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农业规划汇报

2022-05-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我们的工作中,无论是与上级进行沟通,还是与上游客户进行交流,汇报是必不可少的。汇报是否能简明扼要的抓住重点,关系到工作效率,也关系到个人晋升以及与客户合作的成败。那么,你懂得如何写好一个汇报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生态循环农业规划汇报》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生态循环农业规划汇报

基于数字技术应用的绿色生态种养循环农业模式设计与规划

摘要:指出了在现代畜禽产业发展过程中,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为畜禽产业的转型升级,迭代发展指出了一条更为切实、高效的发展新路径,积极响应了国家倡导的发展低碳节能、绿色循环经济体系,以建立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通过分析不同生产场景如何去应用信息化技术和对节点资源应用何种整合措施,可以使得产业更加优化。为此,提出了基于数字化技术在现代畜禽产业发展应用,如何衔接好现有资源,打造出一种绿色生态种养循环的新模式,带动区域相关联产业的同步革新、长效发展。

关键词:数字技术应用;绿色生态;种养循环农业模式

0 引言

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传统产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结合了该项技术,优化了生产管理,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因此现代畜禽业要优化生产经营,只有把数字技术融合到企业的发展中,把各项生产要素及资源链条进行整合,才能构建起了高效的产业运转体系,创造新的增长点和业绩点,由此可知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及优化产业链管理的方式之一。我们以探索者和示范者的姿态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中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打造一个具有突破性的、代表性的数字技术应用示范先驱。

1 项目背景

绿色生态种养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也是生产地道农产品、绿色天然、营养保健的消费需求,更是创造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共存的生产方式。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农业保供给、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资源、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歷史新阶段,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台山市为率先建成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县,非常重视种养结合发展,一直以来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加速优化种养结构,进一步完善农业内部循环链条,促进农业发展由传统的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变为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目前全市70%的种植业、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仍未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大量的农业园区为单一种植业或单一养殖业,尽管有部分农业园区种养兼营,但大多数也难以实现种植与养殖的 相互衔接、协调促进、共同发展,农业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有效 利用,种养分离问题亟待解决。台山市按照“以种促养、以养定种” 的思路,结合全市的产业区域布局及发展目标,在台山市四九镇地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种养循环,满足市场的需求势在必行。

2 政策背景及理念指导

2.1 政策背景

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早在 2016 年中央 1 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要求“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要落实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 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21〕10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对加强种养结合、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关要求,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实行合理承载,推动绿色发展;推进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提升设施装备水平;推行经济高效的有机肥代替化肥,促进废弃物综合利用。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江门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等文件,特别强调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粪肥还田,减少化肥使用,推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

江门市农业农村局制定《江门市种养循环发展规划(2019-2025年)》,指出当前江门市全面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同时要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要做到因地制宜,构建科学、可行、可持续的种养循环发展新格局。因而项目建设正迎来难得的叠加政策机遇。

台山市是广东省江门市代管县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邻港澳。交通四通八达,北连佛(山)开(平)高速公路的新(会)台(山)高速公路,贯通市境东西的、全长 87 千米的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台山段)。全市种养循环产业基础良好,已形成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的良好态势。积极顺应政策形势,立足于发展需求,以点带面带动种养循环全产业链联动发展,在有效达到循环利用与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建设以基于数字化技术应用的绿色生态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区,通过整合区域资源优势,把产业节点进行优化链接,意义重大。

2.2 理念指导

现代农业要高质量,稳增长发展,除了在做好产品的管控及生产经营外,还需要不断的优化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节点效益,建立基于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融合性农业数字化发展平台,通过对数字技术的利用,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及工具,建立多场景交互的农业数据产业链,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数据采集、分类、应用、挖掘体系,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及资源整合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构建产业节点资源一体化综合利用开发链条,为生产经营提供精准化养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预警、分析与决策等,真正打造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的种养生态循环模式。

3 规划特色与创新发展

3.1 布局规划与特色

基于现有生产环境及基础条件属性,制定一场一策的资源利用策略,以原有的鸡舍、鱼塘、有机肥厂为主线,利用其立体空间资源,搭建储能光伏板及配套相关基础设施、设备,以场区空闲土地资源为侧线,新建菇棚、花卉大棚、仓储冷库等,根据种养循环农业模式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根据生产特点,总体规划项目内容,饲料、产品和废弃物等运输方式以及水、电工程管线进出方向,结合当地常年主导风向和场区周围环境等因素进行总平面规划,最后把各大生产资源要素及运作流程通过依托数字化技术进行整合。

3.1.1 二区一体布局

根据场区现有的生产布局特点和基地周边的综合环境,并结合基地的地块现状情况,将整个场区划分为智慧养殖光伏结合区、智慧立体种植区、资源一体循环区。

(1)智慧养殖结合区

场区采用集自动化养殖、自动化粪污处理、恒温恒湿控制、智能化环境控制等功能的物联网种养系统,并通过对鸡舍顶部设计安装可储能光伏板,达到隔热与保温效果,有效降低鸡舍内部能耗,同时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2)智慧立体种植区

场区通过采用自主生产嵌入储能光伏板的新型大棚,搭建立体智慧种植农业系统,实现大棚内部种植能源需求的自供给以及农光互补及营养液、土壤酸碱度等控制功能,充分发挥大棚光伏智慧农业的附赠价值。

(3)资源一体循环区

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智慧管理体系来指导生产,促进智慧种养的高度融合发展,整合场区各生产节点资源,对鸡粪进行消毒,结合当地的农林废弃物水稻秸秆、生蚝壳等,生产菌包来种植菌菇,其次将鸡粪以及废弃菌包通过发酵制作成有机肥料,种植高端花卉,从而促使公司不仅可实现种养产业深入挖掘以及产品价值线的延伸,还能实现养殖端价值链创收,发挥废弃产物的再生价值,同时还能消纳当地农林废弃物,做到了从智慧养殖到废弃资源化循环利用,价值再生,真正实现了种养循环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2 科普教育规划

现代农业是一个集现代信息化产业技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高素质农业科技人员等要素于一身的产业,既体现了现代科技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也结合了农业接地气的生产属性,具有丰富的农业科普资源,以现代化数字技术建立农业科普平台非常重要,通过建立缩小型的现场科普教育区、动态科技型科普教育数字化展示平台,以及养殖历史发展科普通道,有利于大众了解新型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树立农业科学观念,在跟上时代科技的发展步伐也不忘所吃的农产品如何而来。

3.1.3 路线系统规划

集约化、规模化的生态种养循环农业,由于其对生物防疫及疾病防控要求非常严格,因此针对场区的路线规划首先是按照安全环保、生态保护的原则规划道路系统。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级路线围绕场区生活区及外围日常作业区设计,二级线路围绕内观通道、科普教育通道等生产区日常通行道路网设计,三级线路主要为智慧种植通道、有机肥生产通道及辅助道来设计道路网络。充分考虑生产的安全性,结合实际活动需求性进行多点布线,合理组织、将各点组织成网络系统,打造多样性的参观节点,形成复合、多样、完善的慢性交通系统。

