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及pdca循环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目标管理及pdca循环(精选8篇)

目标管理及pdca循环 篇1

摘要:文章着重分析了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出全面质量管理领域的PDCA循环模式,并将其应用到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中,以期预防和减少建筑安全事故,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PDCA循环;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建筑业的发展也十分迅猛,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同时也是人员密集型行业,据相关统计[1],我国建筑业的相关从业人员达到3000万人以上,毫无疑问,建筑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吸纳社会就业人口有着重要的意义[2-6]。在全球范围内,尽管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而言,建筑业都是一个高危行业[7-8]。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安全生产却面临着严峻考验,提高我国建筑行业安全管理水平,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改善我国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国际形象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1建筑安全管理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众所周知,建筑施工的生产过程十分复杂,往往涉及多工种、多环节、多部门的协调作业,此外,建筑施工作业条件普遍较差,可变因素较多,客观上造成了建筑安全管理难度较大。本文从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着手,以期总结、提炼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1.1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案例

1.1.1事故概况

9月14日,某项目部某加层改造工程,施工人员在安装固定钢制雨篷对拉螺栓的过程中,未注意到暴露在门洞正下方的电气线路,螺栓在墙体内恰好碰触隐蔽在原建筑物内带电火线,导致一施工人员当场触电从爬梯上坠落。

1.1.2事故发生经过

项目部在某建筑物改扩后的门洞(原门洞2.7m高×1m宽,改为边增加0.5m宽)上方安装雨篷固定螺栓,固定螺栓采用穿墙对拉,在事故发生前,对拉螺栓空洞已于前一天施工完成,当操作工人原某用铁锤将螺栓打入孔内后,用手拧螺帽时触电,并从站立高度2.5m的铁制爬梯上后仰摔下,臀部着地后,头部摔在水泥地面上,当场昏迷,现场几位同事立即将原某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1.1.3事故原因分析

1.1.3.1直接原因

①该工程为改扩建工程,而建筑物原供电系统仍在工作使用,且未安装漏电保护器,在螺栓孔定位时,施工人员对门洞正下方拆除暴露的开关线路未引起注意,在安装螺栓的过程中,螺栓恰好碰触到隐蔽在原建筑物墙体内的带电火线,导致施工人员发生触电坠落,是本次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②施工人员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配挂安全带等也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

1.1.3.2间接原因

①施工作业前,项目部没有进行班前安全教育,强调相关安全注意事项。②施工前,书面安全技术交底针对性不强,书面安全技术交底交接人签字不全。③现场安全员监督检查不到位,没有及时发现高处作业无工作平台在爬梯上作业的潜在危险隐患,又没有及时制止工人在未佩戴劳动保护用品的条件下进行施工作业。

1.1.4事故教训

①本次事故,操作人员在高空作业时没有按规定配戴安全带及安全帽,没有认真执行高空作业安全作业操作规程,导致其身心健康受到一定伤害,也给公司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②要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使其深刻认识到违章作业的危害性,坚决杜绝违章作业。③要进一步规范现场管理,加强施工现场安全设施的投入和安全防护措施。④要严格执行公司安全技术交底、劳动保护用品等安全管理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纠正违章违纪行为,杜绝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1.2安全事故事故案例分析总结

据相关统计[1],意外造成的高处坠落事故是主要的建筑施工事故,占事故总数的35%~40%;触电事故为建筑施工多发事故,占事故总数的18%~20%;物体打击为建筑施工中较为常见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12%~20%;机械伤害事故占总事故数的10%左右,土方坍塌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5%~10%。可以发现,高处坠落事故是建筑施工行业最常见和频发的事故类型,从科学的角度加强和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全员安全管理意识对于降低和减少建筑行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2PDCA循环模式及其在建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PDCA循环模式是一个管理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因此PDCA循环模式也被称戴明循环法[9-18]。PDCA循环方法(如图1所示),是指作任何工作之前,首先要制定工作计划(Plan),然后再根据制定的相应工作计划,安排执行(Do),执行完毕之后,进行工作任务检查(Check),最后进行工作总结(Action),并针对工作执行过程中的存在不足和缺陷,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目前,PDCA循环在各行各业的`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提高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首先应该构建较为科学的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目标、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再根据计划确定的主要内容、相关要求和基本要素,坚定执行安全生产计划,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断检查任务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和偏差,将事故消灭在萌芽阶段。每天、每月、每季度、每年及时进行安全生产总结,切实将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转变到连续、循环、持续改进的PDCA循环模式中,从追求结果安全转变为过程安全的过程管理模式.

3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关系到国家形象,不断加强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将PDCA循环模式运用到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中,能够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由于PDCA循环模式具有持续改进的特征,必然会对提高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王晓丹 单位:四川科技职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凯全.安全工程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

[2]黄艳,何应伟.浅析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5):213-216.

[3]方东平,黄新宇,黄志伟.建筑安全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安全与环境学报,(2):25-32.

[4]田元福,李慧民.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2):16-19.

[5]印杰.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建筑安全,(7):32-35.

[6]姚琪,苏义坤.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危险点分析[J].山西建筑,(10):244-246.

[9]吴立武.基于建筑安全管理的PDCA循环的分析与研究[J].价值工程,(6):37-38.

[10]洪硕钊.PDCA循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能源与环境,(1):111-113.

[11]姜芳禄.建筑安全管理的PDCA循环[J].安全与环境工程,(1):77-79.

[12]黄世国,徐丽.基于PDCA循环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J].山西建筑,(4):219-220.

[13]闫寿丰.PDCA循环在安全监督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安全,2011(10):21-23。

[14]杜玉宽.基于PDCA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J].山西建筑,(28):250-251.

[15]孙秀昌,李岩冰,刘江峰.PDCA循环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1):132-135.

[16]李建平.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PDCA循环[J].江西建材,2015(9):272.

[17]李振波.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PDCA循环[J].科技信息,2010(9):726.

目标管理及pdca循环 篇2

医疗耗材是医院进行诊疗工作中必须的材料。耗材准入管理不仅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治疗费用,还直接影响着医院的运营成本[1]。在医疗技术产品的不断发展中,不断更换的产品为医疗耗材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如准入标准不统一、项目申报繁多和审批周期过长等问题较多。因此,提高医疗耗材准入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已成为医院管理的必然选择。随着我院医疗耗材数量的逐渐加大、品种的逐渐增多,其所涉资金的额度也较大。医疗耗材准入是医疗耗材管理工作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该环节涉及的内容很多,且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通常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协作方可有效进行管理[2]。本院于201年7月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引入医疗耗材准入管理体系中,并对PDCA循环管理模式引入前后我院医疗耗材准入管理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比较,以期分析PDCA循环管理对医疗耗材准入管理质量和效果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以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医疗耗材申请的56项产品的146个型号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医疗耗材申请的47个项目中的115个型号列为对照组。我院为综合性医院,设立有医技和临床科室31个,其中15个内科,7个外科,9个医技科;医院拥有的医疗设备包括磁共振、超声、彩超、CT、监护仪、输液泵等1 800余件。

1.2 管理方法

1.2.1 医疗耗材准入管理

应用分级管理方法来管理医疗耗材的准入,具体方法为:(1)建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医疗耗材管理小组来负责重大项目的论证和咨询,在纪委的监督下确保医疗耗材的公正、合理及公平地准入。院医务科、护理部、物价科、设备科和医保办等负责各项耗材的具体管理。各耗材应用科室应成立耗材管理小组,以对耗材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和进行二级管理模式。(2)部门间的配合:多部门通力协作,相互配合,在计划阶段对审批流程进行梳理,对部门职责进行落实,并各司其责,严格执行各项计划。医务科、护理部负责对耗材的检查和审批时间的追踪检测,设备科负责总结并完善医疗耗材准入管理相关制度和申请表。(3)在医疗耗材准入管理的各个阶段均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

