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精选9篇)
近十多年来,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切实贯彻“以实验为基幢的教学原则,真正把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看待,比较多地采用学生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我们觉得仍然要加强边学边实验教学,充分发挥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功能。
一、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特点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以下简称“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一)边学边实验教学是一种低容量高密度思维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因材施教,切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课的容量是指一节课内运用新概念、基本规律、技能、科学方法的多少。高密度思维是指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并能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
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四动”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阅读教材,实验现象观察不清楚时,也可以反复做几次,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问老师。同样,由于可以自定学习步调,优秀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展开,自己可以学得深一点,多学一点。可见,边学边实验不仅使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既获得知识,又提高能力,而且解决了将课堂教学统得太死,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能因人制宜的弊端。
(二)边学边实验能够起到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和测量性实验,一般都安排在新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之后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加上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则往往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往往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边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安排在教室里进行。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三)边学边实验是一种效率高负担轻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十多年来,我们开展边学边实验所需的仪器,大多是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因陋就简自制的。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说所有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来解决。
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可以根据教材、学生以及器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它可以安排在新课的开始,作为新课的设疑引学,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可以安排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用来建立物理概念或得出物理规律,作为学生辨疑解难的一种手段,起到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还可以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作为复习巩固之用。在教学时间上,可以用一整节课时,也可以用半节课或几分钟。总之,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可能灵活掌握,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功能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边学边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对试验班毕业前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喜欢物理的占86.4%,不喜欢的仅占2.7%。从初二到初三,学生对物理一直感兴趣的占34.8%,一直不感兴趣的仅占6.8%。
在学生所学的7门主课中,物理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 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学生如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又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50%;如果学生看到实物或现象,自己又描述过,便能记往7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而边学边实验,既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又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最后自己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上面所说的最后一种情况。可见,边学边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出边学边实验,提出“四动”,正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去实践的。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开展边学边实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因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边学边实验的学习探索过程,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因此,我们主张将课堂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场所。
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兴趣(情感领域)、知识(认知领域)、能力(动作领域)等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直接参与边学边实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实验是获得物理事实的根据;实验是检验假设真理性的标准;逐步领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物理实验获得物理事实,并从而得出概念和规律的。可见,通过长期边学边实验的训练,学生将会逐步掌握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实施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恰当地选择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教改实践表明,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
1.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边学边实验的内容。例如,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会使用某些基本物理实验仪器,那么就应该采取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使用频数,逐步提高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
2.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例如,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盒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若改为边学边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福 3.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边学边实验。?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再如,用纸盒可以将水烧开的小实验,反复弯折铁丝后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边学边实验的内容。
4.将课本上的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有些基本仪器及其操作方法,在新课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到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适当提高教学要求。?这样做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初三将“电流表”、“电压表”改为边学边实验后,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到下一节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增加“两表”的使用频数,这更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再如,初二第七章第一节“质量”和下一节学生分组实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也同样可以采用边学边实验教学,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千方百计地准备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仪器边学边实验是一种上课形式的学生实验,一般要求两个学生用一套实验仪器。
对学生边学边实验仪器的准备要做到“五不一保证”,即仪器不宜复杂,操作技能要求不宜过高,实验规模不宜过大,一次实验所用仪器数量不宜过多,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安全要有保证。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不高。因此,大部分初中物理实验仪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例如,没有平底试管,可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来代替;没有弹簧秤,可发动学生用废钢丝绕制,没有溢水杯,也可以用在玻璃杯上套两个橡皮圈的方法代替;等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制教具学具的活动,不仅为边学边实验教学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实验仪器,为物理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而且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动手能力。
