言训练,达到了读、写的完美结合。

《桂花雨》这节课,薛老师让学生在读课文后用一个字概括自己的感受。在学生用“香”、“乐”、及“美”来概括后,薛老师还让学生找一找文中描写花香的句子,反复地品读,从而体悟出作者一家人心中那浓浓的思乡情以及客居他乡而隐藏于心中的那份乡愁。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老师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关注语言形式背后隐藏的语言规律,语言知识,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哪些词句才是关键词句呢,高林生老师给我们归纳出了五种:课题、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以及散落在文中的关键句。

三、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即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教师的脑子里装着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案。薛法根老师说教师要做到“三不讲”: 学生懂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不懂的不讲。省去枝枝叶叶,要教给孩子有用的东西,比如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信心,教给他们学好语文的方法等等。此外薛老师的“后进生”理论更是让我们觉得耳目一新。他说,优秀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因为他们本来就那么优秀了。其实真正能体现教师价值的是“后进生”。他说他的治校方案里面有一条就是,班上学生及格率达100%的教师发特殊教学奖金2000元。所以我们不仅要善待,关爱后进生,从某中意义上说我们还得感谢他们。薛老师的话引来了满堂大笑,但大笑之后的是我们的深思和感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语文教学反思 篇5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其实用性能几乎遍及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平常的教学中,脱离实际应用,一味死读、死背,死抄、死写的现象非常普遍,搞得教师疲累,学生厌烦。结果,往往是学生六年小学上下来,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都没有形成,应用写作更是连许多学历更高的成人都感到一筹莫展。为了试图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模式,我尝试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入语文课堂内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我主要采取了这样的一些形式;

一、新闻快报。我要求学生每天花半小时左右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并把其中的3-4条重要新闻记录下来。第二天早上带到学校交流,然后由同学们自己进行整理、编辑,用小黑板写下来,供全校同学观看。

二、手写报。每隔一段时间,我就组织学生就某个主题编写手写报,(有时由同学们自己选题)学生们自己搜集资料,编辑排版,并做好美编。学生可独自主办,也可以自由组合,分工合作。编好后在班上展出,并择优在学校门前进行展示。

三、课本剧。一些表演性强的课文,我经常组织学生改变成课本剧进行排练演出。有时同一个内容组织成几套独立的班子打擂台,看谁改编得好、演得出色。

四、辩论会。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与家长之间,常常会存在某种观点上的分歧,抓住这样的热点话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各自搜集证据,组队进行辩论。如:小学生应该不应该看电视,学生应该不应该有零花钱等,通过讨论,学生掌握了搜集资料、阐述观点、团结协作等多方面的品质和技能,并培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五、及时写。除了刻意安排的活动外,我还注重抓住每一个机会让学生练写作。如:家中有事要和远方的亲友联系时,要求学生要主动请缨(受于永正老师的启发);丢了或捡到东西,及时用班上的小黑板写“寻物启事”或“招领启事”;中队委员会议讨论形成的决议要用书面形式进行公示;组织活动先出通知,期末要写个人小结,已形成我班学生的惯例。

语文教研活动反思 篇6

1、制定严密的活动计划。

2、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给他们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提供机会。因此,在活动中学生自始自终都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真正发挥活动的作用。作为教师,我给予学生以指导,坚决预防一手包办,因为他们还缺乏足够的知识经验和辨别、控制能力,缺乏教师的实际指导,他们就可能会使活动无法进行下去,或导致活动偏离预定的方向。

3、活动更多地向学生提供自我管理的机会。

儿童喜爱活动,因为活动更接近于他们的生活实际。因此,小学生在活动中总是希望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时,我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做到让更多的人参与活动的组织。

4、加强对活动的后效管理。

反思:源自语文教学模式的反思 篇7

轰轰烈烈的课改大潮中教师思维的触角纵横腾跃,重塑自己的教育思想,变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行为,提高驾驭新课程实践的能力,一整套学习、模仿、实践下来,很多教师有如邯郸学步,课堂教学痛苦不已,困惑多多。

