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名著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外阅读名著

课外阅读名著 篇1

一、课外名著阅读存在问题

1.阅读内容较贫乏。如:选择阅读内容时, 学生大多倾向于兴趣爱好, 一般男生喜欢武侠小说, 女生迷恋言情小说。对课外名著中学生似乎已经淡漠, 如果教师再不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那么, 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只能是句空话。

2.被动阅读的较多。虽“减负增效”口号喊了多年, 但因考试指挥棒的作用, 学生课业负担依然沉重, 忙于完成作业, 没有较多时间课外阅读, 自觉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形成。即便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 也仅阅读时下流行的一些书。对内涵深刻、需要动脑思考、用心品味的名著作品, 兴趣不浓。

3.缺乏悉心的指导。如:教学中教师过多注重考试成绩, 缺乏对学生课外阅读引导, 即便关注, 也多局限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作文考分而选的作文选、阅读解析之类书。学生鉴别分析能力得不到培养, 阅读名著的主动性不强, 不管言情武侠、“口袋”小说, 还是卡通漫画等消遣书刊, 上手即读。

4.阅读环境难形成。学生家有藏书的不多, 特别是农村留守学生较多, 买课外书籍少, 买文学名著的就更少。学校的图书馆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购置的图书只是为了应付检查, 根本没有发挥其作用, 再加家长和部分教师认为阅读长篇大论的名著是浪费时间。

二、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策略

1.激发学生爱上名著。兴趣是开启学生阅读名著大门的钥匙。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 如开展读书征文活动, 开展读书演讲比赛, 知识问答, 出黑板报等方法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爱上读名著。

巧设悬念勾起学生阅读欲望。初中生求知欲强, 教师课上勿须把内容讲白、讲透, 讲到精彩处, 戛然而止, 更能吊足学生阅读胃口。如:我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 “鲁智深最后上梁山了吗? 他算108将中人吗? 他排名多少位? ”教师提出问题后, 不急于当堂讲出答案, 让学生在欲望的驱使下, 去读原著。

播放影视片断激发阅读兴趣。名著篇幅较长, 离现实生活较远, 学生难有兴趣。课堂上, 利用影视形象性, 聚焦学生关注点, 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如:教《空城计》时, 我播放《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空城计”视频, 学生饶有兴趣, 我乘势引导学生:桃园结义后, 刘备、张飞、关羽他们干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 他们真的是同年同月同日死了吗?原著中的“空城计”与影视中有哪些不同? 课后, 不少学生在比较中读完《三国演义》。

用成语或俗语激发阅读兴趣。学生比较爱听成语故事或俗语, 可用它激起课外阅读名著兴趣。如:我向学生讲述“徐庶进曹营———人在曹营心在汉”、“宁让天下人负我, 不让我负天下人”、“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等俗语背后的故事, 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名著。

2.引导学生徜徉名著。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必须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才能让学生徜徉于名著的海洋, 感受阅读名著的博大精深,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重点教给学生三种阅读名著方法:一是先读作者、剧情简介、后记和目录。有的小说较长, 初中生很难耐心读完, 可引导学生采取读故事梗概办法。

二是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对那些文质兼美的名著要精读, 名著中重要情节要细读, 仔细品味其思想内涵, 细研谋篇布局, 欣赏妙词佳句等。如:引导学生读《红楼梦》时, 不仅要理清人物间关系, 更要品味其间诸多美妙诗词。略读就是用快速浏览法阅读作品中非重要情节, 不固执一点, 不咬文嚼字, 前后贯通, 了解大意即可。

三是交流中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如:开展“师生互动讲故事”、辩论赛、朗诵会、书评、练笔交流等活动, 师生相互讲述自己读过的名著, 共享阅读感受。学生把《西游记》的奇幻神话色彩、《水浒传》的反抗暴政的英雄传奇色彩、《鲁滨逊漂流记》的冒险探索色彩等讲得有声有色, 充分彰显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3.养成动笔阅读习惯。眼过千遍, 不如手动一次。阅读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好习惯。我要求学生备好记录本, 读到好词佳句, 随手记。每周举办一次读书笔记展示活动, 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完一本书, 总会有感而发, 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或对作品再创造: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故事新编……既可展示阅读效果, 又能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如:指导学生读《水浒》时, 我划分章节, 分配到学生, 缩写故事, 并在故事会上相互交流, 取得较好效果。

