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学习体会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pdca循环学习体会(推荐8篇)

pdca循环学习体会 篇1

在3月28日瑞金公司第二期中青班开班典礼上,我有幸聆听了公司纪委书记郭伟荣跟大家一起分享的PDCA管理循环的方法,着实让我受益匪浅。我十分珍惜此次的学习机会,在整堂课程中,我认真听讲与笔记,使我对PDCA管理循环有了一些了解。

起初听到PDCA管理循环,我们很难去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当你真正了解了PDCA管理循环,其实就是最简单又很有效的一个做事方法,是我们天天在做的事情,也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一件非常不简单的事情。瑞金公司同时在做现场管理和6S管理,无论是现场管理和6S管理,只要认真做好一样,那么瑞金公司的管理将走在同行的前列。

我个人认为PDCA管理循环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一听就懂,但是用起来就不那么简单,PDCA管理循环是属于那种知易行难的东西,就是很容易理解,做起来很难,关键是难在坚持上。

在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置)这四个环节中,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就是检查与执行,作为管理人员来讲,安排一项工作前一般都会做计划,所以说计划是最不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因为管理人员在安排事情的时候,一般都会先想想哪个环节容易发生问题,哪些问题是不容易发生的,对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一般会制定相应的措施避免问题的发生,所以说计划很重要,但不容易出问题。而执行则不同,执行人员的素质千差万别,当执行人员没有充分了解管理人员的意图时,执行力越强则离目标的偏差越大;再加上人的共性问题是惰性,通常人都愿意做领导检查的事情,对于不检查的工作很少能保持高质量的。这时,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检查可以让我们在问题刚刚发生的时候,甚至还没有很明显恶化的时候就发现,可以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将损失降到最低。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

每一件事情先做计划,计划完了以后去实施,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以后,再把检查的结果进行改进,进行实施,进行改善,这样把没有改善的问题又放到下一个循环里面去,就形成一个一个的PDCA循环。

对于管理人员而言,我觉得PDCA中的计划和检查很重要,而对员工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执行了。所以,作为一个管理干部,我们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做计划,我们布置一件事情前先开动脑筋想一想怎么做,出了问题采取什么措施更好?什么时候做?叫什么人去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执行的时候我们还要不停的去检查(走动式管理),检查时发现了问题,继续让岗位工去执行,直到完成预期目标为止,这就是计划和检查的重要性。所以说管理人员一定要紧盯计划和检查,每天工作的时候要想想是不是每件安排的事都作了计划?是不是每件布置的事情都作了检查。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了,而是在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的。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能运用好PDCA管理方法,那我们的工作效能与效率将会呈现一种阶梯式的上升形式。每天怎么做PDCA?如何将PDCA更好地应用到日常工作中,是我每天需要思考的问题。每天上班的时候想想我今天要做什么,今天我主要的工作是什么?我主要要检查什么?主要要计划什么?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哪里?最容易出问题的人是谁?都想好了以后就布置工作,让他们去做。做的过程中就不停的检查,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要经常去看一看。担心哪个人出问题,就去多盯他一下。每天晚上下班了,总结一下今天这个PDCA到底做得怎么样,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使之能在工作中起到实质性作用,能指导我们的工作,优化组合,使我们的经验判断显著提高,制度、程序和标准越来越完善;然后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PDCA步入良性循环。所以,我们要养成一个每天PDCA的循环习惯,要善于用PDCA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能。

原料车间:吴建平

pdca循环学习体会 篇2

关键词:PDCA循环,提高,基础护理,体会

PDCA循环,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提出来的,亦称戴明循环,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4个阶断,8个步骤,不停地周而复始的运转[1,2]。大庆市第三医院为精神专科医院,患者因受症状影响,生活料理能力差,各种治疗护理工作多半是被动服从,依从性差,甚至是强制性的,现针对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提高基础护理质量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1 与实施前两年基础护理合格率的对比

黑龙江省精神病院的基础护理合格率≥90%,大庆市第三医院2004年基础护理合格率为92.88%,2005年基础护理合格率为93.46%,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以来,2006年为94.37%,2007年为96.64%,截止目前为97.77%,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明显的提高。

2 实施PDCA循环管理以来开展的具体工作

2.1 成立质控管理考核小组

可以说是PDCA循环管理的计划阶断,医院对原有的护理质量管理组织进行分工。各科室成立护理质量管理组织,下设2个小组,每组设组长1人,成员3人,每人负责一项分管内容,其中1人负责基础护理,定期或不定期对科室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建立检查记录,每月向科室护士长汇报一次。护士长及科室质量管理考核组长,负责对质控小组查出的问题进行核实并监督其整改。由全院护士长组成医院护理质量控制小组,专人负责基础护理质量,每月检查一次,结果上报护理部,对存在的问题跟踪督检。护理部每季度带领全院护士长,采取交叉检查的方式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管理。

2.2 制定并执行质量标准及考核细则

进入PDCA循环管理的实施阶断,根据精神科特点及省厅要求,制订管理制度、质量标准及考核细则,对各种质量控制指标进行细化,将细化、量化后的质量控制指标下发到各临床科室,并组织广大护理人员学习,按标准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措施落实到班,时间到人,以促进基础护理质量达标。基础护理质量标准为100分,每条项目占有一定的分值及扣分标准,其中患者的个人卫生20分,包括仪容仪表、着装、头发、胡须、指(趾)甲、皮肤、会阴,查5名患者,1人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5分;床单元20分,要求平整、清洁、干燥、无皱、无渣屑,查10张床,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2分;病情观察30分,知道患者姓名、床号、主管医生、目前医疗诊断、现在身体状况(目前临床表现、饮食、睡眠、二便)、现在心理状况、异常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B超、胸片、CT、核磁等)结果、主要用药及药理作用、目前护理观察重点、护理措施、饮食指导、健康指导,不符合要求有相应的扣分标准;口腔及褥疮护理10分,抽查10名患者,未达标者扣0.2分;生活护理20分,做到五包,即包打水、喂饭,扫床、叠被,翻身更衣,洗头、洗脚、剪指甲,递送大小便器,抽查10名患者,每个患者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5分。成绩与其它考评成绩累计。

2.3 分层次督促检查护理质量阶断

各级质控组织定期进行检查,均建立各自的检查记录,科室质控护士、质控组长、护士长每周自查1次,科室质控护士、质控组长、护士长每月对每名护士至少抽查2次;护士长每周抽查1次质控护士,每月至少抽查每名护士所负责的患者10人次;院护理质控组织每月1次,按分工查,护理部每周抽查临床科室1~2次,达到每月普遍查1次,每季度组织联合检查1次。检查内容按照考核细则及评分标准,提问护士,查看患者,查看记录。

