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论证报告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装置论证报告(共7篇)

装置论证报告 篇1

一、计算机专业社会需求分析

计算机技术的问世,在世界范围引起了一场深入的产业革命。仅仅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是“无处不在处处在”了。它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显现了它的卓越作用。

由于中、小企业中不可能配置众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要求毕业生具有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在实践工作中一专多能。因此,要求我们专业设置灵活,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对于计算机专业,几乎所有企业、公司、事业单位都需要的技术。

立足于计算机应用的现状,我校开办计算机专业有较大的社会需求,它将成为计算机专业院校输送人才的枢纽,也将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

二、设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我校以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过硬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信誉,培养了大批合格的灰领人才。目前,形成了以农学、机电、汽车工程、风电、工艺美术等六大类专业为龙头的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装置论证报告 篇2

纳米技术被公认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战略高技术之一, 是突破微米技术瓶颈的未来技术, 可能会带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江苏省超前谋划布局, 围绕提升纳米产业创新能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推动中科院纳米所等单位在深入调研、多方研讨的基础上, 形成了纳米真空互联实验装置总体及分系统建设方案。为进一步评估其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于2013年8月16日, 在苏州组织召开项目立项论证会, 邀请专家进行全面研讨和详细论证。会议由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蒋跃建主持。

与会专家听取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单位有关情况汇报后, 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前期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认为该装置符合纳米科技发展的需要, 将对纳米科技重大前沿领域形成有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系统突破能力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并为纳米科技人员建立一个能提供全真空、多模块互联的纳米科学研究条件, 从而在更科学、更本质的层面上开展研究, 实现跨行业、跨学科、跨要素的技术集成创新,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希望江苏加大组织支持力度, 作为地方先期推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尽快启动并抓紧推进, 争取及早列入国家相关计划。

装置论证报告 篇3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探究性阅读 教学形态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选题的背景或意义:

(一)选题背景:

语文教学,“读”占螯头。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与此相适应,自2008年起江苏省在《考试大纲》中新增了“探究能力”的考查。

在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课堂逐步走向开放、自由、多元,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遗憾的是,当前一些阅读教学课处于低效状态,文本阅读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未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层,缺乏深入的挖掘,尤其缺乏对文化背景及文化内涵的发掘,有的甚至出现脱离文本、逃逸文本的阅读教学偏向。有的课堂看似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繁,课堂气氛热烈,但是过度关注阅读的“温度”,而忽视了应有的“深度”,只见场面的热闹,不见问题的有效解决。甚至出现对文本作过度诠释,多元解读滥化,其中不乏无意义解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课堂单方面追求“标准答案”,将阅读异化为“一元解讀”,无法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还表现在教学评价的“虚化”上。课堂上还出现了教师的评价泛滥、评价程式化现象,把“尊重”等同于“迁就”,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不加匡正,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

为求主体性而迷失了教学目标,为求探究性而游离了文本原形,为求多元性而忽视了价值取向,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阅读,技术层面上的解读,只是把探究性阅读当作一种课堂时尚去演绎,无法达成阅读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也产生不出有价值的探究结果,导致学生阅读期待的消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

针对当前阅读教学实际问题,依据新课程标准,特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研究。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吸收关于探究性阅读研究的新成果,试图从理论层面研究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教学策略和教学规律,并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实验。

本课题切合学生对阅读的期待。诚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高中生渴望在文本阅读中触及深层次内容,渴望在文本解读中实现个性化的鉴赏,渴望在深度体验中获得成功的愉悦。高中阅读教学应当在深层阅读的研究上下功夫,深度阅读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本课题顺应课程改革的方向趋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探究性阅读教学具有与传统的受话式教学全然不同的特点,学生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学生是探究性阅读的主体。

本课题符合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特性。新课标提倡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本课题鼓励学生从自己已有的阅读积淀和情感积蓄出发,让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超越旧我成见,不断产生新知,从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让学生在文本探究和阅读实践中逐步成长。

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广泛的适切性。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探究性阅读

概括地说,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指教师以现行语文教材为内容,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主探究活动的一种阅读形式。换言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感知、理解、体悟,最终建构文本意义和自身意义,达到自我优化和自我完善的阅读过程。这一阅读形式或过程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向交流。

▲ 教学形态

所谓教学形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组合在一起所呈现出来的动态特征,也可以称之为“教学态势”。它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渐次变化的教学形式组成的系统形式群,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不断提升阅读思维品质、丰富语言和情感体验。