基于初中课外名著阅读指导实践 篇2

【关键词】初中 课外名著 阅读指导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67-02

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群高尚的人在谈话一般”。确实如此,古今中外的很多经典文学著作,都饱含着历代先贤深邃的思想号情感,积淀着民族的智慧与文化。所以,我国教育部早在2007年颁布的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中学生(初中生与高中生)课外实践阅读的文学名著的种类不低于30种。优秀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初中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能使学生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理解社会、感悟人生。下面本文简要分析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指导实践方法,以期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其人生体验。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

其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名著的学习氛围,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学生具体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不停督促学生阅读相比,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进而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内在动力,增强他们阅读的紧迫感,更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二,语文老师自身的阅读素养会对学生的名著阅读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课堂,并很容易和学生的阅读产生共鸣,进而和学生展开心灵对话,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向学生及时推荐有益读物。所以,语文老师本人也要热爱阅读名著,并且在班级组织建立“图书角”,规范图书的管理,让每位学生在心中自觉产生“我捐一本换几十本图书”的阅读理念。此外还要制订出相应的图书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由于阅读名著的主体是学生,故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依靠学生来开展读书活动,在阅读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自主性。

其二,教师要为学生精选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中的课文,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如:引导学生阅读《杨修之死》这篇经典顾问,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文学艺术特色,从宏观角度思考杨修这个人物恃才傲物的性格特点,进而分析出杨修之死的深层次原因,充分体会到曹操奸诈狠辣、多思多疑的性格特点,在学生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组织学生讨论杨修究竟该不该杀,这样以来,学生就会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产生一定的认识,进而自然而然对名著产生兴趣,甚至会产生一种向往、期待。

此外,除了教材中要求的初中生必读名著之外,还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为学生推荐优秀的作品。比如:为喜欢古典文学作品的学生推荐《诗经》、《史记》中的篇章;为偏爱外国著作的学生推荐《巨人传》、《乱世佳人》等著作;与此同时,还要为学生推荐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报刊,像:《读者》、《青年文摘》等等,拓宽其阅读范围。

二、教学生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

其一,将精读与略读有机结合。读书的方法因人因文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像:优美的诗文适宜诵读,议论文适合提纲契领的粗略阅读,而长篇小说适合采用评点方法。

哲学家培根曾说:“有的书只需要阅读其中的一部分,了解其梗概;但有的书需要细读、精读,反复阅读”。若学生精读时,可以教学生品读、背诵、写摘录及体会心得的方法。略读可以教学生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核心内容、抓住其中的片段等各种方法了解所读文章的主要意思,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信息。而精读与略读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将精读与略读有机结合,既能确保学生获得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效果。

其二,教学生学会讨论阅读内容,探究所读文章的深刻寓意,这是学生真正领悟作品核心意义的重要方法。理解一篇文章要站在多个角度思考,这和读者本人的生活阅历、文化素养、思维能力等各种因素息息相关。当阅读完一部文学著作之后,通过广泛的讨论,集思广益,可以让学生对所读作品产生更广更深的认识,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作品的多重意义,学生甚至可能会提出很多文学评论家不能想到的独特的见解。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启发、求同存异,逐渐触摸到著作的核心内容,进而获得最贴切、深刻的认识。讨论式的阅读方法,既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名著的内涵,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达到理解的最高境界。

其三,提倡自主阅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真正地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及其发展变化,灵活地为学生选择要阅读的书目。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新颖的读书活动形式,让学生对阅读名著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读完了大纲规定的必读篇目之后,要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确定好读书思路、明确个人读书的方向,进而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不管是现代科技书、古时人文历史书等能够拿来阅读,这些书对于提高初中生的人文素养都有一定的帮助。无论学生选择阅读什么类型的名著,只要其乐于阅读,就能够从中获得丰富的精神营养。主张自主阅读,允许每位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综合、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选用合适的课外阅读指导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只有调整教学的宏观思路和具体策略,教学活动才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得到落实。

课外名著阅读指导实践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其指导形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教师需要依照教学进度灵活选用合适的指导方式。比如:合理安排一定的课时指导学生阅读,定期安排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组织课外阅读小组等等。

名著阅读作为语文课本内容的延伸,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其智力,陶冶心情,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故可以设计出生动多姿、形式新颖的课外阅读活动,并展示阅读成果,充分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激发其自豪感与求知欲望,促使其主动阅读。

其次,还要多鼓励、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使其对阅读产生兴趣,主动自觉地去阅读。比如:建立QQ群,让学生自由地分享、交流阅读名著、观看电影电视之后的感想,收集和阅读相关的专家评论、名家品评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类似“名著知识知多少”的竞赛活动,开设“和名著人物对话”的语文活动课程,让一本经典的名著广泛在学生中间流传,对于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颁发奖状,并通知其家长,以促进阅读。

