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海量阅读识字教材

2022-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课内海量阅读识字教材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学习心得

刘清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样一个充满收获与希望的季节,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泉城---山东济南,有幸参加了“全国新语文阅读和写作模式研讨会”为期两天的研讨会,我更是有幸聆听到了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专题报告,齐静老师的“比较阅读”专题报告,以及邢淑红老师的“主题阅读”专题报告。虽然学习时间很短,但他们带给我们的震撼却深远悠长……

其中使我内心受到触动最大的是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讲座,韩老师干脆利索而又不失亲和,我不但佩服韩老师的谦虚和真诚,而且佩服她的大胆改革。

她说:“我不是学者,不是专家,就是一位区区的小学语文教师。每天带领孩子认认字,读读书,也没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她说:“今天我向朋友们推广的做法,你们可能做不到,因为你们的大教育背景不允许你们做。你们忙着应付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哪来的时间去进行大量的阅读呢?”足见韩老师的谦虚与真诚。

是呀,“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5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韩老师两周教完一本教科书,它重诵读,重背诵,轻理解。她挤出时间干什么?就是带领学生“课内海量阅读”,她所谓的阅读就是三大块:第一为读熟,第二为背诵,第三为运用。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她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 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2.

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3.

四、

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她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 时间关键词:课内。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她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

质量关键词:海量。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平均识字量超过2000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注于阅读。同时实现“增量”和“减负”两个目标,获得了语文学习的高质量。

方法关键词:阅读。她的教学很简单:先运用各种形式读书,例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这样,一堂课能读2~4篇课文。其实很多文章能够有感情朗读就行了,提不提问题并不重要,更不要作精细的讲解。

可是要真正地将读书活动进行到底,时间必须有所保障。为此,韩老师向校长提出要求,取消考试,为海量阅读的试验提供时间的保证。虽然开始遭到了部分家长或老师的质疑,然而实践证明,海量阅读与考试并不冲突。孩子们没有了考试的枷锁,会更有充足的时间来徜徉在书海中,获得读书的乐趣。在广泛阅读中,孩子们的识字量突飞猛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也远远高于平行班,至于生字的书写这道难题在韩老师的集中训练中也迎刃而解。孩子们不再视复习期为灾难日,那快乐的情绪,强烈的读书欲望正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所期待的。学校要培养的就是这种“学生”,具备从学习中体味到快乐和幸福的能力的学生。韩老师的这种大胆改革的魄力令人佩服。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韩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实现教学相长的关键是阅读。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一个传播文化的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增长见识,就可能逐步实现课堂上的对等交流。所以说,和学生一起阅读——这是一条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成长的通衢大道。 总之,通过此次学习,我会尽力将所思所感践行在教学实际中,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让语文教育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让我们的孩子变得阳光、幸福,让轻负担高效率的教育梦想成真!

第2篇:听韩兴娥老师课内海量阅读有感

相公中心小学

庞晓敏

韩老师的教学给我们的启示:将语文教得简单一点、扎实一点。

将语文教得简单一点。对于教材,包括补充的,从入学到高年级,韩老师所采用的方法都是以读为主,读熟了就背,背完一篇主动背诵下一篇,这就是学习方法。中低年在阅读中识字,与生字一次又一次的见面,见面多了,识字任务自然就解决了。在低年级用字贴来写字,在中年级做大量的“看拼音写词”练习,为学生制出词语表,将这些作业放在课堂上完成,打牢了学生的写字基础。在理解上,以填空的方式理解文本内容,品味语言表达,突出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少了条分缕析,减少了好多将《教师用书》上的解析文本的情感体验或者是教师个人对文本的体验出售给学生,这也是《课标》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好多课堂上,我们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去透彻分析,甚至不惜将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总觉得还有意欲未尽的遗憾,有时太多的目标,太多的精辟分析,学生领会多少,是否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很难知道。

