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库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库(推荐8篇)

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库 篇1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

1.组建资源库开发团队。建立校企间信息交流平台,组建多元的专业化建设团队,成员主要包括企业一线人员、企业专家、校内骨干教师、校内专业带头人。由企业一线人员收集原始素材和案例,企业专家对资源进行审核和修改,校内专业带头人对资源进行整理和补充,校内骨干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依托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教学和企业做到零距离对接,各角色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确保资源持续更新。

2.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校企合作共建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必须建立完整的保障体系才能保证工作正常开展,包括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制度保障要在校企间明确分出权利和责任,制作配套管理制度,实施项目责任人负责制,责任措施落实到位,保证资源库的建设如期完成和持续发展。资金保障要求对建设资金进行专项管理,保证设备资金、软件费用、人员薪酬等能及时到位,同时,也必须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既激发各方面参与者的热情,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对未能如期完成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惩处。

3.以需求为导向。采取“以企业需求,开发课程设计;以课程需求,建设教学资源”的建设思路,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特征,基于实际工作需要,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项目式设计资源库的结构和功能,满足学生、教师等各类人员的专业教学及其自主学习的需要。

4.遵循边建边用原则。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整理、编辑和存储的教学资源,服务于专业教师、在校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应用→评价→反馈→再应用”系统化的良性循环方式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学校和企业要不断收集资源库用户新的需求及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并及时更新。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1.专业级资源建设。根据行业发展特点、结合订单办学、校内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方式需要建设专业调研资源,包括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岗位能力调研、行业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标准、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及条件、专业测评等资源,包含了文本、视频、音频、图片、动画、案例库、试题库、素材库、教材等方面的内容。

2.课程级资源建设。资源主要由校内骨干教师提供,以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突出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的技能、知识相关。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改革,配套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标准、作业规范;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课程作业、项目实训、习题库、案例库。依据学习过程化考核理念,设计过程考核试题库,包括知识测试试题库、技能测试试题库、考证模拟试题库等,可实现在线自测、自我评价等。

3.实训级资源建设。实训资源最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是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点。利用教学互动平台将企业工作流程进行虚拟实现,包括虚拟工作环境、虚拟设备、仿真生产过程、虚拟作业流程、企业真实案例等。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引导,循序渐进,分阶段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互动教学,学生在课外还可以反复地进行复习演练。实训级资源的建设就是将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融入到每一个教学单元中,充分满足学生实验实训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使学生学完知识即可上岗,完全符合企业职业化岗位的需要。

4.行业级资源建设。提供行业政策法规、企业动态的信息查询,主要为了拓展学生对行业发展动态信息的了解需求,包括行业介绍、企业信息、岗位描述、行业法规、技术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等。

5.软件级资源建设。包括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资源库软硬件平台系统、数据库系统、安全系统及用于教学的其他工具软件等。

二、结语

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库 篇2

目前,省内外资源库建设的课题种类很多,包括基于WIKI平台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还有基于项目的微课资源库建设,还有ESP移动学习资源库的建设等等。方法和种类都多种多样。各种资源库建设都有它的方向性和特色。研究对象分明(学生、教师、企业、院校),目标鲜明(建网、官网、用网),导向清晰———面向计算机网络产业集群。对于计算机网络方向的学生而言,这既是目前的学习向导,也可以作为工具书,对于学生向自主学习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价值在于在企业需要的前提下,延伸了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形式和平台,可以包括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就业之后的应用学习,打破了原来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将教学延伸到了可以随时应用的一个平台。

2建设方案

2.1研究目标

(1)建设前沿集成、内容丰富的应用学习型资源库

以“校企共赢”理念为指导,梳理高校和企业的所拥有的计算机网络的教学资源、,以企业的需求为中心,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把院校的理论教学、企业协同发展和学生就业需求为一体,合力建设起以“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实训、职业信息、认证培训、工程项目和技术标准”等专业应用共享资源库,覆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建网”、“管网”和“用网”3个领域,包含8门专业支撑和核心课程。

(2)构建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支撑平台

采用基于J2EE的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既保证了平台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安全性,也有效地实现海量资源和分布式资源的整合、挖掘和应用。

(3)建立即时更新、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构建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库,同时对资源库进行管理和更新,确保企业的用人需求和院校的培养需求相一致。

(4)实现个性定制的用户导向功能

以“学”和“教”为主线,兼顾企业、学院两大集团用户需求,面向教学者、学习者、企业和学校,以“个性化服务”为特色,突出强调用户体验,实现用户快捷搜索、按需定制和有效推广运用的支撑体系。