2.4 质量反馈整改存在的问题

每月召开科质控小组、院质控小组会,每半年召开护士大会,反馈存在的问题,把检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为质量控制的重点,分析原因,不断改进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制订整改措施。科室质控成员将问题反馈给护士长,护士长及质控组长对查出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当事人,医院护理质控组将检查的结果上报护理部,护理部将抽查的结果及护士长上报的结果每月集中反馈回各科室,对需要上级领导协助解决的问题,及时请示报告,形成下一个PDCA循环管理,每一次循环都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质量有所提高[3]。护士长对每名护士的工作进行月质量考核评分,结果上报护理部,成绩与当月奖金、评优挂钩;护理部对护士长、护士、及科室护理工作进行质量考评,成绩与绩效考核、评优、年终考核、奖金分配及科室责任目标挂钩,护理部将科室考核成绩每季度院内通报一次,护士考核成绩每半年通报一次。对多次要求整改仍不见成效的,除进行说服教育外,加重处罚扣分,必要时在全院通报。

以往精神科的基础护理工作非常令人头痛,护理人员的工作有时不被患者及家属认可,有时还会受到领导的批评,工作落实不到位。通过实行PDCA循环管理,统一了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规范了护理工作质量标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87%上升到96%,基础护理合格率从92.88%上升到97.77%,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使护理工作得以稳步的推进,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都提高一步,达到了良性循环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李敏,闫明,杨梅林等.神经外科基础护理工作到位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1,1(1):31.

[2]姜小鹰.护理管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9.

pdca循环学习体会 篇3

【摘要】临床带教是为了让护生更好的得到正规的知识和技术,带教老师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要求非常过硬,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临床动手能力,引导其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我们引进PDCA循环方法,针对护生进行带教,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负责的、有创造性的能持续发展的个体。为下一步进入临床工作做了铺垫。

【关键词】 PDCA循环 护生 临床带教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67-01

PDCA循环是美国统计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一种标准化、科学化的工作程序[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当前常规带教方法已不能满足护生和护理职业需要[2]。我院是一所综合性的三甲医院,为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高质量的护理人才,我们将PDCA循环运用于临床带教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计划阶段(P)

1.1.1 根据教学计划及毕业实习大纲的要求,结合我科专业特点,制定带教计划。并把各种计划用文字或表格的形式列出,做到目标明确、计划周密、内容具体,使带教老师和护生对整个实习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1.1.2 烧伤整形科室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娴熟、过硬的护理操作实践技术和丰富的抢救经验,烧伤患者有很多是可怕的,实习生来到临床科室,看到恐怖的一面,都会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实习的第一个科室。因此我科制定教学计划时,从护生的综合素质和烧伤专科特点来进行评估针对性的带教,且对所有的教授课题与技术知识均记录在案,要求带教老师和学生人手一份。

1.1.3 严格选择教学人员。专职带教老师负责学生的安排,实习报告的填写,安排讲课,带教双向反馈。烧伤科带教老师,必须在工作3年以上并具有大专学历的护士以上资质,具有丰富的烧伤专科知识和临床经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带教经验。每位带教老师要承担一项以上的知识讲座或技能演示。实行培训考核责任制,使每项技术都有严谨、科学的培训程序,专人负责,落實到位[3]。带教前必须参加医院带教资质审核。

1.2实施(D)

1.2.1 召开带教会议,加强思想教育。科室负责人向带教老师讲解护生带教的重要性和意义,使每位成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重点讲解对学生积极向上的护理模范与事迹。每位带教老师要把培训考核的具体内容交与护生,做到心中有数。

1.2.2入科宣教。向护生介绍科室环境布局、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各种设备及管理要求和医护人员,使护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消除恐惧感。

1.2.3教学组长与带教老师做示范:要求给护生示范一遍烧伤科所需的基本技能。

1.2.4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根据学习计划目标,结合科室与护生的自身综合能力,选择因人施教。通过启发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评判性思维进行专科教学,促使护生不断思考,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2.5 树立良好的专业的态度 护理专业态度是护士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情感以及决定自己专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专业态度,是人才素质的首要成分,将直接影响专业的行为[4]。对烧伤危重症病人救护时,培养急救意识和干练的工作作风,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做到忙而不乱。

1.3检查(C) 检查阶段是对教、学双方是否按计划执行及其执行的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

1.3.1 带教老师采取多种形式对所教学内容进行考核,护士长和教学组长每周检查落实教学情况,了解目标的可行性,及时调整带教方法。促进总目标的完成。

1.3.2 随机抽查。在护理病人过程中、讲课中或操作中随时进行提问相关知识以检查护生是否掌握。护生自我评价,自己确认未掌握的理论技术知识,并随时向老师请教。

1.3.3进行出科考核。出科考核包括无菌技术、隔离技术与原则、烧伤患者的护理与相关理论知识的所有内容。考试成绩必须达到80分以上。

1.4总结(A) 总结处理阶段是对以上三个阶段的总结,平时也贯穿于三个阶段中。带教老师通过对学员的德、勤、绩、能作出全面评价,表扬优秀,提出不足。制定量化反馈表,检查带教的质量和护生对带教反馈。并不断的通过反馈和科室特殊性,进行对带教计划修订并反复循环,提高带教质量。

2 体会

2.1 PDCA带教方法使护生提高了自学能力,更好的发挥主观性和创造性,护生可以有步骤,有规律的进行反复循环问题,深究问题的根源,更是带动科研能力的有效方法。

2.2 PDCA循环带教有利于带教老师不断地总结经验,找出问题。运用PDCA循环,根据问题随时调整切实可行的计划,增强了带教的责任感,同时也提高了带教老师的业务水平和学习性。经过持续改进我科护理带教质量全面提高,我们护理带教管理工作进入了标准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解晨,赵杰.PDCA循环在临床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1997,8(12):14.

[2] 刘卫红.护理临床教学现状与展望【J】.护理研究,2004,18(10):1705-1706.

[3] 任小琴.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急诊护理中的运用.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5(18):393-394.

