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总结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程思政总结(精选9篇)

课程思政总结 篇1

上一学中,课程思政主要是在高等数学这么课程上进行,以养成学生积极的态度,培养学自学、自省、自控的能力,养成学生坚持做好每一件事的品德为目标,潜移默化的在每一节课堂上进行实施。

在培养态度方面,主要是先端正自己的态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睡觉,不玩手机。除此之外,自己也以身作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人生产生影响,因此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平时生活中格斗要时刻注重自己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引导。

在培养学自学、自省、自控的能力方面,主要是平时的作业和各种教学任务严格管理。平时的课外作业,自主学习的内容都认真对待,从布置、实施、验收的各个阶段,通过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加以引导,通过正面榜样和反面教材加以启发。

养成学生坚持做好每一件事的品德方面,主要是以榜样激励为主。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数学家都有着非常励志的人生经历。课堂中通过一些数学史、数学名人的曾经辉煌成就,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总之,在这一学年中,课程思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还处于初级阶段,学生对于这种形式还不是很习惯,希望今后能有所改进。

何志威

课程思政总结 篇2

一、医科院校《毛概》课程教学的现状

《毛概》课程是一门肩负着重要政治理论使命的课程,其目的在于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理论成果走近学生,走进课堂,并使这些先进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武装当代大学生。要使《毛概》这门肩负着重要使命的政治理论课在医学院校学生中真正发挥出其优秀的思想教育功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薄弱

医学院校的招生所面对的人群大多是高中阶段接受理科教学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相对文科学生而言,对政治理论课的接触较少,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识也较为缺乏,同时这些学生在文科思维养成和思想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方面也比较缺乏积极性。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课任务向来比较繁重,在专业课学习之余亦少有同学主动学习和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其政治理论知识愈显薄弱。但是,《毛概》课程的统编教材是针对全国所有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编写的,医学院校学生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会对所接收到的教学内容有抽象和不适应之感。因而如何更好地利用和驾驭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医学院校《毛概》课程教学中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毛概》课程特点鲜明

《毛概》这门课程具有其自身比较鲜明的课程特点:历史与理论相结合,并以理论为主。要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讲透彻,让学生真正明白、理解并认同、接受这些观点,必须使之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进行合理、易懂的梳理,并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发挥作用[1]。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学习,对于使学生更好、更有效地掌握《毛概》课程内容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外,学生缺乏对于《毛概》课程的学习动力。由于医学院校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医学专业能力,医学类专业课程的学习被医学院校学生视作学习的主要目标任务。这些主干专业课程内容丰富,新鲜度高,学生对于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加重视,且投入相对较多,这固然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医学类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而《毛概》的课程却是作为规定的必修课不得不学,这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此外,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日常的大众媒体了解到零星的理论方针政策,对于课程本身的内容处于一知半解状态,新鲜度大打折扣。加上《毛概》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政治理论性,且与医学专业相差甚远,学生心里难免对此存在无用又无趣的感觉。因此,认真研究解决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保证《毛概》课程的教授在医学院校中顺利有效的进行,也是日常教学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医学院校开好《毛概》教学的建议

要保证《毛概》课程的教授能够围绕大纲要求顺利展开,教师是主导因素。胡锦涛曾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2]。在医学院校开展好《毛概》课程的教学需遵循以下几点建议。

1.了解医学院校学生的特点

要想使《毛概》课程在医学院校中实现教学目的,并收到良好实际效果,则需要教师在授课的基础上正确地了解和把教学目标对象的特点。

现阶段的医学生大多出生于20 世纪90 年代,并且正处于概念上的“成人阶段”,他们思维活跃,且具备精准、深刻的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这些学生大多数理科出身,对抽象事物具有较强的识记能力。然而他们对于包括《毛概》在内的文史类课程敏感性不足,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求知欲,学习上多为被动接受。这使得学生难以发掘出《毛概》课程中包含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科学方法,不能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提炼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现今医学生的基本现状需要教师除了增强医学专业课程与《毛概》课程的联系之外,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本课程的教授相结合,以便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全面性思维和良好的社会及日常生活习惯。

2.深刻了解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

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提点,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体系是保证教师有效授课的基本前提。《毛概》课程新版教材共包含十二个章节,整个课本信息量大且完整。这门课程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二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使学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达到学生能学懂、真信和会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现代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日益提高,《毛概》课程作为一门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为目标的基础类课程,有责任和义务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从理论上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医疗道德和职业素养,达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相融合的目的[4]。然而面对医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了解和兴趣的现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理论教学缺乏联系实际,案例教学可通过典型事例、数据和材料来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讨论和研究,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进一步了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就《毛概》课程而言,要增强对医学生的吸引力,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毛概》课程是众多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课时较多、与实际联系较紧密的学科,教材内容概括性十分强,如果课堂中讲的过多,课堂进程安排过满,就会造成学生注意力难以持续集中,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讲授中要立足现实、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医学院校学生理性逻辑思维严密,对待知识要求严谨,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将学生们最容易接受的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即便在《毛概》课程教学中,同样可以遵循“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案例教学是医学院校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习惯、并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这一方法有利于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毛概》的课程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多的理论课程。因此,不少国内外与医学相关的典型案例都可作为课程的案例拿来使用,这在将大大突出和提高这门课程在医学院校的教学特色[5]。因此,建立一个与医学相关的教学案例库也是《毛概》课程多元化教学理念中的应有之义。

