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的阅读答案(精选15篇)
6.D.计3分。
7.举例论证,1分,列举了由于学生不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考试中对他的诗句进行了歪解的事例,1分,具体有历地论证了“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的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有说服力。1分,计3分。
8.首先提出了“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的观点,1分,然后引用古语作道理论据,1分,再用小时候我们对诗句的粗浅理解和若干年后的深刻理解的事例作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一观点,1分,最后得出“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的结论。1分,计4分。
一、以课本为载体举一反三, 进行古诗文拓展阅读
语文不是靠教师教给学生的, 而是靠学生自己读出来的。我们的教学往往过多地拘泥于教材, 课堂容量过小。课本是教学的凭借, 但不是唯一的凭借, 我们不能过多地受教材的约束, 应将本该属于课外阅读的材料带进课堂, 融入教学过程。从作者或诗词的情感出发选择阅读材料, 是一条有效的拓展途径。
如, 在学完了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后, 我在课内组织了一次小小的朗诵赛, 让学生来背诵诗人的其他诗篇。如果是教材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就在黑板上写下来, 集体读一读, 背一背。这样的环节设计不局限于一节课、一首诗, 而是以点带面, 扩展了学习的内容,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如, 在教学《示儿》一诗时, 我先介绍作者及背景, 而后课件出示《题临安邸》, 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然后再告诉学生, 这些事发生在民不聊生的南宋时期, 那些“游人”是南宋的统治者, 学生的愤懑之情油然而生。接着, 我紧扣“悲”字, 引入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以及其他诗句, 如“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一闻战鼓意气生, 犹能为国平燕赵”……在学生心目中一个立体的陆游站立起来了, 其他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就水到渠成, 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 将课文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能够达到耗时少、效率高, 开开心心学语言的境界。
二、从学生兴趣出发, 进行古诗文拓展阅读
有人担心, 小学生能背诵, 不能理解, 这种做法好吗?是不是有点急功近利?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 我提倡先“吃”下去后“消化”, 应允许学生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逐渐消化以至顿悟。因为对于古诗文, “少小”时读, “老大”时会有自然而然的理解与诠释。有一次我外出旅游, 夜间坐车, 看到车窗外新月一轮, 山野清静, 顿感“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之语不虚。正如不登泰山不知“齐鲁青未了”, 不到西湖不知“淡妆浓抹总相宜”。
要让学生喜欢,就要培养学生喜爱古诗文的感情。学生喜爱古诗文,就为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高了内因条件。因为喜欢,就会减轻疲劳感,学习压力就会变小。
要利用多种形式。努力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教《<论语>六则》,放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的一段视频,问学生“刚才视频里所唱诵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是谁说的?”,这样,自然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自然就会积极配合老师,我会告诉学生们孔子是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论语〉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这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书,人们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这部书。“同学们,想不想学?”这使得我也兴奋起来了,带领学生们诵读。在这样的氛围下,不到一节课的时间,大部分的学生就都能把《论语》背诵下来了。在这一阶段,我并没有把词句的意思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这是我再问,想不想听孔子的故事?故事就在《论语》里。到了第二天,学生们就搜集了不少的有关孔子的故事,抄录了很多孔子的话,抄的抄、写的写、说的说、背的背,不亦说乎,又是一节课。一课《〈论语〉六则》我用了4个课时才平息下来。
我任教的学校地处江南乡村,山清水秀,翠树叠叠,溪水淙淙,与《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所述情景极为相似,我让学生拿着书,走出校门,对着青山、泉水、溪流、翠树、青藤大声朗读,学生们的神情是如此的专注,那画面竟让人不忍心打扰。
古诗词字句凝练,韵律优美,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定要在学生大量诵读后再教诗词。我经常和学生们一起仿照原诗进行创作,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学生有仿“读书学校里,草绿玉兰香,晨兴记单词,披霞唱歌回”,有仿“插秧永红塅,苗盛杂草稀,晨兴扯野草,待月驾车回”……有时并不会整首全仿,仿两句、四句都行,不求唯美,但求意味,久而久之,学生们慢慢爱上了诗词课,并有意识地去仿造,有时下课了还意犹未尽。在这种仿造过程中,学生们对原本的诗句会有一个更深的印象,而且锻炼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感叹“诗句是可以这样的啊,真有意思!”。
我教古诗文,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轻松快乐。一般的做法是先扫除障碍,学生们交流,教师并不过多讲解,由学生们提出疑问,再让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对于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做出解答。虽然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不高,理解的也会比较肤浅,老师不要在意,诗文读熟了,能背诵了,教师的基本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一个学期的古诗文学完后,回过头来由教师提问,请学生回答,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学生们有了实实在在的体验,在不知不觉的中难题解决了,学习的兴趣也就增强了。
