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论证的方法

2022-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加强论证的方法

加强高校仪器设备论证的管理研究

摘 要:高校仪器设备论证制度能帮助高校所购置仪器设备配置向科学和合理方向发展。分析了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论证普遍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高校仪器设备项目论证的内容和依据,提出了加强对高校仪器设备论证前的调研,对高校仪器设备论证的制度建设加以完善,对高校仪器设备论证中规范专家管理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键词:高校 设备论证 管理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Equipment Argument

Huang Xiaomin

(Laboratory and Equipment Management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Jiangxi,343009,China)

高校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科研教学能力和水平,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迅猛发展,科研教学水平也随之提高,购置相应的教学科研设备规模也是在大幅度增长。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近9万台(套),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就有54918台(套),原值总计780.2亿元[1]。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设备的采购程序、招标程序以及监督,但却都忽视了设备的论证这个重要环节,由此导致许多问题出现。如何避免高校盲目购置仪器设备,如何让所购置设备配置合理符合本校发展规划,高校仪器设备论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论证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仪器设备项目论证与论证项目大小有关联

在仪器设备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仪器设备采购项目价值越大该论证越受重视,反之,亦然。据有关调研得出[2],学校采购仪器设备经费数目越大,论证权限下放到院系的就越大,因为其庞大的设备购置经费必然购置的设备种类数目繁多,必然导致主管部门工作量的骤然增大而无暇顾及太多。比如,有的学校的院系就有50万元以下论证项目的论证权限以及招标权限,就是因为此原因;而有的大学院系有40万元、20万元以下的论证权限,也是看各校的采购量。而有的大学对购置设备相当慎重,有的大学规定仪器设备单价在5万元以上的,或单价小于5万元但批量购买经费大于5万元的,或单价大于10万元的,学校都会组织专家论证。

1.2 高校仪器设备项目论证流于形式

由于学校仪器设备项目论证的管理不规范导致在实际的项目论证过程中,论证工作走形式,论证模式单一,没有实际意义。论证权限下方给各院系的项目中,出于保护本学院的利益考虑,对设备的选型未能考虑校内外共享因素,再加上各院系没有整个学校的资产管理职能,不能掌握有关的设备产品数据库等,因而不能了解更多的仪器设备信息,所以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全盘考虑设备的有关信息。其次,论证专家的选择范围基本就在本院系范围内,而且多与被论证项目有关,就使得论证项目结果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导致对论证项目的价格、性能及利用率论证偏差,必然使得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低下效益不高[3]。

1.3 高校仪器设备项目论证专家库的专家不专

据调查,国内大部分的高校仪器设备项目论证模式都是聘请专家论证的模式[4]。然而,许多学校专家库中专业并精通的专家缺乏,没有专业知识或只是学科相近的专家论证,结果只能是论证的不合理性。论证的精准性和每次论证组中每位专家的专业水平和小组成员的合理结构都有着极大的关系,这都是高校仪器设备项目论证管理部门需要重视的。

2 高校仪器设备项目论证的内容和依据

高校仪器设备项目论证的内容是根据高校仪器设备使用现状、各个高校对仪器设备管理规则制定的要求以及各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来设计的,一般都有这些内容:设备采购的必要和合理性、预算的控制范围、设备选型的合理性、采购设备的实施项目的风险性及可行性、项目预期的目标和效益、项目组织实施硬件,资金及人员等条件。高校制定仪器设备项目论证指标应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既来源实践又要高于实践,才能更好指导工作。项目论证指标具体确定如以下几点。

2.1 购置的必要性、合理性

首先应从各级学院需求的迫切度出发,应根据学院设备的情况,比如现有设备性能指标如何以及现有配置是否缺乏,及它的使用率情况,论证项目和学科专业建设及与教学科研需求的必要程度等情况;再就是还要看学校的总体规划,要与之相符合,要符合学校的发展计划。

2.2 设备选型的合理性

设备选型的合理性主要从技术和型号是否先进、质量和价格是否可靠、设备功能和档次是否达到要求、售后费用的高低及售后服务如何、申购数量是否合理等等这几个方面比较。技术先进性主要考察该项目在主要技术性能方面、现代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以及时效性,还有一些操作条件比如自动化程度等方面是否具有技术上的先进并能满足技术发展要求。功能使用档次高低是指所申报购置设备功能和档次要和所申报开展的项目需求要高度符合,要对比技术参数的详细功能进行选择。维修配件耗材要预见设备使用后的维修率的高低,以及由此带来的售后费用包括一些配件耗材以及是否有软件升级付费情况。

2.3 项目预期的目标和效益

项目预期的目标和效益可从预期使用效率、预期经济效益以及应用服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成果来确定。项目预期的效益可以是项目成果转化后的效益、面向学校和社会开放共享设备后的效益等等一些新增价利润值。

2.4 项目组织实施硬件、资金及人员等条件

项目组织实施硬件、资金及人员等条件可从工作环境、运行机制、技术力量以及配套设备及耗材经费考虑。工作环境要考虑到空间楼层、水电情况,还要考虑到防震防磁防辐射防尘等等情况。运行机制就是指各学院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和落实情况。配套设备及耗材经费是指为新设备配套的附属设备,还要考虑附属设备的添加、维修维护等方案的落实情况。

3 加强高校仪器设备论证的管理措施

3.1 加强对高校仪器设备论证前的调研

目前,高校仪器设备大量购进,必然也会产生闲置、损毁甚至流失等问题,为保证高校所采购仪器设备的质量和使用效益非常有必要对仪器设备论证前进行调研,这也是关系到整个学校学科发展布局的平衡发展。

仪器设备申报过来后,首先要对仪器设备的各项功能指标及参数进行详细调查,以确保其先进性和适用性。仪器设备主要功能和技术参数应调查三个以上同档次品牌、同档次型号,不得以某一品牌、型号特有的技术指标作为技术要求,避免指定品牌、设置歧视性、排他性和倾向性条款,限制竞争,排斥潜在供应商;又要避免由于参数及要求简单、模糊,导致采购的设备质量较差、难以满足需要。再次就要仪器设备相关的使用人员及周边运行环境要做调查。仪器设备操作和维保得当才能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所以一定要落实专人专管以及使用前的培训,而且一些高精尖的设备一定要配备高水平专业人员负责,否则会增加仪器的损坏率。对仪器设备安放的一些基础设施如安放位置、配套的水电,是否需要辅助设施、耗材试剂等等都需要提前调查清楚才有利于设备购置后的正常运行。如购置设备涉及到放射性装置,还得事先对相关环境进行评价,设置防护措施方可投入设备[5]。

3.2 完善高校仪器设备论证的制度建设

为规范高校仪器设备采购工作,确保仪器设备采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最大限度的提高该类设备的使用效能,应完善高校仪器设备可行性论证的制度建设,制定出详细的仪器设备论证工作实施细则,应包括论证的流程及具体步骤等。