▲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当今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上的浅化、形式上的虚化现象而言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就是在阅读理解的广度上感受文本的文化意味,在阅读理解的深度上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色(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与教师、与文本作“深度对话”,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学习方式),形成深度阅读、自主探究的思维倾向,完成对文本意义创造性的建构,进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学习效能)。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当前各国的课程改革中,母语课程与教学都渗透了探究性学习的观念。正如潘涌在他的《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一书中所说的:“20世纪后期以来,在进行教育改革的战略行动中,各国纷纷对母语课程与教学作出新的调整或改革。从学科中心或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再到新近的能力中心或探究中心,这是母语教育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阅读教学势必要向三个方向延伸: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其目的是使学生做到学力因素、人格因素和智能因素三者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弥足珍贵。对此研究,既有教学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也有理论工作者的阐述。较典型的有:由维梓在他的《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中提出的“材料感知--问题讨论--新知探求--归纳迁移”教学形态;印贤文在他的《语文研究性主体阅读的实践策略》中提出的“主动参与--独立探究--自主发现模式”;林润之在《以培养学生阅读探究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中提出的“‘三步五环节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其模式分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合作探究三个步骤,各步骤又由五个环节构成,如第一步独立探究中的五个环节:自读感知、提出问题、假设策略、尝试解答、整理答案及问题。它们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教学参照,但有的做法较单一、平面,忽视了探究的“深度”;有的模式理论性太强、不便于操作。endprint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求索读文思维规律,推进阅读教学改革,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与此同时,探究阅读教学形态,把握阅读教学规律,形成阅读教学策略,指导阅读教学实践,旨在唤起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意识,建立多向互动的探究平台,形成多向度多维度的对话关系,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让学生在文本探究和阅读实践中逐步成长。

(二)研究内容:

1、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研究

2、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3、探究性阅读教学规律研究

(三)研究重点:

上述三项研究内容中,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研究是重点。

自主研读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条件。思考发现是探究性阅读的开始,是研读到一定深度时的智力与心理的必然反映。探究性阅读一方面需要自我思索,另一方面,需要阅读主体(学生)、阅读导体(教师)、阅读客体(文本)多边互动、融合。合作交流是探究性阅读进入活跃状态的重要保证。深度解读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如此才能感知文本的厚重,才能体现思维与精神的深度。存疑留问又为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学生正是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思维活动中逐步成长。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以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力、阅读学等理论为指导,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当代语文教育家的教学理论,包括有校本理论特色的“原形阅读理论”等,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途径,建构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和教学策略,把握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2013年9月-10月,立项阶段。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申请课题立项,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2、2013年11月-2014年6月,开题阶段。写好开题报告,进行开题论证。

3、2014年7月-2016年6月,实施阶段。

根据课题论证报告和课题实施方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开展有针对性、创造性的研究。实施过程中,写出典型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上好本课题研究公开课,提交本课题相关的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收集整理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相关研究成果结集汇编。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组织一次中期评估。

4、2016年7月-10月,收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接受结题评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中外相关文献资料中学习探究性阅读教学理论,借鉴探究性阅读教学经验。

(2)实证研究法。依托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来求索读文思维规律,探究阅读教学形态,形成阅读教学策略,指导阅读教学实践。

(3)行为研究法。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依靠一线教师的参与,在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提炼,及时调整,逐步完善。

(4)个案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总结提炼出组织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规律。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反思实验中的经验教训,及时收集、整理实践所获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有价值的报告。

六、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是针对当今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上的浅化、形式上的虚化现象而提出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的构建立足于深度学习:一是深思,要精读深思,激发阅读自觉;二是深悟,要学深悟透,升华阅读体验;三是深识,要深识鉴奥,拓展阅读思维。做到通其理得其法,人之深出之浅。

针对课文原形,鼓励个性化、多元化的文本解读,可以“纵容”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鼓励学生敢于形成并提出自己的全新见解。但是探究性阅读应该拒绝浮躁和肤浅,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应充分反映语文学科的性质,阅读教学要有语文味、美学味。在深度对话中对生成性资源要加以选择、整合和提炼,演绎出未曾预约的精彩。在课堂评价中应注重对解答的集合导向,帮助学生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

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内容应具有丰富性,思维应具有发散性,解读应具有深刻性,效能应具有创造性,评价应具有导向性。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金元浦 《文学解释学》

[3]曾祥芹 《语文教育学别论》

[4]由维梓 《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9期

[5]印贤文 《语文研究性主体阅读的实践策略》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5期

[6]林润之 《以培养学生阅读探究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7期

[7]潘涌 《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8]魏南江 《语文教学散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

[9]黄正瑶 《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制订的哲学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8期

[10]邵子华 《文学文本多元解读的精神坐标》 《名作欣賞》2008年 第8期

[11]杨仕威 《体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以这样行进》 《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10期

[12]徐忠宪 《原形阅读理论与语文教学》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13]刘方 《文本解读“四重奏”漫谈》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0年第9期

[14]李爽 《语文探究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论证报告 篇4

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论证报告

一、学院及系部概况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学院地处豫、鲁、苏、皖四省交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学院现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27万多平方米,图书馆藏书73万册,各类高标准实验室82个。设有计算机科学系、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经济贸易系、文化传播系、五年制大专部六个系部,28个专业,在校生一万余人。

学院一贯秉承“诚信、务实、负责”的治校方针,办学成绩令人瞩目。连年被评为省级“优秀办学单位”。学院校园绿化面积60%以上,是“河南省绿化面积达标单位”;全国职业技术学院CNKI数字图书馆示范单位;北京大学青鸟集团计算机教育示范学院。2007年被北京大学青鸟集团评为全国十佳优秀合作院校;被中国领导科学院评为“诚信、质量、管理AAA级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为中国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考试助学单位。

机电工程系属于工科系部,2006年商丘科技职业学院成立工程系。2008年原工程系拆分为机电工程系和建筑工程系。目前,机电工程系下设电子教研室、电信教研室、机电教研室、汽车检修教研室和实验实训管理中心5个单位,开设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加工、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数控技术等7个专业。