(三)认真上好学生边学边实验课
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包含下列三个环节:“设疑引学,辨疑解难,释疑巩固。”
“设疑引学”是教师通过一些物理现象和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辨疑解难”是要求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估计可能的结果是什么,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如何用实验进行研究,拟订实验方案,并在学生实验观察和测定的基础上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分析。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看书、观察、实验、思考、讨论、争辩、答问、练习、应用等,做到四动,从而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释疑巩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排除疑问,通过练习、应用和小结等来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上好边学边实验课的关键在于放手让学生去看、去想、去做、去说,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教师做的主要工作是巡视、“集疑”、“布疑”,对个别差生进行适当辅导。对难点、重要的概念、分歧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在适当的地方,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边学边实验,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要设计好边学边实验的阶梯,帮助学生步步深入。既不要使学习的跨度过大,使学生无从入手,又不要使学习的跨度太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设计边学边实验的方案时,应注意了解学生实际,对
[1][2]下一页
实验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都要作充分的估计和准备。例如,在进行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时,教材的安排是先把鸡蛋放在浓盐水中,观察它的漂浮;然后在浓盐水中加清水,观察鸡蛋的悬浮和下沉;再加入浓盐水,观察鸡蛋的上福在实际操作时,加入清水的多少不容易掌握。会出现由于一下子倒入过多的清水,鸡蛋就下沉到杯底,而看不到悬浮现象,再加浓盐水时,鸡蛋就可能上浮不起来。有的老师在设计边学边实验方案时,作了如下的改动:让学生先把鸡蛋分别浸没在清水和浓盐水中,观察鸡蛋的下沉和上浮,分析鸡蛋的受力情况,得出下沉和上浮的条件。接着让学生缓缓地向浓盐水中加入清水,观察悬浮现象,分析得出悬浮条件,然后讨论为什么鸡蛋在清水中和在浓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为什么漂浮时和悬浮时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而受到的浮力却相同?这样处理,不但实验成功的把握大、效果好,而且学生容易理解。
一、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 不仅是验证原理,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 而且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演示, 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 备教材, 备教法, 备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应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
二、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 创设乐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 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教师利用惊奇实验可唤起学生的注意, 引起学生思考,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我在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 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 为了加深印象, 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 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 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 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示出, 让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生来拉, 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 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学生, 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 一个人就很轻松地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既惊奇又信服, 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了。
三、给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 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 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 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 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如在电学实验中, 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 以及“+”、“-”接线柱的接法, 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 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 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 就能独立动手操作, 打好实验的基础, 有了这种基础, 学生就能自主地探究其它电学实验, 例如, 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的规律, 等等。这样通过实验, 学生不仅能有效领会物理知识, 而且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些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的过程中, 思维异常活跃, 学习欲望高涨, 参与意识增强, 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 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 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约是多大, 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 然后实际做一做, 最后作出评价, 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误差又小。又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 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 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 同时也能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 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做好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是指在教师的安排下, 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 通过一些简单的器材或自制的仪器独立完成的一种教学实验, 是物理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课外实验没有成套的正规仪器, 教师一般都不在现场, 主要靠学生自己去找器材, 自己设计, 独立完成实验, 得出结论。当然, 这些实验的题材需要教师提前定好或与学生商讨好提出, 以利于实验的完成, 达到实验目的。在课题的选择上, 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安全性原则。
考虑到做实验时没有老师, 有时甚至连家长都不在场的特点, 因此挑选题目时, 凡是有危险隐患的实验都舍弃。
2. 科学性原则。
在实验选题时, 教师应保证实验题目具有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方面的教育因素。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的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有效工具, 也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工具。所以, 一定要考虑实验题目的科学性。
3. 趣味性原则。
实验选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实验设计要生动、有趣, 使学生在进行实验时, 自始至终保持较高兴趣。只有学生认为新奇、有趣, 才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而好奇心能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因为好奇是中学生思维的先导, 是中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 挑选题目时应满足趣味性原则。
4. 现实性原则。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学习是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老师和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所处的环境不同, 他所接触到的与物理有关的知识会有所不同, 这些问题是编写初中物理教科书时难以完全照顾到的, 这正是教师创造性地进行选题设计的出发点。因此, 在选题时, 教师要关注题目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 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沈元老师渊博的知识引发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壮举, 这已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魏书生、钱梦龙、于永正等名师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