将语文教得扎实一点。看似简单,实为大巧若拙。她的课内海量阅读做得细做得实。为了让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她整个暑假都在酝酿这个梦,给新生编能够“自学”的儿歌小册子,在儿歌后面还要配上生字词表。中年级在开学前与实验的老师一起分头为学生准备新学期的“看拼音写词”练习。还有她为每个阅读材料准备的“口头填空”练习,用以检查大家阅读效果,帮助学生感悟体验。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统一配置,用自印也有购置的,这些都要超前完成,这些文本并不是光为学生准备的,这些也是教材,老师要准备提出的问题,要了解学生易读错的词语,确定经典学习的重点,这些经典如果老师没有读懂,是难以完成这个领学任务的。作为她的备课,最小的单位是一本书,这实际上是一种大气,也是我们所倡导的通读教材,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精髓。

从这些我们也不难想象她教的学生成绩名列前茅的原因:扎实地开展了字词教学,注重学生背诵积累,在阅读文本后的根据内容进行了理解检测练习,厚积薄发的写也以一种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这些也就是我们语文检测的内容,她将这些也融入平常阅读教学中,扎实地开展训练,当然会功到自然成。

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需要一种勇气,一种奉献,更需要一种钻研精神。

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需要一种勇气,如果我们不能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一册教材,但我们可以留一个月的时间来尝试课外阅读,我们一学期不能引进十本,我们可以尝试引进一本。还需要我们摒弃功利的勇气和耐心,更需要我们一切从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为出发点去衡量和反思我们的教学,从而坚持心平气和地施教,去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要有一种奉献精神,我们可以按部就班的教我们的教材,我们也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将学生引上自学之路,授人以渔,将学生引上终生热爱阅读之路,需要我们老师先读后引,意味多备几本书的教案,甚至是十几本书,先学生一步,才会实现与学生共读共赏。备课外阅读材料,我们没有了《教师用书》,也没有了《金牌教案》,只有靠我们自力更生,还要准备精炼的习题,有时还要自编教材,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花时间精力去学去做,如果没有一种奉献精神,是难以做好的。

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更需要一种钻研精神。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从2006年就开始见著报端,说明研究也久矣。时隔三年,她仍然矢志不渝,也成体系,又开始进行第二轮实验。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科研,我们的教育活动实际就是对我们实施教育思想理念的一种检验,也只有报着研究的心态,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才会取得长进。看花容易绣花难,别人方法换一个地方也许也就不叫方法,如同好多人学孙双金、学王崧舟、学窦桂梅,班主任学习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一样,结果是邯郸学步。方法不能照办,但我们可以吸收他们的思想,结合我们自身实际,学生的学情,不同的年级,尝试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逐步实现课内海量阅读。我们如果能时刻将教学活动当作是一种教学研究,我们就会将安身立命的职场变成充满乐趣的幸福之旅。

第3篇: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法如何操作

(一年级)

开学第一天,让学生有事可做

一年级学生开学第一天,用哭,跑,乱几个字形容实不为过,老师则是提高八度的嚷,忙,哄,一年级老师,烦不胜烦!

为什么一年级难教,因为学生不会拼读,不认识多少字,他们无事可做,只能闲着到处找别人的麻烦。

让学生有事可做,就是做好的组织和管理。省得他们多余的精力无处打发。

1、 结合先前的一点学习经验,读儿歌识汉字。

小白兔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词语表 耳朵 蹦蹦跳跳 萝卜

可爱 竖起来 吃菜

生字表 真 兔 两 竖 又 吃 白

只 爱 可 耳 起 萝 来

教师选择每个孩子在幼儿教育阶段耳熟能详的儿歌,诗词,编写一本几页纸的二个小书,选择大家都会念的,给学

1 生找点事做,开始教师的“读书第一课”。

(这也是韩老师平时简单教语文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没有忘记“识字”这个基本目标。在一年级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即是“识字”,通过她的海量阅读,一年级结束,他们班级的孩子识字量将会达到2000字。学生在学前班就会背这些儿歌,这是学生的认知基础或叫先前经验,韩老师做这样一个幻灯片或印刷这样一页纸给学生,在他们不会认读打乱顺序后出现的字的时候就到耳歌原文中去找,按顺序一念就知道读音了,这是韩兴娥老师“惯用的定位认读法”。)