教师要率先垂范,我在教古诗文时,都会先很流畅的背,特别是长的诗文更应如此,大纲中不要求背的也要能背。学生们感受到老师对古诗文的热情,情不自禁地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一个没有生气的课堂上,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很难实现的,轻松、活泼、和谐的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课堂上我会把自主权交到学生们自己手里,你来翻译我来讲故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的思维在此时也是非常敏捷,有时还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样的一节课难道不是享受?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感到满足。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还注意拓展学生们的视野,与之相关的诗文尽量多介绍些,学《观沧海》,我还讲曹操的《神龟虽寿》《短歌行》;教《记承天寺夜游》,还讲苏轼的《赤壁怀古》。这些并不要求学生们掌握,只是想让学生们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以致用非常重要,对联就是一个很好的游戏,课余之时,与学生们一起玩玩,既能增加与学生们的感情,又能学到东西。春天来了,“大地回春,家乡千般美;日暖神州,幸福万年长”;新婚之时,送上一副“喜鹊喜期报喜讯;新婚新春闹新房”;过年啦,“家家喜过幸福年;处处春催桃李花”。
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致力于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阅读中。大多数的古诗文都饱含着浓厚的感情,如果我们不在阅读中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学生们就不可能对古诗文感兴趣,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印象,更谈不上去学习它们了。我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摸索出一套更完善的方法,做好古诗文的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洪山一中)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
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②经眼:从眼前经过。
③翡翠:翡翠鸟。
④麒麟:石麒麟墓饰。
1、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2、减却春:减掉春色。
3、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4、且:暂且。经眼:从眼前经过。
5、伤:伤感,忧伤。江上小堂巢翡翠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6、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
7、推:推究。
8、物理:事物的道理。
9、浮:虚名。
(1)首联主要意象是什么?写的是何时之景?(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诗中“物理”的含义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飞花(答出“飞花”或“飞花”和“风”给满分,只答出“花”或“风”不给分)
暮春(只答“春”不给分)(共2分)
(2)①以小见大,以景物写人事。
②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铺垫。
③练字:巢卧。
④以实写虚以动写静。
步出城东门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8.开首两句与全诗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请作简析(5分)
9.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5分)【这两句写了主体人物的活动,交代了立足点和遥望的方向,(1分)为抒发思友、思乡之情做了铺垫,(1分)并把这种感性凸显出来。(2分)对友人和家乡的深刻感情是主体人物出城、遥望的原因和动机,(2分)这种感情使主体活动富含意蕴。(2分)】
竹
李贺①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喜。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②
【注】①李贺是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而且一生郁郁不得志,英年早逝。②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村,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二句,俯看竹子倒映水中、水波荡漾,仰观竹影凌空而上,一片生机。
B.三、四句写竹林小径所见,笋尖上挂着露珠,竹根快被青苔遮住,环境十分幽雅。
C.诗的前四句写竹子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为后面诗人直抒其志作了充分铺垫。
D.后四句转换笔法,描写竹子的功用,寄寓作者的感慨,抒发了作者的怀抱与希望。
2.有人评价这首诗以一“喜”字贯穿全诗,你同意吗?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3分) C(“直抒其志”错,这首诗是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
2.(6分)
(1)同意。首先,在诗人的眼中,无论是竹子水中倒影的姿态,还是挺拔向上的状态,都充满了生机,可爱的翠竹,幽雅的环境,给诗人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感。其次,诗人写竹,意在寄兴。诗人怀不世之才,自信中充满期许,渴望能像竹子一样被重用,济世报国,其情其志,于诗中时时可见,所以“喜”溢于诗中。
(2)不同意。竹子那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竹子的被重用,虽然令诗人歆羡和感慨,但终其一生,始终是郁郁不得施展,于吟物之中寄托自己的失意,所以是明“喜”实“愁”,以乐见衬悲情。(可以任选观点作答,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咏物诗知识点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咏物诗最多的在晚唐时期。
诗歌题材有哪些
古诗文阅读历来是学生的一个软肋, 繁琐、难记、枯燥, 要改变这种情况, 就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积极化“压力”为“魅力”, 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 这样学生学习语文就会变消极为积极, 进而走向主动积极地学习。课堂教学中我们对于大的知识点可以分解一个大目标为若干小目标, 把学生能够实现掌握语文知识作为前提, 通过每一个小目标的掌握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真正做到“信心是成功之舟”。心理学证明充足的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如果有了成功的感觉, 内心就会有一种积极的暗示, 会不断地鼓励自己勇敢拼搏, 攀登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也可以通过奖励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 “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至少不会降低其效率”, “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追求”, 通过多种奖励方式,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使学生成为积极的语文学习探究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古诗文学习时, 多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语文教学一般遵循这样的三大模式:大量讲述;大量训练;对学生大量地、不断地否定。