最后,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目标。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要让一位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的最佳方法,使他感到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在课外阅读名著时,学生只有明确了阅读目标,才能提高阅读自觉性。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提升自身的注意力,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能力;同时当阅读完作品之后,还要能够从中汲取文化精髓,拓展文化视野,刺激思维,进一步唤醒个人潜藏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阅读促使个人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良好习惯,进而不断提升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首先,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每个星期至少写两篇随笔,从思想意识层面重视量的积累,且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反馈。按照心理学的定义:

习惯是一个人长时间积累养成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行为,其会长时间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因此,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名著习惯,比如:正确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及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其次,语文学习时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而阅读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学生的阅读量要大,面要广阔,选择精华,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其视野自然就会得到拓展,进而在以后学习语文的过程巾得心应手,渐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佳境。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要有计划地为学生介绍和课文相关的内容,使其进行扩展性阅读,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生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时,可以为推升推荐《送薛义存序》等等,让学生充分理解“序”的文体特色。

最后,教师本人也不能充当学生课外阅读的旁观者,教师推荐给学生的书籍,自己要先认真阅读,并将阅读后的所思所感分享给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初中生必读十大名著课外阅读书目 篇3

本书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俄罗斯人。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2.《鲁滨逊漂流记》

本书作者——英国作家笛福,小说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还有土人“星期五”。小说描写了水手鲁滨逊在航行中遇险后,漂流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多年,过着野人般的生活。

3.《格列佛游记》

本书作者——乔纳森·斯威夫待,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家。小说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船长。该书通过里梅尔·格列佛船长之口,叙述了周游四国(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智马国)的奇特经历。但仔细体会,却处处揭露着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并寄寓着作者的理想。

4.《繁星.春水》

本书作者——冰心,( 1910月5日—2月),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 19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

5.《朝花夕拾》

本书为鲁迅(原名:周树人)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另:初中所学的鲁迅的小说全部选自《呐喊》。)

6.《西游记》

本书作者——吴承恩(明)。《西游记》经无数民间艺人和作者付出巨大劳动之后,于明朝中叶,由吴承恩最后完成。它是中国神话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浓郁的浪漫主义是《西游记》的基本艺术特征。主人公——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7.《水浒传》

本书作者——施耐庵。《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施耐庵,而书名却是罗贯中起的。《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可施耐庵对书名总感到不满意。罗贯中建议用《水浒传》,他觉得很好,他说,“‘水浒’有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于是便将书名正式定为《水浒传》。本书描写了北宋晚期宋江领导的山东梁山泊农民起义,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直到失败的全过程。这部书也塑造了鲁智深、林冲、武松、李逵等一大批农民起义的英雄好汉形象。

(另:四大名著中只有《红楼梦》是清代的作品,其大三本按时间先后排列依次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注意:《三国志》属于史书,不是小说。

8.《骆驼祥子》

本书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1930年老舍踏上了归程,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他的笔变得沉重起来。《骆驼祥子》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它揭示了“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无法实现的希望的最终破灭。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成为这个衰朽社会的殉葬品。主人公

——人力车夫祥子、车主女儿虎妞、小福子。

《骆驼祥子》精彩语言辑录

△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

△为金钱而工作的,怕遇到更多的金钱,忠诚不立在金钱上。

△人间的真话本来不多,一个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长话。

△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预备反抗。

△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线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

△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着一些公理。

△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

9.《名人传》

本书作者——瓦萨里。《名人传》是文艺复兴的重要文献,作者在1568年的修订版中明确宣告,该书的宗旨就是要叙述“艺术再生的进程”。“再生”一词不仅是瓦氏整部巨著的主题,而且构成了其历史观念和艺术判断标准的基石。他破天荒第一次将建筑、绘画、雕刻这三门艺术当作一个整体,而非像他前辈那样总是将其孤立开来进行处理,同时,他依据风格类型而提出了一套批评体系以区分艺术作品的高下优劣。这些特点使他的《名人传》与以前一切著作拉开了距离,成为西方艺术史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10.《童年》

本书作者——高尔基,原名阿历克谢·马克西莫维奇·比什科夫,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童年》是高尔基自传倚小说第一部,小说主人公——阿辽沙。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另外两部是《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再列出一些权威机构开出的书目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共30部中外文学名著,初中部分10部,高中部分20部。