从现状来看,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必然要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当前医学院校的现状,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优化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毛概》课程的系统把握和理论宣教必然要从医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这是该课程系统优化的前提和出发点。

摘要:医学院校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开设上,有区别于其他本科院校的不同特点,要是这一门课程真正地发挥实效,必需认真把握教材,研究学生特点,实施有效方法,探索适合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提高课程吸引力,增强感染力,“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出发,从学生出发”,紧抓学生特点,采取多元教学方法,是适应医学院校在校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 篇3

关键词:思政课程 高校 改革

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作为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思政培养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其实效性作为评价思政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最终归宿。高校思政课程肩负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同时也为大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但就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来看并不乐观,其中存在较大的缺陷,因此改革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1.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现状

笔者作为一名高等院校的思政教师,通过对自己平时教学情况以及将与业界同行进行交流中所得之的情况进行总结,针对目前思政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如下几条总结:

1.1课堂教学质量差

目前高校思政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均是通过传统的口头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整堂课程均是教师在台上讲,即使是一些条件较好的高等院校,有充分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但教师也是将PPT打开,整堂课还是自己在讲,PPT始终是哪一张,貌似是作为背景资料展示,可见高校许多思政教师不愿进行改革,思维老套,跟不上时代进步,这样的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模式完全不能适应目前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聊天等等。

1.2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主要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必修课程组成。虽然这四门必修课程虽然在在内容比较齐全,但总体而言显得比较繁杂,尤其是对于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要较好的掌握这四门课程的学习是相当有困难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由于难度大,内容广,因此让很多学生都不能较好掌握这几门课程,从而引起学生对这几门课程的反感,因此逃课率较高。

1.3实践知识极端欠缺

虽然思政课程作为一门理论课程,但由于其教学实效性能深刻影响人各项品质的形成,因此其又存在较强的实践性,只是一般人不会注意到这点。这也是目前思政课成注意是课堂教学为主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各高校思政课程均是安排课堂教学,基本不会涉及到实践,课堂绝大部分都是采取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因此课堂难免会枯燥无味,学生也会因此而厌烦这门课程,从而导致思政课成为高校逃课率最高、学生睡觉率最高的课程。

1.4整体对思政课程不够重视

目前高校对思政课程的不重视主要体现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方面。首先在学生层面,对于考研的学生可能要好点,因为他们这门课程会影响到他们能否继续深造,但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努力也只是体现在对理论知识的重视上;而那些不考研的学生则对这门课程较为放松,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学分,当教师不点名时,则能逃就逃。在教师层面,由于思政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因此思政教师也是全校最忙碌的老师且每个班级所讲述的知识都是一样的,因此教师每章知识都要在不同班级重复,这样一来教师也会产生疲倦,且重复次数越多越没动力,貌似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以求解脱的感觉。最后在学校层面而言,基本所有学校在思政课程的宣传上做的很多,在表面上看的确貌似是很重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但在落实到教学上时,学校却表现的不够积极,在思政课上也不肯下大投入,给人一种感觉是学校将主要功夫放在思政课程的宣传上,可能这也是学校的政治需要。

2.提高我国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

2.1完善教学体系

由于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且较为深奥,但课时安排较少,因此必会造成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或者是即使完成,但完成质量是可想而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在教学体系上进一步完善,要围绕国家制定的目标和要求并狠下功夫,充分了解现在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来展开教学。在完善新体系时,首先要突出观念性,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军费与政治相关的专业,因此在理论知识的安排上要尽可能的少,更多是贴近实际,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创新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现在很难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选择思政课逃课,因为老师讲的乏味,上课如同备受煎熬,这样的课程上着既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也是浪费学校的教学资源,毫无效果,笔者曾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超过 60%的学生在思政课上大部分时间是在玩手机。因此有必要让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或者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

2.3创新考核机制

创新考核机制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考核机制进行创新,也包括对教师考核机制进行创新。对学生的考核机制上,应该改变传统那套以分数和到课率为评价体系,而应该以学生的思想品质表现为指标;对教师来说,其评价体系应该交给学生,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参与教学,因此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最直观的的感受,且最具有发言权。

3.结语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高校思政课程作为提升学生内在品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目前高校思政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改革来进行弥补,因此要求高校领导层具有改革的决策魄力,来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燕爽.关于高校思政课若干问题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10,8:41-43.

[2]赵光军,董武清.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巢湖学院学报,2009,11(4):124-128.

[3]刘坤远.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考评的反思与重构思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51-52.