殊不知古诗文本身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 存在着语言的距离, 难以成为生活语言。传统的古诗文讲练是一把“双刃剑”, 枯燥的学习一旦使学生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 后果难以想象。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就应精讲, 坚持先学后教, 学生积极参与, 以学促教的方法。不能简单地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回锅”, 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启发性地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给学生解决部分疑难问题, 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 以便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敢于“忍痛割爱”, 少讲, 精练, 考试要有质量、有效果。给学生留出充分学习的时间, 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主动选择学习, 才能有较强的针对性, 才能有充分思考的空间, 才能有质疑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才能避免“地毯式轰炸”的学习形式, 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提高效率, 教学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古诗文阅读教学应该着重强化知识点。高考语文试题与高中语文教材的关系本质是“流”与“源”的关系, 也就是所谓的“题目在课外, 答案在课内”。高考试题虽不直接取材于课本, 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复习古诗文, 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掌握高中必修课本中的古诗文, 理解选修教材中的重点篇目, 从课文中积累古诗文的知识。在文言文的复习上, 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归纳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然后交给学生解题的技巧, 同时加强文言文阅读训练, 通过阅读训练, 一方面让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 一方面让学生熟悉文言文解题的技巧, 当然也要因材施教, 甚至到每一个学生。文言文的考查在高考考纲中有明确规定,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鉴赏评价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复习时需要关注的是, 课本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在历年考题中出现的频率, 复习要立足课本, 抓住重点, 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并且认真体会, 做对这类题目的难度也不会太大。
古典诗词部分的复习, 《考纲》规定学生能够鉴赏古诗词的形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 并且能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试题一般“忠实”体现《考纲》, 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搞清考纲规定考什么, 怎么考, 以及常见的提问方式, 剩下的就是加强古诗常见知识的储备了。
新课标考纲在古诗文背诵上略有变化, 但是默写题重点一般是高中的, 初中为次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地、有效地学习和复习, 让学生从学习者变成求知者, 主动去理解和欣赏古诗文。同时,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狠抓考试大纲要求必背的文言文, 尤其是明确规定的初中50篇文章和高中14篇古诗文。
古人常道:“教无定法, 学无定法。”凡事应该因人而异, 因教材而异。用合适的方式来指导合适的学生, 才是最合适的教学方法。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渗透新课改这一理念, 抓好双基, 重视古诗文阅读。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努力去践行这一理念, 因势利导, 把高考命题和平时的教学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扣住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一、创设情境,学古诗;二、形式多样,背古诗;三、开展活动,用古诗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丰富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推荐了70篇古诗词篇目,作为背诵的内容。因此,诵读古诗文已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怎样培养他们对古诗文阅读的兴趣呢?我们做法是:
一、创设情境,学古诗
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学习古诗前,教师可以先编一个与古诗句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我们在学习《咏鹅》这首诗时,师讲:从前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孩叫骆宾王,七岁那年,一天随父外出游玩,看见一个池塘里有几只白鹅在嬉戏,不时伸长脖子,对着高空叫“鹅,鹅”。骆宾王见了,拾起一颗小石子,想吓唬它们。这群白鹅可胆小了,吓得赶紧向远处游去。由于水很清,只见白鹅红红的脚掌在水中划着,水面不时泛起一道道波纹。这时,七岁的骆宾王随口吟唱了一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读一读这道诗呢?(想)。学生有了好奇心,学习古诗时,自然会很感兴趣。
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更形象些。我还编了一些动作,让学生边读古诗边表演,有时还鼓励学生根据诗句自己编动作。这样就把死板的朗读变成活泼生动的表演,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了起来。
学习了一首诗,我还引导学生用儿歌、歌谣或歌曲的形式来表达。如:床前明月光呀,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呀,低头思故乡(童谣)。再比如,用《嘀哩嘀哩》这首歌,唱《江南》这首诗:江南可采莲呀,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呀,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呀,鱼戏莲叶北。嘀哩嘀哩……江南真是风景如画!
