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精选9篇)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 篇1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

会计电算化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重要专业之一.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不断深入,许多院校都提出了相对合理的.改革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会计算职业环境发生很大改变,学生就业压力随之增加,对高校会计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十分必要.

作 者:张建伟 作者单位:烟台南山学院财会金融学院,山东・龙口,265706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12)分类号:G712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 篇2

一、审计学的学科属性

审计学是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一) 综合性

审计学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审计学课程是将多学科的知识运用于其中, 而形成的学科。审计学课程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数学、统计学等社会和自然学科, 审计学的发展离不开上述学科的成熟与发展, 同时取决于人类社会的国家管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发展水平。如:审计学理论的抽样审计是统计学和审计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审计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审计学实务中的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的审计离不开一定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审计测试流程中的分析程序离不开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计算机辅助审计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来研究审计学的对象而产生的结果。审计学课程综合性的特征要求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在获取会计专业知识技能之外, 还应具备政治、经济、管理、法律、计算机信息等知识, 同时强调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和应用性。

(二) 应用性

应用性学科的特点是以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直接目的, 学科知识的运用要与社会直接接触, 其应用的结果要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应用性学科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学科的知识, 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审计学科是典型的应用性学科。它要解决的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问题;审计本质上是指为确定关于经济活动及经济事项的认定和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 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价与这种认定有关的证据, 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系统过程。因此, 审计学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现实的政治、经济和各项管理活动。审计学的应用性学科特征要求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不仅要解决好“做什么”的问题, 更需要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审计学的应用性学科特征还要求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能较多地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 发展性

审计学课程由于与政治、经济、管理等学科密切相关。因此, 审计学课程的内容和环境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如: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大, 审计对象的日益复杂, 审计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发展和完善。审计方法发展先后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三个阶段。随着21世纪国内外一系列审计失败事件的爆发, 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被改进, 新的经营风险导向审计取代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学的发展性特征要求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学习,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审计专业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就业力,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创造力和创业力。

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审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

审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合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 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职业判断能力的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内部的审计助理人员。审计学课程专业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性、外向型、复合型审计人才。高职教育应培养“实用性人才”, 非学术性人才;要求学生必需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 必需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 而不是知识广博, 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审计课程一方面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提供必要审计基础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适应企业内部审计助理岗位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提供基本的审计技能。但是,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仅仅为会计专业人才提供必要的审计基础知识, 而非必要的审计专业技能。由于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这就必然导致审计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的问题。审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究其原因主要是审计课程综合性强, 教学难度大等特点。同时许多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审计教师缺乏审计实践工作经验, 对审计的理论尤其是审计实践不熟悉等原因所致。因此, 明确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审计学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二) 现有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审计职业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都非常强的职业, 审计人员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 还要有经济法、税法、金融、证券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还要有一定的政策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 以及能够将这些知识创造性运用来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然而,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 大多数在“大会计”框架下进行的, 审计相关课程的内容都是会计或者与会计相关课程, 甚至连企业管理等审计关联性性较强的课程都没有开设, 这种“就会计学讲授审计学”的状况必然造成学生审计基础知识的局限性, 使得财会专业毕业生很难适应审计助理岗位, 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未来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现有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究其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学生的运用性, 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许多高职学院过分缩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 节省办学成本等原因所致。

(三) 教学内容片面性

审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具有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审计的理论教学必须把握其系统性, 力求深入严峻, 重视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及创新思维上下功夫, 同时理论教学必须联系实际。审计实践性强, 其具有突出的灵活性和技术性。因此, 审计课程的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及操作能力。传统的审计课程教育在教学计划中一贯重视理论教学, 轻视实践性教学, 甚至没有安排实践性教学课时。但是,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其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强, 目前市场要求的会计、审计人才也是应用性人才。如果按现在的教学模式培养, 学生只接受有限的审计理论教育, 而忽视实务技能的掌握, 必然会导致学生毕业后根本无法适应企业内部审计助理岗位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的工作。既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前景, 也必然造成培养与需求的脱节。审计专任教师教学内容的片面性究其原因审计实务的讲解和审计技能的培养需要深厚的审计理论为基础, 同时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资料和审计实务工作经验来支撑。要做好这一环节, 对许多高职学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老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四) 教学方式方法不灵活、教学手段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的审计课程的教学基本沿袭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写, 学生抄”等公式化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由于受各种条件所限, 还处于初级阶段, 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传授, 但学生对教师传授的内容只能被动地记忆而缺乏理解, 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也很难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审计实务课程课时少, 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审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管理活动。我国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的审计课程主要为满足社会需要、培养和输送一批能适应企业内部审计助理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的专业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审计课程教育、教学中必须更加注重学生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坚持“理论够用, 重视实践”的基础上, 更加重视审计实务内容的学习。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有足够的学时讲授审计典型案例和参加审计社会实践。但是,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是, 把审计实务课程看成是会计学的一门分支, 仅在一个学期内安排64节课时 (每周四节) 的教学, 甚至许多高职院校每周仅安排3节课时的教学。在有限的学时内, 审计理论和实务难以兼顾, 其结果是大多高职院校审计实务课程的教学仅仅讲授的是审计理论部分, 审计实践和实务教学根本没有时间开展, 难以实现审计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