韩老师的小册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熟知的儿歌,也都是上边这个样子的。教师教的时候,念一念,唱一唱,接着告诉大家,老师考考大家,看谁认识儿歌中的字,知道答案的不要出声,用手指头指着字。教师出示卡片“耳朵”,学生找到了,老师会说一句话,“上课的时候要用耳朵仔细听”,然后让大家一起念这个词语。然后找下一个……接着“和同桌一起找、认认儿歌下面的词语表和生字表。”第一周就有学生认会了“七首儿歌中的100个汉字”

小册子第二部分是结合入学教育的儿歌,韩老师绝不给学生讲学习的意义这些正确的废话,也不讲那些禁令和规范。她的入学教育是通过学儿歌进行的。如:

上课前读书、听课前背诵《坐得正》

2 坐得正

坐得正,像口钟。

站得直,像棵松。

走路时,挺起胸。

小册子的第三部分是汉语拼音情景歌,结合学习汉语拼音教学生读熟儿歌。如

ā ō ē

大公鸡,0 0 啼,阿姨带我去村西。

小白鹅,ē ē 叫,连声问我早上好。

ī ū ü

小蚂蚁,要过河,

乌龟伯伯把它驮,

鱼儿见了笑呵呵。

词语表 蹄叫 伯伯 蚂蚁 山坡 过河

公鸡 四声 阿姨

带到 村西 乌龟 驮

金鱼 笑呵呵 带到 白鹅

韩兴娥老师她的拼音教学一般只用三周教完。

让学生安静下来

在以后的学习日子里,韩老师没有要求孩子们守纪律,但

3 时时刻刻都在强化安静的概念,学生没安静下来,老师不教学生认读,通过各种手段组织教学,学生安静下来之后再教学生认读,这是实施面向全体的具体体现。孩子坐不住,精力不集中是正常现象。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不抬头、不张嘴,是常有的现象,韩老师的经验是“只有在老师领读时教室里是安静的”。所以在一年级教学中特别是要强调领读,教师领,学生领,领读儿歌、领读课文,读书给孩子听。

在组织教学方面,老师给学生定下规矩,老师手指黑板时学生念,老师手放下时学生停止出声,老师手持卡片时学生念,老师把卡片从胸前藏到身后时停止出声,老师伸出一个指头,学生只念一遍,老师两只手做暂停姿势,学生要立即安静下来。

一年级的课一定要掌握好时间,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学生从一个环节转到另一个环节都会出现乱的情况,比如已经让学生开始动笔,老师再讲或让学生再读,此时写不完的学生就不抬头,早早写完的学生就会乱动,所以每个环节的安排的教学时间必须适当。

一年级学生不好组织教学,所以老师说话经常是大嗓门教学,其实老师说话太多、声音太大,都不利于创设安静的氛围。一开始老师大嗓门教学,以后再要求学生安静教学就比较困难,一年级教学拼音、儿歌或者认读生字,一般老师领一遍,学生齐读三遍,(“我一你二或我一你三”)形成习惯。4 老师便省了力气。

组织教学方法有:

小组之间互相评比、给优秀队组加分或适当给犯错误的队组减分;

表扬聪明的学生,让大家给予他掌声,夸夸谁的声音好听;夸夸谁的眼睛明亮;夸夸谁的坐姿最好;让全体同学给予掌声,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自信。

走下讲台去巡视,防止滥竽充数,先给学生讲一个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学生要听听谁是滥竽充数的孩子。

开火车读,让不抬头、不张嘴的学生领读。

要求学生读书时手到、眼到、口到,号召学生读书时用手指着,眼睛看着、嘴里念着,学生都崇拜武林高手,老师在教学前简单描述一下武林高手的千里眼、顺风耳、快捷手的雄姿。

我们和韩老师都知道学生最喜欢听故事,给学生讲故事、读书给孩子听是最能让学生安静下来的好办法。韩老师讲故事前都有两句激励语。比如,老师要给学生念一首儿童诗《懒汉歌》前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早上将发生一件奇怪的事,我打了女儿两巴掌,她挨了打后竟然高兴地哈哈大笑,这是什么原因?”学生的脑袋都晃起来,接着老师说:“先听我念一首儿童诗吧。”

教师一定要像阿莫纳什维利那样“挑战学生的思维”。

5 我们常用的办法还有,等学生读累了让他们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放一段高雅的音乐。

怎样闯过艰难的第一学期识字关?