一、充分自主,但不能自流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独特体验,教师不可取而代之。因此有的教师悄悄地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老师就教什么,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教师的阅读确实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但学生由于学识阅历尚浅,对文本难免出现肤浅、片面、甚至错误的解读,所以在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时候,教师便要雪中送炭般的降临。教不是权威解释的强加,而是点拨渗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创新。

二、有效合作,但不能作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并且似乎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不管时间是否充裕,更不管学生是否有探究的欲望,是否真正围绕问题展开研究,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

小组合作学习便于扩大信息交流量,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和研讨习惯,有利于激励学生竞争,激活创新意识,增强集体主义感,使每个学生有充分发展的机会。但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合作的实施需要认真思考。语文课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哪些问题值得在小组中讨论?这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语文课中有的内容是适合问答的,有的内容是适合讲授的,有的是适合朗读的,有的是适合背诵的,不必要千篇一律。2.合作的论题需仔细设计。小组中讨论的问题既不应是学生稍加思考就能给出唯一答案的,也不应是脱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漫无边际无从下手的。教师要营造氛围,确定高质量的有探究价值的需讨论的问题,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3.合作成员需明确分工。很多时候小组讨论成了几个精英学生的表演,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小组成员担任的角色就必须定位。4.教师需介入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应通过巡视及时了解讨论的进展情况,及时进行调控和点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切不可让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形式”。

三、积极探究,但不能舍本

学生真正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在于切实发现自己知识有所增进,能力有所提高,情感有所释放。而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把握文本所蕴含的特色;要善于将学生获得的体验运用到具体的场景,以实现审美迁移或审美创造。于是语文课堂教学丰富起来,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讨论;既有唱唱跳跳,又有写写画画;既有图片资料展,又有课本剧、讲故事表演等。倡导综合性探究学习,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它可以提高兴趣,开阔眼界,锻炼能力,但对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才是语文学习确有所获的根本所在。语文课堂不能失去语文的色彩,必须要立足并扣住文本。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亲近、亲密、亲爱,而不是把它冷落一旁让学生看“电影”;更不是把课文甩在一旁,凭空的讨论所谓的问题,言不及义,胡扯乱说。去除遮蔽,亲炙课文,才是阅读教学的正途,学生在阅读、听说等语文实践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因文悟道,因道悟文”,最终实现文道统一。

批判是为了建设,反思是为了超越。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要“管用一辈子”。武术中“大师”的最高境界是无剑胜有剑,无招胜有招,我们众多语文教师虽非“名师”、“大师”,但我们是否可以让语文教学真的变得简单———简简单单地教学,扎扎实实地收获。宋人张先有诗云:“以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我以为新的教学模式就是那“添秋色”的雨,可以为语文教学增色,但不能成为肆意长高的芦苇,妨碍我们领略语文的湖光山色。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试行) [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 (6) .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困惑与反思 篇8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资料搜集;困惑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2-080-2

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中,把写作训练融入阅读教学与实践活动两大板块,其中阅读教学的写作重在课内感受,而实践活动的写作则重在课外积累。语文课的实践主要指课外搜集资料,实现写作目标。但由于种种局限性,实践课,我们做的很欠缺,师生面临诸多难题。主要表现在学生搜集资料的困惑,师生交流的困惑,活动后评价方式的困惑等。现就此分析如下:

一、学生搜集资料的困惑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所用的方法主要有:实物观察、采访调查、查找书本资料、访问网上资料等。其中,所用最多的是实物观察法,因此观察中遇到的问题也多。

(一)观察中的困惑

1.观察对象不明确

观察对象源于生活,源于周边世界,很多学生面对天天见的实物缺乏感触,发现不了某种事物的独到之处,佳作难写,学生感觉为难。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寻觅春天,学生觉得很多动物都已司空见惯了,多看一眼,少看一眼,没什么区别,发现不了新意。另外也有学生认为多数人写作对象是柳树、小草等,担心选材不够新颖,所以选观察对象时很茫然。