那么, 如何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呢?从我国目前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 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处于一种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动构建状况。例如, 为了文凭去函授, 为了拿继续教育的课时去学习。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是区分“创新型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尺。
关键词:实验教学;探究;实验技能;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88-01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教材非常重视实验,力求通过实验探究引入概念,得出规律,通过实验检验猜想,通过实验培养兴趣和能力,体现初中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在实验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浅谈以下几点。
一、把一些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源于他的手指头。”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作用。学生一旦感知到他从未见到或意想不到的物理现象时,一般都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积极和冲动,希望寻求原因,形成探究行为的意向。因此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应鼓励学生自己亲手实验,特别是演示实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例如:“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演示实验时,我改为学生动手实验:①将矿泉水瓶去掉底,用橡皮膜将底扎起来并绷平,把适量水倒入瓶中,橡皮膜向下凸出;②把瓶中倒满水,橡皮膜向下凸出更多;③把瓶中倒满酒精,橡皮膜向下凸出比②少;④取一矿泉水瓶倒满水,然后用针在瓶的侧壁上下不同的位置扎几个孔,水向外喷出。实验完毕后师生讨论并总结出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使学生在“动中思”,“思中探”,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二、刻意营造互动的氛围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反映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三种学习方法的优势。可以首先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果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个体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果个体研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究学习,直至问题的解决,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合作学习中,可以通过先让学习小组内各成员间相互质疑,并通过采取或小组、或个人、或竞赛、或强化、或辩论等丰富多彩的释疑方式,达到合作达标的目的。例如,“电磁振荡”一节,既是“电磁波”一章的核心内容,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振荡电流的产生普遍感到难以想象,加之振荡电路内与电流相关的磁场、磁场能及与电荷相关的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压、电场和电场能等物理量在不断地变化与转换,许多学生都有一种如坠雾里的感觉。因此,教师在授课中,既要适时地通过实验、动画等手段给学生提供表象,也要对这些物理量进行归类,并抓住能量转化这条主线,帮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为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环节奠定基础。
三、增加实验教学的探究性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能从中获得直接感受和丰富体验的认识活动。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展,在实验教学时采用分组探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从而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例如: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时,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然后小组讨论有两种方法,最后全班交流,确定一种最好的测量方法;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树立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主的思想,为学生做每一个小组探究实验,当好助理者和服务者。通过小组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四、给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它电学实验。例如,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的规律等,这样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炳生等《八年级物理教学参考资料》,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王丹东《中学物理教学通讯》国际展望出版社,1991.
新城中学 钟薛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学期我们对实验进行了探究性的研究。
1、确定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总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面对群体,以实验创新教育为前提,使学生达到掌握物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实验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抓好“七个正确”:其一,选择仪器正确;其二,安装调试实验装置正确;其三,操作规程正确;其四,观察方法正确;其五,测量读数正确;其六,处理数据正确;其七,实验结论正确.
2、探索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发挥主导、主体功能
大力探索改革不适应新时期形势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建立起按科学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引导—探索—实验—掌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主要方式是采取提问、答疑、讨论、观察实验现象、动手操作等.在实验中,加强对学生实验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按教学大纲规定必做的分组实验,采用四人一组,总体安排,并将学生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理解能力差,反应较慢,动作缓慢;第二类是思维敏捷,动作粗糙;第三类是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强.不管哪类学生整个实验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必要时答疑引路.另外要还改革实验报告的书写,实验报告不要求统一的格式,只要求与中学物理教学相联系,写出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有何不足.
3.演示实验在复习课中应用的探讨。
物理复习是克服学生学习遗忘的重要手段。而物理复习的基本方法有:系统总结法、练习法、实验法等。一般认为:实验教学多出现于新授课中,复习课没有必要组织演示实验教学,针对这,我们又做了如下的研究:
素材取自初三物理总复习——关于阅读探究、实验设计方面题型的复习。复习课中的典型问题或典型物理过程是有必要用演示实验的探究手段来再现、巩固的。通过实验大大拓展了知识的探究、内化过程。它不仅以研究达到掌握目的,而且还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方法教育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4、演示实验下放成随堂小时验或学生分组实验的探讨。
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中,有时也将其下放为学生随堂小实验,甚至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来操作。我们做了以下研究。教师分别设置了实验班和对照班。课后达标结果显示:上面讲演示实验下放为随堂小实验的教学,前两节课授课效果是理想的,后面的结果不是很理想。由此可见,这种教法在实践中有其明显的优越性,特别有利于学生相关领域的发展及有关内容的授课。
新课导入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第一个环节,其导入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期教学的展开.为此,教师必须具体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导入环节,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就投入到物理知识学习中,调动学习兴趣.这时,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教师可借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物品来导入新课.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5节“升华与凝华”知识的时候,笔者将一旧白炽灯泡带入教室展示给学生看,并引导学生思考“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为什么会变成黑色?”而后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升华与凝华的概念,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如讲到“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回想凸透镜出现的两种现象:一放大物体;二在太阳下可以聚集光燃烧纸片,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个凸透镜于不同情况下,其成像是不同的,到底是为什么?其中有什么规律吗?”问题抛出来后,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大大的激发,探究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上课态度也异常认真了.
