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信息系统(小)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土地信息系统(小)(精选8篇)

土地信息系统(小) 篇1

土地信息系统:以土地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土地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空间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土地信息并应用和传播土地信息,为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空间参考系:用数学方法来定义地面实体在通用坐标系中的绝对位置和大小

地图投影:建立地球表面上的点与投影平面上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空间数据质量评价:就是利用空间数据质量标准要素对数据所描述的空间、专题和时间特征进行评价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描述了数据仓库的数据和环境。拓扑关系:反映图件要素空间上相关性的关系

矢量数据结构: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来表现点线面地理实体位置及关系的数据结构。

数据字典:对于整个空间数据库的总体和详细的小结,可视为一个LIS数据库的蓝图,帮助用户理解整个数据库组织和内容,以便更好地使用数据库。

空间分析:是基于土地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的空间数理分析技术,是指接近、毗邻、符合、交叉和其他模式的拓扑关系分析,其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相信

空间插值:将离散点的测量数据转换为连续的数据曲面,以便与其他空间现象的分布模式进行比较

土地信息可视化:运用地图学、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地学信息输入、处理、查询、分析以及预测的数据及结果采用图形符号、图形、图像,并结合图表、文字、表格、视频等可视化形式显示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土地数据包括:空间位置、属性特征及时域特征

土地信息系统的组成:由硬件、软件、数据库和人组成 地图投影按变形性质分为:等角、等积和任意投影

LIS中代码的种类:分类码和标识码

LIS中信息的种类:分为空间信息,属性信息

土地空间数据质量控制方法:有传统的手工方法、元数据方法和地理相关法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是概念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

空间要素种类:点线面;拓扑要素种类:图斑,弧段,结点 主要拓扑关系种类:1.拓扑关联性2.拓扑邻接性3.拓扑包含性 数据库主要数据模型:1.层次模型2.网状模型3.关系模型4.面向对象模型5.时空模型

土地信息可视化的类型:1.地图可视化2.多媒体土地信息3.三维仿真地图4.虚拟现实

土地信息的主要表示方法:用文字和数字、专题地图、语音表示 坐标系的种类:用户坐标系;规格化数据库坐标系;设备坐标系 土地信息的基本特征?

答:除了具有共享性、客观性之外,还有区域分布性、数据量大、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和土地信息的动态特性。

我国主要地图投影方式

答:1.高斯-克吕格投影:是一种横轴切椭圆柱等角投影。这种投影是将一椭圆柱在地球椭球的外面,并与某一子午线相切,椭圆中心轴通过地球椭球的中心,然后用等角条件将中央子午线东西两侧各一定经差范围内的地区,投影到圆柱面上,并将此圆柱面展成平面,即获得高…投影2.Lambert:是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这种投影是将一圆锥面套在地球椭球外面,将地球表面上的要素投影到圆锥表面上,然后将圆锥沿着某一母线(展开),即获投影。土地数据的主要来源及获取途径

答:来源:1.土地专用图2.地面测量的数据3.航空与车载的CCD图像4.GPS和数字地图5.统计数据;获取途径:1.野外实地测量2.摄影测量3.现场专题考察与调查4.社会调查与统计5.利用已有资料。

土地数据库中元数据的主要内容

答:1.对数据集的描述,对数据集中各数据项、数据来源、数据所有者及数据序代等的说明2.对数据质量的描述,如数据精度、数据的逻辑一致性、数据完整性、分辨率和元数据的比例尺等3.对数据处理信息的说明,如量纲的转换等4.对数据转换方法的描述5.对数据库的更新、集成等的说明

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结构的主要特点

答:栅:1.离散的量化栅格值表示空间对象2.位置隐含,属性明显

3.数据结构简单,易于遥感数据结合但数据量大4.几何和属性偏差

5.面向位置的数据结构难以建立空间对象关系;矢:表示地理数据的精读较高;严密的数据结构;数据量小;完整的描述空间关系,图形输出精确美观

矢量和栅格数据结构的优缺点对比

答:优点:矢量数据:数据占存贮空间小,空间位置精度高,空间关系描述全面,容易建立拓扑关系,空间和属性数据综合调查更新方便。栅格数据:数据结构简单,叠加分析方便,容易描述边界复杂模糊的事情,能直接处理数字图像信息,能直接栅格状设备输出图形。缺点:矢量数据:数据结构复杂,处理位置关系费时,地图叠加分析比较困难,边界复杂模糊的事物难以描述,不能直接处理图像信息,与DTM和RS结合困难等。栅格数据:数据贮存量大,空间位置精度低,输出地图不美观。

18.。

图幅拼接的主要步骤

答:1.逻辑一致性的处理2.识别和检索相邻图幅3.相邻图幅边界点坐标数据的匹配4.相同属性多边形公共边界的删除

主要空间分析方法

土地信息系统(小) 篇2

关键词:土地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研究

目前, 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这就共同推动了土地信息化管理改革事业的发展。如果实现了土地管理的信息化, 就可以大幅度减少工作量, 使土地资源调查工作变得更加简便, 取得更高的时效性。因此, 对于土地管理部门而言, 必须不断完善管理体系, 综合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进而实现对于土地的良好管理, 总结越来越多的经验, 为日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行动依据。