2.2研究内容

以企业用人需求为主线,强化计算机网络的具体应用流程,建设企业信息库、行业建设标准库、课程资源库、专业认证库、网络工程项目库、网络实训资源库、网络行业标准库等7个资源库及1个网络应用素材库,具体如下:

2.2.1企业信息库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就业信息、计算机网络专业信息、岗位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更新信息等。

2.2.2行业建设标准库——行业建设的标准和样例

行业建设标准库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的标准、专业课程的主体设计规范、课程的调研式开发规范等普适性资源,这样,可以建设一个能够适应于各个区域的岗位分析、培养目标,来个性化的订制企业需求。

2.2.3课程资源库———专业资源库建设的核心

包括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标准、课程各个章节的教学方案、周课时安排、实践案例或网络应用项目、课程优质素材等。

2.2.4网络工程项目库——网络资源库的职业延伸

建设内容包括各区域工程项目的招标文件样本、企业的合同样本、网络工程项目的实施文档、技术支持手册、项目验收文档等。

2.2.5网络实训资源库——网络专业的特色资源

通过和企业的共同合作,将企业的网络项目资源,利用文字、视频、动画、虚拟等技术手段,重新实施网络工程项目,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网络项目的能力,为能够尽早转变角色,适应网络工程实施的企业新环境。

2.2.6专业认证库———网络专业建设的延伸资源

这里的专业认证库需要包含师资培训、更新技术的培训、企业实践项目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网络应用赛项认证等。专业认证库的范围包括Cisco认证、网络工程师认证,还包括华为、锐捷等各种行业认证。

2.2.7标准库———专业资源库的行业导向

主要是将网络行业和企业的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等资源整合起来,这能够精准地给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做出一个专业定位、同时也为就业提出一个合适的标准,为计算机网络应用提供依据。

2.2.8网络应用素材库———网络项目的资源融合

计算机网络的理论教学难度相对比较大,因为抽象的理论和概念难以让学生深深理解,需要在网络应用素材库建设当中付出大量辛苦的工作,包括录制屏幕录像、影像资料、制作动画等。同时,企业讲师给出网络项目实践的影像资料,这能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行业资源,也可以同时服务教师、学生、企业和各个院校,如图1所示。

3校企共建计算机网络资源库的创新点

建设“7+1”应用资源库,这包括规范信息、特色资源、行业认证培训项目、工程项目、实训资源、教学电子文档和高清晰图片、项目实施指导录像,反映各课程特点的教学组织指导录像动画和试题库等,同时面向4大群体服务,整体提高计算机网络行业的发展。

如图1所示,教师可以利用Internet网络在线贝壳,在线答疑;学生可以利用空闲实践在线学习,对教师进行课程点评;行业人员可以在线进行项目实训,企业人员还可以网上招聘。不仅满足了在校生网络教学需要,还可以满足企业员工、社会学习者职业提升的需要,适应学习型社会发展。

面向企业提供人才招聘、认证培训等服务;面向院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施方案,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定制。这不仅解决企业和学校的个性需求,还为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平台支持。

此次校企共建计算机网络资源库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资源服务平台以“个性化服务”为特色,突出强调用户体验。以“7+1”应用资源库为依托,向教学者、学习者、学校和企业全面提供服务。

4实施阶段

面向产业集群的计算机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分为3个阶段:

(1)建设筹备阶段。

(2)开发与建设阶段。

(3)应用与推广阶段。

在建设筹备阶段,完成资源库的建设启动工作,对资源库的系统架构进行完整设计,制定出设计项目的建设方案。

在开发与建设阶段,主要分为两个主要部分,资源服务开发和平台建设。资源服务开发主要面向企业和学校,包括市场调研、产业信息分析;职业标准、技术标准的整合制定;资源与素材的制作、收集与整理;资源的审核与上传;个性服务定制。在平台建设方面,主要包括用户需求分析;系统功能设计;硬件平台适配整合;集成用户界面设计;技术细节开发实现。

在应用与推广阶段,主要包括:资源库测试与试运行;项目建设论证与评审;推广与应用和资源库动态更新与完善。

5结语

校企共建计算机网络资源库是我校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为后续课程和国家优质课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校企共建资源库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提高了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系统学习,以企业需求为基础,提高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为企业输送更好的网络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宁.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及其对我国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推动[J].现代教育科学,2015.