1.2.2 PDCA循环管理模式

PDCA循环管理主要包括4个阶段,分别为计划阶段、执行阶段、检查阶段和处理阶段,且循环应用。

(1)计划阶段。对我院医疗耗材的审批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出问题,应用鱼骨图对该原因进行分析。①审批现状:通常情况下,我院的医疗耗材准入审批程序为使用科室提出书面申请并阐明申请原因,提供供应商所供的该耗材的资料,医务科将各使用科室的书面申请资料收集后统一交于设备科、财务科和医保办进行逐一预审批,再经由医疗耗材审批会进行终审。②存在问题:由于耗材申请量的增加,原来的准入流程已不适应,出现诸多缺点,如审批周期长,一份审批大约将近半年方可得到审批结果;由于审批环节多和历时长,常出现丢失申请资料的情况,且效率较低;审批部门权责交叉,出现推诿扯皮现象;申请内容中出现重复申请和申请后闲置等问题,且缺少统一的准入标准。③原因分析:一是医院管理及准入制度滞后,新增审核项目缺少明细分工,部门职责不明确;二是准入程序设置不科学,接受申请的部门多,出现多头管理问题,且部门间所需材料没有统一标准,往往需要申请部门多次多部门增补资料,拖延了申请资料的流转;三是临床科室对医疗耗材的管理、医保和物价等制度不了解,申请中出现非医疗耗材项目,且在新技术项目申请方面过度。④制订计划:依据卫生部相关医疗装备管理标准[3]制订准入管理计划。一是对原有审批程序进行优化,将准入程序同议价程序相对接,减少审批环节,对申请材料目录和管理部门职责进行明确细分;二是应用归口管理模式,对管理部门的审批项目进行细化,并统一制订申请表和公布耗材申请目录;三是进一步明确审批内容,防止不当申请,以规范耗材的准入程序,严格执行准入标准,以提高准入管理效率。

(2)执行阶段。各部门严格执行优化计划。优化后的申请及审批程序为:申请科室将耗材申请资料交给设备科,由设备科牵头联合医务科、财务科、医保办等相关职能科室召开初审会对申请进行审查,讨论各项申请事宜,并将讨论结果报送医疗器械管理委员会讨论。由专家组成的医疗器械管理委员会对申请耗材的费用、必要性和可靠性进行论证,申请通过论证后即可进入议价程序。这种审批程序减少了议价程序的内容,缩短了议价时间,进而提高了审批效率。

(3)检查审批阶段。检查审批程序全程由设备科负责,对各批次申请时间、初审及终审时间进行追踪抽样检查,定期总结并反馈审批历时较长的部门,收集相关建议和意见,将其中较为突出或具有共性的问题向审批组反馈。同时,定期召开反馈会,总结、讨论反馈问题及耗材准入标准,探讨解决途径,及时解决问题并不断改进准入标准。

(4)总结及处置。设备科定期分析和评估各批次申请,不断完善医疗耗材申请表,形成常规耗材准入管理制度,及时发现上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在下个PDCA循环管理中解决。

1.3 观察指标和评估标准

观察PDCA循环管理应用后的耗材准入标准和管理效果,其中以审批通过率来评估耗材准入标准。准入标准提高表现为审批通过率降低;以审批通过的历时(审批历时和议价历时)天数来评估管理效果,历时短说明提高了管理效率。

1.4 统计处理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1.0对比较数据进行分析,用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PDCA循环管理前后我院医疗耗材申请审批状况

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1 a,我院总共收到31个科室56项产品的申请,涉及型号有146个,2组在申请科室数方面的比较差异不明显,但研究组的总申请数和申请型号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研究组的审批型号通过率为5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0.4%(P<0.001)。结果显示,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我院医疗耗材准入标准显著提高,具体数据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PDCA循环模式实施前后医疗耗材准入审批平均历时情况

研究组审批平均所用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了(69±1.6)d,同比效率提高61.06%;议价平均用时较对照组缩短了(45±1.6)d,同比效率提高93.75%,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果显示,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提高了医疗耗材准入管理的效率[2,3],具体数据详见表2。

d

3 讨论

医疗耗材准入管理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经济负担,也影响着医院的运行成本[4,5,6]。医疗耗材的技术性、专业性和不稳定性较强,同时还有一定的人为性及习惯性,因此对医疗耗材的使用及准入方面均具有一定的风险[7]。这就需要各相关部门严格执行相关制度,从实际出发,认真做好医疗耗材准入的调查及分析,为耗材准入提供可靠的依据,保证医疗单位医疗耗材流通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医疗耗材准入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医疗耗材的准入标准,缩短审批程序和减少审批耗时,提高准入管理效率,还能降低耗材准入申请通过率,实现准入管理的有效性,并能获得临床科室的理解,进而提高其满意率。

PDCA循环管理方法是由美国质量管理学者戴明提出,PDCA是由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置4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8]。起初,PDCA循环管理模式被应用于各类企业的管理中。近年来,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我国的电力、信息、煤炭及制造业等行业均有所应用,并取得了成功。在成功案例的引导下逐渐推广至科研、财务和医疗等领域内,且对该领域的内部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其内部控制的能力。但在医疗耗材准入标准质量控制方面的报道较为少见。医疗耗材在现代医院治疗与服务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档次的医用材料能够提升治疗效果,但对高档医疗耗材过度依赖则会增加医院运营成本和加重患者经济负担。为提高耗材的应用质量和效率,本研究从本院实际出发来探索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医疗耗材管理中的应用效果。通过与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之前我院医疗耗材申请及审批情况的比较发现,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1 a后,研究组的医疗耗材总申请数和申请型号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但研究组的审批型号通过率则显著下降(P<0.001),这表明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我院的医疗耗材准入标准得到显著提高。这是因为PDCA循环管理模式使管理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和促进,能够将计划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都纳入相应的制度和标准中,作为下一个循环管理环节的指南和经验,可以使医疗耗材管理部门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关注管理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可以提高医疗耗材准入管理的质量[9]。此外,PDCA循环模式比较重视反馈问题,并将其贯穿在整个循环管理呈现中[10],所有医疗耗材准入程序的参与者均应重视问题反馈并及时调整和处理相关问题,尤其应及时掌握申请科室反馈的问题,并帮其了解审批进程,以推动医疗耗材准入申请审批的公正、合理和公平,并实现管理者的自我监督功能。

提高管理效率是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重要功能之一[11]。本研究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医疗耗材准入申请审批历时天数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审批历时天数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其议价历时天数也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01)。此结果说明,研究组通过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提高了其医疗耗材准入管理的效率。因为在PDCA循环管理程序中,简化了耗材准入申请及审批的程序,使申请及审批的环节环环相扣,各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更加明确,分工更加细化,各管理部门在共同管理目标的引导下共同协作,相互学习和沟通,大大提高了部门的管理水平。此外,应用PDCA循环管理后,医疗耗材准入的申请审批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均在充分尊重各申请科室的基础上进行,同各申请科室进行每个申请环节的交流和沟通,并收集和解决所有反馈信息[12,13],因此,耗材准入标准的制定及执行均得到申请科室的理解和支持,并提高了使用和管理医疗耗材的能力,进而提高了整个医院医疗耗材准入管理的效率。

