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方法(精选8篇)
一、相关知识链接
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4、描写的方法:
①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②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③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5、主题内容方面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语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出题者有时会让我们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有时会让我们领悟语言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有时让我们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二、题目分析
(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误区: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答题技巧: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答题技巧: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技巧: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4)、挖掘小说的主题。
答题技巧: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分析文中某个重点词语的含义,或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不能孤立静止地去理解词语的含义,要驶器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如果词语有比喻义、引申义或双关义,也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进行推测。
(6)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答题技巧:职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埋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7).根据文章内容谈看法、启示、体验、做法等。
答题技巧:①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勤于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②“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三、示例:2009年河南省中考试题小说阅读
北京时间不到点
①儿子放假了,天天日上三竿才起。每天上午十点之前,我俩跑到附近的“德克士”快餐店,要上两个汉堡两杯可乐,早饭就算打发了。“德克士”这段时间搞活动:早上十点以前、晚上八点以后,汉堡买一送一。在儿子看来,这就是他的“幸福生活”。
②这天,我们进去刚坐定,从门外急匆匆进来两个人,看样子也是父子俩。父子俩在柜台前站定,气喘如牛。父亲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儿子则跟我孩子不相上下。他们身上的装束,显然是农村集贸市场上的流行款,与时尚明亮的大厅显得格格不入。这对父子的到来引起了大家都好奇,我注意到有些食客像我一样,一边大口嚼饮一边余光旁观。我的位置刚好正对柜台,父子俩的一举一动都在为的视线里。
③乡下父亲一边急急地掏钱,一边喊口令似的对服务员说:“同志,要两个汉堡”服务员似乎不大习惯他这种称呼,用手掩了下嘴,笑着说:“先生要什么样的汉堡?”向下父亲有点犹豫,显得拿不定主意,但仅仅一瞬,他便坚定地指着墙上一幅宣传画说“要那个,十
块钱的。”服务员微笑着说:“两个超级鸡腿堡,20元。”乡下父亲愣了,说:“你们不是‘买一送一’吗?”服务员微笑着解释:“对不起先生,我们的活动规定,早上十点之前或晚上8点之前以后购买可享受“买一送一”的优惠。”说着用手一指墙上的报时钟,“您看,现在已经十点过三分了。”乡下父亲“啊”来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他的儿子在旁边似乎也明白了,很丧气的垂下了头。乡下父亲不安起来,局促地对儿子说: “勇,要不,咱明天再来?”叫勇的小孩说:“明天还要看我妈哩!”乡下父亲搓着手不吭声了,脸上的表情更加尴尬。他转而试探地问服务员:“同志,能不能,宽限几分钟?我们一大早就往这儿赶,结果还是给耽误了!”服务员依旧微笑着,不紧不慢地说:“对不起先生,这是我们公司的规定,我也做不了主。”乡下父亲又失望地转向儿子:“勇,要不晚上过来8点咱们再来?”勇说:“爸,十几里地,天黑咋走呀?”乡下父亲说:“你不用来,我来!”勇说:“算了,我不吃了,就当我没有考‘双百’。”说着又低下了头。
④乡下父亲咬了咬牙,枯皴的手在衣袋里摸索,似乎做出来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不经意地看了眼手机,显示十点零五分。儿子正往嘴里海塞,见我看手机,顺口问几点了,我刚要回答,一个念头突然在脑海里出现,让我既紧张又兴奋,心理怦怦直跳。我答道:“十点”事不宜迟,我还要将错误进行到底!硬了硬头皮,我朝柜台方向高声喊道:“服务员,你们的表快了!快了整整5分钟!”意想不到的是,旁边竟然有人附和:“对,对!快乐5分钟!”还有人迅速地调着手机,然后高高举起:“看,现在刚十点!”我看到,尽管这时用餐的人不多,但几乎所有人都发出了一致的声音。
⑤ 一时间,柜台里的服务员全楞了,你看我,我看你,有些不知所措。刚才几个正忙不迭地说着:“先生欢迎关临”“先生请慢走”的服务员也马上噤了声,纷纷朝这边张望。乡下父亲和儿子也转过头来,一脸感激的寻找,寻找帮他们说话的人。他们的眼睛逐一扫过去,找不到定格的地方。顿时,整个大厅安静下来了,只有反复播放的轻音乐在低回萦绕。
⑥刚才一直为父子俩“服务”的那个服务员掏出手机,狐疑地看着。一边看,一边模仿着电台播音员报时的腔调:“现在是北京时间——”她故意顿了一下,而后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不——到——点!”说完扬起脸,冲其他姐妹诡秘地一笑。接着,我听到,整个柜台内响起一片银铃般的“报时声”:“北京时间——不到点!”“北京时间——不到点”„„
⑦ 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悄悄揩了下眼睛。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解题思路:这题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根据事情的发展,找出相关人物、事件并用自己的话语简洁概括。
参考答案:
7、在德克士,乡下父子错过了“买一送一”优惠活动的时间,在我和顾客的帮助下如愿以偿买到优惠汉堡的故事。
8、联系全文,说说“北京时间不到点”的含义。(3分)
解题思路:这题属于对全文主题的把握,要求学生先从字面理解,然后再结合文本谈更深层次的含义。
参考答案:
8、(1)为了让乡下父子买到优惠的汉堡,我和顾客以及服务员故意将错就错,说北京时间不到十点。(2)“北京时间不到点”是一句善意的谎言,充分体现出众人的爱心、善心和同情心。
9、第(2)段对乡下父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何作用?(4分)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和作用,可先回到文本找出描写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指出人物的出现和活动都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进一步表现主题。
参考答案:
9、动作描写、外貌描写暗示了乡下父子生活的拮据,为了买优惠的汉堡,他们一大早急匆匆地从遥远的乡下赶来,为后文优惠时间以过,众人为了帮助他们善意撒谎做铺垫。
10.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4分)
(1)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2)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语言的含义及作用。回答此题应先解释词语的字面意思,然后回到文本找出语句出现的位置再联系故事情节谈含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1)“凝固”是固定不动的意思。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得知时间已过,不能享受优惠时的失望又无助的表情。(2)“揩”是擦的意思,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对众人善意谎言的由衷感激之情。
11、如果你是乡下儿子,吃到这来之不易的汉堡时,最想说些什么?(不少于30字)(3分)
解题思路:此题为开放性题,应回到文本,联系前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一.明确目的, 把握内容, 突出重点
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明确教学目的, 由浅入深、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高中语文新教材小说体裁的文本涵盖了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 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一样, 要求也不同。比如说同样是鲁迅的文章, 却有不同的学习要求:《祝福》的教学要求学会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特别强调要分析人物形象丰富的性格及其发展变化, 注意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主题和结构, 联系作家创作作品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从切身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出发, 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阿Q正传》这篇小说是现代人物小说的经典之作, 在欣赏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人物形象的思想和语言特征, 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因此, 教师要对教材本身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明确教学要求和目标, 了解一本教材中小说部分所占的比重, 其中哪些可以让学生学习语文写作的知识, 哪些可以用来指导学生阅读, 并能由浅入深, 合理设计教学流程, 从而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 丰富教学资源, 通过质疑提问等探究性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过去传统的小说阅读往往以老师教为主, 侧重从小说教学中学习文学基础知识, 忽略了小说内容本身的教育作用, 理论性强。学生对小说阅读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 难以展现小说在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价值。教师在教学安排上就要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激发主观能动性, 找到科学正确、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真正做到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根据上文, 我们知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小说始终处于非常重要位置, 许多同学自然就会有这样的疑问:鲁迅这个作家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他的许多文章会被选入语文教材?