二、自制生活道具,活跃氛围
就初中生而言,学习物理的时间并不长,对物理现象多半会比较好奇.这时,教师若能调动其兴趣,学生势必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探究活动,整个课堂氛围会变得更加活跃.生活中,一个纸杯、一张纸、一块磁铁,均能变成物理实验的材料,用这些材料开展物理实验,演示物理现象,学生会感到更亲切,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从而不再觉得物理理论是遥不可及的,并树立起学习物理的信心,主动参与物理课堂.如学习“物体的浮与沉”知识的时候,笔者就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乒乓球向学生演示物理的沉浮条件.学生普遍都知道若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它就会浮起来的.但是,在此次实验中,笔者带了三个兵乓球:一个原装的,用于演示物体上浮到漂浮;一个注入了适量水之后,再将其封闭,用于演示悬浮情况;而第三个则注入足量的水,用于演示下沉实验.这一过程中,学生亲眼见到了乒乓球的沉与浮,既眼见为实,又非常好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时,笔者让学生自己掂量兵乓球的重量,进而引出“物体沉浮,是由物体所承受的浮力与物体所受重力所决定的”的知识点.
三、展开生活实践,掌握新知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知识,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展开生活实践活动,通过实验来掌握新知.如“练习电能表读数”实验时,为了更贴近生活,笔者就组织学生设计一表格,并利用双休时间,从8:00~21:00点,每隔1小时记录一次自家电能表计数,进而算出其每小时的耗电量,后绘制出一张有关耗电量时间变化图.这样一来,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了电表读数的方法,还训练了学生画图、实验与操作的能力.又如练习“测量物体质量”的时候,笔者先让学生预估一下一个文具盒、一本物理课文的质量,后引导学生利用天平准确测量,从而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天平,又培养了学生的预估能力.想必,这些实验的进行,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其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也吻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课程教学理念.
四、深入现实生活,学以致用
课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了大千世界的奇妙多彩,而物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集合了哲学、科学与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其知识不仅源于生活,而且又被广泛的应用于生活,在学习中,只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与价值,才能让学生更加高效的完成学习目标.如学习苏教版八(下)第八章第3节内容“摩擦力”之后,学生基本上能够解说生活中关于摩擦的现象,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该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购买鞋子的时候,注意鞋底的波纹,了解其鞋底是否有较高的摩擦力;是否能够在下雨天、下雪天不滑倒等.又如,将学生比较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思考自行车运行中的摩擦力是个怎样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中巩固新知.