在学课本之前,老师先和全班学生一起学习《三字新童谣》,老师和学生一起学这些儿歌时先把儿歌中的生字打印出来,家长们一首一首剪开贴在儿歌旁边,可以边练习拼读边认读生字。

小老鼠学电脑

小老鼠, 学电脑

按鼠标, 喵喵喵

大黑猫, 上台教

小老鼠,吓一跳

词语表 教电脑 上台 老鼠 黑猫

学电脑 鼠标

生字表 台 老 猫 吓 鼠 教 黑

跳 学 按 脑 标 电

小酒窝

笑一笑,

酒窝深,

爸爸抱,

妈妈亲。

6

生字表 酒 抱 亲

爸 窝 妈

深 笑

上课铃响,老师对着话筒念儿歌,孩子们或念或背,一首接着一首,前面有个复习过程,直到全班学生都拿出书,翻到正在读的页码,让他们停下来。表扬已能背诵的学生,让他们下课时领张小卡片,激发学生课前背会的孩子越背越多。然后按座次自告奋勇领读儿歌,一首读完全班跟读。

在十月份开火车读为时尚早,让那些磕磕绊绊读的学生读,对全体听众无疑是个痛苦。除了老师领读之外,是让优秀学生领读,领读是给孩子最好的鼓励。

齐读二十分钟自由读,或站在讲桌前让学生分排上台检查。给只会读儿歌的在书上盖小星星印章,给既会读又能认读生字的盖大奖章。一次找老师熟读十首的之外还有奖品,读二十首的三个奖品,三十首的五个奖品。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们不急着找老师检查,减轻了检查的压力,避免了排队等候。

国庆节前一周学完拼音开始读这本书,所以除三分之一学生只会拼读儿歌之外,有识字基础的学生国庆节后一周就读完这本书了,并且认识了二百个生字占全班三分之二。当然这些字认的并不扎实,在儿歌下面会认,换个地方不认识,

7 这不要紧,也无需专门进行复习。

韩老师识字教学方法还有:

1、 把孩子不认识、不熟悉的字打印成空心字,让孩子用彩笔描一描学过的部件,动手又动脑的效果很好,应该受学生欢迎。(我们在写字教学时可以用)

2、 打扑克拼儿歌,把能组成儿歌的一套汉字卡片分给家长和孩子,一家人边念儿歌边像甩扑克牌一样把汉字卡片甩到桌子上,甩完后交换卡片再甩。(这个我们可以作为游戏在学生小组里进行)。

3、 把孩子不熟悉,易忘记的字写到纸上,贴到门上,经常复习。一周换一次,把念熟的去掉,换上新的生字。

课本怎样教?

一年级上学期要求会写的字有一百多个,从一笔一划学起,写得慢占时多,还必须安排反复复习,所以写字任务很重。国庆节第二周我们开始学课文,课文的朗读与生字的书写不是同步进行的,写字阶段写一课生字要用三天时间,要反反复练习。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握笔姿势、写字姿势、笔顺、比划。同时老师用一节两课的速度来练习阅读。

教阅读时第一遍师范读,让孩子用手指着静静地听。力求创设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第二遍第三遍我对着话筒大声读,学生跟着小声读。然后学生自己读,教师在教室里转来转去的听。要求学生合上书当堂背诵,教师俯耳过去听然后8 在学生书上盖印章。有了正事干课堂上玩的学生就少了。

关于二类字,给学生打印一张不带拼音的生字表,比教材中要求的数量多一些,标上页码,让学生去认读。拼读很慢的学生,找时间给他们个别辅导,或给家长写公开信,要求家长配合去做,做好一对一辅导。元旦前把课文背过,课本上的生字认会。背诵不成问题,但认读汉字很困难。

