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问题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土地问题(通用8篇)

土地问题 篇1

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耕地总面积19.51亿亩,人均1.59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3%。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量迅速扩大,加上风沙侵蚀、水灾毁坏等因素,全国耕地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而且,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改变。要增加可利用土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主要出路在于土地整理。总结我国当前土地整理的实践经验,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整理工作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促进我国土地整理工作健康开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整理项目规划

abstract: china is one more littl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cultivated land area of 1.951 billion mu, 1.59 hectares per capita, only about 43% of the world average per.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the quickening of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land demand expanded rapidly, plus sandstorm erosion, flood destroyed factors, national farmland have been reduced trend.and, in the future a quite a long time, our country of the decrease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s difficult to change the trend.to increase the

available land, realize the balance of the plow land of, the

main outlet lies in the land consolidation.summarizing the current land consolidation of experience, is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arrangement work must adhere to a basic principle, and also promote our country land arrangement work in health a effective way.keywords: land consolidation;land reclamation;land arrangement project planning

土地整理,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土地整理的目标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恢复后的土地应优先用于耕地。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一、二者针对的对象不同。土地整理是针对已利用土地中的不合理利用现象进行调整、重新布置,使田、水、路、林、村的布局和利用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挖掘出土地利用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复垦是对已利用土地由于工矿业生产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或损坏的土地采取措施,使其重新得到利用。

二、二者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不同。土地整理是根据周围的环境对土地整理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对生态环境的扰动较小。土地复垦需要破坏部分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重新布置,对生态环境的扰动较大。

三、二者追求的目的相同,都是为

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质量,促进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下面谈谈土地整理项目如何规划的问题。土地整理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为科学地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应运而生。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是指运用资金,通过工程的方式改善土地的生产条件,进而在一段时间内提供效益的活动。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有如下几个原则:

一、要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适宜性评价和限制因素分析等,合理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布局、工程布局及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实现对项目区土地的合理利用。

二、要充分预测人为扰动土地及其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后果,并使之尽量朝着有利于长期利用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状态。

三、必须考虑到采取何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以达到可行性规划的目标,项目规划要因地制宜,要具有前瞻性,所采用的工程技术要具有可操作性,减少规划的失误。

四、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注重耕地质量的提高,正确处理好土地整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

五、土地整理要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机结合,整理的土地的用途应根据土地适宜性和农业生产需要合理确定。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的比选,一般从技术和效益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技术可行性分析。包括项目规划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和实施项目规划拟采用的技术可行性分析。项目规划的技术可行性分析,是指对规划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参数和指标是否准确可靠,规划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

利用计划、土地整理和专项规划以及规划方案能否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和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实施项目规划拟采用技术的可行性分析,是指对在土地整理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技术保障体系以及项目规划目标实现的保障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是效益评价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因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多是公益性的,要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方面进行分析,做出预测和评价。可采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收入—成本分析法,把方案中的投入成本与其产生的收益进行对比,假如收益大于投入成本,说明该种方案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否则说明不可行。在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的比选时,要求要有公众的参与,充分征求当地群众和有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主要对比方案进行描述,阐明被采纳或未被采纳的缘由。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的比选,包括排灌方案的比选、田间道路布局方案的比选、土地平整方案的比选、土地利用布局方案的比选,等等。

下面谈谈土地复垦方面的问题。我国土地复垦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土地复垦才被真正得到重视,从自发、零散状态转变为有组织的复垦阶段。下面就露天矿复垦技术的问题谈几点我的看法。露天开采对土地的影响有挖损、压占、占用、污染四种形式。露天矿区土地复垦的效果与矿区景观规划密切相关。矿区景观是矿区土地退化控制与再利用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矿区景观规划,可将矿区的生态重建与区域规划连接起来,做到整体协调考虑,分块有效治理。露天矿区农业复垦景观主要体现在排土场,包括外排土场和内排土

场,闭坑后大约占到矿区总面积的80%左右,应根据土地复垦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全部进行复垦和再利用。各种工业场地在矿山运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但矿山闭坑后,将失去应有的主体功能。这部分曾被占用的土地,应根据新的规划要求,进行拆迁、改造和再利用的方案选择。露天矿最终要留下一矿坑,其处置有以下几种选择。一是填埋矿坑,恢复到采矿前标高。二是按照行成的矿坑台阶高度进行绿化。三是如有一定的矿坑积水,可改做水库或蓄水池用。四是如有重要观赏价值,可适当修理,作为旅游或教学用地。露天矿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除以农业利用为主的复垦外,还应考虑因采矿显现的地质遗迹或矿山遗迹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综上所述,露天矿土地复垦的程序如下。首先,系统分析露天矿山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其次,对露天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实施全面调查,查清矿区生态环境背景,对矿区环境现状、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与评价。最后,提出矿区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方案,逐步实施具体的土地复垦措施。结束语

土地整理是人类文明用地的产物。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从长远角度来看,土地整理包括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对采矿等人为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因地制宜恢复到期望状态的一种行动。其中,对矿山破坏土地的复垦是我国土地复垦的重点和难点。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是土地整理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详细规划,是落实土地整理规划,保证土地整理活动按计划实施的具体措施,是科学指导土地整理活动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土地利用规划》,于凤桐等,中国大地出版社,1999

