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设计论证书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题设计论证书(精选6篇)

课题设计论证书 篇1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课题设计论证书 篇2

一、课题设计论证的撰写

课题设计论证的内容一般包括课题名称、 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评述、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课题研究的目标、基本内容、思路与方法、课题研究阶段、课题研究的基础、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参考文献等,每项内容的撰写都有一定的要求。

(一)课题名称

教育科研选题应把握价值性、科学性、创新性、具体性和可行性原则。课题名称的表述要完整,一般应包括三个部分,即研究的问题 (内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表述用语要规范,使用学术性的语句,不能用大白话、比喻句, 不能用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应研究具体问题,不能太大、太笼统,要小题大做,不能大题小做,课题越大,研究越空;名称要简洁,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超过20个字,如: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自助口语交际训练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题研究的背景就是分析研究的理由,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分析研究的有关背景,如理论的、实践的或政策的背景,说明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二是通过分析本地(校)本人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问题的针对性何在。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意义要以实践应用的论述为主论证,分析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但作为中小学的研究,更应侧重从微观和实践的角度分析,指出本校或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对教育教学、学生、学校的实际作用,从而体现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发展理论的论述为辅论证,中小学科研也应当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发挥作用,因此研究者也应该从某种理论或理念的操作性不足的角度说明该研究的理论贡献价值。这些都要写具体,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即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发现国内外近似或同一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一是前人在此问题上究竟做了哪些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二是前人在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留下了什么研究的空间;三是前人的研究对于自己的研究有什么启发。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把工作现状、实践现状等同于研究现状;因为资料占有不足,致使分析上出现偏差;既没列出代表性的著作,分析也很简单,针对性也不够;罗列几本书或几篇文章、缺乏分析或者把所有的文章和书本都一一罗列上去。

(五)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与同类研究相比较,本课题在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中的价值。可以从研究视角、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去做。

(六)课题的界定

界定研究对象,根据自己的选题,确定研究对象。首先,一定要介绍清楚你的研究对象来源于哪些地区;其次,这些研究对象是如何选取的;第三,你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哪个年龄段,哪个学历层次等等;第四,你的研究对象大体需要多少人,基本分布等,也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研究对象分类。核心概念的界定,要对课题中的关键词下操作性定义,尤其是要解释清楚自己本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的实际含义。核心概念不是泛泛的概念界定,目的是通过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使概念的内涵变得清晰、具体,有利于参与研究的人员统一认识,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实施, 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的结果以及评价该研究的合理性。

(七)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一要明确、具体解决什么问题,不能笼统;二要最终不说或者少说过程;三是目标要紧扣课题, 具体明了、准确精练,而不要引申太多。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即研究目标的细化,通常是把课题提出的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个小问题,并加以列举。

(九)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就是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的总体路线,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阶段。

课题研究的方法很多,研究方法本无好坏之分,都有其特点和使用的条件、范围,因此,必须的、最适宜所研究题目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同时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搭配和综合使用,这有利于从不同的视角,全面、立体、完整地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一要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要求全面选择,二要根据课题研究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应选择。确定切合本课题实际的三四个研究方法即可,排列顺序为最主要的方法在前,次要方法靠后。对研究方法的表述不是对方法概念的解释,而是要介绍如何使用该研究方法,要结合研究过程具体化,做到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相对应。

(十)课题研究阶段

基本上包括研究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成果形成和结题阶段。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要求,用多少时间,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十一)课题研究的基础

即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论文、著作等); 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和评价。

(十二)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包括组织保证、制度保证、经费保证、技术保证,即课题组人员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研究时间、经费、设备、资料等条件。

(十三)参考文献

课题研究具有相当程度的学术性,正规的设计论证要求列出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目。主要参考文献,一般限填20项以内。要做到文献资料具有权威性,标注规范完整,从而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

课题设计论证应对以上内容进行全面阐述,不可遗漏某一部分。

二、《课题申请·评审书》的填写

教育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的填写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格式要规范,行文要恰当

