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复垦

2022-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复垦

土地资源整治管理的土地规划利用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土地资源整治管理的土地规划利用展开研究,先提出其必要性分析,然后以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利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作为研究依据,重点提出了几点完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法律的制定、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宣传、强化项目管理建设、注重土地资源市场化管理、加大土地资源利用的监督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不断提高土地资源规划利用效率,并有力推进土地资源整治管理工作。

关键词:土地资源;整治管理;土地规划利用;措施

对于土地资源管理来说,主要是指相关政府机关单位应注重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实施,将在具体行动中落实下去,有效管理我国土地财产,并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通常来说,国情、历史阶段的不同,严重影响着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对于我国来说,要想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利用效率,应与当前技术与经济、政治等情况结合在一起,积极制定土地资源管理条例,并加大监控力度,确保土地资源管理效益和使用效率的稳步提升,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土地资源整治管理与土地规划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在人们生产生活建设方面,土地为重要资源之一,这不仅可以便利于人们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各项生产建设活动的顺利进行,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需求。在城市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紧张现象越来越突出,而且由于土地污染问题的出现,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严重匮乏。所以要想与城市建设需求相符,应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最大程度地杜绝资源浪费等不良现象。同时,由于土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人口数量增加迅猛,再加上建设活动用地越来越多,必须要注重土地资源的节约化使用,加强土地资源整治管理和合理规划,确保其利用率的稳步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在新形势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利用非常有必要,其现实意义突出[1],应在实际工作中大力落实。

二、土地资源整治管理的土地规划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土地规划管理制度较不完善

要想不断提高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土地规划的作用极其显著,这与土地资源能否合理利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土地规划方面,应紧密融合居民生产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确保与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相一致。但是在实际上,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土地规划管理体系较不完善[2],特别在城建部门日常工作中,制度指导严重缺失,所以很难给予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有力的制度性保证,进而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屡禁不止。

(二)土地资源管理效率有待提升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利用为重中之重,结合土地管理和规划自身了解到,其系统性和复杂性特点突出,尤其在环境保护和农田水利等方面,高度关系到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利用工作能否顺利实施。由此可以看出,土地资源管理水平,与区域内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结合当前土地管理和规划工作,其管理效率并不高[3],主要是因为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为低下,而且欠缺完善的宣传力度所致,同时一些土地資源部门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工作的重视程度严重缺失,所以很难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三)土地整治项目过程管理力度比较弱化

在土地资源整治管理和规划利用过程中,一些施工团队并没有正确处理好与当地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存在严重的非法挂靠承接项目行为,工程矛盾时常发生,这不仅很难有效提高工程进度,而且也严重加剧了项目管理实施的难度性。同时,组织实施监管力度不足,职责关系比较混乱化、无序化,不利于提高项目监督与管理水平。

(四)土地资源规划与其他资源规划尚未结合

在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过程中,与农田、水利等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所以应将不同环节之间的协调工作落实到位,合理分配和使用土地资源,旨在将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众所周知,土地资源作为国家资源,其管理和规划工作,必须要借助国家政策的扶持[4],所以相关部门既要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下去,也要高度融合其他资源规划工作。但是在现实上,一些地区土地资源规划,与其他资源规划尚未有机联系在一起,其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五)土地规划建设管理力度不足

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规划利用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特点,在管理和规划过程中,存在着较多影响因素,所以很难有效促进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工作。比如过于注重自身利益,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流失现象经常出现,很难保证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此外,一些开发商虽然投入了较多资金,但是周围环境尚未得到有效保护,在一系列影响因素下,极容易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造成威胁。

三、土地资源整治管理的土地规划利用措施

(一)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法律的制定

现阶段,土地资源滥用现象比较常见,一些管理人员对于土地资源管理法并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在利用土地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违规行为。基于此,对于国家相关行政部门来说,必须要加强监督机制的构建,深入调查和分析土地使用情况,对于违法使用土地等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最大程度地预防土地资源流失现象的出现。与此同时,要想不断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土地资源管理条例进行分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法的制定,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针对土地资源管理流程,要进行不断简化,针对于特殊地区,还要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

此外,应加强评估机制的引用。在土地综合规划利用方面,应发挥出评估机制的扶持作用。由此可见,评估机制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运用非常重要。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加强土地利用综合规划方案的构建[5],从地区土地具体状态出发,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合理划分土地类型,全面评估其利用价值和开发潜力,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便利性。同时在土地评估方面,应基于生态环境,综合化考量土地利用管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保证规划利用方案高度符合当地环境发展规律、发展趋势。

(二)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宣传

在土地资源整治管理过程中,要想不断提高土地规划利用水平,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这时需要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引导民众正确认识和看待土地管理工作,树立高度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具体来说:

首先,在各个乡村和社区等,应灵活运用传单和公告等方式,对涉及土地资源管理相关政策和法律进行大力宣传[6],将群众思想工作落实下去,确保民众对土地管理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予以明确化,并使民众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与政府保持密切配合,促进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应积极开展土地使用情况调查工作,严厉惩罚非法使用行为,旨在将警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其中,要深入分析土地污染所致的不良后果,引导民众提高对土地资源保护的高度重视,为顺利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强化项目管理建设

首先,投入充足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快“美丽乡村节地工程”建设,优化整合省、市、区等专项资金,将其在试点项目中进行集中投放,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在专项资金中,应重点涵盖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社会统筹保障、扶贫救助等项目,大大推进试点项目[7]。此外,社会资金投入力度也要提升上来,加强完善税收、信贷等政策的制定,基于企业、农民等主体,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满足利益共享性需求。