他的有些作品晦涩难懂, 为什么仍然经久不衰?怎样才能读懂鲁迅和他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我们可以找到相关的影音资料介绍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品的创作意图, 会帮助同学们对作家作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三.实施引导式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师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教学模式,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做出的调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要求, 提出新标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使学生在语文知识、语文素养、语文学习方法等方面都能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理论这一层面,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场所, 要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实践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情境体验还原再现故事情节的方式解读小说文本, 可以让学生全面透彻地学习和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能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 对一篇文章或一个情节、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评价并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 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结合, 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 小说阅读教学的实践活动还能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社会, 提高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高考小说 阅读方法 四类型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076-01
1 人物形象塑造类型
从高考命题形式的角度来看,“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高考大纲对考生能力做出的明确规定。总体而言,高考阅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命题一般具有如下一些形式:其一是让考生探究赏析某一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其二是让考生结合具体作品来简要分析某某人物形象或相关的性格特征。其三是让考生判断小说中某片段对刻画某某的形象有什么具体作用。
从解题技法的角度来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对人物分析方面的题型做出解答。
第一,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情况下,小说中往往不止一个人物形象。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仅是表现各自性格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情节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就需要对这些人物之间的行为关系进行深入理解。从而分析他们之间的的交互评价以及情感态度等,从而能够更加有助于考生对高考小说中人物的理解;第二,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认真推磨。细节描写有具体的典型情节,是指抓住生活中诸如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肖像等等的细微之处进行阐述,同时伴有以生动细致地人文情感论述。由于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广,因此,它也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但最主要的还是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性格,在表现手法上,尤其是對人物语言和行动的细节描写更为重要,因为这是揭示人物性格的最有表现力、最生动的渠道;第三,重视人物身份特征的把握。高考小说中人物身份特征一般会包括人物的地位、教养、气质以及经历等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将对人物的性格起到直接影响的作用。这就需要考生在分析回答小说中某一人物的具体形象时,一定要在把握全文的前提下准确掌握该人物在文中的身份特征。从而才能够更加准确地对该人物的行为依据做出准确判断。
2 故事情节类型
从高考命题形式的角度来看,为了考查考生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命题中往往会对考生设置诸如“小说的线索是什么”、“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和思路”以及“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均会围绕小说的情节来展开和延伸。
从解题技法的角度来看,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是做好有关小说情节题目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要看情节的发展如何与人物塑造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再进一步,就应该从场面和万方细节分析情节对主题的影响,做到见微知著。上述思路形成后,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对小说作者在情节结构上的良苦用心进行欣赏。一般而言,小说作者对情节的表现手法常有如下几种:一是前后照应;二是通过创造悬念来引人人胜;三事通过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通过总结前文来点明题意。
3 环境描写类型
从高考命题形式的角度来看,小说作者一般会围绕小说的环境来针对考生设置一些诸如“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思想起怎样的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具有怎样的作用”以及“根据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环境来分析故事发牛的背景”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考察考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进行分析的能力。
从解题技法的角度来看,解答环境描写类试题。最重要的是要对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牢牢把握,从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分析思路。总体来看,高考小说中环境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二是象征和暗示;三是通过衬托人物心情来暗示人物的心境变化;四是明确交代人物的身份,并由此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是展开和推动故事情节进一步向前发展。
4 主题类型
从高考命题形式的角度来看,为了考查对小说丰题的理解能力,小说以主题为基础;一般会对考生设置如下问题:一是“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品的主题”;二是“本文对你有什么启迪”;三是“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概括作品的主题”;四是“结合本文主体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和看法”等问题;五是“读完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六是“谈谈你的一点个人体会”。
从解题技法的角度来看,总体有如下技巧:
第一,考生在解答主题类型的高考小说命题时,一般可以使用到如下一些常用的概括性术语:其一,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二,对什么现象的反思。其三,揭示什么人生道理。其四,讽刺、谴责、揭露或批判了什么人或事。其五,歌颂、赞扬或提倡了什么人或事。
第二,从人物形象角度来把握主题。具体而言,要弄清楚小说描写的对象特征,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各个方面入手.这样能够深刻体会人物灵魂深处的思想状态。此外,还应该把握这些人物有哪些人生经历以及命运归宿,因为这些因素这常常联系并反映了该人物的社会生活本质。
第三,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主题,概括作品主题的途径。分析情节的前提是要善于把握故事的发展过程和对情节的前后关联进行深入理解,从而深入地对情节发展中的冲突进行准确把握。这样一来,能够有利于加深考生对主题的理解程度。
第四,从环境描写角度来把握主题。一般可以从小说中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方面以及社会大背景方面去寻找到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以及对故事情节的作用。
从语言表达模式的角度来看,有如下几种表达模式,模式之一是概括主题,具体表现为“小说通过……情节,刻画了……形象,表现了,颂扬了……现象,批判了,性格/情感/思考”。上述句型中,第一个省略号的内容是对整个高考小说主要情节内容的一句话浓缩型概括,第二个省略号中的内容是对整个高考小说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的特点的描述,第三个省略号中的内容是让考生概括出小说作者借助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所表达出的对社会生活本质性的总结、思考和感悟。模式之二是探究对高考小说的复杂主题进行概括,这就需要考生从各个角度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在结合文本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加以阐述和思考。
综上所述,上述四种类型的命题是高考小说的常见命题,尽管各自具有不同特征,因此,有相应的不同解答方式,但都具有一个共同前提,那就是要切忌天马行空。脱离王章的实际情况做出不切实际的回答,而是要认真通读全文,并结合文章的主体脉络,同时要尽可能地将自己置换到小说作者的角度,进入作者当时的失控状态进行更加幼体察性的思考。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下,才能够更加有助于考生对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理解和概括,从而顺利对命题做出解答。
参考文献
[1]蔡晔,主编.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强化训练[M].广西教育出版社,2010.