2.观察技巧不明确

当学生终于选定观察对象了,可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观察方法不够用。尽管在课堂上教师强调并示范了“定点观察”“懂点观察”“观察的角度、层次“等方法、技巧,但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由于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特点,随着活动的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问题也就不断出现,实际观察中千变万化,又缺乏教师的现场指导,学生自然就一筹莫展了。

3.表现技巧不明确

坚持观察的学生,会把观察到的逐一记下,的确难能可贵。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担心抓不住重难点。有个学生确定了观察对象茶花,记录了茶花的实情和自己的感受,但那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把握不住,至于如何在写作中适当处理观察材料,表现茶花,表现生活,难度变得大了。

4.观察意义不明确

由于坚持观察记录的材料,并不能全部都在写作中表现出来,很多学生认为观察有点浪费时间。另外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差异,部分人认为观察不观察区别不大。农村学生对那些天天见到的花花草草,不以为然,就算足不出户,身在教室凭空也能编一段文章,加一点修辞,也能生动一下了。更主要的是学生活动范围小,缺乏有力的组织,发现不了观察中的乐趣,缺乏动力,缺乏耐心、决心。所以每次提前布置相关的活动,很多学生处于麻痹状态,口头应付,缺乏实际行动。

(二)实地调查的困惑

如以绿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我和学生前前后后花费了一个月时间进行实地调查。我们把这次调查分成几个大板块,有大学城、有风景区、有产业区等。除观察实物外,还可以实地调查。学生在调查中经常遭到拒绝,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包括有些家长也不配合,认为调查是浪费学习时间、无聊。周围人群的漠然,是学生在实践中难以逾越的鸿沟,更打击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查找资料的困惑

学生资料主要来源于课外书籍和网上资料。学校藏书不足,学生藏书也少,面对层出不穷的信息,难以应付。至于查找网上资料,大多数学生也很难坚持认真搜集资料,缺乏动力。很多时候,查找资料只是教师的行为,学生主体性得不到最大程度发挥。

二、师生交流的困惑

(一)活动缺乏周密的计划

前面提到的种种难处,皆因为班级、学校缺乏对综合活动的整体规划,整个活动缺乏计划性,师生准备不周密。每月固定的课时,只限于课内,教师缺乏与学生组合,指导学生,共同体验生活,搜集资料的课外时间。不能及时捕捉学生在实践中丰富多彩的经验,发现不了活动的乐趣,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很大一部分学生依赖他人和教师搜集的部分资料,纸上谈兵,闭门造车。

(二)教材缺乏地区差异

新教材中部分综合实践内容缺乏地区差异性。如七年级新教材中有关搜集黄河的资料,搜集马的资料,缺乏地域差异,脱离了南京地区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缺乏对黄河、对马的亲身感受。所以课内交流资料时,只流于形式,实践体验变为理论灌输,索然无味。

三、评价方式的落后

目前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莫过于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由于搜集资料集中,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活动中很少体现师生的主动、合作、探究,所以评价结果也只是敷衍,不能反映实质。学生看不到结果、提不起兴趣,积极性受挫,并因此形成恶性循环。评价缺乏实质性突破,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实施。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中学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不足,社会各界理解支持不够。教师虽然也想方设法,但能力和经验有限,师生实践触角难以伸展,学生缺乏深厚的生活体验,写作缺乏个性和鲜明的生活色彩。

四、困惑后的反思

(一)重视综合活动

以上难题的出现,迫使师生大声疾呼:学校应高度重视综合活动。首先教师应改变观念,“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平等、信任的相互关系,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心里氛围。”

其次,班级、学校都“应有综合活动的整体规划,每次活动之前都有活动的周密计划”,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把课内课外相结合,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教师有充分时间与学生组合,指导实践,拓宽写作视野,丰富写作阅历。

(二)重视课程整合

综合活动提醒我们: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新课标曾强调“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要求。这四大领域应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更为重要。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校园网、局域网,为学生进行跨班级、跨学校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为教师进行跨班级、跨学校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

