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分析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黄土地分析(通用8篇)

黄土地分析 篇1

背景:位于天津市蓟县的八仙山自然保护区,原名“八仙桌子”。相传铁拐李等八位神仙遨游东海经过此地,被这里云山雾罩的奇峰、峡谷、幽林、秀水所吸引,便降下祥云,在一块二米见方的巨石旁野餐小憩,后来人们把这块巨石称为“八仙桌子”。1995年11月,国务院颁发国函(1995)108号文件,批准建立天津市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景区匮乏的那个年代,这便是天津旅游界的一件大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1996年6月1日,天津蓟县“八仙山”旅游风景区正式剪彩对社会开放。在当时,就一个旅游风景区开业典礼来说,无论是从活动的规格还是规模上,“八仙山”旅游风景区的开业都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这对一个旅游企业来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内容:开业当天,宽阔的广场上显得人流稀稀拉拉,开业典礼的场面遭遇始料不及的尴尬。各方嘉宾扫兴地议论纷纷,新闻记者的镜头更是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场面和画面,蓟县旅游局和主办方的领导更是无言以对、心急如焚!

突然,奇迹出现了!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由二十七辆大型旅游巴士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出现在了领导、嘉宾及众多新闻媒体面前,其场面和气势之大让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一振。车门打开了,一千三百多名游客兴奋的涌下车,现场顿时成为了一片“黄色”(黄色帽子、黄色旗子)的海洋,新闻媒体沸腾了!各级领导震惊了!每一个人的心理都与刚才略有颓唐的心境形成了巨大的变化逆差。纷纷打听是哪家旅行社这么有实力,组来了这么多“天兵救驾”的团队,解救了当时难堪的局面。而在人海、旗海上都分明清晰地写着“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九个大字。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经营史上的第一个“谜”就这样创造了!

当天的“八仙山”开业典礼非常成功,一千三百多名游客共同见证了八仙山景区的开业,其社会效益和影响得到了各界人士的一致认可和好评。而当天的主角就是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刚刚成立不足百天的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此次活动不但给天津市八仙山自然保护区开业造声势助了一臂之力,而且也成功地完成了“黄土地”旅行社在旅游行业内的形象定位。就像王祖淦先生在活动策划之初对员工所讲:“我们就是要把‘八仙山’的开业,变成‘黄土地’的开业。我们不但不需要花钱,而且肯定还会赚钱!”

一时间,几乎所有参加活动的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等都争相报道天津市黄土

地旅行社,所有旅游界的业内人士在交口称赞之余也开始认可“黄土地”的实力。所有参加活动的游客在此后的日子里,也都把黄土地旅行社经常挂在嘴边。时至今日,已十年过去了,谈起当年的八仙山开业典礼,人们依然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由黄土地旅行社创造的奇迹。“借八仙山开业塑造形象”的项目策划,使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在最困难的初创时期,成功差异化地在市场上予以定位,扭转了初创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追随前者的劣势,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从此,确定了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在天津市旅行社业中独树一帜的实力形象。

效益评价:“借八仙山开业塑造形象”,该策划的主要目的就是借景区开业时的各方面有利条件,来造自己新建企业之势。何以为“势”?“势”可以说是质与量的完美统一。首先,在“量”上要解决的就是团队规模和气势问题。其次,在“质”上要想方设法地给所有在场的人造成一种强烈的震撼力和冲击力,才能达到留下难忘的回忆的目的;还要使参团的游客产生一种被尊重和荣誉感,才能对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产生信任和忠诚度,从而才能塑造出“黄土地”的企业形象。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成功地实现了企业的形象定位。

成功因素:

(一)、借水行舟,一叶扁舟乘风破浪。

1、巧借“八仙山”事件营销。“八仙山”策划的主要目的是借天津市蓟县的八仙山风景区开业庆典,来定位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的实力形象。之所以可以成功,是因为“八仙山”作为新景区也同样需要树立形象,两家有利益的交汇点,可以相互借鉴。1996年,天津市的旅游景区资源还不是很多,新景区开业对于旅游界来说也算是大事,因此天津市旅游局大力支持新景区的开发和建设。所以“八仙山”可以很容易的请来国家和市级的有关领导和业内人士以及新闻媒体为其开业造势。能够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新闻媒体的有利宣传是每一个企业所共同期望的。

2、巧借媒体实现超越广告的传播

新闻是大众媒体的产品,读者(对企业来说,是潜在消费者)是这种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当时,新成立的“黄土地”一是不可能投入大量地广告去炒作,二是广告往往是经理人没有了办法才采用的招徕手段。王祖淦先生深谙此点,不做任何广告,一定要借媒体新闻的有效渠道来提高社会的影响力和公信度,实现超越广告的传播。典礼仪式原订十点钟准时开始,由于游客稀少,文字记者尚

可尽情发挥,而摄像师却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时大型车队和大批游客的出现,造就了所有人的一份意外惊喜。于是,新闻记者“驿动的心”就自然是会一拥而上。对游客的采访,必然是对“黄土地”的游客,要采访导游,也必然是“黄土地”的导游,拍摄的镜头里面必然都是“黄土地”的旗海和各种标识物,“黄土地”在所有新闻单位面前出尽了风头。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仍成为各大新闻媒体最关注和经常出现的高频词汇。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不断的创新经营,既能使新闻记者有文章可做,又在借新闻记者大做文章。其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不言而喻,实现双丰收。

3、巧借游客的进行口碑宣传开业庆典上,当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的游客从车上走下来时,受到市领导和周围游客的关注、被记者的镜头、麦克风和闪光灯围绕。作为普通游客,能够得到这样贵宾般的礼遇,他们感受到了受人尊重,满足了高层面的心理需求,使记忆产生了长久时效,并坚信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是一家真正有实力的旅行社。这样“黄土地”在游客心目中就树立起了权威性,培养了游客的忠诚度。此后,他们也会自动自发地为旅行社进行口碑宣传,使“黄土地”的能力和优质的服务在社会上一传十、十传百,为“黄土地”今后的市场拓展进行了铺垫。

(二)、卖点买点,营销策略招招攻心营销策划的成功秘诀就在于攻心。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之所以能在十年前组织起一千三百多名全部都是成人组成的混编团队,且参加在当时并不十分具有吸引度的“八仙山”景区开业仪式,而其他旅行社却没能做到,其关键一点是: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采取的营销策略对路,使旅游者对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产生信任感,愿意购买其旅游产品。该项目策划的成功,就在于成功地采取了多种营销手段,并以情感营销和说服教育营销等方式为主地使潜在旅游者产生对于“黄土地”旅行社及其产品的信任和认可。一千三百多名游客无疑使此次策划在规模上上了档次、形成了“势”。

(三)视觉效果的设计起到了强烈冲击作用。VI就是视觉识别,即品牌识别的视觉化,是通过企业形象标志及标志组合向媒体和大众充分展示、传达品牌个性。

虽然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刚刚成立还没有来得急精耕细作地完善,但王祖淦先生在策划设计上就考虑了利用了人们的视觉感应来加深对天津市黄土地旅行

社的印象。不但精心设计了在当时属于很独特的、色彩鲜艳的车牌,而且每名游客都配发了标志清晰的黄色旅游帽,并且制作了六十面比一般旅行社导游旗大一倍的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导游旗,还特制了一面3m×2m特大号的社旗。六十面导游旗分别由每一辆车的导游、司机和单位领队举着,在剪彩的广场上形成了一片黄色的“旗海”,在视觉效果上造成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车队往返蓟县的近八个小时的时间,标有“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字样精心设计制作的车牌,也做了一次超时超值的流动广告。特别是特制的那面特大号的社旗,更是为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作了永久性的宣传。至今,有关“八仙山”风景区开业的图片资料上,每一张都不能不清楚地看到大旗上“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几个醒目的大字。当然,景区多年来所有的招贴画上、宣传折页上及宣传片等推广资料都“捆绑”地把天津市黄土地旅行社一起宣传了出去。