[2]杜志建,主编.2012新编语文:现代文阅读(新课标专用)[M].延边教育出版社,2011.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比较强的题材,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阅读。教师要利用课程资源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指导今后的阅读实践。结合这类文本特点,在教学中做到: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起点,只有产生兴趣,学生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直接导入法、温故知新法、直观演示法、故事吸引法、创设疑问法、情境感染法、对比讲评法等。小说是塑造人物的,人物是有其生活环境的。为此,小说的教学应多创设情景,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再现其形象,让学生形象感知,乐在其中。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老师可提前安排学生收集《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故事,课程伊始,通过故事吸引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小说的兴趣。
二、文体入手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应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小说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小说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所以进入课文学习后,我并不急于进入课文,而是先与学生讲清课文的体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概念及特点。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概念特点,以及学习小说需解决的事项。然后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三、抓三要素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人物、故事和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教学的核心,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而服务的。
根据小说的特点,我在小说教学中一般采取三步骤:即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后在前两者的分析基础上学习小说的环境描写。
1、抓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三个要素中的主要要素。任何一部优秀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着重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性格,不但表现在做什么,而且表现在怎么做。而主要人物都是一定思想倾向的代表,他的言行动机又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加上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所以,分析主要人物性格,要注意作品中各类人物的代表,不但要说明他的外貌、心理,还要揭示他的言行特点以及促使他如此行动的原因。如《故乡》中塑造的三个典型形象,代表了三类人物: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杨二嫂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的小市民典型,“我”是一个对现实不满正在寻求中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小说通过塑造的三个形象,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引起了人们对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发了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抓故事情节
情节结构,在具体作品中的情况是复杂的。有的是单线,有的是复线,每条线索都为展示一个或一组人物的性格发展过程服务。因此,对于每个作品都应具体分析。故事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如《变色龙》是按照自然顺序写的,而《杨修之死》用的则是“颠倒”的写法。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教学时可抓住故事情节理解作品。
3、抓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能体现时代背景,《最后一课》中的场景描写虽然只有寥寥数笔,但反映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沦陷了的阿尔萨斯和作为占领者的普鲁士军队。描写自然环境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最后一课》对清晨自然景物的描写,短短的几句话,表现了主人公小弗郎士的身份、地位、性格和他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的欢快心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塑造了主人公小弗郎士这个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小学生形象。他关心天气和优美的环境胜过关心领土的沦陷和敌军的占领,他担忧“分词”胜过担忧国家大事。作者把景物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结合在一起。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人物特征,了解时代背景,教学时要对学生加以渗透指导。
一、推荐阅读小说作家作品
1.韩少功《马桥辞典》、《暗示》;翻译:米兰 ·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随笔集、自选集
2.王安忆《长恨歌》、《遍地枭雄》;讲稿《心灵世界》;中短篇集
3.阿城《棋王》、《遍地风流》;《威尼斯日记》、《闲话闲说》、《常识与通识》
4.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5.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小说的气味》、《生死疲劳》中短篇集、《蛙》
6.史铁生《那遥远的清平湾》、《病隙碎笔》《我的丁一之旅》、中短篇集
7.迟子建《清水洗尘》、《雾月牛栏》、《亲亲土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8.李锐《旧址》、短篇小说集
9、阎连科《受活》、《丁庄梦》。
10.铁凝《大浴女》、《笨花》、中短篇集。
11.毕淑敏 中短篇集
12.王蒙 微型小说、《红楼启示录》、《雨在义山》
13.毕飞宇《玉米》、《哺乳期的女人》、《元旦之夜》、《推拿》
14.刘庆邦中短篇集
15.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陈小手》
16.苏童中短篇集
17.贾平凹 中短篇集、长篇《秦腔》、《古炉》
18.胡发云《如焉》,中短篇集子《匿名者》
19.李佩甫《羊的门》、《生命册》
20.东西中短篇小说
21.陈忠实《白鹿原》
22.张欣中篇小说
23.池莉中短篇
24.方方中短篇
25.刘醒龙中篇、长篇《圣天门口》《天行者》(凤凰琴)
26.王跃文《国画》
27.刘国芳微型小说
28.滕刚微型小说
29.曹乃谦《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最后的村庄》
30.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
31.杨显惠《告别夹边沟》
32.严歌苓《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金陵十三衩》
33.高行健《灵山》、《一个人的圣经》
四大名著中只有《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的作品,其大三本按时间先后排列依次是《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注意:《三国志》属于史书,不是小说
一、《西游记》
1、名著背景: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明朝著名小说家。《西游记》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是中国神话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现在仍然是我国四部古典名著之一。浓郁的浪漫主义是其基本艺术特征。主人公——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2、中心思想:本书只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3、人物性格:
孙悟空: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敢于反抗压迫。
猪八戒: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话、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知错能改、淳朴憨厚。
沙僧:忠厚诚恳、任劳任怨。
唐僧: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皮猴、憨猪、严师、忠僧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人物性格评析 代表故事: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
4、阅读感受:办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绝非易事,想要成功就必须付出努力和心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
5、写作特点:(1)、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2)、善于塑造任务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3)、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二、《水浒传》
1、名著背景:作者施耐庵原名彦瑞,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祖籍苏州,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本书写于明朝。《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的作者是施耐庵,而书名却是罗贯中起的。《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可施耐庵对书名总感到不满意。罗贯中建议用《水浒传》,他觉得很好,他说,“水浒”有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于是便将书名正式定为《水浒传》。