这是严谨治学的外在表现。在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时,字体、字号要一致,摆布要均匀, 大段的文字要注意行间距适当。评审书中多为表格,要注意页面设置,切忌跨行断列。课题负责人及其单位要签章,承诺信誉保证。

(二)正确理解填写项目的专业内涵

课题类别中的青年专项课题,对课题组成员的年龄有明确限制。学科分类,中小学一线教师申报的课题往往属于基础教育,比如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更偏重于基础教育,而不是专门的德育研究。研究类型,往往取决于申请人单位的属性,中小学一线教师一般适合做应用研究,而研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多倾向于基础研究和综合研究。预期成果必须提供研究报告。

(三)课题组成员的组成

一般研究周期在两年左右的课题,课题组成员以5~10人为宜。这些成员的组成可分为三类:一是有权之士,为课题的研究创设良好环境,提供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二是有识之士, 对课题的研究内容有独到见解,是学术研究的领导者;三是有志之士,他们是课题研究的执行实践者,从资料的搜集到成果的整理,不辞劳苦,甘于奉献。

(四)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年来取得的与 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及承担的研究课题

这既表明课题申报的研究基础和学术能力,也能彰显课题组承担课题的实力,因此所呈现的内容既要全面充分,又不能牵强附会。

(五)阶段性成果

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应该分别有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成果形式指最后的研究结果以什么形式呈现,教育研究成果可以有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专著、教材、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学软件 (包括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影像资料(含课件)、典型的教案、教具学具、学生作品等。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呈现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立项之初就要做到分工清楚、职责分明,每项研究任务落实到人。

(六)课题经费保障说明

课题研究从资料设备购买到会议差旅,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它是课题研究的物质基础,立项之前必须确定筹措渠道,制定保障措施。

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是指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某一现象进行专题的系统的研究, 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揭示教育现象的因果关系, 探讨教育规律和获得理论认识的活动。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本着来自教育教学、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宗旨,严格遵循基本结构的要求,就一定能够撰写出科学合理有价值的课题设计论证。

摘要:课题设计论证是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与立项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课题申请·评审书》中最主要的内容。课题设计论证结构要完整合理,论述要科学准确,研究内容具有创新之处。包含课题设计论证的《课题申请·评审书》的填写,应做到行文规范,术语准确,研究能力、课题经费确有保障。

课题设计论证书 篇3

一、全国卷任务型作文的基本要求与经典范文思考

全国卷高考任务型作文要求考生针对一个现实生活中可能矛盾的、冲突的、争议性大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思考,体现自己的权衡与选择,最终找出一个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完成一次规定的具体而微的写作任务。这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就要求考生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事论理,议不离事,化解生活中的矛盾。这样一来,以前所学的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尤其是例证法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用武之地。考生苦于没有可用的论证技巧进行形象而又深刻地论证说理。其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考生早就接受过了任务型作文的学习训练。它任务型作文,并不是新鲜的事物,而是我们平时所学的应用性很强的文体,古代的书、论、疏、表等,如《谏逐客书》、《过秦论》、《论积贮疏》、《出师表》;或者如鲁迅的《拿来主义》、聂绀弩的《我若为王》等针对性很强的锋利、隽永的杂文。

这些文章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文,都以就事论理见长,或针砭时弊,直陈利弊,或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或陈述意见,感人肺腑。它们无一不是针对一个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阐释自己的理由,体现了自己权衡和选择的过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任务型作文的经典范文。

二、以《谏逐客书》观照任务型作文写作的谋篇布局

例题巧设:

据《史记》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

这一逐客令的颁布引来了群臣热议:有人认为应该驱逐,客卿鱼龙混杂,是国家的隐患;有人认为不该驱除,人才难求,驱除客卿,不利于“大一统”的推进。还有人说,应该直接斩草除根,对在秦的所有客卿下剿杀令……

对于以上的态度,你的看法如何?

