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教学反思

2022-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水资源的教学反思

反思幼儿园教学中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从生态教学观视角看,幼儿园教学中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着重利用轻开发、重临时轻长远、重配合轻参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园教学的生态失调,降低了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为此,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必须树立生态教学观,对家长资源与幼儿园教学的关系进行生态性建构,以期重建幼儿园教学的生态平衡。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态教学观

[

生态世界观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人、自然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以生态世界观来看待幼儿园教学活动,我们就有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即生态教学观。生态教学观认为,各种教学资源与幼儿园教学之间存在着生态互动关系,构成了一个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家长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家长资源以其独特的优势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的教学资源,同时有效地弥补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缺陷。家长资源与幼儿园教学的良好生态互动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家长和儿童的共同成长。幼儿园必须高度重视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指出的,“我们应该挑选和培植家庭与社区联合这种最积极的形式。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包括常规的与非常规的手段,都应该用来发展基础教育”。但以生态教学观审视幼儿园教学中家长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园教学的生态失调,降低了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有助于我们牢固确立生态教学观,更好地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幼儿园教学目标。

一、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的主要问题

具体地说,当前幼儿园教学中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存在以下“三重三轻”的问题。

1、重利用轻开发

如前所述,幼儿园的家长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但这些优势有些是显性的,有些则是隐性的;有些是本班家长具有的,有些则是别的班家长拥有的;有些是儿童父母拥有的,有些则要在儿童的其他亲人中去寻找;有些是在园儿童家长所具有的,有些则存在于已离园儿童的家长之中……总之,家长资源虽然可以极大地丰富幼儿园的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并非都可以直接为教师所用,因此幼儿园教师既要有效利用现有的家长资源,更要充分开发潜在的家长资源。然而,不少幼儿园教师对家长资源往往只重利用忽视开发,常常局限于对本班儿童父母所具有的那些显性资源的利用。笔者曾观摩过某园中班的一次面向家长的半日开放活动,有一个教学活动是“认识交通标志”。为了使教学环境更具真实感,使儿童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请来了儿童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交警协助自己开展教学活动。这本是必要的,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设计。可能是由于本班儿童家长中没有交警,于是教师把幼儿园的保安请来代替。教师的这一“神来之笔”是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还是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呢?从一些儿童困惑的表情中我们可以肯定,儿童对这位“交警”并不满意。而且,此次活动结束后如何消除儿童对交警服装和形象的错误认识,这恐怕是教师留给自己和他人的一个难题。其实只要教师具有开发意识,完全可能在本班儿童父母之外的家长中找到“正宗”的交警。

2、重临时轻长远

家长资源是幼儿园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理应通过深入的调查,对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长远规划和具体策划,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家长资源的作用,提升教学有效性。但是目前有些幼儿园对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尚处于无意识状态,甚至在有些教师看来,家长资源对教学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临时想起来就用一用,没想起来不用也无所谓。在这种观念的误导下,教师对家长资源的利用往往是即兴的,家长第一天下午来接儿童时才会被告知第二天要来参加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导致家长和教师都准备不足,活动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在请家长参与教学活动时也不追求教学效果,仅仅是例行公事而已,久而久之,家长难免产生应付心态,无法认识到自己在幼儿园教学中的特殊价值。比如在一次认识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儿童脱掉鞋袜在活动室外的露台席地而坐。因为前一天晚上下过雨,露台有些潮湿,看到儿童席地坐在潮湿的露台上,前来观摩活动的家长多少有些不快和心疼。在活动的结束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亲子互动游戏,请家长也脱掉鞋子与儿童脚对脚比大小。这让家长非常为难,有的家长只好把鞋、袜全脱掉参加游戏,有的家长虽然参加游戏但坚持不脱鞋,有的家长则坐在椅子上拒绝参加游戏。在这次活动中,教师虽然想到了要利用家长资源,但事先并未进行周密的策划和精心的准备,因而未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意义没有得到体现。

3、重配合轻参与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学资源,更是儿童的教育者,因此家长不仅要配合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更应该经常参与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与教师一起协商对儿童发展最有利的教学方案。但在很多幼儿园中,大多数家长没有真正参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旁观者甚至无关者。一部分幼儿园管理者或教师对家长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或认识模糊,因而不能有意识地、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或者不知道该怎样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对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仅限于请家长配合教师收集制作教玩具的废旧物品。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未能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这也是导致家长对幼儿园教学参与不足的原因之一。比如,有些需要家长配合、参与的活动,教师事先没有让家长了解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也没有与家长一起讨论活动的设计、组织等问题;有些需要延伸到家庭教育中的活动,教师没有向家长进行必要的说明,受到了家长的误解;有的幼儿园将家长资源局限于家长委员会中的个别家长,有的幼儿园甚至连家长委员会都形同虚设;有的幼儿园、有的教师过度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导致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过大,引起家长不满,等等。

以上种种问题造成了幼儿园家长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可避免地导致幼儿园教学的生态失调,影响了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

二、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的有效策略

要解决幼儿园教学中家长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家长资源与幼儿园教学的关系重新进行生态性建构,以期重建幼儿园教学的生态平衡。

1、高度重视家长资源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意义

幼儿园只有与家庭和社区密切合作,协调一

致,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重视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家园合作,达成家园共育的一致性,这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既要正确理解儿童、教师和家长在幼儿园教学生态系统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更要充分认识到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有机联系;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突出儿童的中心地位,以儿童发展为本,而且要关注教师和家长的成长;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注重对家长资源的有效利用,更要重视对家长资源的开发;对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要立足于当前,更要着眼于未来,对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长远规划和具体策划;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既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更要调动家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建构起家长资源与幼儿园教学的生态互动关系,维系幼儿园教学生态系统的平衡,确保幼儿园教学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行。