PDCA循环理论资料范文 篇4

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其实施需要搜集大量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

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合乎逻辑的有效运行的工作程序。目前也被运用在医院评审工作中。医院评审标准制订过程和评审的实施均遵循PDCA循环原理,通过质量管理计划的制订及组织实现的过程,实现医疗质量和安全持续改进。

PDCA循环概述

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早由美国质量统计控制之父休哈特提出的计划-执行-检查(Plan-Do-See,PDS)演化而来,在1950年,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带到日本,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PDCA循环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

(一)PDCA循环含义

P(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订。D(实施)具体实施行动计划的内容。

C(检查)检查执行计划的效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A(处置)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循环中解决、提高。

(二)PDCA循环过程

每一次PDCA循环都经过4个阶段,8个步骤: 计划阶段

步骤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步骤2.分析问题中各种影响因素; 步骤3.分析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

步骤4.针对主要原因,采取解决的措施; 措施应具体明确:

Why—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措施? What—达到什么目标? Where—在何处执行? Who—由谁负责完成? When—什么时间完成? How—怎样执行? 实施阶段

步骤5.执行,按计划措施的要求去做; 检查阶段

步骤6.检查,把执行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数据); 处置阶段

步骤7.标准化,把成功经验总结出来,制定相应的标准进一步推广。步骤8.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区解决。

(三)PDCA循环特点

1.周而复始 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问题没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依次类推。

2.大环带小环 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互相促进,推动大循环。一个医疗机构整体运行的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大环带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

3.阶梯式上升 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循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进一步,水平就提高一步。到了下一次循环,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

4.科学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 通常,直方图、控制图、因果图、排列图、相关图、分层法和统计分析表等七种工具在质量管理中广泛应用。PDCA循环应用了以QC 七种工具为主的统计处理方法,作为推动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

(四)FOCUS-PDCA模式

FOCUS-PDCA模式是改进的PDCA方法,即将聚焦问题(FOCUS)和改进问题两个阶段相结合。根据FOCUS-PDCA模式可分为九大步骤:发现问题(Find),成立改进小组(Organize),明确现行流程和规范(Clarify),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Under-stand),选择可改进的流程(Select),制定改进计划(Plan),实施计划、收集资料和分析(Do),检查、评估新流程的实施结果(Check),明确新流程的实施并持续进行改进(Act)。

PDCA循环在医院的实施

PDCA循环作为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同样适用于医院实现医疗质量和安全持续改进。

FOCUS-PDCA模式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的工具,是现场质量管理最常用的科学的工具之一,主要借助头脑风暴法、标杆学习法、鱼骨图、检查表、流程图、甘特图、排列图、散点图、趋势图等管理工具和方法收集并展现数据结果,科学利用数据,探讨潜在的问题,整理因果关系。

(一)“F”阶段(Find a process to improve)—发现问题阶段

“F”阶段,查找问题阶段。主要是发现问题,确认问题,根据确认的问题收集数据及相关资料。

一个组织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医院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医疗、医技、护理、行政、后勤的各个领域。查找问题一般从高风险、高频率、易出错的问题入手。问题的来源大致可分为:

(1)不良事件或近似错误,如一线医疗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手术部位错误、给药错误等意外事件,特别是严重的不良事件及高频率发生的不良事件或近似错误;

(2)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后勤支持服务过程中的停水、停电等突发事件;(3)相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检查部门和科室自查中发现的病历书写问题、护理操作中的规范问题、院感检查中的感染隐患问题等;

(4)根据行业的要求、患者的需求和标杆的比较等,主动寻求更高的标准和质量水平,如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药占比、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以及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评估的服务中高风险流程等。

(二)“O”阶段(Organize a team that knows the process)—成立CQI小组 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团队的合作,发现的问题可能仅存在于一个部门,也可能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需要有一个科室或多个科室的成员共同参与,寻找解决方案。主要围绕发现的问题,运用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改进小组(CQI)一般6-10人组成,由组长、协调员和其他成员组成,特殊情况下也可邀请患者及家属参加。组长主要把握质量改进的任务,定期组织沟通协调会议,在改进达到效果后在医院范围内做汇报,将成功的经验进行分享,形成规范的制度、流程在医院范围内实施,同时与该质量改进项目相关的委员会保持联系:如发药流程质量改进项目就要与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保持适当沟通。协调员主要对相关的人员和事物进行组织协调。其他成员一般由业务熟悉者或流程的直接涉及者组成,参与对问题的改进和落实。

(三)“C”阶段(Clarify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the process)—明确现行流程和规范;查找最新知识和有用的信息

根据发现的不同问题,改进小组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了解,如通过设计问卷调查、个案的追踪等实地了解与查阅现行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书面了解相结合。另外,通过画流程图的形式可以直观的表达现行的工作流程,了解问题发生在哪些环节、关键点,识别工作流程所涉及的人员、制度、方法、环境等信息,从而进一步明确问题的改进计划。

流程图是将过程的步骤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一种图示技术,是程序分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分析技术,它是进行流程图程序分析过程中最基本的工具。

1.流程图的形成步骤

(1)调研所涉及任务的整个流程;

(2)顺次记录每一个步骤,从第一个(或最后一个)步骤开始,并用流向进行连接,重复这个过程,直至流程图绘制完成;

(3)用规定的符号表示流程的各个环节:圆角矩形或椭圆形表示“开始”与“结束”;矩形表示行动方案、普通工作环节用;菱形表示问题判断或判定(审核/审批/评审)环节;用平行四边形表示输入输出;箭头代表工作方向。

2.流程图应用的注意事项

(1)图表上记述的内容必须是直接观察所得;

(2)图表应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所有的图表应具备有关信息的表头,包括:产品、物料或设备的名称,附上图号或编号;

(3)所记录的流程,应明确说明起点与终点,以及该方法是现行的还是建议的。

(四)“U”阶段(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process variation)—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

通过使用鱼骨图、排列图、散点图等工具分析数据资料,并通过分析结果,反复问为什么,把问题逐渐引向深入,最终找出导致问题发生的因素。同时也可以把要改进的流程,从改变一个低效流程的角度分析问题,问题分析的同时要寻找存在问题与改进目标之间的差距。

1.鱼骨图 鱼骨图是一种分析资料特性(结果)与可能影响质量特性的因素(原因)的一种工具,又称因果图。鱼骨图可以影响品质的诸多原因一一找出,形成因果对应关系,使人一目了然,对于确定正确的对策方案有帮助。一般在考虑复杂问题,并需要客观地找出可能的原因或对策时使用。

(1)鱼骨图的形成步骤

①成立因果图分析小组3~6人为好,最好是各位部门的代表; ②确定问题点;

③查找要解决的问题,把问题写在鱼骨的头上;