2、主要内容:描写了北宋晚期宋江领导的山东梁山泊农民起义,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直到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内容概括:宋朝统治者腐朽凶残,太尉高俅原本是个无赖,因为会踢球,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从此青云直上,无恶不作。他的干独生子高衙内横行霸道,为了霸占八十万禁军总教头林冲的漂亮妻子,他诬蔑林冲带刀进入军机重地白虎堂图谋不轨,把林冲发配充军,还想在野猪林半路把他杀死,幸亏花和尚鲁智深仗义相救。蔡太师过生日,他的女婿搜刮十万贯金银财宝,送往京城庆贺,派杨志护送。晁盖、吴用、阮氏三兄弟等人定计智取生辰纲,事后与朝廷激战,最终大伙一块投奔梁山。又有打虎英雄武松因为西门庆勾结大嫂潘金莲害死大哥武大郎,因而将他们杀死,被判充军,最终经历一系列波折,他也被逼上梁山。此外还有宋江、鲁智深等众多好汉,共108人,最终都因为种种不同原因而被迫在梁山落草为寇,揭杆起义。他们举起义旗,打着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口号,杀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击了反动统治者的嚣张气焰,张扬了人民群众的神勇斗志,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3、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松(行 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冲(豹子头):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杨志(青面兽):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4、写作特点:(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用典型细节描写和衬托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2)、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3)、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本书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三、《朝花夕拾》
1、名著背景: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2、主要内容:《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具体生动地显示了当时中国的风习和社会情状。
3、故事及思想: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上述7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后面的《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4、写作特点:(1)、首先,在行文中常用对比手法,部分散文中显示出来的鲜明的夹叙夹议的特点。这类散文包括《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父亲的病》、《琐记》等篇。由于使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这部分文章大都显示出比较明显的社会批判和文化反思的特点。(2)、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事件、人物的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特点特征,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去展示事件的内涵,去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去勾描人物、事件的基本面貌形态,写人则写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事的本质,能给读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3)多用反讽手法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
四、《繁星春水》
1、名著背景: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超人》、《烦闷》等。《繁星》是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由182首小诗组成。同样是在《晨报副镌》上最先发表,《春水》的问世要比《繁星》晚三个月。
2、主要内容:《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是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他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3、写作特点:(1)、寓情于景,抒情与哲理完美融合。(2)、精短的诗句,表现诗人真挚情感
五、《骆驼祥子》
1、名著背景: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宇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人民艺术家”。《骆驼祥子》是长篇小说,它揭示了“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无法实现的希望的最终破灭。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成为这个衰朽社会的殉葬品。
2、主要内容:本书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为实现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经历了三起三,最终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堕落沉沦的故事。
3、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祥子:从农村来到北京后,选择了拉洋车。为实现自己最大的梦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而努力工作,但是三起三落后,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
性格: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虎妞:管理车厂工人,大胆追求祥子,大胆泼辣而又有点变态。刘四:残忍霸道
4、《骆驼祥子》精彩语言辑录
△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
△为金钱而工作的,怕遇到更多的金钱,忠诚不立在金钱上。
△人间的真话本来不多,一个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长话。
△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预备反抗。
△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线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着一些公理。
△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
5、阅读感受:怎样的社会造就怎样的人,在浑浊黑暗的社会中,拥有一颗高尚的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即使有使他为之努力的梦想,却没有坚定的信念是不行的,他终会成为社会中败类的一份子。
6、写作特点:(1)、通过祥子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这个黑暗的社会。(2)、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怵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3)、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4)、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六、《格列佛游记》
1、名著背景: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2、主要内容:本书讲述的是英国船医里梅尔•格列佛船长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骃)国等地的奇特经历。但仔细体会,却处处揭露着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并寄寓着作者的理想。
3、主要情节及对应寓意:小说以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四次出海航行冒险的经历为线索,一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卷】『利立浦特(小人国)游记』叙述格列佛在小人国的游历见闻。这里的人,身长不满六英寸,他置身其中,就象巍巍的大山一般。小朝廷里充斥阴谋诡计、倾轧纷争,小人国利里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互相攻击,势不两立,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实际上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讲述小人国利里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影射当时英法两国之间的连年征战。【第二卷】『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游记』格列佛在利立浦特人的心目中是个庞然大物,但一到布罗卜丁奈格,他就象田间的鼬鼠一般小了。格列佛被当作小玩艺装入手提箱里,带到各城镇表演展览。后来,国王召见他,他慷慨陈辞,夸耀自己的祖国的伟大,政治的贤明,法律的公正,然而均一一遭到国王的抨击与驳斥。大人国制度古朴、民风淳朴,他们认为英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充斥着“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及其产生的恶果。【第三卷】『勒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日本(无名岛)游记』主要描述格列佛在勒皮他(飞岛)和格勒大锥(巫人岛)的游历。飞岛上的人长得畸形怪状,整天担忧天体会发生突变,地球会被彗星撞击得粉碎,因而惶惶不可终日。在科学院里,设计家们正在从事研究如何从黄瓜中提取阳光取暖,把粪便还原为食物,繁殖无毛的绵羊,软化大理石等课题。在巫人岛上,岛主精通巫术,擅长招魂,他们博览古今,发现历史真相被权贵歪曲,娼妓般的作家在哄骗人世。通过对飞岛国等五国的描述,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怀疑,并严词痛斥了殖民统治。【第四卷】『慧骃国游记』叙述格列佛在智马国的游历在这个国度里,居主宰地位的是有理性的公正而诚实的智马,供智马驱使的是一种类似人形的畜类耶胡,后者生性淫荡、贪婪、好斗,好吃懒做、喜欢在田间寻找、争夺一种发亮的石头。以恣肆的笔调,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格列佛和慧骃之间的对话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无情鞭笞。
4、写作特点:(1)、小说充满了奇异的想像和童话色彩。(2)、辛辣、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是小说的灵魂所在。(3)、小说的讽刺饮包含某些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但在尖刻与悲观的态度背后,却隐藏着一种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4)、小说作者借游记、借外人之眼来评议自己国家的现状。
七、《鲁滨逊漂流记》
1、名著背景:作者丹尼尔•笛福,英国著名作家。