(三)重视评价改革

评价结果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它应以调动师生活动的积极性为主,是对学生自己自主、合作、探究过程的总结。“教师对这样的产物的判断,最好不是及格——不及格或一系列分数,而是像大多数形成性判断那样,它们致力于帮助学生发现他们工作的适宜部分,以及可能改进或增强的部分。”整个评价应看重探索学习过程,看重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和各种方法的掌握,看重在探索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看重探究过程的独特性、创新性……由此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写作中充分展现个性发展。

语文教研活动反思 篇9

剪纸活动反思

是最新发布的《反思:一次剪纸活动后的反思,幼儿园剪纸活动反思》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反思:一次剪纸活动后的反思

反思:一次剪纸活动后的反思

反思:一次剪纸活动后的反思

今天上午是一个手工活动,这也是孩子们开学以来第二次使用剪刀。在第一次剪纸中我总结出了孩子们的几个共性:首先是孩子们拿剪刀的手喜欢手背朝上,这样做的结果是剪刀剪不到正确的位置,随意性比较大;其次是孩子们喜欢朝手工纸的正中剪,这样的结果导致手工纸周围出现花边似的齿轮状。这

两种现象只能说明孩子们在家缺少使用剪刀的经验,有部分孩子在家甚至与剪刀绝缘。发现这一现象后,我立即与家长沟通(利用来园和离园的机会进行交流、范文写作论坛上呼吁),希望家长能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指导孩子们正确使用剪刀。今天在活动前我就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是学习正确使用剪刀。活动中我先向孩子们演示了拿剪刀的动作——大拇指爸爸钻山洞,食指妈妈和中指哥哥一起钻山洞,无名指姐姐和小手指宝宝等在山洞外面;然后又向孩子们介绍了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让剪刀立起来,然后结合儿歌学习“张大嘴巴对住线,啊呜一口去咬线”。在直观地演示以后我请孩子们动手自己来尝试,结果今天的活动获得了成功,很多孩子都能自己动手按照我说的方法去操作。有两个孩子剪得最慢,因为他们在剪完一个正方形后把图形里面的一个个小图案也剪了下来,刚看到他们的“破坏”行为以后我感到很吃惊,因为他们把一条完整 的“被子”剪坏了,思想汇报专题但是转念一想,他们虽然破坏了一个完整的作品,但是我清楚地知道他们正在认真练习使用剪刀,而且越来越熟练。想到这里,我就很满足。

教研活动反思 篇10

石河子第十一小学 教研活动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每个老师都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问题。课堂作为老师展现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的舞台,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场所,对于教学来说,可谓是关键之关键。有幸参加了今年暑假区教育学院组织的培训,聆听了几位老师的经验分享,很有感触。

什么是有效性?“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这样来概括。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处着手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所在,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和日常生活等实际情况出发,既要达到教育大纲提出的要求,更要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到有所收获,有所体悟,而这种收获可能是点点滴滴的,但同时又是实实在在的。

2、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中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使学生一上课就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为整堂课赢得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讲到《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我给学生讲了古希腊欧布利德的借钱却赖帐狡辩的故事,让学生在笑过以后思考欧布利德所犯的是什么错误,从而在一种轻松融洽的气氛中展开教学,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又如,在预初教学时,我曾经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和小实验开头,不能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而且能很自然的引入到教学要求上来,让学生也影响深刻。

3、重视有效的交流。交流沟通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师生在课堂上配合默契、和谐一致的基本保证,所以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我们可以运用语言、语调、表情、手势、神态等手段与学生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反应不断调节课堂气氛。

4、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让学生可以有话可说,而且能切切实实的帮助他们一起解决一些困惑,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以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5、设计有效性提问和讨论。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

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因此,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6、不断反思,学会调整。当预设的、流程与学生在课堂实际产生的流程不一致时,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会不断调整自己预设的流程。这就需要我们事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想法,能够有一些“预案”,随知、情、行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开发课程资源。