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名被逐之客,请你向秦王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能体现你的权衡和选择。

这就变成了一道任务型作文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怎么进行写作实践呢?下面就《谏逐客书》进行写作分析。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的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的典范。“书”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该文体现了公文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典范的任务型作文“四步走”创作结构模式如下:

①评材料,明态度,力求简洁:开门见山,逐客为过;

②析材料,陈利弊,抓到本质:列举秦国四代先王历史事实,论证客有功于大秦;

③扣材料,做类比,拓展深刻:直指秦王,由物及人,待物待人,态度迥异,逐客是弊,引人深思;

④回材料,申立场,倡导“豹尾”:反面假设,掷地有声,逐客不利于秦。

全文紧紧围绕“逐客为过”这一态度,以“跨海内、制诸侯、助秦王、成帝业”的“大一统”作为立论依据,就事论理,层层剖析,处处不离逐客的话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最终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并拜李斯为相。

在观点态度、立论依据、谋篇布局弄清楚后,我们来讨论文章有效的论证方法。

三、从《谏逐客书》观照任务型作文写作中论证方法的选择思考

《谏逐客书》中,李斯为了证明“逐客为过”的观点,对秦王“申之以事理,晓之以利害”。在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中可谓是千秋功业论是非,得失天下陈利害,说理透彻,着眼点高,句句切中秦王要穴,为任务型写作提供了典范。他在论证方法的选择上最值得推崇的有例证法、喻证法、比较法。下面就这三种论证方法进行探究,探讨方法的选择与使用技巧。

(一)例证法

考虑任务型作文就事论理的特点,一般的事例往往用不进去。这就要求在采用例证法说理时,事例的选择要具有以下特点:

①事例话题要统一,瞄准同一领域、同一地域、同等条件、同等环境下与之相关的事例,做到“举类迩而见义远”。如要论证“中国家长过于看中孩子争第一是不妥的”的观点,所举材料最好立足于“教育生活”范围内,迫使孩子争第一所造成的遗憾的事例来谈。也就是说,作文在无形之中已经限定了可供选择的事例范围,较传统的材料作文,事例选择的空间大大缩小了,这自然也就对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广积累、善鉴别、巧择取,真正做到厚积薄发。

②事例要有针对性、典型性,讲究影响力。任务型作文强调驳论,批驳要有说服力,就必须要求所举事例具有典型性与针对性。针对性确定了事例的选用空间大小,典型性要求事例的社会影响力大小。如要论证“中国家长过于看中孩子争第一是不妥的”的观点,所举事例最好选用“虎妈、猫爸”等教育热点现象来举证。

③事例要讲究时效性,尽可能贴近材料话题的“大时间”范畴。所谓“大时间”是强调事例择取尽可能与作文材料来源方向(如当下现实生活)保持一致,或与材料中人物生活保持贴近。作文材料来自现实生活,那么所举事例也应发掘于现实生活,切忌高谈阔论,不着边际,或者距离话题太远,联系不紧密,这样无法产生共鸣。

《谏逐客书》中,证明“秦王逐客为过”时,李斯所举的例子就是秦国四代先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依靠“客”自强的历史事例。话题统一,都是秦之历史,都是门客与国君旧事。典型性与针对性,所举国君是秦王嬴政之前最有成就的四位国君,可以说是分量十足。讲究时效性,四位国君又恰好是嬴政的祖辈们,于他的生活极近,于他又极熟悉。这样的事例可起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作用,说服力不言而喻。

(二)喻证法

由于任务型作文可供说理的典型事例较窄,学生积累有限。为了使文章说理更形象深刻,可以适当使用比喻论证。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在运用时要注意:

①要讲究以小见大,就近取譬。喻体,要人们熟知,使用要新奇,真正做到“化腐朽为神奇”。这就要求必须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

