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型课程设计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拓展型课程设计(精选8篇)

拓展型课程设计 篇1

拓展型课程是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不同基础的主阵地。拓展型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和学习经历、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发展方向。

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组成,限定拓展课程包括专题教育、学校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自主拓展课程包括学科课程的延伸、综合、拓宽及各类兴趣活动和阅读活动。自主拓展课程以校本设计、实施为主,是全体学生自主选学的课程。小学阶段学科课程的延伸、综合、拓宽要求应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兴趣活动和阅读活动中予以渗透。

1、有利于学校创建特色

学校拓展型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校长办学思想、教师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拓展的主阵地,也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吸收、内化国内外先进教学思想、方法,形成自己办学特色的重要领域。

2、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拓展型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有利于促进教师对课程结构的整体、全面理解和认识,有利于教师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积累并迁移教学经验,全面提升自己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二期课改的基础保障。

3、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拓展型课程设计 篇2

情境、探究(体验)、应用是贯穿上海物理教材的主线,“问题引导,自主获取,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是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在物理研究、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中物理更为抽象,而学生的自我意识又增强了,他们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因此,演示实验可以使他们“眼见为实”,学生实验更可以使他们有自己动手的机会,课外小实验则能丰富学生的体验经历。学生通过各种实验不断体会如同科学家们一样“发现”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提高了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物理的欲望,进而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1.教材和学情分析

拓展型课程I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是由基础型课程关于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知识拓展到动力学知识,建立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概念,深入了解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原因,加深对力和运动变化关系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牛顿定律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态度,为以后研究学习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指明了思路和方法。因此,本节课既是一堂探究学习课,也是后面课程知识研究学习的铺垫课。

本节教材是用链球自述的方式指出使物体做圆周运动必须有作用力,然后又用杂技节目“水流星”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大家谈”和自主活动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向心力概念。为了得出向心力公式,课本用了DIS演示实验探究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得出结论后再要求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自主导出向心力公式。

由于实验内容较多,本节课需要2课时完成,所以本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发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受力方向特点,探索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受力大小与哪些因素具有定量关系。针对学生已经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学情,从生活经验出发,学生很容易猜测加速度大小与力、质量有关,这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设计实验,应该控制的是哪些变量,如何控制这些变量,如何测量砝码受到的向心力和如何测定砝码的角速度等问题,以及如何根据实验数据采用物理图像的方法来分析研究实验的结论,这是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搭好脚手架,让学生在对向心力的定性和定量的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猜想”与控制变量方法,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感受归纳推理等多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判断、归纳总结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步接近潜在的发展水平。所以,本课时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原因,理解向心力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探究“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向心力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感受控制变量法这种常用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向心力来源的分析,体验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感受成功的快乐,体会实验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问题提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熟悉和了解向心力公式;教学难点是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向心力大小与角速度、半径和质量的关系。

[教学设计]

1.巧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不动声色地将一个空杯子杯口朝下,接着将水放入杯中,再次将杯子杯口朝下,水流出。然后,教师再次将水放入杯中演示“水流星”实验。随后,教师播放专业演员表演“水流星”的视频。教师与学生总结:“可见‘水流星’做圆周运动与手拉绳子的力有关。”教师,播放“链球与卫星”的视频,并引导学生观察链球与卫星的运动和受力的相同之处。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带着问题,即“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怎样的力”走上探索新知之路。

2.合作交流,演绎探究过程

活动1:向心力的方向。教师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完成实验,并直接感受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受力特点:(1)一个小球,拴住绳的一端,绳的另一端用手抓好固定于桌上,原来细绳处于松弛状态;(2)给小球一个初速度,当绳绷直时,观察小球做什么运动,并体验抓住细绳一端的手有什么感觉;(3)过了一会儿,松开固定点,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在全体学生做实验进行直观感知后,请学生交流在实验中的感受。随后,教师让学生观看唱片上用线拴住的小球的运动视频及Flash动画,并设问:“我们给这个力起个专用名字,可以叫什么?”教师书写板书。向心力定义: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合力F总指向圆心,这个合力叫做向心力。方向:总沿半径方向指向圆心(是个变力)。在与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总结向心力的作用。

设计意图:高一学生的认知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考虑到学生对向心力缺少感性认识。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达到感性认识,并通过分组探究、学生汇报、思维对接等,让学生从中体验和学习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其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活动2:向心力的大小。教师设问:“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还以刚才的小球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为例,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小球,研究的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我们考虑小球本身和圆周运动本身的因素,同学们思考一下可能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向心力的大小呢?”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合理地猜想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桌上的细线连结的钢球、木球,用手拉住绳的一端,让小球在桌面上尽量做匀速圆周运动,并在改变实验条件后多次尝试,从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这些因素的定性关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回辅导。在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后,教师总结向心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板书:

教师与学生用朗威DIS向心力实验仪来研究向心力与质量、半径和角速度定量关系。教师先介绍这个实验仪的构造和原理(边播放课件边结合实验仪介绍,随后教师示范如何获取角速度相同时的实验数据的方法和要领)。同时,学生观察并熟悉实验桌上的朗威DIS向心力实验仪。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桌上的朗威DIS向心力实验仪定量探究向心力与质量、半径和角速度定量关系。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每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教师同时点击“学生广播”,将该小组的电脑屏显切换到各实验小组的电脑屏与教师的演示屏上,分享他们的实验成果。

设计意图:本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探究,丰富学生自身的经历。现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原因,将全班18个实验小组分成3大组,让每个大组分别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轨道半径及角速度关系中的其中一个变量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进行综合。师生总结得到:F=km rω2,若列式中各量单位为m—kg、ω—rad/s、r—m,则系数_k取1,就可得出F=mω2r。

设计意图:猜想能使学生发散思维变得活跃,还能使学生具有创造冲动,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如果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那么猜想就是发现的工具,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调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设计出具体的研究方案,教师作必要的指导,以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学生开始按拟定的方案进行实验时,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仪器的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并作个别辅导。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与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发展,在求异、探索中趋于有序。这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3.提出问题,延伸探究过程

活动3:应用。教师让学生利用已经学会的向心力知识来分析本节课开始时欣赏的链球视频中运动员为什么要用尽全身的力气。教师让学生在课后用一个空的小金属食品罐自制“水流星”,体验怎样使“水流星”中的水不流出来,并自行分析该做法的理论依据。

设计意图:在培养学生概括、提炼能力的同时,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融通,让学生深刻感悟所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产生科学追求的内在动力;拉近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归纳建构,品味探究结果

教师小结本节课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探究的具体过程与方法。

5.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为以下三项:拓展型课程I练习部分(第一册)相关习题、小实验“自制水流星”与预习向心加速度。

[自我反思]

本节课是一堂探究型学习课,教学过程中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几点。在情境创设上以“水流星”的演示实验为开场引入课题,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探索欲望。在教学难点的突破过程中,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与DIS实验相关联,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数据采集,使学生在实实在在的体验过程中了解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获得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加深对向心力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从现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到达新的潜在发展水平。在教学手段上,我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完美整合,以此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舒适、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之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但是,此教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向心力概念和方向的教学上过高评价了学生的现有水平。同时,设计教学环节时,有些我预设问题和实验结论,学生不能很快理解到位,这一点有改进的空间,可减少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又如,在朗威DIS向心力实验仪测量原理教学策略上,教师可适时降低坡度,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专家点评]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是由基础型课程关于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知识拓展到动力学的内容,张森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展示了其情境学习、实验优先、问题生成、注重思维的课堂教学特色。他以实验优先为抓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使教学问题得到了解决。