④寻找大小鱼骨,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归纳法,即召集同事共同共同讨论问题出现的可能原因,尽可能多的找出原因;根据找出的原因征求大家意见,总结出正确的原因;找同类的原因进行分类,作为大鱼骨,即支干;把原因作为小鱼骨,即次支干。二是演绎法,即将原因预先分成几大要因,例如:制度流程问题、环境问题、人员问题、硬件问题等,召集同事根据类别考虑原因,要把因作为大鱼骨,即支干;把原因作为小鱼骨,即次干;

⑤针对问题的原因再问为什么,画出更小的鱼骨;如此反复,直至所有支干和最终一层原因写出为止。

(2)使用鱼骨图工具的注意事项

①鱼骨图绘制前要集思广益,从中筛选出相关的原因; ②要记下人事实原因,不可以想当然地捏造出因果关系; ③一张鱼骨图只解决一个质量问题;

④每一个问题都要尽量刨根问底,直到找出真正原因,当因果支干太多时,要选取重要的给予优先之策;要解决主干,就得先解决支干,要解决支干,有得先解决再下一个次支干;

⑤画图只能直观看到问题的原因在哪,不能读出哪些问题更重要,因此要结合实际及其他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2.排列图 排列图是为了对发生频次从最高到最低的项目进行排列而采用的简单图示技术,又称“柏拉图”。“80%的缺陷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在问题的众多原因中,要抓重点,找出关键的前几点,以便决定今后管理工作的重点。选择关键原因一般会采用排列图。

(1)排列图形成步骤

①确定要分析的问题,列出所有问题相关的原因,并收集相应时期(一个月、一周)的数据,完成该步骤可使用检查表;

②将原因进行分类整理,并统计合计次数,各原因所占的百分率,累计百分率。累计百分率计算公式:累计百分率=各类别累计数÷总数×100%;

③绘制柱线结合图,设定坐标系,相关问题相关原因的发展次数,又纵坐标为各原因的累计百分率,最大值为100%,横坐标为各原因名称;绘制柱状图,柱状图要以所占比例大小进行排序绘制,各直方柱的宽度相同,且彼此间相连接,不留间隙;绘制折线图,在柱状图的右上角绘制出累计点数的曲线,并将各点连成一条折线,折线起点为0,终点为100%。

(2)应用排列图的注意事项

①分类方法非常重要,分类方法不同,得到的排列图不同;

②柏拉图要留存,把改善前和改善后的柏拉图拍在一起,可以评估出改善效果; ③把发生率高的原因减低一半比完全消除发生问题的原因更为容易,要遵循80/20原理;分析柏拉图只要抓住前面的80%的问题就可以了;

④要解决关键的少数因素,一般将因素分为A,B,C关键要解决A区间的问题;A类因素,占0~80%的原因;B类因素,占80%~90%的原因;C类因素,占90%~100%的原因。

3.散点图 散点图表示一变量决定另一变量的关系及两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当在不考虑时间的情况下比较大量数据时一般使用散点图。

(1)散点图的使用步骤

①确定要调查的两个变量,收集相关的数据; ②写出两个变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③画出纵轴与横轴刻度,计算组距;组距的计算以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表示原因和结果的两个数据都必须计算出来,将组距除以长轴即可得出每一个刻度的数据;

④收集的数据都是相对应的关系,原则上有原因结果关系的时候,横轴代表原因,纵轴代表结果;

⑤将各组对应数据绘制到坐标轴上。(2)应用散点图的的注意事项

①散点图中包含的数据越多,比较的效果就越好,数据收集至少在30组以上,最好在50~100组;

②在横轴和纵轴确定的时候,两轴的距离不能相差太多; ③当有异常出现时,应立即查找原因,而不能相差太多;

④当散点图的相关性和技术经验不符时,应进一步检讨是否有什么原因造成假象;

⑤如果在散点图中有多个序列,将每个点的标记形状更改为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或其它形状表示。多个序列是指同个样本中为更加明确相关性而进行的分组。

(五)“S”阶段(select the process improvement)—选择流程改进的方案 最佳改新方案的确定首先应遵循与医院宗旨相一致;其次要对达到目标的作用最大,花费少,实现困难相对较少,一般可以根据公式进行计算,最后根据得分选择最终方案,对于一些需要获得批准后才能执行的流程一定向相应主管领导或者管理委员会报批。

选择流程改进的最佳方案最常用的基本工具是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管理学者提出的一种继发性思维的方法。它采用会议的方式,利用集体的思考,引导每个参加会议的人围绕某个问题议题,在自己头脑中掀起风暴,毫无顾忌,畅所欲言地发表独立见解的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的参与人数一般控制在5~10人,最好选择问题相关的不同专业的人士,会议一般控制在1小时左右。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明确会议的议题和目的,确认会议的时间及地点;(2)明确会议的组织者,记录人;(3)准备必要的工具及材料。

2.第二阶段—引发和产生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1)把问题和议题写在黑板上或挂图上,参会人一目了然;(2)把所有的想法都写在黑板上或挂在图上并尽可能少做编辑;(3)给每个想法编号以便将来参考;(4)常用方式: ①结构化头脑风暴:按顺序从每个人那里征询一个想法,当时没有任何想法的参与者可以说“通过”之后头脑风暴法会议即宣布结束。它的优点是不管职位或个性如何,都有参与的平等机会。不足的之处在于它的自然不足,而且有时令人感到既严格又具限制性;

②非结构化头脑风暴法:参与者只需要把进行头脑的想法贡献出来。自由式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参加者能够在相互启迪下产生新的想法;不足在于缺乏自信或较低职位的参与者有可能不敢把他们的想法说出来;

③沉默头脑风暴法:参与者把他们的想法写在便条或者一小纸片上。把纸片收集上后再贴出来让所有人看到。它的优点是既可以阻止个人在头脑风暴活动中出现分裂性的“分析”评论,又可以保持机密性,并且可以阻止小组受到单个参与者或共同想法流的过度影响。不足之处在于它丢掉了来自开放式讨论的协同配合作用。沉默式头脑风暴法与其他头脑风暴法配合使用时效果最佳。

3.头脑风暴法实施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限时限人原则;

(2)场外判决原则(延迟评判原则):对各种意见、方案的评判必须放在最后阶段,此前不能对别人的意见提出批评和评价。认真对待任何一种设想,而不管其是否合适当和可行;

(3)自由畅想原则:各抒己见,自由鸣放,创造一种自由、活跃的气氛,激发参加者提出各种想法,使与会者思想放松,这是智力激励法的关键;

(4)以量求质原则:追求数量,意见越多,产生好意见的可能性越大,这是获得高质量创造性设想的条件;

(5)综合改善原则:探索取长补短和改进办法。除提出自己的意见外,鼓励参加者对他人已经提出的设想进行补充、改进和综合,强调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和相互改善,这是智力激励法能否成功的标准。