首先要确定仪器设备论证的范围。可以根据仪器设备的金额范围确定是否要论证以及论证的模式,比如规定凡申请购置单价预算在10万元(含)以上的仪器设备,不论经费来源,均需进行可行性论证。再对10万元(含)以上的仪器设备进行价格分类设档,根据仪器设备的价格层次制定不同的论证方式,比如:10~50万一档由院系主持相关人员参加论证;50~100万一档由设备管理部门主持相关人员参加论证;100万以上由分管校长主持相关人员参加论证等等规定。还可以按仪器设备的学科范围来确定论证模式,比如:按通用仪器、专用仪器划分,通用仪器的论证可由项目或学校主管部门请相关专家教授来进行论证,专用仪器的论证就要请使用过该类仪器设备的专家或者生产厂家的参与论证模式。

再由分类所确定的主管部门主持专家对各部门所报项目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后对申购设备采购的必要和合理性、预算的控制范围、设备选型的合理性及共享性进行比较评分,其中对可行性论证的专家组有所成要求,专家成员由五名以上(单数)的学术专家、仪器设备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其中仪器设备技术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人。

3.3 规范和加强高校仪器设备论证制度中专家制度

高校仪器设备论证专家制度的完善与否决定了高校设备购置的效益性和规范性。论证专家论证时首先要根据该校的学科和专业发展,再考虑所购置设备各项指标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等,来提出符合学校发展的设备论证意见,所购设备的配置方案以及预算额度甚至采购方式都可以在专家论证结论里体现。显然,专家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高校应建立规范的专家库制度,应由专业对口或者业务熟练的人员组成,专家库中既要本单位人员又要吸纳外单位一些专家,对一些高精尖的专业性很强的设备来说,外单位的专家有着更加客观的认识。专家库中除专业技术人员外,还应适当配备一些商务专家,可以对论证项目中有关商务事宜把关。

4 结语

高校仪器设备论证制度能帮助高校所购置仪器设备配置向科学和合理方向发展,避免重复购置,推动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开放共享。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发展和高校设备购置规模的加大,也使得高校设备管理部门面临巨大的挑战,为增强高校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高校设备管理部门更应该规范和加强仪器设备论证制度的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我国大部分科学仪器设备利用率极低,大多闲置[EB/OL].[2015-8-15].http://www.bzjw.com/news/news_54487.cfml.

[2] 赵会武,党高潮.论高等学校申购贵重仪器设备可行性论证模式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71-272.

[3] 李晓林.浅谈“211工程”建设中仪器设备论证环节[J].中国现代教育装,2008(1):5-7.

[4] 贾延江.贵重仪器设备论证审批研究新进展及自动化系统[J].中国医学装备,2009,6(8):4-7.

[5] 张志强,张新祥,何平.高校具有危险性的仪器设备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12-15.

作者:黄小民

第2篇:对高职高专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论证

摘 要由于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准确、对价值的取向有偏差、语言交流行事往来也难免产生隔膜,理解上萌生阴差阳错,交往间出现事与愿违……造成这一状况的因素很多,但教育的失误或某些精神层面内容的缺失,无疑是众多因素中最不能忽视的一种。笔者多年从事职业教育,深感自身工作领域由于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加剧了这一“危险”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教育

自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是,当前由于社会背景和高职高专自身的原因,重技术轻人文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偏低、辨别是非的能力普遍下降的现状也不容忽视;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发散式的自行获取的所谓“人文滋养”,又良莠间杂,不得不叫人担心……笔者在喟叹担忧之余,对目前高职高专重技术轻人文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下看法:

1 轻人文是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误读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职业院校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国务院的决定,无疑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已经特别强调:职业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 当今社会需要和谐发展的技术人才

2.1 学生离开学校时应是一个和谐的人

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鲜明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2.2 人文素養可帮助学生立足社会

正是因为就业、竞争等诸多压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才更显得重要。可以想象:一个兴趣广泛、开朗善言的人和一个只懂专业、不善言辞的人相比,哪一个更容易融入社会而被社会所容纳?

我校近几年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已印证了这一点:许多用人单位重点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专业技能。

3 以医学生为例说明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3.1 因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导致的医疗纠纷占较大比例

来自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最近几年由于医疗纠纷而发生的冲击医院、干扰医疗秩序的恶性事件处于上升趋势。2002年6千多起……2006年1万多起……2010年超过1万6千多起……而有关专家在分析医疗纠纷原因时,有一个共识:除业务技术、收费等问题外,因服务态度、医德医风、沟通告知等原因造成的比例均较高,一般在70%以上。这无疑给医学教育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3.2 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养欠缺不是个别现象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李德双老师在《从毕业生质量调查看医学类高职高专教学问题》一文中指出:缘于各专科层次医学院校对各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一,学生各自特点又有所不同,许多院校在对学生诸如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相对欠缺,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欠佳导致毕业生在进入临床一线工作时,不能很好地处理医患、护患关系,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增大,从而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和提高,大大降低了医疗服务的水平。

4 还人文教育合理的地位

4.1 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

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的灵魂或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4.2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人文教育

许多成功的大家,早期都接受了人文教育的滋养。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我将一事无成。”钱学森也亲口对温家宝总理说:我现在的成就,和小时候学美术、学音乐、学文学是分不开的。我们有必要重新研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有必要认真研究教育、了解学生、分析市场,采取相应措施,既保证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又促使学生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4.3 必须通过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修养

以我校为例:来自农村、山区的学生在92%以上。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导致了这些朴实可爱的孩子人文知识的缺失。

教育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残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社会不欢迎残次品,更不愿接受危险品;而且,德育智育美育等等,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是很难分得一清二楚的。正如中国教育协会(原)副会长郭永福先生所言:一堂好的语文课,既是好的字义课,又是好的德育和美育课,对于提高语文素养、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都是有好处的。“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成功的教育不是用科目数量时间去拼、贵在“得法”。

因此,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非但不能放弃而是应该大力加强人文教育,以人文教育促专业技能教育,达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办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志忠.文史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与矛盾[J].文学教育(上),2011(08).

[2]尤玲.提升部队院校学员人文素质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S1).

[3]李浩.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2011(13).

[4]王进,赵丽华.浅议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导报,2011(07).

作者单位

云南省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省保山市 678000

作者:段婷 李艳清

第3篇:实例论证E时代英美文学教学应采用的教学方法

摘 要:探讨了E时代英美文学教学所遇到的困境,并通过分班教学的实践,总结出了适合当今高校英美文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分组讨论+多媒体教学模式。

关键词:E时代;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在Gunter的Instruction:A Models Approach一书里面,她把课堂分组讨论这种教学模式作为文学教学应该采用的主要模式提了出来,这种教学方法的贯彻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成功设置一些循序渐进却又有的放矢的问题。此外,教师对作品把握的程度也决定了课堂效果的好坏。

笔者从事英国文学教学工作近十年,在课堂上主要采用的是课堂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根据具体的作品,设置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范围从有关作品细节的浅显问题到关系作品主题的深刻问题不等。这样的讨论既培养了学生仔细阅读作品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中,通过对四个自然班进行了分类教学。每个自然班18人,皆为英语专业刚入大三的学生。其中一个班级采用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两个班级采用笔者一贯使用的课堂分组讨论模式,而另外两个班级则采用课堂分组讨论+多媒体模式。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笔者对这几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利弊进行了初步研究。接下来,笔者将运用教学中的实例对几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研究。为了能够更好地验证教学效果,笔者将分别抽取一节讲解诗歌和小说的课堂作为代表。诗歌将以William Blake的London为例:

London

I wander thro’ each charter’d street,

Near where the charter’d Thames does flow,

And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

Marks of weakness,marks of woe.