班级:景管一班

姓名:尹川

黄土地分析 篇2

1 饱和黄土本构模型

为了考虑结构性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1]提出的饱和黄土结构性动力本构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路为:以完全重塑饱和黄土的应变硬化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为基础,以同时考虑超孔隙水压力和结构变化影响的初始剪切模量和不排水强度的退化规律来模拟土体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循环弱化特性;引入应力分担率的概念来考察结构性的变化规律,最终构建了考虑结构性影响的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循环过程中任一个拉压过程的加载阶段应力应变关系由下式确定:

σiΝ=3(1+ζΝ)G0pΝeiΝ[1/(1+3(1+ζΝ)G0pΝeiΝ2(1+ζΝ)SuΝ)] (1)

其中弹性变形由虎克定律来确定,并结合上式计算出塑性变形。卸载—再加载视为弹性过程,由下式确定:

其中,ei=23(ε1-ε2)2+(ε2-ε3)2+(ε3-ε1)2为总的应变水平;Δei为应变水平增量;eiN为第N个拉压过程内产生的应变水平;eimax为结构性开始破坏时对应的应变水平值;eiult为土体的破坏应变水平;σi=22(σ1-σ2)2+(σ2-σ3)2+(σ3-σ1)2为应力水平;3G0pN,3GurpN,SuN分别为第N个压缩相的初始剪切模量、卸载模量和不排水强度,由下式确定:

其中,初始剪切模量3G0p,初始卸载模量3Gurp,初始不排水强度Su0分别为:

第N个拉伸相的初始剪切模量3G0tN,卸载模量3GurtN由下式确定:

ζmaxN为第N个拉压过程应力分担率的最大值;ζN为第N个拉压过程中与eiN对应的应力分担率。

p′0为初始有效固结围压;U为动力加载过程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由下式确定:

εp为塑性变形水平,其表达式为:

εp=13i=1,j=13(εip-εjp)2 (11)

其他参数物理意义详见参考文献[1]。基于ABAQUS有限元程序的二次开发平台,对上述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应用Fortran语言进行了开发[2,3]。

2 有限元—无限元耦合模型及参数确定

建立如图1所示的自由场地有限元—无限元计算模型,模型中总的土层厚度为50 m。土体采用上述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各参数取值如下:β=1.0,v=0.45,ϕ=25°,c=13 kPa,cc=0.163 8,cs=0.023 4,K0=1.0,Kp=174.49,np=0.962 6,kurp=1.6,μ=2.0,H=0.925,χ=23.1,t=2.1,Λ0=0.63,ζmax=0.8,eimax=1%,eiult=10%,a=-0.434 3,b=-1,饱和黄土容重γsat=19.6 kN/m3,孔隙比e=1.0,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容重γ=14.7 kN/m3,没有超孔隙水压力的产生,即H=0。在基岩处输入峰值调整后的Koyna水平地震波加速度时程,其峰值为100 gal。加速度时程曲线及相应的傅氏谱图分别如图2,图3所示。

3 地下水位高度变化的影响规律分析

图4为不同地下水位下,各深度处水平加速度放大倍数的变化规律。从图4中可以看出: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各深度处对应的加速度峰值都有所增大。这主要是由于水位降低导致土体有效应力增加,地基刚度因此而增大的缘故。由此可见各深度处的加速度时程受地下水位影响较大。图5为不同深度处水平位移放大倍数随地下水位的变化图,其表明地下水位对各点处水平位移有较大影响。具体表现为: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水平位移逐渐减小。

图6~图9为不同地下水位时,地表水平加速度时程的傅氏谱图。从其变化规律可以看出: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低频成分逐渐被过滤掉,高频成分则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由于地下水位降低,土体中有效应力增大,导致土体的变形刚度增大的缘故。

4 结语

计算分析表明:地下水位深度变化对桩身截面的剪应力分布以及桩身水平加速度的形态没有改变,但对其大小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给定的地质条件和桩基体系,存在一个分界水位,同时也是最佳地下水位高度。在此地下水位下,桩顶截面的剪应力最小;桩顶处水平位移也最小,即桩基体系的动力反应是最小的,因此也是最安全的。本文所得结论对水域周围的桩—土—结构系统的安全评估以及震前水库的最佳水位确定提供了依据。

摘要:通过ABAQUS有限元程序建立了黄土地基的有限元—无限元耦合模型,研究了黄土地区地下水位高度变化对黄土地基动力特性的影响,计算分析表明地下水位深度变化对桩身截面的剪应力分布以及桩身水平加速度的形态没有改变,但对其大小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地下水位高度,超孔隙水压力,黄土地基,有限元—无限元

参考文献

[1]胡伟.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及其在桩—土—结构体系地震动力相互作用中的应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朱向荣,王金昌.ABAQUS软件中部分土模型简介及其应用[J].岩土力学,2004,25(2):144-148.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分析 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分析;AHP;黄山市

一、土地生态安全内涵的界定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比较新,目前很多学者已经对其概念进行了初步界定,但是学术界还没有达成统一观点。高桂芹、韩美,刘勇,郭凤芝等指出,土地生态安全是指特定研究区域内土地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处于一种没有或少受污染威胁的健康、平衡可持续的状态。王楠君等认为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的获取所需土地资源的状态和能力,以保障人类健康和高效生产及高质量生活。毛良祥认为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所处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或少受威胁与破坏的健康、平衡状态。本论文中,作者认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一方面是指土地生态系自身的安全,也就是指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土地资源自然生态子系统处于不受或少受损害或威胁的状态,并且能够保持一个健康的功能和完整的结构以及具有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的恢复能力。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均能够良好发展且具有完整的调控体系以及社会可接受性。

二、黄山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

本文通过借鉴前人张建新、董家华在土地生态安全指标研究方面所取的成果,并结合黄山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非兼容性、普遍性与区域性等原则,从土地资源自然生态安全、土地资源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资源社会生态安全等三个方面选择了20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构建了黄山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三、黄山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一)指标因子原始值的无量纲化

由于不同的评价指标表示不同的含义,为了让这些不同评价指标可以综合起来表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必须对各类评价指标因子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这样可以消除指标因子之间不同单位的差异。本文中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标分为安全正向性指标和安全负向性指标。安全正向指标代表指标原始数值越大系统越安全,安全负向性代表指标原始数值越小系统越安全。

(二)指标因子权重的确定

本论文中拟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Sattv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型多目标决策方法。

(三)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值的计算模型

本文拟采用指数加法模型计算土地资源综合生态安全系数值。指数加法模型比较简单易懂,在该模型中,各个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标的安全值以一定的权重进行相加的,模型公式如下:

S= wiY(Ai)

其中,S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综合系数值;Y(Ai)为第i单个指标的安全系数;wi为第i单项指标的权重;n为指标因子的总个数。

四、黄山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一)区域概况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部,介于北纬29°24′-30°31′、东经117°12′-118°53′。区域内地形地貌类型多种多样,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处北亚热带,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16℃,平均年降水量1670毫米,最高达2708毫米,水热资源十分丰富。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NP)249.9亿元。全市总人口148.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35.69万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0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60元。现辖屯溪、黄山、徽州三区,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四县,106个乡镇,土地总面积967883.91公顷。