二、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置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来说,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各种信息设备、信息系统大量进入工农业生产、航空航天、交通物流、建筑施工、家居物业等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部门。电子和信息作为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电子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信息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和刺激了电子行业的发展。电子和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备电子和信息技术、掌握信息从获取到处理方面的各个层次的专业人才。

据2009年4月12日国务院出台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未来三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产业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不低于0.7个百分点,三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0万个,其中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近100万人。而且,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升级,社会急需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加工和相关服务行业人才。

2)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置符合商丘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商丘市是传统农业发展地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优质棉基地、优质种籽基地、优质红富士苹果基地、无籽西瓜基地、酥梨和辣椒生产基地。同时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常年粮食产量在100亿斤以上,占全国的百分之一强,占河南省的十分之一强,被称为“豫东粮仓”。并且在林业、畜牧业等方面也有丰富的资源。商丘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达100亿吨的永夏煤田为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电力资源充足,厂在建装机规模达360.5万千瓦,2004年发电总容量达133.5万千瓦。

同时,铁路方面,商丘市处于陇海、京九两大铁路线交汇点,并且正在建设中的徐兰客运专线、正在规划中的商杭客运专线均从商丘通过;公路方面,商丘市是105国道、310国道交汇点,连霍高速与济广高速交汇点;通讯方面,亚欧通讯光缆和京九通讯光缆在商丘垂直交汇,西安至连云港的1800路中同轴光缆也从这里通过,使商丘市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通讯调度中心。除了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商丘地区处于我国东中部的结合地带,随着我国东部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逐步进行调整,大量产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这一过程同时也在向中西部辐射,商丘地区作为东中部的结合部首当其冲,在现代信息技术影响下,传统加工业的升级换代已势在必行。

随着商丘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必将迅速发展,实现商丘地区的产业更新。据近三年的商丘市政府工作报告,未来商丘市的发展以推动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提升城市化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主要发展举措都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与介入,对电子信息专业人员的需求也将大大增加。

三、商丘科技职业学院已具备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条件

从我院目前发展形势看,我院从2004年就开设了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一支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一系列相对完善的实验实训设备和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满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需要。

在教学能力方面,机电工程系现有教职工59人,专任教师39人,辅导员18人。其中有教授4人,中级职称教师4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9人。目前在校生4181人。

在实验实训条件方面,机电工程系现建有电工电子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数模电实验室、网络实验室和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室等实验室以及电子工艺实训室、电子创新实训室等实训生产线,可以满足在校学生实验实训课程的需要。并与昆山仁宝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社会实践实习的需要。

技术方案论证报告 篇5

卷 号:

卷内编号:

[项目名称] 技术方案论证报告

项目承担部门: 撰写人(签名): 完成日

本文档使用部门 :□主管领导 □项目组 □客户(市场)

□维护人员 □用户

文档验交组(签名): 验交

评审负责人(签名): 评审

目 录

1.引言 1.1.1.2.1.3.1.4.编写目的 背景 定义

参考资料

2.技术方案的前提 2.1.2.2.2.3.2.4.2.5.要求 目标

假定和限制

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的方法 评价准则

3.对现有系统的分析 3.1.现状分析 3.2.局限性

4.建议的系统技术方案 4.1.技术方案概述 4.2.系统工作流程 4.3.改进之处 4.4.影响 4.5.局限性

4.6.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4.6.1.总体分析

4.6.2.技术方案中采用的成熟技术 4.6.3.技术方案中采用的新技术

4.6.4.技术方案中需要进行预研的子项 5.其他可选择的系统技术方案 5.1.可选择的系统技术方案1 5.2.可选择的系统技术方案2 ……

5.n.可选择的系统技术方案n 6.系统技术方案评价

7.已选系统方案的技术风险分析 7.1.7.2.7.3.7.4.7.5.技术风险识别 技术风险估计 技术风险评价

技术风险管理与监控 预研子项的研究结果分析

8.结论 技术可行性报告 四川托普集团

1.引言

1.1.编写目的

在对《项目委托开发合同》或《立项任务下达书》系统现状及用户需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系统技术方案。如果必要,还应对技术难点或某些子项进行预研。针对所选定的系统技术方案和预研结果,分别对系统的总体、所采用的成熟技术与新技术、预研结果进行分析,以论证所选择的系统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1.1.背景