思政“全”课堂课程感悟 篇4

大学教育,不仅要授予青年学生以知识,还要予以青年学生正确的思政教育和引领。信息学院老师通过讲学授课、言传身教,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和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中。谢建国教授在讲授《互联网程序设计》课程时,将网络安全相关知识点结合国家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把专业技术用在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之处。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引导学生成为守法有道德的技术人员。

英语教育学院教师吕琳琼老师充分利用《教育创新与批评性思维》《德育原理》等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开展学生思政教育。英语教育系级2班黄同学表示自己“虽然每时每刻大脑都在活动,但以前却没有想过‘思维’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布鲁姆思维分类学让我意识到要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对待具有不同可信度的信息,如老师讲的微信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原来经常不假思索地转发一些耸人听闻的帖子,而现在我就会先在微信的‘搜索’功能中先看看到底是真是假,同一件事有其他什么不同的说法。”

德育教学融入专业课成学校老师共识。除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老师也都有着强烈的“教书与育人、立德与树人融为一体”的责任意识。省级教学名师郭桂杭表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使命,选择做一名老师,就要全身心投入,对学生悉心栽培”,“教学案例必须要紧跟时代,知识新、案例新、方法新才能吸引学生”。他说,师生关系更多地是一种情感关系,师生之间平等、信任的状态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他在与学生交流中不断提醒学生,“摆脱学习中浮躁与功利的心态,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所学的知识,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去学习与工作”。

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徐海平时工作很忙,但他坚持带领学生阅读学术文献,并定期与学生们一同探讨论文进展,引导学生攻克难关。他说,这只是对恩师黄建华教授的做法的传承。“黄老师从来不会对任何人发火,非常体谅后辈。”徐海表示:“他总是以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方式诠释做学问与做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对学生的责任,不仅在于教导他们如何做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人。”他教授的博士生冯永芳表示:“徐老师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学校通过全方位课程设计、全过程指导推进,将思政教育与价值观引领融入专业教师的话语体系,把育人要求落小、落细,落实在每一堂专业课程里、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让专业课程不仅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更能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学校已经形成“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工作思路,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的成长之路。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篇5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课程思政”的内容

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师德风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二)政治导向

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矩,不在课堂上传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或言论,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

(三)专业伦理

“专业伦理”教育是对未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即未来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明确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以此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及情商能力。

(四)学习伦理

“学习伦理”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人伦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应遵守的法则,是基于对类、群的伦理性认识和对学习内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伦理反思和构建。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应有良好的学习伦理,尊师重教、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遵守纪律,在学习过程中体悟人性、弘扬人性、完善修养,培育理性平和的心态,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

(五)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教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理工、经济、人文、艺术等各专业门类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等有机、有意、有效地纳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四、“课程思政”的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每门课都要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也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地安排思政教育内容,而是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寻找德育元素,进行非体系化、系统化的教育。应坚持如下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创新思维原则 3.突出重点原则 4.注重实效原则

五、“课程思政”的要求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仅应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而且也应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原则。根据“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原则,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1.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灌输应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而非被动的注入、移植、楔入,更非填鸭式的宣传教育。渗透应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渗透。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就是坚持春风化雨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主动将之付诸实践。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而是应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未来的历史。“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

4.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二者不是一种具体、单个方法的名称,而是一种类型的方法称谓。其中,前者指的是教师组织实施的,直接对学生进行公开的道德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现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在此,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5.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融洽。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共性、统一性,个体的独特体验则是事物的个性、差异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课程思政总结 篇6

要全面深入学习。“深”学,就是要从多个方面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绝对不能止于讲过了,集中学过了,心得体会交了,就算完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各基层党组织必须把深入学习纳入重要议程,组织集中学,更要引导党员干部主动学,同时注重辨析讨论,真正将新思想学精,将新精神学透。

要坚持实学实干。“实”干,就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工作当中,以此为重要工作指南,在实干中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各级党员干部要从真从实,引导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规,明标准、立规范、守纪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到实处。

要经常思考紧密结合。“常思”,就是要经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在实践中多思多想,总结提升,更好地指导自身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关键在于全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各级党组织平时要做到日常学习、主动思考,要把学习的成果思考应用到日常工作中,提高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能力,真正做到讲政治、有作为、树功业。

课程思政总结 篇7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接受新的信息变得更加的容易,在网络中对各种事件的评论都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产生着极大的影响,使得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高校思政教育者的重要性面临着挑战

在我国的教育之中,教学工作者都占据着极为崇高的地位,受到许多学生的推崇。但是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轻易的接收到各种正面或者负面的信息,并且自己对此已经形成一定的认识[1]。教学工作者对于利用这些信息的优势变得不再明显,所传播的思想也在网络评论上已经表现出来,从而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显得不再那么的重要,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价值。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面临着挑战

在互联网视域之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往的思政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用,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教学工作者在选取教学材料的时候显得较为的容易,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而言,思想较为单纯,接受的外在信息较少,在接受高校教师的思政教育时也更加容易接受[2]。但是在互联网视域之下,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教学工作者首先需要选取特殊的教学题材,然后对此进行仔细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论,达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为充分发挥起到教育高校学生思想的作用,无疑给教学工作者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使得高校思政教育过程面临挑战。