一、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含义

(一)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土地资源信息管理主要是侧重于对土地和资产的管理。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而言, 主要是基于土地空间数据库, 综合使用空间模型分析法, 实现对数据进行分门别类地收集, 并且逐项地输入系统之中, 最终获取有关土地的多种动态信息, 供管理者参考与使用。借助于土地管理信息平台, 还可以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 并且通过与法律法规相结合, 共同构建计算机辅助系统, 为管理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二)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

1) 基于全局的观点, 土地管理系统可以不断得以完善,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并且保持与现代信息技术协调的步伐稳步前进。2) 需要掌握设计和规划的主要特点, 并且沿着土地利用管理这条主线, 对管理流程进行逐步优化。在优化管理方案时, 需要综合考虑可靠性、开放性、安全性、先进性和保密性等基本原则。3)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开放性, 才能够保证各级系统之间取得联系, 同时也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对于各级管理系统而言, 主要能够操作的信息是限于本地的数据, 然后可以通过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网络来上传数据, 实现各地的土地信息资源的共享。此外, 还需要分别设定各级土地管理系统的管理和使用权限进行设定, 只有经过上级部门的批准才可以对信息进行更改, 否则无权更改任何信息。

二、土地管理信息化的构建方案

(一) 系统的规划设计

为了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 并且实现信息化管理, 必须事先制定宏观目标, 然后逐渐形成细致的设计路线, 并且根据这条路线逐项展开细节工作。系统具备明显的整体性和协调一致性, 主要表现在目标的一致性和设计原则的统一性上。对于整个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而言, 需要由很多分工不同、功能各异的模块所组成, 而且各个模块互相配合,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共同构建一个工作效率高、管理水平高的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将信息化管理模式引进入土地资源管理中, 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管理水平, 最终实现有关土地管理数据的资源共享,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界。必须确立合理的信息化方案, 来配合该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良好性能的发挥, 大幅度提高对于资源的利用率。

(二) 系统的功能设置

1) 数据采集:把有关土地管理的所有内容一起输入数据库中, 而且保证数据可以以常用格式无障碍输出。2) 信息管理:对有关的图形、文字以及图表都进行集成管理, 便于对信息进行快速检索与运用, 为业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3) 数据刷新:通过多种技术的配合, 使土地管理系统能够及时更新土地信息, 使信息的时效性得到保障。4) 辅助决策:借助于综合分析以及变化的相关模型, 可以得到更加准确可靠的信息, 供决策者参考和使用, 确保其决策的科学性。5) 信息共享:基于局域网、广域网以及互联网的密切合作, 实现土地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 保障不同的部门或者行业都可以获得良好的信息服务。6) 办公自动化:逐渐实现联网办公自动化, 并且对业务工作进行监督, 确保各部门能够获得较高的工作效率, 并且工作模式越来越规范, 保障其工作具备明显的公正性。

(三) 系统建设的关键

1) 整理并且不断完善有关土地管理的业务流程, 增强彼此之间的衔接性与关联性, 并且获取协调性更高的数据信息, 最终构建完整的信息系统, 为更好地完成工程奠定信息基础。在进行系统建设的工程中, 难免会遇到各自为政的问题, 因此必须适时梳理业务, 实现信息之间的良好衔接, 并且适时进行信息更新。2) 加强对于“3S”技术的利用, 对信息系统的各功能模块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 始终确保其时效性。a.加强对于规划编制功能的开发。如果做好了规划编制工作, 就可以很好地保障规划工作的权威性, 而且有助于降低后期监管工作的难度。通过加强对于“3S”技术的合理利用, 可以实现对于规划编制功能的深层次开发, 其作用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可以表现得更加突出。如果将GIS技术运用于方案拟定过程中, 就可以有效提高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b.做好数据库整体设计的规划工作, 加强对于功能软件的开发力度。充分考虑到规划管理过程中的现实需求, 对数据库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 并且将信息录入系统之中, 这样就可以构建完善而可靠的信息系统。通过对ARGIS的充分利用, 还可以获得实用性较高的用于审查成果的软件, 这样就可以对数据库成果的一致性进行审查, 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c.在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 不断加强对于“3S”技术的利用。通过对规划图、实施图以及违反用地图的叠加, 可以拓展新增用地空间, 为获取合理性高、可行性强的方案以及选取适当的用地地址提高可能。

(四) 信息化网络安全的管理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 信息网络技术日渐成熟, 这就共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繁荣以及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 我们依然不能忽视信息技术中所潜在的安全问题, 而且这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信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国家、社会乃至经济的安全息息相关, 同时与个人安全紧密相连。因此, 在土地信息管理的规划方案中, 必须突出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地位与重要意义。

三、结语

通过构建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 有助于打造一个科学管理平台, 推动土地建设的繁荣发展, 而且该系统也可以为国土资源的合理规划提供信息参考。对于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而言, 正在向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而且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宏伟目标。同时,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必然会推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曹玉香.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实现研究[J].山西建筑, 2012.