(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标准值

各个评价指标均需要有一个评价标准值作为衡量依据,评价指标标准值通常是判别基准值或者理想状态值与安全临界状态值。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评价阈值的准确度和应用性,本文在参考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咨询一些相关专家,主要是以国际和国家规定的标准、背景和本底标准、类比标准科学研究已判定的生态效应等为依据,从黄山市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的特点出发,并且根据各项指标因子的本身的特性,确定了黄山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因子的标准值。

(三)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权重

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合理地确定了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因子的权重。计算得出黄山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

(四)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与分析

运用前述计算无量纲化指标的结果以及各指标因子的权重,根据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模型,计算各参评指标的土地生态安全值,得出2000-2008年黄山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值,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8年,黄山市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系数值每年都在下降。其中,土地资源自然生态安全系数值与土地资源社会生态安全系数值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呈下降的趋势;土地资源经济生态安全系数值随着时间的变动呈略微上升的趋势。这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黄山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却逐年恶化,土地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这样的评价结果与近年来黄山市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是相吻合的。导致黄山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农业化肥农业污染等方面。

五、维护黄山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对策

(一)树立生态安全观

大力宣传教育土地生态安全观,让保护土地生态环境的观念人人有之,这样为实现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全社会开展生态安全教育和宣传,让每一个公民意识到保护土地生态生态环境的安全也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要把个人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纳入社会道德规范,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二)开发利用中保护土地资源

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面,应重视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对黄山市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改造中低产田,改良土壤状况,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加强林木资源管理,实行林业建设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保护好水源涵养林和生态经济林。

(三)调整产业结构

在制定黄山市产业发展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因素。在制定黄山市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时,严格限制对黄山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构成威胁的产业;积极引进有利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良好发展的产业;全面开展黄山市土地整治,集约节约利用每一寸土地,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

(四)实施土地生态保护规划

编制土地生态功能区规划,实施黄山市土地生态保护规划;引导经济布局并推行生态建设的发展理念,将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要求融入到各项开发建设规划当中去;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于土地开发建設的各个环节,把实施土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作为黄山市的经济发展重要战略之一。

参考文献:

1.高桂芹.韩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以山东省枣庄市中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5).

2.刘勇,刘友兆,徐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一以浙江嘉兴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4(3).

3.郭凤芝.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3).

4.王楠君,吴群,陈成.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

5.毛良祥.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以金坛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

6.张建新,邢旭东,刘小娥.湖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J].湖南地质,2002(2).

7.董家华.生态农业土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3).

8.程建权.城市系统工程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本文属2010年池州学院引进研究生项目(编号:2010RC053)。

土地文献分析论文 篇4

论文数量与影响力分析

1论文数量变化分析

发表论文的数量直接体现了学者对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关注程度。从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1月30日将近10年的时间公开发表的有效论文为227篇,平均每年227篇,论文数量较多,表明农业、土地等方面的学者很重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研究。2002—2007年以及2009年每年发表论文数量都低于平均值,2008年、2010年和2011年发表论文数量都高于平均值,表明从2008年开始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根据发表论文数量,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2—2003年,是论文初产期,2年共发表论文12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53%,平均每年6篇,数量偏少,与这一阶段土地整理项目较少有关。第2阶段为2004—2007年,是论文数量上升期,每年发表论文16~20篇,本阶段的论文总数占全部论文数量的313%,是前一阶段的59倍,论文数量明显增加。第3阶段为2008—2011年,是论文高产期,共发表论文144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634%。2008年发表论文数量猛增至58篇,是近10年中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一年(图1),2008年之后的3年,论文数量略有下降,但每年都不少于20篇。2008年以后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成果显著增加,与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土地整理项目密切相关,土地整理项目带动了绩效评价研究。

2论文来源期刊

论文来源期刊可以反映土地整理绩效评价在专业期刊中的地位及专业期刊对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的贡献。根据检索结果,227篇论文分别来源于农业、土地、环境、经济等领域的73种期刊,包括《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土地科学》、《安徽农业科学》、《地理学报》、《资源与产业》、《经济地理》、《水土保持通报》、《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等(表1),表明很多专业期刊都重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成果的发表。由表1可知,近10年来《农业工程学报》刊用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数量最多,占总论文数量的176%。由于土地整理项目属于农业工程项目,而且《农业工程学报》为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的期刊,影响力大,质量高,颇受学者的青睐,故论文数量多。《安徽农业科学》虽然影响力不如《农业工程学报》,但为旬刊,期刊发行量大,发表周期较快,因此论文数量也较多,达到37篇,占论文总量的163%。《中国土地科学》刊用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数量也较多,为15篇。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主要集中在上述3种期刊,其论文数量占总论文数量的405%。

3论文影响力分析

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是反映论文影响力的2个指标。下载频次反映了论文受其他学者的关注程度,而被引频次则反映了论文受其他学者的认可程度,是衡量论文影响力的主要指标。由论文检索结果可知,227篇论文共被下载61208次,被引用2767次。各期刊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的下载频次和引用频次不同,表2、表3分别列出了下载频次和引用频次最高的10种期刊。无论是下载频次还是被引频次,《农业工程学报》都遥遥领先于其他期刊,位居第1位,属于第1等级。这表明《农业工程学报》刊用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质量高,影响力大。《资源科学》、《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经济地理》、《安徽农业科学》的论文被引频次与下载频次也很高,属于第2等级;《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中国土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软科学》的论文被引频次为50~100,属于第3等级;其他期刊属于第4等级。虽然有73种期刊刊用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但被引频次高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学报》等10种期刊。

论文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

1研究理论及方法

研究理论是学者进行研究的依据,研究方法体现了学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与手段。通过论文检索发现,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中应用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生态学和数学。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理论,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生态补偿理论以及数学中的可拓理论、粗糙集理论应用较多。研究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评价法、综合指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优先度评价法、成功度评价法、物元可拓模型等数十种,其中层次分析法运用得最多。模糊数学评价法一直是学者深入研究的主要方法,成功度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物元可拓模型等近年来广泛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研究视角。

2研究主题

论文统计分析发现,已有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的研究主题有土地整理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土地质量、土地整理潜力、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其中效益评价的论文最多,共107篇(生态效益评价50篇、综合效益评价43篇、经济效益评价10篇、社会效益4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471%。由此可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最主要的研究主题,土地整理项目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社会及学者关注的核心内容。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是另一个研究热点,此项研究为提高经济、生态效益服务,故关注较多,共有论文42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1850%,位居第二。土地整理项目方案及风险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土地质量评价的论文为15~22篇,所占比例小于10%。其他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较少,这里从略。

研究资助基金项目分析

论文受国家及部委基金项目资助的情况能够反映我国政府对该项研究的重视程度,折射出该研究的意义大小。通过检索得知227篇论文中标明受国家及部委基金支持的有80篇(表4)。如果2篇及2篇以上论文受同一基金项目资助,只按一项基金项目统计,因此80篇论文一共有66项基金项目资助。论文中标明受地方政府基金项目资助的暂未统计。此外还有1篇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基金项目资助,这表明我国土地整理项目虽然受到联合国关注,但关注程度不高,还需要争取更多的国际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数量最多,但是只占到全部227篇论文的176%,表明80%以上的论文没有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也从另一方面表明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体现的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必须结合土地整理项目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提高创新能力。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的土地整理项目与论文仅次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因此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推动土地整理项目研究的又一重要力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其他基金资助的土地整理项目与论文较少,均在5项(篇)以下,这些基金还未成为土地整理项目研究的主要力量,今后应当努力争取这些基金的支持。