(三)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面临挑战

当前在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面临挑战。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的形式,教学工作者在课堂上面对面的传授正面的思想,毫无疑问这种方式有着其优点,但是针对的范围较为狭窄[3]。目前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快,接触面广等特点,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这些特点,在课堂之中和课堂之外对高校学生传播正面的信息。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当前,思政教育也需要采取一些改进措施,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兴趣,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保证更多的学生参与思政教学之中。

(一)实现互联网技术融入学校基础建设之中

高校在信息化的时代需要实现政治思想教育平台有课堂转向课外,就需要不断实现网络化的建设,将信息化建设融入思政教学之中。通过高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现代政治教育的平台,现代的微课教学、电子书包等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应用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之中[4]。组织教师进行思政课程的微课创作,更多的学生可以在网上下载更多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在寝室、在图书馆就可以学习相关的思政理论,保证思政教学随时开展。

(二)思政教育者增强运用互联网教学的能力

在高校里,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是学生的辅导员,他们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自己对于新媒体的应用能力。首先思政教育需要辅导员收集大量的教学案例,这种教学案例的收集需要教师在平时运用互联网查找相关与教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同时需要进行教师通过互联网收集最新的党政治思想理论,针对网上的党媒进行定期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运用最新政治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5]。辅导员开设自己的微信和公共账号等,不断通过学生愿意接受的互联网教学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这些微信账号可以实现与学生的动态交流,不断更新自己文章和视频。大学生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质疑都比较尖锐,辅导员需要创新自己的教育方式,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理解,消除他们的思想疑问。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更新速度不断增快,很多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借助于现代的互联网技术,从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也需要进一步抢占互联网教育高地,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更加系统地参与思政教育之中,保证更加全面地掌握思政理论。

参考文献

[1]闫帅.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07:114-116.

[2]王萍,袁小轶.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效用路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30:225-226.

[3]李景龙.刍议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改进途径[J].科技资讯,2015,27:238-239.

[4]薛媛.高校本科思政课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路径研究[D].云南大学,2015.

课程思政总结 篇8

【关键词】高校 思政课程 诸多问题 教学途径

强调社会生活环境对学校德育建设从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社会环境既可能与高校思政教育相互促进,也可能干扰和削弱学校思政工作。当代经济市场的日益繁荣改变着社会生活的面貌,对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不可否认社会生活的发展对高校道德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些消极方面的东西影响也十分广泛,形成了一种很不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社会各界对其在高校思政德育工作中的影响,有了越来越高的认识。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思政教学中的诸多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以及各方面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西方腐朽思想观念对当代我国高校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也日显突出。近年来,随着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推行、招生规模的扩大、收费标准提高、学业压力增加和就业竞争加剧的诸多综合因素,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和心理困难学生不断增多,基于这种情况下,如何建立党团组织,如何建立新的管理体制,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现状:缺乏新课程思想政治工作规范,高校未设立针对思政工作科研的专门工作机构,思政教育队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解决工作中的难题的能力效果不理想;高校思政教师基本上还停留在只是业务上的指导者,学校对其在育人方面的要求不够,部分高校教师自身育人意识也不强。如何尽快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注重实践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学生信息接收中传统的权威地位已经打破。而当前,一方面大多数院校政工干部计算机的应用基础知识特别是网络知识和技能非常的薄弱,一方面学校对于大学生依法依规地运用网络技术的教学管理相对滞后,院校网络的管理与迅猛发展的网落技术运用不相适应,这些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高校思政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剖析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教育界提出以素质教育来取代应试教育以来,已有十多年了。尤为最近几年通过政府提倡,形式趋于更加多样性,但始终收效甚微。由于素质教育存在着先天的致命的理论缺陷,使它在与根深蒂固的已有千年历史的应试教育搏杀中,难免无法招架。主要表现在:体系的混乱和不成熟。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大体来说分为两大派,一派认为素质教育的素质应分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这样人为地把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而分成了互不关联的五个部分,难道品德不能融于智力之中?审美能与智力分割开来?而学生却整个儿把教育创新精神的核心丢在一边。另一派则认为素质教育包括心理素质,生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这种结果非常明显地没有触动应试教育本身,而是强化应试教育的同时再加强以心理素质为中心的教育,仍然是“两张皮”。从本质来看,这种素质教育还未摆脱人治框架,学生还处于填鸭式的被动地位,造成目前素质教育的先天缺陷。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把握思想上和行动上正确教学、科研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既要克服本院校课改事业的发展、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学科研、重视学术带头作用的培养以及政工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意识的培养,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之中,逐步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教学中不断加强与改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二)切实提高理论学习的实际效果

以深入开展“三讲”教育为契机,抓好高校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顺应高校改革发展全局,加强教学课改下提出的针对性的教学问题的解决能力。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不能单纯地读报纸、学习文件,新时期下思政学习要求精而求深,教学方式更具多样性,切忌照本宣科,简单说教,要根据社会应用人才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大学思想政治实际教学难点和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教师的自身理论学习。要结合从学生的主体思想出发,突出以学生思想的特性;进行开展“两课”社会实践的主题教学活动;积极改进“两课”考试方式,减少死记硬背,减少笔试成分,增加口试和论文写作环节,着重提升高校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高校思政教师必须认清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形势和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形势和任务,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程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高校改革实践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意义,应当放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全局中去认识和思考,放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总体要求当中去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2005 .