2.《土地整理》,严金明,钟金发等,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土地问题 篇2

土地入股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民的利益受到多方面侵害:强迫农民流转。地方政府、基层组织和企业推行“土地入股”的积极性很高。某些地方政府视土地流转面积为政绩, 一些基层组织凭借整理所增加的土地获得免费的股权及分红, 企业则能够进入新的经营流域, 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农民的股东权利受到侵害。依据《土地承包法》、《物权法》, 农户只是依法从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处获得了土地经营权, 土地的所有权仍然归属于集体组织或国家。因此, 土地入股后, 农民享有的股东权是不完全的股东权利, 其处分股份的权利受到集体组织的制约。同时, 在入股企业中, 能够代表农户进入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往往是村干部。普通农民只是小股东, 难以行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农民可能会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 失去最低人权保障。按公司法规定, 股东不得撤回投资, 这意味着农户一旦入股后难以收回承包经营权。加之我国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 一旦经济形势不佳, 城市就业机会减少, 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最低人权保障。

(2) 土地作价困难。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设立公司, 首先面对的是承包经营权评估作价的问题。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作为股东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必须符合可估价性的要求, 即用于出资的非货币财产不但应具有财产价值, 且该财产价值必须能够用货币来确定或评估;而农村承包经营权虽具有财产属性, 但在目前情况下, 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在市场进行流通, 对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如何定价评估, 既是法律上的一个困境, 又是技术性的难题。

(3) 公司的营业期限与入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不一致。我国公司法既未规定公司的最长经营期限, 又未规定公司章程对营业期限加以规定, 属公司自拟行为, 大多数公司会在公司章程中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相应的营业期限, 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条款。而农民用来入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是有限制的。根据公司法关于资本维持和资本不变的原则, 公司存续期间, 未经法定程序, 股东不得抽回出资。在此期间, 公司现有农民股东能否继续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不确定性。

(4) 土地股权转让与现行承包制度的冲突。我国《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对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 只允许在集体组织成员内部之间流转, 对集体组织之外的主体流转规定了严格的程序。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导致承包经营权主体发生变化, 主体由原来的农户变成现在的公司,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范围扩大。如果这种流转没有经过严格的程序, 就可能与《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不相符合。

(5) 土地用途被改变的风险。在土地入股后, 决定土地用途的是企业, 它们有强烈的动机将农用地用于非农建设项目。一些地方为了吸引企业参与土地流转, 不仅对企业改变土地用途行为查处不力, 甚至还出台政策规定企业转入土地达到一定规模后可把一部分土地改为建设用地。

(6) 政府缺少扶持政策。由于受经营能力所限和近期土地效益提高的影响, 流转双方对流转地价的期望值差距拉大, 没有政策和外力出资进行调剂很难形成流转。据调查, 80%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期望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但贷款难、利率高, 呼吁尽快出台扶持、专项贷款和贴息等政策;还有的地方反映设施农业建设困于土地使用政策的一些限制。

土地入股问题的对策

(1) 保护农民多方利益。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 保护农民权益。土地入股政策要顺利实施, 参与土地入股的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企业意识, 懂得入股、分红核算等企业经营概念。所以, 为了使更多农民自愿、主动地加入到土地入股行列中, 也为了使土地入股工作做的更顺利、更有成效, 政府应对农民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同时, 保障农民入股后拥有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特别是加强其在经营活动中的知情权和话语权, 使农民股东能够随时掌握和监督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使用情况, 参与决策公司的章程制定、合并、分立、组织形式变更等重大事项。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 加强监管力度。针对农地入股企业后农民可能会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问题,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或者在土地承包法、公司法和破产法等相关法律中做出特殊规定。提高社会保障, 为农户土地入股创造条件。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启动户籍制度改革, 打破传统户籍制度的限制, 允许户口的自由迁移, 并保证把户口转入城市的农民和城市居民在各方面享受同等待遇;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以及救灾扶贫网络的建设等;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和信息咨询、法律维权、劳务中介等配套服务, 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 扩大城镇规模, 引导农民转移到小城镇居住就业。

(2) 规范土地作价。首先, 按照土地土质、水分、化学成分含量等因素对土地进行评估, 划分不同等级。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借鉴土地征收农业税时统一划定的标准, 进行评等定级。其次, 确定基础等级土地为标准股, 其他等级的土地根据级差折算为不同股份, 按持有土地股份多少发放股权证书。一般情况下, 全部设为个人股, 集体原有的机井、水渠、电力、机械设备由股份合作社与原村集体按照合同或协议享受与其他未入股村民同样的权利。同时, 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土地作价行为, 使其有法可循。

(3) 解决公司营业期限与入股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不一致的问题。土地作价入股的年限可以按企业工商注册的年限来定, 企业工商注册的年限与土地作价入股的年限相同。同时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永包制”, 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更稳定、更长久、更充分、更有保障, 实质上是表达了农村土地的“永包制”;另一方面, 企业有权提出延期使用土地, 在同等条件下, 该企业可优先取得土地使用权。