[2]冯亚飞, 赵俊三, 周红云.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J].地矿测绘, 2013.

土地信息系统(小) 篇3

关键词:GPS技术;土地测绘;土地管理;应用分析

所谓GPS技术就是全球定位系统,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实时性。主要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相应卫星能够对事物进行准确定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积极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GPS技术的不断应用与发展,实现了土地测量的准确性以及土地管理合理性。通常来说,GPS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灵活性,对于数据的运算也具有一定的效率,因此,它才能被廣泛应用到土地测绘中工程中。

一、GPS技术的概述

1.GPS技术的概念

[1]GPS技术指的是全球定位系统,通过卫星实现了对事物的全球定位,因此,被称为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测量出定位以及被测量对象的空间距离,然后,通过卫星定位系统进行数据接收,并且确定被测物体的具体位置,不仅有效的提高了测量工作的效率,还保证了数据的精准性。一般来说,GPS系统主要包括了空间部分、相关用户设备、地面控制系统等;GPS技术就是通过卫星将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了对物体的全球定位。

2.GSP技术的和主要特征

GPS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多鲜明特征,例如:良好的准确率、较高的工作效率、便于操作等。一般说,在定位过程中,GPS系统具有良好的精确度,同时,工作效率也高;例如:通过GPS系统对50km以内的物体进行定位时,大概需要30分钟左右,如果采用的时动态测量的方式,大概只需要5分钟张左右,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只需要把保证相关设备天线露天,通过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测量成本。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应用,GPS系统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就目前来看,已经逐步形成了数字化、自动化等,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GPS系统在土地测绘中合理应用

1.地籍控制测量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尤其是GPS系统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土地测绘的准确性。[2]目前看来,GPS系统已经成为我国土地测绘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来说,传统的土地测绘技术在进行地籍控制时,需要保证两者之间相关视线的畅通,这样不仅增加了测绘难度,还增加了测绘成本,另外,传统测绘工作的效率低下,对于测量的质量也不能保证。在一些地形较为复杂的场地进行测绘时,有可能会出现是视线不通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量的质量。GPS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并且还能保证测量的质量,主要是因为GPS系统在测量过程中不需要视线的畅通,不仅有效缓解了这一问题,还节省测量成本。

2.地籍控制的精密度

在实际施工中,通过对于所测区域进行全方位控制,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据、图像的采集。所谓的精密度指的是在实际测量中的各个网点的精度以及密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测量的结果。在实际的测量中,要积极进行相关措施的优化,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可靠性,同时还要保证测量成本费用最小,只有这样展现出GPS系统的强大。

3.地籍细部测量的应用

地籍细部的测量是整个测量工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实际的测量中要保证其准确性,通常来说,传统的测量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严重影响了地籍细部测量的精确性。在GPS系统应用中,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测量的精准性。

4.土地界线的测量

在土地应用过程中,积极进行土地界线的划分具有重要要意义,能够实现土地利用合理化。[3]在实际施工中,需要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其还要做好相应的工作,例如:土地征用、转让、规划以及土地的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土地勘察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仪器的测量范围小、准确度低并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土地勘察准确性,还增加了工作量;随着GPS技术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不仅有效保证了测绘质量,还推动了我国土地勘察的发展。

三、GPS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1.GPS技术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

在实际的土地变更中,GPS技术的应用能够准确的进行相关信息的获取,并且,快速的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结果,这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遥感技术在土地变更中的缺点。有效保证土地变更的应用。

2.GPS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就目前来看,我国土地利用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4]一般来说,在进行土地整理中都会按照相关的比例尺将其在纸上进行绘画,在绘画中所采用的比例尺为1:10000、1:5000或者1:2000等,这样能够保证它能精确到厘米。

3.GP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在土地管理过程中,除了上述所说的,在动态监测中通过GPS系统实现了对于土地进行考察,对于一些违法用地能够积极进行管理,有效的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四、总结

综上所述,GPS在土地测绘以及土地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土地的利用率。GPS技术主要应用在地籍测量以及相关的地界划分中,并且有效的减少了施工成本;另一方面,GPS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它能够保证测量的结果的准确性,还能保证土地管理的合理性,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测量准确性,例如:信号容易受到干扰等。因此,只有不断加强研究,积极克服这个问题,才能保证GPS更好服务于大众。

参考文献:

[1]邹德全.土地测绘中GPS技术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3,(24):93-94.

[2]黄继生.GPS 技术在土地面积测绘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4,(08):45.

[3]崔鹏.土地测绘中GPS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4):17.

[4]时荣.GPS 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8):251-252.