In every cry of every Man,

In every Infant’s cry of fear,

In every voice,in every ban,

The mind-forg’d manacles I hear.

How the Chimney-sweeper’s cry

Every black’ning Church appalls;

And the hapless Soldier’s sigh

Runs in blood down Palace walls.

But most thro’ midnight streets I hear

How the youthful Harlot’s curse

Blasts the new born Infant’s tear,

And blights with plagues the Marriage hearse.

A:在单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班级,用Powerpoint向学生展示前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背景,浪漫主义运动的几大典型特点,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以及William Blake的代表作,并要求学生能够回答书上配套的习题。

教学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图片所吸引,虽然比较活跃,但是思维能力明显不足。

B:在单一采用课堂分组讨论模式的班级,让学生提前预习了本章节的文学史,课上由此不再进行额外的文学史知识讲解。课上,给学生布置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并留给他们45分钟的讨论时间。第二小节课,学生自愿抢答问题,参与其中,并对他们的答案逐一进行甄别,指出闪光点与不足,并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向主题靠拢,最后争取有学生总结出主题。

教学效果:其中一个班级的学生特别活跃,他们能够很快地进入状态进行讨论,回答问题也能切中要点,因而主题便也能顺理成章地推断得出。经过了解,这个班级的学生热爱读书的比较多并且能对班级其他同学产生好的影响。而另外一个班级的教学效果略差于兄弟班级,但明显好于单一采用多媒体教学的班级。

C:在采用课堂分组讨论+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班级,利用Powerpoint向学生展示了前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背景,浪漫主义运动的几大典型特点,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以及William Blake的代表作。同时给学生布置了B组中从1-8由浅入深的一系列问题。

教学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能够很快进入状态进行讨论,回答问题也能切中要点,因而能够顺理成章地推断出主题。此外,他们似乎更善于把历史背景和诗歌中揭露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理解主题。

关于小说的讲解,选择Jane Eyre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

A:在单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班级,用Powerpoint向学生展示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介绍了勃朗特姐妹的家庭出身以及她们各自的作品特点,然后,播放了经典版的电影Jane Eyre,课堂上没有看完的部分作为课后作业,让他们撰写这部小说的评论。

教学效果:电影的播放似乎比小说更具立体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明显的兴趣,但是,课后的论文撰写工作并不尽人意。也许,电影并没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者的原意;也许,学生的兴趣大都集中在了演员的演绎上。总之,学生并没有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

B:在单一采用课堂分组讨论模式的班级,提前五周让学生阅读这部小说的英文原版作品,让学生提前预习了本章节的文学史,课上不再进行额外的文学史知识讲解。课上,给学生布置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并留给他们45分钟的讨论时间。第二小节课,学生自愿抢答问题,参与其中,并对他们的答案逐一进行甄别,指出闪光点与不足,并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向主题靠拢,最后争取有学生总结出主题。

教学效果: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对作品的把握似乎还显得不成熟,但是,随着讨论的逐层深入,在老师的带动下,他们逐渐理解了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并对经典作品的感染力深有体会。但是,有少数阅读能力较差的同学没有完成提前五周布置的原版阅读作业,课堂上显得落落寡合,无法完成课堂讨论工作,对作品的理解也显得无能为力。

C:在采用课堂分组讨论+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班级,提前五周让学生阅读这部小说的英文原版作品,要求他们课前观看同名的英文电影,课上用Powerpoint 向学生展示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介绍了勃朗特姐妹的家庭出身以及她们各自的作品特点,然后,将B组的八个问题布置下去讨论,并要求课后撰写一篇论文。

教学效果:由于Powerpoint中展示的女权主义部分,有些思想比较活跃的学生能够将时代背景和作品联系到一起,进而带动了课堂讨论的热烈进行,他们逐渐理解了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并对经典作品的感染力深有体会。没有完成阅读工作的同学由于课前观看了电影,也能参与课堂讨论,理解主题。而且,课堂的讨论促使他们产生了进一步阅读原版作品的欲望。他们撰写的论文也比较令人满意。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多媒体绝对不可以成为未来英美文学教学的唯一教学手段。实际上,由于近几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日渐普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这种教学手段的双面性。在知网进行搜索,会发现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教师的担忧和重视,而文学课教学手段的探讨性文章也出现了很多。通过整整一个学期的分班教学实践,认为,在当今这个时代,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多媒体在课堂的滥用也日益成为高校教学的痼疾。英美文学教学到底应该采用何种模式?也许,课堂分组讨论+多媒体教学模式会成为未来比较合乎时代发展的教学手段。这种复合式教学手段既能满足学生对于久远的文学史的了解和掌握,又便于他们对待经典作品的理解。

当然,这次的分班教学实际上还存在很多纰漏,比如,各个班级学生的英文基础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试验结果。所以,在未来的工作中,还会尽量找机会更为科学合理地将这个教学实践进行下去,以谋求一种更为合理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Instruction:A Models Approach[M].Boston:Allyn and Bacon.2000:179-183.

[2]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44.

Instance of the Argument of E Era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Used

HUI Jing-rui,LONG Yu-f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 163318,China)

Key words:E-Era;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teaching mode

[责任编辑 陈 鹤]

作者:惠婧蕊,龙宇飞

第4篇:论证方法的多样

(1)例证法

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事实胜于雄辩,运用事例进行论证,既是立论的依据,使读者确信作者观点的正确,也是驳斥对方观点的需要,从而使说理更加具体、充分、有力。

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借助事实论据说理,不等同于简单的事实罗列,要避开以事例代替论证,只有叙述没有分析的误区。在概述事例之后,要尽力挖掘材料中包含的内容,将它与所要论证的观点紧密联系起来,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课堂练笔:请运用例证法为议论文《感恩》写一个片段。

参考示例:“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六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己,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的感恩枝头灼灼其华。

为论述“感恩”这一话题,作者列举了诸葛亮和李密两个人的事例,并且分析了两人的感恩之举,以及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无可争辩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因为懂得感恩,世界才会如此美丽”的道理。

列举事例还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谈《骨气》一文中为了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列举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拿美国的‘救济粮’”等典型事例,以一当十,充分有力。 (2)对比法

把两种性质不同或有差异的事物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运用对比论证方法很多,既可以是对立事物是对比。 请同学们思考,你学过哪些文章在论证时运用了“对比法”?