结论

土地承包案例分析 篇5

案例1:自行换地无效 裁决恢复返还

日前,江苏省丰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依法对石淑华与张爱金等8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作出双方将互换的承包地恢复原状,予以返还的裁决。

1994年,石淑华作为家庭承包方与发包方本村村民委员会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取得了村西的东西长127米,南北宽14.2米,面积为2.62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且一直用于农业生产经营。

2004年4月16日,县政府为石淑华补发了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该证书载明有效期至2027年8月31日。后石淑华又取得0.51亩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两宗土地面积。

2003年7月,石淑华与张爱金等8人自行达成口头协议,将位于该村西石淑华正在经营的3.13亩承包地一贯制,准备用于包括石淑华在内的9户建房所用,后未能办妥建房手续。并且,石与张等8户达成的口头协议,未经村委会同意并报发包方备案。但协议达成后,张爱多等8户农民在石淑华的土地上进行了生产经营。石淑华要求返还自己的承包地,并赔偿损失300元未果,遂申请至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

丰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庭经过审理该案,查明上述事实后认为,石淑华对依法取得的3.13亩承包地拥有合法经营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石淑华与张爱金等8户农民以口头方式地进行承包地互换,其互换目的在于改变土地承包用途,其流转行为违反法律规定,该协议为无效协议。申请人石淑华虽然有权主张自己合法承包经营权,但其作为意向建房9户人之一,自身亦有过错,应承担一定责任。张爱金等人无权占有或强迫他人合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其占有、使用的该承包地应依法恢复原状,予以返还。

为此,丰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依照合同法、民法通则、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的规定,依法裁决被申请人于裁决书生效后七日内,将与申请人互换的承包地恢复原状予以返还,申请人的赔偿请求不予支持。

案例2:未签土地承包合同打工回乡包地被驳 因外出打工,两农民在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未与村委会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今年二人回到家乡要求继续承包土地未果,遂将各自所在村的村委会告上法庭。近日,哈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驳回了他们的诉讼请求。

董某和孙某分别是哈市延寿县福山村和新兴村的村民。他们因外出打工,在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时都未与村委会签订土地承包合同。2004年初,二人回到家乡,要求继续承包土地,但此时他们原先承包的土地早已转包他人,董某和孙某将各自的村委会告上了法庭,要求村委会返还他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董、孙二人在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没有与村委会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双方没有形成权利义务关系。他们二人外出打工回乡要求承包土地,应通过民主协商,由各自的村委会从现有机动地中予以调整,遂驳回了他们的诉讼请求。二人不服向哈市中级法院提出上诉。

哈市中级法院经过审理,当庭对这两起案件进行了宣判,维持一审判决,驳回二人的上诉。

案例3:擅自将转包的土地再次转包给第三人是否受国家法律保护?

申请人余佰海于2005年8月20日向自贡市贡井区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申请土地流转纠纷仲裁一案,经审查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本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

申请人理由:我家8人,于1996年9月1日到2026年8月31日止,向贡井区五宝镇照石村3组依法承包土地6.374亩。2000年8月5日,余佰海未征得全家土地承包人同意,个人与曾志良签订了土地转包合同。尔后曾志良在转包地上种上葡萄,部分土地经营不善荒废,水土大量流失,导致转包地界址不清,地址不明,土地质量严重下降。且曾志良在没有报土地发包方和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备案的情况下,擅自将转包土地再次转包给第三人,并收取每份承包地100元的土地转包金。申请人所承包的6.374亩土地属国家基本农田。一年以来,因曾志良上述行为,申请人请求收回转包地,而曾志良无视法律及政策和合同规定。不正视客观现实的变化而强行所为,致使纠纷产生,经村、镇多次调解未果,特申请自贡市贡井区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仲裁。

申请人的要求:

1、撤消双方于2000年8月5日签订的土地转包合同,余佰海收回转包给被申请人曾志良的承包地6.374亩;

2、被申请人曾志良将土地恢复到2000年8月5日签订的土地转包时的状况;

3、被申请人曾志良赔偿因转包申请人余佰清的承包地进行破坏性经营而造成的损失;

4、被申请人曾志良将擅自收取第三人转包土地承包款100元退给申请人余佰海

经调查和庭审查明:

2000年8月5日,余佰海作为甲方与曾志良签订土地转包合同。甲乙双方签字,五宝镇照石村民委员会和五宝镇照石村第三农业合作社签章同意协议。

2005年3月19日,有关人员对在余佰海承包地上进行耕种的农户进行调查显示:徐淑芳种的1分多地,去种时是一块荒地曾志良一直没有来问过,也不知道这块地是谁的;袁道明种的1亩多土,是曾志良养鱼要淹他的承包地土,私自用余佰海的土与其调换的;向家安也捡了1分多丢荒土在种,已经种了三、四年,从来无人过问。

曾志良用于种植葡萄的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已基本荒芜,葡萄已经没有给他带来多少经济收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三条、三十四条、三十六条、三十七条、三十九条;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裁决如下: 1、2000年8月5日余佰海与曾志良签订的土地流转(代耕)合同,是当时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现,且经过村组两级组织盖章同意,因此该合同有效;

2、该合同的标的为余佰海每年的农税、提留统筹和特产税,2005年全面取消农税和农税附加后,合同履行的标的已经不存在,同意余佰海的申请,终止2000年8月5日余佰海与曾志良签订的土地流转(代耕)合同;

3、曾志良将流转(代耕)余佰海的土撂荒,并私自将余佰海的一亩多土,私自调换与袁道明,作为养鱼淹没他承包地的补偿,其行为是错误的;

4、曾志良在余佰海的基本农田种植葡萄,违反了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的规定;

5、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32条规定,本应对曾志良处以800元罚款,但考虑当时的客观原因,加之他在余佰海的基本农田种植葡萄时,余佰海无异议,有关部门也未制止,故不对曾志良处以800元罚款;

6、被申请人曾志良于本裁决生效之日起10内返还申请人余佰海的全部承包地,并恢复到可耕种条件;

7、被申请人曾志良私自转包余佰海的承包地与第三人,非法收取的100元土地转包款,2005年的合同标的,按2004年的标准218.10元执行,于以没收,交五宝镇财政所;

8、支持余佰海依法收回承包地的申请,其他申请不予支持;

9、本案裁决费50元、案件处理费200元,由曾志良负担;

10、如不服本裁决,可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30日内向管辖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仲裁员:赵玉明代 宋家友

二〇〇五年九月九日

案例4:发包方有权收回代耕的土地

江苏省涟水县农民俞某、屠某是同一村民组农民。俞某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起,就从村集体获得一块0.9 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1998 年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时,俞某继续承包这块地,并获得了《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有效期为3 0 年。1999 年,俞某全家外出做生意,将这块承包地交给屠某夫妇代为耕种,并口头约定可随时收回。2004 年,俞某回乡后向屠某夫妇索要这块耕地,但屠某夫妇认为自己耕种这块土地多年,土地承包关系早已发生改变,所以拒绝了俞某的要求。无奈之下,俞某将屠某夫妇告上法庭,要求他们立即退还耕地。法院审理后,依法支持了俞某的诉讼请求。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耕地的承包期限为30 年,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或随意调整承包地。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承包方如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的,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双方应签订书面合同),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同发包方在该土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

本案中,俞某依法取得了争议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因生意繁忙无暇耕种而将承包地临时交给屠某夫妇代为耕种,原、被告之间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属于临时代耕性质,而非经发包方同意后的正式转让,俞某仍是该块土地的承包方,被告屠某夫妇与发包方之间并没有形成新的承包关系。屠某夫妇虽因此取得了该块土地的耕种、收益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只是临时的,原告俞某可以随时收回。

