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想政治融入舞蹈欣赏探讨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已迈向了新的高度,在知识体系建设方面出现了创新型的构建模式,在素质教育方面逐步出现了体系式的变化。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同步出现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能够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教育体系进行创新,提出改革意见或建议。立足于目前高校“舞蹈鉴赏”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如何在课堂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进行了分析,并对教学内容、课时分配以及育人效果等方面尚存的问题,提出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开展相关课程实践以及利用“互联网+”,优化课程思政入舞蹈的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舞蹈鉴赏”课程当中,提升学生的舞蹈思想素质,升华艺术情感。

一、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现方式之一,是作为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显性课程为传播的具体方式,突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属性鲜明。思想政治课程有明显的优点,其思想政治教育属显性存在,教学可以得到充分的组织与实施,同时,教学的效果与教学反馈相对明显。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程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教条化、单一化与表面化亦无法回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已迈向了新的高度,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同步出现了新的要求。因此,传统的思政课程必不可少,课程思政也尤为重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在教学上达到更好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程教育进行了全面阐述。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的教育理念,要将思想政治有机渗入进教育教学工作中,在不同科目、不同专业的课程中添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得专业性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步推进,有效发展。在教学中逐步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做到润物无声,实现立德树人。因此,课程思政属于隐性教育,不教条、不单一、不枯燥,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更容易接受,持久性更强,同时效果显著。课程思政的实现,不仅需要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挖掘思政元素,更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贯穿育人目标,纵向与横向发展,开发深度与广度,最终实现“三全育人”。

二、关于“舞蹈鉴赏”美育课程

舞蹈鉴赏是对舞蹈这种综合性表演艺术衍生作品的理解与品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与品鉴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推进学生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进而引导学生能够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2]。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必要的舞蹈鉴赏知识,认识和了解舞蹈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的历史背景、情感塑造以及内在精神。培养学生鉴赏舞蹈作品的能力[3]。

“舞蹈鉴赏”课程即在美育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舞蹈艺术教育的方式达到育人的目的,在高校美育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舞蹈鉴赏”课程时,处于主动地位,对舞蹈与音乐均形成主动联想,情感更容易与舞蹈艺术作品相统一,在精神上形成对舞蹈艺术的满足感[4]。

课程思政的实现,最终需要落脚至育人工作上。“舞蹈鉴赏”课程的课程思政切入点,主要在于通过舞蹈作品的内在意义挖掘其思想情感与映射出的精神。引导学生透过舞蹈动作看内容,通过作品情感悟精神。在介绍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透过舞蹈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在“寓教于乐”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循序渐进。

三、革命题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教学案

例分析

中国经典革命题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抒写出革命的主题,传承中华儿女艰苦的红色记忆,经过对现实的战斗生活的艺术加工与升华,创作而成。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上稳稳地占据一席之地,是中国芭蕾在民族化道路上的一次成功探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重点放到引导学生上,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体会革命精神,领悟革命斗志。笔者根据“舞蹈鉴赏”课程相关内容,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设计与授课方式上做了一些探索,以革命题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为例,进行课程思政的相关教学。

(一)从舞剧创作角度融入课程思政

革命题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建构出中国文艺形式的历史使命。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观看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后,与校方领导和舞剧的部分创作者进行了座谈。在座谈中提出,要在很好的掌握芭蕾艺术的基础上,突破以表现爱情的独舞和双人舞框架,尝试去创作一些表现集体主义精神的作品,给西方芭蕾以全新的内容,探讨芭蕾中国化与民族化的问题。同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首都音乐舞蹈工作座谈会”,文化部、中国音协、中国舞协提出音乐与舞蹈“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问题。会议中谈到,舞蹈作品需要与现实加强联系,要能够深刻反映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不能一味地崇拜或者照搬“洋艺术”,要对民族民间的艺术提升重视度。避免在创作的过程中出现“崇洋媚外”的现象,要能够做到“洋为中用”。最终革命题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创作被确定下来并提上日程。1964年,中央芭蕾舞团在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编创中发现,由于演员没有经历过真实的战斗生活,在表演上总是会缺少点状态。因此,芭团全体演员及编导至部队当兵体验生活,这是演员从思想情感到外形动作上的根本改变,同时也为编导编创娘子军操练的舞段提供了大量的动作灵感。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演员在这样的环境下体验生活,提炼生活语汇,使之上升至艺术的高度。《红色娘子军》舞剧的创作首先要能够承认芭蕾这门艺术的技术语言与美学形式,但是也要能够拒绝芭蕾这门艺术背后的资本主义文化以及个人主义倾向。芭蕾民族化首先要有思想的革新与政治的领悟,要有区别、更要不同于自己的过去,要围绕打造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新”文艺去进行。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要更多的讲述时代大背景与创作大前提,使学生了解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政治生活与思想取向,进而理解《红色娘子军》创作的不易。理解中国芭蕾舞剧要革命而非改良,要在芭蕾的美学形式下进行彻底的颠覆。