五、总结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尤其是还处在感性认知优于理性认知的初中学生。
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方式关系很大。我们可以比较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如下:
1.听教师讲授—学生能记住大约10%~20%;2.看到实物或实验现象—能记住大约30%;3.听教师讲,又看到实物或现象—能 记住大约50%;4.看到实物或现象,而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能记住大约70%;5.既动手做,又描述能记住9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要使演示实验更有效,就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它们协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鉴于此,我提出了以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
一、多样化演示,激发学习兴趣。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演示。
教师要根据实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使学生能听到、看到各种现象。如可见度差的,用实物投影演示;需要进行微观分析的,用电脑课件演示;实验要求较高、课堂条件不允许的,用视屏演示等。
2.学生亲自做演示实验。
物理的实验教学应跳出教师唱“独角戏”模式,将演示实验更多地交给学生,增加他们动手参与的机会。对于简单、易成功 的实验,直接交由学生演示,以增强他们的实验信心。如“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可将这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布置下 去,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物件来进行实验,并让他们到课堂上来做演示。这样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 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3.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对难度较大或技术含量高的实验,可用师生协作的方式来完成。如“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实验中包括了相当多的实验技能,有仪器的使用和读数规则、使物质均匀的方法、数据处理的图像法,以及如何从图像结果中得到结论等。对它采用师生协作完成的方式进行演示,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分配工作,给学生简单介绍每项操作的要点,还可以腾出时间来向学生简单介绍图像法的作用和做法。这样学生便能在学习物理规律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巧。4.将演示实验变成探究式实验。
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它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很有利。但这类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则不太有利,它容易使学生忽略科学研究艰辛的探索过程,认为科研成果都是唾手可得的。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并且多质疑设问,多要求优化设计。如“声音的传播”中,关于声音可以由固体传播,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等。这些研究性实验,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协助下设立实验目的、研究步骤进行的一次探究性实验。这不仅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种训练,还为将来高中的“研究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分组实验教学策略。
1.注重准备,防止拿来主义。
对于下面的一个现象,教师一定不陌生:在学习第六章的欧姆定律时,教师讲授了伏安法,并进行了分组实验。但在两周后进行第七章“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分组实验中,还是有一部分学生重复着“模仿”与“拿来主义”。这就是因为忽视了对原理学习和数据处理环节的后果。学生没有真正掌握伏安法,不懂得如何进行测量设计。实验教学,要教的除了仪器的操作外,还有实验方法,我们只有重视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后的总结工作,才能做到“授人以渔”。2.重组教材,切合教学需求。
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但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教授多少内容,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我们期望在最短时间里取得最好效果,但并不等于在教学培养中时间越少越好。分组实验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主要方式,它肩负着使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能力的双重责任,过程中应该注意能力学习的培养。能力学习的培养是需要过程的。
例如,八年级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果这个实验不成功,结论模糊或心存疑虑将使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失去信心,至少也会对“凸透镜成像”这一知识形成心理障碍,很难掌握。八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没有丰富的知识基础,也没有独立学习物理的能力,他们还不懂得如何通过实验找到规律,如何正确进行实验等。
因此,如果这时候就将40分钟完整地交给他们“探究”,那后果将是:教师必须再花40分钟进行实验演示,然后重新给出结论,再然后学生在矛盾中“接受意见”,记住结论。这样不仅多花了时间,也并不能达到我们需要的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效果。既然学生正处于“盘古开天”之际,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兴趣,克服困难,增强信心。教师应该以“引领者”身份出现,带着他们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不妨这样做:
首先,告诉学生实验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及两倍焦距的数值。
第一步,要求学生在光屏上找到缩小的像,并测出此时对应的物距与像距,测三次(或收集三个不同小组的数据)把数据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
第二步,让学生在给定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的基础上,交流、评价,分析数据,使学生在每组测得的不同数据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点,即当物距满足什么条件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结论。
第三步,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第四步,找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在老师点拨的基础上进行)。
第五步,找出光屏上不能成像的条件。
第六步,找出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三个区域两个特殊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不少物理专家指出, 要让现在的物理教学体现出“来源于生活”“社会要进步”这两个层面。因而, 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 物理的教学, 应该要时刻注意将课本内容结合学生的亲身实验, 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 掌握物理知识及技能, 推进他们对于科学的探究力, 提高其创新意识, 培养科学精神。