(六) 教材滞后和教学考评制度随意性大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目前,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审计教材往往出现教材内容滞后, 教材内容理论性强、案例和实务内容很少等诸多问题, 难以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 高职院校审计课程的教学考评制度存在随意性大的特点, 审计课程的教学考评制度普遍存在根据专业教师的意愿随意考评等现象。在审计课程的教学考评中, 往往考评单一。如许多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审计课程以期末考试成绩的70%和平时成绩的30%来得出期末的总评成绩, 根本就没有考虑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评, 教学考评的不灵活性影响到审计课程的教学改革难以开展。

三、我国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改革目标与举措分析

(一) 审计学课程改革目标

审计学课程的改革目标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导向, 结合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基础, 以培养实用性、应用性的人才为目标,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组织教学内容, 改革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方法, 改革考评方式, 加强审计学教材建设, 同时把工学结合作为审计学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引导审计学课程的设置, 构建审计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的教学体系。以加强校企合作为突破口, 建立一批以会计师事务所和财务咨询公司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企业, 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和融合, 使得学生的审计专业技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 审计学课程改革主要举措

1. 改革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按照高职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以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内部审计审计员岗位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综合素质为审计学课程改革的内容方向。在坚持“理论够用”, 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的方向的基础上, 平衡审计学课程的理论和实务的内容, 适当减少审计课程理论的教学内容, 增加审计实务的讲解。以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一体的人才观为基础, 以新会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为依据, 紧密结合会计、审计改革, 融知识传授与能力为一体, 力争做到基础与前沿、理论与实务的有机结合, 建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轮驱动”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突出“课岗融合、课证融通”的特色, 即课程的内容选自审计工作过程, 课程内容与审计岗位相互融合, 课程内容与考取审计相关证书相结合。同时注重学生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使得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的毕业生能胜任内部审计审计员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岗位。

2. 改革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按照高职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改革传统的“填鸭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审计学教学方法,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为主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合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1) 问题式教学法。课堂讲授是向学生传授审计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方法, 是案例教学、课程实验等环节的基础。在课堂讲授中审计专任教师必须注重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讲深讲透, 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 注重结合本课程前沿动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用问题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调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倡导师生、生生、师师间在日常教学中的多边交流, 使教学兼具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的色彩, 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极大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2) 案例教学法。21世纪的财会会计教育, 必须结合企业实践, 加强案例教学。审计学教学内容中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内容理论性、实践性均较强, 要求高, 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审计专任教师应在立足于本课程教学的基础上, 采集、编制现实经济生活中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紧密相连的、生动直观的教学案例, 并将其穿插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学生4-5人组成一个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就某一企业的审计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辩论、磋商, 并讨论结果制作成PPT上台发言。通过案例教学, 让学生了解会计实践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用各种分析方法、手段去解决实际问题,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其交流和表达能力, 避免了“一言堂”式的讲授方式。 (3) 模拟实验法。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合作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审计专任教师在利用课程设计, 模拟实际企业的全套业务和相关会计岗位, 学生以模拟进入企业任职的形式, 承担审计工作, 同时划分的明确的岗位职责, 以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结合的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地完成从校园到企业的角色转换。

3. 加强审计学课程的教材建设

按照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 在坚持“理论够用”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的方向的基础上, 加强审计学课程的教材建设。在参考国内外优秀审计学本科教材和高职高专优秀审计学教材的基础上, 在参考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基础上, 组织一批学术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 与本地区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局等行业单位的专家共同开发编写《审计理论与实务》教材, 该教材应通过演示审计各阶段所使用的审计方法和审计工作底稿,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形成基于审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充分体现教、学、做的统一。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4. 改革审计学课程的考评方式

按照高职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以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方向的基础上, 改革审计学课程的考评方式。改革传统的以平时考核占30%, 期末考试占70%的审计学课程考评方式, 建立以学生审计实践工作能力考评为核心的审计学课程考评制度。逐步将审计学课程以理论为主体考核方式转变为以实践考核为主体的, 理论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 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和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以作业、课堂提问、训练活动和阶段性测试为主。教学过程评价体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 满足以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的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计实践能力。

5. 加强校企合作, 逐步建立以“工学结合”为主的审计学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 以加强“审计实践能力”为课程改革方向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逐步建立一批以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和国有企业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企业, 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和融合, 定期选派一批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和财务咨询公司进行定期的实习和培训。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 以学校或以院系为名义定期邀请会计师事务所或财务咨询公司的注册会计师、高级管理人员或业务骨干到学校以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为学生授课,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审计学课程的感性认识和审计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审计学课程的改革, 逐步建立以“工学结合”为主的审计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围绕审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创新, 积极推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订单培养, 探索审计学课程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石爱中.审计的学科属性及其教学要求[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 (4) :3~5.

[2]徐绍祥, 王丽.基于会计教育目标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84~86.

[3]周莉.审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8 (8) :4~6.

[4]胡继荣, 吴孝桥.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探索[J].财政监督, 2008 (8) :64~65.