2、主要内容:本书主要讲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冒险出海航行,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坚强地度过了28年孤独时光的生动故事。鲁滨孙出身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见识一番。他瞒着父亲出海,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风浪,船只沉没,他好不容易才逃出保住性命。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经商,赚了一笔钱。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摩尔人俘获,当了奴隶。后来他划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货船救起。船到巴西后,他在那里买下一个庄园,做了庄园主。他不甘心于这样的发财致富,又再次出海,到非洲贩卖奴隶。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难,唯有鲁滨孙一个人幸存下来,只身飘流到一个杳无人烟的孤岛上。他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枪支弹药、工具等运到岸上,并在小山边搭起帐篷定居下来。接着他用削尖的木桩在帐篷周围围上栅栏,在帐篷后挖洞居住。他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桌、椅等家具,猎山羊,海龟,海鸟为食,饮溪里的水,度过了最初遇到的困难。他开始在岛上种植大麦和稻子,自制木臼、木杵、筛子,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他捕捉并驯养野山羊,让其繁殖。他还制作陶器等等,保证了自己的生活需要。虽然这样,鲁滨孙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离开孤岛的办法。他砍倒一棵大树,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做成了一只独木舟,但船实在太重,无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尽弃,重新另造一只小的。鲁滨孙在岛上独自生活了18年后,一天,他发现岛边海岸上都是人骨,生过火,原来外岛的一群野人曾在这里举行过人肉宴。鲁滨孙惊愕万分。此后他便一直保持警惕,更加留心周围的事物。直到第26年,岛上又来了一群野人,带着准备杀死、吃掉的俘虏。鲁滨孙发现后,救出了其中的一个。鲁滨孙把被救的土人取名为“星期五”。此后,“星期五”成了鲁滨孙忠实的仆人和朋友。接着,鲁滨孙带着“星期五”救出了一个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不久有条英国船在岛附近停泊,发现船上的水手发生了叛乱,绑架了船长,把船长、船副等三人抛弃在岛上,鲁滨孙与“星期五”帮助船长制服了那帮水手,夺回了船只。他把那水手留在岛上,船长带着鲁滨孙“星期五”等离开荒岛回到英国。此时鲁滨孙已离家35年。他在英国靠在巴西的种植园发财,并在英国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妻子死后,鲁滨孙又一次出海经商,路经他住过的荒岛,这时留在岛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已安家繁衍生息。鲁滨孙又送去新的移民,将岛上的土地分给他们,并留给他们各种日用必需品,满意地离开小岛了。
3、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鲁滨逊:自己搭建房屋,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自己摸索着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还搭救并训练了一个野人“星期五”,使他成为自己的忠实奴仆。就这样,他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
性格: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
4、阅读感受:一个人在面对困难与苦难时,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一颗乐观的心,沉着冷静,就能在苦难中存活。
5、写作特点:(1)、故事精彩离奇。(2)、小说表现了鲁滨逊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性格。(3)、小说对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和艺术表现力。(4)、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情节完全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起来。(5)、小说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
八、《汤姆索亚历险记》
1、名著背景:作者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一生著述颇丰。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针砭时弊时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其创作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表于1876年,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敏锐观察,一跃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首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本书的姊妹篇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2、主要内容:汤姆幼年丧母,由姨妈收养。聪明顽皮的汤姆受不了姨妈和学校老师的管束,常常逃学闯祸。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到墓地玩耍,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因为害怕凶手发现他们知道这件事,后来和乔奇、哈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在为他们开追悼会的时候,他们却出现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不久之后,在一次野营时,他和贝琪在山洞里迷了路,三天三夜的饥寒交迫,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最终,他们走出了山洞,与亲人们会合了。之后,山洞口被封死了。汤姆说在洞中还有逃犯乔埃呢!当村里人在洞中找到乔埃时,他已经倒毙多日了。最后,汤姆和哈克重返山洞,终于找到乔埃埋藏的那些金币。
3、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做错事后敢于承认错误、承认缺点的优秀性格特点。
哈克贝利·芬:圣比得堡镇上公认的“野孩子”,父亲是个酒鬼,不受约束,但秉性纯良,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流浪儿;汤姆与他关系最要好,把他当作知心朋友,后因救了道格拉斯寡妇一命而被其收养。
波莉姨妈:汤姆的姨妈,心地善良,对汤姆要求严格,一心想把汤姆教导成有礼貌,有教养的好孩子。
锡德:汤姆的异母兄弟,一个循规蹈矩的“模范儿童”,成绩好。经常和汤姆作对,喜欢向波莉姨妈告汤姆的状。
玛丽:波莉姨妈的女儿,汤姆的表姐,也是一个善良纯朴,天真,富有同情心,公道的女孩。
贝琪·萨切尔:萨切尔法官的女儿,活泼可爱,汤姆的意中人,汤姆在见到她第一眼时就“爱”上了她。
乔埃·哈波:汤姆最好的玩伴,知己,与汤姆、哈克贝利·芬一起在杰克逊岛上度过了一段他们一心向往的海盗生活。
莫夫·波特:一个“酒鬼”,为了挣钱买酒喝而去帮年轻的鲁滨逊医生盗墓,结果被同伙印第安乔陷害,被诬陷为杀人凶手,后由于汤姆的勇敢作证才得以洗脱罪名。
印第安乔:印第安人,阴险狡诈,在与莫夫·波特一起帮鲁滨逊医生盗墓时杀死了医生,并把罪名稼祸给莫夫·波特,但最终因贪财而饿死在山洞里。
萨切尔法官:贝琪·萨切尔的父亲,圣彼得堡镇律师杰夫·萨切尔的哥哥,是圣彼得堡镇人眼中的大人物。
道格拉斯寡妇:美丽、善良而富有,因哈克贝利·芬曾经救过她一命,后来收养了他。
吉姆:波莉姨妈家的小黑奴,善良、可爱。艾美·劳伦斯:汤姆的第一个订婚人,爱美。
4、写作特点:(1)充满童趣的叙事风格。(2)采用第二人称写法,以讲故事手法,娓娓道来,真实亲切,让人身临其境。(3)充满夸张、幽默、讽刺的优美语言,读起来轻松愉快。
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名著背景: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著名作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
2、主要内容:本书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3、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他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性格:顽强、执着、刻苦、奋进、勇敢、奉献、宽容、诚实、坚强、不为命运所屈服。
精神:自我牺牲的精神,顽强坚韧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热爱读书的精神。冬妮娅:保尔初恋对象,她是一个林务官的女儿。她纯洁善良,美丽动人。她曾把《牛虻》这部小说介绍给保尔看,这部书启发了他的思想。她是在偶然的相遇里认识保尔的,由于他的倔强和热情,她不自觉地喜欢他,爱他。但由于阶级出身的关系,她没有和当时许多的青年一样去参加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伟大斗争,因她庸俗的个人主义,保尔放弃了他们的感情。
朱赫来:共产党员,一个坚强的红军战士,勇敢、机智、正义,善于领导和组织群众,他在革命斗争中很好地团结了广大的工人和教育了无数的青年,保尔就是深受他的教育和培养而成长起来的。
阿尔焦姆:保尔的哥哥,一个火车司机,钳工,市苏维埃主席。是他为弟弟保尔找到工作。他具有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和敌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是朱赫来最好的助手。
丽达: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是保尔真正深爱的对象。她漂亮、机智,打扮简单而干练,心地善良而坚定。她酷爱工作,善于出谋划策,能够积极应对突发事件,不让私人的感情影响工作大局。她爱憎分明,热爱自己所信仰的共产主义,与保尔志同道合,配合默契。
谢廖沙·勃鲁扎克:像普通的男孩子一样,他也会淘气、会倔强,甚至有点反叛。在学校里,谢廖沙和保尔都把这里的神父恨透了。谢廖沙和保尔一起捉弄神父。在神父家的厨房里等到补考的时候,他们把一撮烟末儿撒在神父厨房里预备做复活节糕的面团上。在保尔被神父赶出学校的时候,谢廖沙还是没有勇气与好朋友一起承担一时调皮犯下的错误。
4、写作特点:(1)现实与虚构相结合,既有强烈的自传性,又是小说。(2)、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3)、小说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4)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塑造人物,反映了时代特征,塑造了典型人物。
十、《童年》
1、名著背景:作者高尔基,原名阿历克谢•马克西莫维奇•比什科夫,前苏联著名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童年》是高尔基自传倚小说第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另外两部是《在人间》和《我的大学》。高尔基在《童年》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2、主要内容:本书通过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3、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阿廖沙: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他听。