2、对家长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建立全园共享、不断更新的家长资源库

对家长资源只重利用不重开发是当前一些幼儿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样难免会造成家长资源的贫乏和枯竭,保安“冒充”交警的现象不时出现。其实,家长资源的枯竭只是一种假象,不过是那些潜在的、隐性的家长资源未被发现或开发出来而已。因此,幼儿园应把家长资源的开发作为一项经常性甚至日常性的工作来安排,其中家长资源库的建立就是一种颇为有效、值得推广的家长资源开发形式。

所谓家长资源库,就是对全园家长资源(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进行充分的挖掘、清理、分类整合而形成的全园共享、随时更新的家长信息系统。家长资源库以其内容的丰富性、信息的共享性和及时性而体现出独特的优势,是幼儿园开发家长资源的主要形式之一。借鉴一些基层幼教工作者的经验,笔者提出建立家长资源库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每年9月份在幼儿园的统一安排下,各班教师对本班家长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尽可能将家长资源从儿童父母拓展到儿童的亲朋好友甚至更广的范围,并将调查结果填写在幼儿园统一印制的家长资源登记表上。然后,幼儿园园长指定专人收取各班填好的家长资源登记表,将全园家长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并录入计算机,形成家长资源库的电子文档。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建立自己的校园网,将家长资源库挂在网上。开辟家长资源库专栏,实施信息化管理,做到全园共享家长资源。最后,家长资源库的管理者要根据全园家长资源的动态变化,及时更新家长资源库的信息。已毕业离园儿童的家长资源不必删除,可以另建一个资源库储存备用。几年之后幼儿园就可以拥有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家长资源库。在这个资源库中,教师随时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家长资源。

3、将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列入园务计划和班级计划,并在学期、周、日计划中具体落实

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关涉全园、影响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必须对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好长远规划和具体策划,才能确保这项系统工程的顺利进行。然而,当前一些幼儿园对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却呈现无意识状态,计划性不强,随意性太大,远远没能发挥家长资源在幼儿园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和应有价值。为此,幼儿园有必要将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写进园务计划和班级计划,并在学期、周、日计划中层层落实。在园务计划中还应特别强调对教师的相应培训,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4、实施家长助教活动,形成教育联盟

所谓家长助教,是指根据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的实际需要,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有计划地邀请具有某种职业或专业、技能优势的家长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协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家长助教活动能充分发挥不同家长的优势,这是在幼儿园教学中变家长被动配合为主动参与的有效举措,有利于形成教育联盟,实现家园互动,达成家园共育,提高教育质量。

5、打造家园对话平台,完善家园沟通机制

建构家长资源与幼儿园教学的生态互动关系,有赖于家园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有效沟通。教师一方面要倾听家长的声音,采纳家长的合理建议;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家长的引导,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提高家长的认识。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家长和教师之间由于职业、专业和知识背景的不同,对教育的理解并不总是一致的,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常常使他们在幼儿园教学的内容、方法等问题上产生分歧。比如一项关于上海市高校附属幼儿园家庭、社区资源占有情况的调查显示,高校附属幼儿园的儿童家长非常重视对儿童的知识教育,对儿童生活技能及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则不太关心,这与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可见,在幼儿园教学中,对来自家长的要求,幼儿园既要顺应,又要引导;既要采纳家长的合理建议,又要转变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念。尤其是在实施家长助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通过对话、沟通等方式使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思想保持一致,否则,这种家长助教方式不但达不到助教的目的,反而会影响幼儿园教学目标的实现。

为了与家长平等对话和有效沟通,幼儿园必须着力打造家园对话平台,努力完善家园沟通机制。除了一些传统的、常规的家园沟通方式外,网络以其及时性、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和共享性等特点,以及让使用者自由展现其思想和个性的功能,成为当今信息社会家园对话、沟通、互动的最佳平台。为此,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家园互动、家园合作、家园共育服务。有条件的幼儿园应建立自己的网站,建立幼儿园主页和班级主页,方便家长随时上网了解幼儿园和儿童所在班级的教育教学情况。同时,幼儿园可以在本园网站上开辟“家长论坛”或“家长园地”,供家长吐露心声、咨询问题、发表感想、提出建议等。幼儿园也可以借此加深对家长的了解,并改进自己的相关工作。与此同时,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家长协助、支持的事务也可以通过家长论坛予以发布,对于家长的育儿经验或错误观念等也可在论坛中公布以供大家探讨。建立网站条件尚不成熟的幼儿园则可通过博客(blog)的方式来实现幼儿园与家长的网络沟通。幼儿园可以建立公共博客和教师个人博客,鼓励家长浏览博客和在博客上留言,这同样能够达到方便家园自由对话、沟通的目的。

作者:左瑞勇

第2篇:对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反思

摘要:当前,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出现了滥用之象。本文对教学中出现误用、滥用影视资源的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语文教学;影视资源; 运用; 反思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电影、电视纳入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而对于小说、传记类文学作品的教学,《课标》直接把"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当作一种教学手段[1]。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影视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但是,如果对影视资源的利用不合理、不科学,也很容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负面效果。如何有效利用影视资源,充分发挥它对语文教学的丰富、充实和拓展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辨别良莠,莫把糟粕当精华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影视资源的汇集与传播,通过互联网,语文教师可以很轻易地获得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但是有些老师在选择影视资源时,过分关注资源对学生的吸引程度,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选取的素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我们应该注意到,丰富的影视资源并非个个都是精品。以电影作品为例,近年来,在商业化模式运做下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批"无厘头"、"恶搞"、"戏说"的作品充斥影视界,这些作品假"自由"、"新锐"之名,歪曲历史,嘲讽真善美,甚至传播低级庸俗的生活趣味,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易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教师对其不加以甄别,随意引入课堂,将极大弱化语文教学的德育、美育功能。如:

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学时,一位教师先选取香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太师府唐伯虎与"对穿肠"比试对联的片段让学生看,看完电影后,教师将影片中的对联展示出来,并逐联讲解,分析对联的结构及内容特点。由于该电影的喜剧效果,课堂上笑声阵阵,学生情绪高涨,老师还误以为课堂教学效果满意。