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学习兴趣

Abstract: In order to change the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we can do professionalintroduction,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teaching,changing the teaching method,using modernteaching means,establishing some manualandcomputerized training room, opening theskills competition to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Finally, these students can change from passive learning to active learning.Our teachers also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effec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Reform in Education;Interest in learning

一、 高职院校在校生的学习基础分析

2013年安徽省本科录取率44.8%,也就是说四成以上的学生都可以上本科了。成绩好一点没有被本科院校录取的同学中部分选择复读,一部分直接选择了就业。2013年安徽高职(高专)最后征集志愿的分数是130分,可以想象对于总分750分来讲,只考一百多分的学生学习基础是较差的。从多个角度分析,是不能断定这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智商低下,其中主要原因还是他们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因此,如何通过外因的变化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分析

1.传统应试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虽然近年来国家多次要求给学生学习减负,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目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仍把考试当作选拔评优的手段,用分数作为衡量的标准。从小学到中学,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上课满堂灌,课后作业一大堆。尽管有的学校对学生减负了,但家长不愿减,为自己的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再加上我国的中小学阶段课程开设太多,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性,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中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形成了很浓的厌学情緒,因此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学院,大多数学生在这方面很难有所改观。如果高职学院的教学仍然还是课堂讲课加考试的传统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从提高。

2.非主动性选择会计电算化专业。课题组针对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会计电算化专业现有在校生226人,发放问卷226份,收回220份,回收率97.3%,第一志愿填会计电算化专业的189人,占85.9%,31人由其他专业转入,占14.1%。但这189人中自己主动选择会计电算化专业的35人,仅占15.9%,家长决定或建议填该专业的137人,占62.2%,受同学填报该专业影响而跟风的40人,占18.2%,随便填的8人,占3.7%。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真正自己主动填报该专业的学生所占比重较小,大部分学生选择该专业是非主动性的。因而这也是学生学习没有兴趣的原因之一。

3.教学条件落后。现在许多高职院校是以前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学校在升格过程中,许多基础建设资金靠学校自筹,因而导致学校经费非常紧张,是必会影响对教学的投入。例如我校是2012年升为高职的,因为经费紧张,到目前为止安装电教设备的教室数量太少,电算化实训室的计算机配置比较落后,T3和U8这些软件经常运行不畅。因此,现在很多专业课仍然只能采用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但是,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已经没有吸引力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没有转变。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仍然还停留在中专教育阶段,没有转变过来,老师讲,学生听,理论课多,实训课少,案例教学少,管理上对学生管的过多、过严。但是,大专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已经接近或达到成熟,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因此,如果还像中专阶段那样教学和管理是必会使学生心理产生抵触心理,这也是学生产生消极学习的原因之一。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问题的对策

1.在学生入学时做好专业介绍。各高职院校在学生入学后都会做专业介绍,但是很多学校在专业介绍时只是由专业老师给学生介绍这一专业主要开设哪些课程、学习哪些内容。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一个好的专业介绍不光要让学生了解该专业要学哪些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对自己选择该专业的决定是正确的,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首先在专业介绍中不仅要告诉学生该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而且要告诉他们高职阶段学习的作用,以前的学习是为升学、为考试而学;而现在的学习是为用而学,是为以后的工作而学,是为自己以后的生活而学,是为以后的养家而学,是为以后的事业而学,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现在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要介绍该专业毕业后的工作情况,主要包括工作的环境,工资待遇,社会认可程度等,提高学生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认可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nlc202309051515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院现有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1人、高级讲师5人、中级职称4人,学历都是本科。会计电算化专业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鼓励教师到一流高校进修进行专业深造,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鼓励教师取得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另外聘请企业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作为学校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讲座,即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知识,又可以促进学校专职教师实践教学环节知识的更新。更为重要的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促进和激励的作用。

2.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中专教育一般是在老师直接组织和指导下进行。而高职学生大多已满18 周岁,已经接近或已经成人,他们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课程的安排上应留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使学生能够把精力投入到感兴趣的方面。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组织、辅导引导学生学习。②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多的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过程教学、设错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在220份问卷中喜欢多媒体教学的197人,占89.5%;喜欢粉笔、黑板、书本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18人,占8.2%;无所谓的5人,占2.5%。从数据上能够看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将抽象的、枯燥的知识变的生动有趣。例如,当讲到会计账簿出现错误不能刮擦、挖补或使用涂改液、改正带时可以借用flash動画做出这些场景,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掌握这些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建立手工和电算化实训室。现代高职教育强调“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但是,由于会计工作的严肃性和财务会计资料的保密性,很难找到企业愿意接纳学生到企业会计部门进行顶岗实习,给校外实习带来困难。③因此,建立手工和电算化实训室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手工实训室从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会计报表,完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流程,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电算化实训室是运用财务软件来完成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过程。和手工实训相比电算化实训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220问卷调查中更喜欢到实训室上课的195人,占88.6%;喜欢在教室上课的15人,占6.82%;无所谓的10人,占4.58%。通过调查也可以发现到实训室上课和在教室相比,学生上实训课的兴趣更浓,意愿更强。从而达到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5.通过技能竞赛才促进学生学习。安徽省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大赛已经举办过多届,设置会计电算化、翻打传票和点钞三个项目。学院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大赛中可以设置点钞、打算盘、翻打传票、手工做账、操作会计电算化软件等比赛项目,每年举办一次。通过这些比赛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技能竞赛的形式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既促进了教师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④。

三、结束语

当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为提高专业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建立手工和电算化实训室和开设技能竞赛等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授课内容上增加实验实训环节,强化实践,用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引导学生走上专业化与职业化的道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明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这与真正解决问题还有相当距离,其中理论与实践各个环节的授课教师责任心和授课水平也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丰秀梅.高职类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

的探讨与实践[J]新财经,2013,6(上)

2 刘爱英.会计人才培养和会计教育改革问

题研究[J]财会教育2012,5(10):114

3 张福堂.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探

析[J]教学研究,2008,7(4):65

4 吴湘.以会计技能大赛.推动会计课程改革

的思考与实践[J]考索探微课程教育研究

2012,4:1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会计电算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2012ZY134)阶段性研究成果。