“教育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思想政治课要做到千方百计贴近学生实际、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潜心钻研教材的同时,更应该不断学习先进的理论,同时经常阅读报刊、浏览网络,使自己永远对社会充满一种新鲜感,这样才能使自己不停地思考,才能使课堂活起来。

反思: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一节课,使师生的.生命有了怎样的变化;收获了那些知识与思考;获得了怎样的身心体验,是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重要指标。客观地说,师生从走进课堂到走出课堂,总要发生一些变化,收获一些东西,好像每节课都是有效的。但是课堂的有效程度是很不一样的,有的课堂能对师生产生终生的影响;有的课堂只给学生留下一些机械的记忆,日积月累的差异就导致人的素质的差异,人的生活状态的差异。因此,每一节课的效果都不可忽视。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教师都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从我的经历和体会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有吸引学生的本事

我的小外甥今年五岁多一点,每次看动画片时都特别专注,他最爱吃的东西,最爱玩的玩具,都无法让他的目光离开电视屏幕。为什么?因为电视的画面和内容具有太大的吸引力,以至于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使他无暇旁顾。如果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也能像动画片一样具有吸引力,何愁我们的课堂没有高效率?教师有没有吸引学生的本事,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让自己的课堂具有吸引力是每个教师的必备素质。

所以,上课前,老师要善于用最美好的语言描述达到教学目标后的美景,吸引每个孩子向着目标前进。

二、努力拓展课堂的宽度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达到的目标是一定的,如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宽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提高。

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需要教师留心身边的一切事物,更需要不停的思考,精心的设计。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了解一些相关的资料,对他们的学习很有帮助。如果只教课本上的知识,日子久了,学生就会感到厌倦枯燥,收获也极其有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将大打折扣。

课堂的宽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三、挖掘课堂的深度

决定一个容器大小的是它的容积,容积的大小跟它的深度成正比。一节课的有效性,,也与知识的深度成正比。我们的课本知识都是很浅显的,一般智力的学生自己看几遍就能明白,如果老师像传声筒一样,只传授课本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适当的挖掘知识的深度,是提高教学效率有效途径。

其实,每节课都应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加深,增加课堂的容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延伸课堂的长度

学生走出课堂时,如果觉得课堂上的东西都学会了,那这节课决不是完美的课;如果学生还愁眉不展,在思索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课堂绝对是精彩的。课堂上高悬的永远应该是问号,而不是句号。所以,下课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教室,延伸课堂的长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校本教研活动因反思而精彩 篇11

下面以我校英语组出色完成一次区级公开课的任务为例,说明校本教研活动因反思而精彩。

本学期我校接到区级任务:在初中英语“集体磨课”现场观摩暨教学疑难问题解决研讨活动中上一节公开课。主题:词汇教学。时间:第五周。经英语组讨论,由七年级的夏老师负责讲课,其他老师听课,并提建议。

一、集体反思,点燃智慧火花

因为是区级公开课,英语组长做了计划集体磨课三次并给每个组员发短信,再三叮嘱组员认真听课并做好记录。第三周的周三如期进行了第一次磨课。夏老师开的是七年级下Unit 3 This is my sister中Section A (1a-2b)。她是这样来处理这堂课的:

第一步:课前热身活动。让学生欣赏一首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英文歌曲。第二步:导入。通过询问学生是否喜欢这首英文歌及它的全家福,找到共同点——幸福家庭,然后利用全家福进行词汇教学。第三步:教授词汇。这部分采用的是听录音,让一排的学生repeat,同时进行音标教学。接着引进另一幅幸福的全家福并教授词汇friend,让学生帮助介绍樱桃小丸子的家人,从词进行到句。也就是在句子中巩固词汇,巩固词汇是学习运用语句。第四步:练习。词汇教授完之后,让学生完成课本的1a,接着完成1b,并对涉及的两个语句进行磨音,并渗透语音知识(连音和省音)。第五步:巩固利用课本的图片,这也是幸福全家福,引进2a与2b的听力练习,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的词汇和语句。由于本课时的可朗读文本没有,所以夏老师把听力材料进行处理用作磨音的材料,并挖空,再次强化本堂课的词汇句型。第六步:活动。Family day呈现一个幸福的全家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句进行介绍。第七步:总结。再次进深词汇与句型。第八步:作业。画一张全家福,并在班上介绍。