其次,提高整治模式的多样性。在土地资源整治管理和规划方面,应从当地土地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加强综合化土地整治模式的构建,在这里,政府要发挥出自己的主导性作用,而市场要发挥其引导性作用,最后农民联户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农民联户来说,主要是指农户自愿提出申请,主动将承包土地交出来,而在项目实施方面,专业合作社作为重要的一大主体,应积极组织农民施工,使土地整治方式与土地利用成为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各个部门也要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土地整治建设。

(四)注重土地资源市场化管理

在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土地资源市场化为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提高资源配置优化的重要方法。要想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上来,应注重市场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加强有偿使用政策的应用与实施,这在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方面具有较高的适用性[8],而且还要加强价格机制的构建,进一步控制占地行为,在整体上杜绝土地浪费等不良现象的出现。针对于工业用地,应加强多种使用方法的应用,如拍卖、招标以及挂牌出让等,对原有划拨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在经营性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对相应的土地出让金进行缴纳,密切联系市场价格。

此外,要想不断提高农村土地市场化管理水平,价格机制、中介机制以及竞争机制等构建非常重要,其中,要对国家法律法规进行深入分析,不断提高农村土地流转效率,致力于取得良好的利用效果。

(五)加大土地资源利用的监督力度

由上述研究了解到,在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过程中,政府属于重要的监督实体之一,所以应注重将政府的监管职能发挥出来,确保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符合科学性原则,给予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配置一定的保障[9]。首先,在监管方面,应发挥出土地资源整体规划的基础性作用,科学化制定土地资源管理规划方案,加大细节管控力度,引导各个部门充分履行好各自的职能。其次,各级政府应严格监督和管理区域土地使用情况,遵循土地集中化管理模式。其中,在集约化管理方面,应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予以大力执行,协调统一好土地保护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科学化使用土地资源。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通常来说,土地资源和整个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土地资源并不是无限使用的,所以要想确保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应防止过渡开发现象。在新形势下,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影响下,应密切融合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创造有力条件。

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问题不容小觑,所以在土地管理方面,应密切联系生态管理。基于城市视角,应积极渗透和融合低碳理念,将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注重市民公共用地面积的适度增加,为提高城市绿化率创造有力条件,将城市生态环境改善至最佳。在各项工程建设活动中,应积极开展地面污染物的清理工作,以免污染到土地资源[10]。基于农村视角,应加大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落实力度,贯彻落实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比如在农耕活动中,应防止过度使用农药,而且在病虫害灭杀过程中,应加强生物法或绿色防治措施的应用,防治土壤污染问题的发生,同时避免对土地资源的生产力造成不利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要想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強土地资源整治管理工作的开展非常有必要,而要想确保良好的整治管理效果,加强土地规划利用势在必行,这不仅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还可以满足资源可持续性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赋予经济发展全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庆日,郎海鸥,仲济香,陈美景,张冰松.2019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0年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20,34(01):79-91.

[2]陈勤,王慧,殷洪斌.新时代加强镇域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以江苏省句容市宝华镇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9(12):17-19.

[3]张瑞欣.新时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对策分析[J].湖北农机化,2019(22):11.

[4]徐燕,王军,王海帆,李刚,郑云坤.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的水资源平衡分析——以云南东川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2):191-192+202.

[5]唐太明.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 积极发挥国土资源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服务保障作用[J].青海国土经略,2017(05):20-21.

[6]张晓平,崔燕娟,喻圣博,杨俊.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基于技术管理型应用人才培养视角[J].中国地质教育,2016,25(04):62-65.

[7]刘晓丽.基于河南省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的土地整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179-181.

[8]黄善林,杨凤海,李玉清.土地整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5(03):24-29.

[9]周力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支撑宁波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就如何提高规划耕保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J].浙江国土资源,2014(06):17-18.

[10]徐忠国,华元春,倪永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探索——以浙江省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2014,35(01):55-59+63.

作者:徐召雷

第2篇:土地整治管理中的土地规划利用研究

摘要:土地整治管理是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为目标,通过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率、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及过度消耗并采取行政、经济及法律等手段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的过程。土地规划利用是土地整治管理各项措施落地、落实的指导方案,可为土地整治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基于此,文章以土地规划利用价值为切入点,简要分析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问题,重点从审批、宣传、耕地资源保护、执行、跟踪监测及机制完善六个层面探究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问题解决对策。

关键词:土地整治管理;土地规划利用;问题;解决对策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也是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国土辽阔,但人口基础较大,人均土地占有量偏低,在土地资源有限、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的当代社会语境下,以完善、科学的土地规划利用提升土地集约使用率、严厉打击土地资源浪费及过度使用行为、提高公众正确利用土地的意识,对于提高土地整治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在把握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作用及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其现存问题进行针对性、精准化改进,保证土地规划利用与土地整治管理协同推进,最大程度上提升我國土地供给量,保证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用地需求。

一、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的价值

土地整治管理中的土地规划是指结合区域当下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等为指导,对区域内土地用途划分、土地利用等进行的合理安排。土地规划利用的根本目标在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土地问题,最大程度上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率,保证国家土地规划利用与土地整治转向规划齐头并进,共同提高土地产出率、改善生产及生活条件与生态环境[1]。

总体来看,土地规划利用是土地整治管理措施,如行政、经济及法律措施、工程建设措施、综合整治措施、资源开发措施等的指导方案之一,不仅可以恢复被破坏、荒废土地的利用功能,还可以规范城乡建设用地活动,切实解决城乡发展进程中浪费或过度消耗土地资源的问题,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可以扩大土地整治管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二、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现存问题