(4) 约定股权转让的条件。对公司股权转让做出约定: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股东在全额置换其出资之前, 不得向农民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转让其股权。有特殊原因确需向农民以外的人转让股权的, 受让人应当以货币、实物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出资形式置换转让人出资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应同步申请办理股东、出资形式等事项的变更登记。登记时, 公司应当提交变更出资形式的《验资证明》。

(5) 控制土地用途的改变。对入股土地用途进行限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目的在于使用他人的土地、在他人的土地上从事种植、养殖或畜牧等农业活动, 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最重要的法律特征。承包土地上进行的是直接的农业生产, 而不是加工生产或其他非农业的活动,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依然不得改变用途, 不得将土地用于非农建设。土地入股的企业破产清偿应受“底线控制”, 债权人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入股是一种投资行为, 必然承担相应的风险。当企业经营亏损达到破产界限进入破产程序后, 土地承包经营权将作为破产财产用来清偿企业债务, 为了防止债权人和企业恶意串通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改变土地用途, 仍应受到“底线控制”。

(6)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快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拓宽金融支农领域, 金融部门应增加对农业的贷款比重和总量;扶持成立投资担保公司, 支持合作社开展信用担保, 允许土地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住宅、农产品订单、大型农业机械等为担保物贷款, 并适当优惠利率, 合理延展还款期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兴办企业, 省市县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 每年安排一定的扶持资金, 用于对转出土地的农户、转入土地的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的补助、扶持和奖励。国家有必要尽快制定一部《农业企业法》。通过《农业企业法》这样一部特别立法, 对农业企业的出资、股东人数、破产、土地用途、企业治理、退股、股份转让、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农业企业保险以及农业企业用工制度等特殊问题进行详细规定, 从而消除法律障碍, 为农业企业的发展并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没有土地问题就没有房价问题 篇3

没想到的是,我的出现让小区内突然紧张起来——“房地产商来了”、“潘石屹来了”、“要拆我们家的房子了”,这些信息在小区内通过电话、短信等渠道快速传播。

这是一个“小产权小区”,上周政府刚贴出公告,要拆他们的房子,于是他们组织起来了:有领导小组,有负责收集文件资料的,有专门负责去政府请愿的,有专门负责谈判的。领导小组组长来见我,我反复表示,我没有任何拆你们家房子的意思,我只是陪小孩到小区来上课的。

领导小组组长带我到了他家。他们家的房子是自己盖的,从外面看,是用红砖砌的,没有柱,也没有圈梁的三层楼,我很担心他们家房子的安全。他告诉我不用担心,梁和柱都包在里面了,红砖只是在外面贴了一层,是装饰。我不知道这种房型有没有经过国家建筑质量检验部门的检验。

现在整个小区人心惶惶,所有人想尽一切办法保卫自己的家园。“小产权”这种房子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只能靠人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保护。走出这个小区,想起来都后怕,有点“鬼子进村”的感觉。

最近,也是去一个朋友家做客,这个朋友住的小区是开发商把土地抵押后,在没有预售证的情况下,把房子全部销售了。大家住了几年后,法院突然贴出公告,说这小区的房子要拍卖。全小区的人行动起来了,一样的有领导小组,有负责公关的,有负责上访的。所有人都在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工作和战斗着。

房子是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最关心的问题,房价是大家关心的焦点,关心程度远远超过了粮价、肉价和衣服价格,房地产行业也成了矛盾最集中的行业,房地产商更是成了众矢之的。偶尔也有人抱怨地方政府高价出让土地,但土地价格不直接面向消费者,所以地价远没有房价敏感。

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房价?引发房地产纠纷最多的原因是什么?应该说根源还是土地。房地产的核心是土地,影响房价最核心的因素也是土地。几年来,房地产商被土地政策牵着跑。土地,让一批房地产商赚了大钱,也让一批房地产商亏了血本。只不过亏了血本的房地产商默默地死去了,不为大众所知。

从大的土地政策上看,未来二十、三十年时间,中国将有几亿人(有专家预测是6亿人)要从农村搬到城镇来,这一定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移。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加起来才1.2亿人,这就是说相当于有几个英国和法国的人口要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完成迁移。这一定需要更多的城市用地来解决他们的居住、就业、上学、购物等问题。如果土地政策不能与这种大迁移配套的土地供应量相匹配,矛盾就会爆发出来,表现形式就是土地价格上涨,带动房价上涨,违法的“小产权”的事件就会不断地发生,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阻力,引发一系列的矛盾。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村土地出现空置,我们看到有一些山区,只有留守的儿童和老人,青壮年人都出去打工了,大面积的住房处在空置状态。

中国的城市化是发展特大型城市、大城市带动的城市群,还是以中小型城镇发展为主,这是两种不同的观点。两种观点都有它们的道理。事实上,中国的城市化是大规模发展特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发展要比中小型城市快得多,这些特大型城市的房价也贵得多。