二、形式多样,背古诗
学生学会了古诗,那么怎样让他们较熟练地背下来呢?我发现一、二年级学生常常在游戏前猜拳“石头、剪子、布”来决定谁当先。于是我利用活动课,把年级要求背诵的古诗名写在卡片上,举行古诗背诵大比拼,具体是两人或三人进行游戏,每人做一份卡片,每张卡片上写上一首古诗的题目,放在袋子里或盘子里。游戏开始先猜拳,谁赢了,则从袋子里摸出一张卡片。会背诵的,把卡片放在自己的手里,不会背诵的,则把卡片放回袋中。最后,看谁手中的卡片多,就为获胜者,获胜者可以到老师那儿领一份奖品:铅笔、橡皮、尺、糖块等之类。
上面的这种方法还可以用在“跳房子”游戏中。课间活动时,同样以猜拳形式抽卡片,会背诵的向前跳一格房子,不会背诵的原地不动,每次皆把卡片放回袋中。最后比谁跳的格子多为获胜者。
课堂上可以运用简单的小组“开火车”形式练习背诵。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要求背诵的古诗名,每小组按顺序背诵,遇到不会的,则这列火车停止。最后看哪列火车顺利到站。这种方法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相互合作的精神。
三、开展活动,用古诗
学生学会了读古诗、背古诗,教师还应创造条件开展活动,让学生运用古诗。我根据季节的变换,让学生收集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有关的诗句,遇到节假日,让学生收集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有关的诗句,比一比看谁写得多。在班队活动课上,举行“击鼓传花”的游戏,当遇到学生不会表演节目时,可以背诵一首古诗来替代,使游戏继续进行,这样能使每个学生有上台表演的机会。
体育活动课上,玩“丢手绢”“切西瓜”的游戏时皆可以用古诗做表演节目。美术课上,当学生们完成了一幅画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用古诗句给画起名字,也可以在画面上写上一首相应的诗句。写字课上,班级可以举办“硬笔书法比赛”,要求学生自选一首古诗作为书写内容,这既锻炼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又能把古诗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
当然,古诗文诵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领他们学古诗、用古诗,让古诗文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增添无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龙涛.古诗词教学“美”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S1期
[2]章淑军.浅谈古典诗词的鉴赏[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卫朝晖.感性浸润与理性研讨——古典诗词“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释】①王禹偁:因多次上书言事而得罪皇帝,宋太宗淳化二年,从开封被贬官到商周,任团练副使。此诗正作于淳化三年春,有感而作。
【问题】
13.首句中的“斜”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对此字加以赏析。(2分)
14.结合三、四两句诗,谈谈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3.(2分)“斜”字描写了两株桃树杏树相互映衬,向篱笆斜势生长的`姿态,写出桃杏不甘篱笆的束缚,而要破藩篱而出,也写出来诗人直言敢谏的性格和身居贬地还不忘抗争的精神。
2.⑴文中指战乱⑵躺着不动⑶还想着⑷夜深⑸泛指兵器⑹指史册
3.D
4.①恨别鸟惊心②商女不知亡国恨③僵卧孤村不自哀④山河破碎风飘絮
5.C
6.如:父亲,儿子我要告诉您,我们国家的军队已经收复中原,你老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9.“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10.略
11、⑴辛苦遭逢;风飘絮⑵雨打萍
12、表达了作者生前无愧,死后无憾,光明磊落,浩气长存的伟大的民族节操;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忠心为国的一片丹心。(意思对即可)
13.五;律
1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5、A
关键词:古诗文;阅读教学;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48-01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课是一个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是一种审美教育。中国古诗词里蕴涵着极为丰富“美”的因素。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熟练地使用祖国文字——汉语,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要传承民族文化。然而,由于大多数人的急功近利心理、高考压力以及教师自身的一些原因,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一直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学科课程性质的定位。“课程目标”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这就要求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文化”底蕴。
一、古诗文中饱含着热烈的家国情怀
“楚臣去境,汉妾辞宫”,表现了对乡土的眷恋,对国家的执着深情;“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到新停浊酒杯”是杜甫的家国之痛;“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的无门报国之忧;“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苏东坡壮志难酬之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的用世之愿……它们无不存留着爱国、报国的情结,这是民族自豪、自爱、自信和凝聚力的心理基础。