4 结语

医疗耗材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程,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和环节,其专业性、技术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为医疗耗材准入管理带来一定难度。然而,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则能够显著增强医疗耗材准入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对PDCA循环管理模式引入前后某院医疗耗材准入管理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比较,以期分析PDCA循环管理对医疗耗材准入管理质量和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某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医疗耗材申请的56项产品的146个型号为研究组,以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某院医疗耗材申请的47个项目中的115个型号列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行传统的医疗耗材准入管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观察2组的申请审批通过率和申请历时(审批历时和议价历时)天数。结果:研究组的总申请数和申请型号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申请型号审批总通过率为55.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0.4%(P<0.001);研究组审批和议价的平均历时天数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了(69±1.6)和(45±1.6)d,同比效率分别提高61.06%和93.7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医疗耗材准入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PDCA循环与质量管理 篇3

PDCA循环

PDCA循环,即管理循环,由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PDCA循环是在一切管理活动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所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工作的循环进程。

计划阶段P(plan):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出主要问题;确定管理目標;提出计划对策和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D(do):按计划对策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检查阶段C(check):检查计划实施情况,分析进展情况,纠正出现的偏差。

处理阶段A(action):包括两个步骤: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对于这一循环未解决的问题,移给下一个循环去解决。4个阶段环环相扣,不得中断,且每个循环周而复始,紧密衔接。

PDCA循环具体实施

P(计划阶段):①找出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分析现状。现存弊端:重规范,轻人性化及全员性管理;重结果,轻过程管理;过分追求指标值,片面重视考核分值;重形式,轻时效性管理。②完善组织建设,在积极寻求得到院部领导支持的基础上,形成质量改进领导小组、质控组长、护士长、护士的质量管理网络框架。③采用Delphi法制订标准并确定权重系数。④成立质量改进领导小组及相应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病历书写、病房质量管理及管理制度、患者满意度等质控组。

D(实施阶段):①针对决策层面:组织质量改进领导小组成员学习TQM及PDCA相关知识,写出相关综述,并要求组织者与每位小组成员深度汇谈1~2次;组织各质控组组长会同组员认真学习标准及考核相关实施,以提高检查能力,并制定质量标准详解和考核计划;组织护士长学习标准,要求护士长针对本科存在问题,结合标准制订改进计划,整改方案由护士长负责。②针对执行层面:转变观念、举办全院性质量管理教育及相关知识培训,以笔试通过为准;要求护士长组织科会,务必使人人明确质量标准及考核方法和针对标准本科所存在差距,并进行分工;护士要熟悉各自的管理职责及本科存在问题的改进计划,以护士长测试及护理部抽查通过为准。

C(检查阶段):先自查、科查,后质控组查,最后重点查。①自查:护士根据分工做到日自查,内容包括日岗位职责及管理职责,即假定甲护士负责本科的基础护理,自查的内容除了当天所做的岗位工作,还必须按小组计划检查本科当天的基础护理质量,而且要有记录。②科查:护士长按计划做到日抽查、周重点查、月全面查。③质控组查:各质控组组长会同组员按计划做到每季检查1次,要求检查重点为各科整改方案中的质量改进点,尽可能体现科室的特点和弱点。④重点查:质量改进小组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工作重点和薄弱环节作为全院质量改进点进行重点检查,有记录。

A(总结处理阶段):总结经验,提出新问题,对于全院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新出现的关键问题由质量改进小组提出,作为持续质量改进项目改进,并重新修订标准及计划进度。注重将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作为推动下一循环的动力和依据。

管理效能

护理观念发生变化:PDCA循环的运用,使护理人员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护士对患者的换位思考,在工作流程上护士自觉考虑患者的需求。

激励护士发挥潜能:管理的关键是管人,成功的医院都是以拥有满意的员工为基础,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既取决于护士自身的需要和工作的期望值,更取决于医院的制度及发展空间。由于PDCA循环强调全员参与,强调监理透明的质量管理网络,使得人人都是检查者,促进了护士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从而使得各项管理制度更趋完善,护士质量意识、管理意识的形成和提高。

形成质量管理良性循环体系:实施过程中护士长对护士实行定责循环管理;质控组长对护士长实施定科循环管理;质量改进两道小组对质控组长实行定项循环管理,形成大环套小环,一环套一环的复合循环体系,从而形成上一级PDCA循环是下一级的根据,下一级PDCA循环是上一级的依据,通过循环达到彼此协同,持续改进的目的。

阶梯式不断循环上升,四个阶段周而复始的转动,而每一次转动都有新的内容和目标,因而也意味着前进了一步,在护理质量改进上进过了1次循环,也就解决了一些问题,护理质量也就有了新的提高,如此循环往复,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课程教学的PDCA循环管理法 篇4

——基于《饭店管理概论》课程的分析

武永成

宿州学院社会科学与管理工程系

一、缘起与目的

《饭店管理概论》(下简称“概论课”)课中,使用定期听课、观摩教学、座谈、检查备课情况和学生评课等常规的、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法,无法很好地提高和有效地控制课程的教学质量,因为它们存在着非系统性、管理与控制滞后、整体收效欠佳等管理结构上的缺陷。因而必须探寻一种有效地并且高效地方法老提高和控制课程的教学质量,争取做到“每堂课都是精彩的一课”。另外,我院正在开展“课堂教学质量”工程活动,这也是对这次活动的具体

化工作之一。

全面质量控制(TQC)和全面质量管理(TQM)是全面质量体系的两个方面,它们是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的特征和特性总和的物质过程,而PDCA法是TQC的基本方法之一,是一种无限循环的管理工作程序和方法,每一循环都能够使得质量水平有新的提高,它们也完全适用于教学方面的质量管理。把 TQC、TQM、PDCA 的思想和方法、技术应用于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依据与原则

(一)课程教学质量控制与管理的理论依据 本文拟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概论课的课程与课堂的教学质量的控制与管理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PDCA循环管理法是由美国学者戴明首先提出的,所以又被称为“戴明环”管理法,它是全面质量控制与管理(TQC&TQM)的有效方法之一。PDCA循环管理法的基本内涵是通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四个阶段的循环过程,分析影响质量的因素、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改进计划与措施、执行计划、检查问题解决的效果、进行再改进和提高。其特点是按照四个阶段不停地转动。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循环每转动一次就要提高一步。PDCA循环是综合性的循环,不能机械地把这四个阶段分离。可以在不同阶段上与程序中使用不同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二)课程教学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经过教学实践,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相关内容提出了许多宝贵而中肯的建议,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平时考核和笔试考核等情况,对本课程教学内容(讲义地体系、内容等)、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互动与参与教学法和示范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教学过程与程序等进行调整。2.酒店管理专业需要的原则。主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酒店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及具体实践,对课程的教学大纲、重难点内容安排、教学过

程等进行调整。

3.课程教学目标原则。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了解有关酒店管理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掌握酒店管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酒店管理的基本能力、基本素质,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对饭店的一些部门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实践,为后续各专业课程奠定一定的基础。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必须对其课程内容和教

学进行不断的调整。

4.保证教学质量的原则。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则之一。《饭店管理概论》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课,是整个专业的课程向导,是培养学生对专业认知、专业情感的基本课程,因此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将对整个专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记得我们系主任曾说过:“上好第一课固然重要,但是,每位老师更要努力做到我们的每一堂课都是精彩的一课”,我们要想“给予学生一斤,自己必须拥有一斗”。研究教法的老师认为,没有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再科学、实用的知识都难以让学生很好地学习与接受。正如复旦大学的谢百三教授就持“上一次课基本上要备一个月的课”的态度,我们做不到这种境界,最起码要不断地完善基本的教学问题,从而保证一定的课程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程教学的PDCA过程与主要内容

PDCA循环管理过程在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上的体现可分为授课计划的制定、执行、检查和调整四个阶段。