房地产成为中国城市化走势的风向标。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还是聚合产生效益,也许下一步将会走向分散产生效益的阶段。这个阶段什么时间到来,不是通过书本上或数学模型上的推导,而是依靠市场,市场会给我们传递准确的信号。

房地产行业的纠纷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房地产商逾越法律框架的土地储备和小产权房。房地产商囤积土地,是根据目前土地政策预测未来,把宝押在土地供应不足、奇货可居的假设上;小产权房是不合法地取得土地,冒法律风险,在农村的集体土地上建房子、销售房子。十几年来,小产权房越禁越多。甚至有人说,小产权房的伟大意义,如同当年的“小岗村”农民包产到户一样,是对现有土地政策的改革。

今天我們遇到的所有房价问题的根源在土地,房价只是土地出现问题的表现形式。政府应早日制定出合理的土地管理办法,这也包括把管房子和管土地的部门结合起来,而不是各自为政。

土地确权(问题) 篇4

1、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范围:

包括二轮承包的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农村集体耕地,以其他方式承包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非耕地。未纳入二轮承包的自留地,原则上应纳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范围。经依法确认退耕还林还草的承包地不纳入登记范围。集体依法预留的机动地不得作为农户承包地确权登记。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依据:

以二轮承包时所签订的承包合同和发放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为依据。没有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要坚持在搞清楚二轮承包时的真实情况,充分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完善承包合同。对个别没有开展二轮承包的村组,应当先延包后确权。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执行原则:

已经进行了二轮承包的村组,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严禁借确权登记工作的开展重新调整土地。个别没有开展二轮延包的村组要按照现行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执行。

4、共有人和现有家庭成员的登记: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时,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共有人应该以二轮承包时家庭人口为准,已死亡或户口迁出的应加以备注。现有家庭成员应当作为确权登记时的家庭人口登记,但不能登记为承包人口。人口登记以户口本为基本依据进行登记。要按照国家规定规范填写,如本人、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孙子女、兄弟、姐妹等;迁出的外嫁女、大学生、现役军人也予以登记,但要进行标注;承包共有人、家庭成员姓名应当与户口本一致。

5、农村承包土地被征占的确权登记:

农户承包土地被依法全部征占的,不进行确权登记;部分被依法征占的,一般按征占后承包户实际耕种的面积确权登记。

6、自留地、新开发地等未纳入二轮承包的集体耕地:

(1)未纳入二轮延包的自留地,一般地应纳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范围。

(2)集体依法投资开发的未纳入二轮承包的耕地,要在原二轮承包本村承包地全部确权登记完成后,能够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依法办理变更后确权登记到户;农民个人非法开垦的荒地,不能确权登记到户。

(3)集体超政策规定标准预留的机动地,能够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要承包到户,并确权登记到户;因地块过碎等原因无法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可以用来解决人地矛盾。

7、退耕还林的耕地:

农户承包耕地全部退耕还林的,应收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并终止承包合同;承包耕地部分退耕还林的,按农户实际耕种的面积确权登记。已经发放过林权证的,不予登记;没有发林权证的,经和林业部门沟通确认为农业用地的,予以确权登记。

8、在30年承包期内,农村女子(或男子)结婚成为对方家庭成员或离婚后再婚等情况的承包地:

(1)女子(或男子)成为对方家庭成员,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除农户书面自愿放弃承包经营权外,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仍要在原承包户“共有人”栏如实填写其姓名,确认其承包经营权的权属。

(2)女子(或男子)成为对方家庭成员后又离婚,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除农户自愿书面放弃承包经营权外,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对土地需要进行分割承包的,应在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签字确认后,重新签订承包合同,并按重新签订的承包合同确权登记。

(3)女子(或男子)成为对方家庭成员离婚后再婚,其户口已经迁出本集体经济组织,如果在新居住地集体经济组织又取得承包地,原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及时收回其承包地;如果在新居住地集体经济组织没有取得承包地,除农户书面自愿放弃承包地外,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9、部分成员迁移或全部迁移户、消亡户承包的土地:

承包期内,承包农户全家迁入设区的市并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要依法收回其承包的耕地和草地。承包农户家庭部分成员迁入设区的市并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按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处理。承包农户全家或家庭部分成员迁入小城镇的,其承包地应予以确权登记。承包农户家庭消亡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要依法收回其承包地。

10、承包农户自愿分户、并户承包的土地:

承包农户自愿分户、并户,承包户家庭内部经协商一致,明确划分了原承包土地、且四至边界清楚的,由当事人提出书面申请,双方签字认可,变更承包土地合同后,按照新变更合同确权登记。

11、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轮承包后,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在承包方书面申请、发包方法定代表人签字认可、乡村两级审核等资料齐全的情况下不予确权登记。没有书面申请资料的由地方协商解决。

12、外出务工人员承包土地:

参加二轮承包的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户,其承包土地应确权登记。没有参加二轮承包的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户,现在返乡要求确权登记的,集体留有机动地的,应在机动地中解决,并予以确权登记;从机动地中无法解决的,应在条件成熟时给予解决,此次暂不予确权登记。