[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3]罗国杰.大力培育四有新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高校理论战线,2004(09).

课程思政总结 篇9

一、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

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自己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

(一)把第一身份意识”强”起来。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分布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职业身份或社会身份。但是,当举起手、面对党旗宣誓,志愿成为党组织的一名成员,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不论身肩何责,身居何位,身在何方,不论处于在职还是退休状态,其第一身份都应是光荣的“共产党员”这四个大字。一个个触目惊心、让人痛心的反面案例警示我们,一些党员腐化堕落,无不是从思想“滑坡”、忘记了“我是共产党员”开始的。近年来,有的被查处的党员干部在忏悔中甚至说,自己基本上没有党的观念,从来没感觉到还有党的组织监督管理存在,甚至对自己某些表现不如普通群众也无动于衷。他们丧失了一个党员应有的品质,最终丢弃了自己的信仰,滑向罪恶的深渊。身为党员干部,竞然“没有党的观念”,甚至“没感觉到还有党的组织监督管理存在”,岂非咄咄怪事?这些倒下的“老虎”“苍蝇”所暴露的问题,背后深藏着的则是党员意识淡化甚至丧失这一深层次问题。

共产党员是具有特殊政治观念的第一身份。每位共产党员,都曾在鲜红党旗下宣读入党誓词,以示对党的忠诚。建党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这个“第一身份”,用鲜血和生命实现了共和国的不朽基石,用智慧和汗水挺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脊梁。革命战争年代,党员身份意识突出表现在大喊一声“跟我上”,冲锋在前,勇于牺牲。就像一位老将军说的:“谁是党员,谁不是党员,一眼就能看出来。作战勇敢不怕死、冲在最前面的,肯定是党员;贪生怕死的准不是党员。”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党员身份意识集中体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锲而不舍、积极奋斗。

(二)把第一身份要求”严”起来。邓小平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曾指出: “共产党的领导够不够格,决定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党员身份是一种纪律约束,更是一种境界追求。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决定了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职业,为人、处事、做工作、想问题,时刻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忘记共产党员的底线;决定了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面对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不能动摇自己的信仰、使命和责任,自觉维护党的威信,坚定不移地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

一是思想规范重领先。共产党员是第一身份,意味着共产党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必然要求党员接受组织的约束,即便在处理私生活上也不可漠视“党员身份”的影响,置身组织之外,成为所谓的“自由人”。每位共产党员都要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模范地遵守国家法律,都要讲廉洁,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坚持原则,以廉为荣。不搞自由主义,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对于歪风邪气、错误言行不能听之任之,要敢于“亮剑”、敢于批评,坚决抵制,真正把党员身份的标准和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忠诚于党定位准。进了党的门,就是党的人,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党的事业联系起来,按照党的要求履行党员的职责,维护党的利益,时时处处与党一条心,用一生的言行履行入党誓词。这就需要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常补精神之“钙”,常回思想之元,切实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永在在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三是自我要求标杆高。党员与群众在思想政治修养上决不能画等号。党员是有着特殊政治使命、受到严格组织约束的公民,如果党员退守到公民的底线上,就降低了党员标准,从严治党便无从谈起,党的先进性更无从体现。加入党组织,就意味着思想上、作风上、行动上有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入了党,就意味着主动放弃一部分普通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有些言论,群众可以说,但党员不能说;有些事情,群众可以做,但党员不能做。正是在这些特殊的高标准中,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模范性和带头作用。

四是彰显身份行之笃。“第一身份”要求我们每位党员不论处于什么工作岗位,不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中,都要吃苦耐劳争第一,模范带头争一流,而决不是与民争利争第一,私利追求争第一,有了好处争第一。一个人只要投入党的怀抱,成为党的一分子,就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必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真正做到“平时能看得出来,困难时能站得出来,危险时能豁得出来”。就党内关系而论,要高度认同党员身份,懂得不论职务高低、党龄长短、贡献大小、资历深浅,每位党员都享有同等的权利,承载同等的义务。避免口是心非,防止言行不一,真正把优良作风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彰显于久久为功的行动上。