②要讲究针对性,讲究适时、适度、直指本质。通常在分陈利弊,直指危害,或精剖现象,揭示本质时使用喻证法。喻体要针对最重要的关键点设置,而非随意滥用。

如要论证“中国家长过于看中孩子争第一是不妥的”的观点,那么就可以用“欣赏风景,闲聊品茗,诗酒会友,你会和别人比较谁先看完,谁先喝尽,谁先醉倒吗”进行设喻。由于这些活动都是针对“争第一”而谈,又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写作时自然提及,让人内心在阅读时的“防备心理(即被文章感染的‘燃点)”被冲击得有措手不及之感,熟悉、新鲜的同时收到震撼心灵的效果。

《谏逐客书》中,典型的喻证有以下几点。

①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②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③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业诸侯”、“益雠”的愚蠢行为,既形象生动又具有说服力。

这些喻证,贴近生活,比喻生动,说理深刻,是创作之典范。

(三)比较法

任务型作文强调权衡和选择,比较法是最能展现写作者的思考过程的。比较法,又分对比与类比。

①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即先“破”再“立”,“对比”比出的是利弊,是优劣,是取舍。

《谏逐客书》中,采用“四君用客成就功业”与“秦王逐客构怨诸侯”做横向对比。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与“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作纵向假设对比,深刻说明“留客则兴,逐客则亡”的道理。

②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理。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刀见血。“类比”比出的是规律,是本质,是真理。

如要论证“中国家长过于看中孩子争第一是不妥的”的观点,用例证法举证时,只局限于教育界的事例。而用类比论证时,范围就广多了,可以将一个人盲目争第一,一个集体盲目争第一,一个行业盲目争第一,甚至一个国家盲目争第一的危害与材料内容做类比。对比后回归材料揭示道理即可。

《谏逐客书》中,将秦王“取物”与“取人”的态度作类比,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的错误,说明“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的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可供类比选择的材料、事例范围相对宽泛,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讲究详略,点到即止。类比不是要你摆事实,而是作比较,讲道理。类比之后,必须立刻回归作文材料,做比后剖析,揭示道理,否则或流于无关痛痒的例子之类,或者详略失当,主次不明,失去了使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霖.论推类与传统类比推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杨玉华.浅谈议论文写作中例证法运用所存在的问题[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8).

[3]黄绍筠.谏逐客书的论辩艺术[J].远程教育杂志,1987,(4).

陈萍职业生涯规划课题设计论证稿 篇4

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研究(课题方案)

主持人: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陈萍

手机:*** 邮箱: yzscp@163.com

一、设计论证

1.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中小学教师:指高中、初中、小学教师。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指在开放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主体在内外双重机制的交互作用下,自我规划设计,主动谋求个人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整合社会、学校与自身发展需要,对自己未来进行的主体设计和规划的过程,是通过积极有效的行动策略,以实现教师的专业内涵不断丰富,专业结构不断改善,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生命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研究:指在开放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探寻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本质内涵、影响因素、发展质态、操作模型与保障体系,唤醒中小学教师的主体意识,引导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需求的中小学教师理性分析自我,客观分析环境,制定适切目标,采取有效行动,适时反馈调整,加速专业发展,以提升教育教学质态,实现自身生命价值与学生、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1.2.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源起于美国二十世纪初的职业辅导运动,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等影响深远。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今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学校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末,萨维克斯等提出了建立统一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方法的观点。2005年,美国的德博茹·布罗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职业生涯作为一个复杂而具适应性的独立实体”的观点。