性格: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
外祖父: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
性格: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4、阅读感受: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5、写作特点:(1)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指导下,还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2)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写。作品主要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童年”更加生动,充满童趣。(3)取材于作家的自身经历,然而它不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简单再现。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努力挖掘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
十一、《威尼斯商人》
1、名著背景:作者威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是四大喜剧之一,约写成于1596年,根据意大利短篇小说《呆子》编成。莎士比亚喜剧系列中第一个以较多的现实主义手法接触社会阴暗面的优秀作品。作者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歌颂纯洁的爱情和无私的友谊,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批判高利贷者的贪婪与残酷,对遭受种族歧视的犹太人也给予同情,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全剧结构完美,情节紧张,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生动感人,对白机智而风趣,喜剧气氛很浓。
2、主要内容: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而夏洛克不要利息,只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巴萨尼奥在通过“金·银·铜盒子”的选择后,抱得美人(鲍西娅)归。可是由于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夏洛克根据法律条文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巴萨尼奥去救安东尼奥,可是不论是金钱还是情,都感动不了夏洛克,最后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西娅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夏洛克因无法执行而败诉,财产归于他离去的女儿。剧情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亚结成眷属;一条是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还有一条是主线,即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而引起的“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高利贷行业,又侮辱过自己,所以仇恨安东尼奥,乘签订借款契约之机设下圈套,伺机报复。
3、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夏洛克:他是高利贷资本的代表,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但爱财如命的夏洛克在这场戏的开头却一反常态,不要比借款多几倍的还款,而要一块无用的人肉,可见其心胸狭窄,复仇心极重,一遇机会便要疯狂报复对他不利的人,非要置对手于死地不可,可见其冷酷无情。夏洛克对别人的谩骂反唇相讥,冷静和自信的态度活灵活现。败诉以后他又想要三倍的还款,贪吝的本性又复原了,守财奴的本相暴露无遗。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魔。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人们对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在很多人的眼里夏洛克是一个老于世故,贪得无厌、一毛不拔、吸血鬼的形象,又是一个守财奴“让一个靠不住的奴才看守着门户,有点放心不下”,夏洛克不能说不是这部喜剧中的悲剧人物,仆人饿跑了投奔了自己嫉恨的人,而女儿更是抱着自己的财产和情人私奔了,最后甚至是输掉了自己的剩余的一部分财产,他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更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为了报复安东尼奥的辱骂之仇可以不收利息让他一步一步地钻入圈套里,为了就是要得到他的一块肉,可是他得到肉又能怎样?他却说“拿来钓鱼也好”。其实安东尼奥也是挡住他财路的一个拦路虎,为了自己的财路必须要把这个拦路虎除掉。
鲍西娅:这是作者极力歌颂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她是一个富豪贵族的孤女。她是个博学细心,有修养的新时代的女性,她的谈吐文雅,又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她为了援助丈夫的朋友,女扮男装,作为出庭的法律顾问,判决夏洛克的案件,有胆有识,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执法如山,又置恶人于死地,大快人心。可以说,鲍西娅是一个新时代女性形象,是崇尚正义,活泼、开朗、落落大方、幽默并且充满智慧,行事果断的人,她在选偶的时候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不惜做手脚,而当她面对咄咄逼人的夏洛克的时候,是从容不迫,一步步让对手落入自己的圈套中。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件奇案一筹莫展时,却让这位妙龄少女快刀斩乱麻地解决了,在她的身上闪耀着女性觉醒时代的曙光。
安东尼奥:他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商人,作者对他是有所美化的。作者写他珍重友情,为了朋友而向高利贷者借钱并为此死而无怨;他宽宏大量,面对夏洛克的无耻阴谋,竟逆来顺受;面对死的威胁,他具有古罗马英雄那样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概。总之,他身上有正派,重情,温文尔雅等人文主义者为之讴歌的品质。
葛莱西安诺:他嫉恶如仇,易于激动,嬉笑怒骂,敢于斗争,和安东尼奥形成鲜明对比。
巴萨尼奥:见义勇为,重情重义,但不懂得斗争策略,表现得较软弱。公爵:为人稳重慈祥。
4、阅读感受:(1)金钱固然重要,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远远比金钱重要的东西,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2)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你不能因为自己的优越而歧视任何人,更要学会不用有色眼光去看待别人。(3)同时也要像鲍西亚一样聪慧,不被突如其来的困难所吓倒,懂得怎么样的面对困难。
5、写作特点:(1)语言很有辩论性,讲究严密的推理,有时运用反语加强讽刺语气。(2)比喻句的大量运用,使语言生动形象,对白机智风趣,增强生动性和轻松愉快的喜剧效果
十二、《名人传》
1、名著背景:作者罗曼•罗兰,20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作家。1915年因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著名的反战主义者。《名人传》是《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的总称。
2、中心思想:本书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他们面对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真实苦难使他们直面人生,而与苦难的搏斗,则造就了他们的伟大。
3、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A.贝多芬(1770—1827),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贝多芬的故事主要侧重“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以他的意志,以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扫空忧郁的思想,战胜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性格:桀骜不驯,普通乖僻,不幸孤独,自强不息,伟大的音乐之神,坚忍不拔的巨人形象。B.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酒神巴库斯》、《哀悼基督》、《大卫》、《摩西》、《被缚的奴隶》、《垂死的奴隶》和《末日审判》。他的艺术创作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顶峰,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珍贵的遗产。
米开朗琪罗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悲剧,展示了一个天才为了征服世界,为了创造不朽的杰作而流出惨痛的鲜血。内容主要分为上篇“战斗”,下篇“舍弃”和尾声“死”。
性格:慈祥、博爱、善良、孤独、多疑、懦弱、有毅力、身体力,家庭富有自己却贫穷,屈服于教皇势力。
C.托尔斯泰(1928—1910),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主要作品有《安娜•卡列宁娜》、《战争与和平》、《复活》。
托尔斯泰的故事主要的内容是:童年,高加索纪事,哥萨克,塞白斯多堡纪事,爱情与婚姻,对社会的忧郁等等,是三篇故事中最长的一篇,也是对主要人物的生平和所创作的东西描写最详细的一篇。
性格:博爱、敏锐、自我完善,具有虔诚的宗教观点。
4、阅读感受:(1)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2)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3)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
近年来, 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选择已基本锁定在散文与小说。科学的说, 应该还涉及诗歌与戏剧文学。当然, 诗歌已经以古代诗歌作为考点, 但现当代诗歌与戏剧文学尚未列入考查范围。课程标准强调多文本的学习, 那么, 我们相信一定时期内, 会将现当代诗歌与戏剧文学也纳入进来。现仅就散文与小说两类文本, 谈谈其解读规律, 并对其命题的理想境界, 提出自己的看法, 以期对广大师生应考有所裨益。
一、高考散文解读
据统计, 在整个中学教材中, 散文的课数与篇数分别占全套书的37.8%和34.15%。其中, 初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有6册36单元 (每册6单元) , 共169课207篇文章, 散文的课数与篇数分别占全套书的40.2%和36.7%;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订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 必修教材有5册20单元 (每册4单元) , 共65课79篇文章, 散文的课数与篇数分别占全套书的35.4%和31.6%。
散文在教材中的比重, 折射出其在高考中的重要性, 自然, 我们必须洞穿其解读的基本内容并破解其命题的天机, 方可在答题时以不变应万变。
1.散文解读的基本内容
解读散文时, 离不开十二个字:品性情, 理结构, 析手法, 赏语言。