[2]狄爱霞.基于Wiki技术的武警院校教学信息资源库建设模式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

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库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148-02

一、构建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各行各业中都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工作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会被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着重研究在软件环境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新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更好地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换代,我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更新,使用软件Win 7+Office 2010进行教学。本课程原对应的教学大纲(Win XP+Office2003)及计算机实训室所用软件均改至配套Win 7+Office 2010。在新的教学大纲下,我院原计算机精品课程内容也需要更新,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拟研究如何构建新系统环境下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新大纲下教师上课的需求,并更好的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结合,把教学内容数字化处理,把教学设计思想与考试大纲融合,设计成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电子化教学资源。

二、构建教学资源库的研究内容

(一)创建教学资源库的目标

摸索、总结一套适合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法,实现和新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Win7+Office 2010)结合,在新的系统环境和应用软件版本中结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将资源库应用于教学,争取我院高职高专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合格率达到90%。

(二)研究内容

包括在教学大纲更新、软件环境升级至Windows7及Office 2010的条件下如何建设新的教学资源库,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乐学”,使教师能够互动式教学,并在乐学的基础上实现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无缝对接。在提高学生通过率的时候,避免形成应试教育,通过考试的同时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实现对各个软件的熟练操作。

结合本课程各模块的特点及新版教学大纲的要求,构建的教学资源库中应包含各模块的所有知识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资源库中呈现现有的知识点:

表1 各模块知识点在教学库中的表现形式

序号知识点媒体形式

1计算机概论文字、网页、教学录像

2Windows 7操作系统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3计算机网络基础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4文字处理Word2010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5电子表格 Excel2010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6演示文稿 PowerPoint 2010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课程每一章节配备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课程中的所有实训配备使用南软极域教学软件进行屏幕录制的实训视频;课程部分授课章节进行教学录像;将教材及实训中使用的各种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进行分类整理归档,使其他教师在教学需要时,随时可从素材库查询下载。

(三)解决的教学问题

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建设能够实现互动教学的教学资源库,使学生在课上学习之余,在课外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实现分模块强化练习。通过互动教学的方法,将原有实训内容提炼成教学资源库,围绕模块设计,“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顺利通过考试。

在应用旧的教学大纲(Win Xp+Office2003)时本门课程已有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并已挂上网站,但缺乏教学录像及实训视频。现大纲更新至Win7+Office2010后,教材已及时更新,但精品课程网站上课程内容及教学内容尚未及时更新,同时学生操作实训也进行了更新,根据所做更新,拟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教学资源库,更新教学及实训内容,完善素材库及课件库,补充重点章节的教学录像,并利用教学所用南软极域软件进行实训操作的屏幕录制,完成实训视频的制作,使学生在课后亦能完成自学。

三、构建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步骤

(一)拟采取的基本步骤

结合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拟采用下述方式开展研究:

实施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由课题组牵头,计算机教研室共同探讨,并查阅收集资料,确定新考试大纲下教学资源库应包含的模块,拟定出课题计划,并做出下一步工作的具体分工。

实施第二阶段:建库。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构建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总体结构。包括:课程资料库、试题与习题库、课件库、素材库、网络学习平台。

根据架构好的总体结构,明确分工。进一步根据总体结构及其下设子模块,整理收集新大纲及新系统环境下的资料,对原有精品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后增加的模块收集资料入库。对新考试大纲下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做匹配更改;对新版教材所用的教案、课件及时更新;对新设计的17个实训,利用南软极域教学软件进行屏幕录制,可将整个实训在电脑屏幕操作过程中录制下来;对新考试大纲下教师的授课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像。

将整理好的资源库发布到网站。可利用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改造,将新的内容完善发布至网站,在教学中推广教学资源库的应用,鼓励学生课外多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资源库,实现更多互动效果。

实施第三阶段:应用及总结。推广应用教学资源库,根据教师授课及学生使用的反馈,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功能性评价与改进,对所有的资源进行新的技术评估。根据交流汇总,形成研究报告。

(二)现阶段实施成果

已构建了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资料库,包含课程性质、课程评价、教学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设计等;试题与习题库,包括理论习题、上机实训题、理论模拟题、上机模拟题、历年计算机等级考试真题;课件库,包括包含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素材库,包括教学录像、实训操作视频、教材及实训中使用的各种素材;网络学习平台,包含在线实训、在线模拟测试及交流平台等模块。