在我国的教育中, 无论是哪种学科教育, 普遍都存在着“重知识, 轻能力”的现象, 物理学科更是不例外, 好多学生都会反映在初中的物理成绩不是很理想。在一项有关初中物理学习的调查中, 40%的学生表明其物理成绩上不去, 主要体现在其物理学科成绩相对于其他课程的分数较为偏低, 以及物理学科的多次检测中成绩有所下降等。如果真正的追究其根本原因, 主要是由于现在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以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上, 一味地讲理论知识很难激发起学生对于物理科学的学习兴趣, 即使是可以引发起学生学习的物理实验却常常因为其器材不完善、教学目标不准确、教师引导不合理等等因素致使实验教学不成功。
新课程理论中指出: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 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 而且物理实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的物理教学时, 要注重对学生实验教学的引导。在经过了多年的教学之后, 在这里我提出自己对于实验教学的一些浅见。
一、明确实验教学目标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如果一件事情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作为开始, 那么下面的程序及其环节进行得也会相对顺利。因而, 教师在教学一节物理实验的时候, 教师要为学生列出明确的实验目标, 然后让学生自己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自己的能力, 自主地进行活动与探究。比如, 在讲一节“焦耳定律”时, 先为学生讲解出此次实验的目的, 然后让学生根据每个小组里所发放的电阻丝设计出两个不同的电路图, 最后再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代表按照正确的的电路图对其进行演示。如果其中出现错误, 再由学生和教师一起来探讨解决。
二、培养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只要学生对一件事物有了兴趣, 那么由这个兴趣所衍生的一系列未知会一直吸引着学生对其的注意力, 并且让学生不自觉地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思维。
培养学生对其实验教学的兴趣, 可以主要联系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实际来吸引学生们对于物理知识的注意力, 比如, 再讲“连通器”一节课时, 就可以引导学生先对其进行观察, 然后让学生联想生活与自然当中有哪些事物与这个类似, 从而引出要学习“连通器”的原因。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并且也会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物理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
三、端正实验心态
在这里所提出的端正学生的实验心态, 其实是指让教师要在实验教学当中, 多多鼓励学生, 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实验学习的自信心。实验教学, 就是为了要验证物理理论的真实性, 然而, 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 难免会遇到实验失败的现象。因此, 如果遇到学生实验失败的情况发生的时候, 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鼓励、激励学生, 而不是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每个教师要用自身的教育方式, 鼓励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实验的失败, 并且要在一旁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改进学生的失败实验, 让学生重拾实验的信心, 以更好的状态来完成每一次实验, 用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的真理来验证其物理理论的真伪。
四、配备充足的实验器材并不断“补充”
在学生的实验场所, 我们有时会不难发现, 在一个实验当中往往是一个学生在做, 其他学生在看, 当这名学生完成得差不多的时候, 下课的时间也就快到了, 那么其他没有做实验的学生就只能等到下次实验课的时候再做了。这样一来,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之后, 很可能就使学生忘掉了上次实验课当中所学的知识,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的进程。因而, 学校要为学生做实验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 以供每位学生都可以“亲自上阵”。
另外, 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验的重要场所, 除了学校指定的实验器材之外,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一些小制作、小发明收集起来, 以此来不断“补充”教学当中的实验器材,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创造性以及自主的能动性。
一、重视演示实验
1.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教材要求和特点,精心组织教材要求的每一项演示实验。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和有趣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最直观的物理情景,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等方面做出最直观的铺垫,使学生感受倍深。
2.演示实验必须同思维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重视直观性,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建立概念所必要的感性认识的材料。然而确定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需要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与思维相结合。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利用演示实验的技能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确保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演示实验的过程是短暂的,并且多数也只能反映事物的一个侧面,至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事物实质等等,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3.确保演示成功,促进课堂教学效果。要使演示实验获得成功,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掌握实验原理,这样才能准确地抓住关键,成功地进行演示。在实验之前,要估计到各种可能的不利条件,以便预先做好充分准备。为了确保演示成功,课前必须充分准备并进行试做。同时,演示现象要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为此仪器的尺寸要足够大,演示的仪器要放在适当的高度,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到。
二、重视实验探究
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实验探究,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體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实验探究。