总之,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每位共产党员自觉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不忘本来,牢记本色,履行党员责任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维护好党的良好形象做一名新时代永不褪色的、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三)把第一身份牌子”亮”出来。一是夙夜在公明身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思想的高度自觉,作为先进分子,党员的政治本色不是靠外在约束,而是靠内在的觉悟。放松思想教育,降低自律的要求,党的先进性就失去了立足之基。只有每个党员都能强化身份意识,永远牢记、爱护、珍惜自己的“第一身份”,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我们党才能永远赢得人民的认可和信任。二是不负重托知身份。党员身份意识,是党领导人民开创事业的基本保证。在很大程度上,人民群众认识、看待和评价我们党,通常是依据每名党员的具体言行作出判断的。只有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时刻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也才能影响和带领广大群众信赖党、拥护党、跟党走。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员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方面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党员干部担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和期望,其一言一行关乎党的形象,都会给党的事业带来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事实上,共产党员也只有成为人们称道的先锋和模范,才能时时引领群众前进。三是蓬勃热忱亮身份。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决定这个政党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看党员是否认同自我党员身份,是否有为党组织服务的热忱,是否有为党组织的利益奋斗的精神,是否与党组织同呼吸、共命运。如果一个人入党后一心只知道享受身份带来的益处,却不热爱自我党员身份,不愿为自我所属的党组织担责任、做奉献,即使才华再好、能力再强,对于整个党及党的事业来说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对于一名党员来说,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党员角色意识,是发挥党员作用的重要前提和思想基础。有的党组织把佩戴党徽作为每天必须整理的政治仪容仪态,作为工装的“标配”,作为一流工作业绩的清醒提示。有的设立党员先锋岗,划出党员责任区,亮出承诺牌,鲜明表达了党员群体身份。四是凝心聚力强身份。党员身份意识,是共产党执政资格的内在保障。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广大党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个人言论和举止,而是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作为掌握公共权力的党员干部,一言一行更是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塑造。一个政党如果失去公信力,无论做出何种执政举措,都会被群众潜意识里打上“性本恶”的标签。这充分说明了执政者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取信于民是为政之基。只有成千上万的党员个体自觉成为先锋模范,才能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生命力、战斗力,永葆党的肌体健康。一个思想上、政治上保持先进性,具有真理力量的党,必然是一个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具有人格力量的党。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愿景越光明,使命越艰巨,越需要党坚强有力的领导。

二、严格遵守党员的根本行为规范

党章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

(一)把合格党员的标准立起来。党员合格,党的组织才坚强有力;党员不合格,整个党组织就会软弱无力。那么,什么样的党员才算合格呢?从内容上看,党员标准就是党章对党员提出的条件和要求,它由入党条件、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以及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三部分组成;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还有额外的六条要求。具体可归纳六个方面:

第一,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了自己的使命——消灭私有制;之后中共二大很快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中共__通过的党章再次强调指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并要求共产党员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

第二,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章规定: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共产党员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第三,甘于奉献。人是要有点奉献精神的。甘于奉献是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中国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这才是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大奉献。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共产党员要有小奉献,更要讲大奉献。具备了这种精神境界,才能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任务,心里才不会觉得不舒畅,不会觉得吃亏、不划算。

第四,严守党内纪律和规矩。守纪律、讲规矩既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也是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党章是共产党员必须遵守的“第一纪律”,是共产党员的最高行为准则。除了正面规范之外,党章还明确了党员违反纪律的五种处分: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它们构筑了党法的“藩篱”,维护着党的团结统一。

第五,对党忠诚,言行一致。党章规定: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现实中,一些党员与党章规定的先进分子的要求渐行渐远,他们心中没有党,没有把自己当成是一名党员、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不知不觉中降低党员的要求,甚至背叛党。遇到利益往前冲,遇到困难绕着走;公开场合言之凿凿,私下场合妄议大政方针;八小时以内循规蹈矩,八小时以外如脱缰野马。种.种所作所为,给群众留下极其不好的印象。有的群众就说,这样的党员连我们都不如。长此以往,其危害是极其巨大的,因而对党忠诚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

第六,争当群众模范。党的执政使命越是艰巨,党的政治影响越是扩大,党的威信越是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我们党员的要求也就越多越严。因为是共产党员,是群众所信仰的先进队伍中的一分子,群众就有特别的要求。群众常常根据我们党员的行动来测量我们的党。所以,党员无论在何时何地、一举一动都必须给群众一种美好印象,使他们更加信仰我党、敬重我觉。每位共产党员应该积极地在实际行动和日常生活中,真正以模范党员的姿态,响应这一号召。

(二)新时代对合格党员的新要求。新时代、新挑战、新任务和新使命,对合格党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是由信仰纽带联结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合格党员的最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明确规定了新时期发展党员的信仰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应当吸收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觉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分子入党。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问题,他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新时期好干部的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其中排在第一的是信念坚定。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坚定的信仰始终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换句话说,“革命理想高于天”,崇高信仰对共产党人有着巨大的激励和鞭策作用。

为民服务更加彻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既深刻而又简明地阐释了对人民肩负的责任,这也是执政党对全体人民立下的铮铮誓言。中国共产党最讲“为民”,共产党员要时刻牢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

道德品行更加高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道德也是从政的前提和基础。古人讲“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执政党的党员更应该有高尚的道德追求,不仅要以高于普通群众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更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引领社会风尚,像习近平指出的那样: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凝聚力量,为事业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