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分析论文 篇4

1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我国在会计管理、核算、监督等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一套体系,会计的职能也在不断扩展。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各院校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绝大部分的职业院校都只重视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传授,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学习会计的理论知识,掌握好专业技能,但更多时候学生缺乏运用理论知识、相关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某种层面上来讲,就是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只能动口,不能动手,只会讲一些专业知识,却不能做实际操作,这与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是不相适应的。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最永恒的主题,这是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内涵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虽然说知识的传授是能力培养的基础,但光掌握知识并不代表着能力的提高,所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就成为当务之急。

2以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

2.1在会计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互动沟通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教师主要负责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不管学生听还是不听,听得如何,有什么学习问题,都一概不过问,这样的教学效果完全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课改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下有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本知识。在课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专业解答,有的放矢地作出点评,纠正相关错误,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在课程上扮演一些会计的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真正领悟到会计知识的原理和内涵。

2.2并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授

高校培养出来的应该是社会所需要的专门性人才,也就是说,学生走出学校后进入社会,从事一线工作时一定要具备相关的技能,具有独立操作的能力。这要求相关院校建造专业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一流的实践环境,给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提供场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最一流、最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2.3利用等级考核制来考察学生

等级制度考评方式始终围绕着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根据会计电算化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设置等级考评制度,确定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新的会计电算化考评体系的评分地点不仅仅设置在学校教室这一个地点,还可以是实训室、实习用人单位,通过一整套会计的专业账簿、计算机记账等方式,综合考评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通过走访学生的实习单位进行综合考评,确定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必要的参考。

2.4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判指标

会计电算化就是培养企事业单位那些从事一线工作的会计、出纳、财务等人才。培养出来的财务人才必须是具有核算能力、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和能力,才具备了会计电算化的专业能力。制订相关的综合素质评判指标时,不仅要考虑专业能力,还要看学生的道德水平、职业素质等,实现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综合考察。

2.5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的,走入了社会,就要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效益的创造与学生的能力息息相关——能力越强,创造的经济效益越大;能力越差,创造的效益也越小。经济效益的创造是评判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力的最终体现,这就需要教师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保证。

2.6专业师资力量的队伍整合

人始终都是生产活动的创造者,教师力量关系到学生的能力,这对会计电算化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双师制”技能型教师成为了会计电算化的专业综合性人才,在教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传授实践技能。院校还应该加大对专业教师在科研、教学方面的奖惩,充分发挥出院校在人才管理方面的优势,以达到整合教师队伍的作用。

3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 篇5

2.1情景设计

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学习与实践环境上,都要尽量的贴近于实际的职业工作环境和工作特征,关于专业问题的解答和知识点的应用,都需要引入到实际的职业环境当中,用于解决真实工作中会出现的问题。

2.2操作示范

依照实际企业或者职业中的工作项目,教师示范应用知识点完成职业项目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将知识与技术从课本迁移到职业工作中[3]。

2.3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是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流程,主要是通过操作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后独立进行项目操作,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4确立项目

成立学习小组,通过社会调查,研究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具体的项目。

2.5协作学习

对项目工作展开职业交流和学习讨论,小组写作完成项目研究。

2.6教学评价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篇6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关键因素

现阶段,我们学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还仅仅在起步阶段,课程体系还是原来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改革也只是在局部进行一些改革。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相脱节,学校主要按国家计划组织教学,企业需求考虑得较少;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二是水平不高,还未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真正融入到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融合、教学方法改革中;三是学校和企业均表现出动力不足的现象。我们职业教育要做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个大课题,设计与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关键因素之一。①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政府与社会对中职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根本要求。服务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就业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课程体系则是连接这两个端点的桥梁。服务宗旨体现了政府对中职教育在宏观意义上的使命诉求,这里包括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中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环,政府对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所提出的国民素质培养层面上的普遍要求,表现为对本年龄段国民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政治素养、法律观念、道德观念和劳动观念的基本培养要求。二是作为未来财经领域从业的潜在劳动力,政府对该类从业人员所提出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可以说,这些内容是中职财经类专业教学必须贯彻的基本内容,也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表现在课程体系上,其内容、时数、进程均具有刚性要求。②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有利于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指导、推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目前一些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包括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条件对政府、企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满足程度,制约着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充分性。二是在开展改革的同时,创建本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宋远前校长提出的“以最合适的教育,让学生有最大的发展”的指导思想,逐步实现由“依托行业企业办专业”向“依托专业办产业”发展,形成“文理兼备”的办学特色。

③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职业技能。“以人为本”是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指向。目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在校学习期缩短是各校面临的影响教学的客观因素,只有进行课程改革才能二者兼顾。④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能有效解决在“2+1”学制中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开设课时不足的矛盾,达到课程的整合优化,实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对原有的教学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即根据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不同要求,确定职业能力的广度和深度,把知识与技能重组与分解,以模块或模块组合的形式出现,使之课程结构模块化。

2、我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对策

1.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的选择应立足于岗位要求,中职会计课程应由于理论课程和实践教课程组成,其中理论课程应通俗易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课程应以工作实用为目标,如会计基础实验课,财务会计实验课程,电算会计实验课程,报税模拟,银行业务模拟等,应贴近工作实际并应考虑近几年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不断更新的事实,课程内容应密切联系实际,且能够经常更新和调整。

2.课程应理论与实践兼顾。在注重理论知识时,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有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并非一些简答题草草了事,即使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也要与实践相结合,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如财务会计,应有一套完善的模拟题,从购进、生产、库存、销售、管理、筹资、投资等方面进行学习,使学生对会计整体核算和管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了会计电算以后,把原来手工实验数据在会计软件上操作,使手工实验的结果通过计算机得到验证。这样既巩固了会计知识,又练习了会计软计的操作。