初中生必读书目中的外国名著有:《鲁宾逊飘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高中生必读书目中的外国名著有:《匹克威克外传》、《欧也妮“ 格朗台》、《巴黎圣母院》、《复活》、《老人与海》、《唐吉诃德》、《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哈姆雷特》。

二、美国教育部开具的高中生必读书目:

课外阅读名著 篇4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页/【

2953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知识点专题

——中考课外名著阅读集萃

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

关羽

。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2、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请列举有关人物(不少于5人)

“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

3、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4、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星期五”。在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他的名字叫

鲁宾逊这部作品叫《鲁宾逊漂流记

》。

5、他在生活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策马扬刀,南征北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积极性,当他病魔缠身躺在病床上时则克服困难,开始创作,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这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就是

保尔,作品是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6、““醉打

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说的是这部名著中另一位英雄人物

武松的故事。

7、古代的“岁寒三友”指

松、竹、梅。

8、著名作家郭沫若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对联称赞了一位借“写鬼写妖”来“刺贪刺虐”的清代名家,请你写出这位清代名家的姓名

蒲松龄

。他的一部著作

《聊斋志异》。

9、《三国演义》中

“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10、《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11、“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

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12、七擒孟获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节?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

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是诸葛亮擒的孟获。共七擒七纵,是谈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征服心理,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13、“巧授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连环计?

《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14、《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六主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大哥刘备的去路。

15、“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16、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

“刘备三顾茅庐”?

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17、《三国演义》中

“赔人夫人又折兵”的是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孙权;诸葛亮

_。

18、《三国演义》中,你最欢地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从中可见关羽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19、《三国演义》中

“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哪三个人?

刘备;关羽

;张飞。

20、《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

“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徐庶,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21、“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一肖像描写写的是哪部小说中的哪个人物?

<三国演义>_;_关羽_。

22、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反对这观点:因为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生观;或赞成这观点:要成大业就要在关键时刻忍痛割爱,不能有妇人这仁。

23、杜牧《赤壁》诗中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是哪一场战役?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

赤壁之战;曹操、周瑜。

24、《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是哪几位好汉?各自的绰号是什么?

晁盖:晁天王

;陆云龙:公孙胜;吴用:智多星;阮小二:立地太岁;

阮小五:短命三郎;阮小七:话阎罗;刘塘:赤发鬼;白胜:白日暑。

25、“风雪山神庙”是哪部书的情节?涉及到哪两个人物,性格怎样?

林冲:逆来顺受;陆骞:阴险狡诈出卖朋友。

26、《水浒传》中

“大闹野猪林”涉及到哪两个重要人物,他们的性格怎样?

鲁智深:性格粗犷,敢作敢当为朋友两肋插刀;林冲:逆来顺受,武艺高强。

27、《水浒传》中写出林冲性格中忍辱含诟,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转变成奋起反抗,杀人报仇,投奔梁山的情节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声场。

28、《水浒传》中这样写道:

“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

‘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

‘山东呼保义’一书

‘河北玉麒麟’”。请问,上段话中的字是哪两位首领的称谓?

宋江、卢俊义。

29、《水浒传》中宋江率军战胜方腊以后,在回师途中鲁智深坐化、林冲、杨志、杨雄、时迁病死,燕青、李俊、童威、童猛全身退隐。由李俊带头,在太湖小结义。

30、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水浒传》写得荡气回肠轰轰,全书的高潮部分是_梁山英雄排座次;全书的低潮部分是_魂聚蓼儿洼_。

31、《红楼梦》中最热闹的情节是_元妃省亲_,最有趣的情节是_刘姥姥进大观园_,最凄惨的情节是_黛玉焚稿__。

32、《红楼梦》中提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都有谁?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李纨、秦可卿、巧姐、妙玉。

33、《红楼梦》中最卑躬屈膝的丫环是袭人_,最有反抗性格的丫环是_晴雯_,性格最刚烈的丫环是_鸳鸯_。

34、《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说: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_贾宝玉_;_不同意。因为男人并不都污浊不堪。这只是贾宝玉就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所说的比较偏激。用于批评一部分男人可以,倘加之全体则不正确了_。

35、《红楼梦》中

“两弯似蹙笼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妖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昭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写的是哪一位?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_林黛玉_;_多愁善感、多才多艺。

36、世界名著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出自哪国的哪位作家的什么作品?吝啬鬼的姓名各是什么?