3.2 创新示范与发展

3.2.1 模式创新设计

依托数字技术手段和工具,结合一场一策的策略,因地制宜,按照“有机种植-畜禽养殖-光伏发电-有机肥生产-冷链仓储”的现代农业循环产业链的要求,实现资源禀赋优越、产业特色突出、生产链条完整、资源要素集聚、功能布合理的建设目标,把各大生产要素资源整合为产业化平台,打造一种绿色生态种养循环生态圈,以平台整合资源发展思路驱动产区发展,应用科学合理布局,形成绿色零排放、种养结合的数字化农业种养循环,搭建自主生产的可嵌入储能光伏板的新型大棚,建立立体数字种植农业系统,建立养殖主体粪污资源化处理设施,构建从数字化养殖到废弃资源化循环利用,价值再生的农业种养循环体系。

3.2.2 带动发展突出

(1)经济带动

通过对生产基地引进数字化技术,建设绿色生态种养循环示范园区,将有效带动项目区种养循环农业、光伏农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加光伏发电在农业建设中的比重,大幅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增加土地利用附加值。以种养循环、光伏农业为主导,形成集养殖、种植、冷链仓储、粪污循环利用、销售、产业融合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挖掘产业融合创新方式、农村发展新动力、农民增收新机制,带动全市乃至珠三角地区光伏农业产业兴旺。

(2)社会带动

通过建设绿色生态种养循环示范园区,开展规模化种养集一体建设,逐步搭建农业内部循环链条,将有效带动全区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当前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和谐社会具有较大促进作用。项目对推动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振兴发展意义重大,社会效益显著。

(3)生态带动

项目区运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优化调整种养比例,改善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促进种养业废弃物变废为宝,逐步替代传统的旧产能,既保粮食满仓又保绿水青山,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 重要举措。以项目建设为带动,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积极引导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种养业转变种养观念,就近就地消纳种养废弃物,推广有机肥还田利用,实现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4 产业营销策划

4.1 借助数字技术,加大品牌营销,打响知名度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根本的经营销售理念。坚持“品质、品牌”的发展战略原则,创建以依托“智慧+、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手段和工具”,利用数字化工具,制定品牌营销策略,打造特色区域品牌,培育成“粤字号”“名特优新”知名名牌产品。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可溯源生产体系,打通从生产、供应到销售等端口的各个节点及堵点,并且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有机认证和供港、出口认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网络,打响知名度。

4.2 基于网络大数据,占领粤港澳大湾区大市场

建立依托于生产端的资源调配、产品管控,运输管理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市场需求端的客户信息对称网络体系,通过借助蜘蛛爬网技术采集网络端上的市场信息,以大数据分析工具筛选客户,将生产元素与市场需求客户进行需求匹配,最后加以人为辅助开展供销公关工作,采取适当让利、完善服务等方式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型酒店、连锁超市等市场需求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成为其指定供货商,同时,积极拓展省外业务和出口配额,拓宽销售渠道。

4.3 建立虚实互动,线上线下结合销售网络体系

通过建立产业供销电子商务系统,整合内部的产品资源及外部的优势资源,打通企业对接终端客户群体的最后一步,建立终端客户铁杆粉丝群,同时建立线下销售试点门店,应用智慧化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展示平台和结合门店开展营销,构建起优质的销售网络体系,围绕“铁杆群体+场区交互体验”开展系列线下线上活动。与此同时,也要加强与“天猫商城”、“淘宝网”等网上商城合作黏性,布局大流量平台,全面提高产品的曝光度,增强影响力。

4.4 完善服务机构,培养一批组织运营技术服务团队

完善服务机构,统一服务理念,培养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技术服务人员队伍,提供全面的服务项目,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客户管理系统,及时收集用户的意见、建议并及时反馈至决策层,根据客户要求及时调整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

5 结语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开展绿色生态种养循环农业的全链条整合,不仅能充分整合场区内部资源,使各个生产环节的资源利用得到最优化,而且也让土地资源及立体空间资源得到二次开发利用,提高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及减低生产成本,也符合十九大报告、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精神,以大力发展种养循环产业一体化项目辐射带动农户增收,推广现代农业种养循环模式,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绿色、环保、生态的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基地,促进产业兴旺、盤活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张玉坤,马俊贵,柴新君.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J].农业工程,2014,4(6):34-38.

[2] 张瑞兰.三种不同种养结合模式下农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效益比较分析 [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9.

[3] 蒋德诚.基于循环农业视角的百圣公司种养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J].天津农林科技,2021,8(4):4-7.

作者:唐汉通

第2篇:循环农业模式指导下的农业园规划

摘要:本文通过循环农业模式将园区的各个产业之间进行能量和物质循环,打造无污染、无废弃物的低碳循环产业园。通过分析循环农业模式和产业链,并以新洲万亩农业产业园规划为案例,分析规划区的现状概况、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目标,规划布局、循环模式等,得出构建循环农业产业园能够同时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需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

关键词:循环农业、农业产业园、循环模式

循环农业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和策略,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1]。循环农业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为基本原理,借助生态经济等技术手段,融合可持续循环经济与产业链延伸理论,将环境质量提升与农业经济增长为目标,是把农业相关的经济活动和农业系统内的资源协调配置有机组织起来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2]。

1. 循环农业模式体系及其产业链构成

循环农业模式体系由农业产业链网络形成,即农业各产业之间形成以物质为纽带的共生耦合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各产业主体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农业产业链的组织方式,即农民与企业、市场之间建立的农工商一体化组织形式,以及同经济实体之间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3]。

产业链是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并根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所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4],一个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由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业废弃物无害化产业——种植业组成[4]。通过农业循环体系,使废弃物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新洲万亩蔬菜种植产业园规划案例分析

2.1规划区概况

规划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具体用地范围包括凤凰镇、三店街街道办事处,规划区总面积998公顷,主要沿106国道沿线分布,形成南北长约7.7千米,东西宽约2.6千米的农业种植产业带。

规划区呈平原地势,地形起伏不大,地面高程49~24.2m(黄海高程,下同)。土壤为潮沙土,土层深厚,熟化程度高,宜于农作物生长。目前以种植蔬菜为主,兼种葡萄、苹果、梨等水果。

2.2规划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循环农业理论为指导、以企业为主体,围绕“菜篮子”生产、都市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主要内容,保障武汉市蔬菜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打造循环农业产业链。

2.3规划原则

2.3.1产业化经营

强化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使蔬菜种苗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经营环节等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推进蔬菜产业的安全、优质、高效,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3.2农业循环模式构建

利用循环经济理论在规划区的山地丘陵地区发展“种—养”循环经济模式,达到节约资源、减废治污、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果。

2.3.3综合发展、突出特色

规划区以蔬菜生产加工产业链为主导,配套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农产品贸易物流,同时融合智慧乡村建设,农业休闲观光,构建一业为主,多业并存的综合示范发展区。

2.4规划目标

产业园形成沿106国道沿线农业生产发展轴为主线,以蔬菜为主导产业,将园区建设成融生产、生活、生态循环利用、农业科技、产地销售、物流、信息化功能完善、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

2.3规划布局

2.3.1规划结构

园区的规划结构式一轴、两廊、三片区。

一轴:沿106国道沿线形成的蔬菜种植业生产发展轴;

两廊:左廊:以106国道左侧及凤凰镇镇区以北丘陵带构成的生态防护廊;右廊:以举水河右岸及106国道右侧沿线形成的生态防护廊;