四、构建教学资源库的主要特色

实践性操作强。可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软件南软极域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教学资源库的创建,该软件是计算机实训室授课的教学软件,可以利用其屏幕录制及试卷编辑等功能,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大纲进行教学资源库创建,实训视频具有极强的可实践操作性。

资源利用性高。相同的资源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组织和服务,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来源广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

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库 篇4

——王晖2013zy055 摘要:基于数字化资源在高职教学中的必要性,对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过程,以解决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探索总结信息化环境下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于职业教育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推进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深化高等职业教学改革、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字:数字化教学资源

高职

计算机

应用

目前,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已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视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以促进交流、共享,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2005 年教育部启动高职近百所示范院校建设,各示范建设院校基本上一致地将数字化资源建设列为学校一个重点建设项目,高职数字化资源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断运用及深化发展,书本教材已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载体,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的普遍推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推进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深化高职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高等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发展现状

2003年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建设启动后,全国高职院校累计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800多门,带动省(市)级和校级精品课程迅速发展,初步形成国家级、省(市)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启动后,根据高职示范院校建设要求,重点建成500余个产业覆盖面广、办学条件佳、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建成更多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高职示范院校作为高职教育发展、改革和管理的模范,带动其他高职院校也投入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建成了大量具有鲜明职业特色和专业特点的优秀教学资源。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简介

1.数字化教学资源种类

数字化资源种类包括网络课程、影像资料、电子教案、数字化素材库等。从教学资源的功能上,资源包括授课录像、实操录像、软件操作演示、动画、模拟软件、辅导材料、教学课件(ppt)。

2.制作资源所需素材

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所需的素材,包括文本文稿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

3.资源的表现形式

资源大致分为三分屏、网页、Flash 三种表现形式,不同的表现形式,通常具有不同的用途、优点等。至于具体采用哪些形式的素材,将根据课程特点和其他要求而定。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

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及时地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发现、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学生通过接触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获得建构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得到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等环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从以教师主讲的单向指导的模式而成为自主发现的学习,从被动学习而成为主动学习,由教师讲授知识而到学生自己重新创造知识。

研究表明,在数字化时代和信息社会,学生达到能够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最终取决于学生所具备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可以直接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提供更多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机会,也是检验其学习能力、学习收获的最佳方式和途径之一。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

1、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查找、使用、分析、评价资源,进而利用资源认识和解决实际的问题。

2、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充分发挥现代数字化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方面的教学功能,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数字化教学,不能盲目地使用。

3、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学习工具,是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学习工具。数字化教学的运用必须与新的教学观念相结合,不能仅是手段的变化和内容上的增多。

五、高职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1、工具性:对于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以后的工作和学习。计算机将成为他们工作中必须使用的工具之一,所以现在的计算机课程具有较强的工具性。

2、可操作性强: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途径是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在教学中计算机基础必须以应用为出发点,加强实践性操作教学。

3、创新性: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应用软件被人们所使用,为了更好的满足需求,自主研发的软件也更多,计算机课程改革和创新也在逐步推行。

六、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技术处理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的软件教学资源。计算机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视频教学录像、题库、软件素材等,满足学生远程学习、同步测试、在线讨论等功能。

1、改革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而计算机课程的概念、原理、工作过程大都比较抽象,单纯用文字叙述,学生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和抽象的概念、协议等相关知识。比如利用投影仪,使用Flash、PowerPoint 等软件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将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也可以使用图片或视频录像来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2、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程网站

计算机课程内容繁杂,教学应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际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充分考虑到专业特点和学生能力的差异,对学生做进一步讲解,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和教学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利用课程网站教学平台中的在线教学、教学辅导、作业与讲评、课件、在线论坛等功能模块,教师可以将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指导、参考资料等内容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并不断进行更新补充,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学习阶段,便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

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考核体系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必须采用一种有效的实践操作考核评价体系。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激发了学习和发现的兴趣,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从而也促进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七、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数字化资源逐步进入课堂,尤其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加大,计算机机房和计算机网络化已经覆盖了大部分职业院校,并相应建立起了数字化资源应用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用于职业教育,不但可以扩大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容量,使知识构建网络化,呈现形式多样化,还可以加强技能培训,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更有助于解决现阶段条件下,职业教育中所需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姜敏凤.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机制的研究 [2]蔺素珍.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方法[J].山西科技,2005(2).