(六)“P”阶段(plan the improvement and continued data collection)—计划阶段 在计划阶段就要明确制定行动计划和资料收集与分析计划,明确一下问题: ①确定相关工作责任人,哪些部门哪些人员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②明确每个实施步骤的工作,实施过程控制方法; ③预计任务实施需要的时间;

④明确在改进过程的哪些环节实施测量; ⑤明确数据收集的方式及收集方式的科学性。

甘特图在管理工作的计划阶段被广泛利用,是20世纪初由甘特开发的,以图示的方式通过活动列表和时间刻度形象地表示出任何特定项目的活动顺序与持续时间。管理者由些可便利地清一项任务(项目)还剩下哪些工作要做,并可评估工作进度。

1.甘特图形成步骤

(1)明确整个改进项目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各阶段涉及的工作;(2)根据工作内容及完成工作的难易程度,估计各阶段所需时间;(3)根据工作内容及时绘制表格,并绘制出进程。2.应用甘特图的注意事项

(1)拟定活动计划时,要合理分配进程时间: ①FOCUSP:30%的时间; ②D: 40%的时间; ③C:20%的时间; ④A: 10%的时间。

(2)确定工作内容依赖关系及进程,当未来计划有所调整的情况下,各项活动仍能按照正确的程序进行。

(七)“D”阶段(do the improvement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vsis)—实施阶段 在措施实施阶段应注意:

①如果在对策措施过程中遇到困难,CQI小组组长应组织小组成员讨论、修改对策措施,按新的对策措施实施;

②每条对策措施实施完毕后,要收集有关数据与对策表中的目标对比、检查对策措施实施是否彻底并达到要求;

③CQI小组组长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外,还要定期的检查实施过程。根据改进计划实施改进措施,定期收集相关数据。在数据收集阶段最常用的基本工具是检查表(又称查核表、点检表),是一种用来记录具体事件频率的表格。使用简单易于了解的标准化图行,人员只需填入规定检查记号,加以统计汇整数据,提供量化分析或比对检查用。检查一般确定三个组成要素:检查的项目、检查的频度、检查的人员。

1.检查表的形成步骤

(1)明确要检查的项目,并清楚定义项目内容。例:某科室意外拔管发生率,那么此时就要明确定义“管”是指哪些管子;

(2)决定检查的频率;

(3)相关条件的记录方式及决定检查记录的符号。如:正、﹢、△、*、○或数字等;(4)决定检查表的格式;

(5)决定检查的人员及方法,可以在检查表下方做好说明;

(6)收集项目资料数据,通过合计每一被测量类别的方法次数记录数据。2.使用检查表方法的注意事项

(1)检查表内容设计应针对不同评价对象有侧重点,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尽量避免重复;(2)检查表的项目内容应有明确的定义,可操作性强;

(3)表的格式千差万别,无需追求统一,只要实用就可以。

(八)“C”阶段(check and study the results)—检查手段 在确保检验数据收集科学准确的基础上,确认实际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或者与预期目标的差别及差距在哪里,并且确认每项措施的有效性并且得出结论。根据改进措施的效果及预期目标的达到情况,一般有三类结论:

①保持对流程的改变:改进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后出现的最佳结果;

②放弃改变:该结果往往是由于医院内外环境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影响所导致; ③进一步研究后再下定论。

柱状图是该阶段常用的基本工具。柱状图表显示一段时间内数据的变化或描述各项项目之间数据的比较。

1.柱状图的形成步骤

(1)确定想要收集的数据类型;

(2)确定数据是可以测量的,根据组别收集不同项目的数据;

(3)计算已经收集的总数据点的数据,根据任务需求对样本进行分组;(4)据数据绘制图形。2.使用柱状图的注意事项

(1)在数据需要进行分组比较或数据需要同期比较可以使用分组柱状图;(2)簇状柱形图和分组柱形图在绘制时,各簇和各组要留有空隙。

病案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 篇5

350000福州市福建省人民医院质控科施婉玲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PDCA循环程序提高病案质量的有效方法。方法 制定一系列工作计划和活动措施,并且按照计划措施认真执行,定期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最后根据结果进行总结,以指导今后的工作。结果 通过PDCA循环方法对病案质量进行规范化管理后,病案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结论 PDCA循环是一种科学的质量管理思路和程序,能显著提高病案质量。

[关键词]病案质量管理PDCA循环

质量管理工作循环PDCA理论是一种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深入,该循环在质量管理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取得良好效果。病案质量管理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提高病案质量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我院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以病案质量管理为切入点,采用PDCA循环方法对病案质量进行规范化管理。

1计划(PLAN)

制定病案质量管理的目标、计划、相关的制度、规范、标准和技术文件,体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1.1 健全院科两级病案质量管理体系 成立院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由主管业务的副院长兼任;副主任由职能科室即医务部主任兼任;委员由各临床科室主任及高级职称医务人员组成;下设医疗质量监控部门,并配备专职人员。其主要职责为:制定、修改和补充有关的病案质量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对病案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适时组织病案质量检查工作,落实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对各科室的病案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反馈监督、改进。科室成立病案质控小组负责对科内病案各环节质量的自查、分析与评价。

1.2参照主要的医疗法律、法规,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病案质量管理制度参照《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福建省病历书写规范》、《福建省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通过院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一系列具有较强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病案质量管理制度。它是临床医师书写病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般性规定,也是评价病案质量的根本依据。如:《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住院病历质量评价标准》、《病历质量管 1

理与奖惩规定》、《医院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会诊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论制度》等。

2实施(DO)

在实施阶段,要实施上一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将PLAN的精神下发到各相关科室,并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它体现了有章必循、有法必依。

2.1规章制度的下达各项制度经院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后,即由医务部以部门发文的形式下发到各临床科室,科室负责人组织本科室医务人员学习。同时,院质控科专职人员经常下指导临床一线人员贯彻执行。

2.2计划执行前相关人员培训组织医务人员学习病历书写规范及各项核心制度,掌握病历书写方法与内涵,将病历书写规范纳入新进临床医师、实习医师上岗前培训内容。

2.3严格按着制度的要求执行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各项病案质量管理制度,领会其内容,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按着制度的要求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如有不同意见,可以在每月的科室质控自查表中提出,供下一循环参考,但先以医院制度为标准。3检查(CHECK)

检查实施的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要求。在病案质量管理过程中,加强对病案形成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实行全程质量管理,将质控方式从传统的终末质控为主转移到环节控制为主上来,重点是在院病人的病案管理,起到预防的作用,确保病案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性和完整性。