三片区:以村庄为界限形成北部片区、中部片区、南部片区等三个片区

2.3.2功能分区

规划结合园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状况,将项目区分为四大功能区:新洲高效设施蔬菜种植区、新洲山地丘陵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研发区、新洲乡村大市场。

(1)新洲高效设施蔬菜种植区

设施蔬菜种植区705公顷,主要种植的蔬菜品种为快生类、甘蓝类、根茎类、加工菜、佐料菜、水生菜等,其中以快生类蔬菜种植为主。基地种植面积为10578亩,设施大棚面积为7404.6亩(按照基地面积的70%计算),设施蔬菜每亩平均产量按照5800kg计算,基地的设施蔬菜产量为42946吨/年,价格按照3.0元/kg计算,

项目区设施蔬菜可实现总产值12883万元。同时在设施蔬菜种植区内设置以下可供游客体验的项目。

有机蔬菜采摘园:占地面积7公顷,利用规划区的设施大棚种植有机蔬菜、水果供游客采摘,主要种植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等蔬菜品种,满足游客蔬菜采摘的需求。

儿童趣味采摘园:占地面积1.4公顷,利用设施大棚进行外立面改造,形成城堡造型设施大棚,种植各种造型奇异的水果蔬菜。设置瓜果蔬菜长廊。同时在园区设置蔬菜雕塑小品,体验农业趣味王国。

农耕文化体验园:占地面积4.9公顷,建筑面积400m2.将农耕器具按照历史时间进行展示,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同时在园区设置踩水车、推石磨、推石碾、摸鱼、捉虾农耕趣味体验活动。

2.3.2新洲山地丘陵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

丘陵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198公顷,利用山地丘陵地区种植菌草为项目周边地区畜禽养殖区、项目区内水产养殖业的提供饲料,同时在规划区内建立沼气综合利用中心,处理养殖区产生的粪便、蔬菜种植园的“菜垃圾”,利用粪便产生的“沼渣、沼液”等蔬菜种植提供有机肥料实现产业的循环发展。

水产养殖基地:占地面积60公顷,利用规划区北部现有水域进行水产养殖,采用混养的养殖模式,主要养殖品种有桂鱼、杆鱼、草鱼、边鱼等鱼类。

菌草种植基地:占地面积30公顷,利用规划区北部现有的山地丘陵种植菌草,使植物—菌物—动物三物对资源的利用形成多次循环转化,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三大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实现共赢。

林果种植基地:占地面积72公顷,利用规划区内山地丘陵种植经济林木和水果品种,种植以葡萄、草莓、猕猴桃、桃等为主,满足周边市场的及采摘的需要。

沼气综合利用中心:占地面积4.0公顷。设置沼气综合利用中心处理畜禽的粪便,减少污染,同时可以用产生沼气生产高效有机肥,供设施蔬菜基地使用,形成循环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3.3农业科技研发区

农业科技研发区44公顷,在三店街建设农业科技研发区,满足规划区内农业科技发展的需求,建设专家大院、研发基地、农民培训学校、校企合作研发基地、种苗培育基地等项目,带动企业发展,带动新农村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充分利用主要以湖北省内的科研院校,搭建高层次专家流动平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形成高层次专家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规范性制度和良好机制,更好地服务企业。

2.3.3农新洲乡村大市场

新洲乡村大市场51公顷。在三店街和柳溪村建设新洲乡村大市场,主要有以下项目组成。

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占地面积17.8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进行脱水蔬菜、速冻蔬菜、腌制蔬菜等不同品种的蔬菜深加工,同时还可以进行水产品、畜禽产品等农副产品的加工。

农副产品检测中心:占地面积2.0公顷,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主要对园区及农产品物流市场的农副产品进行安全检测。

中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占地面积10公顷,主要作为基地乃至中部地区综合性农副产品集散地。市场下设粮油副、干货、蔬菜、家禽、水果、冷冻等多个交易区。

3.产业园区循环模式

3.1沼气综合利用模式

采取“种—养—沼—肥”的循环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模式。设施蔬菜种植,菌草种植为养殖业奠定物质基础;养殖场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发酵,同时生产沼渣沼液,开发优质有机肥,用于作物生产。

3.2林下立体种养殖模式

在林下种草就地放养鸡、鸭、鹅,通过饲料供给和粪肥还田等过程使林业与养殖业有机地串联起来,使物质和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

3.3池塘牧渔循环农业模式

池塘边建立鸭棚,在池塘中养鱼,同时利用一定大小的池塘水面围养鸭子。在这个系统中,鱼塘为鸭子提供了天然的生活场所,鸭子可以捕食浮游生物。同时鸭子的粪便可为池塘中的鱼提供一定数量的饵料。鸭子的活动还可

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改善水体生态环境,进而促进鱼类的生长与品质提高。

3.4产业链体系

园区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种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市场,积极掌握市场动态。同时在园区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延长农业产业链。

设施农业的菜垃圾及丘陵岗地的菌草,为规划区的水产养殖业、畜禽养殖业提供饲料;通过沼气综合利用将畜禽的粪便及菜垃圾等废弃物消化,转化为沼渣、沼液和沼气产品,其中沼渣、沼液做为高效有机肥还田到蔬菜种植业里面去,沼气可以用来做为燃气,供周边居民和项目区内游客使用。

4.结论与讨论

将循环农业理论贯穿于新洲万亩农业产业园规划中,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规划区从生产、生态、生活三个层次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体系,规划区内从“农业生产种植、农业养殖、再进入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大流通和农业综合服务”,产业链体系相对完整。规划区特别设置了山地丘陵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为循环农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通过各产业之间的循环规划区的绿色有机蔬菜、有机畜禽及水产品等产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市场竞争力强。同时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促进产业园综合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推动当地特色产品的发展,积极打造高附加值的产业循环经济链。循环农业模式将不同产业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减少了交易成本,加快了物流速度,增加了净收益。

参考文献:

[1]李力,韩丽媛. 基于能源-经济-环境DEA分析的我国工业发展效率评价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8(5):93~95.

[2] 循环农业模式指导下的产业园区规划-以温汤镇农业产业园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2(4):5-8,36

[3]循环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年(2),36-40,51

[4]吴金明,邵昶.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 中国工业经济,2006(4):36~43.

作者:李华 祁洋洋 鲁敏 岳丹

第3篇:探索生态能源循环农业新模式:光伏农业

商河玉舜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济南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位于商河县玉皇庙经济开发区,该园区立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利用沼气、太阳能、日光温室(种植)、畜禽养殖等因子,以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以大型沼气工程和水、肥、光、气一体化利用体系为纽带,辅助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融为一体,形成了“畜—沼—太阳能—蔬(果、林)”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成为了种、养、肥、源相互结合与转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新园区。

结合2015年生态能源建设项目的实施,园区新建光伏连栋大棚2400平方米,开展光伏农业一体化,通过建设棚顶光伏电力工程,实现了清洁能源发电,其电力供大棚内照明、通风、调温、调湿、作物补光,多余的电力并入国家电网。在同等面积的土地上实现了立体生产,取得了光伏发电和农畜产品多种收益。

据园区负责人介绍,该工程分二期建设,总装机功率为80千瓦,目前已建成30千瓦光伏大棚,待二期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发电13万度,25年的运营期内可发电325万度。