3.在注重财务会计教学时,要兼顾管理会计。很多学校培养学生时,认为学生的素质差,能够进行简单的会计工作就可以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注重内部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要学习管理会计,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同时课程尽可能深入浅出,采用图表、表格的形式,避免冗长的文字说明,课程内容应采用小企业会计制度为主、企业制度为辅,侧重于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使学生对不同的会计制度有所了解,并与区域经济法规相结合,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上岗能力和综合业务的处理能力。

4.联系实际情况,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现在的课程具体普遍性,很少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立法的具有职教特色的会计专业课程,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实践性,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群的能力。针对本校学生,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编写校本课程,如基础会计模拟实习、工业会计模拟实习、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案例集、电算化上机操作模拟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习、纳税申报模拟实习,等等。通过学习有针对性的课程,可能缩短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甚到可以“零距离”顶岗。

3、改革实例

一 《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基础会计课程是中职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强的特点。基础会计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是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课的基础。对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途径,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增强学生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具体改革工作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财务会计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其中主要是企业和社会各单位第一线需要的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及管理型专门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及中职教育“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基本原则,以及会计改革不断深入和新会计准则不断出台,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已迫在眉睫。近年来我们课程组重新构建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体系内容,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新的课程体系是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以岗位实用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块组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职责为内涵,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按照理论——实践的逻辑原则,并根据学科特点,以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为特点所形成的新型课程体系。压缩理论授课学时,对理论部分内容进行精简,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提高实用技术的比例。本课程教学体系由原来的纯理论改为现在的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教学;另一部分是实践教学,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整个课程体系紧密相连,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且相互促进,课程体系完善合理,充分体现教学体系的完整性,理论与实践并重体现了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最新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及最新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扩大信息量,并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将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纳入课堂教学变为每课一法。

二、实践教学的建设: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由于该课程的应用性很强,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了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我们设计了会计模拟实验计划,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同时又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自己的实验中总结自己的实验体会,完全模拟实际会计机构的环境,使学生能很快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将抽象的会计理论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很快理解、消化、吸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践环节中采用了三种形式:基本技能实践、单项技能实践、综合技能实践。利用模块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仅建立了会计手工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还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针对基础会计实务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增加了一个月的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实验室按岗位进行设置。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建账开始,填制和审核各种会计凭证、登记各种账簿、对账、结账,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一系列的模拟训练,还允许学生自己设计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使基础会计教学真正做到了实验资料的规范化、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手段的标准化,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除了在校内进行模拟实验外,还与企业部门建立了联系,并把城市之星、名正会计事务所作为我们的长期实习实训基地。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组还经常引导学生到财务部门参观、调研,并撰写实习报告。以上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另外我们经常深入到企业,调研并搜集有关教学资料,并将从实际工作中搜集到的内容充实到课堂中,在授课过程中加入现场模拟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实际问题解决环节,进行情景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了很多实际处理经验。这样既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又促使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兴趣。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 :

1.在教学方法上,以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为指导,变单一注入式课堂教学方法为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教学为平台,强调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实物演示、课后练习、模拟实验、角色扮演、课后辅导答疑等相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的互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现师生互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问题,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对于某些技能性较强的章节,在课内、课外我们探讨了“实践先行”的教学方法,即先实践操作,使学生了解实践方法,在亲自操作的基础上,教师从理论上进行归纳,讲清操作程序与技能的理论基础、原理,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灵活地运用。具体做法是:

1)、讲新内容之前,把大量的实物(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日记账、总账等账簿、会计报表)展示在学生面前,请同学依据你已有的知识来进行逐项填写。

2)、同学们开始填写,因为我们以前没有系统学过,因而在填写的过程中有的能填上,有的肯定填错或者根本就不会填。

3)、针对学生填对的给以肯定并进行赏识教育,针对学生填错的给以纠正、指导,针对大多数都不会填的,由教师和同学一起进行归纳、总结,在讨论中学会认识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得出操作程序与技能的理论基础、原理。在基础会计课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外,根据基础会计课的门槛作用,入门难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课程组设计了一套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和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首先在开课第一周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学的内容、就业去向等方面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树立信心,学好会计专业课。其次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请他们介绍在校的学习情况,毕业后的工作情况以及取得的辉煌业绩,从而让学生分享他们学有所成的喜悦以及看到会计专业的美好前景。第三到模拟实验室观看毕业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通过观看,让学生知道在校学习后,每个人必须学到而且能够取得的学习成果。

4)、到企业考察学习并写考察及实习的心得体会。通过到企业实际考察及实习,了解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及其职责、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等,使学生对我们要研究的企业以及要服务的企业有一个足够的认识。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和教育,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就好进行了。

2.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组还自行开发了课件,对于教学内容抽象的,多数我们都制作了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分院课件制作比赛中,该课程小组制作的课件获得一等奖。在历年观摩课竞赛中深得好评,自制教具在全国教育展中展出。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影像资料、会计资料实物展示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并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等公开,方便学生适时学习,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生动,趣味性更强。不仅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而且运用真正的会计凭证和各种账簿、报表进行演示,使教学更贴近现实,缩短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

3.在考试方法上,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在内容上,减少了识记的比例,增大理解与应用的比例,引导学生在理解和实际操作上下功夫,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基础会计考试进行了改革,现在,在基础会计的考试中,我们采取了理论加技能的改革,加大了实践的比例、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业务处理能力。