本节课是一堂探究型学习课。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入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中。科学探究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又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等科学素养。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张森老师以“水流星”的演示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他又让学生动手,感受绳牵小球做圆周运动时的受力情况,并通过分组探究、学生汇报、思维对接,让学生从中体验和学习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在开展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讨时,张森老师应用了DIS向心力实验器,因为DIS实时采集数据,可以同时测得运动物体每个瞬时的向心力以及相对应的加速度,并通过图像分析,直接得出向心力与质量、角速度、运动半径的关系。

拓展型课程设计 篇3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拓展性课程;核心素养

G633.91

一、研究的背景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准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时间创新六大素养。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生活、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为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课改总目标,浙江省在课改指导意见中把义务教育课程从教育功能的角度分成“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大类。基础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终生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共同基础;拓展性课程主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开发和培育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选择能力。

二、研究概念的界定

(一)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

通过做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科学知识,并且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独立操作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获得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还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手段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加强实验探究性,教师在教学中能消除重概念学习,轻实验操作,重定义结论,轻科学方法,重强化训练,轻兴趣激发,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种种弊端。

(二)科学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和学习经历、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发展方向。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组成,限定拓展课程包括专题教育、学校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自主拓展课程包括学科课程的延伸、综合、拓宽及各类兴趣活动和阅读活动。

建设拓展型课程,结合现代科技与生活生产实际,从转变学习方式的角度,开发多样性的拓展型课程。科学拓展型课程大致可以分为“学科衔接课程”、“研究实践课程”、“应用技术课程”和“科普课程”等四大方面。

本文主要就“研究实践课程”展开研究。通过科学观察、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等活动,加强学科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自然、生产和生活中的科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队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具体可考虑的内容:一是针对教材中某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探究活动等,可开始实验探究课程,组织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有计划地实施,做好相关记录,如录像、录音、拍照、数据记录等,制作成视频、课件、文档等,既能让本届学生体验、感受,也能使下届学生使用。二是可开设微型实验课程,微型实验课程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微型化的实验可以在课堂内进行,分组可以更细,甚至做到人手一套。三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实践性课程——科学实验基地,如种植基地、盆景园、养殖基地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过程,感悟生命及其价值。

三、探究性实验在平时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实验重视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师也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究,对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创造性地改進已有探究性实验。

(一)积极开展简单易行的探究性实验

虽然探究性实验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阻碍,探究性实验本身存在的不成熟也显现出来,但任何真理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得以修炼成功的。

教师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主导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在《观察蜗牛》这节课中,A教师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其中涉及的探究性实验如下:

提出问题:教师:“蜗牛具有眼和触角,请思考蜗牛有没有感觉。”

建立假设:

1.蜗牛有视觉;

2.蜗牛有触觉;

3.蜗牛有嗅觉和味觉;

4.蜗牛有听觉。

设计实验,分组进行,分配任务:

1.学生:“将蜗牛的一半置于亮处,一半置于暗处,观察蜗牛朝向哪个方向活动。”

2.学生:“用铅笔触碰蜗牛的壳、足、长触角、短触角。”

3.学生:“将糖水滴在蜗牛的附近,观察蜗牛是否爬过去。”

4.学生:“在活动的蜗牛拍掌,观察蜗牛是否有反应。”

进行实验,获取证据:

1.有蜗牛朝暗处爬,也有蜗牛朝亮处爬;

2.铅笔靠近蜗牛触角时,蜗牛反应最明显,其中短触角的反应最剧烈;

3.朝糖水爬过去,没有吃糖水;

4.有的蜗牛有反应,有的蜗牛没反应。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1.蜗牛爬向亮处与暗处具有偶然性,课堂实验不能得出结论,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出蜗牛具有趋暗性,怕光;

2.蜗牛具有触觉,特别是蜗牛的短触角具有敏锐的触觉;

3.实验证明蜗牛具有嗅觉,喜欢甜的气味;

4.实验过程中有许多影响因素,不能得出任何结论。

对于学生有能力进行探究的知识,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进行探究性实验,通过学生的实施,能够发现教材中所涉及的实验有其局限性,能够发现教材中知识的缺陷,給出合理的补充。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是偶尔应用于探究性实验教学是非常适合的,其理论有助于对学习问题的发现。教材中设计的探究性实验比较符合学生的能力,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将其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中去。

(二)设计合理的探究性实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状况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坚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在初一阶段,学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接触过探究性实验,学生的实验技能也非常有限,在此阶段应该注重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可以预设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方面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仪器的使用,例如在初一阶段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非常重要,教学应该花较多的时间在显微镜的认识和使用上。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成熟的探究性实验供学生模仿,当学生无法完整地完成整个探究性实验时,教师应该节选某一两个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但其抽象思维仍需借助具体的事物,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先从实际操作入手逐渐向思维探究发展。

(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学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探究性实验不能适用于任何教学情境中,教学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性差异,采取多种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我将其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因教材施教,即根据教材的性质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策略,实施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应避免为了探究而探究。对于学生非常熟悉的知识,不需要特意设置探究性实验,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基本实验技能的学习,属于程序性知识,练习是程序性知识获取、掌握的最佳方法,应先向学生讲明技能的基本程序,通过练习来强化学生的掌握程度;对于特别超前的知识,超出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寻找一个脚手架帮助学生理解,结合多媒体向学生提供直接的感官感受,采用演示实验向学生讲授,最后可采取探究性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根据教材的不同要求,将探究性实验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效结合,在探究中讲授,在讲授中探究,将科学探究的思想融入其中。二是因学生的不同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教学。对于过于活泼的学生,放任其进行探究性实验会导致班级秩序的混乱,不利于教学的进行,应严格控制探究性实验各个环节的实施,让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探究;对于过于沉闷的学生,教师需要积极指导其进行探究性实验,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其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对于适度的学生,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只是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防止其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能够较顺利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四)课内探究性实验与课外探究活动的有机结合

学校有既定的教学计划,每学期都有必须完成的教学计划,课堂的探究性实验无法满足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课内的探究性实验与课外的探究活动的有机结合就显得非常必要。学校应该开展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以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积极指导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教师可以按教学计划设计一系列配套的课外活动,将课堂探究性实验作为这一系列科学探究中小环节,将整个教学内容串成一个体系,将探究性实验溶于生活。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科学知识,在课堂外教师作为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探究,让课外兴趣小组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课堂教学的拓展。

四、探究性实验在拓展型课程中的开发

中学探究性实验主要类型包括自主式探究和引导式探究。

(一)生物探究实验

纵观如今生物实验教学,其实验的目的大多数在一个设计完整的实验框架范围内重复前人验证的结果,实验的结果都或多或少在设计者的预料之中,学生的思维和科学素养表现的机会太少。探究性实验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与科学认识过程一致。符合中学生的探究心理,因此,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可以使教学不仅局限于科学知识本身,还可以揭示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是假说—演绎法

生物探究性实验往往具有历时长的特点,这样的探究性实验就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如果没有经过实验就变成老师口头描述,对于学生就变得非常枯燥乏味,当然网上也可以搜到许多这方面的视频,但通过看视频虽然避免了枯燥乏味,学生有的反映出惊讶的神情,有的表现出质疑的神情,明明在说,真的是这样的吗?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将几个探究性实验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探究实验套餐。

植物探究实验套餐:种子萌发实验,植物的向性实验(向水性、向光性、向地性、背地性)系列。

(二)生活中的奇妙的化学

从生产、生活实际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钢铁的锈蚀和防护,燃烧和灭火,金属的活动顺序,气体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都可以设计成很好的探究性实验。