当前我国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实行的是由国家统筹领导,由省、市、县、乡镇协同配合的五级规划制度,虽然制度体系较为完善,但各层级配合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规划交叉、协同性不足问题,弱化了土地规划利用的权威性。同时,土地规划利用行政及市场经济手段局限性较大,在行政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准备工作不足,决策主观性及随意性较大。在市场经济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的资本化、市场化管理能力薄弱,土地权属确权登记困难,土地资源市场流通受阻,加之农民难以获得相应的征地补偿及土地收益,导致土地规划利用实施缺乏保障。此外,土地规划利用民主监督意识淡薄,在实际的土地整治管理中未能邀请群众参与听证会或相关会议,无法对土地规划利用执行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另外,土地产权制度尚不完善,土地权属划分前实地勘察工作不到位,产权认定难度较大,再加上部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专业技能偏低,很容易诱发土地经济纠纷,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最后,土地规划利用中对土地的开发及用途确定科学性、合理性偏低,部分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脱节,存在土地浪费问题。

综合来看,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问题体现在权威性不足、行政及市场经济手段局限性较大、未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产权认定不清晰、实施主体执行力不足五个方面。

三、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问题解决对策

基于对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价值与现存问题分析,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土地规划利用科学性、合理性与精准性。

(一)扎实推进土地规划利用审批法制化建设

提升土地规划利用权威性的有效方式便是将土地规划利用纳入到法律法规体系内,以法律手段及其强制性约束执行作用保证各层级贯彻落实国土规划、土地整治专项规划,进而从源头上消除实施执行力不足、实践操作偏差等问题[2]。为此,建议推进土地规划利用审批规划法制化建设,建立完善的法制化审批机制、完善评价标准,保证国有土地增建、扩建项目用地踏查报批、地基管理等各项工作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在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审批的基础上督促区域内建设用地开发及利用严格依照相应法律程序、规范条例合法、合规开展。

(二)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土地利用意识

土地规划利用行政手段发挥作用不能仅仅依靠强制性监管及刚性约束,还需要激发土地市场主体合理、科学、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意识。为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了解国土规划、土地开发及利用政策与方针,深入认知土地规划利用的重要价值,自觉参与到土地规划利用中并主动配合相关部门的土地勘察、土地权属确权等工作,以此在土地规划利用上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与群众参与的作用,切实解决土地规划利用中行政手段滞后问题。

(三)积极实行耕地资源保护精细化管理模式

农村耕地资源保护是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规划利用切忌以牺牲耕地资源为土地开发方式,而是要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根据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农村未来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工业用地开发规划等,将优质良田、重要农田等纳入到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中,严厉制止破坏、侵占农田的行为。同时,同步部署工业用地开发,以土地复垦为主要方式,对受到生产建设、自然灾害破坏的土地恢复其使用功能,当土地承载力、生态环境达到开发标准后将其转化为工业用地,以此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提升土地规划利用实施主体的执行能力

在土地资源市场化管理的新形势下,土地规划利用需契合土地市场稳定运转需求,协同发挥市场及政府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首先需从土地规划利用管理体制改革入手,明确界定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制定相应的土地资源调配及宏观调控机制,适当降低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干预程度[3];其次,土地规划相关利用人员需自觉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指导方针,了解土地规划利用实施程序与关键环节,明确自身执行主体角并提升自身执行能力;最后,在网络内公开土地规划利用实施成效、进程等信心,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确保土地规划利用按照国家指示实施。

(五)跟踪监测土地规划利用执行情况

监督检查区域内土地执行情况是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的关键环节之一。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如3S技术、无人机航拍技术、遥感技术等实时获取土地规划利用执行相关信息,了解建设用地规模、用途及规划利用目的,为规划方案制定及具体管理措施落实提供完善、可靠的依据。同时,信息化技术支持各层级之间的土地规划利用信息共建共享,可为多部门协同配合注入活力,在实际的土地规划利用中对土地开发、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活动等进行严密观测,了解土地规划利用对现有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对相关开发活动进行约束与管制,可以保证国土规划、土地整治专项规划落地、落实。

(六)完善土地规划利用实施配套机制

为解决当前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产权认定不清晰及实施主体责任意识不足问题,需进一步完善与土地规划利用实施相配套的机制。其一为土地权属、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机制,在地政管理、地籍调查及土地统计的基础上明确划分土地所有权,界定土地承包权及经营权;其二为土地规划利用评估机制,一方面考察相关实施执行主体工作落实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倒逼实施执行主体依法管理、有序实施。另一方面对现行土地规划进行评价,分析现行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按照相應的程度、申报机制等对现行土地规划进行调整,保证其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可切实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

结束语

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是各项管理措施落地落实的指导方案之一,对于提升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率及产出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土地规划利用问题包括五大方面,文章列举了六项可提升土地规划利用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策略,在实际的土地整治管制、规划利用中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用地需求等强化规划的实施执行力,在保证群众土地权益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发挥区域内土地的利用价值,为区域发展蓄势赋能。

参考文献

[1]程海军.土地规划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1,39(04):99-101.

[2]袁玉勇.Gland在土地综合整治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20,46(06):57-58.

[3]黄晓芳.土地规划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运用分析[J].四川水泥,2019,{4}(11):127.