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来说,这位老师的选材是成功的,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影片中部分对联的内容,这段影片的选取就难以恭维了,如影片中的第一副对联是"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尤且三心两意一等下流"。古人作对,讲究格调意境俱佳,而此段影片中的对联格调低下、情趣庸俗、对仗不整,将这样的对联引入课堂,当作鉴赏对象,实在有违语文美育的原则。实际上适用于对联教学的影视资源并非仅此一部,如央视春晚的新春对联、电视剧《联林珍奇》,都是以对联为内容的优秀影视素材,借用这些资源,一样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有人说"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美的使者",面对眼花缭乱的影视资源,我们要自觉提高自身欣赏水平,不能让一时的假象蒙蔽了双眼。

2使用有度,莫把影视当"正餐"

不错,影视资源在教育教学上有其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价值[2],但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本身不具备教育的主动性,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环境加以整合利用,才能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片面夸大影视资源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过分依赖,在针对某些题材(如景物诗、写景散文)的教学时甚至"无影不成课",如:

某老师在上人教版第三单元《杜甫诗三首》时,花费大量时间搜集了与诗歌相关的电影电视短片,在其后的教学过程中,每堂课,该老师都会播放一段影片:讲解《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时,播放一段有关三峡的风景片;讲解《咏怀古迹(其三)》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时,播放有关内蒙"青冢"的记录片;讲解《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展示一组长江的动态图画。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难点是让学生感悟诗歌中的意境,毋庸置疑,影视资源有机融合了音乐、绘画、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能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该老师的做法确实方便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美。但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语言的含蓄、蕴藉,好诗追求弦外音、象外象、味外味、境外境。梅尧臣认为好诗"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3]。成功的诗歌教学是使用诗意的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领悟诗歌字里行间中所蕴涵的意境美。上例中老师的做法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因为过度频繁的"视觉轰炸"、"听觉轰炸"让学生产生疲惫心理,更重要的是,频繁地观赏影片,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迫使他们机械被动地接受已有的、固化的景观,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

正如青菜之于米饭、辣酱之于面条,影视资源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也只是一道开胃的"菜",无法充当"正餐",因此,无论是使用影视资源还是其他多媒体资源,教师都要把握好时机,掌握好度,思考导入资源的最佳时机和最合适的量,尽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果。

3分清主次,莫让资源唱主角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独霸话语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授知识的容器。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进步,"师道尊严"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成为常规教学手段,教师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模糊。在一些多媒体技术成熟、信息设备完善的学校,有些教师没有明确影视资源的辅助地位,甚至不自觉地成为了"陪看"、"陪听"。如:

最近几年,以"教育"、"学术"为包装的影视作品大行其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央视的《百家讲坛》,该栏目先后推出《于丹读〈论语〉》、《易中天读〈三国演义〉》、《王立群读〈史记〉》、《刘心武揭密〈红楼梦〉》、《康震评苏轼》等一系列节目。由于这些节目的内容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联系比较紧密,所以被很多老师使用,有些老师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直接给学生播放时长36分钟的《康震评苏轼》第四集《潇洒东坡》,自己再略加总结,就结束了课程,而有些老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肖像描写时,就播放时长38分钟《刘心武揭密〈红楼梦〉之林黛玉眉眼之迷》,然后再去探讨文本。

于丹、康震等教授的学术水平固然高,但是,要注意的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毕竟是我们,个体的差异性是影片无法解决的。而且,课堂教学需要互动和交流,文本中的知识需要教师通过发散、质疑、反馈等多种手段才能传授给学生,而影视中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模式化的,知识传播途径是单向性的。所以,影视中的教授无法取代教师,影视资源不能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之所以出现上述老师把整节课的时间都交给电影电视的情况,是因为这些老师"把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看成是一对此消彼长的敌对矛盾,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认识不足、发挥不够"[4]。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教师更要做好教学的组织者,不能把传授知识、释难答疑的工作一股脑地交给电脑、荧幕。

总之,影视资源的合理使用取决于教师对资源的正确态度,对待影视资源,既不能视为洪水猛兽,拒之千里,也不能奉为神明,盲目崇拜。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新课程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和教育技术,科学地选用课程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EB/OL].[2011-02-11]

[2]李振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J].教学与管理.2006(36)

[3]欧阳修.六一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 陆美莲.语文课改中教师主导地位的自我放逐和重新追寻[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03)

作者:杨梅红

第3篇:反思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内容提要民俗旅游资源就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俗事象的总和。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舞台化,再现民俗事象时,扭曲了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二是开发格调低俗或把民俗庸俗化。解决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主要对策应是:尊重民俗,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走精品化道路。

关键词民俗旅游资源 问题 对策

作者1王书会,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2邱扶东,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博士。(上海:200062)

民俗旅游资源内涵

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是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对民俗旅游资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得到广泛认同的界定。陈烈、黄海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族民间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习俗。如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祭祀信仰习俗、文学艺术等。[1]邓永进等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激发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风土人情及其载体。[2]巴兆祥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象的总和。[3]李传永,李恬认为,所谓民俗旅游资源,是指那些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及居住地特征的因素的总和,包括显而易见的建筑、饮食、生活方式、传统节日、节庆活动,以及需要细心观察、体会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民俗旅游资源就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俗事象的总和。民俗旅游资源的核心内容是民俗事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俗风情,是民俗旅游资源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因其受到不同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民族传统、科技水平等的作用,在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殊的民俗事象,如生活习惯、节日庆典、服饰装束、民间艺术、工艺特产、人生礼仪、丧葬习俗、乡规民约、游艺竞技等也不尽相同。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近20年来,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遍及华夏大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即使在北京这样古老与现代元素交相辉映、旅游资源种类繁多的大都市,民俗旅游资源也能够脱颖而出。例如:胡同旅游已经成为北京旅游的著名品牌,每年接待旅游者近20万人,而且98%以上是国际旅游者,其中不乏像克林顿夫妇、比尔•盖茨那样著名的人物。但是,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与问题,妨碍了民俗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舞台化,再现民俗事象时扭曲了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