化学实验是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条件。所以,应该提倡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探究性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而转为主动学习,从而形成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我要学”的学习风气。

蛋壳里究竟藏的是什么呢?要想看清鸡蛋内部结构,只需将鸡蛋放在一杯醋中即可。等待24小时,醋中的酸性成分将会一点点腐蚀蛋壳中的钙质,慢慢地,蛋壳的分子就会被完全分解,鸡蛋内部的结构也就显露出来了。

评估水的硬度。在一根试管或者长颈烧瓶中加入几毫升水,然后再加几滴肥皂液,堵住管口(瓶口)后摇晃。水面上泡沫越密,则说明水越软。

证明肥皂是碱性的!在一杯热水中倒入3勺咖喱粉末,用力搅拌一会。再往这杯水中加入3勺肥皂粉末(选用极普通的香皂和厨用粗齿锉)。把这两样东西掺和在一块儿。起初咖喱会把溶液染成黄色,之后会转变成棕红色。

酵母:要冒泡!将一包酵母与温水混合,加入少量的蜂蜜或糖,将混合物置于厨房内温暖的地方(放在橱柜上面,因为热气会上升,或者放在暖气上)。几分钟后,你就会发现溶液表面冒出许多泡泡,这就表明酵母开始反应了。

五、探究性实验用于拓展性课程的展望

拓展性课程和基础性在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具有相通性。两者都涉及到三级课程的所有学科和学习领域,都要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办学特色。拓展性课程的开设与开发除了考虑教师特长、课程资源和学生兴趣,更重要是关注课程对实现本校育人目标的贡献和价值。

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的思维、智力和才能各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每个人都能取得属于他自己的发展成就。而传统课程设置面较窄,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必须通过个别化、多元化的适性教育,来培养学生肯定自我、创新思维、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以及学生合作、动手、探究、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一)拓展型课程定位

1.在建设与实施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过程汇总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功能型课程;

2.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是国家规定每位学生必须修习并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4.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设置的课程。

(二)拓展性课程理念

1.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

2.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3.促进学生自主选择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4.着力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

5.建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科学拓展性课程作为科学基础课程的延伸,是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性实验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巨大的作用。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指导,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素质。我们处于一个信息时代,知识的时代,必须自己驾驶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培养自身的能力,不断地在各咱学习过程、教学教程中完善自身的能力结构,逐步使自己从经验型转为探究型的教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扩大探究学习的范围,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各种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浅谈化学探究性实验;孟庆荣

[2]浅谈探究性实验教学;刘崛

拓展型课程设计 篇4

陈红

拓展型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拓展型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充分利用学校及教师的资源,认真实施拓展型课程。

一、开发适合校情的拓展型课程

学校根据拓展型课程实施的特点,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拓展型课程的情境化实施创造条件。学校在开发拓展型课程方面做到努力把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注意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学校为拓展型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本学期根据教师的特长开设的拓展型课程有:“文学社”、“小小书迷”、“小青蛙讲故事”、“诗歌朗诵”、“舞蹈队”、“唐诗赏析” “合唱队”、“扬琴”、“素描”、“剪纸”、“校园植物”、“足球队”、“篮球队”、“软笔书法”、“硬笔书法”、“电脑小报制作”、“科技OM”、“旅游地理”、“科普英语”、“英语口语”、“英文打字”、“国画”、“低战鼓”、“鼓号队” “拼音”、“小制作”、“数学”等共29门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平台。

二、校本课程管理方法

由教导处负责,按程序办事,严格检查、督导与及时反馈调整。在学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在教导处的日常检查、督导下,在教师的大力支持下,使拓展型课程正常运转,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拓展课教学任务。上课的教师基本上能做到课前学生签到,上课有教案,严格要求,认真组织教学。拓展课结束后能做到学校要求收的教案及学生考勤交到教导处。特别是 “低战鼓”、“鼓号队”、“篮球队”、“足球队”、“舞蹈队”、“合唱队”、“扬琴”、“剪纸队”、“软笔书法”等队质量比较高,表现出对工作的一丝不苟、态度认真。

三、取得的成绩

由于平时加强训练,认真指导,在2009年庆“六一”大队主题集会文艺演出中陈凤、徐智负责的低战鼓《锣鼓飞扬》、唐秀萍、卢瑾文、张淑娟负责的诗歌表演唱《诗韵情》、张淑娟负责的扬琴《我是快乐的小叮铃》、唐秀萍负责的拉丁舞《欢乐伦巴》、唐秀萍负责的舞蹈《天使之城》、金晔负责的诗朗诵《为世博添彩》、王群英、范群英、胡晓敏、刘双燕负责的童谣《老上海的回忆》、徐智负责的小品《古今大战世博会》等节目受到了师生的欢迎。通过拓展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很多平时课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能力。科技

四、遇到的问题

1、师资缺乏。有一定特长的教师少,比如唐秀萍一人负责2个队:舞蹈队、合唱队,只能在时间上进行调整,给教学带来了影响。

2、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评价和鼓励制度,因此使得教师们在实施工作持续开展上显得信心不足;

3、在个别学生身上看到对拓展课不认真的态度。

五、下学期设想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加强课堂的组织教学和管理,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每节课都有收获。我们设想下学期通过区美术名师沙秀宏对全校老师的指导,全校开设纸艺课程,使每个学生掌握剪纸、撕纸或折纸的本领。

本学期拓展型课程虽然结束了,但通过拓展型课程的教学不断深入发展,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把拓展课搞得更加丰富多彩。

美术拓展型兴趣课教案 篇5

现在城市生活的初中学生物质生活条件大多比较的富裕,随手浪费的现象也很常见,各种课外的阅读报纸,家庭的报刊量较大,经过观察初一学生对于废旧的报纸的处理,有的随手丢弃,有的能注意收集最后回收到废品收购站,也有个别同学用报纸包书,卷成纸筒进行游戏。但能观察报纸材料的特点,有效利用报纸,进行小创造的同学较少。同时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艺术表现经验,对纸制材料的制作方法也做过不少尝试。绘画、拼贴、剪、折等都是美术课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这也为引导学生 “变废为宝”利用旧报纸进行小创作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报纸材质的特点、感悟材料的美感。能利用材料的特点,和不同的制作方法进行小创作。

过程与方法: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导入活动,欣赏(神奇的报纸服装)作品,分析报纸材质特点,结合材质特点,引发创作思考,进行巧用旧报纸的创作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创作中激发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体验一种环保、再利用的生活方式,并感受自己动手创作的无限乐趣。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感悟材料的美感。利用旧报纸特点进行小创作,潜移默化中体现环保意识。

难点:如何利用旧报纸的特点进行小创作。教学准备: 教具:相关图片。

学具:学生收集的各种废旧报纸,绘画工具,制作工具等。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今天下午我们就要进行每周一次的大扫除了,有经验的同学都知道,大扫除中往往会有灰尘弄脏我们的头发。那该怎么办?有什么实用的解决办法吗? 学生各抒己见

那么我们现在就用废旧报纸为自己在大扫除中准备一顶帽子 学生开始活动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用各种方法为自己做一顶防尘帽,大小要合适。帽子做好了,各式各样,请同学们戴上感受一下。教师再次提出要求:试着想想办法让你的帽子更漂亮 学生再次开始活动:

有的往上涂颜色,有的在帽子上添加其他装饰物,有的改变帽子的原有的造型,美丽的帽子做好了(再一次的进行展示)出示课题: 《巧用旧报纸》

说明:导入活动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注意平时不起眼的废旧报纸,从试着做一顶实用的防尘帽子,到思考帽子造型色彩的美观性,逐步引导到美术活动中去。

二、感悟报纸材料的独特美感

教师 : 报纸制作的帽子有什么特点吗?