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教师专业化的口号,1986年霍姆斯小组在《明天的教师》报告中明确提出“教师工作是一种专业,而不是一门技术”;同年卡内基教育促进会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的报告。这两份报告都提出了教师的专业地位、专业化标准。1983年英国的《教学质量》白皮书指出由国家拨专款用于教师专业发展。2001年,美国国家教师发展署出台了含“教师在线专业发展标准”在内的《教师发展标准》,为新技术条件下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一条更为宽广的路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开始对过去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教师发展模式“拨乱反正”。近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荷兰等国家掀起了以学校和大学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关注学术性与应用性结合。然而,将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专业发展整体研究的课题研究和专门著作仍不多见。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研究起步较晚。职业生涯研究上世纪90年代才从欧美传人我国。《教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等15种代表性教育教学类工具书均没有“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条目。百度百科尚未收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词条。通过中国知网CNKI跨库检索有关论文关键词发现:含“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31篇(含2篇硕士论文),最早的发表于2005年;“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2篇,均为2010年发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55篇(含5篇硕士论文),最早的发表于2001年;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均为0。

课题研究方面,国内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较为关注,基础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有所涉及,对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开始关注,但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研究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 批准号GJA114018 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有关论著主要有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程振响主编《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刘捷的《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等,这些著作从不同层面对教师发展的理念、策略作了系统的论述,这些将成为本课题研究宝贵的理论基础。专门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著作有待建构。

1.3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课改首先必须改课,改变课堂质态的关键在教师,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难点所在。2011年2月21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力保障,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大量名师成长案例及本人专业发展体悟表明: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断给自己可触的标高,可以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有效消除职业倦怠,突显该项研究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目前我国对该项研究还处于学习借鉴国外理论的起步阶段,本课题研究能建构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理论体系,探索出符合不同地区、不同生涯发展阶段教师的有效操作模型,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完善和重建,有重要的创新价值。

本课题注重实践研究,偏重应用研究,集江苏、浙江、上海、广东、湖北、安徽等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培训机构、高等院校、教研员、一线教师的研究力量,将会从不同视角开展研究,探索出全面、立体、多维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策略,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与推广价值。2.1 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形成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价值认同,探析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交互作用机制、操作模型、有效策略、保障体系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发展与学生、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2.2 研究内容:

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研究

①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内涵、原则、愿景、特色研究;

②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与交互机制研究; ③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研究; ④中小学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理路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实践策略研究

①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分析归因研究;

②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方式与途径研究; ③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操作模型研究; ④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特殊个案研究; ⑤中小学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发展样态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支持保障研究

①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②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有效支持机制研究; ③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 ④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评价研究。

2.3研究假设:

通过实证调查、文献检索和逻辑分析,探索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内外影响因素的交互机制,系统建构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基本范式,制定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计划和基本策略,有效地促进中小学教师优秀群体建设和教师个体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实现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使学校素质教育得到有效落实。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 批准号GJA114018 2.4拟创新点:

1.通过实证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揭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内外影响因素交互作用的机制; 2.运用系统动力学和微分方程理论,建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一般动力模型; 3.运用逻辑分析和行动计划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设计阶段递进行动计划和基本策略;

4.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假设,落实研究内容,创生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评价思路与策略。3.1研究思路:

围绕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研究主旨,基于现有文献研究的有效资源,建构研究的系统结构,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着力突显研究的实践指向,通过由指导者、培训者、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合作的特殊研究共同体,立足基层学校,立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探寻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实践策略与保障机制。3.2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数理模型建构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3.3技术路线:

收集现有文献资料,构建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抽样调查,同时借助专家咨询等分析方法,取得并建立相关数据库——运用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实证分析,考察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借鉴国内外已有政策经验,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3.4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2年2月 研究文献资料,开展论证调查,拟定方案,组织研究力量。

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6年8月

开题论证:2012年3月

举行开题论证会,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进入实质性研究。

中期论证:2014年12月

撰写中期报告,接受专家中期评估,调整下阶段研究工作。

总结阶段:2016年9月—2017年3月

子课题撰写结题研究报告,进行结题鉴定;提升研究成果,发表论文、出版专著;

召开结题鉴定会,总课题作工作报告、研究报告,接受专家评审。

二、可行性分析

1.1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

课题组3项成果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评比一等奖,1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项课题获全国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5项获省课题成果一等奖。研究成果被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基础教育司采纳。