4.结合会计职业特点及会计职业岗位的需要开展一系列职业能力训练。(1)每学期都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结合学科教学的会计知识竞赛活动。(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省市举办的会计知识竞赛活动。

(3)每生建立自己的收入支出日记账,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4)利用班级会计知识天地,作品小制做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5)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实习、见习把体会带回来相互交流。(6)班级自费订阅报纸,帮助学生了解会计发展的新动态。

(7)本学期增加了基础会计职业技能测试项目建立了测试题库,从制单、登账、错账更正、编制报表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总之,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我们才仅仅迈出了一步,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还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出更好更适合的培养中职人才的教学方法。

二 《财务会计》课程改革

一、积极探索课程实施模式改革,以能力为本,创造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想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学校依托各专业咨询委员会及专业教师下企业调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专业岗位要求,发展重点专业财务会计专业等复合型专业,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中、高级人才。改革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形成以实践为导向的主体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实用性人才。

二、推进项目教学法,实施理实一体化

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要求,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均包括理论与实践内容,且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事实上,财务会计专业课程如果不借助实习操作,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枯燥的理论知识。

课程是构建体现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

学校的中职示范专业和五年制高级专业形成了“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发展方向及能力训练模块+选修模块”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公共基础课改革

经过分析学生入学基础,发展学生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其身心的要求,学校对公共基础课做如下改革:

——改革德育课内容,学生入学初期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明确学习目标。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设置劳动值周制,并进行专项考核,将其成绩纳入个人德育评分体系:在德育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企业文化、企业行为、日常行为礼仪、诚信教育等内容,编写了校本教材,实施案例教学。学校通过安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组织学生下企业参观,到就业招聘会观摩等多种途径,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文化课程中数学等学科根据职业岗位人才所需基础知识与关键知识,减少了课时,形成必修与专业选修的课程标准。语文课程以基础知识为主,本着发展学生人际交流能力与应用文写作能力,在课程标准中补充社交礼仪、演讲、应用文写作等知识。英语教学形成基础英语加专业英语选修的模式,侧重学生日常会话的训练。

目前,学校已编写完成《基础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珠算与点钞》等校本教材。

(二)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

课程体系,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示范专业能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出发,设计专业理论模块与实践项目。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做中学,做到学做合一。

实训课程以项目课程模式为主体,自编教材,制定课程标准与实验、实习指导书,采用单项技能至综合能力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据教学资源现状灵活地安排实训时间,确保实训质量与实验、实习设施的利用率。实训课程教学能与职业技能考证有机结合,并且做到每个专业学生毕业前至少获得两张证书。

三、校企合作,推进研究性学习

(一)校企合作,创新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学校共享企业资源,财务会计应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企业与学校在财务会计专业方向开展“订单式”培养,学校不仅按企业要求设计课程,开展教学,做到课程内容的“四新”,还引入企业文化,将企业管理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5s”理念落实到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安全意识、质量管理意识和经济意识。校内实训设备的摆放、宣传标语布置、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等成为企业文化的宣传阵地,强化了学生即员工的理念,推进研究性学习。

(二)校企合作,全面实行“双证制”,改革实践教学的评价制度

学校与行业部门、考证机关合作,对校内采用本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与考级考证相结合的模式,非专业学生选修学习与考证相结合模式,学习时间安排符合学生实际,为学生个人特长发展创造机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了学生就业、择业的范围,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改革实践性教学考评制度。重视过程考核,体现终级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增加考核环节与次数,细化考核内容。如,学校在财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每天据实训目标,从学生运用知识、技能水平和工作态度、执行规范等方面进行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

四、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我校的校本教材编写以课程的综合优化为手段,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横向穿插,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体现多元的智力理论、扬长避短的加强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来组织教材内容。如课改中注重:①知识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②能力培养目标,让学生具有财务会计专业的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横向拓展能力。《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项目编写上能注重可操作性,能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例能与本地区本校或本班相联系,难度适中。且有电子文稿及实验操作素材,项目前后排列有梯度,由浅入深,适当注重前后知识的交融性和综合性。在课程改革中带来了核爆般的裂变。三 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而在我国中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大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缺乏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教会计的教师没做过会计,大多数教师没有专业技能证书。因此中职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应制定以内培为主、外引为辅助的政策,鼓励并积极支持在职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到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工作部门去锻炼,密切实业界与教育界的关系,提高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以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要将岗前培训作为教师上岗的必要条件,同时可聘请企事业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来校作兼职教师或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拉近学校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二、加大实践性教学投资力度,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

大部分中职院校都有会计电算化专业,而且几乎都具有电算化实验室,但实验能力、实验效果却差异很大。应该说,真正能够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并不多。软、硬件滞后于目前实际中的应用,没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不少见,从教学设施上就无法保证实训需求。

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应建立两个会计模拟实验室,一个是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另一个是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维护。另外,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实践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会非常有利于实践性教学。

三、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案例教学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一般注重的是理论的传授,导致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弥补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所谓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一些简单的案例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出来,而较复杂的案例要借助媒介来解决,教学中应注意:首先,要“简化”,但也要注意知识的连贯,设计案例时应注意尽量用少的版面,篇幅不宜过长;其次,要“形象”,尽量使用软件教学,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凭证与账簿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通过教师凭证的填制、审核及记账等操作,观察账簿的变化,明确凭证的编制与账簿内在联系。

会计电算化案例可以采用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中的案例,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把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得以重演,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会计案例的选择,应依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会计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达到理论联系的目的。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 篇7

