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研组评课记录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理教研组评课记录(精选10篇)

物理教研组评课记录 篇1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评课记录 授课人:王大舟 授课时间:2012.9.5(1)、王文英老师:课堂体现严谨性,堪称“完美”;课堂教学非常顺畅,板书严谨。

由位移—时间关系过渡到平均速度再到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过渡自然;(2)、代建山老师:概念讲解透彻,举的例题经典,图像分析透彻;(3)、姜友兴老师:讲课很有节奏,不紧不慢.知识点讲解非常到位.;尤其是解析图像.并用图像来处理问题方面;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紧抓高中课改,教学流程非常顺畅,体现讲练结合,讲解知识点,紧接着就是针对这一知识点的联系,加强巩固所学知识.(二)、《节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评课记录

授课人;李建波

授课时间;2012.9.12

1、评课教师:刘进军老师

(1).复习引入.学生上黑板书写复习内容.基本功很扎实

(2).重难点突出.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尤其是节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中求解偏转位移及偏转角.并作出偏转位移的求解法.而偏转角的求解让学生去推导.(3).示波器原理的介绍详细到位.学生反应较好.2、评课教师:王大舟老师;

(1).引课较好.能较好的创设复习情境.学生掌握较好.(2).授课流程流畅.由节电粒子的偏转引入到示波器.行境自然,建议容量稍大.分工得时上会更好。

3、评课教师:邹庆老师;

(1).授课较好.较成功.内容详细.容量稍大.分工得时讲会更好.偏转一课时.示波器原理一课时.(2).一节课建议讲精讲详细.容量要适中

(三)、高一备课组活动

唐鸿江

1.以实验为基础。

①实验操作.获取纸带.②选取纸点.选取计数点;量计数点间的距离

③求瞬时速度;作“v-t”图像.由图像求加速度.④以“v-t”图像为基础,找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各表达式

2.以“v-t”图像,数形结合导入本章的数学

(四)、《高三月考试卷分析》评课记录 授课人:田丰

授课时间:2012.10.16 评课教师:

1、李建波老师:(1)、统计学生错误,尽量积极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去发现闪光点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值得学习。(2)、讲解试卷上题型后,能针对此题型进行拓展,强化题型练习,分析的很全面。

2、唐鸿江老师:(1)、主要目标明确,教学方法新颖,例如:将学生的错误之处全部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解,避免再次犯错误。(2)、课堂强调学生解体的规范性,教学注重细节性,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3、陈万军老师:(1)、评讲试卷不是全部都讲,而是选择一些代表性的题来讲,在讲的时候学生全程参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2)、讲解试卷详细,不求速度,力求讲透彻,将详细,哪怕一节课直讲一道题。

(五)、热烈欢迎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张万军老师莅临我校物理教研组指导工作 主持人:倪向新

时间:2012年10月23日下午 地点424教室

王文英主任介绍张万军老师

(六)、对谢授才老师主讲的《追击问题》评课记录 评课教师:

1、代建老师:(1)、体现一种思想,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2)、本节公式较多,学生在记忆和应用上容易出错,谢老师很好的把诸多公式通过例题把这个问题很好的解决。(3)、谢老师的解决非常规范,简明,板书工整,尤其重点分析“恰好不碰”的和文,及速度相等,位置相同。(4)、困惑:如何让学生更深刻的讲解,“恰好不碰”

2、刘进军老师:(1)、课堂整体设计,从公式,板书体现构思严谨,体现了谢老师的水平。(2)、举得两个例题很典型,一个是定位移,一个是定速度,完全了展示了追及问题的情况。(3)、课堂教学过程,板书严谨,细致,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响亮(4)、学生互动踊跃,讲解例题规范详细。