13、承包农户自发调换承包土地:

二轮延包后,承包农户自愿调换承包地块的,在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后,经调换双方提出书面申请签字确认、发包方备案后,按调换后的实际承包地块和面积确权登记。否则仍按照二轮承包进行确权登记。

14、村民因村集体公伤、死亡无偿耕种村集体土地:

村民耕种村集体无偿提供的土地,不属于家庭承包取得的耕地,不能确权登记。

15、承包面积与实际耕种面积不符:

(1)村组干部及其亲属没有按《土地承包法》

17、18条规定,利用职务之便多种的耕地,不予确权登记。

(2)合同与实际耕种面积不符,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事实予以尊重,一般应按实际耕种的面积确权登记。

16、承包户主变更:

二轮延包时的承包户代表消亡的,可以从原承包共有人中选出一人为代表,在完善合同、发放土地经营权证书时予以变更,其土地承包关系不变。

17、确权试点中政策性问题的解决程序:

土地征用问题及对策 篇5

一、我国土地征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土地征用过多、过滥,失地问题严峻,为实施城市规划分批次征用土地后,由哪些具体的建设项目来使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是谁申请使用,就由市、县人民政府按照规定出让或划拨给谁使用。

2、对非法占地行为的处罚力度过轻 查处的大量违法批地占地案件,往往是未批先征,未批先用,事后再补办手续。即使被查处了,也常以“生米煮成熟饭”为由,再补办手续,做好了善后工作。

3、征地补偿过低导致失地农民生活毫无保障 调查表明:如果征地成本为100,被征土地收益分配中农民仅占5%至10%。另外,有的政府故意混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区别,拖欠农民土地征用补偿费,导致农民陷入失地又失业的境地,生活极度困难。

4、补偿方式单一,难以解决农民的长远生计 现有的补偿方式多是“买断式”一次性给付,由于农民本身的理财能力和投资能力偏弱,即使给得多一些也难免坐吃山空。而且,由于对农村土地补偿款分配和使用的监管不到位,导致补偿金的发放过程渠道不畅,分配混乱,克扣、贪污以及乱投资等现象不断发生。

5、腐败现象严重 由于征地的决定权高度集中在政府手中,加之土地审批权重利大,极易滋生腐败,在一些地方,没关系没钱不批地,有钱有关系乱批地现象相当普遍,导致巨额的土地增值大量流入了不法商人和贪官之手。

另外,土地征用程序不到位、土地征用协议内容不规范、土地征用款分配不合理,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对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相应对策

1、要确立规范的征地制度标准,一是具备保障农民权益的功能,以确保农民在失地的同时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居住、就业、医疗和养老的条件;二是具备控制农地非农化趋势的功能,将农地占用纳入合理利用和保护有限土地资源、实现生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

2、要科学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排除商业性征用,严格限定农村土地征用的范围

3、要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政府既是征用的主体,又是补偿的主体。为了保障农民的权益,首先要严格控制政府的征地权力,理清征用的界限。其次强化平等协商和监督机制,国家征用集体土地时,必须与集体农民进行平等的协商,征得绝大多数农民的认同。

4、完善农村土地征用程序,加强征地的民主性 完善农村土地征用程序,其一应该加强对农村土地征用的审批程序。其二,应该增加农村土地征用的听证程序,提高征用土地的透明度。其三,加强农村土地征用的民主性,对征地补偿的确定及补偿费用的分配及使用,农民有权进行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被征土地被闲置,有权申请恢复土地的耕种。

5、完善农村土地征用的补偿制度,合理安置失地农民 《土地管理法》规定的补偿标准中的“土地年产值”是个极不易确定的数值,因此,应当以土地的市场价格来确定补偿的标准才较为合理,同时,还应该加入预期的利益。另外,在给予金钱补偿的同时,对农民的生活给予安置,如给予换地补偿或“债券或股权补偿”,还可以将一部分补偿拿出来为失地农民办理保险。

土地利用规划问题思考 篇6

2012.04.191、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评价中,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数学模型评价),教材中主要阐述定量评价部分,对于定性评价方法,其基本思路是什么?

老师解答:从目前的行业实践来看,还没有统一的定性评价标准。现阶段定性评价的方法主要依据一些相关指标是否达到各行业各部门所要求的标准或达到标准的程度。在学习方案评价过程中,重要的是要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哪些,而没必要即时把每种方法的具体步骤给记住,在实际问题中,学会思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评价分析包括可行性分析和费用——效益分析,这个分析是否包括总体规划本身?

老师解答: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对其进行评价,总体规划终极目标是要达到三效益的耦合,至于耦合的标准或参考主要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

3、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如果遇到因某些重大项目建设占地而必须转用农用地时,如何处理?是否需要进行总体规划的修编?如果修编,会不会影响规划的法律性和权威性? 老师解答:目前这种情况的处理办法有两种:一种是严格执行规划,不予批准用地;二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度地调整用地供给,进行总体规划修编。总体规划修编确实可能对规划的法律性和权威性产生影响,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处理问题要实事求是,适当安排。

4、在本科阶段,我们应该锻炼哪些方面的能力或具备哪些素质?