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库 篇5

一、公司内部计算机的安全保密工作由信息部负责具体实施。公司各下属单位、部门主要领导主管本单位、本部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工作。公司电脑使用人员必须在电脑上设置密码,并将密码报给综合部。

二、公司的网络和计算机都属于企业生产、工作的重要设备,任何破坏企业网络和计算机的行为都视同破坏企业生产、工作的严重行为,需要追究纪律和法律的责任。

三、各应用系统、每个单位部门必须建立相应的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制度和策略,并切实执行。

四、确有特殊需求经批准在公司的某些电脑上保留有光驱和软驱的部门,其部门领导和系统管理员必须对该 I/O 通道的安全负责,各类数据的拷出必须有相关领导的审批以及文字性记录备案。

五、除网络管理员及其授权人员外,其余人员无权擅自在网络上传播、扩散来自企业网络以外的其它软件和电子文档。

七、公司电脑使用人员,不得进行越权操作。信息管理员要对整个网络实行动态监控,发现违规操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处置。

八、所有连网计算机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硬盘检查,清理个人无用的文件,防止受到计算机病毒破坏和黑客程序的恶意攻击。

九、企业的计算机是为开展业务工作而设置的,电脑使用人员不得在互联网上进行危害国家、社会、企业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不得利用登录国际互联网之机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下列信息: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2)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扰乱社会秩序的,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统一的;

(3)宣扬封建迷信、淫秽、暴力、恐怖,教唆犯罪的;

(4)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库 篇6

内容提要:随着计算机不断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完美结合,即有助于企业当中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改善服务品质,并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之上的决策支持。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当中的一个热点,在和计算机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巨大的进步,本文分析了计算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发展状况。

一、计算机应用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计算机应用概述

计算机应用是研究计算机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系统的一门综合知识,是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学科,是计算机学科的组成部分。通俗地说,计算机应用就是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将计算机与其他知识相互结合来解决现实中各项问题的实践性知识。由于计算机具有宽泛性、综合性、信息公开化等特征,是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越来越重要。

(二)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各种社会组织的目标而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并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进行人力资源的招募、录取、培训、开发、使用、保持、效能评估、薪酬激励制度以及劳资关系建立的过程。由于现代企业结构日益复杂,业务和生产也越来越复杂,人力资源是企业人才管理的重要一环,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在一定的组织管理基础上,综合运用计算机以及信息化的科学技术,同时与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相结合,辅助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决策和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也是一个管理系统,它不仅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节省企业开支,还可以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效率,是现代技术与企业发展的高度融合。为此,要选择符合企业自身特征的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信息化

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完好匹配,不仅要在技术层面上给予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而且在观念、组织基础、人员等方面也要进行创新和完善。

(三)计算机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才的全球化竞争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只有更好地吸引、保留和发展自己所需人才,才能拥有竞争优势而立于不败之地。人力资源部门必须从重复性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人力资源的发展和战略规划中,从其传统的人事管理角色转换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顾问和伙伴。要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有效,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解放生产力。而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即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它应该是一套高效率、多功能及易学易用的软件,能把日常工作模块集成起来,大家分工合作,共同维护,不仅减少管理日常操作的时间和成本,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从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又规范管理业务流程,同时相互又能对数据进行监督与审核,保证数据达到高度准确,使企业在利用数据进行规划与决策时更加科学、可靠、统一,达到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最佳结合。

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影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每月的工资计算与处理;员工的考勤休假处理;员工信息管理等基本内容。这些信息处理往往要持续占据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出错率较高,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大大降低日常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时间的占用程度,使管理人员从日常繁琐中解脱出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强调员工的自助服务,如果员工的个人信息发生了变化,他本人就可以去更新自己的信息,经过一定的批准,程序即可生效。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列举出计算机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应用。

(一)招聘

根据企业的生产目标和经营等活动,有效地对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进行有效地预测,利用网络及时发布人员需求情况,利用能力模型来满足某种职位的具体要求,对职位候选人的行为、态度以及技能水平等做出评估,能快速地定向选择职位候选人。保证实现企业科研及生产经营目标的前提下,做到精简、高效,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薪酬福利分配

通过计算机应用,可以有效地处理薪资问题,计算福利水平,记录考勤信息,管理人员的休假。通过网络,员工可以迅速浏览薪酬与福利的水平,自动完成请假与加班申请,了解相关人员出勤情况、休假的剩余天数等问题。有效的实现信息的公开化、便捷化。对于管理人员而言,无疑节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三)人才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重点在于、确保员工可以得到适当的培训,从而提高自己相应的工作技能。应用网络进行培训课程的安排和公告,也可以与培训机构合作进行课程的网络在线培训。省时省力方便的培训将节省许多现实生活中的费用。根据企业提供的培训课程员工可以提出相应培训要求反馈给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再根据员工的反馈情况安排相应的培训时间与次数。有效地记录每个员工的发展需求,精确评估,确保预算费用。