说明该开发项目的: a.提出者和交办单位; b.提出经过; c.承办单位; d.项目名称;

e.产品的用户(前期用户、最终用户)1.2.定义

列出本文档中用到的专门术语、定义和缩略词。1.3.参考资料

列出本文档中引用到的参考资料,包括作者、来源、编号、标题、出版日期和保密级别。可能的参考资料如:

a.立项申请报告、市场需求报告; b.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

c.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包括所需用到的技术标准。

2.技术方案的前提

说明对所提出的系统技术方案的前提,如要求、目标、假定、限制、进行方法和评价准则。2.1.要求

说明对建议开发的项目的基本要求,如:

a.功能和性能; b.输入与输出;

c.在安全与保密方面的要求; d.同本系统相连接的其他系统; e.完成期限。2.2.目标

说明所建议开发项目的主要开发目标,如:

a.提高功能和性能; b.提高生产和开发水平c.提高经济效益; 技术可行性报告 四川托普集团

d.改进管理和决策。2.3.假定和限制

说明这次开发中作出的假定和所受到的限制,如:

a.整个系统的运行寿命;

b.进行系统方案选择比较的时间;

c.硬件、软件、运行环境的条件和限制; d.可利用的信息和资源; e.系统的预计交付时间。2.4.进行系统技术方案论证的方法

主要说明该项技术方案论证所使用的基本方法、策略和工具,如调查研究、层次分析、分析模型、确定准则或进行预研,以及所使用的新技术和预研工具等。2.5.评价准则

说明进行技术方案论证,特别是评价多个备选系统技术方案时所使用的评判准则,如系统的应用前景、系统概念的技术特点、质量要求、开发时间的长短、技术资源有无保障、开发设备是否可用、接口是否合理及使用中的难易程度等。

3.对现有系统的分析

现有系统是指当前实际使用的系统,包括产品和技术。这个系统可能是计算机系统,也可能是机械系统,甚至是人工系统。

分析现有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阐明开发新系统或修改现有系统的必要性。

3.1.现状分析

说明现有系统运行的基本现状,包括: 4.6.1 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

4.6.2 现有系统所承担的工作及工作量;

4.6.3 为运行和维护现有系统所需要的人员的专业技术类别和数量; 4.6.4 现有系统所使用的各种设备。3.2.局限性

列出本系统主要的局限性,分析硬件、软件和技术的现有功能和性能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和相应后果。并且要说明,通过对现有系统的改进性维护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

4.建议的系统

建议的系统是指建议开发的产品系统或新技术。

4.1.建议的系统的概述

概括介绍建议的系统,并说明在第2章中列出的那些要求,以及所使用的基本原理、工作方法。4.2.系统工作流程 技术可行性报告 四川托普集团

给出建议的系统的工作流程。4.3.改进之处

按2.2节中列出的目标,逐项说明建议的系统相对于现有系统的改进之处。4.4.影响

说明在建立建议的系统时,预计会带来的影响,包括:

a.对原有系统的影响,如原有硬件、软件、开发工具和技术等方面必需的变动;

b.对用户单位机构设置、人员的数量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变动要求; c.建议的系统对运行过程的影响,如用户的操作规程,系统失效的后果及恢复的处理办法。

d.对开发的影响,如:为了支持建议的系统的开发,用户需进行的工作;为了开发和测验建议的系统而需要的资源;所涉及的保密与安全问题。

4.5.局限性

4.6.系统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4.4.1.总体分析

说明技术方案总体可行性,如:

a.原理和方法的合理性、适宜性,以及先进性; b.对开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能否满足;

c.在2.3节所述的限制条件下,该系统的目标能否达到; d.在规定的期限内,本系统的开发能否完成。4.4.2.系统技术方案中采用的成熟技术

罗列系统技术方案所采用的成熟技术,以说明系统技术方案是否可行。4.4.3.系统技术方案中采用的新技

罗列系统技术方案所采用的新技术,说明这些新技术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以说明系统技术方案是否可行。

4.4.4.系统技术方案中需要进行预研的子项

罗列系统技术方案需要预研的技术难点和子项,罗列并分析预研结果,以说明系统技术方案是否可行。

5.可选择的其他系统方案

5.1.可选择的系统方案1

参照第4章的提纲,简要说明可选择的系统方案1。5.2.可选择的系统方案2 按类似5.1节的方式说明第2个乃至第n个可选择的系统方案。……

6.系统方案评价

按2.5节所列出的评价准则,对所提出的各个系统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以说明第4章所列方案的技术可行性,以及第5章所列方案未被选用的原因。技术可行性报告 四川托普集团

7.已选系统技术方案的技术风险分析

对于第4章所提出的系统技术方案进行技术风险分析,以避免实际开发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7.1.技术风险识别

说明与所选技术方案相关的技术风险,如: a.是否有类似的开发经验; b.项目的目标是否太高;

c.开发人员是否能达到开发要求; d.开发设备是否能满足项目开发目标。7.2.技术风险估计

说明技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对项目开发的影响。7.3.技术风险评价

定义一定的技术风险水平,超过该技术风险水平将导致项目终止。7.4.技术风险管理与监控

说明技术风险避免和监控措施,以及意外事件的处理计划。7.5.预研子项的研究结果分析

对预研的结果进行分析,说明技术风险是否可以克服。

8.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对所提出的系统技术方案作出技术上是否可行的结论。结论可以是以下四种之一:

a.系统技术方案可行;

开题报告论证答辩记录 篇6

时间:9年9月6日(星期六)上午9:——11:3

地点:常青藤实验中学第一会议室

主持人:彭钢

具体程序:

一、介绍专家课题组成员

1、介绍课题组成员

彭钢、刘电芝、母小勇、杨琼、陈瑞生(诸位身份从略)课题组成员介绍(名单从略)、回顾课题评估过程

项目确立来之不易,江苏省第一个开题的学校。

3、简介开题会的流程

二、秦力校长作课题开题情况报告

1、欢迎各位领导专家、论述课题成功申报的意义与价值,向各位表示感谢

3、回顾常青藤实验学校建立成长发展的历史

4、概述学校办学成果,播放招生报名的录像

5、介绍常青藤办学原则与常青藤精神及常青藤校本课程体系

6、教师专业发展现状需求分析与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期望、介绍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所作的工作

8、展望未来的发展、具体实施操作的设计与目标

三、教评室主任刘真瑜就“以校本评价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作报告

(内容从略)

四、课题组成员答辩

专家提问,课题组成员答辩。

1、刘电芝提问:

中学能批下课题,很不容易。从评价的角度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新意的,而且是关键的。从介绍中看到大量的研究工作,开题报告比立项报告丰富充实具体得多。如何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发展?