应用数学知识解题不能脱离物理,情境分析透彻,深刻到位

3、于玉华老师:谢老师很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对此,我们应该去学习。

(七)、张万军老师对我校老师上课进行评价

1、到底什么样的课算是好课呢?标准是什么呢?也曾有老师说:学生该说的说了没,该做的做了没,该想的想了没。

2、也曾有老师说:好可没有标准,不知不觉就上完了,课听完后学生思维都很活跃,听完后不会感觉很累

3、课应是越做越好,表演课,作秀还是有必要的,他给了我们心中一个标准,是一种追求,它会让我们去努力,我们应该思考,常态下的课,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4、你到底进入新课程了没有,体现了没有?评价标准:多一点民主,少一点要求;多一点实质;少一点保证(以理服人 以目动人);多一点长远考虑 少一点实际利益; 并不是一定要按照“杜郎口”模式就等于进入了新课改; 5评谢老师的课:(1)、有序:设计结构,呈现方式,引入短暂(生活实例引入)(2)、引入毕竟是为本节课服务的,凡是无关的都去掉(3)、有度:举例的数量有度,题的难易程度有序(4)、有效:课堂教学比较传统,老师提到切面比较多,适当增加学生讨论时间。

6、评晋金凤老师的课:(1)、非常有朝气,有活力(2)、建议分成两节进行,要讲出与初中的区别,灌入开放的思想,替代思想。

7、评邹庆老师的课:(1)、能不能举个例子引入电表的改装?再举个刻度盘是否更好?(2)对问题的拓展较好

8、评倪向新老师的课:(1)、渗透了新课改的理念,但学生板演可省(2)、本节课乃本章最重要的一节课,本节课体现了探究学习的方法

9、评季春老师的课:(1)、很年轻,很有激情。(2)、复习课要让学生有新鲜感,要从一个很小的问题引入

10、教师的专业化成长(1)、教师只能是准专业技术人才;(2)、对专业人才的鉴定(3)、如何让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4)、教师的门槛比较低,可以说是所有技术人才里要求最低的(5)、中年教师有职业倦怠,年亲的教师又不知道怎么干。

11、交流问题:

(1)乌鲁木齐各兄弟学校在高一﹑高二﹑高三各阶段课程设置有什么特点?如何应对高考?

(2)中差生的转化有哪些做法?(3)谈谈“电动势”这节的讲解。

(4).老师应潜下心来设计一些属于自己的课例,谈了许多教学的智慧,教学的感悟,合作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5).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自制教学仪器)(6).课堂低效的问题

(7)、课改→改变课堂→从低效到高效→实现高效

(八)、物理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2012.11.6 地点:423

1、倪向新老师通知各项事宜

2、姜友兴老师谈“昌乐二中学习”体会

(九)、《串﹑并联电路—简化电路》评课记

授课人:许艺高

1、谢授才老师:(1)、本节内容较难,但许艺高老师通过通俗易懂的方法(2)、使本节课内容变得简单,电路图较规范。(3)/普通话有待规范。

2、梁继鲁老师:

本节内容在本单元较重要,授课内容为教辅教材,可见许老师对教辅很重视。

3、宋艳萍老师:

许老师授课目标明确,讲解详细,尤其是第二种简化电路的方法—等电势法。

(十)、高一新教师汇报课评课

1、史亚东说课: 引课设想

重点: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有很多的地方还没有降到位

2、宋艳萍:

三个教学任务;只完成了一个半的任务;学生没有探究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对课堂的时间的驾驭显的还不够

3、代健:

对“假设法”分析相对运动趋势还没有讲到位 缺乏合理的板书

物理组教研活动记录 篇2

组长:杨会丽 组员:杨国生封国伟杨海生陈志林崔素梅杨红梅 活动主题:同课异构研讨 活动时间:2010年11月17日 活动地点:二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所有物理教师

活动内容:听二节同课异构的课:《浮力》执教教师:杨会丽封国伟 活动形式:上课、听课、评课与反思、研讨与提高

一、前言: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教学研究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有很强的实效性,每一位教师都很喜欢并积极参与。我们物理教学组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杨会丽封国伟二位教师执教了同一课《浮力》,课前两位教师秉着“立足教材,优化教材,超越教材”的理念,深入研讨教材,整合资源,优化教学组织结构,认真备课、上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教师们深切地体验着不同的教师对统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们的教学思路。