法院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判决支持原告要求返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请求的。如果原、被告双方签订了土地承包权转让书面合同,并经发包方,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同意,土地的承包关系就会发生转变,原告也就无权要回承包经营

案例5:承包期内果园可以有偿转包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人民法院对一起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农民张某进城后将个人承包的果园转包的行为有效,村委会将转包后的果园强行收回的行为无效,法院同时判决村委会必须返还果园并赔偿因此给张某造成的经济损失。

原告张某于1996年与村委会签约承包本村果园18亩,承包合同规定,张某对果园的承包期为15年(199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每亩每年承包金100元,当年12月31日前交到村委会。长期以来,张某一家一直进行水果长途贩运生意,并于2002年搬到城里居住,渐渐已无暇顾及所承包的果园,果园正常的管理和经营没有保障。2002年12月,张某将自己所承包的果园以每亩每年200元的承包价格,转包给同村的果园承包户王某管理经营。果园原来的每年1800元的承包金,仍由张某向村委会交付,转包期以张某果园剩余承包期为限。

果园转包后不久,两人所在的村委会以该18亩果园的所有权属于村集体所有,张某无权转包谋利为由,将转包后的果园从王某手中强行收回并转包他人。张某在与村委会多次协商未果的情况下,以自己承包的果园未到期限、村委会无权单方违约为由,将村委会告上了法庭,要求返还果园并赔偿损失。

法院经审理认为,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进城居住等一系列现象的必然结果。国家保护合理的土地流转,在约定的承包期内,村集体经济组织无权单方解除土地承包合同,也不得阻碍进城农民依法流转土地经营权。本案原告张某在自己因进城搞果品运输销售而无暇顾及原来所承包的果园,致果园有荒芜危险的情况下,将果园有偿流转给同村的果园承包户王某,使其两家的果园连成一片,进行规模化经营。同时,张某按合同约定及时足额向村集体交纳果园承包金,于国家、集体、个人有益无害,且在转包后履行了向村委会告知的义务,其行为并无不当,应予支持,故判决村委会败诉,返还强行收回的果园,并赔偿因此给张某造成的损失360

案例6:一起罕见的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

纠纷起因 : 1999年,辽宁省鞍山市海城西柳某村村委会与全体村民签订了第二轮土地延包30年合同,由于当时各种税费较高,一部分村民放弃承包权,外出打工。为不使土地撂荒,原村委会决定村常住人口留够人均一亩地,余下的700亩土地由村里负责外包。

2001年3月,村委会与科技示范户赵某签订了一份土地承包合同:由赵某耕种700亩土地,承包时间从2001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月1日止。合同签订后,赵某正式在700亩土地上从事生产经营,并先后投入30多万元购买农机、化肥等农用物资,与此同时,赵某每年还向某村村委会交纳当年承包费。

合同履行到去年底时,该村委会给赵某发出一份收回承包土地的通知单,其主要内容是:由于税费改革,地价下调,村民要收回你在我村承包的700亩土地。

接到通知后,赵某感到非常意外,他认为村委会私自终止土地承包合同是单方毁约的行为,不能接受,今年1月4日,赵某向海城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村委会继续履行合同。

对簿公堂

由于此案涉及到的是农民和承包户的利益,因此,法院对此案非常重视,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当事人双方争议的焦点是村委会与赵某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法院审理认为,原告赵某与被告村民委员会经协商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书,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土地承包合同书中已明确载明被告是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将村集体剩余的土地对外进行发包的,故此,承包合同合法有效。4月2日,海城法院依法做出判决:原土地承包合同继续履行,判决生效后,村委会立即将发包的土地交赵某耕种,赵某同时向村委会交纳2004土地承包费。面对海城法院的一审宣判,村委会表示不服,于4月10日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成功调解

4月20日,谷雨,正是农民播种的最佳时节,该村千余名农民在二审法院还没开庭的情况下,按照1999年划分的土地分别开始耕种,而一审胜诉的赵某也不相让,为此,双方发生冲突。为了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市中院立刻派人前往事发现场进行调解,并与双方商定,二审开庭前均不得耕作。

如此大面积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在我市两级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此案引起市委、市政府及海城市委、市政府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市委副书记王阳指示:群众利益无小事,要兼顾农民和承包户的利益,多做调解工作,化解矛盾。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态度十分明确,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快审快结,不误农时。同时,中院抽调出精干的审判人员组成合议庭,加班加点审查案卷。

4月21日,市中院积极与上级法院取得联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终中院确定了调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随后,民三庭庭长带队与案件的承办人员多次到纠纷发生地与海城市委、市政府、镇党委、镇政府沟通情况,征得他们的支持,同时,又到当事人所在地分别讲解法律和政策的相关规定,询问双方意见,摸清双方当事人分歧的关键所在。通过了解,双方均担心各自的利益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损失无法得到救济。对此,承办人员耐心地做说服疏导工作,让双方各自换位思考,经过努力,双方分歧逐步缩小。他们又将当地政府的负责人及双方当事人召集在一起,针对焦点问题,逐一解决,在当地政府的承诺下,双方当事人终于打消了顾虑,接受了镇政府对土地重新安排的方案。5月8日,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达了民事调解书,使这起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得到圆满解决。

案例7:陈小明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胜诉

陈小明,45岁,农民,家住金坛市指前镇清水渎村三组。1996年2月,陈小明与原村委会湖荡八组签订了家东面小圩蟹塘的承包合同,1997年12月,陈小明将其中的16.5亩转与原湖荡村委四组村民陈阿保经营,承包期限均到2003年底为止。1998年1月10日,陈阿保向陈小明一次性支付了12800元。后因撤乡并镇并村政策的实施,陈小明基于对16.5亩蟹塘的承包权归属问题,与清水渎村委及陈阿保产生纠纷。为了维护自己的承包权,陈小明多方走访,最后找到农工办,农工办在与镇、村、组及双方责任人多次调解,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提出了让陈小明拿起法律武器,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建议。

2004年2月23日,金坛市人民法院立案受理了陈小明告陈阿保和清水渎村委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5月9日,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为陈小是明与陈阿保之间的16.5亩蟹塘属于转让性质,据此,法院驳回陈小明要求返还16.5亩蟹塘的诉讼请求。

陈小是明仍然坚信自己没有转让蟹塘承包经营权,他据理力争,毅然向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上诉状。二审期间,法院审理查明在本案中,陈阿保承包了陈小明的16.5亩蟹塘后,自行上交承包金,但陈阿保并未与原发包方湖荡八组重新直接签订承包合同,陈小明出示的2001农业税和水费单据都是按原承包的田亩数32亩交纳的,因此可以认定陈小明与发包方湖荡八组的承包关系并没有改变,陈阿保与陈小明之间的蟹塘经营权流转应属转包关系。另外原清水渎村与湖荡村合并,更名后的清水渎三组与原湖荡八组所属村民及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范围并没有改变。因此,清水渎三组依法仍对其所属集体土地享有发包权。清水渎村委无权对已分属给清水渎三组的集体土地行使发包权,其与陈阿保签订的养殖承包合同无效。

9月2日,市中院作出终审判决,撤销金坛市人民法院关于此案的一审民事判决及诉讼费用的负担部分,另外,陈阿保应于今年12月30日前对这16.5亩蟹塘进行清理,清塘后交由清水渎三组重新发包,届时,陈小明享有优先承包权。

陈小明官司的最终判决让我们看到,要使农村政策更好地得以实施,必须本着农民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坚持依法妥善地解决农村土地承包中产生的矛盾。依法诉讼是解决当今农村土地承包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农民通过参与诉讼,能够更充分地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增强了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促进农民自觉守法,同时也能以法律来主动性地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因此,陈小明打官司的做法有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