老师解答:本科阶段应该培养三方面的能力:1)掌握基本概念(不求背记,但求理解,抓住核心);2)锻炼严密有序的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序、逻辑条理);3)学会运用方法论(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篇7

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是当前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 当前应积极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制化, 完善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服务职能, 建立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和特征

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

目前, 理论界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理解和界定上不尽一致。有的人认为,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就是指在保持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变、确保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的前提下, 土地使用权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转移与交易”。有的人认为,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的是, 拥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保留承包权, 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也有人认为,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动流转, 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在集体组织内部承包经营户之间、非同一集体组织承包户之间以及承包经营户与非承包经营户的组织个人之间所产生的, 以转让、出资、出租、抵押、继承、赠与为主要方式的积极作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财产权发生转移的行为”。笔者认为,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在农村土地承包中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条件下, 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权属性质和主体种类与农村土地农业用途的基础上, 原承包方 (即流出方) 依法将该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从该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的部分权能等具体民事权利转移给他人 (即流进方) 的行为。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以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存在为前提。

(2) 不发生农村土地所有权权属性质和主体种类的变化。

(3) 不改变承包地之农业用途。

(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自愿性。

(5)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期限性, 即“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6)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二元性, 即包括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的流转和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留下的非物权性质民事权利流转两方面。

(7)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其流进方享有的权利, 不得超过原承包方 (即流出方) 享有的权利。

(8)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流出方的特定性 (即原承包方) 和流进方的多元化 (即一切农业生产经营者, 包括法人、其他组织、自然人) 。

(9)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契约性。

(10)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理补偿性。

二、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 农村土地流转缓慢, 既有转出方面的原因, 又有转入方面的原因。转出户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不愿转出。

有的是观念问题, 总认为务工经商虽然收入高, 但有风险, 担心自己经商办企业亏本、外出打工受骗, 明知种田效益低, 但觉得饭碗有保障, 这些人不愿转出土地外出务工。有的虽然外出务工但仍不放弃土地, 担心失业又失地, 生活没保障。

2. 不忍转出。

党中央落实多予少取方针后, 不仅取消了农业税, 而且还实行了惠农政策, 有些农户认为种田有小利可图, 虽然“嚼之无味”但又弃之可惜。

3. 不易转出。主要是有些农户的租金或转包费要价较高。也有的是因为土地边远或地块散转不出去。

4. 不急于转出。有些地方的农户是等待城镇扩建或实施国家重点工程, 自己的承包田被征用, 可得到一笔可观的补偿费。

影响土地转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有些农村旱地多, 种田是靠天吃饭, 丰年薄收, 不愿转入他人的土地;二是有些地方是因为没有农业企业, 缺乏租入土地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有些农户虽然想把全部或部分承包田转出, 但找不到合适的对象。

三、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1. 加强宣传引导, 搞好服务工作。

把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 不仅要使广大农民群众明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原则和程序, 还要使他们明确推进土地流转于己、于人、于村、于国都有利。同时, 作为土地发包方的村委会要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合同指导工作, 并为采取转让方式流转土地使用权的双方同时办理好合同终止和重新签订手续。

2. 积极发展种田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鼓励并支持种田大户或者工商企业投资农业, 兴办农场、林场 (果园) 、农产品加工等多种类型的农业企业。无劳力的农户可以将承包田出租, 收取租金, 也可以将土地入股, 参与企业分红;虽有劳力但不善经营的农户将土地出租后, 不仅可以收取租金, 而且还可以在企业打工, 得到两份收入。

3. 落实扶持政策,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对种田专业大户, 除了保证国家补贴政策兑现外, 还要在用电、用水方面给予保障, 要在农业项目上给予安排。对租用农户土地进行农业开发的工商企业, 可给予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对投资规模较大, 带动农户较多、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的农业企业, 可按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对待, 实现农户、企业、政府“三赢”的目标。

4. 抓好劳动技能培训,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第一, 要加速发展职业教育, 当务之急是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创业就业能力。第二, 要加大培训力度和劳务输出工作力度, 多为城市输出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农民工。只要承包土地的农户特别是户主有了稳定的非农职业和收入来源, 他们必然会离土经营,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给他人。第三, 要抓好现代农业科技培训, 使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一部分农民成为种田大户或企业家, 增强他们转入土地的欲望和能力。

5. 加强管理。

解决农村土地抛荒问题 篇8

关键词:土地流转;土地抛荒;政府行为

一、引言

土地抛荒,指的是适宜耕种的土地不予耕种,主动任其闲置、荒芜的现象。据有关学者统计,我国比较大的土地抛荒有三次:第一次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第二次出现在1992年前后:第三次始于1997年,至今尚未结束。现在所面临的新一轮土地抛荒问题与之前存在很大差异,概括起来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抛荒总面积增加了,涉及面扩大了。生产条件、自然条件好的地省区还是差的地区,均有土地抛荒现象存在。二是常年抛荒增多,季节性抛荒减少,一部分季节性抛荒地转变成了常年抛荒地。随着城市化进程趋势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缺乏,且外出劳动力绝大部分为青壮劳力,留下老弱病残,致使大量耕地无人种或有人无力耕种,许多耕地只有抛荒。农村新一轮土地抛荒是当前形势下“三农”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影响粮食生产安全,而且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影响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施城乡统筹的进程。解决土地抛荒的办法有很多,但从新一轮的土地抛荒原因来看,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无疑是各级地方政府解决抛荒的有效路径。