二、教研记录:评课反思提升

1、导语:通过两位教师对同一个课题从不同的角度的可贵探索和尝试,让我们听课的教师对《浮力》这一内容有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机会。今天教研的内容就是谈对此课的想法和思考,以此为载体,让我们对概念教学从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有个明确的认识。下面就先由上课的两位教师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设计,再由听课老师产生的困惑、发现的问题可以向上课老师提出质疑或是谈自己对此课的思考和想法,最后希望我们对概念教学的认识达成共识。

2、两位教师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

杨会丽:设计思想:浮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中考来说,浮力实验题在近几年中考题中频频出现,而且难度逐年加大。所以今年我改变以往的讲授方法,放手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索、思考、分析、交流、练习,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设计思路: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物体漂在水面上如:鸭子、轮船„„同学们想过这里面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吗?

今天我们一块儿来研究一下。

一、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其方向

学生动手实验。思考:乒乓球、木块为什么浮在了水上。根据我们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对其进行受力分析。解释浮力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得出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演示:石块、橡皮泥沉入了水底。问题:沉入水底的物体受浮力吗?

播放视频,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并得到了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即:

二、测量浮力的大小 做相应的学案练习题。

二、探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实验。播放视频,然后教师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推导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再一次强调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对公式的应用:学案练习题

封国伟:通过生活中的鸭子能漂浮在水面,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使学生认识到浮力的真实存在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浮力可能和某一些因素有关。进一步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通过溢水的方法暗示阿基米德的研究方法,测量浮力的大小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结论。体现课程标准的基础要求。

1、浮力的定义:

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 G排=ρ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三、其他教师谈就听课感受谈教学方面应注意的几点。

1、同课异构主要是体现“异”。要有不同的教学结构,用不同的教学环节来处理,而不是说一个词语,你这么教,我这么教就是异构。我们上课的两位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就不一样,谁好谁坏,没有固定的评判,每位听课老师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自己去感受。

2、新授课要把目标定位好,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两位老师的教学重点都把握得比较好,封老师的课目标有些拔高了,所以教学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

3、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由新课开始,学生通过视频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并归纳总结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产生的方向,浮力大小的测量,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阿基米德原理)等内容。

4、应留出课堂练习的时间。这一点两位教师都做的很好。课堂的教学内容不应上得太满,应留给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时间,有些东西课堂上老师讲了,学生不一定记得住,但练过了效果就不一样。

5、浮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中考来说,浮力实验题在近几年中考题中频频出现,而且难度逐年加大。这两位教师在授课当中尝试着创新,大胆的尝试:改变以往的讲授方法,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索、思考、分析、交流、练习,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无论从引入新课,还是授课过程都做到很好。从生活走向物理,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大胆采用了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得当对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不对的同学给予鼓励指正。即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实验做完后互相交流实验结论,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符合认知过程。.有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四、总结

评课记录 篇3

开课教师:苏州一中 刘欢涛 老师 开课班级:高二(9)班

时间:2009年12月24日 下午第一节 课题: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课型:新授课 课堂实录:

一、课前预练

刘老师在前一天已经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例题印成了学案发给学生,并布置学生提前做好“课前预练”部分的题目:求f(x)= x2  6x + 5,x  [2, 4]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这题刘老师介绍了两种方法:配方法和用求导的方法做。

二、新授

1、复习必修一中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定义

2、给出某函数y = f(x)的图像,分析其中的最大值、最小值

3、问题探究:求函数f(x)= x3  6x + 5,x  [2, 4]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从中归纳出求函数最值的方法,给出如下注意点:(1)极值不一定是最值;(2)区间端点处不一定取最值;(3)即便函数有极值,也不一定有最值。

三、例题分析

例1 求函数f(x)= x3 + 3x2 + 9x + 1,x  [2, 6]的最值。(给学生时间做,一定时间后选择一位学生的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并点评)

例2 求函数f(x)= x + 2cosx,x  [0, ]的最值。(给学生时间做,一定时间后选择一位学生

2的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并点评)

1例3 求函数f(x)= lnx  x,x  [, e2]的最值。(给学生时间做,一定时间后选择一位学生的e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并点评)