党纪国法更加敬畏。党章规定:共产党员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国有国法,党有党规。党纪国法是从政做人的底线,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也是触碰不得的高压线,共产党员要有所畏有所惧,不仅要严格遵守回家法律,还要严格遵守党章等党内法规,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带头遵守党拳的各项规矩,这样才会“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敢于担当更加自觉。敢于担当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格。__年2月7日,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表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作为执政团队的一员,必须更加自觉地担起该担当的责任。敢不敢担当、能不能担当,是考验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最基本标准。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是共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担当和责任。如今我们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是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在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更加需要担当精神和品质。今天的共产党员,既要仰望星空——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也要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把完成现阶段任务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日标的实践过程,使远大理想在共产党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中,迸发出巨大的精神动员力量。

(三)做践行党章的楷模。党章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和苦难辉煌,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党章规定了党的理想信念宗旨、组织保障、行为规则和纪律约束,每一条都凝结着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都凝练着共产党员的奋斗结晶,是木之本、水之源。

有无党章意识,党章意识有多强,首先取决于党员对党章内容的感知、理解程度之深浅。如果共产党员都不知晓党章,不尊崇党章,党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样的党是走不长、走不远的。党章是共产党员的第一课,承认党章是每一个入党者的先决条件;但承认并不等于精通,有些党员一知半解,有些党员甚至一窍不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需要不断重温党章,加深对党章的认识和了解。要通过学习党章,既了解什么是党,什么是党的组织,又了解什么是共产党员,什么是党的干部,从而既增强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又增强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同时也提升道德境界和思想修养。

第一,要系统领会,把握党章的核心要旨。必须全面准确理解党章的基本内容、基本规定和基本精神。古人讲,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又有云:温故而知新。要通过不断学习、全面通读党章内容,了解党章基本规定,把握党章基本精神。要逐条逐句通读党章,全面理解党的纲领,牢记入党誓词,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员义务和权利,弄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把握共产党员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

第二,要与时俱进,了解党章的最新内容。十九大对党章修改时,把党的重大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作了充分体现,实现了党章的又一次与时俱进,需要通过学习加深理解。

第三,要尊崇贯彻,维护党章的严肃权威。党员干部要做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的模范。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党章作为必修课,特别是走上新的领导岗位的同志要把学习党章作为第一课。各级党组织在全部活动中都要坚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

党章是全体党员同志举手宣誓为之共同奋斗的宣言,是每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和立下的军令状,说到就要做到,承诺就要践行。全体党员和党组织要立践行权威,做学用表率。增强尊崇党章、维护党章,营造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的良好风气,更加自觉地践行合格党员的标准。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把党章的权威立起来,共产党员既做学习党章的表率,更做严格遵守党章各项规定、敢于和不遵守党章的行为做斗争的表率。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党章各项规定。凡是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做到的,党员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凡是党章规定党员不能做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不做。

三、始终守住党纪党规的基本底线

(一)突出政治纪律,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中央保持一致。政治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规矩,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守住纪律底线,首要的就是守住政治纪律底线。

要做到严守政治纪律要求就需要党员必须不断地提高思想觉悟,时刻绷紧政治纪律这根弦。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党员不但不能在公开场合发表这些违纪言论,而且也不能助长这些言论的传播。凡是制作、贩卖、传播违反政治纪律的书刊、音像制品、电子读物、网络音频视频资料等,包括私自携带、寄递都是违纪行为。如果邀请别人来做报告,被邀请人讲了一些不合适的言论,主办方也是要负相关的责任的。出入国境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携带物品是否合适。

党员除了不能参加反党组织、邪教,参与反党或者没有经过批准的集会,还要注意必须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对党忠诚老实,不要参与到“团团伙伙”中去,拉帮结派。除了对组织忠诚,还要对党的信仰忠诚。这次条例把搞迷信活动也作为政治纪律提了出来。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在查处的不廉洁官员中,搞封建迷信的不在少数,小至科级、处级,大到省部级官员,有拜“大师”的,有信阴阳信风水的,滥用职权进行封建迷信活动,造成国家财政资金巨额损失……形形色色,令人匪夷所思、瞠目结舌,极大地破坏了党的先进形象。一些经过党培养多年成长起来的干部,却轻易地相信那些“巫师” “神棍”,理想信念缺失是最根本的原因。一个党员,共产主义理想、马列主义信念不忘初心灵就空虚,腐朽没落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

(二)时刻牢记党员身份,永远保持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严明的组织纪律是我们党坚强有力的保障,是对党员干部行为的严格约束,更是对党员干部敢于担当、敢于作为的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违反组织纪律的处分共有17 条,分别从领导制度、决策制度、干部选拔制度、党员权利保障以及党组织生活制度等方而作出详细规定。这些规定对防止个人专权、保护党员正当权益、净化干部成长环境起到了保障作用,为党员干部勇于作为、敢于担当消除了后顾之忧。