第4篇:低碳农业、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关系

1.农业工业化过程伴随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碳排放过程,目前农业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在中国已经占到约17%,化肥使用已经出现过量,农药、饲料添加剂、兽药等存在着滥用。这不仅影响到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对食品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2.生态农业是反思工业化农业存在问题,利用生态方法,充分发挥自然界的调控力量,力争事半功倍地最大限度增加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协调好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形态。

3.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包括:(1)农区的生态景观布局,(2)农业生态系统的循环体系设计,(3)农业生物多样性关系的利用。各地需要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起多样化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及与模式配套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4.循环农业最重要的方法在于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和循环(recycle)。生态农业包容了循环农业的理念。低碳农业最重要的指标是减少农业过程的碳排放,增加农业体系的碳存储。生态农业能够实现低碳目标,是低碳农业的基本实现形式。

5.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农业转变是一场产业革命,从工业化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更是一场产业革命。中国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农业的过渡正处于开始阶段,中国的资源、环境、生态和食品安全压力已经显示此路不通。因此中国农业必须实现后发的超越战略,充分依托高新科技和民间智慧,在人均耕地水平和资源水平低的条件下,通过生态农业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目标。

6.为此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除了宣传、教育、推广以外,(1)建立适应各地的生态农业评估标准,引导农业发展方向,(2)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从 “高产”、“高效”补贴为主,向 “优质”、“生态”、“安全”方向转变,因此应当改变补贴生产资料为主,转向补贴生态的生产方法和优质产品产出转变,(3)逐步试点和发展和更多依赖市场导向的优质农业产地认证、优质农产品认证、碳汇交易市场、农业污染排放权市场等。

第5篇: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庄河大骨鸡生态循环养殖项目简介)

生态循环利农业示范园,是一个生态链接式的资源循环利用型的农业示范园。是以蓄热型地上燃池低温地暖系统作为系统的供暖方案,以秸秆等生物质能为主要能源。以不受季节影响的、全天候的、绿色的、无农业废料的、新型的养殖场和温室种植场为中心。结合当前秸秆回收压块技术,大骨鸡养殖技术,网上发酵床养殖技术,牧草等蔬菜瓜果种植技术,发酵隧道技术,生物发酵肥技术,草腐类的食用菌栽培技术等成熟的农业技术,建立的链式的、立体的、环保的、可再生的、综合循环利用当地农业资源的农业示范园。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区域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为最终目标。

农业示范园的特点: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品品质,保持生态平衡,全民参与并受益,可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示范园农业资源的原料来源和农产品:

其中农业资源的原料包括:本地生产的粮食,牧草蔬菜瓜果,秸秆,动物粪便等。

示范园的主要农产品包括:本地大骨鸡、肉鸡、蛋、蔬菜瓜果、蘑菇等。

示范园的次要产品包括:燃池用燃料块、生物复合肥、蔬菜瓜果育苗、蘑菇菌块、菌棒等。

1、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能够年出栏10万只商品大骨鸡肉鸡的农业示范园,初步树立一个纯种大骨鸡的品牌形象。示范园依据养殖场的规模和能耗,设置燃池供暖-新型温室养殖场20座和燃池供暖-新型的温室大棚60座。温室大棚包括:燃池供暖-发酵隧道型温室大棚40座和燃池供暖-出菇房型温室大棚20座。

温室大棚种植牧草和蔬菜,提供部分青饲料。养殖场养殖大骨鸡。温室的发酵隧道和出菇房,利用养殖场的剩余废料(发酵床鸡粪发酵料)和秸秆等生物质为主要原料,制作成蘑菇栽培基料,进行蘑菇生产;利用秸秆、蘑菇剩余废料和燃池草木灰等为原料,制作生物有机复合肥。示范园形成生态链接式立体循环经济。

约需要占地200亩。总投资2500万元。建设周期3-5年。

2、建成后产能和效益。

示范园建成后,每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可产生收益800-1400万元左右。其中:

燃池供暖新型温室养殖场养殖大骨鸡。采用网上发酵床、半牧半养的周年养殖方式养殖。年可出栏10万只成品肉食大骨鸡,产生收益600-1000万元。

燃池供暖温室种植区共80亩,可周年生产青饲料320-480万斤。相当于64-96万斤全价料。可节约256-384万元饲料费。

燃池供暖蘑菇出菇房房20栋,可年周年生产蘑菇600-1000吨,其中用于销售的一级商品菇500吨,产生收益100-200万左右;剩余的次品菇和蘑菇残渣等残次菇500吨左右,可加工成鸡饲料(补充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可节约200万元饲料费。 燃池供暖发酵隧道40栋,用于二次发酵和三次发酵。利用秸秆、动物粪便、草木灰、蘑菇基料渣等农业废料生产蘑菇发酵基料和生物有机复合肥。具有无害化处理秸秆5-7万亩的能力。产生收益100-200万左右。

3、建成后对周边的影响

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示范园建成后,具有无害化处理耕地产秸秆5-7万亩的能力,它就相当于一个高效的秸秆无害化处理厂,把周边的秸秆一部分加工成燃料块通过燃池加以利用,大部分通过发酵隧道腐熟,最终加工成生物复合肥还田。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周边农户卖粮难的问题,起到缓解的作用。

示范园建成后,每年需要消耗雏期全价料20万斤,中鸡混合料63万斤,大鸡混合料165万斤。其中玉米为饲料主要原料,按占比例80%计算,需求180万斤左右,约1500亩耕地的产量(亩产1200斤)。对周边农户卖粮难的问题,起到缓解的作用。

对农户的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示范园建成后,每年需要消耗牧草1000万斤左右。其中园区自产30%左右,还有700万斤需要约350-400亩耕地种植,这将通过和周边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租用或合同农业等方式解决。

示范园建成后,还可收集利用周边地区的养殖场的粪和秸秆,腐熟后制成蘑菇栽培基料,可提供500万袋以上蘑菇菌棒,菌棒将出售给周边农户用于蘑菇种植。让农户在土地上的收益成倍增长。对农户的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示范园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工。建成后,示范园本身也需要长期和临时用工。示范园可提供工作岗位,90-200个,其中长期工作岗位包括:秸秆加工方面10-20人;养殖场40-50人;温室大棚20-30人,生物肥、蘑菇栽培等技术及后勤人员10-20人。

还将对周边农业产品的销售和运输市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促使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生产转换。

示范园建成后,生产的生物肥原料主要来源于耕地,最终也用于还田。示范园将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扣除必要的费用,让农户得到实惠,增加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当地农业逐渐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投入,促使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生产转换。

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示范园建成后,将以示范园技术、经济等实力做后盾,推广燃池供暖技术。与农民共同合作,逐步对农村住宅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进行改善和升级换代,使农民由个体经济向合作经济发展。这必将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资源循环利用示意图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庄河大骨鸡生态循环养殖项目

建设土地及环境要求

示范园约需要占地200亩。总投资2500万元。建设周期3-5年。设施建设土地及环境要求:

1. 园区土地面积:要求不低于200亩。

其中主要建设设施,包括(150-200亩):

燃池供暖—资源综合利用型养殖场:20栋,总占地约60-80亩。 燃池供暖-发酵隧道型温室大棚:40栋,总占地约60-80亩。 燃池供暖-生菇房型温室大棚:20栋,总占地约30-40亩。 配套设施,包括(7-12亩):