二、文献回顾

土地抛荒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中外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在土地抛荒的成因分析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原因。熊祥强(2006)认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化服务跟不上、农业抵御然灾害能力差,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程度,提高了生产成本,影响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仅仅依靠农户个体来改善水利条件是不可能的,对于无法耕种的土地只得任其抛荒。据调查此类原因造成抛荒的比例较高,尤其是山区。俞金尧(2012)认为现有的各种法律对禁止抛荒的规定缺失或规定不完善,致使农户不承担弃耕的责任。考查我国现有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法》,这两部法律只是明文规定要尊重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不得干涉农民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没有规定农民不得将承包地抛荒。农业生产环境恶化是抛荒现象普遍发生的又一诱因,环境污染使得水源以及浅层地下水无法自净,部分耕地无可用水源耕种,抛荒土地利用价值下降,村民只好任其长草抛荒(陈朝辉,2012)。

在土地流转制度方面,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侧重法律规制的学者倾向于对现存有关土地流转法律条文的研究,较多关注国家对于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法律制度的建设,包括现有法律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如何实现法律规定的统一。宋朝晖(2009)认为,从法律制度的角度看,制约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四个方面:内在因素是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债权属性,外部因素是农村土地市场尚未形成,程序性因素是登记确权制度不健全,功能性因素是所有权的部分权能缺失。侧重产权制度的学者在研究中更加关注农民的利益,运用经济学产权理论来分析如何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韩笑(2007)认为,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会导致承包经营权缺乏稳定性和安全性,一方面会因为农地承包经营者享有的权利不稳定而影响经济收益,使得现行农地使用权的转让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另一方面各种法规过于严格控制。直接阻碍了流转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同时还会影响农民的权利意识,使其将不完备的产权当作一种理所当然。

综上所述,土地抛荒问题成因有许多,具体涉及到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净收益低、农业补贴低、环境污染程度严重、基本设施建设差和流转政策实施情况不理想等因素。然而针对当前新一轮抛荒问题蔓延之势,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无疑是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既关系民生等微观的层面又有国家法律政策等宏观的层面,不同文献关注的部分存在交叉,现有文献大多采用规范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被采用的较少。再加上,由于我国领土面积广大,不同省份的土地流转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性。基于此,本文将多个角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采用实地调查方法采集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在进行研究时要加强区域差异性的体现从而为各级地方政府制定切合地区实际的流转政策以解决土地抛荒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问题探析

(一)宏观层面: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清晰阻碍了流转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土地产权的稳定和明晰,对于维持农村经济的稳定、规范土地的流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产权主体模糊不清。虚化的土地流转利益主体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化的客观要求,具体表现为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界定不清晰。《宪法》规定农村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但只是名义上归集体所有,实际产权仍是模糊不清的。现实中,有些地方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进行多次不同规模的调整,从而导致土地使用权的不稳定,公平交易更无从谈起,最终会降低农民对土地中长期投资的积极性。

(二)中观层面:政府行为不规范造成土地流转政策执行偏差

农村土地流转涉及多项政府行为,包括相关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对相关的土地流转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提供公共服务等,农村土地流转中所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政府行为的缺位。

1.从街道层官僚理论来思考政府执行政策的偏差

所谓街道层官僚(Street Level Bureaucrat),实际上就是基层官员,是指那些在其工作进程中直接与公民互动的公共服务人员,以及对任务执行具有实质性判断力的公職人员。街头官僚理论主要关注街头官僚所拥有的自由裁量权,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具备的政策制定能力。利用街道层官僚理论,我们分析出政府行为的四大执行偏差。第一,政策宣传方式不规范,干预市场交易主体。在许多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缺乏适当的宣传、引导和管理,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政策存在误解,基层干部强迫干预甚至操控农村土地流转,把农民排除在流转环节之外。第二,限制流转方式,改变土地流转用途。原则上,土地流转后不得改变农业用途,但比较效益乃是实质性的导向,种粮效益与其他经济作物或养殖效益存在剪刀差问题,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随意改变耕地用途。第三,缺乏管理,流转程序不规范。基层政府管理机制不健全,中介服务作用尚未发挥,合同条款不完善导致出现流转程序不规范的问题。第四,收益分配不明确,存在信息不对称。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透明、非对称,而且在利益分配的协调中缺少“竞价”、“叫价”环节,使得平等地位的农民处在了土地流转收益的末梢。