这些以乡国之情为主题的古诗文,正是我国文化精神的再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和运用这些古诗文,进而领悟作品内涵,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从古代文学作品中解读出什么是中华民族,什么是炎黄子孙,把这种基于民族土壤中的文化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田,让他们放眼世界,胸怀祖国,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真正教好古诗文阅读就是架构民族精神,培植民族生命。
二、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世界
爱情、友情和亲情是我国文学作品中对美好人生追求的又一主题,是一份可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凝聚力的润滑剂。加强对学生人与人之间的高尚情趣、崇高的爱情观和纯洁的友情观的教育,让他们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最令人牵肠的爱情;“君当作磬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磬石无转移”是最感天动地的爱情。这些古诗文都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美好追求,都能给我们精神的震撼,让我们为人类纯洁的感情而感动流涕。
教《项脊轩志》,体会“庭院凄凄诉兰竹寂寂,桂影斑斑映血泪涟涟”之悲,追怀“枇杷树下思亡妻,爱亦渺渺,恨亦渺渺;项脊轩中听足音,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物是人非之痛。教《声声慢》,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体会黄花憔悴、落叶萧萧的超越个人感情的大悲大痛。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是李密在祖母“日薄西山”之际的真情眷恋;“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是张籍对亲人言之不尽的牵挂与嘱托。对亲人的牵挂、对亲情的眷恋使得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那么多经典的古诗文留待后人研读、体味。
三、古诗文中凸现着人生感悟
我国文化传统,有着天人一体的思想,反映到古诗文作品中,就有生命虽短促而宇宙永恒的感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哀人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些对历史,对人生的思索,实际上是对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作为个体的生命,最终总要逝去的,但“人”却是永生的。教《兰亭集序》,引学生追寻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感傲岸不屈的大丈夫精神;教《五人墓碑记》悟“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社会责任。这些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都是学生所需要的文化积淀。
在古诗文阅读教育中,我们要深入挖掘“语文”的内蕴,理解本土文化中凝重的精神,这也正是理解祖国统一大业的基础。在文质兼美的,悲壮激越的本土文化中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本土精神文化教育。
关键词:古诗文,阅读,传承,美德
在几千年中华灿烂的文明史中, 我国人民形成了优秀的文化观念和个性品质, 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等。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美德,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优质资源, 更是我们中学生应该传承和弘扬的, 而这些传统文化美德, 在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尤其突出, 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进一步传承和渗透, 进而形成一道中学生特有的传统美德的风景线。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从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看, 绝大多学生是独生子女, 做惯家里的宠儿, 自我为主心的意识、享乐主义思想比较突出, 学习上、生活上都比较浮躁,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操的熏陶是必要而迫切的。那些在长期历史事件中形成的优秀品质, 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传承。例如:《易经》中“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论语选读》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临危受命的可贵品质, 以及“士不可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独立人格和“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等普通人应该具有的四种思想;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及欧阳修提出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传统和“天人合一”的人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然, 传统文化精伪并存, 应去其糟粕, 吸其精华, 使之成为今天学生学习的思想要素。