对识字困难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字理知识”也要求家长通过一对一帮助孩子闯过识字关。

“字理识字”举例(附图片)

十一月中旬,课堂上结束对语文课本的集体阅读,一半学生能背诵全部课文,并认识其中生字,当然识字写字任务没有完成,老师没有换新书读,而是等待那些没有达到最低要求(熟悉课文、熟读课文)的学生。等待期间教师用多媒体学习了其他读本到十一月二十左右除五个学生没有完成认读生字外全班五十几个学生都能背诵课文,生字的书写还是按基本的常规教学,但课本作为读本的教学内容基本结束。

课外读物当课本教

教师的第三个读本是《读儿歌识汉字》,这本书前半部分供九月份用,主要配合入学教育选的儿歌,即汉语拼音情景歌,后半部分是识字教材,有注音。如

小燕子

小燕子,穿花衣,

9 年年春天来这里,

请问燕子为啥来?

这里春天最美丽。

读一读:

1、 燕 穿 衣 问 啥 最 美丽

2、 衣服 穿上 来到 请问 这里 美丽

3、 穿着花衣的小燕子为什么年年春天来到这里来?因为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一开学就把这个小册子发到学生手里,好的家长一拿到书就开始辅导阅读识字,也有的不理不问,十一月下旬在课堂上集体学习这本书,老师在课堂上教的知识儿歌,通过领读、开火车读、晃着身子读、伴着乐曲唱韵文等多种形式,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念儿歌,儿歌下面的字通过卡片、黑板、屏幕读一读,但要达到人人都会的程度,还要学生自己慢慢对照着儿歌找生字,到十一月学生自学的氛围就已形成。

十二月中旬,集体学习结束,但一直等待那些识字慢的孩子,教师要求把<<读儿歌识汉字>>这本书,600个汉字都认会,到十二月底53个学生完成任务,四个学生没认会600字。在等待的时候教师和其他孩子读第N本读本。

每学一本书我总要留一段等待的书。在等待中领孩子读可读可不读的书,对这些书教师不提任何要求,愿读的有奖,10 不愿读的督促。这些书有《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等许多儿歌。教师编辑不带拼音的小册子或是借用不同的版本教材给学生读,另外还有《日有所诵》、《好妈妈儿歌》四本书。老师见缝插针的和孩子读一部分。

五花八门的教学组织方式

1.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刚入学宜按座位分为四个大组,上课开始 ,可比赛哪个小组坐得最快最直;上课过程中,可比赛哪个小组听讲最专心;写 字母时可比赛哪个小组拿笔写字的速度最快,书写姿势最正确;念书时可比赛哪 个最早找到要念的内容。上述比赛都是给优胜小组加分,孩子有一点儿不守纪律 的表现属正常现象,尽量不要减分。初入学的孩子,对学校生活充满了向往,老 师应尽全力保护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对学校生活的热情。教学过程中如果有学 生明知故犯不守纪律,适当减分,会起到震慑全班的作用。

入学第一天上课,给小组评分发奖要当天兑现,让小孩子明白得分是有用的。以 后慢慢地变为每天只积累分数,一周发一次奖,让他们心里有个盼头,有努力表 现的动力。奖 励不要太频繁,对知识的渴求成为学习的动力才是目的。 2.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聪明可爱。给孩子讲解"耳聪目明"

11 的意思,告诉孩子老 师说话的声音不会太高,老师不想让教室里太吵,聪明的孩子能很快听到老师的 声音。能跟随老师的指示看黑板、看卡片、看书、看屏幕的学生是聪明的孩子。借机夸夸谁的声音好听,谁的眼睛明亮,那是教室里最亮的一道风景等。

3.走下讲台,防止滥竽充数。先给学生讲讲滥竽充数的故事,一节课到了后 20 分 钟,学生的精力已很难集中,这时老师走下讲台,告诉学生要听听谁是滥竽充数 的孩子,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声音也高了。当然应当以表扬为主,说几组读得最好,没有一个滥竽充数的学生之类的话等等。 4.全班教一个学生。