(四)劳动合同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完善劳动合同的订立、续订、解除与终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合同的关系。员工的招收、录用、解聘、企业内的配置调整等项事务,都必须依照严格的程序。企业与员工可以通过网络对合同进行及时的交流,规范劳动合同的管理。将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许多管理上的失误。

同样,对于培训、假期申请、报销等日常的行政事务也可作类似处理。这样不仅减轻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用于数据采集、确认和更新的工作量,也较好地保证了数据的质量和数据更新的速度。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可以有更多时间思考战略层次的问题。

三、计算机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合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需要。考勤、工资发放、员工信息管理等工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日常性的事务,往往要持续占据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同时,因为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一些基础性的人力资源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显得十分繁杂,并且收集到的信息不能有效的共享。人力资源管理与计算机相互结合可使上级的有关信息和资料直接传递到基层,有利于管理和政策的实施在职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有效地对各项资料和信息进行合理的整理与编制,有效节约人工整理信息的时间和精力。

(二)有助于减少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

计算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减少管理的成本。通过开发或者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企业可以整合现有的管理资源,为其他管理系统提供基础平台。人力资源信息包括最为完善的员工背景信息,可以说是企业所有员工作为丰富的信息库。对人力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方便企业在进行其他管理时方便地调取各种信息。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大可不必指派众多人力资源管理者参与繁琐信息的处理和整合,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

(三)有利于深化企业制度改革

我国正在处于国家重要的转型期,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向高科技、低消耗的可持续发展型经济转变。在这种关键时刻,我们计算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使得我们更加接近世界的水平,使得我国企业向世界领先企业不断靠拢。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和计算机应用将实现企业各项有效信息的共享,有利于实现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程度的深化。

四、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的整合不仅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可以形成完善、有序且不断提升的人力资源机制,提高机构整体实力和无形资产价值,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的深人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同时,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也需要信息化的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在运用实践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爱华.《基于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经管视野》.49页。

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库 篇7

为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两个重要文件精神, 推动高职高专院各专业教育教学专业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建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库, 提升高校课堂教学的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推进高职各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及院级、区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或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推广。

二、主要研究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问题, 以及预期达到的目标和水平

1.主要研究内容。利用“计算机基础‘微课’”发展大环境, 提出一种适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策略, 建设一个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做”一体化的平台, 清晰明朗地课程导航目录, 方便学生在平台下自主选择学习教学资源库, 按需搜索针对性素材;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和随机性的特点。每个学生均可自主地登录平台后, 找到或挖掘所需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内容的学习。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下列这些方面: (1) 建立便捷课程导航目录和人性化地个人自主学习空间。在线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者的学习核心需求是发现或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加上功能齐全, 内容丰富和布局合理的个人学习空间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们同样是重要的。 (2) 设置实时个人学习计划服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学习的环境里, 学生们的学习 (课前预习、课中辅助和课后复习) 自由度较高。因此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平台的设置学习计划模块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养成做课程学习整体规划的良好习惯, 为将来能够有条理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3) 设置随时记录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等服务。学生们在上网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过程中, 可以随时随记录课程内容多少, 学习进度, 以及学习心得或整理知识碎片, 通过标注、标识实现精准记录和保存学习过程。 (4) 设置网络环境下师生间的问、答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师生见面次数有限, 缺少沟通的问题。 (5) 提供无纸化在线练习与测试服务。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需要, 针对性的出些练习题供学生课堂巩固, 也可以设置成封闭式与开放式两种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 既可掌握基础性知识模块, 又能锻炼高阶学习提高。