土地信息系统(小) 篇4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1.概述

我们针对当前国土行业信息化特点,以全国试点项目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实施为基础,提供地、市、县级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实现计算机辅助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包括规划编制、规划出图打印、规划成果管理和规划实施等。系统基于工作流及Internet环境Web技术的集成和C/S模式下地图处理的办公服务,旨在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的有效管理,提高机关办公效率,实现办公自动化。

2.体系结构

2.1 技术架构设计

随着WEB技术的成熟,网络带宽的不断增加,采用Browse/Server网络结构建立GIS信息系统完全成为可能。采用这种胖服务器,瘦客户端的运行模式,主要的命令执行、数据计算都在服务器完成,应用程序在服务器安装,客户机不用安装应用程序,所有日常办公操作可通过免费的浏览器来完成。

采用这种B/S结构,大大的减轻了系统管理员的工作量。另外,C/S方式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与B/S方式相比对图形数据具有很强的编辑处理能力,对空间数据的存储效率较高。B/S方式和C/S方式各有优缺点,可以互补。因此将规划编工作中各种图形、图象、文档、等案卷的各种信息自动处理;而规划实施管理属性数据编辑、浏览的和空间数据浏览为主的模块采用先进的三层B/S结构,以方便用户用户操作。

所以,本系统采取以Browse/Server为主,Client/Server为辅的技术架构模式。(如果用户需要,也可提供纯粹的单机系统)

2.2 系统软件平台架构

系统分为三大个部分功能:规划辅助编制系统、规划实施管理子系统、系统辅助子系统,其中规划辅助编制系统为Client/Server结构,规划实施管理子系统和系统辅助子系统为Browse/Server结构,地图有关应用采用WEBGIS

方式实现。

整个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可为数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现层三层架构,其中在业务和数据库之间为系统平台,主要处理系统数据和业务之间的基础工作系统采用组件式GIS软件、COM技术和空间数据库技术,采用三层模型,使系统同时运用Browse/Server结构和Client/Server结构,真正实现图文一体化管理。(系统总体结构图)

3.技术实现

3.1 系统特色

3.1.1.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工作流技术是使处理过程自动化,实现过程中各参与者(人或者应用)之间的协调功能,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工作流是根据一组定义的顺序规则,使文档、信息或者任务在参与者之间传递,实现商业过程部分或者全部自动化。

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过程中,整个审批业务过程包括从立项到审批通过,是一个由多部门协同操作共同完成的过程。引入工作流技术,在对土地利用规划业务流程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办公效率,满足当前机构调整引起的业务变更和业务流程调整的需要,有利于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3.1.2.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相比传统的面向过程的方法能更容易地分析业务对

象,并做出准确而形象的设计。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利用各种CASE工具实践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

3.1.3.真正意义上的三层架构

采用微软的.Net技术和SDE搭建真正的三层架构。数据服务层采用大型数据库SQLServer构建;应用表现层包括浏览器和客户端应用程序。

3.1.4.海量数据图、属一体化管理思路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特点,存储和管理海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是最基本的要求。主要采用SQLSERVER大型数据库和MAPGIS公司SDE空间引擎来实现海量存储;同时在软件中融入核心的业务管理思想,保证图形和属性的一体化管理。

3.1.5.采用B/S结构和C/S结构的相结合的体系结构

将规划编工作中各种图形、图象、文档、等案卷的各种信息自动处理采用C/S方式实现,而规划实施管理属性数据编辑、浏览的和空间数据浏览为主的模块采用先进的三层B/S结构,以方便用户用户操作。

3.1.6.功能强大、实用,可维护性、可移植性高

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在功能设置上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保持各模块之间良好的独立性。所有操作界面遵循现有操作界面规范,C/S结构的遵循Windows应用程序的规范。B/S结构的遵循Web界面的开发标准,以减少用户的学习时间和缩短用户的适应过程。

4.模块功能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集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管理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图文一体化规划辅助编制、规划实施管理、数据交换、系统辅助功能模块等。系统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系统功能结构图)

4.1 规划辅助编制管理

4.1.1 规划辅助编制

采用先进的GIS技术和海量数据库技术实现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题规划、专项规划、计算机规划图形编制,建立规划审批材料和有关说明材料的管理和成果输出。其中包括的各种规划和对乡镇的规划进行辅助编制。

4.1.2 规划调整和规划修编管理

采用先进的GIS技术和海量数据库技术实现按照法律程序对以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题规划、专项规划进行局部图形调整和修改包括对规划指标、用地布局等;建立规划审批材料和有关说明材料的管理和成果输出;同时包括历史纪录的管理、历史记录的查询、与现状的比较等。

4.1.3 查询分析管理

主要实现以属性方式或图形化拉框、拉圆、多边形、折线等方式实现对基础地理要素、基期信息和规划地理要素进行查询,以辅助规划编制、规划调整和规划修编。

4.1.4 规划成果管理

规划成果管理是指对经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成果或规划修编、规划调整的成果及在规划实施中形成的相关规划的图件成果和文档成果进行查询检索、浏览与输出等,其中包括县级规划成果和乡级规划成果。

4.2 规划实施管理功能

用地计划编制、用地计划管理、耕地保护、其他实施管理不是流程性业务,为独立功能点类型的业务;申报资金型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规划审查、占补平衡型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规划审查、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建设项目用地报批是流程性业务,在各个流程的页面中完成相应的功能即可。