有的小孩子在集体学习时不抬头、不张嘴,老师指名让他念他一般不会,如果一 遍一遍地教他,其他学生就乱了,对这样的个别孩子,在课堂上教与不教都似乎不符合面向全体的原则。解决的妙招是:全班同学教他三次,于是教师领读一遍 ,全班齐读三次;再次让他读,如果不会,让全班学生再次教他三次。这种情况 下,那个头不抬、嘴不张的孩子也会跟着念的。

5.手到、眼到、口到,做武林高手。

学生对武林英雄有一种天生的崇拜心理。简单描述一下武林高手千里眼、顺风耳 、快捷手的雄姿。号召孩子们读书用手指着、眼睛看着、嘴里念着。以达到使学 生集中注12 意力的目的。不要害怕学生形成指读的恶习,当他们的阅读速度提高到 一定程度时,指读的现象会自然消失。

"定能生慧,静能通神。"初入学要利用一切机会、一切手段,强化一个观念: 安静。

下半学期语文教学

课内语文教材的学习

开学第一课学习集中识字一至四课,四课一起学。跟录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对着话筒读学生跟着小声读;开火车读让每个学生读准字音;让学生自己有声有色读。

然后教比笔顺写字。现让学生照着课本拆开的字用手指在桌上画,然后看黑板书空,一遍就行,不熟悉的部首多书空几遍,比如“桃”字的右边的“兆”师生一边念“一笔撇、二笔点、三笔提、四笔竖弯钩、五笔点、六笔点”,以便用手指在桌上画。越念越快,越画越快。

第二天学习《春笋》《雨点》。

《雨点》是一首儿童诗,学生先自己读,再开火车一人读一句;然后听录音听背景音乐,想象着课文描绘的画面再读;最后看着我的动作读。

老师没有指导一次但课文背过了,最后同桌一个做动作一个背诵。

第三天第四天学习《小池塘》《草原的早晨》《春到梅花山》,

13 还是不遗余力,不留痕迹的领学生朗读课文,不同形式地读,不停地读。语感就是这样读出来的。教师就这样悠然自得的领学生四天学了九篇课文。

第五天我打开录音机让学社往下听课文录音,听一遍自己念一遍,又预习了两个单元,这样集体预习一遍是为了方便他们超前背诵,开学三个星期我班结束了课本的阅读教学。在这三个星期中有的学生急着背诵,有的学生忙着看课外书。我的眼光定在那些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身上,我的教学目标是:全班学生都按进度把课文读熟至于那个孩子背诵到哪里那是读完整本书之后才关注的事情。第三周的周一半数半数学生提前背诵完整本书,其他孩子感受到了压力也暂把阅读课外书转移到课文背诵上,第三个周末全班学生无一例外背诵全册课文。第四个星期结束全班55个学生认完课本上出现得生字词。最慢的两个学生第五个星期终于认完了全册生字词。我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百分之百的完成了语文课本的阅读、识字任务。写字教学的提速,按部就班地进行。没想到上学期五个后进生也突然开窍,这些都是大量阅读的功劳。

课外读物的教学

五月学习另外的版本人教社第二册课本,做为课外阅读读本,只读熟课文即可,不需要写生字,于是两周学完一本教材。

14 老师在学这些课外读物的时候,转来转去个别提问,最后全班一起讨论一个问题,一篇课文就学完了。教师体问题具体两个特点,一是简单,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出来,后进生想一想也能答出来;二是总领全文,提领而顿,白毛皆顺。如教学11册课文《桂林山水》时,只提“桂林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一个问题。学习2000多字的《狱中联欢》只提两个问题:课文中写了哪几个节目?如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的备课则是一气呵成:读几遍课文把生字词输到电脑上,印发给学生,再揣摩一下重难点。此后直到上课前课本就再也没有翻开过,备课简单教课也简单。

然后教拼音报《弟子规》《曾广贤文》,这些都是语文课上的教材。一年级结束,中等水平的学生能认识两千多个汉字。学生写完作业自由阅读成了班级的一道亮丽风景。

上一篇:工厂参观考察报告下一篇:企业环保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