参考示例:“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中把“骐骥”和“驽马”、“蚓”和“蛇”从自身条件优劣、奔跑寻食态度、最后努力结果等进行对比,自然得出结论:学习要持之以恒、专心一致。在对比分析中,揭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本质,辨明是非真假,达到论证中心论点的目的。对比论证容易使读者分清优劣,明确取舍。 (3)引证法

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个别性论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例如:上次议论文写作训练《学会欣赏》,一位同学在论证“学会欣赏自己”这个论点时,恰当地运用了引证:“即使在遭到别人的"白眼"时,不要灰心,不妨试一下"孤芳自赏"。其实在自己的内心也有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只是你对它疏忽了,诚如李白所吟唱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亮点,为何不让它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只有会爱自己的人,才会爱别人"。一个连自己也不会欣赏的人,难道会欣赏别人吗?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找出自己的亮点,学会欣赏自己。”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由于引证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认的思考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怎么用好引证法呢?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例如:论证“应当不畏惧错误”这一观点,就可以引用黑格尔的话:“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要的环节”,也可以引用英国化学家戴维的一段话:“我的那些最主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

(2)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 4 )引用的内容必须是确凿可靠的,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与论点一致,能为分析论证服务。 (4) 喻证法

就是通过打比方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它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设喻,也可以引用寓言故事来讲述道理。运用喻证法,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讲得具体形象,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易于读者接受作者所持的观点。

请同学们思考,你学过哪些文章在论证时运用了“喻证法”?

参考示例:鲁迅的《拿来主义》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并且用对待宅子的三种不同态度分别比喻对待文化遗产的逃避主义、虚无主义、投降主义。这种说理,形象生动,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

(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在高考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比喻论证,可以增添文采,使说理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提高作文的分值。

五、[习作点评] 学会欣赏

欣赏同一株玫瑰花,有的人看到那娇艳欲滴的花朵而有的人却看到了那尖锐的刺;仰望同一片天空,有的人看到了乌云朵朵而有的人却看见那藏在乌云后的太阳。在飘雪的季节等候花开的人,是最会欣赏的人。学会欣赏,你就得到了智慧的指点;学会欣赏,你的生命将金光四溢。(扣住启发提示语中“欣赏是一种发现,一种境界”举例分析,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

学会欣赏,你看见的小池是“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情柔。”若不懂得欣赏,你看到的将是一片死水;面对冰天雪地,懂得欣赏的人看到的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情,而有的人看到的只是深入骨髓地虚白与冷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会欣赏的人看来是一幅浑然天成美妙无比的画卷,而不懂得欣赏的人看到的只不过是几个单调的片段。欣赏是一种独到的眼光,懂得欣赏的眼神里流露出的是美。(此段能综合运用引证法和对比法,论证有力。) 欣赏东坡,欣赏他的才高八斗,欣赏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异地,仍乐观豁达的精神,欣赏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从容。欣赏韩信,虽遭胯下之辱但心宽似海,功成名就后,不但没有找当年欺辱他的人报仇,反而以美食佳肴相待,欣赏他比天空更宽广的胸怀。欣赏丛飞,欣赏他用歌声点亮希望,把生命献给社会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欣赏是一种修养,举手投足之间绽放的是善的花火。(此段能综合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事例典型,有理有据。)

欣赏人间最美、最纯洁,最宝贵的爱。学会欣赏母爱、父爱,感受亲情,感受的是家人的温暖与关怀,不要总是只会记起父亲那严肃的脸和母亲责备的话语,而要更多地体会那浓浓的爱。学会欣赏人间真情,汶川地震,鄙弃那些污浊的灵魂、那些假作慈悲的脸,我们欣赏那种人间真情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欣赏解放军那布满灰尘的脸上的焦虑,我们欣赏的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欣赏是一种本色,它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包装,任何矫揉造作和附庸风雅都将是镜花水月昙花一现。真正的欣赏是一种对人性最美好的追求和渴望。

(分论点论述,从美、善、真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深入挖掘“欣赏”的内涵,层次明晰。事例涉及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方面,涵盖面广且有时代气息,显示了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

学会欣赏,欣赏的并不是外表的美丽,它更是一种由内向外流露出的气质和神韵,它是真善美光芒的闪耀。只有学会欣赏的人生才是最亮丽的人生,让你欣赏的眼光,射到每一个角落。(回扣论点,首尾圆合)

六、[本次作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每年都有不少人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探险,带路向导都是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土著人十分机敏和风趣,他们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土著人说这是为了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他们得唤回自己。 有位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

你有过对“唤醒”的体会或“唤醒”的经历吗?请以“唤醒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写作指导: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审题关键在于把握标题的构成。

“唤醒”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义是:①叫醒;②使醒悟。在这道题目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个词义去立意。注意要阐释清楚“什么人(或什么事)”唤醒自己。

1、立意角度:

①为什么要唤醒自己?(唤醒自己的意义) ②怎样唤醒自己?

③唤醒自己的过程。(可以写作记叙文表现唤醒的过程)

④唤醒自己的什么?(唤醒自己的责任;唤醒自己的良知;唤醒自己的潜能„„) 学生可以从“为什么要唤醒”的角度来思考,因为心灵还处在一种沉睡状态、麻木状态、冷漠状态、蒙昧状态,如人情冷漠、良心泯灭、利益熏心、自我迷失等,写作时应该将这种心灵状态表现出来,“唤醒”的理由才能充分;学生也可以从“唤醒什么”的角度思考,如唤醒良知、爱心、同情心、人性、美好的情愫等等;当然,也可以从“怎么唤醒”或“唤醒了之后会怎样”的角度思考。 确立观点之后,要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方法,使说理更令人信服。

2、不当立意:

①题目是“唤醒自己”,应是自我唤醒。如果写他人他物唤醒自己,或写自己被他人他物唤醒,或写他人他物唤醒他人。如有的同学写父母唤醒自己,自己被音乐唤醒;鲁迅被日本纪录片唤醒等。

②泛泛谈唤醒自己,既不说为什么要唤醒自己,也不说唤醒自己的什么。 ③把唤醒自己等同于保持清醒,认清自己,提醒自己,劝诫自己,警示自己等。 ④写成自己唤醒他人。如写文天祥兵败被俘,不为高官厚禄所移,唤醒民族气节。

第5篇: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议论文的行文过程说到底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而分析论证方法,关键是分析其作用,对论证观点所起到的作用,所达到的效果。常见的论证方法通常有摆事实、讲道理、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又可分为以下五种:

1、举例论证:就是运用具体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所举事例必有确凿可靠;所举事例必须具有代表性;所举事例必须简明扼要。

分析例证法的作用应首先明确作者列举了一个什么典型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然后再把握例证法的特殊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

2、引用论证:就是引用古今中外名人的精辟言论,格言警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证明论点的方法。

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点出其特殊的作用——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4、对比论证: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相对立的事实或相悖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分析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首先要分辨文中用什么和什么对比,再分析这样对比是为了证明什么论点,最后把握对比论证法的特殊作用——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第6篇: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论证方法不是说明方法。有: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⑤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⑥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⑦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

⑧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第7篇:论文写作的论证方法有那些呢?