3.1 环节质量检查包括科室自查及院级质控,先由书写病历的临床医生参照标准进行自查,各医疗组的主治医师负责指导、督促检查下级医师病历书写质量,在病案归档前由科室负责人把关,对每份出院病案都必须进行审阅签字,保证病历书写的质量。每月由以科主任为组长的病案质控小组进行科室自查,并将科室自查情况上报质控科。此过程不作为病历奖惩的内容,但各科室应作为内部人员综合考核的参考项目。院级质控由院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及质控科进行,院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每月组织一次运行病历质控,重点检查病历的内涵质量。质控科每周均下病房抽查运行病历,重点是查病历书写的规范性、及时性。此过程与病历奖惩相挂钩,对存在问题及时以书面形式反馈至相关科室,并要求其及时整改将整改情况书面反馈质控科,每周在全院中层干部会议上进行病历质量通报,并按规定予扣医疗质控分,检查结果与科室奖金、医生职称聘任挂钩。

3.2终末质量检查即在病案归档后,由各临床科室质控员通过对病历书写质量的检查评定病历的等级,计算甲级病案率。院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每月抽查一次归档病案,按评价标准进行病历的评级,对不合格病历按规定进行严惩。

3.3每月汇总病历检查结果,以《医疗质量通报》的形式下发到各临科室,分析病历缺陷情况。

4处理(ACTION)

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改进的措施,同时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尽可能纳入标准,用标准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进入下一个循环。

4.1 每月组织召开一次院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全体会议,对前一阶段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主要存在缺陷及其原因,应采取的整改措施,并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出可行性意见。如对制度的内容有修改和补充,可随时组织召开会议,予以决策并下发到各科室。

4.2 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将每月医疗质控扣分情况上报财务科,直接从科室奖金中扣款。

目前PDCA循环已被公认是一种科学的质量管理思路和程序,我院病案质量管理采用PDCA循环方法,取得良好效果。每通过一次PDCA循环,都要进行总结,提出新目标,再进行第二次PDCA循环,从而形成医院病案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改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参考文献:

1.夏志宏.PDCA循环法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运用与体会.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 4:209-210

2.刘慧清.PDCA循环的方法管理病案质量.中国病案,2005,6(1):16-17

pdca循环学习体会 篇6

在绩效沟通与辅导阶段,管理者所要做的一个重要也是经常被忽视的工作就是观察和记录员工的绩效表现,形成员工业绩档案,

 

资料

为什么要建立员工的业绩档案?很多管理者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就是以前在对员工进行绩效反馈的时候,员工会在某些得分比较低的项目上和管理者争论,明明知道员工是无理取闹,却苦于没有书面证据,口说无凭,管理者无法有效地说服员工,最终闹得不欢而散。那么,怎么去避免这种尴尬局面,使绩效考核反馈更加顺畅和自然,使之成为一个探讨成功和进步的机会而不是讨价还价的“交易市场”?这里就要提到绩效考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没有意外”原则。所谓“没有意外”,是指在考核反馈面谈的时候,管理者和员工对考核结果都不会感到意外,一切都在双方预料之中,所有被考核的内容都在沟通与辅导的过程做了认真细致的沟通,并做了详细的记录。所以,为了避免口说无凭的尴尬,为了使绩效考核的结果更加公平、公正,更加具有说服力,管理者应花一些时间和精力,记录好员工的绩效表现,为绩效考核提供可以追溯的事实依据。记录员工的业绩表现主要以记录关键事件为主,即对员工绩效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关键事件根据性质又可以分为积极的关键事件(如节约成本100万元的创新计划)和消极的关键事件(如造成重大损失的严重设计失误)。所以,在实施阶段,管理者除了要扮演辅导员与教练员的角色,更要扮演记录员的角色。绩效沟通与辅导阶段的主要工具是《员工绩效档案管理卡》,主要记录关键事件。

岩爆预测的PDCA循环模式分析 篇7

关键词:PDCA循环模式,岩爆预测,发生机理

岩爆是地下工程中一种与地壳内动力密切相关的动力地质灾害现象[1,2]。据资料记载, 第1次岩爆发生于1738年英国的南斯塔福煤矿, 之后南非、波兰、中国、日本、德国等18个国家的煤矿、硬岩矿山、岩石地下工程等先后发生不同规模的岩爆灾害, 特别是在煤矿和硬岩矿山的地下开采工程中。中国记录最早的岩爆发生于1933年的抚顺胜利煤矿。近年来, 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 地应力也随之增大, 岩爆发生的频率和破坏强度也急剧增大,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严重威胁矿业工程的安全生产和工程可靠性, 已成为深部资源开发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 国内外已在岩爆发生机理和预测预报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但因岩爆问题的复杂性, 至今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在分析总结一些国内外岩爆研究现状和工程实例的同时, 结合PDCA循环理论[3], 提出了岩爆预测防治的操作流程方案, 为深部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1岩爆研究的现状

从首次发现岩爆危害以来, 至今已有280多年, 但是岩爆真正引起各国重视并开始系统化的岩爆理论研究却始于20世纪20—30年代, 仅有约80年的历史。目前世界各国已成立了许多专门研究岩爆的机构。但由于岩体自身的复杂性及岩爆现象所处环境的制约, 岩爆的理论研究进展缓慢。作为岩爆理论研究的核心——岩爆机理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岩爆机理研究是揭露岩爆发生的内在规律, 确定岩爆发生的原因、条件和作用, 是预测预报和控制岩爆发生的理论基础, 是国内外学术界和工程界重要的研究内容。虽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相继提出了强度理论、刚度理论和冲击倾向、“三因素”理论[4]等10余种机理学说, 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岩爆发生的机理, 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定量地给出岩爆发生的判据, 但这些理论大多依托于假设和经验, 并不完善, 不能圆满地解决日益增多的实际工程中所遇到的岩爆问题。尤其是在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许多传统的理论和假设条件已经不再适合。寻找适合深部围岩条件下岩爆发生的判断依据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根据现场实地观察和实验室的试验研究, 在经验总结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国内外相关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岩爆的性质和特征进行了研究。汪泽斌根据国内外34个地下工程岩爆特征, 将岩爆划分为破裂松脱型、爆裂弹射型、爆炸抛突型、冲击地压型、远围岩地震型和断裂地震型6大类;张倬元、王士天教授等[5]按岩爆发生部位及所释放的能量大小, 将岩爆分为3大类型, 即硐室围岩表部岩石突然破裂引起的岩爆、矿柱或大范围围岩突然破坏引起的岩爆、断层错动引起的岩爆;徐林生根据二郎山隧道和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岩爆实例调研, 分析了岩爆破坏的几何形态特征, 并在岩爆岩石断口扫描电镜分析和力学测试等研究基础上, 按岩爆形成的力学机制不同, 将其分为压致拉裂、压致剪切拉裂、弯曲鼓折 (溃屈) 3种基本类型。