(一)计划阶段: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

方案。

课前质量的预先控制与管理。按照酒店管理专业的要求、概论课的课程性质和授课计划的要求,设计和制订一个合理控制和管理教学质量的良好的“计划”,它包括教学的质量目标、管理项目(环节)以及达到质量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如概论课在专业和课程体系中地位、授课目标的确定、教学大纲、教材处理、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课堂具体内容、授课环境的设定和教学反馈信息的处理以及概论课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之经验等。

1.分析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

现状分析,它包括教师和学生、学校三个基本方面。现状分析的主要依据是“以前”的信息和目前的状况。1.1教的问题。教师的政治素养、职业操守、业务素质、知识结构、讲授能力、实训能力以及实践经验等。总之,在教的方面需对教育学的研究和教学法的改革等作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学校、老师组织的调查,掌握了学生方面基础较差、学习被动、依赖性、水平分布参差不齐等主要

信息。

1.2学的问题。学生是概论课教学质量控制与管理的主体和基本受体。如思想状态、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有关学科的学习成绩、水平分布层次、与外部环境相关的其他因素等。总之,在学的方面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概论课的方式与方法。

1.3教与学的关系问题,1.4学校外部环境问题。学校能否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是否重视课程与课堂质量问题,有没有基本的制度规定来检查、控制、激励老师提供课程与课堂教学质量,老师之间能否充分地交流经验、教学内容和方式,为提高和控制课程与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经费、教学设施、人员、教科研等软硬件的条件支持等。学校有没有重视教师的培训。以上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容易导致的课程教学质量的失控和疏于管理。必须区分积极因

素和消极因素,区别对待。2.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2.1教师方面存在急于求成的想法,超越了正常的教与学的制约关。无法吃透教材,或对教材参考书的处理不当,走向“照本宣科”与“置之不理”两个极端。没有弄清课程性质,不明白课程地位,即使想改变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和充分的资源,特别对于新的专业、新老师和新课程。拈轻怕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吃大锅饭与平均主义,现实的组织与制度、激励机制、政策导向等导致“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现象。不懂教育的规律,只是把教师岗前培训当作拿教师资格证书的途径;不能掌握,甚至不了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没有进行自我修炼的计划与行

动。

2.2学生对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得过且过的想。对课程地位与意义的认识不够的,对什么课都只遵循“听、考、扔”的流程。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强,学习方法欠缺“智能性”。对知识的统性缺乏全面的认识,遇到问题不深究,或以兴趣择课。有没有足够的激励机制和约束制度,促使学生去学,例如奖学金、校风、学风,补考、重修、留级、无法毕业等。这些问题是相关性强,耦合关系比较紧密。同时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如社会境的影响、教师素质的不高以及教法运用不当等对传授知识所产生

“逆反效应”。

2.3教与学相脱节。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渠道狭窄,往往只有考试一种方式,新生晚自习辅导成为共同“声讨”的对象,无法实现教学相长:学校设置的课时作业成为老师、学生共同应付的差事,能够认真的老师有几个?端正态度的学生有多少?有没有在规定的课时作业之外,布置并为学生检查家庭作业?没有有效的手段及时地、全程地检查教的效果和学的成绩——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和情感的。教师与学生互动少,老师只教不讲,只讲不解,只解不问,只有课上,没有课下;只有课内,没有课外;只有课前和课中,没有课后,或只有课中,没有课前和课后。而学生只学不问,只问不究,只究不思;只有课堂学习,没有预习和复习;只有课本的学习,没有图书馆和网络资料的学习;只有知识的学习,没有能力的锻炼,素质的培养,情操刀修养;甚至只

有考试,没有学习。

2.4学校没能起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控制与管理的应有的责任与作用。学校没能提供足够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来控制与管理课程教学质量。没有始终如一地重视课程与课堂质量问题,不能把其作为必须认真做的常规性工作,它甚至没有学校的硬件建设、招生与就业重要。没有基本的制度规定来检查、控制与管理课程教学质量,即使有也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例如教学督导委员会制度。没有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激励老师提高课程与课堂教学质量,上一门课只是一点可怜的课时费,不如搞一个课题,课上的再好没有职称也为零,甚至还会受到讥讽,既没有新课经费,申请精品课程也不够条件,即使有教学评优也不一定按照课程教学质量评选,往往教学评优存在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学生主导性、职称评定照顾性、评定标准体系不完整与不科学性等不足。老师之间不能充分地交流经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听课制度流于形式,有多少老师愿意“无论什么人——领导、老师、学生、甚至社会青年,什么时间,什么课程,都欢迎听课、检查、交流”?无法实现各个课程之间的信息共享,例如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必须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之间的关系,这样导致同一个问题几年下来要讲很多篇,而且没有新意。为提高和控制课程与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经费、教学设施、人员、教科研等软硬件的条件支持等。学校没有对老师实行严格的、全面的、系统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外出培训等,使得一部分老师对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不能与时俱进。3.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制订措施

这里的措施主要是探讨涉及到教学、学习和教与学关系的问题,对于学校和外部的影视因素在这里不加探讨,留在别处单独讨论。

3.1在教学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教育学的理分析遇到的问题,探讨教与学关系的深刻内涵。对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补课,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苦练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每学期的专业介绍、知识讲座和课前学生状况问卷调查以及和学生的座谈;学习教育心理学,了解90后学生的思想状态、价值观念、心理期待以及行为方式等:认识授课的学生状况。

3.2教学内容的调整 3.2.1对教学大纲的调整

3.2.1.1对教学大纲的调整是,既然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概论课程,在章节的设计上应该考虑到酒店管理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的课程设置状况,补充参考教材的章节框架和知识体系。例如增加了“酒店的历史发展”、“物流与物质管理”、“饭店的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把第三章内容分化为“饭店管理概述”、“饭店管理的观念与基本方法”、“饭店管理基本内容”三章内容等等。使得讲义的章数由原来的十一章增加到二十章,并且把它们分为四大知识模块来进行:第一模块为饭店的概述部分,包括第一章饭店概述、第二章饭店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第三章饭店的建筑与设备;第二模块的内容是饭店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第四章饭店管理概述、第五章饭店管理的基本理论、第六章饭店管理的观念与基本原理、第七章饭店管理的基本方法、第八章饭店管理的基本内容(战略、决策、计划、目标管理、组织、规则制度、控制与指挥、物质与安全管理)、第九章现代饭店集团和集团化;第三个模块饭店管理实务:第十章饭店管理的基本了解(前厅、客房、餐饮、康乐、会议及其他)、第十一章饭店的经营环境与市场营销、第十二章饭店的产品管理与创新、第十三章饭店服务质量管理、第十四章饭店的人力资源管理、第十五章饭店财务管理、第十六章饭店的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第四部分为饭店管理的新趋势:第十七章饭店品牌管理与建设、第十八章饭店文化建设、第十九章饭店的计算机应用与智能化、第二十章绿色饭店;外加第一次课的关于酒店管理概论课的学习及相关问题。3.2.1.2除了在某些章节中加入一些知识点之外,主要对每个章节的结构进行调整补充,具体的包括以下部分:首先教学引导部分,包括教学目的、能力目标、素质要求、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引导性案例、教学设计共八个方面;其次正式教学内容,包括基础内容、案例分析、相关知识、小资料、讨论话题、培训游戏与情景模拟等七个部分;第三练习部分,包括本章小结、复习题、练习题、思考题、课时作业与家庭作业、实习与实训、参考文献、网络学习资源、推荐阅读等九种类型。通过以上课程内容的完善,来控制课程的教学内容质量。