民俗旅游具有舞台真实特征,即使是民俗表演,也要尽可能贴近真实的社会生活,而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热闹好看或迎合某些旅游者的猎奇需要,漠视民俗固有的形式、内容和基本特征,扭曲民俗的历史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

第一,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把那些非民俗的文化现象强行拉进民俗的范畴。例如:把国家祭祀、宫廷仪礼、宗教仪式等纳入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混淆了民俗与宗教、民间与宫廷的界限。民俗与宗教有别,民俗的基调是世俗,宗教的基调是神圣;民间与宫廷不同,民间重视习俗,宫廷强调礼法。神圣、礼法、世俗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别,不能混为一谈。[5]同时,轻率地将人文古迹纳入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也会造成不良后果,使不能再生的人文古迹遭到难以挽回的破坏。

第二,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任意编造、添加、拼凑旅游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不论是建造民俗景点,还是进行民俗表演,最重要的原则应该是充分尊重民俗的本来面貌。但是,很多事实恰恰与此相反。例如:摩梭人母系大家庭的房子,内有男、女中柱,这不仅是家庭的象征,也是妇女受尊重的标志,舍此而立其他柱子,就不是摩梭人的房子了。但是,不少民俗旅游景点却无视这些民俗规律,任意建造。[6]更有甚者,把美洲印地安人的图腾柱,立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村寨;让我国民间舞蹈的表演者,穿上南太平洋土著的草裙;将恐怖城、阎王殿、魔幻宫之类的项目,统统冠以民俗旅游,让人啼笑皆非。

第三,扭曲民俗的形式、内容与特征,刻意追求戏剧效果,破坏了民俗的质朴本色和文化内涵。有些民俗旅游项目,仅仅注重表现民俗的形式,却忽略了民俗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些民俗旅游项目,甚至连民俗的形式都无中生有。例如:为了看上去充满民族风情,旅游服务人员上穿苗家衣,下穿侗族裤;民俗旅游村寨到处都立图腾柱,上面雕刻的却是五花八门的傩面具;随意表演民族婚礼,招募旅游者扮演新郎。[7]

二、开发格调低俗或把民俗庸俗化

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有些旅游从业者不去尽力展现民俗的真、善、美,而是刻意追求原始、落后和愚昧,回避精华,偏爱糟粕,专门把一些已经被社会扬弃的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展示给旅游者。有些旅游从业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打着一切为了旅游者的旗号,不择手段地策划与开发不健康的民俗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刻意把质朴、高尚的民俗庸俗化,最终转变成圈钱的工具。具体表现在:

第一,篡改传统民俗的内容,进行商业化设计,骗取旅游者的金钱。例如: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某村,曾经有一段时间,旅游开发商设计了一套民俗表演。首先是报幕、致欢迎词等例行程序,然后是跳象脚鼓舞、丢包舞、傣女沐浴、傣族公主完婚仪式。在丢包舞中接到香包的观众,被作为傣族的驸马邀上舞台,与公主举行结婚仪式。仪式过后,公主向驸马赠送88元的纪念品,驸马则要回赠200元的手镯和300元的项链。虽然驸马们暗呼上当,但是,多数情况下,也只好慷慨解囊。[8]

第二,粗俗文化遗毒未尽,把糟粕当精华,损害民族或地区形象。例如:在一些民族婚俗表演中,扮演新郎的旅游者,要给扮演新娘父母的经营老板49元见面礼,还得给新娘说甜言蜜语的小费和被判定手脚不规矩时的翻脸钱,等等。把传统婚礼的陈规陋习和现代商业的勒索恶俗结合在一起,颠覆了民族婚俗的美好内涵。[9]

第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误导旅游者。例如:一部分民俗旅游区、旅游景点,打着民俗旅游的旗号,大建地狱、神宫、洞府等等,而且设计低劣,工艺粗糙。有些导游信口雌黄,反科学、反理性,大讲风水、星象、巫术、轮回、牛鬼蛇神、花妖树怪等等,以传播封建迷信、惊吓旅游者为乐事。有些民俗旅游商品,从内容到形式,无不来自封建迷信,例如:神水、神药、护身符、照妖镜等等,甚至有巫蛊用具——针刺偶人。

解决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基本对策

针对上述扭曲民俗事象、妄自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行为及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3个方面加以纠正:

一、尊重民俗,因地制宜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不能跟风模仿,作秀媚俗,更加不能胡编乱造,削足适履,否则,不仅难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且最终也会影响旅游从业者自身的利益。具体而言,尊重民俗,是指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应该尊重民俗自身演化的规律,尊重民俗本身的形式、内容和特征等,不能任意编造、添加、拼凑旅游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也不能扭曲与篡改民俗。因地制宜,是指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首先应该就地取材,充分发掘利用本地区、本民族的民俗,并展示当地实际社会生活的历史与现实。

内容提要民俗旅游资源就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俗事象的总和。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舞台化,再现民俗事象时,扭曲了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二是开发格调低俗或把民俗庸俗化。解决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主要对策应是:尊重民俗,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走精品化道路。

关键词民俗旅游资源 问题 对策

作者1王书会,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2邱扶东,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博士。(上海:200062)

民俗旅游资源内涵

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是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对民俗旅游资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得到广泛认同的界定。陈烈、黄海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族民间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习俗。如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祭祀信仰习俗、文学艺术等。[1]邓永进等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激发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风土人情及其载体。[2]巴兆祥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象的总和。[3]李传永,李恬认为,所谓民俗旅游资源,是指那些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及居住地特征的因素的总和,包括显而易见的建筑、饮食、生活方式、传统节日、节庆活动,以及需要细心观察、体会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民俗旅游资源就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俗事象的总和。民俗旅游资源的核心内容是民俗事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俗风情,是民俗旅游资源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因其受到不同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民族传统、科技水平等的作用,在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殊的民俗事象,如生活习惯、节日庆典、服饰装束、民间艺术、工艺特产、人生礼仪、丧葬习俗、乡规民约、游艺竞技等也不尽相同。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近20年来,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遍及华夏大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即使在北京这样古老与现代元素交相辉映、旅游资源种类繁多的大都市,民俗旅游资源也能够脱颖而出。例如:胡同旅游已经成为北京旅游的著名品牌,每年接待旅游者近20万人,而且98%以上是国际旅游者,其中不乏像克林顿夫妇、比尔•盖茨那样著名的人物。但是,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与问题,妨碍了民俗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舞台化,再现民俗事象时扭曲了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