课题负责任人35万字专著《教师专业成长之道》列入中国特级教师文库,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刊登书评,网络搜索教师读书笔记数百篇,2009年入选“影响中国教师的100本书”,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当选“中国教育改革先锋教师”。主持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省重点课题获省课题成果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召开全国研讨会推广;2004年12月教育部基教司全国会议推广;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课程教材中心聘为“全国教师远程研修专家团队核心成员”,讲学20多省市,听众逾10万人。20余篇论文获省、全国一等奖。教育部主管《小学德育》以52页报道;出席教育部师德论坛,《中国教师报》教师节头版以“教师专业成长的领跑者”为题,用三个整版报道;2010年应香港教育署邀请讲学,《文汇报》报道;《长三角教育》封面人物,并登2万字专访《走向主体发展的教育追求》。

1.2主要参考文献

[1]饶见维著.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务.[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2]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Mandinach,E B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evaluation methods for learning:A concept paper and action plan[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5(107)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 批准号GJA114018 [5] 蒋茵.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范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全球教育展望[J].2005(9).[6](美)费斯勒,克里斯坦森著.董丽敏、高耀明译.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7](英)Cowley,S.著.宋旸译.初为人师-职业生涯第一年[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程振响主编.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田慧生,(日)田中耕治.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中日学者的观点[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1课题负责人主要学术经历

①教学实践:一线教学9年,任教研员15年,公开教学60多次;②课题研究:1988年起参与李吉林情境课题,主持省重点课题3项;③教材编写:1995年起参编、主编教材50多本;④教学反思:发表论文90多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35万字专著《教师专业发展之道》,参著《中国教师简明新百科大辞典》等16部;⑤课程推广:赴20多个省区,走进北大、北师大、南师大、社科院等高校,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国家级培训、中小学教师国培班、全国教研员研讨会、中国教育家论坛讲学。多次主持李希贵、魏书生、李吉林、孙云晓等报告会并点评;⑥教师专业领跑:培养出5名省特级教师,辅导12位教师获全国、省赛课一等奖,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省333高层次人才,省语言文字咨询专家,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2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主要参加者专业结构合理,为江苏、湖北、上海、浙江、广东、广西、安徽等六省一市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省干部培训中心、教师培训中心主任,高等院校、教师进修学院研究员,教研室、师资处特级教师及教育局局长、一线校长、特级教师等,专业背景为教师教育、教育管理、课程教学、教育评价、教育统计学等;曾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省重点课题11项,研究经验丰富;遍及6个不同省市,均为教师培训、教研机构或基层学校负责人,年龄38到58岁,均有高级职称,有博士3人,特级教师6人,均与课题负责人有过成功的专业合作,研究课题助推本职工作,易出成果,且成果有代表性。3.1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课题立项论证报告 篇5

卢龙县单庄小学课题研究小组 彭娜

一、本课题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研究现状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

1、本研究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突破口,对影响课堂教与学效益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解决影响课堂教与学效益的相关问题,探索提高课堂教与学效益的策略,建构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为客观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关注教学的效益等积累资料并提供探索的经验。为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确立正确的教学观,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益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2、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老师实施教学活动和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课堂教学效果反映教学的效益,是教学的目的性、过程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对教师来说,从事课堂教学不但需要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更需要学会全面地、辩证地认识教学理论,需要学会灵活地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本课题研究通过聚焦课堂教与学的问题,促使教师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自身价值等方面获得提高。也通过反观课堂教学实践,对其进行深度思考与梳理,使教学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丰富教学理论。

3、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们努力学习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论,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系统而复杂的教学理论不易被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实际在在明显的分离,课堂教学形似而神不似,课堂教学效益不高。本课题的研究,将通过对小学课堂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把教学理论变为可操作的教学实践。