作者:刘忠仁

第3篇:传统土地整理规划与景观生态型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之比较

摘 要:土地综合整治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本文在对土地整理与土地综合整治及其规划异同进行分析梳的理基础上,就传统型土地整理规划与景观生态型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进行理念、目标、方法和效果等方面的综合比较,提出了景观生态规划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中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及相对于传统规划设计的优越性。

关键词:土地整理; 土地综合整治;景观生

2009年以来,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保护和补充耕地、满足城乡建设用地供需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正在各地普遍推广实施。然而多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仍以增加和补充耕地面积、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而忽略了项目区自然环境保护和景观生态建设,进而引发了耕作层破坏、水土流失、农村景观格局破碎等一系列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土地综合整治”缘于“土地整理”,但相比土地整理来说,土地综合整治具有更为全面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1 土地整理与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整理最早源于欧洲,1886 年德国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土地整理。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提出要“积极推进土地整理,搞好土地建设”。1999年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进一步明确和巩固了土地整理的法律地位。2000 年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土地开发整理行业标准》,对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编制、土地整理开发设计、土地整理开发项目验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02 年先后颁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工作的通知》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若干意见》,加强和规范了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对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土地综合整治由土地整理演变而来,是针对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并由土地整理升华的,这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深入实施,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大规模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已成为农村土地管理的重大任务。2011年在《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一文中,首次系统、全面地提出了要推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新一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中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节约优先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支撑。国家已把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实施“万村土地整治”等示范工程作为推进各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以力图破解土地管理中的一系列难题和障碍。

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系统工程。而土地综合整治的概念要比土地整理更为广泛,其包括了土地整理在内的土地开发与土地复垦;目标不仅仅是补充耕地、提高土地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包括提髙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整合农村各类产业的发展;土地综合整治的施展空间与开展平台也更大,其与新农村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紧密结合,成为了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与以往传统的土地整理相比较,土地综合整治具有“五多”的特征。①多规划协调。就土地综合整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来看,其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以及产业集聚区规划等相衔接、相协调。②多目标设计。土地综合整治成果一方面应有利于完成地方耕地保护目标,弥补各类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另一方面则能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不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政府和群众期望的多个目标。③多资金整合。土地综合整治既要聚合土地各类专项资金,同时又要引导其他涉农资金的投入,还可以利用有关指标转让所得的收益,充分发挥各类资金的“叠加效应”。④多部门联动。国土、财政、农业、交通、水利、建设、林业等部门要遵照分工,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推进。⑤多项成果。主要是增加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富余土地可通过增减挂钩有偿调剂到城镇使用等,破解了地方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多个难题。

2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异同

一般来讲,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它们的基本思路相同,主要包括:①分析区域的背景与规划开展的条件;②确立规划的目标与基本任务;③选择合理的土地整治模式与路径;④测算区域土地整治潜力;⑤划分土地整治区域和重点整治区域,统筹安排土地整治重点工程与项目;⑥分析土地整治成本和综合效益;⑦针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制订实施保障措施与对策。

与土地整理规划相比较,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更强调综合性和效益性,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1)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目标更多。土地整理规划主要围绕如何增加耕地面积这一主要目标进行编制。土地综合整治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农业经营规模扩大,把田块合并、沟渠修好、道路修通,而是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达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土地综合整治也不是简单地增加和补充耕地,而是要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各个地块要素的作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综合整治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是更加注重与地方实际、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相衔接,容易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必须体现这些目标,所以其比土地整理规划需要更先进的规划理念、更多的基础资料、更丰富的内容、更先进的方法。

(2)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需要与更多的规划相协调。通常情况下,土地整理规划需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相协调,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除此之外,还需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相结合,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全方位、多角度融合和衔接各种规划。

3传统型规划与景观生态型规划的比较

土地整理是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干扰,整理过程会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和生态过程产生影响,规划方案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避免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但是我国当前开展的土地整理规划(以下称为“传统型规划”)仍以增加和补充耕地为主要目标和基本动力,并将新增耕地率作为刚性指标指导规划设计工作,缺乏对项目区自然景观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考虑,致使大量生态问题出现。因此,景观生态型规划取代传统型规划势在必行。景观生态型规划是在传承传统型规划的优点之上提出的,主要从景观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等多个功能的实现为基本出发点,运用景观指数等方法对项目区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定量描述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实施措施。它与传统型规划在规划理念、规划目标、规划方法及规划效果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3.1规划理念

就自然生态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再调整和再优化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生物和工程措施改变了项目区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如果土地整治缺乏对生态因素的考虑和重视,势必将对区域内土壤、水、植被、大气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应立足于改善而不是改变。而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是经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对自然环境的恢复与调整, 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技术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而作为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征途上的工程手段,按理不应随意改变其自然生态,更不应该凭借现代机械之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系统和谐。因此,我们理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在土地整治工作的始终。

传统型规划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规划时只简单地考虑增加耕地,而忽视土地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的改变对整个系统的不利影响,结果使得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得简单,生态系统单一和脆弱,影响系统中物种的迁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生态的稳定和平衡,是不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而新型的景观生态型规划则以景观生态学理论、系统理论和可持续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区域特定的问题,引入新的景观元素完善景观结构、功能,在具体的工程上进行生态设计,在以生态系统为基质的景观中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斑块、廊道的高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使经济生产与生态环境相适应,降低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2 规划目标

在理论上,土地整治规划的具体目标应该包括:一是通过土地整治,改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增加耕地数量,实现耕地数量动态平衡,保障地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二是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来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三是通过实施废弃地整治、零散地归并、节水工程建设等系列工程,促进区域资源节约利用,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四是通过土地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环境友好”社会的建设目标;五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六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乡村地区经济,维护乡村特色景观和文化以及土地利用的伦理和道德规范。