帽子的颜色有什么特点吗?

你们用什么方法来制作的? 引导学生总结报纸材质的特点

色彩特点:报纸的色彩既有黑白单色的,也有大篇幅的彩版。

制作特点:材质薄,柔软便于制作,剪、折、撕、贴、卷等方法都可以。总结:利用这些特点,巧妙设计利用报纸,这样平凡普通的材料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出示作品欣赏(神奇的报纸服装)

请同学欣赏并请学生挑选一组自己最喜欢的服装,分析设计师是如何巧妙利用报纸材质的特点。

例如:

图一中的服装,设计师收集有蓝色色彩的彩版报纸,巧妙利用报纸的色彩,用折的方法体现了裙子的特点,创作出非常时尚靓丽的服装。图二中设计师选择黑白的单色报纸,巧妙运用黑色体现了一种怀旧的风情。图三中小女孩的衣服选择报纸头版那一抹靓丽的红色,显得活泼可爱。说明:引导学生对(神奇的报纸服装)的欣赏,关注生活中平凡普通的报纸材料,作品中出其不意的惊喜令人耳目一新。使学生感受“化腐朽为神奇”力量是来源与在生活中寻找美的能力。并能发现和感悟材料的美,从而转化为创作美。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结合材质特点,引发创作思考

1、板书回顾报纸材质的特点

色彩特点:报纸的色彩既有黑白单色的,也有大篇幅的彩版。

制作特点:材质薄,柔软便于制作,剪、折、撕、贴、卷等方法都可以。

2、教师提问:还可以利用报纸的特点创作哪些形式的作品呢? 学生讨论:

例:用贴的方法可以怎样设计呢?可以贴在哪儿呢?怎样贴呢?你喜欢用怎样的色彩贴呢?贴好报纸的作品还能往上填颜色吗? 通过提问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思考。

可以整张报纸贴、撕碎贴、剪碎贴、用黑白色贴、彩色报纸贴等。

说明:根据报纸材质特点,引发创作思考。报纸材质的特点多种多样,如何结合特点进行创作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列举了报纸材质可以贴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对创作进行初步的思考。

3、结合材质特点你还有什么设想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从中点拨。

四、布臵练习要求,学生创作练习

练习要求:利用废报纸制作一个你喜欢的玩具或装饰品。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例如:服装的设计),并为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名字。(鼓励学生之间交换所需材料)

五、作业评价 1、成果展示,2、学生自评互评,分析作品成功之处,评选最有创意的作品,最受喜爱的作品,3、教师点评,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探索尝试。

说明:尽量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要善于在画面中寻找闪光点,培养学生发现美、评价美的能力。

课堂总结:我们要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每一个细小的部分,发现美好的事物,一双慧眼、一双巧手、多一份琢磨、多一份创造,“化腐朽为神奇”改造自己周围的环境,在创作中体会动手的乐趣。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尽这份小小的力量,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那么我们美丽的森林将更充满活力,我们的地球村也将会充满着希望。

六、布臵课后拓展练习

(1)除了收集报纸,回收再利用,还有什么纸张可以收集的。

(2)设计一条呼吁大家有效利用纸张、不浪费资源的标语。用美术字的方式书写,布臵校园宣传环保意识。(3)思考:你能为保护森林做点什么?

说明:此环节是对这堂课内容的拓展,环保的意识不因为这堂课的结束而结束。在课外的创作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体验一种环保、再利用的生活方式。“能为保护地球做点什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无论是回收废旧物品还是旧物巧利用,或是参于到环保意识的宣传中,都是希望 “回收既是资源”这种意识渗透到生活中去。环保不只是一句口号、一种观念,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课题:拼贴人物 隐性渗透:

情感与审美:通过表现生活中的人物提高审美意识 想象与创意:想象人物的表情,创作有个性的人 教学准备学具:色纸、广告纸、花布等,剪刀、胶水 教具:示范作业,各种综合材料 作业内容:用各种材料拼贴一幅人物画 知识要素:色块之间的搭配 技能要求:色块的拼贴组合 教学重点:人物五官、发型的表现 教学难点:色彩搭配

要注意的问题:注意人物的比例和细节表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表现生活环境中的人物,体验形式美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五官和动态来表现人物的神态与心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相互欣赏作品,评论作品的成功和失败

二、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能用各种材料简单拼贴出人物形象 深化层面:能注意到五官、发型、姿态等各种细节 探究层面:注意人物大致比例,采用水粉与拼贴相结合

三、教学环节与指导要点

(一)引入与交流:

1.教师出示范画,让学生说说各种制作方法,谈谈自己的感受。2.教师展示制作方法,激发学生制作兴趣。3.小组讨论,交流制作方法。

(二)分析与感受:

1.教师归纳学生意见,分析作品美在何处?分析头发面部与五官如何表现。2.让学生感受拼贴与绘画的不同之处。

(三)创作与辅导:

1.学生制作: ①选择材料; ②画草图; ③选择表现方法;

④运用色彩搭配的基本知识。

2.尝试探索应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拼贴画面。

(四)欣赏与评论:

1.展示作业,分析存在的问题。2.自评作品,鼓励学生的自信心。3.交流、欣赏、互评。4.教师总评。

四、讨论与探究

学生对拼贴画已有一些基础。巧妙拼贴产生的意外效果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极大的成功感,但制作拼贴画较复杂,因此它也锻炼了学生的耐心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操作技能(提示)

1)鼓励学生用主观色彩表现感受,不要求必须写实,可以对形、色进行大胆夸张。

2)注意脸、衣服和背景大色彩的对比关系,特别是脸的色彩倾向。3)在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塑造形象。

4)仔细回忆要表现人物的特征,并想象一下最渴望表现的五官、发型、姿态与装扮。对细小部位可用水笔画出。5)巧妙运用不同的材料表现人物形态。

6)完善作业,鼓励学生结合水粉添加环境,达到画面完整。

(三)教学渗透

1.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关心身边的人,增加友谊,提高合作能力。3.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材料美。课题:摇摆不倒翁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会摇玩具的特点。

2、培养学生造型设计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造。

2、培养学生折、剪、贴、画等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想象与积极思考,敢想敢说,培养学生大胆创造的意识。

2、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教学重点:学会合理巧用乒乓球,制作会摇摆的玩具。教学难点:了解不倒翁会摇的特点和造型设计。

教学准备:学生:彩色卡纸、乒乓球、剪刀、双面胶、即时贴。

教师:不倒翁玩具、纸制不倒翁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欣赏

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玩玩具,(出示)你们还记得一年级时我们学习制作的摇摆玩具吗?(生答:略)那么,会摇的玩具是靠什么方法使它能够摇动起来的呢?(生答:略)不错,会摇的玩具是利用底部的圆形使它能够摇起来。多有趣呀。(师演示玩具----小猪)。

2、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玩具,(出示)知道这是什么玩具?对,它叫不倒翁。(师实物演示不倒翁玩具)它与会摇的小猪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答:略),对了,他们都会摇,而且底部都是圆形。

3、对于不倒翁,你了解吗? 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或玩过不倒翁玩具?(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所见所玩会摇玩具的种类和特征。)(生回答)