秸秆粗加工场地及存放场地。占地约2-3亩。

生物肥菌种、蘑菇菌种加工及存放场地。占地约1-2亩。 蘑菇菌块及菌棒生产、加工场地。占地约1-2亩。 生物肥加工及存放场地。占地约1-2亩。 饲料加工及存放场地。占地约1亩。 办公室和员工宿舍。占地约1-2亩。

2. 朝向:要求为阳坡地,坡度小于20度。

3. 环境要求:周边无污染,距离居民区不小于1公里。 4. 水源:无污染水源,水量充足。可打机井。 5. 电力:三相电,建设初期不小于30KW。

建成运营期不小于100KW。

其中:秸秆加工30KW;饲料加工30KW;生物肥加工及其它约50KW;

6. 道路:可进出运送肉鸡的中型卡车。 土地流转需明确事项:

1. 土地流转合同涉及事项。(费用,付款方式等) 2. 土地环境、设施情况。(水,电,道路) 3. 相关政策,及办事流程。

第6篇:打造生态循环农业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打造生态循环农业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农业部第28期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第二组报告

盐茶古道、丽水金沙。5月28日,农业部第28期任职班第二调研组走进贵州省金沙县,重点就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10天的时间里,调研组深入4个乡镇8个村、6个龙头企业、5个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农家书屋、道德讲堂、廉政文化艺术作品展厅、文化广场、钱壮飞烈士陵园等,与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家庭农场主、普通农民、种养大户、返乡创业青年、企业负责人等进行座谈与交流,就美丽乡村创建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与建议进行了深入研究,感触颇深。

一、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头枕赤水,脚踏乌江,你是八百年打鼓场。玉水金山,盐茶古道,铃声唤起穿梭的马帮。玉水金沙,金山金沙,你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这首《爱在金沙》,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跨越时空的磅礴气势,诠释了“盐茶古道、丽水金沙”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展现了美丽金沙的骄人风采。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东大门。全县总面积2528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街道)、241个村(社区),总人口66.7万人,耕地面积128.71万亩,林地保有量198.5万亩,森林面积178.27万亩,森林覆盖率52.03%,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境内有煤、铁、硫、磷、硅等19种矿藏,其中煤炭储量72.77亿吨,是全国50个重点产煤县、“西电东送”工程能源基地之一。金沙酒文化源远流长,“金沙回沙酒”连续蝉联“贵州十大名酒”称号,为中国驰名商标。金沙茶文化历史悠久,清池茶在汉代被列为宫廷贡品,“清水塘”牌清池翠片荣获“贵州十大名茶”称号,金沙被命名为“中国贡茶之乡”。金沙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西部百强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中国贡茶之乡”。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59元,比贵州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488元,比毕节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936元。

(二)主要做法。近年来,金沙凭借厚重的历史文化积累和无污染的青山绿水,不断开拓创新。从2013年开始,按照农业部、贵州省和毕节市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有关要求,以“循环经济、立体农业、生态环保”为核心理念,重点围绕“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广泛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正在描绘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多彩画卷,力求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实现绿水青山生态美与金山银山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1.加强组织领导,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保障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金沙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毕节市政府副市长、金沙县委书记丁翊强同志任第一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卢宏同志任组长的“金沙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二是各部门分工负责。金沙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台账,细化每一个创建点的建设内容,负责创建工作的统筹、协调和调度。明确了城乡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牧局、环保局、文明办、纪检监察部门和民生监督特派组各部门的职责,其中农牧局负责创建点产业谋划布局、产业项目的组织实施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指导等工作。

三是强化督查问责。县督办督查局采用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乡(镇、街道)创建工作进行督查,每月将督查考核情况进行排名,对工作开展排名前三位的乡(镇、街道)奖红旗,对工作开展排名后三位的乡(镇、街道)“奖”黄旗,形成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2.坚持生态优先,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方向

一是制定发展规划。金沙县在推进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特别注重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加强农村生态屏障保护和修复,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坚持生态优先”为基本原则,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注重城乡统筹、生态移民、市场运作,围绕“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的创建要求,组织制定了《金沙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将通过3~5年的努力,使金沙农村建设成为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乡村。

二是制定创建标准。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明确了创建标准,出台了《金沙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标准》,分类开展“普及型、小康型、示范型”创建点建设,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注重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循序渐进。计划到2017年,创建点覆盖除涉及城镇、旅游区、工(农)业园区规划外的所有210个行政村(社区):其中,普及型创建点行政村(社区)39个,小康型创建点行政村(社区)74个,沿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县乡公路打造示范型创建点行政村(社区)97个,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强化产业培育,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支撑

金沙县特别注重着力培育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按照“山顶植树戴帽子,防止水土流失;山腰种植经果林系带子,提高经济效益;山下调整农业结构铺毯子,提高单产增加收入;美化民居盖房子,打造特色村庄;庭院经济综合经营发展拓宽增收渠道抓票子”,根据各地气候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打造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大力推进以“菜篮子”、“肉架子”、“茶杯子”、“果盘子”和“药匣子”为主要内容的“五子工程”,重点发展茶叶、特色经果林、生态畜牧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同时,借力乡村独特空间环境、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特色生态观光农业,鼓励私企、个体户投资建设休闲农庄和开办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深入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重点培育精致有机农产品种养、优质农产品加工、农村休闲养生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打响“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名优农特产品品牌。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村种植户、养殖户、科技示范户开展规模化生产,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4.注重生态循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金沙县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药、化肥、农膜等在大幅度提高农业产出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威胁。随着正大集团金沙50万头生猪体系项目建设,金沙将实现年出栏100万头肥猪的目标,加上农作物秸秆、农民生活垃圾排放,农村环境压力将逐步增大,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新思路:“一控”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两减”就是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三基本”就是畜禽粪便、农用地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回收综合利用。

为此,金沙县正在依托贵州金沙贡茶茶业有限公司2万亩茶叶基地和贵州正大农牧食品有限公司年出栏1.9万头肉猪三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在岚头镇岚丰、三桥、高果、东隆四个村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一是畜禽养殖实行雨污分离,粪污干湿分离,加上沼液水肥一体化利用,实现县内农业用水量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下降5%;二是实行干粪收集加工有机肥出售,污水经沼气池发酵后用管道输送至农田追肥,并建立病死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焚烧炉或化尸池,实现项目区内养殖粪污和病害动物肉尸全处理、零排放、全消纳;三是通过市场化运作,收集农作物秸秆作基料,按照配方用畜禽干粪进行粉碎、搅拌、堆积发酵制作有机肥商品出售,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91%以上;四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畜禽有机肥和沼液水肥一体化施用量,在项目区内年减少化肥使用量50%以上;五是通过推广太阳能杀虫灯、黄板、蓝板等生物防控技术,加上用沼液追肥和农作物叶面施肥,降低农药用量50%以上;六是制定农膜使用标准,规定只能使用厚度大于0.01毫米,耐候期大于12个月,且符合国家其他质量技术标准的农用地膜和厚度大于0.12毫米的农用棚膜。同时,回收农膜和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加工再利用,实现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项目完全建成后,农业面源污染将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稳步提升,对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金沙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发现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亟待提升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一系列强农惠民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广大农村群众是深有感触,深有体会的,总体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是赞同、支持的。但是,由于财政资金压力大,在资金投向上只能“照顾大多数”,而群众的需求各不相同,难以做到对群众需求“一一满足”,导致部分群众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有抵触情绪,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不高,群众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亟待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基础设施簿弱仍然是制约美丽乡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通村公路、通组公路硬化建设任务较重,部分村组人畜饮水不能正常保障,一些村寨供电质量不高。特别是农村路况不行,路面太窄制约了农村商业的发展。重点村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路面宽度达到5-6米比较合适,而现在只有3.5-4.5米。很多地方农产品运不出去,发展大棚蔬菜,菜种出来了,但路太差,菜运不出去,菜贩子也不愿意来收,尤其是在雨天行车更难。路修成了,但没钱维护,只有建设资金,没有管理资金,没多久就成了烂泥路,依旧是车难行、人难走。我们这次调研就经常经过这样的路面。