3.2.2对课程具体内容的调整

我们采用的是黄震方主编的《饭店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为参考教材。课程内容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讲义主要增加了教学中同学们的讨论、思考,教学研究和科研,并且与大纲的修订紧密联系。深化、拓展某些知识点,补充了相关知识模块,力求弥补教学内容的“平面化”的不足、对酒店管理的现实关注不够等问题。(2)对照参考教材,特别关注酒店管理教育界、酒店行业的最新重大动态,完善课程的知识体系,平衡教学内容静态知识与动态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实践和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克服教材对酒店管理的最新动态

把握不强的缺点。

(3)结合课程内容和重难点安排,引入经典案例,增加“案例分析”的模块内容,运用相关知识和学过的知识做全面、深入的分析,将酒店管理的理论、实践和实务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加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机会,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改善概论课教学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4)针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小组辩论,添加讲义的“讨论话题”栏目,丰富授课内容,改进授课方式,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组织发言与交流的精神和能力,克服课程教学的“一言堂”,学生参与少的弱点。(5)根据课程知识的实践性要求,开设“培训游戏”或“角色扮演”栏目,增强课程的可参与性,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理论课的枯燥感,做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更为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精神,将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并通过这些形式将其加以运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6)补充讲义中各专业术语、酒店专有名词和相关业务词汇、语汇的英语翻译,甚至在教案中增加“每日一语”,努力在一些方面用英语授课,以便增加学生对酒店用语和英语的了解,引导学生重视酒店英语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但是同时也强化学生对民族酒店的关注,增强为民族酒店的发展“树百年”心态。改变一些教材和论著言必称国外酒店怎么怎么样的好,而民族酒店如何如何的差,典型“丑

陋中国人”的心态和倾向。

3.3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技巧和手段,使其在形式上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和一定的自适应力,兼备独立性、交

叉性、综合性。

3.3.1教学方式上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大胆实践新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尝试:

(1)学习内容上,理论、实训和专业实践相结合。这是被酒店管理专业的性质决定的,受酒店管理的特点规定的,对酒店管理者的知识、能力、素质和“情感”的“四位一体”要求的。因而学习内容方面,既要学习、掌握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思考能力,还有训练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同时把它们应用到具体的酒店服务与管理实践中。作为授课老师在以上几个方面努力要求和锻炼自己,从老师的角度满足课程课堂教学的需要,把教学上到课堂之外。(2)学习过程上,需要课前、课内和课后相结合。课前需要预习参考教材,发现问题,带着疑问,收集相关的资料,为上课做基本的准备;课内要认真听讲,做笔记,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大胆讨论,全面参与融入课堂,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做课堂的旁观者;课后还要复习巩固,完成规定的课时作业,深入思考,探索未解决的问题,拓展知识面,增长见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动学习过程来辅助或延伸老师的教学,这样可以节省不必要的一些知识点的讲解和使得学生具备上课的基础。

(3)学习资源方面,图书资料、实训设施和网络资源利用相结合。信息化社会的来临,资讯越来越丰富、多元化,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样,要把酒店管理专业学好、学透彻,不仅要充分利用院系和自己的图书资料,还要合理利用校内外实训设施设备和场所,也要学着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拓展视野。让教学植根于多维的空间中,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

3.3.2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提问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培训游戏法、实习实训法、延伸阅读法等各种教学法,使得不同的内容尽量以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以期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材的处理上保证系统性和与后续课衔接的连续性,讲授做到科学性、趣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案例分析法以经典案例的选择,恰当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提问法这种传统的方法用来帮助学生记忆重点知识点,可以在每次课开始考察上次课的内容,也可以在课堂中间就相关知识点提问,还可以在每一章课程介绍时总结提问,以及在晚自习辅导上复习与巩固等;讨论法是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培训游戏法三种方法是对实践性较强的问题的最好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方式,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解决重要的问题;延伸阅读可以补充知识点和克服课堂时间不足的缺点。

3.3.3教学手段上,结合教学大纲和讲义,在概论课的我院首届课件大赛获奖课件的基础上,对课件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添加文字资料、影音资料、数据资料、图片资料等,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程内容的形象性和艺术性,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学院的实训室和实训设备,让学生接触酒店管理与服务的基础设施设备。试着使用实习实训基地和一般的酒店资源,鼓励学生深入真实的酒店,增加对酒店管理的实际的了解。进行专业的和课程的社会调查,综合锻炼学生的能力,例如宿州市酒店基本概况调查、学校餐饮学生问卷调查等。3.4有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措施 再好的课程设计都要通过每一堂课来实施和检验,课堂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设计的详细的实施方案。如果能够做到“每一堂课都是精彩的一课”,我想关于课程的教学质量基本上能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控制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目标。因而每一次的课堂教学的质量

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3.4.1课前准备,做到“三熟悉”和“四准备”。“三熟悉”是指熟悉教材,熟悉讲义,熟悉课件。“四准备”是指准备备讲义和教学课件,准备教学道具(培训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活动的道具),准备课堂教学的程序,准备

教学过程问题的处理预案。

3.4.2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自我阅读、提问考核等环节,每一个方面具体到相关内容的节、目、点等,规定相应的时间、程序,加注课堂教学的注意事项等,这些根据教学内容组合设置,并且写成课堂教学设计的详细方

案。

(二)执行阶段:按照课程教学方案和课堂教学设计进

行教学。

怎样获取更好的讲授效果,使授课质量达到或接近“最佳值”等,实行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相结合,老师管理和学生反馈相结合,课前、课上和课后相结合、的“三结合”,按照制订的“计划”进行具体的教学工作,实现提出的质量

目标。

1.课堂教学过程控制,按照课堂教学设计进行。2.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整。除了按照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进程和出现的情况,进行个别的调整。

3.使用多媒体教学,克服各种困难使用其他各种教学手段和设备,保证课堂教学的基本质量。

(三)检查阶段:完善课程考核体系和改进考核办法 1.课堂教学设计完成的检查。每一次课堂教学介绍后,自我检查课堂教学设计的完成情况,了解和检查学生对教学

内容的掌握。

2.课程教学计划执行的检查。对照“计划”检查执行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如根据教学反馈信息,经过分析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去发现问题,寻找成败的原因。3.定期的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检查。

3.1通过院系组织的学生学期教学评价得到的评价信息,班级教学信息员不定期的反馈信息学生考查、考核、考试的情况等进行的正式检查。

3.2通过专家或同行对教学的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听课、检查和评价信息进行的检查。3.3不定期的教学质量老师自我检查。这主要包括通过任课教师学期中与学期末的教学意见和建议的征求而得到的信息,任课教师日常与同学的非正式交流获得的教学信

息,任课教师进行的自查。

4.改进考核办法,全面衡量课程教学质量。重视平时考查,平衡平时与期末考核。探索知识、能力和素质、“情感”“四位一体”的全面考核方式与方法,改变“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模式。建立提问、作业、论文、讨论、角色扮演、笔试等综合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直接的、互动式的考核,弱化间接的、纯理论性的笔试考核。变集中的、阶段性的考核为随时的、全过程的考核。由重结果、重分数到重过程、重能力与素质的考核。从由老师主动的被动考核到学生自我的主动考核。改综合考核不合格则补考,补考不及格再重修的方式;为口试、实践考核、笔试等不合格则补考,综合考核

不合格则重修的方式。

5.建立良性的师生信息交流。师生良性信息交流是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检查的最快捷、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保证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之一。保证做出“决策”所需的信息流通,实时地调节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和进度,保证教学质量最佳地目标值。

(四)处理阶段:重视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改

进、调整。这是PDCA循环管理法中检查阶段的要求,对本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定期的和不定期的检查,以有利于及时改进和提高,积累有益的经验。1.对本课程的教学实际过程的好经验与做法,进行总结,巩固和提高,并作为教学的标准化方法推广应用。2.对PDCA循环管理法的第三阶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一定的改进措施,并进入下一个学期的教学循环。