4、师介绍:不倒翁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玩具,它从唐朝开始盛行,一直流传至今,那时的不倒翁造型大多都是这样的。(课件欣赏)现在,他的造型丰富了许多,也更可爱了。

3、【玩一玩,看一看,说一说】:老师这里有两个不倒翁玩具,(出示),我请两个同学上来动一动,玩一玩。(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找一找,不倒翁的特点是什么?【特点】出示,(生答,略)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不倒翁摇而不倒是因为除了它的【底部呈圆弧形】,还因为它的身体是【下重上轻】,所以它才会摇而不倒。

4、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请你和小组同学一起来动动脑筋,共同探究,用桌上的材料,使一个半乒乓球【摇摆】(出示课题)起来。

学生分组探究尝试。请小组代表说说探究结果。(用泥做重心固定)老师总结:乒乓球会摇起来,是因为我们在它的里面加了彩泥,底部加重,所以,他会摇而不倒(演示)。同学们的本领真大,通过你们的试验,这两个乒乓球已经具备了不倒翁的外形条件。

二、欣赏、体验

1、要使它成为一件可爱的玩具还必须进行装饰,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看一看,说一说:书上的小朋友是用什么方法美化装饰的?(生回答)老师总结:【剪、折、贴、画等】。

2、你打算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造型呢?又准备用什么方法把它变成一个更有趣的形象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说想法、作法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设计、装饰

1、师:刚才,同学们在小组交流时,都发表了自己一些好的想法,大家都有了装饰不倒翁的好创意,老师也产生了一些想法,现在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是怎样利用材料,设计出可爱形象的。【演示】怎样?好玩吗?你们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想法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构思巧妙利用材料,进行设计装饰,使它成为可爱的摇摆【不倒翁】(课题完整)。

2、作业要求:【运用折、剪、贴、画】(出示)等方法,选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装饰。

3、学生设计,教师适时指导(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辅导帮助,使每个学生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引导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玩具取名。评一评、看一看,我的玩具做的【会摇、有趣】、【造型新奇】、【巧妙利用材料】。

四、展示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比赛。【玩具展台】请已经做好的同学,把桌子整理一下,我们进行2分钟的参观活动。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玩具?说说你最成功的地方。你觉得这些玩具哪一个外形最有趣?为什么?

3、如果让你再做一次,你还可以利用哪些材料进行制作?

4、师及时鼓励有点滴进步的每个学生,同时提出要求,促进发展。师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制作第二个。

五、小结

这节课,大家能积极地参与活动,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利用平时一些不起眼的材料,学习制作出了一件件有趣的玩具。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大胆的积极地思考,将我们所学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创造出更多更新的作品来,下课。让纸条变成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验板材组合的形式美和线条的剪、刻、贴技巧。过程与方法:用立起来的纸条贴画,做成装饰品美化生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纸条贴画的特点和形式美感,并乐于用作品装饰和美化生活。发现他人作品中新颖的设计和独特的技法。教学准备学具:铅画纸、纸条、彩色纸条、剪刀、白胶等 教具:纸条贴画作品图片等

教学重点:把纸条立起来粘贴成简单、美观的装饰画 教学难点:画面的线、形组合简单、富有装饰感

要注意的问题:纸条粘贴得不牢,有歪斜,影响画面效果。画面线条疏密安排不当,没有装饰意味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用立起来的纸条贴出一幅简单美观的装饰画 拓展层面:作品线条的花纹装饰有一定的疏密变化 探究层面:能创造出多种纸条的变化方式进行综合设计 教学过程:

(一)体验与讨论:

1.出示纸条,请学生尝试对纸条进行怎样的加工,会有哪些变化。2.分小组或班级形式开展交流活动。3.教师小结:

纸条可长可短,可粗可细,可以卷曲、弯折,可以塑造出多种造型效果。4.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启发:

1.欣赏用立起来的纸条粘贴而成的装饰画作品。2.交流感受。3.发现制作步骤,讨论相关要求。

①裁出粗细一致的纸条。②设计装饰画草图。③粘贴固定纸条

4.小结:装饰画面简洁,线条有疏密变化。纸条粘贴牢固,作品整洁挺括。

(三)想象与实践:

1.创意制作。

①画面简洁美观,有装饰性。

②线条组合有疏密变化,点线面多种组合相结合。③纸条粘贴牢固,弯折效果好。

④创意表现纸条的多种变化,并综合运用在装饰画面中。⑤色彩搭配和谐。2.可合作进行作业。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

2.介绍如何用这幅作品美化生活。3.互评,教师评议。①画面图案的装饰感如何? ②点线面及疏密关系的组合设计。③线条粘贴的美观性。④纸条变化的创意性。⑤美化生活的好点子。

(五)评价内容参考

1.图案设计是否具有装饰感。2.线条的排列组合是否有疏密变化。3.能否创意纸条的表现方法。4.作品的新意,整洁与挺括。

纸的立体造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发现生活中简洁、美观的立体造型 过程与方法:用纸设计制作简单的立体造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立体造型的丰富变化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用折的方法,把纸设计制作成立体造型 拓展层面:用折、刻的方法,制作几个纸立体造型 探究层面:综合运用折、刻、卷等技法,制作出纸立体造型 教学环节与指导要点:

(一)欣赏与感受:

1.请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立体造型的相关图片。

2.分小组或班级形式进行图片的交流,介绍自己搜集的立体造型。3.教师出示立体造型图片,请学生欣赏并谈感受。4.教师小结:

立体造型美观、简洁,具有立体感强、变化丰富、视觉效果好的特点。

(二)启发与尝试:

1.请学生尝试:把平面的纸张制作出立体效果。2.讨论、交流不同的制作方法。

3.小结;折是最基本的制作方法,还可以进行刻、剪、卷等,都可以让平面的纸张呈现出立体效果。

4.设计草图并交流,相互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5.小结:设计的时候,线条不宜复杂,要注意线条的疏密、曲直组合和变化。

(三)想象与实践:

1.在尝试作业的时候,有没有具体的困难? 2.讨论、交流,解决折痕不够清晰、流畅的问题。3.创意制作立体造型。①设计草图。

②用刀片轻划需折制的线条。③用刀片刻划需刻的线条、部位。④折制,最后完成纸张的立体效果。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介绍自己所用的方法。2.互评,教师评议。

①线条组合如何,是否简洁又有变化? ②运用了哪些技法,是否有创新? ③线条折知是否清晰,立体感是否强? 3.立体造型还可以运用在那些地方?