2.重视实验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实验探究一般都是分组进行的,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
在平时的探究活动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尽可能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不但要重视书面表达,也要重视口头表达,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口头陈述。
3.教学中我还注意将可转化为运用探究性实验来进行教学的实验内容设计为探究性实验。突出实验的创造性,发挥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学会研究与探索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验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小实验、小制作的题材广泛,材料集中丰富,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有益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动脑、动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虽然课外实验活动在许多方面略显粗糙与不规范,但其教学功能显而易见,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高。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激发他们自觉应用物理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实践证明,课外实验中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实验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就会使学生趣味性更加稳定,从而更加喜欢物理,热爱科学。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被公认为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财富,而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必须从小培养。物理课外实验集科学性、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于一体,而且不同于实验室里的学生分组实验,没有现成的、成套的仪器设备,也没有教师亲自指导,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步骤,自己动手完成,出现故障还要自己排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创造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
3.有利于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能研究所有的物理现象,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给物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而学生在课外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要求和方法,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或自制仪器独立地进行实验和观察,就能得到有效的补充。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外实验中,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并且动手做实验。倘若实验失败了,究竟是设计上的问题,还是动手操作上的不严谨,只有经过反复思考、反复实践才能知晓,如此,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将逐步提高。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稳步推进,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实验实现新课程理念。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大力推广加强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实验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1、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优化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贯彻“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需要,大力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求知兴趣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达到“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三大能力要求。这三大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优化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提高鱼胡路中学的教学质量,推进教师全面实施素质教学方法的改进,促进我校理科教学质量提高,将起到良好的重大作用。
2、教材改革给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教材与旧教材比较,在实验教学(演示和分组,课外实验)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和强化。新教材总的看,教材的内容和篇幅均有减少,难度有所降低,但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却加强了,一是实
.1.验的数量有所增加(演示实验110个;学生实验18个,课外小实验31个)。这些实验的器材要求也很高;二是新教材的实验更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的内容。注重科学探究,注重知识的参透,注重科学的理念;三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
从近年来中招联考情况分析,可以看到,实验考察已不再是停留在对课文实验所涉及的现象描述,而是以教材为本,用大纲为目标,考查内容已转移到实验能力的检测,强调对实验设计方案评价的考察,强调与信息题,开放性问题相结合,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整合。
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方式的探究中,要注重教师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动脑动手,克服以往实验教学中看实验多,做实验少的毛病;克服简单实验做,复杂实验不作;有实验器材就做;无实验器材不作的习惯;注重教师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已有条件,因地制宜地作好各种实验。
3、是解决初中物理疑难实验的需要:
初中物理教材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疑难实验,困扰着教师其原因可能 一是实验本身的难度较高;二是实验器材不足,实验仪器的灵敏度不够; 三是环境气候的影响以及及操作者的实验技能等因素所致,使实验效果 不佳或实验不成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对实验的可信度。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来解决这一难题。
4、是开展自制初中物理教具满足教材实验的需要。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版教材。除实验数量增加外,还对实验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因此,原来的实验教学设备有一部分能适应现行实验教学的需要,有一部分经过改进后才能继续使用。还有的需要淘汰。所以,我们只有摸清实情,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解决教具制作