济南职业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会计电算化专业在“基于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平台, 围绕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核心目标,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 确定了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思路。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会计电算化专业积极探索“以岗定学、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会计职业岗位分析, 确定专业岗位群, 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以会计岗位要求确定学习内容, 形成知识技能传授、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三大实践育人教育课堂。该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侧重于基础岗位训练, 掌握专业所必须的基本技能。该阶段在理论学习基础上, 通过聘请企业指导教师组织基本技能训练、到合作企业进行认知实习, 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岗位, 感知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

2.第二阶段。侧重于核心岗位训练, 实现“一技之长”专业能力的培养。该阶段主要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和进行专项训练, 掌握会计电算化专业必备的核心能力。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和实践指导, 学生通过职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在专业实训室和合作企业跟岗实习, 掌握会计岗位核心技能。

3.第三阶段。进行顶岗实习,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校内双师素质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的顶岗实习环节, 实现“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通过接受真正的职业训练,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择业观。

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围绕“财经品质”的塑造, 贯穿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体系构建。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通过实践专家座谈会, 分析确定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群。归纳工作任务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按照“岗位群—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课程设计思路, 依据“以岗定学、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将每一岗位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分解为基本素质、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几方面, 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融入课程中, 构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架构。结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构建符合学生 “职业成长、成才规律”的教学、实践平台。按照“以会计信息化技术驱动实践课程改革, 以虚拟商业环境驱动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 实施“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打破单一的课程实训模式, 实施“二层次、三平台、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内VBSE虚拟企业实习, 打造虚拟商业社会环境, 让学生“知流程、懂业务、会核算、熟软件、善沟通”, 增强“职业感”;根据会计岗位职业标准, 设置11门实训课程, 分解128个实训项目, 通过“实训项目”教学训练完成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通过认知虚拟岗位、 熟悉生产流程, 推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3.项目课程教学设计。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任务训练为途径、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 并渗透职业素养”的原则进行课程改造和教学设计, 突出能力培养, 提升教学实效。以典型工作为载体进行项目课程教学设计, 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4.推动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坚持“把企业搬进校园”的建设理念, 打造虚拟商业社会环境, 围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高潜质、具备全局观的实用型财务岗位人员这一目标, 根据企业财务岗位对人员的职业岗位要求, 增强训练者的“职业感”。利用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和教学平台把握企业管理和控制过程等, 培养学生的“复合型”技术能力。 实践证明, VBSE课程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对职业岗位的直观理解, 而且提高了对企业认知与典型工作岗位上的业务处理能力。

三、结语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社会会计职业领域的联系十分紧密, 它是伴随着会计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 需要不断完善课程开发评价体系, 建立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评价标准, 更好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摘要: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以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为前提, 根据提升能力的标准对现有课程进行再开发, 依据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项目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 篇8

[关键词]基础会计;非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已经成为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我国会计学家杨纪琬曾指出:“在现代社会,不懂得会计知识不理解和不善于利用会计信息的人,很难从事经济工作。”因此,目前各高职院校将《基础会计》列为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金融等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各专业在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上有所不同,如果还照搬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非会计专业而言,起不到专业必修课的作用。因此,在我们现在的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革建议进行分析探讨。

一、《基础会计》在非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的内容针对性不强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学习基础会计的主要目的是要懂得会计并会使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基本是照搬会计专业的,还是注重讲授账务处理的基本原理、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复式记账以及如何登帐,如何编制报表等。而对于非会计专业对会计知识的需要、对于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对会计知识的需要了解得不够。这样对于我们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就算学习了基础会计,实际上对他们也产生不了帮助。

(二)没有合适的教材

目前市面上可供选择的《基础会计》教材很多,看上去选择余地非常之大,并且好多教材上面还标有非会计专业适用的字样,但是其内容与会计专业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大致相同,主要内容仍然是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中的应用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人员工作的基础知识,还是从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来组织内容的,不能满足学生日后非会计专业工作岗位的需要。

(三)学生的重视不够

由于本学期担任了学院营销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发现营销专业学生和会计专业学生同时《基础会计》课程,同样的老师,同样都是零起点的学生,但是差异非常大。营销专业的学生对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甚至主观认为会计与他们所学专业并无联系,他们以后也不会从事会计相关工作,从思想上就不重视本课程的学习,自然学习积极性就不高,其中还有不少学生对会计进行了错误的定位,认为会计属于营销。

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建议

(一)准确定位会计学教学目标

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而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更有可能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他们应具备分析会计信息,运用会计信息来进行决策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授课时,不应该侧重教他们怎样做账,而应该让他们掌握两大财务的编制,尤其是财务报表的分析,便于他们读懂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在介绍报表分析过程中,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以真实的企业案例为导入,通过剖析财务报表分析案例,让非会计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增强直观认识,真正感受到学习会计的作用。

(二)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

由于目前的会计教材都是以会计专业适用为主,很少有针对不同专业而量身编写的会计教材,所以对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最好自行编写,或者将现在所用的会计教材作出适当的补充和删减,以适应教学的需要。譬如对于票据的填写使用方面的知识,我们在金融课中会进行详细的讲解,所以在基础会计课上就不需要再重复的进行介绍了;在应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和登记账簿方面训练不宜过多,而对凭证、账簿及报表等会计信息的理解和处理则应提到重点位置。