(1) 品性情
情感表达是散文的生命与灵魂。散文重在表现作者内心世界喜怒哀乐的心境。品味作者性情, 是散文阅读解题的重要环节。
(2) 理结构
巧妙的结构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散文立意深, 多见识, 有真情, 有趣味。梳理文章的结构是散文解读的重要内容。散文的外部结构包括句子、自然段和部分三方面。对散文结构的分析必须看各自然段的关系, 剖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探讨其如何完整、严谨和自然。
(3) 析手法
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与浓缩, 散文是一种见微知著的艺术。散文的艺术形式往往具有典型意义, 以小见大。必须关注选材琐碎的散文的常见写作手法。
(4) 赏语言
优美的语言是优秀散文的立足点, 因此, 阅读散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分析散文的语言。散文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 自由灵活。优美的散文, 更是富于哲理与诗情画意。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风格。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将会对散文的内容体味更加深刻。
2.解读散文的基本方法
A.基本方法
a.提纲挈领法———顺藤摸瓜, 理清思路
“形散神聚”是散文突出的特点, 抓住文章的纲也就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从而顺藤摸瓜, 完成对文章情感以及语言特色等的体味。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写作顺序是分析散文的重点。
分析时, 应理清线索, 把握作者组织材料的依据;剖析散文结构, 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顺序, 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分析散文的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分析段内的表达方式;其次根据句意归纳, 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 将几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 根据聚集集联程度, 从意义疏松处断开;再次,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模式, 根据题目文体, 分析散文结构, 应看清题目, 辨明文体, 了解其文体结构。
b.文眼突破法———批文入眼, 把握主旨
抓住散文中重点词句或段落, 以此作为阅读突破点, 层层深入, 条分缕析。文眼是透露文章感情、思想或者写作主旨的词语或句子, 它是一些特别精练警策的词句, 即散文主题的凝聚点。找到文眼就能够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文眼突破主要从以下途径入手:
分析文段的中心句。根据文段的中心句, 明确文段的意思, 根据对中心句的关联, 判断把握文章的思路。文段的中心句往往在开头作段首概括, 或在文段的结尾作段末归纳。
分析标志性的语句。利用一些标志性词语加快对文章的理解。如:既、又、并且、第一、一方面、原因之一、进一步说、总之、因此、所以等, 这些语言标志对分析句群, 把握段意, 明确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极有帮助。
c.咬文嚼字法———咀词嚼语, 领悟意义
散文是最单纯的语言艺术。散文解读首先要求准确掌握词汇意义, 正确运用语法规律, 恰当运用修辞技巧。分析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探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结合语境或主题回答;探析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的作用, 有时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体会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理解散文中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d.见微知著法———了解背景, 透视历程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是散文的写作手法, 对散文形象的分析和体会要借助解释、扩散、想象等手段来完成。对散文的理解需要了解背景, 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折射, 内容是背景的产物。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 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e.特色归纳法———归纳特色, 明确手法
优秀的散文作品, 从内容到形式, 从情感到遣词造句, 都具有鲜明特色。归纳文章特色就是对散文深入学习的过程。散文解读中对特色的归纳, 多为对表现手法的归纳分析。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咏物类:托物言志。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还有如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 手法等。
B.拓展阅读
丰富多彩的意蕴内涵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 散文作品有时具有多义性、开放性特点。文学阅读是一种个体性的活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 不同的读者因生活体验、知识储备、审美情趣不同, 会对作品作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解读视角, 对作品主题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拓展性阅读有助于更好地发现散文作品的意蕴。
依据文体特点, 散文拓展阅读的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a.从词语解释的角度分析字词的意思, 探讨多重意蕴
作为指示和象征的语词符号, 其意义是多方面的, 有本义、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通假义等。词语的意义是在一定的语境实践中的具体意义,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 同一语词的意义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用法中, 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b.从求异思维的角度发挥想象与联想, 形成多重意蕴
散文具有丰富的开放性, 给予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阅读时, 如果能够触发联想和想象, 就能进入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散文阅读就是要通过散文语言这一媒介, 发挥联想和想象。
c.从多元化视角解读主题思想, 挖掘多重意蕴
主题, 即散文作品的“神”, 它是与艺术形象交融在一起的饱含着作家审美情趣的一种意蕴。文本意义具有多种可能的倾向, 一般说来, 它具有多个层面, 伦理道德上的, 社会历史上的, 审美层面上的, 心理层面上的, 文化层面上的, 人生层面上的, 哲学层面上的等等。因而, 解读方式、解读视角各不相同。对同一散文作品的主题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 会有不同释义。越是内容丰富的作品, 给读者提供的审美角度就越多, 主题的多元性就越明显。
二、高考小说解读
小说是中学语文教材选文重要的体裁之一, 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提高学生认知、感知、领悟生活的能力, 意义重大。
据统计, 在整个中学教材中, 小说的课数与篇数分别占全套书的11.1%和9.3%。其中, 初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有6册36单元 (每册6单元) , 共169课207篇文章, 小说的课数与篇数分别占全套书的13%和11%;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订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 必修教材有5册20单元 (每册4单元) , 共65课79篇文章, 所选小说的课数与篇数分别占全套书的9.2%和7.6%。
阅读小说, 应以人物鉴赏为中心, 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和主题, 最终达到对小说思想和艺术倾向的把握。
1.小说的常规解读
A.小说常规解读的层次
一是了解层次。了解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手法, 诸如小说的类型、作者、题材、流派风格, 小说的描写、线索、细节、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误会等。
二是理解层次。诸如小说的内容层次、结构特点、情节发展步骤、小说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主要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人物语言的品析及文中词语的含义, 以及艺术形象的感受。
三是欣赏层次。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情节、环境和人物的关系, 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欣赏小说的语言, 语言运用的技巧, 以及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欣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 注意描写手法与表现手法, 包括精彩细节的欣赏;小说的结构与特点的欣赏。
四是探究层次。深入理解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探究作品的情感与思想的蕴含及社会价值;从创新性、独特性、多样性、社会影响与文学史上的地位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多角度、多元化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或人物形象。
B.小说常规解读的方法
小说的常规解读主要可以从分析小说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角度切入。
a.梳理故事情节, 辨析矛盾冲突
解读小说,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 看其是否曲折生动, 是否巧妙合理。梳理情节, 先要找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如能抓住情节的线索, 将有助于全面把握作者的意图, 更好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和主题。
通常, 小说的线索有以下六种类型:
以人物为线索。有些小说, 是以人物的特征、活动以及众多人物的出场先后来安排内容。
以事物为线索。有些小说, 是以某物为中心来安排内容。
以时间为线索。有些小说, 时间线索较明显。
以地点或场景的变化为线索。有些小说, 地点或场景的变化较明显。
以故事的情节要素为线索。小说的情节要素是指作品里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
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梳理好情节之后, 进一步辨析小说中矛盾冲突及矛盾冲突的性质。矛盾冲突主要有三类: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 人与自我。