案例8:土地承包合同无效,责任由谁来承担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被确认无效后,给一方或双方造成的损失由谁来承担?在大量的案件处理中,法院对承包人直接损失的认定和处理比较妥当,但对承包人的间接损失基本上未作合理认定。这个问题普遍存在,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人民法院王绪存同志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案例解答和评析,供参考。

[案例]2001年12月,村民李某与当时的村委会签订了一份土地承包合同。合同约定,村委会将村属的15亩承包地承包给李某经营,承包期限为30年。合同签订后,李某对所承包的土地进行了重新规范和整理,并在投资近3000元的承包土地上新打了一眼深井。2002年10月,李某所在的村委会进行了换届选举。换届后的村委会以原村委会与李某所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没有召开村民大会,违反民主议定原则为由,将李某所承包的土地强行收回。李某将村委会告上法庭,要求确认合同有效,被告继续履行合同;如果确认合同无效,要求赔偿2万元经济损失。

[判决]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原告李某与原村委会之间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违反了民主议定原则,属于无效合同。原村委会在签订合同中存在明显过错,应当对因合同无效给原告李某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但法院在判决中只对因合同无效给李某造成的直接损失作了认定,判决村委会赔偿李某整地和打井费用5000元,而对李某自行委托价格认证中心认证的不能继续履行合同后两年的土地可得利益损失13000元,以“属于期待利益,不是直接损失,且村委会有异议”为由,不予支持。

[评析]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与其他合同相比,具有长期性特点,一般为30年。这种土地承包合同签订后,承包人为顾及长远利益,其初始投入往往较大,承包人的期待利益也是巨大的。一旦合同被确认无效,法院若仅仅支持承包方直接损失,而不考虑其间接损失,势必会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以上案例中,对李某自行委托认证机构作出的间接损失认定,如双方有异议,法院可委托有鉴定资格的认证机构予以认证,并在合理幅度内根据双方的过错责任予以分担,而不应以“属于期待利益”为由不予支持。只要承包方的间接损失是可以预见并能预期取得的利益,就应支持,这也符合合同法中有关损失的赔偿原则。

案例9;“农转非”转出的土地承包权纠纷

90年代初,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户口政策也随之放开,要求“农转非”的农民,不惜重金购买非农业户口,由于“农转非”的户口本盖的是蓝色印章,故被俗称为“蓝印户口”。

2002年8月2日,持“蓝印户口”的阿敏将“没收”其土地承包权的原衢县(现柯城区)石梁镇中央方村的村民委员会,告上了浙江省衢江区人民法院,要求继续享有土地承包权。

“蓝印”户主状告村委会,原告阿敏诉称,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告家四口人共承包了村里的3.98亩土地,1994年4月,被告村委会在实行延长第二轮大田承包土地工作时,将原告的东家塘底路边承包的土地0.828亩划给第三人承包。原告认为,被告村委会强行没收自己土地并转包给第三人,此做法已侵犯了原告继续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为此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原告同村里签订的原土地3.98亩的承包合同有效。

被告村委会却辨称,由于原告阿敏系蓝印非农业户口,于1994年12月23日迁至柯城公安分局(花园派出所),已不属本村在册人口,故1999年4月被告根据县、镇政府《关于延长大田承包期完善二轮承包工作意见》的文件精神,召开了村民小组长和村两委会议,制定了《中央方村完善二轮大田承包工作实施细则》,并经各村民小组三分之二以上户主讨论同意,划出原告户在东家塘底0.828亩责任承包田归第三人承包经营。原告阿敏的户口已迁至柯城,非中央方村村民,不能享有农业责任田承包经营权。迁往外地丧失承包权

法院审理后认为,1999年石梁镇政府在完善大田二轮承包工作时,根据本镇实际制订了有关政策意见,对“蓝印户口”在外县(市、区)办理的,原则上不享有承包权。被告中央方村村委会也根据本村实际,制订了《完善大田二轮承包工作实施细则》,该细则规定,对在本县的“蓝印户口”给予一半承包田,经劳动部门批准参加工作的不给承包田。

原告阿敏于1994年12月28日在柯城区取得“蓝印户口”,据此,被告在1999年完善大田二轮承包工作中,将原告阿敏在第一轮大田承包时承包的0.828亩土地予以调整划出,符合有关法规政策的规定。原告要求确认继续享有土地承包权的主张,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2002年9月6日,浙江省衢江区法院一审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案例 10:外嫁女是否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案情

原告傅某出生在被告宣州区某镇的村民组,户口也在被告村民组,并在被告的村民组生活。1991年原告与在浙江省杭州市服役的自愿兵许某结婚(许1990年底转为自愿兵,其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结婚后原告未将户口迁至其丈夫所在的村民组。1993年5月原告傅某生育一子许某,许某的户口也落户在被告的村民组。1995年进行第二轮土地承包改革,被告根据其上级机关的文件精神,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地改。因原告与非农业人口结婚,根据该文件规定: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结婚,本人两年脱离本组耕作的,不享有承包权,原告傅及许是不享受承包权的对象,未分农田给原告母子承包。被告与原告所生活的小湾村民组村民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人均承包面积为0.79亩,以及没有纳入合同承包面积0.21亩。原告傅某为此找被告和被告的上级主管机关,要求享有承包权,但未能解决。2003年1月24日,被告上级机关对傅的要求,形成书面答复:在暂不分给其土地的前提下,享受村民组其他村民同等待遇。宣城市宣州区某办事处为妥善处理原告母子的问题,采取变通的办法解决,将原告傅某安置在办事处环卫所工作,但原告不同意。两原告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享有2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并要求被告赔偿其自1995年10月以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处理意见

评析:本案涉及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问题。

长期以来,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妇女与男子在社会地位中的不平等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到农村妇女最直接的体现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受侵害。虽然宪法明确规定了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个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同等的财产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也规定了农村划分责任田、口粮田等以及批准宅基地,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权益。但是也应该看到,在一些农村中仍然存在歧视妇女的现象,有的以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决议、村委会决定或乡规民约的形式,剥夺妇女的土地承包权和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

土地是农村妇女的生存之本,对农村妇女合法权益的保护,首先是对妇女承包经营权的保护。2003年3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用三个条款专门规定了妇女土地承包权的保护:

第六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三十条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发包方不得收回原承包地。

第五十四条:发包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七)剥夺、侵害妇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村妇女在农村土地承包中的权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13土地利用分析报告 篇6

分析报告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13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的通知》和《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13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区于2013年12月部署开展了统一时点变更调查工作,形成了全区统一时点变更调查最终数据成果。现将2013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分析如下:

一、本各主要地类变化情况

裕安区本耕地减少面积130.92公顷,园地减少面积2.78公顷,林地减少面积133.77公顷,草地减少面积13.11公顷,城镇村工矿用地减少116.0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减少5.88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减少面积67.46公顷,其他土地减少2.99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面积87.6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增加77.00公顷,其他土地增加面积30.40公顷。

二、耕地数量增减变化情况及分析

2013年初全区耕地面积85538.94公顷。年内减少耕地

1面积130.92公顷,年内增加耕地面积277.90公顷,两者相抵净增加耕地面积146.98公顷。

1、耕地减少去向分析

本耕地减少130.92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占用67.78公顷,占51.77%,交通运输用地占用51.53公顷,占39.36%。其他占用耕地11.61公顷,占8.87%。