问题一:学校的评价如何与个人评价相结合,个人内在的动力?手段措施主要是外在评价,如何激发个人内在的动力?

问题

二、如何与专业发展相联系?

问题

三、如何与前提相联系,“基于评价基础上的”

问题

四、外部评价很到位,很具体,对于高校有启示;外部刺激(消极)与内部动机、积极情感的结合,如何激发个人情感?更深层次更持久地发展?

问题

五、评价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更客观更全面更科学?、母小勇提问:

深有同感,落脚点是什么?是落在专业发展还是校本评价?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方案?

问题

一、目标是什么?其实就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问题。

校本是一个依据?手段?可能最终实施与落实的成果是不同的,如果不厘清这两个概念,最终课题可能会无法结题。因为本质上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而不是教师评价的课题。这是两个概念。

问题

二、基于校本评价的问题,有没有思考过,教师专业发展国内外专家已经有很多经验范式模式,你们有没有思考过,你们的校本体现在哪方面?特色是什么?校本的呈现构成,是复杂多样的,你怎么体现你学校校本的特色?基于你们学校的特色,你们的办学理念等等,你们的校本,如何强化学校本身的理念宗旨以及学生的特殊情况?

问题

三、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评价不是目的,目的应该是发展。但是,评价问题会带来很多复杂繁琐毫无意义价值的形式表格之类的东西,其可操作性?其评价的方式?其最终的目的?最终的成果?有无推广价值?标杆的作用何在?

既然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有两个方面的要素,本体性的知识技能,暨其所教的学科的理解与认识,专业发展是终身的不断的积累的过程。比如我就是语文,那么语文是什么?立足于各个具体的学科的情况特点。还有一个是条件性的知识和技能,涉及到教师的人格素养精神理念等等;评价是需要外部的引领刺激的,内在与外在的结合。

3、杨琼提问:

课题落脚点的问题,定位在哪里?应该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秦校长的专题报告,可以体现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中学是比较困惑(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在我校前期的大量工作的基础上,作为国家课题,突破点在哪里?(其实就是如何突破瓶颈的问题)

4、陈瑞生提问:

做课题的过程中,一直在考虑到问题。

第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如何更恰当?更准确?

第二,课题的关键,怎么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的激发?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比如教师的我发展规划,评价是为了促进帮助。

第三,如何从文本中跳出来,真正地落实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来,所有的表格资料,落脚点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陈认为,是学生的发展。(或可存异义)

第四,如何使我们的特色更特?特色就是常青藤生长出来的成果,要使之飞出港城,影响更深远。

课题组成员的老师们回答问题:

史金霞,关于母教授与陈教授的问题,回答与交流。

母教授互动。

田大璜,目标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外部措施与内在激励,结合身来回答。作为语文教师,逐渐倾向于阅读教学,这种发展是更狭窄了,还是更专业了呢?

刘院长的互动,两者并不矛盾,有所侧重,哪一个更重要。至于田老师,这是一种深化发展,是好现象,深化的发展有个宽的奠基是很重要的。

彭钢谈话,过去很少提教师的个体精神,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如今认识到教师也是一个个体生命,也有他身的发展需求,身存在的需求。但是两者是不可分开的,不能够设想教师的价值只从身体现出来的。学生的发展是对教师的最好的评价,在学生发展那里确认教师的发展。

彭钢总结提问:

第一,教育部规划的项目和省里的项目究竟是什么关系,突破点在哪里?一个项目报了两个层级,是可以的。但是,做教育部的课题,有哪些新的要求,有哪些突破?不要满足于一体化的措施,不要偷懒,要高标准。把两个方案做个比较,怎么提高突破?

第二,二者之间关系?总体上是同一母老师的观点,老师们也是同意的,但是,你们在报告中看出来,在评价上做了更多,怎么把握评价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定要促进,一定要鲜明地体现。最终的结果设计,是体现的。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把握好,着眼点要清晰明确。

第三,如何把外在的评价与内在的欲望,结合起来。制度制定、标准制定要有人性化的考虑,从根本上,要人性化。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有效地促进,勾起兴趣,激发主动性,学科特点,个性特征,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等等,是不是能够体现出来,是促进还是阻遏,这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三点,是主要问题,不断研究不断反思。

邬建芳发言:

从低处向高处仰望,草根性的研究。

省级课题与国家级课题的课题分析,两个概念之间的别,两者是一体的,教学相长。关于学科问题,子课题的研究,是有学科的分化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与细化,会有学科方面的具体研究。学科的评价,不会与教师的发展矛盾对立,逐步把教师的需求化成一种评价。基础教育的现状决定是会有老师认为有压力有怠倦有厌教的情绪,这也是客观存在的。相信老师们逐渐能够体会到这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个矛盾也可以得到最终解决。

回答彭钢所长的第一个问题,国家级的课题,会更具体,更深入,更有针对性。

慢慢消化内化化,谢谢各位专家!