什么是论证方法?论证,是逻辑推理的过程。所谓“逻辑”,就是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所谓“推理”,就是从已知推出未知,运用论证的方法导出结论的过程。论证的方法,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如果说论文比经验更难写,其原因恐怕是作者缺乏论证的方法,论不起来。

论点、论据、论证是组成教育论文的三要素。论点是作者论述问题的观点或主张;论据是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可分为理论性论据和事实性论据);论证则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它们三者各自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论点)?为什么是(论据)?怎样证明是(论证)?从写作方法上讲,教育论文的写法主要的就是论证。如果说,论据解决了“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那么,论证就是回答“怎样证明”的问题。

文章要使人信服、有说服力,逻辑性是最基本的要求。正确的论证过程就表现出教育论文的论点和论据是用什么逻辑规律、规则联系和统一起来的。这种联系统越是紧密,论点就越突出,文章也就更有说服力。所以,有人说,议论,是逻辑的说服术,论证的方法就是这说服术之“术”。

既然论证是逻辑推理过程,那么,它就需要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符合逻辑规律的要求,并受其制约、限制。所谓教育论文的逻辑性,就是说,论点和论据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论点能够统帅材料,材料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从论据中推出论点不是生硬的,而是合理的。

1.归纳法

归纳法,即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思维过程,是从全部或有代表性的部分具体事物中,抽取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加以综合,从而概括出反映一般本质的结论。

2.演绎法

演绎法,即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普遍到特殊的辩证思维的过程。它是以反映事物的一般本质的结论为前提,对尚未知晓的个别的具体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从而推导出新的结论。

3.对比法

对比法,即对比推理,是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事例进行对比论述,证实论点的正确的推理方法。

4.类比法

类比法,即类比推理,从通过对同一类型的事例进行比较论述,推论到同类的事例上去,以证实论点的正确。

5.例证法

例证法,也叫事实论证,即运用翔实、新颖、典型的具体事例、概括的事实和统计数字做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的正确性。

6.引证法

引证法,也叫理论论证,即引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各个时期教育界著名人物的正确观点和实践经验,现代教育理论著作的科学结论等作为理论论据,来佐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7.阐发法

阐发法,即对题目、论点、引文、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进行解释说明,或根据一般性的原理原则,从定理定义中推断出新的结论。

8.解剖法

解剖法,是把一个复杂的事物或问题分解为若干个部分、方面、层次、要素,分别进行研究,从性质上、特点、质量、组合、起因、发展、结果与它事物(问题)关系等方面进行

解剖析。剖析时要注意揭示问题或事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这样说理才有针对性,议论才有实际意义。

9.比喻法

比喻法,即以打比方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都通过形象化的、具体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观点。比喻要通俗易懂、准确贴切,才有说服力。

10.分层论证

分层论证,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论证一个论点。如《关于开展班级“四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就是从“班级的科学化管理”、“班级的规范化管理”、“班级的系列化管理”、“班级的程序化管理”等四个方面,分层论证了班级的“四化”管理。

11.层进论证

层进论证,即一层比一层接近论点、一层比一层深入分析的论证方法。

12.因果互证法

因果互证法,即用已知的原因(论据)来证明结果(论点)或由已知的结果(论据)来证明原因(论点),这里论点有时表现在原因上,有时表现为结果,论据也是如此。

以上论证方法的恰当、灵活运用,就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了,论文三要素也就齐备了,论文的理论色彩也就突出了。

假如写驳论性论文还可采用驳论的方法。常见的驳论方法有两种:

直接的反驳。即反驳对方论点的方法。可以这样入手:其一,用归谬法(先假定对方论点正确,再以此导出一个错误的结论,这样,对方论点也必然是错误的)来反驳论点;其二,用与对方截然不同的科学论点来进行反驳;其三,用确凿的事实来反驳论点;其四,用直接戳穿对方论点的错误来反驳论点。

间接的反驳。其一,是反驳论据的方法,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只要指出论据是违背教育方针、教育原理、教育规律的,甚至是错误的、反动的,那么,论点就失去根基,站不住脚;其二,是反驳论证的方法,论证是逻辑地把论点和论据联结起来的过程,如果揭示出论证的逻辑推理是违反逻辑规律的,推论不合理,因此,其论点就不能同论据有必然的联系,也就不能成工。

总之,撰写教育论文应特别重视:立论要鲜明,应具有创造性;内容要新颖,应富于独特性;论述要准确,应符合科学性;认识要深化,应体现理论性;行文要严谨,应显出逻辑性。同时,要特别注意论点的针对性,论据的典型性,论证的灵活性。

第8篇:议论文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

议论文是学生在各级各类应考或平时练笔中选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文体。从各级各类的考场作文评阅及平时作文批改情况来看,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是因为不能恰当或综合运用议论文常见的一些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七种: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归谬法、归纳法和演绎法。下面细谈四种在议论文写作时常用也比较好用的论证方法。



一、例证法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倒置。

3、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句式排比列举。

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忌有例无证。

5、勤于积累,精于筛选。“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多读书报,摘记、剪贴是主要手段。积累多了,自然能融会贯通、左右逢源。



二、引证法

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引证法在考场或平时练笔写作中的使用频率仅次于例证法。由于引证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认的思考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怎么用好引证法呢?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例如: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要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强调志向高洁远大,要选用“燕雀怎知鸿鹄之志”,某同学沉湎于上网,要选用“玩物丧志”,某同学不能只持之以恒、一暴十寒,要选用“有为之人立长志,无为之人常立志。”

2、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

三、喻证法

1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做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做为喻证的喻体与做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争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

3、精剖喻体,丝丝入扣。《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得是很经典的。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绝。



四、比较法

比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

1、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这么几种:古今中外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写作者自己创设的情境等。

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刀见血。

2、对比法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必须要对所要论述的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

当然,以上所概括的这几种论证方法,仅仅使用其中的一种,有时论述也会过于单薄。为强化说服力,许多议论文兼用多种论证方法。不过,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一定要注意突出其中的一种,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议论文展开论证的常用技巧

议论文是高考经常出现的文体之一,但很多同学在写作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不会对论点、论据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基于此,笔者试结合2006年高考优秀作文给读者介绍几种常用的展开论证的技巧。

一、条件分析法。即通过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揭示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如吉林优

2 秀作文《心的舞台》一文中,作者先在文章的开头谈到古代帝王希望能稳坐江山和现代人希望能得到关爱的事例后,用条件分析法进行了分析:“只要心中装着他人,就可以无怨无悔了;倚闾眺望,我们将做些什么得到些什么,眼中看到什么心中藏着什么都无关紧要,只要看到自己也看到他人,就可以无愧于心了。”

二、假设分析法。即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或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如山东优秀作文《梦想在现实中起舞》一文中作者列举阮籍逃避现实、嵇康正视现实的事例后,进行了假设分析:“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三、排比分析法。即为了增强说理的气势,一些作者常别出心裁地用排比句的形式列举一组论据,让这些事实“胜于雄辩”。如广东优秀作文《用心雕琢自己的天使》一文中,作者为了说明“生活中需要异彩纷呈的个性”,就运用排比分析法分析:“这个世界需要‘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慨,也需要‘唯愿孩儿愚且鲁’的愤慨;需要‘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沉哀婉,也需要有一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超然旷达,需要有一个‘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的绝世芳华。”