.2.问题,我们要发动教师和学生,人人做教具,个个做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在物理教学研究上,我们对初
二、初三物理教材都进行了有计划的研究探索,有一定的经验。同时,我们有区教仪站教研员的指导支持,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工作,加之我物理组有爱岗进敬业,业务过硬的实验教师。因此,我们有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研究的基础。
5.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的需要.为使学生在实验中形成较强 的观察、思维、分析、操作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整合知识内容及应用,对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实验不仅是开齐,还应拓宽途径,力求更好。同时要研究其教法和学法。为此,我们拟定了《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研究》课题。
二、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较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对演示和分组实验的改进,自制教具,以达到动脑动手之目的。
2、通过实验研究整合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3.通过实验研究,使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三、实验阶段:
(一)假设: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看法应试教育和按部就班的陈旧实验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用全新的理念,通过改进实验方法,自制教具。疑难实验的研究。就能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变量:
.3.1、自变量: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因变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干扰变量:课题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排除干扰因素。控制干扰的措施:
(1)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实验因子与非实验因子,男女学生数量等情况基本相等。
(2)实验班和非实验班教学条件,教师水平也基本相等。(3)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减轻学生负担。
(4)安排合理:检测科学,既注重实验效果测查,又注重实验过程的查。
(5)尽可能避免产生影响实验和研究进度的其他干扰因素。
四、实验对象研究方法:
1、实验对象:
全校选4个班分别进行实验教学方法研究,其中,初三年级殷世彬选1班20人作实验班,3班20人作对比班,每班20人分别为好、中、差学生5名,10名,5名;初二年级鄢云华教师选1班和2班为实验班和对比班,各20名学生,对实验对象进行有规则的测试,并作好记载。
2、研究方法:以实验对比法为主,实验法和实验总结为辅。
五、实验周期及步骤:
本实验周期为二年(2004、9——2006、6)
1、准备阶段:(2003年6月——2004年7月),主要是论证实验的可行性,撰写实验方案(申请)。确定课题组机构,确定主研人和实验班级。
2、实验阶段。(从2004年9月——2006年6月),课题组按实验方案
.4.组织实施。根据实验目标,每学期定计划。年末小结,按实验进度对实验的有关资料,数据进行检测,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控。定月召开课题组研讨会小结会。
3、总结阶段:2006年6月——9月,主要是测试实验效果,数据分析统计,总结、撰写实验报告和工作报告,课题结题。
六、实验措施;
1、成立课题组的组织机构,设立领导组、指导组、实验研究组以确保课题按计划有序地进行研究。
2、课题组接受区教仪站专家的指导,接受学校领导的指导。组织主研人员外出学习考察,开展研讨。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不断改进实验理念和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率。
3、保证区教仪站、区教科所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学校保证课题组的经费开支。
4、定期召开实验课题研讨会和小结会,总结前阶段的成绩,经验和不足,提出下一阶段工作任务。
5、认真作好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工作,将实验教学经验向其他教研组推广。带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
七、实验检测;
1、检测项目:
(1)学生与课题研究的兴趣前测(资料),学生实验能力、学习水平测试。(资料);
(2)实验过程中,学生动脑能力的测试和动手能力的测试;
.5.(3)实验全过程:师生动手制作教具和学具的测试(时间长短)。
2、检测内容: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情况(资料),设计制作仪器;初中物理疑难实验的解决方案和效果(资料),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动手,口述能力。(资料)
3、检测形式:
师生互动改制实验器材展示,根据初中物理力、热、光、电知识要求,学生按实验要求,选择实验器材完成实验的能力测试;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测试;(各种测试试卷均由课题指导组编出,课题实验组检测)。
八、成果形成:
1、形成课题工作报告和实验报告。
2、通过改进增设实验,解决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疑难实验。
3、研制、撰写出一批数量和质量的较高水平的教具、学具和论文。
4、带动我校其他学科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总结出适合我校城乡结合型特点的实验教学方法。
5、学生动脑动手有明显提高。
九、实验组织机构:
1、承担课题单位:巴南区鱼胡路中学物理组。
2、课题组设立领导小组、指导组和实验研究组。(1)领导组:
刘高玉:巴南区鱼胡路中学校长
中学一级教师 付灿熙:巴南区电教站站长、书记
中学高级教师
.6.牟元华:巴南区电教站付站长
小学高级教师 蔡富安:巴南区鱼洞街道教办主任、书记 小学高级教师(2)指导组:
何安祥:巴南区电教站教研员
中学高级教师 廖厚福:巴南区电教站教研员
小学高级教师(3)实验研究组:
组长:封洪孟:鱼胡路中学教务主任
中学一级教师
付组长:林义祥:(主研)鱼胡路中学物理教师
中学一级教师 成员:殷世彬:(主研)鱼胡路中学物理教师
中学一级教师
鄢云华(主研)鱼胡路中学物理教师 中学二级教师 黄章财:鱼胡路中学物理教师
中学一级教师 尹冠群:鱼胡路中学物理教师
中学一级教师 朱伟:鱼胡路中学化学教师
中学二级教师
十、实验经费
本实验课题组研究经费8千元左右,由鱼胡路中学承担。
巴南区鱼胡路中学课题组
林义祥、鄢云华2005、9、20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反思12-01
初中物理要注重实验教学09-16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对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探讨与思索12-10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体会07-05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探讨论文10-13
初中物理开展实验教学的实践思考12-11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规范10-05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09-20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课05-31
初中物理实验分类心得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