作为一种多因素耦合诱导的动力失稳现象, 岩爆形成机理的复杂和相关理论的不完善, 使得岩爆的预测预报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不甚理想。至今, 国内外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王元汉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预测岩爆;杨莹春采用可拓学的综合评判方法预测岩爆的发生和烈度大小;彭琦基于人工智能思想建立了长短期相结合的岩爆预测系统, 取得一定的效果。万姜林从太平驿电站的工程实例出发, 研究岩爆发生的静动力学条件并进行预测, 得到工程验证。总体而言, 目前工程中较常用的预测方法可分为理论分析法和现场实测法。理论分析法是根据实际地下工程中的岩体试样进行分析, 利用已有的各种岩爆判据或指标进行岩爆预测, 具有成本低、模拟现场影响因素全的特点, 能基本满足工程需要。根据不同的岩爆理论, 得出不同的判据, 主要有应力判据、临界深度判据、岩体RQD指标判据、距离判别方法、数值模拟法、弹性应变能判据等, 借助先进的数学方法和功能日益强大的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 理论分析法已从最初的由岩体试件岩爆倾向性预测向工程岩体岩爆趋势预测的功能扩展。但由于岩爆机理研究的制约, 判据指标采用的又大多是静态下所得参数, 难以满足动态开挖的复杂岩体工程的实时预测需求。

现场实测法[6]是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对岩体直接进行的监测和测试, 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判断岩爆是否发生或预测岩爆发生的大致时间, 保证施工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撤离和采取设备保护措施, 保证安全生产。现场实测大体分为直接接触法和地球物理法2种。其中直接接触法有钻孔应力计、钻屑法、光弹应力 (变) 计等, 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并结合施工经验, 具有较高的可靠度。地球物理法是通过仪器捕捉岩体变形破裂过程中向外所释放的各种能量信息, 从而预测岩体的受力变形状态, 进而评估岩爆发生概率的大小。主要有地震监测技术、声发射监测技术、电磁辐射监测技术和超声波探测技术等。随着技术设备的完善, 地球物理法将成为岩爆预测预报的主流。

2岩爆预测防治工作流程体系

2.1PDCA循环法

PDCA循环法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提出来的一种管理流程模式。PDCA分别是Plan、Do、Check、Action 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其基本原理是做任何一件工作首先要有个设想或预定目标, 根据设想提出计划, 然后按计划执行、检查和总结, 该流程不断循环, 直到工作越做越好。

2.2岩爆预测防治的PDCA循环模式的建立

根据PDCA循环法理论可将岩爆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分为以下4个阶段和8个步骤, 以实施PDCA循环模式 (图1) 。

(1) 第1阶段P:

找出问题,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确定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并制订相应的措施。即根据具体的施工要求, 在工程地质调查、矿区应力测量和矿岩力学特性, 特别是矿岩破坏冲击倾向性试验的基础上, 结合矿山开采条件, 采用开采动力学理论和数值模拟的方法, 并采用现场实测法进行检测, 将理论分析和现场监测结果结合, 建立开采过程的实时岩爆时—空—强规律的预测体系, 确定岩爆危险区并制订行之有效的防爆方案。目前较为常见的岩爆防治措施可分为区域性防治措施和局部解危措施两大类。区域性措施是尽可能避免采矿工作区大范围应力集中, 使岩体内的应力或能量处于极限平衡状态以下。防治措施具有彻底性、长期性、区域性的特点, 是生产设计时常需优先考虑的。具体措施有合理布置开采巷道, 优化采场硐室断面参数, 选择最佳回采顺序, 岩层预注水, 开采保护层, 充填采空区, 及时放顶等。局部解危措施是对已形成破坏或有潜在岩爆灾害的危险地段采取措施进行维护和控制, 以有效降低深部矿山的岩爆灾害。具体措施有深孔爆破、卸压爆破、合理支护、诱发爆破等措施。

(2) 第2阶段D:

组织力量执行计划, 确保计划的执行力。根据第1阶段圈定的岩爆危险区, 对所采取的局部或区域防范解危措施进行监督并实时反馈防治效果, 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班组, 在入井前的生产动员会上明确班组任务, 做到分工明确, 工作有章可循, 责任有人可循, 升井前后均要由区队长或段长检查工作完成情况, 合格后方可允许下一班组入井工作, 以确保每项工作指标落到实处。

(3) 第3阶段C:

检查措施的实施效果是否达到目标。在区域性或局部性的防范解危措施实施一段时间后, 采取一定的检测措施进行效果评估。如采用深孔爆破或断顶爆破进行局部解危后, 可采用钻屑法来验证解危效果。即根据钻孔的排粉量和打钻过程中的动力现象来评估岩体的应力状态和弹性能的释放程度, 达到安全指标后方可继续施工, 否则需进一步采取解危措施, 直至达标。

(4) 第4阶段A:

根据检查结果, 采取必要的措施巩固成果, 并对未达到目标的进一步改进。因岩爆具有滞后性、延续性的特点, 为此在施工过程中, 对于上一阶段已经检查达标的区段也应定期复查, 在做好预防控制首次发生岩爆的同时, 更要做好防止其时断时续再次发生的防治工作。为此, 对于永久性巷道, 在采取解危措施后, 应采用喷、锚 (径向和超前) 网强化支护, 开凿钻孔或切槽弱化围岩, 使得巷边应力彻底释放, 围岩的应力峰值区向深部转移。同时, 汲取前段工作的经验, 认真总结, 以便为下一区段解危措施的选择提供借鉴。

综上所述, PDCA循环模式具有大环套小环、周而复始、阶梯上升的特点 (图2) 。

岩爆预测及防范管理系统逐级分层, 逐环紧扣, 每一循环均包括“计划→执行→检查→总结”4个阶段, 确保了岩爆预测及防范措施管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完整性, 螺旋式的上升模式保证每次循环都有所提高, 有所收获, 从而保证岩爆预测防治管理系统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3结语

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设备的完善, 我国煤矿的开采深度正以8~12 m/a的速度增长, 在未来的20 a里, 我国的很多煤矿开采深度将在1 000~1 500 m, 岩爆灾害也将会日益严重。在加强岩爆机理研究、创新岩爆预测防治措施以提高预测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同时, 如何将已有的岩爆预测技术和防治措施优化组合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也是日后研究应当予以重视的方面。

参考文献

[1]李玉生.国内外矿山冲击的研究及评述[J].煤炭科研参考资料, 1982 (4) :1-10.