如“以民为本”的思想, 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再到荀子的“君者, 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民本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代“以民为本”的真正内涵, 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 其内存的根本动因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如今我们摈弃封建内核, 则可以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将其发展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先进理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修己以安人”“修身在正其心”“齐家”等命题,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凸现出现实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其中特别强调,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从新课程目标上看, 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通过阅读和鉴赏, 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情操、追求高尚情趣, 提高道德修养”。学生在古诗文的阅读中传承文化美德的意义正是立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础之上的。
从近些年的高考情况来看, 古诗文阅读所占比例较高, 而且高考试卷中所选的古文阅读材料, 是以古代那些为人正直清廉、忠心报国、乐善好施的人物传记为首选的, 古诗词鉴赏所选诗歌有志存高远、精忠报国、渴望国家统一的内容, 又有表现亲朋之间真挚情谊的内容, 还有借史立志、借古激今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美德, 需要我们在阅读中认真体味, 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例如, 2011年浙江高考卷选的是《新唐书·张文瓘传》, 2010年浙江高考卷选的是《魏书·胡叟传》, 2010年高考全国卷I选的是《明史·王祎传》, 2009年高考全国卷I选的是《北史·魏德深传》2008年高考全国卷I选的是《后汉书·宋均传》, 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选的是《南史·何远传》。这些古文考题中所选的人物或博闻强志, 为朝廷所重用;或品性介直, 为百姓所拥戴;或生活俭朴, 为官一方清正廉明;或坚守节操、不徇一己之私情。在他们身上, 都展现了传统美德的光辉。然而从近几年高考答题情况来看, 却不容乐观。特别是我校学生古诗文阅读的基础比较薄弱, 古诗文阅读能力比较差, 古诗文阅读的方法还需引导。读不懂诗文, 何谈传承与弘扬传统美德?所以培养学生古诗文阅读的兴趣, 进而进行传统文化美德的传承与弘扬应当成为高中学生的“必修”内容。
学生在古诗文阅读中对文化传承的意义还在于对写作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不能够割裂了历史去奢谈文化创新, 只有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 才能博采众长, 开拓创新。毫无疑问, 学生写作, 可以描写现实, 表现自己的情感, 也可以反思历史, 交流自己的观点。甚或, 近年来高考高分作文大多数是那些有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的东西。先秦之时, 社会处在变革的阵痛中, 各种思想竞相涌现, 形成了文学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经过历史的淘沥, 很多东西就成了我们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的确,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对我们老祖宗的那套礼义廉耻看不惯, 认为那成了束缚我们进步的桎梏, 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棍子打死, 形成了思想中的一种缺氧现象。当然, 我们不能只是津津乐道, 自我陶醉在已经成为昨日黄花的历史功勋的迷梦中, 自欺欺人, 盲目否认现实。更不能轻率地把传统等同于历史垃圾一样去排斥它。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 以读圣人的书, 聆听圣人的教诲为最大的荣幸。而现在孩子却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等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感到一头雾水。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被淡化, 而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意识却深深根植在他们心中。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孩子对圣诞节和愚人节的热情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中秋元宵和端午重阳。觉得西方的节日热闹, 欢快, 有趣, 而我们传统的节日单调古板。古诗文阅读就是要把这种扭曲的价值观给改变过来, 让我们的学生思想更成熟, 能体会我们民族精神的极大魅力。我们要把历史和现实融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 古今融合。
春水生①
杜甫
其 一
二月六夜春水生,
门前小滩浑欲平。
鸬鹚鸂鶒②莫漫喜,
吾与汝曹③眼俱明!
其 二
一夜水高二尺强,
数日不可更禁当④。
南市津头有船卖,
无钱即买系篱旁!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二月,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作《春水生》二首。 ②鸂鶒xīchì水鸟名,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 ③汝曹:你们,指水鸟。④禁当:阻挡、拦挡。
(1)诗题为“春水生”,这两首诗写出了春水什么共同特点?