A、法国

巴乐扎克《欧也妮

葛朗台》

葛朗台;

B、英国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夏洛克;

C、法国

莫里哀《吝啬鬼》阿巴贡;

D、俄国

果戈里

《死魂灵》泼留希金。

课外名著昆虫记读后感 篇5

萤火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昆虫,它的肚子顶端会发出微弱的光亮,就好像肚子里挂了一盏小灯。在宁静的夏夜,经常会看到它们在草丛中游荡。

萤火虫长着三对短短的腿,它们利用这三对小短腿迈着碎步跑动。雄性萤火虫到了成虫时期,会长出鞘翅,就像其它的甲虫一样。而有的雌虫则永远都保持着幼虫阶段的形态,无法享受飞翔的快乐。

萤火虫有着色彩斑斓的外衣,它的身体成棕栗色,胸部是柔和的粉红色,其圆形服饰的边缘则点缀着一些鲜艳的棕红色的小斑点。这就是可爱的萤火虫。

《昆虫记》这本书教会了我们许多,它教会了我们怎样观察昆虫,教会了我们怎样识别昆虫,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要爱护昆虫。

世界上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昆虫,就等着你去探索和发现了!

课外阅读名著 篇6

一、语文教师对学生名著阅读活动管理的现状

语文教师在学生课外经典名著阅读管理中缺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是主体, 这种理念是不能动摇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建构过程, 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才能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但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功能就可以弱化, 教师应从以往的主宰者角色转为主导者。正如杜威所说:“教师在旧式教学里是独裁之王, 在新式教学里是无用之物。但在事实上, 他应该是一个社会集团 (儿童与青年的学问的集团) 的领导者。他的领导, 不以地位, 而以他的渊博知识和成熟的经验。若说儿童享有自由以后, 教师便应逊位而退处无权, 那是愚笨的话。”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管理的延伸与补充的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弱化或缺失。笔者对某校的25位在职一线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 发现能推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外的经典只有2人, 只占8.0%, 虽然有28.0%教师表示会向学生推荐教材外的经典名著, 但很少指导, 大部分教师只是在教材涉及时才会介绍并给学生指导。总之, 现状就是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与管理中, 很少会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更少指导。可以说在课外经典阅读管理中, 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而教师也不是居于主导地位, 而是缺位。

二、制约高中语文教师有效管理学生名著阅读活动的因素

1.职业压力大, 功利化倾向明显

经典名著的阅读, 无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发展都有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 这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而目前普通高中, 追求考试成绩成了唯一的目标, 一切活动安排都是围绕快速提升教学成绩展开, 经典阅读虽有诸多好处, 但因见效慢而被教师排除在考虑之外。

同时, 教师任教岗位变化较大, 不能相对稳定地带班, 也是教师不愿考虑长远的原因之一。高一升入高二, 就要重新选科分班, 成效还没有显现, 班级就打乱了。另外, 每届高三开始, 学校都要更换大批教师, 让有经验的教师来带毕业班, 以保证高考质量。这也大大挫伤了高一、高二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可以说教师教育教学的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 这里有教师认识理念方面的原因, 而评价机制不合理、教师岗位不稳固也是重要的外力推手。

2.专业素养不够, 指导力不从心

应该说相对于学生而言, 教师的阅读面还是比较广的, 有80%的教师能阅读经典名著, 但从阅读深度来看, 阅读的经典“大部分只是了解基本内容”, 而且主要是在自己的学生时代涉猎。就笔者自己的经验看, 很多篇目都是当年大学老师作为功课布置才看的。当然, 也有部分教师出于兴趣, 理解较为深刻。所以, 如果教师自己对新课标所推荐的经典名著都不甚了解, 当然也不会向学生推荐, 更无力对学生作深入浅出的指导。

另外, 缺乏突出的专业技能, 也不利于引导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如果有较强的朗诵能力, 那么通过示范朗诵经典篇目中的诗歌散文,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经典的魅力, 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将目光投向他们之前不了解或不感兴趣的经典名著。

3.设备设施不完善, 正常活动受影响

首先图书馆的管理存在问题。笔者所在学校地处苏南经济发展地区, 各项硬件设施近年来更新很快。学校建有校图书馆, 但使用情况就很不理想。笔者特意到校图书馆了解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推荐书目的收藏情况, 篇目中大部分图书在该馆中均可找到, 尽管版本不同, 但内容上基本没有差别。不过管理上确实存在很大问题, 首先, 阅读制度不健全, 导致图书馆、阅览室成为摆设;其次由于人员不足, 无法向学生开放, 只是有限度地向教师开放。正是由于当前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才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了无根的浮萍, 也才使得一些爱好读书的教师、学生找不到要读或该读的书。