四、归纳分析法。即在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对这些论据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如安徽优秀作文《品读人生》一文中,作者例举孔子从师于不同的学者,曹怀东、朱熹平教授吸取前人的研究的事例后,对这些事例进行了归纳总结:“只要善于品读,每个人都能给人启迪,哪怕是广场上卖唱的乞丐,也能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

五、因果分析法。即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的思路究其根源,探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如江苏满分作文《人与路》一文中,作者先引用田亮和郭晶晶在荣誉面前迷失自我,最终田亮被发回到陕西队的事例后,用因果分析法对此事进行了分析:“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结局?各大媒体过分推崇是难辞其咎的,而他们个人呢?在巨大的商业利益诱惑下,他们一时间迷失了自我,迷失了自己的道路。他们过分留恋于‘花花世界’,没有走上属于自己的道路。”

六、质疑分析法。即为使自己确立的观点毋庸置疑,或置对方于无力反驳之境,用质问或反问替代分析。如甘肃优秀作文《人生的内涵》一文中,作者采用了质疑分析法分析:“想得到别人的喜爱,何不把自己的身份降低一些?想得到别人的笑语,何不把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别人分享?想得到别人的信赖,何不把自己的真心坦露出来?”

论证深刻的要求是: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

议论文写作的论证技法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之一,也是写好议论文最关键的环节,

钱钟书先生在《论快乐》一文中是这样论述的:先引述《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借天上比人间活得舒服快乐,来说明快乐是人的一种心理。然后宕开一笔,“永远快乐”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继而论述“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快乐在人生中的作用。接着指出:“把快乐分成肉体和精神两种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

3 最后归纳指出,发现快乐是由精神来决定的,它是人类史的又进一步。假如,我们来谈快乐,你会怎样论证呢?你能透过生活现象挖掘出“快乐这一习见现象的本质吗?

二、揭示问题找诱因

世界是由互相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生活中发生的事存在着某种因果联系,在进行分论证时要揭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

2005年高考优秀作文《出入红楼》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议论揭示出一部《红楼梦》倾倒几多后人,让众多专家学者倾其毕生精力,还不能尽得其珍的原因:

《红楼梦》,打开了大观园的大门,让好奇的后人一窥当年封建王朝奢华辉煌的殿堂;曹公才华横溢,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如粒粒明珠嵌入其中;建筑设计侃侃而出,几笔勾出一个金碧辉煌的大观园,饮食医理无一不通,衣饰礼仪无一不全,洋洋洒洒如数家珍。曹公秉世之才,堪称语言大师。披阅十载,呕心沥血,字字看来皆是血泪,达到刘勰所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中真正的惜墨如金的境界。

现实生活中会有诸多的现象发生,如少男少女染发烫发,追逐明星,超现实消费,你能透过这些现象揭示出产生这些现象的心理诱因吗?

三、抓住要害开药方

议论要切中要害,始终紧扣论点,不游离于论点之外,不偷换论题。例如,以“跨越性格的障碍”为话题,就要紧扣“性格障碍”——不健全的性格(自我封闭,不善交流沟通,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孤芳自赏等性格缺陷)会影响我们的终生发展。有的同学大谈挑战逆境如何超越自我的问题,没有抓住论点。因此,离开论点的论述,是无从谈及论证深刻的。

抓住要害还要从若干现象的分析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以父亲的身份,向儿子进行节俭教育。文中有道理分析,更有大量的具体事例,摆事实,讲道理。正反论述,有很强的说服力。文中批判“走卒类士服,夫蹑丝履”虽有封建等级的观念和鄙视劳动人民的思想局限,但他总结出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规律是何其深刻!

四、运用辩证明事理

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客观地全面发展地看问题,不要主观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要两点论,不要一点论;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次,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运用辩证法认识问颢、分析问题就会有深度。又如,就“平凡与自豪”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是典型的关系型作文题,这一话题能正确引导考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每一滴露珠,都能反射一轮太阳”。每一个体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世界不独是名人与胜者的天下。

很明显,这个作文导向是正确对待平凡,在人们的认识中,伟大与平凡是两极,平凡与平庸相等,鄙弃平凡是应该的,但只赞颂伟大而不甘于平凡,轻视平凡却是错误的。忠于职守辛勤耕耘的人,不管是名人还是农夫都是自豪的。

本话题可运用的哲学观点有:要全面地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五、多样论证出效果

论证方法要力求多样,力避简单的论据加论点的作法。一些同学这样写议论文:在论点提出

4 之后再运用几个事例进行说明,缺少自已的深入分析,这样的议论文没有自已的分析论证,这种肤浅的论述是议论文的大忌。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理效果:正反对比论证,是非分明;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名言格言,权威警策;歇后语俗语,风趣幽默„„借助丰富多样的论证方法,能使我们的议论文写得鞭辟入里、论证深刻,能体现我们缜密的思维和洞悉事物的睿智。

事例论证的“六宜”“六忌”

事实胜于雄辩。例证法是议论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写议论文,怎样用好事实论据呢?

一、事例宜切合题旨忌若即若离

写议论文选择事实论据的时候,要注意所选事例的意义,一定要与论点相吻合,不能若即若离,顾此失彼。例如写《说有恒》,举下面这个事例是否妥贴呢?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坛上颇负盛名,但他从不满足,从不松懈,经常深入民间把自己的新诗念给村妇老农们听,问他们听懂听不懂,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加以修改。所以他的诗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用这个事例论证做学问要有恒心显然是不妥的,虽然其中也有“不松懈”、“经常”等字样,却不能用来论证“有恒”。如果用它来论证“作家应该有严谨的创作态度”则是很切题的。

二、事例宜新颖忌陈旧

古人说,“唯陈言之务去”,“文章最忌随人后”。选用事实论据必须力求新颖,道他人之所未道;必须力求精警,启人智慧,发人深思。如所举例证尽人皆知,又不善于从中发掘出新意,纵然例证与论点十分吻合,写出来的文章至多只能是平平常常。有些同学写议论文,事例不够,老例来凑,像张海迪、陈景润、李时珍、司马迁、爱迪生、居里夫人这些老掉牙的事例频繁地出现,令人望而生厌。如果在文章中选用一些新颖的事例,令人眼睛发亮,效果岂不更好?