⑴建设占用耕地状况

全区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为119.31公顷,其中本批准本建设占用43.86公顷;本批准本未建设占用0公顷;本未批先建占用75.45公顷。

⑵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状况

本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11.61公顷。

⑶生态退耕状况

本没有生态退耕占用耕地情况。

⑷可调整地类状况

本没有可调整地类面积。

⑸灾毁耕地状况

本没有因发生灾毁减少耕地状况。

2、耕地增加来源分析

⑴补充耕地情况

全区新增耕地277.90公顷,是土地整治和增减挂钩补充耕地。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等资金

进行复垦,没有农民自发开垦和社会其他资金补充耕地情况

⑵农业结构调整变为耕地情况

本没有农业结构调整变为耕地状况。

⑶其他增加耕地原因

本没有其他增加耕地情况。

3、耕地总量平衡、占补平衡情况分析

⑴耕地总量平衡状况

全区2013年初耕地面积85538.94公顷,2013年末耕地总面积85685.92公顷,年内净增加146.98公顷。

⑵占补平衡状况

今年全区建设占用耕地面积119.31公顷。本通过土地整治、增减挂钩补充耕地277.90公顷,两比净新增耕地158.59公顷,⑶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日新月异和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快速推进,耕地补充难度有所增加。我区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南部丘陵山区起伏较大,宜开发为耕地的土地后备资源较少,村民对土地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加之财力有限,新垦耕地质量不高。

三、建设用地增减变化情况分析

⑴新增建设用地情况

全区新增建设用地总量159.48公顷,其中城市用地

19.49公顷,建制镇用地49.81公顷,村庄用地17.87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0.26公顷,铁路用地18.96公顷,公路用地53.09公顷。

⑵建设用地变为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类型、数量及分析 全区没有建设用地变为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情况。⑶用地计划执行情况分析

全区建设占用总面积452.03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88.81公顷。其中本批准本建设占用总面积53.7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43.86公顷;本批准本未建设占地总面积1.01公顷,其中占用耕地0公顷;本未批先建占用总面积104.77公顷,其中占用耕地75.45公顷;本以前批准本建设总面积292.55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69.5公顷。各类用地符合计划安排。

四、检查抽查情况

为确保我区本数据准确,我区专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本数据、资料、监测图斑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审核和严格把关,全区监测图斑453个,监测面积6516亩。涉及正射影像图幅77幅,全部进行了100%的点、面检查。从检查情况看,各乡镇遥感监测图斑和变更上图图斑上图线划准确,地类、权属和用地类型调查清楚,资料齐全,定性准确,内外业一致。由于我区遥感监测卫片分辨率较低,部分存在调绘线划略有偏移,记录、标注不完整,个别地类有差

异现象。用地报批文件、验收资料收集齐全、对应准确。

五、有关政策、措施和建议

1、要切实提高系统上下对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意义的认识,加强对《土地调查条例》的学习,培训好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好一支过硬的专业队伍,确保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成果质量。

2、上报专业技术单位要及时准确提供高分辨率的图件资料,确保基层调查工作定性准确、调查清楚、质量成果过硬。

3、通过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对违法违规情况要切实加大查处力度,不断提高合理用地、依法用地的意识。

裕安区国土资源局

农村土地确权分析 篇7

土地确权是指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的土地 (或称一宗地) 的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的确认、确定的内容, 简称确权。

每宗地的土地登记程序包括: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核属审核、登记注册、颁发土地证书等, 经过上述程序才能得到最后隶属关系的确认与确定。土地确权在狭义是指在土地登记过程中对土地权属的来源、权属性质确认的权属审核阶段。主要依据当前土地管理实践的要求, 尤其要依据中国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确认、确定的有关规定经行确权, 确权也成为了各级人民政府的首要职责之一, 对土地权属方面的法规和政策要进行制定和完善, 积极处理土地权属争议以及办理土地权属的登记造册与核发证书等内容。要以依法、充分考虑历史背景、土地所有权的单向流动等原则为土地权属确定的基本原则。

2 土地确权意义

2.1 对农民权益的保障

土地确权可以农民的财产权益得到保护。假如农民失去土地、房屋, 意味着他们失去了生活资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取得衣食住收入的生产资料与生存的道路。在我国历史时期好多朝代的更替和统治局势的动荡都是由于农民失去了土地和房屋, 原本这些情况是能够避免的。从这个角度分析, 土地确权对农民权益的保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机器设备、牲畜、运输车辆等这些生产资料可以是需要这种生产资料的人自由从所有者手中购买。对于土地的供给, 在我们国家有相关的法律对土地的使用状况、什么样的买主可以买什么样的土地、购买来的土地用做什么用途都做了严格的规定, 交易是不能背离相关规定的。现在要进行的土地确权, 也要以土地使用方向不被改变为原则, 其目的是在有限范围内保护现有的耕地和建设用地改变为他用。

对于中国广大农民来说农村的土地确权, 在保证耕地和建设用地的使用方向不改变的基本条件下, 法律保护了农民的三权 (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宅基地的使用权、农民在宅基地之上自建住房的房产权) 三证 (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证、农民宅基地使用权证、农民在宅基地之上自建住房的房产证) , 对农民的财产权益进行了保护。农村的土地确权后, 在法律和政策保护下的农民的三权三证, 实现了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和宅基地上的房屋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随意侵占。若要征用农民的土地或者拆迁房屋, 就要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执行, 需要双方协商解决:拥有土地的农民;政府或政府同意下的企事业单位, 经双方协商确定好价格, 并确立合同, 严格按照确定好的价格履行合同。以此达到维护农民权利的目的。

2.2 农村土地确权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

最近一些年, 广大农村在外地务工、开厂、开店以及经商的农民改变了土地闲置或由留守老人以低效率方式自耕自收自销的观念, 转变为租赁、转包、委托经营、土地折股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企业、农业企业等方式, 让土地进行流转, 从而取得较高的收入。

2.3 土地确权后耕地面积的增加

耕地面积增加, 有下列几点原因:

2.3.1 30a前土地承包时存在着有的667m2算667m2, 有的1334m2折算667m2, 当时农民是同意的是由于当时土地质量存在差异, 有好有坏 (种植作物产量高低的区别) 。经过这些年广大承包土地的农民精心养护和调理所承包的土地, 再加之上国家在农田水利上的投入, 使原本由于灌溉不利, 土质差造成的不好的土地都变成了优质的土地, 现重新丈量土地是667m2是667m2, 农民没有争议, 因此耕地面积增加了。

2.3.2 原本的田间地头的荒地、杂草丛生的低洼地, 纵横田地间占地面积大用于范围区分的田埂还有被田埂遮挡的地块都利用起来了, 随着现在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未被开发的耕地得到开发, 有了新的区分土地区域的方式取代了原有的田埂, 这些也使得耕地面积增加。

2.3.3 由于当时农民要缴纳农业税是按照耕地面积的多少确定缴纳数量的, 所以大家都存在着能少报就少报, 大家都存在这样的状况, 所以谁也不揭发谁。现在农业税的问题被取消了加之现在存在土地可以入股、转包等情况, 如果现在少报只能让自己利益受到损失, 因此现在重新丈量土地大家都如实上报, 所以土地面积增多了。

2.4 土地确权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2.4.1 农民发家致富的源泉 (大增生产经营信心、调动起来的积极性、充沛的动力和潜力) 由于土地确权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宅基地上自建的房屋的权益得到了保障, 农民的财产权明确了, 而被开发出来。