民俗旅游具有舞台真实特征,即使是民俗表演,也要尽可能贴近真实的社会生活,而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热闹好看或迎合某些旅游者的猎奇需要,漠视民俗固有的形式、内容和基本特征,扭曲民俗的历史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

第一,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把那些非民俗的文化现象强行拉进民俗的范畴。例如:把国家祭祀、宫廷仪礼、宗教仪式等纳入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混淆了民俗与宗教、民间与宫廷的界限。民俗与宗教有别,民俗的基调是世俗,宗教的基调是神圣;民间与宫廷不同,民间重视习俗,宫廷强调礼法。神圣、礼法、世俗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别,不能混为一谈。[5]同时,轻率地将人文古迹纳入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也会造成不良后果,使不能再生的人文古迹遭到难以挽回的破坏。

第二,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任意编造、添加、拼凑旅游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不论是建造民俗景点,还是进行民俗表演,最重要的原则应该是充分尊重民俗的本来面貌。但是,很多事实恰恰与此相反。例如:摩梭人母系大家庭的房子,内有男、女中柱,这不仅是家庭的象征,也是妇女受尊重的标志,舍此而立其他柱子,就不是摩梭人的房子了。但是,不少民俗旅游景点却无视这些民俗规律,任意建造。[6]更有甚者,把美洲印地安人的图腾柱,立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村寨;让我国民间舞蹈的表演者,穿上南太平洋土著的草裙;将恐怖城、阎王殿、魔幻宫之类的项目,统统冠以民俗旅游,让人啼笑皆非。

第三,扭曲民俗的形式、内容与特征,刻意追求戏剧效果,破坏了民俗的质朴本色和文化内涵。有些民俗旅游项目,仅仅注重表现民俗的形式,却忽略了民俗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些民俗旅游项目,甚至连民俗的形式都无中生有。例如:为了看上去充满民族风情,旅游服务人员上穿苗家衣,下穿侗族裤;民俗旅游村寨到处都立图腾柱,上面雕刻的却是五花八门的傩面具;随意表演民族婚礼,招募旅游者扮演新郎。[7]

二、开发格调低俗或把民俗庸俗化

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有些旅游从业者不去尽力展现民俗的真、善、美,而是刻意追求原始、落后和愚昧,回避精华,偏爱糟粕,专门把一些已经被社会扬弃的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展示给旅游者。有些旅游从业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打着一切为了旅游者的旗号,不择手段地策划与开发不健康的民俗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刻意把质朴、高尚的民俗庸俗化,最终转变成圈钱的工具。具体表现在:

第一,篡改传统民俗的内容,进行商业化设计,骗取旅游者的金钱。例如: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某村,曾经有一段时间,旅游开发商设计了一套民俗表演。首先是报幕、致欢迎词等例行程序,然后是跳象脚鼓舞、丢包舞、傣女沐浴、傣族公主完婚仪式。在丢包舞中接到香包的观众,被作为傣族的驸马邀上舞台,与公主举行结婚仪式。仪式过后,公主向驸马赠送88元的纪念品,驸马则要回赠200元的手镯和300元的项链。虽然驸马们暗呼上当,但是,多数情况下,也只好慷慨解囊。[8]

第二,粗俗文化遗毒未尽,把糟粕当精华,损害民族或地区形象。例如:在一些民族婚俗表演中,扮演新郎的旅游者,要给扮演新娘父母的经营老板49元见面礼,还得给新娘说甜言蜜语的小费和被判定手脚不规矩时的翻脸钱,等等。把传统婚礼的陈规陋习和现代商业的勒索恶俗结合在一起,颠覆了民族婚俗的美好内涵。[9]

第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误导旅游者。例如:一部分民俗旅游区、旅游景点,打着民俗旅游的旗号,大建地狱、神宫、洞府等等,而且设计低劣,工艺粗糙。有些导游信口雌黄,反科学、反理性,大讲风水、星象、巫术、轮回、牛鬼蛇神、花妖树怪等等,以传播封建迷信、惊吓旅游者为乐事。有些民俗旅游商品,从内容到形式,无不来自封建迷信,例如:神水、神药、护身符、照妖镜等等,甚至有巫蛊用具——针刺偶人。

解决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基本对策

针对上述扭曲民俗事象、妄自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行为及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3个方面加以纠正:

一、尊重民俗,因地制宜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不能跟风模仿,作秀媚俗,更加不能胡编乱造,削足适履,否则,不仅难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且最终也会影响旅游从业者自身的利益。具体而言,尊重民俗,是指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应该尊重民俗自身演化的规律,尊重民俗本身的形式、内容和特征等,不能任意编造、添加、拼凑旅游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也不能扭曲与篡改民俗。因地制宜,是指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首先应该就地取材,充分发掘利用本地区、本民族的民俗,并展示当地实际社会生活的历史与现实。

参考文献:

[1]陈烈、黄海. 论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开发原则. 热带地理,1995(3)

[2]邓永进. 民俗风情旅游.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37

[3]巴兆祥. 中国民俗旅游.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235-236

[4]李传永、李恬. 试论民俗旅游资源.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4)

[5]陶思炎. 应用民俗学.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39-140

[6]薛群慧.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探析. 思想战线,1997(5)

[7]徐赣力. 发展民俗旅游与保护民族文化. 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0(3)

[8]宋云飞. 现行民俗旅游开发的弊端及对策研究.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1)

[9]胡绍林等. 规范民族民俗旅游的几点思考.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2)

[10]白祖成.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几个问题. 民俗研究,1995(1)