3.总结过程。根据检查的结果,总结经验,采取措施,弥补不足,对计划过程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刷新”,提出存在的问题,并转入下一次PDCA循环过程。

经过上述处理,就把一个实际的授课过程转换成为TQC范畴内的一个用PDCA管理法描述的具体教学质量控制过程,它反映了对授课质量管理必须要经过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不停地进行下去,可以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简短结论

PDCA循环管理法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级的程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因此它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PDCA循环管理法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亦适用于课程课堂的教学工作过程。每一次课的课堂PDCA循环是一个小循环,而每一学期课程的PDCA循环是一个大循环,一门课程的各个教授阶段的PDCA循环又构成一个更大的循环,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通过PDCA管理法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实践,起到了控制和提高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强化了自己对教学质量控制的自我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课程课堂教学的各项目标的实现。建立以TQC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开展TQC在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无疑会对教学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现代化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但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TQC,尚有一些问题需要探索、研究。如课程教学TQC活动内容的确定、信息处理的定性与定量研究以及动态管理、教师的自律、学校的课程教学的评价方法与体系等。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6B/T19000-2000、GB/T19001-2000、GB/T1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S],2001年。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19025-2001质量管理培训

指南[S],2001年。

目标管理及pdca循环 篇5

【P(计划PLAN)】: 从问题的定义到行动计划

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制定改进的目标,确定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D(执行DO))】: 实施行动计划

按照制定的计划要求去做,以实现质量改进的目标。

【C(检查CHECK)】:评估结果。

对照计划要求,检查、验证执行的效果,及时发现改进过程中的经验及问题。【A(纠正和处理ACTION)】:标准化和进一步推广。

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制定成标准、程序、制度(失败的教训也可纳入相应的标准、程序、制度),巩固成绩,克服缺点。

八个步骤:

第一步,找出问题

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包括产品(服务)质量问题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用数据说明,并确定需要改进的主要问题。

编注:强调的是对现状的把握和发现题目的意识、能力,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分析问题的条件。

第二步,分析原因

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尽可能将这些因素都罗列出来。

请注意: ① 要逐个问题、逐个因素详加分析。

② 切忌主观、笼统、粗枝大叶。

编注:找准问题后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至关重要,运用头脑风暴法等多种集思广益的科学方法,把导致问题产生的所有原因统统找出来。

第三步,确定主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请注意:

① 影响质量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看,可以有操作者(人)、机器设备(机)、原材料(料)、工艺方法或加工方法(法)、环境条件(环)以及检测工具和检测方法(检)等。即使是管理问题,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方法、使用的管理工具、人际关系等等。

② 每项大的影响因素中又包含许多小的影响因素。例如从操作者来说.既有不同操作者的区别,又有同一操作者因心理状况、身体状况变化引起的不同原因,还有诸如质量意识.工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③ 在这些因素中,要全力找创影响质量的主要的、直接的因素,以便从主要因素入手解决存在的问题。

④ 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丢了西瓜捡芝麻”。

⑤ 切忌什么因素都去管,结果管不了而导致改进的失败。编注:区分主因和次因是最有效解决题目的关键。

第四步,制定措施

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定措施,提出改进计划,并预计其效果。

请注意:

① 施和活动计划要具体、明确,切忌空洞、模糊。② 施和活动计划具体织确“5W1H”的内容,也就是说,要回答:为什么制定这一措施计划,预计达到什么目标,在哪里执行这一措施计划,由哪个单位或哪个人来执行,何时开始、何时完成,如何执行。以上四步是 P ― 计划阶段的具体化。

编注:(5W1H),即:为什么制定该措施(Why)?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何处执行(Where)?由谁负责完成(Who)?什么时间完成(when)?如何完成(How)措施和计划是执行力的基础,尽可能使其具有可操性。

第五步,执行计划

按既定的措施计划进行实施,也就是 D ― 执行阶段。

请注意:执行中若发现新的问题或情况发生变化(如人员变动),应及时修改措施计划。

编注:高效的执行力是组织完成目标的重要一环。

第六步,检查效果

根据措施计划的要求,检查、验证实际执行的结果,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就是 C ― 检查阶段。请注意:

① 查效果要对照措施计划中规定的目标进行。

② 检查效果必须实事求是,不得夸大,也不得缩小,未完全达到目标也没有关系。

编注:“下属只做你检查的工作,不做你希望的工作”IBM的前CEO郭士纳的这句话将检查验证、评估效果的重要性一语道破。

第七步,纳入标准

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纳入有关标准、规程、制度之中,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请注意:

① 一步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下决心,否则质量改进就失去了意义。

② 涉及更改标准、程序、制度时应慎重,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多次 PDCA 循环加以验证,而且还要按 GB / T 19000 一 ISO 9000 族标准的规定采取控制措施。

③ 非书面的巩固措施有时也是必要的。

编注:标准化是维持企业治理现状不下滑,积累、沉淀经验、固定成绩的最好方法,也是企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标准化是企业治理系统的动力,没有标准化,企业就不会进步,甚至下滑。

第八步,遗留问题

根据检查的结果提出这一循环尚未解决的问题,分析因质量改进造成的新问题,把它们转到下一次 PDCA 循环的第一步去。请注意:

①对遗留问题应进行分析,一方面要充分看到成绩,不要因为遗留问题而打击了对质量改进的积极性,影响了士气;另一方面又不能盲目乐观,对遗留的问题视而不见。

②质量改进之所以是持续的、不间断的,就在于任何质量改进都可能有遗留问题,进一步改进质量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第七、八两步是 A ― 处理阶段的具体化。

编注1:四个阶段必须遵循,不能跨越;八个步骤可增可减,视具体情况而定。

编注2:所有题目不可能在一个PDCA循环中全部解决,遗留的题目会自动转进下一个PDCA循环,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目标管理及pdca循环 篇6

一PDCA循环理论概述

PDCA循环是一个能使任何一项组织活动有效推进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有较为广泛地应用。P、D、C、A这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涵义如下,P(Plan)———计划。包括目标和方针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D(DO)———执行。执行就是计划的具体运作,使计划中的内容得以实现;C(Check)———检查。就是要对执行计划的结果进行检查,确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明确计划执行的效果,并最终找出问题;A(Act)———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进一步地处理,其中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推广,并将其标准化,或者制定工作指导书,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遵循;对于失败的方面也要进行总结,以免错误再次出现。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下一个PDCA循环当中去解决。

二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1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当前高校大多数都是采取学年制和学分制。学年制是便于管理者的出发点而建立的,其强调的是授课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中心地位,突出的是在教学管理中的统一性与共同性,而在这种传统的群体制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就忽视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教学管理活动的灵活性要求。由于对学生个性理解的偏差,学校经常会处在一种错位的境地。但学分制则要求能够方便学习者,并且能够服务于学习者。高校对学分制的内容、本质、规律和方法的认识往往较为缺乏,传统的学年制当中,以教师授课为主、工作意识和任务导向等观念,仍是目前较为主流的价值取向,因此使学分制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贯彻执行,从而出现了对学生的管理有余而服务工作不到位的现象。

2选课体系不科学,教学资源匮乏

首先,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必修课,选修课比例非常小,开放课程数量太少。第二,组织部门之间的障碍阻碍了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设置,阻碍了知识的集成。在分支的选修课中专业课程的主题系统和组织形式,不能参与跨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只注意适应要求的高度专业化的知识,而忽视了高度的综合,但也使某些专业逐步淘汰。第三,由于可选的课程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缺乏有效地管理,选修课质量也不高。课程资源的短缺,课程质量不高,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过程考核机制不规范