(2)这两首诗都写春水,却体现了诗人完全不同的心情,请根据诗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迅速上涨,水量很大
(2) “其一”描写春水初涨,万物复苏,诗人同水鸟们同享春光,目光明澈的喜悦之情;“其二”写春水猛涨,草堂前即将水满成灾却没有钱购买船只以避水患的愁苦心情。
小说阅读理解怎么答题
一、关于人物:
1、辨识小说的主人公。
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
2、概括人物形象。
姓名﹢性格(品行)﹢身份(职业、评价)
3、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地描写主人公。
小说对人进行了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a、抓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
b、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c、抓人物的多个方面和不同表现。从一个方面一件事概括人物特点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概括人物特点时,要从多个材料,多方面地分析人物的表现和变化来归纳人物的特点。
二、关于环境:
a社会环境描写:①交代时代背景。②交代社会习俗。③交代思想观念。④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⑤揭示小说的主旨。
公式:这是描写,交代了,揭示了。
b景物描写: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感受。④渲染气氛。
公式:这是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三、关于情节:
1、概括故事情节。
人干事。
人在时地干事。
2、如何做填空题。
a、由已知推未知。故事情节,指的是开端、发展、、结局。要看清楚题目要求填的是什么。
b、读懂所给的示例,格式、语气要一致。
四、关于标题:
1、标题的含义。
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
2、标题的作用。
①点明小说的中心。②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④交代主要人物。⑤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给小说拟标题。
a、看中心句。b、看开头和结尾。c、看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五、指出关键性词语的含义并赏析关键性词语。
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
词语用得很好,它的原意是,在这里的意思是,表现了(结合小说主题)。
六、赏析关键性句。
a、从修辞的角度。
修辞方法﹢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感情(或主题)。
b、从哲理的角度。
表层义(即字面义)﹢蕴涵了哲理。
c、从用词的角度。
词用得很好﹢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感情(或主题)。
七、概括小说的主旨。
通过,表达了(揭露了、赞扬了)。
比如:这篇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的态度反复变化最终弃而不认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金钱关系。
八、赏析小说的写作特色。
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②衬托。③对比。④象征。⑤设置悬念。⑥铺垫。⑦照应等。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概述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境界。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注】:鼎鼐:炊器,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古以之代相位。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写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战士,表达出对朝廷力量的肯定。
B.词人化用孟子的名言,指出只要南宋上下齐心,共同抗敌,北伐是可行的。
C.下片写词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却依然对北伐的大好前景充满信心。
D.本词语言晓畅,运用很多口语化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增加了词的魅力。
2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
1.C(下片“词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错,下片前两句通过用典,把韩侂胄比作汉高祖的开国重臣,预祝其不久建立不世之功。)
2.(共6分)(1)本词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2分)表达了爱国军民期盼北伐胜利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2分)
(2)“元嘉草草”三句,词人借宋文帝草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的古事,提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前人的教训,不能冒进。(2分)
阅读答题技巧
1、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3、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做初中阅读理解时,先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4、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阅读题技巧顺口溜
浏览问题和背景,整体把握很从容;
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
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一、有意识地用中华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
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相当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诗词中蕴含深厚的文化, 做人的道理, 高尚的情操, 审美的趣味, 应有尽有, 对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 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学习、背诵, 用这些优秀诗篇打做人的底子, 打文化的底子, 底色亮丽, 在人生旅途中将受用不尽。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观、价值观, 在诵读时, 可告诉学生:读书在于明理, 明做人之理, 明报效国家之理。要抓住其中的思想精华, 要有感情地朗读, 要达到荡气回肠的诵读效果。又如杜甫的《望岳》, 读到“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时, 可结合该诗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开阔的胸襟和立志奋勇攀登高峰的精神, 告诉学生“只有站得高, 才能望得远”的深刻哲理, 启发大家要奋发图强, 不断挑战自己, 不断达到新的境界。