[11]李海瑞等. 深圳三景区成功的奥秘. 旅游学刊,1995(5)

[12]金毅.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评价.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

[13]潘宝明. 民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刍议. 旅游科学,2002(3)

[14]王德刚. 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民俗研究,2003(1)

[15]杨韫. 试论云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 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1)

编辑李梅

作者:王书会 邱扶东

第4篇:水资源的教学反思

水资源这一章节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自然资源总的特点之后的分述,水在人类的生活中很重要,但我们并不一定能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水资源的现状。所以我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使用了大量关于水的图片让学生首先从视觉上对水认识,让学生先到水的世界里漫游一回。

第一站:认识水世界,了解水的作用。水是我们离不开的资源,它的用途学生很容易说出来。学生在说出水是有利作用之后,引导学生认识水还有不利的作用,如海啸、洪水等。

第二站:了解水世界,了解地球上水的储存方式,我们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分布及比例。从问题引入:地球又可以称为水球,我们的水球会闹“水荒”吗?使学生能对水世界有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意识到水资源在全球的有限的。水资源不仅有限,而且由于人类经济增长和浪费水、污染水的严重,使的有限的水资源也出现了水的危机。水危机的原因,需要我用图片、文字、多媒体加以解释,学生才能将水危机的原因有具体的了解。

第三站:走进中国站。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又如何呢?

首先:出示水资源在世界的位次以及人均所占的总量表。让学生说出我国水资源的特征是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解决的方法,学生需要有些铺垫,才能更好的引出人口增长,控制人口增长的方法。

其次:空间分布:降水的南北差异导致了水资源空间的南多北少,东多西少,造成的原因,学生能说出季风气候的影响。但缓解的方法—跨流域调水,需要我将三条具体线路的路径加以具体化,这样他们才能有更深的印象。第三:时间的分布。分布的特点是夏秋多,冬春少,缓解的方法—兴建水库。干旱和洪涝的自然灾害是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同的体现,我用新闻报道的方式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而1998年洪水的实况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水资源夏秋多所带来的影响。

第四站:节水是关键。出示一些缺水较严重的地区的图片,再展示唐山的缺水状况,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城市缺水十分严重,同时联系我们的生活相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就引出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节约水,同时播放的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的录象,也让学生看到了自己不节约用水的表现。最后提出节水的小窍门和国家、世界节水的措施,树立节水的意识。 水污染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的污染,所以水质的变化,是水污染的结果,学生觉得需要保护水资源。 第五站:最后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知道全球的水资源都短缺,我们只有好好节约、利用以及爱惜和保护,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的美好。水资源教学反思: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 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

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 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我在这节课的设计还不够互动!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而我在教学中的活动设计较少!

第5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学反思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及其分布》教学反思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三章第三节第①部分

水是生命之源,帮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现状,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形成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是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的,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成功预设

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节学习的基础上对第三章知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结合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水资源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地理分析、推理能力,所以我配合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究,如:在介绍中国水资源特点的过程中,加入了图表分析的部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学程序流畅、教学环节完整,各知识点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三维目标基本达到。 2.反思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方式的转变。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基本以教师引导学生读图为主,没有明显的学生活动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学生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的调动。

3.反思学生表现

在本节课的进行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基本都能跟上教师的节奏,并对教师的提问做出有效的反映,聪明才智得到了基本的发挥。当学生的思维偏离了教学主线,教师也能够及时的将其拉回。相对于学生,教师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做出的反映未及时的给予反映,尤其是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应当给予肯定,从而达到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4.反思媒体与板书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它可以增大课堂信息量,使得对问题的讲解变得更直观、更形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次的教学中,我主要是使用多媒体对相关的图表信息进行了直观的展示,以方便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简单的分析,效果比较明显。但过度的依赖多媒体使我忽视了对板书的重视程度,在板书的设计以及书写部分,都很欠缺。但实际上相对于多媒体的快节奏,板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反应时间,同时教师的板书也可以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梳理知识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因此在之后在教学工作中,我要加强对板书的重视程度,练好板书。 5.反思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语速整体偏快,使得整个教学流程显得比较紧凑,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及心理负担,反应慢的学生可能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另外在举例方面,没有对例子做准确明了的解释。如在讲到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时提到“98洪水”时,未考虑的学生的年龄结构可能对此事件并不了解,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可能会造成学生在知识上的盲区。

通过本节课的课后反思,使我深刻的领悟到了自己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和成功所在。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育科研的智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经常去反思,在反思中求得进步,并体验反思带给我的无限乐趣!

第6篇:综合实践保护水资源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学科

《节约用水——珍爱水资源》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 杨媛

面对充满变数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要保证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组织有序的教学活动,完成起来的确不是很容易的事。课堂,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它还承载着一种教学艺术,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境界,实现这个目标,教学设计致关重要。

根据教学设计,我将本课内容稍做调整,可以说是将信息技术与水资源情况整合的一堂课,全课以“水乡—水资源”内容为载体,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将知识综合应用到实际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时自主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互相交流成果。

一、 谈‘可取’

1、本课要求学生在已经基本掌握信息搜索、保存等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从教育的观点来看,学生既要学会信息技术技能,又要学习服务于生活实践的知识,教学内容选择生活中贴近学生的,人文性强的课题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水是生命的源泉,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水,水是自然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这一课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希望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方法来认识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地球上有丰富的水;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水的短缺的问题,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选题搜索资料的环节,我特地设计了多个的实践活动选题提供给学生参考,让 1 信息技术学科

学生能在多方位多视角去了解和探究问题。

2、设计的引入很突出,对比性强。由美丽的江南水乡到令人发指的水污染情况,美丑的极端对比,让学生在视觉和心理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惊,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游秀丽江南水乡想到对水资源的保护,进入本课研究的课题。

3、利用在线互动的教学网站服务教学课堂,教学网站上有全面的学习导航:帮助学习的“知识锦囊”,师生交流的“你说我说”,交互评价的“人气榜单”,知识巩固的“在线检测”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协作,学生完成网上搜集水资源保护的资料,并用表单提交的方式填写任务完成的资料展示表,最后成果网上展示,即时又直观。