4.可供借鉴的管理策略操作性不强

关于这一点, 是笔者自身的深切体会。处于网络时代, 资源的获得更便捷。但在众多的管理策略中, 多数存在操作性不强的缺陷。笔者查阅了数量众多的相关资料, 发现多数研究者 (其实基本上都是教师) 要么列举现象而无实际做法;要么提的建议过于抽象, 无法很好地贴近实际情况;要么只顾提出建议, 而完全忽视客观条件等。所以, 教师缺乏可以直接借鉴的管理学生课外经典名著阅读的操作策略。

要改变高中学生经典名著课外阅读量少的现状, 教育行政部门和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教育行政部门要创设良好的大环境, 比如完善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机制, 改善物质条件等;语文教师则要转变理念, 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积极探索与现行体制相兼容的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高中生课外名著阅读有效性研究 篇7

一、背景与现状分析

本校是一所郊区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父母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留守孩子居多。由于家庭的原因,学生普遍存在课外阅读量少的问题。笔者在进行此项课题研究之前曾在高二两个班做过一项“课外阅读”的调查。两个班共128人,在“高二以前读过几本名著”的问题上,选择“3本以下”的同学占74%;在“你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吗?”的问题上,85%的同学“没读过”,10%的同学“只读过一本”。这些数据反映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不得不令人深思。

笔者曾经查阅本校近几年高考语文单科成绩,并且与湛江市区的几所同等中学的成绩做了一些横向的对比,发现我校在语文单科平均分上处于偏低水平,特别是作文。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的对象

以坡头区一中高二(9)(19)(20)(21)班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共260人。

2.研究方法

调查访谈法:通过问卷调查和组织访谈的方法,掌握课题研究前后学生阅读名著的篇目和数量。

探究交流法:生生、师生间互相探究和交流,将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逐一解决,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学习状况。

对比实验法:通过研究对象实验前后与高二平行班的语文成绩等进行对比分析,获得研究结果。

三、研究的过程

1.每学期安排2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读课外名著。

2.每月组织一次名著阅读交流,学生用周记或日记记录每个阶段的读书心得。

3.撰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读书笔记。

4.收集出版我们的研究成果——《书香伴我行》。

四、研究成果分析

1.名著阅读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有效性——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

经典名著凝聚了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情操。同学们读这些作品,对真善美、假恶丑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书里所阐述的人生哲理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很多同学在读书笔记里记录下他们心灵感悟的点点滴滴:

“我喜欢那些富有感情,使人心灵饱满的书:它告诉我的是我现在所拥有的和我必须要珍惜的。每读过一遍,都能让心灵上多出一片净土。”

“在书中,我看到了李白潇洒豪迈的诗情才气,看到了屈原飘飘若仙的气度,看到了李清照虚怀若谷的儒雅风度,看到了辛弃疾放声‘千古江山,苏轼高歌‘大江东去……我的灵魂受到了启迪,我的生命因此更加丰实。”

课题研究开展这一年来,学生日常交流的语言变得更文明了,对待老师和同学更加地有礼貌了,分析问题变得理性多了,他们将这些的转变归结于读书。阅读名著,无疑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次升华。

2.名著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作文“无话可写”的局面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从前同学们只会写“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现在“高老头”“桑迪亚哥”“奥斯特洛夫斯基”等都是他们作文的“常客”;以前写作文总是口语连篇,如今作文则“出口成章”,大部分同学都能引用诗词或者名人名言,作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不仅如此,我们在语文试卷的其他版块同样也看到可喜的变化。高二期末考试,参加研究的四个班级语文成绩全年级排名前四。全年级语文平均分83.74,而参加课题研究的四个班级平均分均在92分以上,高二(9)班的平均分更是达到了97.2!2015年高考,我校的语文成绩平均分为98.8分,而参加研究的四个班平均分达到106.4分。

3.名著导读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方面的有效性——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名著阅读课题研究的实施,使读书蔚然成风。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学习共同体”形成。此种情形下,教师角色转变为“学习者”,继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相应变化。

学生在请求老师推荐读物的同时,他们也向老师推荐读物,例如很多同学都在读的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也有同学向老师推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等。这些书笔者在大学时候就读过,但为了能和同学们更好的交流,笔者还是重读了一遍经典。因为只有指导老师的理解深刻了,才能引导同学们理解地更加透彻。