4.2.1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主要实现根据《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方法》的规定,辅助编制土地利用计划建议,同时可以实现上级部门下达的计划指标(包括追加计划指标),辅助拟定土地利用计划实施。系统自动进行指标统计、核算计划执行情况,计算上节余指标,还可以输出台帐。

4.2.2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

实现单独选址和城镇分批次建设用地项目的受理、踏看登记、立项、预审报告书编制和台帐管理、自动生成预审登记卡。

4.2.3 建设项目用地报批

完成以下工作,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审查意见、规划调整布局及面积是否合理、规划调整布局及面积说明、是否列入本计划、是否可以追加、计划核销。

4.2.4 其它规划审查

实现对其他部门的审查项目进行管理,包括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书管理和审查意见的记录。

4.2.5 耕地开垦费管理

实现对耕地开垦费管理包括开垦费征收标准管理录入与查询和开垦费征收台帐记录的管理。

4.2.6 开发整理复垦审查

乡镇国土所向局呈报申请立项报告(即项目申请书),局应对申请书进行登记审查处理的工作流程。

4.2.7 专题分析与查询统计功能

实现计划执行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土地利用情况分析同时可以对规划实施业务进行查询和统计并可以输出报表。

4.2.8 红线图绘制管理

主要实现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绘制审批项目的红线图,并可以进行打印输出,同时还可以有关地理要素进行空间查询分析。以便于项目审批、决策支持提供更完备的信息。

4.2.9 空间数据交换模块

实现系统能够对符合《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所规定格式的<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数据vct或txt格式进行导入,同对数据进行格式检核和逻辑检核,记录有关数据质量情况。同时还可以把系统中指定数据进行导出,并以《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所规定格式的<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进行vct或txt格式保存。

4.2.10 系统辅助功能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含用户与权限管理和日志管理两大功能。

用户管理包括用户的属性输入、用户角色的输入和修改、用户对应的系统、用户的权限设置等。

日志管理主要实现对用户名对系统的操作模块名称、访问时间和所作操作等情况进行记录,以便追踪系统操作的记录。

4.2.11 业务工作流程管理

实现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业务的流程定义、流程修改和流程删除。

4.2.12 基础数据维护

对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定义的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数据进行维护。

4.2.13 业务台帐管理

此模块用于生成所有业务台帐。

土地信息系统(小) 篇5

基于客户服务器体系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模型研究

笔者基于从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经验,以基于客户/服务器体系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模型构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模型构建的基础及方法,文中笔者首先探讨了土地管理的意义、任务和内容,而后分析了土地信息及其载体的形式,最后笔者给出了具体的构建方法和模型图.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后的理论升华,具备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可操作性,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 者:邓薇  作者单位:西安勘察测绘院,陕西西安,710054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6) 分类号:P2 关键词:客户/服务器   土地管理   信息系统模型   土地信息  

土地工程与土地信息化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土地工程;土地信息化

土地工程是指土地开发使用、整改治理、保护管理的各种工程的总称。土地是人们生存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但是由于部分土地长期被荒废,群众使用、规划不合理,导致土地营养流失,出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一旦土地流失严重,人们的食物就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给粮食安全带来风险,也给人类发展造成影响。针对如此重要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寻求更好的处理模式,想让土地能持续使用,所以“土地工程”这一行业诞生了,在加强土地问题探讨的同时,多多培养土地工程的相关人才,使用最合理的模式和技术使土地变得更好。

1.土地工程

1.1土地工程的关键使命

1.1.1在元、明、清时代大量进行开荒,当时被称为治地,但因为土地利用不合理,导致水土流失,湖水大面积缩小。自中国成立以来,进行了多次综合性的土地勘察和规划工作,整治土地时发生的问题和尚未解决的矛盾,经过探讨商量将其总结后,提出了“土地工程”这一观念,和其他工程的单一措施不同之处在于其综合性和整体性,必须将土地资源的相关要素,合理的利用和整改、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合成一个整体,综合的展开整治,主要从保护土地、治理土地、改良土地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土地的综合能力,才能使土地得到有效的治理。1.1.2其次,土地工程的关键使命并不局限于提高土地使用的合理性,达到增强生产的目的,还包含整治土地的综合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做好防范措施,如果能做到“土地再生”就更好。就目前来说,土地的生产能力决定的不止是大面积农业种植的产出,也决定了该土地在使用时所带来的利益多少,其中包含农业、科技、工业、服务、居住、生活基本设备等土地。所以,推动土地工程整改的实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保护并加强土地的质量、研究“土地再生”的相关方式等,是土地工程的关键任务。

1.2土地工程的探讨宗旨和意义

1.2.1根据土地工程的关键使命和目前土地的使用情况,土地工程的探讨宗旨,大概将其概括为5种典范:1、探讨土地资源发展及使用法则的理论基础;2、土地工程的能力及规划典范建造的理论与方式;3、探讨怎样使用工程技能,将土地和人类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将人地关系合理的处理;4、沙漠化土地的建设和土地再生构造的理论方式及相关手段;5、探讨土地工程相关系统的构造与使用。1.2.2土地工程能够增加土地资源、将人地问题解决、合理科学使用土地的相关手段,为土地的质量带来保障,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工程;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镇规划进程,是构造新型农业社会的有利手段;是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有效方式,也为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提供有力保障;是促进工农关系的发展,保证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力,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份力量。