要举出新颖的典型的事例,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阅读积淀。这就要求大家平常要多读报刊时文,留心积累新鲜素材,这样写作时才能派得上用场。

三、事例宜真实忌虚假

议论文中所引用的事例,不论是历史上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都必须真实,不能虚构,不能编造,不能含糊其词。如牵涉到数字,还必须准确。事例不真实,论据就丧失了说服力,说理就不令人信服。下面两个例子中的论据就不符合要求。

例1,欧洲有位化学家,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一种新物质,可是他没有把这种新物质提炼出来,就放弃了这个实验。后来另一位化学家也做了这样的实验,由于他坚持不懈,另一种新元素终于被他发现了。

例2,托尔斯泰为写《战争与和平》深入采访,光笔记就写了40万字,最后终于用60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

例1中提到的两位化学家,没有写出他们的姓名,做什么实验,发现一种什么新物质,模糊不清,因此降低了论据的说服力。例2说“用了60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与事实不符。事实上,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一共用了7年时间。论据不真实,失去可信度,同样就没有说服力了。

这就要求平时阅读时对特别关键的时间、地点、人名、事件作确切的笔记或牢牢记在脑子里,切不可凭“印象”引用。

四、事例宜高度概括忌拖沓冗长

议论文事例不同于记叙文事例,叙例语言要精练概括,不宜拖泥带水。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不少高考优秀议论文也体现了这一原则,考生运用短例列举的形式高度概括事实,大大强化了语势,增强了论证效果。例如2005年高考河南考生《小议“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霍金能够创造出令人炫目的成就,那是他夜以继日研究的结晶;牛顿能够发现震惊中外的万有引力定律,那是对他苦思冥想、呕心沥血的回报;马克思能够发现剩余价值规律,那是与他废寝忘食、勤勤恳恳地研究分不开的。

五.事例宜多维组合忌单方位出击

写议论文时,如果连用几个事例,既不可一味地详举,也不可一味地略举。一味地详举,难免显得堆砌;一味地略举,难免显得单薄。一般说来,应详略并举。众人皆知的熟悉事例不妨略举,众人陌生的事例不妨详举。详略事例组合,能增强文章的论证效果。

写议论文时,最好是正反事例结合,既从正面举例,又从反面举例,正反对比,鲜明有力。列举事实论据时,古今结合,中外结合。不同时空事例进行组合,因跨度大、概括性强,能增强论证的力度。

六、事例宜叙议结合忌简单罗列

议论文中的言之有据(摆事实)和言之成理(讲道理)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举例只是议论的手段,明理才是议论的目的。因此要力求做到精选事例与深入议论相互配合,做到事与理之间的契合、呼应与阐发。如果只是一味举例,举例之后不作必要的阐发和分析,文章难免缺乏思想深度。如2005年高考山东考生《别人的风景你的梦》列举了地狱与天堂的事例:“地狱里的人,围着大锅,每人手执自己的长勺给自己取汤,因为勺柄太长而无法将汤送到自己嘴里,于是怨气一片。还是同样的大锅,还是同样的长勺,人们相互舀汤送到对方的嘴里,每个人都吃的很饱,笑声朗朗,幸福而快乐,而这就是天堂。”

紧接这一事例之后,作者分析道:“其实天堂和地狱相隔得并不遥远。不是为别人,而仅仅是为自己,此谓地狱;不仅仅为自己,更为别人,通过互助来共生双赢,此谓天堂。走出小我,寻找到双赢,你也就从地狱走到了天堂。”这段分析文字,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深化了主题,写出了深度。

让作文的“眼睛”亮起来

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在2005年出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中,作文平平,淡而无味,是最突出的问题。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作文的分数,让学生的作文亮起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角度要“可眼”

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是很宽泛的,但是考生如果对话题泛泛而谈,往往会像“政治家的眼睛,大而无当”。(《围城》)因此,写作时不要面面俱到,力求“一针见血”。如2000年“答案是丰

6 富多彩的”,若变为具体的小范围,可以写“生活态度”方面的,也可以写“辨明是非”、“意识转变”、“思维方式”、“教育改变”、“道德修养”、“人物评价”、“历史反思”、“职业选择”、“个性发展”等等方面的,考生选取什么角度去写,主要取决于自己对话题熟悉的程度、占有材料的多少,读起来觉的“可眼”就可以了。

具体方法:

1、 扩展话题法

在原来话题的基础上加以扩展,以增加内涵,达到缩小外延的目的。扩展的方法是再添加一些限制成分,从范围、对象、内容、时间、地点、性质等方面进行限制后,文章选材、主题或中心论点的指向会更加明确和集中,极便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而有机展开。如2000年的《诚信不可抛》《诚信无价》《丢弃“诚信”之后》,文章的观点就非常明确。

2、 提问话题法

围绕话题,多提一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我们的写作思路会愈来愈明确,愈来愈深入,较小的写作切入口就形成了。

第二、 标题要“惹眼”

“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如同一个人的清澈明亮的眼睛,即使长相一般,也会增色不少。阅卷老师第一眼要看的就是文章的标题,标题的好坏将给阅卷老师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这一眼睛的闪烁将对阅卷老师有种吸引的魅力。考生的拟题要切合题意,要小而具体,要新颖形象,要有文学色彩,要让人看了标题之后就能读出你的观点、你的文学功底。具体说来,可以掌握一些拟题技巧:

a) 化用诗词名句。如“梅花香自苦寒来”

b) 巧改名作。如“生命诚可贵,诚信价更高”

c) 援引歌词。如“爱拼才会赢”、“„天堂‟里车来车往”

d) 化用俗语。如“拔出萝卜带出泥”

e) 妙用修辞格。如“糖醋排骨有点酸”、“放下感情的叶片”

f) 巧用成语、典故。如“成也枕边,败也枕边”

三、 开头要“显眼”

“开头精彩,文成一半”,好的开头可以显出考生的写作功力,给阅卷老师以先入为主的好感,因此,考生要极力打造一个好的开头。其方法如下:

1、 巧设题记

引用名言或撰写精彩的语句做题记,既能昭示主题,又能使文章形式新颖,收到较好的效果。如2003年高考,吉林一考生在〈血浓于水,理大于情〉中写的题记:“有云常常就会下雨,像空穴常常会有来风。感情直接关系到认知,它常常影响着对事物的判定。”此题记紧扣作文的提示语,为全文的写作内容规定了范围,还借贴切的比喻、优美的诗句,初步显示了作者的才华,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2、 开门见山

开头直接亮出观点,可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2002年高考一考生的〈选择永恒〉:“徘徊在生与死间,踌躇于明与暗间,有人选择生,有人选择死;有人选择明,有人选择暗……真正源于内心深处的一缕精神血脉,却选择永恒。”多么震撼人心!

3、 引人入胜

开头要尽量把自己的语言功底亮出来,展示自己的文采,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如2001年一考生的开头:“天使的翅膀断了,落到人间,成了我们的忧伤;诚信的翅膀断了,散到世上,成了撒旦的魔杖。”这样的语言,一下子就会抓住阅卷老师的心。

第四、 结构要“顺眼”

网上阅卷,由于老师过度疲劳,很容易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这时候文章结构清晰就很有优势。如议论文的结构,或并列式,或 层进式、或对照式,一目了然,阅卷老师就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路,看起来就会顺眼。如2001年高考,一考生安排了这样一种文章结构:“有这样一朵诚信的花,它诚信于爱情……”、“有这样一棵诚信的树,它诚信于友谊……”、“有这样一方诚信的土,它诚信于人民……”,形式上构成了并列式结构,内容上又由己及人,有小到大,颇具匠心。

第五、材料要“抢眼”