1)导入方法:从欣赏生活中的立体造型入手,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欣赏纸立体造型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如何让平面的纸张有立体效果的设问,调动学生思维;尝试作业来引发学生动手的积极性。

2)在尝试作业的过程中能引出许多问题:制作的技法、线形的组合要求、折痕的光挺、立体感的体现等等。让学生在体验、发现、讨论、交流中主动地参与学习。

3)作业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单纯地制作几个纸立体造型,也可以让学生在制作时思考作品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去。2.操作技能

1)线形的组合设计要符合立体造型简洁的特点,不在多,而是要有一定的疏密变化,巧妙组合,凸显立体感。

2)直线的折制比较容易,但是曲线往往难以折得光滑、清晰。可以借助刀片先在折线上轻轻地划出印痕,再折。力气大小要把握好,不能划破纸张。同时要注意,设计曲线时,弯曲的角度大一些,也方便折制。

3)单个的立体造型在排列的时候也有丰富的变化:可一个方向整齐排列,也可以有规律地变化组合。组成的墙面就不会千篇一律。4)作业时,提醒学生注意工具的合理使用,安全操作。

(四)评价内容参考 1)评价宗旨与基本要求:

①纸立体造型的设计制作是否简洁、美观,立体感强。②能否综合运用多种技能进行制作。③折制得是否光挺、整洁。2)评价内容和方法:

①自评、互评教师评议相结合。②评议要求:

③作品的制作方法是否有新意? ④是否达到纸工作业的基本要求? 3)发现与讨论:

①怎样组合,能使二、三个几何体的构成既有联系、又呈现出丰富变化的整体美感。

②经过组合,模型的形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纸的巧组合

课题名称:纸条巧组合 教学类别:版画 课时建议:约1~2课时

教学准备学具:收集各种材料、剪刀、糨糊等 教具:各种综合材料、剪刀、胶水、油墨、滚筒等 作业内容:综合版画制作 知识要素:肌理的搭配与组合 技能要求:制版与拓印技巧

教学重点:巧妙的运用不同的材料,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教学难点:掌握熟练的制作和印制过程

要注意的问题:粘贴要牢固,否则无法印制。注意画面的节奏感,合理运用构图原理

一、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发现生活中的各种材料,感受其肌理效果 创意与表现:通过不同的材料和丰富的想象,组合画面 欣赏与评议:发现他人作品中的巧妙之处

二、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挖掘各种材料,制作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拓展层面:发挥想象,巧妙运用材料,使造型富有创意 探究层面:印制出独特的富有美感的作品

三、教学环节与指导要点

(一)欣赏与感受:

1.出示次序打乱的版画制作步骤图。2.请学生讨论并整理有序。3.教师小结版画制作步骤。

4.欣赏各种版画,讨论它们的制作材料。5.出示课题。

(二)体验与讨论:

1.出示不同材料,感受他们的不同肌理,激发起制作的愿望。2.小组讨论想象,进行巧妙的构思。确立制作内容。3.讨论、了解制作步骤以及相关要求。①设计草图 ②选择材料

③粘贴组合,固定在底版上 ④印制完成

(三)想象与实践:

1.创意制作 材料与构思巧妙结合 块面线条组合有节奏变化 印制清晰美观

2.可进行小组合作作业

3.“印版”可以再做修改反复印制

(四)展示与评论:

1.展示作品

2.交流独特的设计思路 3.互评、教师评议

是否产生了各种有趣的肌理效果? 巧妙的构思使其成为了一幅独特的版画。印制清晰,画面效果美观。

综合版画的重点在对材料的巧妙组合上,可以是较为抽象的具有形式美感的作品,也可以是较为巧妙的具象构思作品。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可以着力于一方面来进行。

4)教学展示时,可以发现巧妙运用的散光点。通过对比可以感受到画面整体布局的协调性和构图原理的合理运用。2.操作技能 1)构思在本课中显得由为重要,因此操作之前小组的讨论要落到实处,扑捉到每个同学脑中的闪光点。

2)先将实物摆放到适合的位臵,如果不理想可以进行修改调整。调整满意后可以进行粘贴固定,要使它有足够的牢固度。

3)印制时,教师可以提供单独的场所,避免和制作时的材料混在一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四)教学渗透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眼、手、脑的协调能力。2.培养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运用头脑将其美化。

(五)评价内容参考

1)是否产生了各种有趣的肌理效果? 2)巧妙的构思使其成为了一幅独特的版画。3)印制清晰,画面效果美观。

废旧方盒DIY——建筑模型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方立体”是我们在平时生活中遇到的最基本的几何形体,掌握“方立体”的形体和空间特点。

过程与方法:用“方立体”的构建手法和折、剪、粘、刻等手法制作建造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通过建筑模型设计和竞赛,提高学生探索立体空间的兴趣和审美水平。通过对方立体的再创造——在建筑模型的设计过程中,赞美改革开放的伟大,体会上海发展的迅速。

教学重点:在理解方盒制作原理的基础上,对方立体再创造。用旧包装盒或图画纸为材料,设计制作建筑模型。

教学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提高学生探索立体空间的兴趣。

教学准备:教师用演示软件,学生准备方盒,剪刀,图画纸,胶水等。教学过程: 导入:

1.用提问方式让学生回答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的举办,到那时将有许多表示性的建筑诞生。我们是建设未来的主人,为了上海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参与设计上海辉煌的未来。2.引出课题:方立体的再创造——建筑模型设计。

3.多媒体图片欣赏。(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的召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的举办,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象征,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引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通过建筑模型设计制作和竞赛,提高学生探索立体空间的兴趣。)

4.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个体的模型设计,再组合聚集一个“XXX小区”、“XXX公寓”、“XXX别墅”。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

5.建筑模型制作要求:对方立体的再创造(建筑模型设计造型要新颖、别致、有创造性)。可以利用旧包装盒,也可以用一至两张16K铅画纸为材料制作模型,先设计建筑模型的整体造型。

(详看下图几个方立体的变化造型,请学生说出下列模型与立方体有什么不同,还可以让学生设计更多的造型,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

(造型设计好后,不能粘合,剪好内外阳台,再进行粘合。这一点非常重要。)6.学生优秀作品选:(把学生制作好的建筑模型,组合在一起,如何排列,提高学生探索立体空间的能力。并取一个“XXX小区”、“XXX公寓”、“XXX别墅”。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7.师生交流小结。

8.本堂课中学生优秀作品展示。教学评价:

本堂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堂中的评价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生的创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1、能设计制作建筑模型的整体造型。

2、能设计制作新颖、别致、有创造性造型的建筑模型。

3、能设计制作造型有创意且细部制作精良的建筑模型。

我们可以因人而宜,分层对待,关键看想法,鼓励学生、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

软陶小鸡仔的制作 塑个可爱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有关浅浮雕的知识,能运用已学过的泥工基本技能,尝试用浅浮雕的方法来捏塑自己喜爱的动物造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浅浮雕的特点。在了解相关动物基本造型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浅浮雕的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欣赏浅浮雕作品,感受其独特的形式美。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提高对浅浮雕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泥工浮雕的制作方法。(2)、难点:表现动物的造型特征。〃作业要求:(1)、基础层面: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泥工技能,用浅浮雕的形式制作出一个动物形象。

(2)、拓展层面:主动发现浅浮雕作品的特征,表现出动物的基本特征。

(3)、探究层面:能夸张、概括地表现出动物的形象,特征鲜明。〃教学过程与分析:

揭题:教 师 活 动:

1、观察、比较(欣赏:同一个动物的泥塑作品。一件用浅浮雕来表现,一件用圆雕来表现。)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地方。

2、简单介绍浅浮雕。

3、揭示课题

用浅浮雕的方法来塑个可爱小动物

学 生 活 动:学生欣赏,发现两种不同的泥塑表现形式。简单了解什么是浅浮雕。

教 学 分 析:通过观察、比较,了解浅浮雕,并能感受其独特的形式美。比较与发现: 教师提问:

1、我们可以用以前学习过的哪些泥塑方法来表现这种浅浮雕?