在上述六个目标中,传统型规划更加侧重于第一、第二个,尤其是第一个。我国土地整治起初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弥补因建设所导致的耕地减少,将其作为获得耕地增量的主要措施。现实中许多地方开展的土地整治,主要是为了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来获取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因此,在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时也主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增加耕地、获取建设用地指标,而很少考虑土地整治的其他目标。而景观生态型规划则更加突出第四、六个目标,注重保护和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提高景观的价值。新型景观生态型规划追求的是实现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3 规划方法

传统型规划编制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即以经验判断为基础,然后进行各种数据的预测。

目前有关景观生态型规划方法主要有:McHarg的方法、E.P.Odum的分析模型、德国的分析土地利用系统模型、城乡融合系统设计模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规划模型、捷克的LANDEP模型、荷兰的通用生态学模型、美国的大城市景观规划模型、澳大利亚的南海岸研究模型等等。

从具体的技术路线看,景观生态型规划与传统型规划一样,都包括项目区的现状分析、具体规划布局和单项工程的设计三个主要环节。而存在不同的是:

(1)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的现状分析,除了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常规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外,还应包括景观资源的现状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重点对项目区典型的地貌遗产、乡土植被群落、稀缺物种栖息地和独特水文关系等自然特征,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风水林、自然村落布局以及典型土地利用功能组合模式等人文元素、结构进行识别和评估,同时对乡村空间景色具有支配作用的特殊场所予以关注,如独特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别致的农田地块结构、孤植的老树等,用以指导工程规划布局和工程设计。

(2)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在进行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布局等四大工程规划布局之前,还应先进行项目区景观整体意象规划、景观分区和关键地段识别等工作,并将其作为土地整理工程规划布局的指导依据,使项目区土地整治规划总体布局上更具备景观整体性与和谐性。

(3)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中的单项工程设计需综合考虑工程的整体性、实用性和生态性,将各类工程设施的景观生态功能作为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使土地整治与项目区乡村景观风貌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

3.4 规划效果

由于传统型规划片面地追求增加和补充耕地,过分强调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虽然其实施可以增加部分耕地面积、改善部分耕地质量,但是也造成:

一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传统型规划指导下,往往缺乏对项目区景观、物种、生态方面的综合考虑,而广泛采用高品位、高规格的工程建设措施,不但难以获取预期的生态效益,反而破坏了项目区生物生境,影响系统内物种的迁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而难以实现长远的综合效益。如在实施土地整理工程时,大面积平整农地、硬化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及挖低丘、筑坑塘等以提高土地垦殖率,这些都会导致项目区原生、次生自然植被以及人工植被的减少和退化,而不利于项目区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村景观千篇一律。传统型规划往往专注于项目区农地的生产功能,而忽略了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再加上管理和建设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致使原有村庄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出现严重的“景观污染”或“千村一面”现象,导致孕育不同地域文化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的乡土景观严重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部分农民安置点俨然城市小区,高层、多层兵营式分布,文化、体量和色彩严重不协调。

景观生态型规划正是为了解决传统型规划损害生态环境与景观这一问题而产生的,其以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重视项目区景观特征的研究,注重提高生态景观服务功能,通过对项目区景观生态格局的规划合理调整、景观单元的生态设计,实现整个系统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的最大化。这不仅能够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为项目区居民带来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且能够实现其气候调节、气体调节、水文调节、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和作为旅游观光资源美学效益的提高,符合人与自然的长远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1-16.

[2] 张勇,汪应宏,陈发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工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6):65-69.

[3] 李志明.抓好土地综合整治平台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J].资源导刊,2009 (08):13-15.

[4] 陈勇,曾向阳.土地整理项目的景观生态途径——以房县军店镇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为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4):56-60.

[5] 吴次芳,费罗成,叶艳妹.土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理性范式和战略路径[J].经济地理,2011,31(10):136-140.

[6] 王军.土地整治: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的平台——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J].中国土地,2012 (12):10-11.

[7] 张勇.农村土地整治的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J].国土资源情报,2013 (1):46-51.

作者:李红 魏晓 刘传明

第4篇:土地整治规划、高标准基本农田、复垦设计关于路沟渠的设计

土地整治规划关于路沟渠的设计

一 规划路沟渠标注在土地整理规划图的绘制中

斗沟、斗渠、田间道通常要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编号。常规的做法是,首先标注第一条(比如“斗沟1”),而后依次复制到其它的标注对象旁边,然后顺次修改标注内容(将“斗沟1”改为“斗沟2”,“斗沟3”„„),最后改标注字头的朝向(沿着标注对象的方向)。这样显然繁琐,我们的做法步骤如下(仍以斗沟标注为例):

(1)在mapgis中,添加一个“编号”字段,暂时将该字段的值统改为“沟”(由于mapgis“线标注”设计上的缺陷,两个以上文字标注时会被以单个字方式分隔开,这会给修改标注和点线属性连接带来麻烦,所以这里“编号”字段只填入一个汉字。

(2)在mapgis输入编辑子模块中,通过“自动线标注”,将“编号”字段内容标注到图面上,同时保存标注为点文件,文件可命名为“沟标注.wt”。

(3)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改标注名称。

至此,标注的工作已经完成,斗渠和田间道的标注可如法炮制。比起传统做法,我们省去了逐一修改字头朝向的步骤,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不会出现标注和标注对象不对应的错误(有多少条沟就会有多少个标注)。更重要的是,它为路沟渠的统计提供了极大方便,详见下一节内容。

二 规划路沟渠长度统计

在上节里我们谈到了路沟渠的标注,以此为基础,只需做如下两步,即可完成路沟渠长度的详细统计表。

(1)在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软件中,运用“基于空间位置属性连接”的方法,连接“沟标注.wt”和“斗沟.wl“文件,使斗沟线的“编号”属性得到真正的编号内容。