2.4.2 农民土地确权后, 有了财产权, 也就有了相应的财产收入。确权后广大农民的财产分为土地和房屋两类:土地类包括承包地与宅基地, 房屋类主要指在宅基地之上自建的房屋。农民财产承包地为农民带来的财产收益有承包地的转包费、租金、土地转让后的价值、土地入股的分红等。农民财产宅基地上自建的房屋为农民带来的财产收入有房屋出租的租金、房屋转让后的价值等;在外务工或经营商业、开店、开手工作坊的农民, 除了有工资和利润所得之外, 农村的土地转包、出租或入股后, 也为其得到了转包费、租金、入股分得的红利;农村的房屋出租得了房租收益。在有些发达的农村, 有些农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 将旧房进行翻盖, 盖成整洁、明亮、宽敞的现代化房屋, 既有用于自己居住也可以出租给外来经商的人或者来本地浏览美好山村风光的人暂时居住, 从中获得了收益也提高了自己的住房条件。

2.4.3 农村的土地确权后, 利用土地流转方式, 原本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从其他外出务工或经商的村民手里转包或租赁到了更多的土地, 用于扩大种植、养殖规模, 使得粮食生产、蔬菜生产、水果生产、花卉业等生产, 规模化系统化, 从而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把土地流转给他人的农民由于在城里务工、开作坊开店、设立小企业生意很好, 收入颇丰, 所以举家搬迁到城里, 农村的土房屋被租给在乡下的同乡居住, 以此来获得租金获得收益。

2.4.4 飞速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近些年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的加强了, 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 专业合作社越来越规模化壮大化, 经过土地的确权, 加之相关政策的鼓励支持, 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增加了, 经营合作社的农民干劲足了, 不断有新的致富观点投入合作社日常生产管理, 因此合作越来越专业化规模化, 合作社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增多。

土地确权后, 不但对广大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促进了土地流转, 使广大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最大的利润;国家更加准确地掌握土地的面积, 便于安排生产, 生活;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也缩小了城乡的收入差异。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 希望这一工作早日完成。

参考文献

[1]刘艳, 张腊梅.农村土地确权与流转中的新动向及解决路径[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9) .

[2]刘芳.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规制问题初探[J].科技展望, 2015 (27) .

关于农户土地经营的分析 篇8

【关键词】土地经营;土地流转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户土地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趋势,但其进程也受到诸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社会保障以及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制约,因此,完善与健全各项制度保障机制是黑龙江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对黑龙江省14个农村固定观察点土地经营的调查数据,对农户的土地经营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完善我省农村土地经营政策提供支持。

1.农户土地经营的现状

我省农村固定观察点1000户为定点调查户,总人口3355人,其中农村人口3094人,占92.22%;从事农业家庭经营的劳动力2363,占家庭经营总劳动力2431的97.20%;承包田总面积34731.10亩,平均每户经营35.59亩,农户土地经营的情况如下:

1.1农户土地增加以转包为主

根据黑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2012年调查情况看,1000个农户年初经营土地面积共36671.6亩,平均每户经营38.04亩,其中承包田28662.80亩,承包村组内机动地290.5亩,转包田6395.9亩,转包土地占17.44%。年内增加耕地1209.3亩,其中转包入为964.9,占总数的79.79%,可见大部分为土地经营是流转获得的。

1.2农户耕地以大块经营为主

这与我省实际情况相符,农村固定观察点1000个农户2012年共经营土地3400块,其中不足1亩的86块,占2.53%;1~3亩445块,占13.09%;3~5亩725块,占21.32%;5亩以上2144块,占63.06%。可见我省农户经营的土地大部分以5亩以上的地块为主,这样的大面积连片的耕地非常适合粮食作物生长,在实现作物连片种植的同时,亦可使用现代化大型农机具进行耕种,多方面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1.3农户耕地经营以旱田为主

我省旱田种植主要以产量较高的玉米、大豆为主。2012年共经营土地31115.9亩,其中水田4070.4亩,旱田27045.5亩,旱田占比例为86.92%。另外一个数据表明我省农田水利设施不够好,旱田有浇灌设备的仅有1897.5亩,比例不足10%。

1.4农户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

据2012年固定观察点的对10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来看,年初经营土地总面积为36671.6亩,年末经营土地总面积为32333.4亩,农户用于种植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为30369.7亩,其中以种植稻谷、玉米、大豆、薯类为主,油料218亩,糖料18亩,烟草2085亩,蔬菜44亩,水果23亩,其他385亩,可见农户的土地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2.农户土地经营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的观察点农户在年度内土地经营数量的变化,经营的模式,说明一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经营在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还存在政府引导不利、政策不配套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2.1农户耕地流转缺乏组织保障

在对农户有过土地流转的农户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见表 1),农户的土地流转途径基本上都只是自己私下相互协商,并没有经村组集体组织的同意。可见规范和有序的市场化的土地流转途径在农村并未实现,村组等集体组织和专业化的中介组织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作用仍旧十分的微弱的,甚至是缺失的。

表1农户土地经营的途径

2.2土地经营农户文化程度低且年龄较大

从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来看,农户的转出意愿要强于转入意愿。据调查,有 58.6%的农户愿意转出土地,而只有 25.8%的农户愿意转入土地(见表2)。受访者的年龄越老,越不愿意转出土地,其中,青年的有 33.3%不愿意转出土地,中年的有 37.6%不愿意转出土地,而老年的却有 53.2%不愿意转出土地;不愿意从事农业耕作的有 94.0%愿意转出土地,愿意从事农业耕作的只有 29.3%意愿转出土地;家庭收入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的有 66.7%不愿意转出土地;家庭收入主要以非农业为主的却有 61.2%愿意转出土地。

表2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表

2.3农户土地流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对于土地流转的方式,农户比较赞同的是农户之间的自由转包,占 91.8%,而其他的流转形式,如通过村集体转包、承包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经营、通过专门中介机构流转则赞成的都较少,分别只占 2.7%、3.1%和 2.3%。农户之间的自由转包虽比较便利,但往往并不规范,首先,表现在流转合同往往只是简单的口头约定(占到了 92.3%),而不是书面契约的形式,稳定性较差;其次,承包的期限往往具有随意性,不管是土地的流出户还是流入户都有单方面中止转包的权利和自由。

2.4农机化水平低限制土地流转

农业机械的应用,能有效的改善土壤结构、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观察点农户农机化应用水平没有有效的提高,在2012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中,机耕、机播面积播种面积的仅比2011年高出4个多百分点,说明农机化水平提升较慢。

3.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农户土地经营的措施和建议

3.1完善农村中介服务体系

在土地流转环节,适度规模经营完备的市场中介组织能打破区域和阶层的局限,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通,在市场中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除了现有的民间中介组织,政府也可依据自身条件,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价格评估、纠纷调解等服务,从而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和运作。在农业生产经营环节,农村服务组织要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综合性与专业性服务组织协同经营。通过完善农村服务体系,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体现规模经营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

3.2加强文化教育建设

对于转入非农行业的劳动者,要加强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就业观念,提高其技术文化水平,为劳动力转移打好基础,使之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使离土农民增多,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通过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思想观念、农业科学技术、产品市场信息和规模经营培训,使农民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可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专门人才,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人才保障。

3.3完善土地流转的保障制度

强化政府对土地流转的宏观调控,防止土地流转过程中承包经营权的垄断和不公平现象,防止农民利益受损;建立约束政府过度干预的机制,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时政府的作用是监控土地、保证供需总量动态平衡。建立完整的土地管理和土地经营的法律法规,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法律上的保障,切实把土地保护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作到有法可依。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执法水平,严格执法纪律,加大对土地经营行为的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经营的全程监督。

3.4完善农村机械化建设

上一篇:实用的期末考的感受作文下一篇:大区经理营销管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