众所周知,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但是,仅用学分并不能完全衡量出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在选课过程中,多数学生选课盲目,避难就易、随波逐流,追求市场适用性,不可避免地存在趋易现象,即尽可能选择容易过关或者容易完成学习过程的课程,从而导致学生为了学分而避实就虚地选择一些相对容易的`课程。还有一部分是学生原本感兴趣的,因选课学生不足而不能开课,导致学生只能选择其他课程修习。这样学分虽然修满了,但是学习的质量还是下降了。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高校无论是实行学分制还是学年制,都应将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学习质量考核制度是必要的环节。

4教学管理过程管理力度不够、评估体系不健全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可以起到多方面的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可以及时获得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工作状态的反馈信息;第二,可以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工作状态的质量进行准确客观地评判;第三,可以结合各种评估手段约束和激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成员;第四,可以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持续提高并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第五,可以促使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我校目前在教学过程的管理上不能规范地开展工作,制度也不健全,导致一些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不顺利。一旦到了评估的时候就临时抱佛脚,准备和收集各种材料。对学习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跟进,使问题累积,这种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造成严重后果。评估体系本身是具有规范、导向、促进、诊断、反馈等多种作用,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简便的适合学校自身的评价方法,使得评估结果不具有可比性和权威性,从而又恶性循环,导致教学过程监管力度和积极性降低。

三运用PDCA循环理论改善我校的教学管理

1制定计划

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上,定期召开学习委员会议,落实各项教学工作。特别是在开学初期,将本学期的重点工作进行安排,列出教学工作的各项事宜及大致开展时间,各班级的学习委员以此为参考,并结合每项工作实际开展时发布的具体通知进行有计划地实施。并且针对各个班级当前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地指导。在各班形成以学习委员为中心、班级同学积极配合的良好班风。加强对学习委员的培训,本着对每位同学负责的态度,做好日常工作的通知及总结汇报工作。同时也在与学生的交谈中,灌输每位同学配合学习委员、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正确思想。

2实施计划

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教学策略,灵活实现实验探究与教学探究的相互融合。实验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把观察引向深入,让学生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直至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论探究通过对理论探索和演绎来研究,诱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新概念。教学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我的业务知识和综合素质,采取有效合理的管理方法,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对象上要有针对性,执行上要有严格性,明确管理目标,敢于面对棘手问题,时时进行跟踪评价、反馈处理,及时对出现的问题或发生的情况采取措施予以修正,以便实施。毕业生的毕业率向来是学院高度关注的焦点。为了毕业生能如期顺利毕业,通过对以往毕业生常发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学年,进行在校期间课程修习情况的总结验收,即提前一年进行毕业资格审核。按照毕业生毕业及获得学位的要求进行对照,将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列出,如必修课通过补考或重修仍未通过者、选修课学分修习未能达到毕业要求的、学位绩点不能满足获得学位要求的、曾经有违纪现象者等,将有这些问题的学生一一列举。首先与学生本人核对所罗列信息的准确性,对确实存在以上问题的学生进行日常监督,这些监督通过学习委员或者直接与学生本人进行联系来实现。同时将该信息也通知学生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让他们及早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在选课、学习报名及考试报名的日常工作中,提高对这些学生的督促力度。

3检查效果

根据计划,通过验证、分析以及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来评价、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和效果。从评价结果中得出实行的方案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不是合适的实施方案。然后将反映出来的问题放入下一阶段的PDCA循环中,直至问题最终解决。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以班主任的优势及管理学生教学工作的便捷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收集信息,掌握计划的进展程度,从而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对整体实施方案进行协调和改进。教学管理的各项举措经过上一阶段的实施,结果如何可以在这一阶段得到良好检验。结合学生每学期的期末成绩、各项工作开展的情况,完善这阶段工作的开展。例如通过学期跟踪,再一次总结毕业班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部分学生确实已经解决了课程未通过、学分未修满等问题,而尚存问题的学生通过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的共同帮助,也取得了预期的满意效果,将问题学生的数量降至最低甚至使问题学生全部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侧重与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联系,旨在能够及时发现计划实施中未解决的问题,进而改进实施策略。

4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提高成效

巧用PDCA循环实现配置管理 篇7

IT基础设施信息配置的正确与否是IT服务能否满足企业业务运行的重要一环。配置企业IT基础设施信息时不仅要考虑某个特定配置项 (CI) 的属性, 而且还要考虑配置项之间的关系。在ISO20000中, IT基础设施信息的配置是通过配置管理流程来实现的。配置管理作为IT基础设施信息的提供者和维护者, 是企业实行ISO20000的基础和控制点, 是ISO20000的核心流程之一, 在IT服务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 配置管理流程要支持配置管理数据库 (CMDB) 的构建和管理;其次, 配置管理流程需要对配置项的内容进行跟踪和比对, 并根据变更流程等的实施情况及时更新配置项, 确保配置项的正确、完整和实时, 确保CMDB能实时反映IT基础架构的运行情况。

再次, 配置管理流程要分析配置项修改后给业务运行带来的影响, 确保企业业务在配置项修改后也能正常运行。从配置管理需要满足的上述功能可知, 要在企业中成功实施IT服务, 需要有良好的配置管理流程。如果企业不能成功实施配置管理, 则企业难以明了需要哪些IT基础设施信息才能满足业务运行的需要, 显然也就难以控制、维护和提高IT服务水平, 增强顾客满意度。同时, 配置管理也是事件管理、问题管理, 变更管理和发布管理等流程落地的坚实基础, 没有配置管理, 或者配置管理做的不好, 则上述管理流程都难以有效实施。

在实践中, 虽然众多IT人员都知道配置管理对于企业业务运行的重要性, 但在构建CMDB的过程中, 人们却总是易为企业内众多的IT基础设施信息所困扰, 不知该将哪些内容填充在CMDB中。同时, CMDB的描述内容、构成形式及配置项的粒度等也未在行业内形成统一的标准, 因而也难以从已有的成熟规范和先进案例中寻求支持。对首次引入ISO20000的企业来说, 实施有效适宜的配置管理更是一件难事, 不知该从何下手方能创建良好的配置管理,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从多家企业配置管理落地的经验来看, 通过PDCA过程方法论引导企业实现配置管理的构建和管理是比较合适的。

2. 配置管理中的PDCA循环

虽然PDCA开始是为质量管理提出来的, 但在ISO20000标准中也明确阐述可以运用它来持续改进企业的IT服务。因此, 我们也可以把它运用在配置管理流程的设计和实施中。简单说来, PDCA中的P就是制定计划、D就是执行计划、C就是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 找出存在的问题、A就是总结经验, 改进不足。它是个周而复始不断持续改进的过程。应用到配置管理流程的具体构建和管理中, 可采取配置管理策划、配置管理实施、配置管理评审和配置管理改进四步实现PDCA循环。

2.1 配置管理策划

配置管理在IT服务中处于重要地位, 也是ISO20000中较为复杂的一个流程。同时, 它作为整个IT基础架构的核心, 对其它流程的运作又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实施前, 需进行充分的计划和安排。对于初次引入ISO20000的企业来说, 需要明了自身在满足业务、客户和其它流程需求, 抵御配置管理失效风险以达到顾客满意的前提下, 当前企业能够实施或控制资源的程度和力度, 并由此确定CMDB内配置项粒度的大小。

(1) 确定配置管理针对的范围。企业IT基础架构涉及的组件信息可包括硬件、软件及相关文档。硬件可是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 软件可是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等, 文档可是操作流程、架构图等, 数据内容极为庞大。这就需要企业确定对业务运行至关重要的IT组件, 合理决定配置管理的范畴。