(2)将斗沟所在文件的属性导出到excel里,至此,斗沟统计表制作完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无需逐一去量算每条线状地物的长度,节省统计时间。而且结果准确。

三 交叉建筑物的定位和统计 农田水利是土地整理四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物在规划图上表现为点(即交叉建筑物)和线(即沟渠)实体(对象、图元)。以线形式存在的农田水利工程(即沟渠)的相关操作和处理在上一节已经涉及过了,这里重点谈谈如何在规划图上定位标注和统计交叉水工建筑。

(一)

交叉水工建筑的定位标注 在定位标注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交叉建筑的种类,各类交叉建筑物会出现的位置。当然,有些位置可供选择的交叉建筑物会有几种。比如,在田间道和斗渠的交汇处,可供选择的交叉建筑物就有机耕桥、倒虹吸和涵管等几种,这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渠判断。修什么是其次,这些地方总归要有个东西摆着。所以我们首先要找到这些地方,即交叉处。

“找”这些地方,我们运用了gis软件空间分析的方法,步骤如下(以找田间道和斗渠的交汇处为例):

(1)将田间道和斗渠分别另存线文件,命名为“田间道.wl”和“斗渠.wl”,在mapgis的空间分析模块中,分别装入“田间道.wl”和“斗渠.wl”两个文件,做缓冲区分析,半径可定义为2。所得到的两个文件分别命名为“田间道.wp”和“斗渠.wp”。

(2)仍然在空间分析模块,同时装入“田间道.wp”和“斗渠.wp”文件,做相交分析,结果文件保存为“田间道交斗渠.wp”,该结果文件中有多少个区图元,即意味着会有多少交叉建筑,而每个区图元的位置处,就应该放置一个交叉建筑。至于交叉建筑的方向,要看该处田间道和斗渠的走向而定。 其它类型的交叉水工建筑物的处理方法亦同。

至此,交叉水工建筑物的标注和统计问题解决。该方法的优点显而易见:准确,节约时间。

四 防护林在规划图上的绘制

防护林一般种植于田间道两旁,在规划图上,防护林用绿色点状虚线表示,该线与田间道平行,两者距离一般为6个单位。

由于防护林的布局取决于田间道,所以防护林的绘制一般在规划图制图的后期。传统比较好的绘制防护林的方法是“线偏移”法,即将每条田间道左右各偏移复制一条线,再改下线性、图层和颜色等参数。该方法比起一般方法已经够“先进”了,但是我们在江西土地整理施工设计项目的实践中,发现了更节省时间,更准确的好方法。在这里将此成果与大家共享:

(1)将第三节处理好的“田间道.wp”文件在mapgis的“输入编辑”子系统下打开。

(2)在“其它”菜单下,选“弧段转线”子菜单,另存线文件,可命名为“防护林.wl”。

(3)打开“防护林.wl”文件,按照规划图中防护林的参数标准统改线参数,即得到所有防护林的布局图。 五 路沟渠纵断面设计

本操作在南方cass软件下进行。

这次土地整理施工设计,路沟渠数目繁多,要绘制的路沟渠单体也特别多,用手工的方法绘制显然无法完成。因此采取在南方cass支持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完成各项纵断面图的绘制。步骤如下(以田间道为例):

(1)将测量所得高程点另存文件为“xxxgcd.dat”(xxx为项目名),在此步骤前还需剔除异常数值高程点,方法从略。

(2)关闭其它图层,只打开田间道和田间道标注图层(前提:已经从mapgis将相关图元转入到autocad,方法从略),运用南方cass“工程应用”菜单下“生成里程文件”和“道路断面设计”等功能,即可绘制出每条田间道的纵断面图(其实亦可绘制出横断面图,但是这对测量要求较高,在这里即使绘制出来也无意义)。

在此过程中,一些参数的选择是有讲究的,比如横向比例尺和纵向比例尺,假定单体图以A3纸打印,绘图有效区域也已确定,平原地区纵向比例尺可统一选1:100;而横向比例尺的选择依线状地物长度而定,根据我们的经验,用这个公式可得出合适的横向比例尺:r=a*1000/340(其中,r为比例尺,a表示线状地物长度,340为经验值,表示A3纸有效打印宽度)。

第5篇:临时用地土地复垦整治协议书

甲方: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根据《_________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和《_________省临时用地管理办法》的规定,为确保临时用地在期满后得到复垦,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签订如下协议:

一、乙方因_________项目建设,需使用_________县(市,区)_________乡(镇)_________村(居委会)的土地作为临时用地,用地总面积_________平方米(其中水田_________平方米,旱地_________平方米,非耕地_________平方米)。

二、临时用地使用期限为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到期乙方若需继续使用,应在合同期满前一个月内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重新申请,经核准后,重新签订土地复垦整治协议。

三、乙方同意向甲方缴纳_________元(_________)的土地复垦押金(水田按_________元/亩,旱地按_________元/亩,非耕地按_________元/亩标准收取),于协议签订之日起5日内一次性付清。

四、乙方只能在临时用地上从事临时简易性的建筑,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和构筑物。

五、在临时用地期满后,乙方应无条件自行拆除地上的建(构)筑物,及时清理废弃物,并按国家复垦技术标准,恢复土地原貌,并保证耕地原有水利,耕作层和交通设施的完善。

六、乙方必须在临时用地期满后_________个月内复垦完毕,及时向甲方提出耕地复垦验收申请,经验收合格的,甲方应在验收合格之日起5日内将土地复垦押金退还乙方;若经验收不符合耕地复垦标准,且经一个月整改,仍不符合土地复垦标准的,乙方同意由甲方根据土地复垦的程度,按比例扣收土地复垦押金,扣收比例不低于押金额的50%。