二、 谈‘不足’

1、难以准确把握时间。由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还是比较大,在各个环节上可能把握不好时间,尤其是最后的任务完成时间和作品评价时间有点仓促,解决的办法只能把引入部分的内容尽量精简。

2、前期准备资料不够,这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比较好,但我感觉课前的一些水资源资料准备不够,更充分更丰富的资料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和积极性。

3、学生作品评价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我在评价这环节有点匆匆收尾的感觉,对作品内容评价不够全面性,包括参与的态度,获得的体验情况,实践

2 信息技术学科

的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等发展情况。其次,我评价手段的不够多样性,单纯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对其它同学评价不是很积极,而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可能做到对每个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代表性的。所以今后要鼓励同学之间的互评,引起学生重视和积极投入。

三、 谈‘收获’

课堂已不单纯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而成为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交流,在交流研讨中进行思维碰撞的场所。

1、侧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所需材料和知识,除了在教师帮助下获取外,学生自己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比如:进行实地考察或现场调查,综合运用有关图书资料,查阅电子资料或直接上网获取信息。因此,信息技术课中每学期中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开放性的环境中多渠道获取、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了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学生可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科学探究、自主体验、实践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学会观察、分析,在实践中体现创新精神。这种教与学的过程,能更好地使我们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能力与方法的培养,情感与态度的熏陶。

2、注重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

3 信息技术学科

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作为促进者,教师在活动中并不清闲,应积极地观察、认真地引导,善于捕捉最佳的契机,推波助澜,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乐学善学。师生之间是互动的、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因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鼓励学生努力探寻自己的目标。

要想更好的把知识教给学生,没有比把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更好的办法了。那么,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们了解到知识对于他们生活的重要性,在学生们学习的时候就会更容易接受并掌握了。

第7篇:《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以区域为案例,进行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探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在教材案例的基础上,我设计并选取了多各其他区域的案例,从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体会。地理题目的设计,一般有两种形式:文字式和图文结合式,而解题的“钥匙”必然存在于文字或图、表中。其呈现的方式或开门见山,或“犹抱琵琶半遮面”。不管是哪种设计,我们只有认真研读,细心审题,才能化抽象为具体,变间接为直观,从而提取出解题所需的足够有效信息。我常跟学生讲,读懂了题意,找全了条件,你就成功了百分之九十。

但是,从平常的做题情况来看,相当多的学生在读题、审题上没有章法,找不全甚至找不到有效信息。

结合我自身的学习、做题体会和一些学生的心得,我总结出地理读题审题时分“三步走”的方法,在课堂讲评习题或单独辅导时加以实践,效果比较理想。

“三步法”具体表现为:

第一步 迅速浏览题目(包括看图、表),读懂题意,大致清楚考查什么。

第二步 再从头认真“读”题,特别是要将自己认为关键的地方(词、数字、日期、现象等)“重读”出来——条件允许就直接大声读,条件限制就在嘴里默默地加重“语气”,同时用笔将其划出来。

第三步 解读前面重读和划出的信息,根据题意,将其转化为解题的直接条件(有些可能就被排除掉了),并写在对应的位置,甚至需直接标注到图中。如:读到“某地一天中影长最短”,就转化为当地是正午12点,并标在旁边;在光照图中看到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就在旁边标出6点;明确了晨线或昏线,就在相应的位置画上阴影,以表示夜半球部分等等。

这样“三步”下来,基本上就能将解题的有效信息提取并解读出来,并直观地展现在眼前,从而使找不到条件或遗漏条件等问题大大减少。

在开始推广的时候,很多学生不习惯,特别是第二步——实实在在地“读”。因此,我采用带领学生读题和已有成功体验的学生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让大家都感受到“三步法”的优点;同时,鼓励更多的学生亲自尝试。当然,有的学生暂时由于能力上的差异,还需要更多遍的读题,但一段时间下来,大家普遍反映读题审题时条理更清晰、效率更高了。

细细推敲,读题“三步法”实质上是动“口”、动手、动脑相结合,其核心就是“动脑”——思维的锻炼,而动“口”和动手等良好的习惯更加有助于思维活动的开展,事半功倍。

第8篇:爱护水资源教学反思

西峰中学:祖国龙

本节课与过去明显的不同在于:把单纯的教师传授式改为应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自学与讨论相结合,学生感到很新奇。课堂上所探讨的问题就在身边,更重要的是,不论课前、课中,都是学生唱主角,比给教师当听众要有趣得多。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配合得很好,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和谐、轻松。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到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学生很需要一个平台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并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大量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严重的水污染导致水资源的日益匮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现在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情况。

一、教学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的需要

本节课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上课伊始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画面的方式,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到了本节课的研究任务上。抓住三年级学生好玩爱动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整节课以活动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以玩促学,给足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率达到100%。

如何节约用水不仅是工农业生产研究的问题,也直接联系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每个学生自小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使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深入学生的心灵,是本课题的一再强调的中心。本节课的化学知识内容较少,主要是常识性介绍,让学生进行调查、收集、动手实践是本课题的特色。本课题在科学教育融合人文精神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通过水资源与节水录象的播放、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使学生受到熏陶。

二、探究材料细致,充分发挥了材料的作用

探究过程之前,教师通常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画面材料。在探究过程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画面材料的使用方法进行细致的指导,关注学生在使用画面材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画面材料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本节课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可以自主选择的图片,使他们的活动有目的有实效。 此外这种探究活动课对老师的要求较高,授课之前要精心选题并设计每个探究环节形成问题串,提高问题设计的质量,通过调动学生的思维而调控学生的活动过程。此外教师还要查阅一些化工生产资料,使我们设计的探究内容不致于脱离生产实际。

三、更多关注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在这些纷繁的信息中筛选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应该重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中,我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文字资料和多媒体展示的画面,总结目前人类水资源的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在渗透法制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工业的发展,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到了危及人们正常生活的地步。同时,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人们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更加稀缺。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出现了严重缺水的现象。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展示和文字描述,让学生感受到水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通过讲述《环境保护法》对水污染的要求,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保护水不被污染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必须履行的义务。通过这节课,转变了学生的观念,节水不仅仅是为了省钱。要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水体污染的严重性,真正地产生水资源短缺的危机感,并树立爱护水资源的决心。从学完这一节课开始,真正地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节水行为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放开了眼界,向传统的教法提出了挑战,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培养学生的能力更为重要!