2.土地信息化

2.1在信息时代,21世纪有三大资源,其中就包含信息资源,掌控信息就能了解更多。土地信息链接了我国人类和土地使用变迁的主要进程。加强土地信息化的探究,使土地工程以更科学、更现代的数据进行项目建设。2.2土地信息化的来源,信息化是指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扬和使用信息资源、推进信息沟通和知识的分享、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进经济发展变动的主要过程。信息化是全球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经济社会变迁的核心所在。全面推行信息技术,是我国现代社会的战略性指标,也是发展小康社会的必然措施,创造新兴国家的关键手段。2.3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土地信息化也得到良好的发展凭借土地信息平台,以计算机为中枢,详细查看土地资源、土地普查、规划、方案及相关图像、地形勘察、控制网点和土地资源的特征、空间分布等相关数据信息为信息的主要来源,获得主要的土地资源信息,录入储存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是输出与应用。2.4土地信息化的发展。土地信息主要包含以下几类:环境情况、基础设备情况、地理情况、社会经济情况。我国土地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创办相对较晚,但发展较快。在80年代初,我国黄土高原的地理信息平台开始运行,32年前我国土地管理局正式成立后,物体信息平台就被运用为土地技术和科学的核心发展规划。90年代中期时,我国土地信息平台由项目转换为管理,23年前,我国土地信息平台开展了相关展示成果的会议,总共40个,说明我国土地信息平台在短短时间内发展迅速。自90年代初开始,大部分土地管理部门开始在土地信息平台上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物力资源。土地信息化已涵盖了很多土地资源和相关资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土地信息化的发展也随着共同进步,为土地资源管理现代化带来保障。

3.土地工程和土地信息化的改革和发展宗旨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崭新的不可思议的发展模式将改变传统产业,在信息时代,很多数据已在各个领域揭起改变的风潮,成为高科技时代不可或缺的东西。土地工程建设提出了“土地有机重建”核心观念,并利用数据技能,建造全面的土地工程大数据系统,成为了我国土地资源领域和信息领域的引领先锋。该系统将各方面数据项结合,模拟相关应用及项目关键目标和分析的应用平台,其主要数据库有土壤、天气、环境、水利、土地使用等各个数据格式和类型,其主要是通过科学、大量的数据信息帮助土地工程项目的推行和发展。自日本1949年定制土地改良法后,土地工程政治工作开始被世界所重视,土地工程是以生态平衡为目的,根据经济社会和生产需求,因地制宜的将工程手段和生物手段有机的结合,合理的开发和使用土地资源,以达到提高土地资源了和生产率的目的,有效防止土地被污染和破坏,使土地进行良性循环,达到生态平衡。有机土壤改造是现代信息化土地管理的重要目标,主要是通过应用位移、分散、重建技术,为土地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信息化技术管理能够保证在进行土地重建时获得第一手的先进资料,并通过信息化沟通模式探讨土地生态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有机土壤改造信息化管理的效果。

总结

对于现代土地工程,信息化和土地开发管理来说,其工程建设和信息化管理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土地矛盾较为明显,在进行土地工程建设管理时,其难度也会不断增高。所以,土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做好土地工程信息化管理,是保证土地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进行土地工程建设时,应当以土地信息化发展作为主要的管理基础,才能保证现代土地工程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共商土地工程科技与创新推动全球土地信息化发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

[2]毛忠安,马卫鹏.土地工程大数据概念、特征及在土地工程领域的应用[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6

[3]张海欧,韩霁昌,王欢元,童伟,赵宣.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及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5

[4]齐瑞俊.内蒙古自治区土地“一张图”信息化工程研究与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5]胡辉.“金土工程”的前夜土地勘测规划院如何服务和推动各地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A].中国土地学会.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土地学会,2006

土地信息系统(小) 篇7

土地管理[1]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 各级人民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 为维护土地所有制, 调整土地关系, 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其本质是对土地的行政管理。土地管理的对象是指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活动中的社会公共事务。这些社会化公共事务的自然载体是土地, 社会载体是从事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和个人。

土地管理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伴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日益突现, 人地矛盾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人地矛盾不仅表现在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对土地需求矛盾上, 也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对土地需求矛盾上。这些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土地管理来协调。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必须依赖土地的科学管理。因此, 土地管理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对于人多地少问题严重的中国而言, 实行最为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节约集约用地, 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 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

1 ComGIS的优势与土地管理信息的要求

1.1 土地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国土大面积调查工作的全面展开和城镇地籍管理工作得以日趋细化, 各种野外调查数据, 不同比例尺图件资料急剧增加。特别是城市建设的空前发展以及土地有偿使用法规的实施。使得地籍变更日益频繁、地籍信息量也越来越大, 对城镇地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如此数量巨大、来源多样、变更频繁的信息, 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愈来愈不能满足现代化土地管理的需要。此外, 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 迫切要求各级国土部门为国家提供准确的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现状等信息。因此, 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 建立科学的土地管理体系, 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进行土地规划、整治、开发利用、税收等提供有关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势在必行[2]。