(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非会计专业学生入学后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进行专业教育,因此,可以由专业教师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会计与自己专业的联系等进行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另外还可以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返校与新生进行交流,让他们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谈学生在学校期间努力学习,打好基础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到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能是不能适应社会工作的,也让他们了解在校除了要学好自己的本专业,也要注重边缘专业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第一次课,把握好最佳时机,让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时形成比较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师可以结合目前经济发展趋势,社会上的创业者实例,介绍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谈谈往届非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不同职位的成功案例,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基础会计》的信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往届会计学生在毕业顶岗实训中所做好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及报表等拿来给非会计专业学生看,从而增加他们对会计的直观认识。并可以将有些会计专业术语与实际生活乃至与他们自己的专业联系起来,从而引导他们入门。譬如讲到会计科目“固定资产”,我们可以联系到家里的汽车和价值较高的家电家居设施;讲到“交易性金融资产”,就可以联系到股民们所购买的的股票;如跟营销专业的学生讲到销售费用,就可以联系到他们本专业的相关费用,进行广告宣传的广告费、销售人员的工资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会计专业术语产生一种亲近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目前对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探索还有待研究,而对非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积极探讨,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程,因此,加强其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模式,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战子玉.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6).

[2]刘东华.“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与探索[J].太原:会计之友,2008(2).

[3]李钢.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J].会计之友,2010(17).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 篇9

一、成本会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材质量不高

目前,可供我国高校会计学本科学生使用的成本会计理论教材异彩纷呈,但相应的高质量的实验教材却难觅芳踪。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材的编写者——高校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众所周知,成本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十分复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联系紧密。而大多数的成本会计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高校现有的以科研为导向的职称评定机制又无法激励教师参与到企业实践中,所以广大教师无法为编写高水平的实验教材积累必要的从业经验和业务资料。

2.实验内容系统性不强

受制于成本会计实验教材本身的缺陷,成本会计实验内容涉及缺乏系统性。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有的高校只有每一单元教学任务结束后的分项实验,而且分项实验的设计不细致,仅仅是理论教材课后的习题再现。实验过程中缺乏原始数据的采集、生成环境,学生无法清楚成本数据的来龙去脉;第二,有的高校虽然安排了成本会计课程的综合实验,但实验中缺乏生产车间、采购部门等相关的业务部门支撑,有时业务仅有语言提示而无实际单据印证,学生无法了解实验原始单据的传递路径,亦无法全面了解经济事项。实验过程中,学生犹如做大练习题,缺乏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第三,几乎所有高校都不开展关于成本分析、预测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模拟实验。

3.实验方式比较原始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几乎形成了无校不会计的局面。由于快速扩招,大多数高校的与专业相匹配的软硬件建设相对滞后,造成会计实验条件简陋,直接导致成本会计实验方式原始。具体表现有:第一,成本的计算以手工计算为主。有些高校尚未购置财务软件,或虽购置财务软件,但由于生产企业成本核算涉及到大量的公式,而且许多公式是企业根据其生产特点自行设定的,导致外购的通用财务软件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成本核算功能;第二,实验的仿真程度差。大多数高校的成本会计实验基本都是在校内的教室或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而且实验中一般不分组,无法体现会计的岗位分工,以及单据的传递流程。

4.部分学生实验态度敷衍

由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成本会计实验课程只选用同一套实验资料,无论是否分组实验,总有些学生浑水摸鱼,部分或全部抄袭别人的实验成果。如果实验教师无法识别这种作弊现象,势必会造成实验成绩评定结果失真,而且还会助长消极学风和涣散作风在班级蔓延,进而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圆满实现成本会计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有必要从实验内容设计、实验过程控制和实验评价机制等方面对成本会计实验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对成本会计实验内容进行分级设计

成本会计实验课程应该有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初级成本会计实验课程为分项实验,安排在工业企业要素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等成本会计课程各单元内容学习完成后,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学习的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中级成本会计实验课程为综合实验,安排在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定额法、成本报表等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学习完成后,以某一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工业企业为模拟实验企业,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实际应用技巧和各种成本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2.对成本会计实验过程进行分组控制

各级成本会计实验均采用分组实验方式,实验教师参与小组内报告,实现对实验过程的控制,并对实验进行讲评总结。初级成本会计实验由组内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并向小组报告实验结果,经协商一致后,向教师提交最终的实验报告。中级成本会计实验在校外实训基地或校内实验室进行,由组内学生协商进行岗位分工,分别承担材料核算、职工薪酬核算、其他费用核算和成本核算等岗位的工作。为了方便组员熟悉其他岗位的工作内容,实验结束前组内所有成员进行本职岗位工作内容报告,互相交流实验经验和心得体会。

3.对成本会计实验采用二级评价机制

实验成绩采用学生组内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二级评价方式,各级评分权重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组内学生对组员的实验自主性、参与度等指标进行“背靠背”评分作为学生级评价成绩,教师对小组发言、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进行评分作为教师级评价成绩。最终的实验成绩为二者加权后的计算结果。

三、实验教学改革中的注意事项

1.要强调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会计是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所以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立刻给予解决,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在网络资源丰富的当今社会,借助百度、谷歌等强大的搜索引擎,让学生自己去伪存真,自己尝试解决。

2.要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在实验前,教师要设置恰当的实验教学目标和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虽遇挫折,但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为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在实验总结时,对学生的细微进步,都要大加赞许。教师的表扬促使学生自信,促使其成绩不断提高。

3.要强调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当今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个人的力量日渐微不足道。只有通过其他人的配合,个人才能才得以发挥。这足见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同一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有助于大家对某一问题达成共识,保证优质高效完成实验内容。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师语言艺术的案例下一篇:县组织部“四项活动”扎实推进“三个之家”建设