2、方法的简单演示:

方法①:搓圆或条-压扁-组合成形-添加完成。方法②:压成一整块泥片-刻形-添加成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演示方法,边演示边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

3、成形演示

让学生看一个外轮廓,猜猜它会是什么动物。

教师演示:根据同一个外形,进行添加后,可以变成不同的动物。

学生:参与教师活动并知道做浅浮雕的方法。学生欣赏并发现每个动物都有不同特征,要抓住它们的特征进行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活动,让学生对制作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认识。

通过这个环节,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明白要抓住动物的特征来表现。创意与制作:教师:

1、欣赏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请学生说说它们的不同特征。(我们也可以对动物进行夸张、变形。)

2、和自己的小伙伴说说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做小动物,它的特征是什么。

3、出示作业要求

4、请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5、及时展示、表扬和鼓励优秀学生作品。

学生:学生欣赏观察。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认识某一个动物的特征。学生尝试用浅浮雕的表现方法来制作一个小动物。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比较,让学生更清晰地发现动物的不同特征。

有针对性的说一说,加强了学生对动物基本特征的认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创作。展示评价:教师:

1、教师设立几个奖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评出每个组员可以得到哪一个奖项。

2、教师点评。

3、教师小结。学生:学生自评,说说为什么给他这个奖。

设计意图:通过自评,让每个学生都分享到了各自成功的喜悦。制作步骤:

1、根据自已所喜欢的颜色选择陶泥,注意色彩搭配,如下图,黄色的用来做鸡仔的身体,红色用来做羽毛,橙色用来做鸡仔的爪子和嘴,白色做眼睛。

2、将黄色的陶泥搓成两个圆球,用来做鸡仔的身体和头部,比例大致1:2。

3、再将红色的陶泥压成片,并用工具刀刻出星状的图案,大小能盖住大球的一半。剩下的泥片再刻出一个小三角形,用来鸡仔的鸡冠。

4、将星状的泥片覆盖住黄色的大球,随意调整它的尖角,并稍微压紧。

5、将橙色的泥搓成泥条,并用工具刀切成十小段。每五小段做成一个爪子,其中四小段做成贴地的部分,一小段做成小腿,如下图所示。差点忘了,还要做个小尖嘴。

6、现在来做鸡仔的尾巴,用红色的陶泥捏成同样形状,依次大小的泥条,注意底部稍微捏平一点,以便能容易的结合在一起。如下图:

7、将鸡仔的头部、尾巴、爪子还有尖嘴都和鸡仔的身子结合在一起。注意位臵要合理。另外再用黄色陶泥做两个翅膀,贴在身体的两侧。

8、用白色的陶泥捏两个小圆球,并用黄色的泥片将球体覆盖一半,然后在适当的位臵用尖的工具扎两个小眼当做眼珠。最后把一对眼睛贴在鸡仔的头部,贴的时候可以稍微用力将眼睛底压平一些,以便粘得更牢固。

9、最后贴上鸡仔的红色冠子,这就算是大公告成了,原来是一只小公鸡啊!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一下,感觉还不错吧。有兴趣的快快来试一下,相信你也可以做出可爱的小动物。

彩泥圣诞树

会用以学的制作软陶的技能,制作一颗能为我们带来好运和愉快的圣诞树。第一步 和制作所有的东东一样,取一些软陶,放在手心里搓软,搓成一个球状备用。

第二步 将刚才搓好的软陶分出一大一小两部分,小的搓成圆柱形,大的搓成长条。

第三步 将两个部分按图的样子盘绕成一颗卡通树的样子。

第四步 取一些玫红色软陶,搓成长条,盘绕在圣诞树上做为彩带。

第五步 取一些白色的软陶和黄色的软陶,搓成一颗颗圆珠的形状,用手指轻轻按捏在圣诞树上,做成彩灯。

第六步 取一些白色的软陶和黄色的软陶,搓成一颗颗圆珠的形状,用手指轻轻按捏在圣诞树上,做成彩灯。

第七步 取一些黄色的软陶,先搓成圆形,再用手指按捏成如图所示的方形,我们用它来做一个小礼盒。

第八步 取一些红色的软陶搓成长条形如图所示围着礼盒绕一下,用手指轻轻压扁成礼盒上的包装带。

第九步 取一些红色的软陶搓成长条形如图所示,用来做礼盒上的装饰物。

第十步 将刚才做好的红色长条两端卷起。

第十一步 用手指轻轻按在礼盒上。

第十二步 用手指轻轻按在礼盒上。

第十三步 取一些黄色的软陶搓成两个长条,分别对折,做成半个蝴蝶结的形状。

第十四步 用上述方法用软陶做一个长方形的蓝色礼盒,搓一根黄色长条来做礼盒的包装带,并将上一步做好的蝴蝶结轻轻按捏在礼盒上。

第十五步 将圣诞树和两个礼物放进烤箱,130度左右烤15分钟左右。

拓展培训课程 篇6

1、领导力提升

2、战略管理

3、医院的品牌建设

4、国学与领导力5、6、医院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

7、医院安全与风险管理

8、突发事件的预案及应急处置

9、教学科研与人才建设规划

10、医院组织机构管理

医院中层管理培训

1、医院中层管理干部角色定位与有效管理

2、医院中层管理干部高效沟通技巧

3、医院中层管理干部的时间管理

4、医院中层管理干部如何辅导和训练下属

5、医院中层管理干部如何提高执行力

6、医院中层管理干部的会议组织与管理

7、医院中层管理干部如何建立高绩效团队

8、医院中层管理干部的危机处理方法与艺术

9、如何当好一名科主任护士长

10、医院全员培训课程

1、现代医院医护人员服务与礼仪

2、如何做一名激情快乐的员工

3、拓展培训课程

4、依法执业,规避医疗风险

5、如何有效处理患者投诉

6、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7、医疗纠纷处理方法与艺术

8、医院员工的心理疏导与减压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1、医院岗位职责与职位分析

2、医院各类人员招聘与面试技巧

3、医院人力资源战略与竞争优势

4、医院绩效考核与管理

5、医院薪酬设计与分配

6、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7、科室主任如何实施人力资源管理

8、医院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9、医院服务规范与实施

10、员工帮助计划的开展与实施 医院营销管理培训

1、医院营销战略与策略

2、医疗服务市场细分与定位

3、基于顾客满意的医院营销

4、医院客户关系管理

5、就医顾客需求心理分析与忠诚服务

6、医客沟通技巧与细节服务

7、医院科室的营销管理

8、品牌医院的全方位打造

医院财务经营管理培训

1、医院财务诊断与分析

2、如何分析医院的财务报表

3、医院全成本核算与管理

4、营利性医院的税务筹划

5、医疗指标分解与考核

6、全员全程成本核算的有效实施

7、《医院院科两级核算与二级分配》

8、《医院科室的经济管理与成本核算》

医疗护理管理培训

1、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

2、护理安全与质量管理

3、医疗科研管理

4、护理科研管理

5、医疗服务流程再造

6、临床科室的管理

7、医技科室的管理

8、医院药事管理

9、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

10、临床路径

11、单病种质量控制

12、电子病历

13、等级医院标准解读

14、药事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

15、临床实验室及医疗用血规范管理

16、病理质量与管理

17、医院影像管理

18、营养管理与预防保健

19、后勤安全管理

20、病案信息管理

21、医疗器械管理

22、医院感染管理

医院文化培训

1、医院的文化建设

2、医院社会形象与医德医风建设

3、医院管理变革与创新

拓展型课程设计 篇7

复旦新闻课程是针对我校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成长受到学校、家庭的过分呵护,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缺乏,处事依赖性强,行为作风浮躁等问题,于2011年起开发和实施的。该课程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为依托,通过引领学生走进复旦校园,感悟新闻精神,零距离体验复旦人文精神,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自主发展意识,增强他们的人文情怀,激励学生做一个心怀天下、求真务实、敢为人先、敢于实践的“大写的人”。