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宽带覆盖率太低。我们调研组去的大田乡新隆村,今年年初村委会通了中国移动宽带10M网速的光缆,根据“宽带乡村工程”时间表,到2015年农村宽带接入能力达到4M,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30%,但是半年已过,这个村没有1家农户装上宽带。为此,当地老百姓呼吁亟待加强农村宽带建设,消除城乡数字鸿沟,逐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惠民政策的落实打下坚实基础。

(三)亟待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服务。目前,农村年轻人少,不愿种地,主要以中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为主体,投入不足,广种薄收,特别是化肥施用方法不科学,肥料利用率低,施肥结构不合理,导致土壤生态环境污染,而技术支撑与科技服务又不能及时到位。例如大田乡土地零碎,适合白菜、萝卜、莲花白和马铃薯等冷凉蔬菜的种植,但是农民在种植上比较盲目,形不成规模,信息不畅,价格波动比较大,专业大户难以培养。

(四)亟待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的文化活动总量偏少,文化生活枯燥,一般都是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才开展一些文艺活动,闲暇之时,农民除看电视之外,最主要的消遣活动就是串门、打牌、打麻将等,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另外,村与村之间文化生活不平衡,近年来,因征地、三产用地、招商引资,很多村经济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大大加强,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村,精神文化生活则较为薄弱。

三、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美丽乡村,是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亿万农民的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既秉承和发展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思想,又丰富和充实了其内涵实质。建议金沙县在下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更加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加关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更加关注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更加关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有机统一。

(一)做好确保农民主体地位与政府主导的有机统一。美丽乡村创建作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应当是政府主导下农民唱主角的机制,政府在抓好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逐步把农民作为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主体。要通过宣传进行发动,让广大农民知晓为什么要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如何开展创建,真正解决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变政府“要我建”为农民“我要建”。要通过宣传进行发动,激发农民参与创建的热情,充分发挥农民智慧,积极为美丽乡村建言献策,让农民真正“动”起来自己干,防止“政府干、群众看”的包揽现象。

(二)做好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有机统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更要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的空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当前,虽然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日俱增,乡村工业的布局也在不断优化,但农村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因此,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在推动乡村工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考核体系之中,通过对化肥、农药的减量,畜禽粪便、秸秆、农膜、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等废弃物的处理利用,实施水肥一体化,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立足当地生态环境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大力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新思路,走出一条符当地实际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有效途径。

(三)做好技术创新与技术集成的有机统一。既要加强对农业资源减量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又要强化技术集成配套,以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畜禽清洁养殖、秸秆综合利用、蔬菜残体资源化利用等为重点,对现有的单项成熟技术进行集成配套,形成适宜于不同地区的技术模式,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规模和范围,重点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清洁生产、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建立完善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同时,要十分重视农民的文化知识、公民素质及创业创新等方面的教育,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相匹配。

(四)做好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美丽乡村是千百年来人类自然选择的结果,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现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应着眼“三农”全局,包含“三生”和谐,兼容“四美”统一。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协调一致。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四美”统一。美丽乡村应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包括能充分体现乡村外在美的“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基础设施完善美”,同时应涵盖能充分展现乡村内在美的“创业增收生活美和乡风文明素质美”。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既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又把现代文明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做贡献。

第7篇: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申报指南

(2017-2020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推动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投入减量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研究决定,在总结以前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2017年起集中力量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推进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相关政策,现对项目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解决一定区域范围内农业生产、生态循环突出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发挥农业部门行业技术优势和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科学合理地选择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副资源综合开发、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等方面的建设,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基本原则

一是整体化设计。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抓住关键、系统谋划、综合设计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项目,确保产业链条、资源利用循环通畅。

二是菜单式选项。对照整体化设计的建设内容、循环模式与项目基础条件,根据“填平补齐”原则,菜单式选择所需建设内容,确保循环模式通畅。

三是区域性推进。在县域内选择核心区域整体推进,力争打造一批生态循环农业乡镇,并向周边辐射带动。

四是市场化运作。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项目建设并负责项目运营。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2017年-2020年建设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300个左右,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2.绩效目标

以提高区域范围内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为目标,建立起养分综合管理计划、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指标体系等管理制度,使循环模式、技术路线、运行机制和政策措施四者有机结合,区域内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努力实现“零”增长;畜禽粪便、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大田作物使用畜禽粪便和秸秆等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达到30%以上;农产品实现增值10%以上,农民增收10%以上,农业生产标准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实现资源节约、生产清洁、循环利用、产品安全。

二、主要建设内容

按照完整的生态循环农业链条进行项目设计,项目建设原则上须包括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副资源综合开发、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等三部分内容,同时兼顾资源利用的多样化和废弃物处理的不同方式。在具体项目设计时,项目单位可根据区域和自身条件,在完整设计的项目建设内容中,围绕关键环节、关键措施、关键技术,进行菜单式选择和搭配。

(一)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根据养殖场清粪工艺、配套农田消纳面积等,因地制宜选择一种或几种循环利用模式,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达标排放。

1.种养一体化模式。针对周边配套农田、山地、果林或茶园充足的养殖场,对养殖粪便通过沼气处理或氧化塘处理,处理后的肥水浇灌农田,实现资源化利用和粪便污水“零排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厌氧发酵装置、好氧处理设施、沼液或肥水的贮存设施、输送设备、田间利用管网与配套设施等。

2.“三改两分再利用”模式。即改水冲清粪或人工干清粪为漏缝地板下刮粪板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采取固液分离、雨污分离等措施,畜禽粪便经高温堆肥后生产有机肥,养殖污水经过氧化塘等处理后浇灌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改造雨污分离管道系统,购置机械清粪设备、固液分离设备、固体粪便强制通风好氧堆肥系统、污水氧化塘处理贮存设施、肥水输送和农田利用设施等。

3.污水深度处理模式。采用污水深度处理技术,通过高效厌氧和好氧相结合的工艺,提高养殖污水处理效果,实现达标排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污水收集和预处理池、厌氧发酵池、好氧处理池、多级生物净化塘、消毒池、膜生物反应池等设施,以及污水泵、固液分离机、曝气装置等配套设备。

4.养殖密集区废弃物集中处理模式。对固体粪便采用粪车转运-机械搅拌-堆制腐熟-粉碎-有机肥的处理工艺,提高肥料附加值;对养殖污水采用养殖场污水暂存-吸粪车收集转运-固液分离-高效生物处理-肥水贮存-农田利用的处理工艺,提高处理效率,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养殖场粪污暂存设施、粪污转运设备、有机肥生产设施、污水高效生物处理和肥水利用设施等。