1.2 GIS与ComGIS

地理信息系统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 是一种特定而又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 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 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管理、区域规划、国土监测和辅助决策等领域, 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照应用特点, 可把G I S分为应用型GIS和工具型GIS。应用型GIS是指在工具型GIS的基础上, 经过二次开发, 建成满足专门用户解决一类或多类实际问题的地理信息系统。它具有特定的用户和应用目的, 具有为满足用户专门需要而开发的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库和应用模型, 它继承工具型GIS开发平台提供的大部分功能和软件, 以及具有专门开发的用户应用界面。

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 (Components GIS, 以下简称ComGIS) 是面向对象技术和组件式软件技术在GIS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是适应软件组件化潮流的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所谓C o m G I S, 是指基于组件对象平台, 以一组具有某种标准通信接口的、允许跨语言应用的组件提供的GIS, 这种组件称为GIS组件。GIS组件之间以及GIS组件与其他组件之间可以通过标准的通信接口实现交互。ComGIS不依赖于某一种开发语言, 而是嵌入通用的开发环境 (如Visual Basic、Visual C++、PowerBuilder、Delphi等) 中实现GIS功能, 开发GIS应用系统。在同MIS (管理信息系统) 、AO (办公自动化) 耦合、Internet应用、降低开发成本和使用复杂性等方面, 具有明显优势[3,4]。

1.3 ComGIS开发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潜力

土地管理的特色是对土地空间特性的管理。土地空间特性, 包括土地的地理位置、相邻关系。土地的这种空间特性, 为地理信息系统 (G I S) 的应用提供广阔的天地。GIS最初的应用领域, 就是建立与土地管理、土地规划相关 (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数据库等有关系统的管理和规划等) 的土地信息系统 (L I S) 。因此, G I S是进行土地管理, 建立土地信息系统的最佳平台。

利用GIS开发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能够充分发挥GIS在土地管理上的优势, 所开发的系统属于应用型GIS。应用型GIS的开发有三种方式, 目前最主流的方式是利用ComGIS进行开发。土地管理中的与空间信息相关的制图与空间分析等管理功能直接调用ComGIS本身的功能得以实现, 其他管理功能则通过开发环境进行开发得以实现, 这样能够有效地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

2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从本质上来讲, 建立土地管理信息就是用现代化的技术来获取、分析、处理、管理和利用土地信息, 就是要依靠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科学理论及数学模型的应用, 对土地信息进行管理, 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土地信息查询服务和高效的管理、决策技术支持, 为土地使用者提供快捷、全面的服务。在利用ComGIS进行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时应充分发挥ComGIS的优势, 满足系统使用者的要求, 既考虑当前的可行性、又考虑今后升级的可能性[5,6], 故在开发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以人为本原则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直接面对各层次用户, 用户的计算机水平有高有低, 受培训的程度存在差别。系统设计时应考虑这一因素的制约, 为所有潜在的系统使用者简易使用系统着想。通过简单、友好的界面和方便、通俗易懂的帮助系统, 使使用者通过界面就能知道所操作的内容, 且易于掌握、便于使用。这样能够更好地为各层次的用户服务, 便于推广应用, 实现使用信息系统提高效率的要求。

从土地管理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能满足日常管理、成果管理、规划实施的要求, 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针对性, 符合土地管理工作人员的习惯。系统应针对不同的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 对数据具有安全保护能力。系统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应准确可靠, 系统本身应具有容错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2.2 标准化原则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各项信息的采集编码、各类信息的分类编码、各类土地管理信息的图层划分要符合《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城市地籍数据库标准》《县 (市) 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等国家和行业标准, 以确保系统与其他办公系统、电子政务系统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高效地完成业务协作。

2.3 兼容性原则

系统数据应具有可交换性, 选择标准的数据格式和设计合适的数据格式交换, 能够实现与不同的GIS、CAD及各类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共享, 以便充分利用以系统设计之前已经存在的大量土地管理信息的平滑过渡, 节省系统开发和运行前系统过渡的成本。

2.4 可扩充性原则

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 一般以开发以土地登记为核心的地籍信息系统和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核心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为切入点, 随着对已有土地管理信息的整理、管理改革对信息系统提出新的要求等, 必然要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要有新的应用。故在利用ComGIS开发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 应注意到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 能够方便地将新的应用纳入本系统中, 能够很容易地继续开发与其他软硬件系统的接口, 在系统容量上具有较好的可扩充性等。

3 小结

应用C o m G I S开发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能够直观、高效地辅助土地管理, 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一般原则, 同时要满足土地资源管理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这样才能开发出易用、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 满足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管理对于信息处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林增杰, 严星.土地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2]孙在宏.土地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李文实, 黄民生.基于ComGIS的泉州文化旅游资源信息系统设计[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 24 (6) :72-76.