[2]滕伟福, 胡新丽, 唐辉明.岩石全应力—应变试验与岩爆理论研究[J].岩土力学, 2002 (增) :59-62.

[3]王淑梅, 侯西婷.PDCA循环的内涵、特点与运用[J].中国质量认证, 2003 (9) :59-60.

[4]齐庆新, 窦林名.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8.

[5]张倬元, 王士天, 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第二版) [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4.

基于PDCA循环的图书质量管理 篇8

关键词:图书质量;PDCA循环;管理

一、图书质量管理是出版社经营管理的核心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功能和价值的内在体现和衡量尺度,是满足一定标准或客户需求的特征和性能的总和,既包括内在特性,如性能、使用寿命及适用性等,也包括外在特性,如形状、款式及颜色等。图书兼有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属性,有其独特的质量特性和评价特点。图书质量包括内容质量和外观质量两个方面,前者指它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结构合理性、语言文字规范性等,后者与图书的形式有关,涉及其整体设计、印制、材料等方面。图书出版过程包括选题、内容、编辑加工、校对、装帧设计、印刷装订、出版格式等项,综合每一项目的质量后,可以获得一种书的质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图书质量或微观质量;而一个出版社的质量不仅包括单品种图书的结构和特色,还应包括出版方针、任务和读者需求的总体反映,这种质量一般称为出版社的整体质量或宏观质量。显然,微观质量和宏观质量都是出版社存在作用和价值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基础,都应切实地加以经营与管理。

图书质量不仅是图书的生命和价值,也是出版社的生命线。质量好的图书不仅有可能成为传世之作,而且有利于树立出版社的良好形象,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得到广大读者、作者的信任和支持,使出版社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因此,出版社出书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对图书质量的管理应该是出版社经营管理中的核心内容。

二、PDCA循环是企业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

国家对于图书质量的管理发布过不少法规,如《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等。这些规范性文件反映了出版工作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国家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要求。实践证明,只有坚决贯彻这些规范性文件,出版物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证。同时,要搞好出版质量管理,除了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还必须有一定的工作程序和管理方法。PDCA循环就是企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一种科学程序。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见图1),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总结)的首字母缩略语,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

图1 PDCA循环

PDCA循环的工作程序分四个阶段八个步骤:计划阶段(P):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2)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3)在影响质量的诸因素中,找出主要影响因素;4)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定工作计划和活动措施。执行阶段(D):5)按照制订的计划认真执行。检查阶段(C):6)根据计划的要求,检查实际执行的结果,看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总结阶段(A):7)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成一定的标准、制度或规定,指导今后的工作;8)提出这一循环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让其转入下一次循环去解决。

下文将以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实践为例,来探讨PDCA循环对于出版社出书质量进行控制的应用。

三、基于PDCA循环应用的图书质量管理

在PDCA循环应用中,首先是P环节,出版单位应该对出版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以及影响出书质量的因素,针对性地制订工作计划和保障措施。例如,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编辑出版流程(见图2)。

图2 图书编辑出版流程

通过对图书出版的质量管理分析(见图3),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发现图书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排序为校对、编辑加工、内容、印刷、装订和运输问题。

图3 质量问题的因果分析

针对以上主要问题,内蒙古大学出版社采取了规范出版流程管理、严格贯彻“三审三校”等办法来控制出版质量,并先后出台和制定了《关于规范编辑出版流程的规定》《编辑工作制度》《审读工作制度》和《选题集体论证制度》等文件。

第二是D环节,出版社依据P环节的制度要求,严格执行。计划已定,标准明确,管理者的主要精力是抓宏观管理和选题策划,体现在指导、协调、提出问题、提供思路,以及创造良好的质量管理工作环境等。具体工作应交于员工,完成计划、确保质量要靠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事必躬亲,便违背了出版社质量管理的主旨——强调全员参与质量管理,把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与责任感调动起来。

第三是C环节,质量检查是保证质量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对按照计划和实施步骤所做的工作要进行逐项检查。检查就是用规定的标准测定结果,判断工作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质量检查首先是编辑在实务工作中的质量控制,用责任意识防止在工作中出现误差,同时也要通过责任感来纠正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偏差。

质量检查可分为全面检查和抽样检查。全面检查,即对图书出版的流程进行全面跟踪。在检查品种少、工作量不大的情况下,可采用此种方法。抽样检查,即对图书出版流程的工序或者从内容文件中抽取一部分进行检查,通过部分抽查的结果对工作进行质量评估。抽样检查有成品抽查和过程抽查等形式。成品抽查即抽取成品图书的部分样本进行检查,比如对成品的整体装帧设计、内容、编校质量、印装以及读者满意程度进行检查和调研。过程抽查即对中间成果进行检查,如对编辑过程的某程序或具体工作内容的一部分进行检查。过程抽查对最终成品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过程抽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错误,避免出现重大质量事故。另外,质量检查还可以通过自查、互查和责成专门部门检查进行。

质量检查实际上是为了达到对质量循环系统的控制,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由此进入到PDCA循环的下一个环节。

第四即A环节,就是通过C环节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整理,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成一定的标准、制度或规定,指导今后的工作;或者提出这一循环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让其转入下一次循环去解决。

具体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采取的方案是成立专门的质检部门进行质量管理。例如,编务部主要是对出版流程进行跟踪,审读室则是对图书进行印前或成品上市前的审查。当然,图书质量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单单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是不够的,要树立起全员质量意识,从细节上下功夫,才能取得效果。根据实际情况,改善领导方式、完善责任制度、通过培训提高人员业务水平等都是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

PDCA循环是经过证明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对于图书出版来说,选题策划、审读、编辑加工、复制印刷和销售反馈等工作流程是紧密结合的,因而可以采用该方法对出版活动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PDCA循环的关键是总结阶段,因为该阶段是解决存在问题、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阶段,其重点又在于修订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没有标准化和制度化,就不可能使PDCA循环转动向前。当然,PDCA循环也有其局限性,因为PDCA中不含有人的创造性的内容,它关注的是让人如何完善现有工作,容易导致惯性思维、工作流程化,这一点是出版管理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侯富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编辑)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 图书出版管理手册[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2] 中国编辑学会.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3] 王耀先. 出版社的经营管理[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4] 白宝光.质量管理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上一篇:《周易》的读后感下一篇:中医药文化与养生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