1问题拓展:设函数f(x)= x3  x2  2x + 5,若对于任意x  [1, 2],都有f(x)< m成立,求实

2数m的取值范围。

四、点评与建议

1、刘老师上课思路清晰,讲解到位,学生的教学反馈较好,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2、刘老师的声音比较小,语音语调比较平,而且主要的教学形式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练习,然后老师通过实物投影仪点评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问答式”的互动基本没有,所以课堂气氛较为沉闷。

3、对于某些重要的注意点,刘老师应该加重语气、提高音量,已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可惜这方面刘老师还需进一步加强,有些很重要的环节甚至是匆匆带过。

4、刘老师事先布置学生完成“课前预练”部分的练习。这部分练习已经涉及到最大、最小值的问题。而在课堂上,刘老师也是先讲完这个问题之后,才给出了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的定义,这从知识的先后顺序上看似乎有些反掉了,笔者认为先给出最值定义,再讨论“课前预练”部分的问题,应该更符合认知规律。

5、问题探究中,刘老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预先画好了函数f(x)= x3  6x + 5,x  [2, 4]的图像,这一点很好,学生通过之前求导得到的表格,求出了最值,再和图像进行比较,更有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也是“数形结合”的体现。可惜图像太“瘦”,不利于观察出极值和最值,笔者认为这里可以调整x轴和y轴的比例,使图像看起来比例更“匀称”,如此这般,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6、几个例题的安排可能比较平,变化不多,略显重复拖沓。

评课记录 篇4

二年级组

这周听了吕彩萍老师的公开课“10的认识”,我们认为优点有以下几点:

一、教态自然大方,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教师课件出示尺子0---10刻度,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回答:

1、10前面有哪些数?

2、10在谁的后面?等一些问题,学生表现积极踊跃!)

三、动的环节非常好,通过游戏的形式既放松了心情、缓解了疲劳,有在玩的过程中加深了对10的分与合理解。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是:

评课记录 篇5

观课对象:四年级一班

观课内容:山美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四课《指南针的故乡》 主讲教师: 观课评价:

自评:本课教学抓住关键性问题——四大发明来研究与分析,以交流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真切地去体验、去感悟,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情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合作环节有些小组效果较好,有些小组未达到合作要求,耗时比预想的要长。学生方面气氛不是很活跃。

颜老师:课前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课堂,走进本课的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以灰太狼迷路的情境引发学生对指南针的兴趣探索。从学生的需要层次、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出发,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使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效果很好。本课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探求知识。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的情景,设计了问题的焦点,提供了问题的角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人人参与搜集资料并在小组内及全班互相交流。最后通过对资料的深入研究从而感受到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效果很好。

观评课记录(范文) 篇6

在这次上课中,我得到了不少同行老师的帮助,收获颇丰。尤其是课堂细节的处理上,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每一次课件播放前的导入,教师既要有语言的准确描述,又要能自然地切入到下一个环节,这一点,难度较大,是优秀教师功力的展现,这也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灵活处理课堂教材的实际操控能力。

试课中,在许老师的提议下,我看到了自己上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在名家作品点评环节上,我没有做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让学生结合画面进行联想分析,通过老师们的观课指导,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疏忽,并及时的进行了改进。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在指导学生们自由作画阶段时,我仍留在讲台上想问题,没有及时走到学生中去,对学生进行关注。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绘画水平是不一样的,老师应该第一时间,走到学生身边。给与指导与关注。我发现许多学生在老师地一句鼓励下,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因此,教师巡回指导,作用至关重要。在作品点评时,有观课的老师提出,让学生进行互评,比老师一一点评,印象更深刻。我觉得提议很好,今后一定要实践一下。在范画演示阶段,画纸挂的太矮,其实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样可能不太理想,特别是对于后面的学生,老师的头或身子会把范画遮住,学生们不能集中注意力看老师现场作画,也不能很好的看到老师作画的细节。观评课后,我采纳了老师的建议,把画纸适当挂高一些,作画时,身子稍斜或侧身演示,让学生看清作画的内容。