(二)农副资源综合开发

对农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农副资源进行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等综合开发,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农副资源饲料化。因地制宜完善农副资源收集、储存和运输体系,针对不同的资源种类,采取脱水干燥、生物发酵、全株青贮等适宜加工方式,生产养殖饲料、蛋白原料或全混合日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库房、原料堆场等农副资源收贮设施设备,原料加工厂房、饲料加工车间、成品库房等农副资源饲料化加工设施设备,及污水处理等配套装置等。

2.农副资源肥料化。对农作物秸秆采取直接还田、腐熟还田、堆肥还田等技术,实现肥料化利用;对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采取混合堆沤发酵技术生产有机肥。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秸秆还田机械、腐熟菌剂,以及原料收集、转运、粉碎、烘干、翻抛、包装等有机肥生产加工成套设施设备等。

3.农副资源基料化。以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农副资源为主要原料,合理搭配牛粪、麦麸、豆饼等氮源,生产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一定营养的有机固体物料,用于生产食用菌等。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基质原料制备车间、基质生产和储存车间、菌棚等,以及原料粉碎、菌种制备、灭菌、接种等机械设备等。

4.农副资源燃料化。以农副资源为原料,生产颗粒、块状、棒状等成型燃料,或者转化为清洁可燃气体,为生产生活提供优质能源。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原料堆场、燃料生产加工车间、燃气输送管道系统等设施,粉碎、成型机械和储气、除尘、计量、专用炉具等设备。

(三)标准化清洁化生产

重点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农田保育、稻渔生态种养、农药化肥氮磷控源治理等设施,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与清洁化。

1.标准化生产设施。围绕节水、节肥、节药,提高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广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主要内容包括温室大棚、处理车间、储藏库等建设,开展排灌渠系、田间道路、土地平整等田间工程,改造提升输变电线路、电增容设备、围墙等辅助设施,配备高效施肥节水设施与病虫害生态防治设施等。

2.农田保育设施。根据作物种类和肥料用量,建设田间有机肥储存池,将沼渣沼液、堆沤肥料等有机肥源进行分区储存,方便施用,解决有机肥施用季节性问题。建设田间化学投入品废弃物收集池,定点收集废旧地膜、农药和肥料包装物等,定期回收和资源化利用,解决废弃物污染问题。推广土壤深耕、覆盖免耕、有机无机肥料配合应用等技术,改善土壤环境,丰富土壤生物多样性,提升土壤微生态功能。

3.稻渔生态种养设施。在水网稻田、冬闲田资源丰富的优势区域,开展稻-鱼、稻-蟹、稻-鳖、稻-虾、稻-鳅等稻渔生态种养基地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灌排渠系、沟坑工程、稻田整治、“三防”(防逃、防虫、防害)设施等田间工程,水产品育肥、暂养、越冬等配套池塘或温室车间、检测室、加工车间及库房等土建工程,及用于产品质量检测、捕捞、加工、用水用电等方面的仪器设备。

4.农药化肥氮磷控源治理设施。因地制宜开展沟渠整理,规范沟渠结构,清挖淤泥,加固边坡,合理配置水生植物群落,配置格栅和透水坝。实施坡耕地氮磷拦截再利用,建设坡耕地生物拦截带和径流集蓄再利用设施,降低农田排水的氮磷等污染物含量。

三、扶持区域、申报对象与条件

(一)扶持区域

项目所在区域必须是农业综合开发县,并且农业发展思路清晰、主导产业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良好、循环模式相对成熟。基本条件如下:

1.县(市)级人民政府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高度重视,已制定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或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稻渔生态种养等相关规划;

2.县(市)级人民政府建立了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开展过生态循环农业管理制度创新与探索;

3.对农牧渔业大县,以及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县市及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种养循环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的县市给予优先扶持,适当向中西部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地区倾斜。

(二)申报对象与条件

分为两类:

1.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

(1)申报方式:申报对象可单独申报项目或联合申报项目。

(2)申报条件:申报对象须在工商部门注册1年以上、具备可持续经营能力;通过信用中国网、中国政府采购网等查询,没有不良诚信记录或被列入监管黑名单;具有专门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人员和较强的技术力量;须委托专业机构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协助开展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和实施综合养分管理计划等;项目区域为特定行政区域(至少为1个乡镇),边界清晰,相对集中连片;对于不能完成整乡镇推进的项目,要求项目覆盖农田面积不低于1万亩,畜禽饲养规模不低于1.5万头猪当量。

2.县乡人民政府

(1)申报方式:县乡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项目申报方案,明确实施范围、循环模式、建设主体、建设内容、运营机制、资金测算、资金来源等。

(2)申报条件及有关要求:申报项目的县乡政府须委托专业机构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协助开展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和实施综合养分管理计划等;项目区域为特定行政区域(至少为1个乡镇),边界清晰,相对集中连片;对于不能完成整乡镇推进的项目,要求项目覆盖农田面积不低于1万亩,畜禽饲养规模不低于1.5万头猪当量。县乡政府自身未被列入监管黑名单。

县乡政府只负责项目申报及项目实施的组织和协调,不能直接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

(三)投入规模

单个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投入控制在1000万元左右(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比例高的省份可适当降低中央财政资金投入规模,全部财政资金投入控制在1500万元左右)。地方财政投入比例及项目单位自筹资金比例原则上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政策执行。

条件基本具备的省份,每年安排项目不超过3个;条件较好的省份可适当增加项目个数,但最多不超过6个。

项目建设期为1年。

四、管理要求

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将项目审批权限全部下放省级部门。

1.省级农业部门根据中央财政资金控制规模以及其他农业综合开发相关政策要求,牵头组织项目申报、项目评审工作,严格把好项目申报和立项审批关(农业部门在组织项目、申报项目时应征求同级相关部门意见)。项目确定立项前要在省级农业部门官网上公示至少7个工作日;项目确定立项后要会同省级财政(农发)部门联合上报农业部和国家农发办备案,及时批复项目实施计划。财政(农发)部门要落实好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并加强对资金和项目的监管。农业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对本省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的模式不断进行总结提炼和优化,持续推进。

2.项目申报单位要科学制定并认真填报项目绩效目标,省级农业(畜牧、水产)部门、财政(农发)部门要加强项目绩效目标审核和管理工作,将确定的项目绩效目标上报农业部和国家农发办审定;定期跟踪监控项目绩效实现情况,改进项目管理,确保实现项目绩效目标。

3.农业部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将在建设期间不定期开展项目检查和评价,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加大对工作绩效较好省份的支持力度,对不及时批复项目计划、项目监管问题多、不履行验收职能的省份将暂停项目申报资格。

第8篇: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促进农场生态农业建设

杨晓舟牟 访

党的十七大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循环农业经济是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的生产模式。它是基于生态学“良性循环”原理,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运用并按系统工程方法组织的建设具有整体、协同、循环、再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但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体系的构建,生态农业正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基础。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内涵、特征与目标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倡导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己的产业体系,由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生态城市等构成。循环农业经济的基本内涵是:运用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统筹谋划,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及消费过程的产生链整体结构,实现链网内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和农业生产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和破坏最小化。