课程活动共分四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为自主设计活动方案阶段。在组织学生分批参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基础上,围绕复旦新闻主题活动,师生以班级为单位共同设计活动预案,之后由全校师生共同投票选出最佳方案。在此基础上,我校专门邀请了复旦大学、上海教育电视台、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有关专家与学校德育骨干教师共同对“最佳方案”进行可行性、实效性论证,形成了最终方案。

第二阶段为活动实施阶段。一是开展“辽阳小记者”招募活动,通过招募在学生中产生广泛影响,切实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举办活动启动仪式,以座谈交流的方式,邀请上海教育电视台和上海教育新闻网记者、复旦校友参与互动交流,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情怀。三是开展“走进复旦新闻”活动,组织学生跟随复旦大学杨鹏副教授等新闻人,以登录复旦大学校园网、参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方式,了解新闻工作的台前幕后,亲身感受新闻人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责任感教育,感悟新闻工作的精神。四是组织学生开展走近复旦学者的活动,通过专题采访、实地拍摄等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行为作风,践行新闻工作的精神。

第三阶段为成果展示阶段。我们在辽阳中学网站上开辟“辽阳学子话辽阳”专栏。一些学生在专栏的留言板上写道:“一直以为进入大学,就能自由自在,没想到复旦大学风气是如此严谨。”“新闻工作者原来是没有白天和黑夜区分的一群人,向他们致敬。”“我也想当一名新闻工作者,用胶卷和文字记录每一个重要时刻。”这些生动的话语充分说明了活动的影响,活动让亲历者在获得精神满足的同时,进一步夯实了严谨、务实、自律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近距离感悟新闻精神,零距离体验复旦人文”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小报制作大赛、最佳新闻报道评选活动。

第四阶段为表彰总结阶段。我校组织师生以活动参与情况、成果展示情况为依据,评选表彰优胜集体及个人,开展活动经验总结交流研讨活动,为继续深入开展复旦新闻课程积累经验,巩固有效做法。

拓展型课程设计 篇8

文章通过文献法、归纳分析法等,对学校体育拓展校本课程的优势、课程设计步骤等进行了探究。研究认为其拓展课程具有突显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体现教师个性教学等优势,但也存在课程观念亟需更新、教师知识亟需加强和缺乏课程专家指导等问题。

学校拓展训练校本课程设计开发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联邦教育局的支持下,马萨诸塞州一所中学的校长将拓展训练的理念引入教学并制定出了“探索教育计划”。拓展训练课程在美国教育界获得了成功,并且逐渐被其他国家所采用。但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不间断的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施以来,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与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优势

1.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在传统国家集权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只能作教育课程的执行者,没有探索与创造自己学校办学特色的空间,不可能有,也不敢有。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传统,也就是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了校园文化的差异。

2.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诸方面素质的教育模式,其不仅注重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拓展训练能发展学生诸方面素质。

(1)挑战心理的极限。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通过努力变为现实,主要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和心理极限挑战,力争跨越极限,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2)实现综合活动性。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通过实际的综合,实现学生全身心的体验。

(3)个性与集体体验。现今社会知识高度融合,个人无法去完成社会任务,必须形成一个团队、一个智囊团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协作,要求每名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通过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个人魅力,并形成集体荣誉感,有大我的境界。

(4)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克服困难,团队合作完成训练项日要求,个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有集体作为强大的后盾,学生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5)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教师只负责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生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但在课后的总结中,教师会通过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讲述体验和体会,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体现教师个性教学

教育是一种事业,教师却是一种职业。“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更多的视为一种职业,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独特个性品质,恰恰是教师的个性品质影响着其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师的这种个性品质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可见事业和职业两者意义区别巨大。校本课程能凸显教师教学个性,使教师成为教育事业的奉献者,而不是追求社会生活、简单谋生的社会个体。

二、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设计

1.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确定课程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目标统领全局,也是课程理念的直接体现。拓展训练校本课程是针对国家体育课程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之相对应的体育课程资源。学校作为拓展训练课程决策的中心,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考虑到自己学校的具体教育环境,充分利用本校及社区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得到家长和社区的认可。确定拓展训练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与体育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其次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教师专项特长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健康第一、个性化发展、建立终身体育观念是学校改革的指导思想。拓展训练课程正好以培养人们“超越自我,磨练意志,适应社会,熔炼团队”等品质为目标,把具有趣味性的人文体育资源融入到现代体育课堂,使学生在挑战各种困难中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在协同解决问题中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认为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身体健康层面具体为体能储备、锻炼方法与应对危机,其次是社会适应层面具体为积极的个人行为、高效的人际行为以及规范的团队行为,最后是心理健康层面具体为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精诚的团队精神。

2.课程教学内容选择

(1)因地、因校制宜的校本原则。首先,从开设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自然条件看,拓展训练公共要素中包含“行动性”与“新奇的环境”。因此每一项拓展训练活动都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日常生活“有些不一样”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新鲜感,促使其行动起来。因地制宜选择相应地形的拓展训练课程不仅能节省经费,而且有益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提高学生野外生存、应对危机等生活实践能力。其次,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资源也可以转化成学校的教学资源。学校完全可以视周边机构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课程。另外,学校也可与社会有偿共享以降低自己的成本。最后,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尊重和发挥所有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的能力和潜力也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学校在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上有着充分的自由。因此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应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以便能真正实现课程本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全力以赴锻炼身体,挖掘自己的潜能。

(2)因生而异的人本原则。纵览课程及课程理论的发展史,不管是课程内容从远离生活到贴近日常生活,还是课程哲学主智主义到经验主义,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发展总趋势就是越来越重视学生、重视以人为本,更强调学生的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在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完全可以以学生的生理、个性、受教育、发展预期差异等等为依据,实施兴趣教学,贯彻人本原则,以某种形式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作为校本课程。

3.课程教学过程管理

传统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与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等要素构成。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客观因素。教学过程的管理也就是如何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而在拓展训练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注重的是思想、心理及心得等方面的交流。因此更需要教师具有互动的理念,具备拓展训练课程设计的能力、具体实施教学的能力,具备心理学、现代管理学、运动医学、体能训练学等方面的知识。另外,教师具有丰富的拓展训练教学经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且可以因地制宜地设置情境体验,引导学生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知识等能力与经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至关重要。教师还要有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合理进行组织,消除不安全隐患,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及时鼓励、积极暗示,消除学生畏惧、胆怯的思想顾虑,成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能力的引导者。

4.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应建立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能、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身体健康)、态度与情意表现(心理健康)、参与与合作(社会适应)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另外,也有人认为“拓展训练强调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让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但是心理变化又是一个过程,因此,无法通过其体成绩去判断培训效果的优劣,对于拓展训练培训效果的评判,可采用证书的形式”。

三、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开发

1.课程开发步骤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专家编写教材,由教师用。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境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1)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分析参与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学生心智及身体素质的基本认识,对参与学生发展需要的发现,制定培训目标,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2)确定目标。确定拓展训练校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拓展训练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3)组织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项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项目进行审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或过程中,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

(4)评价管理。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

2.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课程观念亟须更新。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

(2)教师知识亟须加强。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3)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一线体育教师,教育理念与理论知识有着必然的局限性,因此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开发可能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总之,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程,在我国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但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必将给传统的体育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是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

参考文献

[1] 张剑锋.拓展训练视野下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08.

[2] 高云庆.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框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3).

[3] 种启,周详.拓展训练的学习理论基础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上一篇:元宵节600字作文六年级下一篇:幼儿园小班美术优秀教案《小蜗牛找朋友》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