七、若在临时用地期满_________个月内,乙方未按要求进行复垦,且未提出耕地复垦验收申请的。乙方同意甲方不返还土地复垦押金,全额作为土地复垦违约金,由甲方组织土地复垦整治或易地开垦。

八、因国家建设需要征用拆迁该临时用地时,乙方须在接到通知后的十五日内,无条件自行拆迁临时用地上的建(构)筑物。

九、经批准使用的临时用地,只限乙方按批准用途自行使用,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不得转让,抵押,交换,买卖,租赁或在该临时用地内进行违法活动,损害公共利益。

十、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合同于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代表(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第6篇:土地整治项目、增减挂钩项目、土地复垦项目前期收集需要的资料清单

××省××县××乡(镇)土地整理项目

资料清单

一、土地局收集资料范围如下: 1. 县志;

2. 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理专项规划; 3. 县土壤志;

4.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领导小组文件;

5.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土地权属调整领导小组文件。

6. 项目涉及乡,村的土地统计台账,项目区分村,分片现状地类表(按照新三级地类统计);

二、农业局收集资料范围如下: 1. 县农业区划报告; 2. 县农业综合开发资料; 3. 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规划;

三、水利局收集资料范围如下:

1. 县水利志,县水利区划报告(水资源评价); 2. 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或规定; 3. 县多年降水系列资料;

4. 项目区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数量与质量的实测资料,水资源利用现状与经验等资料;

5. 项目区水文地质资料(地层、岩性、含水层、地下水埋深、水质等); 6. 项目区工程地质资料(勘探报告);

7. 项目区内现有农田水利工程(沟渠、竖井、提灌、涵洞等相关设施)的设计资料(图册、预算);

8. 项目区通常采用的灌水方式(管灌、畦灌等)、灌溉制度(农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 9. 取水许可证(取水量)。

四、林业局收集资料范围如下:

1. 县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情况(树种、价格等)与经验;

五、统计局收集资料范围如下:

县主要农产品的单位面积平均生产成本及其构成(有条件的可以对农户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1. 县统计年鉴(最近1年);

2. 项目涉及村的社会经济统计报表(最近1年);

六、电力局收集资料范围如下:

1. 电力线、输配电设备及配件的型号、及其产地和市场价格等;

七、其他(建设局、物价局):

1.县工程造价信息(最新的,地级城市一般有);(如物价部门没有公开出版物,就应对工程材料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查)。主要工程材料包括:钢材、木材、水泥、汽油、柴油、砂、碎石、块石、管材及配件等。并有物价部门盖章。

八、附件要求

为了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得到合法、有效的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该包含一些重要的文件资料,比如:从河流、水库中取水或新建机井时需要有当地水利主管部门的许可证明、砍伐项目区内的树木时需要提供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的许可证明、对项目投资估算时可以参考由经济管理部门提供的当地主要原材料、劳动力、机械等的价格表格等。附件可以是有关文件或资料的复印件,也可以是经过编辑的文稿。附件无需与正文统一编排页码,每项附件独立编排页码即可。按照每项附件的先后顺序,在目录中反映附件名录,如附件1项目取水证(取水意见书)、附件2项目砍伐证(砍伐意见书)、附件3 防洪标准(防洪规划)证明、附件4基础设施报废证明。还有其他相关资料,如造价信息表;相关部门征询意见表;项目区利害关系人征询意见表;专家论证意见;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权属调整小组的通知;权属调整意向书等等。

第7篇:土地整治规划文本要点

规划文本是规划决策结果的表达,是规划实施的法定依据。要求目标明确、内容完整、重点突出、任务具体、措施可行、文字表达简明、数据计量规范。规划文本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前言:规划目的、任务、依据,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等;

b)规划背景: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土地利用基本情况,上轮规划

实施及相关工作情况评价,规划期内土地整治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等; c) 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各类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及

分级等;

d)规划战略与目标:土地整治战略、总体目标、主要调控指标、区县土地

整治安排,规划期内应遵循的基本政策导向等;

e) 市域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战略分区与布局、基本农田建设与农地整

治、建设用地布局优化与整治安排、土地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土地整治基础支撑体系构建等;

f) 中心城区土地整治安排:农地保护与绿色空间格局构建、城乡空间统筹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排以及土地集约利用与空间储备等; g)重点工程及示范项目安排:分别阐明市级土地整治重点工程与示范项目,

其中包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类型、范围、规模等;

h)规划投资与筹资分析:土地整治的投资规模、筹资能力及渠道; i) 近期规划:近期土地整治内容及要点;

j) 规划实施影响评价: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经济效益及环境影

响;

k)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实施规划需采取的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和技术措

施;

l) 文本附表。要求参见附录E。

第8篇:土地复垦协议书--土地整理

土 地 复 垦 项 目

土地整理协议书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甲乙双方友好协商一致,签订本协议书,共同恪守

一、甲方责任:

1、于本协议签订之日,派员到现场交清土地红线图。

2、负责工程规划设计、土地复垦验收。

3、按照序时进度及时验收和支付工程款。

二、乙方责任:

1、按甲方要求进行土地整理整治。

2、按甲方要求将整理后地块划定区块,旋耕、夯实田坎和修筑田畦,达到可以用直接耕种的要求。

3、土地整理由乙方自行处理,抵算复垦费。

4、乙方负责在土地复垦中一切安全工作。甲方不承担任何安全及事故责任。

5、确保工程在年月日前结束,提请甲方验收。

6、按照设计规定进度,及时上报甲方进度并申请验收。若未通过验收,甲方暂不支付工程款。乙方应及时进行整改,直至达到验收

标准。

三、质量要求:

1、按设计要求修筑田坎,并夯实,田坎坡度≤45°。

2、田面整理平整,地块坡度≤5°,地块高度误差≤15㎝。

3、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覆土,土层厚度不小于30㎝。

4、用深耕犁进行深耕,深度不小于40㎝。

四、工程价款

本协议工程总价款为元,(大写:元)。按挖土、推土、旋耕、整平、夯实田坎等的序时进度分别支付。

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负责人:负责人:

年月日

第9篇: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要点

(初稿)

土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 1.1.1 潜力调查

6.3.1.1 充分利用准备工作阶段所收集资料,当所收集资料经整理后仍不能满足规划编制需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调查。

6.3.1.2 补充调查以土地利用现状图、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为基础,采用问卷、实地抽样等方法,调查确定各调查单元各类待整治土地资源总量及新增耕地系数。 6.3.1.3补充调查应在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乡镇人民政府配合下,以行政村为单元开展。

6.3.1.4补充调查一般应采用全面调查方式,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典型调查方式。全面调查以全部行政村为对象开展;典型调查选择具代表性的行政村开展。 6.3.1.4.1全面调查按以下要求进行:

a) 农用地整理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各行政村待整理农用地资源总量;或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与数据分析,了解各村闲散地,待开发园地、牧草地,待复垦设施农用地,待填埋坑塘水面总量,及现状农村道路占耕地比例、农田水利用地占耕地比例、田坎系数等。同时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已开展农用地整理的行政村,测算以上各类农用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和增加耕地系数,或设定在当前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耕地片区内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田坎的比例;

b)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各行政村待整理农村建设用地资源总量;或通过统计数据与有关规划分析,确定各乡镇的特色村、规划中心村、规划迁并村规模与布局;或调查统计各行政村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城镇化趋势,对规划目标年农村人口数量的预测,参照村镇建设标准和当地宅基地标准等,测算规划农村居民点总规模,通过对比现状及规划,分析各行政村农村建设用地腾退规模;或通过图件分析确定各行政村待整理零散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等内容。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已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村庄,测算建设用地腾退规模、增加耕地面积和增加耕地系数; c) 土地复垦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收集独立工矿运营状况等有关资料,依据各乡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按图斑对工矿地进行筛选分析,确定待复垦废弃土地。选取若干典型,调查废弃土地的面积、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源保证情况、有无限制因素、是否适宜复垦、可复垦为耕地的面积与系数,以及可复垦为其他农用地的面积。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待复垦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工作。

d) 未利用地开发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依据各乡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通过有关分析,汇总可开发的沼泽地、荒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地、滩涂、湖泊水面、河流水面等。选取若干典型,调查未利用地的面积、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源保证情况、有无限制因素及是否适宜开发、可开发为耕地的面积与系数,以及可开发为其他农用地的面积。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待开发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工作。

6.3.1.4.2 典型调查。

以乡镇为组织单位,按各村集中连片耕地的总体坡度(<6度、6-15度、>15度)分别选取典型样区,通过数据分析,汇总耕地中沟渠、道路、林网、田坎、坟地、零星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等面积之和占待整理耕地区面积的比例,及待开发园地、牧草地总量,待复垦设施农用地总量,待填埋坑塘水面总量,与设定的当前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耕地内沟渠、道路、林网、田坎等面积之和占所在耕地区面积的比例,及园地、牧草地开发,设施农用地复垦,坑塘水面填埋可新增耕地系数。典型样区面积不小于该村该类型耕地面积的2-5%。 1.1.2 潜力功能区划分

依照县域城乡空间发展态势、重要生态功能区空间布局、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及地形坡度、是否已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等内容,划定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明确土地整治工作可开展范围及不同功能分区内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方向。 1.1.3 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与分级

6.3.3.1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可依照新增耕地面积潜力、新增耕地系数潜力和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潜力分别评价,评价结果可进一步分级。

6.3.3.2 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图件与数据分析等多方法确定待整理农用地资源,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各类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将全县各行政村的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潜力、新增耕地系数潜力进行汇总并分级。

6.3.3.3 通过县域耕地现状图及农用地分等定级图件配准及叠加,测算各耕地地块现状质量等级,明确规划等级,确定各耕地地块质量等级提高程度,分村汇总形成全县农用地整理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潜力并分级。 6.3.3.3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 1.1.4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评价与分级

6.3.4.1 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及调查分析数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规划衔接法、人均用地估算法、散户归并法等,确定待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总量,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建设用地可腾退规模和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并将全县各行政村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进行汇总并分级。

6.3.4.2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 1.1.5 土地复垦潜力评价与分级

6.3.5.1 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及调查分析数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图件与数据分析等多方法确定待复垦废弃土地资源总量,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废弃土地可复垦规模和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将全县各行政村的废弃土地复垦潜力进行汇总并分级。

6.3.5.2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 1.1.6 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评价与分级

6.3.6.1 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及调查分析数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图件与数据分析等多方法确定待开发未利用地资源总量,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未利用地可开发规模和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并将全县各行政村的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进行汇总并分级。 6.3.6.2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 1.1.7 土地整治潜力汇总

对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未利用地开发和废弃土地复垦潜力分析测算得出的各类潜力类型、等级、面积、分布等成果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潜力汇总表。 1.2 重大问题研究

围绕中央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规划目标,结合地方实际,组织开展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发展、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土地收入使用、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研究。

上一篇:成本管理会计岗位职责下一篇:新入科护士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