2.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问题。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加强和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 将课程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水平和理念, 时刻关注教师的“教”, 和学生的“学”!支持“线性”“非线性”教与学的合理搭配。多从学生的“学”考虑, 在方便“学”的大前提下, 建设基于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 (1) 将培训进行到底。学院层次的培训, 希望学院能够提供为推行“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对“计算机基础‘微课’”概念、应用的介绍让大家了解“计算机基础‘微课’”;通过展示区内外优秀计算机基础“微课”应用的案例, 从感官上感受“计算机基础‘微课’”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以及改进实际教学的积极影响力, 从而对采用“计算机基础‘微课’”形式进行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软件制作培训让大家体验计算机基础“微课”视频制作的过程, 普及性培训有利于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的推行。深入区内外培训, 为有效开展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 建议组建一支相关的高素质的队伍。为此, 需要在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双向选择组建更大的队伍, 再对这支队伍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细致而又深入的地师资培训, 这是对我院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建立“微课”教学资源库极其应用或实践的前提条件。为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 通过展示一系列的计算机基础“微课”课程的优秀案例, 以实际教学顺序为主线来建立, 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梳理, 在培训时, 为参陪人员建立以学生学习规律、专业需求、知识构成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的“微课”视频整体架构认意识。为有需要的教师梳理课堂内容, 规范整理和设计出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群。建立起计算机基础“微课”视频群体性结构。 (2) 将考试手段、考试方法和课程评价方法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改进考试手段。原来的课程考核以期中、期末考试, 改成分阶段、模块化的多次考核;改变考试方法。原来采用“笔试+机试”的考试方法, 现在改革后采用无纸化在线考试。既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又免去了学院教务部门安排考试场地的麻烦。与此同时, 也省去了教师们出卷、改卷的环节;改革评价方法。原来的考试手段或方法最终的都是对学生学习结果性的评价。改革后, 采用模块化, 分阶段进行考试, 把结果性评价改成了过程性评价。以上三个方面的改革, 在也体现在建立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前中后各个环节。 (3) 优化资源, 分工协作。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的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的制作, 不优化资源合理分工是不行的。根据课题组成员性格特长进行分工, 分工后达到各人做自己擅长的部分;根据课题组成员毕业专业选择制作课程教学内容模块, 制作与教学内容同步的微课视频。 (4) 从学院、系部到教师和学生多方面考虑, 大家齐心协力努力实现学院优秀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和推广工作。通过各种团队教研活动、微课大赛的评比等手段让优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课件或课程教学网站走出去, 实行在线共享为更多的教育或学习者所用, 扩大我院教学成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切实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资源库的利用率。给教师、学生, 学校、社会带来普及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资源。

三、项目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项目可行性分析:首先, 项目负责人是我院中青年骨干教师, 具有硕士学位, 副教授职称, 长期在一线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工作, 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指导实验实训的经验。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也都来自教学一线有非常深厚的授课经验;并且所受教育程度较高, 具有硕士学位的有3人, 在职研究生学历2人, 本科1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 中级职称4人, 助教1人, 见习教师1人;五十岁以上1人, 三十岁以上的5人, 20岁以上1人;每个人都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 都对相关专业有一定的渗透和研究, 课题组整体是一种职称、年龄、学术水平合理的有机组合, 可以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地开展。其次, 公共部和各系部提供的机房可以保证学生上课时1人有1机, 可以说本项目的实施从人员配备、教学资源库、科研设备以及成员的时间精力等方面都可以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成果和效果

成果形式:教学方案, 论文;实施范围:区内外大部分专任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受益学生面:我院2013级及以后各系新生。

五、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为在线应用:整个计算机基础“微课”视频群挂网分享, 向广大师生及社会学习者共享网络资源。

2.课程资源库视频简短, 非常适合学生有选择性、目的性、补缺性的“主动”学习。

3.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好: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可以作为“翻转”课堂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过程以及课后复习的重要载体, 得到比较好的应用。可以预计到的是:作为计算机基础在线学习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以及无纸化在线考试平台的上线运行, 我院未来几年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形式必将一片大好。在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环境下, 也能生机蓬勃的迎接新趋势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 课程“微课”教学资源库将成为最有前景的教育技术之一, 受到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关注。

六、结语

利用“计算机基础‘微课’”发展大环境, 提出一种适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策略, 提供一个为广大师生员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 利用网络搜索有用资源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这个专业工具更好地为自身专业和未来就业、择业服务。

摘要:近年来, “计算机基础‘微课’”的发展很快, 举国上下非常重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主要应用于课前的预习, 课中的辅助教学和课后复习。其主要特点是在线学习、反复学习和自主学习等。目前, 高职院校为了打造适合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需积极地利用好“计算机基础‘微课’”这一新兴教学手段, 以提供“自助餐式”的教学资源库为出发点, 加大“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的艰涩与研究, 促进其能帮助学生掌握要点, 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按课程教学要求掌握必要的岗位技能, 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岗位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微课”,计算机,教学资源库,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小利.用“计算机基础‘微课’”把教学设计的精彩亮出来[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9fe2cf620101efyn.html.