(2) 设定配置项选取准则。企业必须明确规定每一配置项应记录的信息, 例如版本号、物理位置、涉及人员等。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确保配置项内容是足够支持业务运行的。明确定义配置项粒度的大小是有效、适宜实施配置管理的关键。如果配置项的粒度过大, 那就难以为其它流程提供所需的信息, 但是如果配置项的粒度过小, 配置项的管理和信息维护就会有相当大的难度。企业必须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状况的粒度。

(3) 开展意识培训, 使员工明了自己的角色及职责。管理层需要意识到配置管理不仅仅是配置管理经理的事, 要良好运行配置管理流程, 还应配置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并使得企业内的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在参与和执行配置管理流程时所对应的角色和职责。

2.2 配置管理实施

在确定CMDB的结构后, 配置管理流程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配置项的正确实施。

(1) 依据配置项选取准则选择组件, 并对每一配置项指定相应责任人。配置项组件的选定有三条原则:

一是企业提供IT服务所必须的, 对与IT服务本身无关的资源可不必列入配置项管理;

二是企业能够管理的, 对企业无法管控的组件, 不应列入配置管理范畴;

三是可能会变更的, 只有预期将来某一时间会发生变更的组件才需要列入配置项管理, 恒久不变的组件列入配置项管理意义不大。

(2) 确定配置项的属性内容。配置项的属性内容决定了它能为其它流程服务提供的具体信息。一个配置项通常有成百上千的可供选择属性, 若所有的属性都选取, 将给配置项维护带来极大不便, 造成企业维护成本的增加。因此, 企业应依据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配置项属性以降低维护成本。例如, 一台文件服务器会有多个属性, 但对于某一具体企业来说, 可能只有IP地址、内存、CPU、硬盘容量等信息是有实际意义的, 而USB接口的多少等可不在配置项属性中显示。同时, 为正确识别配置项, 每一配置项应有唯一编号。

(3) 建立CMDB基线, 以确保配置项信息发布或变更不成功时能回退到基线状态。CMDB基线的备份分两种:一是基于数据库的定期备份。当配置信息遭到破坏或丢失时, 配置管理经理可利用该基线将CMDB恢复到故障点前某一完整状态;二是基于变更内容的备份。由于配置项经常性的修改来自于变更, 因此, 可设定策略要求在变更实施前备份配置项内容, 而将变更后的内容作为配置项的当前值, 以确保配置项历史信息的可回溯和可查询。

2.3 配置管理评审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企业的配置管理也不可能一步就完全到位。由于变更、发布等流程的实施都会影响CMDB内的数据内容, 所以需要制定评审计划, 定期对配置项进行评审, 评估是否需要对现有的配置管理流程进行改进。评审前应确定几方面内容。

(1) 评审范围:确定本次评审的覆盖范围是CMDB中的所有配置项还仅是其中的几个分类, 这涉及到评审人员的确定和评审成本的投入等多方面的考量。

(2) 评审方法:常用的评审方法有全部评审和抽样评审两种方法。虽然全部评审获得的结果比较可靠, 但会耗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因此, 可依据统计抽样原则先采取抽样评审, 若某个配置项分类评审差异较大, 则再对该分类实施全部评审。

(3) 评审周期:最好是能够根据配置项分类的修改频率来制定。经常修改的配置项其评审周期应短一些, 而不常修改的配置项其评审周期可以长一些。

配置管理经理应指导和批准评审范围、方法和评审周期, 并在评审后撰写评审报告, 报告中应阐述评审结果中的差异及分析原因。

2.4 配置管理改进

(1) 在评审中发现的不正确配置项信息, 应及时予以纠正, 如是因资源不足造成的, 还要采取各种方式追加资源, 以确保配置管理的正常运行。

(2) 依据评审结果制定改进计划。改进计划应包括改进方案、执行时间、收益及可能造成的影响等内容。改进计划在得到管理层审批后执行, 并对执行后的结果依据PDCA方法论进行再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 在制定各种改进措施时, 应妥善处理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之间的关系, 力求以最小成本获得配置管理的最大收益。

参考文献

[1]《GB/T24405.1-2009/ISO/IEC20000-1:2005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第1部分: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9年9月30日.

目标管理及pdca循环 篇8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门诊;处方调剂;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65-02

门诊药房是医院药剂科为患者提供服务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门诊药房工作人员直接与患者接触,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的形象和利益,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患者用药安全,甚至生命[1-2]。为此,优化门诊药房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科自2013年1月成立PDCA循环管理小组进行现状调查,收到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并随机抽取我院门诊药房PDCA循环管理成立前后各90例患者。PDCA循环管理成立前后工作人员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参与工作年限和职称构成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PDCA循环管理前,工作人员均在医院及其药剂科制度和岗位职责约束下进行药物调剂,PDCA循环管理后,则均在PDCA循环管理理念下进行药物调剂,按照PDCA循环原理安排检查工作:①P计划阶段:通过不定期调查(采用患者问卷调查、门诊药房工作人员讨论会等)门诊处方调剂差错原因和患者满意度。设定目标为:优化服务措施,降低门诊处方调剂差错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②D执行阶段:(1)完善门诊药房各项管理制度 ;(2)加强培训教育 采用小讲课及早会提问等形式对门诊处方调剂差错事件相关知识进行相关学习,对典型案例分析进行讨论和教育,提高门诊药房工作人员安全意识;(3)设置温馨提醒 选择在候诊室、窗口等地方设置温馨提醒,采取拟人化、口语化等短句形式给予提醒标识;(4)规范门诊药房药物的管理 列出药名相近、包装相似、同一药物不同剂型、规格和厂家的药物。③C检查阶段:由组长组织对上述各项措施落实情况。每月进行随机抽查,对患者门诊处方调剂情况、患者满意度等进行现场考察,根据工作人员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奖惩;④A处理阶段:对患者门诊处方调剂差错和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公示,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对于效果显著的护理操作流程进行标准化,不断进行PDCA循环管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门诊处方调剂差错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 (采用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满意度,分为3个等级,总分为100,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79为基本满意,<60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采用t检验、c2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别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PDCA循环管理前后门诊处方调剂差错发生率比较(见表2) PDCA循环管理前,门诊处方调剂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PDCA循环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51,P=0.008)。

2.2 PDCA循环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2) PDCA循环管理后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PDCA循环管理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89%vs95.56%,P=0.017)。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PDCA循环管理前,门诊处方调剂差错发生率为0.11%(21/19852),明显低于PDCA循环管理前0.04%(8/216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51,P=0.008)。PDCA循环管理后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PDCA循环管理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89%vs95.56%,P=0.017)。这与既往研究报道的结果一致。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将PDCA护理管理贯穿于對门诊处方调剂和患者满意度管理的过程中,组建科室PDCA循环管理小组:由管理经验丰富的药剂科副主任担任该主题活动的组长,小组长担任副组长,其他人员为小组成员,并由小组组长进行培训,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方式进行,按照PDCA循环原理安排检查工作,针对存在门诊处方调剂差错原因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做到完善门诊药房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培训教育、设置温馨提醒、规范门诊药房药物的管理等措施优化门诊处方调剂管理。由组长组织对上述各项措施落实情况。每月进行随机抽查,对门诊处方调剂差错、患者满意度等进行现场考察,并对患者门诊处方调剂差错和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公示,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对于效果显著的护理操作流程进行标准化,不断进行PDCA循环管理。

综上所述,PDCA循环管理能够明显降低门诊处方调剂差错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杨菊花,贺伟,彭守华.应用PDCA循环对妇科肿瘤术后患者实施镇痛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5):421-422.

上一篇:外出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合同书下一篇:公司业务员培训辞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