4、本课题的研究不是由研究人员先拿出一个现成的问题,而是聚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个一个比较小的但一定会出现的问题,是符合教师工作特点的实践性研究,是由个性到共性,由具体到概括的归纳思维过程。

(二)研究现状:

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当前的教育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关注学科、忽视学生。这就造成了大量学生厌学,产生学习倦怠,许多教师厌教,产生职业倦怠。

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发展的教学环境。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教学过程。我校虽然已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但新课改理念和新的课堂行为尚未完全形成,严重制约了新课程的落实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促使我校教师重新学习课程标准、深层次探索实践新课程思想,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深入探索小学教师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内涵、特征,探讨师生交往的技巧,形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指导策略。

2、转变教师的观念、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和充满尊重信任、平等理解、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

3解决我校“学生怕老师”(老师太过威严,难以沟通,无法接近)、“老师怕学生”(学生动辄以侵犯人权,体罚相要挟)的现状,使师生相互尊敬、相互关爱真诚相处,共同健康发展。

4、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

5在我校构建一个和谐的、利于知能发展、人格健全、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二)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行为与师生关系的研究。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转变传统师生关系的研究。(3)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研究。(4)新课程下班主任工作的研究。(5)学校、家庭与师生关系的研究。

(三)研究假设 1.相关概念的界定(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2)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是我国古哲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把社会矛盾调节到适度、适时、适量、适当的和谐状态的哲理学说。从心理学角度看“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全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学生和教师同作为“人”,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二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之间心灵沟通,互相关爱;充分建立起互助互学的良好情谊,提升个人的品性。

2.理论假设

通过我们的研究实践活动,让我们的教师懂得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对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正方面的作用即良性的教学行为会对课堂起积极作用,反方面的作用即不好的教学行为会产生不良的教学效果,从而影响整个教学秩序。只要我们能够从教师基本素质上构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就能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得到优化和提升,进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创新研究

(二)拟创新程度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顾本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授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2.从随意嘲笑和批评转向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4.从传统的“满堂灌” 转向强调帮助、引导

教怎样促进学呢?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

5.从单一的自我教学方式转向强调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倾听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见;其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再次,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

6.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如现在流行的档案袋评价方式、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方式等。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本研究认为,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是课堂教学中起重要作用的行为,然而它不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全部,课堂教学技术行为不仅有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应该包含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彼此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师生互动行为。因此,本研究认为,对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研究,还课堂教学技术行为以本来面目是必要的。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本课题拟采用理论思辩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理论思辩旨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研制评价工具;教育实践旨在将研制的评价工具运用于评价实践,检验其科学性、有效性;再通过思辩性研究对检测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制定应对策略

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访谈法:通过问卷、访谈,了解全体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得分值,了解我校师生关系的基本现状,了解学生心目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如何的,为课题研究提供正确的方向依据。

2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实践的研究状况,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给课题实验与研究以有力的指导,从而明确我们的研究方向,缩短研究的周期。

3、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和研究改进方法,帮助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探讨师生交往的技巧。利用各种具体的师生活动,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搭建桥梁,提供课题研究的平台。

4、案例研究法:在我校建立研究个案,进行个案研究,从中寻找规律,用于形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指导策略。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追踪研究、总结,提高教师的实践理论水平,并反映到研究工作,找出最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5、经验总结法:用于研究报告的撰写。通过总结,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对以前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提炼,同时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的凭据。

课题研究中期论证 篇6

课题研究中期论证报告

我申报的《小学中年级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课题,于2012年12月由河北省教育学会审定批准,列为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一般课题。课题一经立项,课题组成员就召开会议,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分工。到现在为止,课题的研究工作已经进行了近一年的时间,现就《小学中年级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虽然国内很多教育专家、教授及一线教师已经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对于提高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以及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都具有深刻的意义。但是我发现结合我校及本年级的学生实际,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我校学生来源属城乡结合,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班级容量大,学生人数较多。因此,结合本年级的教学实际,我就小学中年级学生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小组互动合作学习,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行立项研究。本问题研究中的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每个成员充分参与,共同创新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技能和思想认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团结互助的精神。(2)确立高效的小组建设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3)探索合理分组的策略和小组长培养的策略。(4)创新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模式,提高评价的效益。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是针对小学中年级数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