党员必须摆正党员与组织的关系。党章中关于党员与组织的关系在民主集中制中有明确的规定。凡是违背民主制集中制原则,不执行组织决定,不服从组织分配调动交流决定、不尊重组织工作的原则和程序、不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等行为,都是触犯组织纪律的行为。在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党员是没有资格与党讨价还价的。毋庸讳言,在党的组织原则里,从来都不反对党员为坚持真理而保留自己的意见。但这不是一些人为了个人私利和所谓“自由”抗拒组织决定的理由。

共产党员在组织纪律方面,还必须强化党的意识,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在组织、面前不隐瞒自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对党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在这方面,绝不允许用个人的隐私权利来对抗组织纪律的要求。党员是有着特殊政治使命、受到严格组织约束的公民,入了党就意味着主动放弃一部分普通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就要在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组织纪律中还设置了领导干部不得违规参加老乡会、同学会、战友会的规定。主要是防止身份特殊、掌握一定的国家公权力的领导干部,把公权力的影响不适当地带入到私人的社会交往中。对党组织忠诚和对国家的忠诚是一致的。《纪律处分条例》还规定了党员不得违规取得外国国籍或者国(境)外永久居留资格,因私护照的取得和使用必须遵守组织纪律。

(三)坚决执行工作纪律,强化责任意识与法治思维。工作纪律是党组织和党员在党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是党组织和党员依规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工作纪律是一把刚性的尺子,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小规矩”。抓作风纪律、守工作规矩,是作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来不得半点马虎。

《纪律处分条例》中的“工作纪律”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党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党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党的工作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纪律检查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统一战线工作等,《纪律处分条例》所列工作纪律是管党治党的工作纪律,并不是平常所说的迟到、早退等工作纪律。”对违反工作纪律行为的处分“也特指对管党治党失职渎职行为作出的处分规定,《纪律处分条例》对“党组织失职行为、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行为、失泄密行为、违反外事工作纪律”等违反工作纪律的行为作出明确的处分规定,特别是对党组织不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或者履行不力的行为作出处分规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能不能真正落实,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然而,当前在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有的党委(党组)依然没有把管党治党当作分内之事,以为开开会、讲讲话、签个责任书就可以交差了;有的不敢担当、不愿负责,对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不管不问,等等。从严治党,必须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无数事实证明,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从严治党就落不到实处。全面从严治觉,就是要从宽、松、软到严、紧、硬。所以,新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把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取得的实践成果固化下来,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转化为”党内法规条文”,成为刚性规定。

(四)养成良好生活作风,弘扬优良传统与美德。生活纪律是党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涉及党员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各个方丽,关系党的形象。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党员和党的干部来说,不仅要有明确的法律底线、纪律底线和政策底线,而且还必须坚守人民群众心中的道德底线。

《纪律处分条例》第126 条明确规定,“生活奢靡、贪图卒乐、追求低级趣味,造成不良影响”属于违反生活纪律的行为。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普通人和那些公众人物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受限制,可以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事,可以出入私人会所,可以无节制消费,党员就不可以呢?很简单,党员不同于普通群众,思想上“上台阶”,身份上才能“过门槛”。要求党员的思想觉悟比普通群众高,这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选择加入党这个先锋队,就要在思想上、行为标准上对自己要求更严更高,就要在权利和自由上有所舍弃,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政治觉悟和道德追求。

生活纪律条文不多,规定的似乎也都是“小事”。但是实际上,小事不小。人民在历史中为什么选择共产党?一方面是因为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因为党和人民同甘共苦,作风好。当前我们党面临“四大危险”、“四种考验”。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越要反对贪图享乐、骄奢淫逸的思想,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所以谁在破坏我们党艰苦朴素的形象,谁就在破坏我们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必须加以严惩。曾经引起社会舆论极大关注的“表哥”、“房叔”、因不雅视频被查的官员以及抽天价烟的官员,抛开他们接受调查背后存在的诸多违纪贪腐事实,仅就其贪图奢靡、享乐引发热议,对党造成不良影响而论,就应当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党籍处分。

更何况,所谓的小事处理不好,那就可能出大问题。很多出问题的领导干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拘生活小节,追求生活享受,上私人会所,吃山珍海味,包二奶、养情妇,甚至染上赌博、吸毒等恶习,最终一步步堕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不少党员干部可能还会有疑问:用自己的合法所得购买名牌用品也算违纪吗?自费邀请同事好友到高档一些的酒店吃饭算不算违纪?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践踏草坪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会不会受到党纪的处分?实际上,是不是奢靡,是不是影响不好,是不是一名党员该做的,群众中、社会上是有评价标准的。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过度追求生活上的享受,迷恋名车豪宅,讲究个人排场,背离了党章要求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义务和《廉洁自律准则》“尚俭戒奢”的要求,破坏了群众心目中党员应当是社会主义新风尚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头践行者的良好形象。将生活奢靡、贪图享乐、追求低级趣味,与他人发生不正当性关系,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严重违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行为列入生活纪律一章,其出发点并非是为了约束限制党员的正当权利,而在于严刹奢靡享乐之风、树立党员良好公众形象,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的要求和实践成果转化成”硬规矩”,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体现。

上一篇:传统美德作文《百善孝为先》高分优选下一篇:怀念父亲现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