(二)循环农业经济的特征 循环农业经济一般遵循“3R”特点,一是REDUCE, 1

即“减量化”;二是RESUE,即“再利用”;三是RECYCLE,即“再循环”。因此,循环农业是一种“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可再生资源”的运行模式。可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使农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循环农业经济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农业活动中参与循环的产品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的主体互补互利,共生性很强。二是在农产品生产中,注意化肥、农药的施用,强调食品安全。三是农业的主副产品在消费完后回归大地。四是能有效保护土壤和水资源。五是污染排放物能得到较好的处理。

(三)循环农业经济的目标 将循环经济引入农业领域,实现农业产业系统生产的效益最大化和危害最小化,达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相融的理想状态,目的是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农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从根本上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的减量化甚至零排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农业经济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 生态农业建设,既可创造发展农业生产力,高效利用环境与生物资源,也是稳定及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保证循环农业经济健康运行的条件。是利用农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解决工业生产中的“源”和“汇”,使区域生态系统的产生和投入得到平衡的有效途径。

生态农业建设强化产业化,其目标就是构建农场的良性循环经济结构。农场的生态农业建设就是把整个农场区域内的产品生产链条相互连接,形成原料到产品,废弃物变原料的产业相互交织,资源高效利用,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的清洁

生产网络。其目的是将某一产业的废弃物转化为另一产业的原料,一个产业的部分产品,将成为另一产业的原料,形成生产链网,其功能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区域的少废弃物或无废弃物生产,改善环境质量。将分散的各自独立的产业如种植业和养殖业,加工业与农业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构成一个规模性的具有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

(二)生态建设充分体现了循环农业经济的准则 循环农业经济以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农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生态农业采取不同农业生产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如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等,都是实现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实现经济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已经规模化推广。

生态农业建设加快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丰富了循环农业经济的内涵。农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十分重视实现从“能源耗竭型”经济向“能源再生型”经济的转型,生态农业建设中要注重风能、太阳能、地热能资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经验与技术,不仅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鉴,也可经一步推进可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

因此可以这样讲,循环农业经济与生态农业建设相辅相成、相互包涵,两者处于统一体之中。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批示:我赞成这样的观点,21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循环农业经济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是面向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加快农场生态农业建设的意义

(一)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增加农场职工收入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场的产

业升级,提升农场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场的生产发展。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使普通职工农户转变为多种类型的专业户,进而增加职工收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生态化,既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工业品农药、化肥的过度依赖,降低生产成本。

(二)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可以有效解决农场的就业问题 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产业化,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类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场就业机会。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场闲置劳动力就业。

(三)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农业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资源可以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农业循环体系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同时,绿色农业、绿色消费、绿色环保是当今农产品生产的时尚和潮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能够提高各农场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持农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为农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循环农业是生态化的农业,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农场农业资源的保护,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投入结构,进一步保护农场耕地等自然资源,扼制掠夺性经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在农场农业生产中推行清洁生产,遏制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与机械作业,避免更低污染,土壤质量下降,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五)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促进农场环境的改善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对农业和农场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向实行综合治理,对农

场土、水、肥、药、电、油、柴、粮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场种、养业产业的废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及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真正实现“吃干、榨净、回归大地”,是农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四、促进农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而我们农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一)健全促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 集团公司在资金的投入、项目的安排、金融贷款等方面,应向循环农业方面倾斜,既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动力,也是引导循环农业迅速发展的方向。

(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综观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经验,主要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更规范,有法可依。通过立法,让各农场了解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全社会推行循环农业的途径和方向。

(三)重视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研发技术支撑体系是构建循环农业经济的物质基础,企业是技术的创新主体,农场可通过科技规划,对科技资源的配置进行宏观调控,加大科技投入,组织进行技术课题攻关,研发出适合农场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

(四)积极推广循环农业经济的试点经验农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借鉴近年来循环工业已有的发展经验,根据农场实际工作情况,开展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试点工作。

(五)加强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为农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循环农业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涉及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一切领域。但目前人们在观念上认识不够,应进行宣传,大力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促

使农场职工自觉参与到循环农业发展的行列中来。

五、结束语

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的农业发展模式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和社会综合发展领域的落实与体现。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出了一个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资源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必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是高效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正是发展农场循环农业经济的最佳实践模式,也是提高农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每个农场具有自身的特殊自然环境,土壤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弱,土壤退化和变劣问题突出,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紧缺,作物病虫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劣势环境资源,是每个农场面临的问题。所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农场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首次写入党章,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农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重视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农场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场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全面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握机遇,振奋精神,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科学谋划,团结建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不断推动农垦事业局面又好又快发展,在新世纪的宏伟蓝图上,为和谐农场的构建绘下精彩的辉煌新篇章。

刊登于《甘肃农垦》2008年第5期

第9篇:生态循环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

长沙市XXX生态循环 农业基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长沙文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二O一二年二月

长沙中南可研机构专业代写可行性研究立项报告

I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项目名称及单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项目特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项目实施方案 ................... 1.4项目实施期限 ................... 1.5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及原则 .. 1.6项目综合评价 ...................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必要性 .............. 2.1项目建设背景 ...................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第三章 市场需求与竞争分析 ............ 3.1我国水产养殖业现状 ............. 3.2我国水产养殖业市场前景分析 ..... 第四章 场址和建设条件 ............... 4.1地理位置 ....................... 4.2自然地理 ....................... 4.3资源条件 ....................... 4.4交通条件 ....................... 4.5社会经济条件 ................... 长沙中南可研机构专业代写可行性研究立项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II 4.6项目选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指导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建设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水产养殖技术方案 ............... 5.4生猪养殖技术 ................... 5.5生猪屠宰加工 ................... 5.6高效生态油茶林种植加工技术 ..... 5.7公用工程方案 ................... 第六章 环境保护分析 .................. 6.1编制依据 ....................... 6.2采用标准、规范 ................. 6.3 主要污染工序及处理措施 ........ 6.4防治措施 ....................... 6.5建议与要求 ..................... 第七章 节 能 ........................ 7.1用能标准及节能规范 ............. 7.2节能措施 ....................... 7.3节水措施 ....................... 7.4节能效果分析 ................... 长沙中南可研机构专业代写可行性研究立项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III 第八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工程组织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2 劳动定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3项目建设工程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4项目运行管理 ................... 8.5财务管理 ....................... 第九章 项目实施进度 ................. 9.1项目建设工期 ................... 9.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 第十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10.1投资估算 ...................... 10.2资金筹措 ...................... 第十一章 财务评价 ................... 11.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 11.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 11.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 11.4财务分析 ...................... 11.5不确定性分析 .................. 11.6财务评价结论 .................. 第十二章 效益评价 ................... 长沙中南可研机构专业代写可行性研究立项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IV 12.1社会效益评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生态效益评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三章 结论与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1 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本内容由长沙文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提供:

长沙文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经营范围:工程项目管理咨询、市场策划、管理咨询、文案策划等;公司项目部服务范围: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资金申请报告等商务文案策划。

文海公司在提高现有研究资源和调查资源的市场化能力的同时,不断壮大自身研究队伍,积极开展业务合作。目前已与全国多家省级工程设计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自有资源和市场资源结合起来,为客户提供更为高效、更为专业的服务。

文海公司网站: 和: 项目部电话:0731-83883393 全国统一热线:4006900757 如需要本报告的具体内容,请来咨询本机构

长沙中南可研机构专业代写可行性研究立项报告 V

上一篇:五年级下册数学专项下一篇:一3班班主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