在试课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在构图、用笔用墨、提款铃印时,知识欠缺,不够规范。在后来的演示中,我又进行了讲解。注意到了学生作画中的不足。亡羊补牢,给作品尽力少留遗憾。

在引导学生看投影屏幕时,我语言功底稍显不足。环节关联上,总是不自然不协调。尽管不断地改进自己,但是还是自身觉得欠缺了不少。这些问题,我希望以后会慢慢克服掉。我平时还喜欢在讲台上来回地走动。这一点是不好的教学习惯。以后一定改掉。我应该站在讲台中央,尽可能使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集中到所提的问题中来。当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时,我想,我会精简站位的转移次数。因为移动次数过多,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精力分散,造成只见老师不见知识的失败现象。

数学评课记录 篇7

内容 比例的应用

班级 六年级

学科数学

执教人 杜松

参与人 数学组

时间 2014年4月15日第八周星期二上午第二节

摘要

肖华认为杜松老师今天讲了《比的应用》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一是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二是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三是能紧紧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是数学。除此之外,思路不够清晰。

徐金认为本堂课的亮点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懂得联系实际,思考实际问题,并把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美中不足之处就是准备不充分,导致上课时出现“短路”。

肖波认为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态自然大方。

张忠伦认为杜老师教态自然,大方,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

《古人计数》评课记录 篇8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了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活动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设计新颖。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高潮迭起,教师科学有效地引导,给人一种渐入佳境、耳目一新的感觉。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本课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玩、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探索创新”“巩固深化”还是“联系实际”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的交流讨论,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的,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2.在课堂上,教师能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出羊的只数,通过数数方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感受到有了数字数起数来真方便。然后向学生提出,你们知道在缘故时代人类还没有发明数字时,他们是怎么数数的吗?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兴致很高,积极性强,课堂氛围活跃。通过以上两个环节,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用数字表示数的便捷和好处。

接下来,她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11到底是多少呢?”通过此环节,在学生头脑中鲜明的建立了“十”的概念,然后我又通过捆小棒比赛,进一步在学生头脑中巩固这一概念,同时帮助学生化解了本课的知识难点。

《草原》听课评课记录 篇9

李爱卿: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卢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张彩霞:

本课时教学,卢老师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

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张雪云:

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可见平时训练很到位。(如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去读,教师引导理解)突出了重点,如草原的美丽风光是课文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做了重点处理。

于爱英: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杨雪梅:

教师对教材把握得好,做到了顺学而乐,以学定教。吕学贞:

卢老师注重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颐和园》评课记录 篇10

李爽:王老师的《颐和园》这一课共有6个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一:自由练读课文。教学内容二:识字(读含生字的词语)。教学内容三:读喜欢的自然段。教学内容四: 游览顺序。教学内容五: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长廊段)教学内容六:背第2自然段。通过听课观察,我认为,王老师的教学内容正确——教的是“语文”,几乎没有为其它学科打工。

王书:在王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识字这个内容实施过程中,老师组织学生认读了9个词语。这个教学环节的有效度是多少?我们必须结合后面朗读时的课堂事实来看。“横槛”一次,在朗读中遭遇时,全班几乎集体卡住;“耸立”的情况相对要好,但少部分同学表现出发音不正确。由此,我们可以判定,这个环节的效度不是100%,至少,在“横槛”“耸立”这两个词语上,教学效度欠佳。

张明丽:我认为王老师的课根本的原因是教学内容设置得多了。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在三个以内,比较合适。一堂课,两到三个内容,充足的教学时间有利于我们把语文教出效度来。也就是说,不仅教课程的语文(守住“本”),而且把课程的语文教到“真”(有效)。

暠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彭老师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李木子:学生借助文本,走进了颐和园美的画面和境界。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最后的环节,周老师请学生当导游,介绍长廊。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来复述所学的内容,积累词语。有了前面一个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学以致用,从语言中读出文本的内涵,因此在当导游的环节,也显得更加得心应手。这节课,周老师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读在其中,体验在其中,对课文的感悟由浅入深,使学生获得了学文的快乐。

上一篇:食堂餐具卫生整改报告下一篇:漓江九马画山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