[4]李文实.基于VB+MO的县域旅游信息系统开发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6, (24) :202-204.

[5]李文实.基于GIS的福建沿海地区城镇体系规划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04.

土地信息系统(小) 篇8

【关键词】GIS技术;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应用

前言: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本身作为集数据管理与提取、图件制作、资料的使用与归类等于一体的系统,若单纯依靠传统手工方式的规划手段很难与现代化的土地利用规划要求相适应。尤其该系统所涉及的范围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如何使规划效率提高,并保证规划实现规范化与科学化,需充分发挥GIS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系统趋于完善。因此对设计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中GIS技术的应用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基本概述

作为土地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为满足社会需要以及政府管理为基础,通过规划管理成果为管理部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其在现阶段应用的任务主要体现在根据统一标准与实际需要进行土地规划数据库的构建,使所采集的数据能够存储其中以便于日后的查询与处理工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以及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持。而设计过程中需满足一定的要求,即:系统应将包含规划内容、土地项目审查与规划成果管理等内容的日常业务进行覆盖;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应满足共享要求;系统设计中的数据接口可方便相关部门利用其中数据;信息系统应具备基本的计算与图件制作功能。若从软件工程角度,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在建设时应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可归纳为准备与立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与测试、验收以及维护等[1]。

二、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设计中GIS技术的应用

(一)从语言与平台开发角度

GIS应用于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进行语言的开发需综合考虑系统内存要求、CPU资源利用率、软件运行以及程序的可移植与维持特征。为使GIS技术应用效果得以提高可选择MapGIS组件中如Delphi、Visual C++、C++Builder以及Visual Basic等可视化开发语言。其中常用的语言多选择Delphi以及Visual Basic等。而在平台开发方面,由于国外GIS平台较为成熟,但需要较多的使用与维护成本。所以可根据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国内现阶段常用的MapGIS平台,其在图形输入操作、地图编制以及分析与查询功能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二)数据库管理软件与硬件配置设计

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GIS技术的应用主要考虑的为数据库与DBMS,通常选用的数据库软件主要为Oracle与SQL Sever等,但比较而言,Oracle从数据管理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并能够与MapGIS配合使用,所以设计中的数据库软件主要以Oracle为主。而在硬件配置方面,GIS技术的运用要求硬件设备需以系统运行特征与运行环境为根据,对系统硬件的性能、兼容性、协同性等进行充分考虑[2]。

(三)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模块设计中GIS技术的应用

1、数据库模块

系统中的数据库模块中需将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基础信息、专业模型等相关数据囊括其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数据库表结构,表中应对基础地理信息、土地用途、土地利用活动、环境要素与重点建设项目做出说明。在建立数据库过程中首先进行数据的原始处理。具体体现在以大地坐标为标准进行数据空间坐标体系的转换,通过GIS投影使数据层以统一投影方式呈现,并利用遥感影像将数据进行矢量处理,最后使数据层边界保持统一。其次,处理栅格数据。此时的处理工作也需利用矢量化的方式。

2、查询模块

作为GIS基本功能,系统中的空间查询主要体现为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具体查询。在程序设计过程中主要以MapGIS作为基本平台,使空间数据中,通过选择目标对象便可了解其相关属性。而查询模块中利用查找、以SOL为基础的查询以及扩展查询也能够实现空间数据在属性数据中的查找。

3、土地利用现状以及适宜性相关模块

关于土地利用现状模块的设计主要根据GIS技术对土地资源变化规律、实际利用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等使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以正确分析。该模块中具体体现在对土地利用程度、集约经营状况以及利用效果评价三方面构成。而适宜性模块中,主要针对土地利用的现状、结构布局、可利用潜力以及未来规划方向等做出分析,而且将影响土地适宜性的因素如地址结构或环境因素考虑其中。

4、土地需求与结构布局优化模块

土地需求模块的设计重要将区域中人口发展情况做出预计,并分析土地需求量的变化趋势。其中在人口预测方面,该系统中可提供人口的自然增长模型、双线性增长模型以及劳动平衡模型三方面。而土地需求模块则将具体的用地内容如农业、林业、渔业以及工程建设用地等进行预测。另外,在结构布局优化模块中,传统规划方式涉及的数据存在较大的误差,而且在改动图形过程中将影响整体规划布局,对此利用GIS技术可使土体利用从空间布局方面进行优化。

5、规划管理模块

信息系统在利用GIS技术的基础上,使规划管理模块中将具体的规划图件成果、规划实施的监测、项目规划审查、用地预审以及年度计划管理等相关内容囊括其中,使实际土体利用规划过程中具有可供参考的依据[3]。

结论

土地利用規划信息系统设计中GIS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必然趋势。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需正视系统设计的目标与任务,利用GIS技术在数据模块、查询模块、土地利用现状以及适宜性相关模块、土地需求与结构布局优化模块以及规划管理模块等方面进行完善,以此使信息系统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实现科学化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陶文星.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2]李笠.昆明市、县、乡三级一体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京大学,2011.

上一篇: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下一篇:《文化苦旅》课外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