爱护水资源教学反思

西峰中学:祖国龙

20

14、

6、20

第9篇:市场配置资源教学反思

反思一:市场配置资源>教学反思

首先是教材三大块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一块是市场配置资源,主要介绍市场的地位、方式、优点和作用;市场优点的发挥需要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市场体系,因此进入第二块市场秩序,介绍了规则的含义、要求和诚信的意义、要求;市场秩序即使有序了,市场还是有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第三块为市场的局限性,介绍了有些不能调、不让调及三个弊端和后果。这些局限性需要宏观调控来进行弥补,这是下一框要介绍的内容。

其次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大胆地把第三块知识即市场的局限性调上来作为第二点来分析,主要是考虑到从优点过渡到局限性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还有是本课的情感升华放在"诚信"这个主题上,因此把情感升华放在课堂结尾时比较妥当。但是把课本知识结构打破又会有所缺陷,因此在本课最后>总结时,按课本逻辑再次强调,以作弥补。

重难点的确定及时间的分配:本课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市场的优点和方式,这里既要把知识点结合价值规律来理清,又要上升到一定的情感的高度,即要结合实践分析,我们要坚定地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因此这里时间分配15分钟。第二个重点是市场秩序,要让学生体验到,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因此我们既要学法守法懂法用法,又要讲诚信重道德,因此在这里时间的分配也是15分钟。

三、关于情境的创设

本课采用两个情境,一是"善变的白菜",通过从2010-2011-2012三年白菜价格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市场调节的方式、优点和作用,以及结合弊端加以分析;二是通过"酒鬼酒"塑化剂超标的事件,来说明破坏市场秩序的危害以及诚信缺失的危害,从而增加学生情感的厚度,我们一定要守法懂法和诚信。

事例只有两个,单纯的案例会使得课堂稍显单薄,因此在使用案例时,一定要注意以点带面,通过演绎法,由此及彼,从而分析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反思二:市场配置资源教学反思

上过展示课后,我从学生的反映及课堂检测效果感到这节课还较满意,但看了课堂实录,发现需要有以下改进:

1.学生可以指着PPT展示思考结果,这样比站在原位看学案效果好,更能锻炼学生,并引起其他学生注意;

2.学生回答后教师不要过早评价,应由学生概括、总结和评价,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广泛参与,避免学生只关注自己所分的问题,更好实现教学目标;

3.学生探究活动应充分展开,特别是学生展示应该能充分,教师不要担心学生偏离自己预设的方向;

4.不断锤炼语言,减少口误。

总之,上过这节展示课,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仅由专业理论是不够的,应不断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同行加强交流,自身坚持探索,从素材收集,到备课上课,努力打造精品课堂,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尽力让学生因我们的教育教学而终身受益。

反思三:市场配置资源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市场经济中,而且通过一段时间《经济生活》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因此对本课题内容感觉并不陌生。但他们对于耳熟能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不知其意,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还没有感性认识。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用生动、新颖的材料,真实的事例来吸引学生,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以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资源紧缺问题引出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并以布置课前预习作业的形式考察学生对于两种资源配置手段的掌握,这部分知识不是本节的重点,所以主要以教师讲述为主。其次切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市场如何配置资源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通过观看《世园会催热西安酒店业》这部短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政治课堂的时代性特征,进而总结出市场调节的第一个优点。然后以分组PK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他们自身的体验感悟出市场调节第二个优点。在这个地方,我适时加以总结升华,提炼出市场配置资源的三种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部分知识是重点,所以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活动,希望寓教于乐,使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得到充分的解决,同时学生也不会感觉到枯燥难解。再次在处理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这部分知识时,最初的设想是以课堂现场调查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但发现活动时学生只注重形式,忽视了调查的结果,所以我改变了设计思路,将课堂调查转变成课前调查,并整理出学生的调查结果,以饼状图的形式加以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用数据说话,学生更加信服,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课堂效果很不错。在课堂总结这一环节,以学生总结为主,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留给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活动我会加以改进。最后的作业布置,留给学生一个调查西安食品市场的小任务,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贯彻落实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总体的教学过程来看,本节课重难点突出,重点讲述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实效性。教学思路清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多样、灵活,主要采用了事例分析法、讲授法和合作探究法。选取最新的时政资料,体现了政治教学的时代性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贯穿始终的,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体验,对于本节课的感悟和收获会更多。

通过参与这次汇报课的教学活动,我自己也收获良多。我将在提升自身的学科专业化程度,积极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上做出不懈的努力。在此,也衷心感谢给予我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各位同仁。

反思四:市场配置资源教学反思

1.本教学设计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难点突出,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是必修1《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的相关知识,选取最新的时政资料,体现了政治教学的时代性特征。在整体的设计思路上,从资源的相对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这对矛盾入手,分别阐述了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配置的手段、市场调节的优点、弊端,以及市场秩序的建立。其中重点讲述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抓住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实效性。由于市场配置资源比较抽象,所以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事例,即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和竞争,用事实说话,学生理解起来难度降低,也更有说服力。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贯穿始终的,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体验,对于本节课的感悟和收获会更多。课堂小结采用学生总结的形式,检验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学以致用,为学生布置了一次市场小调查的任务,使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

2.由于本节课的知识容量很大,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改善。通过此课的教学,我自己也收获良多。我将在提升自身的学科专业化程度,积极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上做出不懈的努力。

上一篇:精装修项目管理策划书下一篇:减少浪费降低成本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