彭钢总结:

学校有非常强的荣誉感,责任意识,开题早,落实具体。

学校有非常充分的准备,具体怎么做,实施已经在路上,有意义有创造性。

学校面临着艰巨的研究任务,课题两个核心点,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四个方面的归纳,界定得很好,尤其是专业素养的界定,知识能力和精神,这是紧密相连的。校本评价,母教授讲得非常好,不要等同于学校内部的评价,校内评价是校外评价的一种演变,是一种应试大背景下的变态。校内评价对应试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和办学理念和精神原则,是有矛盾的,甚至是相反的。校本评价是一个关键,敢不敢用校本评价来评价己?学校有没有主发展?是不是简单地用外部标准来衡量己,实践的探索与理论的思考如何结合起来。这是校本评价的试金石,更多的理性思考,理论概括。

祝愿成功!

秦校长总结:

这个开题论证会也是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学习的一个过程,专家们讲的非常有道理,专家们犀利的眼光剖析课题,丰富了我们的思考,明晰了我们的认识,避免进入误,引领走出困境。

关于课题的两个方面,本意是建构一个良好的课题发展模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每个人的个性,每个学科的特色,形成常青藤特色并对其他学校有所启发。

各位专家话不多而非常到位,抓住了关键点和关键词,居高临下,综合实践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使课题组成员对课题本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一次感谢专家!

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责任感,紧迫感乃至力不从心。

这个课题,不仅仅是省里的课题国家的课题,这与学校本身的发展是有着深刻的关系的。作为民办学校,实际属于弱势群里,为了身的发展。

消防装备评估论证报告 篇7

二〇一一年九月

目 录

1、前言……………………………………………………3-4

2、现有消防装备建设情况评价…………………………5-6

3、消防安全状况分析……………………………………7-8

4、消防装备配备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9-11

5、消防装备建设的主要原则……………………………12-13

6、改进和加强装备建设的意见(装备建设规划)……14-17

前 言

消防装备是人们同火灾作斗争的重要工具。全世界都非常重视消防装备工业的研究与生产,中国消防装备工业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家对于消防产品科技事业的重视,促进了消防装备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消防装备工业提供了政策支持。消防技术装备直接制约或决定着灭火时采用战术的方式以及实行战术的结果。灭火成败的决定因素是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发挥,而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发挥必须依靠工具体现,所以消防装备在灭火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某某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灭火和抢险救援战斗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审时度势,积极谋划,加大消防装备建设力度,推动消防装备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提升消防部队装备现代化与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显得极为迫切。解决这一“瓶颈”问题,采取专家评估方式,为政府提供翔实可信的数据和资料,借此推动政府加大消防装备投入,实现消防装备科学长效发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消防装备评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消防法》,坚持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标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改革创新,按照现代消防机制和灭火救援作战的规律,全力打造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消防装备保障体系。包 括:在装备配备实战化、储备模块化、管理规范化、技术保障体系化、队伍专业化建设上取得突破,实现装备发展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形成消防装备结构合理、保障高效的装备建设新体系。

本材料为力求全面反映基本情况和急需解决问题,资料主要包括6大项,内容涵盖某某基本情况,某某消防装备现状和发展趋势,辖区消防安全现状和消防装备配备面临的形势及存在问题,装备建设原则和改进加强装备建设的意见。第一篇:现有消防装备建设情况评价

一、主要执勤装备配备情况。

目前,某某某某主要的执勤装备包括特勤装备、消防员个人保护装备两大内容。特勤装备配备了消防车辆、侦察、救生、警戒、破拆、堵漏、通信、照明等其他类别;消防员个人保护装备配备了消防员呼吸保护器具、消防员防护服装、其他防护装备等类别。大队现有执勤战斗车辆6辆,水罐消防车3辆,水罐泡沫联用消防车2辆,抢险救援车1辆,执勤车辆共载灭火剂21吨,其中车载水量17吨,车载泡沫4吨。目前,大队1辆水罐车频临报废,1辆水罐泡沫联用消防车超服役年限。

二、训练设施、训练装备配备情况。

随着某某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借着深入打造现代化公安消防铁军进程,大队训练设施、训练装备建设等方面也得到长足发展。2010年,某某对年久失修的训练塔进行了改建,增制了深井救助训练设施,单杠、双杠各1套,综合健身器1套,常规训练装备基本齐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是:

1、部分训练设施陈旧,不能满足训练需要。比如器械训练的单双杠配备时间久,需要更换。

2、训练场地不足。随着打造公安消防铁军新科目的开展,中队训练场地不能满足多数铁军科目的开展,比如,缺少基本的400米环形跑道 操场。

3、训练器材装备不够齐全。中队缺少心理拓展训练基地和设施,特别是缺少石油化工火灾训练、烟热训练的模拟设施,对于复杂艰巨的化工,有毒、有害、洞室、隧道、易燃易爆等特殊火灾和抢险救援专项训练的处臵不能有效地开展。