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情感魅力, 举不胜举。我们教学生学习古诗词, 是在用中华优秀文化、用精练、精湛的母语哺育我们的后代, 在他们心田播撒文化的种子, 撒播做人的良种。我们要教出感情, 教出气氛, 学生从诗词中受到感染, 受到启迪, 往往刻骨铭心, 终生难忘。
二、把握诗歌的诗情画意, 培养学生想象力, 培养和发展创造意识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 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歌是灵动的, 充满诗人的智慧和灵性, 因此, 教学生阅读诗歌, 千万不能肢解, 不可嚼烂, 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 教呆板了, 就使它们丧失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教学古诗词时应整体把握, 朗读吟诵, 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 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 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 引导学生步入诗境。
诗歌极具形象性, 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储备, 让他们展开想象。如教学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晴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时, 为了引导学生感知领悟杜甫笔下春天的美景, 可采用斯特劳斯的轻音乐《春天圆舞曲》为学生朗读配乐, 鼓励他们在如诗如画的音乐的伴奏下诵读, 在阅读过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 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要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这生机盎然、风光旖旎的迷人画面, 学生们对诗中景、诗中情从不同侧面、不同方位进行理解, 展现了作者笔下和他们心中美好的春天。然后鼓励他们用美丽的色彩画出令人心驰神往的春景, 之后我让他们讨论“全诗的景物描写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此时答案已水到渠成, 学生们脱口而出:表达了作者欢快喜悦的心情和开阔的胸襟。
把握诗歌的形象, 联系学生实际, 启发学生读出画意, 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画意, 学生的想象创造意识就能得到发展。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 注意营造音乐的氛围, 以乐曲《橄榄树》为引子, 导入学习主题, 激发学生兴趣, 在感知内容部分, 配乐朗读《流浪歌》, 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引起学生联想, 让他们联想起远在异地的亲人和流浪天涯的羁旅之人没有什么两样, 从而产生共鸣, 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 并启发学生讨论主人公的心境如何, 学生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出结果:本诗表现了流落天涯的游子孤独、悲苦、凄凉的思乡之情, 也让学生联系写作背景, 理解感悟在那时局艰难的战争年代, 作者疾病缠身、身世坎坷的处境和苍凉萧瑟的感情。为了拓宽教学资源, 让学生收集背诵思念家乡亲人的古代诗词, 看谁收集背诵的多, 学生们兴趣盎然, 收集了《静夜思》、《泊船瓜洲》、《夜雨寄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月夜》等名篇, 此举增加了积累, 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要求学生展开想象, 将《登高》改写成叙事文章,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要把握诗歌内涵, 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人文精神的渗透
教师要以诚待人, 以情感人, 对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认真加以体会、感悟, 并与学生交流。如在教学李绅的《悯农》一诗时, 针对一些同学浪费、攀比的行为, 我结合诗中的语句, 讲解了劳动人民创造财富的艰辛、艰难情景, 两相映衬,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然后动员学生向全校发出了“节约从我做起”的倡议书, 让“以勤俭节约为荣, 以铺张浪费为耻”的观念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孟郊的《游子吟》一诗小结时, 可以根据诗歌意境, 因势利导, 发表简短的演讲:“是母亲, 撑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 伴我们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感念母亲的恩德, 我们就应该以积极奋发去回报母亲的辛劳操持, 让我们永远敬重母亲, 以此来报答神圣无私的母爱。”学生听后, 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然后我向学生推介了一篇散文《悠悠寸草心》, 并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给母亲洗一次脚”。通过反馈, 学生心灵受到很大震动, 家长反响强烈, 并建议多开展此类有益的活动。
四、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 发挥学生积极性, 积累语言, 增添学生文化积淀
诗词是语言的精华, 学习诗词对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有帮助。诗词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优美、形象, 言简意深, 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
【古诗文阅读的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菊花元稹古诗阅读答案07-25
西江月古诗阅读答案06-21
雨过山村古诗阅读答案07-14
望江南古诗阅读附答案10-16
小学古诗词的阅读06-27
第十二届古诗文阅读大赛通知10-15
古诗词阅读欣赏07-25
小升初古诗词阅读07-22
古诗词阅读送别诗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