五、反思

本次“名著阅读”课题研究虽已取得了满意的成果,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值得本人反思和改进:

1.学生阅读名著的类型不均衡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小说为主,其他文体涉猎较少。通过个别访谈,笔者得知,学生重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通俗易懂,可读性较强。”这样的选择导致的结果可以在作文中略见一二,表现出来就是逻辑不强,说理不够透彻。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指导学生加强哲理性名著的阅读。

2.如何平衡学生的读书进度

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和习惯差异很大,学生们在同一段时间内读书的内容不一,读书的进度不一,读书的量不一,对开展读书交流和研究进程带来一定的困难。

对此,课题组的做法有:1.鼓励班级分小组合作探究,3—5人为一组,在同一时间段读同一本名著,小组内先进行探讨交流;2.鼓励学生读书交流活动时踊跃发言,争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帮助自己。

课外阅读名著 篇8

《 雷雨》通过讲述发生在周公馆平常一天的事情来揭示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命运。文章从周朴园和梅侍萍的个人恩怨迁出周萍和繁漪乱伦的爱恨情仇,周萍和四风的轰轰烈烈的爱情,以及单纯的周冲对爱情懵懂的看法。

三十年前,周朴园和梅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因为他俩身份地位的悬殊,不得已梅侍萍被赶出了周公馆,大儿子周萍留在了周公馆,二儿子因为快要病死了被周家人和她的母亲一起赶出了周公馆,被赶出周公馆的梅侍萍受不了这样的侮辱抱着自己的孩子跳河了,后来被后来的鲁贵救起,但周朴园以为梅侍萍死了,还因此内疚了三十年。

三十年后的一天,机缘巧合或者说是命运的安排,这一对冤家又见面了。三十年后的今天,周朴园已经是繁漪的丈夫,周萍和周冲的父亲了。梅侍萍也不再是当初那个明眸皓齿的梅侍萍了,原文中是这样说的:现在的梅侍萍也变成了你周朴园认不出来的梅侍萍了。现在梅侍萍不仅有鲁大海这个儿子,还有了鲁四凤。更为可笑又悲哀的起事情是周家大公子也就是周朴园和梅侍萍所生的孩子爱上了梅侍萍和鲁大贵所生的孩子鲁四凤。当然,在这之前,周萍还和她的继母有着不明不白的关系,也可以说周萍为解脱自己,才又找了鲁四凤。繁漪爱着周萍,周萍爱着四风,周冲爱着四风。鲁大海恨死了周家一家人,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恨的人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和自己的亲哥哥。命运就这样捉弄着这样一家人,直到最后,周朴园因为自己造的孽亲手葬送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因为四风接受不了事实,愤怒之下跑出了周家大厅,被电打死,周冲为了救四风一起被电打死了,周萍因为四风死了自己也自杀了。

课外阅读名著 篇9

良心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dubo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万一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⑩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1、在整个事件中“我”对父亲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将下表补充完整。(4分)

冷漠——()——()——感激

2、选文第⑤⑥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概括其主要内容,并结合选文分析作用。(4分)

3、分析选文⑦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

4、第⑨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5、你怎样理解第?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3分)

6、作者以“良心”为题有什么用意?(4分)

1、不满(2分)、羞愧(2分)

2、运用插叙(1分),交代了“我”冷血和憎恨父亲的原因(1分),与下文父亲手术前的话相照应(1分),更突出父亲的形象(更突出了父爱的崇高)(1分)。

3、“只好”是只能够、不得不的意思(1分),表现了“我”当时的不情愿(2分)。

4、运用了神态描写(1分),传神的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疼爱(1分)、惦念(1分)和对自己不能给儿子美好人生的愧疚之情(1分)。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一席话让“我”的灵魂受到沉重的打击(1分),使“我”震惊、自责、愧疚(1分)。

小学生课外名著导读的方法浅析 篇10

关键词 导读;导读课;课外阅读

一、激发兴趣,引导“我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前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求真理的欲望。”导读的目的之一就是导趣。这不仅体现在求知和学习的层面上,而且还要体现在心理的层面上。也就是说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心理需要。

(1)精选优秀读物,激发其阅读兴趣。在《一百条裙子》的导读中,教师从谈话激趣开始,引发孩子的阅读期待。在上课伊始问孩子,你拥有多少条裙子呢?有一个小女孩说她拥有一百条裙子,你相信吗?孩子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往往是不敢相信,因为他们会以为那是真正的一百条裙子。就这样,他们的阅读的欲望被激发,深入阅读也就顺理成章了。