2.财政政策不完善,农业扶持不到位

财政对农业扶持的不到位,造成以下问题的出现:第一,绩效考评制度不健全,公共服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基础设施建设差。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估远离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基础设施老化,而后续更新又跟不上,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给规模流转形成了较大的障碍。第二,政府指导工作不到位,未建立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当下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状态,如对于各类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发布不及时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各类纠纷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导致农村土地流转双方丧失了流转积极性,使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第三,农村保障制度没跟上,农民存在生活、养老保障顾虑。改革开放以来,与城市社会保障相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一直处于低保障水平,政府不能合理通过财政政策完善农村保障制造成其严重滞后,使农民长期依赖土地,从而限制了农村土地的流转。

(三)微观层面: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缺失,需求偏好显示区域相差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效果不理想导致农民依旧对土地的现实依赖。阻碍了农村的富裕劳动力成为市场主体从事非农生产的实现。另一方面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不完善阻碍了农业生产主体的市场地位、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及农民对市场的驾驭能力的发展。

笔者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分别选取了土地抛荒问题较严重的广东省和湖北省作为代表,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不同地方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意愿。调查显示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率大约在12%,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率稍少于10%,所以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流转程度还偏低,东部流转程度好于中西部地区。在“不愿流转土地原因”问题上,中西部大多人反映流转收益过低,希望自己享有所有权可任意支配。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快,进城打工人数多,打工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两代农民工的土地观念差异使得兼业型农民逐步减少。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村民对土地权属的私有化想象替代了原有的土地归集体所有的观念,普遍存在重农轻商、家庭或家族观念,加之当地对农民流转土地后收益不高、保障制度建立不完善等因素造成不愿意流转土地。

四、完善建议

(一)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是建立土地流转制度的基本方向。一方面,中央政府应该尽快完善和补充《宪法》、《土地管理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法律文件,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行政立法,明确而合理的对所有权主体进行界定,以解决长期以来集体所有主体错位、缺位和虚位的问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当地情况了解,就历史遗留的产权不清晰的土地应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在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进行界定和划分,并做好记录和登记,方便进行常规管理。

(二)完善基层政府服务,有效履行政府职能

1.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构建财政公共服务支出绩效评估和效果反馈机制。整合财力性转移支付制度,以达到扩大均等化转移支付规模、增强基层财力、强化财政均等化功能的目的。构建公共服务支出的绩效评估和效果反馈机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2.建立法治政府,加强法律制度对政府及政府内部的监督作用。一方面,发挥制度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做到制度取决于政府行为到制度约束政府行为的转变。保障土地产权制度的权威性,强化土地政策的稳定性,保证法律制度的操作性。另一方面,政府自身也要建立相关措施规范管理,预算安排合理化。

3.加强流转政策宣传,正确处理流转中农民自愿与政府引导关系。各级政府和基层干部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通过土地流转增收致富的典型,用现实事例启发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從根本上改变农民的小农经济思想。各级政府要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为规模经营指路,并有效防止任何组织和个人违背农户的意愿。

4.基层政府做好引导工作,切实提高土地流转收益。只有让农民认识到土地流转的好处,并得到切身利益,才能让其放心流转土地。一是政策引导。要从产业政策上给予支持,制定优惠财政税收政策。二是项目引导。要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业水利、交通基础公共服务。三是资金引导。政府应该充分挖掘民间资本注入土地流转市场,不断完善资金来源体系、资金渠道。利用农业担保公司,鼓励改革农村信用社成立邮储银行、建立农村银行等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村金融体系,对集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信贷担保,优先安排贷款,简化贷款手续。四是技术引导。各部门为流转大户及时提供和推广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实行技术跟踪服务。五是市场引导。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供求状况及农业生产企业效益情况,科学合理确定土地流转区域指导价格。

5.合理确立流转方式及用途,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广州省等地存在易地开发,把耕地改为工业用地的现象,基层政府应严格坚持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政策要求,稳定承包权,不改变土地用途,维护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同时,除了流转方式用途不合理,流转程序也急需规范化。一方面,土地流转双方要在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实行登记制度,由村委员会备案,并在乡(镇)以上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登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为流转双方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并为土地流转合同的订立、变更进行签证。

6.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一方面,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满足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最基本的保障制度,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为走出土地的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制定土地流转风险扶持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业发展的经济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土地流转所带来的风险。积极探索利用农民的各种综合性补贴作基金,为全部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的新路子。

(三)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因地制宜满足不同区域需求偏好

1.建立完备性的土地流转市场。一方面,各地基层政府应积极鼓励、扶植建立与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的中介组织,构建土地经营权流转信息平台,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的信息网络体系,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培育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建立一些民办的中介组织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增强农民自主经营的权利。民办的中介组织更加了解农民所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更加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有效地提高服务效率。

2.建立规模化的土地流转市场。第一,流转市场要向土地规模化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大型公司企业专业管理,引导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工业发展的理念,指导农业产业的形成,使土地向当地经营大户、种植大户集中,加速土地流转。第二,流转市场要向服务规模化发展。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主要包括专业的咨询、土地评级、土地评估、土地的托管、保险、融资等服务。

3.建立差异性的土地流转市场。各地政府要充分了解当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上一篇:3g知识培训下一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