开完课,教研组对这节进行了评课。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们首先肯定了这节公开课中的有效举措,同时指出不足之处:词句教学环节零散,新单词与新句型的呈现略显单一。操练巩固这一环节出现的非真实交际现象。怎样体现本堂课的“有效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组长要求每一位组员回去后再仔细看一看听课记录,回忆听课过程中发生了那些教学事件,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具体的教学情境,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授课教师对此也虚心接受,回去后也进行了反思和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

第二天,教研组员们碰了一次头,谈了谈对第一节课的反思,组长把这些反思记录下来,提供给开课老师参考。有了这次思维交流和思想碰撞,夏老师很自信地再次走了上讲台。

二、集体反思,开阔思路获启发

第四周的周三进行了第二次磨课。由于要突出“有效性”,而且这个“有效性”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经组员们商讨决定对听课记录进行详细的分工,并给学生们准备了当堂测验的小卷子。听课的老师分为九组:第一组负责教学结构记录,第二组负责教学活动转换记录,第三组负责课堂提问记录,第四组负责课堂反馈记录,第五组负责结构性语言记录,第六组负责学生语言流动,第七组负责学生学习状态记录,第八组负责移动路线记录,第九组负责师生语言互动的分析。

由于开课老师比较努力,加上集体的力量,这节课开地比较成功。上一节课出现的问题都得到了很好地解决。比如:操练巩固这一环节出现的非真实交际现象。英语教学提倡真实交际,在情景中进行真实交流。但是,却出现了学生说“假话”的现象,也就是非真实交际。究其原因,一是为了配合老师上课的需要;二是七年级的学生由于掌握的词汇和句型有限,在表达时容易出现言不由衷。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之所以主动地配合教师上课,跟教师平时的课堂指令和指导有关,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师要多使用交互式课堂指令语言,除了要鼓励学生合理创新,也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表达。如果遇到学生由于语言的局限而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时,教师可以在交际过程中适当、适时、适度地穿插词句教学,设计恰当的词句拓展练习。词汇教授完之后,夏老师问学生Do you have a happy family? 换成Do you want to have a happy family? 学生不再是配合式地回答“Yes”,而是发自内心的“Yes”。由于有适度地词句穿插和扩展,词句教学环节不再零散,新单词与新句型的呈现不再单一。课后马上进行的小测验,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加上通过反思九组老师的课堂记录,我们有信心把这节课展示给全区的英语教师。

三、集体反思,专业引领提升水平

此节课获得了全区英语教师的一致好评,并展示了农村学校的英语教学风格。通过这一系列的校研活动,使老师们都认识到:要追求高效的课堂,课前老师要做充分的准备,特别是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好的教学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环境,并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要求和想法,用充满爱的眼睛欣赏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体验到了校本教研活动的非凡魅力。在反思每一个教学环节时,我们努力探寻理论和实践的衔接点、融汇点,尽可能弥补期间的空隙,探寻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最佳呈现方式和有效策略,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认识与结论

反思虽然已经不是新生事物,但要提升其价值,使其更富有成效,则需要进行开拓和创新。通过这次集体反思到开出精彩的区级公开课,我们对反思有了更新的认识。

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内涵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其中自我反思是基础,不但活动的组织者要反省,活动的主角要反省,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也要反省。这样就能让每一位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参加其中。这样的教研活动,不但为上台亮相的教师搭建了平台,也促进了其他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反思改进的意识。因此,可以说校本教研活动因反思而精彩,因反思而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上一篇:用户满意度调查问卷下一篇:500字初中叙事作文《那一刻,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