[2]唐丽娟.基于计算机基础“微课”的教学资源库开发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9) .

[3]刘建华.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库 篇8

一、高职计算机类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与方法

(一) 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1.资源建设的标准和规范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符合国际和国内的相关标准,以利于资源库的更新和共享。为更有效地建设好教学资源库,促进各资源库的数据共享,提高网络教学资源检索的效率与准确度,保证资源建设的质量,研究教育资源建设规范十分必要。

2.资源库平台体系结构

主要确定平台开发的网络环境、平台具有的功能模块、资源所采用的存储结构及资源的组织形式、资源的管理模式以及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

3.资源库平台的功能

为实现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目标,便于管理和应用,拟建立的资源库平台具备资源管理功能和系统管理功能。

①资源管理功能

主要是资源的索引、编制、发布、修订、删除、传输、审核、检索等。包括:对各种计算机类资料能进行录入、删除、更改等基本功能,用户能够远程录入素材和删除的功能;能够对资源库中素材进行检索的功能,主要是基于关键词的内容检索和查询;良好的资源库平台的导航及检索预览功能,以方便用户操作。

②系统管理功能

主要包括用户管理、性能管理、统计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包括用户账号的注册和管理、授权和认证;收集影响系统性能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优化;通过跟踪记录用户账号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以全面掌握用户使用资源状况并加以分析,对资源标准的不足之处进一步优化、完善。

(二) 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法

1.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及支撑环境建设

专业教学资源库支撑环境建设主要有:增加硬件设备,拓展连接带宽,购置核心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网络存储及能够满足专业教学资源库功能要求的软件系统,进一步优化系统平台运行环境,搭建好教学资源库网络运行平台;建立素材等教学资源制作环境,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持。

2.软件平台建设

教学资源库服务器端采用PHP脚本实现,平台采用B/S模式实现客户端访问。PHP代码设计、用户端界面显示应由不同的人负责,也就是将Web开发方式中的显示、逻辑和数据分离。系统开发选择了基于MVC(模型、视图、控制)、面向对象的开源ThinkPHP,操作系统选择CentOS5.4,使系统开发过程中分工明确又互相协作。

二、教学资源库平台功能模块

平台采用模块化结构,各模块彼此独立,新的模块可动态扩展。共分为备课授课子模块、系统管理子模块、资源管理子模块和互动学习子模块及素材模块。各模块管理的对象的属性描述都动态存储于数据库中,对如音频、视频、动画等占用存储空间较大的素材,存储到专用存储系统内。系统中分为不同的角色,不同用户被赋予不同权力,设置一至三个管理员账户用于系统管理。教师可备课授课、和学生互动学习及进行资源管理,学生可进行互动学习及资源的检索、评价。三类用户都可以进行资源的上传并在系统检索中实时显示,也可根据需要对上传的资源进行审核后再使用。

平台系采用统一认证对用户进行鉴别。把正在使用中的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子系统中的用户数据整体迁移到平台数据库。每一个教师、学生都有相应的账号,在登录平台之初被赋予不同的权限进而使用不同的功能模块。

在总体框架中,资源素材是基础,是其他功能模块随时需要调用的,频繁用于各功能网页如授课、备课等的关联显示;资源管理模块是关键,决定着整个平台资源的质量,它按照标准规范对资源进行编辑、审核,依据评价对资源进行优化;备课授课模块与互动学习模块是目的,是最终的教学应用,体现为教学服务的理念;系统管理模块是辅助,跟踪用户行为,统计资源使用,进行数据备份。

三、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成效

1.体现了资源的高度共享

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所有教学资源的完全共享,所有用户都可以免费获取资料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方便校内外师生学习,做到了在行业及同类院校中的骨干示范带头作用。

2.建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经过两年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丰富,数量庞大,通过搜集、整理、制作等方式,完成了大量的教学资源素材建设,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素质拓展、社会服务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为教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了网络教学

目前已经有学生账号5600个,教师账号46个,管理员账号3个,建设课程56门。通过资源建设,每门专业核心课程都建成了课程学习网站,教师可以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管理统计分析、课堂教学实时监控;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实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教学讨论、作业、交流、答疑、测验、协作学习,记录学习的全过程。

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地应用、更新、整理、优化。配合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还要有学校的师资建设,以及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的教学实践。总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坚持“边用边建”原则,不断改进和升级平台技术,扩充资源数量种类,提高资源质量层次,为教学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上一篇:财务与会计心得体会下一篇:2024年农村教育硕士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