(1)学习小组建设的研究。①优秀小组长培养策略的研究。②合理分组策略的研究。

③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2)合作学习建设的研究。

①合作学习任务设计、过程监控方式方法的研究。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评价机制的研究。

四、课题进展情况

经过一年来的努力,该课题已经完成实验准备和理论研究阶段。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深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理解,实验教师借助常规研修课、校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小学中年级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我们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性认识

为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与实践不流于形式,我们坚持将不断的学习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整个活动中参加课题研究人员都能积极参与研讨,自觉学习有关《小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章,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撰写组织合作学习体会和存在的问题。除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教师对照案例进行探讨。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研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小组合作学习走向深入。

1、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协助、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它改变了学生以往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了人际关系,也有利于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2、了解了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老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在此,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3、小组成员的组成有了更科学的分配。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4、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小组合作还需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小组内应该有分工:领导者、记录者、联络者、检查者等,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增进角色的互赖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二是关注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合作学习不允许任何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决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演变成“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模式。

5、了解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小组合作水平,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参与程度,以评价形式看,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小组自评与组间互评。从评价功能看,主要有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小组合作活动中;激励功能:通过评价,肯定和鼓励被评价者,使其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

(二)构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1、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以4人为一组,按学习成绩优、中、差搭配,在这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配,从而将一个班级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 “合作学习小组。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公平竞争,发掘小组的群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学习小组的建立,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2、培养合作组长

在建立小组之前,先提出当小组长的要求、职责,然后实行民主竞选,或毛遂自荐,或我来试试看等办法产生小组长。培养小组长关键在于培养他组织小组活动的能力,如怎样进行预习检查,怎样组织讨论,怎样提问同学,怎样指挥操作等领导小组协作互助和掌握小组的秩序等,尤其要关心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向老师汇报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同时,要树立小组长的威信,并教育他们在偶尔犯错时,要勇于自我批评改过,消除同学间的意见隔阂,这样更有利于小组合作,有效地调动团队精神力量。有一个得力的小组长,是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另外,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情况选举不同的数学、语文学科的学习组长。

3、科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合作

首先,在学习新课时,问题的设计要具有目标性、问题性。“目标性”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准确而适度,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的愉悦感,从而不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问题性”是指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能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激情。

其次,在新的知识、技能形成时,小组讨论要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的组建锻炼机会,使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在“质疑”和“辩论”的过程中,及时暴露学生知识、技能的缺陷,再借助集体的智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思考、交流,充分展示自己和集体的力量,发挥个性特征,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分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精心组织和指导下的学习,它能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通过小组的互助,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尝到合作成功的喜悦,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五、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1、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2、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但有时会出现小组的代表发言汇报不完整时,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

六、下阶段课题组研究的重点

1、优化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和模式。课堂合作模式虽然有了初步的框架,但由于操作时间较短,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数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学细节还要进一步优化,以真正形成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有我校特色的高效的中年级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新模式,既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又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2、继续加强合作学习建设的研究。

①合作学习任务设计、过程监控方式方法的研究。课题组成员中的数学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内课外的合作学习任务,使合作学习的任务有层次性,进行合作学习任务设置的研究,针对不同基础和学习习惯的组员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吃得饱,吃得好”“交完租子,手有余粮”。进行课内外合作学习过程监控方式方法的研究,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评价机制的研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的研究,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长效机制,采取小组长评价、小组成员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形式,实施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策略。将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课堂总体评价机制相结合,引入有效评价机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中年级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小学中年级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研究中期论证

北戴河区实验小学

上一篇:教育教学检查总结下一篇:车牌租赁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