(二)从舞剧动作语汇角度融入课程思政

在《红色娘子军》的动作语汇中,出现了大量芭蕾动作的变形,其中包含了中国古典舞、中国武术以及从现实的战斗生活中提炼、加工、创造的新的动作语汇。编导用智慧巧妙地在西方芭蕾的形式下注入了中国的革命元素,用艺术的手段融合不同的文化,彰显出艺术之美。例如:西方芭蕾舞的经典造型动作Arabesque,古典芭蕾为了表现浪漫、虚无、飘逸与梦幻,上半身的动作通常会相对柔软。但是这种柔美不足以表现出革命的斗志,因此在《红色娘子军》当中,演员的上半身要更加挺拔,突显刚毅与力量(见图1)。其中手部姿态也由古典芭蕾手势改为中国古典舞的掌形手(见图2)。舞姿虽由气枪、步枪、大刀呈现而出,但位置与造型又是Arabesque的结构。在“九人刀舞”舞段当中,动作汲取了京剧武术中的“正步”“金鸡独立”“跑圆场”等动作元素,在队形上借用了民间的“龙摆尾”突显场面效果。

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要使学生明白,芭蕾中国化与民族化的过程,也是动作语汇的形成过程,是不同的技术语言交汇、磨合与生成的过程,是一种创新的过程。演员与编导避免了不同身体技术的正面冲突,避免了四分五裂的现象,反而在交汇过程中做到了差异共生。突出时代创新精神,因为存在这样一种创新的意识与精神推动着整部舞剧动作语汇的形成,最终才能成就出经典。

(三)从舞剧人物塑造角度融入课程思政

《红色娘子军》全剧均在贯穿对人物细节的塑造。从吴琼花到洪常青,从南霸天到老四,从主要演员到群众舞演员,从英雄人物到反面角色,每位舞蹈演员对人物细节的塑造都非常到位。例如:第二代琼花的扮演者,薛菁华老师。薛老师出生于江南,长相清秀。为了能够更好地塑造琼花的形象,在演出之前会化上刀眉,在演出过程中会在嘴里含两瓣苹果,演出服内也会套一件毛衣,从而显得整个人物十分立体,更加饱满与健壮,更加贴切农村姑娘的形象。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革命美学,西方芭蕾柔美的文化格调并不适合集体主义时代下所产生的身型。革命需要的是健硕的体格与身躯,吴琼花作为全剧核心人物,应该避免西方芭蕾意识形态下无力缥缈的身体形象,而应突显挺立的身姿与健硕的体格,进而体现出一名女战士应该具备的革命性。在理解了革命美学的基础上,讲述艺术家针对不同人物进行的精心塑造。艺术家们用对艺术的执着与认真克服重重困难,在人物的处理上细化到每一个眼神、每一种面部情绪、每一个神态当中,完美地塑造了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来塑造革命精神与革命斗志(见图3)。因此,在人物的表情中能够读到倔强、不屈与坚持。

(四)从舞剧内在精神角度融入课程思政

在《红色娘子军》全剧中能够发现多处革命精神与革命斗志的桥段,通过这些动作桥段影射历史,体现着不屈的抗争。将革命精神贯穿于全剧始终,在欣赏舞剧时不禁热血沸腾。例如:“琼花逃跑”的舞段中就充分体现了“阶级斗争”与“革命形态”。在西方芭蕾中经常会出现男女演员的大双人舞,其中“托举”是主要的技术技巧。男演员将女演员托举至半空中,或成为女演员做高难度技巧动作的“依靠”,继而推进情节,表现浪漫爱情或升华到情感悲剧。在“琼花逃跑”的舞段中,男女演员更多的是力量的博弈,女演员的支撑动作发生于对峙的造型当中,表现出不屈的革命斗志(见图4)。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要能够引导学生产生内心与舞剧的共鸣,使其思想情感与舞剧人物相统一,引导学生感受革命精神的传递。领悟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万众一心的精神。通过学习,发扬娘子军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继承娘子军为了国家与人民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弘扬娘子军顽强的意志与家国情怀。

四、结语

《红色娘子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一部肩负历史使命与政治使命的舞蹈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备受领导关怀,全团演员精心打造,集体创作,精雕细琢,多次修改,使之成为中国芭蕾艺术的代表作品,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剧作为“舞蹈鉴赏”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讲授过程中能够有效与学生产生艺术共鸣,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彰显艺术情怀。同时,树立学生健全的人格,在课程思政的教育方针下强调舞蹈素质教育的思想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林晨.高校“舞蹈鉴赏”课程的教学体会[J].北方音乐,2019,39(12):134-135.

[3]朱丽敏.关于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舞蹈鉴赏实践性教学探讨[J].艺术科技,2017,30(3):381.

[4]张惠.探讨《舞蹈鉴赏》课程在高校美育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8(19):143.

上一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应用探讨下一篇:近十年来社会语言学研究热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