作文切忌在文章中出现万能例子,如屈原、哥白尼、张海迪,因为这些例子太老了,要举别人不知道而你知道的例子,或者举现实中新出现的人或事。高考作文就是在老师面前亮出一些东西,你要做到让他觉的你看过很多书,知道很多东西,而做到这些,除了语言外,就是用例了。如〈道士塔的联想〉,不就是取材于余秋雨的文章吗?材料贵在新颖,要抢眼,从众多份试卷中把阅卷老师的眼球吸引过来。

第六、 结尾要“养眼”

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猪独、豹尾”,有些考生认为,阅卷老师只看标题、开头和中间,对结尾是不太注意的。其实不然,文章要写的出色,需要有一个完美的整体,而阅卷老师要给考生评分,也要有一个完整的判断,因此,写好结尾尤其重要。结尾重在有深度,或画龙点睛,或卒章显志,或照应开头,或意味深长,或充满诗情画意,它既是作文的养眼之处,也是考生对阅卷老师抛去的最后一瞥。这一瞥要充满深情,要有蕴味,要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总之,考生要在短时间内集中训练能够快速提分的亮点,力求使自己的作文有几处亮点,把媚眼抛给阅卷老师,让作文的“眼睛”亮起来。

8

设置分论点,论证立体化——分论点设置示例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云雀见麻雀整天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就问:"麻雀太太,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

麻雀斜着眼睛瞟了它一眼,说:"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公鸡!"

"公鸡伯伯,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

公鸡骄傲地在房顶上迈着八字步,反问:"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鹌鹑!"

"你为什么不能飞得高一点呢?鹌鹑姐姐。"

> 鹌鹑奋力从草尖上飞过去,得意地对云雀说:"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癞蛤蟆!"

后来,云雀遇见雄鹰,便向雄鹰请教:"雄鹰叔叔,你为什么飞得那么高呢?"

"不不。"雄鹰谦虚地说,"离蓝天,我还差得远呢!"

"啊,我明白了!"云雀眨巴眨巴眼睛想,"谁如果想展翅高飞,就不能把目标定得太低;如果眼睛只盯在树冠以下,那就永远不可能在蓝天白云间翱翔。"

这则寓言故事中的麻雀、鹌鹑、雄鹰等对所飞的高度有着不同的认识,你对“高度”又有着怎样的认识呢?

请以“高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一、横式分解法(并列结构)

示例A、

中心论点:与蓝天搏击,与白云共舞。

分论点一:你的目标决定你的高度

分论点二: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分论点三:你的学识决定你的高度 示例B:

中心论点:高度无极限 分论点一:高度从积累中来 分论点二:高度从无畏中来

分论点三:高度在心中放飞。

示例C:

中心论点:目标的高度。

分论点一:一个人事业目标的高度往往决定他的一生。 分论点二:一个企业经营目标的高度往往决定它的前途。 分论点三:一所大学发展目标的高度常常决定它的地位。

二、纵式分解法(递进结构) 示例A、

中心论点:奋蹄原野,驰骋天下。

分论点二:生活的高度影响了社会的高度。 分论点三:社会的高度体现了国家的高度。 示例B、

中心论点:山外山,景外景。

分论点一:站在人生的山麓,我们要敢于采摘树梢上的坚果。

分论点二:采到树梢上的坚果之后,我们要敢于采摘山腰上的灵芝。 分论点三:采到山腰上的灵芝之后,我们要敢于采摘雪峰上的雪莲。 示例C、

中心论点:决定高度的条件。

分论点一:无论做什么事,勇气决定高度。 分论点二:除了需要勇气,还要有正确的态度。 分论点三:决定高度的因素中,信念最重要。

三、对比分解法 示例A、

中心论点:昂首长嘶,立马昆仑。

分论点一:过高的目标,是我们失败的源头。 分论点二:过低的目标,会使人玩物丧志。 示例B、

中心论点:向目标逼近。

分论点一:树立凌云之志是达到全新高度的立足点。 分论点二:胸无大志则是事业成功的拦路虎。 示例C、

中心论点:做振翅云霄的雄鹰。

分论点一:行动是达到心中高度的青云梯。

分论点一:心灵的高度决定了生活的高度。

分论点二:空想是通往心中高度的绊脚石。

四、辨证分析法

示例A、

中心论点:种子与参天大树。

分论点一:撒一棵种子,立一个目标,畅想未来。 分论点二:施一点肥料,不畏严寒与酷暑,茁壮成长。 分论点三:多一点耐心,品味过程的酸甜苦辣。 示例B、

中心论点:高度,由你决定。

分论点一:高度是夜空中的启明星。

分论点二:高度是随着阶段而变化的。

分论点三:高度还需要机会的保证。

第9篇:2014广东乡镇公务员考试行测:举例论证的阅读方法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当片段阅读中出现了举例论证应该如何对待?江苏公务员考试网在此为大家讲解片段阅读题中举例论证的阅读方法。

一、举例论证的判断

当文段中出现“比如”、“例如”、“„„就是一个例证”、“以„„为例”等,我们可以直接判断是举例论证。再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是没有特殊标志词语的时候,直接叙述例子。或者是文段当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数据、年份、人名、地名、术语等,也能判断出。

二、举例论证的作用

当文段中,根据以上标志判断出是举例论证之后,首先我们可以根据举例论证的位置来判断主题句的位置,一般情况下,主题句位于举例论证之后,也就是说先出现主题句,然后是通过举例来对主题句进一步论证。其次,当文段中出现举例论证,我们要略读。这点是由举例论证的作用决定的。举例论证仅仅是为了证明文段中已经出现的观点,所以略读例证不会影响对文段答案的选择。但有一点需要提醒各位考生的是,是否略读例证,具体情况还是依个人而定,如果对文段的主题句理解不够透彻,建议可以通过举例论证加深对文段主题句的理解,从而能对文段的主题句进行正确的同意转换。最后,当选项中存在围绕例子的选项的时候,应该排除。这是由举例论证在文段中的地位和

作用决定的,关于举例论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在前面已经给大家介绍过。

例题:学术没有钱就像艺术没有钱一样,大概是很难发展的。马克思没有恩格斯的资助,怕是写不完《资本论》的——尽管他是天才。杜甫如果不是有当着刺史、节度使,可以给他资助或支一份饷银的高适、严武辈可以投靠,他在成都那些年的生活、创作,都得是另外一副模样——哪怕是诗圣。但是,单靠钱也堆不成学术,堆不成艺术。 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

A. 没有钱,学术和艺术的发展寸步难行

B. 马克思和杜甫的成就离不开朋友的资助

C. 钱是学术和艺术发展的必要条件

D. 只有钱和没有钱一样,学术和艺术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本题中,首先阐述了作者的观点之一“学术没有钱就像艺术没有钱一样,大概是很难发展的”,之后文段中出现了马克思和杜甫的例子,这是典型的举例论证,观点出现在举例论证之前,关于例证略读。在第三句话中,出现了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但是”。转折之后是重点,是主题句所在,是主旨所在。因此文段在前一个观点的基础之上进行转折,是为了强调转折之后的观点,也就是单靠钱也堆不成学

术,堆不成艺术。那么文段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这段文字的主题句。而D项是对主题句的同意转化项。故选D。

上一篇:康复护理学笔记下一篇:一路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