三、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原有的消防基础消防设施已经不能满足辖区灾害事故处臵的需求,虽然每年有所增添和更新,但是较城市发展仍滞缓,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城镇基础消防设施显得很薄弱。

第二篇:消防安全状况分析

某某位于XX高原南缘、某某盆地西北部,幅员面积6632.72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藏、羌、回、汉等15个民族,总人口5.47万,全县属高原峡谷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地面海拔在2180米至5301米之间。辖区内拥有者丰富的矿产资源、林业资源、水能资源、农牧资源、旅游资源,是某某重要的战略军事要地。

近年来,某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由此而引发的各类致灾因素不断增多,各类危险源逐年增加,灭火救援任务日益繁重,救援难度不断加大,消防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一、消防灭火救援对象呈现复杂性、多样性。

(一)高层建筑增多,结构日趋复杂。据统计,某某共有各类高层建筑17幢,高层建筑功能复杂,涉及场所单位繁多,由于受地理位臵的影响,基本的灭火作战平台影响较大。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是世界性难题,蔓延速度快、扑救难度大,易造成群死群伤。加之某某部分高层建筑内部消防设施不完备,自我防控能力较差,给某某的火灾扑救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人员密集场所不断增加。随着城市的扩建和经济 发展,某某的餐饮、娱乐场所迅猛增加,这些场所人员密集、易燃有毒材料多,灭火救援难度大,一旦发生灾害事故,极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

(三)交通事故救援不断增多。基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辖区内道路多依山傍河而修,道路弯多路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流量、物流量增大,导致交通事故频繁发生。

二、消防现实斗争面临新特点。

(一)公安消防部队职能不断拓展。随着新《消防法》颁布实施,消防部队所担负的职能任务从原来以火灾扑救为主,逐步向承担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多种灾害救援职能拓展,人民群众消防安全需求的日益增长,抢险救援任务日益繁重。抢险救援的出警占据出警总量的比重增大。

(二)消防保卫勤务日趋繁重。由于某某属于藏区,又是某某的州府所在地,维护稳定和举办各类活动逐年增多,消防保卫勤务任务日趋繁重。加上灾后重建新建消防中队驻兵,使得消防警力调整减少,由此导致消防警力更加紧张。第三篇:消防装备配备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尽管某某近年来消防装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某某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还不相适应,同某某省其他市州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

一、主战车辆整体性能偏低。

目前某某某某多数执勤车辆仍采用东风140、153、红岩、斯太尔等底盘,属于我国消防车辆装备的低端产品。这些车辆动力性能低、水泵流量小、灭火强度低、供水能力低、比功率小、乘员数量少。配备的车辆装备处臵一般火灾和灾害事故可以满足要求,但常规型号较多,特种型号和用途的较少,部分执勤车辆装备年限较长,在处臵化工火灾、大面积火灾、高层建筑火灾等特殊类型、较大规模的灾害事故中仍显不足。执勤车辆中,主要以水罐车为主,但高技术含量的少,车型单一,如云梯车、多功能抢险救援车仍是空白。车辆、装备的性能有欠缺,特殊情况下不能满足实战需求,在实际作战中发现在性能等方面的存在问题。

二、常规装备在数量、质量方面的主要问题、差距。常规器材配备的数量、质量已经基本达到二级消防站配备标准的要求,可以满足当前担负一般灭火救援任务的需要,但在实际行动中反映出一些问题。新型的个人防护装备、破拆装备等器材还没有大量补充装备部队。

三、缺少专门的训练设施和训练装备。

某某大队按照普通站标准建设,所配场地和训练设施都可以满足日常一般训练的要求,但几乎不具备开展长跑、战术合成练习的条件,必须借用附近单位场地进行。另外目前消防站的训练设施的设计和配备仍然较为薄弱,除体能训练器材配备较为充足和完善,技术和战术训练设施只能依靠营房和训练塔开展,无法开展横渡等救援技术训练。这类训练设施又不在消防站建设标准之列,也无法购臵获得此类设施,只能下一步安排官兵自行设计开发。

四、特种消防装备配备不足。

某某做为某某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县城,各类灾害呈现大型化、复杂化且类型多样。从近几年灭火救援实战情况来看,某某大队立足现有装备谋求战斗力提升,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装备配备结构和质量,较好的完成历次灭火救援任务,获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肯定和厚爱。但结合城市长期规划和发展,装备配备水平仍然有差距。近年来,某某地质灾害频发,在处臵高空山岳、泥石流等灾害救助所需的个人防护、搜索、救助、通讯、照明、运输等装备配备品种单

一、系统不配套、数量较少,有的还处于空白状态。

五、在装备编成、经费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因为政府及大环境影响,装备配备规划上,一批高精尖 装备未能及时引进。经费保障上,近年的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不能匹配,消防装备未能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更新,投入也未有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政府压缩开支,变相挤压了消防经费的投入。经费保障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并以文件或法律形式进行明确。