把握好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之后, 还应该注意小说的伏笔、照应, 注意细节描写、重视意外与巧合的作用。分析情节的目的是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
b.分析人物形象, 认清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 总是把其对生活、社会、自然和人生的认识与评价, 投射和熔铸于其所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身上。因此, 阅读小说, 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分析。分析小说要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 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物的命运等, 从中理解作品的思想意蕴。
具体来说, 我们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入手, 透视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家所关注的人生问题和社会实际。
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和心理描写入手, 多角度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阅读小说, 要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内心独白、梦境描写和幻觉描写也是一种心理描写手段。
多侧面、多层次把握人物。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往往有多重复杂的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不能停留在静态的、单一的思维上, 不能用一种解释去框套人物, 不能轻易下非此即彼的简单绝对结论。
结合社会环境把握人物性格。人是社会的动物, 人的语言与行为都与特定的环境相关。合理鉴赏人物形象, 要注意紧扣环境因素, 把人物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
此外, 还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c.分析环境描写, 关注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 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社会环境可以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或交代人物身份, 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决定人物性格;或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揭示主题。自然环境则可以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或交代人物活动背景, 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渲染气氛, 奠定基调;或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 衬托主题。
分析小说自然环境的作用,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分析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因素;第二, 分析人物身份及人物心境;第三, 分析对氛围的渲染。
C.小说的多元解读
多元解读是指从多角度、多方向和多层次阐释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多元解读, 首先要知人论世。
a.多元解读视角
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 可从文化视角、形式视角、心理视角、人类学视角和精神分析学视角多元解读小说。
文化视角。任何一篇小说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联系的, 与一定的文化心理结构相对应、相契合, 体现出来某种文化的模式和传统。
形式视角。在阅读中透过作品的形式去追寻小说的主题, 便能发现更为深远的意义。
心理视角。文学作品本来就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作品往往蕴含着某些心理内容。
人类学视角。即把作品看作是人类整体经验的一部分, 注重对作品中原始主义倾向和神话原型的分析。
精神分析学视角。精神分析学把文本看作作者本能的外化和升华。
b.以主题为中心的多元解读
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主题, 会有不同结论。具体可从人物的命运、人物关系、人物性格、人与物的关系、情节与细节、意象和作者等角度考虑。
c.以人物为中心的多元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会有不同的结论。可围绕场景、语言、动作、情节安排、作者等角度展开解读。
d.以情节为中心的多元解读
小说的情节为人物或主旨服务, 但就某一情节进行多元解读, 仍可发掘其隐藏的深刻的东西。
比如:次要人物的情节功能;叙述角度;文化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
e.以意象为中心的多元解读
以意象为中心解读时, 更多关注生命存在、审美、文化内涵等。
三、高考文学类阅读的理想命题境界
以2013年为例, 全国17套试卷中, 文学类文本基本锁定散文与小说两种文本。其中, 散文涉及12次, 占79.6%;小说涉及5次, 占20.94%。与选入教材的比例, 散文3/4, 小说1/4, 不管是偶合, 还是事实, 基本持平。但新课标卷, 每年的选文基本上以小说为主, 而大纲卷则以散文为主, 这样极易造成误导, 适当时可进行适度轮换选材。同样, 独立命题的省市, 则走向另一极端, 基本圈定在散文, 极少以小说文命题文本。无论哪一种情况, 都极不利于教学, 更不利于实用。
出于全盘角度, 高考文学类阅读的理想命题,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建立一支基本稳定的命题队伍, 试行题型命题人员相对固定制, 确保命题体裁与题材选择的延续性, 做到发挥优势, 科学安排, 合理布局, 质量上乘。
2.试行体裁灵活轮换制, 既不让考生猜押, 又体现新课标精神,
做到选材以散文为主, 小说为辅, 决不平分秋色, 突出时代要求, 公平、公正、公开。
3.弘扬民族特色, 洋为中用, 国内外文本互为补充, 既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又倡导借鉴外国文化。避免在小说选文时过多选择外国小说的现象, 以免误导。
4.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 以考试说明为标准, 从考点出发, 既因材设考点, 又以考点选材, 决不勉强凑题。
5.纵横结合, 既注重当年试卷考点的横向布局, 更注重历时性考点的互为补充, 使高考考点不出现空档现象, 真正全方位地考查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既考查常规阅读, 更突出个性化阅读。突出探究能力的测试, 杜绝伪命题的探究阅读, 给考生以创新空间。
第一阶段:拟写倡议书——第四单元学习建议
一、组建《三国演义》《红楼梦》兴趣小组。按作品分成两个大的个研究小组,根据自己兴趣到课代表处报名,可重复报名。请各班课代表在本周三上午课间操时将名单送到办公室。
二、课代表把小组名单统计好,在班内公示。每个名著研究分课内研究小组和针对文本的拓展小组。课内研究小组研究成员不少于6人,其他同学负责课外拓展(内容自定)。同学们推选出自己所在小组的学习组长一人,负责本组人员的协调。组长工作包括:带领小组成员讨论第四单元所选课文《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宝玉挨打》的学习目标,成员根据学习目标分工。课外拓展小组最好有新的研究,新的发现。
三、对课内文本研究小组的建议:
仔细研读文本,围绕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设计问题,研究思考问题的角度并设计具体问题和答案,形成文字稿。文字稿提前和老师沟通。根据所设问题的层次,组长组织上课时的顺序。讲课人要提前熟悉发言内容,争取脱稿,并调动其他同学的参与热情,要有课堂互动。每节课要完成学习目标,课堂要有总结,要达到全体同学都要有收获的目标,激发同学们阅读名著的热情。
对课外拓展小组的建议:可以参考资料,还要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说有的同学能够查阅《三国志》《汉代风云人物》等。
四、本周大休,每个同学明确自己的研究任务,利用假期查阅资料。
第二阶段:划分学习小组,形成文字材料。
这一阶段老师放手给学生,让他们有阅读的时间,在方法上也要给以指导,要求学生写出讲课时的具体步骤,这样做学生在读作品时就有方向感和任务,也就会做到精读。
第三阶段:教学展示
下面展示的是学生写得不错的教案:
(一)课题:诸葛亮的出场
教学目的:了解课文如何制造诸葛亮的出场
重点难点:作者安排人物出场的特点
小组成员:肖康,赵剑龙,张逸超,宋晓龙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语: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屡出奇谋,用兵如神,是刘备的重要谋臣,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作者如何安排这位传奇人物出场。
背景:徐庶在走马荐诸葛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他把自己比作奴马,把诸葛亮比作麒麟,把自己比作寒鸦,把诸葛亮比作鸾凤,把自己比作莹火虫,把他比作明月,又说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那么请同学读古代小说101页第一段,找出司马徽是如何推荐诸葛亮的?
探究结果:司马徽又一次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而自己将他比作兴州八百年的姜子牙与王汉四百年的张良,这是第一次出场,是以第三者推荐与名人对比来安排他出场。可以总结为:未见其人先闻其人,作者借名人的口把诸葛亮描述成一个旷世奇才,也正是这些名气促使刘备拜访诸葛亮。
第二次出场是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途中,听到农夫唱诸葛亮写的歌,再次说明诸葛亮名声在外,所作之歌已在农夫之间广为流传,而且歌中隐隐透着诸葛亮胸怀天下的气概,他把天比作园盖,把陆地比作棋局,无不浸透着他的才气与胸襟,这些也必然增加了刘备请他请他出山的决心,第二次出场可谓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正式出场是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第三次,作者先描写了诸葛亮的外貌,形容他有神仙之概,后来诸葛亮分析了曹操孙权的割据势力,并给刘备建议,诸葛亮身虽在茅庐,天下变化尽在他掌中,可见谋略之高,眼光之远。
总结:诸葛亮出场特点,由虚到实,由淡到浓,在读者视野中徐徐走来,给读者留下有层次而又深刻的印象。
【小说阅读方法】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小说的阅读方法11-09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10-27
高考小说类文本阅读题11-15
《现代文阅读小说》优秀教案06-06
老人与海小说免费阅读07-14
《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教学反思07-08
特工王妃楚乔传小说阅读07-20
欧也妮葛朗台小说阅读笔记10-08
阅读小说《金锁记》优秀的读书笔记10-31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人物形象鉴赏教学设计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