(2)利用媒体资源,激发阅读兴趣。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电视、网络以排山倒海之势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由于年龄、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孩子对直观的、生动的多媒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春光灿烂猪八戒》,孩子们看得前仰后合,都觉得猪八戒很可爱,这时教师可告诉孩子,吴承恩的《西游记》写得可精彩多了,除了猪八戒,唐僧、孙悟空等在作者的笔下更是活灵活现,教师可推荐给孩子少儿版的《西游记》。

(3)以成功的典型引路,使孩子心有所动,兴从中来。《一百条裙子》这本书,每读一遍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于是,教师在课始就跟孩子说,这本书老师已经读了三遍,今天和孩子们继续读第四遍,第五遍,相信会有更多的感受,更多的收获。

二、巧妙切入,引导“读什么”

1.以“情节内容”为切入点

故事情节是吸引孩子的基本要素,我们可以选择精彩的内容情节串讲,以“情节分享”贯穿始终。如《一百条裙子》的导读中,就主要选择了这样几个章节:“旺达为什么被人嘲笑”、“旺达为什么伤心地转学了”和“旺达为什么令同学刮目相看”。使孩子既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对旺达的可怜和可敬有所感知,并能带着这样的情感基调兴趣盎然地去阅读整本书。

2.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

人物形象鲜明(众多)的作品,我们可以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的导读设计不仅引发孩子的阅读欲望,而且引导孩子在阅读作品时随着人物命运变化的过程加深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

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草房子》一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桑桑、杜小康、秃鹤、细马均个性鲜明,性格丰满。导读一开始,教师出示书中描写桑桑的小故事:把家里的橱柜的腿都锯了,改装成鸽笼了,妈妈气得不行。用家里的蚊帐到河里去抓鱼。夏天最热的时候,把棉袄穿在身上,因为他一直感到奇怪,为什么棒冰裹在棉被里不会化,可能夏天穿得越厚越凉爽。有一次,把爸爸最珍贵的荣誉本拆了,装订书本。读着这些小故事,当兴奋和微笑写在孩子的脸上时,教师问孩子: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个调皮的孩子是谁呢?他还做了哪些事情呢?既而扬起《草房子》:书中还有许多和桑桑同龄的孩子。他们都在书中等着你们!

3.以“作品语言”为切入点

“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经由语言的通道,孩子找到了进入作品的途径,在语言的曼妙境界里感受形象,领悟情感,为精神增色。不同作家的作品晖映着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导读时,可以从精彩语言、特色语言入手,“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教师可以声情并茂朗读精彩片断,带着孩子初步感知作品语言,也可以和孩子互动,师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在朗读中迈入语言的殿堂。

三、方法渗透,引导“怎样读”

导读课仅仅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还是不够的,还要渗透阅读整本书的方法,指导孩子怎样阅读一本书,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我们可以采取讲述和大声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导读,“讲述”是用精彩的叙述性语言把章节内容经过概括后生动地讲给孩子听,而“大声读”则是有选择地把精彩片段念给孩子听,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既了解内容情节,又对语言风格等有所感知。

(1)观察封面。在指导孩子看封面图时让孩子了解小女孩住在荒凉的山坡上的一座简陋的房子里,感受到小女孩的孤单和贫穷。孩子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疑问:这样贫穷的女孩为什么会有一百条裙子呢?这样激发了孩子想看这本书的热情。

(2)自主阅读。教师适当地选择几个章节,让孩子自主阅读,以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不要避免像“交流课”那样把主旨内涵都提炼出来,局限了孩子自我阅读时的多元理解与感悟。更不能像课内阅读课那样,要求有深刻的感悟,因为,儿童文学是在快乐中感动孩子的,只要心有所动,情有所感就行了!

导读《一百条裙子》时,让孩子感受主人公旺达的形象,如其中的片段之一:旺达 佩特罗斯基,十三班里的孩子们没人有这么奇怪的名字。星期一,旺达 佩特罗斯基的座位是空着的,没有人注意到她没来上学……老师就带着孩子从字里行间去了解人物、感受人物。孩子感受到旺达是一个贫穷、孤单、在班级里不受关注的、受冷落的一个孩子。这样一个倍受冷落的女孩怎么可能会有一百条漂亮的裙子呢?又一次激起了孩子的阅读期待。这样一波又一波,一浪又一浪地引发孩子的阅读期待,就是导读课的魅力所在。

上一篇: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下一篇:初一下册历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