六、消防装备一致性差。

某某某某同种用途、相同规格的消防车辆一致性较差,包括底盘、水泵、控制系统等在内的关键总成、零部件品种繁杂,给装备培训、管理、维护、维修和作战使用带来极大不便,增加了使用维护成本,影响装备效能的充分发挥。第四篇:消防装备建设的主要原则

在消防装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把握和遵循以下原则:

一、标准化原则。

车辆装备的配备在品种、数量上要符合国家《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标准》、《消防特勤队(站)装备配备标准》、《公安消防部队攻坚组装备配备标准(试行)》等现行标准,同时在产品技术标准和质量监督上应满足消防装备的市场准入要求。

二、实战化原则。

车辆装备的配备应立足实际,面向实战,从提升作战效能角度出发,根据作战编成、力量等级调派进行车辆编组、调配、整合,达到相互配套、优势互补、形成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装备的种类和功能补充和完善,提高一线综合作战能力。

三、模块化原则。

应根据处臵对象的类型和特点,采取模块化方式配备装备,优化装备集成,使其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方便作战力量编程和调派;在战勤物资装备保障上采用模块化储备和运输,突出保障的机动性和系统性,提高遂行保障能力。四、一致性原则。从降低消防装备使用、维护、管理成本出发,减少包括消防车底盘在内的同种用途、同一性能装备的品种、型号,降低使用成本,提高使用效益。

五、持续性原则。

建立消防装备的维护、维修机制,根据消防装备全寿命期内经费保障要求,确定消防装备维持性经费预算;建立消防装备的更新机制,根据消防装备退役报废情况安排装备更新经费预算,确保消防装备的可持续发展。

六、前瞻性原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工程推进,西部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装备建设必须立足实战、适度超前,应拥有一定数量科技含量较高的高精尖技术装备,达到或超过国内同类型城市消防装备的技术水平。第五篇:改进和加强装备建设的意见

一、着力加强消防灭火救援专业队伍建设。

某某某某应在做实常规队伍的基础上,加强专勤力量和专勤装备建设,针对灭火救援任务的类型,进一步完善高层建筑、石油化工、山岳与水域救援等专业队伍,配臵专业器材,制定专业预案,开展专业训练,提高专业处臵能力。

二、加快消防车辆装备更新速度,提高消防装备性能。某某某某应尽快实现装备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根本转变。执勤中队主战车辆应逐步更新为满载质量12-18吨、比功率(发动机额定输出功率与总质量之比)大于

14、水泵流量大于60升/秒的新型主战消防车。建议消防车底盘考虑选用国产高性能的消防车专用底盘,或从国外引进适应高原山区地区特点的专用底盘,以全面提高消防车辆的综合性能,适当提高进口车辆配备比例。加强主战车辆随车器材配臵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三、进一步优化装备配备结构。

适应消防部队职能任务的新拓展,坚持“功能齐全、性能优良、结构合理、实用高效”的装备建设发展目标,按照灭火救援作战行动编成和等级调派的要求,逐步优化装备配备结构,力争能够配备一辆综合抢险救援车、一辆举高类消防车和一辆较高性能的水罐(泡沫)主战消防车。灭火类、专勤类、举高类消防车配备比例应分别达到50%、30%、20%。

四、加强特种攻坚能力建设,增加“撒手锏”装备的配备。

按照打造公安消防铁军的要求,着眼于“灭大火、打恶仗、救大灾”的现实需要,针对性地加强应对急难险重任务时的攻坚克难装备配备,注重攻坚装备的系统配套建设。要针对某某辖区特点,配备水域、山岳、公路隧道救助所需的个人防护、救助、照明、排烟、运输等装备和器材。配备远程大流量灭火车辆、登高平台车辆、大功率照明车、应对超高层建筑的高压供水消防车、大排量排烟装备、具备大跨度作业能力的破拆装备、隧道救援装备、等“撒手锏”装备。

五、扎实推进专业训练设施建设。

要尽快建立完善专门的消防训练场地及配套训练设施,加强消防装备的模拟化、适应性训练。针对特种装备器材不断增多、使用操作日趋复杂的现实,配备专门的训练装备,采取轮训、驻训等方式,提高官兵操作使用特种防护装备、特种处臵器材的熟练程度,减少执勤用特种防护装备和抢险救援器材的训练损耗,着力提升部队灭火救援实战能力。

六、加快消防装备的统型建设。

在消防装备采购中,强化统型意识,避免装备品牌过多、规格繁杂。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高原山区消防部队使用的消防车底盘,并利用进口和国产底盘免税政策,集中采购,统 一招标确定整车生产企业,统一底盘品牌、泵、炮等关键部件的配臵。在器材采购中,减少同类器材的品牌型号,确保器材装备的一致性。

七、全面推动某某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09]59号文件精神,推动县一级政府以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针对某某独立作战的特点,推进“一专多能”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加大综合演练力度,提高队伍综合应急能力。

八、健全消防装备经费保障机制。

将消防装备建设保障经费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地方财政等部门应积极支持,逐步增加装备维持性经费和装备更新经费,在装备的使用上防止“买得起、用不起”的情况发生。确保执勤消防装备全寿命期内,能够进行有效维护和耗材的及时补充。

九、努力提升消防装备管理水平。

上一篇:2024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下一篇:描写春天来了的拟人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